一报告两评议汇总十篇

时间:2022-10-13 21:48:56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一报告两评议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一报告两评议

篇(1)

随着安全评价在我国的迅速发展,安全评价技术也在逐渐地提高。科学合理、客观公正的安全评价,可以减少和控制企业生产中的危险、有害因素,降低生产中的事故风险,减少生产事故,有效保护企业的财产及其相关人员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全面提高企业的本质安全程度和安全管理水平。

在进行安全评价的过程中,评价人员的技术能力,直接影响了评价质量。因此,提升安全评价人员的个人技能,可以说是安全评价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安全评价的行业特点,决定了评价人员必须具备多方面的专业知识,能对不同行业的评价对象进行评价。而目前某些评价报告中,存在着评价人员对报告罗列的评价依据不熟,工艺介绍不清,选用的评价方法不能满足工程工艺要求甚至评价结论与实际不符等问题。下面结合笔者的工作实践,谈一下如何提高安全评价报告质量。

一、提高技能,保证评价质量

提高安全评价人员的能力是安全评价开展的前提保证和关键环节,要从源头上提高安全评价报告质量,安全评价人员的技能提升应放在第一位。

1、打好专业基础,保证安全评价顺利开展

安全评价人员的专业基础好比是大厦的地基,地基不牢盖不起大厦,必须提高人员的专业水平,才能确保安全评价的顺利进行。安全评价涉及的范围较广,要求全面掌握各种专业技术,熟悉各种工程工艺或装置系统的专业要求。但是,一个评价人员不可能对所有行业、所有工程工艺都精通,只有分工合作才能保证评价质量。

2、认真学习法律体系和标准,做到言必有据

熟悉被评价单位所属行业的相关法律体系和标准。法律体系和标准是安全评价的依据,安全评价只有依据它才能够可靠、有效的实施。所以评价人员必须认真学习被评价对象所涉及的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掌握其使用范围及具体要求。只有这样,才能对被评价对象的合法性和有效性做出科学合理的评价结论。

3、加强交流,不断总结

每个人都可以通过交流学习,吸取他人的长处,克服自己的缺点,提高专业技能,扩充自己的知识面。专业技术的交流学习,可以方便自己进行专业总结,从总结中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改进和提高安全评价技术。加强交流,不断总结是提高个人能力和促进安全评价技术迈上新台阶的一个支撑点。

二、科学评价,确保评价报告质量

安全评价报告是依据安全评价结果编制,要确保评价报告的质量,应保证评价过程科学、公正、客观,并具有合法性和针对性。评价过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安全评价过程策划;界定评价范围;危险源辨识;评价方法的选择;安全评价结论。因此,确保安全评价质量应从这几个方面开展:

1、提高安全评价过程策划能力

安全评价过程策划是实施评价前的准备工作,评价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策划能力,才能步步为营的展开评价。做好安全评价过程策划,评价人员必须对被评价对象的工艺流程及特点熟悉,以确保现场勘测数据齐全,资料收集全面,安全评价单元划分合理。安全评价过程策划是否合理的关键是专业的业务能力,这需要评价人员不断学习、总结和交流才能提高。

2、合理界定评价范围

在进行安全评价时,评价范围应尽量覆盖企业危险作业的所有场所、所有危险设施(设备)和所有危险货物和高风险作业的人员。企业安全评价的内容一般包括:(1)安全管理对确保安全生产的适应性,说明现行企业安全管理模式是否适应安全生产要求;(2)安全生产保障体系的系统性、充分性和实用性,明确其是否能够适应安全生产的要求;(3)各生产系统和辅助系统及其工艺、场所、设备、设施是否符合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要求;(4)识别生产中的重大危险源,评价这些重大危险源的危险性;(5)分析生产系统和辅助系统,明确是否形成了完善的安全生产系统,提出合理可行的安全对策措施及建议。

3、分重点辨识危险有害因素

辨识系统中存在的危险和有害因素,是开展有针对性安全评价的基础,它对确定评价重点、划分评价单元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危险、有害因素存在于生产工艺流程之中,如化学危险源,电气危险源,机械危险源,辐射危险源,噪声、振动、强光、高压、高温、湿度、生物危害等。这些危险、有害因素对于安全管理工作来讲,都是事故隐患,都有可能造成人身伤害或者财产损失,应正确全面的辨识出来。但在进行划分危险、有害因素单元时,可以抓大放小,重点分析和预测能够造成生产安全重大事故的危险、有害因素。例如,易燃液体罐区防火措施不足和储存设备缺陷,发生火灾爆炸事故所造成的后果远远大于储存设备维修时人员不慎发生的机械伤害事故。

4、科学选择评价方法

选择适合企业特点的安全评价方法进行评价是安全评价成功的关键。只有训练有素且经验丰富的安全评价人员,才能得心应手地使用各种安全评价方法,辅以丰富的经验,合理可靠地进行评价,得出正确的评价结论。为此安全评价人员应不断总结经验,吸取他人优点和特长,不断提升个人能力,以确保能合理选择评价方法可靠地实施评价。

5、安全评价结论

通过界定安全评价范围,识别危险有害因素及选择评价方法进行评价,安全评价人员应能综合归纳出被评价对象是否符合安全要求,对不符合项是否采取了相应措施,最后做出安全评价结论。影响安全评价人员做出安全评价结论的重要因素主要有以下两点:

5.1 引用安全评价依据是否正确可靠

各类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和规范性文件都是开展安全评价工作的依据,在编制安全评价报告中应予以引用。但是,在引用时应注意几个问题:(1)引用最新版本,保证最新的安全法规得到及时落实;(2)引用应具有针对性,并在报告中列细、列全,报告中没有用到的,不应罗列;(3)引用要书写完整,不应使用简略方式;(4)引用基本法规和文件时,要根据评价项目的需要优先选择最合适的法规;(5)严禁引用废止的法规和标准。

评价人员应加强对安全评价依据的收集和整理,确保其齐全、有效。通过在安全评价报告编制中的正确引用,克服编制报告时的照搬照抄现象,就能有效地提高安全评价报告的质量。

5.2 安全评价人员的计算数据和评价参数必须准确

篇(2)

通过召开职工座谈会、个别谈话等方式,认真听取对局领导班子和我个人在推动发展、履职尽责、服务民生、优化环境、提升境界、锐意进取、注重落实、积极作为、联系群众、文明行政,遵纪守法、清正廉洁等方面的意见建议,通过与全办4名干部交流谈心,征集意见建议9条,主要是:审计项目太多,导致数量上去了,但质量难以保证;没有时间进行学习,建议创造机会,组织到先进地区学习;在局内多组织一些文体活动,增进局内交流。

二、今年来的工作和作风情况

工作情况:上半年,主要在开发区审计科工作,圆满完了成市局交办的审计任务和开发区管委会安排的各项工作。一是圆满完成市实验中学和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2010年度预算执行审计工作,查出违规和管理不规范问题金额17872万元,提出审计建议5条,审计资金量达40多亿元。通过审计,促进被审计单位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规范预算支出行为,有效发挥了审计维护财经秩序的职能作用。二是深入开展项目推进工作。按照开发区管委会的统一安排,承担了天阳新能源公司建设的9000万a/h锂电池项目推进任务。目前,项目实际完成投资额7056万元,超额完成了管委会下达的投资推进任务。三是加强对政府采购现场监督工作。积极参与采购、招标文件的制作、评审以及现场监督活动,将审计关口前移,把对招投标和政府采购的现场监督,作为开展跟踪审计的切入点,有力地促进了开发区政府采购和招投标工作的规范化。

作风情况:始终做到坚持原则,秉公执法,严格程序,规范办理,没有违反审计“八不准”纪律和廉洁自律各项规定的情况,切实维护了为民、务实、清廉的良好审计形象。

三、存在的不足及成因分析

通过对查摆出问题的梳理,存在的问题突出集中在思想方面,主要是思想不够解放,缺乏对宏观经济政策的准确把握,本本主义、教条主义在思想上根深蒂固,从而导致了在工作上质量不高、求稳怕乱,审计的建设性作用发挥不到位;在作风方面心浮气躁、浅尝辄止,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服务于经济发展的自觉性不高。

造成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是学习意识不强。对待学习的认识和态度缺乏持之以恒,学习的广度和深度不够,学习停留在表面上,缺乏对宏观政策的准确理解和把握,造成在思想上封闭保守,工作上标准不高,作风上漂浮不实等问题。二是创新意识不强。习惯于默守陈规、循规蹈矩,不能就新形势、新问题提出新举措;喜欢凭经验办事,遇事找惯例、怕风险,不敢突破条条框框寻找新思路、新方法;观察表面现象多,研究实质内容少,只求完成短期任务,没有着眼长远,有时候甚至做表面文章,没有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从战略层面上谋划发展大局。三是审计成果应用不够。对于审计如何突破传统的监督模式、更好的发挥服务作用,缺乏更深层次的认识。调查研究工作的缺失,很容易使审计力量消耗在无重点的常规工作中。直接导致审计成果开发应用的水平不高,尤其是能够进入决策层的审计意见和建议比较少。

四、今后努力方向

篇(3)

2 争先创优开展护理评价

我院护理管理者除了加强护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术的训练外,更重视病人对护理效果的评价,在此管理理念的支持下,设制了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表,对护理工作质量进行测评,让病人、医生和科室管理者共同参与对护理质量的监督、评价,病人的满意率不仅仅是个质量指标,它直接反映了一个医院的精神文明程度和医德医风建设,直接影响医院的声誉、病人流向和医院的生存与发展,病人的满意是对护理服务质量最客观、最公正的评价。因此,医院管理者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要使医院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必须把提高医疗护理质量和住院病人的满意率作为两个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而且应做到常抓不懈。

3 加强健康教育,增进交流沟通

健康教育是现代护理的重要内容,它贯穿于医疗、预防、护理和管理工作的全过程,在治疗、护理和检查过程中发挥着辅助和补充作用,将健康教育工作细化,普及到每个环节、每个就诊者。一是增进了与就诊者的交流与沟通,二是增长了患者对本身所患疾病相关知识的了解,更好地配合医疗和护理工作,以期达到最佳效果。 护士应学习掌握多种沟通技巧,通过有效的护患沟通,了解并尽量满足患者的身心需要,护患良好的关系及交流是良好的护理效果的基础[1]。医护人员要对病人认真做好入院教育,帮助病人树立信心与医务人员合作,使其早日康复。住院期间针对病人心理状态随时评估,进行有目的的教育,召开病人咨询会、工休座谈会等,听取病人对工作的意见和要求,尽力给予帮助,取得病人信任,配合医护人员完成治疗任务。

4 加强护理道德教育,提高护理道德水平

护理道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护理人员对自己从事职业的尊重程度,决定了自己在护患关系中的准确定位和角色认知能力。营造人性化的工作环境,良好的工作环境与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减少护理人员产生不良反应的有效保证[2]。护士服务的对象是具有心理、生理、社会诸多因素的人,且多是被疾病折磨着的各有不同病理、病因、症状、体重和预后的病人,他们的生活习惯、文化层次不同,对疾病的认识程度和承受能力各不相同。如何使每个病人都处于接受治疗和护理所需的最佳心理状态,要使每位护理人员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必须根据护理工作的特殊要求做到:(1)热爱护理事业,树立为自己能从事护理这个崇高的职业而自豪的思想。(2)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自我控制能力,为病人提供最精细的护理和最优质的服务。(3)加强人际交往、语言交流的能力,在与患者沟通交流中使患者感到安慰和鼓舞,在心理上产生安全和信赖感,调动其内存因素以利于康复。(4)业务上精益求精,刻苦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紧跟医学科学的发展步伐。(5)工作态度严谨细致,使病人享受到满意放心的护理服务。

5 落实健全管理制度,用制度管理

实施患者安全目标要做到制度化,保障执行力度,注意自己病区的细节,要对照目标要求,进一步加强管理,保障患者的安全。规范陪护探视制度,加强对护士的管理和培训,明确各自的职责,把主要的精力和时间用在病人的身心护理上。加强制度执行的督导,强调命令的统一,规范护理操作流程和服务流程,做到制度健全,落实到位,病人满意,工作质量保证。

6 树立人性化服务理念

人性化护理起源于整体护理,强调“以病人为中心,从病人的利益出发,在注重病人疾病的同时注重病人心理需求的满足和人格尊严的完善”,讲究给予护理服务对象以更多的人文关怀和照顾。通过护理人员热情、关心、体贴的言行与病人进行有效的沟通,使病人处于良好的心理状态,主动接受护理人员带有创造性的、个性化的整体的有效护理措施,从而达到最佳护理目的和治疗效果。

篇(4)

一、基本情况

我县共有医疗器械经营企业29家,其中三类医疗器械批发企业6家;三类医疗器械零售企业23家,二类备案医疗器械经营企业13家,网络销售企业0家,乡镇以上医疗机构42家。

第三季度,共出动执法人员40人次,检查无菌和植入性医疗器械经营企业3家次,使用单位10家次。

二、存在的问题和风险

医疗器械经营环节:

1、企业不能定期开展有效的医疗器械法律法规及相关业务知识培训,相关人员不熟悉医疗器械法律法规,培训档案不齐全。

2、关键岗位人员不能在岗履职指导企业从业人员开展医疗器械经营活动,不规范的经营行为时有发生。

3、部分医疗器械经营企业零库存经营,经营场所和仓库经常无人值班,实施有效的日常监管难度较大。

4、企业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上报制度执行不好,多数医疗器械经营企业未突破零报告。

医疗器械使用环节:

1、个别医疗机构无专或兼职医疗器械质量管理员及未建立医疗器械质量管理制度、工作程序等。

2、部分医疗机构未完全按医疗器械温湿度要求分类贮存;温湿度记录不全或记录不真实。

3、少数乡镇医疗机构不重视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工作,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报告制度落实不到位,不能及时发现并积极上报。

三、安全风险存在的原因分析

医疗器械经营企业:一是企业的负责人只重视经营,不重视质量管理,缺乏对法律法规的敬畏,没有认识到培训工作的重要性,对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的认识仅停留在表面上,执行流于形式;二是制定的质量管理制度执行不到位,各岗位人员不能在岗发挥应有作用;三是有些医疗器械经营企业销售对象都是医疗机构,医院需要购进多少医疗器械,企业就采购多少,企业仓库基本没有库存,对企业的监管难度较大;四是医疗器械经营企业不重视搜集所销售医疗器械的使用情况,虽然都注册了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系统,很少有企业上报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

医疗器械使用单位:一是一些医疗机构不重视学习培训医疗器械基础知识及相关法律法规,制定的医疗器械质量管理制度落实不到位;没能认真核查本单位库存的医疗器械储存的温湿度,并分类存放;二是有的存放低温冷藏医疗器械的设施没有温湿度监测设备,有的没有温湿度记录或记录不全,温湿度超标也不能及时采取措施,监测温湿度流于形式;三是部分医疗机构对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工作不够重视,临床上出现的医疗器械不良事件不能及时搜集上报。

四、下一步打算

篇(5)

1.1 审核标准由统一变为多元化

对于审核评估来说,它的项目形式是6+1,包括质量保障、教学资源、定位与目标、学生发展、培养过程和教师队伍6个常规项目,这其中质量保障最为重要。每一个项目学校都具有自身的特点,要想将学校特色凸显出来,在审核的项目和要点方面,就不需要设定具体的标准,在评估时专家只需要按照每一所高校自己设定的标准和目标来进行评估即可。评估并不注重形式上的类型、标准和结论,它所关注的重点是对高校进行分类指导和宏观管理,强调的是高校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方式和办学模式,对高校的办学特色和办学自主权给予了充分的尊重。

1.2 考核过程强调对学校证据有效性的注重

学校的证据指的是学生能完成一定阶段的价值观、态度和情感等目标,对于审核评估来说它更加注重学校证据的有效性,通过这些证据学生学习的过程及结果可以通过质性或是量性表达出来,对于学生的学习结果而言它的呈现需要一个过程,证据的收集需要不间断地对学习整体变化进行监控。审核评估的中心是学生,学校的教学重点是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这样便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让学生能更好地构建和发现知识。审核评估更为重视学生的发展效果,强调学校一定要有能证明学生学习过程的证据。[2]

1.3 审核评估的目的由等级评定变为分析报告

传统的评估方式,不管是水平评估还是认定评估,都是为了对学校进行等级的划分,将学校分成合格或是不合格学校。这样的评估方式并不能改进学校的教学质量,学校在评估中只会被动参与,不能主动参与。审核评估的目的是为了将学校的办学条件改进,让其能符合国家的办学标准,进而得到有效的教学资源。审核评估将学校作为主体,不仅对本科教学自评报告进行编写,同时还对学校的教育教学情况进行记录,将学校在本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意见阐述出来,然后由专家来审核和指导学校的评估结果,指导学校的人才培养特点和模式等,将值得肯定、需要整改和必须整改的部分指出来。审核评估对于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2 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在审核评估制度下存在的问题

2.1 没有完善的体系

对于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来说,它主要包括质量监控、质量标准、质量改进和质量信息利用等方面。质量标准将保障条件质量标准涵盖在内;质量监控体系包括自我评估和质量监控的内容及实施效果;质量信息包括对教学状态数据库进行建设、统计质量信息及公开质量信息等;质量改进包括改进质量的方法和途径及改进质量的结果。高校在上面的这些方面存在的问题:很多学校在质量标准方面没有明确的对课堂教学、课程设计及毕业设计进行监测的质量标准。[3]还有的学校缺乏对教材、课程和专业建设的质量标准,这样就不能更好地评价教学建设和教学环节,所以要想将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立并健全需要首先将质量标准建立起来。

2.2 缺乏深入的层次

质量保障体系得以正常运行的基础是确保好教学秩序和教学质量,有不少高校专门成立了校、院两级的督导听课制度,对教师的出勤率进行监督,这样可以更好地对教师的调课率、学生的到课率等进行检查,这是所有的高校都可以做到的。但是仅仅强调这样做还是远远不够的,很多学校缺乏深入的层次,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特色深化为督导听课长效内涵发展机制。比如,对于督导组的成员来说,需要将听课次数做完,同时还需要进行有效的议课和评课,强调的重点是如何将课讲好,同时和教师进行必要的交流,这样可以让教师更好地找到存在的问题,然后进行改进。对于多媒体这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需要看其是否适合该堂课使用,课件使用的效果和水平 ;同时还需要观察教师是否有端正的上课仪态,是否在课上和学生进行良好的互动;不仅要看试卷的规范性和通过率,同时还需要看试题的质量和题型,试题是否能很好地考查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不仅要看毕业论文的完成程度,同时还需要看其工作量是否适合,有没有进行必要的实验和调查。[4]高校大都关注于日常监控教学环节,却没有深入开展各项专项评估,因为专项评估大都比较深入,同时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所以质量保障体系如果缺少了专项评估不仅不够全面,同时也不够深入。

2.3 加强效果

分析督导听课记录可以得到更好的发展,高校的质量保证体系需要加强效果。比如,通过对听课课堂记录的整理发现,课堂教学效果具有较大的差异性,有的甚至都不能保?C好教学效果。比如,有督导反映有的大课虽然按上了扬声器,但是教师没有使用麦克风,讲课的声音又不够大,所以很多坐在后排的学生听不清教师的讲课内容;还有的教师在整堂课上都使用PPT,PPT制作水平不够,上面文字又多又小,很多坐在后排的学生看不清;很多多媒体课件制作水平不够,就是简单将一幅幅文字进行叠加,教师甚至整堂课下来没在黑板上写一个字,在这样的课堂上很多学生都不做笔记;还有的课程开课好几周了还没有教材。这些情况都是真实存在的,说明学校的教学监控工作没有做到位,需要加强本科教学质量的效果。

3 审核评估实施的有效性建议

3.1 内部质量保障的标准需要完善

高等教育活动的归宿和出发点是质量标准,这也是大学发展的重要途径。不同的高校其质量标准也不同,高校需要根据自身的教学实际,将审核评估基准作为指导框架,以生为本,将显示出高校人才培养特征的质量标准选择并确定好,比如学校的师资配置、办学条件、专业设置、教育投入等标准,有效结合学校的人才培养标准和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衡量标准,在人才培养的各个方面都内化上质量标准,并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贯彻,将其落实到教与学的责任主体上。将对教学质量起到关键作用的关键点找出来,并由此设定课堂教学、课程设计和毕业论文等基本教学环节和教材建设、课程设计等的质量标准制定出来。教学工作中的各种规程和条例等也需要制定出来,这样质量标准体系就会涵盖到整个本科教学活动中,为教学质量提供评价的客观标尺。

3.2 督导专家听课评课体系需要进一步深化

篇(6)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适时提出问题,是传递数学思维方式的重要途径。教师根据自身教学风格和特点,找到适合自己的提问体系,与学生之间形成有效的沟通交流,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就目前来看,我国初中数学教学的提问现状不容乐观。

一、我国现阶段初中数学提问教学的现状

1.重数量,不重质量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初中数学教师也在不断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打破原来“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为了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取得良好的课堂氛围,很多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不得不承认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但是久而久之,重数量而不重质量的提问,使学生面临“问题疲劳”,这些价值不高的问题,像千军万马一样冲到思维中,学生不得不在最短的时间内回答应付,以至于很多人盲目从众,没有得到真正的思考空间,也没有完全掌握教师教授的教学重难点。

2.问题缺乏全面性

每个班的学生成绩都有好坏之分,但是学生个人之间并没有好坏之分,每个学生都有学习的权利和回答问题的权利。就目前来看,教师提问很容易走向极端化,针对性较强,这样一来就忽视了全班学生的知识能力并不一致的现状,造成部分成绩不好的学生根本没有机会参与到课堂中。时间一长,这些学生就会失去学习数学的积极性,甚至影响学生学习任何学科的积极性。

3.不能“异中取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能会遇到多种所谓的“意外”。比如,针对一个问题,在提问某个学生时,学生的解题思路和教师提前的教学设计有很大差别,教师就无法按照自己预设的步骤对问题进行讲解。这时教师就一笔带过,再根据自己的想法对问题进行讲解,这样一来会大大打击学生的自信心,失去回答问题的勇气。作为教师,提出问题是了解学情的重要措施,而学会“异中取优”、学会聆听学生的答案也是提高自身教学水平,实现高质量、高效率课堂的关键。

二、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提问有效性的措施

高水平的课堂提问是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一大法宝。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本文重点提出以下几点措施,来帮助初中数学教师提高教学质量。

1.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

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是开展一切教学活动的基础,也是决定课堂成功与否的关键。此处,我们提到的专业素养主要包括两大点:首先是教师自身的知识储备,其次是教师自身的道德情操。前者教师要在日常生活中注重多样知识的学习,教学活动是一个知识输出的过程,不断丰富知识结构是一切教学的基础;而后者教师就要切实关爱学生,提高责任感,在友爱的沟通交流中,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心理引导,同时对不同学生的性格特征进行了解,以便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率。

2.培养自身的教学风格

独特的教学风格是一个教师成功之路上的必需品。例如:教学中减少口头禅的使用,尽量使用普通话,适时添加一些有助于理解的肢体动作等,都是必要的。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学生抓住提问的重点,引导学生注重问题的细节处理。

3.抓住教学任务的重难点

教师需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完成教学目标,因此,合理安排教学重难点是提高课堂提问效率的重中之重。教师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把握:第一点,要注重对重要概念的提问,初中数学教学中会涉及一些抽象概念,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认知,教师要做好引导、检查工作。第二点,要注重对学习方法的提问,数学学习很大一部分是思维方式的拓展,因此教师要特别重视学习方法的提问。第三点,要注重举一反三的发散提问,数学知识点就像一张网,只有相互连接才能彻底把握。

4.重视激励法在提问艺术中的作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采用激励法的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起学习热情。学生站起来回答问题就是鼓起勇气的表现,一旦受到批评和谴责,就很难在下次提问中主动回答,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师通过正确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拥有鲜明的数学观,为未来的深度学习打下坚实基础。课堂提问水平将直接决定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否高效实现,教师要根据不同的课堂内容做出最佳的问题提出方式。

参考文献:

[1]陈东栋.问在“点”上: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的实践与探索[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9(10).

篇(7)

(1)测量依据:JJG 700—1999《气相色谱仪检定规程》。

(2)测量环境条件:温度(15~25)℃,相对湿度40%~68%。

(3)测量标准:江苏省计量科学研究院提供的标准物质。具体为氮中甲烷标准气体。

(4)被量对象:气相色谱仪。

(5)测量方法:气相色谱仪(以下简称仪器)是在规定了仪器载气流速稳定性、柱箱温度稳定性、程序升温稳定性的情况下,用微量注射器注入一定体积的标准物质,利用试样中各组分在色谱柱中的气相和固定相间的分配及吸附系数不同,由载气把气体试样或汽化后的试样带入色谱柱中进行分离,并通过检测器进行检测的仪器。根据各组分的保留时间和响应值进行定性/定量分析。

(6)评定结果的使用:在符合上述条件下的测量结果,一般可参照使用本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

(二)数学模型

火焰离子化检测器(FID)

= (2)

式中:FID的检测限(g/s);

基线噪声,(mV);

标准物质的进样量,(g);

标准物质中溶质的峰面积,(mV·s);

(三)各输入量的标准不确定度分量的评定

对某台气相色谱仪检测器为TCD的仪器,在室温(25±1)℃的环境下进行检定。

1标准物质的相对标准不确定度的评定

氮中甲烷标准气体相对不确定度通常由标准物质证书给出,其定值不确定度为1.5%,包含因子=2,则:

=0.015/2=0.0075

2微量注射器校准值的相对标准不确定度的评定

微量注射器的体积刻度是重要的不确定度来源之一,所以,微量注射器必须经校准后才能使用。根据上级校准证书中给出的测量不确定度为0.5%,k=2,则

=0.005/2=0.0025

3 峰面积测量值的相对标准不确定度的评定

峰面积或峰高测量不确定度主要为进样的进样的重复性,规程规定进样6次,定量重复性为不大于3%,则:

=0.03/=0.0122

4基线噪声测量的相对标准不确定度的评定

对于工作站而言,基线噪声引起的一般为0.01。

(四)合成标准不确定度及扩展不确定度的评定

1灵敏系数

数学模型: =

灵敏系数: =1 =1=-1

2各不确定度分量汇总及计算表

各不确定度分量汇总及计算表

篇(8)

一、试题评价

此次数学试题较好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新理念和目标体系。整个试卷将本学期的知识整个融合进去,把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融于试卷之中,注重了学科的整合依据学生操作能力的考查,基本做到不出偏题、怪题、过难的题,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增加灵活性,又考查了学生的真实水平。

1、内容全面,覆盖广泛,各部分分值权重合理。

课程标准指出:人人获得必须的数学知识,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本卷注重考查了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基本能力的培养情况,也适当考查了学生学习过程。试题内容全面,共计五个大题。

2、取材比较贴近生活,评估了学生联系生活的能力。

学习素材应来源于自然、社会和生活。本试卷题从学生熟悉的现实情况和知识经验出发,选取源于孩子身边的事和物,让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这些现实生活中熟悉的事物,便于学生联系实际分析和解决问题。这也就需要孩子联系生活,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

3、体现了灵活性。

在考察学生“数的运用”的内容多是以不同形式出现的,显示了学习方法和学习思维的灵活性,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

4、题型简约。整套试题题型分为“填空、判断、选择、计算、操作、解决问题”,题干简约晓畅,降低学生审题的难度,有利于学生发挥水平,真实检验学生的实际知识与技能。                

5、难易适中。整套试题基础题占90%,难度题占10%,较好地体现这次命题的指导思想。

    二、考生答题情况及错误原因分析

第一题是填空题,分为11个小题,每空1分,共26分。

第1、2题考查质量单位和单位的换算,题型简单,多数学生能按要求作答,少数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不能正确区分重量单位克、千克,不会应用克与千克的相互转化。第3、5、6题考查除法的初步认识,包括平均分、除法算式的读写、有余数的除法,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是读算式:把除以的“以”和“等于”写错,还有部分学生把“除”和“除以”混淆,导致失分现象,一个完整的除法算式读作什么,70%的学生作答成乘法口诀。第4题考查运算顺序,得分率较高。有部分同学,知道先算加法,再算乘法。但是不会写字,有些是同音字,有些是错别字。第7题属于有余数的除法,考查学生对“余数小于除数”的认识,多数学生能回答正确,少数人不理解这个知识点。第8、9题为万以内数的认识,包括万以内数的读写,数位的认识、数的组成等知识点,很多学生在读数的时候,把阿拉伯数字与汉字混在一起,导致失分较重,这些课堂上重点训练的题型,真是不该出现这样的错误。第10题考查近似数的知识点,这题是最容易出错的,因为学生对“四舍五入”的理解不够,近似数的应用,35%的学生不会做,还有部分学生答成汉字。第11题考查判断推理,因为学生还没学过小数大小的比较,只有少数学生能作对,但阅卷时按超纲处理,统一给分。

第四题是计算题。都是考察学生的计算能力,总体还是不错,但是都有因为粗心算错的。第22题是口算,正确率较高,只有少部分人在整百整千数相加。有一部分少写0。第23题是竖式计算。有一部分同学数位没有对齐,有的等号后面没有写答案,少部分不会算。导致失分。第24题,脱式计算,有几个同学没有写等号就直接算、有部分同学不会混合运算,不知道运算顺序。导致失分。第25题,第(1)和(2)小题出错的人相对较少。第26题,大部分同学不明白被除数、除数、商、余数之间的关系。不了解这个数就是被除数。导致失分。

第五题是认识统计表。失分的人数不多,多数同学都及格了,只有少部分同学对统计表中的文字理解不透彻。导致失分。

 第六题是解决问题,分为五个小题,每题5分,共25分。第27、28题考查学生对平均分知识点的掌握,题型简单,大部分学生能按要求作答。有部分学生算式写对了,但是答案不正确,可能是乘法口诀还记不住。第29题考查学生对“几个几是多少,谁比谁多多少的问题,”大部分同学能够解答,部分学生只写了第一个算式,第二个问题没有解答,这部分同学对题意的理解不正确。第30题考查学生对“比一个数多几是多少,全天共收了多少千克?”好多同学只解答了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没有解答,对题目没有认真理解题意。好一部分同学700加200都算错,说明三位数的加法还有困难,这个知识点还没有完全掌握。第31题考查学生对“三位数减两位数的计算,”好些同学都把100减46算错了,说明数位上连续是0的减法学生还很吃力,还得加强。部分同学只解答了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没有解答,说明没有认真读题目,或者理解不了题意。

  三、教学建议

1.加强对平均分的理解,对除法算式读写的训练,练习算式中一些难写的字如“除以”“等于”“加、减、乘、除”,降低错误率。

2.课堂上重点讲解除数与余数的关系,这有利于后面三年级除法的教学。

3.万以内数的读写,应重点强调读书应该写成汉字,写数写成阿拉伯数字,不要出现两者混淆的情况,另外,加强“四舍五入”概念的导入,让学生理解什么时候该舍去,什么情况该进位。

4.出试卷的时候,多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比如11题,课本上没有小数的比较,同步指导上面也只是简单提到,如果同步指导习题没讲解完的话,那么学生就会觉得陌生,甚至老师也会说是超出教学大纲了。

5.部分学生的计算方法没有掌握。在测试的过程中,发现有的学生10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计算很慢,出错率较高。

6.口算能力的培养不是靠一朝一夕的强化训练就能成功的,关键在于平时的经常的有效的训练。而口算的训练又比较枯燥乏味,学生不感兴趣。容易形成惧怕口算,逃避口算的心理。口算能力自然得不到提高。

7.基本知识必须抓实、抓细、抓紧,并强调书写的态度一定要认真。

8.培养认真读题、细心做题的习惯及灵活解题能力。二年级各种题型的种类在增多,需要学生有一定的应变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细心习惯(细心读题、细心思考、细心计算)也很重要,它直接影响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成绩,也对以后的数学学习有很大的影响。所以今后在平日的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读题、做题的方法指导,严格要求认真仔细,培养学生良好的做题习惯。

 9.培养学生做完题认真检查的习惯。特别是计算题和解决问题的题,让学生通过检查可以发现自己抄错的数,找错的信息和计算结果的错误,以减少不必要的失误。

篇(9)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610(2012)03―0093―08

一、研究背景

研究型大学是以创新性的知识传播、生产和应用为中心,以产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和培养高层次精英人才为目标,在社会发展、经济建设、科技进步、文化繁荣、国家安全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大学。研究型大学除了承担发展科学技术和促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外,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仍然是其基本的、最本质的职能。目前,我国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分为两种类型――科学(学术型)学位和专业学位,两者最重要的区别在于培养目标不同。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可以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专门人才,专业型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则是培养具有一定理论基础,主要从事实践工作的专门人才。从层次结构看,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包括硕士和博士两个层次。现有的专业学位中硕士专业学位39种,博士专业学位5种(教育、口腔医学、兽医、临床医学和工程博士)。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重点,也是本研究所关注的焦点。从类型结构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分为非全日制和全日制两种类型。自1991年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以来,主要以非全日制在职教育为主,仅有少数专业实施全日制培养。2009年开始实施面向应届本科毕业生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2010年起实行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攻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制度,逐步增加专业学位推免生的数量和比例,鼓励、引导优秀生源攻读专业学位研究生。近年来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收比例持续增加,预计2012年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比例将达到30%,2015年将逐步提高到50%。从学科结构来看,截止到2011年3月,我国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学科门类涉及管理学、法学、工学、农学、医学、教育学、军事学、文学、经济学、历史学、艺术学等十一大学科门类,除理学和哲学外,基本涵盖所有学科领域。研究生教育政策的重大调整标志着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战略转变。因此提高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突出其培养特色成为摆在各专业学位培养单位面前刻不容缓的紧迫任务。

二、问卷设计

发展研究报告以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作为切入点。关于教育质量评价的研究,国内外学者引入了满意度的概念。冯伯麟对教师职业的满意度进行了研究,认为教师职业满意度是教师对其所从事职业以及工作条件与状况的总体带有情绪色彩的感受与看法。朱新秤和卓义周对高校青年教师的职业满意度进行了分析与调查,认为职业满意度是个人背景因素、个人内在因素和个人外在因素共同作用下的一个综合概念。林杰对全国普通高校的现行制度安排满意度进行了调研,认为高校教师对工作的满意度取决于工作环境,而他们对工作环境,尤其是对各项制度安排的满意度,则是反映高校现行制度合理性与科学性的重要尺度。布鲁斯和布莱克本认为教师职业满意度是衡量学校效能的一个重要指标。由于评估目的、主体和对象等不同,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满意度评估指标的选取维度不尽相同。概括起来其质量满意度评估指标维度选取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考察:第一,从投入一过程一产出环节来考察;第二,从外适-内适一个适环节考察。鉴于“投入-过程-产出”环节及“外适-内适一个适”环节的视角,我们设计了对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满意度评估指标,将“质量”概念分解成可以实际测量的具体指标,具体包括8个方面:基础和专业知识水平、外语应用能力、组织协调与管理能力、科学实践与学以致用能力、学术道德水平、创新和科研能力、学位论文质量及学习投入程度等。研究采用《华南地区研究型大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质量调查问卷》进行了调查分析。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主要是通过其培养过程来实现的,培养过程大致分解为课程设置、课堂教学、导师指导、专业实践、学位论文等方面。问卷通过设置相关问题来了解学生对这些方面的看法与感受,进而推测培养过程各环节对教育质量可能带来的影响。问卷包括四部分:第一部分为基本信息,第二部分是对专业学位的认知,内容包括研究生选择就读专业学位的动机、对全日制专业学位教育的了解程度及对专业学位地位的认识等;第三部分是对课程与教学的认识,涉及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学习投入、导师指导、专业实践等;第四部分是学习收获与满意度的认识,即学生对其专业理论素养、专业实践能力、科研创新能力等方面提高的自我评价。研究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对华南地区多所研究型大学各年级不同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进行问卷调查。回收问卷345份,剔除无效问卷36份,有效问卷309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89.56%。各备选项按照由低到高的等级设计并采用五点式计分法,依次记分“1-2-3-4-5”,各维度得分越高表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满意度越高。为确保问卷的可靠性和有效性,我们对问卷进行了信度和效度分析。通过对调查结果数据的初步处理,我们使用克龙巴赫仪系数(Cronbaeh’s Alpha)对问卷进行信度检验,α系数为0.861,表明问卷有较好信度。问卷效度检验较适合采用结构效度,即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法来检验问卷结构效度,我们提取出了8个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他们的累积方差解释率为58.648%,表明问卷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调查样本分布具有多样性特点。从性别构成看,男生172名,占样本中人数的55.63%;女生137名,占样本总人数的44.37%。从学习形式看,全日制硕士生73人,占总人数的23.62%;非全日制硕士生236人,占总人数的76.38%。从所学专业类别看,文科221人,占总人数的71.52%;理工科66人,占总人数的21.36%;医学等其他23人,占总人数的7.12%。从工龄情况看,没有工作经验,即本科毕业直接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63人,占20.3%;有工作经验的246人,占79.7%。从专业构成看,MPA人数133人,占总人数的43.3%;软件工程人数35人,占总人数的11.3%;MBA人数33人,占总人数的1 0.7%;计算机技术工程人数25人,占总人数的8.1%;教育硕士人数是19人,占总人数6.1%,其余专业人数64人,占样本总人数的20.5%。

三、评估报告

(一)总体评估

调查发现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各项得分(学生主观感受)均在中等(3分)以上,总体满意度处于中等偏上良好水平。说明从整体上看研究型大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教育质量较好、满意度较高。从表1可以看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最高的是组织协调与管理能力(3.83分),其次为学习投入程度和学术道德水平(均为3.80分),再次为科学实践和学以致用能力(3.79分),基础和专业知识水平(3.75分),得分较低分别为外语应用能力(3.42分)、创新与科学研究能力(3.50分)、学位论文质量(3.67分)。说明在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中,最欠缺的是外语应用能力、创新与科学研究能力、学位论文质量的提高,这些是今后进一步提高的方向。

(二)差异分析

为了检验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在不同评价样本之间否存在显著差异,研究采用单因素分析方法进行分析。在单因素方差分析中,我们将教育质量总分记为总分40分(Total=8*5)。单因素方差分析的结果见表2。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显著性水平P值为0.042

第一,科学实践与学以致用能力差异。表4显示在存在显著差异的5个专业中,会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科学实践与学以致用能力平均得分最高4.20分。而临床医学、化学工程等专业研究生的科学实践与学以致用能力得分较低,均低于3.2分。公共管理硕士、社会工作、工商管理硕士等三个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科学实践与学以致用能力评分较高,在3.8分至4分之间。法律硕士、计算机技术工程硕士、软件工程等专业学生平均分相对较低,学生实践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第二,外语应用能力差异。从表5可以看出,法律硕士、会计硕士、汉语国际教育、临床医学硕士的外语应用能力平均得分较高,在3.6分至3.8分之间。化学工程类的外语应用能力平均分仅为2.8分左右,外语应用能力最差。其他专业如公共管理硕士、社会工作硕士、工商管理硕士、软件工程、教育硕士等专业硕士生外语运用能力处于3.2分至3.4分之间,外语应用能力有待提高。

第三,组织协调与管理能力差异。表6表明公共管理硕士、工商管理硕士、社会工作硕士、法律硕士、会计硕士等专业的组织协调与管理能力的平均得分较高,在3.92分与4.4分之间,体现出这些专业的学生良好的沟通能力。汉语国际教育、教育硕士等专业的硕士生的组织协调与管理能力的平均得分处于中间状态,但有待进一步加强。而理工科类的化学工程、计算机工程技术、软件工程等专业学生组织协调与管理能力普遍较低,亟待进一步提高。

第四,学术道德水平差异。表7显示公共管理硕士、工商管理硕士、法律硕士、会计硕士、计算机工程硕士、教育硕士、软件工程硕士等专业在学术道德水平上的平均分较高,位于3.75至4.4分之间;而社会工作硕士、汉语国际硕士、化学工程硕士、临床医学硕士等专业学术道德水平平均分的相对较低,处于平均分以下。

第五,学位论文质量差异。从表8可以看到,专业学位硕士生学位论文的总体质量的差异较小,普遍得分较低,说明总体质量都得进一步提高。但相对来说,公共管理硕士、工商管理硕士、法律硕士、会计硕士、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教育硕士和临床医学硕士学位论文质量略胜一筹,理工科硕士学位论文普遍较差,应采取更加严格的质量控制措施。

总之,经过十几年发展,华南地区研究型大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总体质量满意度良好,有效地促进了社会经济文化建设发展。但是各专业类别培养质量参差不齐,仍然存在许多突出问题。学科门类齐全、结构布局合理、特色优势明显、质量品牌效应突出的专业学位教育体系尚未形成。

(三)问题分析

调查显示,处于前十位的问题分别是:缺乏实践l生教学(17.6%)、扩招太多(10%)、学习时间(8.6%)、导师指导(7.8%)、管理松散(7.8%)、课程设置(5.9%)、教师水平(5.5%)、学生质量(5.5%)、社会认可低(3.1%)、差别对待(3.1%)等。其主要原因是:

首先,专业学位社会认可程度不高。调查发现社会对专业学位了解不多、认识不深,社会认可程度不高。从国家层面来看,专业学位教育缺乏权威的国家定位。2001年教育部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专业学位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该意见指出:“专业学位人才培养与学术性学位人才培养是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两个重要方面,在高等院校人才培养工作中,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但《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并没有明确划分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同时国家没有出台相应的在学生取得学位后的政策待遇,也没有将专业学位与行业任职资格认证紧密联系起来,导致考生报考积极性不高。整个社会甚至受教育者本人对专业学位的认可度不高,用人单位的招聘及人事制度中更没有体现出对专业学位教育的足够重视。学校管理者对专业学位教育培养重视程度不高,对其管理明显存在边缘化、培训化及营利化等倾向。

其次,研究型大学专业学位教育还没有建立一个完善、科学、合理的培养制度。目前我国还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指导标准和教学保障制度。调查中发现有些培养单位在专业学位管理上配备的力量单薄,只在研究生院设立一个办公室,配备几名工作人员,而他们要负责数千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育与质量保障工作。

再次,研究型大学专业学位教育尚没有建立具有差异性、实践性与前沿性的课程体系。调查显示研究型大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大多以科学学位培养模式为蓝本,未能充分体现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特色,具体表现在实践性不强、创新性不足、未能很好地体现差异性和灵活性。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中存在部分教材建设不足、教学用书内容陈旧等问题。调查发现学生认为教材非常符合和比较符合实际需求的只占到55.7%,认为参考书对学习帮助非常大和比较大的只占到了58.9%。

第四,研究型大学专业学位导师实践经验与责任心比较缺乏。大学教师大都是在重理论轻实践、重科学轻技术的研究生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术研究型人才。这些导师长期在高校工作,很少接触到社会实际的管理与工作,难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尽管目前这些大学采用了双导师制,聘请了来自实践领域的高级专业技术专家参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但是受到诸如工作时间、待遇和制度等因素影响,往往是象征性地出现在论文答辩会上,很难起到实质性指导作用。调查结果显示:有近1/3的学生认为任课老师教学和实践联系不够。目前研究型大学的导师带的学生数量普遍比较多,导师自己面临着学术科研的压力、教学压力,因此给予学生实质性的指导的时间相对较少。在主观题调查中,专业学位研究生提到两种类型学位的学生待遇不一,部分导师责任心不强。

第五,生源质量参差不齐、学习投入不够。攻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既有科技工作者、教育工作者,又有行政人员、企业员工;既有本科毕业生,又有专科毕业生;既有所学领域与从事行业或大学所学专业相一致的,也有与从事行业或所学专业相差甚远的。因此生源成分十分复杂,生源素质参差不齐,这对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更有甚者,由于大部分专业硕士受到工学矛盾影响,学习投入远远不够。调查结果显示1.9%的学生课程学习时间占整个学习时间的比例少于10%,14%的在10%-20%之间,19.1%的在20%-30%之间,21%的在30%-40%之间,18.8%的在40%-50%之间,25.2%的学生课程学习时间占整个学习时间比例大于50%,说明学生在课程学习时间以外,很少花时间进行自主学习。

四、对策建议

(一)健全研究型大学内部质量保障制度

完善管理制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整个过程都需要培养单位的管理工作来维系和发展。因此,培养单位必须制订完善、健全的规章制度以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进行规范管理,这是确保专业学位研究生质量的重要条件。要不断地修改和完善各专业学位研究生行为准则、入学和选拔制度、课程与学习制度、考试与成绩管理制度、导师与科研制度、操作与实践制度、学位论文与学位答辩管理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培养单位要进一步明确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在整个研究生教育系统中的重要地位,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培养作为学校研究生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建立健全校院两级管理工作队伍,挑选责任心强、业务素质精湛的干部承担管理任务,不断加强培养,提高综合素质和管理水平,促进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不断提升。

提高生源质量。根据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特点,建立公开、公正、透明的招生制度和科学合理的选拔标准――学术标准和行业标准。在对考生资格审查时,严格按照国务院学位办的文件要求,逐一核对考生的学位证、毕业证和职称证等原件,对不符合报考条件的考生坚决不同意报考。考试和录取工作要坚持“公平、公正、择优、差额”原则,确保质量,宁缺毋滥。不断进行招生考试录取环节改革,推进有利于选择优秀考生的选拔方式。加大学位型研究生和学术型研究生招生考试的区别力度,学术型研究生考试注重考生的专业知识和研究潜能,专业硕士在考察专业基础的同时,应更加注重实践能力和实际操作考察,以选拔更适合专业型硕士培养要求和培养目标的优秀考生。

强化师资队伍。首先,强化导师遴选、考核公平竞争机制。实行导师遴选和考核动态管理方式,优胜劣汰,竞争上岗,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明确导师责、权、利,提高导师责任心,加强导师对学生的培养。在培养计划,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上都应该加强导师对专业硕士指导的针对性、个性化和差异化。在对导师考核方面,除了参照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考核标准和考核要求外,加强考核导师对培养专业硕士实践应用能力提升程度。其次,进一步落实“双导师”制。参照国外培养模式,在专业硕士导师遴选和导师对专业硕士的培养方式上进行深化改革,聘请行业部门实践经验丰富和理论水平扎实的专业人士参与教学,促进教师有针对性地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学生的教学研究和改进教学方法,实施“双导师制”。“双导师制”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培养质量,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社会对专业型研究生的认可程度。学校应参照全日制研究生学位点领衔人的待遇和职责,出台相关政策,明确领域领衔人待遇并加强考核。

突出课程特色。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核心,根据国外较好的培养方式和我国实际及各研究型大学现实条件,我们认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课程要突出基础性、差异性、实践性、选择性、先进性和创新性。课程设置贯彻“少而精”原则,精简专业课程,更新教学内容,构建合理知识体系。合理的知识体系应包括职业领域知识、一般性社会科学知识及科学思维知识。专业学位教育归根到底就是为某一职业领域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检验合格与否的惟一标准就是其“任职资格”是否达到。因此应按职业背景差异对知识的不同需求来组织授课内容,构建起合理的职业领域知识体系,如行业领域基础知识、最新进展、存在问题、发展前景、最新技术手段等。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在实际工作中,不仅要面对本专业领域,还要面对经济、社会、技术、产业、市场和资源环境等多个领域,因此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培养应充分体现出“复合型人才”特点,在职业领域知识纵向加深更新的同时拓宽横向领域相关知识,构筑起“职业社会科学知识体系”,体现出专业学位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要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的特点,打通课程学习与课题研究之间的界限,把学习与做课题结合起来,把研究和应用贯穿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全过程。加强课程建设,实施课程主讲教师负责制,鼓励各领域根据在职人员、各自的行业特点、地域特点自编具有实用性强的教材,对于成熟的自编教材,学校和学院应资助出版,推进网络课程和精品课程建设。

优化教学模式。专业学位教学模式的改革应从课堂教学改革人手,以课程内容应用化、课堂教学实践化为起点,逐步摸索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充分发挥研究型大学多学科优势,坚持以学员为中心,注重学员与教师双向互动,灵活采用课堂讲授、案例教学、专题讲座、课堂讨论、主题报告、学术沙龙、模拟训练、观看影象、实地考察等多样教学方式,着力提高面授效果。大力开展专业学位教育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开发,编制相应的案例库,开发现场研究、模拟训练等教学方法的操作程序。加强实践基地的建设,确保每一位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都能深入行业第一线接受实践训练。

加强专业实践。提高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心所在。研究生教育是以研究为主的教育,是培养少而精的理论型与研究型的高级专门人才的教育。因此研究能力培养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应有之义。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针对特定职业领域需要而设置的学位教育,因此特定职业领域的实践能力也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重心所在。在教育部专业学位培养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保证不少于半年的实践教学,为学生实践提供条件,建立实践基地,联合社会资源共同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因此在今后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计划修改完善时,培养单位应充分考虑到实践环节的学时和学分要求,建立校内外实习实践基地,联合校外导师,整合资源,建立研究生工作站或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开拓社会实践的思路和视野,为专业学位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要指导学生带着问题与课题深入实践,从实践中遴选课题,加以研究,切实解决企事业及行业上的技术难题,从而收到理论联系实际的效果。

重视学位论文。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论文质量管理是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归宿。专业学位研究生论文是衡量专业学位研究生知识水平、实践技能、研究能力和培养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志。学位论文是全面检查专业学位研究生知识结构和综合分析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所研究问题、分析问题能力以及组织协调、表达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实行目标管理的最后一关。专业型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在文体选择上拥有更为广阔的空间,以突出实用性和职业背景为指导思想,学生可以选择调研报告、应用基础研究、规划设计、产品开发、案例分析、项目管理、文学艺术作品等多种形式,主要体现专业型研究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学位论文评价上,一方面,强调学位论文的质量和水平,考核专业硕士的理论研究方法的掌握程度和对于研究范式的掌控能力。另一方面,要借鉴国外先进培养方式对专业硕士的专业能力、实践能力进行考核。

(二)完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相关政策

其一,国家政策的保障措施。在国家层面上,制订完善健全的规章制度是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进行规范管理的重要保障。国家法律对专业学位教育的定位、专业学位的质量评价标准和体系,专业学位培养应用型和复合型高层次人才的定性分析都还远不清晰和成熟。因此,国家和省级部门要准确把握教育发展的趋势,积极开展学位教育研究,进一步完善专业学位教育制度和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加大专业学位教育的支持和投入,从制度上规范专业学位教育行为。

其二,人才市场的配套体系。《专业学位设置审批暂行办法》第十条规定:“各专业学位所涉及的有关行业部门应逐步把专业学位作为相应职业岗位(职位)任职资格优先考虑的条件之一。”因此需要进行专业学位与劳动力市场及人才市场的相应配套改革,将专业学位教育与行业准入制度衔接落到实处。在美国,参加一些行业执业资格考试必须以获得经认证的专业学位为前提,绝大多数州的律师资格考试委员会都规定,参加律师执业资格考试必须获得经认可的法学院所授予的法律专业博士学位(J.D.)或法律学士学位(LL.B),自学、律师事务所的实习均不能替代法学院的教育。执业资格考试与专业学位教育的衔接使专业学位教育拥有较高的社会认同度,也使美国专业学位教育享誉世界。我国行业执业资格考试与专业学位教育之间尚未建立有效衔接,相应专业学位教育经历未成为行业执业资格的必要条件,很难避免专业学位教育社会地位受到影响。因此,加强专业学位教育与相应行业执业资格考试衔接,必将促进公众对专业学位的认可,提高专业学位教育的社会认同度,促进专业学位质量提高和健康发展。

其三,社会中介的评价监督。完善的外部质量监控体系是专业学位教育质量保障的必要和有益补充。当前我国专业学位教育质量监控体系的主体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专业学位全国教育指导委员会和研究生院院长联席会等为代表的专业学位教育方面的社会中介机构。各种专业学位都成立了相应的教育指导委员会,对各个培养单位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培养和硕士论文在政策上进行宏观管理,同时各种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下又成立了领域协作组,对各个培养单位的培养方案和课程建设等进行指导。要充分发挥各个准政府组织等中介组织的作用,由各中介机构从不同层次和侧面通过不同方式进行专业学位教育的质量监控,保障专业学位的教育质量。要发挥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的作用,让他们参与到专业学位教学中来,保障专业硕士教育质量。在美国,行业协会介入相关专业学位的申请者条件规定、培养计划的制定等环节。行业协会还以专业认证为主要手段来监控专业学位的培养质量,而行业协会同时也是执业资格考试的主管部门,他们与相应专业的教育机构协会联合管理专业学位教育。因此,设计一种合理的体制使执业资格考试主管部门能够参与到专业学位教育中来,架设执业资格考试与专业学位教育培养之间的桥梁,中介机构与研究型大学共同提高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培养质量显得非常重要,专业学位培养单位可以尝试性地开展专业学位与执业资格考试挂钩的培养机制,以培养适用人才。

参考文献

[1]赵沁平.与时俱进适应需要逐步在我国形成一批高水平研究型大学[J].中国高等教育,2002(21):3.

[2]马德秀.研究生教育要更加注重适应需求[N].中国青年报,2012―03―14(T03).

篇(10)

其学术研究领域主要涉及财务会计、中外会计审计史、会计审计思想史、现代会计理论。至今为止,郭道扬教授主持完成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等多项人文社会科学课题的研究,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著作10余部,提出了许多具有原创性的观点,因此多次荣获国家级奖励。他指导的博士论文多次荣获“湖北省优秀博士论文奖”,其中《会计契约论》(雷光勇)荣获了2005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郭道扬教授的突出贡献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并于1992年获“湖北省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1994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8年获“教育部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2002年获“湖北省劳动模范”称号。

从1997年“京都会议”到2007年“巴厘岛会议”,各国政府为拯救人类向“污染型经济”发起全面宣战,并确定了建立“绿色经济时代”的长远战略目标。围绕这一目标,科学家与政治家构建了进行全球环境治理的基本框架,而经济学家与管理学家也明确了务实研究的行动纲领。当前,在总体上,虽然高层次宏观层面的研究成果已具有统领性指导作用,但却缺乏基础层面的务实性研究,针对这一点,本文把研究重点放在“会计第二报告体系”建立方面。由于内容广博,难点很多,故在此仅论其纲。

一、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之间的辩证关系

人类通过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的结合,既创造了人类社会,也持续发展了人类社会,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永恒主题。两者之间存在的辩证关系在于:(1)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必须以保护好生态环境为根本前提,在处理好它们对立统一关系的基础上,实现两者的“良性互动”;(2)辩证处理好资源耗费与环境保护两方面的可持续性,这是实现“良性互动”的基础;(3)会计控制要在资源可持续性消费、财产权益与生态权益之间,探讨建立新的平衡关系,探索新的平衡控制点。

二、在全球社会范围内,必须认识与发挥会计控制在实现良性互动中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

近几十年来,人们虽然从可持续发展经济学、循环经济学、资源经济学,以及环境经济学领域力求解决“良性互动”问题,并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应当看到不少切实性的重要问题却一直悬在空中,成为悬而未决的问题,并且一直囿于一个怪圈之内,使其成为研究中让人十分懊恼、困惑的问题。事实上这是缺乏解决“良性互动”基础性问题的缘故。实现“良性互动”,要解决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基础层面的财务控制问题,它可以把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产业结构落在实处,真正实现资源消耗低、污染轻微的高科技产业成为发展国民经济的主体;一是基础层面的会计控制问题,它可以切实解决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乃至一个企业的资源消耗结构问题,不断提升可再生资源的消耗比重,不断降低污染型消耗与降低环境成本,为改造“污染型经济”实现良性互动创造一个最充分的基础性条件。如果大家和一些权威依旧戴着一副“老花镜”看待财务与会计,那么这个问题便很难解决。

三、建立会计第二报告体系的历史基础

经济全球化使生态环境问题全球化,人类开始从全球社会范围研究良性互动问题。目前,可以作为解决第二报告体系建立基础的文献主要有两个:一是全球报告倡议组织(GRI)制定的《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该文献对从综合性标准确定角度考虑可持续发展报告信息披露问题具有纲领性指导意义;二是联合国所属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工作组(ISAR)通过的《环境会计和报告的立场公告》,尽管这个文件基本上是原则性的,但它所阐明的基本原理可作为本文研究的基础。此外,可作为研究文献基础的还有英国的《环境报告和能源报告编制指南》、《财务报告中的环境问题》、丹麦的《绿色账户法案》,以及把生态资源和环境要素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报告2004》等。

四、实现以“产权为本”向以“人权为本”支配社会经济时代的根本转变

自进入阶级社会以来,以“产权为本”的思想,便一直成为支配社会经济发展占主导地位的思想,尤其是在进入到市场经发展阶段后,产权经济已成为社会的标志性命名,产权价值运动强有力地支配着企业、地区、国家乃至全球的经济循环。世界,是被产权支配、控制的世界。

围绕产权的反映与控制,500多年以来,近、现代会计以资产、负债、资本与权益为主导性会计要素,并以此构建与发展完善了会计的第一报告体系。该体系以产权及其权益为核心寻求平衡关系并通过控制保持这种平衡关系;同时,它还通过系统披露与揭示产权占有、产权价值投入与权益增值状况,为单元利益主体权利竞争性决策服务;它通过现金流量的披露与把握,保持独立经济单元的正常财务状况,以防范与化解财务风险。正是在“产权为本”思想的支配之下,人类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舍近不求远,朝前不顾后,一味着眼于经济发展而无视生态环境问题,在事实上把经济与环境对立起来,最终造成了严重威胁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环境问题。自然而然,会计控制工作的发展也是这样,可以讲,这一点是人类会计发展史上所出现的一大悲剧。

当今,会计要在“良性互动”中发挥基础性控制作用,实现向以“人权为本”的转变,便必须通过改革,建立会计的第二报告体系,并在报告内容整合的基础上,重新调整反映与控制的重点,纠正以往工作的片面性。同时,要在第一报告体系改革的基础上,对两大报告体系进行整合,即把工作的一个重点放在对产权价值运动的系统反映与控制方面,也要把工作的另一重点放在以“人权为本”,实现“良性互动”方面,并把握两大报告体系的关联点,使会计控制工作成为保障全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五、会计第一报告体系与第二报告体系的关联点

马克思与恩格斯指出,人类生存的第一前提,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前提。在史前时代,人类首先通过解决生活资料的生产,来解决了人种的繁衍问题,人类社会正是在解决人种的正常繁衍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今,当环境问题日益威胁到人的生存权的时候,生存权便成为矛盾的主导方面。因此,由以“产权为本”向以“人权为本”的转变便成为历史的必然。这一点既是建立第二报告体系的出发点,也是在两大报告体系之间明确关联点的关键。

从根本上追究,环境恶化产生危害的集中点是人的生存权,生存权是人最起码的权力,也是最根本的权力。失去生存权,其他一切权力便无从谈起。片面坚持以“产权为本”,造成经济失控与发展扭曲是导致环境恶化的根本原因,而经济失控的具体原因又在于资源耗费失控、失衡,以及消耗中的废气、废水排放失控。从第一报告体系考察,会计对资源耗费成本的反映与控制是极其片面的,它既放弃了对环境成本的单独考核,更没有通过比较对资源成本与环境成本进行考量与分析,因而,它在权益计量、确认与效率评估等方面也是虚而不实的。以往把环境信息作为附列的部分来列示,事实上这样做就连附带反映与控制的目的也达不到。

所以,本文从会计控制工作一体化角度出发,把会计两大报告体系的关联点确定在“权益”方面,第一报告体系以“产权为本”,系以“权益”作为施行控制的支点,而第二报告体系则充分体现以“人权为本”,把施行控制的重点放在“财产权益”与“生存权益”相统一的方面。保障人的生存权是施行控制的根本前提,以实现“良性互动”为控制的目标,达到“财产权益”与“生存权益”的统一。必须指出,实现“良性互动”,并非让人类一味削减必要的耗费与放慢发展速度,也并非听之任之继续走以往的老路,而是通过切实控制,从根本上改变耗费的方式与方法,改变经济发展的路径,彻底消除“污染型经济”,在“良性互动”中实现社会经济乃至全球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六、第二报告体系的基本构成和信息披露与问题揭示的重点

以下所讲框架属于设想性质,尚有待通过实践进行反复研究、验证与改进。1.该体系中的关键要素为:(1)环境治理投入;(2)环境成本;(3)环境损失;(4)生态权益;(5)资源耗费;(6)资源非正常性耗费;(7)资源损失;(8)不可再生资源耗费;(9)水资源耗费;(10)污水排放量与损害估价;(11)水资源防污治理投入;(12)废气排放量与损害估价;(13)大气排污治理投入等。2.该体系中第一报告――“资源耗费与环境互动平衡状况表”设置。相对第一报告体系中的三种主要报告而言,本文将其称为会计的“第四报表”。3.“资源成本与环境成本构成对照表”,用以分析与评价生态权益。4.“水资源耗费与排污状况表”,通过对水资源的专项反映与控制,考核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5.“废气排放量与大气污染危害程度报告表”,用于考核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6.“企业(或地区)履行社会责任综合指标汇总报告表”,按企业所属行政区划,按指标进行汇总,并以书面报告的形式,说明自检、自测与自控情况,揭示主要问题产生原因,表明改进意见。

该报告体系中的各报告从一个侧面,或从综合的方面,体现以“人权为本”精神的贯彻情况,整个信息披露与问题揭示的重点集中在资源耗费与环境“良性互动”方面,借以分析与评价报告单位对“生态权益”的保障、维护情况,最终把控制点始终集中在对人的生存权利的保障方面。

七、第二和第一报告体系地位与作用之比较

随着环境问题全球化,当生态环境成为解决经济可持续发展,乃至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矛盾的主导性方面的时候,只有通过建立独立的第二报告体系,才能解决新环境下的会计控制问题。并且从以“人权为本”,保障与维护人的生存权方面讲,第二报告体系的作用是第一报告体系不可取代的,并且要切实解决环境恶化问题,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第二报告体系的重要程度理当排在首位。

上一篇: 优秀家长事迹材料 下一篇: 设备工作思路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