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2-01 08:26:46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电视新闻主持人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1重视推出头条新闻,使编写口语化
新闻节目的编辑的文字内容是不同的,但指导思想是相同的,就是要贯彻中央对大众传媒的要求和思想精神。在编辑工作初期,主持人需要熟悉当地政府政策在近期的贯彻落实情况,并在最新的一期节目中,有侧重地强调头条新闻。头条新闻的作用在于,体现编辑的意图,引起观众的兴趣,传递有效信息。那么什么是有效信息含量?这个定义是观众在电视节目中所获得和认同的信息占所有信息的百分比。由此可见,新闻编辑工作并非简简单单处理和信息,还需要对信息进行筛选,保证高效新闻信息能传播到公众之间。这一点在民生新闻节目中尤为常见。民生新闻作为最贴近大众的新闻节目,所报道的事件都发生在人民大众身上,反映着他们的喜怒哀乐和日常生活。所以,民生新闻的编辑经常要站在一个普通观众的角度上对新闻信息进行严格的筛选和。另外,语言的使用一定要尽可能得口语化,才能被广大观众所接受和欣赏。编辑人员应当时常扪心自问,自己所做的新闻编辑是否能让观众接受,是否能让观众真心喜欢,是否能让观众产生亲切感。只有观众对新闻节目所传达的信息感到满意,才算是一期成功的新闻节目。
2采用巧妙的编排手段,使文字紧凑
巧妙运用编排手段,也就是对新闻信息进行“再创作”的重要过程,能扩大新闻的感染力和影响力。由于新闻具有即时性、短暂性等特点,在编排对称中,有一些内容相似、主题一样的新闻可以被编排在一起,共同说明一个现象或问题,进而达到整合信息,明确主题,省时省力的目的。新闻信息的传播内容要体现事件的逻辑,前因后果一定要表达清楚,其余的信息可以一笔带过,甚至无需介绍,这样才能体现新闻内容的丰富的种类和充实的内容。新闻的信息量和厚重感也可以通过文字的编排来实现,在对比与整合的基础上让本来形式单一的新闻变得生动具体化,使它们互相衬托,相辅相成,让观众全面了解新闻的播报内容。新闻的用词讲究精辟、简练,因此,新闻的上下文连接也显得尤为重要。在安排好新闻的叙述结构以后,可以省略新闻中的副词、复合词等多余的词汇,在新闻内容比较复杂的情况下,使用视频、图片等方式辅助说明新闻内容,使得新闻具有完整性,充分利用镜头代替语言,力争每句话都带有信息。
3突出地方特色,采用多风格语言进行清晰播报
新闻作为最贴近人民日常生活的传媒方式,最能体现一个地区的地方特色和风土人情。从微观上看,本地新闻类节目最能受当地观众的欢迎,新闻编辑的本土化和多样化能成为一个新闻节目的软实力。然而,新闻相比于其他大众传媒而言,最大的缺点就是固定的时间,一旦错过了播报时间,也就意味着错过了新闻。对于观众而言,他们中的许多人都无法做到全程对新闻进行百分之百的聚焦和关注,在有限的播报时间里,新闻编辑需要清晰化。在观众的认识中新闻是短小精简的,基本上不出现重复的词汇,因而在新闻的编辑工作中,文字在条理清楚的前提下做到语言风格多样化,这无疑是一个新的高标准要求。新闻贵在精炼,特别是时政报道栏目的播报中,晦涩难懂的词汇是不能被大众所理解和接受的。因此,精炼叙述简单的新闻和提炼复杂新闻的内容是编排和录制工作的难点和重点。代词和同义词的出现频率必须要尽量减到最低,不要使观众在收听新闻播报时思考代词和同义词的含义。除此之外,过于文绉绉的或过于古典化的词语尽量不要使用,要保证观众思维的清晰,使新闻变得简单明了。有一种特殊情况是,某些新闻当中会出现一些新潮的词语,在播报时应当着重且多次强调,新闻就会变得容易普及了。
4增强画面现场感,后期配乐使新闻人性化
作为一种喜闻乐见的大众传媒,电视新闻节目的画面是编辑和观众都看重的内容,因此,追求现场感是一档新闻节目的直接效果,是检验一档节目是否成功的直接因素。当今电视所播报的新闻,无一例外都是真实反映人民群众生存空间和生活事件的民生新闻。编辑工作者在进行新闻编辑时,往往使用一些长镜头,长镜头不仅能充分体现一个事件的前因后果,还能增强对观众的吸引力和共鸣。最能展现一个新闻事件的方法,就是利用现场同期声,让观众亲身体会,让他们运用自己的感官感受新闻内容,我相信每一位新闻编辑者对这一点都深有体会。此外,要提高节目的收视率和趣味性,后期的制作和配乐也是重要的环节。在新闻播报的过程中,新闻可以尽可能使用第一人称进行配音,以增强亲切感。在节目的最后也可以适当加入一些轻松愉快的配乐,打破新闻的严肃性,让整个新闻节目都变得轻快起来,趣味性也就能很好地体现出来了。在对新闻人物的刻画中,特技的运用也能锦上添花。恰到好处的特技效果有助于描绘新闻人物的形象和内在品格,不仅烘托了当事人的情绪,还能揭示一种社会现象或一种社会问题,达到发人深省的目的。也就是说,新闻节目对新闻人物的包装和衬托,能增强新闻节目的乐趣,节目整体的美感也就能彰显出来了。
5结语
电视新闻的编辑是一个繁重的工作,也是一项巧妙的工作。新闻编辑的水平直接决定了一档新闻节目是否成功。要在贯彻落实中央政策的基础上,对新闻编辑采用多样化的方式对新闻进行处理,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技术。然而,编辑的技巧是在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中不断发现、应用和完善的,只有在编辑过程中不断探索创新,努力适应观众的需求,才能提高节目的质量和收视率。
参考文献:
[1]杨蕾.电视新闻编辑的要点[J].中国传媒科技,2014(04):105.
一、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要求
广播电视新闻作为联系广大人民群众和政府之间的桥梁,新闻工作人员是政府和群众的喉舌,担任着党的政策、方针、路线宣传任务,是一项政治性非常强的工作,因而具备过硬的政治素质是做好新闻工作的基本前提。对广播新闻电视主持人而言,自身的观点、立场要正确,对新闻内容要有敏锐性、具备鉴别能力,才能尽心尽力的去为广大群众服务。此外,一名合格的新闻主持人不但要具备过硬的政治素质,也要拥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二者缺一不可。道德品质属于社会意识形态,需要大家在精神层面、社会层面的自觉行为逐渐形成,通过大量的实践可知,只要是政治素质、道德品质优秀的新闻主持人,在工作上都会成为大家敬仰的楷模;反之,政治素质、道德品质不好的新闻主持人,总有一天会被新闻界剔除出去,严重的甚至会触犯我国法律,走上犯罪的道路。新闻主持人只是社会中的一个职业,除去这个身份也和我们一样是一名普通的公众,对公众来说,自身就要树立正确的三观,对社会公德予以遵守,不能利用自身的职务之便成为一名特殊的公民。且主持人这个职业是比较特殊的,不管是在新闻节目中,还是在现实的生活中都会接受广大受众的监督、评价,因此主持人在生活中要养成谦虚、兢兢业业的作风,在工作中要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二、职业素养和新闻敏感度要求
在新时期下,对广播电视新闻主持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但要求他们具备过硬的专业素养,也要具备采编播一体的能力,且新闻节目的信息量是非常大的,政策性也比较强,在主持的过程中不仅要真实,还是具备实效性。所以,对主持人来说,具备良好的文化知识底蕴,不但可以将被采访者的潜在意识激发出来,还能通过自身度的拿捏将新闻节目提升一个档次。同时,要提高自身的判断能力、分析能力,能够对自我进行良好的约束,从而对主持人这个职业的权威性予以维护,也就是说,新闻从业人员的基本要求就是具备职业素养,这是你从事这份工作该有的态度和信念。此外,新闻从业人员的基本素质就是要具备新闻敏感度,作为一名合格的新闻主持人,一定要先去到基层锻炼,从一名基层记者开始做起,通过在基层的磨练,不断提高自己,丰富自身的能力,这样就能快速的培养起新闻敏感度,随时随地都可以嗅到新闻存在的价值,从而对新闻本身的内涵和意义予以掌握,并应用到实践中,为成为一名优秀的新闻主持人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个人素养要求
在目前的电视新闻节目中,一些有建树的主持人努力的方向和追求的目标是:有新闻的地方“我”在场。电视新闻现场报道能力对于主持人来说日益重要,如何才能提高现场报道能力呢?
一、现代新闻传播中现场报道的作用日趋重要
“现场报道就是主持人在新闻事件现场手持话筒将新闻事件的发生,发展向观众做口头叙述,同时通过镜头展示现场动态和环境。”[1]一般来说,主持人在现场口头完成对新闻事件的叙述,这也是发挥电视新闻优势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在电视新闻报道中主持人以现场目击者的角度做口头报道,不仅树立了主持人的威信,更加增强了新闻的可信性。典型的现场报道应该是从头到尾主持人在现场活动,使用的是现场的同期声而不是后期制作的合成声。这种较为高水准的报道形式也就要求主持人需要具备敏锐的洞察能力、准确的判断能力以及高水平的即兴口语表达能力。就如新闻调查的主持人王志所说:“在现场你没有任何东西可以伪装,也没有任何捷径可行,只有通过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体会,用自己的神情去把握,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否则就是失败的开始。”[2]
二、现场报道中存在的不足
现场报道是新闻报道在经历了演播室口播,画面加解说的传统传播方式之后,新闻报道在形式上的一种突破,它满足了受众对于新闻事件,新闻报道的真实性,权威性,参与性的进一步要求,主持人在现场活动可以把观众带进画面,带进现场,一起看,一起听。当前,我国的新闻现场报道还处于探索阶段,电视屏幕上的现场口头报道主要是预知性的,突发事件比较少,在实践中,有些现场报道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总结起来大概有以下几种:
1.报道内容肤浅无味。有些做现场报道的主持人完全不去思考在某一事件中观众们想了解什么,在什么样的环境下说话才能更加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只是泛泛带大家现场走一圈,结果就是事倍功半。观众看到的东西都是镜头里面明摆在那的,内涵的却依然一无所知。一次好的口头报道是需要精心准备的,就算时间限制没有充足的时间准备,也一定要有一个报道提纲,选准点位,在什么地方出镜,在不同的现场环境下要说什么内容,完全没有准备凭借现场发挥是不会有高水平的现场报道呈现的。
2.报道形式单一乏味。有些主持人只是为了出镜而出镜,为了在现场而现场,只是出于形式需要,本身并不了解新闻报道的真正含义,套用万金油的语言,做一开头介绍,然后就从画面中消失了,充其量是起到了报幕员的作用,完全不能起到捕捉新闻“点”,连接事件的脉络,引导观众看,带领观众调查的效果,这对于新闻报道是没有意义的。
3.现场报道一般要求在现场口头报道,一次完成,而有些现场报道的节目却表现出过重的编辑痕迹。比如,主持人的话不是现场的同期声而是后期配音,本该在现场出现的报道却明显看出是来后补拍的镜头,还有现场该问的没有问出来而在制作时加问话等等,这些都破坏了现场报道的现场感。
三、提高现场报道能力的途径
(一)培养现场感
“主持人用超凡的魅力和自信将自己的声音和形象,通过镜头传播给电视机前的观众,这是除个人先天条件之外,判断新闻主持人是否优秀的未知因素,人们把这一因素称之为现场感.而只有保持稳定的亢奋情绪并始终加以控制才能够在新闻报道中产生这种至关重要而又难以言传的神奇效果——现场感”[3]。不难看出现场感的产生是与主持人的情绪密不可分的,情绪的产生和控制来源于主持人对所处环境的感受和对环境刺激的反应。主持人走进一些重大事件的现场,情绪是很容易产生的,也就是说很容易达到产生现场感的第一个因素——保持亢奋的情绪,因为他看到了现场的情形,听到了现场的声音,闻到了现场的味道,这比文字稿件来得直接,也更容易让人激动。这时主持人更多的是要控制情绪以更恰当的方式,更贴切的语言告诉观众发生了什么?为什么是这样?这件事意味着什么?语言是报道中的纲,我们常讲提纲挈领,就是这个意思。如果说现场编辑是现场报道的技术层面的问题,那么现场语言的组织就是现场报道的艺术内核所在。对于电视报道来说,表情、动作也是非常重要的,美国一项对新闻主持人素质的权威调查显示,真诚是排在理智和经验之后的第三大必备素质,真诚的表情和动作也是主持人和观众交流的最便捷最有效的方式,总之一切都以需要为准,不墨守陈规也不画蛇添足。
工作性质决定了主持人必须要有现场编辑意识,在现场报道中如何增强这种意识?想要为头脑中臆想的观众进行“现场编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主持人在面对摄像机镜头时,要思考自己如何出画面,观众看了这些画面之后会有何种印象。一般来说,主持人在进行现场报道时必须同时就进行“现场编辑”,否则画面一旦拍回来后便无法调整弥补。
2.主持人出现在现场也要对环境进行选择,同时要为观众进行“现场编辑”。现场报道时主持人应该选择具有典型性的现场环境,而且要能否设想出观众在电视机前看到的现场会有何种感受。电视新闻传播选择现场报道就是为了体现新闻的现场感,那如何带观众进入现场?如何令观众有现场参与感?类似这样的问题都是主持人在进行报道时需要先考虑清楚的,对于哪些问题需要通过画面来说明,哪些问题口头叙述效果会更好,主持人都要事先心里有数,并且脑海里应该产生最终在电视屏幕上呈现的构图形态,甚至考虑到观众收看之后会从中领悟到什么等等。
3.主持人在现场报道中也时常需要进行现场快速采访。没有过多经验的主持人,由于现场的紧张氛围和有限的时间,面对特定的采访对象,面对正在发生发展的事件进程,采访时就忘了应该怎样面对镜头。有时会发现主持人只顾着和采访对象交流,忘记了观众,把后脑勺长时间出现在屏幕上,无疑会给观众造成不舒服的心理影响;反之,有的主持人只顾自己面对镜头,忘了同采访对象的交流,观众看了也很不舒服,采访真实性又收到了影响。除了形态方面,就是采访语言方面,主持人在现场采访一般都是三言两语的快速采访,要问到点子上一针见血,还要见缝插针,要考虑到问什么,还要考虑到替谁问,怎么问,问到什么程度就到位了,提问中考虑到观众是否明白了,要不要再追问一句。因为主持人是为观众作报道的,观众通过报道了解主持人,如果主持人采访时总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或不能提供有价值的信息,观众就会对主持人的能力产生怀疑。
总之,主持人做现场报道时,要在脑子里,不断的“过画面”,保证鲜活的现场感,对自己的报道进行“现场编辑”。通过不断实践,不断总结,才能使主持人的现场报道能力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如果有一天在街上碰到了白岩松,你先想到的是什么?肯定不是一个纯粹的行人“白岩松”,而是那个经常出现在电视屏幕上的中央电视台的节目主持人。因为他不是你的邻居,也不是你的家人,你天天见到的是经过摄像机、电波、卫星、电视机一层层转化之后已经物态化了的“形象”,这时的主持人更像一个电视文化的标识。
人是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统一。对于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来说,“标识”是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的社会属性,而“人格”是他们的自然属性,成功的新闻节目主持人,应该在标识与人格的和谐之中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
一、主持个性与人格化
我国电视节目主持人的出现是近二三十年的事,随着1993年5月1日《东方时空》开播和着敬一丹、水均益、白岩松、王志、张泉灵、董倩等主持人的成长成熟,我国才有了真正意义的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
电视节目主持人是“电视台中以某个人的身份在摄像机前主持某个固定节目的播讲者。其特征不是照本宣科,而是具有创造性的临场发挥才能。节目主持人或是参与采编、制作全过程的节目的主要编辑和制作者,或是部分参与节目的编辑、制作。”①可见,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是一个固定新闻节目中以个人身份出现的“播讲者”,他们还应该创造性地参与“制作”,在保证新闻真实性和可信度的前提下,恰到好处的张扬人格魅力,用良知主导下的思想和理性控制下的激情将节目支撑起来,创造自己独特的优势,建立起固定的观众群体,而这种独特的优势,就是主持人的个性。
进入21世纪,电视台与台之间、节目与节目之间乃至主持人与主持人之间的竞争已经进入白热化。播音员念稿子的新闻节目明显不能适应观众的需求,而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的出现,将这种格局打破了,他们将电视新闻节目人情化、人本化、人文化。这一方面意味着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个性化,主持人的媒介人格被彰显出来,能够适应当前及未来多层次的观众需求,另一方面也是对社会发展规律和电视业发展规律的遵从,是社会整体文明进步的表现。
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们要想和节目融为一体,形成品牌,具有较强的号召力,能够吸引观众,就要借助“人格化”手段。人格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个性形成的过程。来看看白岩松、王小丫、毕福剑这些很具人气的主持人吧,无一不是很有个性的,他们在节目制作中,采用人格化主持,与众不同,形成自己的“个性”。但是必须警惕两个误区:一是个性化并不是“个人化”,主持人必须与节目以及社会主流价值观保持一致,他们可以彰显一定的自我情感与思想,但不得脱离社会道德价值;二是这里的人格必须是高尚的人格,是与生活中的人格是有区别的,主持人在电视中要彰显的是人情味、话语技巧、内涵与气质等媒介人格,而与生活中的“自然人格”保持一定距离。正所谓 “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主持人在寻找属于自己的人格魅力的时候,首先要充分领会所主持节目的创作目的与精神实质,并且对自我有深刻的剖析,客观的认识自我,扬长避短,在工作中不断探索属于自己的主持风格和主持理念,千万不要做眼高手低、东施效颦的傻事。
二、角色定位与人格化
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是“把关人”,是新闻节目的串联者,作为新闻节目制作群体的关键角色,可以优化传播资源,整合人力优势,实现新闻快捷传播为目的。
在节目组中,主持人是工作者,与同事之间存在着各种生活中的关系,展现他的自然人格。一旦主持人出镜,他就是以“公众形象”来面对公众,其角色不仅是个体,更是节目组、电视台的象征,他代表着电视台甚至是整个社会发言,他的言行举止都具有典型性和示范性,对观众产生着影响,甚至成为观众潜意识的心理参照。如果主持人能处理好“标识”与“人格”的关系,更加接近受众心理上设定的角色,就容易受到认同。相反,如果摆不正这个关系,缺乏人情味、人文性,只是一个纯粹的“媒介职业者”,则只能让受众敬而远之。不过需要注意的是,通过对多个节目进行研究发现如果“人格”因素过多,“用情过滥”也会陷入煸情与庸俗的泥潭,损害节目的权威性,甚至影响到整个节目的格调与水准。
主持人在节目中首先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这决定了“人格”因素必须参与节目,实现人格化主持。“人格化主持,说它是一种定位也行;是一种境界也可。总之,电视节目发展到今天,主持人必须用坚实有力又富有个性色彩的人格去整合节目,塑造形象。”②在媒介人格主导下的人格化主持,让节目富于人文精神,克服了单纯的播新闻或讲新闻的枯燥与死板,从而使节目变得丰腴起来。所以,新闻节目主持人在给自己定位时,须得注重自己的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思想,用思想去创造激情与魅力。“凡优秀的主持人,受观众喜爱的主持人,他们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注意力不在自己身上,而是倾注在对节目的深刻把握和挖掘中,他们自觉地坚守把关人的职责,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③主持人在新闻节目中,是以关怀者的胸怀和超前的眼光与受众交流,以资讯为媒介而传播思想,潜移默化地提升受众精神品质,促进社会文化的发展和文明进步。
人格魅力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感性的外在的魅力和理性的内在的魅力。前者表现在相貌、发型、服饰、化妆等等,这些在新闻节目中作用不是很明显,因为冲着某个主持人的漂亮与靓丽才去看新闻的观众并不多,新闻节目主持人更多要注重高尚的思想境界、真诚的人生态度、渊博的知识、幽默的谈吐、丰富的内涵等。面对信息时代,一个融“驾御、组织、策划、主持、形象”于一体的主持人,毫无疑问会更受欢迎,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在进行自我角色定位时,“人格化”主持是其必然的价值取向。
三、主持理念与人格化
在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中,最忌讳的是走两个极端:一是完全标识化,把自己定位为标准的“媒介职业者”,按照编辑与策划的思路,四平八稳,把节目顺利做完,保证不出错就行。其实这是以牺牲“个性”、激情与思想为代价的,这样的主持人是没有生命力的。另一个极端是过度人格化,忽略自己“职业身份”,自己自然人格也拿到节目中去卖弄,热衷于迎合庸俗、猎奇性的东西。这两个极端都是对主持人角色的歪曲,归根到底,还是工作理念不对。
传播学家麦克卢汉说:“正是传播媒介在形式上的特性,事后在多种多样的物质条件下一再重现,而不是特定的讯息内容,构成了传播媒介的历史行为功效。”电视诞生及信息时代的来临,主持人与记者把遥远的最近情况快速真实地播发到受众面前,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感觉距离,世界变成了“地球村”。这也使得媒介与主持人对新闻的态度,将影响着受众对世界的认知和看法,进而影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最明显的例子,2003年伊拉克战争期间,美国电视台播放的是伊老百姓欢迎美军的画面,伊拉克电视台播放的是杀死美军的画面,舆论导向截然相反,两地受众接收到不同的讯息,使得事态更加错综复杂。由此可见媒介与主持人通过对新闻选择和传播,直接或间接地表明态度,对舆论及人们对世界的看法影响是极大的。因此,新闻主持人必须遵守职业道德及与“标识”有关的规则。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清楚,每一位主持人的人格魅力的形成与实现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有一个探索与积累的过程。来看看美国的著名新闻主持人沃尔特・克郎・凯特的人生轨迹吧。1952年,美国CBS在总统竞选的新闻报道中设置新闻节目主持人,把这个重任交给了当时36岁的克郎・凯特。在十年之后,克郎・凯特才接替在CBS《晚间新闻》做了十四年的节目主持人爱德华,然后又在那里一干就是近二十年。几十年的工作中,他结合实践形成了自己的“老练、沉稳、庄重”的主持风格。在越南战争、种族冲突、暗杀事件、水门事件等重大新闻报道中,他的出色表现使电视成为了影响国家政治生活的重要因素,他因此获得了包括总统勋章在内的各种荣誉。克郎・凯特不但做好了节目、征服了观众,更重要的是他以极具个人魅力的新闻主持人的身份影响了历史,也使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上升到了一新的高度。
总之,一个成功的新闻节目主持人,应该将主持事业与主持个性完美结合起来,在工作中不断散发出人格魅力。如果把主持事业比喻成树木的话,主持人的人格魅力就是生命之水,用生命之水浇灌出的大树才能更加枝繁叶茂、更具生命力!
参考文献
①甘惜分 主编:《新闻学大辞典》,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240
②张骏德 主编:《当代广播电视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187
首先,新闻节目主持人应遵守新闻基本准则的规定。主持人作为电视机构新闻节目的“形象代表”,其新闻实践活动必然要遵循新闻报道的规律和原则――真实、准确、客观、公正。这是对新闻节目主持人基本准则的最起码的衡量尺度,也是最高的准则。新闻节目主持人可以用个性的手法去表述真实、客观的事件,达到更好的表达效果,令事件的事实元素性质、程度等等更容易为观众所感知和理解,但事件本身不能因主持人的个性表达而出现扭曲,甚至改头换面、添油加醋,影响新闻的传播效果。
其次,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的“个性化”应符合节目定位。新闻节目因其真实性、严肃性、权威性、公正性,对主持人也有着较高的格调定位要求,这种格调定位是综合了电视新闻主持人的外貌、气质、品格、知识、阅历、审美等多方面因素而确立的总体印象。新闻节目主持人的主持风格和主持格调定位一定要与所主持的节目特性相辅相成,这样做出来的节目才会更受观众的喜爱。很难想象一档新闻性质的节目主持人用娱乐的视角和定位去主持,这个节目还会有多少人相信它的真实和客观;相反,如果一档娱乐节目主持人的定位却是在新闻上,娱乐节目可能就不那么可乐了。所以说节目特性制约着主持人的定位,主持人的定位是否准确也直接影响着节目的可看性和收视率,唯有两者结合起来,才会正确表达出节目所要带给受众的真实意愿。新闻节目主持人要确定自己的“个性”必须找到和节目之间的契合点。
再次,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的“个性化”离不开基本要素。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的特性决定了其以个人的形象出现在镜头前,实际上是大众传播的人际化。在人际传播中,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不是一个个体,而是一个形象,这个形象因为新闻节目的重要性而成为公众的焦点和中心,甚至是楷模和典范。这意味着主持人不只要对自己负责,还要对电视台负责,更要对观众负责。也因此,新闻节目主持人的“个性化”必需以一些基本要素为前提,这些要素也是对新闻节目主持人的基本规范和要求。
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的“个性化”应避免一些误区
首先,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的“个性化”不等同于“个人化”。我们知道,“个人化”在传播学上是有特定涵义的,是传播中针对受众而言的服务功能,如提供个人化的信息平台、个人化的节目等等。电视节目主持人,尤其是新闻节目主持人提“个人化”有悖于新闻的特性,即真实、客观、公正。主持人的“个性化”首先是对栏目个性风格及传播对象的认识和遵从,并符合社会主流的价值判断,主持人的个性风格必须与栏目融为一体,为受众认可接受。不规范化,不符合社会主流价值判断,脱离栏目特点,恣意妄为、孤芳自赏的“与众不同”,是不会被受众承认,更无法接纳的。这也正是主持人的“个性化”与“个人化”的本质区别。在现在的电视新闻类节目中,我们常会听到一个字,那就是“我”,如“我认为”“我以为”“我想”等等。这里的“我”和自然生活中的“我”是不能等同起来的。作为新闻类节目主持人的“我”是工作中的“我”,他代表的不仅仅是自己,还代表着媒体,体现着党和政府的意愿,是具有社会属性的“我”。近几年,关于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通过表现强调“个性”是否正确和可行一直存在争论。在笔者看来,表现是手段和方法,表现是否得当关键在于其是否取代了传播的真正目的以及“度”的把握。如果表现跳出了辅助传播的角色,仅仅是为了表现而表现、为了“个性化”而“个性化”,一味追求特立独行,与栏目个性风格、与目标受众的理解方式相背离,那么这种过度的表现并不是我们所说的“个性化”而是“个人化”、“自我化”。光头、唐装之外,孟非在“说新闻”中流露出自己的真性情,其点评本色犀利、幽默率真,为《南京零距离》打造了独特的差异点;普通话不标准的阿丘,热辣诙谐、寓庄于谐、畅快淋漓。他们生活阅历丰富、个人魅力突出,个性化的主持和点评与栏目融为一体、相得益彰,使栏目迅速摆脱共性色彩从竞争者中脱颖而出,拥有了与众不同的差异点,成为跟进者无法模仿的部分,为观众提供了独特的信息附加值。所以,以笔者之见,新闻节目主持人在节目中是否需要表现,关键看这种表现是否与栏目风格、与节目内容一脉相承,是否能为受众所接受。如果能够满足受众需求,利于传播目的的实现,并且不会脱离于节目整体风格之外,那么这种表现就是需要的。反之,则不需要。
中图分类号 G222 文献标识码 A
作者简介 刘超,浙江传媒学院播音主持艺术学院讲师,浙江杭州310018
电视新闻节目是人们接受信息的重要途径,它是电视新闻主持人以有声语言和副语言为手段,面对镜头、话筒报道新闻信息的创造活动;是最受大众欢迎和重视的节目类型,具有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等特点。通过这类节目,受众能够及时、准确地了解国内外发生的各类事件,全面、广泛地接受舆论引导。电视新闻节目的主持人在屏幕上播报新闻稿件、传达信息、评论热点。虽然,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是以有声语言作为传达新闻信息的主要手段,但由于电视节目具有可视性的特点,体态语的参与也必不可少。
一、体态语与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的关系
体态语是对有声语言起到辅助、强调、替代作用的语言,它和有声语言相互配合共同传情达意。20世纪50年代的一位研究肢体语言的先锋人物阿尔伯特·麦拉宾发现:一条信息所产生的全部影响力7%来自语言,38%来自于声音,剩下的55%则全部来自于无声的肢体语言。研究表明,在一次面对面的交流中,语言所传递的信息量在总信息量中所占的份额不到35%,剩下的超过65%的信息都是通过非语言交流方式完成的。体态语是一个特殊的表义符号系统,它是世界各国、各民族人民智慧的结晶,在人类信息、情感的交流、传递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它作为一种通用的语言显示了人类的聪明才智。
电视节目具有视听结合的特点,观众通过收看电视节目受到视觉和听觉的双重刺激,让感觉器官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电视节目主持人作为电视节目中的重要环节,不论是语言还是非语言传播都直接影响电视传播的视觉效果。对于主持人的服装、发型、妆容和体态语这些构成主持人形象的非语言符号来说,其运用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电视画面的构成与主持人语言传播的效果。主持人的体态语是内心情感的真情流露,也受到主持人知识、修养、个性、气质、成长环境的影响,成为主持人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另外,电视不仅传播着大众文化,而且承担审美引导的作用,电视节目主持人在审美引导过程中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电视的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电视观众在接受信息的同时,包括体态语在内的主持人语言也对电视观众发挥潜移默化的影响,主持人准确、优美的体态语言和有声语言一样深化着观众的感受和认识,催化着观众的语言运用能力,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
因此,电视新闻主持人除了需要具备较高的政策水平,较强的语言表达功力之外,还应重视体态语的运用。
二、电视新闻主持人如何运用体态语
(一)目光语
目光语是人际交往沟通思想过程中的一个特殊符号系统。从行为语言学方面说,目光语就是眼部的动作,是在大脑的支配下,主观意识在眼中的流露。眼睛是人类最敏锐的器官,目光语是人与人之间用眼睛交流的态度,它不但传递信息,而且能够表达和流露各种复杂的情绪,可以表达出人内心最深切、最微妙、最复杂的涵义和感情。眼睛的开闭程度、眼光的投射方式、视线的持续时间和力度以及眼神同面部表情的配合都能发出各种各样的信息。因此,眼睛是检验一个人发出各种信息的最主要的器官,就目光语运用的方式来说分为:注视、盯视、环视、眯视、斜视等。斜视表示轻蔑、扫视显得不尊重,瞥视表示鄙夷,较长时间的直视和凝视可以理解为对私人界域或实力的侵犯。
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播报新闻时是把摄像机镜头假设成电视观众。正是由于存在这种交流对象的虚拟性,使新闻节目主持人的体态语具有更多的交流感。电视新闻主持以目光语和头部动作的运用比较多,配以少量手势语,动作不宜过大。因此新闻主持人应具备镜头感,形成内心感觉、有声语言、体态语三位一体的有机和谐感。
1 电视新闻直播节目主持人能力缺失的主要方面
相比西方媒体,我国电视新闻直播事业起步晚,虽然十余年的发展中,我国电视新闻直播节目主持人的能力有很大提高,出色的主持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新闻直播的顺利进行,但是从总体上来看在以下几个方面还存在不足。
1.1 突发事件直播经验不足
目前,在内地只有央视新闻频道建立了“全开放的直播式”平台,在其它电视频道,我们几乎很难看到对突发事件的直播报道节目。也就是说,主持人在直播之前已经对节目的内容、流程做到了心中有数,对于如何提问、如何总结提炼等都已经做了详尽的安排,直播过程中只要按照事先安排一步一步走就可以了。如此这般,主持人的能力得不到充分考验,也难以在实践中得以提升。
1.2 采访、评论能力不强
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在新闻直播节目中要与前方记者连线,与专家、学者或者新闻当事人进行访谈,对新闻事实进行挖掘、展现、分析、介绍,还要对新闻事件进行点评。因而采访与评论的能力不可或缺。纵观现在的电视新闻直播节目主持人,能够完全驾驭采访与评论的主持人并不多提问,是电视新闻直播主持人现场采访中的重要环节之一,观众有时偏爱某档新闻节目,很大程度上是欣赏节目主持人的镜前形象,尤其是他的提问艺术。而当下多数评论的能力还有待挖掘和提高。
1.3 创造性思维力不足,语言乏味
现实当中,念稿时语言端庄,一离开稿件就空话废话连篇且紧张而不在状态的主持人却比比皆是。总的来说,目前能够胜任电视新闻直播节目主持人远远跟不上电视新闻直播发展的需要。所谓创造思维就是与众不同的思考,它具有独特性、求异性、批判性等思维特点,思考问题的突破常规和新颖独特是创造思维的具体表现。这种思维能力是正常人经过培养可以具备的。
2 电视新闻直播节目主持人能力缺失的原因分析
2.1 直播水平的限制
我国的演播室新闻直播大多只是是新闻播出环节中的直播,也即演播室直播,除了主持在在演播室的口播部分是直播外,后面的新闻内容往往是事先编辑完成并已经审看通过的。虽然也有记者连线的环节,但往往安排在重大新闻事件的直播的时候,平常的演播室直播出现频率很低。如在湖南都市频道一档民生新闻直播节目《都市一时问》当中,每天的节目时长达70分钟,新闻多达几十条,但是主持人与SNG记者现场连线的新闻每天却只有一条,有时候甚至没有。这种情况之下,主持人临场锻炼接受现场直播考验的机会大大减少。
2.2 传统观念的束缚
长久以来,主持人头上顶着巨大的光环,无论是主持人本身,还是电视媒体的其他新闻工作者,似乎都认可这样一个传统观念——主持人永远是最光鲜地出现在电视屏幕上的人,他只要做好一个传声筒就可以了。这种传统观念的存在,导致栏目组往往不放心让主持人在节目当中有太多的发挥,另一方面,很多节目主持人也认为只要能播好稿件,在观众面前保证自己的亲和力就可以了,很少参与节目的前期策划与准备。每次做节目,拿到的都是编导为其准备好的口播词以及播出流程,长此以往,主持人就真正变成了机筒机器。
2.3 采访报道经验的缺乏
敬一丹在全国主持人技艺研讨班上如是说:“我在演播室工作一段时间以后就必须到新闻一线去参加现场报道,正所谓接‘地气’就是这个意思,永远只会在演播室里待着的主持人眼光、视野以及对新闻的把握的能力都是有限的。”我国的新闻直播节目主持人中,真正能够做到像敬一丹这样的人不多。这一方面缘于主持人本身要求去新闻现场接受锻炼的意识仍然比较薄弱,另一方面也与媒体对主持人的要求不够有关。一些主持人表示自己也很想参加新闻采访报道,但足台里不给机会,也没有空闲时间。
3 应对电视新闻直播节目主持人能力缺失的策略分析
3.1 力争形成独特思维方式
思维方式是人们大脑活动的内在程式。思维方式表面上具非物质性,象人的思想一样,它主要由后天环境影响所致;思维方式其实又具物质性,大脑皮层对相同事物的反映,会引起皮层“突触”产生某种化学反应和物理脉冲,并按“既定路径”来变化传递,这种非物质性和物质性的交相影响,“无生有,有生无”,就能够构成思维方式演进发展的矛盾运动。
每个人依据其知识背景和成长经历、学科特点、个性特征等多方面因素的不同,形成了各具特点的思维方式,在主持人所从事的不同岗位上,要求主持人能够熟练的掌握多种思维方式,适应节目主持人,节目运作,节目发展的不同需要。这其中既包括了人与人之间交流的思维特征,同时也包括主持人对于节目内容和节目发展的思维能力。在这个过程中,主持人还要把节目表述与传播的特殊需求与个人的思维方式特点相互节目,形成节目的内在的思维模式,进而塑造一个品牌节目风格化的内在思维特征。
3.2 加强心理素质的培养
心理素质是指个体在心理过程、个性心理等方面所具有的基本特征和品质。它是人类在长期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心理活动在个体身上的积淀,是一个人在思想和行为上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特征和能动性。以人的自我意识发展为核心,由积极的与社会发展相统一的价值观所导向的,包括认知能力、需要、兴趣、动机、情感、意志、性格等智力和非智力因素有机结合的复杂整体。
每个人依据其各自的心理元素特征,形成了不同的心理反应状态与能力,这就要求,主持人在完成节目需求,实践主持环节的过程当中,依据其心理反应的状态,达到最佳的内外结合的表述状态。这其中包括了对于节目内容以及节目录制元素的先期性感知能力和县厂掌控能力,同时还包括主持人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依据不同的节目表述特点所达到的心理控制能力。
3.3 关注学习能力的提升
学习能力是学习的方法与技巧,有了这样的方法与技巧,学习到知识后,就形成专业知识;学习到如何执行的方法与技巧,就形成执行能力。所以说学习能力是所有能力的基础。这是一名主持人掌握各种能力的一种能力。是具备很多相关能力的基础。在现代的媒体运作环境中,主持人所面对的信息量和节目内容复 杂程度是大大超过从前的。而且随着节目制作上的不断创新,主持人每天都要面对大量的全新信息内容,在搜集、整理和消化、理解这些信息的时候,主持人要具备对于知识的自我学习并根据节日内容的需要达到合适的知识水平的能力。这就要求一名主持人在具备一种在最短的时问当中,能够最快地掌握所需要的知识,并且能够迅速达到相应程度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杨金月.电视新闻节目中的创新思维[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
[2] 艾红红.《新闻联播》研究[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
[3] 陆锡初.节目主持人概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
一般来说,电视新闻现场报道可以分为事件性现场报道和非事件性现场报道两种。事件性现场报道又可以分为突发性事件的现场报道和一般性事件的现场报道。
所谓“突发性事件的现场报道”就是报道者在突发性事件现场面对摄像机对突然发生的事件作出及时的现场报道。由于突发性事件的现场报道有其不可预知性,而且报道现场转瞬即逝,只有报道者具备丰富的知识储备、很强的应变能力和驾驭报道现场的能力,才能在此类事件的报道过程中为广大电视受众传递出客观准确的信息,才能有效引导社会舆论、化解社会矛盾、疏导公众情绪。
在突发性事件的现场报道中,播音员主持人的作用不可小觑。正因为如此,电视新闻播音员主持人在现场报道过程中应该客观冷静、沉着应对。具体来说,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电视新闻播音员主持人应该具备良好的政治素养
电视新闻播音员主持人应当认真学习和领会党和国家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模范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在突发性事件的现场报道中具备良好的政治素养和政治敏锐性,具有较强的政治鉴别力,牢牢把握舆论导向这个新闻宣传中的“灵魂”,把话筒对准群众、对准基层。多倾听群众意见,客观准确反映社情民意,为党委、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发挥好新闻宣传喉舌作用。
2电视新闻播音员主持人应该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
在突发性事件的现场报道中,电视新闻播音员主持人应该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使之内化于心、外化于形,这对于树立媒体公信力和影响力至关重要。因为,电视新闻播音员作为公众形象,其在现场报道中的一言一行都会对人们产生深刻的影响,爱岗、敬业、真诚、友爱,这些良好的职业道德,会在潜移默化中对电视受众传递出社会正能量。
3电视新闻播音员主持人应该具备丰富的知识储备
播音员主持人是否具备丰富的知识储备,是一次突发性事件的现场报道中非常重要的因素。突发性事件现场报道考验的是播音员主持人的基本功,丰富的知识储备更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电视新闻播音员主持人应该养成勤于学习、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博览群书、塑造自身魅力,把读书学习当作毕生坚持的行为习惯。试想,如果在现场报道中,播音员主持人张口结舌、东平西凑,那么这样的节目怎能满足受众的需求,这样的媒体又如何赢得受众的信任呢?
4电视新闻播音员主持人应该具有很强的应变能力
播音员主持人在突发事件的现场报道中,一定要有很强的应变能力,要善于捕捉有价值的新闻线索,拥有一双发现新闻的眼睛,这样才能将更多的新闻信息及时准确地传递给受众。
5电视新闻播音员主持人应该具有较强的思辨能力
突发事件往往让人猝不及防,现场报道又会让人感到急迫而紧张,尤其对于新闻事件的当事人来讲,恐惧、紧张、焦虑的感受更是不言而喻。因此,在突发事件的现场报道中,播音员主持人具有较强的思辨能力非常重要。播音员主持人应该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上,对突发事件做出快速准确的分析判断,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引导公众舆论。
6电视新闻播音员主持人应该具有人文关怀精神
播音员主持人在突发事件的现场报道中体现出的人文关怀精神,对当事人是一种莫大的鼓励和安慰,对于社会公众,则是正确的引导和熏陶。如果在发生地震的灾难现场,当事人正在饱尝失去亲人的悲痛,而播音员主持人却在笑容满面地面对镜头,势必会招致人们的不满甚至愤怒。
7电视新闻播音员主持人应该具有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
在突发事件的现场报道中,播音员主持人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往往会使新闻报道收到非常好的宣传效果。在现场采访中,应做到思维清楚、逻辑严密、条理清晰;发音清楚准确,不产生歧义;注意以情代声、情声交融,增强报道的感染力。
中图分类号: G2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2)08-0101-01
一、为什么要“说”新闻
l.“说”新闻的概念
说新闻是一种具有主观交流式的传播方式,既服从于新闻的特性,又服从于受众听觉认知规律,还服从于口语表达的规律。主持人用“说”话的形式去描述新闻、表达自己的特质,使客观的新闻和主观的表达融于一体。
2.“说”新闻的产生
“说新闻”是新时代受众对有声语言创作的一种呼唤。它是在新闻规范播报的基础上,在“刚柔相济、严谨生动、亲切朴实”的总体风格中,充分展现新闻播音创作主体的艺术人性,通过主持人独特的人生感悟,独特的美学理想和独特的表达方式,努力把新闻原则的刚性与语言表达的弹性融为一体,使我们的播音作品和个性兼而有之,这就是我对于“说新闻”的定义。
3.“说”新闻的形成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文化精神物质的极大丰富,特别是改革开放给人们带来的种种巨大变化,新闻表达的内容更加丰富、更加鲜活。从国家大事到市井百态,从明星事件到柴米油盐,多角度、多层次地反映百姓生活成为新闻宣传的重要任务,说百性关心的事成为现今社会的需要,新闻面向人民、面向社会,新闻传播平民化也就成了现今新闻传播的一大特点。有句话叫做内容决定形式,“说新闻”以平实的语调,贴近生活的表达,极好地表现了新闻的这一特性。
二、为什么电视新闻越来越多的采用“说”的方式
1.“说”更具亲和力
说新闻是时代的必然。传统的新闻传播采用“5W线性传播”方式,即灌输式播报,受众是被动的接受信息。而当今社会,受众获取信息的目的日趋多元化,他们更喜欢平和、亲切、自然的传播的方式,如获得全国电视百家栏目奖的陕西广播电视台《都市快报》以及陕西人民广播电台的《长安夜话》栏目,就是采用说新闻的方式,主持人平和、亲切的播报方式赢得了观众的喜爱,收视收听率高,社会反响强烈。而那种依附于高高在上宣读式的播讲,自然脱离了受众的心理需求,难以争取受众的主动关注。而现代电视栏目则放宽了对电视主持人的要求,只要有特点,有个人表达的魅力,那他就完全可能成为一张“名嘴”。电视“说新闻”的产生,揭示了现代美学的一个审美特征,即平民意识。
2.“说”更贴近生活
随着人们文化精神物质的极大丰富,特别是改革开放给人们带来的种种巨大变化,新闻表达的内容更加丰富、更加鲜活。说新闻这种形式以贴近生活的语言、平实的语调,极好地表现了电视“说”新闻的特性。新闻平民化也将主持人从高高的报告台上送回了鲜活的生活,这就使得说者的对象感清晰准确,更容易把握态度的分寸,便于更加准确的传播信息。也给说者提供了表现生活的语言创作的大舞台,感情就会更加贴近受众,能充分体现平等交流的亲和力,赋予更多人情味的人文关怀。
3.“说”满足了受众的需求
近年来,应受众的要求和广播电视业的发展,陕西广播电视台在“说”新闻中下了很大力气,许多新闻不“播”了,改为轻松地“说”着。比如我台都市青春频道开播的《天天晒网》,采用“说”的方式,为观众每天传递全国乃至全世界各地新闻,赢得观众的认可和肯定。但观众从一开始似乎就没有不适或惊异的感觉,仿佛新闻的播送早该这样了。如此现象的发生,说明新闻播音从传统新闻的“播”到民生新闻的“说”的变化是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不是新闻从业人员的自发创造,本已有了你轻松说新闻,我放松看新闻的心理预期。新闻播音人员是顺应了目前广大受众的收视倾向。“说”新闻受欢迎是一种水到渠成的自然结果。
三、当前“说新闻”存在的误区
1.一味求快
有些人片面认为“语速快”就是说新闻的“重要标志”,播音开始“提速”后,有很多播音员虽然速度上去了,但质量却降低了,忽略了语言表达的丰富多彩,语气平淡、速度单一、语调平如死水。理论和实践都明确告诉我们,语速的提高不是随心所欲、想当然的事情,也并非越快越好,要尊重客观规律,要有科学的态度。没有对新闻价值的深刻把握、没有语言表达的深厚功力,只是一味不管不顾的追求形式、开快车,就成了机械地“蹦字”,不仅听着紧张,而且新闻的信息量非但不会增值反而会大大损耗、影响新闻准确高效的传播。
2.无限夸大口语化
一些人无限夸大“口语化”,把随意调侃的所谓“个性化”当作说新闻的真谛,用日常不经加工的罗嗦结巴的口语混充新闻口语,加上对主持人“个性化”的误解,甚至把“痞子味”十足的粗俗口语当作贴近受众的法宝,这种倾向脱离了新闻消息类节目的固有特征,不符合受众对新闻的接受习惯。因此在“说”新闻中要特别注意防止“为说而说”的形式主义和庸俗化倾向。
3.盲目效仿
一些节目主持人纷纷开始了对“说”新闻的盲目效仿,其中就存在随意化、个人化的误区。不同的播音员有着不同的姿态和语态,人家的秘决未必能成为自己树立形象的技巧,尽量展现生活中自己的风采,顺着节目主题展现真实的自己,便构成了自己主持新闻的不可替代的个性美。
“说” 新闻是为了缩短传受双方的心理距离,通过创作主体将新闻播报方式口语化处理,采用简炼紧凑、富于个性化的消息式语体风格,使受众听来轻松、亲切、自然,对新闻信息的理解更加便利,从而优化消息的有效传播。说新闻在短短几年里已经被人们认可,也有很多说新闻节目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优胜劣汰,可以说“说新闻”为广播电视新闻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但是,作为一种节目形态,说新闻仍旧处于尝试阶段,只有传播方式与节目风格相融合,才能展现出节目内在的魅力,只要适合栏目风格,受到观众的认可,就是优势的体现。作为新闻类节目主持人、播音员则要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不断挑战自我。
中图分类号G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2)76—0004—02
0 引言
新闻是广大观众经常观看的电视节目,电视新闻主持在迎合观众需求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进行节目品牌塑造。生动而富有新意的主持是吸引观众的基础,新闻节目只有真正形成对观众的感召力,才能不断提升品牌实力。
1 电视新闻主持对节目品牌塑造的作用
电视新闻节目是各种符号的聚集系统,新闻播报中的每个元素都可以被视为一种符号,无论是新闻本身的内容,还是主持人的风格特色,以及新闻画面,都是通过不同的符号特征传达节目信息。在此过程中,主持人承担着极其重要的使命。主持人将多种符号聚集起来,集中向观众传递信息,其语调、语速、配合新闻内容的主持语言带给观众明确的新闻指向。因此,电视新闻主持对节目品牌塑造具有重要意义。新闻本身具有严肃性的特点,是以新颖的、真实的、及时的内容报道为基础,满足观众对新闻节目的观看需求。在某种程度上,主持人就是新闻节目的代表,只有主持人的知识内涵、主持艺术、新闻诠释能力深受观众好评,才能提升该档新闻节目的品牌影响力。首先,广博的知识是生动主持的基础,主持人涉猎广泛,妙语连珠,新闻节目也将生机勃勃;其次,新闻内容具有严肃性,尤其强调内容必须真实可靠,符合新闻实质,但新闻节目本身并不是刻板的、枯燥的序列式播报,富有艺术性的主持过程恰恰是吸引观众的前提。最后,新闻诠释是指对一则新闻内容的分析和舆论导向,主持人的新闻诠释能力影响着新闻的播报深度,即使是同一则新闻内容,不同主持人的新闻诠释也会存在区别。主持人深刻而精准的分析,积极的舆论导向不仅能使观众在思想层面受到感召,更会作用于实际行动。这就是新闻舆论引导的强大动能。
2 电视新闻主持塑造节目品牌应具备的条件
主持人知识内涵、主持艺术、新闻诠释能力的综合体现正是节目品牌塑造的保证。为更好地塑造节目品牌,电视新闻主持应具备以下条件:
第一,电视新闻主持应形成自身的艺术风格。对很多观众来说,喜欢观看一档新闻节目与主持人有着密切的关联。例如,白岩松、敬一丹等新闻主持人知识丰富,朴实大方,庄重认真,同时又不失亲和力,其主持风格与新闻内容十分吻合,深受观众青睐,并由此生成品牌式的新闻节目。媒体竞争使各地电视台不断改进新闻播报形式,而创新与模仿又如影随形,某个电视台推出一种创新的主持方式,就会有多个电视台竞相模仿。例如电视台新闻栏目设立读报或解说节目,这种新闻主持方式更贴近观众,更利于新闻诠释。转眼间各地电视台纷纷制作类似的新闻节目。但无论如何效仿新闻主持和播报的形式,主持人的艺术风格却不易被复制。主持人在新闻解说中用语或是诙谐幽默,或是犀利尖锐说出观众的心声,在采访中头脑敏锐,及时捕捉新闻热点等等,都是特有的艺术风格体现。所以主持人对观众形成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将带来收视率的保障,使新闻节目本身体现出品牌特色;
第二,电视新闻主持应具备鲜明的舆论导向。舆论导向具有一定的政治立场,主持人在播报新闻的同时,也传递着节目的舆论导向。主持人必须具备高水准的新闻诠释能力,以提升节目高度,形成舆论领航,增强品牌竞争实力。例如,近年来人口老龄化问题备受关注,我国有大量老年人口的养老问题尚得不到有效解决,农村老人养老金缺乏,部分城镇退休职工养老金偏低。究竟商业保险能否成为社会养老保险的重要补充也因此成为热议的话题。如果主持人自己就明确提出否定的论断,不仅会激起社会各界的反响,更会对观众形成一种舆论导向,使其失去对商业保险的信心。所以主持人表现出的观点和立场代表着新闻节目,甚至是代表着电视台。主持人面对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各种问题,必须具备清晰的认识,在主持节目时对观众形成科学的引导,并注重树立观众的信心,使观众能够正确认知当前的社会问题。例如新闻热线播报就是近年来颇为流行的新闻主持方式,主持人与观众能够形成良好的互动,而且增强了电视新闻的生动性。但面对观众反映的诸多问题,主持人应通过自身的主持艺术对问题分类处理,有效运用热线宣传时代精神和先进文化,防止新闻热线成为琐碎化的问题报道。因此,积极、正确的舆论导向,富有新意的新闻诠释才能带给观众耳目一新的感受,使观众从中收获更多的感悟,从而不断提高节目品牌的影响力;
第三,电视新闻主持应确保良好的观众互动。随着媒体技术的发展,电视新闻节目已经不仅仅是主持人的单方面播报,而是多种编辑和主持方式的有机融合。所以主持人与观众的互动对品牌塑造也具有重要的影响。对观众来说,能够参与互动代表节目对观众的重视。这样新闻节目才能赋予品牌更深刻的内涵,才能具备更广泛的群众基础。例如,在对突发事件新闻进行主持报道时,主持人及时与观众互动,借助观众参与互动的力量协助突发事件解决,不仅带来新的播报视角,也弘扬了时代精神,增进了观众对新闻节目的情感。这种感人至深的真切互动正是节目品牌所不可替代的核心竞争力。
3 通过电视新闻主持塑造节目品牌的相关举措
为实现上述条件,一方面新闻节目的栏目本身必须具备明确的品牌定位和发展目标。其品牌发展应标新立异,避免盲目追随效仿,用立足时代前沿、诠释新闻内涵、关注受众需求的新闻报道作为品牌最好的内涵,真正满足受众的品味需求,引领时代风尚。另一方面,栏目组应根据品牌定位吸纳高素质的主持人,打造精英团队。电视新闻的主持人要具有崇高的人格魅力,爱岗敬业的精神,新闻捕捉的敏锐,渊博的学识和生动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栏目组还应定期组织主持人的培训和交流活动,以便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俱进发展,更好地服务节目品牌塑造。
4 结论
当前媒体行业竞争激烈,不仅网络媒体给予传统媒体极大的挑战,电视媒体内部也存在着多方面的竞争。电视新闻主持必须彰显节目特色,才能吸引受众目光,提高节目收视率,进而塑造知名品牌。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