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育教学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2-18 20:21:05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初中历史教育教学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初中历史教育教学论文

篇(1)

当前,我国的教育正由传统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在学生的综合素质中,心理素质居于核心地位,然而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严重地阻碍了学生正常发展。苏霍姆林斯基有句名言:“让每个学生都抬起头走路!”这句话道出了激励教育法成功的秘诀,也是学生素质发展中的一条捷径。现代科学证明:人的兴趣、爱好、愿望和热情都会使大脑处于活跃的状态,此时进行学习和记忆,不仅记忆牢固,还会使人沉浸于学习和记忆事物的乐趣中,产生幸福愉快的感觉。如果教师对学生歧视偏见或吹毛求疵,学生就会精神紧张,惊慌失措或情绪低落,这时大脑如临大敌,处于消极状态,设立各种防御机制抵制信息编码,学习和记忆效果就差,因此,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激励依然是教育的诀窍,歧视偏见则是教育的大敌。

二、要适时渗透激励机制,将“激励”带进语文课堂

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曾这样说过:“教育,就是给人积极向上的影响力,教学艺术就是激励的艺术。”语文课堂要让学生不仅敢想,更要敢说、敢做,创设民主互动的良好课堂环境,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具体地说,可以导语激励,调动学生情绪;活动激励,体验成功喜悦;朗诵激励,使学生情感涌动;时事激励,展示人性的光辉;对话激励,捕捉思想的火花。在语文学习中适时渗透激励机制至关重要。同时,也要将“激励”带进初中语文课堂中,教学实践中,无数成败的事实启示我们:老师一个激励的眼神,一个信任的微笑,一回肯定的颔首,一句鼓动的话语,可以驱散学生积聚在心底的自卑的阴影,可以找回他们失落的自尊,可以唤醒他们封尘的潜能,从而使他们信心足起来,手臂举起来,声音亮起来,做人的腰干子也挺起来!从而推动和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除了将“激励”写在脸上外,还应将“激励”贴在墙上,如果是进步比较突出的同学,我用一张“优点卡”,连同习作一起张贴在教室的光荣榜上。这样不但激励了被表扬的同学,对全班同学也起到了促进作用。只有将课堂的主体--广大学生调动起来,语文课才能真正成为涌动生命活力的课。

三、拓展语文学习渠道,激励学生主动探索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应该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动的语文课程。”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尽量拓展语文学习渠道,激励学生主动探索,让学生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具体的做法主要是:坚持语文教学与课外阅读相结合;坚持语文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坚持语文教学与班队活动相结合;坚持语文教学与电脑网络相结合。经过几年来的实践与研究,我校已经建立一个能够全方位,高实效地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开放的教学体系,以激励学生主体的探索的兴趣和精神。正在形成自己特有的一套理论和实践经验。实验优化了课堂教学、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兴趣,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四、运用激励教育法要做到赏之有度、识之有据

运用激励教育法的关键是要做到赏之有度,识之有据,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身的优点而不自卑,中肯地看到自己的不足而不自大。在具体运用中,必须把握好三个环节:一要善于发现“闪光点”;二要学会欣赏学生的长处;三要把握好激励的尺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依照激励教育法的“激励”、“平等”、“宽容”、“信任”等原则,树立民主融洽的师生观,注重挖掘学生的优点和长处,创造性地应用激励教育方法,满腔热情地去关爱每一个学生,非常理智地去引导每一个学生,让他们在“我能行”、“我是好学生”的心态中觉醒,使他们充分认识到自身的价值,激励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发现每个人身上的“闪光点”,并将其“放大”和强化,以最大限度地挖掘和激活每个人的潜力,发挥出自己的潜能,提高学习成绩,从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篇(2)

生理学作为医学专业的主干课程,是临床医学、影像医学、护理医学、检验医学等相关专业的必修核心课程,为多门后续学科提供重要的科学基础。随着生理学研究的日益深入,生理学教学在教学内容上也要求不断更新。如何适应在新形势下教学的改革,进一步突破传统教学方法,以重视素质教育为指导原则,加强学生的能力培养;如何能够帮助学生转变由于长期应试教育形成的固化学习思维模式和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逐步学会学习,学会发展,把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学科教育相结合,因材施教,加强社会实践和专业实践等一系列问题,是摆在当前教育教学改革中的重要课题。本文主要对如何提高生理学教学质量进行了探讨与研究。

一、加强实践教学,着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生理学的教学质量取决于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两方面。为了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通过实践巩固和加强理论知识是非常必要的。如采用演示性实验、论证性实验、研究性实验、模拟性实验、综合性实验等等。首先使学生有直观的感性认识,在课堂教学时,能加强对理论知识掌握和理解,再进行实验、实习,便会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实践教学对生理学来讲,尤为重要。如果生理学的教学缺少或消弱了实践这一环节,就如人走路缺条腿一样,是不健全的,对于教学来讲就是不完整的。它会使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减弱。因此,在新形势下要培养高技能人才,必须加大实践教学力度,使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不断提高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二、课堂灵活多样,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一)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培养学生理解能力

具体教学实践中,由日常多见的问题引人,随着问题的逐步深入,引导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思维逐渐处于兴奋状态,注意力更易集中,从而起到较好的效果。并且,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做到内容简洁、不繁琐。

例如骨骼肌的微细结构,消化道的结构等已由组织胚胎学教研室讲解;脊髓和脑的结构等已由解剖教研室讲解;血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等,学生在中学已经学过,可以留作自学等等。这些内容在生理学中可以不讲或者少讲,以便节省时间,使授课内容集中于基本点、重点和难点,有效缓解了医学生课程门数多、内容繁琐所造成的学习压力,效果佳。同时,也注意将本学科的一些最新研究成果、最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和前沿动态融合到教学中,以达到更新知识、拓宽视野的目的。

(二)采用讨论式教学法,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讨论式教学法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根据这一特点,可采用讨论式教学法,把元素部分分成若干专题,布置各小组,让学生查资料、写讲稿、并上台讲,教师再加以补充、归纳和总结。通过这一教学法,学生学习主动性和自学能力进一步加强,给学生创造了合作学习、锻炼口才、造就良好心理素质的机会,也培养了学生综合表达、展现自我的能力。

三、迎合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合格人才

目前,在学校普遍存在开课时数有限的问题,这样设备的利用效率就会偏低。为了加强和提高学生们动手能力和操作技能,要考虑对学生开放实验室,使学生们带着问题随时可以进入实验室进行实际操作,为学生提供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场所。应充分利用现有实验设备,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在协调好教学、科研、生产的设备使用条件下,合理安排教学与对外服务的关系。充分利用和发挥实验室设备和仪器的使用潜力,实行对外开放,不仅可以进一步提高实验设备的投资效益和利用效果,充分运用专业优势为社会服务,而且能不断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加强与生产实际的联系,更好的为教学服务,有效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操作技能。

四、重视课堂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目前,由于教师课堂教学缺乏趣味性,导致学生上课讲话、玩手机、打瞌睡、等不良现象。笔者认为要取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必须做到重视讲课技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比如,生理学开课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引用恩格斯在百余年前指出的“生理学当然是有生命的物体的物理学,特别是它的化学,但同时它又不再专门是化学,因为一方面它的活动范围被限制了,另一方面它在这里又升到了更高的阶段。”为开题,营造课堂学习氛围,提高学生注意力,进而提高学生学习效率。重视教学内容,做到有的放矢。生理学的很多内容都是执业医师资格技能考试的重点,在讲课时应该把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内容渗透其中并加以强调,以便学生今后顺利通过执业医师资格考试。重视教学思路,提高学习就业机会。考试是检查教师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手段。考试应有目的性,以便让生理学考试与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接轨。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是检验一名医学生能否迈入医疗卫生机构从事诊疗活动的标准,间接反映了一个学校的教学水平。所以,生理学考试的部分内容应该参考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内容,并在考试前列出复习提纲,指明重点,为其今后参加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奠定基础。

五、结语

本人在教学实践中,针对生理学教学工作的现状,在寻找教学规律、改良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探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效果,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操作能力,初步取得了理想的教改效果,同时也丰富了自身的教学经验。但此项改革还刚刚起步,有待今后与各位同行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篇(3)

在对学生进行引导时,教师要使其对历史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养成自主思考的学习习惯。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将悬念式教学法、故事性教学法等策略引进,使学生在产生疑惑和想要了解故事后续发展的情况下,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并且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和看法。例如,在将对初一历史中的“社会变革和国家产生”进行讲解的时候,教师可将自主式方法引进,并向学生提问:什么是孝?同时让学生谈一谈自己身边关于孝的感人故事。之后,教师再将春秋时代郑庄公黄泉见母的故事向学生讲述,让学生产生深刻的印象,进而了解到古人和今人具有一样的情感,在此基础上学生就会将春秋小霸王郑庄公的相关史实牢记于心。

(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

学生的情感体验调动与否事关初中历史的学习成效。例如,在向学生讲授中华民族的时候,教师可以在课前向学生布置课外作业,也就是收集和查阅相关的文章、图书、照片、纪录片等,并在课上让学生分享收集的历史资料,这就在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热情的同时,促使学生反思发生的原因、中国当时的经济和政治问题、日本明治维新对该国发展的影响等,让学生能够从各个角度看待问题,而不是将自身的思想和认知塞给学生。由此可见,探究性学习有助于学生自主思考能力的培养。

(三)将鉴赏教学方法引进

为学生创建良好的教学情境是促进学生历史学习成效提升的关键,因此教师在讲授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的时候,如果将多媒体、图片播放和讲故事等教学策略引进来,将对学生的注意力起到了很好的吸引作用,进而对唐、宋、元、明、清时期我国的辉煌历史予以更好的了解和掌握。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让学生站在自身的角度思考造就辉煌历史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的中华民族思考中国由辉煌变为衰败的原因,帮助学生梳理所学知识,形成自己的观点。当然在此过程中,教师还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思考方法、范围和深度,这是对学生的思考进行引导的关键元素。

二、对初中历史探究性学习的反思

目前,虽然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引进和应用探究性学习所获得的教学成效较为显著,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依旧存在一些问题,制约了初中历史教学成效的提升,同时也影响了探究性学习的实效性。具体而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初中历史教师在知识更新能力

和教育理念更新上严重滞后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历史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如果在教学模式和教育理念上更新不及时,不仅会阻碍初中历史教学的顺利实施,更无法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自然也就不能够达到新课程改革的目标。

(二)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对接受性学

习和探究性学习之间的关系处理不佳探究性学习模式属于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是接受性学习模式的革新。然而,在现阶段的探究性学习过程中依旧存在接受学习的现象。

(三)校外教育资源利用不佳

在当前的探究性学习中,一些教师并没有充分利用校外教育资源,导致教学效果不佳。要改变这一现状,教师可以将信息技术和网络作为资料信息收集和查找的重要手段,将学生的目光引领至历史遗迹和博物馆等地,提升个人的感性认识,而不是闭门造车、不思进取。

篇(4)

作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学生作文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的认知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表达能力、语言应用能力、写作技巧等等。

要在初中作文教学中使得学生的作文水平有所提高,就必须通过合理的途径加以科学的教学方法才能够使得学生拥有有效的锻炼,提升自我的笔下功夫。

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对新课改下的初中作文教学进行了如下分析与探讨:

一、初中作文教学理论分析

1.国外作文教学现状及启示

提高作文能力的途径:

其一,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二,抛开传统教学模式。

其三,引入自然写真教学情境。

其四,注重情感教育,及时消除学生的抵触情绪。

其五,发展低年级启蒙教育制度。

其六,重质量,轻过程。

2.国内作文教学理论总结

其一,培养实际写作能力,注重生活写真和实战能力的培养。

其二,发展新型师生关系,以教师的模范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激情。

其三,尊重学生的创作,处理好学生、学生作品、接受者的关系,从接受者的角度对学生的作品进行欣赏和评价而不是从研究者、教育者的角度进行评析。

其四,应用综合性教学模式进行作文训练。综合训练的目的在于使得学生更早意识到作文的实际效用,而不是单纯地应对考试。

其五,建立健全的教学评价体系。要对学生作文的“量”和“质”进行合理的评价,以影响学生的信心为目的,促进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二、初中作文教学实践分析

初中作文教学的主导是教师,教师是最直接的教学资源,学生的首要学习对象是教师,教师也是学生最容易接受的教学案例和最容易模仿的教学榜样。 转贴于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实践的体现主要在这样几个方面:

1.教师的组织作用的发挥

教师的组织作用主要表现为策划、编剧、导演等方面,教师对学生进行组织的过程中对学生积极性的调动和对学生兴趣的激发对整个语文作文的教学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例如:某老师在进行主题为“我们学校”的作文训练教学中的开场是让学生齐唱校歌,让学生对自己的母校进行谏言,使得整个课堂都充满了趣味,也使得学生对学校的历史、学校的人文观念、学校的发展状况有了很好的理解。在为学生奠定了相应的材料的基础上,再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

2.教师榜样作用的发挥

教师是学生的首要学习对象,教师对学生的示范作用对学生的学习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凡是有关作文的事,老师实践越多,经验越丰富,给学生的帮助就越大。”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亲自“下水”不仅会提升教学的可信度,也会给学生榜样,使得学生的学习态度得到改变,产生学习的兴趣,克服心理上的负担。

3.教师评鉴作用的发挥

教师除了是课堂的主导者之外也是学生作品的评鉴者。在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和鉴赏的时候,教师需要做到的是以情感为基础,重视文章的情感效应。对于真情实感的文章要大力倡导,既使文章的结构、语言有欠佳的地方。这样做的好处在于使得学生的个人人格、个性、价值观得到正确的发展,使得学生对写作的认识有所改变,从而使得写作是一种轻松、自在、愉快的过程,又是一种寻得成就感和归宿感的途径。教师负责任的认真批语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很大的改变,敷衍只会打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总之,初中语文教学实践是教师教学方法、教学思想、教学理论的具体表现。要真正提升初中作文教学效果,教师的个人实践必不可少,平等的待遇才能使11—13岁的孩子们更好地接受初中作文教学,更好地融入到作文教学中来。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初中作文教学是观察、阅读、讨论、训练的结合,最有价值的作文是学生的亲身经历,是对生活的认知、对人生的感悟。初中教学的首要目的是为学生打好材料基础,使其有基本的写作技巧和思维能力。作文水平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的主要标准。只有做好作文教学才能够从根本上促进初中语文教学的整体性进步,完成初中语文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篇(5)

在新时期下,初中物理学习不再单纯地由教师进行讲解,其更为重视的是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课堂外能够自觉地开展有效的自学活动,能够积极地参与和配合教师所开展的物理教学活动。在参与式教学法的实施下,要求学生能够开展有效的预习活动,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让学生能够通过预习来完成教师所布置的任务,使其通过各种方式来收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信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在为学生制定预习作业的时候,一定不能脱离了课本,所布置的作业要为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服务,必须根据教材来制定相应的任务,以此加深学生对课本的认识和理解。而且教师所设计的问题应当具有层次性,要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以促使学生通过看书以外的方式来学习物理知识,使其能够通过资料的查询、教材的研究以及积极思考来完成教师所布置的任务,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让学生学会如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比如说,教师在讲解《从指南针到磁浮列车》这一章中的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先了解电流的磁场知识,使其对电能的产生具有一定的知识基础,然后让学生收集与磁浮列车有关的资料,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以此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1.2充分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法,以促使学生主动参与物理探究活动

在初中物理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最大动力。为此,教师应当充分利用有效的教学手段来增加物理学习的趣味性,以培养学生对物理学习的浓厚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能够主动地参与到物理学习和探究活动中。只有学生对物理学习产生了兴趣,才能够促使其自主地去探究物理知识,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轻松的学习环境中学到更多的物理知识。例如,教师在讲解《力与运动》这一单元的时候,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互相击掌,让学生通过击掌来感受力的作用,其会发现双方在击掌之后都会受到力的作用,具有一定的疼痛感,从而使其感受到力的作用具有相互性。在此之后,教师可以通过简单的实验来让学生体会力的反作用力,以吸引学生的眼球,勾起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物理实验活动中,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3创新物理教学评价体系,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评价中

在素质教育改革的要求下,传统的初中物理教学评价体系已经无法满足现阶段的物理教学需求,其仅仅只重视对学生物理理论知识掌握状况的评价,而忽视了对学生物理应用能力的考察,不利于对学生解决实际物理问题能力的培养,具有局限性。这种陈旧的教学评价体系,难以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不具备综合评价效果,除此之外,所采用的教学评价方式也较为单一,忽略了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评价。鉴于这种情况,应当创新物理教学评价体系,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让学生成为教学评价的主体,使其参与到教学评价活动中,开展有效的学生自评和互评活动。

篇(6)

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教师不断接受新的教学理念,不断地尝试各种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兴趣,找到学生的自身特征是每一个优秀教师应具备的能力。通过教师的不断努力,教师采取多元智能理论,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才能,培养学生善于思考,表现自己的学习优势,可以在未来的生活中更好地展现自己的爱好与优势,使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一、创设多元化的学习环境

初中语文教师要想使学生更好地发展自己的优势,就要针对学生的学习差异创设出多元智能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好地发现自己的爱好,更加热爱学习,使学生相信自己的能力。例如,在学习《童趣》这部分知识内容的时候,教师给学生分发各种玩耍的材料与物品,让学生自己尽情想象和发挥,将自己喜欢的事物变得更好玩、更美好。教师在学生选择的时候发现学生的智能思维,在未来的学习中给予学生更好的帮助与支持。通过这样的教学策略,使学生具有强烈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并坚定学习的意识,能够发挥自己的特长,通过自己坚持不懈的努力学习,找到学习的技巧与关键,更好地进步与全面发展,在将来的学习、生活、工作中展示自己的优势。

二、制定个性化的学习任务

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同样,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个性,有不同的喜好,有属于他们自己的梦想,所以,教师应该制定个性化的教学任务,以此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这样也充分达到了多元智能理论对初中语文教学提出的“因材施教”的要求。

在开展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了解学生智能水平差异,针对性地制定教学策略,既要符合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又要满足学生的个体差异,这样才能够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使学生的各项智能都得到充分发展。例如,教师可以采用分组教学的方式,将不同智能层面的学生进行分组,进而使各个智能层面的学生都能有所提高。在学习《亲爱的爸爸妈妈》这一课时,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的智能水平把他们分成若干小组,并给其制定相应的任务,在分组的时候可以把智能水平差距较大的学生分为一组,这样能够在合作中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教师可以让学生记录生活中的爸爸妈妈,每个小组成员各有分工,有的拍摄生活照片,有的录制视频影像,有的进行文笔记录,还有学生进行汇总和后期制作。最后,小组把自己的成果与同班同学分享。在分组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组内每一个小成员都得到多元智能发展,他们不仅学到了知识,还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在合作中互相帮助、互相学习,每个人都找到了自己的定位,发现了别人的闪光点。

篇(7)

调查发现,教学时间控制在五分钟到十分钟,可以使学生一直保持在注意力相对集中地状态,因此我们建议将每段微课视频的播放时间设置在五分钟到八分钟左右的时长。由于微课的教学时间较短,因此在选材上要注意精简、同时要能吸引学生兴趣。通过在开始时播放微课视频,开门见山导出主题和主要知识点,能够让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缩短传统课堂的导入环节,提高课堂效率。而微课设置方式可以是一个题目或者是结合学过的相关知识点以及社会新闻、生活现象,当然也可以开门见山以名师讲堂的方式直接进入知识点的展示。

(二)微课教学选材内容单一,没有考虑不同层次学生需求

现在虽然教师们对于开展微课教学的热情比较高涨,但是受备课条件和微课教学认知所限,教师通常只会准备一套微课内容,但是我们知道,对于不同基础的学生,他们对于新知识点的接受程度是不同的,所以同一套教学内容并不适用于所有学生,对于学生整体的提升效果是比较小的,这就与我们实施微课课程的初衷相悖。

针对这一问题,教师需要在微课课程的选材上更加用心,需要针对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准备不同的微课素材,即使是同一个知识点的讲解,受众不同、他们对于旧知识的掌握度和新知识的接受度也是不同的,针对接受能力快的学生,教师应将重点放在调动学生兴趣,重在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合作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因此微课设置要更加灵活、内容要更加丰富有趣;而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就需要教师在新课开始前先帮助学生梳理一遍以前的知识点,才能保证新知识学习的连贯性,那么在微课选材上就不能有过多新内容,要重在旧知识的巩固和新知识的连贯上,教学进度也不能太快。

(三)教师对于微课教学的把握能力不足,忽视自身课堂定位

推行微课教学以来,我们发现了这样一个现象,部分教师以名师录制的微课课程来代替了自己在课堂上的角色,整个课堂都是由一连串的视频贯穿下来,放映结束,一堂课45分钟也全部过去了。而学生对于视频内容的把握、对于课堂的参与度、以及教师在课堂上的角色都被模糊掉了,这很容易导致学生对于重点把握不清、甚至只是在瞧热闹,而学习能力并没有得到锻炼。那么针对以上现象,教师需要找准自己在课堂上的定位,不能被微课占据课堂;教师在微课教学中的作用仍然是十分重要的,微课视频的播放只能起到更好地呈现知识点和提高学生兴趣的作用,因此,在微课引入历史课堂后,教师在前期需要谨慎细致的选择微课素材,课堂上也要在播放微课的同时做好引导工作,引导学生对微课中的知识点重难点有一个更加准确的把握,微课结束后,教师需要及时作好小结工作,帮助学生巩固在微课中学到的内容,引导学生更加深入地思考、及时反馈和总结,完成对课程学习的巩固和升华。

篇(8)

“迎接未来科学技术的挑战,最重要的是支持创新、勇于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科技创新已越来越成为当今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标志。”由此可见,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素质教育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成为他们的“第二天性”。语文学科有着广阔的想象空间,是一门创造性极强的学科,中学语文教师要尤为注意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那么,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要着重培养学生哪些能力呢?概括起来说,是一下三种能力。

1.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1)激发想象力,放飞创新翅膀。

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创造离不开想象,创新必须以想象为基础。只有丰富学生的想象,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得到较好的发展。心理学上把依照语言的描述或根据图样、模型、符号等的描绘在人脑中产生新形象的心理过程称之为再造想象。在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灵活运用再造想象。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这一方法,可把学生带到野外,在观察的基础上鼓起联想的双翼,让学生大胆想象。只有引导学生在观察过程中进行合理想象,写出的文章才会形象生动,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2)创设良好的、协调一致的学习气氛。

课堂教学不仅是师生之间知识信息的传递,更是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明朗、乐观的心情,是思想海洋中充满生机的激流;而郁郁寡欢、万马齐喑的苦闷心情,则抑制人的思维。因而,教师要充分利用情感的力量,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创设一个自由驰骋、宽松自如的氛围,让学生在此中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3)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寻根究底。

独创性是创造活动的最本质特征之一。为发展青少年学生的创造力,必须注意培养他们的独创精神,鼓励他们大胆地质疑问难,寻根究底。

“疑”是探求知识的起点,也是激发学生的支点。南宋理学家朱熹曾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作为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注意从“疑”入手,巧设悬念,启发学生思维,换句话说,就是要善于引导学生生疑、质疑、解疑。

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把握学习的重点、难点,不要纠缠在一些无价值的问题上。教师应指导学生在整体把握文章的基础上,深入到篇章之中,引导学生产生疑问,并且创设学生生疑的种种条件,启发他们积极思维。

其次,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在不易产生疑问处质疑。有些课文或课文中有些词语,学生读时一晃而过,不觉得有问题,而这些地方又往往是理解课文的关键所在或容易产生差错之处,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故意设疑,让学生于无意处发现蕴藏的“真金”,达到一通百通的效果。

再次,教师还要在有疑处加以强化,激发学生认真质疑。教师要在学生有疑点的地方,想方设法激发学生质疑,然后因势利导地分析问题,从而达到增长知识、发展智力的目的。

(4)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创造性思维是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有机结合。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而创造性思维又离不开聚合思维,所以,在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中必须抓好这两种思维方式的培养,尤其是要抓好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

发散思维的培养,主要是教会学生去多角度思考问题,以求得多种设想、方案和结论。能否多角度思考,变思维的单向性为多向性,关键是看能否打破思维定式,灵活地思考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发展求异思维,书写自己的独特感受。

当然,只主张发散而丢弃聚合,是不能提高创造水平的。人的思维发散到一定程度,就要收敛一下,进行比较,寻找较好的解决方案,然后在新的基础上再进行发散,进而在更高的层次上再收敛。培养学生的聚合思维就是要让他们能够对发散思维所得到的多种结果进行比较,从中选择出一个正确的答案。

2. 掌握恰当的学习方法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学科门类日益增多,知识周期缩短,那种“一日所学,终身受用”的时代早已过去。当今和未来需要的是具有独立的学习和工作能力、科学的预见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这当中自学能力是前提、是基础。因此,学习方法的指导与学习能力的培养,便成了培养创造型人才的迫切需要。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教给学生方法。如指导学生自学叶圣陶的小说《夜》,可以设计以下自读提纲:(1)小说的主人公是谁?有那些主要活动?(引出明线)(2)和主人公有关的还有哪些人物,这些人物各有什么活动?(引出暗线、中间人物及其作用)(3)主人公在得到死讯前后心理有何变化?请具体说明。(分析人物的心理特点、性格及描写人物的方法)(4)人物、情节、环境是为主题服务的,本文的人物、情节、环境揭示了什么样的主题?(学习分析小说主题的方法) 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归纳出如下两种分析主题的方法:(a)人物、情节、环境是分析小说主题的前提;(b)写作背景、写作意图与人物、情节、环境结合起来是准确把握主题的必要条件,然后要求学生分析《夜》的主题。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他们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又掌握了依据课文材料评析人物形象、把握主题的方法,可以说是一举而多得。

3. 使学生具有创造性的个性

篇(9)

学生的问题行为是教学过程中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它的形成,有其主观和客观诸多因素,如不良的社会文化效应,较低的家庭社会经济状况,家庭教育环境的不和谐及方法的不当,学校教育的失误,某种生理或性格特点等的影响。学生的问题行为一般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品行方面的问题行为,是指那些直接影响环境和他人的不良行为,如攻击、破坏、不服从行为等。另一类是人格方面的问题行为。本文所阐述的主要是品行方面的问题行为。

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行为不仅会直接影响自己的学习活动,而且会干扰教师的正常教学活动和其他同学的学习活动,从而使自身的学习和师生关系、学生之间的交往受到很大的影响。所以,为了使教学过程能顺利发展并取得预期成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问题行为的控制和处理就显得非常重要。而学生是个性特点鲜明的人,每位学生都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个体,他们都需要他人关心,需要他人尊重。尤其是存在问题行为的学生,他们在态度、价值观、信念等方面可能更加特殊和复杂。因此,运用教育机智,有效地控制问题行为,净化教学环境,从而使学生的人格得到健康的发展,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机智是瞬间知道该怎么做,是一种与他人相处的临场智慧和才艺。教育机智是一种对突发性教育情境作出迅速、恰当处理的随机应变的能力。即良好的心理素质、敏锐的观察力、灵活敏捷的思维能力及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应变能力。它是每一位教育者在具体的教育实践场景中体现出来的敏感、睿智、富有同情心、责任心和发自内心的深沉而慈爱的感情。教师的教育机智并非是天生的,而是教师在学习教育理论,总结教育经验,努力参加教育实践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个优秀合格的教师应当具有教育机智,能在错综复杂的教育情境下迅速做出反应、妥善处理好学生的问题行为,把它们引入对学习活动或对教育教学工作有益的轨道上来。针对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运用教育机智,优化教学效果这一问题,本文试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讨。

一、灵活多变,对症下药

教育机智并不是随心所欲“灵机一动”,对学生的深刻了解是形成教育机智的前提。教育对象是千差万别的,正如马卡连柯指出的:“在我这里没有两种情况完全相同的。”教师只有对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个性特点和行为表现的每个细节都了如指掌,才有可能充分估计到学生接受教育的可能性。

教师的爱和期待是批评的出发点。学生在品行方面的问题行为较为外显,一般较容易被教师发现。如果教师不能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灵活运用教育机智,而是得意于“人赃俱在”、“当场抓获”的及时处理,这大都是没有经验的表现;或一味地采用惩罚或“一刀切”的处理措施,其效果会适得其反,达不到应有的作用。及时介入并创造性地运用教师的智慧,就显得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我有次上课时,学生刘某一直在摆弄东西,还不时地和同桌小声说话。他是一位其他老师都反映“头疼”的学生,据说是“软硬不吃”。趁着自由阅读的时间,我轻轻走到他身边,替他拉好敞开的衣服拉链,有意识地拍了拍他的后背,用信任又略带威严的目光看了他一下。虽没有语言的交流,但接下来的课他的表现明显好多了,听课也认真了。

新课程理念认为,教学过程既是知识、信息传输反馈的过程,又是精神、情感交流融会的过程。教师丰富细腻的面部表情,充满爱心的教学语言,恰当、适度的评价方式,能产生师生心理上的“认同”与“共振”。

二、尊重为先,增其自信

存在问题行为的学生,大都学习成绩不太理想。随着学习难度的逐步增加,有些学科可能对他们就成了“天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即使教师讲得再生动有趣,对于这些“问题学生”也仍旧一个难熬的“炼狱”过程。所以,他们不认真听讲,违反课堂纪律也就不足为为奇了。教师如果能从这些存在问题行为的学生的角度出发,把尊重学生的人格放在首位,努力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维护他们在同学们面前的自尊心,让他们知道“我也行”、“我其实不笨”、“我一定会做得更好”,从而循序渐进地克服不良行为。

我曾接手一个高一班的历史学科教学,上课没几天,就发现有一个姓董的学生几乎一上课就做好了睡觉的准备,要不就小声说话,做小动作,等等。其他学生都有点看不起他,无形中也就使他有点自卑,对历史学科的学习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这对他问题行为的发生有很大的影响。在一次上课前半小时,我偷偷把他叫到办公室,指出上课时将要默写的诸子百家代表人物……上课时,当我点名叫他到黑板前默写的时候,其他同学都笑了,那是一种不信任、更是一种嘲笑。但结果却令全班同学大跌眼镜,他得了满分。当全班同学用热烈的掌声欢送他回到座位的时候,我分明看到了他眼睛中亮闪闪的东西。从那以后,他就像换了个人似的,课堂问题行为也逐渐减少,一步步发生着可喜的变化。

新课程理念认为,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课堂上,教师将随着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而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相比之下,教师高水平的教学机智比刚性机制极强的书面教案显得更为重要,更具有实用价值。

三、细致观察,及时提醒

“眼睛是心灵的窗口”,优秀的拥有教育机智的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应该始终与学生保持视线联系,并运用姿势语言表明自己时时在关心和注意着他们的活动。教师在与学生建立视线联系时,表示出对学生的了解、信任和肯定,会使学生心理上更倾向接受教师的指导,而抑制可能出现的问题行为。

一次课正上得很投入时,我发现后排有两个学生神色不正常,正在低头悄悄写着什么。我没有作声,在要求全班学生注意看黑板的时候,严肃地看了他俩一下,又轻轻地摇了摇头。课堂内容仍在继续,但他们的注意已转到了教学内容上,可能出现的问题行为立即被扼杀在“摇篮”里。同样类似的还有“敲山震虎”的办法,即针对课堂上有点开小差的学生,不提醒他,而是提问他的同桌,同样可以起到抑制跑神的现象。

新课程教学观认为,教学不只是课程的执行和传递,更是课程的创生与开发;教学不是实施计划、教案,照本宣科的过程,而是课程内容持续生存和转化的过程,是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共同发展的过程。可见,教学过程的情感化和非理智化是新课程课堂的基本走向。

四、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学生是正在发展中的个体,犯错误是难免的。同样发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学生的问题行为也是正常的。教师要能正确分析学生问题行为发生的起因,在教育学生和处理问题时实事求是,把握分寸,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用师爱的宽容来唤起学生的自尊,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而不可“穷追猛打”,“得理不饶人”,把学生当成人看待,用成人的标准来要求他们,不要动辄请家长、罚站、写检讨等。我认为,对待学生的问题行为,宜“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不是说教师不讲原则,随便应付,而是因为学生的心态、思想品德、人生观等都还不很完善,他们需要教师及社会的正确引导,从而健康发展。教师如果缺乏这种教育机智,就很可能无法胜任教育教学工作。例如在一次主题班会课中,有一个比较胖的女孩正要讲述自己的理想时,一个调皮的男生大声说:“她的理想就是一觉醒来衣服都大了。”一下子其他同学都哄堂大笑,那个女生脸涨得通红,非常生气地盯着那个男生。这时,我考虑到男生的性格特点,就半开玩笑地说道:“你说得这么真切,看来你肯定有过一觉起来衣服都大了的经历,那你来和我们分享一下吧。”简单几句话,有效地控制了问题行为,很好地转移了矛盾,一场即将到来的暴风雨就这样在热烈、和谐的读书中云消雾散了。只有从热爱学生和尊重学生的角度出发,教师的教育机智才能得到体现,也才能成为优秀的教育实践者。

总之,教师的智慧不仅体现在大的教学改革、教学事件中,更重要的是体现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微小的动作,一个眼神、一个表情、甚至是沉默中;体现在能够分辨出学生身上那些积极的却最初可能是弱点的东西。教育需要有智慧的教师,课堂过程中的问题行为需要教师运用教育机智来灵活处理。只要教师真正关注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始终对教育工作富有热情、进取心和责任心,孜孜不倦地以自己的才智和创造力使教育工作充满生机和情趣,那么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行为在教师的眼中也就不再是“问题”,唯有如此,教师在体现人生价值的教学工作中才能不断丰富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

参考文献:

[1]李泊黍,燕国材主编.教育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陈桂生著.教育原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篇(10)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1-0118-01

本文以内隐学习的理论研究为切入口,将内隐学习与语文教学结合起来,探讨其在语文学习活动中的体现及为语文教学改革提供的新思路。

1.语文内隐学习的重要性

语文内隐学习就是要把汉语文的特点,内隐学习理论的精髓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从无意识心理学的角度探讨语文教学、语文学习的新境界。

"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见,语文教学具有很强的文化性、人文性。语文课文的选文都体现了,人类优秀的文化、思想、情感,这些方面都会从不同的角度对学生的思想、人格、情感、人生体验等进行全面的建构。在教学的过程中,如果我们的教师一味的采用说教式的方法效果反而会不好,如果我们的教师采用"润物细无声"式的熏陶、感染的方法,让学生在一个充满人文气息的环境中,在一种无意识的心理状态下,感受语文的独特魅力,教学效果会更好。

语文内隐学习强调学习的无意识性,熏陶感染式的教学方法。我们今天的语文教学恰恰与此相反。主要表现在:过分注重外显性的效果,语文知识成了教学目标的主要内容,考试成绩成了最终的指挥棒,教师追求立竿见影式的教学方法。内隐性的效果则被冷落,如:学生的审美能力、合作精神、鉴赏能力,对学生人格、人性方面的感化。这种急功近利的教学方法,人情味冷漠的教学环境,是很多学生不愿意学习语文科目的重要原因。

2.内隐学习理论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2.1注重学生的体验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和运用祖国的母语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任何一门关于语言规律的理论都无法涵盖多彩的言语现象。因此,人类个体的母语的掌握单纯靠理论学习是无法实现的,它必须建立在个体对语言的理解与运用中以感知的方式逐渐积淀内化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人文情感方面的教育也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这种教育必须是寓于学生的言语实践中的,采用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语文教学中必须注重体验学习,要将其不仅看成是一种学习方式,更是一种学习理念,在教学中担负起原则性的方法意义与哲学性的指导意义的作用。

2.2关于语法学习。在母语的习得过程中,学生本人一开始并不了解语音和语法规则,意识不到自己是如何学会的。即使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许多语法知识也是在无意识状态下获得的。所以,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要注重学生内隐学习的过程。教师除了要给学生讲解语法规则外,还应让学生多读、多听、多看,只有这样,学生在实际应用中才会有一个内化的过程,才能在听和写的过程中不需要考虑用什么语法规则来组织语言,凭内隐知识就可以自然而然地做到。

2.3重视语感教学。汉语言文字不同与西方文字,表现在它有很强的形象性、意会性等特点。因此,语文内隐学习强调语感教学。语感是很难用语言解说的一种心理品质、语言素养,它的养成过程是模糊的、难以用意识控制的,是在不断的语言实践中慢慢形成的,这其中获取的知识也是内隐的,就像我们熟知的"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可见,熟读成诵的过程,也是情感、思想、文化的积淀过程,更是形成内隐记忆、获取内隐知识的过程。作品中,诸多的语文养料保鲜在具体的语言材料中,内化为学生身心的一部分,在大量的语言实践过程中,会自动的转化为语文能力,这所有的过程都是内隐学习的过程。

2.4迁移知识,活学活用。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这种影响可以被意识到,也可以在无意识中产生。有人认为,以内隐方式获得的知识,具有广泛的迁移效果,能实现跨领域的迁移。从语文学习中习得的抽象规则能够自动地去控制处于新情境下的行为,甚至学生可能并没有意识到新刺激与先前的学习之间的关系。如学生在进行大量阅读的过程中,认识了许多客观事物,同时也内隐地掌握了观察的方法,于是,在日常的生活中,他们便能更自觉、更细致地去观察,并将所见所闻用优美的词句以口头或书面形式表达出来。同时,学生还能感受、体验到作者的思想和情操,从而培养良好的道德和审美情趣。这些都是外显迁移和内隐迁移共同作用的结果。

2.5改变作文教学策略。作文写作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实践活动,这既需要显性学习学到知识,更需要隐性学习学到的知识。这里着重探讨隐性学习及知识对语文作文写作的意义。

通常情况下,作文教学主要有三部分构成:提炼素材――思维运用――形成语言文字。这些都不同程度的需要内隐学习及隐性知识的参与。学生不同的个人经历、家庭背景、社会生活、审美能力、情感倾向、思维品质等都影响素材的确定。其实,在教学中通过隐性学习选取的素材及语言表达更具个性化特征。学生在作文的时候,很多人都认为"无话可说"的写不好作文的难点。内容相似、立意相同,似乎一个班级的作文都出自于一人之手。其实,这主要是由于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很多教师都过分的讲解显性知识,如用大量时间讲解审题、组材、立意、语法、修辞等,而学生依然写不好作文。殊不知,是由于忽视了隐性学习理论,隐性知识未能得到很好的运用。

同时,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也要经常要求学生,来"内省"自己学到的语文内隐性知识,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适当的情景下激活学生的隐性知识,这些都可以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日积月累,主要是在课文教学或日常生活中经历的,这样,这一部分知识才能更好的纳入到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也就丰富了学生的隐性知识,也就教会了学生怎样用隐性理论学习,也为今后的作文教学奠下了基础。

内隐学习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极大地冲击了传统的教育观念,对我国的语文教学有很强的启示意义。但内隐学习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许多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深入。这一研究思路对我们的启示是,语文学习中有很强的内隐学习成分,那么,就要研究语文教学中什么样的外显指导和何时使用外显指导更有利于学生知识的获得,怎么将内隐学习与外显学习更好地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些都等待着我们去探究。

参考文献:

上一篇: 许可证申请书 下一篇: 营销决策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