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04 15:17:02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教育结业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泛长三角区域各省市的产业结构存在较大差异(见表1)。2000年来,泛长三角区域各省市的第一产业增加值占比呈逐年递减态势,体现了泛长三角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也为该区域工业的升级和联动奠定了良好基础。从第二产业发展现状来看,泛长三角四省市风格各异。江苏省和浙江省第二产业占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地位,两省的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均居于50%以上。上海市近年来逐步从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变,2009年上海市的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下降到40%以下,但是上海市在大力发展服务经济的同时,也提出了向先进制造业迈进的目标。相比之下,安徽省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较为落后。近年来,安徽省越来越重视第二产业的重要作用,大力发展工业,规划开发各类工业园区及基地。2009年安徽省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14.88:48.77:36.35,出现了逐步优化的态势。泛长三角各省市工业已具备优势互补、产业协同的态势。从就业结构而言,上海市的第二产业就业比重略有下降,从2000年的42.84%下降到2009年的37.4%,这与上海市第三产业就业人数迅速上升密切相关。江苏、浙江和安徽三省的第二产业发展较快,推动了就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其中江苏省第二产业就业人员逐渐取代第一产业的主导地位,2000年第一产业就业占比为42.22%,第二产业为29.71%;到了2009年第二产业就业占比则为44.77%,第一产业为19.77%,并且第二产业就业比重仍呈上升趋势。浙江省的第二产业也逐渐成为就业结构中的支柱产业,就业人数稳步攀升,2000年第二产业的就业比重为30.87%;2009年为46.94%。安徽省近年的第二产业虽然获得了较为显著的发展,但第一产业就业人员仍占绝大多数,这是由于安徽省农业人口比重较大所导致的。安徽省第二产业就业比重已从2000年的15.78%上升至2009年的28.23%。可见,就整体而言,2000年以来泛长三角区域的第二产业增加值呈现平稳发展态势。江苏省和浙江省第二产业占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地位,上海市正向先进制造业努力,安徽省第二产业相对落后,但已经呈现出明显优化的态势。
泛长三角区域的工业结构
(一)工业结构区域工业结构关系是指区域内各地区工业之间相互联系的紧密程度以及由此引起的对该区域经济长远发展的影响⑤。工业结构关系可以分为互补型关系和竞争型关系。互补型的工业结构关系发生在产业结构存在差异的地区之间,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各地区能够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形成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互补机制;竞争型的工业结构关系则正好相反,通常是各地区由于产业结构趋同,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对资金、人才、技术、资源等要素的需求也会趋同,从而形成激烈竞争的局面。本文采用相似系数⑥来分析沪苏浙皖之间工业结构关系。相似系数的具体计算公式为:Sij=∑nk=1XikXjk/∑nk=1X2ik∑nk=1X2槡jk(1)公式(1)中,Xik为i地区k工业部门工业总产值/i地区各个工业部门工业总产值之和,Xjk为j地区k工业部门工业总产值/j地区各个工业部门工业总产值之和。本文选取沪苏浙皖各个工业部门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来进行相似度的计算。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以及行业的特性,计算32个规模以上工业行业,从而考察泛长三角各地区的工业结构关系。上海、江苏、浙江和安徽的32个工业行业的总产值比重见表3。根据沪苏浙皖32个工业行业的产值比重数据,计算各地区的相似系数矩阵,见表4。从表3可以看出,上海和江苏的工业结构相似系数最高,为0.9031,浙江—江苏次之,其次为安徽—浙江、安徽—江苏;安徽和上海的工业结构相似系数最低,为0.6471,这两个地区的工业互补性较高。根据工业结构相似系数的计算结果,总结出判别临界区间,对这四个地区的工业结构关系进行判别,判别结果见表5。通过以上分析可见,泛长三角三省一市中上海和江苏存在较为显著的产业同构现象,地区主导产业都是以电子通信、化工、装备制造等为主;江苏和浙江的工业竞争不是十分激烈;上海和浙江、安徽和浙江、安徽和江苏之间的相似系数不是很高,存在一定的互补关系,在某些领域合作潜力较大;上海和安徽的相似系数较低,属于强互补型,工业结构存在较大差异,具有广阔的合作空间。(二)工业结构发展趋势利用2005年沪苏浙皖32个工业行业的总产值进行计算,得出该年的相似系数矩阵,通过对相似系数进行比较分析,从而找出各地区之间工业结构关系的发展趋势。见表6。将2005年和2009年的工业结构相似系数矩阵进行比较,呈现明显变化的是上海—浙江的相似系数,从2005年的0.6554升至2009年0.7005,工业结构关系从强互补型转变为一般互补型。出现上升的还有江苏—浙江,说明这两个地区的工业结构在近年来出现趋同现象。另外,江苏—安徽、浙江—安徽的相似系数出现上升,说明安徽与苏浙两省的互补关系已逐渐减弱。下降的则为安徽—上海、江苏—上海,说明安徽和上海在工业结构上的互补态势正日益增强,而江苏和上海仍保持在强竞争型的局面,但竞争激烈程度稍有减弱。
1概述
人才是国家IT产业的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但是IT企业和人才市场却出现了非常矛盾的现象:一边是IT企业很难招聘到合适的人才,另一方面却发现有很多大学的计算机及相关专业毕业生却无法找到合适的工作。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①大学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重基础,强调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学习能力的养成而不是一时技术技能的训练;②教材体系的改革难以适应IT技术的发展;高校教材对实际IT人才的培养缺乏具体的指导性,仅仅在教学总纲上做出了一定的描述,而且高校教材没有做到统一,各个学校和各个老师仍然仅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来选择相对合适的教材。如何实现基础理论、创新能力和实用技术的有机融合,培养出具有完整理论知识体系结构、较强实际动手能力和良好职业素质的人才是本文探讨的主要内容。
1.1目前IT学历教育的现状
首先,一部分大学生在从高中教育到大学教育过渡的过程中,还没有及时调整心态,切换身份。其中一部分学生放松了对自我的严格要求,对知识的掌握仅停留在表面,缺乏刻苦钻研的精神,进而造成缺乏实践经验和实际的动手能力。结果是绝大部分大学生可以顺利拿到毕业证和学位证,但并不是所有的毕业生都已经具备了迅速适应企业环境的工作技能和职业能力。
其次,IT学历教育体系本身也存在一些的问题。比如,大学教学体系不能随时适应市场需求变化,存在与市场需求脱节的情况。同时,大学学历教育周期长,专科三年,本科四年,无论三年还是四年时间对于IT技术和市场的发展都不是一个短的时间。计算机硬件的发展规律是每18个月就有一次新的变革,软件行业的变革也不会超过两年。所以往往造成这样一个现象:大学四年学到的某些知识在毕业的时候就已经过时了。为了找到工作,必须重新学习当前市场最新的技术。有报道称,到国内某知名IT培训机构来培训的学员中,70%是计算机专业的本专科毕业生,他们在学校学了三四年计算机,却还需要进行职业技能的培训,造成资源的浪费。
第三,IT学历教育是以实现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为主导思想的,并不是以就业率作为第一指导方向,而是更侧重于大众化、基础化和系统化的教育方向。教育部部长周济2006年7月13日在第三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说,到2005年年底,中国的高等学校数为2300余所,在校大学生总数已超过2300万人,高等教育总体规模已位居世界第一位,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到21%,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历史目标。周济同时指出,注重基础知识的扎实掌握,强调专业知识的系统学习,着力于分析能力与学习能力的培养,提倡刻苦学习精神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学历教育的这个主导思想导致了以下情况的出现:如果大学毕业生没有在大学期间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努力学习,刻苦钻研,并有针对性进行自身各方面能力和素质的提升,那么就难免面临毕业后就业难的现状。
1.2正确处理与解决这些矛盾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29岁的杨先生在深圳一家国内知名IT企业担任部门主管,他告诉我们:招聘人才企业看重的是实际操作能力,不能说学历完全没有用,但是在IT行业,能力远远比学历更重要。何况IT业是一个不断更新与发展的行业,“我们平均一个月就要接受一次培训,才能跟上步伐,适应发展,否则就会被淘汰”。
上面这个例子肯定不是所有学历教育的普遍现象,但却折射出了学历教育中可能存在的一些问题。学历教育期间,学习的都是基础的理论知识,而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需要在课外花大量时间去实践、钻研和领悟。现在的普遍情况是:学生在学历教育期间,无法得到好的引导,很难充分发挥自主学习的能动性,没有终身学习的心态,因此到了大学毕业时,知识体系就已经落伍了,所以在这种环境下培养的应届大学毕业生,将很难迅速适应企业的环境,也就很难受到招聘企业方的青睐。这是造成目前大学应届毕业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另一方面,现在市场上出现了很多大学应届毕业生零工资就业的“怪现象”,而且给已经在职的公司职员也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由此可以看出目前大学应届毕业生就业的压力是多么大,解决这个问题迫在眉睫。因此,解决大学应届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要从解决人才培养这个根本问题开始着手。
2IT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定位与分析
目前国内对大学的定位有各种分类原则,根据现在较为通行的大学层次划分,中国1400所高等学校中研究型大学和教学科研型大学分别约占中国本科大学的14.29%和65.10%。这样的大学以培养和造就大批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科研型人才为主。这些大学的教育内容相对来说偏重理论化教育,重在培养研究型人才。据不完全统计,毕业生从事科学研究的比例不到1%,事实上社会需要的是大批量的具备实际动手能力的实用型人才。由此可见大学学历教育的目标和国内主要的人才需求存在一定的偏差。
另一方面,职业教育以应用为目标,按应用需要设置课程,在教学上以就业为导向,从应用入手,重点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实,95%以上的人是为了应用而学习的,他们学习计算机技术的目标非常明确:就是要用计算机工作,用计算机去解决问题,成为计算机应用人才。也就是说,IT技能教育培训的学生,学生目标非常一致:学以致用,为毕业后找到一份合适的,满意的工作。所以学习的劲头比较足,目标明确。
3职业教育的特点与优势
IT职业教育能够在社会上得到认可,其实与其本身紧跟市场,面向就业等特点有很大的关系。
3.1课程体系版本更新紧跟市场需求
IT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紧跟市场需求,一般每两年就能根据市场需求升级新的版本。而且同一IT教育品牌往往采用统一的自编教材。这些教材和教学实际紧密结合,对学员掌握相关技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这使得IT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相对来讲更加实用。
3.2强化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综合培养
职业教育在整个教育的过程中,除了强调计算机专业技能的培养之外,始终强调职业素质教育,并且着重突出两者的综合教学。其实企业需要的人才更多是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同样优秀的综合型人才,众多企业甚至认为,职业素质比专业技能更为重要。专业技术技能更新快,通过短期的培训可以强化,但是职业素质的培养却是一个长期过程,而且职业素质也是决定人才未来发展的一个决定性因素。综合以上,企业更需要动手能力强和职业素质高的综合性人才,而不仅仅是学历高的人才。IT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无疑比IT学历教育更好地迎合了这一点。
3.3教育方法符合IT学习习惯
IT职业教育的教育方法非常符合IT学习的习惯,其可以说基本颠覆了传统的IT学历教育的方法。大学学历教育中,IT相关专业的上机和实验的时间远少于理论课程,这导致学生在学习后理论相对清楚,但是不会动手使用。与之对比,IT职业教育采取理论课和上机实验课平行安排,一般先理论后上机,能够及时对理论课的知识进行消化,并且还有专门的上机实验课来加强动手能力的培养。
3.4周期一般比较短
IT职业教育的周期一般比较短,从几个月到一年多,最多不会超过两年。周期短而学员必须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学会IT技能,直接导致的结果是学习气氛相对紧张,学习节奏相对较快,在短时间内强化学习提高了学习效率,从而也强化了技能。这种短期IT技能强化培训也正符合了IT技术快速发展的节奏,也保证了学员学到的技能能够符合企业人才的需求。
4解决方法
4.1调整IT学历教育的导向
IT学历教育可效仿职业教育,以市场为导向并及时修改教学体系。同时,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应该给大学计算机学院更多的自利,使得学院能够根据市场的需求,及时调整和修改教学的体系结构,拟定出符合市场要求的培养计划,培养出更具专业针对性、更贴近市场需求,更受招聘企业方青睐的大学毕业生。
4.2调整IT学历教育的课程设置
IT学历教育可进一步加大上机实验课的比重,加强上机实践课的效果。大学里面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很多的计算机专业课的考试更多的是以卷面考试的方式作为学生对该门课程掌握情况的评判标准。这样的考试导向使得学生在学习上存在“弄清书本上讲的知识点,就等于掌握了这门课程”的想法。老师在教学上也势必会出现以理论为主的教学方式,而轻视了实践环节。所以,学校可以在加大对上机实践课的比重,加强上机实践课的效果等方面做出努力。以加强培养大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增加大学生的实际编程经验。
4.3改善IT学历教育的教学资源匮乏的现状
面对市场的争夺,学历教育并不是没有认识到自身存在的这一问题。与企业合作,让学生参与技术研究就是寻求突破的途径之一。在北京大学,与北大方正技术研究院的合作实验室就为信息学院在读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实际操作平台。北大一位在校博士生说道:“这里与外面的企业没有本质区别,我们参与各种项目开发与技术研究,动手能力得到很大提高”。但并不是每所高校都能拥有这样良好的条件,毕竟寻找一位合作伙伴并非易事,尤其是那些没有什么“名气”的学校。资源匮乏的实验室,根本无法容纳逐年递增的本科生。所以,寻找与高校合作的合适企业,改善实验室环境都成为了改善教学资源匮乏的重要解决途径。
4.4培养双师型的教师队伍
要做到教学内容跟上市场发展的需求,教师队伍的培养和教师素质的不断提高至关重要的。一方面,教师需要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清楚地讲授相关知识点;另一方面,教师需要有实战的工作经验,也就是实际的项目经验。所以对教师队伍的选拔和培养,不仅仅只是以能上课作为衡量标准,还要强化实际项目经验的培养和营造终身学习的氛围。所以要提高教学的质量,授课效果良好、项目经验丰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成为了核心。
4.5IT学历教育可进一步加大对职业素质的教育和培养。
“现在的毕业生最欠缺什么素质?企业重视新进员工什么素质?外语流利、专业知识扎实还是计算机应用熟练?”这些问题应该由人才市场上的买方——企业来回答更具有说服力。最近,上海某高校向80多家用人单位发放了调查问卷,结果显示,敬业精神、团队合作精神、人际沟通能力等“软实力”已经成为用人单位最看重的毕业生素质,反倒是计算机、外语水平、专业知识等传统指标逐渐退居二线了。
中图分类号:C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4)07-041-03
一、职业人文教育理论生成语境的适切性
任何一个命题均有其逻辑起点,分析命题的逻辑起点有助于理清研究范畴的核心要义、逻辑内涵和辩证关系。有学者认为,由于现实中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分化和对立的现实困境导致人们质疑职业教育的价值取向,因此,解构困境就迫切需要提出一种将分化与对立的职业教育与人文教育进行有机融合的理论。职业人文教育的逻辑起点实为解构职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现实困境而应景生成的命题,其逻辑起点语境生成的适切性存在两点质疑:其一,职业人文教育提出的时代背景和当前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国家政策导向之间的不适切。张少兰认为,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是在普通教育中出现大量大学生道德滑坡、素质低下事件后提出的,可视为特定时代背景下教育中人文精神回归的呼唤。然而,这一背景下的职业教育却正处于勃兴之时,“就业导向,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硬件建设方为当前困扰职业教育的核心症结,升华充实内涵建设仍属职业教育的“后发展”问题,因此,职业人文教育“提出的背景是否存实,话语派出是否合理确需商榷”。其二,职业人文教育“习与性成”的逻辑适切性。张少兰认为,职业人文教育是职业教育在“工具性”批判与合理性清算焦虑下价值转义与发展取向自动生成的结果,因此,这种逻辑自洽性值得追问。
笔者认为,通过否认职业人文教育是当前职业教育的工作重点来否认当前职业教育中存在人文教育危机这一预设命题,其立论之基是存在问题的。我们不能因为职业人文教育非当前职业教育的关注重点,而否认职业人文教育作为一种应然的职业教育的理论价值与存在意义。践行职业人文教育观,摒弃现实职业教育中存在的功利主义价值观,转变人们对职业教育就是单纯的“技术教育”的偏颇认识,改变职业教育培养只懂技术片面发展的“工具人”的价值取向,是为了充分体现人文教育和人文关怀的思想,培养全面发展的“职业人”。
笔者认为,职业人文教育“习与性成”的逻辑自恰性的确存在问题,但解答这一质疑应从职业教育的内涵、特性与历史溯源开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职业教育的界定如下:普通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准备进入某一就业领域以及有效加入职业界的一种手段;终身学习的一个方面以及成为负责任的公民的一种准备;有利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手段;促进消除贫困的一种方法。职业教育具有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等特性,但作为普通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在专业性、综合性、人文性方面有共性。无论是古代东方还是古代西方,充满人文气息的普通教育一直占据主流,但是在古希腊、雅典的博雅教育以及古罗马时期和中国古代官学的专门学校教育中,其教育者如智者、雄辩家、教师等地位较高的职业人员,均是通过学徒制这一职业教育形式培养的。同时,古代教育在内容、形式上也充满了职业教育的特色。中世纪大学尽管以旨在完善人性的“七艺”为研习的主要内容,但主要从事的是培养神职人员、律师、医生的职业教育。在洪堡提出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理念后,科学研究作为另一种形式的职业教育,一度成为普通教育教学过程的主导,爱丁堡评论派提出的职业教育甚至一度受到广泛推崇。工业革命以来,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均得到快速发展。普通教育逐渐走出象牙塔,其服务社会的功能和就业导向的价值取向体现出明显的职业教育特色;随着以美国威斯康星大学为代表的大学社会服务职能的出现,职业教育在大学得以蓬勃发展。职业教育本位观经历了“知识本位一能力本位一人格本位一素质本位”的嬗变,但是,“作为教育本体,教育类型的局限性与教育本体的超越性本质无时无刻都在职业人文教育理念基频上左右摇摆”。人文教育从未脱离职业教育本体而独立存在,只不过职业教育的职业性与人文性在不同时期其侧重点有所不同而已。因此,职业人文教育并非“习与性成”,应然的职业教育本身具有人文特性,职业人文教育应为职业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
二、职业人文教育的价值追求及其实践路径的合理性
张少兰认为,职业人文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职业人’的价值追求”,“这一命题在立场上倡导人文精神,在实践路径上强化职业特性”,其结果是“职业人”的价值追求遮蔽了人文中的“人”,职业能力的实践路径隐匿了人文中的“文”,“是一种庸俗折中主义的恪守因循,将不同特性、不可通约的两种教育强行调和”。张少兰提出的破解“职业人”的价值追求及其实践路径简单化倾向的路标,即“指向生态人文主义的职业人文教育”,未能很好地解决范式重构问题,不但其核心要旨――生态人文主义的职业人文教育的内涵不甚明了,而且以职业教育课程理念和课程创新为着眼点,构建生态化的职业人文课程体系的实践路径,也存在简单化叠加、指向性不明、操作性不强等硬伤。
(一)人文教育的价值
第一,唤醒个人自觉。自在状态的人通过对历史和人生问题的反思,对终极关怀的体认,达到自觉状态。第二,为科技发展指明方向,为经济发展进行人文设计。当前,科技文化和经济发展工具理性膨胀,并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只有通过人文教育对科技发展和经济建设实行社会控制,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第三,抵御物质主义的影响,为社会提供人文导向。物质主义导致现代人的人格是单面的物欲型人格,从而带来太多社会问题,只有通过人文教育才能满足人类对政治理念、伦理规范和终极关怀等层面的需求。第四,克服唯智教育的偏失,促进人的总体生成。现代学校教育崇尚理性,过分追求规程化、单一化和一律化,忽略了人的非理性层面在人的精神世界中的地位及其在人的精神发育、成熟过程中的作用。人文教育力图弥补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裂痕,强调学会合作、学会关心,强调理性与非理性的协调发展和人的总体生成。
(二)职业教育除了具有普通教育的促进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等价值,还具有其独特的文化价值和个体社会化价值
第一,文化以一种潜在方式影响着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则通过文化的保存与传递、交流与融合、选择与更新等方式促进文化的发展。同时,职业教育与企业有着天然的联系,即职业教育对企业文化的聚合、选择、传播和创新。第二,职业教育以其自身的特色和方式,在帮助个体向社会化转变的基础上帮助社会人实现自身的价值。职业教育不但具有就业功能,满足个体基于生存目的的需要;具有职业保障功能,使个体素质在“质”与“量”两方面均得到发展,进而满足个体职业内涵变化或者职业流动和变换的需要,而且具有促进个体全面成长的功能。职业教育根据个体的能力、智力、兴趣、爱好、性格、气质、特长等选择个人发展的方向,使人在一般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特殊发展。
总之,人文教育与职业教育在价值追求上存在差异,但在促进个体的自觉自为和全面成长上,二者是共通的。“职业人文教育”这一概念本身并无问题,问题在于由于支撑这一概念的理论及其范式缺乏顶层设计,它在理论逻辑推演和实践路径选取上只是将割裂的职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简单叠加,因而并不能深入职业人文教育的实质内涵。重构职业人文教育,赋予职业人文教育以学理与事理相统一的逻辑力量,重塑职业教育中的“全人”形象,彰显职业人文教育的本然要义,势在必行。
三、重构的职业人文教育:追求培养“成人”
(一)重构的职业人文教育的价值追求与理论内涵
1.职业人文教育是一种存在教育。传统职业教育是一种功利化的生存教育或政治化的工具教育,它所追求的不是人的发展,所培养的不是“人”,而是实现某种目的的工具或机器。这种教育使人成为依附于职业的他为存在。职业人文教育就是要改变工具理性主义主导下的传统职业教育,回归教育“使人成其为人”的本质。职业教育是以人为对象的,职业教育的主体是人,因此,以人为中心是职业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在职业人文教育题旨里,人的存在高于一切,超越社会,大于道德价值。这里的人不仅仅作为物质的存在而存在,他有更丰富和更高尚的存在,有独立人格和个性,有自我意识和自我选择。总之,他是一种具备完整人性的成熟的自我实现者。
2.职业人文教育是一种素质教育。长期以来,人们用功利主义价值观理解职业教育,把职业教育视为一种制器教育、一种谋职手段,从而过多地强调人的特殊技能要求,过多地强调教育教学过程的训练功能和操作技能。这种过于偏重理性、偏于知识的职业教育,必然导致人格的分裂。职业人文教育就是要改变这种片面的育人观,使人的各种潜能得到完整的体现和实现――这种育人观是整体人性观的反映,是人的知、情、意、行等素质的全面发展,他们不仅在身体、精神、理智、情感、情绪和感觉等方面成为一个有机整体,而且在有机协调的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的联系方面也达到和谐一致。他既真实地看待现实,又真实地表达自己的内在生活,忠实于自己;既自主、独立、超然于世,又积极、平和,富有团结精神和创新精神;既接受民主价值,有强烈的审美感,又对全人类有同情、怜悯和真切之爱。
3.职业人文教育是一种生态教育。传统职业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职业人”的价值追求,使人成为社会的产物,人服从于社会,服从于经济,人文教育沦为个体社会化的工具。职业人文教育必须跳出这种非人教育的工具理性思维的怪圈,转而从构建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良性生态关系入手,通过渗透职业人文精神,构筑坚实的人文精神内核,使职业人文教育成为一种超越人性的自我精神追求和价值实现的教育实践,以实现个体自由发展的吁求和人与人的和谐统一;一种通过人文的濡染与涵化使人尊重赖以生存的各种环境的教育形式,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一种以人类共同的生存和发展利益为最高行为准则的教育理念,以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
(二)重构的职业人文教育的实践路径
2护理专业解剖学创新教育的策略
2.1改革教学模式,突出专业特色
高职护理专业解剖学教学应建立具有专业特色的教学模式,培养适应社会发展和卫生保健需求的实用型技能型护理人才。首先,针对护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对解剖学知识进行筛选和发掘,以“适用、够用”为原则,编写护用解剖学教材,充分体现教材的专业性。其次,结合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按照工学结合的思路,改革教学内容。将教学内容和护理实践操作相结合,加强解剖学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使教学内容在深度和广度上更加贴近护理专业需求,丰富护理专业解剖学课程体系建设。此外,解剖学教师深入临床护理第一线,了解护理工作中涉及的解剖学知识,发现教学设计中的缺陷与不足。在提高教师自身业务水平的同时,也为培养高层次护理人才打下牢固的基础。
2.2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创新型课堂教学体系
首先,树立全面开放的教学观,让学生在宽松的学习环境中得到全面发展。加强师生互动,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遵循“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的主角”的原则,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鼓励学生质疑,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其次,慎重选择教学内容和侧重点,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PBL教学法:教师设置具有代表性和启发性的问题,以问题的探究和解决为主线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主体意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情境式教学法:创设典型场景,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对知识进行延伸,引导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营造积极活跃的课堂氛围。病例教学法:将临床病例导入教学过程,尤其是常见病、多发病,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培养其临床思维能力。最后,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高校教师要更新观念,以学生创新能力为核心改革教学体系。如建立解剖兴趣小组,延伸课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动手能力及创新意识。
2.3提高教师自身修养,加强学生素质教育与职业道德教育
人文素质教育主要靠内化,只有通过长期的熏陶和感染才能养成。作为学生首先接触到的职业榜样,教师要热爱教育事业,以高度的责任心对待教学工作,会对学生未来的人生观及职业素养产生深远的影响。同时,要将人文素质教育渗透于课堂教学中,树立“立业先立人”的思想,把“授业”与“传道”有机地结合起来。在课堂上,教师除了“授业”以外,还要培养学生热爱本职工作,加强人际沟通能力,使自身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素养。比如讲解护理工作对患者康复的重要性;在实验课堂上强调标本的重要意义,让同学们爱惜标本并保持敬意等等。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举措,却是潜移默化培养学生职业道德素养的重要环节。
2.4改革教学评价体系
随着对学生动手能力及临床思维能力要求的提高,传统的教学评价已不能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考核。通过这些年的探索,我们建立了新的考核方式:卷面成绩60%、实验考核成绩30%、平时成绩5%、实验报告成绩5%。这种考核方法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可以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这对解剖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及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具有促进作用。
与本族语者相比,学习者学术论文中的动词的用法单一,说明学习者对动词知识掌握不足,例如,学习者过度使用toconclude这个不定式结构,而在本族语语料库中,conclude的不定式结构使用很少,而更多的情况下使用thechapterconcludes,Heconcludes等结构。对学术语篇中的动词知识缺乏了解,会给学习者准确表达自己的论点造成困难,因此在学术写作教学中要重视动词的教学。学习者对形容词和副词的使用也存在一些问题。Swales(1990)的研究发现学习者高频率使用一些强调副词,例如really,very,而较少使用模糊语,例如many,possible。在国内,20世纪80年代,上海交通大学就创建了学术英语语料库JDEST,语料库包括文、理、工、医院等4大类。JDEST为词表的制定和教材的编写和学术英语特征的研究提供依据。例如,杨惠中(2002)通过对从学术英语语料库JDEST和普通英语语料库LOB中随机选取的语料进行定量分析,通过对比两个语料库的词表,发现了两库中动词和名词的差异。一般英语中最常用的动词是say,名词year;学术英语中最常用的动词是use,名词是system。这些词汇频率特征是仅凭直觉很难注意到的。
教学内容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国外的语言教师已经开始把语料库应用语言教学。我国在语料库语言学方面的研究也越来越广泛,但是,应用于学术论文写作的实践却不多。目前毕业论文写作方面的教材关注学生的语言方面的内容偏少,往往只用少量的篇幅介绍一些语言特点;大多数的论文指导教师由于工作任务重,指导论文的时候最多帮学生修改一些比较明显的语法错误,而对一些用词不当,过度使用的语言失误无暇顾及。由于教学和教师指导方面的原因,造成了学生的毕业论文在用词,语用,篇章方面错误较多。鉴于英语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中的语言方面的错误较多,同时缺乏语体意识,我们应该加强学生这方面的训练,那到底应该教学什么呢?语料库和语料库研究成果为我们选择教学内容提供了科学的依据。语言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语料库语言学的研究成果,让学生知道哪些用法是过度使用,哪些是使用过少,哪些是口语化的语言,等等。过去的外语教学常常把词汇和语法分离开来,因为传统语法把词汇和语法分成两个范畴,但辛格莱提出的词汇语法理论认为词汇和语法同等重要,而且要优先以词汇为出发点构建语言模式及其意义。词汇和语法是不可分离的,词语通过语法形式表现,语法结构则通过词语来实现,教学中我们应从学术文章中的高频词汇的意义和学术文章有的搭配入手,不是单独的教某个动词或形容词的用法。
例如,杨惠中(2002)发现学术文章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词语组合是专业性搭配,是科研人员表达专业概念、思想和活动的重要方式。不同的搭配表达不同的意义,教学中应把词语搭配作为重点教学内容,让学生了解学术文章的常用搭配。除了把已有的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教师还应该从学习者语料库入手,分析学习者语料库中的语言搭配错误和其它不当用法,了解学习者的困难,把这些问题作为教学内容,针对学生的困难有的放矢,有效地提高论文写作的教学质量。基于语料库的练习设计练习设计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充分利用语料库资源,通过语料检索方法了解学术文体的语言特征和语篇特征,唤起学生的语言意识,也就是有意识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学术文体的语言和语篇特征上,了解学术文体的语言规则。国外的很多学者都认为意识唤起有助于二语习得。R.Ellis(1990)认为习得词汇和语法的有效方法之一就是注意词汇和语法结构,它们的意思和用法以及出现的语境。他们建议阅读学术文章时要注意词汇、语法结构,首先,学生要知道哪些词汇和语法要注意,所以,教师的任务就是指导学生,指出哪些词汇和语法需要学生注意,并让学术懂得这些词的用法。
另外如果学生注意到了错误的语法结构和词的用法,就会把错误和自己的文章做比较,并进行自我纠错。下面就如何在毕业论文写作中利用语料库举几个例子。1.搭配练习目前,我国基础阶段的英语专业教材中的搭配练习不多,学生对词的搭配学习不够重视,为了加强学生的搭配意识,在学术写作教学中要设计一些搭配练习,让学生熟悉学术词汇的搭配知识,这样在论文写作中才能尽量避免搭配错误。例如,study,research,survey,analysis是学术文章的常用的名词,conduct,carryout,make是常用的动词,而且意思相近。要求学生利用语料库检索这些动词可以和前面的哪些名词搭配,搭配出现的频率是高还是低。通过这样的练习使学生不仅了解词的搭配,还可以掌握一些近义词,在写作中不会重复使用一个词,增加了词的多样性。2.改错练习教师可以把学生的毕业论文中的错误找出来,罗列出现频率较高的错误,让学生修改错误。下面的例句都是学生的毕业论文中使用的句子。(1)ithasreceivedahighattentionfrommanyscholarsandexpertsathomeandabroad:(2)That’stosay,bothofChinesenamesandEnglishnamescanbedividedintotwomainparts:学生的语言错误包括搭配错误,语言使用不得体的问题及短语错误等。在(1)中,学生把attention当成可数名词,前面加了冠词a;(2)的问题是That’stosay一般用在口语,少用在学术文体。改错的第一步是让学生先识别错误,让学生把材料输入语料库验证,看看是否有问题,如果有问题,则利用语料库的证据,修改错误。美国当代英语语料库有一个功能,可以比较某个词或某个表达方法在各种语体中的使用频率,这些语体包括口语、小说、报纸、杂志和学术文章等。用法很简单、便捷。以上面的That’stosay为例,只要将That’stosay输入语料库的检索框,马上就可以得出它在各个语体中的使用频率。语料库数据显示That’stosay在口语中出现了46次,学术文章中仅4次,由此可以得出结论That’stosay主要用在口语中,书面语很少使用。
作者:莫秀兰 单位: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文秘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培养秘书专业人才,对于职业道德素养的培育是双方共同的责任。在工学结合模式下,文秘专业职业道德教育能够充分调动校企双方职业道德资源,帮助学生获得职业道德理论知识,并在真实的实训环境中体会职业道德情感、行为、意志所发挥的积极作用。其主要的优势在于:
(一)为文秘专业学生提供了真实的职业道德环境。在工学结合的过程中,学生在企业生产的真实环境、企业管理的规范环境、企业文化的人文环境、人际交往的社会环境聚焦,按照实际的生产项目、工艺、规范、操作要求等制造产品,经历从学生向职业人和社会人的转换。对于文秘专业职业道德而言,相较于单一学校培养环境,虽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模拟秘书职场环境,学生也可以在文秘专业校园文化活动中构建拟态职称环境,但职业道德作为从业者的道德要求,离开真实的职业环境,相关的职业道德诉求,是否能够真正落实,并切实对文秘专业学生产生触动,使其有更为真切的体验,无法得到有效的检验。
(二)为文秘专业学生提出了明确的职业道德要求。单一的学校教学环境中,文秘专业职业道德课程对于学生职业道德的要求,主要体现在道德知识理论方面,强调通过相关的课程测试,让学生掌握秘书职业道德要求。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下,文秘专业职业道德教育,将学生置于真实的秘书职场环境中,其相关的职业道德要求更为明确,同时更有配套奖励与惩罚措施作为道德要求得以贯彻的保障。学生可以通过识记的方式掌握单一的学校职业道德知识理论,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下,学生对于文秘职业道德要求的认知,要贯彻落实到具体的职业活动中,在实践中认识到职业道德的价值与意义。
(三)为文秘专业学生树立了优秀的职业道德榜样。道德教育中,典型榜样所发挥的作用,能够较好地让从业者认识到道德作用。学校教育中,文秘专业教师也会结合视频、文字等方式,以案例的形式,依据榜样教育理论,对文秘专业学生开展职业道德榜样教育。但是,这种课堂教育中的榜样是否与实际工作的道德要求相符合,职业道德榜样又是如何克服道德困惑遵守道德规范的,这些问题都会造成教育学习困惑。而在工学结合模式下,学生可以在行业岗位实践中,切实对照秘书岗位上优秀职业道德榜样,真实感受榜样的力量,并进而向榜样看齐,向典型学习,提升自我职业道德素养。
二、文秘专业职业道德教育工学结合培养的问题
依托工学结合模式培养文秘专业学生职业道德,不是简单地套用模式,而是应该将更适合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的工学结合模式改造为适应于学生职业道德培育的模式。在工学结合模式下,从文秘专业职业道德教育的实践来看,当前应用工学结合模式培养学生职业道德,主要存在的问题有:
(一)校企双方对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视不够。在文秘等专业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过程中,校企双方对于人才培养的偏重点主要是人才的应用性职业技能的培养,较少涉及人才的职业道德。文秘专业在与企业合作联合培养人才中,这类倾向表现更为明显,一些企业侧重于秘书人才的写作能力培养,或者是人才的办公自动化设备应用能力训练,而忽视了对人才职业道德的培育,不少单位认为因为有着较为完善的秘书岗位工作制度,通过制度约束,文秘专业人才在向秘书岗位职员转变过程中,其职业道德会有相应的保障;而文秘专业教师也认为职业道德教育的教学内容较为空泛,教学效果不能得到检验,也就有意无意地忽视了学生职业道德教育。
(二)教师自身的秘书职业道德教育素养不足。不论是哪一种内容的教育,教师都是教学的主导力量。对于文秘专业职业道德教育工学结合教学模式而言,从学校方面分析,大部分文秘专业教师由中文专业等相关专业毕业后,直接转变专业教师,期间教师自身缺乏对秘书工作从业经验,更谈不上对秘书工作专业道德有着更深刻的体会与认识,教学也只能是从理论到理论,与实践脱节;从企业层面来看,工学结合模式引入的秘书岗位兼职教师,虽然具有较强的秘书工作经验,并对秘书职业道德有着深刻的体会与认知,但是,秘书岗位兼职教师不熟悉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不能有效地将相关职业道德经验传授给学生。
(三)道德教育反馈评价机制与工学结合模式不符。文秘专业虽然采用的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但是具体到职业道德教育中,其教学的相关设计与完成,与职业技能教育的反馈评价机制有所不同,不是由企业充当评价主体,而是由学校教师负责道德教育主要评价工作;不是采用过程模式评价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养成情况,而是采用结果模式,以相关职业道德知识理论测试,作为评价标准。由此可见,文秘专业职业道德教育反馈评价机制存在与工学结合模式不符的情况,并最终导致了专业职业道德教育出现空洞化,且情况日益严重。
三、文秘专业职业道德教育工学结合培养的措施
按照工学结合模式培养文秘专业学生职业道德,应该充分利用工学结合模式带来的道德教育优势,以当前工学结合模式下职业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为导向,基于提升学生职业道德素养目标,提出有针对性的改善措施。
(一)以秘书岗位职业道德规范重构专业职业道德教育内容体系。当前,文秘专业职业道德教育内容体系,是按照文秘职业道德内容的内在逻辑,进行设置编排的,虽然在职业道德涉及的不同内容层面上,显得较为规范,但实质上与秘书职业道德操作规范之间,存在明显的割裂情况,不能完整反映秘书职业工作操作流程中所应该遵守的职业道德。因此,工学结合模式下文秘专业职业道德教育,应该以秘书岗位工作流程中具体涉及的职业道德规范为主线,重新建构职业道德教育内容,以使得学生能够更为清晰地认识到不同的工作流程与步骤,成立对应的职业道德要求。
华南理工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现设置有工商管理、工商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项目管理、工程管理等管理类专业。
华南理工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在2014年4月修订与的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条例中指出:毕业设计(论文)是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最后一个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专业实践应用能力、理论研究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是学生毕业及学位资格认定的重要依据之一。毕业设计(论文)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和初步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然而在对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过程管理的调查中,我们对管理类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与撰写结构有以下的看法:
一、论文选题存在“过空过大”现象
对于人文管理经济类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选题,继续教育学院在本科毕业论文撰写规范中提出以下的遵循原则:要依据本专业的特点,尽量从经济、管理、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进行选题。选题要有明确的针对性,避免“过空过大”。
然而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毕业论文选题的确存在“过空过大”的现象。有些学生对论文选题把握不当,选定的论文题目范围太宽太大,难以收集第一手资料,难以展开撰写。[1]论文内容不充实,不符合培养要求和目标。有些学生什么资料好找就选什么题目,选题理论性太强,与学生实际水平不相符,不知如何下笔,不知如何分析、论证,难以完成。有些学生则利用互联网提供的“搜索”“剪切”“粘贴”等功能,摘抄、堆积而拼凑毕业论文,甚至存在抄袭现象。
对于管理类专业学生有选择“中小企业人力资源危机与预警研究”“薪酬调整机制的探讨”“企业目标市场的选择与产品定位”“房地产营销战略研究”“论企业品牌战略”“工程建设成本控制研究”“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研究”“论建筑工程的监督管理”等作为毕业论文选题,我们认为就成人教育的学生而言,以上本科毕业论文的选题都是很大的研究题目。
二、选择撰写应用研究型的毕业论文
我们认为成人教育管理类专业本科应选择撰写应用研究型毕业论文,从而确定毕业论文选题。选择应用研究型毕业论文的原因分析如下:
(一)应用研究型毕业论文更符合成人教育特点
成人教育的对象,主要是高中或中专毕业后走上生产、工作岗位的从业人员。而选择修读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很多已在单位从事管理岗位的工作,因此成人教育管理类专业本科生一般具有以下的特点:
1具有较丰富的社会经验与工作经验
华南理工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管理类专业采取成人高考(业余、函授)、网络教育、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等学习的形式。很多学生在本科学习前已在管理等岗位工作了多年,积累有较丰富的社会经验与工作经验,这些经验增强了他们的认知能力。经验是他们学习的一个重要的资源。
2期望把理论学习应用于实践
由于很多学生是一边工作,一边学习。在工作实践中遇到不少的困难与问题。在学习管理学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本科阶段,不少学生已尝试结合所学习的管理学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应用于工作实践,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在毕业论文阶段,他们期望借助指导教师的帮助,解决一些工作实践的问题。因此与全日制本科生相比,他们的学习目的更明确,学习动力更大,更期望把理论学习和工作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
3理论知识积累尚不足
成人教育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是目前的主流,很多学生工作相当忙,又有家庭负担,工学矛盾使学生很难有时间保证系统专心研究管理学基础理论。由于成人教育的学生理论知识水平普遍较低,有些学校在教学与考试上降低对学生的培养标准,学生学习与接受的知识面较窄。与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相比,成人教育的学生理论学习的系统性和理论知识积累上有欠缺,理论分析能力显得不足。
(二)管理学科的特点有利于撰写应用研究型毕业论文
管理学科是直接指导实践的方法论,管理学科的知识体系具有专业性、广泛性和社会性。[2]对于成人教育的学生,在管理类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更重视以管理类课程理论为基础,联系社会实际分析较典型的案例,培养学生特有的管理思维,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理论进行分析和实践。
管理研究论文按论文的功能可分为:基础理论型论文、应用研究型论文和学术论争型论文。基础理论型论文是运用科学抽象、实证分析等研究方法,对管理领域的理论进行研究的论文。应用研究型论文是运用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指出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相应建议的论文。学术论争型论文是就管理问题的不同观点开展争论的论文。根据成人教育学生的特点,我们认为撰写应用研究型毕业论文更有利于成人教育学生发挥其长处,能将理论学习与实际密切结合,更有利于他们丰富的社会经验与工作经验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而且在应用研究型论文的撰写过程中,能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理论水平,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定制式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华南理工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目前已构建了“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学科知识为基础,以实践能力为核心”的定制式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学院整合教学资源,实现送教上门,打造“学科知识+实践技能”相结合的创新性课程体系。现工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管理类专业已探索与实践定制式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由于是联合行业、企业创办直属班,学生群体都在同一企业工作,具有共同的职业生涯,具有较强的归属感和凝聚力。他们有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丰富的感性认识。他们关心企业的发展,有共同的企业研讨问题。因此选择撰写应用研究型毕业论文,更有利于定制式应用型人才培养,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企业更欢迎。
三、本科毕业论文的选题
毕业论文的选题是毕业论文的起点,是决定论文基本框架、主要研究内容和论文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毕业论文的选题既要保证专业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更要注意与他们的工作实际和专业有机结合,选题宜小而具体。[3]应用研究型毕业论文选题规模应适当,应选择密切联系学生具体的工作实际,能够独立完成的课题。
在对本科毕业论文选题调查中,我们认为管理类专业的一些学生在指导教师的引导下,选择“广州欧康公司员工培训的误区与对策研究”“广州海洋公司员工激励机制研究”“南建公司提高客户装机满意度的研究”“ST零售企业经营的市场定位研究”“广东省空调行业销售管理策略研究”“通信代维企业通信工程成本管理研究”“中铁十六局工程档案信息化管理研究”“广州萝岗区经济适用房工程质量监理研究”等研究课题,是属于管理类专业应用研究型毕业论文的选题。
四、本科毕业论文的撰写结构
在华南理工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毕业设计(论文)撰写规范中提出:一份完整的毕业设计(论文)一般包括以下几部分内容:题目、摘要和关键词、目录、正文、参考文献、附录、致谢。在撰写规范中示例了某一管理类专业本科学生毕业论文的目录。从“允升公司知识型员工激励机制研究”一文的目录中,我们可以看到该生毕业论文的撰写结构,了解该生撰写论文的思路。该生结合允升公司知识型员工的激励机制的实际情况,在实地调查与问卷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广泛收集第一手资料,运用管理学理论与研究方法,分析允升公司知识型员工的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所在,为允升公司知识型员工的激励机制的改进提出相应对策。本论文层次分明,具有逻辑性,论据充分,论证有力,研究结果很有实际意义与借鉴作用。研究结果也表明:该生能较好运用管理学的理论知识,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为允升公司知识型员工激励机制的完善做出一份贡献,也展示了该生本科阶段学习的成果。
“允升公司知识型员工激励机制研究”的正文结构如下,第1章绪论,包括本课题的研究背景、理论意义与实际意义,国内外文献综述,主要研究内容、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其中国内外文献综述是在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针对本论文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进行文献综述。文献综述包括了国内外研究理论、研究方法、进展情况、存在问题、参考文献等。第2章允升公司概况与公司知识型员工的激励机制现状分析。通过对公司员工的结构与公司知识型员工激励现状的描述,分析公司知识型员工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第3章允升公司员工满意度调查。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在调查结果统计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公司知识型员工激励机制存在问题的原因。第4章允升公司知识型员工激励机制改进对策与实施建议。运用管理学理论知识,提出允升公司知识型员工激励机制改进的思路和原则,提出相应的改进对策,以及实施的建议。最后一章是结论部分。结论是对整篇毕业论文主要研究成果的总结,指出本研究内容的创新性,应用前景以及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指出本研究中尚存在的问题及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传统的预算松弛管理尽管取得了许多共识,但是还是存在许多问题需要解决,学术界对预算松弛的研究很多,以委托为起点,研究企业预算的信息不对称、报酬方案等对企业预算的影响,结果表明道德与声誉都会减少预算松弛现象的发生,将这些效应措施引入预算管理,在预算过程中发挥真正的作用,有效抑制预算松弛现象。
一、预算松弛及企业预算概述
(一)预算松弛概述
预算松弛是企业的预算管理水平与最优状态下的预算水平之间存在的差异,它是企业进行预算编制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在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整个过程中,预算管理制度的合理性、有效性产生直接影响。
(二)预算松弛状态下企业预算
经济不断发展,企业的内部结构不断完善,职业经理人成为企业的主要管理者,为了追求自身的利益,参与预算时会利用职务的便利,运用预算松弛谋求私利。预算松弛下企业预算任务不明确,导致企业员工分工不清,角色模糊影响心里,造成情绪不安,没有团队归属感,预算执行程序混乱,这样员工会考虑未来完成的任务要多于实际完成的任务,而制造出更多的预算松弛现象,使预算管理出现恶性循环。
二、预算松弛对企业预算文化的影响及其成因
(一)预算松弛对企业预算文化的影响
预算松弛是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的普遍现象,这种现象的存在是否会对企业经营产生影响?现存以下观点:预算松弛对企业的经营不利,从企业经营成本角度来说,预算松弛就是对企业的运营成本进行高估,这样就会提高了企业的经营成本;从资源分配的角度来说,预算是将企业的资源分配到不同的部门,这样就会导致企业的资源在各部门间的分配不够合理;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角度来说,预算松弛使企业员工不能发挥自身的潜力,产生企业的经营效益不能达到最高水平,使总体产量达不到应有的效果,降低了企业的经营效益;如果企业不能协调与控制预算,通过市场进行调控,同样会使松弛现象的发生,从长远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说,预算松弛会成为一种不良习惯,破坏企业诚信对企业预算文化产生影响。
(二)预算松弛成因
预算松弛行为的主体是人,主观的心理状态会直接影响行为,最终影响预算产生松弛现象,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受以下因素影响:预算反馈、组织承诺、权力动机、成就动机及自治动机。根据前述,企业预算编制过程中,由于低估预算收入高估成本、制定预算执行者容易实现的水平,在二者间形成一定的差距,形成预算松弛行业间的关系,将预算行业进行量化。
良好的信息沟通,预算反馈是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方法,预算主体在预算全过程以足够的信息对每个部门自身的业绩水平管理,找到自己与其他部门的差距,减少部门间差距,以足够的反馈得到信息情况,以便及时发展偏差,预算松弛与反馈成负相关;组织承诺使个体对企业产生归属感,表现为员工的工作自豪感,因此预算编制过程组织承诺越高,出现预算松弛现象越少,组织承诺与预算松弛负相关;成就动机来自于薪酬激励,它与员工的绩效挂钩,需求成就人们的挑战性,预算主体的执行情况越好,其取得报酬越高,因此,成就动机与预算松弛负相关;权力动机是人们对权力的欲望,权力可以分配资源、支配影响其他行为人,当人们有强烈的权力动机时,会强制预算的执行,造成资源分配不是最优,出现预算松弛,权力动机与预算松弛正相关;自治动机希望自己有决策权,预算管理过程具有自,这样他们不愿意受到约束,为了维护自身的权力,预算管理过程出现松弛概率加大,自治动机与预算松弛正相关。
三、抑制预算松弛的措施
(一)从集权向分权管理转变
集权制企业层级越高上级决策权越大,预算管理中要求下级被动执行状态,不能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导致预算目标达不到考核目标,利益分配推动公平而产生预算松弛现象,企业在进行预算目标制定时,权力与责任不对等,更多的表现出有责无权的现象,而企业信息则较多的是掌握在低层手中,在权责不对等时低层会利用信息优势,产生预算松弛,导致责任指标不能完成。预算管理从集权向分权管理转变,使每个预算责任成为独立的权、责主体,随着预算责任的落实,相应的权力也会分解到各个预算责任人上,实现各部门、各岗位间的权利关系明晰,使下级可以机动灵活的履行自身的责任,并根据环境的需要作出相应的决策,破除消极情况激发员工积极性。另外,预算责任主体成为独立的权责主体后,推卸责任的现象就会减少,收益分配公平,责任主体有意愿承担责任,从而减少了预算松弛发生。
(二)从最预算向最低预算转变
预算管理从集权向分权转变后,每个部门与岗位实现了权责利对等,预算主体被赋予了相应的预算目标及责任,如果不能完成预算目标,则相应的主体应会承担必要的损失,个人的利益无法实现。传统预算管理中,以最高预算标准对预算责任主体下达目标,当预算目标完成时,个人利益就可能达到保障,如果不能完成预算主体的个人利益也就无法达成,基于自身利益不能得到保障的原因,在制定预算目标时,预算主体就会压低预算标准来谋求个人利益,产生预算松弛。分权预算体制下,由于权利与责任是对等的,这样就避免了松弛现象的发生,实现高预算标准向低预算的转变。如果预算主体达不到低预算标准,即:市场平均标准,就会被淘汰,因此,通过制定低预算标准,使责任主体可以完成预算目标,即实现了个人利益,又控制了预算松弛现象的发生。
(三)实行累进分配
利益导向分权预算管理模式下,权责利可以清楚的界定,创造了预算责任主体的无限条件,从最高预算到最低预算的转变,完成目标的实现,制定激发员工做得更多,以致超无限完成,实现这一愿望需要构建累进分配制度,通过工资分配的累进增长得到超过效益的增长,这种分配机制下,可以带来激励效应同时也可以带来效益增长,在预算管理条件下,责任主体完成的责任指标就可以得到更高的工资,而通过工资的增长使每个责任主体主动、自愿的完成预算目标的达成。实践中可以看出工资的增长超过效益增长,使每个责任主体不受限制,实现无限超越的激励本质。累进分配激励机制与责任主体责任指标结合,使每个预算责任主体的最低标准完成,只有完成了最低标准才会享受基本个人利益,这一激励效应使每个主体有超预算责任指标的冲动,责任主体通过努力追求个人利益得到不断增加的收入,很好的规避了预算松弛的发生。因此,规避预算松弛的又一方法就是实现预算管理累进分配制,实现管理机制的转变。
(四)完善经理人市场、建立完整的评价体系
完善经理人市场,在企业内部建立完整的评价体系,提高企业的经营声誉及质量,从经理人的业绩直接影响经理人在市场的价格,经营者的声誉在很大意义上决定企业经营机制的有效性,积极培育市场竞争机制,对市场竞争中的优秀人员给予真正意义的地位及荣誉,利用声誉发挥激励作用,经营者努力创造业绩提高声誉,决定日后的报酬,将预算松弛控制在实现可行性范围内,建立严密的评价体系,要求经理人对自身的价值进行再评估,建立专业的测评中心,在企业内部建立独立性,拓宽沟通渠道建立良好的报酬体系,运用合理的方式进行上下级之间的沟通,使管理者可以得到更多的信息,降低企业内部的信息不对称现象,清晰预算目标及执行难度,减少预算松弛的产生。
当管理者谋求个人利益潜在动能,使其从自身利益出发,就会出现牺牲公司利益为代价,谋求自身利益,这样预算松弛现象出现。预算管理是一种利益与责任导向,意味着企业内部岗位之间承担意愿,目标的完成直接与利益挂钩,只有完成预算责任才可以得到相应的利益,企业预算管理激发企业员工主动为自己工作,避免预算松弛现象的发生。
在整个语文教学中,有两个重要的 “点”:一个就是数不胜数的中小学生;另一个就是各个培养师范生的学校。在现阶段,我们的语文教学事业正面临着巨大挑战:如何将传统的教学理念“应试教育”或者“知识教育”变为“素质教育”以及“创新教育”;同样,我们的师范生也面临着巨大挑战。
一、围绕对接基础,采取有效措施
1.分析中小学语文课程教改内容,是展开“对接”的基础前提。
目前,部分大学师范类教育对中小学的教育课改持茫然态度,对教改过程不去关注。这是必须得重视得关注的现实问题,那么他们怎么可能对中小学语文课程教育深入地去解剖,如何更透彻地知晓专业语文知识的建设,怎么可能培养出高品质的语文专业老师呢?因此,我们要努力切合语文教师行业对语文教育专业毕业生的要求,紧紧抓住教师职业性的特点,及时了解中小学整体教学动态,剖析语文教改全过程,这样的话,才可以做好引领工作,我们的毕业生才具有更强的适应性,才能进一步促进中小学语文教改的发展。
2.把语文课程的实际教学理念作为出发点,寻找有效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
2.1明确“核心”地位,换句话说,素质教育的培养、创新意识的锻炼在整个中小学语文里面占着核心地位。由此可知,我们应强化语文素质教育跟创新精神的培养力度:要求语文专业学生对语文课程教学严格审视;研究整体语文的素质教育跟创新精神。进而我们可以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师资力量。
2.2完成“转型”任务,针对老师的教学来讲,完成从知识型、授课型的教学模式转为创造型教学的任务;针对学生的学习来讲,完成从传统的接受性学习转为创造性学习的任务。普遍情况下,我国教育模式都是所谓的“应试教育”以及“知识教学”,而在新时代里,更需要培养一些可以高效创新的高素养人才,同时,我们在教育的关注力上要从原先的只注重知识教学转为注重素质教育,进而使知识导向变为创新能力的引导。这就要求我们从教学团队建设、课程设置和课程教学等方面实现语文教育专业建设与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对接。
二、从实际出发,提出有效措施
1.在实践中小学语文的教学改革基础上,才能进行“对接”工作。一般情况下,语文教育专业的构建对整个中小学语文教学情况不能无动于衷,必须要透彻解析语文教改工作,所以要积极参与到教学改革实践工作中去。总之,只有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教育事业的发展才能长远。再加上,语文素质教学构建同样也是以实践为基础展开创新教育工作的。让语文专业教育和教学工作相互融合,展开“互动”活动,我们可以开设综合性实践训练课,强化见习、实习环节,这样做不仅可以培养我们的学生的实践能力,还能推进中小学语文专业教改工作,提高教学质量水准,另一方面,还可以更深入地探究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
2.语文专业教育应严格遵循“新课标”理念,积极参与到中小学语文课程的素质教育训练跟创新工作中去。怎样才能将素质教育的整体思想贯彻于语文教学工作中呢?先要有行动做指引,然后再进行实验展开深入探析,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行业背景和需求、人才培养模式及实施、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及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等方面对语文教育专业进行比较全面的剖析。从而制定出一套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
三、做好对接准备,构建素质理念
1.创新语文专业新工具,为“对接”做好关键的准备工作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中小学语文教学都在不断展开改革策略,进而更高效的提升语文教学质量水准。但这些改革都是以“应试教育”或者“知识教育”为前提展开的。在现在新时代里,都强调素质教育工作的实施,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及提升,进而培养出高素质、高创新能力的学生。
2.构建专业语文的素质教育理念,贯彻整体素质教育语文课程方针
2.1培养语文专业学生的教育素养。其主要目标就是应该要“学会如何做人”,而且是做一个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接班人,做一位情感智商都很高的文化人,第二个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们的创新意识跟实践力,从而做一位创新能力跟实践能力都超强的老师。
2.2锻炼出数不胜数的语文专业高师。有好的老师,才会培养出好的学生。“名师出高徒”的道理大家都懂。作为高师,其语文专业素养应比较杰出,我们的语文专业教育必须培养出有一定水准的语文教师,同样在教改进程中也可以作出一些优异的成就。
2.3提升语文专业学生整体的创新意识。这不仅仅只包括了所谓的心理层面创新,还包括了对事物的认知层面创新以及最重要的实践层面创新。最主要的,老师应该从质量、从主体、从学生这三点出发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进而更好地引领学生进行语文方面的创新,为以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找好对接点,展开实验教学活动
1.做好基础的语文知识教学,作为“对接”目的的着重点。
语文专业课程教学要及时改变目前不适应社会、不适应经济需求的发展状况。最先要做好自身的本职工作──及时转变整体语文的教育观念并深化教学的改革事业。现阶段,语文专业教育存在着一个很大的缺陷:未重视培养全面的教育素养以及整体创新能力提升,这跟现在的中小学文化教学事业是不相同步的,整个专业教育应该要掌握住对素质教育及创新能力这一系列核心的培养发展,从而在“如何对接“的这一工作上练好个教育工作者的自身功力。
2.语文专业教育应积极解决跟中小学语文知识课程的对接工作,展开一系列高效的教改实验活动。
2.1构建“双元双优”专业教学团队,深入调研语文教师行业对本专业人才的具体岗位需求,共同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实施。要让学生在探索实践的基础上,在创新的条件下实现素质教育跟创新意识间的对接目的。
2.2调动资源,提供环境和条件,使职业素质养成教育贯穿教学始终。
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进行有效整合,加强与教师职业能力要求的有效对接。课程设置实行模块化,每一模块都能相应实现一定的职业行动能力目标。课程内容的选取整合上突出与中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有效对接,同时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五、结语
有上述内容可知,想要做好语文专业教育跟中小学文化教学间的对接工作,就应该要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需要适时进行创新教学,才能真正贯彻高职高专“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办学理念。
参考文献:
[1]陈瑾. 朱自清语文教育思想对当前中学语文教学的启示[D]. 湖南师范大学, 2011.
[2]韩丽梅. 文学教育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失落[J]. 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11(4): 87-89.
第七届(2013年)评选活动将自2013年3月起开始征稿,截稿日期为2013年6月10日。第七届评选活动结果拟于2013年6月30日前揭晓。
期待大家一如既往的热情参与和大力支持。
全国教师教育学会幼儿教师教育委员会
研究生组
一等奖
陕西师范大学
王妮妮 《儿童图画书自主阅读眼动特征研究》
东北师范大学
李春会 《一位幼儿教师教育行为与其教育观念差异的叙事研究》
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
郭梦之 《社会故事提升自闭症幼儿生活技能的个案研究——以
进餐活动为例》
王 玲 《莫扎特音乐对儿童表情识别影响及其脑机制研究》
二等奖
华东师范大学
李 寅 《幼儿园课程编制中不同参与者立场与观点的比较研
究——以黑龙江省幼儿园课程编制过程为例》
张云亮 《国家扶贫县农村幼儿教师精神生活状况考察》
上海师范大学
武琬霄 《以主题性音乐游戏为媒介促进小班幼儿情绪理解能力
的实践研究》
王厚菊 《父母教养方式与幼儿社会行为及其同伴关系的研究》
云南师范大学
刘晓晖 《当代美国马萨诸塞州幼儿教师评价改革研究》
代 敏 《20世纪60年代以来瑞典学前教育改革研究》
首都师范大学
李聪颖 《北京幼儿园实施项目教学的可行性研究》
刘 琴 《中外民办幼儿教育机构分类准入制度的比较研究》
刘小飞 《5~6岁儿童心理旋转能力的干预研究》
吕雪娇 《中班儿童数字估计能力发展特点及干预研究》
张冬瑞 《幼儿园教师运用非正式评价的现状及改进研究》
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
王军利 《3~5岁幼儿表情标签与识别能力及情绪表达规则认知
的发展研究》
曹高慧 《幼儿园语言教学活动中的师幼互动状况——基于CLASS
系统的研究视角》
张孟勰 《基于动态系统理论的幼儿用筷动作发展研究》
谷 禹 《儿童视觉空间表象重建的眼动研究》
南通大学
王 娟 《3~6岁流动儿童同伴交往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哈尔滨师范大学
孟 岩 《幼儿教师缄默游戏观对游戏指导行为的影响研究》
王 颖 《幼儿园对话教学研究》
三等奖
华东师范大学
沈 娇 《上海市幼儿园教师美术领域教学知识现状研究》
梁小静 《幼儿园教师专业自现状及影响因素的研究》
宋寅喆 《我国农村幼儿教师培训需求现状与对策研究》
张培娣 《幼儿园课程统一化抑或多元化:基于教师态度与行
为的视角——以河南省郑州市为例》
上海师范大学
王 蕾 《图画书与美术:整合教学的实践研究》
袁军荣 《幼儿在园心理压力研究——以上海市区某幼儿园为例》
云南师范大学
王艳梅 《城市民办幼儿园教师流失研究——以昆明市三所民办
园为例》
首都师范大学
张 丹 《教育戏剧在幼儿园教育中的实践应用研究——以生命
教育之“人与自己”为主题》
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
陈 懿 《幼儿园语言教学活动中教师的反馈言语行为研究》
朱君莉 《两种音乐教学法在促进幼儿音乐节奏感与学习品质上
的教学实验研究》
王 英 《幼儿教师实施“尊重”品格教育的个案研究》
宣兆霞 《乡镇中心幼儿园民间游戏物理环境创设的个案研究——
以湖州市A幼儿园为例》
南京师范大学
李 欢 《少子化时代中美家长育儿态度对比研究》
哈尔滨师范大学
陈曼丽 《幼儿园教学用书评价研究——以某省2011版〈幼儿园
数学活动〉为例》
鼓励奖
上海师范大学 秦英娟
福建师范大学 林 娜 季奎奎 郭玲玲
首都师范大学 郑晓博
本科生组
一等奖
四川师范大学
刘佳丽 《多重视角下农村幼儿园教育问题的研究》
马 波 《西部农村幼儿教育要“以县级财政投入为主”吗——以
X县为例》
北京师范大学
汤成麟 《幼儿园教师专业能力模型的构建研究》
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
陈虹宏 《幼儿园实习教师的生活体验研究——以浙江某幼师学
院八名实习教师为例》
费青青 《城市学前流动儿童生活状况的研究》
张家虹 《大班幼儿加减法策略运用特点研究》
赵哲悦 《教师对大班幼儿阅读能力认识的抽样调查和分析——
以诸暨市区幼儿园大班教师和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为例》
蒋丹丹 《学前儿童数感发展的眼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