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31 13:06:28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文化艺术管理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民间文化遗产主要是指在人类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些民间的知识、文化、语言、风俗、音乐、礼仪、建筑等艺术形式,属于精神消费产业的范畴。到目前为止,除了在某个地区对于某个民间艺术采取被动的管理与保护之外,我国的民间文化艺术遗产还是一个放任自流的状况。民间文化艺术遗产管理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需要对其中的每个要素进行研究,采取相应的管理策略。
1、我国民间文化艺术遗产管理的现状
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民间文化艺术更是丰富多彩。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民间文化艺术工作者在收集、整理、研究方面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但是,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民间文化艺术遗产在管理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民间文化艺术遗产在传承方面的管理不到位。随着民间老艺人的年龄不断增长,一些艺人已经相继离世。因为没有健全的传承培养管理体系,一些民间文化艺术在逐渐的消失。比如:民间的多版套色画布、木版年画等艺术,由于老一代人的离世,又没有继承者来发扬光大,都有可能面临着消失的危险。其次,整体的民间文化艺术遗产收藏管理也不到位。根据相关调查显示,就陕西省来说,十一个市区当中只有宝鸡市馆中收藏有民间艺术文化遗产。而藏品比较丰富、品种较全的是省艺术馆。再次,缺少专业的民间表演艺术的研究工作者。在我国的很多艺术馆中,60%以上的艺术馆都没有专业的表演艺术研究人员。由于缺少专业人员进行抢救和保护,民间艺术的发展处在顺其自然的状态。
2、我国民间文化艺术遗产管理系统的构建
根据我国民间文化艺术遗产管理的现状可以看出,放任自流的自然状态不能对民间文化艺术遗产进行有效的抢救、保护、利用。随着民间文化艺术产业的热潮一波高过一波,民间文化艺术遗产管理工作会被越来越多的人重视。由于民间文化艺术管理是个综合性系统,所以要对系统各个要素进行分析研究。构建民间文化艺术管理系统的框架主要包括六个要素:管理目标、管理制度、管理方法、管理组织、管理信息系统、管理文化。要把这六个要素有机结合起来,从而达到整个管理系统的优化。
2.1民间文化艺术遗产管理目标
建立在综合系统基础上的民间文化艺术遗产管理的主要目标是把我国所有的民间文化艺术管理活动都包含在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的战略规划中去。就是在有关部门的战略指导下进行民间文化艺术遗产的保护和管理工作,制定相应的管理目标,对于不同的民间文化艺术遗产,根据其具体生存特点的不同,在相关部门大的管理框架之下,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管理计划。比如,对于不可再生的艺术遗产怎么保护,对于一些民间创造艺术应该怎样推动其发展等等。
从整个管理的框架来看,民间文化艺术遗产管理目标不仅仅是一个大的综合目标,还分为很多个小的目标系统,从而构成一个个的目标体系。这就需要在制定战略目标的时候,对于各个遗产管理的不同状况进行分析,制定出来的管理目标更加实用。
2.2民间文化艺术遗产管理制度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法制化管理是整个民间文化艺术遗产管理工作进行的前提。进行民间文化艺术遗产管理的主要功能是使得管理活动规范、有序。但是事实上,可以作为民间文化艺术遗产管理参考的法律相对缺失,在民间文化建设上没有足够的法律规范。法律的不完善就会导致我国民间文化遗产管理工作不到位。所以,要建立一套完整的法律制度体系。
民间文化艺术遗产属于精神文化的范畴之内,具有关联性和多元性的特点,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就需要考虑到人们的精神世界,把精神方面的利益放在最前面,遵循宽容性原则,有利于民间文化艺术遗产的创新,从而产生经济功能。于此同时,还有注意不可再生民间文化艺术遗产,要根据其特性实施相应的保护措施,在开发的时候要以不破坏其资源为前提条件。
2.3民间文化艺术遗产管理组织
进行合理有效的民间文化艺术遗产管理,就要有合适的组织来实施管理措施,有关部门要建立相应的管理机构。就民间文化艺术产业的发展来说,传统的民间文化艺术遗产管理相对比较分散,很难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因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民间文化艺术遗产管理逐渐的趋向产业化和综合化,所以,传统的管理机制已经成了民间文化艺术遗产发展中的障碍。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民间文化艺术遗产管理要不断的强调监督和检查的功能,从而保证民间文化艺术产业能够协调发展。所以,对于民间文化艺术遗产管理组织来说,现行的文化机构以及事业管理部门可以重新进行精简,对于那些传统管理机制没有到位的地方进行改进,加强盲区管理,增加相应的管理机构,使民间文化艺术遗传管理机构更加的系统化。对于文化资源管理进行统一的配置,提高各个相关部门对于文化产业的管理功能。
2.4民间文化艺术遗产管理方法
建立系统化的民间文化艺术遗产管理,就要用系统思维的方法去解决管理中遇到的问题。系统思维方法是一种相对科学的管理方法,主要表现在:一方面要建立总的目标框架,在这个总的目标中逐个分析民间文化艺术遗产管理中存在的不合理之处,不能跟传统的管理方式相比。传统的管理方式只是单纯的计算经济效益,还有的是计算生存风险等,考虑方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另一方面,要对各个民间文化艺术遗产之间的联系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而分类、评价,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可以采取模型技术,从而把人为的干扰因素排除在外,这样才能做出更加合理的决策。
2.5民间文化艺术遗产管理信息系统
合理有效的管理来自于系统的应用,只有良好的信息系统的运用才能更好的实现管理目标。在对我国民间文化艺术遗产进行系统化管理的时候,要认识的进行信息的收集,建立一个全方位的信息网络。除了整理我国民间文化艺术遗产的现状信息,还要在认真整理与分析的基础上,建立系统化的民间文化艺术遗传管理的理论,为管理决策的制定提供一定的帮助。
2.6民间文化艺术遗产管理文化
民间文化艺术遗产是在民间流传的,属于大众化的艺术创作,它的发展需要发动公众的力量。因此在进行面见文化艺术遗产管理的时候,要不断加强民俗文化的建设,从而提高社会公众对于民间艺术的认可度,营造生发民族文化认识的人文化境。管理文化的形成,要把重点放在建设和引导的力度上,制定出民间艺术管理规划,营造其发展所需要的环境,把民俗融入百姓的生活。同时利用现代化媒体对民间文化艺术进行宣传,增大其在公众审美模式中的影响力。除此之外,要积极的培养传承民间文化的人才,可以举办培训班,也可以鼓励民间老艺人招收徒弟,相关部门要对民间艺术的保护和管理制定相应的措施,建立专家队伍监督实施。
综上所述,本文在分析了民间文化艺术遗产管理现状的基础上,针对现实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建设民间文化艺术遗传管理系统,对于系统中的要素进行逐个的分析、研究,为相关部门组织实施民间文化艺术遗传管理活动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参考文献:
[1]翟红霞, 李敏. 陕西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J].西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 ( 2) : 60- 65.
0前言
档案管理的现代化是新时期档案管理事业发展的新趋势,我们要创新档案管理模式,实现档案管理的现代化。在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时,文化艺术档案发挥了强有力的支持作用。合理地整合文化艺术档案资源,提高其利用效率,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规范化是档案管理的重要要求,对档案的保管、档案的完整化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档案的管理、收藏、检索都要按照标准进行规范管理,实现档案管理的现代化。
1文化艺术档案管理的重要性
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使我国的文化艺术档案管理也应符合数字化的要求。数字化的档案管理不同于过去传统的管理方式,是将信息以数字化的方式储存,通过网络媒介实现资源的共享,使文化艺术档案管理更加现代化、更高效。我们应顺应时代的发展,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对信息资料进行数字化的管理,使资源的共享成为可能,加强信息化档案管理建设,促进现代化发展。文化艺术档案资料一般需要长时间的存储,传统的管理方式会使档案纸张发黄、折损等,造成档案记录的毁坏,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就算是目录级档案管理也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这种问题。使用数字化技术管理文化艺术档案,可以使档案资料从纸张的存储状态转变为数字化信息,做到永久的保存,并且可以进行离线备份、存储,不存在纸张的丢失或损坏等问题,使文化艺术档案管理的安全性得到保障,有利于文化艺术的长远发展。[1]
2加强文化艺术档案管理的对策
2.1明确艺术档案的价值
加强文化艺术档案的管理,明确其价值是第一要义。在文化艺术活动中,老照片和文字资料详细地记录了文化艺术的历史成果,是时展的见证,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因此,应深入研究文化艺术档案,明晰他们自身的价值,比如真实地反映了艺术活动中发生的事件与影像,同时帮助文化艺术单位制定方针政策,影响决策的实施。
2.2发挥文化艺术档案的社会功能
艺术档案作为第一手资料,为大小事件的编写提供了可供参考的依据,很多编写小组在档案编写时,都会查阅各历史时期的文化活动资料,确保编写任务能够顺利完成;文化艺术档案还为创作提供了参考,很多文化活动的创作者都会根据社会发展的现状、需求以及对象的不同,参考不同的资料进行确定,而艺术档案的存在,为真实性提供了保障,它存储丰富的文化活动和创作信息,详细记录了文化活动的历史资料以及艺术家的创作经历,为很多年轻人的梦想提供了经验与建议;艺术档案的收集、整理、存储,为社会和政府部门提供了文化信息方面的咨询与反馈,他不仅能使政府树立威严,做出有根据的决定,还能够为宣传部门提供文艺获奖情况,为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奠定基础;文化艺术档案管理还与个人的利益息息相关,它与每年的职称评审相联系,关系到个人的切身利益,良好的艺术档案整理能够作为职务的晋升助力,我国自有艺术档案管理后,每年都会为广大的专业技术人员提供晋升职务需要的材料。[2]
2.3把握文化艺术档案的发展方向
(1)内容丰富广泛。与其他一些社会性的活动有着本质的区别,群众文化来源于广大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是经过不断的积累形成的,这种群众文化经历岁月的沉淀,蕴含着多方面的内容,对人类文明的发展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1]因此,群众文化艺术档案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内容丰富,涉及面较为广阔,既可以是人们生产活动中凝聚的文化,也可以是民间庆祝、祭祀等习俗,是多种文化综合作用的结果,档案载体也各种各样。在管理群众文化艺术档案时,就要求广泛搜集档案资料,不能仅限制在某一方面,而是要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全面化管理。
(2)个体性与整体性相结合。在对群众文化艺术档案进行管理的过程中,群众文化管理单位发挥着关键作用,需要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文化活动,来保障群众文化的延续。而外部业务和内部业务共同构成了管理单位的两大业务体系,需要进行个体化的档案管理。但群众文化艺术档案的管理本身就是一项相对复杂的工作,实施难度较大,在进行个体性管理的同时,还要从档案管理工作的特点出发,对档案管理工作进行整合,制定规范化的管理体制,实施整体性的管理对策,这样才可以提高群众文化艺术档案管理工作质量。
(3)形象性与多样性。形象性及多样性也是群众文化艺术档案管理的一大特点,在体现形式方面也各不相同。针对一些综合性较强,且规模较大的群众文化活动,其艺术档案管理工作就要求在收集和整理活动基本资料的同时,还应存储一些影像资料,即搜集到录像、剧本、音乐、曲谱、照片等多种形式的资料,这些大型综合活动包括音乐会、文艺演出等。群众文化艺术档案管理工作要求尽量做到资料在声音、图像和文字三方面的统一,这种管理特点取决于群众文化的本质,能够更加直观、形象地体现出文化活动的开展状况。
2档案管理的特殊措施
(1)搜集民间资源。正因为群众文化艺术档案具有内容复杂、形式多样的特点,虽然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已经整理和存储了大量的档案信息,但仍然还有一些文化档案资料散落在民间,影响了艺术档案管理工作的全面性和完整性。在实施档案管理工作时,就需要利用社区的力量,让广大人民群众主动、积极地投入搜集档案资料工作中,为群众文化的完善和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文化事业管理机构要将档案资料的搜集理念灌输到居民心中,给予居民相应的奖励对策和优惠措施,让居民在日常生活中注重对这些艺术资料的搜集,发挥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将民间遗留的文化艺术档案整合起来,从艺术品收藏者手中采购和换取这些有价值的文化资料,完善群众文化艺术档案。
(2)重视档案建设。当前首要的任务就是提升广大人民对群众文化艺术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意识到开展档案管理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让广大人民树立正确的档案管理意识,从而达到提高管理效率的目的。档案管理人员作为管理工作的主要实施者,要具备较高的管理专业能力和职业道德意识,能够认真、负责地对群众文化档案进行搜集、整理、分析和归档,为后期档案信息的高效利用提供保障。由于社会的不断发展,档案管理人员也要对自身的管理理念进行更新,应用一些先进的档案管理技术,使群众文化档案管理工作满足时代的发展需求,能够与时俱进。
(3)政府与社会的共同努力。要想使群众文化艺术档案管理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就需要做好资金保障工作。首先,政府要发挥带头作用,加大在群众文化艺术档案管理工作方面的资金支持,适当的增大资金投入,并构建专项的资金管理部门来规划和调配群众文化档案管理工作的财政支出,提高管理工作的整体效率和质量。此外,还需要调动社会力量,让各方面的社会资源也加入到群众文化艺术档案管理工作中,提高推广力度,广泛搜集分布在人民群众中的文化艺术档案,鼓励广大民众将群众文化档案捐献出来,或复印相关的档案资料,进一步充实群众文化的内容和形式。
3档案的开发与利用
(1)服务决策。经过多年的发展,群众文化艺术档案管理工作人员也拥有了丰富的经验,存储和保留的档案资料能够为决策的制定提供保障。可以基于整体的角度,统筹分析档案资料信息,保证服务决策制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以免使群众文化管理工作的发展出现方向性的错误。指导群众文化的发展,提供决策依据是档案开发和利用的根本体现,所以在日常管理工作中要保证这些群众文化艺术档案的共享,确保决策人员可以实时获取有价值的信息。
(2)为研究提供资料。从管理目的角度来看,开展群众文化艺术档案管理工作就是将大量可靠、准确的资料提供给研究人员,便于专业人员进行分析和探索。时间长、任务繁重是群众文化艺术档案管理的特点,需要管理人员不断进行修正和完善,可以为研究工作的进行奠定坚实的基础,对实现群众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3)丰富文艺生活。人民群众的日常生产、生活是群众文化的根本来源,在开发和利用的过程中也要遵循回归本质的原则,将文化活动渗透到群众中,实现艺术档案管理与人们的有机融合,发挥这些档案的真实效用。可以借助这些艺术档案指导群众活动的开展,对文化活动的内容进行进一步的充实和丰富,激发广大人民对群众文化活动的参与热情,使群众文化的价值和作用真实地体现出来。群众文化事业管理单位应借助存储的艺术档案资料,开展摄影比赛、创作竞赛等活动,加大宣传和推广力度,对这些群众文化艺术档案资料进行复印,重新制作成不同形式的动画和宣传册,以话剧、视频的方式展现出来,使群众文化艺术档案管理工作重新回归到群众中。
动画及网络文化艺术创作具有创新民族文化、丰富当代文艺样式的战略意义,应引起主管部门的重视。
目前我国动画产业领域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缺少具有中国特色的名牌动画形象。回顾中国动画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在青少年文化生活中产生重要影响的动画形象基本上都出自于国外,并已经成为青年人眼中新时代的视觉偶像,这是值得每一位文化工作者重视的现象。动画片作为一种文化传播媒介和艺术符号,势必承担着文化传播的功能,而我们每一代人身上又都肩负着传承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
在我们生活的时段出现了动画民族艺术形象的空白,它伴随着动画形象向具体生活环节的层层渗透,将在意识形态领域引发的一系列不良后果,应该引起我们深入的思考。目前,我国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开始清醒地认识到,随着科技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们越应该重新估价本土文化艺术的价值,挖掘和弘扬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重新塑造新时代的民族形象。所以在动画领域,我们呼唤从本土文化中诞生出来的真正意义的中华民族的动画形象,在这里,它已经不仅仅是涉及到一个动画产业的问题了,而是已经具备了一种文化上的战略意义。
动画及网络文化艺术创作作为朝阳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对于丰富当代的文化样式,塑造中国特色的艺术形象,加强青少年教育,推进文化产业发展都具有的重要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应当纳入我们的主流文艺创作,引起主管部门的重视。
(二)
动画及网络文化艺术创作关系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文化教育问题,需要文化艺术界有识之士的通力合作。
动画形象不仅仅是一个影视艺术形象,它通过一系列后续产品的开发会渗透到青少年生活的方方面面。对精神文化生活的作用,对年轻一代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我们的艺术创作人员应该思考作为一个文艺工作者所应该向社会承担的责任,我们有责任保护丰厚的传统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有益的本土文化,让它通过动画的艺术形式找寻到自己新的家园,丰富我们今天的文化生活。
动画及网络文化艺术创作是社会急需,特别是少年儿童教育的需要,建议集中我省的有利资源申请“国家动画基地”,开设相关电视频道,编撰大型动画剧本,创作具有原创性的动画形象,填补我省空白。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数字艺术系设置有动漫艺术创作、影视美术、数字传媒等专业方向,并与山东电视台合作建立了教学、研究基地,在动漫及网络文化艺术方面开展了积极的合作,取得了初步的优良成果。但是要想创作出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动画形象,并非只是动画从业人员的事情,而是一个系统的文化事业。动画剧本的编撰、电视媒体的传播等,需要作家、电视编导的大力支持和参与,需要文化艺术界的共同参与,形成合力,为营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文化环境而共同努力。
(三)
动画及网络文化艺术创作具有艺术与技术相结合,传统文化资源与现代传媒手段相结合的鲜明特征。建议利用现代科技与传统艺术样式的结合,创造富有时代特点和艺术品位的动画作品。艺术与技术相结合需要现代科技和传媒手段的技术支持和硬件保障,同时还要高度重视动画及网络文化艺术人才的教育培养。
具有中国本土化特征的动画形象必然产生于自身丰厚的文化土壤,传统艺术形象在造型语言的背后深深地传递出传统中国人所特有的审美尺度。本土文化确立了一种和谐相生的文化生态关系,这恰是现代动画艺术语言所要借鉴的资源和植根生存的土壤。
中国动画队伍的现状是老一辈的动画师相继退役,而年轻一代刚刚进入角色,面对动画技术的革命性变化,如何在动画行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的确不容易。动画产业的一线人员,大多是近几年从艺术院校走出来的毕业生,他们虽然掌握了美术或相关学科的知识,但专门从事动画行业的知识和经验严重不足,还有一批是从计算机、绘画、影视等专业转行从事动画行业的新兵。因国内目前还缺少该行业的职业培训,所以动画行业的主力军业余人员较多。对新兴的现代意义上的动画行业来说,人才短缺是个严峻的实际问题,人才结构的非专业化也存在潜在的问题。
同时,动画艺术与本土文化资源的结合应当通过动画教育改变动画从业人员的创作理念,提高对民族本土文化的亲和度来实现。因而动画教育不但要解决动画创作的技术和方法问题,还应该加强对民族本土文化的认同教育。
(四)
网络时代向我们提出了繁荣网络文化艺术创作和发展网络文化艺术教育的新使命。在高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知识的更换对艺术设计家的考验是最严酷的,因为我们面临的将是全新的学科,无法照搬与沿袭传统的艺术样式。以往我们的设计是借助物质材料所表现的一种艺术形式,而网络中的形象设计则是运用虚拟手法对现实空间的表现,在设计过程中留给设计师更大的发挥空间,同时也受到技术标准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如何表述网络时代全新的传媒艺术语汇,如何创造出适合人们接纳、感受、审美和使用的网络设计语汇符号,这些都是未知的空间。但任何设计形式又有其相参照的规律和标准,包括网页艺术设计的相关设计领域,设计家们可以运用人类已经掌握的知识,有针对性的借鉴、评判、吸纳、运用与发挥。因为无论是设计语言亦或设计理念上的创新,“以人为本”才是最终验证的标尺。任何设计的目的都是为人所用,特别是网页设计中的艺术表现,它既是传播内容的载体,又是审美的过程,应用与审美的结合始终是第一位的。由此可见,网站建设并不仅仅是一项技术,它要求现代设计师具有全面的科学与人文的素养,完善合理的知识结构,全新的认知与判断方式,更需要具备设计艺术的创造才能。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目前所培养的设计师已经或正在落后于这个迅速发展的时代。特别是对于培养网络艺术设计的专门人才,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和关注。传统的艺术教育有它自身的优势,工业革命之后新兴的工业设计,也为人类文明进程记录过光辉的一页。而当今的网络时代,给设计艺术教育提出了更有意义的课题,就是如何承传艺术设计的普遍规律,开拓网络视觉审美的全新领域,重视数字时代给人类带来的积极影响,总结科学与艺术融合的时代精神……这是时代所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
动画及网络文化艺术创作,既是作品也是产品,需要市场和群众的培育。一定要利用市场手段丰富它的创作,激活民族文化的题材,树立我们的动画形象,占领市场首先要分析市场,尊重经济规律和艺术规律。
群众文化艺术档案管理既是对我国优秀文化的保存,也是对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与国家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连。但是,我们应该注意在进行档案管理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加以解决。
一、群众文化艺术档案的特性
(一)多样性
群众文化艺术档案的多样性是指其表现形式多样化,是通过各种不同的形式加以展现的。通常情况下,群众性文化艺术活动的开展具有不同的形态,并且主要以各种集会性的活动。因此,在搜集相关的档案资料时,不但要收集涉及到的影音、录像等资料,也要注重声音、文字、形态的综合。
(二)现场性
与日常的社会管理机关的活动不同的,群众文化艺术活动具有更多的灵活性和现场性,通常在不同的地点或者不同的活动形式进行展现。所以,为了更好的反映现场活动的特点,要在加强对现场活动的影音、录像、照片等文件的收集,借助全方面、多角度的资料,使群众文化艺术档案的管理工作涵盖范围更广,能够尽可能的通过档案资料实现对现场活动特效的还原,保存价值更高。
二、群众文化艺术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人员和经费的局限性
由于在基层文化馆从事群众文化艺术档案管理的人员数量较少,就难以在更广的范围内开展群众文化艺术档案管理工作。一方面,由于人员数量不足,一人多职的现象普遍存在,导致难以对群众文化艺术档案进行专门的管理,进而就影响了群众文化艺术档案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另一方面,对群众文化艺术档案的管理缺乏足够的资金投入,限制了档案管理水平和总体质量的提高,难以实现对群众文化艺术档案的真实反映。这些问题直接造成了群众文化艺术档案管理部门在设备配备、文件整理、档案保护等环节的落后与脱节,不利于对文化艺术档案的保护。
(二)缺乏信息化管理的应用
通常情况下,群众文化术档案会涉及到各方面的资料和数据,使得档案的管理具有更明显的复杂性和繁琐性。尽管随着科技的进步,信息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日益普遍,但是在群众文化艺术档案管理方面却缺乏对先进技术的运用。目前的档案管理方式仍然是以纸质档案为主,在档案整理和保存方面难以得到优化和完善。
(三)档案管理意识淡薄
对于档案的管理工作,一直以来,人们更多的是重视对于人事档案的管理,而对于群众的文化艺术档案管理意识淡薄,导致很多的档案没有能够及时有效的归档。一方面,群众文化的管理部门觉得群众的文化活动整体水平低、数量众多,不值得费力气去进行整理,使得群众文化艺术档案管理往往流于形式;另一方面,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者也缺乏档案管理意识,因此自身很少积极主动把自己的文化活动提供给文化管理部门。
三、提高群众文化艺术档案管理水平的有效对策
(一)加强信息化网络建设
网络的发展加快了信息的传播速度,不会受到地域和空间的限制,无限扩大了传播的范围。通过实行计算机的数字化、信息化管理,积极推进对互联网的档案管理的应用,能够将档案信息搜集、整理和开发,并更加快速的发送出去,同时还能有便于利用者在网络上自由的检索、查阅、下载和使用,可有效的实现对过去传统、孤立的艺术档案信息资源的利用,实现资源共享。通过应用信息化技术来构建文化艺术单位的艺术档案信息系统,及时共享和互通其他艺术档案信息的资源,并对各乡镇、村落的艺术档案有一个知悉了解,贯通连接了上下档案的信息资源,更好的实现资源的共享。
(二)注重人员的培训
群众文化艺术档案案卷质量的高低主要是由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技能和专业素质高低决定。目前,我国的档案管理人才的缺乏现状一时难以有效改善,因此要对加强对于现存的档案管理人员的相关培训,提高对群众文化艺术档案工作重要性以及迫切性的认识,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自身素质,要培养出“多面手”的群众文化艺术档案管理员。另外,群众文化艺术的档案管理员还要提高自己的计算机水平,向文化艺术档案工作信息化方向发展,档案管理员要积极主动的工作,学习先进单位的经验和做法,使群众文化艺术档案管理真正做到科学化、标准化和系统化。让档案管理人员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专业技能,加大对于档案管理人员文化艺术鉴赏能力的培训力度,可以帮助档案管理人员收集到更有价值的群众文化资料。
(三)注重对重大活动材料的搜集和记录
在一些重大活动中,不仅要积极对实施的过程进行收集,同时还要对活动的策划方案进行搜集。尤其是一些业余的文学艺术的创作演出或者是文化作品的比赛活动,都要做好这些活动的提前调查,档案收集和管理工作与活动同步进行,详情记录活动的实况,这样才能保证群众文化艺术档案的管理工作完整性。
四、结语
一、艺术管理专业建设现状分析
从全球角度来看,艺术管理专业的设置与发展,深受全球文化产业发展影响。文化艺术产业和文化事业的蓬勃兴起,对艺术活动的需求逐渐增加,而这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艺术管理专业的产生和前进。自21世纪以来,我国文化艺术市场也得到了迅猛发展,而这势必推动文化艺术管理专业发展。现阶段,文化产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一部分,而在这一背景下,培养优秀的艺术管理人才也成为一种必然要求。尽管我国有大量高等院校培养了大量艺术人才,然而艺术管理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由于文化艺术的专业要求,需要具备相对应的艺术知识能力结构。
(一)学科建设定位不明确
艺术管理专业作为一门复杂、新兴学科,其学科建设定位仍然存在一定分歧。艺术管理专业究竟是艺术类学科,还是管理类学科,并没有明确定义。各大高校真实看到了这一行业存在的巨大人才缺额,并没有弄清楚该学科的建设方向和具体定位。这就需要我们明确学科定位,通过清晰的学科建设定位,从而制定明确的培养目标。要培养学生将具体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能力,充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课程设置存在一定问题
艺术管理专业在课程设置上需要进一步完善,课程设置安排并不合理。作为新兴专业,眼下,整个艺术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整个专业课程正在不断探索。我国并没有明确制定关于艺术管理设置的具体课程标准。授课方式和内容还是借助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和内容,由于对艺术管理的概念认识不到位,大部分学校所制定的艺术管理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安排并没有经过科学的论证,整个方案缺乏合理性、系统性。
(三)缺乏强有力的师资团队
一方面,由于艺术管理作为一门新兴学科,以往的艺术管理工作者,所吸取的经验和理论只是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所学到的。并没有接受过系统培训与学习。从而致使专业的艺术管理教育者极为匮乏,这就造成了艺术管理教育者的不足。另一方面,相对其他学科来说,艺术管理学科专业相关的书籍也极其有限,没有足够的优秀教材和知识体系供学生学习和参考。同时,由于艺术管理专业普遍开设较晚,在专业管理上,也缺乏一定的延续性,从而师资队伍薄弱,整体发展困难重重。
二、文化艺术管理专业建设发展的具体措施
(一)明确专业学科构建归属
目前,开设艺术管理专业的高校不仅有综合性大学,也有专业类院校。但不同高校在这一专业生源录取上的政策存在明显区别,有的高校依据管理学标准来录取生源,但有的以艺术类生源录取。而生源归属的不统一,也使得培养目标和方案制定困难。同时,关于这一学科学院归属上,有的高校从人文素养、文化管理等角度出发,将这一专业放在了管理学院或者人文学院。而有的高校则认为,在针对这一专业学生培养过程中,更应该重视艺术方面的培养,因此将文化艺术管理专业归属在艺术学院。但是,正确的艺术管理学科建设方针应该是以艺术学为基础,通过管理学的合理指导,最终实现复合发展、培养综合性人才。而坚持以艺术学为基础,才是实现这一专业长远发展的关键,只有构建在艺术学科,才能在学科发展过程中具备基础,而不是脱离了具体实际。
(二)合理安排教学,优化具体课程设置结构
想要培养高素质的文化艺术管理专业人才,就要重视课程设置,合理、全面的课程设置是我们培养优秀人才的关键和核心,通过优化课程设置体系,从而构建全面、系统、体系化的文化艺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适当调整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比重与数量,重视实践课程的发展,从实际出发,优化具体课程设置结构。而要实现这一系列培养目标,就需要根据高校的实际情况来设置,依托已有教学资源,开放、合理地设置课程。一方面要重视艺术方面知识的培养与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还要重视文化课的学习。二者不能偏。
(三)优化课堂结构,改革教学互动模式
在现阶段发展形式下,传统的课堂教学课程已经无法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要想培养更多符合和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就需要不断创新改革,通过优化课堂结构、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最终实现人才培养的最大效能发挥。随着我国文化产业的迅猛发展,今天,文化产业已经成为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想实现我国文化事业的全面、持续发展,必须要培养既具备有管理能力、决策能力的人才,同时也需要具备创新思维。
传统课堂上,我们基本推行的是“填鸭式”教学,教师在课堂上一味讲解,并不顾及学生感受。而要想培养有创造力的人才,就需要将课堂核心由教师转变为学生。而教学方式也应该由灌输式转化为引导式教学方式。通过合理的课堂教学方式改革,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实现良性互动。在这一教学模式下,课堂气氛更加活跃,教学氛围更加适合学生成长。
(四)重视理论学习与具体实践相结合
艺术管理活动,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这一学科的成长和发展离不开实践,许多灵感都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的实践过程中产生的。这就需要各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对实践能力培养的投入。而在这一过程中,要积极鼓励学生参与,要引导学生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检验理论,丰富和发展自身成长经验,以实现最大进步。
(五)加大资源投入,构建合理高效教育培养体系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师资力量存在一定不足和缺陷。而要想确保人才培养质量,就必须重视资源投入。一方面要重视资金投入力度,重视教材的编写,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更多优秀书籍资源。而另一方面要重视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学生成才离不开合理的引导人和教育者。而在这一过程中,要合理协调利用教育资源,最终实现教育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三、结语
结合文管中心三年来“办文化”的工作实践,对照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中心领导班子深刻认识到,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办文化”全局,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形成共识。
(一)履行“办文化”职责>!<,必须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科学发展观是指导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文管中心作为履行市委、市政府“办文化”的责任主体,只有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办好国有文化事业和产业的正确思路,转化为办好国有文化事业和产业的实际能力,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才能切实有效地履行好政府“办文化”的职责。
(二) 推进“办文化”实践,必须始终坚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是科学发展观的灵魂所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归根到底重在实践。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不断解放思想,努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大胆探索、勇于实践。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推进我市国有文化事业和产业的发展。
(三) 抓住“办文化”核心,必须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我市国有文化事业和产业健康发展必须始终追求的价值取向。发展国有文化事业和产业的根本目的就在于为广大市民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产品和文化服务,确保文化发展成果真正惠及于民,让市委、市政府放心、让人民群众满意。
(四)体现“办文化”效能,必须始终坚持求真务实的原则。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我们必须坚持求真务实的发展原则,在城市文化建设中,确立精品意识、繁荣文艺创作、完善公共服务、拓展文化产业,充分体现国有文化的示范、引领作用,为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建设文化大市、强市有所作为、有所建树。
(五) 探索“办文化”思路,必须始终坚持改革创新。科学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要求我们必须用发展的思路、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勇于创新,永不停滞。我们只有坚持不懈地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服务理念、创新服务内容、创新服务形式,“办文化”才能有活力。
二、切实履行“办文化”工作职责
自文管中心成立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们认真履行“办文化“工作职责,积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是积极推进改革,实施分类管理。文管中心所属单位的单位性质、规模均存在很大的差异性,按照不同单位的性质,实施分类管理、考核,是推进国有文化单位深化改革的必要前提。我们按照“分类管理、综合考核、注重发展、激励创新”的原则,制定了《直属单位目标管理实施办法》,基本理顺了管理工作关系。积极探索艺术生产、创作、教育资源整合的有效途径,组建了__歌舞剧院,增强了文艺院团的发展活力。我们还积极推进文化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改革,目前,文管中心所属单位已全面落实了全员聘用制度,部分单位实行了竞争上岗制度,市委、市政府部署的事业单位专项改革也已在文管中心全面推开。
二是加强基础建设,完善社会服务。保障广大市民的文化权益,提供优质的社会文化设施和文化服务,是文管中心的重要职责。我们积极推进文化基础建设工作,先后建成开放了碑刻陈列馆、顾毓琇纪念馆、锡剧博物馆、__中国民族工商业博物馆、薛福成故居西花园和__博物院,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举办“激情周末”广场文艺演出220场,专业院团举办公益性文艺演出近200场;各类文化设施单位免费接待市民参观近200万人次;组织主题读书活动、举办各类公益性讲座、开展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咨询活动接近300场次;举办各主题性公益展览近200场次;放映公益专场电影1000多场次,送电影下乡500余场次;举办cctv戏苑百家“走进__,唱响锡剧”大型晚会、“蠡湖一号杯”中国蠡湖摄影大赛、“我们和你在一起”——“情系灾区”赈灾义演文艺晚会等大型文化活动;引进了近50个国内外高雅艺术团体来锡演出。
三是注重精品生产,繁荣艺术创作。我们以精品创作为先导,抓住重点,创出特色,着力打造地方文化品牌。舞剧《红河谷》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文华大奖、20__-20__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等多个奖项,囊括了国家舞台艺术的所有最高奖项;舞剧《西施》荣获20__—20__年度江苏省舞台艺术精品剧目,最近又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初选剧目;锡剧院创作演出了锡剧《江南雨》、《工会主席》等原创剧目,《江南雨》荣获中国戏剧节优秀剧目奖,《工会主席》获世界戏剧节“创新剧目奖”;滑稽剧团创作演出了大型滑稽戏《亲亲一家人》、《开开心心》,《亲亲一家人》获省舞台艺术精品工程提名剧目奖;文化艺校创排儿童剧《今天我是升旗手》,已公演52场次;市书画院入选国家级美展作品的数量及获奖等次均创出历史最好水平,书法家穆棣获全国书法最高奖“兰亭理论奖”;在全国群星奖、省五星工程奖评选、全国“桃李杯”舞蹈比赛、江苏省新人新作大奖赛等专业比赛中,市艺校、歌舞团、文化馆均取得优异成绩,获奖成绩列全省首位。积极探索实践“文企联姻”等合作模式,吸纳社会资金共办文化事业,歌舞团、阿炳乐团、锡剧院、滑稽剧团分别与企业签约,在艺术创作投入和企业文化服务上实现双赢;“激情周末”以品牌效应吸引社会资金投入,“__市少年儿童流动图书馆”、“盲人图书馆”项目争取国外公益基金资助建设,促使社会力量广泛参与部分公益性文化品牌活动。
四是优化资源配置,推进产业发展。我们紧紧依靠既有文化产业资源,实行优化配置,构建产业发展平台,发展文化产业项目,增强国有文化企业的发展能力。对和平电影院、大世界影城进行了升级改造,实现电影放映收入52 64万元,大世界影城跻身全国影院票房收入五十强;市文物公司克服重重困难,继续保持在我省文物购销行业的领先地位,发挥了在我市文物经营行业中的示范引领作用;组建了文苑艺术品拍卖公司,实现了国有资本与民营资本的融合,使文物经销业从传统销售向门市与拍卖两条腿走路转变,积极培育新的效益增长点;专业院团经营性演出共1967场,收入3100余万元。
三、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及原因分析
虽然我们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用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来衡量,还存在着一些差距和不足。通过反复调研、分析、排查,我们认为,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解放思想的力度还不够,存在“四重四轻”现象。
经过广泛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我们真切地感受到目前文管中心系统,特别在各级干部中还存在着制约文化事业、产业发展的“四重四轻”现象。一是重管轻办。实行“管办分离”已经三年,但不少同志在思想和行动上所体现出来的依然是用管的思路来办文化。习惯于管,而没有潜心于办,对管轻车熟路,对办缺少钻研。二是重奖轻演。艺术生产创作的出发点依然集中在如何获取各种奖项上,在一奖百利,一奖百俊的社会现实面前,往往出现叫好难叫座,卖座靠赞助的情况,或者是大奖到手,偃旗息鼓,忽视了对文化市场特别是群众对文化需求的研究,轻视了对市场的自我拓展。三是重硬轻软。文化发展的着眼点往往容易集中在关注文化硬件设施的建设或配套上,而对文化生产者的思想品行、综合素养、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上跟进不足。四是重守轻拓。满足于已有业绩、既得利益,习惯于老套路老框架,工作的重心放在尽力保持原有的东西,对艺术生产创作、公共文化服务、文化资源整合、文化产业发展缺乏拓展性的思考和规划,缺少着眼长远的战略思维。
(二)机制改革的推进力度还不大,对改革的紧迫感不够。
“管办分离”以来,我们坚持将改革贯穿工作始终,在积极探索市属国有文化单位新的管理体制、机制,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等方面作了许多尝试和探索,但横向与先进地区部门比较,根据文化发展的自身规律有针对性地开展分类指导、分类管理的力度有待加大,管理和运行机制的创新、完善工作有待加强,以建立事业单位理事会制度为主要内容的现代管理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有利于文化产业壮大发展的艺术生产机制、市场运作机制、分配激励机制等尚未有效建立。
(三)文化创新的能力还不强,文化产业发展乏力。
与以往相比,我们在文化产业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从市委市政府对文化主流力量发展文化产业的要求和文管中心拥有的文化资源的市场可利用潜能来看,我们目前已建立的一些文化产业业态规模小、体量轻、投资少、实力弱、效益不均衡,在全市文化增加值中的比重还不高,在全市文化市场中的影响还很有限。特别是利用自身独特资源进行文化创新的意识和能力还不强。在统筹现有文化资源,巩固培育品牌优势文化资源,拓展新的文化资源,综合利用社会资本和借助社会文化软资源等方面还有更加广阔的空间。
(四)文化人才储备不足,队伍建设亟待加强。
通过调研,我们进一步认识到人才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文管中心科学发展的“瓶颈”,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水平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要求不相适应。在艺术创作、文化管理、文化经营、文化科技等方面缺乏领军型人物和创新型人才,一些单位的关键岗位、关键专业已面临后继乏人、青黄不接的尴尬境地,人才培养、选拔和奖励的长效机制尚不完善。
从主观上看,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学习还不够深入,平时多忙于处理具体业务工作,统筹兼顾、科学合理安排、处理好工学矛盾的能力还有待提升,对科学发展观理论和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管理等知识的学习缺乏深入性、系统性,故而对一些重要工作研究不够透彻,对文化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把握仍显不足。二是引领国有文化科学发展的能力还不够强,科学研判形势、研究问题、谋划工作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运用科学发展观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还不强,对科学发展观指导作用的认识还不深刻,从科学发展观高度去认识和把握文化工作的自觉性有待进一步增强。三是机关工作效率、工作效能有待进一步提高;工作的方式方法有待进一步转变;服务基层、服务群众、顺应市场的意识还有待进一步增强。
从客观上看,这些问题是发展中的问题、改革中的问题。有些问题的存在与市属文化事业的发展历史性欠账太多,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还不到位;公共文化投入虽然逐年有所增加,但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地位及市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不相适应;文化人才特别是领军型人才的引进、培养还需要争取更多的外部配套政策等因素有一定关系。
四、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主要思路和工作措施
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我市国有文化事业、产业的科学发展,我们将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揽,全面贯彻市委、市政府“管办分离”、“政事、政企分开”的战略构想,着眼于__文化建设的大发展大繁荣,围绕主题、突出主线、抢抓机遇、奋力开拓,努力把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果转化为服务大局、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举措,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文化发展的各个方面。
(一)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增强 “办文化”的动力
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为文化科学发展扫除思想障碍。要大胆破除旧的、妨碍科学发展的老框框、老经验、老思路,切实增强忧患意识、全球视野、前瞻思维,着力形成积极、宽容、创新、进取的思想环境和良好氛围。在“办文化”实践中,要不断深化对文化发展规律的认识,进一步明确和把握新形势下文化发展的地位、作用、方向、动力、思路和目的,确立与科学发展观相适应的新的文化发展观,统领各项工作,切实解决影响和制约国有文化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特别是要努力以中央和省、市关于文化建设的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激发广大文化工作者“办文化”的原动力。将经过实践证明积极有效的新思路、新办法、新经验,转化为促进文化繁荣发展的具体措施,转化为促进文化繁荣发展的实际行动。
(二)进一步深化改革、完善机制,增强“办文化”的活力
按照市委、市政府对于文化体制改革的统一部署和进度要求,结合文管中心及所属单位的自身规律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分类指导,强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实际成效。一是以增强活力、改善服务为重点,对所属事业单位开展以理事会制度、岗位设置、管理及公共服务绩效考核为主要内容的三项制度改革;二是以完善制度、创新机制为目标,进一步加强经营性文化单位的法人治理结构建设;三是以资源整合、提升效益为核心,进一步完善歌舞剧院运作机制,加大资源整合、开发力度,充分发挥在艺术生产、人才培养、演出营销、艺术培训等诸方面优势,积极创建 “国家重点艺术表演院(团)”和 “全国舞剧创作基地”。近期,要在所属事业单位中全面建立和完善理事会制度,制定和完善《文管中心直属事业单位绩效考评实施方案》,着力构建以公共服务目标管理为导向,内部激励机制完善、外部监管制度健全、规范合理的运作机制,为最终形成国有文化事业单位的现代 管理新模式打下坚实基础。
(三)进一步培育精品、繁荣舞台,增强艺术生产的创新力
要形成有利于艺术生产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机制。要继续加大对重大艺术活动的统筹、协调和指导力度。要重点关注锡剧改革及原创剧目创作,保持锡剧在新形势下的旺盛生命力。要继续加大对既有原创剧目的加工提高,做好舞剧《西施》、锡剧《江南雨》、滑稽戏《开开心心》等剧目的深化加工打磨,力求使艺术作品成为精品、成为名符其实的传世佳作。要花大力气加强艺术精品的市场营销,以期真正做到“叫好又叫座”。今年要重点推进和落实的主要工作:一是要完成民族舞剧《红河谷》电影拍摄工作,积极推进民族舞剧《绣娘》创排和舞剧《茉莉花》的剧本创作工作,积极参与“吴文化节”、“世界佛教论坛”、“太博会”等重大活动的艺术创作和演出;二是围绕建国60周年和__解放60周年主题,组织举办全市群众歌咏比赛、“祖国60我欢庆”演出周专题系列活动、“锦绣山河”(暂名)“书画艺术精品展”及专题研讨会;三是年内组织各类专业演出1000场次,更好地满足广大市民的精神文化需求。
(四)进一步完善设施、提升效能,增强公共文化的服务力
要始终坚持以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为导向,坚持办文化的正确方向,完善设施建设、创新服务形式、提升服务水平、培育服务品牌,切实增强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切实发挥文化设施单位的社会教育功能,努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的共建共享。当前,要积极参与“__大剧院”建设的各项前期工作,确保5月1日前开工,为我市再添一处标志性的文化设施;继续加快博物院科技展览项目的推进,努力建设一流“科技馆”,确保5月1日前完成“集成电路馆”的陈列布展工作,科技馆10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完成图书馆报告厅建设和功能完善的盲人图书馆建设;完成博物院、民族工商博物馆、东林书院 “4a级”旅游景区申报工作。年内举办“激情周末”广场文艺演出不少于60场次,“朗朗诵读在东林”少儿经典诵读活动不少于100场次,“怡情周末”市民古玩收藏鉴赏沙龙活动不少于20场次;围绕建国60周年和__解放60周年主题,组织举办全市“梁溪之春”美术书法摄影大展、第三届“太湖读书月”系列活动、“我和祖国同成长”——《__名人故事会》系列活动、公益电影60场免费放映活动等。
(五)进一步壮大实力、拓展市场,增强文化产业的竞争力
要认真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积极整合市属国有文化资源,盘活文化存量资产,努力实现“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的转化。要探索建立多元化的文化投融资机制,积极打造市属国有文化投融资平台,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努力培育文化品牌,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投入文化产业与文化市场的开拓。要大力发挥国有文化企业的骨干作用,做大做强文物购销、电影放映等优势产业,着力构筑演出营销、艺术培训、文化旅游等产业发展新高地,推动文化产业实现突破性发展。近期,要做强文苑艺术品拍卖公司,力争通过几年努力,使之成为华东地区颇具影响的文物拍卖公司;要抢抓机遇、转危为机,做强市属国有电影放映企业,通过保地盘、争市场、扩份额、拓经营等多种方式,确保其在本市的主体和主导地位;要整合演出营销、艺术培训资源,打造本市国有演出营销及艺术培训龙头企业;要整合名人故居及文博景点资源,创新机制,积极参与我市大文化旅游的开发,培养文化产业发展新的增长点。
(六)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积聚人才,增强文化发展的持续力
要牢固树立“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坚持育才用才与引才引智并进,加大人才培养使用力度,拓宽柔性引才引智渠道,着力优化人才环境,积聚一流的文化专业人才、一流的文化管理人才。要全面规划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工作。一是要建立健全干部考核任用管理、后备干部后备人才培养管理等机制,积极推行轮岗、换岗、下派、上挂、助理制等,加强现有人员培养,促进优秀人才尽快成才,让优秀青年人才有施展才华的舞台。二是要积极争取政府、企业支持,为各类人才的引进、培养,为优秀人才奖励机制、科研成果转换奖励机制等的建立争取配套政策,获得有力支撑。三是要积极试行高职低聘、低职高聘等制度,真正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近期,要组织实施“文化人才培养工程”,年内举办全中心中青年骨干培训班、专题培训班、系文秘站:列讲座和专项岗位技能竞赛,全面提升人才队伍素质,为国有文化单位的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五、努力打造适应科学发展观要求的领导班子
领导班子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关键;切实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充分发挥其领导核心、科学决策作用,是推动国有文化科学发展的重要保证。中心领导班子将重点突出“五个着力”,努力打造“五型”班子。
一是着力加强政治理论和业务学习,努力打造学习型班子。坚持中心组学习与个人自学相结合,切实增强学习自觉性和紧迫性,不断提升班子成员的理论素养,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工作、推动发展。切实增强学习的针对性和实践性,从工作实际出发,加强文化、法律、经济、管理、科技等相关领域的学习,努力构建起与发展任务要求相适应的知识素质结构,为推动科学发展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是着力提高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努力打造创新型班子。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始终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准确把握文化事业和产业发展的总体趋势和基本规律,从“勤学习、重实践、深调研”三方面入手,着力提高科学决策能力、抢抓机遇能力和破解难题能力,力争在理念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机制创新等方面求突破、出成效,真正实现创新“办文化”。
一、和谐企业文化“自下而上”、“柔性、温暖”的构建特色
2005年12月,由中国企业文化促进会颁布的《2006年~2020年中国企业文化建设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了“以人为本,铸造和谐;诚信为基,创新为魂;打造特色,彰显个性;积极引导,逐步推进”的企业文化建设指导方针。这一方针的提出,标志着我国企业文化的建设开始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即以“和谐”为主导价值观去构建企业文化的时期。
构建以和谐为主导价值观的企业文化,是在总书记提出构建和谐社会之后我国企业文化建设中最为关注的焦点理论问题,也是我国的各个企业都在努力尝试的焦点实践问题,也是我国企业文化不同于他国企业文化的本质差异之所在。所谓“和谐”,就是企业组织的核心价值观与我国现今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相统一的状态;就是企业与所在的地理环境高度融合的意识并尊重大自然的赐予的态度;就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互助、互利与互容的利益观念;就是企业内部人与人之间的良性竞争与共同进步的关系。这种和谐企业文化的核心内涵,包含着久远而古老的中国文化底蕴,它要求在构建过程中体现更多的柔性、温暖、亲切与自然。和以往我们引进的西方企业文化理论不同的是,它更加注意“自下而上”的形成流程与广泛的群众参与,并以此营造企业中最为和谐的人际关系,进而形成和谐的企业文化,最终以这种“和谐”为最大的促进力与推动力,促进企业获得最大的发展。
二、艺术活动是促进和谐企业文化形成的强有力手段
和谐企业文化的提出,带有浓重的中国特色与鲜明的时代特点。因此,和谐企业文化的构建,也应该紧密结合我国的国情、民情与我国企业建设的独特特点,挖掘符合时代特点、符合职工需求的方法与手段,使和谐企业文化得以形成。
作为多年从事音乐教学与研究的艺术工作者,笔者以为,艺术活动是促进和谐企业文化形成的最恰当与最强有力的手段。
1.艺术活动可以通过独特的魅力对人的精神世界产生强烈的影响,其效果胜于其他手段的作用。
艺术是人类精神最美丽的花朵,她以多种多样的活动形式呈现在人们面前,轻松,快乐,富有情趣。在给人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刺激的同时,以其独特的感染力、震撼力、号召力、影响力熏陶人的精神世界,或者使人热血沸腾,激发出强烈的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某个行业的高尚情怀;或者使人心生向往,希望自己能够像艺术作品中的英雄人物一样高大、辉煌,受人尊敬;或者使人陷入深思,思考那些艺术活动中蕴藏的人生哲理、生活智慧及价值理想;或者使人净化心灵并提高对自我的要求。
艺术具有独特的魅力,她与单纯的政治思想工作或者强硬的规章制度相比,更生动形象,更富有情趣,更柔和细致,更能深入人心。其作品中蕴含的深刻的思想、高雅的品味和隽永的意境,对人的精神世界形成的强大的震憾力和激励作用是其他工作手段所难以企及的。
2.艺术活动可以全员参与,以此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从而充分发挥和谐企业文化构建中员工的主导作用。
艺术活动的另一个重要魅力在于能够全员参与。群众性艺术活动在我国有着广泛的历史积淀,有着良好的群众基础,也有过许多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
具体到一个特定的企业,可以通过群众性艺术活动,传递本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歌颂企业中的英雄人物与榜样人物;宣传企业的规章制度与各种纪律。这种活动形式本身不但体现了全员参与的和谐状态,而且活动过程也是和谐、快乐的,所达到的效果远远高于那种“自上而下”的命令与强迫。在全员主动自觉的参与中,一个企业的文化就潜移默化地渗透到了全体员工的思想与行为当中。这种更加含蓄与更加尊重人的构建方式,充分体现了在构建和谐企业文化中员工所起到的主导作用。从而有别于其他企业文化建立中的管理者为主导的构建特征。
3.艺术活动全体员工的精神品质获得提升,从而为构建和谐企业文化打下良好的思想与心理基础。
以群众性艺术活动为基础手段,通过全员参与的过程,不但将企业文化的方方面面渗透到全体员工的精神世界,而且,艺术创作与表演本身也会激发员工的创造精神,培养员工兼容并蓄的宽容精神,以及相互间的合作精神,员工的整体精神素质与文化修养在艺术活动中得以升华。这种升华了的精神世界,正是和谐企业文化精神内涵的本质属性。同时也为其接受并自觉实施某个企业特定的核心价值观打下了良好的思想基础与心理基础。
三、艺术活动开展的基本设计与基本样式
和谐企业文化构建中的艺术活动的开展,需要精心的设计与规划。其设计的基本依据是某个企业组织对企业本身特点的充分了解,对企业愿景的充分考虑。其设计的基本内容应该围绕企业文化的核心价值观的宣传,优秀人物事件的描述,相关的规章制度与纪律的讲解等进行。其艺术活动样式的选择,应该注重大众化,通俗化,参与形强等特点,在众多的艺术品种中选取合唱、小品、通俗歌曲演唱、故事会、等样式,以达到全员参与,长期开展的目的。
1.选取适合本企业生产特点与员工欣赏特点的音乐作为厂歌,每日播放,从而传递基本的价值观与企业愿景。
第二条艺术档案是指文化艺术单位和艺术工作者在艺术创作、艺术演出、艺术教育、艺术研究、文化交流、社会文化等工作和活动中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实物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是宝贵的文化遗产。
艺术档案工作是文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档案工作的组成部分。
第三条在国家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统筹规划、组织协调、统一制度和监督指导下,文化部负责对全国文化系统艺术档案工作的指导和管理。
第四条各级文行政管理部门应把艺术档案工作列入本部门整体发展规划,在业务上接受同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监督与指导。
第五条文化艺术单位应当对本单位的艺术档案实行集中统一管理,保证必要的经费,确保艺术档案的完整、安全和有效利用。
文化艺术单位应把艺术档案工作作为工作总结、业务考核内容之一。
第六条各级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应当依据《档案法》的有关规定对在艺术档案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对于违反《档案法》和本办法相关条款的行为,应依据《档案法》的有关规定给予处罚。
第二章机构与人员
第七条文化艺术单位应建立健全艺术档案管理机构,设置艺术档案工作岗位,配备熟悉业务的专职艺术档案工作人员。
第八条省、自治区、直辖市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可报请地方人民政府批准设立集中保管艺术档案的专门机构,负责征集、接收和保管本地区的艺术档案和有关的艺术档案资料。
第九条艺术档案工作人员负责管理本单位的艺术档案,对艺术档案的形成、积累和归档实施监督与指导。
第十条艺术档案工作人员应熟悉自己所保管的艺术档案,编制各种检索工具,编辑、整理、研究档案材料,以便于查找和利用。
从事艺术档案工作的人员,上岗前应接受岗位培训。
第三章归档范围
第十一条艺术档案材料的归档范围包括:文学创作,艺术表演,美术、摄影,社会文化,艺术研究,艺术教育,文化交流,个人艺术等活动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艺术材料。
第十二条在国家主办的各类艺术活动中所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艺术材料(包括文字、声像、照片、实物等载体形式),均属归档范围(艺术档案归档范围详见附件)。
业务人员在职务活动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艺术材料,也属归档范围。
第十三条在文化艺术活动中形成的属国家所有的各种载体的艺术材料和实物,任何个人不得据为已有。
第十四条在文化艺术单位举办业务活动时,主办和承办单位应向本单位艺术档案管理部门提供信息,并在活动结束后将所形成的属国家所有的全部艺术档案材料立卷归档,不得散失。
第十五条凡是为艺术创作、研究、教学和文化艺术活动参考而收集的图书、报刊、音像带、照片、剧本和有关文章材料等,均作为资料保存。
第四章收集与整理
第十六条收集艺术档案材料时,应保证艺术档案材料的完整。
整理艺术档案材料时,应遵循艺术材料的形成规律,保持艺术材料之间的有机联系,便于保管和利用。
第十七条艺术档案材料系统整理过程中,应根据不同内容和载体分别进行立卷。
第十八条文化艺术单位应加强对名老艺人、艺术家档案材料和散失在社会上珍贵的艺术档案材料的搜集、征集和管理工作。
第十九条艺术档案分类由大类、属类组成。大类应设业务类、个人业务类、综合类。具体属类应按照归档范围设置。
第二十条艺术档案材料应按内容、种类组卷。戏剧材料应按剧目分类组卷;音乐歌舞演出材料应按节目分类组卷;艺术科研材料应按科研专题分类组卷;艺术教育材料应按各专业课程分类组卷;社会文化、文化交流材料应按业务活动进行组卷。
对未完成艺术生产程序的艺术材料,整理时应单独存放,待完成后组卷归档。
第二十一条对录音带、录像带、照片、唱片、光盘等非纸质载体的艺术档案材料进行归档时,应将每一单项(盒或盘)作为一个保管单位,单独编排档号,并采取按年度结合内容的方法分类整理和编号。其中与文字材料有直接联系的应编写互见号或互见卡。
第二十二条反映和记录本单位的艺术活动并对以后艺术创作、艺术研究有重要参考借鉴作用的艺术档案材料,应永久保存。在本单位组织或参与的重大的艺术活动中形成的,并具有一定艺术参考价值的艺术档案材料,应长期保存。
第五章管理与利用
第二十三条文化艺术单位应建立、健全艺术档案工作的管理制度,把艺术档案的收集和归档工作列入有关业务部门和人员的职责范围。
第二十四条艺术档案管理部门应配备足够的档案用房和档案柜架、装具,备有防火、防盗、防渍、防有害生物等安全设施,并定期检查档案的保管状况。
第二十五条文化艺术单位被撤销合并的,应将原单位的艺术档案整理登记后,妥善移交给主管机关或接收单位,不得散失。
当中华文明还处在襁褓中时,作为萌芽状态的书法艺术便诞生在华夏母亲的摇篮里。古老中华在文明进化之初期,由结绳记事的蒙昧时期到仓吉造字文化文明的转化,即根植了书法艺术惊人的智慧与灵根。据唐代张怀王灌《书断》记载:仓吉“博采众美,合而为字”,仓吉独具慧眼拮取自然之美造出文字,这叫作“依类象形”,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把古人造字方法归纳为六种,称为“六书”。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象形文字象图画一样再现自然,记载自然,传替自然信息,这种象形之美,就是中华书法艺术的美的萌芽和灵根,是先人书法美的伟大创造。
《汉文字是书法艺术的载体之本源,象形与会意是传统书法的艺术本源,汉文字以象形、会意为特色,在尔后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变化万象,起源于象形意义的中国初期古文字,“形无定体,笔无定画”,至小篆经省改,才出现形体方整、笔画圆匀的定型化书体,但仍保留形象痕迹。经过汉代隶书的变化以后,汉字由繁复的象形文字,趋向于符号化、抽象化、简笔化,但它的象形性质依然存在,又如鲁迅所说:“将形象改得简单,远离了现实。篆字圆折,还有图画的余痕,从隶到现代的楷书,和象形就天差地远。不过那基础并未改变,天差地远之后,就成为不象形的象形字。”(《门外文谈》).可见中国书法艺术源于无法,变而有法。创新是结于有,起于无,又承于有,变于无。但万变不离其综,象形与会意的艺术本源没有变,汉文字的载体本源没有变。这是其他语言文字所不能比拟的。“象形”或“不象形的象形”,是汉字最基本的特点,也是继承与发展传统书法艺术最重要的、最核心的内容和规律。
那么如何对待书法艺术继承传统与创新的关系呢?笔者认为:传承和创新是书法艺术发展历史过程不可分割的链条,继承首先是对先人书法艺术创新精神与成果的继承。
提倡尊崇优秀传统,必须解决继承什么?如何继承?笔者认为继承书法艺术的优秀传统,首先必须继承先贤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成果,这些是先贤书法艺术智慧的结晶。只求复写传统的“传统唯美主义”或脱离优秀传统“创新”的“流行主义”对发展书法艺术都是偏颇的、畸形的、是不可取的,先贤探索的书法艺术发展规律和创新成果是传统书法的灵魂。没有创新就没有传统,优秀传统是创新的结晶,创新是传统的发展。只有深刻认识传统书法艺术发展的规律,才切身感受到创新才是揭示传统书法艺术经久不衰的发展规律的精髓所在。
继承传统,在于推陈出新。创新更是渐进中继承,继承中的变革。如石鼓文是上承西周金文的精粹,下启秦代小篆的楷模,被后人誉为“书法第一法则”,至今仍引人入胜。大篆、小篆、隶书(如前)都有其传承与演变的轨迹,小篆都是中锋、藏锋用笔、线条挺劲圆匀,富于立体感,结构整齐对称,它把庄严凝重与舒展自如统一与于崇高肃穆的气度之中,在书法艺术上折射了封建中央集权威严统一的特征,这是秦篆反映的时代精神。“隶书”作为书法史上一个伟大的变革。汉朝“汉承秦制”“秦篆汉隶”,汉朝隶书发展逐渐定型,与此同时草、行、揩都逐渐从隶书中演变出来。民间习隶书的热情蔚成风气。定型后的隶书彻底消灭了汉字的象形形态,造成了汉字形体的巨大变化。汉隶脱胎于篆书又大异于篆书,是从笔画到结字方正平直化的新书体。汉隶具有波、磔之美,创“蚕头”、“燕尾”笔法,用笔方、圆、藏、露诸法齐备。同时它又为未来书法艺术的发展前景开拓出广阔的前景,为后来的草书、行书、楷书的产生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可见真正意义上的创新,是传承基础上的创新,继承也是创新基础上的继承。书法艺术的发展史本身就遵循着揭示的辩证唯物主义的发展史观。
流行书风该如何认识啊?笔者认为流行是传承和创新结合、推进社会文明的结果,流行书风无论从风格上还是从技法上都是深受社会欢迎的书法艺术极至之法,流行则是传统与创新的交融会合的“贝多芬交响曲”。历史上流行书风是因其释放了书写的效率,拓展了美的视野,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方能千年流行。根据社会生产生活需要去创新与发展是书法文化的生命。流行书风是适应社会生活需要而为社会广泛接受和喜爱的创新书体书风,脱离社会需要虽标新立异,矫揉造作、即使名噪一时,但终归不能“万紫千红总是春”。书法艺术流行数千年无一不与适应社会发展,满足社会需要结下深厚的根源,格调高古的甲骨文取代结绳记事适应人类蒙昧向文明的起步,小篆适应中华一统的文化文明的需要,是中华大地迈出了书同文的坚实脚步,隶书、草书都顺应了社会生产生活的书写便利解放生产力的需要,“草书损隶之规矩,纵任奔逸,赴速急就因草创之意,谓之草书。”其后产生于汉代的草书,西汉黄门令史游作《急就章》,东汉章帝甚喜爱,因而名“章”草,章草传承了隶书的笔画形迹,仍有波磔,字字独立不连,实际上是隶书的草率写法,杜度、催瑗便是东汉章帝时代闻名的章草书法家,汉末张芝传承章草又进一步“草化”,将上下字的笔势牵连相通对偏旁作了许多省略和假借,而创今草。张旭,怀素将书法艺术的创造性“心灵之音”得到神灵极至的发挥。通观古今流行书风无一不是传统与创新相交融的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