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2-07 08:54:50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计算机专业调查报告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但是,大学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也面临着严重的挑战,事实上也确实存在很多值得思考和研究的问题。例如:
(1) 很多大学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过多地带有个别厂商产品推广和用户培养的属性,引发一些学者、政府相关部门、部分用人单位等的议论和批评;
(2) 高中阶段信息技术的教学内容紧紧地追赶大学这部分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重复现象客观存在;
(3) 一些其他专业老师抱怨该门课程的开设,认为完全可以通过自学来实现教学目标,没有必要设置专门课程,尤其是“大学计算机基础”;
(4) 承担这门课程的老师也有苦衷,从DOS、Windows到Vista,大家疲于奔命,不断围绕新产品进行操作解说,失去了大学课堂教学的工作乐趣。
要对“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的进行改革,这已经是所有从事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老师形成的一个共识,其必要性勿容置疑。但是如何改革?改革依据在哪里?
回顾以往的改革,其动因往往是技术的发展(严格意义上讲是产品的升级),例如操作平台从DOS改为Windows,再改为Windows2000、Windows XP等。实际上,教学内容改革的本质需求应来源于社会需求和实质性的技术发展!此外,这门课程是为非计算机专业而开设的,各个专业有其实际需求,这些需求的差异性应该体现在教材中,但这也是常常被忽视的。
为了使大学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或系列课程的教学内容真切地吻合社会各类岗位的需求,真切的吻合各个专业支撑后续教学和专业知识结构的实际需求,浙江省计算机教学指导委员会开展了社会需求调研,以此为非计算机
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改革提供依据。
2调查方案
2.1样本分类
样本分类的原则是以大学学院(系)为主要类别,兼顾社会企事业的岗位类别。此次调查将样本分为八个类别:
① 金融、保险、证券、投资(对应经贸学院,兼顾财政经济类企事业)
② 城建、房产、建材、装潢(对应建工学院,兼顾建筑房地产行业岗位)
③ 党政机关、社会团体、公检法(对应政管学院和法学院,兼顾政府公务员岗位)
④ 通信、邮政、计算机、网络(对应计算机学院,信息学院,兼顾IT企业岗位)
⑤ 石油化工、橡胶塑料、制药、环境(对应化材学院、生环学院和药学院,兼顾化工类企业岗位)
⑥ 电子电器、仪器仪表、机械制造(对应机电学院,兼顾制造业岗位)
⑦ 新闻、出版、科研、教育(对应人文学院、教科学院、外语学院和理学院,兼顾文教卫岗位)
⑧ 艺术设计、环境设计(对应艺术学院,兼顾各类艺术设计行业岗位)
2.2调研的地理范围和样本规模
以我省杭州、宁波、温州等地市为主,适当涉及县。
依据学生就业地理分布,确定各个地市的样本比例。初步计划杭州占70%,其他地区占30%。要求实际有效样本规模≥1000,发放样本规模≥2000,样本在行业的比例大体依据各个学院招生人数。
此次调查共计发放2100份问卷,实际回收有效问卷1596份,回收率76%。主要调研途径是上门调研。各个类别有效问卷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2.3调查表设计
2.3.1调查表设计
调查内容分为六大类:
(1) 基础类:主要涉及学生大一上半学年要学习的第一门课程“大学计算机基础”的教学内容,包括操作系统(Windows)、桌面办公软件(Word、Excel、PowerPoint、FrontPage)、汉字输入能力、图形绘制能力、计算机多媒体使用能力、计算机安装与维护能力等。
(2) 程序设计类:主要涉及学生大一下半学年要学习的课程,包括C程序设计、C++程序设计、VB程序设计、Fortran程序设计、Java程序设计。
(3) 网络类:考虑计算机网络已经越来越受用人单位关注,以及对生活、学习和工作的支持作用,此次单独列入网络选项,包括网络组建、因特网应用、简单网页或网站设计、网络管理、网络安全。
(4) 数据库应用类:这也是目前高校比较热衷设置的课程,此次列入的项目包括数据库基本概念、数据库Access、数据库SQL Server、数据库Oracle、数据库MySQL和数据库Foxpro。
(5) 等级考试类:主要想了解用人单位对等级考试的认可度,列入的项目包括等级考试一级、等级考试二级、等级考试三级、专业产品认证。
(6) 应用系统开发能力:主要想了解用人单位对应用开发能力的需求情况,包括软件系统分析设计、计算机系统业务需求规划、电子商务、电子政务、办公自动化系统、业务系统开发。
2.3.2调查表填写
对每个项目要求说明其需要程度。在所列出的36个项目中,给重要性最高的20个项目。
3调查结果
3.1从全部样本看几项主要结果
(1) 认为非常有必要学习的内容或课程(以重要性排列,见表2)。
(2) 认为有时间也可以学习的内容或课程(以重要性排列,见表3)
(3) 认为可学可不学的内容或课程(以重要性排列,见表4)
由此得出用人单位认为不需要学习的十个方面的内容:Fortran程序设计、数据库Foxpro、数据库 MySQL、数据库Oracle、专业产品认证、VB程序设计、Java程序设计、软件系统分析设计、等级考试三级、计算机系统业务需求规划。
3.2从八个分类样本看几项主要结果
(1) 财政经济类企事业(认为十分需要或可有可无的项目分别见表5和表6)
(2) 建筑房地产行业(认为十分需要或可有可无的项目分别见表7和表8)
(3) 政府公务员岗位(认为十分需要或可有可无的项目分别见表9和表10)
(4)IT企业(认为十分需要或可有可无的项目分别见表11和表12)
表15必要项目
序号 “十分需要”的项目百分比最高的10项 %
1 操作系统,如Windows 58
2 电子表格软件,如Excel 56
3 字处理软件,如Word 55
4 汉字输入能力 44
5 因特网应用 28
6 图形绘制能力 26
7 幻灯片播放软件,如PowerPoint 26
8 计算机安装与维护能力 26
9 计算机系统配置能力 22
10 计算机多媒体使用能力 21
表16可有可无的项目
序号 “可有可无”的项目百分比最高的10项 %
1 Fortran程序设计 88
2 数据库Foxpro 86
3 专业产品认证 83
4 等级考试三级 83
5 VB程序设计 82
6 等级考试一级 82
7 数据库 MySQL 60
8 计算机系统业务需求规划 77
9 Java程序设计 77
10 软件系统分析设计 75
(7) 文教卫(认为十分需要或可有可无的项目分别见表17和表18)
表17必要项目
序号 “十分需要”的项目百分比最高的10项 %
1 字处理软件,如Word 59
2 汉字输入能力 54
3 电子表格软件,如Excel 54
4 操作系统,如Windows 50
5 幻灯片播放软件,如PowerPoint 41
6 图形绘制能力 38
7 计算机多媒体使用能力 37
8 因特网应用 26
10 网络安全 16
表18可有可无的项目
序号 “可有可无”的项目百分比最高的10项 %
1 数据库Foxpro 84
2 数据库MySQL 80
3 软件系统分析设计 80
4 业务系统开发 79
5 专业产品认证 77
6 Fortran程序设计 77
7 数据库Oracle 76
8 计算机系统业务需求规划 76
9 Java程序设计 73
10 C程序设计 73
(8) 艺术(认为十分需要或可有可无的项目分别见表19和表20)
表19必要项目
序号 “十分需要”的项目百分比最高的10项 %
1 字处理软件,如Word 61
2 汉字输入能力 53
3 操作系统,如Windows 51
4 电子表格软件,如Excel 49
5 幻灯片播放软件,如PowerPoint 47
6 图形绘制能力 44
8 计算机多媒体使用能力 35
9 数据库基本概念 30
10 简单网页或网站设计 27
表20可有可无的项目
序号 “可有可无”的项目百分比最高的10项 %
1 数据库Foxpro 71
2 数据库Oracle 70
3 Fortran程序设计 68
4 等级考试一级 67
5 专业产品认证 66
6 数据库Access 66
7 数据库MySQL 65
8 软件系统分析设计 65
9 数据库SQL Server 65
10 C++程序设计 60
4从调研数据可以给出的客观结论
(1) 计算机基础仍然是教学重点。
从全部样本数据可以看出,60%左右的用人单位仍然认为基础类项目是最重要需要学习的内容,其中又以文字处理、电子表格、Windows操作系统、汉字输入等为更为重要的教学内容。对于汉字输入部分的内容,在以往教学中是比较忽略的。
(2) 计算机网络能力成为用人单位关注的新教学热点。
计算机网络的应用能力被视为所有项目中第二重要的项目,100%行业都将该部分内容列为第二重要,基础类占60%左右重要性,而网络类已经占到15%的重要性。如果基础类不考虑,在整体样本中,计算机网络的重要性占33.4%(1482网络被选样本/4435总样本)。
(3) 数据库、等级考试和程序设计三个类别普遍被认为不太重要。
数据库技术、等级考试和程序设计三个方面的票数累计得到的百分比才18%左右,有些类别仅仅只达到11%左右。这很值得我们思考。
(4) 应用系统开发受到一定重视。
应用系统开发类项目是居于第三被用人单位重视的,其中电子商务、办公自动化是用户较为关注的知识。
(5) 一些课程或教学内容已经被用户淘汰。
如表21所示:
表21重要性低的课程列表
项目 十分需要
的票数 % 项目 十分需要
的票数 %
数据库Foxpro 51 3 C++程序设计 132 8
Fortran程序设计 57 4 Java程序设计 124 8
VB程序设计 83 5 数据库Access 147 9
数据库Oracle 75 5 C程序设计 152 10
数据库 MySQL 80 5 数据库SQL Server 153 10
其中数据库Foxpro、Fortran程序设计、VB程序设计、数据库Oracle、数据库MySQL都只有5%以下的重要性,这些都值得思考。
(6) 计算机等级考试和专业产品认证并不被用人单位重视。
注:以上结论并未经过浙江省计算机教学指导委员会讨论认定,只仅仅是从调研数据表现出的情况。
5建议
以下建议并不代表浙江省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意见,仅仅是浙江工业大学部分参与调查的老师的意见。
人才总量严重不足。根据信息产业部的关于计算机市场构成的报告,截至XX年底,全国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平均就业人数777万人,其中工人约占60%以上,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比例较低,远不能满足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对于即将进入国内市场的国际软件外包、国外通信运营商来说,计算机类的人才将会是他们在国内发展的首要选择。
人才层次结构不合理除高精尖专家人才外,电子信息企业还需要大批熟练操作的技术工人。目前,我国技术工人文化程度低的多,高的少;技术等级低的多,高的少;高等级技术工人年龄大的多,年轻的少。调查数据显示,仅广东省技术工人缺口就有多万,全国的需求缺口更大。以软件企业为例,很多简单的编程工作,高中学历的人只要经过专业的软件职业培训,完全可以胜任。目前,我国基础程序员非常缺乏,一些基础性工作只能由本科生和硕士生完成,造成人才资源的浪费。这说明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技工型人才奇缺。
网络技术的发展对人才需求量大大提升。网络技术持续稳定发展,网络设备的生产、检修、网络建设、网站设计等相关行业对应用型技术人才需求不断增长,社会对网络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都要求人才的素质不断提高,以适应网络技术的发展。随着网络的蓬勃发展,对计算机网络技术方面的人才需求也将越来越多。
2、被调查企业的分布情况
一、引言
计算机专业英语属于特殊用途英语(即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以下简称ESP)的范畴,是英语技能训练与计算机专业知识学习的结合。开设该课程的宗旨是“加强基础,拓宽专业,提高能力,学以致用”,这与我院高素质,复合型,经世致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是一致的。因此,探索一套符合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ESP教学模式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独立学院的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属性与定位
计算机专业英语从属性上讲,“也是一门语言,其教学不仅包含英语语言技能的训练,而且有明显的专业内涵,是语言技能训练与(计算机)专业知识学习的结合”(刘法公,2001)。 我院的计算机英语专业课程是两年大学英语基础教学的应用提高阶段,授受对象是计算机科学与软件工程系的大三学生,目的在于培养和提高学生在今后的工作情境和计算机专业领域的英语听,说,读,写,译等实际应用能力,学以致用。
三、“以学生为中心”的ESP教学原则
由于ESP具有鲜明的目标性,课程设置必须要满足学生的特殊需求,这就决定了ESP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这也是ESP教学三大原则之一(秦秀白,2003)。结合我院推行的以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为主要内容的“三大教学改革”,就是要在教学内容上,充分考虑独立学院学生英语学习的基本情况和计科系学生将来的工作需求;在教学方法上,打破传统的单向式课堂教学,转变教师的传统角色,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激发并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教学评价上,明确课程的考核方式和评价标准,争取做到对学生学习全过程和结果,以及通过学习获得的实践能力作出科学、合理、全面、有效的评价。
四、我院ESP三大教学改革
(一)教学内容的改革
秦秀白(2003)在谈到ESP教学原则时提出了Hutchinson 和 Waters的观点,认为ESP教学中我们关注的并不是语言的运用,而是语言学习。但是,独立学院ESP教学必须要从学生英语学习的基本情况出发。独立学院的学生,尤其是理工类学生,英语基础普遍较薄弱,面对枯燥的计算机专业词汇和含多重复合句的专业文章兴趣乏乏,甚至无从下手。因此,独立学院的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中,我们必须要关注“语言的运用”,即计算机英语的使用规范,包括词汇特征,语法特征,篇章结构等。教学中强调专业术语及命令的记忆,熟悉合成新词和缩略词,习惯被动语态的频繁使用,理清多重复合句的句子结构,了解计算机专业文献的篇章特点,掌握计算机英语翻译的基本方法,从语言的运用中体会计算机英语的客观性,准确性和专业性。
此外,还要从计科系学生将来的工作需求出发进行课程内容设计的改革。我院希望通过ESP课程的培养,学生达到在动手(口)能力上强于研究性大学学生,在基础知识上强于高职类院校学生,因此贯彻“够用、管用、会用、能用”的指导思想。计算机专业课程内容设计必须考虑“学生今后将如何使用计算机英语?将用计算机英语去和谁交流?在哪些场合将使用计算机英语?”等问题,从《计科系企业岗位需求调研报告》出发,形成有岗位针对性的方向培养方案。企业需要什么就学什么,学以致用,培养企业看重的具有一定口语交际能力和读写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他们不一定能用英语就某一专业问题进行深入讨论,但是能够对某一主流的微机硬件进行简单的英文介绍,用英语与客户进行面对面的沟通;他们不一定能独立阅读科研文献和撰写规范的学术论文,但是他们能够看懂Intel最新的CPU芯片情况的英文介绍,汲取有用信息并作简单的性能综述。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
独立学院的ESP不仅关注语言的运用,也关注语言学习,即“使学生理解和产出规范语言的学习策略和教学方法”(秦秀白,2003)。对作为ESP授受对象的计科系大三学生而言,“教学模式落后,教学手段单一”(谷志忠,2010)的ESP已经不能满足其实际需要。
对我国高校专业英语教学现状的调查报告(廖莉芳等,2000;李新等,2006)显示,ESP现行的主流教学模式是单调的“阅读+翻译”模式。这种教师主讲、学生主听的单向教学模式对于有一定自学能力,思维活跃的独立学院学生是没有吸引力的。他们希望教师能够更多地扮演组织者,协商者,指导者的身份,而不是传统的知识讲授者和灌输者的身份。因此,独立学院的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中,我们利用可视可听的教学媒体,合理使用学院倡导的“六大教学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完完全全地参与英语学习过程,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掌握。比如,以赛促学法,让学生组建团队参与竞赛,考查学生对计算机专业词汇的记忆和阅读理解能力等;问题导向法与阅读教学相结合,通过问题设置帮助学生体会计算机专业文章的句型篇章特点,培养快读精读能力,加强归纳表达能力。模拟仿真法,模拟会话场景巩固专业词汇的准确运用,利用幻灯演示模拟某一英文版开发工具软件的运用。海量平台法,教师利用网站建立网络交流平台,共享视频、文档、课件等资源,交流讨论,解决问题,批改作业等。任务教学法,设立英语值日报告环节,让学生轮流上台,结合幻灯制作,或介绍最新电子产品,或讲解计算机专业小常识,或展示某一英文软件的运用,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此外,我们还增加助教环节,通过辅导和答疑课,发挥对教师的教学协助和教学内容的补充,以及知识的应用和能力拓展的功能。
(三)教学评价的改革
在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ESP教学中,Dudley Evans和St. John认为,合格的ESP教师还应该精通ESP的测试与评估(evaluator),能根据教学需求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适时的分析和总结。(秦秀白,2003)这实际上也是对ESP教学评价作出了要求。
在教学评价上,我们明确课程的考核方式和评价标准,做到学习过程成绩评定和期末考试成绩评定并重。学习过程的评定注重多元化和科学化,形成包括考勤,作业,测验,讨论,演讲等多方面的考评机制,并定期公布。具体评价标准如下:期末成绩的构成包括40%的期末卷面成绩,10%的期末口语成绩和50%的平时成绩。其中,平时成绩又由10%的出勤,20%的值日报告,10%的课堂参与讨论提问,10%的测验和作业构成。对于其中的一些条款,我们还做了细化。比如,20%的值日报告成绩由专业词汇表达的准确性,英语口语的流畅,语法的准确,辅助演示的幻灯制作效果,听众的接受反映等方面进行评定。
五、结语
综上所述,“以学生为中心”的ESP教学符合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我们将继续改革ESP课程知识本位的传统教学方式,通过探索ESP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与评价机制,将专业理论教学、职业技能培养与专业教学实践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强化学生职业技能训练,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着力打造经世致用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谷志忠.高校ESP教学现状剖析与应对策略[J].外语电化教学,2010(5).
[2]李新,崔学深,盛慧慧.高校专业英语教学现状调查报告[J].教学理论与实践,2006(14).
用计算机技术构建统计学教学平台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探讨
数控车床加工非圆曲线用户宏程序的编制
基于CAXA工艺图表软件的课程教学实践
浅谈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谈数控机床实习教学的几点体会
教师角色与行为规范研究简述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工学院一种基于B/S结构的签字实现方案
Banach空间中的单调迭代法及其应用
IP QoS中两种体系结构的分析与比较
WDM驱动程序的基本结构与编写
小议我院公文写作的数字用法
金属导电的微观分析
浅析热工计量中不确定度的评定
教师心理应激源成因简析及其应对
谈谈美国教育的特点和中美文化教育的比较
文化建设线性方程组行处理法贪心和方法
渗碳钢碳浓度分布模型
嵌入式操作系统的发展与应用
相容性线性方程组并行迭代解法
趋分析:信息开发与知识服务的对象、方法、产品、市场
简·奥斯丁及其写作特色
政府采购招标中的新动向值得注意
泰特勒的“三原则”和“信、达、雅”的比较
WTO知识产权协议与我国知识产权法修改后的再探讨
孔子德育方法简评
建科学城内学习型社区的几点思考
用数据、评教学、探规律——课堂理论教学调查报告
LCR测量仪的短路、开路和负载校正的方法
第三方控件在Delphi程序设计中的应用
DirectDraw的C语言编程
基于VBA的实验报告批改助理
留数定理在复积分中的应用
高职学生创新教育的几点思考SQLSERVER事务隔离级别的实验研究
8712ET型网络分析仪检测阻抗的原理
左右脑型学生的分类方法研究
模糊综合评判在设备故障预警专家系统中的应用
UGNX6在5轴加工中的应用
数据区域元素引用铝阳极氧化膜的封闭处理技术
耐压检测改变滤波器特性的机理及其修复的方法
高职高专《机械制图》课程改革设想
建模与仿真中权重的确定方法
如何写好英语演讲稿
论英语教师在交互性课堂中的作用
对新课程理念下“小组合作学习”几个问题的探讨
从人类学视角看现代社会礼物交换中的人情因素
羌族传统民居“5·12”震损原因分析与抢救保护措施构建一专多能的高职数控三维CAD教学体系
光电倍增管的输出电路
Linux的内核修改与内核重新编译
现行条件下高职教育实行学分制管理的主要框架设计
基于UG后处理构造器的用户设置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和《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相关专业开设的两门专业基础课,但由于计算机的普及,社会需要非计算机专业学生也要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维护和网络应用知识。我们根据高职高专教学特点和要求,以“能懂、够用、实用”为教学原则,结合多年的实践经验,把这两门课整合在一起,在高职非计算机专业开设了《计算机系统维护与网络应用》这门课。
一、《计算机系统维护与网络应用》课程设置
1.《计算机系统维护与网络应用》定位
“计算机系统维护与网络应用”定位于“信息技术基础”课的深人和提高。在大学一年级,所有非计算机专业学生都系统学习了“信息技术基础”课并参加了河北省大学生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考试,已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系统组成理论知识。
2 .《计算机系统维护与网络应用》教材选择
《计算机系统维护与网络应用》课程的知识更新周期非常短,时代特征鲜明,应选择适合高职教育培养目标、教学现状和发展方向,在内容组织上突出了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并能结合具体操作步骤加以讲述、图文并茂的教材。
邯郸职业技术学院由教研室组织任课老师通过上网查询、翻阅其他最新文献等方式自行编写了课程讲义作为简易教材。在编写时,我们每年组织教师深人社会、了解市场,调查计算机系统维护与网络应用所具备的核心职业技能,经过分析和总结,制定出课程标准和能力测评大纲,最后分解出课程学习单元。课程讲义以学习单元为内容目标,精选相关的教材内容;编写时以计算机硬件和技术的发展为依据,保证教材内容与时代同步;注重教材内容的知识性和新颖性并注重实践能力的开发性。
3.《计算机系统维护与网络应用》课时分布
《计算机系统维护与网络应用》课程总课时为72学时,其中理论课为12学时,实训课为40学时,讨论课为20学时,课时比例约为1:4:2。从教学方式来看,先集中完成计算机系统维护理论课,再集中课时完成计算机系统维护实训课,然后完成计算机网络理论课,再集中课时完成计算机网络和综合实训课。这样做既能完成基础知识的学习,又有足够的实训课时使学生能充分掌握本门课程的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
4.《计算机系统维护与网络应用》课程实训安排
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在完成规定的实训课程后,可完成一些选学的实训内容。
5.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
在每次课程开始时,首先提出一个任务,课程的教学内容围绕这个任务进行设计,在任务的驱动下,学生对相关知识充满了好奇,会想尽一切方法去完成它。例如理论课上要求学生在理论课程结束后,交一份根据市场调查的结果完成的适合日常办公、图形图像设计、游戏等不同需求的计算机装机配置作业。学生会去了解市场,回来后都说收获很大。实训课上,例如硬件组装模块,教学组织与实施的一般过程为:课堂设计~示范引导~模仿试做一纠错重做一复述总结。课堂组织以学生小组为中心,内容教学以问题或任务为驱动,形成师生互动、生生合作的探究式学习氛围。讨论课上,例如故障检测模块,教学实施的一般过程为:课堂设计一预设故障一分组讨论一尝试修复一纠错重试一分析总结。上课前教师提前预设若干个可控制故障,上课开始时分组讨论每个故障产生的原因,在讨论的基础上小组尝试排除故障。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占据主体地位,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必然会引起素质的变化。这个素质指的是学生的思维和行为方法、动手能力和技能、习惯和行为标准及直觉经历、需求调节等方‘面的综合。
6.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
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于学习指导,其基本特点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科书为中心,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学生只是教育教学实施过程的被动受体,而不是自己学习的主体,缺乏个性化,因材施教的效果不够理想。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在网络环境下实施多元化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创造条件让学生主动地创造性地进行学习是推进高职教育创新的一个手段。学院现有实验设备组数少,课时紧张,有些学生在课堂上不能很好地理解消化知识,教师利用开放的网络环境,可将各种资料(如授课讲义、背景知识、课程信息等)以文件资料库的形式存放在网上,供学生直接网上阅览,进行自主学习,学生的学习活动将延伸到不受时空限制的网络环境。学院建立了网络实训室,为了充分利用实训设备,也为了学生课下实训方便,实训室开放了网络环境,某些实验可以通过WEB方式登录到实训室服务器进行操作。
7.考核方式改革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和《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相关专业开设的两门专业基础课,但由于计算机的普及,社会需要非计算机专业学生也要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维护和网络应用知识。我们根据高职高专教学特点和要求,以“能懂、够用、实用”为教学原则,结合多年的实践经验,把这两门课整合在一起,在高职非计算机专业开设了《计算机系统维护与网络应用》这门课。
一、《计算机系统维护与网络应用》课程设置
1、《计算机系统维护与网络应用》定位
“计算机系统维护与网络应用”定位于“信息技术基础”课的深入和提高。在大学一年级,所有非计算机专业学生都系统学习了“信息技术基础”课并参加了河北省大学生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考试,已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系统组成理论知识。
2、《计算机系统维护与网络应用》教材选择
《计算机系统维护与网络应用》课程的知识更新周期非常短,时代特征鲜明,应选择适合高职教育培养目标、教学现状和发展方向,在内容组织上突出了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并能结合具体操作步骤加以讲述、图文并茂的教材。
邯郸职业技术学院由教研室组织任课老师通过上网查询、翻阅其他最新文献等方式自行编写了课程讲义作为简易教材。在编写时,我们每年组织教师深入社会、了解市场,调查计算机系统维护与网络应用所具备的核心职业技能,经过分析和总结,制定出课程标准和能力测评大纲,最后分解出课程学习单元。课程讲义以学习单元为内容目标,精选相关的教材内容;编写时以计算机硬件和技术的发展为依据,保证教材内容与时代同步;注重教材内容的知识性和新颖性并注重实践能力的开发性。
3、《计算机系统维护与网络应用》课时分布
《计算机系统维护与网络应用》课程总课时为72学时,其中理论课为12学时,实训课为40学时,讨论课为20学时,课时比例约为1:4:2。从教学方式来看,先集中完成计算机系统维护理论课,再集中课时完成计算机系统维护实训课,然后完成计算机网络理论课,再集中课时完成计算机网络和综合实训课。这样做既能完成基础知识的学习,又有足够的实训课时使学生能充分掌握本门课程的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
4、《计算机系统维护与网络应用》课程实训安排
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在完成规定的实训课程后,可完成一些选学的实训内容。
5、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
在每次课程开始时,首先提出一个任务,课程的教学内容围绕这个任务进行设计,在任务的驱动下,学生对相关知识充满了好奇,会想尽一切方法去完成它。例如理论课上要求学生在理论课程结束后,交一份根据市场调查的结果完成的适合日常办公、图形图像设计、游戏等不同需求的计算机装机配置作业。学生会去了解市场,回来后都说收获很大。实训课上,例如硬件组装模块,教学组织与实施的一般过程为:课堂设计-示范引导-模仿试做-纠错重做-复述总结。课堂组织以学生小组为中心,内容教学以问题或任务为驱动,形成师生互动、生生合作的探究式学习氛围。讨论课上,例如故障检测模块,教学实施的一般过程为:课堂设计-预设故障-分组讨论-尝试修复-纠错重试-分析总结。上课前教师提前预设若干个可控制故障,上课开始时分组讨论每个故障产生的原因,在讨论的基础上小组尝试排除故障。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占据主体地位,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必然会引起素质的变化。这个素质指的是学生的思维和行为方法、动手能力和技能、习惯和行为标准及直觉经历、需求调节等方面的综合。
6、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
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于学习指导,其基本特点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科书为中心,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学生只是教育教学实施过程的被动受体,而不是自己学习的主体,缺乏个性化,因材施教的效果不够理想。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在网络环境下实施多元化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创造条件让学生主动地创造性地进行学习是推进高职教育创新的一个手段。学院现有实验设备组数少,课时紧张,有些学生在课堂上不能很好地理解消化知识,教师利用开放的网络环境,可将各种资料(如授课讲义、背景知识、课程信息等)以文件资料库的形式存放在网上,供学生直接网上阅览,进行自主学习,学生的学习活动将延伸到不受时空限制的网络环境。学院建立了网络实训室,为了充分利用实训设备,也为了学生课下实训方便,实训室开放了网络环境,某些实验可以通过WEB方式登录到实训室服务器进行操作。
7、考核方式改革
我们经常能看到或听到诸如某职校高材生利用掌握的计算机技术犯罪的报道,这难令我们不深思,我们教会了他们知识与才能,让他们掌握了过硬的计算机操作本领,可是他们真正成为了国家建设需要的实用型人才了吗?这是什么缘故呢?应当明确,我们培养的是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实用型技术人才,他们都应该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人才的质量应当是“德、智、体全面发展”。
一、 计算机专业职业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所谓职业道德,就是同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符合职业特点所要求的道德准则、道德情操与道德品质的总和。每一个从业人员,不论是从事哪种职业,在职业活动中都要遵守道德。如教师要遵守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职业道德,医生要遵守救死扶伤的职业道德等等。职业道德不仅是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的行为标准和要求,而且是本行业对社会所承担的道德责任和义务。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更是职业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
许多使用计算机技术犯罪事件中的违规者中大多数是计算机专业的精英人物,但他们高超的专业技能却用来满足自己的私欲而损害国家、广大投资者的利益,这与他们缺乏基本的职业道德有着最直接的关系。如果我们老师只是一味地注重智力教育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忽视职业德育教育,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试想一个计算机技能高超而职业道德水准低下的计算机专业人员,经常受利益驱使而将国家法律、法规置于脑后,其结果势必是造成对国家和人民财产的侵害,这样的专业人才还不如技术一般的人员,是计算机人才的“畸形儿”。中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他们今后将是我国各行各业中从事计算机专业的主力军。因而我们更应重视中职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这也要求计算机专业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既要一手抓好学生的技能水平,又要另一手抓好学生的计算机职业道德,而且两手都要硬。
二、 开展职业道德教育的“双途径”
第一,丰富教学内容。中职学生在学习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程时,其中有一章节内容是关于计算机安全及计算机病毒,这一部分内容的讲授运用概念、原则并结合目前最新的典型案例分析,将枯燥的说教于生动具体的案例中,无形中渗透职业道德教育,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又能增强学生对职业道德的感性认识,还能提高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的兴趣,真是一箭三雕。例如在讲计算机病毒时,列举了各种计算机病毒给人们的生活、工作带来了许多的不方便,甚至造成全世界的直接损失可以达到数千亿美元。一些反病毒专家用毕生的精力与这些计算机病毒作斗争。学生就完全可以通过这个案例理解计算机病毒的含义及其危害,深刻体会到计算机安全的重要性,这种教学效果显然比死记硬背好得多。对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还要重点讲授网络职业道德,引导学生更多地关注身边关于计算机安全的信息,助于学生牢记计算机行业的法律法规,通过各种案例学习职业道德的精髓,更好地掌握和运用一般原则。经常有针对性地指定和指导学生阅读某些报刊、杂志、书籍和网站。
第二,革新教学方式。面对社会现实和舆论环境,以网络为主体的信息源的立体化、多样化,容易使置身于其中的学生对职业道德内容的认同产生困惑和障碍。而且,市场经济带来的利益重组和分配落差使学生在价值意识和价值取向方面的个体差异性越来越大,越来越复杂,这些都对传统的说教和灌输方式提出挑战,探索具有可操作性和实效性的教学方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问题。比如,对书本知识要精讲少讲,辅之以丰富多彩的课件或案例,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课堂的趣味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潜移默化地接受职业道德理念。此外,还可以通过开展情景教学进行职业环境模拟,让学生扮演某种训练任务规定的职业角色,营造准职工身份,使他们亲身体验该角色的社会期待和行为要求,以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加以改进。
三、实施职业道德教育的“三结合”
第一,职业道德教育要与日常的行为规范相结合。在教育过程中注意从小事抓起,从平常抓起,要求学生从自己做起,尤其是通过实践教学环节,突出规则意识,使他们养成守业习惯职业道德是高度角色化和实践化的道德,职业道德原则和规范都是从实践中来、在实践中完善的,要让学生到社会这个真正的大课堂去实践。第一个阶段,学生刚刚入学,工作重点是日常的行为规范教育,帮助学生尽快适应职业学校的学习生活,注重对学生的心理教育,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通过组织高一新生参观实习基地,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启发教育学生爱校、爱专业、增强学生对所学专业的信心。第二个阶段,在学生掌握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职业道德课程的学习,特别是对本专业职业道德具体标准的认识和把握,培养学生认真求实、精益求精的精神,加强专业技能的学习。第三个阶段,在学生有了熟练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后,重点开展就业指导,通过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生动活泼地进行择业观教育、理想教育,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通过严格管理,有效规范学生的行为,使他们把这种规范养成习惯而内化为自身道德素养,渗透到思想中去,转化为爱岗敬业的实际行动。
第二,把职业道德教育和专业课教学相结合。职业道德教育要与专业课学习相结合,在专业知识学习技能训练中渗透职业道德教育,共同完成职业道德的教育目标。这有两个方面的要求:1、对德育课教师的要求。教育课教师不仅要掌握职业道德教育的基础理论,明确职业道德规范的基本要求和培养目标,还要熟悉有关的专业知识,能结合有关专业知识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在这方面重点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注重职业道德教育的层次性和阶段性,二是要熟悉有关专业的发展史和现状。2、对专业课教师的要求。职业学校是培养具有很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因此,掌握专业技能是职业学校学生的基本任务,要做到熟练地掌握专业技能。充分利用学校的实习基地,把课堂搬进实习基地,把实习基础当课堂。使学生在专业课的学习与实习过程中,体会本专业的业务要求和职业道德要求,达到职业道德教育的目的。
第三、职业道德教育与专业实习和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职业道德教育要取得实效,使学生达到知行统一,不
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职业道德社会实践活动,是难以达到预期效果的。为此,可以采用以下方法:1、实地参观活动。就是充分挖掘本地区优秀的职业道德教育资源,组织学生进行实地参观、考察并写出参观考察活动的报告。2、社会服务活动。就是组织学生走出校园,走入社会,运用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为社区居民提供各种无偿服务,这种服务既能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又能强化学生的集体主义意识和奉献精神。3、职业道德社会调查。就是由任课教师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有计划、有目的的对本地区的某一行业道德状况进行实地调查并写出调查报告的综合性实践活动。实践证明,这项活动非常有助于加深学生的职业道德意识,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综合素质以及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专业课教学是培养职高学生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场所,是对学生进行人生理想教育、道德观念塑建,信念与追求培养的重要渠道。专业教师应充分利用好这一途径,结合自身专业特点,正确地引导、启迪、教育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从而为其今后的就业及人生发展打下基础。在专业课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在教学中以“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去启迪、引导学生身体力行。总之,中职学校的德育教育工作要融入教学工作中,要切合专业教育的方式及特点,注重用行为去感染,用心智去感招,切忌落入空泛的套路中,这样的教育可能会起到一定的收获。
参考文献
引言
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将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用于其工作领域,将学生培养成既熟悉本专业知识又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一线行业服务。自1997年教育部高教司颁布《加强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的几点意见》以来,普通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得到飞速发展,在十年的时间内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而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只是在近几年内得到迅速发展,其计算机基础教育在课程设置上、教学模式、方法上多是参照普通高等院校的模式进行的,这在一定程度上与高职高专教育不相符合。针对这种情况,笔者结合教学实际,对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的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方法及如何提高大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等问题进行探讨。
1.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计算机基础课程设置上存在的一些问题
据调查,用人单位不仅要求高职毕业生能熟练运用电脑进行办公,而且要求他们能够进行系统安全与稳定性维护。但是,目前非计算机专业高职生中主要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学生掌握办公应用、数据处理、网络应用方面基本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而系统维护、信息综合处理方面仍远远未达到用人单位要求。《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在内容上一般定位于常用系统基本操作(基本上就是Windows操作系统)、办公应用(Office软件的Word、Excel、Powerpoint)、网络基本应用,这些内容的选取已经不能完全满足现在社会的需求。有的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根据专业的自身特点,另外开设了相应的计算机课程,如教育专业开设了《课件制作》、建筑专业开设了《计算机制图》、机电专业开设了《计算机辅助设计》等等,但这些课程都只针对本专业应用设计教学大纲及教学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对学生信息综合处理能力的培养与锻炼。
1.2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上存在的一些问题
当前,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过程中或多或少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过分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学生自主操作练习不够。
在教学方法上,仍然存在着串讲、串问现象,没有多少价值的“满堂问”和缺少操作训练的单纯理论内容分析仍然存在。久而久之,学生抱怨“满堂灌”、“概念多”,导致死记硬背,动手能力非常差,从而失去了自主学习的兴趣。
(2)在教学活动方式上,仍然存在着“齐步走”的现象。
近年来,城镇普通中学一般都开设了电脑课,学生大部分都会计算机最基本的知识及操作,而在一些偏远的农村中学往往都没开电脑方面的课程,或者名存实亡,所以这部分学生计算机知识及操作一般都很差,有的甚至还从来没接触过电脑。在这种学生基础参差不齐的情况下,部分高职院校在计算机教学活动中,仍然采取“齐步走”教学方式,导致一部分学生可能“吃不饱”,而一部分学生又“消化不良”的现象,忽视了学生的不同特点,抹杀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基本教学理念。
1.3教学资源不足
部分高职院校在教学资源配备上还存在不足,特别是一些山区高职院校。一是师资力量不足。师资力量对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水平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但有的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师还存在不足,或者教师的职称、学历、年龄等结构不合理。二是计算机实验室配备不足。有的高职院校机房配备不够,导致缩减学生实验课时,影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还有很多高职院校不具备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进行系统维护的实训的条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这一技能的掌握。
2.对策初探
根据上述的分析,笔者要让高职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在计算机应用能力上满足社会需求,同时兼顾高职院校实际情况,在以社会需求为基本依据、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有效利用教学资源的原则指导下,提出以下几点对策。
2.1调整计算机基础课程设置。
参照《高职高专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参考方案》,改革计算机基础课程设置,在原来普遍开设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基础上,增设一门《信息综合处理技术》课程。通过这两门课的开设,使学生既能进行系统组装、安全与稳定性维护,系统一般故障排除,熟练使用办公软件进行文字处理、数据处理,以及掌握网络基本应用,又会运用计算机进行社会调查报告、行业分析报告、科技论文写作,及制作社会广泛认同的信息载体,如演示文档、网页、BBS、博客、印刷物等,大大提高学生的信息综合处理能力。当然,还可以根据专业的自身特点,另外开设相应的计算机课程。
2.2改进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2.2.1理论授课以必需和够用为度,注重应用。
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专业需求灵活掌握教学内容;要讲透教材的重点,非重点内容可以略讲,学生能够自行理解和掌握的问题可以不讲,不必面面俱到,腾出更多时间加强训练。
2.2.2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强化实践能力的培养。
要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一定要争取多上机,将理论授课与实践操作两者的课时比例定为1:2的效果较好。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有针对性地给学生布置一定难度的任务,要求在一定的期限内完成,然后组织交流讨论,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的任务要有明确的目标,具有可操作性,还必须符合学生的特点,尽量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策略。
2.3加强教学资源建设
2.3.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任课教师要具有一定的专业素养和教学经验,才能承担课程教学工作,并在实践中不断改善、完善。因此,要加强课程任课教师的选拔、培养以及师资队伍建设工作。通过竞聘上岗试讲或说课工作,可以选拔出优秀的教师承担相关课程的教学工作,并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师资力量。
2.3.2加强实验室建设
上机操作是教学环节中学生把理论转化为能力的重要实践途径,所以,实验设备的最基本要求是齐全、充足。具体而言,包括学生实验用机、教师演示系统、网络服务、存储服务等都要齐全和充足,保证高质量、多课时的上机操作,另外实验室还要能够提供学生课余上机服务。
小结
笔者仅个人结合教学实际,对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进行分析,从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方法及如何提高大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等问题谈了一些自己的体会和看法,难免有不全面之处,望同仁指正。
参考文献:
在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进程中,信息技术教师在其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作为教育技术专业的学生,我想更应该在校期间努力学习各方面的技能,努力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只有这样充分体现自己的价值,为信息化发展添砖加瓦。从这这几项专业实习中,我深刻认识到了在学校学的专业知识不管是理论还是技术还不够细致,不够深入,比如网站的制作及帮老师做一些课件时发现自己的技术还是比较欠缺的。我们所学的更多的是一些入门的基础,而且理论学习方面根本没有应用到实践中。这次实践是一次很好的练兵机会,我学习到了很多在学校学不到的知识。四、建议 我希望我们学院以后能多和中学联系并和他们建立长期的基地关系,并开展一系列的合作。包括课题的研究开发,教学设计,学科资源网站的建设等等,并把这些任务都布置给我们。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学以致用,同时也可以为我们教育技术做一个很好的宣传。
经历了一个月的实习生活,让我初尝了身为一名教师的酸甜苦辣,也更让我体会到当一名教师所肩负的责任。在这一个月里,作为一名实习教师,我能以教师身份严格要求自己,为人师表,处处注意自己言行和仪表,热心爱护实习学校的学生,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尽全力做好班主任及教学的每一项工作;同时作为一名实习生,能够遵守实习学校的规章制度,尊重实习学校领导和老师,虚心听取他们的指导意见,并且和其他实习生一起团结协作完成实习学校布置给我们的任务,很好的塑造了我们教育技术专业的形象,给实习学校留下好的印象。
相关文章:
护士年度实习鉴定范文
计算机教学实习鉴定范文
2012年实习生自我鉴定
实习教师自我鉴定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913(2007)04-0022-04
1 我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
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基本信息素养和信息能力,使学生能将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用于其工作领域,成为既熟悉本专业知识又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复合性人才。在进入信息时代的今天,计算机基础教育对于提高21世纪大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和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课题组的研究成果“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2004 ”等文件精神,我们在2004年将目前面向全校所有专业开设“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名称改为“大学计算机基础”,将各类程序设计语言课程统一定为“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教学中尝试采用了多样化、立体式的教学模式,逐步完善和充实了课程教学内容,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强化计算机文化、信息处理基础、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等内容的教学;在“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课程中强化程序设计思想,突出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的思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两类课程的实践环节教学均得到较大的重视,除了正常的课内教学之外,均增加了等量的课外实践学时,与此同时加大网络课程建设的力度,进一步了解国内同类课程的设置,加强与国内同行间的交流,教学水平与教学质量力图与国内著名高校接轨。经过多年的努力、实践和积极探索,通过不断转变教学理念、更新教学内容、完善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手段,我校基本构建起比较完善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体系,形成了一定的特色。2006年4月经专家验收,“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
2 我校的专业设置和学生入学条件
我校的专业设置和2005级以及以前学生入学条件如表1所示。
3 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课程设置方案
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们认识到大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教育过程,要着眼于学生信息素养和信息能力的培养,包括通识素养和能力与应用创新素养和能力。通识素养和能力是对所有大学生的基本要求,是指在接受高等教育之后,在信息技术方面应该具备的基本知识和能力。例如计算机的基本知识,信息表述能力、信息交流能力、信息搜索能力等。应用创新素养和能力是指学生能自主学习,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开发能力,能灵活自如地把计算机技术用于专业研究领域。实践证明,许多在计算机技术领域有成就的人是非计算机专业毕业的学生。他们既具有本专业的知识,又掌握计算机技术,跨学科的人才知识面宽,富有创造精神。关键在于正确引导和培养。
在研究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课程设置和教学时应当充分围绕这两个层次素质与能力。为此我们提出“3+1+X”(3门通识课+1门限选课+X门任选课)的分层课程设置方案,开设8门核心课程 ,表2给出了8门核心课程名称以及学时设置。
其中,“大学计算机基础”、“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和“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为”为全校通识课,课程主要涉及计算机基础性和适用性的概念、技术和应用,它在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知识、能力和素质方面起到基础性、先导性的作用,我们学校已将它们纳入学校通识课范畴,并作为学校重点课程来管理和建设。
对于“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课程考虑到学生的兴趣不同、计算机基础不同、专业需要不同,由学生所在院系在“C语言程序设计”、“Visual Basic语言程序设计”、“Visual Foxpro语言程序设计”和“多媒体基础应用”四门课程中任选一门作为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课程。
在三门通识课程学习完成之后,各专业可根据需要在“数据库技术及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应用”中选择一门作为专业限选课。
为了达到新形势下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目的,学校在学分制下采用的是多模块、多层次的进阶式教育模式。由于学生的基础各异,学校还提倡学生根据自己的基础知识、兴趣爱好和实际应用需要选修一些计算机课程和计算机实用技能课程。为此,我们还设置了一系列信息类选修课程,供学生自主选择。学生自主选修课程设置表如表3所示。
4 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课程建设的进一步改革设想
4.1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网站的建设
网络课堂的教学模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师生之程网络课堂内容。2006校级精品课程“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的网络课堂目前包括“大学计算机基础”和“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C语言)”两门课程。在使用中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1)扩容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网络课堂,将建设包括8门核心课程的网络课堂,完备相应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建设。
(2)完善网络作业平台,实现在网上向学生布置作业、网上辅导答疑、网上做作业、网上批改作业、网上测试、网上讨论等一系列网络教学活动,充分发挥校园网在日常教学以及教学管理中的功能。
4.2教学方法的改革
在教学中要继续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注重发挥学生在各个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注重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综合素质。
(1) 集中课堂教学。
根据各门课程特点发挥集体的智慧和经验制作优质的电子教案和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并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和多媒体软件进行生动、形象、直观的教学,使得介绍理论概念时不生硬、不枯燥,实时演示实际操作时具有直观性和动态性并保持有趣性。
(2)分散自主学习。
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学意识和能力,在教学中要继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学,把课程中的部分有趣又相对简单的章节留作自修内容,以论文、小结、调查报告等形式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
(3)实践中学习。
在实训教学中,强调基本操作方法的灵活运用,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学习意识。为了有效地进行实训教学,首先要加强实践教学指导的力度,我们将聘请一些具备厚实计算机操作能力的学生和教师一起进行实训辅导,其次制定科学的、系统的、先进的实训基本要求和目标、提高要求和目标以及综合要求和目标,同时配套以实训教材、电子课件、实训案例和实训素材做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以发挥学生的才智,达到锻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4)理论结合实训的教学。
部分理论知识由于课时的限制和学生的基础无法详尽地介绍,如“大学计算机所基础”课程中数据库基础、多媒体技术基础等部分内容。在教学中通过实际案例驱动教学,在较少的学时下使学生能通过实例既理解和掌握了繁多的基本概念,同时可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发其进一步学习的意识,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5)网络课堂。
网络学习模式本身就是一种潜意识的课程学习,学生在使用网络环境时会促使其学习的欲望,并能与教师之间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6)课外科技活动平台。
配合学生自发成立的青岛理工大学计算机分会活动,定期为学生举行计算机前沿技术、常用热门软件操作等讲座;开设共同关心的问题论坛;引导学生走出校园到知名企事业单位参观、考察,真实感受社会、感受专业。
4.3实训教学改革
信息类课程的特点之一就是理论和实践并重,所以学生实际运用计算机的能力可以作为评价课程教学效果的尺度之一。我们在日常教学中非常重视实训教学,并不断地进行实训教学的改革尝试。
(1)根据实训教学要求,我们将按照知识点建立“基本实训+提高实训+综合型实训”的分级体系,分级考核和锻炼学生对知识点的综合应用能力。
(2)考虑到新生计算机操作能力参差不齐,对一些具备计算机操作能力的学生可以让他们优先获得学分,我们在每个学期将分三阶段进行过关测试,分别按照达到基本、提高和综合能力给出及格、良好和优秀成绩。
(3)在有限的实验课学时内,加强实验教学的管理和实验教学的资源,建立开放机房。
4.4高素质师资队伍建设
几年来我们已形成了一支队伍稳定、热爱基础教学、团结协作、勇于改革,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队伍,其中包括一名校级拔尖人才,两名校级青年骨干教师,一人获得宝钢奖。为了深化教学改革的力度,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师资队伍的建设也是一项长期不懈的工作。
(1)我们将一如既往地定期进行教学法研究和专题讲座。
(2)组织教师进修学习,不断更新知识。
(3)积极接受和培养青年教师,鼓励年青教师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提高自身的学术素质。
(4)积极参加全国各地区的教学研讨会,向兄弟院校学习,取长补短。
5结束语
经过多年的努力和实践,在大学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育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并得到了肯定,但是课程设置和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的问题,比如学校定位、学生来源、专业特点、师资结构等。我们所做的工作和将要进行的改革无论是课程设置、课程内容更新,还是教学方法的改革等,目标都是明确的,那就是为了提高我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教学质量、教学效果,最终使学生受益。
参考文献:
[1]冯博琴.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白皮书”与教学改革实践[A].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报告论坛论文集[C],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