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06 18:14:47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教学研究先进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7-0141-03
一、核心概念及理论基础
R.M.加涅将教学设计界定为系统化(systematic)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是对资源和程序做出有利于学习的安排,任何组织机构,如果其目的旨在开发人的才能均可以被包括在教学设计系统中。因此可以看出,教学设计不是单纯指教学活动的安排,它是一个系统的概念,包括分析、设计、设计评价全过程。
教学设计技术本身具有自成一体的理论体系:首先,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过程,有系统方法理论;其次,分析教学内容及设计教学活动过程有相应的理论作为指导,包括一定的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最后,随着科学技术对教育领域的影响而产生的丰富的教学手段技术也是教学设计理论的补充。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当今时代,教学技术理论甚至反过来促使人们重新审视传统的学与教的过程,如现在国内外风靡的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慕课(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信息技术使教学从电化走向信息化。
现代教学设计理论可以由下图1所示,认知主义、行为主义、建构主义共为三大学习理论。行为主义起于20世纪20年代左右,由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发起,行为主义强调行为的环境决定性。认知心理学在20世纪70年代成为西方心理学的一个主要研究方向,它是反对行为主义的,把思维归结为问题解决。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教育领域中兴起的建构主义则基于情境、基于社会文化背景。与建构主义有关的研究是近年来我国外语界最热的话题之一,几乎涉及外语教学的方方面面,其中建构主义理论和多媒体网络技术相结合的研究最多,占了相当大的一部分(中国知网中“多媒体”为关键词的英语教学设计论文与论文总数的比例达■,约14%)。
英语学科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也是源于三大学习理论的,图2为英语学科教学设计的理论构成学,其中语言学习理论在西方研究比较多的是二语习得理论,M.S.Troike在《二语习得导论》分别从语言学、认知心理、社会环境三大角度来解释二语习得过程。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英语教学设计研究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历程,从最初相对简单的语法―翻译教学,发展到一个整合心理、认知、社会、文化和管理的多维研究领域,20世纪90年代左右逐渐成熟的二语习得理论使得英语作为二语(second language)和外语(foreign language)的教学设计有了更具体的理论依据。其应用和理论的发展已经成为一场国际化的行动,遍及各种级别学校的课堂学习以及专业教育。本文尝试从英语教学设计的三大主线来粗略总结最近十年来的研究进展。
1.体现差异化,因材施教――认知心理学为主线。国内:主要是在班级设计、教学活动设计等方面进行了不少尝试,如小班教学、作业分层、基于多元智力理论的英语项目化教学等。其中基于多元智能的英语项目化教学研究从多元智能理论的基本思想出发,探讨了这一认知心理学理论在项目教学法中的现实化。研究认为不能单凭某种标准测试的分数或几门书而考试的成绩衡量学生,而应重点培养并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和进行初步创造的能力。在我国外语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素质教育全面推进的形势下,多元智能理论和项目教学法相结合的模式会为外语教学改革提供一个良好思路,从而推动我国英语教育更好更快地发展。国外:由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于1966年提出的认知心理学,是认知发展领域中最有影响的学派。皮亚杰在1970年发表了《发生认识论原理》,在皮亚杰理论的基础上,维果斯基强调学习者社会文化历史背景的作用,维果斯基提出的社会文化理论中的符号中介、最近发展说、内化学说都在二语习得中得到了很好的应用。主要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二语教学设计作为主要方向,如David Numan在《The Learner―Centred Curriculum》一书中阐述了如何以学习者为中心,分析学习者的需要、兴趣等一系列方法技术。国外许多一线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尝试用多种辅助方法从母语对外语的正迁移作用来编排教学程序和内容,促进学生高效地习得英语这门外语,如TOMAK・N・Ercan在土耳其两所小学英语教学中将英语和土耳其语有意义地混合在一起,类似我国香港等地,一句话中中英文夹杂,结果表明土耳其的小学用这种方法取得了成功,特别在人称代词和be动词的学习上。
2.关注情境,基于问题解决――建构主义为主线。国内:中国知网以“英语教学设计”为标题的学位和期刊论文,关键词含“任务学习”、“情境”、“互动”、“交际法教学”等与建构主义相关的词语的论文数量占■(约26%)。
“基于任务”的教学设计研究是这类研究的主力,因为其更具实践性,许多一线英语教师倾向于以任务为导向的教学。英语教学期刊中任务型教学设计研究论文数量占13%(不完全统计)。“基于问题学习”是建构主义所提倡的一种教学方式。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交流、合作、探索、发展的平台。“交际法教学”更是今年来流行于中国英语教学界的话题,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的张伊娜曾以调查问卷的方式做过一个调查,了解交际法在中学的使用情况以及教师对交际法的了解程度,结果发现82%的老师认为交际法是目前最先进的教学法,超过半数的老师自认为是在使用交际法。国外:“系统功能语言学”自诞生之日起迄今已有四十多年了。系统功能语言学在80年代中期趋于成熟,其标志是韩礼德《功能语法导论》的出版。在基本理论趋于稳定和完整的前提下,近二十年发展迅猛,在世界语言学发展潮流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系统功能语言学在英语教学设计方面则表现为主流的教学设计方法――交际法教学,如John Munby的《交际法教学大纲设计》,交际法强调语言是通过交际获得的,同时也强调向学习者提供使用英语进行交际的机会的重要性。近年来,在国外建构主义理论的运用非常盛行,特别是将信息技术与建构主义理论结合,掀起又一潮改革大浪,全面刷新人们的师生观、教室观(教室不再拘泥于学校,处处是教室,只要有网络)。在下文的第三点将具体介绍最新动向。
3.网络技术用于教学设计――信息技术应用带来新活力。随着信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应用,教学领域也发生了巨大发展,突出表现在教学手段和教学过程的设计上,国内外的教学设计研究近年来纷纷将目光投向了教学技术运用及研究。2013年国际英语教学会议的主题是“计算机应用技术用于英语教学游戏设计”。2014年在阿拉伯国家召开的第四次国际英语教学会议则将语料库作为E学习的内容,网络应用于英语语料库的研究。近来风靡教学界的“翻转课堂”,重新转换课堂内外时间的安排。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课后完成自主学,教师则采用协作法来满足学生的需要并促成他们的个性化学习,共同研究现实世界面临的问题,目标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实践获得更真实的学习。为了让学习更加灵活、主动,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自身经验建构知识体系。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催生“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而“魔灯”(MOODLE)则更进一步,它是依据社会建构主义教学思想而设计的课程管理系统软件平台,在教学活动中,师生相互协作,并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共同建构知识。翻转课堂又催生了“慕课”(MOOC),即大规模在线课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最初是国外大学开始尝试制作由知名教授讲课的视频开放课程,以后发展迅猛,以至于现在由美国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MIT)成立的EDX所提供的免费开放课程,已经吸引了大约6000名大陆学生。我国也积极致力于抓住国内教学阵地,清华近期将开发30门新一代在线课程。2013年7月,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签约“MOOC”平台Coursera。
三、未来研究趋势
随着我国英语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以及教育学理论研究重心的不断下移,越来越多的研究者特别是一线教学工作者着手英语课堂教学设计的改革研究。近年来,我国英语教学设计的研究热点主要表现出以下几个趋势。(1)在宏观层面上,探索课程领域的理论发展走向;同时对学科教学设计统整评价、校本课程教学设计、教师教学能力对教学的影响等课题进行探究。(2)微观层面上,基于新课标,从目标倒推教学内容的设计改革;细分英语学科部门如普通和专门英语等。(3)对国际经验的反思与借鉴,探讨前沿课程理论与课题研究。随着科技的发展,英语教学课堂将会变得更加高效、更加丰富,借助现代技术的帮助,积极参与并赶超国际上关于二语习得理论的研究发展,在实践领域进行实证研究。
美国芬瑟曾写过一本著作《学校是一段旅程》,其实,教学也是一段旅程。教学设计则是布局:我们如何带领学生在获得知识(经验)的旅途中比较顺利高效地领略“大自然的魅力”,需要完善制定出行目标、路线、时机、方式等。在教学之旅,不同的教学设计可能让学生感受不同的教学“风情”,不同的教学设计理念就可能让学生领略不同的教学“风景”。在学习之旅,教师和学生都是风景的领略者,导游者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环境自身,而学习者对意义进行个人或社会合作建构以及解决问题,其内容纵向涉及问题解决的不同过程,横向涉及不同的问题解决类型,将二者融于一体,并在一个框架之中整合出现了一个个成功的典型案例,为理论与实践搭建桥梁。日本学者以“未来的英语教师――一名充满革新、基于网络多媒介环境的研究型英语教学者”(My English teacher-An envolutionar,web-based,multi-Agent environment for Academic English teaching.)为题,勾画出当今时代英语教学的新变化以及对英语教师的挑战。未来英语教学设计研究也将着手于这种新变化下的重新整合。
参考文献:
[1]R・M・加涅.教学设计原理.学习心理学与教学设计名著译丛[M].王小明,庞维国,陈保华,汪亚利,译.皮连生,审.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刘润清,戴曼纯.中国高校外语教学研究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3]严育洪.课堂坐标:教学设计的走向[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4][美]查尔斯・赖格卢斯.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模型:教学理论的新范式.第2卷[M].裴新宁,郑太年,赵健,主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5][美]萨尔曼・可汗.翻转课堂的可汗学院:互联时代的教育革命[M].刘婧,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14.
[6][美]罗伯特・D・坦尼森,等.教学设计的国际观: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M].主编任友群,裴新宁,主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2007.
[7]鲁子问,康淑敏.英语教学设计[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8]韩礼德(Halliday).功能语法导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9]吴剑平,赵可,等.大学的革命:MOOC时代的高等教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
[10]David Nunan. The Learner-Centred Curriculum[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11]M.S. Troike.二语习得导论(Introduc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剑桥大学出版社,2008.
[12]杜亚莉.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大学英语教学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9.
[13]鲍静.多元智能理论视野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活动设计[D].鸡西大学学报,2008.
[14]张伊娜.交际教学法问题之思考[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04).
[15]慕课崛起,大学的未来在网络?[EB/OL].MOOC学院.http:///post/610661.
(一)教学目标不明确金融行业的迅速发展对金融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不仅需要全面掌握经济金融知识,还要能够熟练进行市场运作。因此,如何帮助学生构建扎实的理论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实现学生知识、技能与经济社会的融合是金融学教学担负的主要任务。现阶段,国内高校的教学通常能够完成理论知识的传授,却忽视了对学生研究能力、实践技能的培养,导致金融学专业的学生走入岗位后,所学知识无处可用,业绩不理想,创新意识不强,无法满足金融行业的人才需求。
(二)学科建设不完善,课程设置不科学近年来,为适应社会对金融人才的大量需求,开设金融专业的院校纷纷扩大招生规模并进行专业细分,实际上很多细分出来的新专业都是出于包装需要,在教学内容上与传统的金融学并没有显著差异。然而,专业过度细分反而打破了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的完整性与系统性。简单的细化与分割,导致学生的知识结构变窄,一些专业基础理论在很多课程中都有涉及,却都讲的不透。金融学学科内涵与外延的划定及学科体系的建设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目前,多数高校金融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仍偏重宏观经济理论、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学等核心课程,对数理分析、计算机技术应用重视不够,比如像经济数学、计算机编程、数据库等能够辅助学生进阶的课程并未广泛开设;而公司理财、证券投资、财务分析、金融工程、基金管理、资产定价等与时展联系紧密的课程也未能实现知识与应用的互动。此外,金融学教学对国内外金融发展的动态追踪仍是一个薄弱环节,教材陈旧、内容良莠不齐的问题依然存在。近年来,金融体系一直在发生着新的变化,新问题的出现为教学和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比如,国际上新兴资本市场的崛起、金融危机的爆发、跨国并购、资产证券化等问题,以及国内的资本市场发展、汇率改革、人民币国际化、影子银行等问题,都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如果在教学中不能跟随社会发展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学生的认知跟不上时代变化,如此的教学效果必然是不达标的。
(三)教学方法单调,对研究能力的培养重视不足很多高校在教授金融专业课程时,仍以灌输式教学为主,在这种培养方法下,学生习惯了被动接受,为应对考试而强行记忆,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不高。针对学生学术研究能力的培养,教学中常用的方法是布置课程论文,由学生个人完成或者以小组形式完成。撰写课程论文确实是锻炼学生研究能力的有效方法,但实际效果却参差不齐,难免流于形式。在学生独立撰写论文时,如果缺乏指导,且不存在严格的外部监督,学生可能会在网络上直接抄袭他人已有观点,这不仅起不到促进作用,反而滋长了不诚信的学术之风。而在以小组形式开展学术研究时,往往出现“搭便车”的现象,无法保证每个学生都得到训练,单纯的分工再拼凑也严重损害了研究的完整性。在教学改革中,高校也在积极尝试新型教学模式,如案例教学、课堂讨论、实验模拟等,然而从长期禁锢的思维向发散创新的思维转变仍需要多年的教学摸索,相应的配套措施也需逐步完善。
(四)教师队伍素质仍需提高作为教学的主要参与者与引导者,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是教学质量提高的关键因素。近年来,国内金融学博士培养的跟进与海归博士的引进为高校的教学队伍补充了一大批高学历人才,较大幅度地提高了教师整体素质。然而,高校教师队伍在学术研究、工作经历、教学经验等方面还存在着结构性问题,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的分工与协调也存在脱节。针对教师个人而言,不合理的职称评定制度还会对其教学任务与研究任务的分配造成负面影响。
二、学术研究在金融学教学中的作用
在金融学专业教学中强调对学生学术研究能力的培养,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有助于提高教师队伍的教学与科研能力。
(一)学术研究能够帮助学生更加准确地理解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多种能力主要表现在:1.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实际运用能力。学术研究活动改变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成为主角,为他们提供足够的空间展示自己,可以激发其学习兴趣,提高主动性。在研究过程中,学生将理论知识用于分析现实问题,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大大缩小了教学与实际生活的距离。2.锻炼学生思维,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研究过程中,学生既要留心观察经济社会运行,发现问题,又要大量地阅读与思考,从实例中归纳分析出一般性结论,检验已有理论的正确性。通过对金融市场已经发生的或将来可能发生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可以启发学生的思路,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通过交流与讨论,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国外课堂常采用的小组讨论方式,近年来也备受国内老师追捧。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结合成讨论小组,根据班级的规模,每组可由4~8人组成。挑选经济热点展开讨论,针对不同的观点展开进一步的探讨、辩论。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参与问题的各个环节,教师可以通过适时引导、简单评论来参与学生的讨论与分析。这既可以促进师生之间的合作学习,也有助于学生之间互相启发、取长补短,同时学生的表达能力与沟通能力也得到提高。
(二)注重学术研究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与科研水平在引导学生进行学术研究时,教师需要关注专业领域的前沿发展,收集、更新、整理数据及案例,这就对教师的授课水平提出了高要求。要想讲好金融学的课程,与同学形成良好互动,要求教师不仅要有广博而丰富的专业知识,还要了解相关业务的实际操作,同时还要密切关注国内外金融市场的风云变幻和理论研究前沿。另外,在科研工作中积累的素材也可用于编写教学案例,实现教学与科研的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可见,提高学术研究在教学内容中的比例,重视学术活动的开展,不仅能使教师积累教学经验,提高教学质量,而且可以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与研究能力。
三、在金融学教学中推动学术研究的途径
为了推进金融学专业研究型教学的开展,一方面,要转变教学观念,纠正师生“重应试轻学术”的观念,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深入开展学术思想的讨论与学习;另一方面,要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完善硬件设施的现代化建设,精心设计教学方法,抓住课堂互动、课外实践和评价反馈几个主要环节,积极推进研究型教学进程。
(一)试验研究型课堂教学与传统的单向传授课堂不同,所谓研究型课堂教学,是指以学生为主体,研究理论形成过程为主的教学方式。金融学作为一种社会科学,与现实联系紧密,很多理论都可以通过观察总结得出,或者放入现实社会进行验证。老师可以通过设计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探索理论知识的产生,还原经济学家们的思维活动,并鼓励学生质疑反思已有理论,发表独立见解。研究型的教学课堂有很多种实现方式,比如案例探讨,头脑风暴,问题情境,正反方辩论,小组讨论等,每种方法都有其各自的适用条件,可以根据具体教学内容进行选择。教师们通过掌握新型教育理念,就可以不拘于已有模式,根据课堂内容和学生特点,自主设计教学方案,借助多媒体和信息技术,开展研究型教学试验,提高教学质量。
(二)完善金融学学术研究方法在传统金融学专业教学中,定性分析往往占主导地位,定量分析比重则十分有限。如果没有精确的数量分析,质的规范性就难以把握;但无视定性分析,单纯定量研究也会失去经济学意义。只有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得到更准确的结论,更好地揭示资金运作的内在规律。现代金融学的量化特征日益显现。定量分析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将理论模型化,即利用数学语言来表达某一理论的基本内容;另一种是实证研究定量化,即运用统计数据来验证理论的适用范围与正确性。近年来,西方国家的金融领域研究多数都是通过运用数学工具来研究。国内的量化分析仍处在起步阶段,可以在借鉴国外成熟模型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进行研发,但同时也要防止过度强调数量分析而忽视了经济含义。
1. 先进教育技术的含义和作用
先进教育技术主要包括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先进教育技术已经在教育教学中彰显了极大的优势,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使教学更直观,更具体,内容更丰富。
教育的普及化、教育的社会化、教育的大众化、教育的个性化已成为当今社会多元人才发展的客观需要,而先进教育技术则是实现这一需要的必要手段和载体。先进教育技术不再局限于单纯的知识传授、知识累积、知识灌输等应试性的传统教育,它将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带进了现代化的教学,使教学形式更加丰富多彩,更加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更体现以人为本,彰显个性的社会特征。
多媒体技术以其丰富的图象和影视资料并以图文声像并发的形式向受众者提供,使受众者的直观感受更接近现实,获得的资料更加多维化,更加真实化,使学生接受的信息更加多姿多彩。多媒体教学所具有的信息媒体多维化、集成化和交互性特征,极大的丰富了其表现力。缩短学习时间,增强学习效果,
传统教学教师大量的时间浪费到板书和讲解上。而现代多媒体技术使教师提前准备好课件,这样教师就有足够的时间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学生可以通过计算机获得教师的大量信息,在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时,可以很便捷的向教师提问。即使教师不在现场可以通过电子邮件,QQ,视频等方式以最及时、最便捷的方法与教师进行互动。另外,教师可以选择任意一个学习者或学习组与其进行研究讨论,可以指导每一个学习者进行操作,可以将某个学习者的屏幕内容传播给其他学习者观看。学习者之间也可以进行网上交流,展开讨论,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2.推行先进教育技术的意义
传统教育手段绌劣越来越突显,如何归避传统教育的弊端,有效发展当前教育成为当务之急。先进教育技术利用网络、多媒体、计算机、远程教育等优势应运了这一需要,利用先进教育技术可以更有效、更科学、更迅速的实现教育现代化,培养公众的可持续发展教育意识;加强生态环境教育发展的需要。最终实现我国由人口大国向人才强国的转变。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国际间的竞争将是综合国力的竞争,经济实力的竞争,科学技术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而我国是人口大国,如何使人口大国蜕变成人才强国,主要依靠教育。而提高教育水平的最有效手段就是先进技术教育。我国传统的教育模式以应试教育为主,学生识记能力强,但知识结构单一,知识体系古板,在国际人才竞争中缺乏创新能力的弊端已经凸显无遗,如何克服这种弊端,提高我国人才的创新水平和创造意识,是我国取得国际知识经济竞争优势的重中之重。那么就要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把国内外的先进技术、创新思维模式等我们可以利用的东西归整过来,为我所用,从而提高知识经济的核心竞争力。
3. 先进教育技术对教育教学的影响
先进教育技术是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教育技术主要是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基础上,以课件为中心对教育教学进行制作讲解的过程。先进教育技术与传统教育是矛盾的。传统教育以教师讲授为主导,学生是被动的接受信息的知识的过程。是在以教师为主导的前提下被动接受教育的过程。这种填压式教学使学生死记硬 背,缺乏活力,更没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而先进教育技术以多媒体为手段,教学方式更新颖,内容更丰富、更直观,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开发学生的智能。
先进教育技术可以更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先进教育技术教学方法更多元,教学技术更丰富多彩,教学手段更有效,例如3D教学,可能通过电脑使3D技术更直观更有效的让学生接受。而3D在以前传统的教学方式是很难表现出来的。
传统教育教学信息的组织是线性的、顺序性的,它不符合人类善于联想、触景生情、思接千里的网状思维方式,制约了“直觉思维”的正常发挥。而先进教学技术是多维的、互动的、立体的,更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更有利于促成学生创新环境的形成。
4. 先进教育技术对未来教育的影响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知识更新显得非常重要。终身学习成为现代学习的主流。传统教育技术是单一的,单向的,不变的。而且知识结构老化,更新换代比较慢,教材易于陈旧。而先进教育技术使学习者学习形式更加多元,学习方式更加多维,可以通过广播、电视、卫星转换、计算机网络等途径传送教育信息,这样信息的接收和互动就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并且接收信息者省去了固定学校的教育时间和花费。在这种多元化的教学体制中,学习者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有目的地自由选择和变更学校以及所学的学科内容。突破了年龄、空间、时间的限制。从个人自身发展来讲,可以利用先进教育技术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年龄段进行无限制的学习。从学校和政府角度来讲,可以根据自身资源和学校设施等方面的条件进行合理的对公民和学生进行教育,有效的节省了教育资源和成本,提高了教育效益。
参考文献:
电子科技革命改变了每个人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提高了知识循环的速度,同时也使人们进入了知识大爆炸的时代。利用现代教学手段进行高职日语教学中成为现代高职教育的必然要求。现代教学手段包括教学资源和方法。教学资源包括多媒体环境下的教学、网络学习环境下的教学等。教学方法包括纠错教学法、交际教学法等。
一、现代教学手段在高职日语教学的现状
大部分高职学校虽然都配备了语音实训室,多媒体设备及远程教育设备等现代教学资源,但是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语音实训室等现代教学资源或闲置或单纯地沦为学生听听力的单纯工具。同时网络环境下的日语教学尚处于试点阶段,很多学校的语音实训设备的网络功能只是一个假的摆设,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大大地降低了日语现代教学资源的应用效率。这些日语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使用现状与社会对新型的日语人才需求是不适应的。如何利用现代教学手段进行日语教学就成为我们需要探索、研究和发现的课题。在教学方法上,多数高职学校仍然以教师为课堂行为的主体,采用照本宣科、灌输性教育形式,交际教学法、纠错教学法等先进的教学法没有充分的利用到课堂教学中。在现代教学中如何更好地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成为我们需要重点研究的课题。
二、现代教学手段在实际教学中的探索
1.因循利导,促进学生多方面发展,利用学生原有的语言优势。高职日语学生大部分都是零基础的学生,且都已经学过一门外语,这对于日语学习既是有利的,又是不利的。有利的是学可以运用其他外语的经验来学习日语,对于学习过英语的学生来说更加方便记忆外来语单词等。不利的是学生的固有的观念和思维方式难以打破。在教学中如何打破固有的思维和记忆方式成为日语教学中应该和必要研究的课题。2.运用交际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现代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的日语语言应用能力及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提高。现代教学强调以实用为目标。要求调动学生的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在课堂中发挥主观能动作用。教师发挥的只是指导和辅助的作用。如何改变教师课堂中的作用,做好教师角色的转化也是我们需要研究的课题。3.运用现代教学资源进行日语教学。现代教学资源一定程度上能打破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使学生的学习更加具有灵活性与多样性。例如利用远程教育来进行讲解,利用语音室设备对学生进行分组等,都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何更好地运用现代教学资源必然成为我们研究的课题。4.把现代教学方法与教学资源相结合进行教学是我们需要重点研究的课题。把现代教学手段结合进行教学是最能发挥“现代”两个字的能动作用的。5.总结经验,进行改革实践。通过调研把现代教学手段运用到实际教学中去。
三、现代教学手段在实际教学中的实践
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使用日语的能力,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可以模拟真实的语言环境能使学生更好地进行语言文化素养的交流与学习,用真实、生动、直观的场景促进学生学习技能。1.以交际教学法,纠错教学法等现代教学法在课堂中实践。以精读课程一课课文为例“へやの窓は,あけてあります”,让学生到讲台上讲这个句子,对这个句子中的单词和语法进行讲解。学生在讲解的过程中有不会的可以随时请教下面的学生,并提问下面的学生。待学生讲解完,以小组讨论、小组发言的形式对该生讲解的内容进行纠错。要求学生必须用日语进行小组讨论和小组发言(如果学生不会的日语单词可以用汉语代替)。对于新出现的语法“てあります”,让学生自由发挥,找出自己能想出的句子,充分发挥学习动能。简单的也可以,例如“壁に絵がかけてあります”这类的句子。通过交际,学生在寓教于乐中学会了枯燥的语法和单词。以读写课程的“一寸法師”为例,在学习的时候,让学生分角色进行扮演,有人扮演老爷爷,有人扮演老奶奶,有人扮演老爷爷,有人扮演男主人公,让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角色。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有一些平时沉默寡言的、不善于参加集体活动的学生由老师进行分配角色。全班集体进行情境表演,让学生在表演中了解日文,爱上日文。2.在现代教学环境下进行课堂实践教学。以“出迎え”这篇课文为例,在网络环境下创设情境,利用声音、图像等媒体功能生动地展示这课的内容,利用多媒体课件生动直观地对课文内容进行演示,使学生对课文有感性认识,激发其好奇心和学习动力。要采取协商、对话的方式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教学语言不是规范的而是辩证的,不是单向传递而是师生、学生间的多向沟通,使得学生在探讨、辩论中逐渐认识错误,做出自我更正。通过语音室多媒体功能中的小组讨论实现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同时教师和学生能够很好地沟通,消除学生上课过程中的紧张感。利用网络进行答疑等方式都可以很好地利用网络多媒体教学。3.把现代教学资源与现代教学方法相结合。现代教学资源与现代教学方法是相辅相成的,相互联系的,不能单纯地提出现代教学资源,也不能单纯地提出教学方法,只有把二者完美结合,最终才能达到以应用为主旨的目标。在网络环境下可运用交际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以及多媒体环境下进行的小组讨论都是一种现代教学手段的体现。
四、结语
在现代教学手段方面,我们知之甚少,还需要不断地探索、实践和思考。我们要不断提高个人素质,学会转变个人角色,初步构建起以学生为主体、以语言技能训练为主要内容的日语教学模式,培养出能说会做的实践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妲莉,邱蔚.日语网络课程的开发及其特点[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3(3).
[中图分类号]G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3)26-0148-02
1 国内独立学院金融专业实践教育现状分析
1.1 独立学院金融专业实践教育起步晚,重视不够
2005年教育部下发关于开展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和评审工作的通知,以及将实验室建设作为本科教学评估的重点考核内容,独立学院才真正开始对实验教学加以重视和投入建设,同时认识到独立学院金融专业实践教育建设的必要性,金融专业实践教育起步晚,经过这些年的建设和发展,各独立学院都有自己的金融专业实验室及相关的教学项目,但目前金融专业实践教学存在一些问题,实验教学、生产实习、课程设计,各自发展,互不协作,实验课程体系不够完善、实验项目和实验内容较少,不利于系统的培养学生实践综合能力。
另外,独立学院对实践教学虽有认识但重视不够,只是将实践教学作为独立学院教学体系的一般环节,被动的成为教学评估的一个项目内容,而没有将实践教学提高到与一般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学校缺乏营造实践教育的文化氛围。因而培养出来的金融专业学生缺乏实践精神,不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因此,针对独立学院金融专业培养方向,应强化实践教学,将实践教育提高到与传统就业型教育和理论型教育并重的地位,对于增强学生就业技能,提高就业率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2 独立学院金融专业指导实践的理论课程及实践项目设置脱离实际需要
随着金融业的快速发展和金融学科建设发展,各个高校都对金融学专业的课程进行了相应的改革,引进了不少西方现代金融理论的课程。不少学校都新开设了资本市场、投资银行学,金融工程学、公司财务等课程。课程设置基本照搬母体院校,教材的选用基本选择一流本科优秀教材,金融理论过于宽泛深奥,这些理论不能指导独立学院金融专业实践,不能具体指导金融实践。
另外,从独立学院金融类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就业来看,我国独立学院培养的学生与金融业所需要的人才之间存在较为严重的供需脱节现象。学生在独立学院接受了几年系统的金融专业理论与实践教育,用人单位却觉得这些受过金融专业教育的大学生并不能胜任实际的金融工作,他们需要重新进行专业培训,再上岗。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独立学院的金融实践教育项目脱离实际需要。
1.3 独立学院金融专业实践教育师资队伍素质不高、不稳定
目前,独立学院金融学院专业师资队伍主要是独立学院专职教师。他们具有年轻、刻苦、敬业的优点,但同时教学经验不足,金融实践经验缺乏。年轻的师资队伍影响了独立学院金融实践教育的质量。另外,独立学院聘请了一些实践能力强、有较强的理论功底的教授指导实践,但授课老师的聘请有随机性,使学生很难系统的进行金融实践学习,实践效果很难保证。这使独立学院金融专业培养的学生没有较全面的金融实践能力,难以符合社会的需求,同时也影响了学生的就业。
2 国外金融专业人才实践教育培养现状
国外金融专业人才实践教育培养比较代表性的有: ①美 国的“合作型” 实践教育培养,其具有两大主要特征:一是学校内部设立“合作教育部”,人员由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和社会关系广泛的项目协调人组成,职责在于建立金融实训基地、寻求合作伙伴和解决实际困难。二是政府给予了的高度重视和政策倾斜,出台了很多相关法律、法规。②德国的“双元制”实践教育培养,学生在职业学校接受职业专业理论和普通文化知识教育是“一元”,在企业中接受职业技能和与之相关的专业知识培训是另外“一元”。“双元制”实训模式的突出的特点:一是实训企业和学校一样同属教育培训部门;二是接受“双元制”教育的学生在企业接受培训的时间要远远多于在学校学习的时间。校企合作看作企业自身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是评价、考核实践教学成果的主体。[3]③英国“资格推动型”实践教育培养,“国家职业资格”是一种以能力为基础的资格认定,是一项“能力说明”,“国家职业资格”强调在干中学,实践教学也必然要求在干中学。④中国香港“工业训练中心型”实践教育培养,工业训练中心旨在为学生的工业训练提供一个接近真实的工业环境,通过群体工作完成一个真实的工业项目或工程项目课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协作精神和领导才能等。[4]
另外,各国在校内建立了相应的金融实验室相配合,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金融工程实验室(LFE)、英国埃克斯特大学实验经济金融实验室(FEELE)等,达到校内校外相协调。同时学生还可以通过到社会上的金融机构进行兼职实习来完成。大量的金融机构乐于以相对低廉的报酬为代价提供大量岗位给学生实习。金融机构由于支付报酬,必然对兼职顶岗实习的学生进行工作绩效监控,这在很大程度上确保了学生完成实习任务的质量[5]。
从各种实践教育模式来看,总体来看都强调社会实践及个人的综合能力提高。
3 独立学院金融专业实践教育构建
3.1 将实践教育文化建设作为实践教育重要组成部分
实践教育文化建设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指实践活动展开,定期举行银行实践、证券实践、保险实践的校园内竞赛,积极参与社会举办的各类金融实践活动,同时定期聘请金融实践专家来学院交流和讲座,增强学生实践意识,促进校园实践文化形成。
另一方面构建实践教学文化的制度保障,对实践教学实行学分制管理制度。强化实践教学的地位,增强老师和学生对实践教学的重视,使实践教育文化有生存的土壤,从制度上促进金融实践文化的形成。
通过实践教学文化的构建,使这种实践文化精神内化为学生结束课程学习后继续求知以适应瞬息万变之未来的基本能力。促进独立学院金融专业培养出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实践性强的金融人才。
3.2 构建以金融实践为导向理论课程体系
对所设置金融专业实践环节进行系统分析,进行金融实践为导向理论课程体系设计,满足独立学院金融专业实践总体需求。针对具体设置实践环节(实验、课程设计)、校外实践环节(生产实习)课程进行认真分析,对所涉实践理论,加强理论指导分析内容,满足其实践需要。编制银行实践教学理论指导书、证券实践教学理论指导书、保险实践教学理论指导书,形成规范的理论体系文件。
3.3 构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实践体系
针对独立学院金融专业学生就业后的具体工作内容及所需的资格要求,设置实践项目,具体包括银行实践教学体系,证券实践教学体系,保险实践教学体系。另外,为了增强实践教学与社会实际需要紧密的联系,应构建“二维实践平台”,包括校内实践平台(实验、课程设计)、校外实践平台(生产实习实践),使校外生产实习基地、校内实验室有机整合,共同推进度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实践体系形成。具体实践体系如下图所示:
独立学院金融专业实践体系图
3.4 加强实践教育师资队伍素质
为了保证独立学院金融专业实践教育的稳步长远发展,必须实践教育师资队伍实施“走出去、请进来”战略。“走出去”是指派遣具备潜质的年轻老师到国外金融实践教学优势的学校去学习。另外派遣年轻老师到国内知名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实践学习,提高实践教学能力,素质水平。“请进来”指聘用外部优秀的金融实践专家,金融权威分析师等到我校做教师,指导实践教学。增强独立学院的金融实践师资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1]谭春枝,岳桂宁.地方高校金融专业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实践[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1(2).
[2]赵淑英,张德江,金英姬,等.高校本科金融学专业“订单式”培养模式改革与探索[J].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10,4(1).
[3]苗志刚.金融学网络实训管理平台的设计与开发[D].河北大学,2011(06).
[4]王慧,尚煜.应用型本科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选择[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9(7).
[5]刘波,曲春青.高等院校金融学科实验教学建设与改革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9(18).
[6]林晓婵,王庄严.独立学院金融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探究[J].中国对外贸易(英文版),2010(12).
中图分类号:F830.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9)05-0120-02
信用风险又称违约风险,是指借款人、证券发行人或交易对方由于种种原因,不愿或无力履行合同条款而构成违约,致使银行、投资者或交易对方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基于传统金融学理论许多金融机构和研究者对信用风险管理作出积极探索并取得了卓有成效的计量模型和支持工具,但也存在明显缺陷。随着行为金融学的兴起和发展,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视角来研究信用风险管理。
1 行为金融学的产生
20世纪50年代,冯・纽曼和摩根斯坦(Von NeumannMorgenstem)在公理化假设的基础上建立了不确定条件下对理性人(rational actor)选择进行分析的框架,即期望效用函数理论。阿罗和德布鲁(Arrow,Debreu)后来发展并完善了一般均衡理论,成为经济学分析的基础,从而建立了经济学统一的分析范式。这个范式也成为金融学分析理性人决策的基础。1952年马克威茨(Markowi)发表了著名的论文“portfoliosdeefion”,建立了现代资产组合理论,标志着现代金融学的诞生。此后,莫迪戈里安尼和米勒(Modigliani-Miller)建立了MM定理,开创了公司金融学,成为现代金融学的一个重要分支。自上个世纪60年代夏普和林特纳等(Sharp-Limner),建立并扩展了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至布莱克、斯科尔斯和莫顿(Black-Scholes-Merton)建立了期权定价模型(OPM),至此,现代金融学,已经成为一门逻辑严密的具有统一分析框架的学科。
随着金融市场上各种异常现象的累积,模型和实际的背离使得传统金融理论的理性分析范式陷入了尴尬境地。20世纪80年代,通过对传统金融学的反思和修正,行为金融理论悄然兴起,并开始动摇了CAMP和EMH的权威地位。行为金融理论在博弈论和实验经济学被主流经济学接纳之际,对人类个体和群体行为研究的日益重视,促成了传统的力学研究范式向以生命为中心的非线性复杂范式的转换,使得我们看到了金融理论与实际的沟壑有了弥合的可能。1999年克拉克奖得主马修(Matthew Rabin)和2002年诺贝尔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和弗农・史密斯(Vemon Smith),都是这个领域的代表人物,为这个领域的基础理论作出了重要贡献。国外将这一领域称之为behaviorfinance,国内大多数的文献和专著将其称为“行为金融学”。
行为金融学发现,人在不确定条件下的决策过程中并不是完全理性的,会受到过度自信、代表性、可得性、锚定和调整、损失规避等信念影响,出现系统性认知偏差。而传统金融学是基于理性人假设,认为理性人在不确定条件下的决策是严格依照贝叶斯法则计算的期望效用函数进行决策的。即使有些人非理性,这种非理性也是非系统性的,会彼此抵消,从而在总体上是理性的;如果这种错误不能完全相互抵消,套利者的套利也会淘汰这些犯错误的决策者,使市场恢复到均衡状态,达到总体理性。
2 行为金融对信用风险管理的影响
2.1 风险偏好
根据行为金融学的基本理论,投资者的风险偏好不同于传统金融学理论下风险偏好是不变的,而是变化的,是会随着绝对财富等一些其他因素的改变而发生改变的。因此,我们就没有理由相信借款人是特殊的群体,他们借款的目的大多都是为了投资,也是众多投资者中的一部分,他们的风险偏好也会发生改变。风险偏好的改变就会直接影响到他们面临的风险,最终会影响贷款方面临的信用风险。
2.2 过度自信
过度自信或许是人类最为稳固的心理特征,人们在作决策时,对不确定性事件发生的概率的估计过于自信。投资者可能对自己驾驭市场的能力过于自信,在投资决策中过高估计自己的技能和预测成功的趋势,或者过分依赖自己的信息而忽视公司基本面状况从而造成决策失误的可能性。这种过度自信完全有可能导致大量盲目投资的产生,盲目的多元化和贪大求全。
2.3 羊群行为
企业决策由于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并涉及较多的技术环节,其决策往往由决策团体共同协商作出,主要属于群体决策,而群体决策有可能导致羊群行为(Herd Behaviors)的发生。羊群行为主要是指投资者在掌握信息不充分情况下,行为受到其他投资者的影响而模仿他人决策的行为。在企业决策中,羊群行为的表现可能是决策团体中多数人对团体中领导者的遵从,也可能是领导者对决策团体中多数人的遵从,而且是一种盲目的遵从。决策中的羊群行为可能造成决策失误。
2.4 资本结构与公司价值
1958年,美国经济学家费朗哥・莫迪格里安尼(FraneoModigliani)和默顿・米勒(Merton Miller)在《美国经济评论》发表了题为《资本成本、公司财务和投资理论》的论文,提出了著名的MM定理,主要内容是:在市场完全的前提下,企业的资本结构与企业的市场价值无关。即企业价值与企业是否负债无关,不存在最佳资本结构问题。如果证券价格准确地反映了公司未来现金收入流量的值,那么不管发行的是什么类型的证券,只要把公司发行的所有证券的市场价值加在一起,一定等于这个公司未来利润的现值。无风险套利活动也使得资本结构无关紧要,如果两个本质完全相同的公司因资本结构不同在市场上卖出的价格不一样的话,套利者就可以将更便宜的公司的证券全部买下,然后在价格相对较高的市场上卖出。因此,公司的资本结构就不再是不相干的问题。不同的现金收入流量对不同的投资者的吸引力也会各不相同,这些投资者对于他们感兴趣的现金收入流量愿意付出高价。特别是由于噪声交易者的存在,套利仍充满风险。所以,不同的资本结构,其公司价值显然是不同的,其信用风险必然不同。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3-0257-01
第1章 高校网球教学的意义
1.1 切实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
体育网球运动对抗非常激烈,激战双方身体体能消耗均较大。如果进入抢七必然增加较量难度以及体力消耗程度,双方战事可能呈现胶着状态。因此,纵观优秀网球运动员,网球比赛过程中大都能够击打出势大力沉的球而实现快速得分。对此,要求运动员要具备较强的身体素质,从而完成漫长且体力消耗较大的比赛赛事。因此,高校体育网球课程的开展能够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及体能.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身体素质。
1.2 提高学生的意志品质
优秀网球运动员能够在赛事于己不利状态下奋起直追、扳回城,其主要与运动员优异的意志品质有关。因此,高校内部开设体育网球运动教学,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意志品质,让学生形成不怕困难、勇于挑战、敢于拼搏的强大意识,并且为学生树立不畏失败、敢于争胜的自信心,有益于学生更好地进行大学生活和学习。
1.3 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
高校大学生应通过网球运动练习,提高自己的体育运动素养。现代高校大学生既要具备优异的文化成绩,又要具备健康的体魄、灵敏的反应能力和其他综合素养等。网球运动中应学会观察对手的弱点,制定合理的战术,并根据实战变化进行合理的调整.取得最后的胜利。所以,通过体育网球运动教学,能够有效的对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及意识加强锻炼和培养,帮助学生提高发现问题和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提升高校大学生的综合体育素养。
第2章 高校网球教学的缺陷
2.1 大班教学难以保证教学质量
自网球项目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开设以来,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参与这项运动的学生数量不断攀升,然而基本采取大班教学的模式,有时一个班级的人数多大30―40人,但场地相对有限,这无疑给网球教师和课程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压力,教师有限的精力也难以顾及到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不可能实现一对一的详细指导,经常出现教学秩序混乱等情况。而从学生角度讲,由于班级上的人数过多,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对教师讲授内容的理解也不够深入,网球训练也不够系统,很多网球动作和技术上的错误很难得到及时的纠正。此外,由于受到场地和人数的限制,很多学生参与网球运动的积极性和热情会受到很大的限制,会让学生学习网球的意志力逐渐下降,最终影响到学生的网球训练与学习效果。
2.2 网球教学师资质量有待提升
从网球教师队伍的人员构成分析,大多数教师都是毕业于体育类院校的年轻教师。说明目前高校中教师队伍已经基本形成了年轻化和专业化。但通过分析网球教师各自的专业可以看出只有很少一部分教师具有专业的网球运动和教学资格。而相当一部分教师是属于“半路出家”的。虽然这部分教师也具备了进行网球教学的资格,但与专业的教师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2.3 教学评价注重实战
网球运动是一项要求多种技战术协调配合、灵活运用的对抗项目。因此,对学生网球技战术水平情况的掌握也需要通过实战进行检验、评价,如果学生只是单纯的掌握某个技术,且不会在实战中灵活运用,那就表明学生并不是真正学会了网球运动,学生更无法体会到网球实战的乐趣。网球理论知识的掌握是必要的,但是更要注重实战技能的掌握。因此,在提高网球教学质量的要求下,如何在实战中合理、灵活使用所学技术的能力将成为网球考核评价的一个发展趋势。
第3章 推进网球教学的改进措施
3.1 改进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
就网球教学方式而言,不能完全统一化,需要照顾学生的主体性和个体差异性,因材施教,设置适合不同学生特点的网球课程,满足不同层次、不同需要的学生需求。在教学评价方面,更要坚持去统一化,因为我们无法通过单一的标尺。就能对学生做出全面、正确的评价。对学生的评价应当贯穿在学习的过程和效果整个阶段。对学生技能的掌握情况、学习态度、行为、认知以及与学生的合作等多方面进行评价。在评价时,注重评价的发展与刺激功能,不能只看到结果,要重视对学生的今后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
3.2 教学与比赛相结合
通常情况下,学生在学习了网球项目的基本动作后.会希望有机会参加比赛,进而验证自己的水平。比赛不同于平常的训练,比赛过程中会出现很多的不可控因素,这些都是对学生的重大考验,同时也能很好的促进学生网球运动水平的提升。但是.如果学生的基本功不够扎实,还不具备参加比赛的基础时,最好不要组织比赛,否则也是浪费时间,对于提高学生的网球水平没有多大帮助。因为,学生很可能在紧张激烈的比赛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忘记本就不扎实的技能,然而,当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基础时,在教学中引人比赛,才有利于网球水平的提高。在比赛前,教师需要将比赛规则、比赛方法、比赛要求等与比赛相关的知识介绍给学生,同时加强学生比赛心理素质、心态方面的训练。比赛能够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进行考察,当然,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也有很大的帮助。
3.3 充分利用网络对网球教学的辅助
当今社会,网络早已进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网络在教育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也不容我们忽视。网络,扩大了学生的视野,为学生获取更多知识提供了方便、快捷的途径,这些都是传统教学模式所不具备的。因此,为了提高网球教学质量和效果,高校应将网络运用到体育教学中,建立网络教学系统。这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网络视频的播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音、声、像的结合,更直观的进行讲解。学生除了在课上学习网络知识,还可以课下自己观看网球比赛,增加对网球运动的了解。利用网络进行教学,可以得到最新的网球知识,了解网球运动的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其次,还可以建立网络评价系统。通过网络,将学生的平时表现清晰记录下来,仔细分析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进行分析,为教师教学和对学生的最终考核提供依据 这样可以改善盲目追求高分的现象,弱化学分的作用,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进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据古代文献资料验证,我国是第一个被发现使用金属工艺装饰品的国家。金属工艺作品作为一种传统手工艺品,是手工艺人在经历了相当多复杂的技术程序后,最终才成为一件实用品的,器皿上面将喷绘高光漆,既起到保护器皿的作用也有美观装饰的作用,自金属工艺作品诞生之时就与艺术有着艺术密不可分的关系。现代金属工艺作品严重脱离了传统金属工艺以实用为目的的制作,却继承了传统金属工艺的手工锻造技术,金属工艺艺术家们在新的技术革命的环境下充分运用传统金属工艺技术自由的表达自我。在当今艺术设计领域,金属工艺教学文化建设更是被视为重中之重。
一、目前我国金属工艺教学文化建设
近年来,不少国内学者在金属工艺的课题研究方向进行深入研究。经研究得知,目前,国内外的各大高校在教学方式的分歧逐步扩大化。在国内,现代文化教学的生活论转向是后现代消费社会出现的文化现象,对于金属工艺的发展带来了一些新变,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普遍美、标准美、审美的幻境以及与现实社会脱轨等.这些都需要深入的研究和思考,进而破解消费社会的审美谜题。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期里,我国艺术设计教育,尤其是在工艺课程中,我国的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十分重视理论教育,对学生进行大量的艺术设计理论知识的灌输,而忽略了操作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极度的远离现实生活,走进了艺术设计的理论知识的书籍中,以至于学生长期养成只看不做的习惯,并且导致了学生所创作出来的作品与现实生活轨迹脱节,毫无实际生活意义可言。
二、目前国外金属工艺教学文化建设
目前,国外各大高校对于艺术设计金属工艺教学方面有着独特的教学方式。首先,在所有学生都能学好的思想指导下,以集体教学为基础,辅之以经常及时的反馈,为学生提供个别化的艺术设计金属工艺理论知识及制作技术方面的帮助以及额外的学习时间,使大多数学生都能达到要求;第二,国外教师显然是根据学生目标,在促进学习者学习时,不断地给予设计思想上的强化,促进学习者向着创新设计思路上迈进;第三,以最好的艺术设计金属工艺教学效果来达到学生最理想的金属工艺作品水平。把设计理论知识的学习看成信息的获取、加工和储存。在此基础上,对于学生的动手能力设有一定的要求,并且严格要求学生作品要与现实社会生活接轨,也因为国外各大高校这种独特的教学模式,国外学者的社会实践以及实地考察经验十分丰富,也因此才会设计出那些十分惊艳且贴切社会生活的优秀作品。此外,教师应努力使学生产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即课堂上获取知识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他们按自己的需要,可能、意愿和兴趣,去安排自己的学习。通过教材中典型事例的研究,使学生从个别到一般,理解带普遍规律性的一种教学方法,支持学生独立进行艺术设计思考,独立完成作品的一种教学方式。教学过程必须有利于发挥学生的联想能力和现实记忆能力,有利于发挥学生的设计联想能力和现实记忆能力,有利于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教育者都认为在设计教育领域,使学生缺乏感情的学习不是真正的学习。
三、国内外金属工艺教学差异
分析过国外高校对于金属工艺教学的文化建设,便可很清晰的得知国内外在艺术设计金属工艺教学方向上有着很大的差异。在艺术设计金属工艺教学方向上,国内的教学文化建设较为内敛,拘束了大多数学生的设计思维。而且,我国的金属工艺专业教学过于重视理论教育,而忽略了对于一个艺术家最为重要的培养方向,即实践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进入社会生活时显得无所适从,不知如何下手。使学生极度的远离现实生活,走进了艺术设计的理论知识的书籍中,以至于导致了学生所创作出来的作品与现实生活轨迹脱节,毫无实际生活意义可言。而且缺少实地考察经验,使得学生作品而这种差异则是导致国内金属工艺领域发展前景不够乐观,更是这种教学文化建设的差异,导致金属工艺专业毕业生就业困难,使得大多数优秀的专业人才转行就业。因此,在金属工艺课程的教学实践中,还有许些问题值得思考与解决。
四、总结
作为高等教育的工艺美术专业教学,尤其是手工艺教学文化建设上,直接指导学生日后实操,必须引导学生从书本中走出来,进入社会这个真实的环境中,直接指导学生日后实操。过去很长一段时期,我国的金属工艺专业教学过于重视理论教学,从而忽略了操作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进入社会生活时显得无所适从,即使在金属工艺理论知识教学方向上,也应组织学生进行群体谈,讨论是一种群体谈,良好的讨论应在学生中随意开展,是多向性的信息传递,讨论的方式是多种化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可见,教学实践与社会生活密不可分,向社会回归才是当今教学改革与发展的主流。在此,我呼吁不只是金属工艺课程的教学,而是所有艺术设计的课程教学,在中国传统理论知识基础之上,我们应主张艺术设计的教学与所学专业以及现实社会生活所结合,重视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搞好艺术设计金属工艺教学文化建设,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活动能力,掌握更多的生存与竞争的本领,更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作者:张星晨 单位:天津美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邬烈炎主编.设计教育研究[M].江苏美术出版社,2005年
1.师生认识偏差。在很多学生的认识当中,考上中职学校就是为了学得一技之长,将来走上社会后能找到一份跟自己特长相匹配的工作就行。语文这门学科不是技能课,实用性不如技能科目。在这种错误的认识下,学生不愿花费更多的精力在语文课的学习上,使语文学习变得索然无味;而在许多教师的认识中,语文是一门付出和收获难成正比的科目,与其鞠躬尽瘁、兢兢业业、受苦受累还得不到认可,不如“吃老本”稀里糊涂地教学,不去拓展教材上的知识,也不增加新的学生感兴趣的教学内容,更不研究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久而久之,学生和老师对中职语文的认识都形成了固定的模式,导致师生都不重视语文的教和学。
2.教材与教学实际存在偏差。现在中职学校使用的语文教材,大部分内容是古今中外的文学篇章,这些内容需要中职语文教师侧重于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操,侧重于培养其审美情趣。这样的初衷无可厚非,然而,却与中职语文教学的实际目标背道而驰。因为,中职语文的教学只有一年的时间,在这么短的时间里想要达到教材所设定的目标难如登天,更何况还有种种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制约,导致教材与实际教学的距离越来越远。
二、中职语文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1.激发学习兴趣,提升主动性。兴趣是一个人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文化科学知识的积极、主动的意向活动,是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动力和源泉,中职学生对中职语文的兴趣和学习主动性决定了中职语文教学的成效。为了培养中职学生学习中职语文的热情和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树立学生信心,中职语文教师应该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一是正视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和学习接受能力,找到教学切入点。中职学生学习能力弱,心理承受能力普遍较差,如果课堂教学速度过快、起点过高,学生会跟不上教师的教学速度,掌握不了语文课堂教学的知识要点,长此以往,极易在学习上自暴自弃。在教学时可以采取由慢到快、由浅到深、由具体到抽象的教学过程,逐渐把学生从初中语文学习节奏转变到中职语文学习节奏上来,逐渐增强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课堂教学容量,在保持学生学习信心的基础上,使学生水平跃上新的台阶。二是正视中职学生对语文课程的态度。使学生对一门学科有兴趣的最好办法就是让他们知道这门学科是值得学习的。中职学生对中职语文课的学习态度不好,主要是他们不了解中职语文课程对他们学习和从业的重要性。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针对中职学生内心深处的就业从业需求,让中职学生了解中职语文与专业和就业之间的关系,使其深入感受到语文是众多专业课程的知识载体,是必不可少的学习工具,也是今后从业就业必不可少的交流工具,让学生看到学习中职语文知识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激发中职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三是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在中职语文教学过程中,要维持一种宽松的学习环境,给予学生自由发表心得体会的机会,让他们保持积极向上的学习心态,及时表扬学生的积极表现,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成就感,拉近教师和学生的心理距离,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信赖心理。
2.拓展教学内容,强化素质教育。利用语文知识是众多人文知识和专业知识载体的特点,要巧妙合理地将中职语文与其他学科沟通渗透,强化中职语文内容与现实生活和专业课程之间的紧密联系,让中职学生在中职语文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一直保持明确的针对性和目的性,使他们感受到现在的语文学习就是为了今后的工作和生活,就是为了提高自己今后参加工作必须具备的素质和能力,从而保持持续的学习热情和动力。
作者简介:高钦和(1968-),男,山东曲阜人,第二炮兵工程大学二系,教授;程洪杰(1978-),男,山东定陶人,第二炮兵工程大学二系,副教授。(陕西 西安 710025)
中图分类号:G642.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2-0162-02
近年来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第二炮兵工程大学各学科课程体系在充分研讨、反复调整的前提下更加合理,教学内容在不断革新结构、充实内容的基础上日趋完善,教学手段在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带动下逐渐呈现出多样化、丰富化等特点。作为理论教学的延伸和拓展,实验教学在实现素质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上的重要作用得到了足够的重视,特别是在制定新版人才培养方案时,加大了课程实验比例,要求实践教学所占比重不低于总学时的10%。这对实验教学的内容和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调研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学员对参与实验教学兴趣不足,并且认为实验课程对提高个人创新能力作用不明显,存在得过且过或在实验过程中充当“南郭先生”的现象,明显没有很好地达到开设实验课程的目的。基于此,以笔者所在的军队重点实验室实验课程开设情况为例,在分析实验教学现状的基础上,对实验教学效果不佳的原因进行了剖析,提出了解决措施,为进一步提升实验教学质量提供有效支撑。
一、机电类课程实验教学效果不佳的主要表现
笔者所在的“发射设备与机电控制实验室”是兵器发射理论与技术国家重点学科的骨干实验室之一,主要承担发射系统总体设计论证、导弹发射新技术、发射设备性能分析等方面的研究任务,承担国家级精品课程“导弹发射技术”以及“机电检测与控制”、“地面发射设备原理与故障分析”、“装备维修实践”等十多门课程的实验教学任务。
特别是针对机电类专业实验教学,实验室引进了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德国Festo产品,构建了机电控制教学实验系统,采用开放式、模块化结构,使学生可以自主设计和快速构建系统进行实验,为开展机电控制技术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实验条件。该套实验设备在2009年建成以后,已完成了5期共900余人次的实验教学任务,为完成课程实验教学提供了很好的条件支撑。但从学校毕业的机电类学生在部队工作的现状来看,动手实践能力提升幅度不大,并没能体现出开设大量课程实验对学员创新能力的培养和促进作用。
1.多数学员没能充分认识实验教学的作用
实验室作为现代化大学心脏,是培养学员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基地,对工科尤其是机电学科的作用更加重要。同时,实验教学是实现素质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对培养学员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是第二炮兵工程大学学历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学校为提高实验教学质量采取了不少措施,实验室也多方筹措资金更新和完善了很多实验教学设备,但是只有少数学员积极参与实验教学,在实验前充分预习,在实验过程中谨慎细致,在实验后认真撰写实验报告。这部分学员真正地通过实验教学锻炼了实践动手能力,提高了对课程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认识。而相当一部分学员对实验教学不感兴趣,对教员布置的实验教学任务不积极,处于一种被动应付的状态。他们在实验之前没有进行任何准备,在分组时主动和学习较好或做了充分实验准备的学员形成一组,在实验过程中只是充当看客,很少动手,实验报告也是照抄了事,从态度上对实验教学缺乏足够的重视,也没有想着通过实验过程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没能体现实验教学的效果。
2.教员没能扮演好“组织者”与“引导者”的角色
在课程实验开展过程中,完成实验教学的主体应当是学员,从实验程序上来讲,教员应当从“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组织者”和“引导者”。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员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传授者”,在将仪器设备准备好后,把实验步骤和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手把手教给学员,然后一步一步地进行把关,这样的实验过程对学员的创新能力和实际动力能力培养作用有限。并且由于实验设备台套数有限,学员大多5-7人分为一组,这样就导致部分学员混在实验小组里充当“南郭先生”,实验前不进行预习,实验过程中不愿动手,撰写实验报告也是应付了事,而教员由于人手和精力的限制,对这部分学员无法完全兼顾,有时碍于情面而又听之任之,使得实验场面较为混乱。另外,在实验过程中,当学员遇到问题时,为了不影响实验进度,教员放弃了“引导者”角色,主动替学员完成实验操作,这导致学员对实验过程印象不深,对实验原理理解不透彻,对实验过程中的异常情况缺乏行之有效的处理手段。
3.实验过程评估缺乏有效的手段
课程实验是课程理论教学内容的一部分,课程实验考核应当包含在理论课程考核当中,但目前在课程考试成绩中,往往忽视了实验成绩,甚至有时理论课程考核都已经结束,而课程实验还没有进行完,因而对课程实验的考核完全依靠实验报告这种较为简单的形式,从客观上导致了部分学员对课程实验不重视。同时,对部分参与意识不强的学员,没有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无法对其在实验中的贡献进行科学评估,这也助长了部分学员“混”的思想。
二、机电类课程实验教学效果不佳的原因分析
实验教学作为整个教学体系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是培养学员创新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重要手段。但从学校机电类专业毕业学员动手实践能力现状,以及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种种不佳表现来看,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实验教学环节并没有真正发挥其作用,造成这种现象的具体原因体现在:
第一,实验课程对学员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其效果是微观的,无法立即体现出来,再加上教员对课程实验的地位和作用宣讲力度不够,导致学员无法直接感受到参与实验对提升自己实践动手能力的作用,从而对参与实验过程兴致不高。第二,现在的实验教学是教员将一切仪器设备准备齐全,并且将实验目的、原理和实验步骤以及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全部灌输给学员,学员则被动地接受教员的讲解,按教员讲解的实验步骤去做。一次实验下来,学员仅仅是操作开关、记录数据,最后按教员规定好的实验报告模式填写实验报告,这种实验完全是验证性的,有时还是一种演示性的实验,根本不能发挥学员的主动性。第三,由于实验学时安排较为紧凑,为使实验教学按时顺利完成,在实验过程中当学员遇到问题时,教员通常会“亲力亲为”,这就导致学员对实验的感受不深刻,对问题研究不深入,也就无法激发他们对实验课程的积极性。第四,由于大部分实验的性质属于课程实验,在考核评价上还没有科学合理的体系,无法对学员在实验过程中的贡献做出明晰的评估,实验效果没有在课程考试成绩上得到体现,也导致部分学员对课程实验缺乏足够的重视。
三、提高机电类课程实验教学效果的主要措施
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学校在教学改革过程中也予以了足够的重视,在新版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上对课程实验提出了明确要求。为了提高广大学员的实验设计、动手操作能力,我们对如何提升实验教学效果、发挥实验教学优势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重点培养学员的参与意识、主体意识,极大激发了学员参与实验教学的兴趣。
1.进一步优化实验教学课程体系
为提升实验教学质量,必须对目前所开设的课程实验进行进一步梳理,使得课程实验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合理性。围绕教学内容,依托发射系统总体与设备实验室,结合“机电检测与控制”、“光机电检测与控制技术”等课程实验教学的开展情况,按照开设原理性实验、结构性实验、开发研究性实验的思路,突出综合性、设计性、研究性和创新性实验课程的设置,将基础验证性实验、综合设计性实验和研究创新性实验组成一个实验课程群,将原来较为单一的“理论教学+验证实验”的课程教学模式,转变为“理论讲授+综合实验+开放性实验”的新模式,形成以动手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实验课程教学体系,通过有机组合以及合理的课时分配,从基础理论和实践训练上给学员足够的指导,完善其实验技能结构,培养其创新能力。
2.提高教员实施课程实验教学的能力
首先,教员应当对理论课程体系有着清晰的认识,了解所开设课程实验在整个理论课程体系中的作用,这样才能从宏观上把握实验课程的目的和任务。其次,教员应当对实验内容进行充分的准备,对实验教学环节做更深入的研究,探讨如何发挥实验教学的优势,提高学员参与实验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好地处理在实验教学中可能遇到的种种问题。然后,教员在实验开始之前应做好各种预案,预想学员在实验过程中会出现什么问题,出现问题后如何引导,而不是亲自动手帮学员完成实验,要做好“引导者”角色。最后,针对实验设备有限的实际情况,在做好学员分组的情况下,要加强现场组织与协调,防止学员出现浑水摸鱼的现象,力争让每一位学员有任务、有动手机会。
3.努力推进开放性实验建设
为了进一步深化本科实验教学环节的改革,提高学员的实验设计、动手操作能力,除了完成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实际要求的实验教学任务外,还应当依据专业特色面向学员进行实验室开放。
开放性实验教学内容应符合学员的认知规律和实际水平,由浅入深,由验证性到综合性、设计性。这样,更有利于提高实验教学效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在实验内容的设置上,本着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的指导原则,形式多种多样,有课内实验、大型综合性实验,也有研究性实验。课内实验、大型综合性实验由教员确定实验方向,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及方法、步骤,教员审查通过后由学生完成;研究性实验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题目,教员审查通过后再由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完成实验。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需要学员开动脑筋、积极思考,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并进行创造性劳动才能完成。通过这样的实验项目,不仅能使学员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而且还可以有效地训练学员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
4.改革实验教学考核模式
为充分调动学员参与课程实验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必须对其在实验中的表现予以充分肯定,体现在成绩评定上,有必要对考核模式进行改革,改变目前仅依靠实验报告这种较为简单的考核方式,实现对实验过程和结果的客观评价与评定。
对于课程实验,主要从实验预习报告、实验过程中的表现以及实验报告的撰写质量等方面来进行考评,凡抄袭他人报告或者篡改实验数据的行为一律判定为不合格,锻炼和培养学员从事科研工作的严谨性。对于开放性实验,原则上由学员自主完成,并对实验结果作真实、完整的记录;在实验项目完成后,应向指导教员提交实验报告或研究论文等实验成果;同时,学员应按照安排或确认的时间到实验室进行实验,无特殊原因两次未按时到实验室进行实验者,取消其该学期参加开放性实验的资格。
四、结束语
高等学校实验室是从事实验教学或科学研究、生产试验、技术开发的教学或科研实体,实验室的建设水平也成为了大学的核心标志。近年来,随着总部对学校实验室建设投入的不断加大,第二炮兵工程大学实验室建设水平不断攀升,为课程实验教学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支撑。如何提高仪器设备的使用率和实验室的利用效率,使学生愿进实验室、提高实验动手能力,仍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杨建华.整合资源,提升水平,打造一流的教学实验平台[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高教研究,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