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18 09:08:35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担保风控部季度总结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开发性金融是以服务国家发展战略为宗旨,以中长期投融资为手段,把国家信用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为缓解经济社会发展瓶颈制约、维护国家金融稳定、增强经济竞争力而建立的一种金融形态和金融方法。
开行作为我国开发性金融领域的探索者和实践者,肩负着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和目标的使命,贷款主要投向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领域,包括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建设等“两基一支”领域,“三农”、中低收入群体住房、中小微企业、助学贷款等社会民生领域,以及境外能源资源、中资企业“走出去”等国际合作领域。开行肩负使命、支持领域的特殊性,决定了开行不同于其他商业银行的业务特色和风险特征。
(一)战略性
开行作为服务国家战略的银行,在选择项目时,要首先把满足国家发展战略需要、体现政府意图和政策导向摆在第一位。比如,开行服务国家能源资源和经济外交战略,就不可避免地要承担国际业务中的国别风险、政治风险等一系列风险;又比如在经济下行期,面对电力、铁路等基础性行业出现的经营和融资困难,开行要通过增发贷款在国民经济基础产业和行业起到稳定和拉动的重大作用,积极进行逆周期调节,防止重大项目和产业资金链断裂和经济大起大落。
(二)开发性
瓶颈领域普遍存在市场发育程度低、信用不完善、项目前期开发投入大、自身偿债能力弱等问题,风险难以控制,项目收益低且存在不确定性,很难满足商业金融机构的标准和要求,财政资金又无法完全覆盖。开行支持的项目大部分都属于国民经济发展中的瓶颈领域,比起商业银行,自然面临着更大的风险压力。这就要求开发性金融通过整合各方资源,创新信用结构,引领社会资金,在支持项目建设的同时防范风险,最终把市场不成熟的领域培育成为商业可持续的领域。
(三)长期性
开行主要从事中长期业务,风险具有“长期、大额、集中”的特征。“长期”体现为贷款期限长,平均合同期限在10年以上,项目面临的风险因素多、不确定性大;“大额”体现为贷款额度大,许多基础设施项目投入在数十亿、上百亿元以上;“集中”体现为贷款相对集中于一些重点行业和大型企业,一旦经济下行,这些行业企业出现经营困难或亏损,开行就会首当其冲受到影响。
开行中长期风险管理
探索与实践
经过多年实践,开行针对开发性金融业务的风险特征,探索形成了显着区别于其他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方法。总体来讲,开行的风险管理立足于对中国经济长期发展趋势的预研预判,在促进发展的同时实现风险的防范和化解。具体来讲,包括规划先行、银政合作、信用结构、发债筹资、金融创新、完善机制等方法,这些方法综合形成了开发性金融风险管理的“利器”。
(一)通过规划先行,增强促发展、控风险的前瞻性和主动性
规划先行既是引领业务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开展中长期业务的客观要求,应对“长期、大额、集中”风险的有效工具。一是以规划先行促进各地科学发展,防范系统性、区域性风险。开行按照国家宏观经济政策,配合地方政府制订区域、产业、社会、市场等发展规划,避免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促进各地经济健康发展,同时也为自身经营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二是通过规划把握支持重点,防范贷款投向风险。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及产业的长期发展趋势出发,明确融资的支持重点和方向,把好项目入口关,最大限度地将防范风险的环节向前延伸。三是通过规划培育孵化项目,防范项目失败风险。在规划一揽子合作的目标和框架下,根据项目成熟程度,分步安排和实施。整合各种要素资源,不断解决项目存在的问题,使实施条件逐渐成熟,提高项目的成功率。四是促进规划成果落地,防范项目融资风险。开行把系统性融资规划嵌入与各地的整体规划合作,设计重大项目的融资方案,引导社会资金促进规划实施,避免项目建设资金无法落实带来的风险。
(二)加强银政合作,以系统合力控制风险
一是共同培育良好的信用环境和健康的市场主体。银政合作具有建设市场和防范风险的双重职能。开行发挥政府与市场之间的桥梁作用,把政府的组织协调优势与开行的融资优势相结合,将防范风险作为双方合作的重要内容,共同推进信用建设、市场建设和制度建设,增强企业的风险防范意识和风险管控能力。比如,在支持城镇化方面,开行与地方政府共建融资平台,推动整合各种资源充实平台实力,规范平台管理,不断发现和挖掘平台的信用潜力,培育了一大批健康的市场主体和企业主体,既有效防范了信贷风险,又解决了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的融资难题。二是银政合力加强贷款的全过程管理。在项目前期和评审阶段,加强与政府合作,选择符合当地发展规划的优质项目,推动落实项目的信用结构和贷款条件;在贷款发放后,密切与政府沟通,跟踪了解项目信息,同时发挥与政府合作成立的助贷机构的作用,加强对项目的监控和管理;在贷款回收期,采取贷款回收与发放挂钩等措施,调动各方积极性,与政府共同推动项目本息回收和不良资产化解。三是运用社会化方法开展贷款项目监督。与地方政府、纪检监察等部门合作,创造性地建立联合监督机制,借助社会力量对贷款实施公开监督,极大地拓宽了项目管理和风险防控的半径,形成了强有力的风险防控网络,构筑起开行资产安全的又一道屏障。
(三)构建完备的信用结构,确保贷款风险可控
信用结构是项目贷款风险分担的关键所在。一直以来,开行结合监管要求和形势变化,不断创新信用结构,使贷款资金进入瓶颈领域成为可能,有效控制了长期信用风险。比如,在城市基础设施领域,通过BT和委托代建协议项下的收益权等作质押,以政府城建资金、城投集团和土储中心经营收益作补充还款来源等方式,夯实信用结构。创新设计政府平台矿业权大额融资模式,平台公司以矿业权作抵押进行融资,并通过矿业权的增值获得项目现金流。在棚户区改造领域,针对项目结构复杂、流程环节多、资金使用、监管、回笼控制难度大的特点,通过以省级平台公司提供保证担保、土地开发成本返还收入和项目其他补助资金形成的应收账款质押担保,再加上账户监管、抵押品排他性承诺等多种风险控制机制,有效锁定风险。在产业领域,对于拥有知识产权且具备市场潜力的科技型企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类客户,创新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方式,允许借款人以合法享有且可以转让的专利权、商标注册权、着作权等知识产权中的财产权作质押。在中资企业“走出去”领域,在为购买中方设备的海外客户提供买方信贷时,面对海外客户资信状况难以甄别、信用风险和国家风险高等困难,设计了借款人牌照或资产抵质押担保、开行与中资企业共同进行风险分担等措施,实现了整体风险的缓释。在国际能源合作领域,开行选择实力较强、供油能力可靠的国外石油公司作借款人,并针对油贸现金流稳定的特点,设计了以借款人向中国出口石油的销售收入为质押的信用结构,以及“先归集、再扣收、后返还”的现金流监管模式,确保售油收入闭环运行,优先用于偿还开行贷款。 (四)发挥债券银行优势,实现资产负债期限合理配置
开行依托国家信用,通过发行金融债券,将居民储蓄和社会资金化零为整、续短为长,建立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覆盖和应对长期、大额、集中风险。同时,坚持稳健的资产负债管理策略,将流动性管理视为资产负债管理的核心和资金管理的中枢,充分发挥主动负债优势,统筹兼顾安全性、流动性和效益性,有效防范期限错配风险和流动性风险。
(五)开展金融合作与创新,运用市场化方法分散风险
通过银团贷款、资产证券化等方式,建设中长期投融资市场,疏通信贷资产流通渠道,构造项目的市场化出口,分散长期、大额、集中风险。2005年12月,开行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成功发行国内首笔信贷资产支持证券,开创了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先河。开行还是我国银团贷款的主力银行,截至今年6月末,银团贷款余额接近1.3万亿元。
(六)完善体制机制,不断提高风险管理的精细化水平
一是严格项目评审。通过建立路演审议制度、风险边界判断制度以及客户信用评级和债项评审相结合的“二元评审”体系,加强评级和授信管理,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水平。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统一评审,综合授信”体系,通盘考虑客户各项业务需求,在有效防范风险的同时,提高服务能力。二是加强贷后管理。通过严格的贷款分类制度、信贷风险预警系统、完善的抵质押担保管理体系以及信贷资产动态管理,形成了包括贷款资金监管、贷后现金流监管、项目监管、借款人监管、担保监管在内的多元化贷后管理模式,覆盖信贷管理的各个环节。三是加强行业分析和案例指导。在对行业发展趋势和风险状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明确信贷政策,总结典型项目开发评审和风险防范的经验教训,编制相关案例,使全行在项目开发、评审、贷后管理等各个阶段能够明确方向、关注重要风险点。四是构建全面风险管理架构。着眼于覆盖所有的风险种类、业务领域以及业务发展全过程和各种潜在风险,完善业务部门、风险管理部门、内审部门三道防线,构筑风险防控的有力屏障。在全面风险管理架构下,根据各部门和业务条线的职能分工,加强对风险管理的考核,落实风险责任。
实践证明,开行的风险管控是有效的,既服务了国家发展战略,又实现了自身良好经营业绩。截至今年6月底,开行累计本息回收率达99.39%,连续54个季度保持高位运行;不良贷款率为0.32%,连续33个季度控制在1%以内,资产质量保持国内外同业领先水平。
我国担保行业起步较晚,1993年第一家信用担保公司——中国经济技术投资担保有限公司成立。1999年,《关于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试点的指导意见》由原国家经贸委,该指导意见明确规定了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业务范围、业务模式和担保体系的架构。2001年,《关于建立全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有关问题的通知》,将信用担保机构的试点范围扩大至全国。此后在各级政府的积极推动下,信用担保机构的数量和资本规模保持不断增长,担保贷款金额和数量迅速扩张。中国担保行业规模在经历了2010年~2011年的快速增长后,在中国宏观经济下行压力的背景下,2013年~2016年担保机构数量呈现波动下滑趋势,其中2015年度同比下滑11.61%,担保行业发展速度明显放缓,担保行业所隐含的系统性风险开始显现。以山东省融资担保机构数量为例,具体变化情况见表1。
二、担保行业面临的风险分析
担保实质是利用自身的信用为资金提供方和资金需求方搭建桥梁,在整个交易行为过程中,完成信息流、现金流的整合,从而完成资源的配置,发挥资金融通的作用。经济新常态下,担保公司面临客户端风险、自身经营模式风险相互叠加和交织的风险。
(一)客户端风险分析
客户端风险是指在担保期间内外风险源因素共同作用下,风险能量经积聚产生财务风险、经营风险和市场风险,在突破风险阈值后,经由特别路径,依附一定载体在系统之间传导或蔓延,致使企业利益和担保利益偏离预期目标的现象。1.客户端风险特征为了解客户端风险基本特征,经对2001年~2016年期间山东省内发生担保代偿的137户企业的调研,结合当前市场状况和数据分析,总结出以下特征:(1)风险发生时间和行业分布的集中度较高。风险集中发生的期间从2014年开始,2014年~2016年发生的代偿金额高于过去十年发生的代偿总额。这与当前宏观经济环境高度契合。代偿项目行业分布集中于贸易业、食品制造业、设备和部件制造业、小额贷款公司和房地产行业,行业分布较为明显。(2)风险额度分布呈正态分布态势。企业代偿额度分布呈现典型的正态分布特征。2000万元~5000万元担保额度区间是最高区间。一般来说,经营规模不是衡量企业风险的因素,经营规模大不代表企业风险高,经营规模小不代表企业风险低,但担保额度与企业经营规模息息相关。(3)风险的地域性。代偿项目地域风险集中度较高,其中山东省内济南、日照、潍坊、临沂和济宁等地区企业风险相对较高。应重点关注地区系统性风险、互保圈风险、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政府扶持力度的影响。(4)风险频发引发信用危机初现。目前金融机构出于对不良贷款容忍度低、考核压力大等原因,对民营中小企业惜贷、抽贷严重,导致信用危机频频发生。省内中小企业为避免发生抽贷现象,即使有还款能力也不进行还款,采用借新还旧等多种风险化解手段进行资金的融通,导致资金提供方和资金需求方的矛盾日益激烈,银企信任关系破坏。2.客户端风险成因从客户端风险源来看,主要分为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1)外部因素:首先是宏观层面原因。从国际形势来看,全球经济复苏基础仍然较弱,经济增长疲软,国内外市场需求持续偏弱,国内制造业外贸走势偏弱,实体经济发展动力仍显不足。宏观经济高速增长时期企业在乐观情绪支配下加速财务杠杆化,不断扩大投资规模,一旦经济逆转或宏观经济政策调整,资产急剧缩水,导致资不抵债和流动性不足的状况。其次是行业和产业政策影响。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五大任务中摆在首位的就是去产能,化解过剩产能是推进供给侧改革的关键。受此影响国内债券市场前三季度已有23个发行主体出现实质性违约,涉及46只债券,本金或超过376亿元。刚性兑付在各债券类别逐一打破,违约债权发行人从民营企业扩展到国企和央企,违约行业集中于产能过剩行业,如煤炭、钢铁、太阳能、金属与采矿等行业。而在此之前,中国债券市场超过10年未发生过实质性违约。再次是区域因素影响。山东省内企业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占比较高,一方面,金融资源匹配倾向性较为明显,目前很多金融企业处于资产质量的考虑,对民营企业抽贷、压贷、惜贷严重,大量优质金融资源分配到大型国有企业。另一方面,国有企业除金融资源较为丰富外,体量较大,抗风险能力较强,在市场竞争中也挤压中小企业的生存空间。最后是配套机制建设影响。不完善的信用体系、漏洞的抵质押融资登记制度,使得中小企业失信的成本较低,也是违约频发的原因。(2)内部因素:企业自身因素导致发生风险的原因较为复杂,通过数据整理和分析归纳了以下15种风险成因,具体见表2。因主要是前八项,金额占比88.54%,户数占比81.76%。下面重点分析前八项的风险成因:互保圈风险的传导。互保企业出现风险往往引发银行对互保圈内所有企业的抽贷,进而导致互保圈风险快速蔓延,企业资金链断裂发生实质性违约。借贷资金用途改变导致风险发生。借款人改变贷款用途,用于投机性业务、资本运作、以流动资金名义申请贷款实际用于固定资产投入等,都会带来较大的风险隐患。银行抽贷造成的影响。目前传统制造业的风险较高,尤其是中小微企业面临的经济和政策冲击较大,有些金融机构为防范和控制风险,对企业抽贷、压贷,让其提前还款并不再续作,导致企业进一步陷入困境,进而逐渐丧失外部融资能力,加速风险的爆发。投资扩张风险。企业大幅举债、盲目扩张,但是投资的项目收入回款慢或效益不达预期,从而导致现金流紧张,偿债能力大幅下降。实际控制人因素引发代偿。实际控制人由于涉嫌贿赂、非法集资和民间借贷被逮捕或者跑路,导致经营不能持续,引发融资风险。民间借贷风险。企业涉嫌民间借贷引发债务纠纷,进而导致资金链断裂。自身经营不善原因。企业经营管理不善,经营战略或决策的失误,使经营资金良性运转的机制被打破,造成资金链的断裂。公司治理因素。该风险主要来自于企业自身管理层,如管理层的频繁变动、股东的权利内部斗争、权力寻租等,都会对企业日常经营管理产生不利影响,进一步影响了企业的发展及债务偿还。
(二)担保行业经营模式风险
担保机构应中小企业的发展需求而生,承载着服务中小企业的社会责任和重要使命。担保行业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和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担保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目前担保行业自身经营模式存在以下局限性:1.担保机构资产规模偏小,行业盈利水平偏低。担保机构是金融行业的从属经济主体,目前商业模式没有被充分认知,行业价值未得到充分认同。保费收入和承担的风险不配比,缺乏有效的盈利模式。根据统计数据分析,2016年全省担保机构数量相比2013年下降了17.35%,在保责任余额相比2013年下降了约4.34%。2.银担合作不够顺畅,权责不对等。在开展业务合作时,担保机构在向银行缴纳业务保证金的同时仍要承担100%的风险,权责严重不对等。经济新常态下,与担保机构开展合作的银行业金融机构更趋谨慎,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提高担保机构的业务准入门槛;二是总量控制额度,暂停与担保机构开展新业务合作;三是通过增加保证金比例、降低业务放大倍数上限等措施,提高与担保机构的实质合作条件。3.担保机构普遍缺乏资金补偿和风险分散机制。担保机构收入来源单一,主要来源于担保费收入,在经济下行时期担保费收入无法弥补代偿损失,导致其资本规模难以扩大,资金补偿和风险分散机制的缺乏使得担保机构的可持续经营受到较大的挑战,严重制约担保公司的发展壮大。4.担保行业属于高风险行业,风险管控能力是其核心竞争力。目前担保机构的业务经营范围狭窄,大部分担保机构风险识别手段和风险防范能力较弱,缺乏有效的对冲技术和转嫁措施,一旦面临宏观经济下行等系统性风险,担保机构的代偿压力急剧上升,从而引发流动性风险。未来在客户端和自身经营风险的共同影响下,担保行业面临分化趋势加剧、行业集中度不断提高的现状。
三、再担保体系建设的实践路径
经济下行时期,在内外部风险的共同影响下,担保行业的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如业务扩展受阻、代偿风险上升、银担合作难度加大等问题。担保机构迫切需要政策性再担保机构在风险管理模式、信用增信、资金支撑和行业体系建设方面为其提供保障,基于此再担保机构应运而生。
(一)再担保和再担保体系的含义
再担保是再担保机构利用自身信用,为保障担保行为的实现而对担保机构进行的担保。再担保是担保机构分散和转移风险的重要方式(具体业务模式如图1所示)。再担保体系建设是指再担保机构利用股权结构、以再担保业务合作为纽带,建立再担保、担保层次分明的担保体系架构,发挥信息集聚、资源配置、要素优化、资金整合等优势。
(二)再担保体系建设的作用
自2007年第一家再担保机构成立至今再担保行业已经发展9年,通过发挥再担保的增信、分险、引领等作用,担保机构的资本金杠杆效应不断放大,行业整体抗风险能力稳步提高。特别是在近几年“三期叠加”的特殊时期,随着山东金融改革层层深入,再担保体系为解决担保行业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1.再担保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再担保主要发挥政府政策导向作用支持担保机构发展,通过再担保审慎监管,在机构准入、资本金补充、风险管理、业务开展等方面强化约束,建立统一规范的再担保体系,提升整体行业公信力。2.再担保发挥风险分散作用。通过开展分保、联保等再担保业务,构建担保体系与银行体系总对总的合作关系,将极大推动担保机构与银行建立顺畅的合作关系,促进担保机构提升风险管理能力和全面风险意识,充分发挥优质担保机构的集聚效应。3.再担保具有信息共享功能。一是有利于在再担保体系内部建立客户资源共享池,形成统一的风险控制标准。二是识别并及时共享信用记录不佳的客户信息,降低体系成员间共发性、传递性风险。三是通过共享的客户资料,可以提高担保业务运作效率,使现有的体系成员间合作更紧密,提高同行内的竞争力。四是有利于社会化信用体系的逐步建立。信息共享机制有助于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建立,同时建立银行等资金来源提供者与中小企业之间良好的信用关系,提高中小企业的信用观念,从而促进整个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及完善,进而达到防范风险的良好效果。
(三)再担保体系化解风险的对策和建议
1.风险识别。风险来源于事物的不确定性,对于担保行业而言则主要来源于客户端、市场的信息不对称因素。再担保体系通过股权关系、以业务合作为纽带形成较为稳定的体系架构,通过担保机构自下而上形成风险信息清单的汇集,通过再担保公司的整合和分析,打破信息孤岛,形成自上而下的区域风险数据库,用以指导担保机构对于行业政策、市场状况、互保情况、经营变化、信用数据等各种风险信息的判断,从源头提高识别风险能力,做出正确的项目决策,优化资源配置。2.风险控制。风险控制的关键在于制度、标准的确立和风险控制技术的运用。再担保依托资源、人才、信息优势,通过建立标准化的流程、制度和指引,创新业务品种和风险缓释措施,建立风险控制指标,形成地区经营策略和风险管控策略,倡导风险文化,规范担保业务流程,严格担保审查程序,实行企业信用评级制度、运行监测制度、代偿及债务追偿制度等加强风险管理,从而有效控制担保业务操作过程中的风险,形成完善的规避和分散风险机制。引导在再担保体系内担保机构合法、合规、稳健地开展业务。3.风险分担。当担保机构的业务发生风险时,再担保在一定的比例内承担代偿责任,为担保机构提供资金支持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降低担保风险对担保行业的震荡幅度,克服担保行业风险和收益不配比的弊端,帮助担保机构提高资产流动性。以山东再担保为例,目前现有100家体系成员,合作机构近60余家,覆盖全省17地市。山东再担保以再担保体系平台为纽带,通过创新再担保业务产品和模式,借力市场化手段融合全省担保资源,推动全省担保行业的规范发展。2015年度新增担保、再担保额达到276亿元。助力省内中小微企业和担保机构的发展,实现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应。“安微担保模式”表明,政府投入1亿元财政资金可撬动100亿元贷款注入小微企业和“三农”领域,银行信贷敞口较自主发放贷款下降80%,融资担保机构的风险承受能力提升2.5倍。因此,面对经济下行和代偿压力交织的形势下,政府加大对再担保的投入,增强再担保体系建设的力度,构建一个层次多元、结构合理、风险控制能力完备、效益良好的再担保体系,符合担保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方向,可为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防风险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
作者:赵成凤 周衍鲁 姚庆玲 单位:山东省再担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山东行政学院 山东省再担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刘新来.信用担保概论与实务[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3.
[2]赵爱玲.中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1.绪论
本课题将通过预控审计的方法,发挥审计作用,强调风险预控,改善M银行支行的风险防范措施,解决M银行支行的风险防范问题,促进M银行支行的风险防范。同时也为其他银行提供一个借鉴作用,帮助其他银行也改善其风险防范。
国内外学者也有一些相关论述:Dominic Barton、Roberto Newell及Gregory Wilson(2005)[1]认为,通过识别在银行业的实体部门发生的预警信号,能够在危机对企业达到一定程度的破坏程度之前发现他们。李扬、刘华和余维彬(2003)[2]认为,信贷风险的防范应通过努力完善自身内部控制制度和管理制度来预防和降低信贷风险。张凤环(2012)[3]认为,应强化银行高层管理人员的内控意识,借鉴国外商业银行的审计委员会模式,建立独立的内部审计体系。郭妍婷(2012)[4]认为,风险导向性的内部审计是银行实行的重点,可对我国现有体制下无法防范和控制的风险进行判断,同时对新业务的风险评估要高度重视。
事实上,我国商业银行风险防范仍存在不足之处,基于国内外研究的成果,将运用预控审计结合内部控制制度达到风险预警目的。因此,结合M银行支行的实际情况,以M银行支行为对象,分析M银行支行存在的相关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法。
2.M银行支行风险防范的现状与问题
M银行支行是一级支行,其目前存款金额拥有350个亿,发放贷款290个亿,其不良贷款率达到了1.0%。
M银行支行风险防范的现状:
目前,M银行支行拥有自己的一套风险防范措施,在借鉴国际先进商业银行信贷管理经验基础上,通过多年改革完善,M银行支行已经建立起以“坚持审贷分离,前后台分开,信贷审批、经营、风险管理独立履责”为主要内容的信贷组织体系。这些制度措施主要包括风险预警、信贷授权、尽职调查、客户评价与项目评估制度。
M银行支行风险防范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M银行支行信贷不良资产呈上升趋势。据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12月末M银行支行不良贷款余额2.9亿元,比去年第三季度末增加0.29亿元;不良贷款率1.00%,比去年第三季度末上浮0.1个百分点。而去年第三季度的不良贷款余额比前年第三季度增加了0.8亿元,不良贷款率同比增长0.3个百分点。也就是说,M银行支行不良贷款余额及不良贷款率出现了双升的情况。
M银行支行内部风险防范效果欠佳。M银行支行在2012年第四季度中,曾经发生内部操作失误事件。一名现金柜员于办理开户业务时,为客户关联短信通知,其关联号码发生错误,而且打印出来的回单有误。当时复核人员没有发现错误;传票联上交会计人员,均没有发现错误。复核人员疏于复核,只是走流程地扫过一眼即盖章确认。审计人员也没有发现错误。从这件事也体现了内部风险防范措施的不足,内部审计流于形式才会出现了风险防范漏洞。
3.M银行支行风险防范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贷款“三查”制度执行不彻底。首先,贷前调查不细致,只是根据企业提供的相关文字资料进行摘录、整合,作出的结论使贷款失去了安全性。其次,贷中审查执行不到位,在贷款发放过程中,对借款人、担保人、抵押物、质押物等审查不严,造成潜在的信贷风险。这些审查不到位,造就银行时候催收贷款过程的困难,从而增加了呆账坏账的数目。第三,贷后检查表面化,贷款人员对不少贷款企业的后续管理放松了,降低了银行对这些企业还贷的可控性。因此,信贷不良资产呈上升趋势是由于贷款“三查”制度执行不彻底,造成了银行潜在的信贷风险,最终结果就是不良资产比例上升。
内部审计流于形式。M银行支行存在内部风险的原因之一,作者认为是内部审计流于形式,突出表现在M银行支行的内审机构是支行内的一个职能部门,内审机构在对银行内部其他同级部门进行审计时,因级别相同,又相互制约,且内部审计又在本单位主要负责人的直接领导下开展,经济上依附于本单位,组织上独立性不够,加上内部审计人员与支行存在息息相关的经济利益关系,所以很难保证内审的客观公正。因此,对于银行来说,风险是无处不在的。而内部审计处于一个重要位置,如果内部审计不能及时发现错误,防范风险,那么将会引发重大内部风险。
4.改善M银行支行风险防范问题的对策
4.1 改善M银行支行风险防范的基本思路
针对上述M银行支行的风险防范问题,作者决定通过预控审计的方法,改善M银行支行的风险防范。其基本思路是,首先确定M银行支行风险预控审计的目标,接着明确审计指标,再确定审计标准,然后进行预控审计防范风险。
4.2 M银行支行风险预控审计
针对上述问题,作者决定采用预控审计防范风险,强调风险预控。上述提到,信贷不良资产呈上升趋势,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贷款人员贷前调查不彻底,造成对贷款客户的信用状况以及还款能力不清楚,以至于形成呆账坏账的结果。如果以审计角度进行贷前调查,首先确定审计目标,然后明确审计指标,最后确定审计标准,严格按照审计标准来调查客户的信用情况以及还款能力,可以有效防范信贷风险。
4.2.1 针对信贷风险预控审计目标
以信贷风险为例,可这样确定风险预控审计目标:
(1)明确企业信用状况。对企业的信用进行评价是日常管理的重要内容。只有正确评价顾客的信用状况,才能合理执行企业的信用政策。要合理评价企业的信用,必须对顾客信用进行调查,搜集有关的信息资料。
(2)明确企业的还款能力。银行信贷业务,除了考虑企业的信用情况,还款能力也是考虑的一个因素。一个企业有良好的信用状况而无相应的还款能力,那么该笔信贷业务就会存在风险。
因此,M银行支行针对信贷风险实行预控审计应该把企业的信用状况以及还款能力的范围,确定为是否发放贷款的审计目标。
4.2.2 信贷风险预控审计指标
针对调查贷款企业信用状况及还款能力的目标,可选定以下审计指标:如流动比率;资产负债率;净资产收益率;信用评估等级;信用记录;未来发展预计及其他因素。
4.2.3 信贷风险预控审计标准
根据以上指标,需要一个审计的标准,作为审计的依据。为了要确定一个合适的审计标准,作者询问了M银行支行的员工,有关对外贷款时,银行考虑的财务状况因素以及信用情况;然后作者根据员工提供的资料范围,结合专业理论知识,经过估算,确定审计标准如表4-1。
在这里需要注意:(1)流动比率
在采用信用评分法进行信用评估时,分数在80分以上者,说明企业信用状况好;分数在70-80分者,说明信用状况良好;分数在60-70分者,说明信用状况一般;分数在60分以下者,说明信用状况较差,不给予贷款审批。
这个审计标准是根据企业信用评分表所衍生出来的。当然,这个审计标准值考虑了贷款客户的财务状况以及信用状况,其中涉及的一些信用政策作者暂不做叙述。
4.3 M银行支行风险预控审计实例
红三公司计划向M银行支行借贷125万元。下面运用预控审计的方法进行审计,最大限度防范信贷风险。
(1)明确对红三公司的审计目标。红三公司计划借贷125万元。根据表4-1,需要满足流动比率大于2;资产负债率在10%-30%之间;净资产收益率在40%以上;信用评估等级AAA以上;信用记录好;未来发展估计好;其他因素好。一般来说,综合评分在80分以上者,才能获批。因此,作者对红三公司的各项条件进行审计,看是否满足条件。
(2)确定对红三公司的审计指标。作者需要审计的指标包括:流动比率;资产负债率;净资产收益率;信用评估等级;信用记录;未来发展预计及其他因素。
(3)审计流动比率。根据作者搜索的资料,红三公司为大型电子企业,日常贸易往来众多,交易量大,其资金流动比率达到2.3。
(4)审计资产负债率。红三公司拥有一笔短期贷款35万元,以及一笔因发行企业债券的而产生的债务100万元。红三公司的总资产价值390万元。其资产负债率约为35%。
(5)审计净资产收益率。红三公司经营电子类产品贸易批发,涉及国内外进出口,因此在主板上市之后,每股股股东权益收益较高,净资产收益率达到45%。
(6)审计信用评估等级。作者对红三公司的信用等级进行评测,经信用评估检测以及严格审计后,红三公司的信用评估等级为AAA级企业。
(7)审计信用记录。作者通过人行征信系统,查询了红三公司法人的个人征信记录,以及调出档案查询红三公司有关结算账户的交易记录,审计红三公司的信用记录。经过审计,红三公司的信用记录好。
(8)审计未来发展预计。一个企业的未来发展预计涉及该企业将来的资金流,对于信贷业务来说,也意味着这涉及到该企业的还贷能力。因此,作者对红三公司的未来发展进行审计。经过作者多方搜集资料,获取红三公司的一组的财务数据,如表4-2。
从这个表格的数据中,可以分析得到:1)红三公司的现金额在三年期间增长了近八倍,现金充裕说明公司偿债能力强;2)现金额的数量大意味着公司的机会成本大,如果把现金流投入资本市场,会给公司带来可观收益;3)资产总额连年增长,说明红三公司的销售工作卓有成效;4)红三公司在资产总额连年增长的情况下,净利润却没有大幅增长,说明公司资产利用率不高。根据以上数据分析,红三公司的未来发展估计好,还贷能力强。
(9)审计其他因素。一个企业的偿债能力,除了可以从该企业的财务数据中分析获得,还应该考虑其他因素,像红三公司这种营业范围涉及到国内外进出口业务的,还应该考虑市场因素以及政策因素。这样综合得出结论:红三公司其他因素良好。
(10)得出综合得分。作者根据表4-1,对每一项审计指标都进行了严格审计。根据上述各项审计结果,综合评价红三公司,得出综合分数。如表4-3:
(11)结论。根据表4-1,红三公司想要贷款125万,必须满足条件:1)满足流动比率大于2;2)资产负债率10%-30%之间;3)净资产收益率40%以上;4)信用评估等级AAA以上;5)信用记录好;6)未来发展估计好;7)其他因素好;8)综合评分在80分以上者,才能获批。
但由于红三公司有三项标准未达,分别是资产负债率、净资产收益率以及综合评分,不能获批125万元的贷款。按照红三公司的条件,只能获批50-100万元的贷款。
运用预控审计事先对业务审批进行审计,可以最大程度保障M银行支行的利益,有效减少信贷风险。当然,在这个案例中,作者仅从财务状况以及信用状况进行审计,涉及到的一些信用政策,作者暂不做叙述。以此类推,涉及内部风险的业务也可以运用预控审计进行风险预控,事先审计,减少风险发生。
5.结论
综上所述,对于M银行支行风险防范研究,作者认为可以采用预控审计的方法来防范风险。针对M银行支行的信贷不良资产呈上升趋势以及内部审计流于形式的问题,作者采用了预控审计的方法,强调风险预控,并且佐以实例论证。首先确定M银行支行风险预控审计的目标,接着明确审计指标,然后确定审计标准,包括各项指标的判别值等。最后根据审计结果参照审计标准得出结论,进行决策,这样可以最大限度防范风险发生。
尽管这个采用预控审计防范风险的方法仍然存在不完善的地方,但作者在以后会作进一步探讨,未来用预控审计防范风险也将会成为主流趋势!
参考文献:
[1]Dominic Barton,Roberto Newell,Gregory Wilson.Dangerous Markets:Managing in Financial Crises[M].Beijing:China Financial Press,2005:35-40.
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发展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全面深化改革总揽全局,切实贯彻执行“促改革、防风险、强服务、提效能”方针,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和创新发展,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风险底线,扎实提升银行业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二、工作目标
(一)改进监管手段,探索风险预警、识别、防控、化解的新方法、新机制,有效提升监管效能。
(二)新组建1家村镇银行,在县域及乡镇增设至少6家银行网点。
(三)推动钢贸、造船、不锈钢等重点行业授信风险逐步化解,力争不良贷款率不高于年初水平。
(四)加快推进银行案防长效机制建设,促进银行从业人员合规履职,力争不发生案件和重大违规事件。
(五)推动绿色信贷,加大对新兴产业的金融支持,确保新兴产业贷款在全部贷款中的占比逐步提升。
(六)持续改善薄弱环节金融服务,小微企业贷款、涉农贷款实现“两个不低于”。
(七)巩固文明创建成果,继续保持“全国文明单位”荣誉。
三、主要措施
(一)全面深化改革,推动银行业转型发展
1.强化法人银行公司治理。一是落实《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指引》,组织开展公司治理培训,完善法人银行“三会一层”治理结构,督促指导董事会、监事会有效履职,提高各专门委员会履职能力。二是强化董事、监事、高管人员的履职评价和问责。出台《农村中小金融机构董监事履职评价示范文本》,督促法人机构制定董监事履职评价办法实施细则,并报分局备案。三是稳步推进新资本协议实施工作。做好实施培训和监测分析,夯实资本管理基础;强化法人银行股权监测,规范股权变更、质押、交易等行为;按照银监会法规逐步扩大民营资本进入银行体系,构建更加具有活力的银行体系。
2.推进银行内控管理机制建设。一是加强绩效考核导向监管。督促银行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发展观,进一步完善内部绩效考核体系,科学设定经营指标,避免单纯追求规模增长和同业排名的激励导向,推动落实高管人员及重要岗位人员薪酬延期支付制度。二是强化内控体系建设。指导银行构建有效风险治理架构,强化部门、岗位之间的有效制衡,落实强制轮岗交流制度。三是完善监审联动。加强对银行内审等部门的业务指导,进一步增强风险的识别、预测和计量能力,出台《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内部审计监管评价办法》,开展重要风险监管审计合作。
3.加快银行产品服务创新。一是督促银行以特色化为方向,立足本地市场需求实际开展业务创新,探索差异化的金融服务。二是推动实施品牌化战略,指导银行根据自身实际开展产品服务营销,打造在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的特色服务品牌。推动符合条件的农商行实施走出去战略,选择合适地区设立异地支行。
(二)严守风险底线,维护银行业安全稳健运行
1.逐步缓释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风险。一是坚持稳步控降目标。坚持“总量控制、分类管理、区别对待、逐步化解”总原则,继续认真落实《银监局关于进一步做好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授信风险管理的意见》,择优支持保障房等重点项目建设,新增贷款必须符合监管政策要求,力争平台贷款余额不超过年初水平。二是完善全口径监测统计。通过加强统计监测,真正做到动态统计、有进有出,进一步提高平台名单的全面性。进一步加强融资全口径管理,与地方财政、审计部门建立完善日常联系和季度信息交流制度,督促银行加强监测,全面了解平台企业的其他融资情况,严控平台借道融资,提高平台融资全口径统计监测的准确性,深入分析平台银行体外融资对银行信贷安全性的影响。三是落实到期还款来源。目前纳入监测的73户融资平台今明两年到期贷款都将在46亿元左右,督促银行及早与平台企业及地方政府部门沟通落实还款计划及资金来源,严防违约风险。四是强化风险缓释措施。对于还款资金来源得不到落实的平台,要求银行及早制定风险处置预案;密切关注地方政府直接融资政策变化情况,逐步推动用直接融资置换相应的平台贷款。
2.从严控制房地产领域信贷风险。一是完善名单制管理。督促银行针对二三线城市房地产市场风险集聚的特点,审慎开展房地产信贷业务,强化房地产开发企业准入管理,完善准入企业名单,加强开发企业资金实力、开发业绩、管理水平、信用状况等准入条件审核;结合季度非现场监管走访,收集审查辖内银行开展合作的开发企业名单及项目情况。二是加强开发企业资金来源监测。督促银行开展房地产开发企业资金风险排查,严控银信合作业务,严防开发企业通过假按揭、民间借贷等方式进行融资,严防房地产企业利用贷款囤地炒地。三是组织开展房地产贷款压力测试。组织开展一次大型银行房地产贷款压力测试,准确评估房地产价格下跌情况下的贷款损失及流动性情况。四是落实住房按揭贷款差别化政策。督促银行严格执行住房按揭贷款政策,优先保障首套自住房贷款,审慎开展商用房抵押贷款。上半年组织开展一次房地产贷款检查,全面了解政策执行情况及风险状况。
3.密切关注大额授信风险。一是妥善化解区域性系统性风险。以戴南不锈钢行业为重点,加强与兴化市、戴南镇政府及有关部门的沟通协作,深入实施授信总额联合管理,充分发挥牵头行作用,逐户落实一户一策分类处置方案,确保支持类企业有劲、维持类企业有底、退出类企业有序。首期授信总额联合管理期限到期后,及时召开有关戴南地区银政企三方座谈会,研究部署后续工作。二是密切关注重点客户风险。充分利用客户风险信息系统,在全辖排查涉及5家银行以上、银行授信总额2亿元以上的大额多头融资及5000万元以上存在担保圈的客户,建立台账持续监测,绘制大额客户融资担保链接图,准确掌握主要担保圈状况,推广运用授信总额联合管理机制,逐步推动担保解链工作,有效防控风险蔓延。三是严防政策“一刀切”加大行业风险。加强与政府部门的信息沟通,督促银行积极上争资源,用好用活政策,避免信贷“急刹车”、“急转弯”加剧风险集聚。关注光伏产业发展状况,根据银监局有关文件要求,结合辖区实际制定出台有关光伏产业金融服务的指导意见,推动“有保有压”政策有效落实,指导银行继续按照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的原则有选择、有差别地开展光伏产业授信业务。四是加强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大额授信和授信集中度监管。督促机构严格控制大额贷款,落实新增3000万元以上大额贷款报备制度;禁止发放异地贷款;加强银团贷款风险管控,严格控制银团贷款投向。
4.大力加强不良贷款管理。一是做实贷款分类。加强贷款质量监测,组织开展重点机构贷款风险分类检查,摸清摸准风险底数,夯实资产质量,提足风险拨备。二是加大新增不良贷款问责力度。出台不良贷款责任认定追究监督办法,督促银行按照履职责任要求,对2013年以来新发生的不良贷款查清原因,落实责任,凡属违章违规形成的不良贷款,必须要追究经办人和相关责任人员的责任。对于新增小微企业不良贷款,按照提高不良容忍度有关要求,适度减免相关人员责任,保护银行改善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积极性。认真分析新发生问题贷款的成因,从经营理念、管控架构、管控方式、管控流程等方面全面改进授信管理体系,严格新发放贷款的准入管理。三是加快不良贷款清收处置。推动银行积极运用诉讼、批量转让、核销等方式处置不良贷款,充分利用财政部最新下发的金融企业呆账核销管理办法所带来的便利,加大存量不良贷款核销力度,损失类贷款不得长期挂账。
5.有效促进影子银行业务规范发展。一是建立风险“防火墙”,阻断影子银行风险向银行体系传导渠道。督促银行规范发放小贷公司贷款,密切关注该类机构将银行贷款资金流向国家调控领域及限制性行业。规范开展银担合作,对融资性担保公司严格执行担保倍数限制,防止违规放大杠杆倍数。二是建立完善银行销售理财产品备案登记制度,及时掌握理财业务情况。指导法人银行规范开展理财业务,建立单独的机构组织体系和业务管理体系,与银行资金严格分开,不购买本行贷款,不开展资金池业务,强化资金运用监管。规范分支机构理财产品销售行为,严防不当宣传及误导销售。
6.高度重视流动性风险防控。一是把流动性管理放在更为优先的位置,督促银行特别是法人银行及时调整流动性风险偏好,各法人银行要成立以行长为组长的流动性监测与管理小组,制定切实可行的流动性应急预案,开展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压力测试,督促建立流动性风险管理长效机制。二是加强同业、理财和投资业务管理,合理控制资产负债期限错配程度,防止业务增长过于冒进,推动中小银行切实按计划压降“两项占比”,提高业务稳健性。三是加强流动性风险监测,有效控制存款冲时点现象,提高资金来源稳定性,组织银行进行压力测试,适时开展流动性管理专项检查。
7.突出操作风险和案件风险管控。继续保持案防高压态势,制定相关实施细则,推动银监会“案防新规”有效落实,严格实施信贷违规问责和案件问责。督促银行加强基层网点和重点人员管控,继续开展员工参与民间借贷等违规行为排查,加大问责力度。加强与邮政部门的沟通协调,推动邮储银行二级支行强化操作风险管控。加强案防技防建设,建立农商行信息科技系统开发、运用联合机制,推动开发运用员工账户异常信号监测系统、重要岗位轮岗提醒系统和“飞行”检查合规知识测试系统,进一步提升案防工作水平。出台《农村中小金融机构“飞行”检查长效机制的指导意见》,成立“飞行”检查大队,对机构“飞行”检查进行再监督。
8.密切关注新型风险。一是强化信息科技风险。开展信息科技风险巡查,摸清信息科技风险现状;下发信息科技风险监管工作意见,确保银行严格按照“系统可以外包,责任不能外包”的原则,完善信息系统安全体系,保障业务连续性。二是强化市场风险监管。督促银行加强资金业务管理,提高风险管控能力,关注交易对手风险,严防违约风险。三是注重声誉风险管理。继续与媒体合作开展对外宣传,提高宣传时效性和针对性,把握舆论引导主动权;督促银行健全声誉风险管理机制,加强网络舆情监测。
(三)优化金融服务,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升级
1.运用信贷杠杆推动产业转型。一是强化引领,深入推进银行业转型升级。加强监管引领和考核督促,切实推动《市银行业转型升级指导意见》的贯彻落实,确保银行业在全市转型升级中发挥更加有力的推动作用。上半年组织开展“银行业转型升级行长沙龙”,组织银行集中探讨转型升级经验,深入挖掘银行业转型升级典型,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带动银行业全面服务转型、发展升级。二是盘活存量,稳步退出过剩及落后产能。加强产能过剩重点行业的监测分析,建立淘汰落后产能企业名单和信贷台账,推动银行与政府部门加强产业转型升级合作,通过产能整合重组、技术改造,促进生产资源有效利用,盘活沉淀在过剩产能上的信贷资产。三是用好增量,将信贷优先用于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结构调整升级的行业和项目,重点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信息技术产业和清洁能源等。完善新兴产业和绿色信贷监测统计,推动银行创新金融产品、优化业务流程、落实扶持政策,积极推广专利权质押等适合高新技术企业发展需求的信贷模式。加大对医药城的信贷支持力度,推动银行进驻医药高新区,为医药产业发展提供优质金融服务。
2.强化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一是持续深入开展金融知识宣传普及活动。组织青年员工开展送金融知识下乡活动,走进工厂、学校开展金融知识宣传服务,督促银行网点播放金融知识宣传专题片,充分运用主流媒体宣传普及金融知识。二是完善银行服务投诉处理机制。建立银行投诉处理机制评估督导机制,对银行投诉处理情况实施监督考核,督促指导银行建立健全快捷、规范、合理的投诉处理流程,充分发挥银行维护消费者权益、处理消费者投诉第一责任主体的作用;加强对客户投诉情况的分析研究,及时总结经验教训,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同类问题反复投诉。三是切实改善柜面服务。优化服务流程,减少客户排队,提升柜面服务满意度,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服务体验。规范开展符合消费者需求的投资理财等产品,督促银行坚持“卖者有责”,为消费者把好产品准入关口,规范开展业务宣传,避免误导消费者。
3.进一步改善“三农”金融服务。一是加快农村普惠金融体系建设,在优化建设传统银行网点的基础上,开展社区银行、小微支行试点,积极推广“快付通”等依托现代信息技术的服务模式,提高偏远乡村的服务可得性。加强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市场定位监管,充分发挥支农主力军作用,严防“脱农进城”趋势,引导邮储银行大力拓展农村金融业务。二是积极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新变化,开发推广适用于私人农场、专业合作社的信贷新模式,探索发展农业产业链融资,开展金融支持农业规模化生产和集约化经营试点。强化对粮食生产发展的信贷投入,支持城乡一体化、新型城镇化和农田水利建设,支持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发展。三是提升阳光信贷覆盖面,加大富民阳光信贷推广力度,建立富民阳光信贷统计制度和通报制度,开展专项现场检查。
4.推动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增量扩面。一是强化业务引领。坚持小微企业贷款“两个不低于”目标不动摇,认真开展统计监测和考核督促;完善“市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网”,开发推广“网上金融超市”,进一步拓宽银企沟通的渠道。二是开展活动带领。继续开展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月活动,2014年计划在市新能源产业园区和高港区举办两场大型“进基层、入园区”银企对接活动,在姜堰区和泰兴市举办两场银企面对面恳谈活动,扩大活动影响力,提升活动效果。三是实施创新驱动。通过监管创新,探索化解小微企业贷款难、贷款贵问题的措施和方法,进一步推广小微企业免担保贷款;督促法人银行针对小微企业特点创新金融产品、创新信贷流程、创新还款方式、创新担保方式;推动政府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完善小微企业信贷风险分担补偿机制。四是强化制度保障。推动银行小微企业专营机构有效发挥作用,开展专营机构督查评估,对“六项机制”贯彻落实情况进行跟踪,对减轻小微企业融资负担政策执行情况进行督查,不断提升小微企业贷款的可得性和服务覆盖面。
(四)强化内部管理,提升监管效能
1.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认真组织开展第二批群众路线教育活动,深入学习贯彻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对作风之弊、行为之垢来一次动真碰硬的大排查、触及灵魂的大检修、洗心革面的大扫除。系统理解、准确把握“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用精神开展活动,认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严防搞形式、走过场。突出作风建设,坚决反对“”,紧密结合监管中心工作,努力实现作风的根本性改进。分局党委班子成员和各职能科室分别挂钩基层联系点及重点关注行业和风险领域,深入实际开展调查研究,紧密联系基层解决实际问题。
1、生产增速稳步回升
从工业增速运行轨迹看,元月份仅增长6.4%,一季度探底回升,二季度在15%左右盘整企稳,三季度以来进一步加速,11月当月回升至27%。1―11月,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4224.84亿元,增长17.8%,高于全国7.5个百分点。预计全年完成增加值4600亿元,增长18%左右。
2、经济效益持续改善
1―11月,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收入13235.1亿元,增长17.4%;税金697.6亿元,增长21.5%,较上半年、三季度分别提高14.5、5.6个百分点;利润675.8亿元,增长10.4%,扭转前三季度持续下降局面。亏损企业亏损额81.4亿元,下降28.2%。“两项资金”上升13.9%,升幅明显回落。
3、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工业内部结构持续改善,轻工业保持快速发展势头,1―11月增长24.4%,快于重工业增速7.2个百分点,轻重工业结构调整为31.1∶68.9。“千亿工程”产业进一步壮大,汽车、食品、电子信息、纺织产业在严峻形势下保持快速增长,对全省工业增长形成有力支撑。高新技术产业保持较快增长,预计高出全省工业增速2个百分点。产品结构不断改善,汽车产销双双突破百万辆,乘用车比重达到49.5%;光缆、显示器、手机、数码相机、服装、白酒、船舶等重点产品产量大幅提升,新型干法水泥比重达到80%以上。节能减排成效突出,前三季度,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万元产值能耗0.43吨标煤,同比下降12.9%。
4、工业发展后劲不断增强
工业投入特别是技术改造投入力度加大。1―11月,湖北省完成工业投资2509.75亿元,增长26.9%。其中技术改造完成投资1168.8亿元,增长44.8%,新开工项目5508个,同比增长52.7%。富士康、神龙二厂、东风自主品牌、新冶钢460、鄂钢宽厚板等一批重大项目相继投产,为工业发展积蓄了后劲。
5、县域经济和中小企业加快发展
县域经济继续强劲发展,前三季度,湖北省县域生产总值增长13.4%,高于全省0.9个百分点。1―11月,县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2.1%,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23.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1.5%,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21.3%,分别高于全省4.3、11.6、12.1和2.4个百分点。中小企业成长步伐加快,1―8月,全省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413户,预计全年增加1800户;非公有工业保持快速发展,1―11月完成产值7333.7 亿元,增长27.7%,高于全省增速11.3个百分点。随着县域经济、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区域增长格局发生积极变化,12个市州工业增速超过20%,规模块头较小的市州工业明显提速,基础较为薄弱的黄冈、咸宁等9个市增速超过24%。
二、2009年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成效显著
1、精心组织企业生产,全力以赴保工业增长
年初面对金融危机的严峻挑战,湖北省委、省政府提出保工业就是保增长、保大局,出台了一系列保增长、扩内需的政策措施。湖北省经信委按照“抓早、抓紧、抓实”的原则,坚持以旬保月、以月保季、以季促年,切实加强工业生产的组织协调。及时下发《关于做好一季度全省工业经济运行工作的紧急通知》,组织企业节日加班生产,督促企业提高开工率。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提前下达工业生产调度、产业集群发展等专项资金。强化形势的跟踪监测,在坚持月度分析、季度例会的基础上,迅速启动了50户重点企业旬报制度,及时发现并研究重点行业、重点企业苗头性问题。及时召开季度工业经济形势分析会。开展企业大走访活动,各级政府和部门深入企业调研督导,采取有力措施解决经济运行中的困难。加强经济运行调节,针对年初工业生产增速急剧下滑、用电需求大幅萎缩的形势,在督促发电企业衔接煤源、确保重点合同基数的前提下,加大电力发供用三方协调力度,有效扩大了工业用电需求。随着下半年经济形势好转及枯水期到来,经信委高度重视要素保障工作,及早谋划,积极应对,先后四次召开组煤保电专题会议,组织专班到山西、河南等产煤省及铁道部和有关路局争取电煤资源及运力。对火力电厂实行“以煤定发”的奖罚办法,进一步调动电厂组煤的积极性;提早制定外购电预案,争取到近30亿千瓦时的外购电支持。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及时启动电力应急预案,搞好电力发供用综合平衡。此外,加强工业应急协调,扎实做好甲型流感抗病毒药物疫苗生产储备工作。
2、加大技术改造力度,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大力扶持汽车、钢铁、石化、纺织、食品等支柱产业,加强光电子、生物医药、先进制造等新兴产业的培育,推动了“千亿产业工程”发展。参与并组织了全省电子信息、钢铁、建材、石化、纺织等重点产业调整振兴方案的编制工作。做好重大项目策划,编制了湖北省技术改造导向计划,对今明两年的技改项目进行筛选和评估,建立了全省工业技术改造重点项目库,规划项目2815项。加强重点技改项目的调度管理,加快组织实施一批重点技改项目,确保了全省技改投资的快速增长。加大国家项目资金对接力度,共争取到国家安排各类项目302项,总投资302.84亿元,补助资金14.42亿元。其中在鄂央企重大技改项目补助资金6.76亿元,地方企业技术改造切块资金4亿元,重大技术专项1.28亿元,中小企业技术改造补助资金9000万元。此外,积极汇报并争取工信部出台支持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若干意见。认真筹备第五届中国・湖北产学研合作暨创业投资项目洽谈会,提高办会层次、规模和影响,产生了积极效果。
3、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促进电子信息产业发展
充分发挥富士康、武汉芯片等一批重大项目的带动作用,加快推进“1353工程”,突出扶持11家重点企业和30家自主创新中小企业。积极推进“两化”融合,组织武重等企业申报国家“两化”融合试点,实施装备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加快重点企业的信息技术应用,组织中小企业开展信息化培训,促进了湖北全省企业信息化、电子商务和各行业信息化的发展。加快推进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建设,湖北省直部门业务网实现了互联互通,市州电子政务有序推进。制定出台湖北省农村信息化工作指导意见,促进了农村信息资源整合。加强全省网络与信息安全协调,建立网络和信息安全领导小组工作制度,确保了全省电子政务网络信息安全。坚持依法行政,促进了无线电管理工作发展。
4、大力实施成长工程,促进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
严格落实成长工程工作目标责任制,通过动态管理、督促核查、定期通报等措施,有力推动了中小企业的成长。突出抓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争取国家979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积极协调地方政府入股参与省级再担保平台建设,着手开展全省金融性担保机构设立与变更行政许可工作。截至9月底,全省备案的118家担保机构累计为中小企业提供担保贷款264.45亿元,比上年末增长50.8%。积极推进银企对接合作,仅全省银企合作促进会议签订贷款协议159亿元。积极贯彻《中小企业促进法》和《湖北省实施〈中小企业促进法〉办法》,认真受理和严肃查处影响企业生产经营、加重企业负担的各类案件,切实维护企业合法权益。
5、扶持壮大县域经济,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坚持“一主三化”方针,不断推出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协调各项政策落实。按照湖北省委、省政府统一部署和要求,组织2008年县域经济发展考核。精心组织筹备分别在黄冈、荆门召开的全省县域经济工作会议和县域经济现场会,在全省上下产生积极反响;以产业集群为抓手,加强对重点产业集群及县域开发区、工业园区的培育和指导,用好产业集群专项和20亿元县域专项资金,有力支持了县域经济发展。加大贫困地区县域经济支持力度,组织编制了7个脱贫奔小康试点县市经济发展专项规划。
6、扎实开展大企业直通车服务,着力支持企业开拓市场
坚持把服务企业作为应对危机的重要举措,积极搭建大企业直通车网络服务系统,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对155户重点企业开展直通车服务,先后为武重、武钢、白云边、兴发集团等一批企业协调解决了实际困难和问题。坚持以产品湖北省内循环为突破口,支持省内重点企业开展互利合作、稳定和扩大生产。根据湖北省委、省政府部署,制定出台了《关于促进武钢产品省内循环的意见》,组织武钢与7家重点企业及十堰等市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认真筹备召开武钢现场办公会,先后组织了武钢与省内300家企业、分区域专场、重点工程项目等系列供需对接活动,去年武钢省内钢材销量已达642.83万吨,同比增长18.9%。研究出台了支持东风汽车公司发展的政策意见,组织筹备支持东风公司发展现场会,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组织东风公司汽车下乡、汽车产品供需对接会等系列活动。
三、2010年紧抓调结构“牛鼻子”带动全面发展
随着世界经济逐步趋稳和国内经济回升向好,2010年宏观经济形势会总体好于去年。我国工业经济顶住了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工业品市场需求和价格逐渐回升,各方面信心明显增强。中央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一揽子计划还将进一步落实和完善,扩大内需和改善民生的政策效应将继续发挥。“后危机时代”是经济转型、产业创新的发展良机,中央刺激消费的政策导向有利于湖北内生型产业发展,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促进中部崛起以及省委、省政府“两圈一带”战略和重点产业调整振兴方案进入全面实施阶段、沿海产业转移步伐加快等,为湖北工业发展带来历史性机遇,突出的科教人才和高新技术产业优势也为我们发展新兴产业提供了广阔空间。但同时要看到,国际国内经济发展仍处在一个关键时期,明年工业经济发展面临的环境仍然复杂。全球需求依然不足,金融领域风险尚未消除,世界经济复苏的基础仍比较脆弱;出口形势依然严峻,民间投资和居民消费后劲乏力,部分领域产能过剩矛盾突出,国内经济回升的基础不牢固、内生动力不足。湖北省工业经济虽然回升较快,但产业层次偏低、结构不合理、增长方式粗放等深层次问题进一步凸显,同时还面临大宗产品价格波动、企业生产成本上升、生产要素趋紧等困难和压力。这要求经信委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风险意识和责任意识,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对国内外形势的科学判断上来,统一到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统一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上来,更加扎实务实地做好各项工作,努力促进全省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2010年工作思路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中央和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深入实施工业兴省战略,把速度与质量、效益、后劲结合起来,把抓大工业、大企业与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县域经济结合起来,着力调结构,着力推转型,着力促融合,着力壮规模,扎实抓好结构调整、要素保障、技术改造、“两化”融合、节能减排、市场主体培育、县域经济发展等重点工作,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实现全省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4%左右,技改投资增长15%以上,县域GDP增长高于11%,县域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16%,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4.5%,新增规模以上企业800家。围绕以上目标,将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1、加强经济运行组织调节,促进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虽然当前全省工业经济稳步回升,但尚未全面复苏,要牢固树立“工业第一、企业老大”的理念,围绕提升产业规模和竞争力,进一步加强经济运行组织协调,巩固应对危机成果。一是加强经济运行预测预警预控。密切跟踪金融危机引发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和宏观政策变化,健全经济运行监测网络和预警预测体系,加大能源资源、大宗产品、生产要素市场供需及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监测力度,防范和化解苗头性问题和行业风险。坚持月度分析、季度例会制度,研究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加强对工业经济运行的引导和指导。二是强化煤电运综合协调。当前煤电供应异常紧张,明年煤电供应紧平衡可能趋于常态。千方百计保障重要要素供给是明年工作重大任务。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落实各方责任,大力组织电煤资源,争取产煤省和有关铁路局的支持,落实好电煤重点合同。推进煤电长效机制建立,督促电厂加大储煤能力建设。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搞好电力发供用综合平衡。有序推进电力大用户多边交易试点。三是加强经济效益目标考核。随着经济形势好转,大宗产品、工业原材料价格趋于上涨,企业生产成本增加。突出抓好亏损大户的扭亏增盈,引导企业加强内部管理,提高技术水平,降低成本消耗,采取有效措施帮助企业减少亏损、扩大盈利。四是继续以产品省内循环为抓手,大力支持武钢、东风公司等企业开拓市场。积极鼓励和引导消费,抓好家电、汽车下乡、汽车及家电以旧换新等政策落实,将扩内需政策转化为生产力,切实增强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对工业增长的拉动作用。五是切实加强应急管理。建立完善全省工业系统应急体系,搞好医药等应急物资的生产储备,有效应对经济运行中的突发性事件。
2、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工业经济转型升级
坚持在发展中调结构,以调整促发展,围绕做大做强支柱产业、培育发展新兴产业这一主线和自主创新这一中心环节,推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一是加快传统产业调整振兴。全面实施重点产业调整振兴方案,进一步落实配套措施,确保规划顺利实施。深入推进“千亿产业工程”,壮大产业规模,推动汽车、钢铁、石化、食品、电子信息等支柱产业向更高目标跨越,力争纺织行业过千亿。加快发展船舶、数控机床、专用设备制造、电气机械制造等装备制造业,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二是加快技术改造和创新。编制好《2010年全省技术改造导向计划》,搞好技改项目的策划、储备,建立完善重点项目库。大力争取国家技改专项资金支持,突出抓好100个重点技改项目建设,加快实施高档数控机床和基础制造装备、核高基和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等一批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突出抓好嵌入式高效复合纺纱等一批能突破传统产业发展瓶颈的共性、关键技术项目。加大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力度,扶持建设一批省级和国家级技术中心、高新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和产业中试基地。精心谋划第六届产学研洽谈会,加速推进新型显示器、二维条码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不断提升合作的层次和水平。三是大力培育新兴产业。按照“突出特色、拓展领域、优化平台、聚群发展”的要求,组织编制新兴产业的总体思路和专项规划,推动光电子、生物、新能源与环保、消费电子、新材料、航空航天、先进制造等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围绕软件、信息服务、智能传感、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等新兴领域,策划启动一批研发、产业化和市场化推广重大专项工程。大力支持武汉综合性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工信部授牌的“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抓好技术支撑、创业服务、投融资、公共服务、信息情报、人才引进等六大平台建设,促进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四是促进生产业发展。大力发展研发设计、物流、电子商务等生产业,促进企业提高效率和竞争力。五是做好品牌质量工作。以品牌、标准、服务和效益为重点,强化工业生产全过程管理体系,推进标准化生产,切实加强工业生产质量管理。围绕工业结构调整升级以及产业规模壮大和竞争力提升,精心组织编制“十二五”工业发展规划。
3、全面推进信息化建设,促进“两化”融合进程
充分履行工业和信息化管理职能,大力发展信息产业,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促进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一是加快信息产业发展。加快实施电子信息产业调整振兴方案,突出抓好富士康、武汉芯片等重大项目的达产及产业链延伸。加快实施二维条码、无线宽带、安防工程、LCOS光引擎、软件等五大科技专项,加大电子节能和光伏产业项目策划、招商引资力度,推动电子信息产业快速增长。二是搞好信息化推广工作。进一步完善省级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建立完善平台的管理和运维体制,扩大省电子政务网覆盖的广度和深度。加快推进农村信息化和城市社区信息化工作。三是推进“两化”融合试点。研究制定湖北省信息化建设政策、标准和规范,进一步扩大信息技术在改造传统产业、控制能耗、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等方面应用,抓好试点,典型示范,总结推广。在企业层面,围绕产品研发设计、过程控制、企业管理、物流市场、人力资源开发、新兴产业和技术改造等七个环节,选择50户企业推进“两化”融合的试点示范,引导企业加快信息化步伐,提升自动化、智能化和管理现代化水平;在行业层面,推介各行业信息化的典型案例,支持推广应用行业共用信息技术。继续在冶金、汽车、机械、化工、建材等行业实施装备制造业信息化工程,进一步提升制造业信息化水平。按照“管好频率、管好站台、管好秩序”的要求,加强无线电频率资源的统一管理,加大无线电监测和干扰查处力度,推进无线电新业务开展。建立网络与信息安全工作跨部门协调机制,确保全省电子政务网络信息安全。
4、强化对企业协调服务,促进市场主体培育
坚持大型企业做大做强、中型企业转型发展、小型企业加快成长的思路,不断创新服务方式,加大扶持力度,推动“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向“梯队培育计划”转变。一是深入推进大企业直通车服务。建立大企业直通车网络服务系统,完善工作机制,特别是要建立服务企业的快速反应机制和日常协调机制,及时、快捷地为155户大企业搞好服务。建立和落实考评督察制度,不断提高服务工作质量和水平。二是加快培育龙头企业。研究制定龙头企业培育计划,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把兼并重组和扶优扶强有机结合,支持一批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做强做大。引导生产型企业与资源型、科研型、商贸型等企业纵向和横向整合,增强综合竞争力,形成一批营业收入过百亿、千亿的大公司、大集团。三是大力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全面贯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研究出台相应政策文件,协调金融、财税、社保等部门落实好国家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深入推进成长工程,在抓好“小进规”企业培育的同时,选择一批成长型中小企业进行重点培育,打造一批营业收入过5亿、10亿元的“小巨人”企业。加快推进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重点抓好信用担保和再担保体系建设,积极协调各地增资入股省级担保平台,不断增强各级担保机构的担保服务能力和资本金实力。继续加大金融机构协调力度,推动银企对接会贷款项目的落实。四是着力培育新的增长点。突出抓好宜昌三峡全通、东风本田扩产等110个重点工业增长点项目的跟踪服务,及时研究和协调解决项目配套、产业链延伸和生产要素保障等问题,推动项目顺利实施和早日投产。
5、加快壮大县域经济,促进产业集群发展
首先,要转变观念,树立现代企业财务管理观念,要自觉地把企业发展放到大环境、大趋势中去认识和把握,始终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标准来要求本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其次,要在财务管理模式上体现创新。要改变分散的财务管理,实现集中式财务管理。主要是实现财务核算集中、财务控制集中和财务决策集中。要改变与其他业务信息系统相互分割的财务管理。实现财务信息与业务信息相互融合的集成式财务管理。它的基础是信息网络对内部各个部门各个岗位的普遍覆盖。财务信息与人、财、物、供、产、销等各个业务信息系统有机联结,是决策相关性最强的信息。要改变仅局限于在会计账薄上反映,实现以资产有效性与业务流转效益为核心的管理型财务管理。第三,要制定涵盖财务部门和业务部门的全面预算管理。全面预算管理要与企业管理的整体战略规划体系有机融合,通过价值形式全面反映企业的经营发展战略,利用资金资源对企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进行体现、归纳、统筹和平衡。
2、提高财务预测能力。财务预测按内容可分为资金预测、成本和费用预测、营业收入预测和利润预测。资金预测主要是对投资额的预测和日常生产经营资金需求量的预测,它对于企业合理安排资金筹集,提高投资效益,进行科学决策具有重要意义。成本费用预算主要是预算目标成本和目标费用,从而为经营决策和编制计划提供依据。财务预算过程中主要采用科学方法和现代化管理手段,以保证预算工作的时效性和准确性。
3、要建立全面预算体系。企业预算涵盖企业生产、经营和建设的各个环节,是对现金收支、经济效益、资金筹集与使用及预算年度未资产负债情况做出的预计、安排,是各级各部门的奋斗目标。企业所有涉及价值形式的经营管理活动,都应纳入预算管理,明确预算目标、以财务管理为核心、以资金管理为重点,全面控制企业经济活动。
三抓
抓培训,加强宣贯,有效促进管理理念的转变。兵装集团具体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分层次全方位组织培训,集团公司负责对企业总经理、总会计师和集团总部人员进行培训,各企业负责对其内部各级人员进行培训。二是注重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对总经理的培训,以灌输EVA理念和讲解EVA原理为主,辅之以国内外运用EVA的成功案例剖析;对集团总部人员,以讲解EVA关键驱动因素为主;对企业总会计师,则以如何发现关键价值驱动因素、如何运用关键价值驱动因素评估企业业务活动、如何计算和报告EVA,以及在全面预算编制中如何体现EVA要求为主。三是自办培训与专家讲座相结合,除内部自行组织培训外,兵装集团邀请了国资委综合局领导给集团总部全体员工做EVA专题讲座,还邀请清华大学、上海国家会计学院教授为企业总会计师和骨干财务人员进行了EVA培训。
抓制度,规范应用,切实增强EVA考核的导向作用。兵装集团于2007年制订下发了《兵装集团EVA考核试行方案》,其中明确了四个要求:一是将EVA正式纳入企业经营业绩考核指标体系,并作为兑现经营者薪酬的依据之一;二是注重EVA考核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简化了EVA计算办法和考核方式,以便于企业理解和计算;三是要求各企业要层层传递EVA考核方式,使资本成本意识深入到企业内部,充分发挥EVA促使企业改进管理水平和提高价值创造能力的作用;四是采取循序渐进的推进方式,边实践边改进。2007年EVA占经营业绩考核权重为5%,2008年起提高至15%。2010年,制订下发了《兵装集团EVA考核实施细则》,将EVA占经营业绩考核权重提高至30%,以期引导企业更加重视价值创造能力的提升。
抓监控,关注过程,确保EVA应用落在实处。2007年开始,兵装集团将EVA纳入经济运行监控体系,按月对各产业、各企业EVA实现情况进行分析,分析内容包括EVA的实现情况、EVA同比变动情况以及EVA驱动因素剖析,尤其是关注资本回报率、税后净营业利润、资本周转率等关键驱动因素的变动情况,从中发现各企业价值创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按季度在集团内网上以《经济运行绩效看板》的形式对各企业EVA、EVA进行排名通报,以引起企业的高度重视;对EVA出现异常变化的企业提出预警通知并要求其限期整改。
三重
重预算,以全面预算管理为起点,做好EVA事前控制。几年以来,兵装集团建立起了国资委业绩考核要求和集团发展目标相结合、总部资源配置预算与企业全面预算相结合、年度预算和三年滚动预算相结合的预算管理体系。兵装集团在预算编制中高度重视价值创造能力的提升,避免企业不顾效益地盲目追求增长率和经营规模。在年度预算编制中强调体现EVA改进效果,要求各企业EVA必须为正、EVA率要比上年有所提高,同时还把上述EVA要求固化到全面预算编制软件中,凡不符合上述EVA要求的企业,其预算将无法上报。
重对标,以加强对标管理为抓手,力求EVA持续改进。兵装集团一直致力于建立和健全以价值创造为核心的对标管理体系,通过对企业数据以及对标企业和行业数据的比较分析,总结企业优势和劣势。目前,兵装集团每年向各企业下发EVA和EVA率对标标杆值,并要求各企业对对标标杆值进行自评价,按季度上报经济运行对标改进分析报告,指导企业抓住EVA对标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和内部管理“短板”,实施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同时,集团总部定期对各企业对标改进情况进行评价,对于差距较大的企业,将发出预警通知或限期整改令,督促其制定和实施切实可行的改进方案。此外,兵装集团还将EVA对标改进情况与经营业绩考核挂钩,对达到行业良好水平以上的企业给予加分鼓励,对未达到行业良好水平的企业给予扣分惩罚。
重考核,以经营业绩考核为手段,强化EVA目标牵引。在推行EVA考核过程中,兵装集团对企业EVA实施“两段式考核”,将EVA考核从“重预算执行”转变为“预算编制与预算执行并重”;强化经济运行过程监控,将EVA考核从“秋后算账”转变为“过程帮促”;完善分类考核与单列监控机制,将EVA考核从“单一标准”转变为“共性标准与个性标准有机结合”;加大研发投入考核力度,将业绩考核从“重眼前利益”转变为“重长远发展”;设立运行质量附加条件,将业绩考核从“重经济规模”转变为“重运行质量”。通过EVA考核的目标牵引,引导企业从“重短期目标”转变为“重长期价值创造”,不断提升企业价值创造能力。
三提升
提升集团管控能力,推行财务集中管控模式,为增强价值创造能力奠定体制基础。几年来,兵装集团不断加强集团化财务管控模式建设,逐步建立起以集团发展战略(Strategy)为牵引,以优化配置财务资源(Resource)为核心,以有效管理财务风险(Risk)为重点,以持续创造企业价值(Value)为目标的“SRRV”集团化财务管控模式。在该模式指导下,兵装集团近几年陆续推行了资金集中管理、财务信息联网运行、总会计师集团委派、财产保险统一、财务资源集中配置等一系列措施,这些措施在实践中取得了明显成效,既发挥了集团资源整合优势,又激发了各企业积极性,在确保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的同时,促进了集团经济的跨越发展,保军能力大幅提升,运行质量逐年改善,集团对企业控制力明显提高。“SRRV”集团化财务管控模式为增强价值创造能力奠定了坚实的体制基础,该模式荣获国防科技工业2008年度管理创新成果一等奖。
提升成本控制能力,创新降本增效工作体系,为增强价值创造能力奠定组织基础。兵装集团始终将提升成本竞争能力作为一项常抓不懈的重要工作,大力开展“成本领先行动计划”,积极打造降本增效工作体系。通过推行“面向成本的设计方法”,致力于依靠设计优化降成本;通过推行《质量成本管理规范》,致力于依靠质量改进降成本;通过推行精益生产和精益管理,致力于依靠效率提升降成本。兵装集团编撰并推行了《成本领先三十六招》,为企业提供了降本增效方法体系。通过上述工作的开展,兵装集团初步形成了各部门、各企业合力降本增效的工作体系。2007~2009年,兵装集团整体实现降本52.5亿元。集团上下合力推进降本增效工作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为增强价值创造能力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
提升风险防范能力,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为增强价值创造能力保驾护航。为加强投资、担保、抵押、质押、对外借款等重点环节的风险管理,兵装集团先后制定了《成员单位信贷规模控制办法》、《成员单位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自筹资金能力评估制度》、《成员单位三年资产负债结构改进方案》、《成员单位财务风险预警评估办法》等制度,并重新修订完善了《兵装集团担保管理办法》、《兵装集团借款管理办法》。风险预警和控制机制的不断完善,有效控制了投资风险、运营风险和财务风险,为增强价值创造能力起到了保驾护航作用。
重要关系处理
1履行保军报国使命与提升价值创造能力的关系
作为大型军工集团,兵装集团须努力加大军工资产投入,不断增强保军能力。但作为市场经济中的一个企业,军工资产也要提高价值创造能力,当然在EVA考核中应与民品资产区别对待。兵装集团采取的办法是:对保军企业同样考核EVA,而且指标权重与民品企业相同,但在EVA指标的计算方法上,对军工资产部分采取了降低资本成本率要求、对当年新增军工资产投入三年后再考核EVA等一系列措施,以期实现履行保军报国使命与增强价值创造能力的有机结合。
2实现短期经营目标与培育长期价值创造能力的关系
如何避免企业的短期行为是成为推行EVA考核急需解决的问题。兵装集团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如对企业超过基准要求的研发投入视同利润总额增加考核利润,对企业在重大基础研究和核心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进行单项奖励,并尝试引入业绩追溯问责制,通过对前任或前几任企业负责人决策行为对当期业绩的影响进行评价,来追溯奖励其决策行为或追究其决策责任,以此影响企业当期负责人的决策行为,使其致力于长期价值创造能力的培育。
3保持较快发展速度与提升价值创造能力的关系
中图分类号: F83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3)02-0007-02
一、农行汉寿支行农户贷款的基本情况
农行汉寿县支行作为农业银行全国153家和全省8家“三农”试点行之一,积极开展农户小额贷款业务。一是惠农卡发卡规模持续攀升,保持领先水平。截止到2011年3月末,该行累计发放惠农卡5万多张。二是农户小额贷款授信覆盖面快速扩大,批量网罗优质客户。截止2011年3月末,该行累计授信4457户,其中今年新增授信1071户,同比多增676户;累计授信金额6479万元,其中今年新增授信金额1548万元。三是农户小额贷款总量继续扩大,实现优质发展。
二、农行汉寿支行农户贷款的经验
具体说来,农行汉寿支行在农户贷款上取得的成绩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经验:
(一)选准模式、零售业务批量做
在农户贷款业务发展过程中,该行本着服务“三农”、加快发展、防范风险、实现价值创造的原则,优化发展模式,采取“整村推进”和“公司+经销商+农户”两种模式,实现了惠农卡和农户小额贷款业务的快速、有效发展。
1.用“整村推进”模式批量发放惠农卡。零售业务集约化经营是取得事半功倍效果的最佳途径。面对分布在30个乡镇的66万农户,要想做好惠农卡发放工作,实现“广覆盖”,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为实现该项工作的良好开局,该行首先将发卡对象瞄准市、县两级信用村和示范村村民,使农户自发感觉到“只用讲信用的人才能得到惠农卡”。为争取主动,提升服务质量,他们实行上门服务,做好“五带”,即带小型复印机、带发卡申请书、带惠农卡宣传资料、带支付通、带复印纸到村组、到农户家中。通过该行客户经理的热情服务与勤劳付出,农行发放惠农卡的好消息迅速传遍全县。
2.用“公司+经销商+农户”模式做优、做大农户小额贷款业务。汉寿县是个农业大县,由于交通方便,水面宽阔,水产养殖业较发达。该行党委从当地经济特点出发,抓住商机,以通成、新希望、骆驼、立成等几家知名饲料公司后在本地设立饲料分厂为切入点,开展重点营销。从解决农户购买饲料的流动资金需求入手,成功践行了“公司+经销商+农户”的农户小额贷款发放模式,大大减少了该行的人力成本,网罗了优质客户群体。
(二)严准入标准,控源头风险
从源头抓起,优选客户,这是做实、做精农户小额贷款业务的重要前提,更是防范贷款风险、实现价值创造最大化的核心环节。汉寿支行防范风险从源头抓起,严格准入标准,严把贷前调查关。
1.针对采取“公司+经销商+农户”模式发放的农户小额贷款业务,该行制定并严格执行了7大措施。
(1)饲料生产厂家、一级经销商和银行必须签订《三方合作协议》。
(2)准入前厂家必须和银行客户经理一同摸清经销商基本情况。
(3)银行必须对经销商、农户进行惠农卡知识现场培训。
(4)银行对经销商的调查必须开展实地调查。
(5)银行客户经理必须通过走访五位邻居调查经销商品行。
(6)银行必须告知经销商配偶准备对外担保额度。
(7)厂家必须明确一位专门协管员协助银行管理小额农贷。
2.针对采取“整村推进”模式发放的农户小额贷款业务,该行制定并严格执行了4个标准:
(1)优选目标。该行重点选择81个市、县两级信用村和示范村中27418户农户为营销目标,将其锁定为第一批整村推进的优选对象,从而从总体上有效控制风险。
(2)摸清底子。由村委会成立五人信用评议小组,对全村的村民进行信用评议,从中选出符合条件的授信对象。
(3)邻居走访。银行客户经理必须走访5户以上的邻居了解借款申请人情况,核实村委会推荐的情况是否属实。
(4)张榜公布。银行对计划授信户张榜公布,旨在借助公众力量、周围村民共同监督授信户的经营情况、个人信誉情况,及银行客户经理廉洁办贷情况等。
(三)严审查标准,控操作风险
为有效防控各类操作风险,该行在经营农户小额贷款业务发展过程中,依靠实践经验,成功总结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措施:一是控制授信额度。采取“公司+经销商+农户”模式发放的贷款,授信额度控制在1-2.5万元之间。“整村推进”模式下的一般控制在1万元以下。该行农户小额贷款单户平均授信额度为1.4万元,其中“公司+经销商+农户”模式下的单户平均额度2万元。二是控制授信比例。针对经销商提供的业务担保,将单个经销商提供的担保户数控制在30户以内、担保总额控制在60万以内。“整村推进”下的授信面按发卡量的5%—10%进行合理掌握。三是独立审批人依据农户申报材料及相关合作协议进行审查。为防止其他客户搭车,支行独立审批人必须凭农户申报材料和准入合作协议名单进行审查。四是所有贷款担保须由农户联保、经销商担保及经销商按贷款额度的10%缴纳贷款风险保证金等形式组成。在发放农户小额贷款过程中,该行做到了四个必须:即在借款申请时,必须是借款人和配偶共同在借款申请书上签字确认;在签定贷款合同时,必须是借款人和配偶共同在贷款合同书上签字确认;在发放贷款时必须是借款人亲自在借款凭证上签字确认;在领取贷款时,必须是借款人持本人身份证到银行柜台前亲自领取。
(四)严管理标准,控贷后风险
在贷后管理中,该支行根据不同时期,不同环节,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措施。
1.聘任农户小额贷款风险管理特别督察员,特别督察员在支行农户小额贷款风险管理委员会领导下开展工作,可以直接对行长室负责。全行农户小额贷款风险管理水平直接与特别督察员岗位责任考核挂钩。从而使农户小额贷款有专人抓,专人管。
2.贷前贷后一律电话回访。为防止出现冒名贷款、多人承贷一人使用、社会闲散人员骗贷情况的发生,支行规定对所有贷款人贷前贷后一律电话回访。
3.公司+经销商+农户模式的贷时实行资金用途一律封闭管理。为保证经销商利益、资金用途的合规性,支行对农户申请贷款后应农户要求将资金一律汇往农户指定饲料厂家,防止资金挪作他用。
4.所有贷款一律购买意外伤害险、重大疾病险。为防范客户因经营以外带来的风险,在做好客户工作情况下,要求客户购买两险。一年多来的5户意外伤害险的客户都进行了赔偿。
5.制定了《中国农业银行汉寿县支行贷款收息管理办法》。从收息范围、收息的频次、收息相关责任人职责作了明确规定。
6.提前下发《到期贷款名册》。在当月15日前在支行网站和通过邮件下发至各“三农”网点,内容包括借款人姓名、地址、金额、到期时间和管户责任人。
7.提前下发《每季结息贷款余额表》。在本季结息月10日前在支行网站和通过邮件下发至各“三农”网点,网点收到余额表后增加客户电话号码、账户资金余额栏,并将此表作为季度收息台帐。
三、启示与建议
农户小额贷款作为一项服务三农,信贷支农服务功能的重大政策措施,在农业银行全国范围全面推广以来,为解决农户贷款难问题,支持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而积极的作用,受到了广大农户的普遍欢迎。但在该业务推广以来在推广过程中已出现一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其支农效果的有效发挥:
一是投放不均衡。由于弱势农户大多数从事传统的单一种养业生产,经济基础较差,致富技能匮乏,在小额农贷推广过程中存在“嫌贫爱富”、“抓大放小”的思想,以控制信贷风险为由,降低弱势农户的信用等级和授信额度,抑制了农户贷款有效需求,导致小额农贷发放的“马太效应”,富裕的农户容易得到支持,贫困农户难以脱贫,小额农贷支农功能弱化。
二是容易出现贷款挪用。少数信用等级和授信额度较高的农户利用小额信用农贷政策,贷款转借他人并赚取利差,或者是多人承贷一人使用,甚至出现了多个贷款户“化零为整”骗取贷款投向“非农”产业,掩盖了小额农贷的实际用途,并极易造成银行信贷与民间借贷之间的纠纷。
三是重发放轻管理。不少地方的小额农贷基础工作不够扎实,管理粗放。一方面,政策宣传工作不到位,把商业性贷款“政策化”,不少乡村干部、农户将小额农贷误解为中央“救济款”或无息贷款,与农业开发贷款、扶贫贷款混为一谈;另方面,农户资信评定把关不严,隐藏道德风险,因基层客户经理人手普遍不足,有的农户资信状况调查摸底不够充分,有的完全依赖当地村组干部评级,主观随意性大,农户资信等级与实际情况存在较大差距。同时,小额农贷资信档案登记管理普遍不完整,一年一度的资信跟踪审查不及时,重放轻管现象较突出,导致小额农贷回收率不高,形成了新的风险。
农行汉寿支行在农户贷款业务发展过程中,本着服务“三农”、加快发展、防范风险、实现价值创造的原则,优化发展模式,采取“整村推进”和“公司+经销商+农户”两种模式,实现了农户贷款业务的快速、有效发展。该行的做法思路清晰、模式先进、风控有力,已取得了明显的经营效果。其经验针对小额农户贷款普遍存在的投放不均衡、容易出现贷款挪用、风险管理等多个方面值得推广、学习和借鉴,给予了我们不少有益的启示。
从农行汉寿支行在农户小额贷款业务所做的情况来看,在农户小额贷款的发展中既有借鉴别人的地方也有其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创新亮点。该行在业务发展中主要是采取了两种方式推进既:“整村推进”和“公司+经销商+农户”;根据这两种模式,结合实际,为进一步完善风险控制和有力推进农户小额贷款的发展,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一)“公司+农户”模式应重点关注的问题
一是关注公司的服务能力。在生产经营环节,公司对农户的技术支持与服务跟不上,使大量农户无法按企业要求完成种养计划,导致公司停工待料,影响公司正常生产经营,对银行“公司+ 农户”贷款形成潜在威胁。二是在利益分配环节,公司与农户权责严重不对等,收购协议往往有失公允,损害农户利益,对农户贷款形成潜在威胁。在利益的驱动下,有些公司利用农户法律观念淡薄、维权意识差的弱点,在收购合同的订立上,搞文字游戏,向农户收取各种费用。农户与公司签订“公司+ 农户”收购协议前,受自身知识水平所限,大多数人不能仔细阅读、推敲合同文本,对公司日后收取的上述费用,往往有口难言,吃哑巴亏。长此以往,势必引发公司与农户之间的纠纷。三是在农户贷款环节,个别公司弄虚作假,与农户串通,以“公司+农户”贷款之名,行公司用贷款之实。主要特征是农户集中贷款、集中还息,或者出现集中欠息。在这种情况下,一旦公司经营出现问题,或资金链出现问题,农户认账不认还,或以公司用款为由,干脆不认账,则“公司+ 农户”贷款就会集体出现不良。
(二)巩固完善“公司+ 农户”模式,有效化解贷款风险
针对上述“公司+ 农户”经营模式中存在的问题,为确保银行贷款安全,建议采取以下措施:首先,各农村金融机构要密切与当地政府部门的关系,通过政府协调,完善基层政府农业技术力量,并督促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强对农户的技术指导。其次,发挥金融机构在“公司+农户”模式中的协调作用,保护农户利益。“公司+ 农户”模式下,为减少公司与农户间纠纷的发生,金融机构要充分发挥在“公司+ 农户”贷款过程中的协调作用,将“公司以不低于市场价向签约农户收购农副产品”等内容写入银行、农户、企业签订的《三方协议书》,并将“公司与农户发生纠纷”、“公司违约低价收购农户农副产品”等列为重大风险预警信号内容,在贷后管理过程中及时予以披露,及时采取应对措施。最后,加大贷后监督检查力度,严厉打击假“公司+ 农户”贷款,确保银行信贷资金安全。在“公司+ 农户”贷款发放过程中,“农户贷款、公司使用”、“农户贷款、公司还息”等做法,不仅扭曲了“公司+农户”贷款的本意,而且容易掩盖公司经营问题,积聚信贷风险。因此,各经办银行要加大对“公司+ 农户”贷款的监督检查力度,对虚假、冒名贷款,一经发现,对相关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予以严厉信贷、结算制裁,必要时依法收回全部“公司+ 农户”贷款;对纵容、默许、协助企业以“公司+ 农户”方式骗取贷款的银行内部人员,进行严肃处理,以维护信贷规章制度的严肃性,确保信贷资金安全。
(三)对于“整村推进”模式的建议
从现在的情况来看该行“整村推进”方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从长远来看该方式有待优化:
1.信用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在该种模式下,农户的个人信用情况必须要和村组的信用情况进行综合考虑,如村组的信用、联保小组(担保方式)、个人信用分别在信用考量中设置不同的权重进行信用评价。对各村组的信用评价必须进行一个标准化的长期的跟踪及调查。
2.需要有更强大或者说覆盖面更广的农业保险、农村财产险的支持。“整村推进”方式意味着农户风险的集中度更高,银行要承受的风险就越大,在风险补偿(既利率不变)的情况,要分散风险就只能采取保险(风险转移)或者是消极的风险规避。
参考文献:
[1] 李保颖.对构建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探讨——基于新农村建设中金融需求和金融供给的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7,(4).
[2] 张微娜,肖诗顺.基于金融功能观的农村金融体系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0,(5).
[3] 齐明.中国农村金融体系发展问题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8,(5).
[4] 罗胜强,构建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思考[D].华中师范大学,2007,(3).
[5] 罗纳德·麦金农.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8.
[6] 爱德华·肖.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1.
[7] 张杰.渐进改革中的金融支持[J].经济研究,1998,(10).
[8] 孙培宽.完善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9] 吴霞红.浅淡建立健全农村金融体系[J].中国商界,2010,(12).
[10] 李建国,刘淑萍.农村经济发展与农村金融体系建设[J].河北金融,2007,(3).
【关键词】
中小企业;融资;优化策略
历史经验和现实情况告诉我们,一国经济的繁荣离不开中小企业经济的发展壮大。这些企业给社会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他们在繁荣经济、增加就业、推动创新及催生产业等方面都发挥了着重要的作用,成为了社会经济的中坚力量。但就目前情况来看,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着融资难的问题。由于中小企业财务、信用、管理等方面的缺陷,商业银行为控制风险提高信贷门槛着重发展大企业客户,担保体系的不健全,使得其融资的途径、方式和资金量受到极大的限制。加上近期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世界经济严重衰退,人民币的持续升值带来的一系列连锁反应,使得中小企业的利润空间受到极大的挤压。
一、武汉市中小企业融资难现状
从宏观层面讲,中小企业融资难客观存在,具有普遍性和绝对性。从微观层面看,融资难在企业表现各有不同,具有特殊性和相对性。调研表明,一部分效益好、讲信誉、企业家思路活的中小企业能很好地解决企业的资金需求,如创新江海通过股权融资、租赁融资、项目融资、民间借资等多种方式,解决企业发展资金,资产由760万元迅速达到3亿元,年收入1亿元,向中信贷款2000万元,及时还款,建立了良好信誉和资金往来关系。但更多企业因多种因素作用确实存在融资难的状况,突出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
一是部分国有改制企业。有些企业因背负原企业的债务无法清还,挡在银行门外;有些企业脱壳经营,虽无债务,但租用原企业的土地和厂房,没有自己的固定资产,如金牛,拟搬迁至江夏建新厂,缺乏资产抵押,资金缺口3000万元。
二是成立不到三年的中小企业。从全国中小企业存活率数据的统计来看,70%的中小企业的存活期不到5年,为降低风险,银行对三年内的中小企业一般不予贷款。
三是一些在城市改造中面临异地搬迁或需要扩大生产规模的企业。银行对中小企业一般只承诺短期流资贷款,无法满足企业新建厂房、购置设备及技术改造的中长期资金的需要。
四是部分因市场竞争激烈存在回款滞后的企业。如东风扬子江公司反映,公交系统对其产品采取分期付款1至2年,应收款占总资产的60%,导致流动资金严重不足,希望银行能对其产品开展按揭业务,解决资金占用情况。
五是一些迅速发展的企业。如天意日化、猫人集团市场的急剧扩大,没有足够的资金注入,企业只能缩小发展空间,失去一次做大的机遇。这些企业的情况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应加强个案研究,分类指导,有针对性地研究政策,出台政策,才能有效缓解融资难问题。
二、武汉市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成因分析
(一)武汉市中小企业自身素质较低,信用约束能力弱
与江浙企业相比,我市民营企业先天不足,后天发展不充分,一是没有拳头产品和品牌意识,竞争力弱;二是法人治理结构差,财务制度不健全,违规现象较普遍,贷款挪用情况时有发生、投资项目缺乏可行性研究;三是部分中小企业诚信记录差,有逃废债行为;四是个别发展壮大的企业,利用银行竞争现状,成立多个公司逃避银行监督,与银行缺乏长期合作的诚意。我市部分中小企业素质不高和信用失缺直接导致银行资金游离于企业之外。
(二)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支持不充分
截止到一季度末,就光大银行武汉中小企业贷款余额不超过10亿,就武汉市金融情况来看,其他商业银行跟我们光大银行情况基本一样,尽管武汉市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比重较大,但是不可避免的存在贷款标准跟其他国有银行趋同的倾向,偏好的倾向于大企业的大额贷款。究其原因,主要是商业银行本身风险控制较强,支行自身没有审批权限,所以每一笔融资需要付出的成本更高,所以与中小企业合作就出现了贷款风险大、利润低的情况。大多银行表示,对中小企业的有限金融服务支持是商业银行的无奈选择。一是企业财务报表不够完善,银企间信息不对称的情况时有发生,因此中小企业贷款风险概率比较大。二是商业银行风险把控相对要紧张,办理中小企业贷款时,都需经过上级部门审批,有时特殊行业还需报备总行,因此单位资金的交易成本相对较高;三是银监会加大信贷风险的监督,对责任人员的处罚是终身制,而社会环境对借款人的约束和处罚不够,银行只能自律,加强信贷安全性。
(三)我市征信系统建设滞后,中介服务平台尚未建立
根据近十年的工作经验,总结出银企间信息不对称,主要还是各个银行、金融机构、企业间信用标准不一样,很大程度上是这些单位之间缺乏一个资源共享的、可以统一标准的信用平台,缺少专业的信用中介机构从事银行贷款前的初步筛选、评价、融资辅导和推荐工作。2000年初,武汉市征信系统还未正式、完整的建立,但随着市场的发展,银企的要求及政府的推动,虽然我市征信系统起步晚,滞后于其他发达地区,但是启动中小企业信用档案库,即是一大进步,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无疑是做下重要的铺垫,其次,中介服务机构发育不良,服务内容单一,这些都极大地制约了我市中小企业融资市场的发育。
(四)武汉市担保机构偏少,且规模偏小
大多中小企业因资产有限,无法进行抵押贷款,信用担保成为融资的重要渠道。目前,全市担保公司262家,其中46家从事个人担保业务,216家从事企业担保业务,由财政出资或参股的担保公司12家,政策性担保机构是我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主要支柱。
综上分析,我们既要看到中小企业融资中的共性问题,了解其客观性和长期性,更要看到由于我市自身工作不到位产生的特殊问题,理清思路,找准工作的切入点和今后的努力方向。
三、武汉市中小企业融资优化措施
(一)建立健全金融组织系统
目前,武汉市包括国有银行、地方政策性银行在内共有十多家银行,根据中小企业获得贷款融资的情况来看,商业银行是中小企业融资的主体。商业银行自身为获得更大广阔的发展空间,对中小企业也注入两人大量心血。无论是在选址还是在信贷政策方面,都与中小企业有着极其紧密的联系。但是国有银行对中小企业的支持情况就很不理想,政府应该在国有银行建立专门服务于中小企业的职责部门,不断完善对中小企业的服务。推进国有银行的商业化和股份制改造是推动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主要举措。
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直接关系到对促进中小企业的资金支持。具体做法是:突破单一产权结构,实现国有银行产权多元化、社会化、商业化及其流动性,建立规范的现代商业银行制度。加强银行机构改革,提高效率。充实基层信贷人员,扩大中小企业信贷队伍。并且优化中小企业信贷部的机构布局,提高运作效率,同时完善激励约束机制。扩大中小企业再银行信贷总额的占比。要提高占比,就要在完善商业银行和发展中小企业对口银行举措上面下足功夫。要保证中小金融机构的有序发展,充分发挥地方商业银行支持中小企业作用。
拓宽其他融资渠道即指扩大中小企业集合贷款信托与集合债券试点,大力发展VC与PE市场,积极鼓励优质中小企业上市,同时,积极做好发行集合债券的相关工作。
(二)构建征信体系
1、建立我市中小企业征信系统
加快建立我市中小企业征信系统,健全中小企业投资服务体系。这是几年前武汉市商业银行刚开始着手中小企业发展时提出的口号,要求以“政府推动、市场运作”为原则建立健全我市中小企业征信系统和服务体系。其主要举措是完胜档案库的建设,晚上库里的数据、涵盖企业数量要广,信息数据要真是可靠,更新要及时。银行、政府、金融机构等应该坐在一起制定一个详细、完善的信用评价标准,争取在武汉市这个融资平台上,能有一个数据性、科学性、强制性的统一的评价体系。还有一个不可或缺的措施,就是建立中小企业信用融资服务平台,鼓励中介服务结构的发展,积极吸引外资以合资方式进入信用中介服务领域。
2、建立健全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一是设立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财政预算设立中小企业科目,同时申请国家专项发展资金补助。专项资金在扶持政府出资的担保公司同时,也要为民间个人资本和其他社会资本投资设立商业性担保公司和企业互助担保公司提供支持,鼓励其做强做大。
二是充实壮大我市担保机构,在对政府出资的担保公司进行整合的基础上,加大资本金投入,积极吸纳社会法人资本入股,提升担保能力,并积极探索建立都市园互助圈。
(三)完善法律法规
以贯彻《武汉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办法》为契机,结合武汉市地理区位特征及中小企业融资现状问题,制定出台法律法规文件,以具体的实施细则,规范市场经济体制下中小企业融资的合规、合法性,对违反财务规章制度的处罚,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都应坚持财务的真实性,加大对财务会计信息失真企业的处罚力度,通过合法合理、有效健康的方式,定期向社会通过合法有效方式定期向社会公布守信和不守信企业及个人,促使企业或个人的信用意识的强化。建设企业信用文化,增强企业、个人的良好信用意识,在全市形成信用为先的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江是民营经济和小微企业大省,小微企业是浙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也是浙商们创业的重要平台。但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受国内外经济形势影响,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严重困扰着小微企业的经营、生存和发展。如何破解小微企业融资困境,促进小微企业持续健康发展,是政府、企业、社会三方必须认真思考解决的问题。
一、浙江省小微企业融资困境现状
据统计,目前浙江省小微企业包括个体工商户总数超过300万户,具有数量大、分布广、规模小、产业层次低、家族式经营和管理粗放、盈利水平低等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浙江众多小微企业需要依靠外源融资来推动企业经营和发展。然而多年来,特别是2008年以来,小微企业却面临严重的融资难、融资贵的困境。主要体现在:
(一)小微企业资金普遍紧张且难以从银行获得贷款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随着世界经济低迷和国内经济增长趋缓,浙江经济下行的压力逐步增大,小微企业发展环境也日趋严峻,其中融资难的问题尤为突出,企业资金周转普遍困难,并导致一部分企业资金链断裂。据国家统计局浙江调查总队2012年问卷调查,66.1%的小微企业认为从银行贷款比较困难,其中8.1%感到非常困难。而在现有的金融体系和管控体制下,小微企业想要通过上市和股权、债券从金融市场进行直接融资,几乎不可能。有资料显示,目前小微企业直接融资的比重不到1%。小微企业融资主要还是靠间接融资,以向银行贷款为主要融资方式。但银行出于“经济人”的理性,对于小微企业又普遍存在惜贷行为,企业获得的银行贷款比较有限。
(二)小微企业融资成本居高不下
由于小微企业并非银行的优质客户,缺乏议价能力,向银行贷款时不得不接受一系列附加条件和费用。银行会将借款与存款挂钩,征收手续费或者将理财产品等附加销售,并收取担保费和中介费等额外费用。这样,贷款本身的利息和费用折算成年利率加上上面所提及的费用后,实际利率一般会达到10%以上,远高于基准利率,有调查显示,2012年浙江有31.4%的小微企业在向银行贷款时支付了附加费用,有 6%高于贷款利率的20%。
小微企业如转向小额贷款公司、民间借贷等非银行渠道融资,则成本更高。2012年,浙江省小额贷款公司平均利率高达19.2%。《2013年浙江省中小企业发展报告》显示,民间借贷年利率为20%至30%不等,短期融资年化利率高达50%-60%,甚至100%。政府对民间借贷又没有更全面系统的规范,导致民间借贷秩序紊乱。若小微企业要依靠大比例的民间借款来维持经营,在其贷款回笼慢、利润难以支付贷款利率的状态下,不仅会很大程度地打击企业要求自我发展的积极性,增加的经营成本和巨大风险还会让部分企业无法生存。
(三)资金链断裂有引发区域性金融风险的隐患
在浙江,由于小微企业家族式经营、区域集群发展的特点,小微企业贷款采取互保、联保这类方法“抱团取暖”的情况较为普遍,这固然有利于企业贷款,但其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一旦有企业的资金链断裂,很容易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连带一大批企业资金出现风险,最典型的是2011年,温州等地许多小微企业因资金链断裂发生了大批民企老板“跑路”事件,仅2011年9月就有将近20起事故的发生,前后有近40名老板“失踪”。虽然近期没有再发生这样涉及大批企业的,但民间“跑路”的事件仍时有发生。根据浙江省经信委统计,2013年以来浙江省各地上报倒闭、法人代表逃逸的企业累计近两百家,涉及银行信贷资金56亿余元,民间借贷资金61亿余元。
二、小微企业融资困境成因分析
(一)宏观经济环境欠佳
小微企业在整个经济社会发展中已举足轻重,但其拥有的真实地位和所能获得的资源与政策待遇并不与之匹配,更与国有企业、大中型企业不可同日而语。现实中,政府看重的、要扶持的仍然是国企、央企和大中型企业。每当遇到国家宏观政策调整、银根紧缩时,首先受到冲击和挤压的是处于弱势的小微企业,从历次宏观调控的情况来看也的确如此。虽然2011年以来国家陆续出台了“国九条”、“银十条”等政策,浙江也相继推出了一些优惠政策,但是落实情况不理想,使企业难以感受到政府的“善意”和政策的实惠。同时,政府对小微企业的管理和服务不到位。小微企业对政府的产业扶持政策了解不多、不深,他们急切希望在税费减负、政策信息和申请等方面得到帮助。政府对小微企业这个庞大群体的信息掌握不多,现行的企业统计监测系统也没有覆盖到所有小微企业,人员配置和可以动用的资源与手段十分有限。
(二)金融服务体系不健全
1.我国资本市场发育还不成熟,小微企业很难从资本市场来为自己筹措资金。总的来说,我国资本市场发展较为迟缓,结构比较单一,产品种类不多,中小板和创业板虽然已创立运行,但总体规模较小、门槛高,同时对小微企业上市审核较为严格,程序繁琐,能够上市募集到资金的企业极其有限,小微企业能够通过发行债券获得融资的也只是少数。民间借贷在浙江有一定的市场和规模,但其融资成本过高,易演化为高利贷行为,风险较高。
2.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业务流程、制度体系和金融服务主要还是按照大中型企业的经营管理方式来设置的,“门槛”较高,不符合小微企业的融资特点,使其贷款成功率大大降低。此外,小微企业贷款笔数多、单笔金额小,导致为小微企业服务的经营成本高,不如大中型企业般能为银行带去大量存款和中间业务收益,加上小微企业信用评级低,风险大且回报不稳定,所以银行总是“抓大弃小”、“嫌贫爱富”,对小微企业表现出明显的“惜贷”甚至“压贷”倾向。
3.担保、评估等信贷中介服务跟不上。小微企业融资离不开担保、资信评估等中介服务,但目前浙江省内为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担保机构数量少,规模偏小,抗风险能力不强,与银行分担风险的机制不完善,普遍既设有苛刻的条件和要求,又收取高额的担保费用,所以小微企业寻求担保成功的几率不是很高。目前,民营担保公司费用收取率一般为2到3个百分点,高的甚至达到5个百分点。据调查,2013年只有12%左右的小微企业是通过担保公司担保得到贷款的。
(三)企业与银行信息不对称
信息不对称,可以说一直是小微企业和银行双方都感到头疼的一个问题。一方面,我国缺少银行与小微企业信息沟通的平台,人民银行、税务、海关等部门之间的信息系统之间不能共享信息,社会上也缺乏针对小微企业的信用评级体系和机构,加上小微企业财务信息不完整、不透明,银行很难通过企业以外的渠道去了解获得企业生产经营、资信等方面的情况;另一方面,多数小微企业由于没有专业的财务顾问,对银行推出的信贷产品缺乏了解,不清楚产品的内容,不熟悉申请的流程和审批的过程,不知道申请要提交哪些材料,加之银行也不知该如何有针对性地提供咨询服务,如此就大大降低了银企双方信贷合作成功的几率。
(四)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
浙江小微企业大多起步于农村家庭工业,以家族式经营管理模式为主。企业缺乏专业的管理人员,员工基本没有接受过专门的培训。企业经营者大多缺少企业管理方面的知识,却过于依赖自身的经验和常识,在管理决策中存在很大的主观性和随意性,往往不太重视企业内部建章立制工作,管理松懈薄弱,尤其是财务会计制度不健全,会计核算不规范,费用开支和现金管控不严格,缺少必要的财务预测、决策、控制、监管、分析等程序和环节,较少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收入、成本、利润等进行有效分析,往往财务报表不齐、不细,财务信息不完整、不透明,对外披露不及时。可以说,企业财务管理薄弱是影响企业融资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
(五)税负重、成本高、利润低影响企业融资还贷能力,又缺少抵押担保
小微企业的税负种类繁多,有资料显示,2012年浙江小微企业缴纳税费共计14项,平均每家小微企业缴纳8.2种税。《中国小微金融发展报告2014(摘要)》显示,自2013年8月1日国家出台针对小微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起,仍有56.9%的受访企业表示没有享受到优惠。浙江省近年来减税优惠政策涉及更多的是出口和高新技术企业,大部分企业没有真正享受到此类政策,很多企业反映税收的减少还跟不上企业生产经营中成本的增加。据浙江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2014年一季度调查显示,样本企业中认为生产总成本增加的小微企业占37.09%,认为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占23.08%,认为人工费上涨的占49.55%。人工费用和原材料价格的刚性上涨,严重挤压了企业的盈利空间,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小微企业的融资能力和还贷能力,加剧了融资难。还有更值得关注的是,由于小微企业普遍规模小,固定资产少,少有符合抵押条件的物品,又很难找到符合条件的、合格的担保人,导致银行不予融资。缺少抵押担保成为小微企业融资路上的一只“拦路虎”。
三、 解决小微企业融资困境的对策
(一)优化政策环境,改进政府公共服务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解决小微企业融资困境问题取决于小微企业地位的确定和提升并做出相应的政策和制度安排,以切实改善小微企业的发展环境。
首先,政府应对小微企业从信贷、财政、税收、收费及服务等全方位给予支持,制定出实质性、可操作的政策措施。可以为小微企业划定合理的信贷比例,让更多小微企业能获得贷款支持。对有条件的、成熟的小微企业,特别是科技创新企业以及具有转型升级潜力的企业,政府可以出台特殊的政策鼓励其在国内或者海外上市融资,推动和扩大其股权融资。可以按照中央“推进结构性减税”的要求,为小微型企业制定差异化的税收优惠政策,合理提高小微企业增值税起征点,减免营业税、所得税等。要进一步清理和缩减涉企收费,对于行政性收费可以取消或者降低收费标准。
其次,政府应更多地担当起服务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责任,特别是为初创企业、成长型企业和科技型企业多做“雪中送炭”的事,改变重大企业、轻小微企业的倾向。①加大政策宣传和执行力度,让小微企业经营者能主动发出申请或获得政策优惠,防止政策被架空。②积极搭建政、银、企三方合作平台,让小微企业了解帮扶政策的内容、申请及操作方式。通过项目推荐、融资对接会和开设小微企业金融超市等形式,帮助银企双方沟通信息,找到双方的对接点,增进企业与金融机构之间的对接几率。③建立一套科学的、涵盖面广的小微企业统计监测体系,创立符合浙江小微企业特点的信用评级体系,逐渐形成小微企业的信息库,供金融机构参考,增加企业财务信息透明度。
(二)加快企业改革创新,完善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体系
解决小微企业融资困境,固然需要小微企业和金融机构双方的努力,但小微企业的特点决定了它在一定时期内很难有大的改变,而能变或者说需要改变的更多的是金融机构。所以,加快金融创新改革势在必行。
1.督促各大商业银行建立小微金融专营机构并投入实质性运作,严格执行两个“不低于”的政策规定,保证有足够的信贷资金投向小微企业。银行应适当提高对小微企业不良贷款率的容忍度,降低贷款门槛,取消与贷款有关的各种不合理的“搭车”收费等。同时,要建立一套银行监管和考核制度,对银行小微金融机构设立情况、信贷金额、服务满意度、收费项目等进行监测评估和考核,督促和鼓励银行特别是大型商业银行“放下身段”为小微企业服务。
2.大力发展地方中小银行。与大型商业银行相比,地方性中小商业银行在为小微企业服务方面有天然优势,能更好地为其服务。国家应适当放松金融管制力度,允许和鼓励地方金融创新,放宽地方创立发展中小银行的条件,鼓励民间资本发起设立地方银行。也可由政府财政出资,设立全国性或区域性政策性银行,专门为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服务。
3.创新小微企业信贷产品和服务。银行金融机构应根据小微企业的特点和融资需求,量身打造一些信贷产品,并改进服务方式和方法。近年来,浙江省先后推出了以林权、商标权、海域使用权等为抵押品的信贷产品;阿里巴巴小额贷款公司为网商创业者们批量发放具有“金额小、期限短、随借随还”特点的小额贷款。这些创新的小微信贷产品和服务,值得认真总结和推广。
4.完善小微企业融资担保制度及体系,突破融资“担保难”。可由政府建立政策性的融资担保机构,或政府部分出资并吸收社会资本共同创立担保公司,对小微企业融资实行担保或再担保,以缓解企业融资难问题。对现有的担保公司,要支持其扩充资本、做大规模,提高担保实力,并规范运营。要加快建立和发展独立的、专业的第三方评估机构,对企业的财务、产权、团队进行评估,提供第三方更具公信力的评估报告,帮助小微企业融资。
5.规范民间借贷使其健康发展。浙江民间资本丰厚,对民间资本要给予“出路”,宜疏不宜堵,堵只会激发更多问题和矛盾。政府应尽快出台规范民间借贷的政策性意见,确立民间借贷的法律地位,鼓励民间资本进入经济实体、重大项目建设和参与地方金融发展。
(三)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治理结构,提升小微企业自身素质和实力
解决小微企业融资困境,很重要的是要提高企业的自身素质和实力。为此,小微企业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和公司化管理的要求,进一步明晰企业产权,健全内部规章制度、强化管理,引入优秀人才。尤其要注重强化和规范企业财务管理,建立健全会计系统和财务管理制度,规范会计核算,杜绝账务散乱、随意开支经费甚至做假账等现象,保障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可靠性和完整性,并准确及时地披露企业财务信息,树立良好的信用观念和企业形象,使银行等金融机构能及时了解企业信息,建立起互信合作关系。企业要紧紧依靠创新驱动发展,注重人才引进,增加研发投入和技术改造投入,着力提升企业技术层次和产品档次与附加值,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和盈利能力。政府则要加大对科技创新型、成长型小微企业的扶植力度,通过培育龙头骨干企业、加强专业化分工,促进高精尖企业间的协作,改变浙江小微企业“低、小、散、弱”的状况,扭转浙江省经济始终徘徊在国内外产业分工价值链末端的格局。X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