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建设汇总十篇

时间:2022-12-10 13:22:56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现代农业建设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现代农业建设

篇(1)

1.以美国为代表的规模型、机械化、高技术模式美国农业资源丰富,地多人少,农场规模较大。一般认为,美国是从二战前后到20世纪70年代完成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这个转变过程又可细分为三个时期:①农业机械化时期。20世纪30年代,拖拉机耕地已在美国普及。到1959年,美国的小麦、玉米等主要农业作物的耕、播、收割、脱粒、清洗已达100%的机械化。此后,适应家庭农场多样化和大型化发展的市场需求,不断推出小型多功能的多品种农机和大功率、高度自动化的大型农机。②农业化学化时期,包括大量使用化肥、农药(除草剂、杀虫剂)与土壤改良剂。二战之后,为提高农业产出,美国农业的化肥使用量剧增。同时,为改善土壤的酸碱度和长期施用化肥的不利影响,美国还逐年增大了土壤改良剂的用量。从1960年起,除草剂的使用迅速增加,现已超过杀虫剂。③农业良种化时期。20世纪70年代前后,美国为适应不同地区气候和土质要求,培育出许多杂交品种,并开始利用遗传生物工程方法,核辐射技术和航天工程技术,改造优化种子的遗传基因,使农产品产量与品质大幅度提高。还培育出了许多畜禽良种,并实行工厂化、规模化养殖。在经历以上三个阶段实现农业现代化之后,美国农业并没有就此止步。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生物技术的应用,相继出现了“精准农业”和“基因农业”等方式。特别是许多特大农场走向了“计算机集成自适应生产”,即将市场信息、生产参数信息(气候、土壤、种子、农机、化肥、农药、能源等)、资金、劳动力信息等集成在一起,选定最佳种植方案,在生长过程中根据当地不同地块小气候的变化,进行自适应喷水、施肥、撒药等,农业生产更趋向工厂化、自动化,使美国农业的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始终走在世界前列。

2.以欧洲为代表的生产集约加机械技术的复合型模式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欧洲以提高农业生产率为目标,加快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法国是欧洲农业最发达的国家,其农业的经营办式主要是中小农场,其中耕作面积在80公顷以下的农场占总数的81%。在这样的基础上,法国主要通过农业生产专业化和一体化实现了农业的现代化。法国的农业专业化有三种类型:区域专业化、农场专业化和作业专业化。区域专业化是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和农业资源。把不同的农作物和畜禽集中到最适应的地区,形成专业化的农业生产基地;农场专业化是一个农场以专门生产一种农产品为主;作业专业化是将农场的耕种、收获、运输和供应等,交给农场外的专业企业完成,使农场从自给性生产转变为商品化生产。在农业一体化方面,法国也有纵向一体化和横向一体化两种形式。纵向一体化就是农业资本和工商业资本相结合,产、供、销为一体的综合企业,其经营范围很广,组织领导者大都为一些大公司或集团;横向一体化是组织各种类型的农业合作社,其组织形式远比纵向一体化的农业企业集团松散,由于其灵活有效,加上自愿组织、退社自由,因而深受法国农民欢迎。

与此同时,法国凭借发达的工业基础,积极促进农业的机械化、自动化进程,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英国于1947年制订新的“农业法”,采取了加强政府支持,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提高农产品价格,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实行集约经营等措施,扭转了长期以来农业衰退的局面,大幅度提高了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和单位面积产量,到20世纪60年代基本实现了农业现代化。目前英国的农业机械化达到很高水平,农业机具齐全,从耕作到收获、进仓,每个程序都有相应的机械,种植蔬菜的农场和养猪养鸡的农场都实现了机械化。特别是在英国农业中占有重要地位的畜牧业(其产值约占农业总产值的2/3),其经营规模之大和机械化、集约化、专业化程度之高,在世界上处于领先水平。荷兰的设施农业是欧洲现代农业的一个典范。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经过几十年的探索,荷兰走出了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特点的农业现代之路,使农业本身发展成为一个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业,由农产品进口国成为出口国。自20世纪60年代起,荷兰政府以节约土地、提高土地生产率为目标调整农业结构和生产布局,使农业生产向产业化、集约化和机械化发展。其中温室设施农业是荷兰最具特色的农业产业,居世界领先地位。温室产品完全可以按照工业生产方式进行生产、管理和销售,因此也被称之为“工厂化农业”。目前荷兰温室建筑面积为11亿平方米,占全世界玻璃温室面积的1/4,主要种植鲜花和蔬菜,具有自动化程度和生产水平高,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生产,规范有序的市场经营等特点。荷兰的温室产品中有50%-90%用于出口,其中温室蔬菜占本国蔬菜的外销比例高达86%,同时荷兰也是世界上四大蔬菜种子出口国之一。与许多欧洲国家一样,荷兰的家庭农场规模一般较小,但农业合作组织类型很多,大体上分为信用合作社、供应合作社、农产品加工合作社、销售合作杜、服务合作社等,为社员(会员)提前、产中、产后全程服务,对提高荷兰农业的市场竞争力起到了关键作用。

3.以日本为代表的资源节约和资本、技术密集型模式日本、韩国、以色列等国,由于人多地少,农业资源极度匮乏,土地高度紧张,主要依靠技术创新和大量的资本投入,提高有限资源的使用效率,实现农业的现代化。日本农业的重要特点之一是采用了全盘合作化的土地节约型模式,由农协联合分散农户形成劳动集约经营,其农协的作用闻名世界。1947年日本进行了和农协重组,大力推进旨在迅速提高产量的水利化、化肥化、良种化等措施,使日本农业装备水平大为提高,新经营体制得到确立。1961年日本制定的《农业基本法》,进一步体现了日本农业现代化道路的选择。在目标设定上,把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缩小工农收入差别作为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两大目标。在路径选择上,期望通过农业劳动力的大量转移,加上大力推进以机械化为主体的农业技术革命,以形成经营规模不断扩大的独立经营农户,来最终实现上述目标。政府对推进农业现代化提供了大量的财政支持。大体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农业现代化的两大目标已基本实现:包括水稻在内的农业机械化程度达到90%以上,以机械化为中心的水利、良种和栽培技术达到较高水平,稻谷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近两倍,农户家庭收入与城镇职工家庭收入基本持平。但与此同时,出现了粮食和食品的自给率不断下降、财政补贴负担过重、政府干预过度等问题。对此,日本国会于1999年7月通过新的农业基本法,以确保食品稳定供给、发挥农业多功能性、强调农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开始了新一轮的农业现代化进程。以色列耕地少,自然条件恶劣,50%国土降雨少于150毫米。但由于实行了正确的战略,农业获得令人瞩目的发展。

从20世纪50年代起,以色列80%的粮食靠进口。面对这种形势,以色列政府以大量投资支持农业发展,通过全国垦荒和兴修水利,开发沙漠,提高机械化程度,实现了农业大起步。特别是从60年代开始,以色列积极探索科技发展农业的出路,以滴灌技术推动农业革命。国家对推广滴灌技术给予了大力扶持,使农产品产量直线上升,沙漠改造突飞猛进,可耕地持续增加,农业面貌根本改观。以色列农业的迅速发展,是同科学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分不开的。除节水灌溉技术在世界领先外,以色列农业的良种化、机械化、化学化、电子化水平都比较高。近年来,以色列将先进的电子技术应用到农业机械方面,发明一种安有计算机和自动装置的拖拉机。能完成从犁地、种植到收割的全套田间作业,并以最经济的办法保持燃料消耗和操作速度,既提高了劳动生产力,又提高了经济效益。根据国际市场和本国自然条件,以色列70年代开始改变农业生产结构,大力发展高质量花卉、畜牧业、蔬菜水果等出口创汇的农产品和技术,用高科技、现代管理不断提高农业效益,形成高投入、高科技、高效益、高产出的特色,建成了一整套符合国情的节水灌溉、农业科技和工厂化现代农业管理体系。目前以色列粮食已基本实现自给,水果、蔬菜和花卉还出口到欧、美市场。高效的农业产业体系是以色列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农业生产组织方面,以色列至今有并驾齐驱的三种形式:公有制集体农庄、合作社、个体农户,分别创造着以色列农业总产值的32%、46%和22%,共同创造了以色列的高效农业,政府对它们一视同仁。市场竞争促使以色列的传统农业向农业产业体系转化。农户们根据所签订产销合同安排种植计划,负责种植。种植之外的加工、采购、财政、购销等繁琐的农业服务由区域合作组织承担。农产品销售依靠专业内销、外销组织,它们均是独立核算的企业。以色列农产品内销组织"努瓦"负责70%以上的农产品收购、加工和批发;农产品出口组织早在1957年成立,在国外设办事处,推销产品,反馈市场信息,负责2万农户的出口,收取5%手续费,年底农户参与其利润分成。

二、对我国建设现代农业的启示

1.要从国情出发探索建设农业现代化的道路从国外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可以看出:农业现代化并没有固定的模式。一个国家究竟采取什么方式走向农业现代化,是由其客观的资源条件和历史背景决定的,不可能完全照搬或模仿别国的模式。一般来说,实现工业化较早,土地资源丰裕,而劳动力又相对缺乏的国家,农业现代化的起步往往从生产工具和技术的改革上入手,走资本集约或技术集约道路。如美国,主要以劳力节约型为主,采用以州为单位的、区域性布局的农场或生产基地,充分利用农业机械、良种技术,形成规模化、产业化经营。以色列由于其土地资源稀少,自然环境条件恶劣,因而重点进行了节水型农业科技的研究,形成其技术集约型农业特色。人多地少的国家是以劳动集约作为农业现代化的起步方式,首先在节约土地资源和充分利用劳动力方面找出路,侧重于采用生物技术,精耕细作,进行集约经营,以提高单产。如荷兰注重发展设施农业和“温室革命”,土地高产出型的家庭农场与完善的社会服务网络相辅相成,使其成为世界农业强国。日本是一个岛国,农业的发展主要采用了全盘合作化的土地节约型模式,即由农协联合分散农户形成劳动集约经营。我国建设现代农业也必须从国情出发,走有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道路。

2.要制订和实施切实有效的农业支持和保护政策农业支持保护政策是政府对促进农业发展的各类干预措施的总和。其具体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对农民的直接收入支持,农产品价格支持,鼓励农产品出口,限制农产品进口;实行财政金融支持和农业灾害保险;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加强农业科研与技术推广,支持农业农村基础建设,保护农业资源和环境等。美国、欧盟等国家在实现农业现代化过程中,都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农业支持和保护政策。日本、韩国在工业化之后也都实行了工业反哺农业政策,才使农业现代化水平大幅度提高。可以说,政府的大力支持和保护是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进程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在WTO《农业协定》生效之后,尽管主要市场经济国家对农业的支持方式发生了某些变化,但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不但在总体上没有减小,许多国家还有所增加。2001年美国和欧盟的国内支持量分别达到其农业产值的50%和60%,日本更是高达76.7%。一般认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000美元左右是开始实行农业保护的最佳时机。2003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突破了这个水平。尽快建立起保护力度更大、支持效率更高的国家农业支持和保护体系,加快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基本条件已经具备。

3.要切实加强农业科学技术的研究和推广现代农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要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世界许多国家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为了加快农业发展的步伐,都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农业科技体系,有着实力雄厚的农业科研机构和规模庞大的科技推广队伍,其每年用于农业科研的经费支持力度,一般为本国农业GDP的0.6%,而用于农业科技推广经费的支持力度,为本国农业科研经费的3倍。美国实行农业研究、教育、推广三位一体的体制,并且都有拥应的法律予以保障,农业立法还规定各州要提供与联邦赠款数额相当的资金用于本州农业科技推广。荷兰、日本等国都有着发达的农业科研和推广体系。需要强调的是,这些国家的农业科研均针对本国国情,重点研究适用的现代化技术和设施,如美国主要是高度机械化及良种化,荷兰是工厂化设施,以色列是温室和滴灌技术,加拿大是畜禽胚胎移植及杂交育种技术,而日本突出了生物化学、机械技术等,最终都使农业成为高效的现代产业。

4.要加大人力资本投入,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现代农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需要具备农学、机械学、管理学、信息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也被称为知识密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因此,高素质的农业劳动者是建设现代农业必不可少的条件。教育是人力资本投资的最重要形式,各发达国家对农业教育都十分重视,有着完善的农业教育体系。丹麦农民中有85%是大学毕业生。法国有继承权的农场主子女,在接受基础教育之后,还要再上五年农校,再经过三年学徒期,考试合格后才能取得从事农业经营的资格。我国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但是素质较低。这是建设现代农业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篇(2)

一、指导思想

按照市委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总体战略,紧紧围绕县委以“*”为核心的统筹推进“三个集中”发展思路,加快推进试验区建设,按照“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的要求,创新体制机制,加快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步伐,推进我县现代农业加快发展。

二、发展目标

按照全县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及农业产业发展总体布局要求,遵循“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率管理、市场化经营”的原则,实施“3+20”现代农业园区发展计划,即重点发展昆山都市农业园区、新兴特色蔬菜园区、蛟龙现代农业园区,因地制宜规划建设20个现代农业园区。*年初启动20个农业园区建设工作,力争一年初见成效,两年大见成效,三年全面完成。把园区建成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农民生活方式转变、农业科技示范应用、三次产业互动的示范区和重要载体。

三、工作重点

(一)加强规划与编制

1、坚持“适度超前、整体规划、分步推进”,切实发挥规划的导向和规范作用。园区规划力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重点产业发展规划、农业招商引资、一三产业互动相结合,统筹规划,统筹实施。园区选址要体现资源条件、环境质量、连片规模优势,立足长远,避免与城镇、中心村建设用地发生矛盾,确保园区用地,推进园区经济可持续发展。

2、园区产业定位要准,力争突出一园一业。通过1-2年的建设,把园区建设成为集生产、初加工、销售、培训、示范、观光等于一体的多功能农业现代化基地,打造成为农业科技现代化、运作机制市场化、农业经营产业化、农业生产专业化的现代农业载体。

3、各镇(街道)要根据自身的实际,于*年初完成园区总体规划,并通过审批尽快启动,强力推进园区建设。

(二)建立审批机制

1、申报条件:符合*县经济社会发展、城市建设、土地利用等总体规划及农业发展中长期规划;园区具有一定的区位、交通优势和产业基础;农用地规模经营5000亩(含5000亩)以上,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充分尊重民意,激发镇(街道)、村(社区)、社(组)干部和村民建设园区的主动性、积极性。

2、报批程序:各镇(街道)向县现代农业园区建设领导小组提出申请,经园区领导小组办公室审议通过后,报县现代农业园区建设领导小组审定。

(三)确定园区建设重点

各镇(街道)牵头组织实施园区建设,要创造性的开展工作,采用市场化运作方式,积极鼓励国家、省、市农业龙头企业(业主)作为园区建设主体,投资建园;大力扶持我县农业各类专业合作组织进入园区,从事产业发展;积极探索农民以土地入股方式参与园区土地规模经营,推动园区建设和产业发展。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强力推进园区内农业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重点完善农田水利设施、道路交通设施、低压电网设施建设。切实抓好设施栽培、种养结合循环经济及生产技术所需的配套设施建设。

2、建立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切实加强基地建设,大力发展具有地方特色、市场前景好的农产品。重点发展瞄准大中城市和出口需要的水果、禽畜、蔬菜、花卉等高效农业和创汇农业。

3、推进标准化生产。认真抓好农业新技术的推广运用,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水平和农产品的科技含量。按照国家和地方现有的标准全面实施标准化生产,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农产品,努力培育和创建有机品牌,增强市场竞争力。

4、推进农业观光与乡村旅游互动发展。依托园区内的区位优势、自然生态优势、环境优势、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和人文景观优势,推进农业观光和乡村旅游互动发展。

四、政策措施

园区建设以社会资金投入为主,财政给予扶持。入园企业同等享受县内现行相关农业扶持政策外,县财政从*年起设立专项建设资金用于支持园区建设。*年批准启动的20个农业园区,县财政按每个园区500万元给予补助,具体补助办法由县财政局、农发局制订,报县政府批准后由县农发局、县财政局组织实施。补助资金主要用于园区内基础设施,设施栽培,新技术的试验、示范,种养结合循环经济,农业机械化设施建设等,各镇(街道)按一定比例安排扶持资金。对获得3A级及4A级的旅游景区的农业园区,县财政分别给予300万元、500万元奖励。

土地整理和拆院并院、农业综合开发、农业科技推广等相关项目,均优先安排在园区实施。

五、保障措施

篇(3)

(一)主要内涵

1.现代农业是继原始农业、传统农业之后的一个农业发展新阶段。从世界范围看,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是在封建土地制度废除、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和现代工业有了较大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实现的。

2.现代农业以科学技术为强大支柱。现代农业是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的,并随着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的创新与突破而产生新的飞跃。

3.现代农业以现代工业装备为物质条件。传统农业单纯依靠农业内部物质循环,而现代农业是依靠增加大量现代工业装备和现代物质投入的、开放的高效农业系统。

4.现代农业以现代经营管理为手段。现代农业是产业化、市场化的农业,要求运用现代经营管理知识进行经营和管理。

5.现代农业以高素质的劳动者为基础。现代农业是以科技和知识为支撑的,要求劳动者具有应用和掌握科技知识的能力。

6.现代农业以产业化为基本途径。现代农业是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的。实现产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使农业生产呈现专业化、规模化、科学化和商品化趋势,已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途径。

(二)主要特征

1.现代农业突破了传统农业仅仅或主要从事初级农产品原料生产的局限性,实现了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生产,农业的内涵得到了拓宽和延伸,农业的链条通过延伸更加完整,农业的领域通过拓宽,使得农工商的结合更加紧密。

2.现代农业突破了传统农业远离城市或城乡界限明显的局限性,实现了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发展,一、二、三产业的协调布局,优势互补,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

3.突破了传统农业封闭低效、自给半自给的局限性,发挥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实现了农产品优势区域布局、农产品贸易国内外流通,有利于资源的合理开发和高效利用、先进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优质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和现代管理手段的运用。

4.现代农业是从传统农业转变的过程;是现代集约化农业和高度商品化农业相统一的发展过程;是动态的、不断发展的历史过程。过程性的特点主要表现在:

一是农业工业化过程,要求以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化装备设施来改造、提升传统农业,并运用现代企业管理技术来经营和管理农业,从而实现农业的生产规模集约化、生产过程规范化、生产产品标准化和生产方式产业化;

二是农业市场化过程,包括农产品商品化和农业生产要素的商品化;

三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过程,要求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相结合。

5.现代农业的核心是科学化,特征是商品化,方向是集约化,目标是产业化。农业产业化的实现途径主要是科工贸一体化和产加销一条龙,就是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核心,以农民经济合作组织为基础,以经济利益为纽带,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将农民通过多种形式的经济合作组织与企业、与市场连接起来,从而形成完善的产业生产链和组织结构链。市场、资源、技术、人才和资金是农业产业化的五大基本要素,市场是前提、资源是基础,技术是核心,人才是关键,资金是保障。

二、我国建设现代农业面临的形势与挑战

(一)我国农业进入新的历史阶段

1.我国农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实现了主要农产品供给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

2.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推进小城镇建设、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重大任务;

3.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由原来主要是资源约束变为资源、市场、环境三重约束;

4.农业发展已由单纯追求产量,向产量和质量、效益并重,追求优产、优质、高效、安全、生态的转变;

5.加入WTO后,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关联度日益增强,我国农业发展面临新的机遇与严峻的挑战;

6.科技进步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将大大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

(二)我国农业发展面临若干突出问题

1.农业国际竞争力不强,一方面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农业劳动生产率低,农产品生产成本和价格高;另一方面农产品规格化标准化程度低,产品质量不高,农产品安全问题突出。

2.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就业压力增加,地区差距进一步加大。

3.农产品加工业严重滞后,我国农产品主要是以初级产品的形式进入国际国内市场,产品附加值低,经济效益差,并且造成资源浪费。

4.耕地和水资源日趋紧缺,农业生态环境压力加大,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难度大。

5.农业科技的发展还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不高,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科技含量还比较低。

随着我国农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和严峻挑战,实现由粗放式经营方式向集约化经营方式转变、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是新时期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目标,我们面临着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的艰巨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农业工程技术将发挥重大而关键的作用。

三、农业工程的主要任务与特点

(一)主要任务农业工程的主要任务就是运用现代工业技术成果、工业生产方式、工程建设手段和工程管理方法将农业生物技术、农艺措施、农业生产过程和农业经营管理紧密结合,通过综合、集成、组装和创新,建设为农产品生产提供最适宜的环境条件和农业资源得到最充分利用的基础设施,提供先进适用的技术装备,形成农产品的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产品质量、生产规模和经济效益,实现农产品的有效增值,提高农业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现代化。

(二)主要特点

1.农业工程技术既服务于农业生产各个环节,又服务于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还服务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乡村与小城镇建设和农业生态环境建设,是为大农业服务的应用型技术。

2.生物技术与工程技术相结合、先进性与适用性相结合、高新技术与常规技术相结合是农业工程技术的特色;综合性与全程性是农业工程技术的特点。

四、农业工程的主要研究领域

(一)农业规划与土地利用主要内容是通过综合相关专业和集成有关技术,研究编制农业区域发展规划、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农村土地利用规划、农业建设项目前期规划等及开展农业工程咨询。

(二)农业遥感与资源监测主要内容是利用3S技术,通过对农业资源与农情进行遥感监测与信息分析,提供农业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方案和动态的农情信息,为政府宏观决策和农业信息化服务。

(三)农村能源与环境保护主要内容是进行农村生产、生活节能和可再生能源、新能源技术、农业环境保护和生态农业建设技术、农业废弃物处理与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应用,通过实施农村能源与环境保护技术,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农业机械化与电气化主要内容是农业生产作业过程,包括耕作、播种、植保、灌溉、收获、运输等过程的机械化和农村生产、生活的电气化。

(五)农业生物环境与建筑(设施农业)主要内容是与集约化种、养殖业相关的园艺设施、畜禽舍等的环境创造和环境控制技术,通过实现环境控制和使用新结构、新工艺、新材料、新装置等,创造一个动植物生长的最佳环境,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工厂化生产。

(六)农副产品加工与储运主要内容是进行农产品的产前产后加工、初级加工和产地加工及储运方面的技术研究与工程建设,通过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大幅度提高产品附加值。

(七)农业水土工程主要内容是通过研究水土(水、盐、泥沙、污染物等)运动规律与调控管理技术、合理利用水土资源,创造良好的水土环境,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服务。主要包括农业节水灌溉、农业水土资源的持续高效利用、农业水土环境工程与水土保持工程等领域。

(八)农业系统工程与信息技术主要内容是通过系统的方法和工程的手段,实现项目的有机集成、有效综合和整体组装,达到功能齐全、结构优化、效益良好。通过高新技术装备和手段,实现经济技术信息和市场信息的高效传播与利用,实现信息化管理,促进科学化决策。

五、农业工程与现代农业的关系

1.一些发达国家将现代农业也称为工程农业。农业产业化、现代化程度越高,越是发展优质高效农业,越需要工程设施和工程技术作为基础和支撑,对农业工程的依赖作用就越强。

2.农业工程技术是农业科学技术的有机组成部分,现代农业的三大支柱是农业生物技术、农业工程技术、农业经济及管理技术。如荷兰的工厂化农业,以色列的节水灌溉农业,美国的规模化农业等,都是三大支柱完美结合的范例。

3.农业工程技术在我国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程度,是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农业工程技术决不是工业技术和其他工程技术的照搬和套用,而是要满足于和服务于生物技术,满足于和服务于农业生产和农业资源高效利用的特殊过程和特殊要求,满足于和服务于农业领域不同对象、不同地域环境、不同生产力水平的不同要求,是一个技术创新的过程。农业工程技术应用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现代农业建设和实现的过程。

六、农业工程技术在我国的应用与发展

(一)应用于三大领域

1.应用于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通过科学的规划论证,使产业结构得到优化,使有限的土地资源得到充分合理利用;通过设施农业技术,使各地的光热资源和其他自然资源优势充分利用;通过旱作和节水技术,使水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通过农业废弃物处理,变废为宝,实现资源再生利用;通过生态农业建设与环保技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2.应用于现代集约化种养殖业,通过设施农业工程,实现园艺、畜禽产品的规模化、标准化和规范化生产,形成工厂化生产和周年生产的现代化高效农业生产体系,通过农机化技术,实现农产品的规模化集约化生产,从而大幅提高农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

3.应用于农产品加工业,通过农产品加工技术的研究应用,实现农产品的有效增值,提高农产品的商品品质和市场竞争力,增加农业生产效益和农民收入。

(二)体现在四个方面

1.设施农业蓬勃发展。*1年我国的设施园艺栽培面积已突破210万公顷,与1980年相比增长了近300多倍,总面积达世界第一;我国的禽蛋和肉类生产已成为世界第一,肉蛋奶分别是1978年的7.75倍、12.43倍和10.46倍,工程技术为设施园艺和规模化集约化畜禽养殖业的迅速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以设施农业为主要内容的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向人们展示了现代农业的魅力和美好的发展前景。

2.农副产品加工业潜力巨大。农产品加工是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实现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和重要突破口,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差距还十分显著。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业对农业的产值比达到3.5∶1以上,而我国目前还不到0.5∶1;发达国家经过二次加工的农产品比例达到80%以上,而我国仅为20%左右,因此发展潜力巨大。

3.生态环境建设任重道远。1979年以来,我国已建设了360多个农村能源综合示范县,“九五”以来,又开始建设一批生态农业示范县,通过技术集成和多部门联合运作,为综合解决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而面临的能源和生态环境问题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我国农业生态环境仍然十分脆弱,食品安全问题十分突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刻不容缓、任务十分艰巨。

4.农业生产能力提高和生产条件改善需求迫切。如农业机械化、现代节水农业、农业产业化生产等都迫切需要农业工程技术作为主要技术支撑。美国工程院把“农业机械化”评为20世纪最杰出的十大工程技术成就之一,因为它改变了整个农业、以至社会的面貌。我国已拥有5亿多千瓦的农用动力,耕种收管机械化综合程度达到40%以上,为我国农业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由于我国还有65%的农村人口、近3亿农业劳动力、小规模的生产经营方式等决定我国实现农业机械化的难度仍然很大,必须走中国特色的农机化道路。

我国目前的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与发达国家相差几十倍甚至上百倍。据统计,我国近年的稻谷、小麦、玉米、大豆、油菜籽、棉花等主要农作物的生产成本中,人工费用占到35%~53%,平均为45%,而发达国家主要农产品成本中人工费用不到10%。根据*8年成本结构资料,我国机械作业成本是美国、加拿大的25%~80%,但劳动力成本是它们的4~6倍,使我国的大宗农产品生产成本偏高,玉米、大豆、棉花、糖料等大宗农产品的国内价格明显高于国际市场价格,不具备竞争优势。

(三)服务于五大目标

1.服务于粮食安全。为了保证粮食安全和粮食生产效益,粮食等大宗农产品必须实现生产规模化和生产过程机械化,这也是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2.服务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内容是向畜牧水产养殖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和高效种植业(园艺业和特色农业)等方面转移,农业工程技术承担着重要任务。

3.服务于农民增收。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是实现农产品转化增值和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4.服务于农村生态环境建设。通过实施农村能源与环境保护工程,通过农业生态保护工程建设,能够有效地保护和恢复农业生态环境,实现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5.服务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城镇化进程。通过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运输业和服务业,可有效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和聚集,形成小城镇产业基础和经济基础,大宗农产品的机械化生产也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了客观条件。

七、加快农业工程科技创新,促进我国现代农业建设进程

1.在我国现代农业建设的进程中,必须紧紧依靠科学技术,农业工程的建设和技术的应用是使农业科技成果迅速转化成生产力的必要措施和有效手段,而农业工程科技创新又是农业工程建设和技术应用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农业工程科技创新是促进我国农业发展和现代农业建设的突破口。

2.农业机械化、设施农业、农产品加工等所起到的巨大作用已经被人们广泛认识,现代节水农业、农村能源环保、农业生态环境建设等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十五”期间,多项农业工程技术研究课题被列为国家重点攻关内容,农业工程领域的科技发展受到国家前所未有的重视,农业工程科技创新面临难得机遇。

3.由于农业工程技术基础研究相对薄弱,农业工程科技创新任务十分艰巨。要紧紧围绕新时期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求,紧紧围绕建设现代农业的需求,紧紧围绕农业结构调整、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和农业“七大体系”建设的需求,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产品竞争力增强的需求,紧紧围绕农业劳动力转移和城镇化战略的需求,紧紧围绕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大力促进农业工程科技创新。

八、结语

1.我国农业工程事业的发展,大大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了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加快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不仅为实现我国农产品供给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做出了积极贡献,而且也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农民收入的提高,增强了农业对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支撑能力和保障能力,促进了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进程,促进了农业可持续发展。

篇(4)

将新型农民与职业农民结合起来,即为新型职业农民,新型农民适应了农民劳动力结构的调整,而职业农民则是现代农业的主体,笼统来讲,就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一代农民阶层,这部分群体在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同时,还能够为农业生产经营者提供相应的服务。新型职业农民是市场主体,要能够充分进入市场,使收益最大化,所谓职业,强调的是身份的稳定性,即将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作为终身职业,再就是要有一定的现代观念和社会责任感,更够更好地服务于现代农业[1]。目前,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相对滞后,已经成为“四化”同步的短腿,信息化、城镇化和新型工业化已经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而农业现代化却还处在成长阶段,严重限制了我国现代化的进程,现代农业发展的瓶颈在于农业人才的缺乏,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从根本上来讲,加快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构建职业农民队伍,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促进农业现代化实现的战略需求[2]。

2关于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策略

2.1重视农村基础教育,转变农民传统观念

从整体和长远来看,加强农村基础教育是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的关键,为有效解决“三农”问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此,有必要加强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扩大现有农业院校的招生规模,加大涉农专业的比重。在降低农业职业技术教育的门槛的同时,还要注重转变农民的传统观念,让其认识到农民是一项光荣的职业,增强对这一职业的社会认可度,从而调动新生代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将农民作为自己的终身职业,更好地服务于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新型职业农民要普遍具备农村资金、劳动力、技术、信息以及产权等意识,可以通过播放反映“三农”新面貌的影视剧以及文化团体下乡演出、农业技术讲座等多种形式,使其不断接受新的思想观念和经营观念。

2.2扩大职业农民群体,营造良好培训环境

新型职业农民的来源并不仅仅局限在农村,城镇人才也可以进入农业领域,服务现代农业发展。现阶段,要想扩大职业农民群体,必须彻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的壁垒限制,实现城乡的双向互动,补充农业人力资源缺口。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必须保持同步,只有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并融入城镇,才能够更好地推动城镇化,同时也能够给城镇人才进入农村创造良好的条件,为新型职业农民的成长提供广阔的空间[3]。无论是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还是引进城镇人才,要想使二者能够成为新型职业农民,还要健全相关的工作机制,为培养新型职业农民营造良好的培训环境,如建立目标责任机制、就业跟踪服务于维权机制以及健全政策鼓励与扶持机制,一方面要调动农民接受培训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又要避免培训工作的盲目性,真正能够培养一批具有创新意识的新型职业农民群体。

篇(5)

1.1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是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必然要求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农业生态环境有所恶化,农业资源不断减少,加之农业的生产力水平尚处在较低水平,农业若想进一步取得发展,就必须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也就是说,通过经营理念、手段等方面实现现代化,改变传统的依靠增加资源投入和外延扩张发展农业的思路,通过农业资源的合理使用和有效保护,从而实现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2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是促进农民增产增收重要的举措

作为世界人口第一大国,无论何时解决温饱问题始终是我国一切工作的基础,这也是现代农业建设所面临的首要任务。当前,我国总体上粮食供给仍是产不足需,长期存在的粮食安全问题依然困扰着我们。仅仅凭借传统农业的发展,要实现粮食稳定增长,农民持续增收目标根本是不现实的。要解决粮食安全问题与农民增产增收问题,进一步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无疑是最佳选择。

1.3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是建成小康社会必由之路

我国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难点在农村。特别是在保持经济快速持续增长的同时,本应逐渐缩小的城乡收入差距,仍然处于历史高位,甚至还有扩大的趋势。城乡发展失衡与日益扩大的差距,成为目前国民经济建设中较为突出的矛盾之一。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时期,加快农村发展,促进农民增收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而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无疑是建设新农村、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

二、进一步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有效措施

2.1农业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基础

农业基础设施是农业发展的基础,而水利则是农业生产的命脉,在现代农业建设中水资源是不可或缺的条件。近年来,我国农田水利事业取得较快发展,使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极大改善。然而,要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现有水利工程显然还存在一定差距,如小型农田水库病险问题突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薄弱;河道防洪质量未达标准;节水灌溉的面积占农田总面积比例偏低。可以说,要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大力发展以水利工程为代表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成为必然。对农田灌溉用水库要及时除险加固,有效治理河道和滞洪区,使之符合现代农业要求标准;对大型农田灌区配套节水设备,改造和治理中低产农田,这样才能为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2采取措施提升农田产出率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有效措施

采取措施推动农业科技的进步和创新,是确保粮食安全的迫切任务,是满足农民收入增长需求的有效措施,更是提升我国农业竞争力不二选择。当前,人们已充分认识到农业科技是进一步加快现代农业建设决定性的力量。由于我国农业生产科技水平与发达国家相较仍存在较大差距,农业生产手段、技术和形式等,还没有摆脱传统农业生产模式的束缚,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所以,必须以当前农业发展现状和生产力水平为依据,通过推进农业科技进步,提升土地产出率及农民劳动生产率,促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首先,应大力推动农业科学和生产的有机结合,开展适宜的农业科技展示或农业技术示范活动,努力使农业科技直接转化为农业生产力;其次,要适应我国农业发展形势需求,推进农业科技的进一步创新,建设多元化、充满活力的农技创新推广机制;再次,要加快完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模式,整合各方面科技资源和力量,形成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的合力。

2.3加快现代农业建设要不断提升农业机械装备的水平

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如何,有一个重要的标准,那就是农业机械化水平。伴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我国农业生产基本已实现了生产全过程的机械化,农作物从耕种到收获,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0%以上。但不容忽视的是,农业生产中节水灌溉的水平依然较低,部分地区玉米、大豆、水稻等经济作物机种机收率还有待提高。因此,要加快现代农业建设,要鼓励和帮助农民购置机械装备,不断提升农业机械化生产装备的水平和比例。

三、进一步加快现代农业建设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首先,要加快现代农业建设,必须立足于本地实际。我国地域辽阔,各地产业传统、经济基础和自然条件存在较大差别,只有正确认识以上不同,依据本地农业生产特点,继承优良传统方法,发挥本地优势,才能少走弯路,不断在探索中前进,从而牢牢把握住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主动权,取得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其次,加快现代农业建设,一定要科学合理地配置人力资源。人是第一生产力,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关键所在。农业生产中人力资源的配置问题,贯穿于现代农业建设始终,且对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起决定性作用。对于现代农业生产而言,人力资源配置应当有助于解决以下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劳动力自由流动,怎样才能确保总量供给能够满足农业产业发展需求;二是农业从业人员技术如何提高,以真正使农业发展由过去的重物质投入转变到提升劳动者素质的正确轨道上来。再次,建设现代农业,一定要坚持以家庭经营为基础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坚持家庭经营,是指在土地承包权属不变情况下,通过经营权流转,构建全新的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形态。需要注意的是,土地承包权流转,必须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切莫使用行政手段强行推动承包土地流转。实践证明,家庭经营和建设现代农业的有机统一,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特征。

篇(6)

市委提出建设都市区的发展战略,对于加快我市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具有重要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按照都市区总体发展战略,农业是都市区经济结构、社会功能、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为都市区居民提供优质安全的农产品供给,而且还要为都市区居民创造亲近自然的体验休闲场所和绿色生态环境。全区各级各部门要站在打造都市区和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的战略高度,切实加快推进都市区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贴近和体现高端服务业发展的理念,培育和强化农业对建设宜居城区、休闲城区、人文城区的生态支撑与保障功能,大力推进城乡产业融合、产城融合,促进生态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为进一步促进我区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提供基础支撑。

二、发展思路

(一)指导思想

按照市委建设都市区和区委继续实施赶超发展的战略部署,以服务都市区建设为导向,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工业的、景观的、生态的发展理念为指导,按照建设生态经济强区和高端服务业新城的要求,围绕都市农业示范区的总体定位,深化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农业产业布局,构建要素集约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现代农业体系,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城乡融合、协调发展。

(二)总体要求

1.保障经济功能:以稳步提高全区菜篮子产品供应水平为目标,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满足城乡居民不断增长的优质安全农产品需求;用产业化、标准化、品牌化的理念组织农业生产和流通,提高农业经营效益,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2.拓展生活功能:积极适应都市区居民不断增长的度假休闲需求,转变农业发展观念,拓展农业休闲体验功能,大力发展休闲农业、观光农业,把传统农业变成市民农耕文化体验农业,变成市民休闲度假旅游农业,变成都市区人文景观农业。

3.强化生态功能:充分重视农业的“生态环境价值”,利用农业吸碳放氧、净化环境、涵养水源的自然循环功能,规划、建设一批生态农田示范园和生态产业示范园,扩大生态林、果园和花卉苗木基地覆盖面积,发挥其减轻城市热岛效应的作用。

4.提升景观功能:把农业作为都市区景观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根据不同区域资源禀赋、产业基础、产业特色,按照“插花布局”的景观要求,实施菜、果、花、林、粮错位交叉布局,营造优美宜人的自然景观,促进休闲、旅游等农村三产的发展,推动城乡融合、产业融合、产城融合发展。

(三)发展目标

按照“优势产业向优势地区集中,优势地区优先发展,优势产业优先发展”的要求,以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为先导,以特色产业园区建设为重点,由点扩面、聚面成块、连块成网,逐步形成布局合理、功能错位、有序衔接的都市型农业发展新格局,形成城市与农村相互交叉、融合布局的独特都市农业景观,实现都市型农业的生产功能、生活功能和生态功能“三生合一”,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三效并举”,以及服务城市、繁荣农村、提升农业、富裕农民“四位一体”的目标。

三、重点工作

(一)加快推进都市农业示范区建设

按照聚集式建设、规模化发展,高起点建设、现代化发展,标准化建设、品牌化发展,多功能开发、都市型发展的思路,根据市蔬菜、畜牧、花卉、渔业和林业规划,“十二五”期间,集中扶持3—4个都市农业产业集聚区,通过加大投入,配套完善基础设施,制定优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重点发展蔬菜、水产、苗木花卉等产业,每个集聚区面积达到5000亩以上,示范、引导、促进现代农业优势产业集聚发展。各镇(街道)(除街道和路街道)要根据辖区实际,至少建设1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2011年启动镇蔬菜产业集聚区、西滩蔬菜产业集聚区、陈街道办事处花卉产业集聚区和滩区休闲农业产业集聚区建设。

(二)强力推进新一轮菜篮子工程

1.切实提高蔬菜生产供给能力。加快蔬菜产业升级,以设施化生产和标准化菜田建设为抓手,加快新菜田开发力度,强化都市区蔬菜生产基地和聚集区建设。集中在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以设施蔬菜、露地蔬菜和食用菌等无公害、绿色、有机产品为重点,以“毛庄绿园”、“绿色中原”、“蔬情苑”等品牌为带动,建设蔬菜标准化生产小区,以点带面,示范带动整个都市区蔬菜产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全面提升。加强蔬菜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示范和推广,加快蔬菜产销专业合作组织、经纪人队伍建设,探索建立蔬菜生产保险机制,加强农超对接以及与市场的对接,强化蔬菜综合栽培技术集成,开展蔬菜高产高效竞赛,培育一批高素质蔬菜种植实用人才。2011年,采用贴息、奖补等形式,新建改造标准化菜田5000亩,其中设施蔬菜1000亩;建设蔬菜集约化育苗示范点2个,芽菜工厂1个,培育蔬菜标准园2个,新建100栋日光温室,蔬菜复播面积达到12.5万亩,产量达到26万吨,新增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认证5个。到2015年,全区蔬菜种植面积稳定在6.7万亩,年产达到30万吨,成为市最大的绿色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

2.加快推进沿黄现代渔业带建设。按照市“一带、三业”的规划布局,加快构建沿黄现代渔业产业带,大力发展水产品健康养殖业、精深加工业、观光休闲业,推进规模化、标准化水产健康养殖基地建设。以沿黄池塘养殖为重点,推广和普及高效、生态、立体健康水产养殖方式,构建健康水产养殖业。依托水产研究院、市水产苗种中心和水产技术推广站实验基地,建设现代渔业科技示范园区和千亩以上集中连片标准化健康养殖基地,形成区域规模化优势,以“鲤鱼”品牌带动沿黄水产养殖业发展。2011年,扶持市水产苗种中心、省苗种繁育基地等项目加快建设;新增水产养殖面积500亩,升级改造鱼塘3500亩;完成250亩鱼菜共生试点项目,蔬菜净面积50亩;全区水产养殖面积达到1.5万亩,水产品产量达2.37万吨。到2015年,水产品总产量达到3.38万吨左右,年均增长12%。

3.加快推进畜牧标准化规模养殖。调整优化产业布局,规划、引导养殖业集聚发展,规模化养殖场要按照标准化、生态化要求进行升级改造。2011年,重点做好市沿黄滩区生态畜牧业发展项目、世行贷款市惠济区滩区生态畜牧业示范项目的实施;完成4个奶牛、肉牛养殖小区(场)的升级改造和1-2个规模养殖场的治污设施建设。到2015年,全区奶牛的规模养殖量达到98%以上,生猪及禽类的规模养殖量达到95%以上;畜产品质量明显提高,通过无公害畜产品场地认证及产品认证的畜禽养殖企业达50%以上,基本实现全区畜牧业现代化。

(三)着力打造生态景观农业

1.加快推进花卉产业发展。按照《市花卉产业发展规划》,“十二五”期间,以镇为中心,联合陈砦花卉市场,建设花卉博览园,发展优质、高档的盆花、鲜切花、绿化观赏苗木,形成北至大堤、南至连霍高速的鲜切花产业带和大堤两侧绿化苗木产业带。依托农业高新区,建设牡丹庄园、薰衣草庄园、玫瑰庄园等,提升花卉产业档次。2011年,新建1万平方米智能温室,培育花卉种苗基地示范性企业1个,新增花卉苗木种植面积500亩,全区花卉苗木种植总面积达到6000亩,扶持陈街道办事处花卉产业聚集区建设;协调花卉苗木基地、花卉交易展示中心等项目开工建设,大力发展以盆景为主的高档花卉产业。到2015年,全区花卉(苗木)种植面积达到7200亩,其中鲜切花、盆栽植物类花卉生产面积2700亩,观赏苗木面积4500亩。果树种植面积达到4500亩,产量达5000吨。

2.积极发展观光休闲农业。以打造市观光休闲基地为目标,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以园区建设为载体,整合沿黄农家乐、渔家乐,进一步提升现有休闲农业项目的品位,完善服务功能,提升综合效益。形成以思念果岭、丰乐农庄、绿源山水、天园循环农业、昌源达农业园区、南裹头渔家乐、盆景园、花园口景区、中荷奶牛、富景生态游乐世界、金地人家等为主的集旅游、观光、餐饮、垂钓、商务会议、住宿等功能于一体的沿黄都市休闲产业带。打造沿天河路、开元路、江山路以前店后园为特色、农家乐为典型的,提供餐饮、会议、农家体验多功能的高效农业产业带。引进社会资金,通过整体开发建设,着力改善环境,打造花园口、申庄、石桥、南月堤、孙庄、张定邦等一批以农家乐、渔家乐经营为主的滨河旅游小镇特色旅游村。充分利用保合寨、牛庄、岗李等保存较好的旧民居,科学规划,突出特色,错位发展,开发建设一批集餐饮、娱乐、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生态旅游村”,营造都市田园氛围。注入休闲文化元素,发展观光采摘和休闲果园,将林果业的经济、绿化功能向生态休闲、文化旅游方向转化。

3.大力发展生态景观林业。积极推进大都市生态圈建设,依托人文、地理和农业自然风貌,强化“生态立区、生态强区、生态富区”理念,进一步加大生态建设和保护力度,促进生态优势效益的发挥。加大投入,完善“绿网”、“水网”体系。2011年,完成2200亩的林业生态建设任务,新增游园2个,争创林业生态村2个、林业生态镇1个;加强生态水系建设,争取资金2亿元,启动枯河下游、东风渠上游综合治理工程,完成贾鲁河下游和金洼干沟中、下游综合治理工程,全区生态水系总长度达到60公里;启动湿地保护、邙岭水土保持生态园区二期建设工程,打造“点、线、面”结合的生态景观。

(四)实施粮食高产创建工程

加大对农业技术推广的投入,加快引进、推广一批丰产性高、抗逆性强、品质优良的新品种;以确保惠济农产品安全优质为目标,大力推进病虫专业化统防统治,培育一支反应快速、执行有力、运转高效的病虫害专业化防控队伍,积极推广绿色防控技术;以高产创建和标准园创建为抓手,切实提高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大力推广旱作节水技术,扩大土壤有机质提升项目实施范围,为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基本农田打好基础。2011年,完成基层农技推广服务花园口区域中心站和区域中心站建设任务;在全区建成粮食千亩高产方2个;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4.2万亩,施用配方肥面积1.6万亩。

四、推进措施

1.加强规划引导。要对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布局进行统筹规划,使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与土地利用、城市建设、生态建设、新农村建设、合村并城(镇)相结合,与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相衔接,做到一盘棋布局、一张图展开、一体化实施。

2.加大资金投入。整合使用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项目资金、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优先用于都市型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建立惠济区农业产业发展引导专项资金,整合资金,增加投入,采用贴息、奖补等方式对区内直接从事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的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种养大户实行扶持。自2011年起,每年设立区级农业产业发展引导专项资金,并随财政收入增长逐年扩大规模,用于扶持现代都市农业加快发展。创新财政资金运用模式,加强和金融机构、担保公司的合作,放大财政资金的效用。积极探索扩大农业保险的范围,争取将蔬菜、水产纳入农业保险的范围。

篇(7)

中国农业正处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速转变的关键时期,建设现代农业,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是“十二五”农业发展的核心任务。“十一五”期间,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条件明显改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和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均达到52%。同时也必须清醒意识到,迈入“十二五”,世情、国情、农情将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也面临着诸多风险挑战。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推进农业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必须更加依靠科技实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

保障国家食物安全迫切需要科技。解决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始终是中国农业发展的首要任务。近几年,中国粮食生产虽然已经取得“八连增”的巨大成绩,但农业基础设施差,抗风险能力弱、比较效益偏低等问题依然存在。未来随着国民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人多、地少、水缺的趋势不可逆转,城乡居民对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需求将会持续增加,中国粮食安全面临更加严峻的形势。解决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总供需矛盾,确保粮食安全,必须最终依靠科技创新,充分挖掘品种潜力,尽快突破农业生产中的重大技术瓶颈,大幅度提高农业土地生产率,从根本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迫切需要农业科技。近年来,农兽药残留、添加剂、防腐剂问题屡禁不止;“红心鸭蛋”、“多宝鱼”、“三鹿奶粉”等事件的发生又增加了问题的复杂性;此外,还有一些转基因食品、动物源性饲料添加剂等由技术进步所产生的新问题。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总体要求,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必须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快发展规模化、标准化、设施化和智能化种养,全面升级农业产业。

确保生态安全迫切需要科技。目前,中国农业发展面临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不高,农业面源污染不断加剧,污染物无害化处理能力低等问题,再加上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负面影响不断加剧,资源环境对农业发展的约束日益加重。缓解资源环境压力急需加强资源环境领域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大力发展节约型农业、生态农业、循环农业、低碳农业技术,加快开发清洁生产集成技术,建立实现“低耗、高效、持续”的农业发展模式,大幅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资源、人口、经济和社会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确保产业安全迫切需要科技。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农业领域也日益成为国际竞争的焦点。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撑力主要来自于农业科技进步,农业竞争实质上就是科技竞争,自主创新能力是科技竞争的核心。目前,中国大豆进口量已经达到5000多万吨的水平,随着全球农产品市场竞争程度的加剧,中国农产品的进口量仍有进一步增加的可能。要提高中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进一步减少国际农产品市场对中国农业的冲击,就必须加快现代农业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生物质能源和资源环境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与产业化,加快农业前沿领域的原始创新,有效增加科技储备,引领国际农业科技发展,力争占据农业科技和产业发展制高点,全面提升中国农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

面对需求刚性增加,资源日益紧缺的严峻形势,我国农业发展只有依靠农业科技创新,才能确保粮食安全,保障食品质量安全;只有依靠农业科技创新,才能改善生产生态环境,从而实现现代农业跨越式发展的战略任务。依靠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现代农业的迫切性和必要性空前提高。

二、加快农业科技创新迫切需要若干重大举措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要明确农业科技创新方向,突出农业科技创新重点,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机制,依靠科技创新、科技推广和农民培训“三轮”驱动,发挥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双轨”运行作用,引领支撑现代农业建设。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构建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农业科技创新的历史任务艰巨。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改进我国科技管理制度,完善项目申报、经费分配和过程管理办法,突出农业科研的公益性特征,探索新的科研组织模式和有效资助方式,形成有利于农业科研基础研究和公益研究健康快速发展的体制机制。同时必须建立适合国情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做到有破有立,改革是手段,建立是根本,为构建国家创新体系奠定坚实的基础。

篇(8)

新年伊始,江海大地上的生态农庄又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以市场为导向、以高新科技为支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生态农庄,因为实行了生产集约化、布局区域化、经营规模化、管理企业化的现代农业企业的管理模式,它搞活了农村经济、推动了农村土地流转、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为构建海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夯实农村稳定发展基石奠定了重要的基础。近年来,海门市紧扣“农业更强,农民更富,农村更美”的现代农业建设宗旨,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推动传统农业向生态、休闲、旅游、文化转变为现代农业转型的创新之一。各色主题生态农庄在江海大地上蓬勃发展,“星期七生态农业旅游观光园”就是新时期以农业种植为基础、以农产品加工为龙头、以农庄旅游为目标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典型。

一、生态农庄是海门现代农业建设的鲜活亮点

生态农庄为现代农业建设指明了一个正确的方向,开辟了一个重要的发展空间。发展生态农庄能够带动旅游业发展,是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完成农业业态转型的紧要抓手,是促成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丰富城乡居民生活的有效路径。海门市秉持以人为本、以农为根、以水为脉、以绿为衣,加强规划引导,提升建设层次,不断筑高星期七生态农业旅游观光园的品牌与声誉。其成功经验对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具有深刻的意义。1.生态农庄是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途径。以第一产业农业为基本依托,使第二产业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出售、餐饮、休闲和其余服务业等第三产业有机整合在一起的生态农庄,是多种产业相互渗透、互为一体的新兴交织产业,是农业产业化的高标形态,有利于吸引现代元素改革传统农业促成农业现代化,有利于开拓农业功效培植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有利于农民同享三次产业“融合”中带来的盈利,有利于深化农村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增进新农村建设。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紧密联系协调发展,最终实现农业产业链的延伸、行业范畴的扩大和农民收入的增加。2.生态农庄是优化城市生态环境的有力保障。生态农庄涉足农业旅游,对资源与环境尤其关注,其生态点契合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和价值取向。它作为城市绿地体系重要构成部分,具有关键的生态服务功效,包含确保和改善城乡生态平衡、净化空气、涵养水源、调节气候和美化环境等。生态农庄的生态服务功能远高于其产出的农产品价值。生态农庄就像一道天然的“生态屏障”,在“水泥丛林”和“柏油沙漠”中起着“都市之肺”和“城市绿洲”的作用,为保障城市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起着关键的作用。3.生态农庄是满足现代人旅游休闲需求的有效抓手。伴随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和工业化历程加快,城市人口快速膨胀,住房紧张,交通拥堵,噪音和空气污染,城市生态环境加剧恶化,加上快节奏的城市生活和沉重的工作压力,使得现代人回归大自然的渴望越来越强烈。生态农庄正好迎合了这种需求。另一方面,随着人们经济收入的升高和休闲时间的增加,对物质文化生活的需求向多元化和更高档次进展,人们的价值观念、消费观念和美学观念都在发生着变化。生态农庄作为旅游类型的新时尚,正逐渐兴起并被人们所青睐。生态农庄一般位于交通方便的城郊,居民可利用节假日开展旅游休闲活动,从而达到调养精神、消除疲劳、调节身心的目的。4.生态农庄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农业偏重于寻求农业产品数量的产出,并存在大量滥用化肥、农药的现象,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和农产品品种相对简单,农业景观单一。生态农庄既追求高产出,又追求高品质、高效益,既要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生存与发展,又要求人与人的和谐生存与发展,是融合生态式生产及生态式旅游为一体的新兴农业发展模式。生态农庄的发展,可以拓宽农村经济发展的思维,使农业经济利益与环境效益、社会效应协调发展,引导农民走上高产高品高效的三高农业和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二、盘点海门生态农庄蓬勃发展的现状

篇(9)

积极推进百万亩榛子产业开发。*结合贯彻落实国家退耕还林政策,切实把榛子开发作为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明确每年从财政预算中安排100万元以奖代补专项资金用于榛子产业开发。今年人工管护榛林面积达到57万亩。

篇(10)

会议要求,要以“深化示范,整体提升”为目标,全力推进农垦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

一、农垦现代农业建设加快推进。

近年来,农垦系统上下努力开拓创新,着力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围绕“率先实现、发挥示范”的中心任务,突出发展粮食生产,优化产品结构,千方百计挖掘粮食增产潜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机装备更新换代,大力发展设施农业;不断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加强和完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加大新技术集成推广应用力度;积极发展产业化经营,培育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经营主体,构筑支持现代农业建设的二、三产业,现代农业建设成效显著。整体上看,农垦现代农业发展已经迈上新台阶,进入新时期。

二、农垦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深入发展。

在建设现代农业的实践中,农业部农垦局和有关垦区率先开展了现代农业示范区创建工作,以引领示范推动农垦的现代农业发展。2006年,农垦系统选择了100个农场和单位,开展了“全国农垦现代农业示范区”创建工作。各示范区制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方案,创新管理机制,增加资金投入,提高物质装备水平,以优势主导产业为重点,强化标准化管理,推广先进适用技术,着力加强核心展示区和辐射区建设,推进示范区创建。各垦区也结合实际,开展了不同层级的现代农业示范区创建活动。目前全系统共有不同类型的现代农业示范区616个,成为当地现代农业建设的样板。2011年,100个农垦现代农业示范区,辐射示范面积3443万亩,辐射效应为1:1.6;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67.1%。接待参观学习人员55万人、发放各类技术资料96万份、培训农民人数36万人、带动农户总数90万户。输出高新技术290项、输出高新技术覆盖面达到2904万亩。水稻、玉米、小麦、大豆、棉花、甘蔗、奶牛、生猪等粮食作物和主要农产品单产都创了全国农垦的最高纪录,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均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三、明确思路,抓住重点,加快推进农垦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

《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中把农垦确定为“农垦规模化农业区”,列入现代农业的“率先实现区域”,要求在“十二五”期间“继续发挥规模优势,全面推进机械化、标准化、品牌化、产业化发展,加快农田基础设施和现代农业装备建设,着力建设国家商品粮供给重点保障区,建设天然橡胶、棉花、糖料、牛奶、种子等大型农产品商品生产基地,提升垦区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示范带动周边地区发展,并在农业‘走出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年初,为加快推进农垦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农业部印发了《农垦现代农业示范提升活动方案》,对农垦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进行了再部署,对示范提升工作进一步明确了思路,确定了内容,提出了要求。《农垦现代农业示范提升活动方案》提出的“七化”即“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机械化、集约化、信息化、产业化”是农垦现代农业示范区创建的重点,也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

会议强调,要采取措施,开拓创新,扎实做好农垦现代农业示范区提升工作。各垦区要按照总体提升思路和目标,采取有效措施,扎实推进示范区创建工作深入开展。一是要充实内容明确方向,狠抓方案措施落实;二是要制定政策争取支持,保障创建顺利开展;三是要完善机制强化管理,提高提升工作活力;四是要创新模式强化培训,提高示范带动水平;五是要加强领导开展宣传,扩大示范带动影响。

培训班上农业部发展计划司副巡视员、农业部现代农业示范区管理办公室主任张辉向参会代表介绍了现代农业的内涵和特征、国内外发展现代农业的实践情况以及“十二五”我国现代农业建设的总体思路,并就农垦示范区建设提出建议。

张辉指出,我国创建现代农业示范区显存主要问题是:第一科技应用水平不高,急需提高科技含量;第二基础设施建设薄弱,急需提升保障水平;第三支农项目统筹不力,急需形成拳头效应;第四体制机制创新不够,急需破除发展阻碍。

上一篇: 幼儿园大班班级工作 下一篇: 部门汇报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