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课件汇总十篇

时间:2022-07-22 04:35:24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物理课件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物理课件

篇(1)

1.转化了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

2.开阔了教师的眼界,促进了教师操作能力的提升。

3.PPT技术的运用,大大丰富了广大教师的教学手段。

课件设计必须从教学需要出发,以完成教学任务为中心,以服务教学为前提,以提高教学效率为目的,以简洁、直观为原则。这些都是我在以后制作PPT的过程中要加以改进的。培训中,老师讲了很多实用的方法,我选了其中一些技法进行学习,不但提高了对PPT制作的认识,而且学到了一些操作技巧。虽然不甚娴熟,但我相信在日后只要经常操作运用、多学习,我的课件制作就将会更出色。

教材中讲了很多很多的制作方法,我选了其中一些技法,体验了PPT是朴实与强大的,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

虽然教材中说PPT只是个辅助的工具,但通过制作和分析PPT就足以吃透教材,加上换位思考,绝对能让课堂锦上添花。荀子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换句话讲,要提高PPT课件制作水平没有比在应用中学习更有效的方法了。

在此之前,我发现自己以前制作的课件,简单、粗糙、缺少艺术性,里面的诸多功能都不会运用,因此技术含量很低,不能给人以美的享受,缺少感染力。相信通过学习我以后制作的课件质量会高得多。

我深入学习了POWERPOINT软件的应用,领会了课件的设计必须从教学需要出发,以完成教学任务为中心的原则。

学习了在教学课件制作要注意如下几点:

1.以服务教学为前提;

2.以提高效率为目的;

3.以简洁、直观为原则,并且得注意课件制作的教学性、科学性、结构化、开放性、易用性、条理性、简洁性、动态性、多媒体性等特性。

在学习制作期间,我始终满怀热情,认真学习,学习PPT课件制作的相关技术与方法操作,用心领悟PPT课件制作及应用对教学效果的影响,能积极参加本校研讨活动,主动思索,积极探讨,深刻理解怎么去很好地应用软件里面的技术操作把课件制作得更好。下面谈谈个人看法。

如果不与应用效果相结合,那么一个演示型课件无所谓“好”和“坏”。

不要盲目地对一个不够精美的PPT嗤之以鼻,也不需要对那些华丽的PPT无端赞美。

1.版面编排[15分]

(你的演示观看方便和有吸引力吗?)[5分](你的演示作品避免了杂乱无章吗?)[5分](图片、动画、声音和其他多媒体的使用有目的性吗?)[5分]

2.组织结构[15分]

(幻灯片上的标题和其他重要元素着重标出了吗?)[5分](幻灯片上的元素出现符合适当的顺序吗?)[5分](项目符号或组织结构图应用恰当吗?)[5分]

3.内容[15分]

(你的多媒体演示有效地对重要信息进行了概括吗?)[3分](你的多媒体演示内容是否全面?)[3分](演示作品中有至少10张幻灯片吗?)[3分](演示作品中至少包含3种多媒体类型吗(图片、声音、动画等)?)[3分](有作者和资料来源信息吗?[3分]

4.教室演示[5分]

(演示作品的速度适合于任何一个听众吗?)[3分](演讲者的讲话清晰、有信心并恰当地使用目光交流了吗?)[2分]

通过制作课件可以提高专业理论知识水平:学习书中的课件制作讲解,让我懂得了很多以前所不了解的知识,让我感觉到学无止境,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还有待提高,在今后的教学生活中还需不断地学习、充电。

本课题的完成也提高了我PPT课件的制作水平。

掌握PPT软件的使用,了解PPT课件制作流程,优秀的PPT课件应融教育性、科学性、艺术性、技术性于一体,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习者的潜能,强化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所以通过此次培训,我学会通过多种途径下载视频、图片等资源,并将它们整合到课件中等操作技能,从而制作出更加丰富多彩的PPT多媒体课件,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件设计的原则:

(1)教育性原则;

(2)科学性原则;

(3)技术性原则;

(4)艺术性原则;

篇(2)

多媒体课件集各种媒体功能于一身,集各类信息为一体,利用整合性的优势,通过语言的描绘、文字的表述、图像的演示、动画的模拟等一系列方法,对学生的感官进行多角度刺激,向学生展示生动有趣的物理知识。使用多媒体课件可以有效实现抽象概念具体化,微观事物宏观化,使学生多方位的了解、理解、和记忆知识,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但在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对多媒体辅助教学界定不够明确,存在认识上的误区,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过分强调了多媒体教学的优点,而忽视了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师生之间课堂上的情感交流,削弱了教师的授课艺术和临场发挥能力。二是一些容易做到的物理实验被视频或动画取而代之,导致学生对实验结论的真实性产生怀疑,学生的动手和探究能力得不到提高,严重违背了物理学科的思想和精神。

要使课件能真正的满足物理教学需要,服务物理课堂教学,关键是如何有效、合理地设计组织多媒体信息,这就要求在课件的设计和制作优化方面,须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1 必要性原则

教学课件的制作必须以课堂教学需要为依据,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考虑是否有必要使用多媒体课件。实际上,并不是每一章、每节课都需要使用多媒体课件,要因课而宜,因题而宜。使用多媒体课件重在解决重难点问题,对于那些由教师一讲学生就能清楚的问题,或者其他教学手段能达到更好的效果,则不一定强求使用。例如物理演示实验,学生如果能够很直观地看到教师的操作过程、操作步骤及操作结果,这样边演示边讲解,效果就很好。实验探究、分组实验课时更是无此必要。而那些用传统教学手段无法讲清或者难以讲清,较为抽象的内容,则适宜采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例如在学习“热机”时,通常是结合模型和挂图进行讲解,学生本来对热机的概念就比较生疏,感性认识少,再用这种方式教学,肯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若采用flas,就可以更生动、更形象地把热机的构造及工作原理展示出来。在学习分子知识时,构成物质的分子究竟小到什么程度?原子核是怎样裂变和聚变的?学生很难在头脑中形成比较清晰的表象。把它们做成多媒体动画模拟在屏幕上,学生就有一种仿佛进入微观世界而窥其奥秘的感觉,这些都能很好的帮助学生理解和感受,从而达到良好的效果。

2 教辅性原则

多媒体课件在教学过程中只是一个辅助手段。它使教师能够把教学中的难点分散开或变得形象和直观,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但它不能是一节课的全部,也不可能代替教师全部的授课活动。因此,我们不必把课件做得面面俱到,不应将主要精力放在五彩缤纷的图片、活泼生动的动画上,更不能把应该由学生思考的问题的答案轻易地展示出来,我们所要做的事情就是通过课件的展示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变抽象为形象,变繁为简,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重难点,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实现教学的最优化。就物理学科而言,必须从物理教学的实际需要和运用多媒体技术的特点出发来考虑。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必定是为一定的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服务的,切不可为多媒体教学而教学。

3 适度性原则

适度性原则就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效组织信息资源,提供适度的信息量,在解决教学难点、重点,扩大视野的同时,能够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对信息进行加工,提高自学能力。教学过程中幻灯片切换不宜过快,要根据知识点的难易程度为学生留有充分的思考时间,千万不要让多媒体抹杀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很多老师认为多媒体的信息量就是要大,只有大信息量,才能体现多媒体的优势。其实这种看法是片面的,经常在一些物理课堂上看到这样的现象:教师忙得不停地出示幻灯片,学生跟着幻灯片紧张地思考回答,一堂课下来多的有三四十张幻灯片,教师也为这节课容量大而沾沾自喜,岂不知下课后学生一脸茫然,根本记不清楚课堂上所学的内容;研究表明学生在短时间内接受超量信息,会使大脑处于停滞状态,从而出现“迷航”现象,结果是变传统的“人灌”为“机灌”,这样不但不能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反而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下降。

篇(3)

1.注重材料的趣味性和思维性

《有效教学方法》一书明确提出了促成有效教学的五种关键行为,其中一条为引导学生投入学习过程。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应用多媒体的原因就在于它能将文本、图形、图像、动画、视频、声音等多种媒体信息进行综合处理与控制,再现有趣的物理情境,从而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针对学生对棉花糖的喜爱,可采用视频――棉花糖制作过程引入离心运动,学生看完兴奋地说:“哦!原来这样简单呀!”可见,要选择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多媒体材料,但也要认识到不是任何具有趣味性的材料都可选。激发学生兴趣是手段,引起学生的思考才是目的。选择的多媒体材料,要能使学生在“乐”的过程中思考,在“笑”的过程中收获。

2.注重材料的科学性和时代性

物理学是与生产、生活联系非常紧密的学科。生产、生活中的大量素材都体现了物理学的科学知识,理论上都可以作为多媒体资源引入物理课堂。但这些材料科学性的侧重点不同,应用到物理教学中所产生的价值也不同。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的生产技术和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一些曾经有科学性的材料,已被社会所淘汰,已失去了作为多媒体材料的价值。如,在以往的教学中,出现了有关汽车前进的驱动力是谁施加的视频,视频中的汽车是后轮驱动,而现在的汽车多是前轮驱动,如果仍选其作为素材,虽然能说明问题,但免不了有脱离生活实际之嫌。因此,选择材料的过程不仅要注重材料的科学性,还要力争体现生产、生活中的新技术。

二、制作过程

1.制作的课件要符合真实的物理情境

利用多媒体可以模拟一些无法做或不易做的物理过程,为学生学习物理知识、分析物理问题提供生动逼真的物理情境。但受计算机水平的限制及制作者的疏忽,难免会制作出一些与物理情境不太符合的课件。如,一次公开课中教师在PowerPoint中用动作路径制作了伽利略的理想实验,课件中将小球从斜面滚下并滚上另一个斜面制作成了匀速的过程,这与实际的物理情境不符;又如,一次在“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规律”的优质课课件中,教师在测量出实验数据后,忽略了先描点、再画图的探究过程,直接用多媒体画出小车的v-t图像为一条倾斜的直线。而笔者认为,对于无法演示或不易做的物理实验,要用多媒体制作,但一定要符合真实的物理情境,如不能,宁愿舍弃。

2.增强学生自主活动的机会

对学习过程来说,教师的教,只是学习的外因,而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多媒体课件一张一张的播放,极易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因而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过程中,应尽可能增加人机交互的功能,靠学生的自主活动来提高学习效率。如,用Flash制作可以统计结果的题库,借用“按钮”让学生自主检测。

3.注意多媒体课件的适用性

好的多媒体的制作较为烦琐,制作好后,通常较难改动,但学生的个体差异是无法避免的。如果守着一个固定的课件,教学过程就被课件的固有模式所束缚,无法实现因材施教。为解决这一问题,教师需要尽最大努力开发易于修改的课件。

总之,多媒体在教学中具有重要的辅助作用,要高效发挥其作用,就必须从制作方面多思考,这样才能使多媒体更高效地服务于中学物理教学。

参考文献:

[1]马慎蛟.多媒体与物理教学的反思[J].青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02).

篇(4)

演示模拟是把计算机当作挂图和电视屏幕,通过向学生演示各种图象、动画、图表和描述等进行教学活动,非常适合于辅助课堂教学。演示模拟能展现通常难以观察的微观世界和宏观世界。物理中许多微观结构和微观现象即看不见,又摸不着,演示实验也无法做成。应用物理课件进行现象演示模拟,这些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如“原子结构”教学中,传统的“a粒子散射实验”只能得出a粒子散射的规律,不能演示a粒子散射的微观机理,利用课件模拟演示a粒子散射现象,学生可逼真地看到放射源中射出的a粒子射到金属泊的原子上,绝大多数a粒子仍沿原方向前进,少数a粒子发生较大的偏转,有极少数的a粒子偏转角超过了900,有的甚至被弹回,偏转角几乎达到1800。学生目睹了a粒子散射的“真实情景”后,便于理解和掌握原子核式结构理论。

二、物理过程模拟

自然界中,有许多稍纵即逝的物理过程,只有通过极为细心的观察才能把握,经过认真的分析才能理解,然而对于观察能力还不够强的学生来说,却是件很困难的事情,要想在教学中达到良好的效果,就必须把这样的快镜头变为慢镜头,适当延长过程的时间,让学生有比较充裕的时间进行观察和分析,从而掌握现象的本质,物理论文《运用模拟型课件 优化物理课堂教学》。

例如,讲授“电流的形成”时,虽然电流是真实存在的,但它却看不见。摸不着,学生是观察不到的。如果靠学生自己去想象,难度是较大的,而借助多媒体课件用动画的形式模拟出电流的形成,并与水流的形成进行类比,将“短暂电流的形成”与“短暂水流的形成”进行类比,将“持续电流的形成”与“持续水流的形成”进行类比,制作了4个动画片段,变抽象为直观、形象,从而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这一知识点,突破本节的难点和重点,整个过程既生动形象,又揭示物理本质。

三、演示实验模拟

一些传统的演示实验,有如准确性差、过程模糊、受控因素多等缺点。因此,教学中如能在发挥传统演示实验的基础上,配合以多媒体课件演示,可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篇(5)

高中物理是向中学生传输科学知识,提高学生科学素质的一门重要课程,但也是学生普遍感到难学的课程。在物理课堂授课中,利用模拟型课件能展现通常无法看到的宏观、微观世界,能将转瞬即逝或非常缓慢的物理过程以正常速度呈现出来,还可以展现物体的内部结构和内部运动过程。因此,计算机模拟在物理教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一、物理现象演示模拟

演示模拟是把计算机当作挂图和电视屏幕,通过向学生演示各种图象、动画、图表和描述等进行教学活动,非常适合于辅助课堂教学。演示模拟能展现通常难以观察的微观世界和宏观世界。物理中许多微观结构和微观现象即看不见,又摸不着,演示实验也无法做成。应用物理课件进行现象演示模拟,这些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如“原子结构”教学中,传统的“a粒子散射实验”只能得出a粒子散射的规律,不能演示a粒子散射的微观机理,利用课件模拟演示a粒子散射现象,学生可逼真地看到放射源中射出的a粒子射到金属泊的原子上,绝大多数a粒子仍沿原方向前进,少数a粒子发生较大的偏转,有极少数的a粒子偏转角超过了900,有的甚至被弹回,偏转角几乎达到1800。学生目睹了a粒子散射的“真实情景”后,便于理解和掌握原子核式结构理论。

二、物理过程模拟

自然界中,有许多稍纵即逝的物理过程,只有通过极为细心的观察才能把握,经过认真的分析才能理解,然而对于观察能力还不够强的学生来说,却是件很困难的事情,要想在教学中达到良好的效果,就必须把这样的快镜头变为慢镜头,适当延长过程的时间,让学生有比较充裕的时间进行观察和分析,从而掌握现象的本质。

例如,讲授“电流的形成”时,虽然电流是真实存在的,但它却看不见。摸不着,学生是观察不到的。如果靠学生自己去想象,难度是较大的,而借助多媒体课件用动画的形式模拟出电流的形成,并与水流的形成进行类比,将“短暂电流的形成”与“短暂水流的形成”进行类比,将“持续电流的形成”与“持续水流的形成”进行类比,制作了4个动画片段,变抽象为直观、形象,从而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这一知识点,突破本节的难点和重点,整个过程既生动形象,又揭示物理本质。

三、演示实验模拟

一些传统的演示实验,有如准确性差、过程模糊、受控因素多等缺点。因此,教学中如能在发挥传统演示实验的基础上,配合以多媒体课件演示,可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比如在教学“平抛物体的运动”时,教科书中采用了闪光照相的方法研究平抛运动,以两个小球同时运动的照片说明平抛物体与自由落体运动在水平方向的运动不同,但他们在竖直方向上的运动是相同的,如果我们据此结论设计出一组小球同时做各种初速度的平抛运动的动画,则更便于学生对闪光照相结论的理解掌握,将此动画与平抛公式对照分析,有助于学生把握公式物理意义的内涵。当然,模拟毕竟是被理想化了的模型,对一些操作方便、效果明显的实验,无论从真实性还是效果看,都不宜用计算机模拟。

四、实验操作模拟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是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学生亲自动手参加实验可熟悉各种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增加感性认识,增强动手能力,有利于培养进行科学研究的兴趣。这是任何模拟实验都不能代替的。但有的实验学生很容易忘记或记忆模糊,对于那些不适合重复进行的实验,可以在适当的时候,利用多媒体课件再给学生提供一个虚拟的实验室。

例如,在讲授完欧姆定律后,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部分电学知识,我选择了一个以“电路的实物连接”为中心内容的多媒体课件。课件中有虚拟的电源、开关、电阻、灯泡、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导线等器件,学生可以在计算机上自选连接方法,自选器材,组成很多不同的电路形式,按不同的电路图对实物进行连接,这样的实验克服了许多硬件实验的不便之处,还可以进行任意次的重复,达到复习和巩固的目的。因此,将多媒体课件进行的模拟实验和传统的硬件实验有机结合起来,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物理教学不仅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还需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与创新精神。只有在实践中不断研究和探索使用多媒体课件辅助物理教学的方法和技巧,才能使这一现代教育技术显示出更强大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篇(6)

在物理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手段来辅助教学,可以使物理课堂“活”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结合笔者近年来在多媒体物理教学方面的一些尝试和体会,浅谈如下。

一、运用多媒体的直观功能创设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利用多媒体可创设愉悦的、求知的、成功的课堂情境,用生动具体的物理现象,揭示物理问题的实质,变抽象为具体,变主观为客观,变枯燥为生动,能激发学生对物理的浓厚兴趣,引导学生探索物理世界的好奇心。例如,在必修2《生活中的圆周运动》教学中,在讲到航天器中的失重现象时,我从网上找来与失重相关的视频,当看到这一真实情景时很多学生都惊叹不已,对于学生来说,失重已不仅是概念上的认知,而且是他们情感上的一种升华,激发了学生对科学的向往。

二、运用多媒体可以实现动态与静态的相互转化

在物理实验中,有些物理过程持续的时间是相当短暂的,以致学生还没来得及看清,该过程就已经结束。部分学生理解不了其中的本质,给教学带来困难。如,自由落体运动就可以使用数码相机把其运动全过程拍下来,然后进行制作,利用计算机可反复操作,使学生认识其过程,同时还可以利用它的某一时刻的静止画面来解释它下落时的特点。教学中的难点就容易突破,省时方便。

三、运用多媒体可以“放大”实验仪器

在物理课堂上教师做演示实验时,坐在教室后面的学生看不清,通常都是一些似是而非的印象。例如,利用万用表测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实验中就涉及万用表的读数,还有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等一些仪器的计数,除了前面几排的学生可以基本看清楚外,很多学生都看不清,这时借助多媒体可以把仪器“请”到屏幕上,还可以用Flash做成生动逼真的模拟仪器,不断变换仪器的计数,这样学生就会看得清楚,学得轻松。

四、运用多媒体可以节省教学时间,增大课堂信息量

篇(7)

2.知道什么是波的干涉现象和干涉图样.

3.知道干涉现象也是波特有的现象.

二、教学重点:波的叠加原理和波的干涉现象.

三、教学难点:波的干涉中加强点和减弱点的位移和振幅的区别.

四、教学方法:实验法、电教法、训练法.

五、教 具:实物投影仪、CAI课件、波的干涉实验仪.

六、教学过程:

(一)、引入

投影复习思考题

1.什么叫波的衍射?

2.产生明显的衍射的条件是什么?

学生答:波可以绕过障碍物继续传播,这种现象叫做波的衍射.

只有缝、孔的宽度和障碍物的尺寸跟波长相差不多,或者比波长更小时,才能产生明显的衍射现象.

波的衍射研究的是一个波源发出波的情况,那么两列或两列以上的波在同一介质中传播,又会发生什么情况呢?

(二)、新课教学

1.波的叠加原理

[设问]把两块石子在不同的地方投入池塘的水中,就有两列波在水面上传播,两列波相遇时,会不会像两个小球相碰时那样,都改变原来的运动状态呢?

演示:取一根长绳,两位同学在这根水平长绳的两端分别向上抖动一下,学生观察现象.

学生叙述现象

现象一:抖动一下后,看到有两个凸起状态在绳上相向传播.

现象二:两列波相遇后,彼此穿过,继续传播,波的形状和传播的情形跟相遇前一样.

总结:两列波相遇后,每列波都像相遇前一样,保持各自原来的波形,继续向前传播,这是波的独立传播特性.

多媒体模拟绳波相遇前和相遇后的波形

刚才,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两列波在相遇前后,它们都保持各自的运动状态,彼此都没有受到影响,那么在两列波相遇的区域里情况又如何呢?

多媒体模拟绳波相遇区的情况

总结:

在两列波重叠的区域里,任何一个质点同时参与两个振动,其振动位移等于这两列波分别引起的位移的矢量和.当两列波在同一直线上振动时,这两种位移的矢量和简化为代数和,这叫做波的叠加原理.

强化训练:

两列振动方向相同和振动方向相反的波叠加,振幅如何变化?振动加强还是减弱?

学生讨论后得到:

两列振动方向相同的波叠加,振动加强,振幅增大.

两列振动方向相反的波叠加,振动减弱,振幅减小.

2.波的干涉

实物投影演示

把两根金属丝固定在同一个振动片上,当振动片振动时,两根金属丝周期性地触动水面,形成两个波源,观察在两列波相遇重叠的区域里出现的现象.

说明:由于这两列波是由同一个振动片引起的,所以这两个波源的振动频率和振动步调相同.

学生叙述现象

在振动的水面上,出现了一条条从两个波源中间伸展出来的相对平静的区域和激烈振动的区域,这两种区域在水面上的位置是固定的,而且相互隔开.

用多体展示课本水波的干涉图样及波的干涉的示意图

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结合课本图10~22进行分析:

对于图中的a点:

设波源S1、S2在质点a引起的振幅分别为A1和A2,以图中a点波峰与波峰相遇时刻计时波源S1、S2引起a质点的振动图象如下图甲、乙所示,当两列波重叠时,质点A同时参与两个振动,合振动图象如图丙所示:

从图中可看出:对于a点,在t=0时是两列波的波峰和波峰相遇,经过半个周期,就变成波谷和波谷相遇,也就是说:在a点,两列波引起的振幅都等于两列波的振幅之和,即a点始终是振动加强点.

说明的几个问题:

1.从波源S1、S2发出的两列波传到振动加强的点a振动步调是一致的,引起质点a的振动方向是一致的,振幅为A=A1+A2.

2.振动加强的质点a并不是始终处于波峰或波谷,它仍然在平衡位置附近振动,只是振幅最大,等于两列波的振幅之和.

那么,振动减弱的点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以波源S1、S2分别将波峰、波谷传给减弱点(例如b点)时刻开始计时,波源S1、S2分别引起质点b振动的图象如图甲、乙所示,当两列波重叠后,质点b同时参与两个振动,合振动图象如图丙所示.

在b点是两列波的波峰和波谷相遇,经过半个周期,就变成波谷和波峰相遇,在这一点两列波引起的合振动始终是减弱的,质点振动的振幅等于两列波的振幅之差.

说明的几个问题:

1.从波源S1、S2发出的两列波传到b点时引起b点的振动方向相反,振幅为A=|A1-A2|. 2.振动减弱的质点b并不是一定不振动,只是振幅最小,等于两列波的振幅之差.

学生阅读课文相关内容

强化训练

1.如图所示,沿一条直线相向传播的两列波的振幅和波长均相等,当它们相遇时可能出现的波形是下图中的哪个?

2.如图所示是两列波发生干涉的图样,图中a、b、c、d、e各点的振动情况如何?

参考答案

1.当两列波的前半个波(或后半个波)相遇时,根据波的叠加原理,在前半个波(或后半个波)重叠的区域里所有的质点振动的合位移为零,而两列波的后半个波(或前半个波)的波形保持不变,所以选项B 正确.当两列波完全相遇时(即重叠在一起),由波的叠加原理可知,所有质点振动的位移均等于每列波单独传播时引起的位移的矢量和,使得所有的质点,振动的位移加倍,所以选项C也是正确的.

所以本题应选B、C

2.解:a是振动减弱点;b、c是振动加强点,d处在振动加强区上,因此也是振动加强点,只好在此时刻它恰好处在平衡位置上;e点既不在振动加强区上,也不在振动减弱区上,因此它的振幅既不是最大,也不是零.

3.产生波的干涉的条件:

对比投影演示实验

实验一:在投影仪上放一个发波水槽,用同一振动片带动两个振针振动,观察产生的现象.

实验二:在投影仪上放一个发波水槽,用二个振针分别激起两列水波,观察发生的现象.

学生叙述现象

现象一:看到了稳定的干涉图样(实验一)

现象二:实验二中,得到的干涉图样是不稳定的.

总结:如果互相叠加的两列波波源频率相同,振动情况相同,则产生稳定的干涉现象.

说明:

(1).干涉现象中那些总是振动加强的点或振动减弱的点是建立在两个波源产生的频率相同的前提条件下.

(2)..如果两列频率不同的波相叠加,得到的图样是不稳定的;而波的干涉是指波叠加中的一个特例,即产生稳定的叠加图样.

(3).如果两列波频率相同,但振幅相差很大将不会有明显的干涉现象,因为振动加强区和振动减弱区都在振动,振幅差别不大.

强化训练

关于两列波的稳定干涉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任意两列波都能产生稳定干涉现象 B.发生稳定干涉现象的两列波,它们的频率一定相同

C.在振动减弱的区域,各质点都处于波谷D.在振动加强的区域,有时质点的位移等于零

参考答案:B、D.

两列波叠加产生稳定干涉现象是有条件的,不是任意两列波都能产生稳定干涉现象的,两列波叠加产生稳定干涉现象的一个必要条件是两列波的频率相同,所以选项A是错误的而选项B是正确的;在振动减弱的区域里,只是两列波引起质点的振动始终是减弱的,质点振动的振幅等于两列波的振幅之差,如果两列波的振幅相同,质点振动的振幅就等于零,也不可能各质点都处于波谷,所以选项C是错误的.在振动加强的区域里,两列波引起质点的振动始终是加强的,质点振动的最激烈,振动的振幅等于两列波的振幅之和,但这些点始终是振动着的,因而有时质点的位移等于零,所以选项D是正确的.

所以本题应选B、D.

总结:

(1).不论是振动加强点还是振动减弱点,位移仍随时间做周期性变化.

(2).一切波都能够产生干涉和衍射现象;反之能够发生干涉和衍射现象的必定是波.

(三)、小结(投影出示小结思考题)

1.什么是波的独立性?

2.什么是波的叠加原理?

篇(8)

中图分类号:TP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3-0225-03

一、引言

第一代CAI软件――多媒体课件曾经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目前仍是一线教师进行信息化教学的主要手段,但是课件存在的问题日益突出,比如绝大多数课件是针对特定的课程而制作,课件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策略较为固定,教师在使用时很难脱离课件设计者的思维框架,如常见的ppt课件,教师基本都要重新删减以适应自己的教学需求,若课件较为复杂、技术要求较高则会使得一般教师很难修改,只好跳跃使用,不利于教师体现自己的教学思想,亦不利于发挥教师的创造性,学生的主动性也难以体现。笔者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就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优秀课件很多,但是课堂上往往需要的只是这些课件中的一部分,而不是整个课件,笔者觉得课件应当是可以根据教学需求自由地组合运用的教学资源。1997年“以不变应万变”的积件思想被提出,积件具有灵活性、可积性等特点,它是由教师和学生根据教学需要自己组合运用多媒体教学信息资源的教学软件系统。积件系统由积件库和积件组合平台构成,积件库包括多媒体资料库、微教学单元库、资料呈现方式库、教与学策略库、网上环境积件资源库等。积件平台设计等对于教师个体来说是非常困难的,笔者认为个人能做的是制作一个个小的微教学单元或者是一个小的工具,使其能作为一个灵活的部件被自己或他人使用,并可以重复使用。其实通常教师制作的、已成型的适用于某一具体教学情境的课件只要经过加工,去除冗余部分,就可作为积件入库,为其他教师重组使用。

二、课件实例

带积件性质的课件的特点就是这个课件具有积件的一些特征,具有基元性、可积性等特质,附加的边界约束条件少,重组可能性高,比如一个灯泡被制作成积件式素材时,就可以将它用于能量转化的教学,也可以用于家庭电路用电安全的教学,也可以用于测量小灯泡电阻的实验教学等各类教学情境,素材能被多次反复地调用和重组,这就是基元性的体现。笔者基于个人对积件思想中的“基元性”概念的理解,采用flash设计制作了几个带积件性质的物理教学课件。下面对其中一个实例――“简易电路作图工具”的主要功能做简单介绍。

界面截图如下:

在教授电学知识时,电路图的辨别、实物图与电路图之间的转换是一个教学要点。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感觉到绘制电路图和实物图比较麻烦,而且一般一图一做,实物图与电路图之间无法进行任意转换,在word、ppt等软件中很难做到像手写一般自由灵动,而且原本的多媒体课件一般只能由教师事先画好电路图或实物图让学生辨认,如果遇到突发的教学需求,比如教师灵感突现,想让学生辨认一张新的图,那在原本固化的课件中就很难实现了。笔者用flash软件制作了这个简易电路作图工具,主要用作电路模型的符号讲解和电路绘制的教学演示工具以及学生绘制电路的练习工具,将常用的电路元件符号以及对应的实物图形做成一个一个元件,使用者可从元件库拖动元件至绘图区,配合软件界面右下方的编辑功能按钮绘制电路,绘制好的电路图可以直接复制进入word、ppt等软件。元件为矢量图形,占用空间较小,放大、缩小或旋转后图像都不会失真,绘制好的电路图可通过实物图勾选项自动转换为实物图,同样绘制好的实物图也可以直接转换为电路图,本课件的开放性强、灵活度高,可以随意将元件组合,相对以往固化的教学课件,更能满足多变的实际教学需求。本课件能实时制作电路,更能提高教师和学生的创造力,更能体现教师的教学个性,很有利于教师的课堂目标的达成。

三、带积件性质的课件制作及使用体会

1.在课件制作中,要注重素材的准备,通常我们可以根据教学光盘中的内容进行提取和再加工,或者是教材、参考书等资料的扫描录入,或者是教师自己进行创作。一般创作素材可以使用的图形软件有photoshop、illustrator、flash等。本课件中的素材是根据物理课堂的需求使用图形软件制作而成。自行设计素材的过程中,对于具备某种共同点的多个素材,应将它们之间的共同点单独制成素材(这样的素材往往就是基元性的素材)。课件所用到的素材在创作时就应当最大程度地保证它的独立性,应使其不固化在特定的课件中,而是能够与其他教学单元共用,并且要能够被不同的课件重复利用,也就是使这些素材具备可积性。笔者设计的这个电路作图工具总体框架是swf文件,可看作简易的积件平台,所有电路符号元件都直接为swf文件。在总体框架中所调用的布局swf文件和素材swf文件是彼此分割、独立和外置的。这些独立的swf文件,是通过程序脚本从课件外部调入的,这样就使得这些电路图形符号不仅能被本课件使用,也能够被其他课件调用及整合。比如笔者在另一个课件中就调用了简易电路作图工具,作图工具中的一个个电路元件也直接为swf文件,可以直接被本课件和其他软件调用。素材元件是不变的,连接方式是多变的,做到了以不变(元件)应万变(连接),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积件的可积性特征。课件截图如下:

2.在带积件性质的课件的制作中,要注意界面的设计,要能够有效地实现导航控制,保证素材调用和界面布局的灵活性。在制作开发中,要合理使用各类符号,不仅可以有效缩小文件的体积,也可以方便统一修改。本课件中的生成电路能够最大化显示,这样就突破了固定布局的局限。还可以借助其他形式来更好地达到灵活布局的目的,如局部演示区域的尺寸可调、可拖动甚至是采用界面布局方案的形式,这些改进都需要结合当前内容的教学需求和软件技术实现。

3.带积件性质的课件不仅能拓展使用者的范围并且能拓展使用的平台。因为带积件性质的课件具有的基元性和可积性,所以它能被更多的人再利用。随着素材和微教学单元的增多及完善,自然能为更多的人提供服务,这里面既包含了制作者本人,也包含了其他教师、学生,甚至是任何有兴趣的对象。基元性的特质使得课件既可以用在初中物理教学,也可以用在高中物理教学。不光使用者的范围拓展了,课件的使用平台也拓展了。这个课件中绘制的图片可以另存到word、ppt等软件中,使得一般教师的电路绘制不再困难。另外,笔者也注意到在线交流例如QQ对话、YY语音中,如果要交流电学,往往一些电路图无法呈现,如要呈现无外乎经过扫描录入或是拍照导入,而笔者设计的这个简易电路作图工具,使用者只要在绘图区将元件拉入,就能快速生成电路,再复制进对话框就可以。很容易实现在线的交流,很好地服务于网络环境下的实时教学。

4.因为课件以及其中的组件具有基元的特征,各知识点和教学单元都被制作成了独立的素材或微教学单元,彼此之间并没有固化,使得课件的使用具备了很好的灵活性,在使用课件的局部功能时,不需要受制于上下文的联系,可以更为灵活地选用教学需要的部分完成教学。组成课件的素材具有可繁殖性,如本课件中,电路元件的叠加创造出各种电路,电路具有多变性。并且本课件又能作为其他课件的组件,继续创造更多的课件,使得课件更具生动和灵活度。课件的交互性强,可以使学生较大程度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带积件性质的课件的可积性使得学生可以了解到知识的更多可能性,例如在电路作图工具中,学生可以自由组合电路元件,可以进行单机自学,可以进行知识拓展,从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基于笔者的实践经验和实际效果,笔者感到,在现今积件思想广泛普及的情况下,我们应在现有条件下用基元性、可积性等积件思想寻求对课件的改进,使其从个人专用工具变成更广泛人群能使用的教学或学习工具,一定程度的具备通用性。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教师教学个性的体现,提高教师的主动性和创新能力,更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姚孟君.从课件到积件[J].开放教育研究,2002,(2).

[2]徐莹.积件思想探析[J].科海故事博览・科教论坛,2012,(9).

[3]崔学东,邹劲松,王艳,贾瑞凤.积件技术在《普通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实现[J].物理通报,2002,(2).

[4]汪明.多媒体积件整合物理课堂教学的探索[J].科学教育,2005,(3).

篇(9)

多媒体课件;物理教学;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7

所谓多媒体课件,简单地说就是利用数字处理技术和视听技术,以计算机为中心,按照教师的教学设计,将文字、语音、图像等多种媒体信息集成在一起,以实现对教学材料的存储、传递、加工、转换和检索的一种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多媒体课件具有处理文本、图形、图象、动画、音频、视频的综合能力。在现代课堂教学改革实践过程中,通过多媒体课件来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为学生展示不能直接观察到的事物,提供生动活泼的、直观的、多重感官刺激的视听材料,对学生掌握知识,化解知识难点,提高学习能力起着积极作用。

课堂是学生获取各种知识的最直接场所,课堂教学是实现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最主要途径,课堂教学中运用课件,对学生形成多角度、多层次的信息剌激,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缩短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时间。

一、利用课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美国著名认知派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布鲁纳曾经指出,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研究的东西有着内在的兴趣,学生一旦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就会产生愉悦的情绪,从而集中注意力积极思维。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可适时引入图、文、声、像并茂的多媒体课件,给枯燥的内容创设新颖有趣的情境,充分调动学生脑、耳、口、手多种感官,达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有机结合,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比如,力平衡、回声测距、透镜成像等,对学生尤其是中学生很难接受也很难描绘清楚。以讲解力平衡为例,我们可用视频剪辑工具剪切一段杂技演员走钢丝的视频,引入课件中,同时用计算机播放儿童玩不倒翁的过程,以此吸引学生注意力,将学生带入问题情景:为什么钢丝上的演员不会摔下来、将不倒翁扳倒后为何又会自动立起来?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二、利用课件丰富物理课堂教学信息

在传统物理教学中,教师经常在讲述某一问题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总是先用语言描述,然后再画一个示意图,结合示意图再进行讲解,以达到对物理概念、规律的正确理解和准确描述。而物理教材中,有一些物理事实或物理过程如理想状态、微观粒子的运动等,若仅依靠传统教学手段来完成这些内容,教学效果势必将受到较大局限。在这样的条件下,要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就必须将所要传授的知识信息以多媒体形式向学生表达,使学生易于认同和理解。比如,在讲解“布朗运动”一课时,可用课件采用模拟的办法,用Flash制作许多微小物体无规则运动的动画效果,并用不同的颜色分别标示液体分子和布朗微粒,使学生形象地看到液体分子和微粒无规则的运动。

三、使用课件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

课件能突破教材的重难点。物理有许多概念、定理、定律,内容比较抽象,学生觉得难以理解和消化,如果利用多媒体方式呈现教学信息的特点,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可以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外部刺激,便可突破教学的重难点。例如传统教学中,教师做测量大气压强量值的托里拆利演示实验时,由于无法改变教室里的大气压强,只能利用挂图讲解,学生往往一知半解,无法理解教学内容。而运用多媒体课件却可以方便地解决这一问题。以讲解活塞式抽水机工作原理为例,当活塞提起时,圆桶内形成了一个低压区,外面的大气压就将水压入桶内。这一动态过程实际上是在一瞬间完成的,而运用多媒体课件动态演示,并控制播放速度,掌握画面的可视性,以便讲解清楚。这样化难为易,使所有的学生都能一目了然地掌握活塞式抽水机的工作原理。

四、使用课件加强学生的主体性

美国心理学家和新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创始人斯金纳认为:在教学中,只有让学生对每一个问题有所反应,才能使学生的消极学习变成积极学习,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极大的提高。要使学生的积极反应充分得到实现,必须使学生立即知道其反应是否正确,即给学生“及时确认”或“及时强化”。当一个操作反应为一个刺激紧随时,这个操作的力量就会明显提高。计算机的交互性就为学生的积极反应得到及时的确认和强化创造了条件,从而激励学生不断地奋发向上,使教学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五、使用课件加大信息流量

篇(10)

【中图分类号】 G633.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8437(2015)02-0012-01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迅猛发展,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课堂教学在各学校的教育、教学领域中已被广泛地应用。毫不例外,在物理学科的教学尤其是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利用计算机制作的多媒体课件(虚拟实验)来模拟代替传统的物理实验(真实实验)也被许多物理教师所接受;同时也不乏教师一直坚持传统的物理实验,完全排斥使用物理课件,他们认为课件中的虚拟实验是假的,不利于物理教学。这两种做法谁优谁劣?笔者认为它们只是两种教学手段,要为具体的课堂教学服务,要与具体的教学问题结合,做到优化整合,充分发挥各自的优点和功能。打造高效课堂、提高学生物理综合能力才是关键。要做到优化整合,必须正确认识两者的关系。

1 物理真实实验和物理课件课件(虚拟实验)的关系

一方面我们要认识到多媒体课件并不能完全代替物理实验。这是由物理学科的特性决定的,因为物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同时也是一门实验科学,它与自然、生活、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有着最广泛的联系。实验是促进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多年来,传统的实验(即真实实验)在帮助学生学习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及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因此物理课本中设置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就显得尤为重要。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经历一些困难和问题,而且是非常真实的,是探索自然规律所必需具备的。课件代替课本中的实验,真实的环境离学生越来越远,他们是不可能发现真实实验中的问题。

另一方面,不得不承认课件能模拟物理实验过程。而物理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课件有强大的直观表达能力,它使抽象难懂的知识直观化、简单化,课件的模拟功能的确对学生理解物理知识、物理过程、物理规律有一定的帮助。比如近年来,随着虚拟技术的飞速发展,虚拟实验作为一种新兴的实验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真实实验和虚拟实验共同走入教学中,都对教学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2 多媒体课件与物理实验的优化整合

笔者在多年的物理教学中很注重实验的演示和使用,现在也制作和使用过课件,觉得只有将二者优化整合,才能真正提高物理实验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优化组合就是要在实验教学中做到以下几点:

2.1 必要的、课堂可操作的宏观实验一定要做,通过课件展示人眼不易观察到的现象

比如高中物理必修1第二章第5节《自由落体运动》一节教学,有教师这样处理本节中的演示实验:首先通过纸团和纸片的下落引出自由落体的课题,通过课件模拟自由落体运动,介绍自由落体运动的定义及其条件。然后通过课件上的幻灯片展示实验中某条纸带,并引导学生分析,得出自由落体的规

律……。利用课件这样上课仅是完成了基本教学目标,学生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及规律也只是硬性的接受了。实际上这节课的一个演示实验和一个学生实验是教师必须要做的。演示通过牛顿管能够让学生非常直观的看到金属片和小羽毛在真空管中下落得一样快,让学生看到真正的自由落体运动,加深对自由落体的认识,同时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本中的实验通过学生运用前面所学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和对纸带的分析方法自己去探究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应该讲这两项课件都不能替代,但是我们也可以利用课件把某个小球自由下落的频闪照片一张一张的放映,然后引导学生去分析。这样可以使学生更深刻的理解自由落体运动及其规律。

上一篇: 地质灾害应急演练总结 下一篇: 网络营销设计方案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