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14 23:08:38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社会实践感恩父母活动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以传统文化引导,增强学生的感恩意识中华民族具有优良的“感恩”传统:有“二十四孝”的美好传说;有“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动人诗句;有“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胸怀;有“恩欲报,怨欲忘,抱怨短,报恩长”的经典诗句,集中反映了古人的感恩事例。传统文化中,也有许多礼仪事,尤其是一些尊师故事,也可以让学生受到感染不朽的传统文化,是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最好素材,能增强学生的感恩意识。树立感恩的榜样,培育学生感恩的心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一言一行对孩子影响极大。因此,家长必须做好感恩的榜样。在生活中,家长对父母、长辈尽的孝道,比如照顾父母帮父母做一些生活琐事,尽可能让孩子知道并看到受到影响。教师的人格魅力很重要,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对学生有着重要的影响,如果没有这些人格基础教师的教学是产生不了任何效果的,所以教师在教来教育感染学生。
感恩教育需要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紧密结合,才能收到良好效果,现在很多家长在孩子对物资的要求上总是尽其所能,给予满足,过度的、不加限制的满足孩子的欲望,结果只能是增长孩子的自私与贪欲,自私的孩子怎么懂得感恩,自私的孩子怎么懂得体谅他人。
感恩教育是一种情感活动,是使感恩教育要做到以情动情,以情感人,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感。“感受他人恩惠和欲求报恩是一个人道德行为发生的重要情感基础” ,在学校活动中,可与家长紧密联系,关注学生的每一点滴进步,通过学校的亲子互动、家校快递、感恩演讲、感恩征文、感恩画廊、倡议书、发放喜报等形式,与家长沟通、交流,促进家校协同开展系列活动,引发学生产生共鸣,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激发学生的感恩情感,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与文明。如:定期让学生自己评价自己,总结自己的进步,教师向家长汇报孩子的近期在校表现,针对孩子的进步,家长留下真诚、鼓励的话语和发自肺腑的对教师的谢意,沟通了教师与家长的情感,密切了家校间的联系。通过一段时间家校共同教育,学生的感恩活动的开展即扎实又有效。“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感恩教育应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回家给父母端一杯水,帮助父母打扫一次房间,为同学做一件好事,从为家庭和社会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做起,通过点点滴滴的小事情体现自己的一种责任,这种责任某种程度也是回报社会、回报家庭的感恩举措。一个不知孝敬父母的人,很难说他能够真心关爱他人,更不用说爱集体、爱祖国了。因此,孝心教育应当成为学校德育重要的内容。不懂感恩,小而言之,是道德的沦丧和缺失,大而言之,将可能威胁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中心小学承办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现场会给全校学生上了一堂生动的感恩课,更使大家感受到爱无处不在,同学们在班(队)会《寻找身边的爱》、设计《感恩画廊》等各项活动中懂得了对自己负责,对父母负责,对社会负责,更加懂得回报父母,回报他人,回报社会。
在感恩系列教育活动中,还要十分注重突出道德实践环节,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同时,亲身实践,增强自我体验,产生情感共鸣,升华道德境界。从而使感恩教育的道德要求真正深入学生心灵,走向学生生活。
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让小学生在活动中体会感恩信息,用感恩之心,融化自私心、冷漠心和自卑心,培养与人为善、与人为乐、助人为乐的品质,注重社会实践活动的创新性,主要体现在德育基地的各项社会实践活动中。利用每年两次的社会实践活动日及节日开展系列以感恩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带领小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区、街道,走进部队、公安,走向敬老院,在社会实践中进行感恩社会,感恩自然、感恩他人的教育,使学生能正视个人价值的同时,也能学会关心照顾别人,学会感恩、懂得感恩,使人更豁达,心胸更开阔。不为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情而生仇。通过活动切实体会到认识生活在集体中的,只有互相关心才是幸福的,在给别人带来幸福的同时,也给自己带来快乐。
每年的节日只有几天,但是,怀有感恩的心应该是时时、天天、月月、年年直到永远,感恩应该是一种习惯、一种美德,在学生心中扎根。将感恩内化为孩子的一种天性品德。
教师间和谐相处,彼此真诚,每一位教师都有自己的教育研究目标、教育策略,而且乐此不疲,这就是学校的群体精神、群体意识、群体作风。细细解读这其中原由,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校园精神文化之所在。学校的校园文化对教师、学生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影响着学校师生思想品德、行为习惯、价值观念等的形成,是一种潜在的教育力量和无形的精神力量。
“百善孝为先”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继承和发扬感恩孝顺的品德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为引导少年儿童孝敬父母,孝敬长辈,学会感恩,树立良好的家庭美德观念,增强少年儿童的社会责任感,我校特在重阳节之际,针对我校全体学生,开展以“感恩”为主题的青少年感恩敬老行动。
二、活动时间:
XXXX年10月19日——10月25日
三、活动对象:
全校少先队员及儿童团员。
四、活动形式:
活动以学校、少先队中队为单位,结合我校提出的“孝满天下感恩情,喜迎世博促和谐”活动,以主题班会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为主要形式,统一在10月19日——10月25日一周内,开展以“念亲恩”为主题的感恩系列活动。
五、活动准备:
1、了解重阳节典故及其传统;
2、每位学生收集自己或他人孝敬父母、长辈,互敬互爱的真实感人的故事;
3、各中队自选一首以孝敬父母长辈为主题的歌曲(推荐曲目:常回家看看);
4、各班根据实际印发“孝亲承诺卡”,每位学生写一句“孝亲承诺语”,各中队推荐上报学校大队部。
六、活动过程:
1、介绍重阳节典故及其传统:
学校利用周二的红领巾广播,通过学生自主探究,搜集重阳节典故,在广播台交流重阳节传统习俗;
2、三分钟小故事演讲:
请学生利用校班会讲述自己亲身感受或发生在自己身边的父母、长辈真心付出、无私关爱子女,以及作为子女真诚回报、感恩于行的感人故事;
3、孝歌我会唱:
组织学生学唱一首以孝敬父母和长辈为主题的歌曲,曲目各中队自选;
4、承诺宣誓活动:
以中队为单位,开展集体宣誓承诺活动;
5、小小真心话:
集体承诺仪式活动结束后,每位同学将自己想要对父母、长辈说的祝福语或最想表达的话语写到承诺卡上并带回家交给自己的父母长辈;
6、身体力行、实践承诺:
(二)通过适当的课堂教育,进行“知恩”的道德教育。要学生知道无论是父母给予他们生命,还是朋友给予友情或者教师教他们知识技能,这一切都是恩情。通过课堂教育形成大家普遍认同的“知恩”的道德共识,在感恩教育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把基础性的道德知识贯穿其中,让学生真正切实感受到感恩教育的氛围。
(三)正面引导学生,让他们了解感恩是生活中的一种积极向上的思考和谦卑的态度,道德素质是成才的必要条件。在鼓励学生规划未来理想的同时,还要时常反思现在,在不断的自我肯定与否定过程中得到自我提升。
(四)让学生从生活周围的小事中体会生活,懂得知恩图报,学会回报社会。感恩教育的开展要让学生知道知恩图报并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回报,而是更侧重与精神层面的回报。从点滴小事开始,通过语言和行动表达谢意,而并非一定要大恩大德的举动才算知恩图报。现实生活中对父母的孝心,对老师、同学和朋友的关心,以及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注等等,都可以成为有效的养成途径。学校环境的人情味浓厚了,和谐校园的氛围必将进一步影响学生,形成良性循环。
二、实施方法与过程
(一)以各种节日为契机,让学生参与到相应的活动中来,促进感恩教育实施的生活化。如:通过父亲节、母亲节让学生得知在求学过程中要学会关心与体贴父母,与父母之间的沟通要懂得换位思考;通过教师节让学生懂得学校与老师们的悉心教导和真情付出;通过儿童节、重阳节等引导学生积极关注社会的弱势群体,通过志愿者的形式回报社会等等,以小爱导向大爱。
(二)开展“感谢”教育,让学生学会“感谢”。要让学生形成一种理念——“感谢”是一个人所能拥有的最好的习惯,是为人处世中一剂良药。作为礼仪之邦的中国,百善孝为先。孝敬父母并非一定要等到事业成功之时可以给与的物质回报,平时的一个电话、一句问候都可以是孝心的体现。感谢身边每一个充实自己生活的人和事,顺境中感受快乐,逆境中感受挫折给与每个人成长的机会。这些都可以通过一系列的主题教育活动开展,让大家参与讨论,切实感受。
(三)在专业实践类教学和职业道德培养当中加入感恩教育,引导学生真正体会“爱岗敬业”四个字的含义。职业素养的养成和职业道德的培养对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是及其重要的,尤其是在他们进入到社会之后,更是会影响到未来的发展。但是在这之前学校往往通过理论教学来进行教育,这样就使学生很难真正的理解。因此,可以通过感恩教育的开展来引导他们,使他们明白感恩是一种责任,即使未来的工作岗位并不是自己真正感兴趣或者喜爱的,但也必须怀着感恩之心做到干一行爱一行。而这也是对社会和用人单位的一种最直接的回报。
(四)感恩教育与社会实践的紧密结合,使学生在实践中领悟感恩的社会意义。社会实践对于当代高职院校学生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一项,学生在投身社会实践的过程当中,能够将学校教育潜移默化的带入到实践当中来。将感恩教育融入社会实践当中,让学生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领会感恩的实质内涵,从而发现自身价值并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发现自身素质与社会需求之间是否存在差距,找出差距并为之做出改变和进步。城乡社区市民学校是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的最有利场所,感恩教育可以通过市民学校来进行。例如进行一系列的社区服务(关爱老人、留守儿童、社会调研、公益宣讲、环保等),让学生感受到自己被社会所需要,从而升华到对国家、对社会和人民的热爱之情。
2014年3月,《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后面简称《意见》)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
《意见》中还提出“中小学要探索把课堂教学与社区服务、研究性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途径和方法。”“要将‘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教育要求融入相关学科的日常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养成劳动习惯、坚定爱国信念,将个人成长成才与投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践紧密相连。”
重庆市巴南区跳石小学的“恩美教育”,紧随着深化课程改革的又一里程碑,正探索着农村小学创新育人的新方式、新方法。
一、学校“恩美”校园文化简介
重庆市巴南区跳石镇中心小学始建于清咸丰年间,坐落在圣灯山脉的一条山坳之中,风雨磨砺数十载,迄今已存近百年。这一座农村小学自2014年根据学校所处环境,已有历史和现有状况,重新建构了学校文化理念系统,确立“恩美”文化主题,围绕“营造恩美文化场,培养恩美品质人”办学理念,突出以人为本的“恩美教育”办学特色,教育学生做到“恩与他人,美我一生”。
“恩与他人,美我一生”,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太多需要感恩的人和事。对于小学生,真正懂得感恩,从身边人、身边事做起。感恩父母,给予我们生命;感恩老师,甘为人梯,垫着我们攀登知识高峰;感恩学校,在这里张起即将远航的风帆,追逐属于自己的梦想;感恩社会,给予我们火炼水淬的锻造。
为了让孩子们成为“恩美品质人”,将抽象的核心价值观植入孩子幼小的心灵,近三年,学校组织学生开展大量的系列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五感”教育(“五感”,即“感祖国呵护之恩、感父母养育之恩、感老师教导之恩、感他人关爱之恩、感大自然赐予之恩”)。
二、班集体实践活动,夯实恩美教育基石
班级是学校的基本单位,班集体的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必须与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一脉相承,它是一个无形的磁场,弥散于学生心中,指引着学生的前进方向。荀子说:“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班级文化“润物细无声”,而实践活动,又是建设班级文化的最好载体。
“三八”妇女节到了,六(1)班开展了“感恩母亲”的系列实践活动。城里的孩子对妈妈是再熟悉不过了,可是在跳石小学,几乎每个班级都有留守儿童,孩子从小就没人疼,没人教。六(1)班的蒋×,就是一个没妈的孩子。何××的妈妈在她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了她和弟弟回贵州了,父亲长年在外打工,两个孩子寄养在年迈的舅公、舅婆家。这种条件下生活的孩子,情感单薄,在班级里也受到歧视。因为生活中缺乏父母之爱,自然对“感恩”之情无法理解。
基于此种现状,班里连续三年开展了“送贺卡”的实践活动,孩子动手制作一张彩色贺卡,或桃心形、或树叶形、或卡通娃,写下对妈妈的“私房话”,表达对母亲的眷恋与热爱,感恩母亲养育之情。胡××在贺卡中写道:“妈妈,今天是‘三八’妇女节,祝你节日快乐!虽然你离开我和爸爸已经很久了,你的脸庞在我的脑海中渐渐模糊,但你给了我生命,我想你!现在我长大了,能给你捶捶背、洗洗脚,你能回来吗?爱你的女儿”。这样至情至亲的话语,怎不叫人心酸?
在系列实践活动中,班集体还要求孩子为父母洗一次脚、做一次饭、打扫一次家庭卫生等。留守儿童也可以为奶奶或外婆等其他人表达感恩。孩子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到父母的辛苦,为家庭的付出,学会理解他们、感谢他们。
跳石小学的班集体在“恩美教育”的引领下,每月都会开展班级实践活动,学感恩,知感恩,为孩子的成长奠基。
三、大队部实践活动,托起恩美教育主架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为贯彻这一精神,跳石小学大队部创新实践活动方式,开展“恩美志愿队”的活动,在学校营造“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良好氛围,体现“服务社会,帮助他人,完善自我,弘扬新风”的宗旨,每班至少有两名以上的学生申报“恩美志愿者”,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实现服务和教育双结合、双丰收。
每当学校迎接参观团体、召开家长会、举行隆重集会时,大队部组织小小“恩美志愿者”进行活动培训,小主持、迎宾队、引导员、监督员、安全疏导员等角色纷纷上场,不计名利、不计得失,自愿服务,体会到帮助他人的快乐,懂得感恩母校,懂得付出的可贵。在志愿者的带动下,全校学生以校为荣,自觉践行“恩美”文化。
在“花草树木我认养,文明少年护绿行”“我用双手美化校园”的一系列校园实践活动中,就是由“恩美志愿者”领衔,邀约几个“恩美少年”爱绿、护绿、享绿,用自己感恩的心回报学校,树立“校荣我荣,校美我美”的观念。
走进校园,“恩美楼”几个大字熠熠生辉,你可以随处寻访“恩美志愿者”的身影,他们热情、大方、懂礼、善良,纯洁的心灵留下了美好的一片天地。
四、学校实践活动,展现恩美教育价值
除开展校内实践活动外,学校还走出校园,增加学生的实践活动机会,密切联系社会,对学生进行“恩美教育”,展现教育价值。
每学年,学校总要组织两次“爱护母亲河我们在行动”的社会实践活动,学生来到跳石河边捡拾人们丢弃在河边草丛里的纸屑废品,清扫路旁的垃圾,保护母亲河不受污染。孩子们不仅积极参与生态环保实践,增强生态文明理念,而且也表达了爱祖国、爱家乡的感恩之心。
每年的重阳节,为了弘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心,使同学们的社会实践能力得到提高,学校德育处组织少先队员代表、老师代表前往跳石镇敬老院开展慰问老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爷爷好!”“奶奶好!”的问候声让老人们心花怒放,笑逐颜开;小品、舞蹈、快板,一个个精彩的节目,让爷爷奶奶们感受社会的温暖和关爱;苹果、香梨、葡萄,代表孩子片片深情,送到老人手中,老人不住道谢。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这是“恩美教育”的魅力!
“感恩的心,感谢有你,
伴我一生,让我有勇气做我自己……”
“恩美教育”笃志力行、合作互助、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紧随立德树人的核心任务指向,立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构建了有特色、有实效的校园文化建设,也会伴随着跳石小学的朵朵“恩美之花”绽放!
参考文献: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感恩教育密不可分。社会如同一片海,每个人都是海里的一滴水,只有当所有人和谐相处,社会才会风平浪静。大学生是当今社会的骨干力量,所以应加强对大学生的感恩教育。当大学生有了崇高的理想信念,高贵的品质,有了责任担当意识和甘愿奉献的精神,才能在今后成长成才的道路上增加重要筹码,才能在未来的竞争和挑战中占据有利位置,这样和谐社会的构建、中国梦的实现才大有希望。(四)创建文明和谐校园和感恩教育密切相关。和谐校园是对大学生来说一种莫大的力量,如潜在的优秀课程。它像润物无声的春雨,对大学生的心智成熟和个人成长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目前,和谐校园的建设是高校重要的目标任务。而感恩教育能强化大学生回馈社会、感谢他人的社会担当责任感。一些学生享受了助学贷款和助学金,减轻了家庭经济负担和个人学习压力,甚至一些得到社会其他途径的资助完成了学业,可是,部分学生毕业若干年后仍部偿还助学贷款,通过多种形式也联系不上其本人。多种现象表明大学生的感恩教育应成为学生不可缺少的必修课程,这种道德上的支撑将为和谐校园的建设注入强大动力。唯有良好的和谐校园环境,才会有利于每个青年学生的成长成才。
二、大学生感恩教育面临的新问题
感恩是我国传统道德的重要规范和民族美德,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传统价值观和传统美德的教育有一定程度的弱化,高校学生的感恩教育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应引起广泛关注和重视。近年来,青年学生的思想道德总体上是积极向上的、健康的,在校生对于国家助学贷款和助学金充分使用,解决家庭暂时困难,在校期间努力学习,珍惜难得的读书机会,在实际行动中感恩这些社会和他人的给予。不过,在部分大学生中存在感恩意识淡薄、感恩行为缺失等现象,主要体现在:第一,亲情冷漠,恩情报答少。小时候,作为孩子总把父母对我们的关爱当作理所当然,不知父母的艰辛付出。当代大学生大多已是成年人,应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理解父母,应担起照顾孝敬自己父母的责任。而现在的部分大学生在对父母的恩情理解和感恩行动上很令人担忧,对父母的各种要求总是无休止,花钱总是大手脚,他们认为父母养育自己、给予物质支持是天经地义,更有过分者家庭经济本来就很困难,在学校却消费高水平、盲目攀比,毫不心疼父母的辛苦,除了接受家长的经济支持外,这些孩子很少与父母沟通交流,更不用提发自内心的感激了,以至于出现父母不能满足其要求时虐待暴力对待父母亲的行为。第二,师生情淡薄,交往交流少。师者,伟岸而正直,光明而磊落,坦荡胸怀,不求人回报,吃苦耐劳坚守岗位。老师、恩师、导师,如人生的设计者与导航者。有人把他比做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当今社会尊重老师是社会文明的重要体现之一,尊师重教历来就是我国的优良美德。在新的历史时期,部分学生或多或少患有师生情感冷漠症。尊敬自己的老师有时候竟成了学生达到某种意图的方式和手段,如一些学生动机不纯,为了入党或者得到评奖评优的机会,在事前对老师毕恭毕敬,而事后却看见老师连招呼都不打,确实让人心寒。第三,目光短浅,社会责任感缺失。社会责任感,一般来说就是一个人对他人和社会所承担的职责、任务。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是他们对这种责任的一种自觉认识和崇高的情感和意志,对个人的权利与义务的自觉认同。当前青年学子的社会责任感,主要体现在对国家的命运的关注、思考,对国家和社会政治生活的关注与参与。然而,一些学生以自我为中心,把个人得失看得很重,只看重眼前的利益和好处,只关心个人的发展和利益,在很多方面表现出社会责任感的缺失,如认为当学生干部的原因是为了评优评先加分,入党为了好找工作,内心里真正为集体做贡献的并不多。
三、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几点思考
针对目前存在的实际问题,笔者试提出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的以下几点建议:
(一)强化大学生感恩知识教育,提高社会责任意识。对当代青年学生而言,感恩除了反馈父母的养育之恩,还要回馈社会。近年来,为解决家庭困难学生的实际难处,政府下了很大功夫,在社会公益基金、国家贷款和勤工俭学和招考录取做了大量工作。对于接受帮助的学生,要感恩这些雪中送炭的支持,更要怀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自强学习,学本领为社会服务。基于此,学校要多措并举,运用各种宣传载体,开展主题鲜明的感恩教育活动,将大学生感恩教育活动融入思政课程和校园日常管理工作中,进行系统的感恩知识普及教育,强化学生的感恩观念,努力构建文明和谐校园。
20XX年是一个重要的年份,改革开放xx周年,第xx届会在北京举办,在暑假中,同学们热切盼望会的举行。20XX年8月8日,会开幕,同学们的爱国激情被点燃,为健儿喝彩、加油、助威,每获得一枚奖牌,同学们都会感到热血沸腾,他们也为没有获得奖牌的运动员加油。
看着精彩的会,同学们也用各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他们拿出纸和笔,进行着一幅幅手抄报的创作,内容丰富:金牌榜、银牌榜、铜牌榜、奖牌榜、我爱、赛况实录、北京欢迎你等;他们也抒发着自己的感受,写出了自己的观后感。
二、为灾区加油。
在暑假中,同学们没有忘记灾难中受灾的人们,虽然不能到灾区贡献自己的力量,但同学们纷纷拿出自己的零花钱,捐献给灾区,同时,同学们被抗灾英雄的事迹感动着,尤其是同龄人中那些令人敬佩的小英雄。同学们制作了“抗震救灾英雄谱”“抗震救灾少年英雄”的剪报,表达着对抗震救灾中的英雄人物的敬意。同时,同学们给灾区的小朋友写了慰问信,关爱灾区小朋友的活动,写上自己的交心语,帮助灾区小朋友摆脱心理阴影,坚强面对困难。鼓励他们要坚强起来,好好学习,有全国人们的援助,任何困难都会被克服,受灾的地方一定可以重建美好家园。
三、假日小队。
在暑假中,以班级为单位,学生根据自己的居住地分成了若干“假日小队”,每组15人左右,选出了小队长,负责活动的组织,记录等。这些假日小队有:环保小队、阳光小队、宣传小队、清洁小队、爱心小队等等,他们积极参加社会生活,参加社区劳动,进行宣传,在活动中锻炼了组织能力,实践能力。
四、走进社会、走进生活
在平时的生活中,很多的家长容易娇惯自己的孩子,只要求孩子好好学习,考一个好成绩,不主动让孩子做家务。针对这方面的问题,学校召开家长和家长沟通,交流教育孩子的科学方法,有计划地培养孩子在平时的生活中做家务的习惯,假期中就更要做自己力所能及的家务。假期结束,很多同学在这方面做的很好。
学生能够走进社会,做一些公益宣传,公益活动,关心公益事务,体现出了一个祖国小主人公的风采。他们能够走进生活,主动帮助家长做家务,从中体会到家长的辛劳。
五、感恩教育。
在暑假中,同学们通过主动做家务,到集市场购物、理财、下厨房做饭等方式,理解了父母为自己做的事,理解力父母对自己的养育之恩,教育之恩,体会到父母的良苦用心,感受到了父母对自己深深的爱。在劳动中,同学们的感情自然流露,写日记,写作文,表达了对父母的爱,对父母的理解,对父母的感恩 。在感恩中,同学们长大了,慢慢改变着自己,慢慢进步着。
六、学习礼仪。
在学校中,同学们都能在老师的教育下自觉遵守学校的行为规范,但有些同学一离开学校,就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不注意自己的言行。暑假中,学生离开学校,对已经养成的好习惯能否坚持下去,就是一个考验。通过学生主动的礼仪学习,学生在这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他们学习礼仪,并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自觉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告别了不文明行为,自觉提升自身道德素质,做文明学生、文明公民。积极遵守交通规则,注意交通安全,并能积极向周围的人宣传交通安全法规和知识。
七、体育锻炼。
学生有一个强健的体魄,才能在将来更好地为国家做贡献。暑假中,同学们在精神的鼓舞下,向体育健儿学习,每天能体育锻炼至少1小时,跑步、做操、习武、各种球类、陀螺、跳绳等,还参加了多种多样具有趣味性和游戏性的活动,从而提高了学生的体质,愉悦了身心,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在一个假期的体育锻炼中,学生把锻炼身体当作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逐步养成了良好的锻炼身体的习惯。
在暑假社会实践活动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1、学校的大部分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中,但也有一部分学生的参与意识不强;
2、很多的学生都能在整个暑假中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有的则不能做到持之以恒;
一、中职学生缺乏感恩意识的原因分析
中职学生缺乏感恩意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家庭条件的丰裕导致感恩意识的缺失。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大多数家庭的物质生活也逐步优越和丰裕,现在的中职学生在家庭中多为独生子女,部分学生在家庭中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父母对其宠爱有加,一些应该由孩子做的事情,都由家长包办代替,使孩子错失了许多自我锻炼的机会。导致孩子动手能力及自理能力较差,缺乏劳动观念,不能深切理解父母的艰辛,不能体会社会劳动群体的辛苦,把父母及社会对自身的付出视为理所当然,感恩意识在其心灵深处缺乏产生和生长的土壤。二是学校教育的薄弱导致学生感恩意识的淡薄。由于受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学校对学生的评价偏重于学生分数的高低,以学习成绩的高低评价学生的优劣。感恩教育是学校的薄弱环节,学校缺乏感恩教育的课题研究,重智轻德,感恩教育流于形式,实效性不高。三是社会环境的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一些不健康的思想理念也乘机涌入,腐蚀青少年的思想健康,部分学生沉溺于网络,经常受到不良信息的侵扰,也给感恩教育带来了难度。
二、在语文教学中对中职学生渗透感恩教育的策略
(一)加强语文阅读教学对感恩教育的渗透
中职学生自私、对他人漠不关心等不健康人格的形成,与其缺乏感恩心理有着直接关系。培养学生的感恩心理,应该从培养学生感恩父母的意识开始。一个人连对自己的父母都缺乏应有的感恩情愫,更谈不上感恩朋友、感恩社会与国家。中职语文教材中有着比较丰富的感恩父母的文本内容。在课文《我的母亲》中,记叙了母亲勤劳、宽容、严于教子的故事,表达了对母亲深深的感恩、敬仰之情。除此之外,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对教材的整合与延伸,例如笔者将季羡林先生《永久的悔》收编到教材中,让学生体会作者所表达的远离家乡,不能好好尽孝于母亲的痛心及对母亲的感恩之情。另外,笔者还分发了《弟子规》、《三字经》、《孝经》等传统文化读本,使学生全面了解中华民族传统的感恩理念,理解感恩不仅是一种人文情感,也是一种道德情操。教学中不断提升学生对感恩理念的认识,将感恩意识内化为学生的道德结构体系。
(二)开展以感恩教育为主题的语文实践活动
1.结合教学内容开展感恩教育活动
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理念,不应该只停留在浅层次的说教层面。而是要通过系列实践活动,强化学生对感恩理念的认识。例如笔者在教学《我的母亲》这篇课文时,结合课文主题,布置学生在家庭中留意父母的所作所为,了解父母的辛苦。并在课堂上开展了“母亲,我想对你说”为题的演讲比赛。此外,要求学生在家庭中能积极为家长分担家务,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
2.利用节日强化感恩教育活动
以节日活动为契机,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能够在节日的氛围及社会公众舆论中使学生受到感染与熏陶。利用“母亲节”、“父亲节”、“教师节”等节日,对学生进行热爱母亲、感念师恩的征文教育活动。利用“八一建军节”、“十一国庆节”对学生进行感恩社会、热爱祖国的朗诵比赛活动。还可以针对社会热点事件,例如见义勇为、“全国十佳道德模范评选”活动等,组织学生写好评论,在班内办好专栏,并利用校内黑板报、校报、班班通网络平台等媒体广泛宣传感恩教育内容,使学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与教育。
3.加强社会实践,促进感恩向施恩的转化
中职学生缺乏感恩意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家庭条件的丰裕导致感恩意识的缺失。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大多数家庭的物质生活也逐步优越和丰裕,现在的中职学生在家庭中多为独生子女,部分学生在家庭中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父母对其宠爱有加,一些应该由孩子做的事情,都由家长包办代替,使孩子错失了许多自我锻炼的机会。导致孩子动手能力及自理能力较差,缺乏劳动观念,不能深切理解父母的艰辛,不能体会社会劳动群体的辛苦,把父母及社会对自身的付出视为理所当然,感恩意识在其心灵深处缺乏产生和生长的土壤。二是学校教育的薄弱导致学生感恩意识的淡薄。由于受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学校对学生的评价偏重于学生分数的高低,以学习成绩的高低评价学生的优劣。感恩教育是学校的薄弱环节,学校缺乏感恩教育的课题研究,重智轻德,感恩教育流于形式,实效性不高。三是社会环境的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一些不健康的思想理念也乘机涌入,腐蚀青少年的思想健康,部分学生沉溺于网络,经常受到不良信息的侵扰,也给感恩教育带来了难度。
二、在语文教学中对中职学生渗透感恩教育的策略
(一)加强语文阅读教学对感恩教育的渗透
中职学生自私、对他人漠不关心等不健康人格的形成,与其缺乏感恩心理有着直接关系。培养学生的感恩心理,应该从培养学生感恩父母的意识开始。一个人连对自己的父母都缺乏应有的感恩情愫,更谈不上感恩朋友、感恩社会与国家。中职语文教材中有着比较丰富的感恩父母的文本内容。在课文《我的母亲》中,记叙了母亲勤劳、宽容、严于教子的故事,表达了对母亲深深的感恩、敬仰之情。除此之外,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对教材的整合与延伸,例如笔者将季羡林先生《永久的悔》收编到教材中,让学生体会作者所表达的远离家乡,不能好好尽孝于母亲的痛心及对母亲的感恩之情。另外,笔者还分发了《弟子规》、《三字经》、《孝经》等传统文化读本,使学生全面了解中华民族传统的感恩理念,理解感恩不仅是一种人文情感,也是一种道德情操。教学中不断提升学生对感恩理念的认识,将感恩意识内化为学生的道德结构体系。
(二)开展以感恩教育为主题的语文实践活动
1.结合教学内容开展感恩教育活动
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理念,不应该只停留在浅层次的说教层面。而是要通过系列实践活动,强化学生对感恩理念的认识。例如笔者在教学《我的母亲》这篇课文时,结合课文主题,布置学生在家庭中留意父母的所作所为,了解父母的辛苦。并在课堂上开展了“母亲,我想对你说”为题的演讲比赛。此外,要求学生在家庭中能积极为家长分担家务,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
2.利用节日强化感恩教育活动
以节日活动为契机,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能够在节日的氛围及社会公众舆论中使学生受到感染与熏陶。利用“母亲节”、“父亲节”、“教师节”等节日,对学生进行热爱母亲、感念师恩的征文教育活动。利用“八一建军节”、“十一国庆节”对学生进行感恩社会、热爱祖国的朗诵比赛活动。还可以针对社会热点事件,例如见义勇为、“全国十佳道德模范评选”活动等,组织学生写好评论,在班内办好专栏,并利用校内黑板报、校报、班班通网络平台等媒体广泛宣传感恩教育内容,使学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与教育。
3.加强社会实践,促进感恩向施恩的转化
1.2对初入学校的学生尽早开展感恩教育的引导和干预非常重要
1.2.1心理老师尽早介入感恩教育在中职德育教育中的应用方法探讨张永红(重庆市护士学校)学生入学或入学后不久,心理老师应尽早进行心理问卷调查,得到学生心理状况的结果。对于心理问题比较严重的学生,尽早与班主任、家长共同干预,找寻突破口对孩子进行引导,必要时进行心理咨询或治疗。
1.2.2班级管理或学校德育部尽早开展感恩教育活动首先开展感恩的主题班会活动。让学生回顾、收集成长中让自己感动的亲情、友情、恩情,甚至来自陌生人、大自然对自己的帮助,以及自己的反应与态度。其次,让学生给自己的家人、对自己帮助最大的朋友或老师写一封信,告知自己在校的情况,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感谢老师的培养和教诲,感谢朋友的相知相伴,倾诉心中的喜忧,借此触动学生的心灵,有利于提升他们的感恩意识,更好地树立信心,确立目标,有意义地度过学校生活。这一项活动也可以由语文老师指导和督促完成,不但有利于感恩精神的培养,还有利于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最后,德育部在全校开展感恩活动。利用集会、专题黑板报、专题橱窗,看影视节目,组织感恩的征文比赛、演讲比赛、朗诵比赛,请相关专家作感恩的专题报道演讲、专题教育,组织献爱心送温暖活动、扶贫救灾或结对帮扶活动,参加社区服务或义务劳动等。利用一切可利用资源,宣扬感恩精神,让学生长期耳濡目染,形成良好的校园感恩氛围。
1.2.3情感共鸣,潜移默化1)利用感恩资源。挖掘古今中外名人感恩实例,搜寻益智德育成语典故、歌曲或影视,结合现实社会中的真人真事,采用多媒体、视频、演讲等,生动展示感恩,震撼和升华心灵,起到情感共鸣,知恩而报恩。2)教师的引领模范示范作用[3]。东汉的杨雄说,“师者,人之模范也”。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深深影响着学生,教育者应该做到言行一致,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建立良好感恩教育环境,创设感恩教育情境,让学生认同共鸣,潜移默化受到情感的启迪。3)家长的模范作用。家庭环境是学生接受感恩教育的首要场所,它对学生的影响非常大。作为家长,应该以模范、示范言行来树立感恩形象,营造感恩的氛围,让学生从小耳濡目染,树立感恩意识。
2在教学中融入感恩教育内容,从细节中抓感恩教育的引导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塑造孩子的灵魂是教师的首要责任。中学时代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间段,中职学校的任何任课教师,都有责任以“教育先育人”“以德为先“等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都应当积极作为,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渗透德育等感恩教育。1)充分认识在任课过程中渗透感恩等德育教育的重要意义。在教学中融入相关的德育故事或案例,逐渐改变学生认识的局限性或片面性。比如改变学生这样的认识:认为家长的关心是啰嗦,老师的教育是跟自己过不去;国家减免学费是应该的,不减白不减或减免得还不够;现在自己是学生,用家长的钱是应该的,甚至认为家长不能满足自己的愿望是家长无能;老师、朋友的出发点应该是因为利己……等等。2)教学中善于发现学生感恩方面的不足,及时正确引导学生的同时应与班主任沟通反馈,班主任及时与家长沟通交流,共同寻找学生的突破口,必要时请心理老师介入引导,完善学生的人格素养。
3将感恩教育融入实践中,在实践中巩固和升华感恩
3.1充分利用假期利用放假期间,让学生与父母一同上班或独立打理家务,甚至可以互换角色,或者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打打短工,通过旁观或实践,去体会生活的艰辛和劳动收入的来之不易。必要时,让学生去偏僻艰苦的地方,去那里体验同龄人的生活与学习,让学生受到震撼并能从中思考自己现在所拥有的珍贵和不易。由此懂得理解、尊重和同情他人,明白自己应该做什么、能够做什么,才会由衷地感激父母和社会,才知道服务社会和回报社会。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是中华民族流传了几千年的传统美德,然而时至今日却日渐为当代大学生所遗忘。一些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漠视宝贵的亲情、友情、师生情,这种现象折射长期以来我国感恩教育的缺失。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加强大学生的感恩教育刻不容缓。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亟需感恩教育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和谐社会”的新理念,总书记进一步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需要人的全面发展。大学生无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力军,然而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如何找到待遇好的工作、如何享受生活成了众多大学生关心的热门话题,而对于如何承担责任、奉献社会他们却很少涉及。一些人总是抱怨他人和社会对自己付出不够,却不想自己给予了他人和社会什么。每个大学生只有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强烈的责任感和无私的奉献精神,只有对家庭、他人和社会常怀感恩之心,常留感恩之意,常存感恩之情,才能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当代大学生感恩思想淡薄,感恩教育缺失
1.大学生自我教育的缺失,疏忽感恩教育
当代大学生自主意识、权利意识、民主意识强烈,但自立意识、责任观念淡薄,依赖思想、享乐思想严重。部分学生认为父母和社会为他们所提供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而且还满腹牢骚、怨天尤人,抱怨社会对他们的不公正。相反,他们对自身生活缺乏反省,理不清自己的社会角色,不明确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从未思考过自己应该做些什么、能够做些什么。
2.父母对孩子的过分呵护,弱化了感恩教育
很多父母在生活上,一味地宠爱、溺爱子女,却从不要求子女感知自己付出的爱。久而久之,造成孩子们以自我为中心、惟我独尊,受人恩惠不懂得知恩图报,不懂得感激和珍惜,不愿用自己的付出回馈他人和社会。这种片面的教育方式,无形之中就弱化了对子女感恩意识的培养,助长了孩子的依赖心理和寄生思想。
3.市场经济的社会负面效应,影响感恩教育
市场经济的发展虽然刺激了我国的经济发展,但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致使一些人唯利是图、损人利己。当代大学生置身于这种社会环境中,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不可避免地导致了感恩意识的缺失,更不懂得如何表达对父母、亲朋、教师以及社会的感激之情。
三、高校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的措施
1.努力营造感恩气氛,积极培养感恩意识
学会感恩,并不是要做付出与所得的价值交换,而是要更懂得尊重和珍惜。营造一个积极向上、丰富博大的感恩环境,小到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大到整个社会环境,都是实施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前提。感恩就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从关爱父母开始,当父母劳累一天,是否能为他们递上一杯茶?当父母生病时,是否应多问候一声,照顾父母?要知道,一句关心的话语,一件洗得不够干净的衬衫,一碗自己做好的方便面,都会慰藉父母曾为你们百般焦虑的心。他们在外求学,父母守着空空的房子,接电话就成了他们最快乐的事了。他们一个个打电话回去,乐滋滋告诉父你们身边的新鲜事好玩事,分享自己一点点进步。我想那也许是父母最开心的时刻了。其实,感恩父母,并不难做到,只要有心。感恩教育就是要唤醒他们的爱心,让他们学会重视、尊重和感激别人对自己的付出,学会知恩图报的同时,教会他们施恩不图报。
2.以实践教育为手段,内化学生感恩品质
将感恩教育真正渗入学生的心灵,内化为感恩品质,关键就在于调动学生参与的主动性、积极性。社会实践是磨练个性和锻造人格最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将感恩教育融入社会实践才能为大学生与现实生活的直接对接找到突破口,为大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与升华提供新的平台,这样感恩意识才能进他们的耳,入他们的心,产生情感体验,转化他们的内在品质。高等院校开展感恩教育有必要通过社区服务活动,让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体会到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帮助与施恩,不但锻炼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还能在活动中升华大学生对国家、对人民的热爱。
3.充分发挥教师和辅导员的身教示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