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总结汇总十篇

时间:2022-04-06 12:46:57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初中地理总结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初中地理总结

篇(1)

期:___________

2021年初中地理复习计划总结

初中地理整学期的教学内容,实际上就是基础知识和灵活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两大部分。

复习基础知识,必须以书本为主,将书本看透,插图看懂,达到重点知识理解记忆。只要基础知识能理解掌握,通过活动题检验理解的程度。如果活动题能顺利解决,那基础知识也就基本掌握,灵活运用理论解决问题的前提条件就已经具备。

灵活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以用《十分钟掌控》来加强训练。《十分钟掌控》是七、八年级统一使用的巩固练习,虽然有部分难题,但题型较好,较灵活,应作复习时重点训练的主体。

七年级地理第一章《地球和地图》和第三章《天气和气候》是本学期的教学重难点。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最难,学生普遍掌握较差。转入复习时,这部分应作重点讲解复习。经过一学期的学习,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已有所提高,复习时再讲解,学生理解起来就应该容易些。所以,教师应抓住这个时机全面系统地引导学生理解掌握,给学生一个整体知识的框架,让学生理清思路。

第三章《天气和气候》的难度比第一章少降低一些。复习时可以多以实际生活作为例子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尤其是第二、三节气温、降水时空分布的变化。

这两章内容都应以读图理解作为突破,其他章节可以点清重点,让学生理解记忆。

总之,复习要紧扣教材,有效运用插图,精选练习加以训练巩固。

七年级本周第二课时可转入复习,计划一节复习一章。

八年级地理难点很少,重点很多。大部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巩固还不过关,所以复习的方式应以夯牢重点基础知识记忆,抓住读图理解掌握为主。

重点章节有:

第一章第一节《辽阔的疆域》;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三章第三节《水资源》;第四章第一节《逐步完善的交通运输网》、第二节《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八年级本周已转入复习,也是计划一节复习一章。

第一章已按计划进行。

每复习完一章,做到大部分学生课文基础知识牢固记忆;插图读懂并理解其用途,能正确获取其所承载的知识信息;课文中的题目都能解决;《十分钟掌控》中的题目重新复习。

初中地理复习计划安排

临近期末,为帮助学生理顺知识,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特作复习计划如下:

一、复习目的:

1、现在试题的一大特点是灵活、联系实际,死记硬背是不行的,必须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识图、析图、解图能力。地图是学习地理知识的重要工具,在复习过程中,要使学生真正做到能识图、会用图、能根据图示思考、解决相关问题。

2、使学生掌握好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让学生学习到对他们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知识。

3、通过复习弥补知识的缺漏,强化重点,解决难点,真正提高学生的地理科学素养。

4、使学生通过复习既在知识上有所收获,又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二、学生现状分析及对策

1、现状:A、复习时间较短,不能进行全面系统的复习。

B、一部分学生仍不太会读图,个别学生,地理成绩不理想,班级之间差距较大。

C、不过学生有信心继续学好地理知识,各班学风浓厚,争取取得好成绩。

2、对策:

①一方面:发放复习资料,强调复习方法,复习要做到“四到”:眼到、心到、嘴到、手到。也就是要用心,对于易错难写字要动手写写,为防止走神,边记边念。对照课本内容认真复习一遍,对一些概念性的内容,要强调理解记忆,布置到位,目的要明确。教师每堂课先点一下重点难点,梳理知识脉络,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自己。各班分组进行基础知识过关,课代表每天公布当天复习内容,要求组员到组长处过关,并签名。

②第二方面:精讲多练,以练为主,在巩固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加强运用及识图能力的练习和提高。并查漏补缺,以及综合运用练习。主讲全品上的课时练习。

③第三方面:落实。每天抽查几个学生的基础知识过关情况,及时督促。

④第四方面:指出重要地图:南亚、东南亚、西亚、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等地图。

初中地理学习方法

第一个层次:直观理解

在整个地理学习过程中,都要对书上出现的各种地图彻底理解,做到看到图就知道它在说什么。心里有图,把地图和地理知识(地形、气候、人口分布、经济发展等等)对照起来,这是学好地理的基本方法和基本要求。这一点都还没有做好的,需要理解回到课本,从头开始梳理一些课本上的各种地图。

第二个层次:把握地理规律。

这个层次,强调的不是背诵,而是理解。我们要把地理当成物理来学习,从最根本的大气压力的知识开始,逐步来理解“气压梯度力”这个概念。我们要相信地理是有规律的,地形地貌的形成、白天黑夜的变迁以及其它各种自然现象,都是在物理规律的支配下进行的。把握好了这些规律,杂乱无章的自然地理理解就会变得清晰起来。

在这个层次,《系统学习完全工具》中介绍的系统思维导图就可以发挥威力了。通过画图的方式整理知识体系,把握知识之间内在的规律,可以加深理解、梳理出清晰的思路,而且也就让知识变得很容易记忆。

能否从第一个层次过渡到第二个层次,是高年级同学能否学好地理的关键。一定要改变低年级地理靠“背诵”的习惯,转为“理解”——彻底理解,我们才能真正学好高年级地理。

第三个层次:综合运用

在复习我国南、北方差异时,可从位置、范围、气候、水文、土壤、植被、资源、农作物、农业基地、工业基地或地带等方面列表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复习“英国、日本地理”,可从位置、范围、自然条件、工农业发展状况,首都和主要城市等方面列表进行综合比较。这些东西,看起来很复杂,实际上分解开来之后,就是两点:一是地图上的空间关系,二是受地理规律影响的经济社会关系——农作物的种类是由地形、气候等决定的,首都和城市分布也和地形气候等因素密切相关。

换句话说:

篇(2)

期:___________

2021年初中地理教研活动总结(一)

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黄柏中学初中地理组现有教师___人,高级教师___人,中级教师人,教坛新秀___人,我组是一个团结、向上的___,是一个富有朝气的学习团队,全组上下齐心协力,从教师队伍建设、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以及课堂教学改革创新方面不断努力提升我组的战斗力,以适应目前日新月异的培养地理人才的社会需求,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我组独具特色的教学特点。

一、以“___备课”为核心,科研与教学结合,狠抓教学质量___备课成教研组、备课组的最常规、最重要、最核心的工作。

一是充分利用好间周一次的教研活动时间,在备课时间上得到相应保障;

二是探索___备课的新途径,在保障教学质量的基础上,各备课组探索多样化的备课方式;

三是“精细教学常规,深度聚焦课堂教学”的主题教学研究,使教师们树立“关键在课堂,功夫在课前”的意识;

四是形成了___备课的流程,即教师通读教材,研究课标,形成全期教学概要备课组教学任务分工完成单元教案教研讨论,进一步修订印发每位教师教师个案设计进入教学环节,实施教学设计教学反思再次修改教案;

五是开展不同课例的备课研究。

平时教学中遇到的任何问题,大家及时碰头讨论,组内经常开展互相听课,取长补短,集中智慧,___攻关,我们已经整理出了具有校本特色的初中教学地理讲稿集,有力地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增强了老师参与教学研究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二、___健康有趣的活动,以活动促进师生发展为创设地理环境,营造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提高地理学习能力,我们突出地理教学特色,___开展了以下地理教学活动:

1、地理特长风采展示。我们此次活动分为三大版块:地理知识竞赛,地理小报制作比赛和地理上课比赛,这些活动强烈的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学生在活动中得到了发展,同时我们教师在活动中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2、发挥地理日的作用。每周一举办的地理日倍受学生欢迎,地理日成为地理老师的好帮手,是学生们学习地理的乐园,角落虽小,却发挥出很大的作用,我们每次都有老师专门负责,协助设置好每周的主题内容。我们还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丰富我们学习地理的背景知识以及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

三、辛勤付出,成绩显著我组教师素质过硬,业务扎实,工作上都能独当一面,教学风格异彩纷呈,绚丽多姿,每一位成员在地理这一方天地中奉献着热情、___与才情。

通过教师的辛勤付出,课堂教学改革成效显著,多人次在赛课中获奖,在教学过程中我组教师不断总结、归纳,撰写了许多地理教学的论文,或在省市级论文评奖中获奖,或在各级各类报刊杂志上发表。

四、反思与探索在进行___备课时,对___备课的具体要求不太明确,备出的有些课操作中不实用,没有达到研究性的目的。

今后我们将围绕“___备课”,将教学教研和课题研究充分结合,在实践中求提高,在研究中求发展。教研组是___从事教学研究的___,它是凝聚教师的群体力量,我们初中地理组在以后的工作中将更加团结,更加努力,为学校的发展,为进一步提高我校的教学质量,为促进全市基础教育的发展作出我们的贡献。万事皆由人的意志创造。

初中地理教研活动总结篇二

地理教师:《台湾》《印度》:《做一个研究型的地理教师》__月__日我参加了在实验学校举办的市市中区七、八年级的地理研讨会,聆听了王颖和王二位教师的课,这次学习,有很多收获,即新颖、又扎实,每一节课,有成功,但也有遗憾,真实的课堂,留下了优秀教师们认真钻研的印记。

一、解读课标到位

二位老师上的课,都能根据新课标精神的引领,加以自己的理解,设计出个性化的教学设计,课程理念是先进的。如:王梦颖老师的导入,首先在多媒体上出现了台湾在世界上的位置,然后是在中国的位置,最后才出现了台湾。这样的导入对学生起到了潜移默化的教育。王倩老师在讲到印度的邻国时,___了学生解决国家争端的方法。这些都是我值得学习的地方。

二、课堂教学艺术化

王梦颖老师在教学中尽量给学生以最简单的语言解释较难懂的问题,比如把台湾比作香蕉,用生活实例来启发学生动脑观察,从而能够将自己的生活与所学的知识紧密联系起来,这样,不仅学生容易理解,而且记忆会非常深刻。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能够时时刻刻体会到老师传授的知识是有用的,这样也可以提高学生对学习一门课的兴趣。王倩老师的语言亲切优美,学生易懂。给我的启示是在教学中应尽量避免使用生僻的辞藻,从而让学生对这一门课产生兴趣,让他们与这一门课有一种亲近感,不受约束,自由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并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锻炼实践能力。

随后,在总结完整堂内容之后,王倩老师用了一些随堂练习来当堂检测学生接受情况,并针对所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做出了解释。这让我知道了在教学中,不能一味的给学生传授知识,应当对学生的理解程度和理解的状况做出检测,当堂反馈,并及时处理学生在学习中所遇到的学习问题和学习障碍。真正达到有效教学,让学生一节课下来能够真正掌握。整堂课上得井井有条,在教学过程中,王倩老师能够深入学生当中,亲近学生与学生交流,这些都是给我的教学启示,总之,从王倩老师的一堂课中学到许多,也能够发现自己在教学当中所存在的不足。两位教师都能根据学生的表现调整自己的教学,引领学生学习正确的知识,鼓励学生的不同见解。在课堂上,他们机智的反应、有效的激励、丰富的语言,让课堂焕发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这正是我们不懈努力的方向。

三、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新知的教学,不是教师灌输的,而是学生主动去获取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有耐心等待,有巧妙的引导,真正做学生学习的引领者。课堂上,有学生精彩的发言,有错误的回答,教师能正确评价。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的时间都比较长,这种教学的方式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四、怎样做一个研究型的地理教师

听了池老师的汇报我感受颇深:课程发展的瓶颈是教师,而教师发展的瓶颈是教师的专业化。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学内容已不局限于教材,教师虽然是课程实施者,但也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我们要通过不断的钻研、培训、进修、取经、研讨等形式积累经验,积累资料,提高自身的学术专业和能力。

初中地理教研活动总结篇三

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黄柏中学初中地理组现有教师___人,高级教师___人,中级教师人,教坛新秀___人,我组是一个团结、向上的___,是一个富有朝气的学习团队,全组上下齐心协力,从教师队伍建设、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以及课堂教学改革创新方面不断努力提升我组的战斗力,以适应目前日新月异的培养地理人才的社会需求,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我组独具特色的教学特点。

一、以“___备课”为核心,科研与教学结合,狠抓教学质量___备课成教研组、备课组的最常规、最重要、最核心的工作。

一是充分利用好间周一次的教研活动时间,在备课时间上得到相应保障;

二是探索___备课的新途径,在保障教学质量的基础上,各备课组探索多样化的备课方式;

三是“精细教学常规,深度聚焦课堂教学”的主题教学研究,使教师们树立“关键在课堂,功夫在课前”的意识;

四是形成了___备课的流程,即教师通读教材,研究课标,形成全期教学概要备课组教学任务分工完成单元教案教研讨论,进一步修订印发每位教师教师个案设计进入教学环节,实施教学设计教学反思再次修改教案;

五是开展不同课例的备课研究。

平时教学中遇到的任何问题,大家及时碰头讨论,组内经常开展互相听课,取长补短,集中智慧,___攻关,我们已经整理出了具有校本特色的初中教学地理讲稿集,有力地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增强了老师参与教学研究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二、___健康有趣的活动,以活动促进师生发展为创设地理环境,营造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提高地理学习能力,我们突出地理教学特色,___开展了以下地理教学活动:

1、地理特长风采展示。我们此次活动分为三大版块:地理知识竞赛,地理小报制作比赛和地理上课比赛,这些活动强烈的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学生在活动中得到了发展,同时我们教师在活动中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2、发挥地理日的作用。每周一举办的地理日倍受学生欢迎,地理日成为地理老师的好帮手,是学生们学习地理的乐园,角落虽小,却发挥出很大的作用,我们每次都有老师专门负责,协助设置好每周的主题内容。我们还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丰富我们学习地理的背景知识以及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

三、辛勤付出,成绩显著我组教师素质过硬,业务扎实,工作上都能独当一面,教学风格异彩纷呈,绚丽多姿,每一位成员在地理这一方天地中奉献着热情、___与才情。

通过教师的辛勤付出,课堂教学改革成效显著,多人次在赛课中获奖,在教学过程中我组教师不断总结、归纳,撰写了许多地理教学的论文,或在省市级论文评奖中获奖,或在各级各类报刊杂志上发表。

四、反思与探索在进行___备课时,对___备课的具体要求不太明确,备出的有些课操作中不实用,没有达到研究性的目的。

篇(3)

期:___________

2021年初中地理高效课堂教学反思总结

第一,指导学生预习。地理是一门十分注重与生活相结合的学科,指导学生对新课进行整体预习。例如,在讲人口问题时,可以让学生在假期调查自己家族人口增长和迁移的状况,了解自己家族人口变化的特点,并试着分析产生变化的原因。为学习人口的发展、分布做充分的准备。而且还要做好课前预习,每次上课前将相关的预习题留给学生,指导他们有针对性的自学,找出疑难问题。

第二,加强上课前的备课。要求教师有丰富的知识储备。教师要钻研教材、定好目标,背诵学生该背的内容,典型例题自己先要做,及时补充专业知识。和同学科其他教师___备课,探讨教学方法。上课时,根据各班学生实际情况和自己独有的思考充实教学的各个环节,确保上课不打无准备之仗。

二、综合应用多种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还可以采用“小组学习”、“分组讨论”、“一帮一结对子”等的授课方式,这样可以使每一节课的活动设计更加的切实可行。例如在讲述《水资源》这一节知识的时候,我要学生在生活中多注意观察,几个人一组,开放式的课堂学习,对“水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这句话进行分组讨论。学生便能通过观察和日常生活把水循环的意义概括出来。

三、转化教师角色

高效课堂不仅要求教师的观念要更新,而且要求教师的角色要转变。学生是主体,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引导者、___者和合作者。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学生的学习行为是否发生变化,教师应针对这种变化提供相应的服务。学生成长的过程中教师也在成长,在新课改推进过程中,教师要用心去呵护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要通过优化教学细节来营造一种足以润泽学生心灵的民主关系,要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把教学的过程变为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和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和提升的过程,使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让学生多一点创造的信心,多一点成功的体验。

在课堂上可以多用一些“你认为呢”“谁还有不同的意见”“我们一起来探索”“我们开始活动”“非常好”“太棒了”“请坐”„„的话语,以此来鼓励和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创设平等、民主、自由、和谐的教学气氛,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

四、认真反思教学过程

教师的反思大多是针对教学过程进行的,反思尤其重要。要对教学中重难点的处理、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否得到确立、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否提高等情况进行反思,然后再回到实践中去探索,使教学与研究能力得到提高。

高效课堂要求很多知识让学生讨论互相学习,在讨论的过程中,可能有些学生所谈内容大多是完全脱离了教材的内容,有些学生甚至在活动过程中趁机打逗,表面看上去很热闹,似乎每个学生都在参与活动,但实际上,教师对课堂的驾驭到底怎么样?当整个活动结束后,学生对教材知识的掌握是不是很好?活动在教学过程中不是流于形式,在活动中通过学生的讨论、探索、实践得出结论这才是高效课堂的要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活动设计的每一个环节都应该严谨,对于活动的每一步都应该给予学生清晰地描述和指导,然后再要求学生进行实践。新课改的这一要求实际上是对老师能否掌握整体课堂教学过程、能否驾驭课堂的一个重要挑战。

总之,通过“高效课堂”的教学实践与反思,让我深刻的感悟到地理教师身上的责任和重担。领会到节约、高效不仅仅是经济领域的概念,教学同样需要。在实践中我们要总结教训,积累经验,不断改进,切实改变现状,构建低耗高效的课堂,长足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初中地理高效课堂教学反思范文二

一、反思当前的教育形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一步凸显了学科课堂教学中师生的互动和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要真正让学生从书本堆中解放出来,切实为学生减负,真正让学生拥有更多的课外时间。课堂有效教学成为新课改形势下教育工作者们重点研究的课题。

二、反思高效地理课堂的教学细节

1.把课堂还给学生。杜绝“一言堂”、“满堂灌”。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控制教学过程,控制学习方向,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创设愉悦、自主的学习氛围,提供进行探究活动的基本工具,多用激励性语言,鼓足学生干劲,树立学习信心。

2.紧密联系生活实例。初中地理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密切,教师应采取形式多样的教法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最大限度的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望,努力建立愉快、和谐的教学氛围。多引用学生易接受的、以感性材料为主的、富于情感色彩的地理内容,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教学中要注意以发生在他们身边的例子为连接点,丰富和引导学生的主动思维,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使感性认识自然的上升为理性认识。

3.教学内容展开时力求问题化。结合教学内容充分挖掘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贯穿课堂,使教学的各个环节形成内在的有机联系,并水到渠成的形成对课堂知识的认知。

篇(4)

一、世界的陆地与海洋:

(1)海洋和陆地分布:三分陆七分海(29%和71%)

(2)七大洲、四大洋分布及分界线:P29

二、海陆变迁

(1)魏格纳大陆漂移假说

(2)板块构造学说:

板块的内部比较稳定,板块的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多火山、地震。

(4)世界的两大火山、地震带: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

地中海一喜马拉雅山火山、地震带

第三单元世界的天气与气候

一、天气与气候的区别:

天气:时间短、常变化气候:时间长、一般不变化

常用的天气符号:(预报天气)P46

陆地上日气温一般出现在14时,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气温的年较差=月平均气温的值一月平均气温的最低值

(北半球陆地上最热月为7月,最冷月为1月)

二、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要求能绘制和读图分析

三、世界气温、降水的分布规律:

世界气温分布规律:

1、低纬度气温高,高纬度气温低(气温从赤道向两极逐渐降低)【纬度因素】

2、同纬度地带,夏季陆地上气温高于海洋上气温;冬季相反。【海陆热力差异】

3、在山地海拔越高气温越低,大致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0C,【地形因素】

世界降水分布规律:降水的主要类型有对流雨、地形雨、锋面雨

1、赤道附近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纬度因素】

2、南、北回归线,大陆西岸降水少,大陆东岸降水多;中纬度地带,内陆降水少,沿海降水多。【海陆因素】

3、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地形因素】

四、温带东岸——温带季风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旱。

——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温暖少雨。

温带西岸——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温暖湿润

——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旱,冬季温暖湿润。

第四单元世界居民与地区发展差异

一、世界的人口:

1、世界人口增长:人口增长率的大洲是非洲,人口增长率最小的大洲是欧洲

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主要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反映人口的增长快慢。

2、世界人口的分布

〔1)人口密度:人口密度反映人口地理分布的疏密程度,用人/平方千米来表示。

(2)人口稠密区:世界人口集中分布在中低纬度的临海地带

世界人口稠密地区主要分布在亚洲的东部和南部、欧洲的西部、北美洲以及南美洲的东部等.

3、世界的人口问题:(1)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粮食短缺、毁林开荒、草场超载、生态恶化、用水紧张

(2)增长过慢带来的问题:人口老年化,劳动力资源不足,国防兵力不足

(3)人口迁移带来的问题:交通拥挤、治安恶化、用水紧张、就业困难

世界上的人口不能无节制地增大。人口的增长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

二、世界三大人种的特点及其主要分布地区

人种:根据人类体质特征将世界上的居民划分为白色、黄色、黑色人种。

分布:黄色人种主要分布在亚洲东部,美洲的印第安人和北冰洋沿岸的因纽特人也属于黄色人种。黑色人种主要分布在非洲的中部和南部

三、世界的语言和宗教

联合国六种工作语言(汉英俄阿西讲法语、);

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是汉语,流传最广的语言是英语;

三大宗教:基都教(信仰人数最多)、伊斯兰教(在我国又叫回教或清真教)、佛教

四、世界聚落,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先有乡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

1、面积的六个国家:俄罗斯、加拿大、中国、美国、巴西、澳大利亚

2、国界划分依据各不相同,有用山脉、河流、经纬线等。

领土是国界线以内的领陆、领水和领空。

3、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要理解“南北对话”和“南南合作”)

发达国家大多分布在北半球北部——“北”

发展中国家大多分布在北半球南部和南半球——“南”

通常根据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划分国家。中国属于发展中国家。

4、国际组织

联合国——的国际组织,宗旨是“促进国家发展,维护世界和平”,总部在美国纽约;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是:中国、美国、俄罗斯、英国、法国。

世界贸易组织——WTO总部在瑞士的日内瓦

篇(5)

1.目前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分布在除南极洲以外的各大洲。

2.从陆地面积看,的是俄罗斯,其次加拿大、美国,中国位居世界第四位。从人口来看,最多的是中国,印度居世界第二。

3.世界各国的政治制度主要有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4.一些还没有获得独立的殖民地和属地,叫做“地区”。目前世界上有30多个地区。5.国界主要依据山脉、河湖、海洋、经纬线来划分。6.国界范围以内的领陆、领水和领空,总称领土。

7.目前,世界上有20多个发达国家,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洲和大洋洲。亚洲的日本也是发达国家

8.目前,世界上有150多个发展中国家,大部分是二战后新独立的国家,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

9.在国际上,习惯把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商谈称为“南北对话”;把发展中国家的互助合作称为“南南合作”。

“南”——发展中国家主要分布在南半球及北半球的南部。

“北”——发达国家主要分布在北半球,也有少数分布在南半球。

10.目前,世界上的国际组织是联合国,正式成立于1945年,总部设在美国纽约,其基本宗旨是“促进国家发展,维护世界和平”。1

【第六章亚洲】

1、亚洲的地理位置:地处东、北半球,东北方向以白令海峡与南美洲为界,西北以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和土耳其海峡与欧洲为界,西南与苏伊士运河与非洲为界,南面隔海与大洋洲相望。

2、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面积,跨纬度最广,东西距离最长。

3、人们按地理方位把亚洲分为:东亚、南亚、西亚、北亚、中亚、东南亚;中国位于东亚,东亚的国家有:中国、日本、朝鲜、韩国、蒙古。

4、分层设色地形图:(中部(深棕色——粉红色)海拔较高,四周颜色逐渐由浅黄色到浅绿的颜色——海拔逐渐变低)——亚洲地形的特点:中间高,四周低。

5、能在地图中找出下列地名,说出这些地理事物的表现形式:喜马拉雅山脉、珠穆朗玛峰(黑色小三角)、青藏高原(深褐色区域)、西西伯利亚平原(绿色区域)、里海、贝回尔湖、死海(封闭的浅蓝色)、阿拉伯半岛、马来群岛、华北平原、印度河平原、德干高原、帕米尔高原、伊朗高原。

6、河流分布特点:发源于中部,呈放射状流向四周。主要河流有:长江、黄河、湄公河、恒河、印度河、鄂毕河、叶尼塞河。

7、亚洲气候特点: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季风气候著,大陆性气候分布较广。分析其它大洲气候特点的方法: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和那种气候类型分布最广。季风气候的特点:夏季高温,冬季低温,降水季节变化大,集中于夏秋季节,雨热同期。

8、按人口排序:亚洲、非洲、欧洲、南美洲、北美洲、大洋洲;按人口自然增长率排序:非洲、南美洲、亚洲、大洋洲、北美洲、欧洲。

10、国家的产业结构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越高的国家,经济越发达,第三产业大,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起低的国家,经济越落后,第一产业比重越大。

亚洲经济差异:东部沿海经注发达,西部内陆经济较落后,不同的海陆位置经济发展不同,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的经济发展不同。

【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

1、地理位置:海陆位置(太平洋西北部)、大洲位置(亚洲东部)、纬度位置(经纬度跨度较广)23°N——46°N、122°E——148°E,日本南北国土狭长,并与经线斜交,使得日本的地理环境更为复杂多样,跨纬度最广,南北温差就大,跨经度广,东西地方时差就大。

2、地形特点:典型的岛国,以四大岛(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大岛)和3900多个小岛组成;国土面积37.7万平方千米;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口(如神户、横滨),地形以山地为主、平原面积狭小、多火山、地震(日本地处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活动频繁,不稳定)

3、发达的加工贸易型经济:日本是世界经济强国,属加工型贸易型经济,对外依赖严重,要从国外进口原材料,出口制成品。

4、日本的主要工业区:京滨工业区、名古屋工业区、濑户内工业区、阪神工业区、北九州工业区;分布特点:日本工业高度集中,主要分布于濑户内海沿岸和太平洋沿岸地区。

5、东西方兼容的文化:传统色彩与现代气息并存,中日文化交流源流长。

篇(6)

2、全年办理出让单位土地59宗,出让总面积4354亩,出让金总额65617万元。其中拍卖挂牌出让土地21宗,面积1800亩,成交总价款50021万元;协议出让土地37宗,面积268亩,上缴出让金3172万元。企业改制处置土地11宗,面积713亩,出让金直接留给企业用于安置职工388万元。

3、收购土地4宗,置换1宗,收购总价款1535万元。对北门塔公园二期实施拆迁,拆迁房屋面积2.2万平方米。

4、为进一步落实经营性国有土地使用权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制度,于20*年10月18日至20日与监察局联合组织对县区经营性土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情况进行了检查,对发现问题及时进行了通报,保证我市经营性土地出让的规范运作。

5、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土地招拍挂出让进中心的要求,与市招投标中心进行了对接,联合出台了《六安市国有土地使用权招标拍卖挂牌出让运行程序》。真正发挥土地市场的功能,通过土地市场土地收购信息、土地供应信息,及时公布土地供应结果。草拟了《六安市招标拍卖挂牌国有土地使用权暂行办法》,已上报市政府。

6、开展了城区土地定级与基准地价更新工作。此项工作从200*年6月份开始启动,市政府专门成立了领导小组。我们通过公开询价的方式邀请了省内5家具有在全国范围从业资质的评估机构参与了项目报价,最终确定了省土地矿产评估所为作业单位。200*年9月份省国土资源厅对工作方案进行了批复。12月12日开展了外业调查工作,目前外业调查已结束,已转入内业处理。

7、积极配合财政、审计部门对土地收储出让资金收支情况进行调查审计,规范业务程序和移交手续,明确责任,完善业务档案资料。

二、存在问题

(一)前期拆迁的一水厂地块、北门塔公园及梅山北路续建拆迁遗留问题急需处理。拆迁资料管理混乱,按照谁拆迁谁负责的原则,负责补齐移交。

(二)出让金拖欠比较严重,我们也采取了一些措施进行催缴,专门与财政、建委联合发函,但收效不大。此次收回解放南路水上公园地块,没收500万元保证金,可起震慑作用。

(三)储备中心在资金管理上存在环节不畅,业务与财务相脱节等问题。

(四)储备中心机构、编制已批下来,但内部机构设置、人员职责没有明确,对工作有一定影响。

三、200*年工作打算

1、结合新搬政务中心集中办公,搞好内部机构设置,明确部门、人员职责,健全和完善各项工作制度。

2、贯彻国务院《决定》,挖掘存量土地潜力,切实解决好土地供需矛盾。安排调查摸清存量土地的家底,对可以盘活的闲置土地、低效利用的土地建立台帐,逐宗登记,做到胸中有数。

篇(7)

前 言

我国的地基处理技术起步于上世纪五十年代,这是地基处理技术发展的最初期,很大一部分技术都是从国外引进的,在处理上比较广泛使用的还是一些浅层处理方法,地基处理技术则处于应用、发展和创新阶段,这时是在引用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再结合我国自身的特点,从而在处理技术上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地基处理技术体系,同时一些处理技术水平已达到世界领先的位置,所在当前,我国的地基处理技术与世界各国的水平相比,也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准。现介绍几种应用广泛、有代表性、有创新和发展的地基处理方法。

1 强夯技术

强夯法是一种强力加固地基的方法。夯锤(质量通常为10~40t,个别甚至达到200t)从高处自由落下(落距一般为6~40m)给地基以冲击力和振动夯实地基,从而提高地基土的强度和降低其压缩性。强夯技术是国内广泛应用的一项有效的地基加固技术,其加固领域也在不断发展,主要应用于加固非自重湿陷性黄土、碎石土、砂土、高回填土及杂土等地基;也可用于防止粉质粘土及粉砂的液化,效果较明显;对软土、含水率大的回填土以及饱和粉土地基等,存在夯击沉降量大,夯位难以控制等问题,处理较困难。

2 夯实水泥土桩地基

夯实水泥土桩地基是在夯实灰土挤密桩的基础上创新、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复合地基,其工艺是用轻便的洛阳铲或小型成孔机成孔,用少量水泥(水泥:土=1:7,体积比)代替灰土桩中的石灰与土搅拌均匀,分层填入孔内夯实形成水泥土桩,利用水泥的胶凝作用,使桩体具有较高的强度和整体性。桩径350~400mm,桩长为3~10m。这种桩的优点是可提高地基承载力80~100%,成桩采用较简单的灰土桩施工机具和工艺,材料来源广,工效高,地基处理费用低,适宜于地下水位以上,天然含水率为12~23%,厚10m以内的新填土、湿陷性黄土以及含水率较高的软弱地基,是一种经济、实用、有发展前途的地基处理方法。

3 水泥粉煤灰碎石桩

水泥粉煤灰碎石桩又称CFC桩,是在沉管碎石桩的基础上创新开发的一种处理软弱地基的方法。它是在沉管碎石中掺入适量的石屑、粉煤灰、水泥加水拌和制成桩体,利用水泥、粉煤灰的胶凝作用,提高桩体的整体性和强度。它不同于碎石桩,是一种介于柔性砂石桩和刚性混凝土桩之间的低强度混凝土桩,可充分利用桩间土的承载力,并可传递荷载至深层地基中,经处理后的复合地基承载力比天然地基提高80~150%,对软土地基承载力提高更大。桩径一般为350~400mm,桩长8~15m。其施工工艺除增加搅拌工序外,其他工序与沉管碎石桩基本相同。这种桩的特点是:施工工艺性好,灌注方便,易于控制质量,可利用工业废料,节约水泥、钢材,降低工程费用,适用于多层和高层建筑地基,如砂土、松散填土、粉土、粉质粘土、粘土、淤泥质粘土的处理,已成功地在西安、南京、天津等十几个城市应用;陕西地区还进一步掺入石灰,用砂子代替碎石,配合比为石灰:粉煤灰:水泥:砂=7:0.1:1:2制成三灰砂桩,应用于大型水池作抗拔、抗渗桩。在GB50202-2002规范中,水泥粉煤灰碎石桩亦被列为主要地基处理方法之一。

4 土工聚合物的应用

土工聚合物是一种合成纤维材料,在岩土工程上进行应用掀起了一起技术性的革命。由于土工聚合物自身的重量较小,其整体具有较好的连续性,抗拉强度较高,所以在施工时存在着很大的便利,同时在地基中还具有较好的耐腐蚀性和抗微生物侵蚀性,所以土工聚合物在软弱地基或是边坡部位具有非常好好的适用性使其土体变得更具弹性,使地基的承载力得以提高,减少其沉降,使其具有更好的稳定性。土工合成材料由于其自身的诸多优点,从而使其在使用过程中具有非常好的渗透性和疏导作用,其不需要大量的砂、石料等,具有很好的经济性,同时施工较为方便。将基在软弱地基上应用,可以使土得以快速的固结。

5 岩土工程中淤土层的加筋法

岩土工程中淤土层的加筋法也就是指在建筑物施工的基础软弱处和土基中科学地加入一些特殊材料。

(1)岩土工程中的土工合成材料就是一种比较新型的岩土工程施工材料。土工合成的施工材料详细可以分为土工织物、土工膜、特种土工合成的材料以及复合型的土工合成材料等主要类型。它就是以塑料、化纤以及合成橡胶等人工进行合成的聚合物,最终制成各种不同类型的建筑产品。

(2)土钉墙的处理技术通常是主要通过了钻孔、插筋以及注浆来进行设置的,但是其也有通过直接打入比较粗钢筋以及型钢、钢管形成的土钉。土钉一般适用在地下水位以上或者经过降水之后的人工填土、粘性土以及弱胶结砂土的基坑支护以及边坡加固中。土钉和其周围的土体接触,并且与其接触界面之上的粘结产生一定摩擦阻力,最终和其周围的土体结构形成了复合土体结构,土钉于土体结构中发生的变形条件为被动受力。并且主要就是通过其受剪工作对于工程土体进行加固处理。土钉通常和平面形成了一定的角度,所以将其称为斜向的加固体。拉筋就是一种水平方向上的增强体,能够和土结构形成统一的整体,减少了整体性的变形与增强了整体的稳定。拉筋材料通常是使用抗拉能力比较强、摩擦系数比较大而且比较耐腐蚀的条带状、网状以及丝状材料。因为土工织物的受拉作用,进一步有效地调整了基底应力的分布情况。地基发生的侧向位移以及沉降却随之相应的减少,那么地基的稳定性也就被大大提高

6 结束语

在我国土木工程建设过程中,遇到需要进行除险加固的不良地基数量越来越多,对其建筑的地基建设标准也越来越高。因此,淤泥质地基的处理技术也在我国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淤泥质地基处理的根本目的就是进一步提高地基中软弱土壤的实际强度,确保淤泥质地基的稳定性,有效地降低相关软弱地基的实际压缩性,以确保减少淤泥质基础的沉降程度与不均匀沉降问题。所以,对于岩土工程中的淤泥地基处理方法还需要进行深入研究。针对不同情况采用有针对性的方法,提高淤泥质地基的稳定性。

参考文献

[1]G:50021-200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出版社,2002.

篇(8)

一、强夯法的发展概述

强夯法基本思想源于古老的夯击方法,用夯击法加固地基土或土工构筑物是我国在公元6世纪就己经采用的施工方法。在人类生活的西安半坡遗址上,即发现原始公社母系氏族社会时期,建筑的柱基垫土经过夯实。进入文明社会几千年以来,中国就一直用夯实法,用夯、俄加固地基,并用其修建土工构筑物,如堤、坝、台、墙,秦阿房宫前殿遗址即为东西宽1300m、南北长500m、面积60万m2的大夯土台基,最初的万里长城及以后的长城心墙也多用土夯实筑成。

二、强夯技术的特点

①适用各类土层:可以用于加固各类砂性土、粉土、一般粘性土、黄土、人工填土,结合其它技术措施也可用于加固软土地基。

②应用范围广泛:可以应用于工业厂房、民用建筑、设备基础、油罐、公路、铁道、桥梁、机场跑道、港口码头等工程的地基加固。

③加固效果显著:地基经强夯处理后,可以明显提高地基承载力和压缩模量消除湿陷性、膨胀性,防止振动液化。

④有效加固深度:结合国内外的工程情况,强夯法加固深度一般均可以达6-8m。

⑤施工机具简单:强夯机具主要为履带式起重机。

⑥节省材料:一般的强夯处理是将原状土施加夯击能量,无需添加其它建筑材料,从而节约了建筑材料的购置、运输、打入地下的施工费用,大大缩短了施工周期。

⑦节省工程造价:由于强夯工艺无需建筑材料,节省了建筑材料的购置、运输、制作、打入费用,因此工艺造价低廉。

⑧施工快捷:只要工艺合适,强夯工艺无需建筑材料的制作,其施工周期最短。

三、强夯法的工程应用

由于强夯法是一种主动加固方法,该法自诞生以来,以其经济易行、效果显著、设备简单、施工便捷、节能环保、质量容易控制、适用范围广、施工周期短等突出优点,在全球各类工程的地基处理中得到了日益广泛的应用。

3.1.强夯法加固砂土液化地基

在我国华北地区,砂土液化问题一直是岩土工程中地基处理的重要问题,一般砂土液化厚度在地表以下7-9m,若采用强夯工艺,其消除液化的程度与挤密碎石桩作用效果相当甚至更好,基底处地基承载力也相对较高,基本上可以满足一般设计要求;同时,强夯法加固液化地基使工程造价大幅度降低。

3.2.强夯法加固湿陷性黄土地基

强夯法在消除湿陷性黄土的湿陷性、减少地基变形量、提高地基强度等方面有独特的优越性,因而得到迅速发展与推广,特别是在我国陕西、山西、甘肃等省,利用强夯法消除地基的湿陷性已成为主要手段。

3.3.强夯法加固抛石填海地基

强夯法加固抛石填海地基在我国应用比较广泛,80年代我国在强夯技术方面取得的突出成果之一就是强夯法加固抛石填海地基。

3.4.强夯法加固砾质粘性土回填地基

对于砾质粘性土回填地基,场地多采用分层碾压的方法,但作用效果并不理想,而且工期很长,施工困难,费用也较高。采用强夯法取代分层碾压或其它工艺方法时,其直接和间接经济效益显而易见,而且也比较合理。

3.5.强夯法加固山区非均匀回填地基

为了加固深厚地基,特别是山区非均匀块石回填地基以及抛石填海地基,就需要采用高能级强夯技术。我国于1992年底在三门峡火力发电站采用了8000kN,m强夯技术,用于消除黄土的湿陷性,处理面积达193万m2,处理深度达11.5m。随后该能级强夯技术在我国普遍被采用,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3.6.强夯法加固饱和软粘土地基

强夯法在早期应用于饱和软土地基时,采用直接强夯的方法,由于其渗透性差而导致孔隙水压力难以消散,土体抗剪强度大大降低,往往会出现橡皮土,强度恢复与提高往往需要很长时间,处理效果如何,从具体的工程实践来看,成功和失败的经验都有。

四、强夯法的研究现状

由于强夯法的机理较为复杂,其应用迄今也只不过是近30年的事,因此,有关强夯法的研究仍处于初期阶段,至今尚未形成成熟和完善的理论,一般针对某一个方面的研究较多,而系统研究则较少。强夯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宏观机理上,主要利用某种理论对强夯加固机理的某些方面进行研究,如夯锤与地面的接触应力、夯击能沿土层深度的分配、强夯加固深度、强夯地基承载力和沉降等。尽管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如Menard、Scott、Skipp、Gambin、钱征、张永均、王钟琦、郑颖人等在强夯加固机理的理论研究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但更多的则是通过依托个别实际工程的强夯试验,对试验结果进行整理、分析,得出一些针对性强、推广有限的结论,这极大的限制了强夯理论的发展及强夯法的推广应用。

目前对强夯法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强夯过程中夯击能的传递机制;

(2)强夯过程中土性改善机制;

(3)强夯设计参数的确定,特别是有效加固深度的确定;

(4)土性对强夯的适应性,一般认为采用强夯加固粗粒土没有问题;

(5)强夯的力学模型;

(6)在夯击能作用下的孔隙水变化机制;

(7)强夯时振动影响范围的研究。

五、强夯法的发展趋势

近年来,国内强夯技术发展迅速,应用范围更为广泛,已经在工民建、仓库、机场跑道、铁路和公路路基、港口等工程领域得到应用。同时,强夯法的关键技术要集中在高能级强夯技术研究和饱和软土复合地基的强夯技术研究。

5.1.高能级强夯技术

篇(9)

关键词:

初中地理 双线互动教学模式 教学设计

初中地理是一门知识性与应用性并重的学科,学习这门课程不难,但教好这门课程对教师的教学活动有极高的要求。传统的初中地理教学是一种典型的灌输式教学,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性不足,导致一些学生对地理知识一知半解,达不到应有的学习效果。笔者认为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要紧紧抓住教学与学习两条线,利用两条线在之间节点上的关联性,增强二者之间的互动,从而增强初中地理教学的实效性。

一、初中地理双线互动教学模式

初中地理从课程实施的角度来讲可以将其分为两条线,也就是教学线和学习线,所谓的双线互动教学模式,就是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实现两条线在并行发展当中的互动关联,相互促进、相互影响,从而达到一种理想的状态。

1.两条线的内容及节点

教师的教学线是围绕教学活动教师实施的一系列的行为,包括教导、教学设计书、教学方法等,其中主要包括教授教材知识和传授地理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线主要包括学习、总结册和掌握地理学习方法,其中学习包括学习课程知识、知识的学习和运用方法等。在教学当中,这两条线既是相对独立的,又是互相联系的。

2.初中地理双线互动教学

初中地理双线互动教学并不是两条线时刻都进行互动,而是指在两条线的每一个环节当中都相互对应。教授知识与学习知识都是在课堂上完成的,但是仅仅依靠这个进行活动根本不够,教师的设计书与学生的总结册也是互动的。设计书是教学的科学设计方案,是将地理知识传授给学生的过程设计;学生的总结册则是对设计书实施的一种反馈,教师通过总结册能够详细地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情况,以及学生对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的反馈,以便教师不断改善自己的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初中地理双线互动教学模式的实施

初中地理双线互动教学模式的实施应该体现出地理课程特征及教学目的,也就是牢固掌握地理课文知识,并能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地理问题。比如,经纬度、判断方向、不同地区的地理特征、气候特点等。在实施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课程准备的互动

教师可以将两节课之间的时间作为课程准备互动时间,在网上或者课间进行互动。比如,学习完人教版第一章“地球和地球仪”以后,在学习“地图”这节课的时候,让学生收集资料,了解什么是地图,地图有什么作用。教师可以在晚上8点左右在网上与学生通过QQ群进行在线交流,对他们资料的收集、整理与总结进行指导,许多网站可以收集到类似的资料,如百度百科。笔者在教学中遇到有学生提出“地图上的颜色、线都看不懂”的情况,笔者简单的说明颜色代表的是海拔的高低,各种线有等高线、交通线、分界线等,不同的线应该区别开来。在互动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应该以平等、朋友的方式进行,在互动中不能批评学生、打击学生互动的积极性,而是应积极鼓励学生,可以利用课前的几分钟,在讲台上简单与学生进行活动交流,回答学生在课堂前提出的问题,也可以起到为课堂教学做好铺垫的作用。

2.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互动

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互动应该从两个方面展开,教师在教学中实施教学计划、教授课本上的内容,学生在教授中学习。教师传授方法,学生学习相应的学习方法,学习过程中的互动有多种形式,比如,主题互动,围绕教师所设的主题,教师与学生进行平等的互动探讨,或者通过提问、比赛等形式进行活动,还有作业、肢体活动等。具体采用哪些互动形式,需要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进行设计。在学习方法互动上,就不是简单的传授与学习的过程,因为每个学生学习特点不同,学习方法上也应该有所差异,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提出相应的学习方法建议,然后让学生自己总结、自我提高。比如,有的学生对地理特征非常感兴趣,可以围绕不同地区的地理特征设计学习方法,以新疆为例,可以先记干旱、少雨的地理特征,然后记忆新疆葡萄干、哈密瓜、羊肉串等特产,之后分析为什么会有这些特产,再记忆新疆的海拔、植被等特征,这样的记忆又清晰、又牢固。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就学生的学习方法提出相应的改进意见。

三、总结

总之,在初中地理教学当中,教师应该从教学和学习两条线设计互动过程,以学生为主体,增强学生课堂学习和参与的积极性,不断提升对初中地理的教学水平。

作者:朱婕 单位:扬州市梅岭中学京华城校区

篇(10)

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地理教学,强调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及其综合素质的发展。随着初中地理新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广大中学地理教师在创新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等方面做出了许多有益的尝试。但与此同时,我们应认识到,要推进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就要从教学理念、教学程序、教学方法三个方面进行共同创新,切实促使新课程改革下初中地理教学的多维度、多元化、高效度创新。

1 初中地理新课程教学理念

1.1 以学生为本

新课程理念下的中小学教育强调以学生为本,重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因而初中地理新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及时转变教学理念,实现从关注“我们怎么教”,到关注“学生怎么学”的转变,杜绝“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强化与学生的情感共同、共同体验与共同分享,促使学生的兴趣、能力和价值观健康发展。

1.2 交流促进成长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为适应这一要求,初中地理新课程教学中,应强化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通过互动与交流分享彼此的心得、看法和体会,促使初中地理课堂形成“学习共同体”,在和谐的课堂交流中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1.3 整合促进发展

地理是一门趣味性、启发性、创新性很强的科目,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地理教材也逐渐变得更具开放性和启发性,这要求教师转变以往“教教材”的理念,转而采取“用教材教”的做法,从网络、书籍、报刊杂志中发掘教学资源,并创造性地将其融入课堂教学中,不再仅仅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基础知识,而是促进学生地理素养的全面发展。

2 初中地理新课程教学程序

八年级地理新课程教学中,为了更好地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促进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提升和综合素质的发展,应对课堂教学程序进行改革,构建更能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和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的教学程序。现结合八年级教学实践对初中地理新课程教学程序进行阐述:

2.1 以问题为导向的课堂引入

初中地理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基于问题的课堂导入深受学生的欢迎,对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有着显著的效果。例如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中的第一章《从世界看中国》的第三节《民族》一课中,在课堂开始时,教师可向学生提问“我国有多少个民族”、“你知道哪些少数民族”、“你了解哪些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和民风民俗”等等,同学们积极思考和发言,对我国民族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实现了成功的课堂引入。

除了直接提问以外,教师还可运用情境教学法,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和适当的教学资源巧妙设计教学情境,再由情境导出问题和导入课堂教学。例如,同样是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其第二节《人口》教学中,教师可首先通过多媒体教学设备播放一些众多市民排队购物、上车、就医的照片,并对这些照片进行描述,引导学生想象平时生活中接触到的能够体现我国人口众多的场景,并提出这样的问题“我国目前有多少人口”、“生活中哪些场合常常出现人群拥挤的情况”、“我们接触到的哪些情境能够反映出我国人口众多的国情”等等,同学们通过回想生活中的情境深切地体会到我国人口众多的事实,从而对关于我国人口的相关问题产生兴趣。

2.2 以自主探究与小组合作为主的课堂学习

以往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过分关注“怎么教”的问题,在备课过程中将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每一项内容、每一个问题进行精心设计,甚至对课堂教学中可能发生的情况,如学生的质疑、争论等进行预设,导致教学过程中对课堂过分控制,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难以被完全调动起来。初中地理新课程教学中,为了避免这一问题,教师应将课堂教学过程视为学生学习的过程,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如何学习、如何获取和掌握知识。为了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使其自主探究能力在初中地理课堂中得到不断的发展,应将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作为开展课堂教学活动的主要形式。

一方面,初中地理新课程教学中应鼓励学生自主探究,而由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了解程度、掌握程度不同,对地理知识的获取、分析和探究能力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因而自主探究学习对于许多同学来说是具有着一定的难度和挑战性的。为了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同时为了向学生的自主探究提供必要的理论知识基础,教师应在备课过程中从网络、书籍、报刊杂志中广泛搜集与课堂教学内容有关的资料,将其作为启发学生自主探究的素材,例如,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第一节《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的教学中,教师可在课前搜集关于我国森林资源、水和水能资源、煤炭资源、石油资源等方面的新闻报道,并通过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出来,一方面使学生意识到我国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的事实,另一方面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矛盾,要求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寻求问题的答案,再由教师对其自主探究结果进行评价。

而实际课堂教学中,由于受知识面、思维深度等方面的影响,学生的自主探究结果往往是片面的、不完善的,为了进一步扩大学生的思维量,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教师可将自主探究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进行有机结合。如上一个例子中,教师可先让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再要求学生分小组讨论,最后请每个小组派一位代表将小组成员的探索结果和学习心得进行简短的阐述。这样一来,学生通过倾听其他小组成员的观点而接触到了更多知识,课堂学习效率也得到显著提高。

2.3 多维度、多元化的评价与总结

学生将探讨出来的成果进行评价和总结,一方面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了肯定,是对其今后学习的有效激励另一方面也使其将知识的结构予以合理的构建,将具体的知识整合到相应的知识体系中,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研究问题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对地理知识的价值进行体验,并将学习的地理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而要实现有效的评价与总结,不但要对每堂课的教学与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和总结,更要分章节、分阶段地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归纳、总结和评价。在激励学生不断学习、自主学习的同时,帮助学生理清理论知识框架,为其复习知识、预习新课和开展课外学习、自主探究活动提供明确的方向和科学的方法。

八年级地理课程有着较强的系统性,其内容均为中国地理,上册涉及疆域、人口、民族、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问题,下册涉及地理差异、省级区域、省内区域、跨省区域以及中国走向世界的发展前景与对策等相关问题,可见每册不同章节之间的知识是有着紧密的联系的。对此,教师应强化对阶段学习成果的归纳、总结和评价,例如,在学习完八年级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和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后,教师可在课堂中提出这样的问题“我国的水资源分布有什么特点,这样的分布特点与我国地形与地势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这一问题既考查到了学生对我国水资源分布情况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又考察到了学生对我国地势地形规律的掌握情况,将两个问题结合在一起,要求学生进行思考和回答,使其对第二章和第三章的知识进行了回顾和分析。教师可借此机会,结合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对同学们对这两章课程的学习成效进行评价,对知识点进行总结归纳,需要注意的是,为了帮助学生建立和提升学习地理课程的自信心,评价环节应以肯定和鼓励为主,避免过分批评学生。

3 总结:综上所述,要做好初中地理新课程教学工作,就要结合教学实际对采取多维度的教学创新模式,不但要及时转变教学理念,完善教学程序,更要积极运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促使学生在地理学习中形成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积极态度和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闫长存.谈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地理教学策略[J].软件: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2,2(11):81-82

[2] 吴国林.提高新课标下初中地理教学效益的实践与思考[J].文理导航.2012(34):95

[3] 张品清.初中地理的课堂教学[J].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13(1):83

上一篇: 就业创业工作计划 下一篇: 学校校园文化建设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