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10 17:54:07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学校校园文化建设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1)以专业本位的职业文化。目前,各中职学校的专业建设基本上都是按照职业分工、专业分工来进行设置的,市场的需求、行业职业的标准是中职学校专业教学的标准,由此形成的职业专业文化也应成为中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点。不同的行业文化,表现不同的专业特点,不同的专业文化,塑造不同专业师生素质,各种校园文化活动彰显出不同职业的特点,体现出不同职业、行业对人才素质的不同要求,也展现出学校各专业独有的专业文化氛围。
(2)与企业接轨的专业实训文化。中职学校的教育要求其以就业为导向、以实践为根本,其办学特点和社会属性也要求其要明显区别于普通高中和其他学校,加强专业实训课程建设,注重提升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具有专业特点的中职学校校园文化,也是大势所趋。在这一建设过程中,特色鲜明的专业实训文化也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专业实训文化的形成,必须有专业实训的硬件配备和软件条件作强有力的支撑。
(3)以就业导向的质量文化。重视专业培养、重视毕业就业是中职学校教育的重要属性,在中职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中都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这一中心思想。因此在中职学校教学教育活动中、各种文化创建活动中,更应该贯彻和执行以就业为导向的质量观念,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形成以就业导向的质量文化,重视学校构建质量标准,重视教师综合素质的提升,重视学生专业素质的养成,使学生在校期间能够真正学有所长、学有所用,保证高水平毕业、高质量就业。
(4)以特色导向的校本文化。独特的校园文化能够展现一所学校独特的风格,不同类型的中职学校对校园文化建设有不同的主旨要求。特别是受经济社会发展影响巨大的中职学校教育,不同的地方经济特色,不同地域社会状况,不同市场行业发展,不同的劳动岗位、职业技能要求,各中职学校校园文化的形成也各有特色和个性。这种个性特色就是“校本文化”。因此,中职学校在推进校园文化建设中要注重总结本校的特点、优势和长项,学习兄弟学校的经验、思路,绝不能照抄、照搬,要构建体现自己特色的校本文化。
二、中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建设重点
中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的、内容复杂多、周期漫长的工程,从建校起初就开始起步,中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调整和完善要有目的、有计划,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要根据实际情况和财力状况分清先后顺序、分清轻重缓急。首先要完善理念文化建设,为整体中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明确指导思想,找准建设方向,设定具体方针;其次要规范全体教职员工和学生行为,形成丰富多彩的活动来充实和弘扬学校办学理念和人文精神;再次,优化完善视觉文化,以便能够凝固行为,最后打造和谐生态的环境建设,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确立形成中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理念思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主要是指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思想、办学宗旨、校风、教风、学风等,这是在在长期办学、发展中所形成的共同的价值观、核心理念。确立形成中职校园文化理念必须有科学合理的指导思路,中职学校校园文化精神的培育必须具有时代气息,具有开放性,能够面向世界,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必须彻底落实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始终坚持“以服务社会为目的,以上岗就业为根本”。
(2)完善形成中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行为体系。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行为文化识别系统设计与规划应保持与学校的理念文化相统一,通过各种规章制度、师生员工的行为特征来展现学校的办学理念、精神风貌、师生素质和学校的整体形象,不断提升学校的文化品牌。具体表现为:修订并完善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学校制度文化建设属于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机制建设,它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具有导向、约束和规范作用。打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根据本校的历史习俗、专业特点,开展丰富多彩、体现时代性、体现职业特色和专业特点的校园文化活动,推动校园文化建设。认真要求师生的行为规范,要求师生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从平时做起,要求教职工率先树立榜样,发挥模范作用,引导学生共同做到。
(3)创建学校“形象工程”,开启视觉形象设计。学校视觉文化是校园文化识别系统外在形象组成部分,它较其他子系统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和传播力,起着强烈的投影效果。中职学校利用学校视觉文化建设,在学校的标志性建筑、雕塑、校歌、校服等形象物中,可以融合和贯彻办学理念、治学精神,能够给社会公众和教育机构以良好的印象,提升学校知名度,传播学校形象,激发师生活力,提高教学和学习质量。对于中职学校来说,学校视觉识别系统可以主要包含以下设计内容:标识系统:校徽、校旗、校服、办公用品、等;文宣系统:学校办公教学用品,学校宣传画册等;校内网站的建设、推广和优化。
(4)整体设计、细处入手,打造和谐环境文化。校园环境文化是校园文化识别系统的基础工程。师生员工能够从优美和谐的校园环境的潜移默化中感受到学校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状态,和谐优美的环境,也会促使教师和学生不断完善自己、不断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因此,要重视校园环境文化建设,着重打造办公室文化、生活区文化、活动区文化及个性鲜明的校园人文景观,建立具有专业、职业特点的艺术长廊、教室文化、建筑小景、办公室文化、学生生活区、宿舍文化等,真正实现校园环境的净化、绿化、美化、秩序化、人文化、教育化。
总之在实际工作中,中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是一个逐渐探索、逐渐积淀的过程,是一个需要得到多方长期不懈支持的过程,只有不断提高学校领导校园文化建设的理念,不断提高教师执教水平,不断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强化全体师生的文化建设理念,改良人文环境,优化学校的自然环境,彰显职业教育的办学特点,这样才能创建和谐、温馨的中职学校校园文化。
参考文献:
[1]姜汉荣.中职学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目标和原则[J].职业技术教育,2009(02)
近年来,由于大批农民进城务工,农村学生也大批进城入学,农村学校的学生数量逐年减少,致使农村学校的办学越来越困难,农村学生的总体素质也越来越低。更由于受各种客观条件的制约,农村学校在师资力量、实验条件、课程建设、学生培养等方面远远落后于城镇学校,这就更需要通过各种校园文化建设来弥补教学条件的不足。通过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建设,能让广大学生从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在过程中感受到经历的快乐,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事实上,农村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不但没有得到很好的重视,反而被忽视。若长此以往,那我们农村学校教育的生机与活力就会丧失殆尽,农村学校的办学将会陷入危机。
一、当前农村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农村校园文化建设普遍较弱,主要有以下问题:
(一)校园文化认识片面化
不少农村学校由于对“学校文化”建设缺乏科学理性的认识,把学校文化建设片面地理解为学校单纯硬件方面的建设,认为只要把学校环境整治好、只要把学校的房子建得高一点、把教学楼打扮得漂亮一点,那么学校文化建设就成功了,这种简单的理解导致农村学校文化建设陷入片面肤浅的怪圈。
(二)校园文化建设形式简单化
农村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形式大多是单一性的互相模仿,或依样画葫芦的文体活动,没有很好地根据农村学校的区域特点、文化背景、办学水平、校风学风等具体情况,开展有特色活动,寓素质教育于校园文化建设之中。尤其是没有很好地与农村学校的地方特色相结合、与地方社会文化相结合、与农民、农村、农业相结合。当前绝大部分农村学校能体现校园文化的日常手段仅有黑板报、班会、晨会、升国旗等。有的学校连体育、音乐课程也被压缩了。总之,目前农村学校没有很好地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没有很好地给教师、学生提供充足的才艺展示和精神休闲的机会。
(三)校园文化建设缺乏核心理念
目前,农村校园文化建设普遍缺乏核心理念。具体地说,整所学校缺少一个文化核心——学校的办学理念,而在这个理念的倡导之下,又是由几个同一核心价值却有不同内涵的文化内容所组成,从而形成学校文化的整体。有的学校“文化墙”内容杂乱;有些学校张贴的名人像、警句过多,属于师生自己创作的内容很少;有的学校上墙的制度太多,但落实不力;有的学校标语使用的多是“不准”、“严禁”等,违背了新课改的人性化教育。致使校园文化建设缺乏系统性、协调性。
(四)校园文化建设缺乏投入
由于农村学校所处的环境和城市相比有一定的差距,在学校发展的资金和物质的投入方面都显得严重不足和缺乏。更不用说在有人认为可有可无的校园文化建设上的资金保证了。这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村学校文化建设的进一步发展。
二、加强农村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
加强农村校园文化建设,对于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提升能力素质、提高道德品质等方面都极为重要。在当今瞬息万变的信息化时代,农村校园文化建设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应变创新。这样,学校才能充满生机和活力,得到新的发展。
(一)抓校风建设
校风是学校师生员工共同拥有的道德风尚、行为习惯和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由于农村学校办学硬件相对较差,这就要求农村学校更要强化校风等软环境建设。加强校风建设,首先要抓好教风建设。因为教风直接影响校风和学风,校风的好差主要体现在每位教师是否时时处处为学生树立榜样,以渊博的知识、深厚的情感、端庄的仪表、文明的言行成为育人的楷模和标兵,做师德表率。学风也是学校长期以来形成的精神风貌的重要体现,它包括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奋发进取的学习精神。良好的学风能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生努力学习、奋发向上。农村学校更要想方设法,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把学生的精力引导到学习上来。
(二)抓管理制度完善
一直以来,由于农村学校受各种因素的制约,校园文化建设的管理制度很不完备,特别是缺乏校园文化建设的总体规划。广大农村学校要在抓好常规管理的同时,应及时修订并完善一系列校园管理制度,并全力抓好落实和检查,使校园文化建设制度化、常态化。同时,要健全和完善校园文化组织机构,着力打造勤奋高效的校园文化建设队伍。此外,在强调管理机制控制功能的同时,还要增强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的能力,让内因与外因相结合,更好地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从而达到育人目的。
(三)抓校园环境优化
学生能力素质的发展与提高,离不开他所学习、工作和生活的环境。环境是影响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校园环境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能力发展和心理素质。具有生命力的校园文化环境对学生发展的重要影响是不可低估的。在重构学校文化的今天,农村学校更要善于构建一种宽松与高雅、明丽与清新的校园环境文化,使学校变得更有感染力和吸引力。一方面要加强物质文化建设,努力让整个校园布局既科学合理又富有艺术韵味。另一方面,要加强校园环境建设,努力做到绿化、净化、美化。其中,校园美化不应只局限在纯粹的物质文化层面上,还应表现在通过对校园环境的点缀所体现出全校师生的共同理想、共同情感、共同审美观等精神文化上,如校园板报的内容形式,教室的布置,以及名人画像、名人名言、艺术作品的悬挂等。这样就能更好地体现学校文化的深厚底蕴。
(四)抓课余文化活动
课余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组织开展各项课余文化活动,有助于学生扩大知识面、发展能力、健全人格,是促进学生自我管理、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重要途径。与城里学生相比,农村学校的孩子课外文化生活比较单调匮乏,更需大力加强。学校组织开展的校园文化活动,必须形式多样、喜闻乐见,并且要遵循自主性、实践性、愉悦性、发展性、教育性的原则,努力做到既有思想性,又有娱乐性。如农村学校比较容易组织的青年志愿者活动、知识竞赛、演讲比赛、运动会、文艺晚会、美术书法作品展等,都要精心组织,不能搞形式主义;另外,还有必要开展全校性的学校传统教育活动,如校园读书节、校园文化节、元旦迎新晚会等,努力让每一位学生根据自身天资所好、发挥特长,各得其所,各行其乐。
(五)抓教师素养提高
具体通过多种方式,加强教师的外在的与内在的学习,不断丰富教师内涵,提升教师的精神素养。一是让教师参与学校办学理念和发展规划的讨论与制订。让每一位教师知晓学校的发展前景,并使学校、学生、教师的发展成为每一个教师的共同愿景。这样,就能更好地使全校所有教师以一种内在精神力量、共同价值观凝聚成巨大动力,时刻为实现共同愿景而无私工作。二是加强教师的自我修养。让教师认真阅读经典著作,以慎独、善思,影响教师自身的行为,人人以做一个有良知的教师为己任,不断地修为自身。三是建立一种和谐民主的人际关系。学校行政领导管理者利用一切机会,以共同利益,良好的群体关系教育之、影响之,使广大教师为了学校的荣誉、为了学生的成长成才,而团结起来,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温秋银.乡村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研究[M].广东:暨南大学出版社,2010.
【关键词】
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
学校是传播文化的重要场所,校园文化是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也是构成学校办学实力竞争力的体现。而职业学校由于其独有的不可替代的教育性质,具有潜在的教育功能,职业学校的办学的好坏,通过其校园文化就可看出来,校园文化建设是职业教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美好的校园文化会让学生产生积极向上,不断进取的动力,因而,强化校园文化建设对于营造优良的育人环境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校园文化的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1校园文化的内涵
校园文化是指主导以课堂教学为代表的理论文化之外的文化活动和现象,是指由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以校园空间为背景,围绕教学活动和校园生活而创制并共享的精神物质文化整合系统,它包括校园建筑设计、校园景观、绿化美化等基础设施的内容,也包括学校的传统、校风、教风、学风、人际关系、共同的价值观、以及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和学校成员在共同活动交往中形成的非明文规范的行为准则。良好的校园文化对于发挥和激励广大师生员工的办学积极性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不仅能陶冶师生的情操,规范师生的行为,而且能净化心灵,激发师生进取,对于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也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海原职业中学自从搬到新校区以来,学校就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用了不到两年的时间,通过加强校园文化活动基础设施建设,创新校园文化活动,规范校园文化活动模式,为广大为师生创设了一个优美的自然环境、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目前,学校仍然在努力建设具有时代特征和职业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努力培养大批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建设者。
2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推进校园制度文化建设
海原县职业中学培养方向是面向上一级职业学院,所有学生都要参加职业高校对口招生,让学生到高等学校学习,为了保障学校教育的有章、有序和有效,学校主要抓过程管理、抓学生的思想道德,从而形成了自我激励、自我管理的制度文化。让学生在遵守规章制度同时,引导其不断提升自身思想道德素质。因此,我们要在突出特点上下功夫。海原县职业中学适应时代需要,开设了汽车维修与运用专业和学前教育专业,通过打造特色专业,提升学校的竞争力,学校将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放着第一位,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设施建设作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重点突破口,建立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的专业教室,使教学、实训、实习、考证为一体,使专业教室具有多媒体教学、实物展示、演练实训、形体强化训练等多种功能,营造出良好的职业氛围和环境。为达到以上目的,海原职业中学根据海原独具的文化环境与自身特点,对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开设了刺绣专业课程,2006年,宁夏回族服饰(回族刺绣)被评定为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专门聘请海原民间艺人讲授回族刺绣,把回族刺绣作为一个手工专业课,进行普及培训,让流行于民间的手工艺步入校园,让学生对回族刺绣技艺进行系统学习,通过学生对回族刺绣这门课程的学习,使回族刺绣这一传统文化能得到传承与发展。在教学中,广大师生通过查阅资料、问卷调查、走访民间艺人等方法和措施,探讨回族刺绣现状及这一文化遗产的传承情况,对回族刺绣工艺在课堂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保护刺绣工艺,恢复回族刺绣针法等技艺进行了整理挖掘,使回族刺绣文化这一流传了几千年的古老的文化遗产能够继续传承下去,具有极其重要及深远的意义,这也是摆在我们每一位中职教育工作者和关心中职教育事业发展人士面前的严峻课题。
3以鲜明的专业特色,加强校园行为文化建设
学校的各个专业要在校园文化建设规划的统一要求下,本着与学校文化协调发展、突出特色的原则,切实加强学科建设,形成具有本地方特色的文化氛围。近几年,学校组织了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校园活动,以贴近校园、贴近学生为内容,使校园处处洋溢着时代气息和青春气息。海原职业中学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开展了计算机专业设计制作成果展示,刺绣大演练比赛,开放校园网络平台,建设师生交流平台,促进师生交流,融洽师生关系,将知识与实践结合。营造校园学术氛围;经常组织各种各样的群体文体竞赛,如基础部语文组演讲朗诵比赛、学前教育班的全体学生参加各种文艺演出、体育部组织开展了两次学校体育运动会、参加了省级职业学校学生运动会,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极大地提高了海原职中在社会各界的知名度,特别是学校教工军乐队的建立和在全县各种大型活动中的频频亮相,更为校园文化增添了特质与魅力;为满足学生就业应聘需求,学校多方争取政府部门的支持,充分发挥南华山国家技能鉴定所的优势,让学生免费参加国家技能鉴定考试,促进学生学习的成就感,激发学习热情的持久性。
4强化对外宣传工作,提高校园文化建设水平
在职业中学的办学过程中,学校特别重视学校重大事件、重要活动和典型人物的宣传,报道学校的特色和亮点,提高学校在社会上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树立学校在社会上的良好形象。在这方面,海原职业中学创办有自己的报纸《职教之光》,从2015年起学校有创办了《海原职教》杂志,向各职业学校,县级各中小学宣传职业教育,不断在省市报刊增加发稿数量质量,宣传亮点工作,努力扩大学校的社会影响力,为学校的改革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推广学校文化品牌,展示学校风采,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自然很受社会和企业的青睐。
总之,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窗口,随着社会文化大环境的不断发展,职业中学校园文化正在发生变化,日益彰显本身所具有的职业特点。海原职业中学通过校园文化建设为师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校园空间,注重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坚持校园文化建设与中职学校职业教育理念和办学方向相结合,为提升办学品质、构建和谐校园积极努力,真正构建起既有活力,又有深厚文化底蕴和鲜明特色的职业中学校园文化。
【参考文献】
[1]李飞.努力建设高品位的校园文化[J].陕西教育学院报,2003.
[2]耿玲.积极探索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J].职教论坛,2006.9.
[3]卢永刚.中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探讨[J].中等职业教育(理论),2009,12.
一、加强制度文化建设
文化行为包括行为规范和行为模式两个方面。校园行为规范是指学校教育、培养人的各种规章制度,如:《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师工作绩效考核细则》等。行为模式包括学习、生活、工作的行为方式等,如:《寄宿生一日行为规范》、《寄宿生在校安全条例》、《中小学生管理人员岗位职责》等,这些行为规范和行为模式构成了校园文化的管理内容。文化行为设计出台前经过学校全员反复讨论,一致认同后,方能出台,以达到全体师生员工共建校园文化、共造校风、共守校规的目的,一方面约束教职工和学生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不良言行;另一方面能更好地引导师生和员工,对照规章制度忠实地履行自己的职责,规范自己的言行,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风貌。
我们在不断完善原有的规章制度的基础上、另创建校本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农村寄宿制学校管理机制,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民族乡村学校必须形成养成教育。内涵当地民族风俗习惯,养成节约的好习惯。在哈萨克族民俗习惯中提取有利于学生成长发育的部分融入到我们校本制度里、例如:哈萨克族禁忌、环保教育、个人卫生、公共卫生、敬老爱幼等。另一方面创建“补充营养”制度。现在全区已经执行了学生营养改善制度、学生的营养补充已经有了一个角落。
我们的“补充营养”制度是指我们的教师、我们的老师们常年在艰苦的农牧地区从事自己的教育工作、各方面的条件当然不能和城里和发达地区相比。几年工作下来、他们都有地方因素引起的多种疾病。比如:类风湿性关节炎、慢性咽炎等等。我们的“补充营养”制度一方面给这些老师一个心里的安慰、另一方面促进他们的营养补充。在老师们上班几小时、已经筋疲力尽的时候给他们端来一碗热腾腾的奶茶,换回他们对工作的精神。
二、加强师德文化建设
教师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角,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因为教师既参与了校园文化的设计,还要组织实施。素质教育,教师先行,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先要提高自身的素质。因此,教师要主动用校园文化行为约束自己,塑造自己,以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完善的形象,影响教育学生,要自觉地把校园文化建设融入到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
我们狠抓“师德建设年”机遇制定符合我校师资队伍、符合我校传统、符合我校构建的活动,逐步完善。把《教师职业道德》《教师十不准》等必服的部分放在暗地里,把表层活动推向深层的重要途径。利用具有感动力的标语和教师的一举一动展现出我校教师的道德成长。另评选“温馨老师”“身体健壮老师”等一系列活动。促进教师道德成长。
三、加强活动文化建设
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狠抓寄宿制校园文化建设重点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点。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它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围绕培养“四有”新人目标,融知识性、思想性、娱乐性为一体,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我们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宗旨,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优化育人环境,广大师生正是在组织和开展健康、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中,不断提高素质和增长才干的。
农村寄宿制学校,可根据各校的特点和优势,创造性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挖掘德育教育资源,展示校园文化的乡土特色、民族特色,使多姿多彩的农村校园文化活动在思想道德教育中大发异彩,相得益彰。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激励学生积极上进,增强辨别真、善、美的能力,营造人人争上游,个个创优秀的良好氛围。在加强活动文化建设的同时我们改造活动形式。不要重复传统活动。例如周活动计划保持教育内容,但形式独特的综合活动、进行一个主题活动达到多种目标。很精致的采取在一个活动当中展现教学活动、德育活动、劳动等方面的融入,以此打造一个独特活动文化。这样可以节约时间、节约人力。
四、加强环境文化建设
是设计文化环境,创建文化氛围。校园的物质文化环境是校园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包括学校各种物化的文化形态,如:校容、校貌、自然物、建筑物及各种设施等。校园的物质文化环境是校园文化的“硬件”,没有完备的“硬件”系统,校园文化就得不到健康的发展。因此,上级部门已经打造了校园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学校要精心谋划,因地制宜地不断加大校园环境的绿化、美化、净化力度,积极争创“园林式学校”、“花园式宿舍”,使广大师生和员工,在幽美的环境和浓厚的文化氛围中,感受高雅文化的气息,获得情操的陶冶。
我校校园环境文化建设的最体面的一项是整个校园色彩保持一致。利用我校地理优势,在环境布置方面努力打造“爱国主义”教育的理念。我们伟大祖国的国旗是黄色和红色组成的、我们注重“色彩文化”整个校园建筑只有黄色和红色刷出来、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具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特点。
此外、我们在创建独特校园文化的过程充分利用以下几点:
立足当地本校实际,打造富有个性特色的寄宿制校园文化。
农村寄宿制学校因规模、办学条件、建校历史、管理方法、师资状况和地域特征等各不相同,所以,各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也会各有差异和特色,各校可从本校实际出发,继承和发扬本校的光荣传统,挖掘地方文化资源,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努力打造富有本校特色的校园文化。
(一)是继承和发扬学校的光荣传统,形成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的核心是校园精神,是校园人的价值观念问题。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是以高尚的价值观为主导的。校内良好的学风、礼貌的行为、文雅的举止,乃至校容校貌,都是某种精神文化的物化,成为指导行动的准则。校园精神可以产生推动力,推动和激励人们为实现学校的发展目标而努力,校园精神可以形成凝聚力,促使上下左右同心协力,团结协作;校园精神还可以演化为约束力,起到扬善抑恶的作用。
(二)是善于挖掘地方德育资源,广泛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1.校园文化有重要的育人作用优秀的校园文化像扑面而来的清风,使人感到精神愉悦,体验到精神的力量。积极向上、丰富浓郁的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的底色,为学校的各项管理和教书育人目标的实现提供推动力。校园的文化环境与精神氛围蕴含着教育目的,深刻地影响着学生的个性发展,特别是影响着学生的价值取向、思想品德的形成。校园文化以强大的渗透力、影响力和教育力,帮助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塑造健康的人格。涂又光先生提出“泡菜坛子”理论,指出了学校的文化氛围对教育和影响学生的重要性。学校的文化氛围和精神传统就像泡菜坛子里的水一样,对学生的教育起着浸润和渗透的作用。
2.中职学生身心发展需要适合的校园文化中职学生文化基础较薄弱,许多学生在中小学阶段由于学习成绩不理想,受到老师、同学和家长的较低评价,心理上受到挫伤,产生了自卑、逆反心理,他们以不同的方式发泄着痛苦和不满,行为举止存在诸多陋习。要让学生学会做人,成为对社会的有用人才,要保持校园稳定、和谐,就必须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润物无声地教育和感化学生,使他们重获信心和勇气,学会正确地对待自己和他人,在学会技能的同时形成较高的素养。
二、中职学校建设校园文化的方略
1.制度建设促进成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准确把握中职人才培养的目标和任务,把学校的精神理念和价值观体现在管理制度中。中等职业教育肩负着为生产一线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任,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不仅要学习知识和技能,更要学会为人处世的道理,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良好的行为。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学校的实际,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有计划、有步骤地从多角度营造校园文化环境,给制度以灵魂,强调师生的理想信念、奋斗方向、做人准则。加强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制度管理,把精神要求与具体规定有机地结合起来,为校园文化的建设指明方向。
2.开展有特色的校园文化社团活动中职学生思维活跃,精力旺盛,自我意识增强。要围绕学校办学目标和学生身心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突出重点发展的校园文化品牌。通过举办各种校园文化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现才华的舞台,用富有情趣和高尚的活动陶冶学生的情操,充实学生的精神世界,培养他们的积极情感,养成健全人格。开展校园文化活动,首先要体现思想教育功能,通过重大节日和有意义的纪念活动,开展一系列主题活动,使学生参与其中,受到感染熏陶。其次,通过举办丰富多样的活动,融入教育目的,实现对学生的教育和感化,如举办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运动会、读书活动、书画比赛、校园歌手大赛、迎新文艺演出等活动。再次,搞好社团组织建设,培训校园文化骨干,使其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先锋作用。通过对学生团体骨干的培训教育,实现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目标。
校园文化是学校的灵魂,更是学校发展的命脉,对一所新办学校尤其重要。如何建设校园文化成为学校管理者必须面对并且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学校文化建设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搞好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切实搞好校园硬件设施设备建设;二是学校要八方筹集资金,发扬艰苦创业精神,搞好校园的绿化、净化和美化,从而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三是用好学校每一块场地,把它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好素材。
二、精神文化引领
学校精神文化是学校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主要价值体现在教育价值观、办学理念,并由此而产生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和精神风貌等方面。学校要结合历史和现实文化,广泛征求意见建议,通过集体论证,明确自己的办学理念、特色,并深入学习,让每一个人都深刻领会其内涵。用它来影响学校成员的价值取向、人格塑造、思维方式、精神气质、道德情感和行为模式,让全校师生形成一股合力,共同努力,促进学校全面发展。
三、环境育人
美化校园环境。让墙面说话,让标牌宣德,让场馆载道,让音像(指校园广播、网站)怡情的方式传递着校园文化的内涵。通过合理规划,我校各种标牌设置都注重美观、精致,走廊过道和室内均饰以与环境相协调的体现公民道德规范、前途理想教育,职业道德要求、素质教育实施、人文精神培养、终身发展需要等内容的名人名言、学生名片、班级名片等,确保校内的每一处细节都充分体现育人的功能。通过对校园内的绿地、园林、道路给以人文化色彩命名,丰富校园文化内涵,提升文化品位。
四、关注师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加强人文关怀
新的课程改革提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这为校园文化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也给校园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
1.打造教师专业发展平台,促进实现其人生价值
比如,改革班级管理体制,增强班主任教师的责任意识,建立“十佳班主任”和“十佳教师”荣誉称号制度,定期征集和评选班级管理的有效办法和学生成长的典型案例,开展优秀班主任工作手记展评活动,建立班主任工作论坛,以活动促发展,全面提高班主任的素质。构建学习型组织,建立教师梯队培训机制,打造名师工程的教师文化。确定市、区、校三级的名师梯队,各梯队教师要努力超越自我,向上一级奋斗。以学习活动强名师,开展不同形式教师培训活动,比如专题讲座型、结对帮扶型、小组合作型、梯级演练型等。
2.关爱学生,促进健康发展
作为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今时代,技工教育的发展受到了较多的关注与重视,其在面临较多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较大的发展挑战。加强技工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是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促进学校顺利发展运营的重要途径之一。下面,笔者将对技工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进行相应地探讨。
一、技工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所谓校园文化是一个相对宽泛的概念,它指的是学校全体师生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积累形成的,并被所有社会成员所共同遵守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以及行为规范等的总称。校园文化又可以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校园文化的合理与否也体现出学校的运行良好与否。校园文化建设的目的是为了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加强技工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是十分必要的。健康的校园文化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从而更好地应对未来的工作、学习与生活。校园文化建设能够进一步美化校园环境,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得学生在更为健康的环境中,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学生也可以通过校园文化建设,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和自己的组织协调能力。由此可以看出,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帮助技工学校提高自己的办学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也能够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二、技工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途径
与普通的高校相比,技工学校有其特殊性:学生的整体素质偏低,年龄结构不同,这也制约着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推进。结合当前的实际情况,技工学校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要端正技工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理念实则是技工学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技工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宗旨都是在学校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凝聚形成的。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技工学校要充分发扬长期以来的学校优良传统,借鉴其他学校的典型的优秀的校园文化,做好学生的思想道德及专业技术教育工作,致力于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技工学校还要注意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要改善学校的整体教风,从而构建一支爱岗敬业、关爱学生、为人师表的师资队伍。在日常工作中,要注意引导各个学生,规范学生的行为,培养大批的专业技术人才。
第二,要加强技工学校的物质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部分,其中精神文化是核心,物质文化为精神文化的建设提供重要的基础。首先,要努力完善技工学校的校园建筑和场所,从而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学习、工作、娱乐的场所,也能够为各种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提供良好的基础。同时,合理的校园建筑环境能够让教师和学生都保持良好的心态,从而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学习。除此之外,技工学校还要加强校园的广播站等建设,从而更好地进行校园文化的宣传工作,使得校园文化内涵能够深入人心。
第三,要完善技工学校的校园文化制度建设。文化制度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而各种规章制度和传统的仪式都属于学校的制度文化。校园的规章制度是所有教师和学生都必须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也是校园文化活动进行的保障。各个技工学校要努力完善自己的规章制度,并保证规章制度的全面落实,从而为教师和学生的生活、工作与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当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技工学校还要从实际出发,不断更新校园的文化制度。
第四,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校园文化活动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能够使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锻炼提升自己的组织能力。技工学校可以定期举办各种校园文化活动,包括运动会、校庆、演讲、模拟大赛等,号召所有学生都参与进来;要根据不同学生的专业领域,组织学生参与各种社团活动,如广播站、书法协会等,为学生提供更多活动的舞台,也努力提升学生的组织能力,形成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
三、总结
技工校园文化建设的目的是为了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为学生提供更为良好的发展环境,从而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但是,技工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过程,不是一早一夕就能够完成的。学校应该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将其融入到学校的各项活动中;教师和学生要认识文化建设的意义,加强团结合作,确保校园文化建设的相应对策全面落实。政府应该更为重视技工教育工作,加大技工教育方面的资金、人力等投入,促M技工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作者简介:王娟(1984-),女,籍贯:山东巨野,工作单位:菏泽高级技工学校,研究方向:教育管理,学历:研究生,职称:讲师。
参考文献:
[1]金莲姣.技工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探索与实践[A].中国职协2015年度优秀科研成果获奖论文集(中册)[C].2015
[2]袁燕,吴亚萍.高职现代学校制度与学校文化、制度文化的关系及融合路径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4(18)
关键词:
校园文化;时代精神;本土化;现代化
高等学校是先进文化积淀、发展和传承的主要社会机构,承担着传承文明、创新理念、培养高素质人才、服务社会的职能,这对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具有重要意义。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对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思想素质、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1]。然而当下中国的高校文化建设并不理想,旧意识与新风尚的交叠、旧体制同新形势的际遇突显了高校文化建设的困境。有鉴于此,笔者选择以本土化和现代化契合为创新视角,研究新形势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解决进路。
一、诊断:当代中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问题
高等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在输出精英、供给现代公民上有着不可替代的正向功能。但是也应意识到,高校的这种功能并非仅仅由其专业教育环节来承担,校园文化对于人才的养成同样影响显著,唯有出色的专业教育和良好的校园文化两相结合,人才培养的完整系统才能够形成,进而有效地输出其教育资源和能量。但在现实中,高校对于校园文化这一重要维度往往疏于关注或难以给予回应,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已经愈益突显出来,它集中反映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总体定位不清晰,文化建设附庸于行政管理
校园文化浸透于高校各主体的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其功能亦多种多样,主要表现在:对高校校园主体的价值导向功能、对社会各方面群体行为方式的规范功能、对学生综合思维和专业思维的培育功能、对校外社会秩序的引领和构建功能等等。但是从现实看,目前大多高校都将校园文化建设局限在学生的思想教育及行为规范层次,强调校园文化对于学生的行为调控功能、激励导向功能,这从某种程度上把文化建设归于校园管理名下,而并未把其放置在办学目标的大视野下。这实际上也反映了中国高校仍处于实现现代化之前阶段的窘境,高校管理体制实际上沿袭了政府模式,实行上令下行的行政管理,每所高校都有一定“级别”,大学俨然成了一级政府[2]。在这种泛行政化的导向下,校园文化难以形成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两个向度的良性互动,教师、学生的参与度遭到压缩,“交往理性”被官僚意志主导的“工具理性”抑制,文化建设所蕴含的自主性近乎消失。而凭借集中意志单方主导的管理型校园文化必然有违文化之本意,并且由于缺少民主性、开放性,它也必然面临理性失灵的风险,进而是文化建设无法反映真实需求而空耗资源的风险。
(二)无力因应和引领社会思潮,主流文化受创
21世纪国内外形势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这个时代,整个世界是一个开放的、有机的统一整体,在这个统一体内部,任何组成部分发生变化都不会是孤立实践,文化和社会思潮也不再是静止、隔绝地存续于它的初始载体,其传播和更新业已成为不可阻拒的潮流,任何国家、社会组织和个人都无法置身其外。由于高校教师及科研工作者始终同不断更新的国内外思想文化保持紧密联系,而大学生群体又因其特殊的年龄及心理结构而对新鲜观念意识具有格外的敏感,因而高校及其校园文化必然同种种社会思潮保持十分密切的联系。因此,在全球化背景下,高校已经成为因应和引领社会思潮的前沿阵地,如何通过校园文化建设消解思潮涌动中隐含的消极成分以及借助新思潮的推力培养和传播理性的公民意识从而辅助转型期中国社会秩序的重建越发成为当下教育界的一项重大议题。然而当下的高校校园建设却始终未能对这一议题有实质性回应。实际上,在涌动的纷繁社会思潮下,高校教育未能为学生提供包容面对和理性甄别的平台与校园文化环境,这导致学生更容易以偏见代替意见,不经思辨地反对主流并且将一切同主流背反的文化倾向默认为“理性”和“文明”。与社会大环境同时变迁的还有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小环境”,互联网的发展和普遍使用使得当代大学生虽身处校园却也能构建起十分广阔的“生活圈子”,这也使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能够直接同外在的社会大环境勾连起来。这种变化虽然扩展了大学生的视野和思维并提供了学习上的诸多便利,但也加剧了他们所面临的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一些消极内容(尤其是不健康的网页以及相当一部分网络游戏)以隐匿的却又极具渗透力的方式引发了他们思维秩序和心理秩序的紊乱,这同样造成了曾被视为“正统”、“规矩”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遭受侵蚀。而目前高校对于这一棘手问题通常难于应对,传统的管理手段在互联网时代下已经频临失效。
(三)校园文化发展失衡,精神文化建设滞后
通常而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蕴含了三个维度,即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其中,校园文化的精神维度主要是指贯穿于学生及教职工的学习、工作及生活中的一种观念意识指引,如价值观念、政治取向、道德观念等。如同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高校精神文化建设对其他两方面具有一定的反作用:先进的精神文化建设对校园文化其他两方面建设起着积极促进作用,落后的精神文化建设则起着阻碍作用。因此,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精神文化的滞后不容忽视。然而,从目前的实践看,高校校园文化发展并不均衡,对于精神文化的重视程度明显不足———疏于发展精神文化而倾注更多心力于物质资源的积累,由此导致高校“校园文化”普遍缺失精神支撑。这实际上是一种本末倒置,高校的物质积淀应当为精神文化建设服务,它是实现丰富的大学精神的一种手段,而非目的。正是由于这种本末倒置,校园文化开始遭遇“物化”的危机,施教者与受教者愈益“把高等教育视为通往良好就业机会、增加收入和社会流动的途径,他们更少关心高等教育的内在价值”[3],教育的本质被功利化的价值取向所取代,作为教育“产品”的学生在接受和内化了这种价值判断后又将其带入社会,当这种“源头活水”源源不断地灌注到社会系统,其整体价值取向亦将遭受扭曲。
二、破题: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时代精神
总体上讲,中国当下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着前述三方面问题,它实际上反映着社会转型期中国高校文化建设所面临的路径难题,亦即本土与现代两个向度相交叉所引发的选择及策略考验。所谓现代化,人们一般地把它理解为自工业革命以来,现代生产力导致加速发展的社会适应性变化的大趋势[2]。新形势下的现代化应当具备更丰富的含义,它意味着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和进步。在校园文化建设的现代化层面,它一方面强调校园文化发展的自主性、综合性与可持续性;另一方面在依法治国思想的指导背景下,也内含了去官僚化的校园行政管理体制建设。简而言之,校园文化现代化是以造就一批符合时代精神、适应时展的人才为目标,全面推进校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综合发展。本土文化并非单纯地沿袭传统文化,它是各种文化经过本民族的习惯和思维方式沉淀的结晶,亦是经过兼收并蓄、否定之否后的当代表达[3]。新形势下校园文化建设的本土化,从宏观角度看,是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吸收和借鉴西方外来的优秀文化并将其整合内化,从而丰富校园文化建设的表现形式。同时,就地方层面而言,校园文化本土化还包括考虑某一所高校所处的具体地理位置,结合该地方特有的历史文化与环境特色,使该院校与周围社会协调发展,实现校内文化与校外文化间的联动、交流与相互促进。
(一)高校校园文化本土化建设的重要性
1.高校校园文化非本土化的负面影响
当前高校校园文化的开放性使得多元文化得以迅速涌入校园并呈现出几何式的发展、扩散,这就不可避免地导致了高校校内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价值观的激烈碰撞。例如,中国传统儒家文化所倡导的“德治”思想至今仍在大多院校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而现代西方“民主”、“法治”思想的流行则对各高校的文化价值观造成了不小的冲击。同时,东方传统文化所主导的地缘与人情思维也与西方现代文化观中的理性与规范大相径庭[4]。在传统中国与现代西方价值观的剧烈冲突之中,如若不能将西方文化合理内化、本土化并熔铸于中国特殊国情之中,高校的校园文化便会呈现出两极分化、极度不和谐的状态。就地方层面而言,从社会现实看,高校的精神文化相较于其所处的地方社会文化更为滞后,它往往会同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脱节,这使得一些社会性极为突出的专业学科(如法学)和该学科的学生容易脱离社会现实根基,它反过来也制约了高校的长远发展。
2.高校校园文化本土化的积极效应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自身精神的体现,而大学精神①不可能自发形成,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铸就,这需要历史的积淀、继承和再造。纵观现代高校的发展史,每所成功的院校都离不开大学精神的支撑,而大学精神传承的重要载体就是校园文化[5]。强调校园文化建设在国家层面的本土化,有利于在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发展适宜当今中国国情的校园精神文化。例如,在政法院校的文化建设中,将西方现代“法治”理念与法学教育文化进行有选择、有区分的接纳与吸收,可以使政法院校一方面葆有传统法文化的精髓,一方面同时代的发展与全球化的思潮相协调,促进政法院校法文化的多元发展,形成积极、正面、有着鲜明时代特征的政法院校大学精神。同时,据前所述,校园精神文化的发展对于其他两方面———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起着良好的促进作用。故高校校园文化的本土化,在丰富其精神文化的同时,也可相应推动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统一协调的发展以及高校校园文化体系的完善。在地方层面,发扬文化本土化思想,有助于实现高校校园文化与周围社会地域文化的协调适应。由于网络环境的开放性与社会大环境文化的影响,高校的校园主流文化受到严重冲击,造成学生的信仰危机与道德缺失等负面影响。而地方文化的本土化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文化本土化后,当地社会文化对高校的校园文化形成良性促进作用,可抵御由于校园自身文化的贫瘠给网络文化、社会负面文化遗留的可乘之机,也减少由此带来的反面冲击。同时,在实践教学中注重与社会的联动,可使得培养出的学生各方面综合素质与能力更符合社会需求,有助于孕育当今时代所需要的社会精英。
(二)校园文化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性
1.高校校园文化非现代化的负面影响
高校校园文化的现代化维度的缺失,重点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高校校园文化主体缺乏自主性、能动性。校园文化作为一种客观、抽象的精神,其实现有赖于作为高校校园文化第一主体的学生。但就具体情况看,当下高校的人才培育模式较为单一,人文社科专业尤为明显,它们往往集中于课堂、书本的理论教育,而轻视了实务经验对提高专业能力和综合素养的重要性。同时,学生在专业知识的学习过程中缺乏自主性,不能很好地认识到自己作为学习主体所应当具备的积极精神面貌与学习主动性,往往被动地接收老师的课堂教学、书本上的理论知识。“重理论、轻实务”的非现代化教育思路以及“被动型”的非现代化学习态度难以培育出符合时代精神的现代人才。第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官僚化问题严重。目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体制以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为主,以校长作为全校的主要领导者,自上而下地形成完整、体系化的行政管理体制[6]。如果能够高效运行,这种管理体制对于高校的文化建设无疑起着积极推动作用。然而受市场化、功利化等因素的影响,行政管理者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自身问题也随之暴露。具体而言,思想在高校的行政管理体系中盛行,行政管理者往往将校园文化建设当作形象工程来完成,未能从实际出发挖掘校园文化对于学生的深刻影响,而是停留在模仿、上传下达的形式主义阶段,造成校园文化建设无法发挥应有作用。同样严重的问题在于,校园里官僚思维的存续本身就为校园文化注入了消极成分,严重背离了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意旨。
2.高校校园文化现代化的积极效应
高校校园文化现代化的首要任务便是体现时代精神,即紧跟时代潮流,与时俱进,将时展中的先进文化熔铸于高校自身文化之中。这就要求高校将自身的文化扎根于现代文化之中,兼并包容,使之成为校园文化两大主体———学生与行政管理者的观念、价值追求以及行动方式。现代化理念所强调的自主性与综合性对于大学生的专业学习起到了思路上的指导作用。须把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与主动性作为高校校园文化发展的核心动力,这就意味着学生在专业学习的过程中应当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理解基础知识的前提下,积极参与课题调查、积极参加专业性社会公益活动等(如法律援助、医疗知识宣传)。唯有如此,才能够实现专业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实现个人的全面化、综合化发展,强化学生作为高校文化建设主体的优势地位与影响力。同时,现代化思想中所内涵的“去官僚化”与“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对于当代高校行政管理者的活动有着大方向上的指导作用。“去官僚化”,即要求高校的行政管理应该回归到为师生服务的本位,而不应该继续以严重的与官本位的思想单纯地“管理”师生。这就要求高校的管理制度中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贯彻民主发展的原则。行政管理者在运行高校管理过程中,应当发扬现代化人文精神,以校内广大师生为本,去除顽固的官本位思想,促进行政体制的合理性与科学性,为良好的校园氛围奠定基础。只有当“去官僚化”、“以人为本”的现代化理念真正践行于高校行政管理体系之中,并得到了全体师生的认可,校园文化的建设才能真正步入制度化轨道,体现人文关怀的精神。
三、方案: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方法与路径
(一)与外界联动,拓宽高校文化建设空间
1.因地制宜,加强校内校外文化互动
文化具有外在的社会性,校园文化环境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前提和基础。尤其对于具有强烈社会效应的人文社科院校而言,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推动校内文化与当地社会文化间的联系,实现文化建设的“地方社会化”与当地高校对于地方社会的文化、价值引领;换言之,加强校内外文化的沟通有利于在进一步丰富高校自身文化的同时,进一步推动地方社会的经济、文化发展。所以,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切实贯彻文化的本土化确有必要,尤其是应考虑到校园环境与周围社会文化氛围的有机融合。此外,“文化本土化”同样体现在立足于本校的具体情况渲染校园文化氛围,使得该特定高校的文化思想能够在深刻地被师生体会的同时,更有效地发挥其对于当地社会的影响力。以政法院校为如,学校或学院可通过展板、橱窗等途径宣传本校法学教授中的先进典型与优秀科研成果创作者,以“身边人”作为切入点建设高校校园文化,构建政法院校浓郁的法学氛围,并激励更多教职工创先争优、更多法学硕士生和博士生加入到科研队伍中;这同时也达到了向社会展示政法院校强大科研力量与科研能力的效果,将该政法院校的特色文化触角伸向当地其他领域,起到了优良法治文化输出的效果。
2.开拓创新,增进国内国外文化交流
从前面的论述中可以看出,“文化本土化”包含“国家层面的本土化”与“地方层面的本土化”两个层次,它们之间并非对立冲突的关系,而是交叉统一、互相联系的。因此,在高校的文化建设过程中,不仅应当实现高校与当地社会的文化联动,还应当加快国家层面的本土化进程,强调国内文化与国际文化的互动交流。具体而言,促进国内高校校园与国际优秀院校之间的文化交流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例如,许多高校现已与美国、德国、英国、法国等西方先进国家的大学、学院间开展教师、学生的定期交流项目,通过这些交流,一方面向国外输送中国传统文化,并传播中国现代法治进程中的特色理念;另一方面也借鉴和吸收西方先进的文化及经验,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中国国情有选择地将其适用于中国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形成校园文化的良性国际互动。
(二)加强文化建设中的各方主体地位,推进人才培育
1.强化管理队伍建设,树立文化战略思想
在现如今大多高校自上而下、垂直领导的行政管理体系中,校长为高校的主要领导者,主要制定方向性的文化战略方针;其他行政管理人员成为文化理念的践行者与实际运作者。他们都在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尤其是制度文化的建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强以校长为领导的行政管理队伍建设势在必行。首先,作为领导者的校长要树立长远的战略眼光,要以“以人为本”的现代治理理念为基点,结合自身院校的文化特色,制定适合本校的文化发展路径。其次,在具体行政管理运行过程中,应当贯彻“去官僚化”的现代治理理念,使其成为高校体制改革的正确方向与主要目标,排斥行政管理中存在的形式主义、文牍主义,克服脱离师生群体的倾向,以全体师生的切身利益与长远发展为本位,开展学校管理。只有在校长的方针制定与具体管理者的行政活动中都强调“去官僚化”、“以人为本”的现念,高校的组织机构和队伍建设才能够突出该校校园文化的思想性,使得校园文化的建设有组织、有秩序,落实到高校的制度文化与物质文化之中。
2.调动学生自主性,烘托校园文化氛围
学生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第一大主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应充分发挥主体作用。结合“自主性”、“综合性”的现代化理念,应当调动学生参加校园文化建设活动的积极性与完善自我发展的主动性。首先,应当吸纳学生参与大学章程的制定、修改和学习。大学章程是一所学校的“宪法”,是学校发展和内部治理的根本依据,唯有引入民主机制才能使得这部“宪法”获得真正的生命力,也才能激发学生的自主性,促进校园民主、理性文化的张扬。其次,通过鼓励学生自身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与专业知识的丰富营造和引领良好的文化氛围。就思想道德素质而言,当今现代化思想所倡导的科学精神,有助于培养各学科(当然也包括人文社会科学)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站在相对科学而客观的立场上对政治文化、社会事件作出相对合理的价值判断;就专业知识而言,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在专业学习过程中,学生应当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追求理论与实践并举,做到全方位发展,以此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要。以政法专业为例,在完成课堂基础法律学习的同时,法科学生应当积极、主动参加诸如法律诊所、辩论比赛等校园文化活动,提高自身法学素养;在通过法学专业学习形成一定的法律思维后,法科学生应当通过各类社会调查、社会考察、“送法下乡”、普法宣传等有益的社会实践来了解社会动态、丰富法学知识并宣传法治思想,推动文化建设的发展。
(三)统筹本土化与现代化,发展独特大学文化
高校的校园文化是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物质文化三方面的有机统一。新形势下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应当是以现代化为导向的,同时也应立足于中国本土,符合当地社会特色发展路径,并且形成以精神文化为中心的三维度协调发展。具体而言,应当从如下几点着手对之加以落实:(1)立足本土特色,促进文化交融。通过国内院校与国外院校间的项目交流,在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合理吸收借鉴优秀外来文化;与此同时,通过一系列综合性或专业性的社会实践,保持高校校园文化与当地社会文化的统一协调。(2)面向现代化,着力推进文化观念创新。把握现代化思想中“去官僚化”的内核,使之贯彻于高校行政管理体系的建设之中,打造具有先进性、纯洁性的管理团队;提炼现代化思想中“自主性”、“综合性”的精髓,使之适用于学生的教学实践之中,以此培育出主观能动性强、综合素质高的各类人才。(3)打造特色校园文化,培育文化活力。无论是对传统文化的承继,还是在此基础上对创新文化的发展,激发高校校园文化的活力始终是最终目的。据此,需要在教学科研及相关文化活动中突出大学精神,注重校园文化品牌的形成,如利用辩论比赛、学界大家、政界翘楚等增加高校显性文化的作用,同时加强教风、学风、校风建设,挖掘校园文化中的人文精神与法治精神,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加以延伸和扩展。
四、结语
时代的发展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创造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如何在新形势下以创新的方法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构建高校校园文化成为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这一方面需要立足中国本土特色、当地社会特色,创新吸收多元文化,以指导大学精神的构建;另一方面需要面向现代化,发扬“自主性”、“去官僚化”精神,以培育具备现代知识、现代意识、现代能力的全方位人才。但同时,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工程[7],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新情况的涌现,仍需发掘出不同的视角,以进一步推进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提出解决文化建设过程中新问题的种种对策。
作者:罗丽琳 单位:西南政法大学法学院
参考文献:
[1]李晓彦.论高校校园文化创新与实践[J].中国青年研究,2009(10):77-83.
[2]冯平.压抑与超越:高校管理异化问题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1.
[3]菲利浦•G•阿尔巴赫.大众高等教育的逻辑[J].高等教育研究,1999(2)16-22.
[4]童芍素,张国强.现代化和大学校园文化建设[J].浙江大学学报,1995(6):49-54.
[5]李莉.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文化本土化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科技信息,2013(2):22-27.
[6]高名亮.多元文化对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挑战及对策[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7.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结合体和承载物,会对学校教职员工及学生产生精神上的的熏陶,并不断影响着他们的行为方式,对提高学校师生的整体素质和对实现学校的发展目标具有深远影响。要建设好中等艺术学校校园文化,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办学理念的科学规划
办学理念是一所学校的办学方向、办学思路的指路明灯,校园文化的建设一定是建立在科学化的办学理念基础之上的,对办学理念进行科学的规划并长期运作将会对校园文化建设产生深远的影响,会从本质上形成和推动校园文化的发展。艺校的校园文化就更应该具有自己的特色和灵魂,形成有利于发展学生艺术个性的办学理念。如果没有适合自身的办学理念,学校的发展就会没有根源,找不到自己的发展方向,也不可能培养出真正的艺术人才。
二、艺术性校园环境的规划与布局
校园环境是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包括校园布局、人文景点、场馆设施、校园绿化等方面,中等艺术学校校园环境一定要在现有校园建筑和教学设备设施基础上,根据艺术教育的发展规律,紧密围绕校园文化建设的宗旨和目标进行合理地规划和布局,建设有利于开展学生各类专业排练、演出、学习及活动的场所,如小剧场、音乐厅、练功房、图书馆及各类体育活动场所。并在校园园林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上进行艺术性的设计、布局、规划和建设,以形成具有自身独特文化艺术风格的校园环境。在此基础上,还需进一步建设和创造好琴房文化、舞蹈练功房文化、画室文化、教室文化、图书馆文化以及校园广播站、宣传橱窗、阅报栏等一系列校园文化载体,以营造良好的艺术文化和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它们的存在会润物无声般地不断活跃学生的思维方式,滋养学生的文化艺术素养。
三、形成有利于提高教师素质及学生管理、成长的各项规章制度
“为人师表”这句亘古未变的历史哲言,强调了教师的言行对学生成长的重要影响。前面我们讲到校园文化可以分为三个层面,这属于制度形成及建设层面,它是“硬性”法规式条文和“软性”非条文式的“行为文化”和“标准文化”的有机融合。教师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肯定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和作用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教师只有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及规范自己的行为处世的方式,才会形成对学生有利的影响和作用,在艺术类学校这种作用尤为明显,特别是各专业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艺术个性,更是对专业学生的成长影响深远。虽说教师自觉的践行很重要,但学校针对教师学习提高的各种制度环境也会不断对其形成推动发展。班主任群体是教师组织的一部分,在学校承担了双重的角色和任务,学校对学生的各项规章制度及各项活动的开展都需通过班主任进行贯彻落实,他们是学生成长道路上的思想和精神导师,艺术学校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期,这种作用尤为重要,所以学校在对班主任的队伍建设上一定要下足功夫,要鼓励一些优秀教师和有一定班级管理水平的教师不断充实到班主任队伍中去,并不断对班主任队伍进行培训,加强班主任工作能力水平建设。学生管理方面:每所学校都有一套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及与自己办学目标、办学方向相符的学生管理制度,但中等艺术学校由于其生源涵盖面、专业涵盖面、课程设置等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及文化学习、专业学习练习的交叉安排,其面对的学生所出现的问题也会更复杂,这就需要对学生管理制度进行科学制定、高效执行,并根据时代与学校的发展变化不断进行充实、修正。
四、培养具有艺术文化特性的校园精神文化
校风、教风、学风、校训等是学校校园精神文化的表现载体和表现方式,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内涵,表现了学校师生的精神气质。艺术学校校园精神文化的培育一定要秉承国家艺术人才培养的教育方针,结合艺术人才培养的客观规律,秉承本校优良传统,努力培养求实进取、开拓创新及团结和谐、德才兼备的人才。学校要有自己的校训、校徽、校歌,要为老师和学生交流思想创造平台,创办自己的校刊校报。要把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目标作为激励教师和学生们工作、学习、生活的学校座右铭,培养全校师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定期组织举办好校庆、校友会、校史展览等活动,并在活动中经常穿插组织优秀校友与学校师生同台演出交流,在加强对校园精神认同感和自豪感的同时也活跃了校园的艺术氛围。
五、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艺术学校应该充分利用专业教师和学生的艺术资源、艺术才能,在校园中积极组织开展学生音乐会、舞蹈晚会、戏剧表演等,组建各类学生乐队、舞蹈团、戏剧社团,美术班学生可多多外出写生、举办校园画展,定期举办全校性具有一定专业水准的艺术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在对教师的专业教学和学生的专业学习形成有力促进的同时也丰富了学校师生的文化生活,加强了学校教师之间、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培养了团队精神,并能逐步形成健康和谐的校园气氛,进一步提升艺术学校校园文化的水准。
六、艺术来源于生活
中等艺术学校应该充分发挥团总支、学生会的优势作用,在平时和放假期间积极组织学生主动接触社会、深入社会生活、感受社会,回校后做总结、谈感受,探寻艺术的源泉。还可以利用学校专业教师和学生有利的艺术资源加强对外演出、交流,在不断提高艺术实践能力的同时及时总结社会实践经验,并把其不断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计划和策略中去。
校园文化承载着学校领导、教师和学生们的梦想和希望,它像空气一样弥漫在校园四周。一流的艺术学校在重视艺术技能和文化学习的同时一定会重视校园文化的建设,并把它作为促进学校发展的有力保障,好的校园文化就像一片肥沃的土壤,学生将不断在其滋养中茁壮成长,艺术之花将会绽放得更加娇美。只要我们时刻把校园文化建设放到与学校建设发展同呼吸、共命运的高度,它一定会是促进学校发展的有力引擎。
参考文献:
[1]费玉林.校园文化建设探索[M].广西教育出版社.
校园文化能为学生成长营造良好的氛围,同时也是一所学校展示办学理念、宣传办学特色的重要窗口。因此,校园文化建设理所当然应该成为学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名在民族地区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工作多年的美术专业教师,因工作需要,多年来,我一直参与了所在中职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下面,我结合自己的实际经验,就民族地区中等职业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谈谈自己的浅见,以和各位同仁探讨。
一、中职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在内容上要多要全
校园文化要能达到为师生成长营造科学有效氛围的目的,就需要我们的校园文化建设在内容上要尽可能的全面,在形式上要尽可能的丰富多彩,要科学利用校园的每一个空间,每一件事情,切合学校的实际情况,突出自己的办学及地域特色。
长期以来,有些中职学校的老师对校园文化的认识存在一定误解,认识不到校园文化在师生成长中所起的积极作用,认为职业学校的学生是来学技术的,学校应该关注对学生实操技能的培养,因而在学校建设投入中应该着重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硬件条件,而校园文化及其建设是可有可无的。有些中职学校的管理者则因学校场地的一时限制,或是别的原因觉得校园文化建设无从可做,无所作为。对于前者,众所周知,毋庸质疑,我在这里不再赘述。对于后者,我认为纯粹是一种借口和推脱。因为,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很多,它可以牵涉到学校的方方面面,而且,校园文化建设本身的一大特点就是在内容上要求尽可能的全面。大到一个学校的校训、每周一次的主题班会、国旗下讲话、班级黑板报、教室里的学习园地、主题班会和德育室建设等等,小到草坪上的一个小小标语,教师走廊、楼梯间的一句名人名言、一副名人画像,甚至是一句温馨的小小提示语……我们都可以去动心思,去积极尝试。只要校园的每一个空间被我们科学合理的开发,只要校园中的每一件事情都被我们恰到好处地利用,我们的校园文化建设就不愁营造不出良好的氛围来。
二、中职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要突显职教特色
中职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除了在内容上要尽可能的全面,在形式上要尽可能的丰富多彩外,还要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体现出本身的办学特色。中等职业学校在办学特色上与普通高中的最大不同点是发展职业教育,开办职教专业,在培养目标上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实用型技能人才,这就必然要求中职学校要注重对学生专业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这一最大的办学特色,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必须突显出来,而且应该成为各中等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一大亮点。
根据我多年的经验,各中等职业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在体现职教办学特色上,既有相同的地方,又有不同的地方。相同的地方就是必须要体现出职业教育的办学特点来。例如,我们在各学校的职教基地,可以打出这样的标语“知识改变命运,技能创造未来”,像这一内容,几乎每一个职业学校都可用。而在各学校具体的实训基地,特别是在各专业实训室的布置上,则又不一样了,为什么呢?因为每个学校所开的专业不一样,有些就是开办了同一个专业,它的发展侧重点也不尽相同,每个学校的实际条件和办学档次也不完全相同,这就要求在这部分的文化建设上要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突显出自己的特色。
三、民族地区的中职校园文化建设要体现地域民族特色
中等职业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除了要体现上面所说的两个方面外,还应该体现出它的地域和民族特色。地域特色,这好理解,很多职业学校,它的专业和课程设置都是面向市场的,与学校所在地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紧密联系。如我所在的学校,因为所处我国的三江(金沙江、澜沧江和怒江)流域,水资源和矿产资源丰富,现在恰逢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水利和矿产资源的正在大力开发,需要很多水利和厂矿企业的相关技能人才,针对这一地域实际和市场需求,我们学校就开设了供用电专业,并相应建设了这一专业的实训基地,在供用电基地的文化建设上,相应突显出了供用电的专业特色。
校园文化建设还应体现出它的民族特性。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平等,共同繁荣发展。国家对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投入越来越加大,在很多少数民族地区大力发展教育事业,职业教育的投入也是逐年加大。那么,作为民族地区的职业学校,在专业设置和课程开设上有它的民族特征,如我所工作的学校,为了继承藏族文化传统,弘扬民族精神,根据市场需求,我们开办了唐卡绘画专业,建立了唐卡绘画实训室,在这些实训室的文化建设上,我们的布置更多地考虑藏族风情和民俗特征。
【参考文献】
[1]乔春洋. 现代学校管理[M]. 羊城晚报出版社,2002.
[2]陈旭远.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M].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陈德华. 成功教育理论与实践[M].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