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04 16:05:34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教育硕士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丙方(*师大录取考生):
为满足中小学教育师资队伍和管理队伍建设对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要求,根据*师范大学和*师范大学联合培养教育硕士研究生的协商,南师大同意接受*师大2004级部分专业教育硕士研究生进修课程。经*师大、*师大、考生所在单位及考生几方协商,现就有关事宜达成如下协议:
一、丙方在甲方进修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累积时间一年半到二年,该阶段的学习和管理按甲方的教育硕士相关专业培养计划的有关规定执行。
二、丙方付给甲方进修学费总额为壹万壹仟元整(¥11000.00),其中第一年进修费柒仟元(¥7000.00),第二年进修费肆仟元(¥4000.00),每学年开学报到时付清。如丙方不能在报到前付清进修费,甲方可拒绝丙方听课。付给*师大的学费(含论文指导费和答辩费共计柒仟元¥7000.00),由丙方赴*师大报到时缴纳。
三、丙方在甲方进修完规定的课程,由甲方负责将丙方的成绩等学习档案及时转送*师大。
四、乙方应主动配合做好丙方的进修和管理工作。若丙方在学习期间因生博学习成绩不合格以及其它原因中途需停止进修的,由甲方根据有关规定与*师大共同处理;丙方停止进修后,甲方不退还已收进修费,也不再收取下一学年的培养费。
五、丙方的论文指导和答辩必须按*师大的统一规定进行,丙方在甲方修完课程后必须到*师大报到。
六、本协议书未尽事宜可由三方协商解决。
七、本协议一式三份,甲、乙、丙三方签字盖章后生效,三方均不得中止本协议,否则将依法追究违约责任。
甲方:*师大乙方:
负责人:负责人:丙方(签字):
联系部门:南师大研招办联系部门:联系地址:
具有自身特色和优势的教育硕士教育机制构建
(一)建立健全管理体制,构建培养模式改革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管理制度,优化管理体系,是教育硕士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内容。管理上实行校、院两级管理,加强行政管理部门的服务和协调职能,成立有“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等学术管理机构。在培养学院,教育硕士导师和导师组负责学术管理;学院分管院长负责教育硕士的日常管理工作。教育硕士具有职业性、应用性和实践性特点。在职攻读教育硕士难以离岗,可采用寒暑假集中脱产学习和其余时间在职学习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全日制教育硕士采用课程学习、实习实践和学位论文撰写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学制2年,实习实践不少于1年,采取集中实践与分阶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在教学中,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采用课堂讲授、课外自学、实践(实习)、网上交流等相结合的多元化教学方式,注重实践教学环节,鼓励研究生积极参与教学研究。构建“教、学、研一体化”、“教与学双向互动”等人才培养模式。(二)完善培养方案,严格教学过程管理培养方案是研究生培养的纲领性文件,要形成自己的特色。学位课注重理论提升,兼顾现实需求;专业课注重提高实践能力,深化先进教育理念的体现与落实;选修课注重开拓学术视野,为个性化培养提供宽广的空间。重视教学案例建设,提高教育硕士从理论高度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理念上,坚持实践性、应用性的目标取向,直面基础教育的热点与难点问题;在教学过程中,主张教学相长,加强对学生的科研能力的训练,提高学生的科研意识,形成正确的科研观[3]。在教学内容上,注重新理论、新方法、新观点,捕捉具有重要影响的基础教育教学与改革的前沿动态。教育硕士学员构成复杂、专业背景和原有基础参差不齐,任课教师通过成立研究生教育教学督导组,对教学过程进行督查,及时解决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三)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搭建实践教学平台任何一个大学,任何专业,若想在教育上获得成功,必须拥有一批高素质的师资[4]。教育硕士具有实践性和学术性的双重特点,导师是培养的关键。一是严格“遴选、培训、考核”三个环节,突出导师的教学研究背景和基础教育实践经验,形成“传、帮、带”的好风气,严格导师的考核。二是实施“双导师”制,吸收基础教育领域的优秀教师和科研人员兼任导师。三是培养的重要环节实行导师小组负责制,以集体的力量解决培养过程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地方教育硕士培养院校也是当地重要的教师教育基地,与地方政府及下属教育单位或教育研究部门签订校地全面合作的协议,建立了“教育硕士实习实践基地”,为教育硕士的招生和培养搭建了良好的平台。(四)建立论文质量监控体系,加强教育教学研究学位论文是研究生学习阶段的重要研究成果,也是体现其学术水平的重要依据。突出论文的“针对性、研究性、应用性”,严格选题、开题、中期检查、评审及答辩等环节,实行学位论文“双盲”评审制度。启用“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实行公开答辩,聘请校外基础教育专家担任答辩委员会主席,答辩过程做到严谨、规范,以保证学位论文质量。支持各级各类课题的立项,鼓励教育硕士积极参与课题研究。在职教育硕士可以结合实际工作,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研究,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最优结合。鲁东大学已有22项有关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课题,获“山东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立项,极大地推动了教育改革和培养模式的创新。
完善教育硕士培养模式的几点建议
教育硕士所特有的职业性、应用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已逐渐为社会所接受。笔者认为,发挥地域优势,保障培养质量是提升教育硕士竞争力的有效途径。要做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须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在办学方向上,要始终坚持社会效益至上。教育硕士主要培养从事基础教育的教学和管理工作的高层次专门人才,是利在教育硕士个人、功在基础教育发展的公益性事业,必须以社会效益为最高价值取向。在办学过程中,要始终与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保持密切的合作与交流,争取他们的关心和支持,这是办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基本前提。在办学条件上,要始终把选好学科方向带头人,建设结构合理、理论功底深厚、实践经验丰富、指导能力强的导师队伍放在首位,这是提高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根本保障。在办学机制上,要始终重视规范管理,创新机制,凝练特色,这是办好教育硕士研究生教育,是其保持生机与活力的内在要求。
作者:宋传广 刘晓华 单位:鲁东大学研究生院
北师大教育硕士不好考。
原因如下:
北师大教育硕士是职业性学位,在中国被称为专业学位,专业学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严格,所以在北师大教育硕士考试过程中,会有很有关专业的题,教育硕士以研究性为主,北师大教育硕士考试科目有三到四门,最后以研究论文为主要成果,所以北师大教育硕士考试过程很艰辛。
(来源:文章屋网 )
我校对教育硕士的培养特别注重学科教育与师范教育外延拓展的融合,强调教师其个人素质和作为社会公共关系人员的培养。国际劳工组织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66年《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就曾经指出“应把教育工作视为专门的职业,这种职业要求教师经过严格地、持续地学习获得并保持专门的知识和特别的技术,它是一种公共的业务”[4]。因此,教师除了必备的课堂管理能力、教学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其个人的言谈与气质、知识面和兴趣爱好的广泛性、人际交往的能力、参与公共事物及活动的能力,都是教师人格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广博的知识和技能对教学质量的优劣和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起着无可估计的作用。因此,我校对教育硕士除了各学科上的创新性培养和师范性的技能训练,还开设了形体学、艺术学、语言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等“生命化”选修课程,为学生梳理职业的成长规律和教育认知的规律,为他们提供丰富和有效的知识储备,提升他们的专业境界、职业伦理精神和职业尊严感[5],让他们学会以积极向上的情绪涵养在今后平凡的工作和生活中开展创造性的活动,让个体和职业在不断的发展中可以永葆青春。
以实践体现社会服务,履行高等教育职责,带动行业、社会进步
教育是推动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是现代社会最重要的公共事务之一,关系到社会的结构与运行,也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各种力量实现其利益的交汇点[6]。专业学位研究生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学习和实践是高校服务于社会的方式之一,这就要求我们对实践的理解更加广泛。教育硕士的实践不是简单的上课,更要了解整个教育活动的规范和章法,对教育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深入学校体验教育生活,并积极参与高校、社会、相关行业、企业全方位的合作。目前,建构大学、产业、政府三位一体的新模式已成为国际上较为流行的有效促进大学发展的高等教育新理念[7]。同样以我校的教育硕士为例,他们的教育责任感在课堂上的获得是微乎其微的,但是当他们一接触到学生时,教师的责任感便会油然而生,催生其献身教育的信念和不断进取的动力。学生们年轻而富有活力的教学方式和教育理念也成为各实践学校的教学亮点,有利于高校和各中、小学开展多层面、多领域的教育前沿问题的研究。这种教育实践不是经验重复的教育实践。它根据教育理论不断改变自身,又不断创生和丰富着教育理论[8]。我国《高等教育法》把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视为大学的三大职能,在三者关系中,服务社会是大学存在的价值基础,而培养人才和科研是大学服务社会的主要手段,也是大学有别于其他社会组织的独特优势[9]。目前,我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在数量及质量上已经在全省各个中学占据绝对优势,是江苏省教育行业的中坚力量。同时,我校积极发挥着高等教育对社会就业的调节作用,招收农村教育硕士,先录取学生,在他们实地工作三年后再返校学习,有针对性地开展落后地区紧缺人才的强化培养,成为地方高校增强服务地方经济和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桥梁和纽带。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808(2009)12-0062-04
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1996年4月通过的设置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决议,一些师范大学于1997年开始面向在职中小学教师的招生试点工作。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也得到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领导及中小学教师的普遍关注,招生人数逐年增加。然而,其存在的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笔者多年来一直承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必修课程的教学工作,与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中小学教师有着广泛的接触,深切感受到他们的辛苦与期待。一方面,这些学员很珍惜重返大学校园进修的机会,刻苦学习;另一方面,课程设置缺乏专业特色,并且与教育实践联系不够,学员们多为“学分”和“学位”而忙碌,学位论文的质量不尽如人意。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或许是多方面的,但是,课程建设中对教育硕士学位专业性缺乏深刻的理解可能是关键问题,而对于专业性的理解,首先就在对教育实践逻辑特殊性的把握上。
一、教育硕士课程之困境:专业性质的缺失
根据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招生文件的相关规定,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是具有特定教育职业背景的专业性学位,主要培养高层次的中小学教学与管理人员,以促进我国基础教育水平的提高。培养方式是以学位课程学习为主的在职兼读。从招生对象上看,学员可能来自不同的学科背景,但是,其特定的职业背景决定了他们共同的专业就是“教育”。从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特点看,它具有鲜明的职业性和实践性特征,与教育学硕士学位相比,它是一种具有特定专业取向的学位。具体而言,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是一种职业性学位,在我国也被称为“专业学位”,而教育学硕士学位则是一种学术性学位,也被称为“科学学位”。两者虽然在学位层次上相同,但是,在培养目标、培养方式及学位论文的要求方面都有所不同。教育硕士作为一种专业性学位,其培养目标主要是提升在职中小学教学与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也就是提高他们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教育实践问题的能力,其培养方式主要以课程(公共课和专业课)学习为主,同时也要求撰写学位论文,但必须结合本专业的实践来撰写,这种论文属于应用性学位论文;教育学硕士作为一种学术性学位,着眼于培养从事教育理论研究的专门人才,其培养方式以研究性学习为主,最后以研究论文为主要成果,其学位论文强调学术性和理论性,这类论文属于学术性学位论文。
鉴于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上述特点,若要突出教育硕士培养目标中的专业性质,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就要充分考虑到教育实践的特殊性质。但是,从目前我国教育硕士培养的实际情况看,在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并未充分反映其学位的特殊性质。通过教育硕士专业学科教学(数学)方向和课程与教学论专业数学教育方向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的对照表(表1),我们可以看出,在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培养目标中,其专业性质即教育实践特质并未在课程设置中很好地落实。
在表1中,我们从课程名称上很少看见教育硕士与教育学硕士的专业差异,与理论相关的课程偏重,而与实践相关的课程的比重相当小。当然,作为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理论课程存在的必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关键是如何反映出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专业性质或实践性质。也许在教育硕士班的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可能会引用案例来阐释理论,但是,这种讲述也多是遵循着实证科学的分析思路,注重分析事件的细节和特征,而忽视对教育实践本身的理论解释。也就是说,现有的教育硕士学位课程中,教育理论课程多是“关于教育”的宏大叙事研究,而对教育实践本身的研究相当缺乏。这样的教育理论课程很难与中小学的教育实践真正联系起来,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理论学习与教育实践的分离。
其实,这些教育硕士生都是来自于教学一线,他们在实践中积累了许多问题与困惑,渴望通过进一步的学习来解惑。与此同时,课程中多是一些具有普遍性、规律性、原则性的知识,教育的一切都已经被高度概括化了,与丰富而复杂的教育实践相距甚远。中小学教师无法就实践情境问题与教育理论进行深入的对话,教育硕士学位教育的专业性质也就无从体现。正是由于现有的教育硕士学位课程对“教育实践”的特殊性关注不足,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理论课程设置与实施中难以真正落实教育理论联系实际。这些问题在教育硕士生进入学位论文研究阶段就愈发凸显。
从教育硕士生的学习状况和学位论文水平看,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课程建设的改革已经变得十分迫切。我们有必要基于对教育实践逻辑的把握,深刻理解教育硕士学位的专业内涵,并在此基础上重新处理好理论联系实际的关系,推动教育硕士学位课程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
二、认识教育实践的逻辑,理解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专业意蕴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设置不是以学科为依据,而是以教育专业为依据,其培养方向有着明确的教育实践归属。如何理解教师的教育实践?这是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课程建设中面临的首要问题。只有对教育实践逻辑的特殊性给予足够的关注,才能在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课程建设中真正做到教育理论联系实际。
诚然,谈论实践的逻辑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法国学者布迪厄早就承认,实践有一种逻辑,一种不是逻辑的逻辑;实践逻辑的许多特性源自这样一个事实,逻辑学上称为论域的东西在实践逻辑中处于实践状态。在教育学界,英国学者卡尔较早地提出了“教育实践的逻辑”的概念,他意在强调有关教育实践的“理论图式”的特殊性。卡尔批评了教育学界偏爱教育理论而不愿理解教育实践,致使人们对教育实践的理解还停留在常识水平。我国学者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关注教育实践与教育理论之间的逻辑差异,其中也不乏真知灼见。陈桂生教授就曾提醒我们关注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的逻辑鸿沟。在此基础上,石中英把各种教育实践共同分享和遵守的一般形式、结构或内在法则称为“教育实践的逻辑”,并且认为,这种教育实践的逻辑既非一种纯粹观念的存在,也非一种纯粹实体的存在,而是一种介于二者之间或兼容主观性与客观性的文化的存在。由此可见,这种实践的逻辑包括思想、信念、言语、表隋、行为等,它从整体上支配着一个教师的教育实践活动。上述这些研究成果使我们看到“教育实践”的特殊性质,也构
成了我们理解教育硕士学位专业性质的思想资源。
通常情况下,虽然教育理论工作者和教育实践工作者都谈及“教育实践”,但是彼此关注的视域不同。作为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硕士生,他们虽然置身于教育实践情境中,拥有丰富的“实践感”,但是,他们很少把“实践”作为一个研究主题来对待,而比较多地关注实践中的操作性问题和细节特征。而教育理论工作者身处实践情境之外,与实践本身存在着一个时间、空间乃至情感上的距离。理论工作者在实践情境之外关注教育实践,实践本身就容易被符号化、客观化、对象化。这是一种“话语中的实践”已非“实践着的实践”。这就造成两种“教育实践”之间的隔膜,各说各的话语,难以真正沟通。由于我们缺乏对教育实践逻辑的认识,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理论课程中的“教育实践”也只是一种“话语中的实践”,与中小学教师心目中的“教育实践”相距甚远。因此,教育硕士生在学习理论课如同“隔靴搔痒”,他们的学位论文水平也就差强人意了。事实上,如果缺乏从教育实践的角度对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课程建设进行上位思考,单纯地进行课程内容的增减、教学方式的改变,都不能解决教育硕士课程中存在的根本问题。
诚然,为了突出教育硕士生的职业特点,在现行的培养方案和课程建设过程中,我们也一直强调理论联系实际,但是,往往过于简单地理解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以为教材中多一些案例、教学多进人中小学现场就是理论联系实际了。其实,的“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既针对教条主义。也针对经验主义,而流行的“理论联系实际”观念往往只把锋芒指向教条主义,有时甚至把科学的基本理论当成教条主义加以排斥,从而为狭隘的经验主义张目,实际上则以狭隘的经验主义原则冒充“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因此,我们若能够立足于教育实践逻辑的视角,重新理解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关系,也是为确立实践取向的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课程建设准备了理论基础。
一旦认可教育实践逻辑是一种特殊的综合的文化存在,就意味着承认教育实践有着自己的内在规则,既受到实践者个人因素的影响,也受到历史与现实境遇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教育实践终归是中小学教师的实践。任何对教育实践行为的外在观察、描述与分析等理论都不足以反映其内涵实质。这样的理论既不能对教育实践产生解释的效力,更谈不上指导实践。因此,我们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就要时刻想着尊重实践的逻辑,然后,才能够去理解实践、解释实践和服务实践,这才是充分体现对教育硕士学位专业性的深刻理解。
在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课程建设方面一定要凸显专业性质,这就意味着要正视教育实践的逻辑特征,强调“理论回归实践”,依据教育实践的内在法则建设课程体系。同时,我们也绝不会因为强调其实践性质而削弱和动摇研究生教育的学术责任。我们在此明确表明的仅是一种坚持“实践取向”的课程建设态度。
三、确立教育硕士课程建设的实践取向
基于上述理解,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专业性就在于它是属于实践、由于实践和为着实践的。对于来自教学法一线的教育硕士生来说,他们共同的职业就是教师。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培养目标就是培养教育实践领域中的专家型教师。那么,怎样的课程才能产生预期的效果呢?
(一)尊重教育硕士生的“前见”,提升其理论敏感性
根据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招生规定,教育硕士生的入学条件之一是至少有三年的中小学实践经验。因此,这些教育硕士生与那些从本科生直接成为研究生的教育学硕士生相比,有着得天独厚的实践体验和强烈的“实践意向”,与普通教师相比,他们又有着强烈的专业发展追求。要充分认识到教育实践逻辑的存在,我们就必须承认中小学教师在具体的教育实践情境中形成的教育经验、体验和理解,这些都构成了教育硕士生学习的“前见”或“前理解”,也构成教育硕士课程建设中活的资源。如果我们能够尊重和把握这些学员对教育拥有的“前理解”,就有助于提升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课程实施效果,进而保证其教育质量。
辩证地看,教育硕士生虽然具备了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也可能习惯性地沉于日常的实践事务中,对很多教育现象熟视无睹,这就容易忽略其中蕴含着新思想的事件或行为。中小学教师的职业经验使得他们比较关注“做什么”和“怎么做”,而对于“是什么”则缺乏深刻理解。所以说,丰富的教育实践感悟不能自发地产生教育理论。真正的教育实践问题研究,除了实践经验的基础之外,必须有深厚的教育理论滋养。我们必须让中小学教师生长某些素质而不是掌握某些知识,以便将来他可以帮助他的学生们生长这些素质。这些素质可以集中表现为进行教育研究的问题意识和理论态度。因此,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课程的教育价值在于提高中小学教师的教育判断力、理论敏感性,进而提升其反思教育教学活动的自觉意识。一旦这些教师能够从理论层面反思他们的教学实践,将是他们朝向专业发展迈出的一大步。因为,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功力不是方法或技巧,而是教育的敏感性与洞察力。
教育硕士生在多年的教育实践过程中,由于从事分科教学,已经具备了学科的视域,但是,教育的视域多停留在经验层次,他们也常常凭借经验或直觉来处理实践情境中的问题。与此同时,师范院校一般是依靠专业理论来组织专业,各个专业形成不同的院系,而这些过于分化的专业理论都与中小学的教育实践世界失去了联系。因此,教育硕士的理论课程应重点研究教育的根本性问题,以提升学员对教育问题的觉察力,而不是简单地把学员视为教育理论知识的“填充”容器。只有经过严格的教育理论训练,他们才可能拥有一种“教育理论”的眼光,即能够以严格的科学态度对待教育行动研究,他们的日常教育和教学工作也因此上升为一种自觉的教育行动,而不是经验式的重复。
(二)加强大学教师的实践意识,提升课程的品质
任何课程都没有抽象的教育价值。如果不考虑课程实施中有效教学,任何课程所具备的固有价值都无法真正体现。从这个意义上看,“教师即课程”这一命题确实有合理性的一面。也许这一命题的提出最初是着眼于基础教育课程领域。其实,在大学的课程建设中,授课教师与课程品质的关系可能更为密切。
作为思政方向的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实践教学对于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提高更有着特殊的意义。因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是兼具理论性与实践性品格的学科,缺乏实践检验或没有经过实践强化的理论,是难以在人们的心中扎根并变成指导人们行为的指南的。因此,实践教学环节的强化,不但可以加深研究生对所学理论的理解,更能提高他们运用所学理论解决以后实际教学或管理中遇到问题的水平和能力。但是,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我国2009年才启动的新的研究生培养形式。尽管该教育形式在欧美各国已有数十年的历史,但在我国实属新生事物。因为是一新生事物,虽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但对这一培养模式所涉及的各方面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学者却微乎其微。作为教学环节之一的实践教学应如何进行才能更好地保证教学质量、更加有利于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但对这一领域的研究目前尚缺乏成熟的经验。因此,为了满足培养面向21世纪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对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学的研究势在必行,也是亟待解决的课题。
实践教学是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研究生参加教学实践是检查研究生专业学习的质量,培养研究生综合应用所学专业理论知识的技能,提高研究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研究生在教学实践中的表现,发现研究生培养工作的不足,是促进研究生独立工作能力和达到培养目标的一个重要手段。尽管各高等学校已将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实践环节纳入研究生正常教学体系,也计入研究生必修课学分,但从目前情况来看,实际运行起来有时常是一种形式,没有规范的教学理论与切实可行的教学模式。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有些研究生参与的实践次数还会因种种原因减少,甚至存在有应付的现象,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很难达到该环节对研究生的训练目的。另一个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是,对研究生来说,还产生了轻松拿学分的误导。
根据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需要,在四年的教学实践中,逐渐探索和建立了一套完善的符合思想政治教育方向研究生实践教学的体系,主要包括:1)学校内的实践教学。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只有两年学制,要让他们在短短两年时间内实践能力得以充分提高,可采取以下两种基本形式:一是让其担任兼职辅导员,协助班主任管理本科生的日常事务;二是可以让硕士研究生跟随其导师参与一门课程的部分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导师能够发现学生在讲课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帮助其纠正问题。这是一种非常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生在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中得到提高的实践教学形式。2)社会实践教学。社会实践是硕士研究生学以致用、锻炼能力的一个重要舞台。不少高校重视理论教学,但对学生的社会实践缺乏足够的重视。社会实践形式多种多样,丰富多彩。既可以让硕士研究生利用假期和无课的时间参观考察,又可以让其利用业余时间参加社会服务。通过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参观考察,开阔他们的视野和眼界,能让学生学到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高校应充分重视社会实践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性,把社会实践纳入教学大纲,积极鼓励学生利用假期等业余时间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3)开展课外文化活动。利用研究生社团或其他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开阔视野,培养个性,展示技能,丰富文化生活,服务社会。4)建立符合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特点的固定的实习实践基地。实践教学基地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第二课堂,学校、学院和导师三管齐下,共建实践教学基地。在现有实习基地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筛选范围。通过实践、比较,选择有代表性的学校、农村、工厂企业作为研究生固定的实习实践基地,并将教育教学内容通过协议的形式固定下来。5)重视教学实习。我国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亟须加强的是教学实习这一环节。大多数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经验缺乏,而专业实习环节是研究生补充实践经验、适应未来职业需求的重要环节,直接关系到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学习的成效和学位论文质量的高低。毕竟理性认识要以感性认识为先导,没有亲身感受和体验,研究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接受势必会大打折扣。另外,专业实习也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获取学位论文选题和素材的主要来源渠道。因此可以说,抓好专业实习环节是达成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实现硕士生培养类别成功转型的关键。根据我校师范教育的优势,加大教学实习的力度。实习时间不少于半年。同时不但注意培养学生的教学能力,也要重视研究生育人和教学管理水平的提高。6)毕业论文的写作。既要重视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查阅资料,理论研究能力的提高,也要重视学生研究方法的培养,特别要重视培养研究生善于从社会实践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鲁东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现有基本原理、中国化、发展史、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教学论等硕士点。自学院开始招收培养第一届硕士研究生起,学院就一直非常重视研究生教学实践这一工作,专门成立了研究生教学实践指导小组并配备了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师来指导硕士研究生的教学实践。今天,随着学院研究生培养规模的不断发展、壮大,研究生培养也将由摸索期向规范期转轨,这对研究生的培养是一个新的机遇和挑战。(本文作者:王翠芳单位:鲁东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
对于课题的选择,一般是针对中学教学现实中存在的问题,也可以是在阅读文献中发现的问题,或者是导师给出的研究课题。不管课题怎么选定,都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广泛查阅有关资料,思考做这个课题的目的是什么?怎么做?从哪些方面收集数据?在自己对课题研究有了一定认识后,在学科组做开题论证会,汇报自己的研究思路、内容和方法,以及预期的研究成果,广泛听取导师和其他教师、同学的意见和建议后,完善研究思路,明确研究目的,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2、结合实际,吃透理论
由于现在的研究生学习目的不太明确,且学习时间减短(教育硕士为2年),对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只是知道大概的观点,根本没理解理论的本质意义,无法把所学习的理论应用到实际教学中来,论文撰写时不懂把理论内容和所研究的内容结合起来进行分析研究。所以,在导师上课或和研究生开课题组会时,多进行相关理论的研讨,让研究生在基本弄清楚理论观点的基础上,结合学科的具体内容,多用具体的教学案例来分析,教会学生把理论与教学实际结合起来,通过理论在具体内容中的应用,强化对理论的理解,从而达到灵活运用理论的目的。
二、遴选优秀的校外研究生导师
与学术型研究生教育不同的是,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实行双导师制。增加校外导师的目的主要在于体现教育硕士的实践性特征。校外导师是身处中小学教育教学第一线的教师,他们长期从事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有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在中小学教学和教改实践中作出了突出的成绩,通过他们的言传身教,可以使教育硕士研究生迅速提升教学水平,为将来成为优秀中小学教师打下坚实的基础。可见,校外导师在研究生实践教学活动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高校在遴选校外导师时要慎重考察教师的综合素质。一是师德素质。中小学教师担负着树人的崇高使命,在道德素养方面理应成为社会的楷模,公众的标杆。一个优秀的教师一定是一位品德高尚的人。显然,道德素养自然成为遴选校外导师的首选标准。二是教学水平。教学水平的高低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师个人的理论素养、禀赋条件、努力程度以及经验积累等因素。在我国目前的中小学教学评价体制下,升学率的高低无疑是人们公认的衡量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准,尽管人们对这种观点有很多争议,但是客观地说,升学率的确反映了教师的教学效果,也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教师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水平。在遴选校外导师时,不能不考虑这些因素。三是教科研能力。教学研究能力是优秀教师必备的素质之一。作为校外导师,除了是一位教学能手以外,还应该在教学研究、教学改革方面有比较突出的成就。要善于总结教学经验,深入探讨教学规律、教学方法,勇于进行教学改革。要承担一定规格和数量的教、科研项目,并有一定规格和数量的教、科研成果。
三、加强教育硕士研究生实践性教学管理
加强实践性教学管理,一方面可以保证实践性教学有条不紊地进行,另一方面能够防止实践性教学流于形式。
1.严格考勤制度。
制定教育硕士研究生实践性教学考勤制度,对研究生参与实践性教学活动情况进行准确细致的考勤记录,将出勤情况作为评定研究生实践性学习学分和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研究生教育注重理论学习和学术研究,这种培养模式对专业硕士研究生有很大的影响,很多教育硕士研究生轻视实践性教学,把实践性学习活动看作是可有可无的事情。通过严格的考勤,可以保证教育硕士研究生有一定的时间参与到实践性学习之中。
2.加强教学检查。教育硕士研究生实践性教学检查包括对教师教学的检查和对研究生学习的检查两个部分。检查的内容主要是:实践性教学大纲、教案、活动记载、教师出勤、教学效果、研究生学习态度、参与情况、学习效果、教学评价、调查报告、学习记录、听课记录、实习记录等。
3.健全教学档案。
要将实践性教学的纸质材料、电子材料、录音录像资料、图片图表、实物教具等按照一定的分类标准进行归档。健全的教学档案既方便查阅,又有助于对实践性教学进行总结,积累经验。
四、制定和落实教育硕士研究生实践性教学评价体系
教育硕士研究生实践性教学评价体系涵盖教师实践性教学评价和研究生实践性学习评价两个部分。
1.教师实践性教学效果评价。
如前所述,除了研究生见习、实习等纯实践性教学以外,课堂教学中的一些学科也要求授课教师在理论传授的同时,增加实践性教学的内容。由于实践性教学主要是通过见习、实习等活动体现的,因此,这里主要讨论研究生见习、实习活动问题。教师在组织研究生开展实践性教学的过程中,首先要制定实践性教学计划和活动方案。完善、周密的计划和活动方案是实现实践性教学理想目标和效果的前提和保证。在制定实践性教学计划和活动方案时,要充分考虑研究生见习和实习的时间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见习和实习指导教师的遴选和配备、经费预算、后勤保障等问题。其次是精心组织和管理。要按照专业方向分组见习和实习,配备专业指导教师全程指导。在实习前的模拟授课训练过程中,针对每一位硕士研究生,成立以导师为组长、本专业副教授和讲师参与的指导小组,具体负责指导工作。校内导师要加强与校外导师的联系沟通,明确校外导师在实习指导中的主要责任,提高实习效率。
一、我国目前的音乐教育硕士培养存在主要问题
第一,我国音乐教育硕士教育的学术化倾向音乐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和音乐教育学硕士学位是两种完全不同类型的学位,它们之间的差别不是水平高低的不同,而是在于特色的不同、培养目标的差异。由于我国音乐教育硕士培养工作起步较晚,培养经验相对不足。培养单位和指导教师在专业培养目标定位问题上容易和音乐教育学硕士趋同。在音乐教育硕士培养的各个环节中套用学术型音乐教育学硕士的“学术本位”的标准来衡量音乐教育硕士的质量。本研究将从理论上对音乐教育硕士培养中的学术化倾向加以驳斥,进一步明确音乐教育硕士的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并将在培养实践中加以深入地贯彻和实施。目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一些培养单位对实践教学环节重视不够,在很多环节应付了事。使得音乐教育硕士的职业性未能得到足够的强调和重视。第二,我国音乐教育硕士的指导教师音乐学科本位思想根深蒂固一方面,由于由于部分培养单位和指导教师对音乐教育硕士的培养目标认识不足;另一方面,由于部分培养单位和指导教师的音乐学科本位思想的影响,导致他们对于音乐教育硕士专业理解不到位。从而导致我国音乐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存在着偏重音乐技能、音乐理论教学的倾向。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往往过分强调音乐专业技能的提高,而将教育教学技能的训练和培养。甚至,还有部分指导教师存在单项音乐技能本位的思想。在选拔学生和培养学生的过程中,他们始终片面强调演唱、演奏、作曲等某一项音乐技能。本研究将通过建构合理的教学模式、课程体系、教学评价机制等,转变师生观念,从而提高音乐教育硕士的培养质量。第三,我国音乐教育硕士师资队伍无法很好地适应音乐教育硕士培养的需要目前,音乐教育硕士的师资队伍,基本上是由音乐学、音乐表演等专业的学术型研究生导师兼任。这些导师在各自领域都卓有建树,但普遍对教育学不熟悉,对基础音乐教育不熟悉。此外,还有一部分教师,对音乐教育硕士的培养目标认识模糊,习惯于按照学术型教育学硕士的标准去培养学生。本课题将通过理论研究和教学管理实践,力争使目前师资队伍的能够树立观念,同时,探索音乐教育硕士师资队伍选拔与建设的规划与策略。第四,我国音乐教育硕士相关教学材料匮乏关于音乐教育硕士的教学材料相当匮乏,迄今为止,国内尚未正式出版任何音乐教育硕士专用的音乐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这显然同当前我国音乐教育硕士发展的局面不相适应。
二、提高我国音乐教育硕士培养质量的策略
第一,大力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扭转我国音乐教育硕士教育的学术化倾向作为专业学位(professionaldegree)的音乐教育硕士,其培养目标是基础教育音乐师资,实际教学能力的培养应该是培养工作的重中之重。如果在培养目标定位的问题上过分强调学术性,就会与学术性学位(academicdegree)的培养目标相混淆。在全国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颁布的指导性培养方案中规定:“音乐教育硕士的实践教学时间原则上不少于1年。实践教学环节应当包括教育实习、教育见习、微格教学、教育调查、课例分析、班级与课堂管理实务等实践形式,其中到中小学进行实践活动的时间不少于半年。”各培养单位应该全面深入地贯彻执行培养方案中的相关规定,将实践教学深入扎实地开展。确实提高学生的实践教学能力。第二,扭转培养单位及任课教师的观念,明确教育硕士的教育行业本位观念一般而言,我国高校中音乐教育硕士被安排在学科教学这一方向中,其专业方向的名称为学科教学(音乐),专业代码为045111,是隶属于教育领域的专业学位。在这一点上,培养单位在培养过程中尤其要注意不能将音乐教育硕士与艺术硕士(音乐)的培养目标混淆。在培养过程中不可片面地强调音乐技能,忽视音乐教学技能。一定要扭转培养单位、研究生导师、其他任课教师的观念。按照教育硕士的教育行业标准进行人才的选拔、培养和考核。第三,加强音乐教育硕士师资队伍建设目前,各音乐教育硕士培养单位主要是各综合类高校的音乐院系。很多导师和任课教师是从事音乐表演研究与教学的,音乐技能方面都有一定的造诣。但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对音乐教育硕士的培养目标认识不够明确,对音乐教育的理论及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现状不够熟悉,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很难得心应手。因此,音乐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刻不容缓。各培养单位应该组织动员音乐教育硕士的教师到中小学做实地调查,深入到中小学音乐教学实际当中,了解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现状。同时,音乐教育硕士的导师、任课教师要大力加强教育学及音乐教育学方面的理论学习。第四,加强音乐教育硕士教材及相关教学参考资料的建设目前,音乐教育硕士的专用教材及相关教学参考资料的建设较为滞后,无法满足实际教学的需要,成为影响音乐教育硕士教学开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今后,有关单位应该大力加强音乐教育硕士相关教材及教学参考资料的建设,以满足实际教学的需要。音乐教育硕士的培养需要培养单位、导师、任课教师等诸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来完成。只要大家群策群力,共同面对问题和挑战,相信我们会战胜培养过程中的重重困难和阻碍,为中国的基础音乐教育事业培养出更多、更好的音乐教师。
作者:齐江 单位:重庆师范大学
收稿日期:2007―01―01
作者简介:王长江(1972-),男,回族,宁夏平罗人,曲阜师范大学物理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课程与教学论。
一、概念的界定
自我监控是人类非常重要的活动。对于自我监控的涵义,国内比较一致的看法是:“自我监控就是某一客观事物为了达到预定的目标,将自身正在进行实践活动过程作为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的积极、自觉的计划、监察、检察、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过程。”①自我监控学习理论是70年代以来在西方兴起的一种有关学生学习的理论,这一理论强调学习是动机、元认知的和行为的自我监控过程。②
二、提高教育硕士学习的自我监控能力的必要性
(一)教育硕士学习的特点
与其他学习者相比,教育硕士是一个特殊的群体。这一群体的特殊性表现在他们拥有教学实践经验的工作经历上,表现在他们为人父母的家庭责任上。工作经历和家庭责任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学习的特殊性,正是学习的特殊性决定了有必要提高他们的自我监控能力。我们认为,教育硕士的学习具有以下特点:
1.在学习的自觉性上表现为主动性与被动性、计划性与盲目性并存。多数教育硕士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骨干,拥有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但是由于他们重新回到校园读书动机各不相同,在自学能力上也表现为两个方面。有些教育硕士能主动接受导师的教诲和指导,经常与本专业的其他同学交流学习中遇到的困惑,有效地利用图书馆和资料室,高效地使用互联网。另外一些教育硕士则在学习的主动性上差强人意。他们把在校学习看作是脱离繁重工作的一种休闲,三天两头回家,经常缺课。他们在学习上缺乏积极性,被动地应付导师安排的学习任务,学习缺乏目的性。
2.在学习的广博性上体现为专一性与游移性、广博性与狭窄性同在。教育硕士学习的广博性也呈现两种趋势:专一性与游移性、广博性与狭窄性。目标专一、视域广博的教育硕士,能选择恰当的学习内容,制定合理的学习目标。他们能带着问题去查阅资料,向导师寻求思路,与同学交流思想。他们能有意识的调节自己的智能结构,使自己的知识既专又博,使自己的能力全面提升。目标游移、视域狭窄的教育硕士,学习内容缺乏选择性,学习目标游移不定。他们的学习不是以问题为核心来驱动的,学习中缺乏主动建构自己智能结构的意识。
3.在学习时间的控制上表现为自主性与干扰性、勤勉性与浑浑性相互交织。学习时间和学习效率是学习质量的基本保障。从教育硕士的学习时间看,在校一年里多数时间是由他们自主安排。作为成人的教育硕士承担着家庭和社会的责任,因此干扰学习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在学习生活的节奏上,认真学习与懒散悠闲都有人在,最后学习结果自然不尽相同。
(二)提高教育硕士学习的自我监控能力的必要性
教育硕士在校学习的特点,使我们有理由相信,要顺利的完成教育硕士学业,有必要提高他们的自我监控能力:
1.培养学习自觉性。由于教育硕士自我监控能力有强弱之别,自主性、自觉性也是有差异的。教育硕士是一个在校学习的特殊群体,其活动环境可以从工作单位转移到大学校园,从个人身份可以从教师跃变为教育硕士,但学习的自我监控能力不能跃变,需要有意识的去培养。有的硕士生在工作岗位已经具有了很强的自我监控能力,有的自我监控能力则相对较弱。自主性和自觉性强的教育硕士更能主动接受导师的教诲,积极与同学交流思想。自我监控能力强的教育硕士也能根据学习的进展自觉的调节既定的学习计划,从而达到自己的学习目的,顺利完成学业。自我监控能力较差的教育硕士只能暗下决心,在学习过程中做个有心人,努力地去培养学习的自觉性。
2.优化智能结构。多数教育硕士会在入学之初,对自己在即将进行的在校1年学习过程中要掌握的知识技能、研究方法会有或明确或模糊的计划。然而,既定的学习计划是受主客观多种因素制约和影响的。如何才能避免学习中不利因素的干扰,实现自己智能结构的优化呢?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增强学习过程中的监控能力,是一条必由之径。
我们发现,自我监控能力强的教育硕士会根据专业的发展和社会需求不断监察、调节、优化自己的智能结构,力图使知识结构的专、博相济,力图使自己的能力结构达到最优化。他们能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智能结构,发现其中存在不足或者缺陷,他们会通过求助、阅读等有效的途径进行补救,以利于更好地开展研究工作。而自我监控能力差的教育硕士则在监控自己的智能结构方面处于无意识状态,这会在以后的研究工作中留下一个极大的隐患。
3.调节学习时间。如果说自我监控能力对于认知因素的监察、调节、控制作用是间接、隐性的话,那么,它对于自主学习时间的监察、调节、控制作用则是直接、显性的。多数导师和教育硕士辅导员都有这样的体会:在同样的学习环境下,在同一导师的指导下,入学之初智能结构相近的教育硕士,毕业时的研究成果却差别很大。究其原因,学习时间的监控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4.适应学习环境。硕士生身处多种因素复合交织的学习环境中。教育硕士都是成人,一方面,多数已经为人父母,家庭事务的羁绊比统招研究生多;另一方面,教育硕士面临的诱惑比较多,例如上网聊天、经商兼职、唱歌跳舞、旅游聚会等。如果不及时提高自我监控能力,经受不住某一方面诱惑就会荒废宝贵的学习时光。教育硕士的学习活动面临着较复杂的环境,因而需要他们对学习过程进行较多的自我监控。
三、教育硕士学习的自我监控能力的理论结构
1.从自我监控的范围和时间上来看,教育硕士在校学习的自我监控有宏观和微观两种。宏观的学习自我监控是指教育硕士对自己在校1年(教育硕士学习年限多为两年半)时间里的学习活动总的方面进行自觉的监控。微观的学习自我监控则是指教育硕士对自己在某一段较短时间内正在进行的某一具体学习活动(如准备学位英语考试)的监控、补救与反思。
2.从自我监控对象的性质来看,教育硕士学习的自我监控分为非认知指向型的学习自我监控和认知指向型的学习自我监控。前者主要是指教育硕士对自己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注意程度、动机水平、情绪状态等非认知因素进行监控。后者主要是指他们对学习目标的规划、学习方法的选择、学习材料的使用、学习结果的检查和修正等认知过程进行计划、监察和调控。
3.从自我监控在实际学习中出现的具体环节来看,教育硕士学习的自我监控的环节主要可划分为下面几个阶段。(l)在具体学习开始之前,确定方向,制定计划,分析各有关因素,同时,做好各方面的准备。(2)在具体学习活动中,有清醒的自我意识,包括监控学习进程、调节非认知因素、调整学习方法、反省自己的学习行为,并据此及时反馈。(3)在具体学习活动后,检查和评价学习结果,并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
四、影响教育硕士自我监控能力发展的因素
1.学习环境。教育硕士的学习环境既包括可以直接观察到的物理环境,也包括专业内的学习氛围和导师教学风格等潜在环境。人是环境的产物。人和社会环境之间的作用是相互的。客观的物理环境对于自我监控能力发展的影响毋庸置疑。专业内的学习氛围和导师的教学风格也会在无形中,潜在的感染、熏陶生活在其中的人。只有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的教育,才能起到滴水穿石的作用。另外,导师的要求、同学间的交流也会影响教育硕士的自我监控能力。
2.学习动机。动机是直接推动个体进行活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部心理倾向或内部动力。在学习目标的指向上,可将其细分为三种类型:表层型学习动机、深层型学习动机和成就型学习动机。教育硕士的学习动机大致可划分为以下几种情况:提高学历层次;立志从事自己专业领域的研究;变换工作单位的需要;从众心理。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发现,学习动机不同,其学习的自我监控能力也迥然不同。
3.个性因素。个性因素主要包括气质、性格等。在心理学中,人们将气质划分为4种类型:多血质、胆汁质、黏液质和抑郁质。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发现,不同的气质类型将指引教育硕士自我监控能力发展的不同倾向。在个性心理特征中气质是较为稳定的,由于不同气质类型的教育硕士的感受性、敏捷性、兴奋性以及情绪的内倾与外倾的心理特征各不相同,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自我监控能力的效果。性格是个性中比较稳定的、独特的、起核心作用的心理特征。我们认为,性格作为多种成分错综交织形成的复杂系统,它从多方面教育硕士自我监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