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28 01:52:36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小学数学网上教学总结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正是具备了这些条件,我尝试在作业布置上推陈出新,除了平常的课堂作业外,我掀起了网络作业的头盖,开始布置“网络家庭作业”,以达到及时巩固、自主探究、分层学习的目的,并且实现评价方式的创新。
一、网络作业“热启动”
(一)专题学习网站,学生流连忘返的乐园
我们可以利用专题学习网站,让数学学习和游戏、娱乐结合起来,学生所完成的是一份让数学学习充满生命力的作业,是一份充满挑战性的作业,是一份让学生感到欣喜的作业。
1 激发了学生作业的兴趣――变“枯燥”为“有趣”。因特网因其操作便利、图文并茂、知识容量大而深受学生们的喜爱。其中不乏一些专题性的学习网站。例如:网上作业――皮皮熊,皮皮熊正准备度假,它想知道自己有多少种不同颜色的衣服能够搭配。你能帮它算一算吗?(操作参看使用说明)活动要求:尽可能多地帮助波比熊进行服装搭配。你认为可以有多少种服装搭配?你怎么知道获得了所有的搭配?如果你丢了一套,你能找到它吗?用你的办法再试一试不同数量的衣服和裤子可以进行多少种搭配?
这样的数学作业还会不有趣吗?第二天学生们兴奋地告诉我:“网上的作业真有趣,我全部都做了,老师你赶快查看我做的作业,看做得怎么样?”“昨天的作业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做的,爸爸和妈妈表扬我比他们还能干”。孩子们在留言板上这样写:“边使用网络,边学数学,真是愉快极了!我希望我们以后能像现在一样,学好数学,从数学中得到无穷的快乐!”网络环境下的数学作业,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自由广阔的舞台,也为数学学习形式的多元互动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环境。只要我们能把孩子们的心理特征和数学学习内容相结合。通过网络环境为孩子们创设一个图文并茂、色彩鲜艳、内容丰富、言论自由、不受时间、地域局限的专题学习网站,让数学学习和游戏、娱乐结合起来,必然会变“枯燥”为“有趣”。
2 凸显了自主选择的灵活――变“统一”为“分层”。网络环境下的分层练习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了不同的发展。在网络环境下完成作业,因为学生所具有的个性、能力、学习水平存在差异,因此作业的完成可以是有快有慢、有难有易的,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或自己的知识需要,来选择不同的学习内容和练习内容,既有利于因材施教,又可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
3 实现了作业方式的改变――变“独立”为“合作”。网络作业在实现个人作业、小组合作作业和全班作业的结合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例如,学习了《年、月、日》后布置了这样的分层作业:
A 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一组比较基础的填空题。
一年有(
)个月,其中大月有(
)个月,每月有()天,小月有(
)个月,每月有(
)天。
B 制作月历:请根据所学知识,制作今年二月、三月、四月、七月、九月的月历。(教师提供每月第一天为星期几。)
C 学生上网(省略)查找有关年、月、日的资料,了解年、月、日的来源,了解平年、闰年的来历完成一张数学知识小报。
其中A、B是个人作业,C就是小组合作作业或全班作业了。学生在这样的作业完成过程中,了解了生活中的数学信息,通过“年月日之旅”“生活中的年月日”“日月时空”“平闰王国”等及时查漏补缺,通过浏览“地球与太阳的运行图”,在观察地球绕太阳公转和地球自转的过程中,明白“四年一闰、四百年一闰”的原理。变“独立作业”为“合作作业”,培养了他们的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
(二)网络版的CAI和BBS,“e”路欢歌一路行
认真剖析我们面对的e时代的小学生的心理特征,他们聪慧、自主独立,动手能力强、对新事物充满好奇心。学生要完成网络数学作业,先要学习电脑打字,学习文字、图片的编辑方法,还要学会文章的上传和资料的查找,这些技能对于学生的后续学习、综合实践与探究以及可持续发展都是十分有益的。对于电脑技术差些的学生,我总是在平时教学中,不失时机地教给学生一些电脑小技巧,既提高了学生作业的速度又拉近了与学生间的距离。当学生学有所得后,探究的兴趣也更浓了,学习的自主性得到充分的体现,他们去面对困难、迎接挑战,去分享成功的喜悦并共同总结失败的原因,去感悟数学学习的无限魅力,真正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还可以利用“网络版的CAI”,进行网上预习,可以跟着例题的动画演示提前认识,可以将产生的困惑及时留给老师,也可以下载感兴趣的思考题与家长一起探讨。减少了学生查找资料的麻烦,又提高学生预习的效率,为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班级博客,让沟通零距离
“博客”是“Web Log”(网络日志)的缩写,它是一种个人信息的方式。“博客热”也传到了我们的校园,一时间,班级博客遍地开花,我在所教班级的“小燕子博客”上专门开辟了数学园地、拍脑袋想问题、尖尖角专栏。
每周我都会在“博客”的“拍脑袋想问题”专栏里布置数学网上作业,主要是一些数学趣味题,孩子们可以在后面跟帖,回答问题。比如:一只蜗牛想从枯井里爬出来看看天有多大。它每天白天爬上3米,晚上掉下去2米。整整爬到第8天才能爬到井口。这口枯井有几米深?令人惊喜的是这项作业甚至吸引了学生家长和其他年级的学生共同参与,大家在“博客”上热烈讨论,互质难疑。上一周我设计了“寻找数学课外的数学”的作业,孩子们兴趣盎然,收获可真不少呢。
结合孩子每周的表现,我会在博客的“尖尖角”中公布孩子的课堂听讲情况、发言情况,并评出“口算小能手”“数学小明星”予以公示表扬。孩子们可以自我促进,家长对孩子的在校表现一目了然。
我们班的博客中,学生数学周记所占的比例最大,孩子们将自己的周记发在班级博客上,我在同一时间便能阅读到他们的习作。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多阅读他人的周记,对同学的作业也给予一定的评价。这样,将批改时的教师一人欣赏,扩大为学生共同赏析;将作业本上教师单一的“优良”考核,细化为网络上的大家共同的文字交流、师生交流、生生交流。
二、“热启动”后的“冷思考”
(一)别让教学时尚成了时尚负担
“对20世纪80年代以后出生的人来说,手机和互联网已经和普通玩具没有什么两样。”在培养“数字化生存能力”的新式教学模式要求下,如何培养他们以正确的态度使用这些“现代玩具”,是一个具有紧迫性的问题。给孩子布置网络作业,让孩子接触网络知识,是信息化社会的趋势。但是,网络作业的要求不应太高,要便于操作,符合孩子的心理特征。网络作业的实施,我没有搞“一刀切”,主要考虑父母的信息技术水平、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学生兴趣特点的原因,根据家庭经济条件和家长素质,有条件的就多接触,没有条件的就少接触点,不作统一要求。不能让教学时尚成了时尚负担。
(二)加强引导,过滤不良资源的影响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6)02-0109-02
翻转课堂译自Flipped Classroom或Inverted Classroom,是指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将学习的决定权由教师转移给学生。
有这样一张照片在网上流传甚广,网友调侃:再牛的马云,也要线下理发。玩笑的背后既是人们认可了网络给生活带来的改变,同时也说出了另一个声音,生活是不可能被网络全部代替的。
翻转课堂的提出是对基于课本的传统课堂教学结构与教学流程的彻底颠覆,由此将引发教师角色、课程模式、管理模式等一系列变革。这场课堂变革风暴席卷全球,不可否认发达的网络为学习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现在学生手中多样的电子产品也为翻转课堂提供了可能。但我们的小学数学课堂是否到了翻转的时候?就目前而言翻转课堂还不能成为小学数学教学的主流。
一 来自小学数学学习本质的制约
1.生活
小学数学学习是启迪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认识数学,从而感知数学的价值,培养学习的兴趣。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很重要的一项任务就是为学习创造或再现生活情境,帮助学生实现从生活中的现象到数学知识的生成,同时结合生活体验数学知识的实际运用价值。
从低年级的认识长短、认识多和少,到高年级的认识立体图形,很多的内容都需要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去感知蕴含的数学知识。但翻转课堂只能给学生带来类似动画的效果,虽然视频也能再现生活情境,但是这样的生活再现学生无法真切体会其中的数学含义,毕竟那是平面的感知,学生的融入方位比较单薄,引发的感受也不符合数学知识产生的必要条件。
坐一下跷跷板、站起来比一下高低,可以触摸到的实际生活情境的教学价值远远大于视频,这时候学生的生活数学来源制约了翻转课堂的有效性。
2.体验
比如,低年级认识多位数的小棒操作,从1根开始,到10根一捆,到组成一个个数,不仅让学生认识了多位数,还让学生在数、捆、认的过程中逐渐体验到数的结构规律,为今后继续学习认数打下基础。同样的操作活动如果在视频中显现,学生就缺失了结构的体验。如果要求学生按照视频学习操作,操作活动的规范性也得不到及时的指导,不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动手操作能力。另外,一旦学生在网络学习中自认为理解了数学知识,在课堂上再要求学生去操作,那时学生的学习就不再有起初的动力了。
因此再漂亮精致的视频都不如学生在课堂上的手指一动,这样的体验活动在翻转课堂中只能是事倍功半。
3.温度
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是一种感性的起步,他们会因为老师,因为同伴喜欢或讨厌数学课,这些都影响着学生投入学习的热情。课堂教学中的交流最为重要,通过交流,师生、生生之间相互促进,相互欣赏,形成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这种感情就是课堂的温度。适宜的课堂温度能有效促使小学生投入到数学学习活动中,调动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好的交流是一种热量的传递。
二 来自小学生数学学习素养的制约
1.自控
小学生的身心还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纵观中国孩子走进学校前认知世界的状态,基本认识世界是在家长的牵引下进行的,接受性习惯使得他们对于自己的学习过程的把控能力相对还很薄弱,小学数学教师的课堂就是要实时监督学生的学习行为,让学生的数学学习更有效。小学的数学知识是数学学习的起点,如果在学习中经常出现思维、行动的断裂就无法对数学知识有完整的感知,这是数学知识的特点决定的。
小学生自己对着视频学习数学,他们无法明辨数学知识中最具价值的部分,往往去关注视频中他们认为有趣的部分,比如动画。同时学习的时间也由于无法自己调控而得不到保障,这样就达不到翻转课堂所希望学生达成的对数学知识的基本理解。数学知识的相对抽象性对于小学生来说是学习的障碍,缺少自控就是缺少对思维的投入,对于直观到抽象的过度就失去了依托,最终对于小学生来说可能认知的只是数学最浅显的东西,无法实现数学抽象的意义。因此翻转课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必须慎行。
2.反思
翻转课堂需要学生在自主网络学习中具备自我发现问题、提炼认知困难的能力,这就是一种自我学习的反思,其实也是一种自我的学习调控,对于翻转后的课堂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我们的小学生还不具备反思的学习素养,直观地认知、直接地接受还是他们最主要的学习方法。在相对缺少数学学习经验的小学阶段,学生在知识、技能、学习能力、学习经验等方面只是一个积累的阶段,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学习方法上的迁移和衔接是实现反思的基础,是积累之上的一种学习能力的飞跃,同样需要依赖学生心智的成熟,对于小学学生特别是低年级、中年级学生来说是一种难度较大的自我发展。比如让中低年级学生自己通过网络学习周长和面积,学生还不会主动依据两者在认知时候的差异去反思两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这样对于这两个概念的理解也只能停留在最基本的文字层面。
3.记录和总结
记录和总结确实是学习的一种很好的方法,也是一种要求比较高的自我学习策略。翻转课堂在课前的自我学习和课堂的学习中都要求学生有记录的习惯,记录学习中的疑惑、记录问题的解决等,特别还注重康奈尔笔记法(5R笔记法)在课堂中的运用,让学生完成记录、简化、背诵、思考、复习五个记录要素。这些对于小学生来说是苛刻的要求,他们还处于识字与学习同时进行的阶段,繁复的记录不是他们能胜任的,没有记录与总结那翻转课堂也是无法真正实现的。中学生才适合的不能通过揠苗助长让小学生来运用,这不符合学生成长的规律。
三 来自教师的翻转困惑
1.视频来自哪里
制作自己的视频当然是教师的首选,因为可以根据自己教学的内容和目标来确定让学生学习什么、怎样学习。先不说制作视频需要的软件、硬件设备和拍摄技能,单单说一说我们教师的可控时间,往往也不可能有充裕的时间完成很多高质量的视频。另外,视频教学跟平时课堂教学还是有很大区别的,要在视频中体现自己的教学目标需要更多的实践摸索。
合作制作是我们可以选择的方法,但是协调每位老师的教学思想和目标同样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再有就是运用网络上他人的视频,也可以让学生自主搜索相关的视频进行学习,这样带来的问题往往是我们老师要去理解他人的设计意图,还要和自己学生的学习状态相融合。如果学生学习的是不同的视频那会给教学带来更大的困难。
2.如何开展教学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教师是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老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过程。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学习体验,得到相应的发展。”教材只是教学活动的依据,在某种程度上体现编者的意图。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只执行教材,而应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灵活地、创造性地处理教材,开发各种教学资源,并且在课堂实施中根据学生的情况,灵活地调整并生成新的教学流程,使课堂处于不断的动态变化之中。教师要善于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深挖教材的内在智力因素,科学、合理、灵活地组织、处理教材,开发学生本身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索、研究、发现、归纳、总结,体现了“用教材教”的新理念。如教学《7的乘法口诀》一课时,我根据绝大部分学生对编口诀已有感性的认识(2、3、4、5、6的口诀已学过)的基础上,以实践活动为支撑,把学生作为可开发利用的课程资源,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放手让学生编口诀、记口诀、用口诀、说口诀等。在教学中,坚持学生人人平等的思想,培养学生人人善问的习惯,激发学生人人求新的欲望,提供学生人人动手的机会,给予学生人人成功的体验。学生在充满猜测、观察、操作、思考、分析、推理等探索性和挑战性的活动中,体验了口诀的发生、发展和形成的过程,极大地调动了学习积极性,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得,有所悟。这样变“教数学”为学生创造地“学数学”,不仅有利于学生积极投入数学探究活动之中,而且在探究过程中,经验背景的差异和学生对问题理解的差异,就构成了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使得学生不仅成为学习者,而且成为课程的资源,师生共同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者。
二、充分运用网络媒体资源,拓宽学生的学习面,充实学生的学习源泉。
在信息时代,充分利用互联网上丰富的教学资源,在信息技术强有力的支撑下,数学教学必将迎来网络时代。数学网上教学是以多媒体计算机和互联网为学习工具,以网络作为重要的信息来源。互联网上丰富多彩、日新月异的知识源泉,是学生取之不尽的素材库。学生采用探索法、发现法探索、发现相关的信息和知识;主动搜集并分析有关信息,提出和验证假设;把当前的学习内容尽量与已经学得的知识相联系,并对此联系认真思考。学生通过彼此交流、讨论,协作学习,高质量、高效率地获取新知识。在学习过程中,教师不再是主要的信息源,而是教学活动中的导航者、设计者和帮助者。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是知识的探索者,自主学习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组织、学会协作、学会思考和交流。如教学《简单的统计》一课时,我引导学生上网收集近五年来的国民生产总值,每百人中电话、手机拥有量等数据,绘制统计表与统计图。学生不仅学到了统计表的制作方法,而且形象直观地感受到了改革开放取得的显著成就,体会到数学来自社会生产与生活、服务于社会生产与生活的道理。又如,在进行数学竞赛辅导中,也可以指导学生查询相关的“数学竞赛”网站,让同学们在这些网站上查找有关数学竞赛的资料,对这些资料进行分析、处理、应用,并参与网上讨论,拓宽学生的视野。
此外,可以引导学生利用互联网中各种学习论坛和E-mail的形式与校内外的同学、老师进行交流,使得数学学习打破“学校围墙”的限制,使同学们不断增加自主学习的机会,提高数学水平。
三、有效利用校本课程资源,加强学科渗透,拓宽学习空间。
学校生活中可开发的资源是相当多的,真可谓“学校处处皆教材”。但是过去的数学教学视教材为《圣经》,关注书本、忽视人本,强调独立、缺乏合作,每个人都是封闭的个体,使学生的思路变得越来越狭隘。新课标强调,数学学习应开放,处处留心皆数学,强调学科的交叉渗透。因此关注体验是学习积累的捷径。如我校教师开设了的校本课程“趣味数学”、“身边的数学”、“数学家的故事”等,充分利用了取之不尽的教学源泉。我校有一位老师结合校本课程“身边的数学”指导学生设计一个游览计划:某班要去当地三个景点游览,时间为8:00―16:00,请你设计一个游览计划,包括时间安排、费用、路线等。这则案例城市学生能较顺地完成,而该班农村学生较多,于是老师事先与学生商议将当地的标志性建筑(如大桥、涵闸、厂房、民居等)作为游览的景点,然后将学生分成小组各小组分工协作去了解相关信息,包括景点之间的路线图,步行或乘车所需时间,游览所需物品,等等,然后学生借助数、图形、统计图表等表述有关信息,最后让各小组交流游览计划。
有效利用校本课程资源,不仅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独立性和创造性,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学数学的良好习惯,更能激发他们自觉学数学的兴趣。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而愉悦的求知空间。
四、关注生活,开展实践活动,积累学习源泉。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了数学。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只有面向生活的数学才是有价值的数学,才是人人必须获得的数学,才能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而数学教育要基于生活、联系生活、回归生活,应视生活为土壤,应为生活服务。皮亚杰认为,对于个体的学习而言,一切知识均起源于认识主体的实践活动,学生的自主活动是他们认识形成和发展的源泉。数学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数学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如此,数学才能从学生的现实生活中产生和发展,数学才能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自然组成部分。在数学实践活动的形式上,我进行了以下几点探索。
1、教育观念要变革——要顺应信息时代的需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调查表明,几乎所有的国家都认为:促进教育发展的动力来自于外部,阻力来自于内部,要受到教师教育观念、教育体制、评价制度等因素的制约。要实行网络化教学,教师的观念应是超前的。教师应冲出“以书本知识为本”的旧观念的束傅,充分挖掘网络资源,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新思想,“勿要有前怕狼后怕虎”的旧思想。全面关注每一个学生的需要,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让学生获得正面的情感体验与知识需要,以及自我探究的内在需求。
2、教学内容要变革——应挖掘网络资源。教学内容不要再局限于书本知识,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大胆开发网络教学资源。可以说,网络资源的丰富程度远非一般人所能想像的。挖掘网络丰富的资源并运用于课堂教学中必将带来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浪潮。我在执教《统计分析》,教师就紧紧扣住网上资源——太湖的数据资料,组织学生分析统计表。整个一堂课,学生始终沉浸在愉悦情境之中,上课情绪紧张而高效,这种效果是传统教学远远不能实现的。
3、教学的目标要变革——应是个性化的。传统的数学教育中存在着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反映在课程上:教学内容相对偏窄、偏深、偏旧;教师传授知识只注重机械记忆,只注重结果而轻过程,学生缺乏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网络教学的目标只大大突破了这个局限,呈现一种动态的、人性化的、交互性的、易通性的特点。教学目标所关注的是学生的自我需要,自我发展,注重的是研究的过程,合作的程度等。
4、教学的形式要变革——应是动态化的。传统的教学形式是学生采用“秧田式”坐法,交往方式主要采用师问生答的师生单一互动的交往方式,这种方式教师的角色地位过强,有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参与性。网络化教学通过组建合作探究的学习小组,适当变换师生位置,增加组内生生互动,小组互动,组际互动等网络化交往学习方式进行知识探究,教师是学习活动组织者、参与者、指导者。大量实验表明:在这种和谐宽松的网络学习气氛围中,教学教师易于调控,便于调节。对于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集中学生注意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确实大有好处。
5、数学评价要变革——应是高效化的。首先评价标准要改革,学生学习过程不再是传统教学的师讲生练,而是一种学生自主探究,师生合作探究的过程。教学中也不再过于强调与学生年龄不符的严密的思维训练,问题答案也不是唯一的,给学生留下了更大的创造空间,这就是网络下的数学教学的优势。其次,评价形式是多样化的。除采用教师评价外,还应增加学生自评与互评。再者,利用网络可大大提高评价的及时性,高效性。信息传达得快,受到的效果也好。
网络化数学教学的几大要点
网络化教学本着“教为学服务”的观点,想方设法凋动学生自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挖掘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通过一定的教学实践,我们认为网络化教学至少具有以下五个特征。
l.自主性。网络化性教学主张教学中必须尊重学生,重视学生的兴趣爱好,既可能地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从而调动其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中,我们始终鼓励学生自主地操作、尝试、交流、讨论、质疑、解疑,把问的权利交给学生,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把做的过程放给学生,强调尽可能多地给予学生自主地、创造性地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以彻底改变过去那种“灌输注入式”的传统教学模式。同时,网络化性教学也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认为没有教师的主导,也不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作用在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并了解、参与、组织、指导学生的活动,调控课堂教学进程。
2.和谐性。首先,教师要为学生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氛围,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在传统课堂上,老师惟我独尊,完全以权威者的身份自居;对小学生来说,老师是他们崇拜的对象,老师的话就是“圣旨”。如果我们不想法改变这种状况,学生的主体作用怎么能充分发挥出来呢?所以,网络化教学的前提就是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可以是传道者、引路人,也可以是意见倾听者、参与者、学习者,可以是长辈、导师,也可以是兄长(大姐姐)、朋友。整节课教师在讲台上的时间很少,多数都是在学生中间参与学生活动,了解、指导学生的研究活动。建立这种师生关系,有利于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有利于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其次,教师要相信学生,并帮助学生特别是学困生对树立自信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把他们看成是知识的主动探求者。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创设促进学生学习的课堂氛围,为此,教师需要有真诚的情感,表现出温暖和同情,一旦和谐气氛形成后,随之而来的是学生的自我指向的学习,即积极主动地学习。第三,教师要尊重学生,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教师一定要尊重学生,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学生提出的问题或解决问题的方法只要有合理之处,教师就应给予肯定,即使有缺点甚至是错误的,也不要泼冷水、全盘否定,而要在肯定成绩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修改或完善。如在《购物问题》中设计了这样一个网络化题:先让学生调出冬天的照片(教师告诉学生图片网站)。师:“天这么冷,该穿羽绒服了。现在,请你们给老师做个参谋好吗?”接着教师出示几个商场的优惠措施,组织学生合作研究,学生多姿多彩、精彩纷呈的发言成了课堂一道最亮丽的风景线,多种多样、近乎合理的答案,让每个学生都品尝了成功的喜悦。
3.变化性。在网络化教学中,课堂教学过程是动态变化,适时发展的,学生的课堂表现、课堂需求应成为调整教学活动进程的基本依据。网络化教学在课堂上没有固定不变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除了教材内容外,往往会因解决问题的需要而加以调整;教师事先拟就的教学计划被打乱、教学进度或者加快或者减慢的情况也时有发生。因此,教师只有靠深钻大纲,吃透教材,在备课上下功夫,对学生的问题或突况才能有备而来,才能控制课堂,适时调整。网络化性的教学,看似教师轻松,实则对教师的要求提高了。教师不能把教学内容一古脑地倒给学生,而是要适当创设情境,善于捕捉反馈信息。适时调整,要求教师要有较高的驾驭课堂的能力,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课堂上,学生的思维一旦被真正调动起来,他们提出的问题就会各种各样、千奇百怪,有些问题教师的确难以解释,但有些学生的解答也会令老师意想不到。所以,网络化教学要求教师不仅要研究教材,研究网络资源,还要研究学生,实则是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网络化教学呼唤高素质的教师。网络化教学的动态性还表现在教学活动不完全局限于课内进行,学生思维、讨论和学习的空间可以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在课堂上,有些问题解决不了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课外调查、访问、查资料。这样,在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养成了自学习惯之后,他们的学习就会自觉地由课内转到课外。
4. 创造性。创造性教育研究表明,创造需要继承,但更需要革新。革新更多的是在否定中发展的。因此,敢不敢怀疑他人的已有成果,敢不敢突破传统观念的框架,尤其敢不敢向权威挑战,也就是有没有创新的勇气和胆魄,会直接影响创造性成果的孕育和产生。可见,加强学生创新的勇气和胆魄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网络教学中,我们为学生创设宽松的课堂氛围,注重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反思,提倡多问几个“为什么”,鼓励学生对已有的结论提出质疑甚至不同见解。尊重儿童任何幼稚甚至荒诞无稽的问题;尊重儿童具有想象性和创造性的观念。
5.协作性。网络化教学的优越性还在于它的合作性。在课堂上,小组内交流重点、质疑解疑,我问你答,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一个小组有难,其他小组帮助解决,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老师点拨、引导,体现了师生之间的合作性。这样做,打破学科教学的封闭状态,把学生置于网络化、多元化的学习环境。提供学生更多的获取知识的方式与渠道,使学生吸取多学科的知识,获得更多的信息。
网络化数学教学的操作程序
小学数学网络化课堂教学模式注重在教师指导、辅导下学生的主动学习,注重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将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因此它的教学目标在于培养学生自学数学的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更好地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和技能,培养创新精神,真正体现学生的个性发展。
(一)从教师角度看,要发挥激情、导入、布障、启思、引探、释疑的作用
1.从网络中选择学生熟悉的数学问题
课堂教学中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首先,要以知识的魅力吸引学生。建构主义教学论原则明确地提出:“复杂的学习领域应针对学习者先前的经验和学习者的兴趣,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习者学习的积极性,学习才有可能是主动的。”实践表明:引导学生借助网络解释数学现象,解答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是学生最感兴趣的教材,也是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最佳选择。如,学习正负数时,可让学生上网查找资料帮助理解。学生就会对这些知识很感兴趣,整堂课学生兴致盎然,思维活跃,沉浸在学习的愉悦之中。
2.在逼真的问题情境中,展开教学过程
现代心理学认为,一切思维都是从问题开始的,教学要促进学生思维,就应当引起学生产生问题,成功的使学生产生问题的教学才能正真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般而言,问题往往产生于具体的情景、不平常的现象、奇异的事物、实际生活中的具体事例等等。因此,教学时,首先就应设法借助多媒体为学生创设逼真的问题情境,唤起学生思考的欲望,从而展开教学过程。如活动课“今天我为妈妈买礼物”,我为学生设置了购买营品、购买毛衣、购买手套、帽子以及购买日用品四个场景,给学生营造了一种亲切、自然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知道商店开展的打折销售、买几送几等促销活动,其实就是百分数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体验到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品尝到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感受到借助数学的思想方法,我们会对生活中常见的各种优惠措施理解得更深刻。
3.在对个性化题的争议思辨中,深化数学目标
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中,应重视个性化设计,为学生创造一个比较充分的思考空间,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这将有利于培养学生肯于钻研,善于思考的科学态度。
(二)从学生角度看,教师要放手,让学生积极探究
1.探究自主。学生自己探究、理解教材,不仅给了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为下一步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而且可以使学生养成勤思善学,勤于动手的良好学习习惯。
2.质疑问难。在这个过程中,由于每个人都要阐述自己的观点与看法,能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带动学困生,起到交流互补的作用,能激发深入钻研的意向。同时这样做,又能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3.合作交流。先由学生把小组内没有解决的问题输到各人电脑上,并由学生按课本内容先后编上序号。对每一个问题全班同学都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举例说明自己的观点,甚至可以辩论。学生的质疑,以学生解疑为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参与、指导、研究。对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或和学生共同研究,或适时加以引导、点拨,但决不可能代替学生思考。
4.巩固练习。在学生质疑、解疑的过程中,可以适时地穿插一些不同形式的基本练习,以加深学生对重点、难点内容的理解。教师可放手让学生自己设计练习题,相互检测,教师把握大方向。
5.回读课本。经历了前面几个阶段之后,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和认识,这时再回过头来去细读教材,对有些问题会有一种恍然大悟之感,从而促进知识的进一步内化。让学生小结,既可以使学生学到的知识系统化,又使学生体验到了自行获取知识的成功感。
6.综合检测。是对本节课的一次系统总结,又是对本节教学目标完成情况的检查,以便及时反馈补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