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12 11:47:18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负荆请罪的主人公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负荆请罪》它相当于人教版教材中《将相和》第三个故事“负荆请罪”的扩写,但写作体裁不同,是两幕历史小话剧。从尊重文体的角度出发,在教学方式的选择上是否应该有新的考虑呢?回答应该是肯定的!
我指导教研组内一位教学骨干从《负荆请罪》“剧本”体裁出发,以话剧表演形式为依托,尝试运用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共同设计了教学预案,并在教研组内执教了第二课时。教学过程显得开放有度,动态实足,生成有效,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现将该教师执教的《负荆请罪》(第2课时)作回放:
一、复习导入,明确学法(用时3分钟)。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对剧本这一种文体有了些了解,能来谈谈吗?
生:剧本的开头先要写明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人物。
生;剧本有独幕剧和多幕剧。
师:你能举出例子吗?
生:能。四年级的《公仪休拒收礼物》是独幕剧,剧情比较简单;现在学的《负荆请罪》有两幕,情节稍微复杂一些。
师:学得很认真,确有收获。那么,剧本中“方括号”和“圆括号”内的内容有什么作用呢?
生:“方括号”内主要交代舞台上的布景和人物的一些活动情况。
生:“圆括号”内的内容提示我们剧中人物说话时的动作和表情等。
师:上节课我们通读了课文,又重点学习了第一幕,通过对话,我们知道:蔺相如受到廉颇的侮辱,都不与之计较,,表现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的伟大情怀。我们在学习第一幕时,主要采用了什么方法呢?
生:抓住蔺相如和韩勃的对话,通过分角色朗读的方法来学习的。
生:在分角色朗读时,老师还要我们注意括号中内容给了我们什么提示。
师:是的,学习剧本必须抓住人物的对话,并结合括号内的提示,只有从人物的语言、动作、表情的综合表现中,才能真正体会出主人公的内心和精神境界。这节课,我们也用这种方法来深入学习第二幕。
同学们,剧本是用来表演的,你们肯定不会满足于一般的分角色朗读,想不想也来像演员一样进行表演呢?
生:(兴奋地齐说):想,太想了!
二、学生个体自学和小组合作探究(用时15分钟)。
师(清晰、稍慢地):有积极性就好!首先,请大家按上节课的方法独立学习“负荆请罪”第二幕,个体自主学习5分钟。(停顿)有了体会之后,再用合作表演的方式进行探究学习。(教师适时出示小黑板,明确要求。)具体要求是:⑴结合插图,具体理解什么叫“负荆请罪”。⑵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说出喜欢的理由。⑶试着选用身边材料做道具。⑷把握人物的身份和思想内涵,根据情节发展,展开丰富而合理的想象,尤其是“负荆请罪”的场面。认真讨论每个人的语言、动作、表情等。⑸丰富剧本,达到能演的程度,尝试用文中的好词佳句,可以作有益的拓展。⑹时空安排:小组合作学习10分钟,表演时可以充分利用教室空间。⑺注意协调,合理分工,安排好导演、解说、两个主角、随从等。
(教师巡视了解学情,并适时作指导。)
三、表演交流,深入探究(用时18分钟)。
师:(鼓励地)大家学习很投入,准备较充分,很多小组很有创意。那,哪一小组来“公演”一下!
生:(跃跃欲试地)我们小组,我们小组来……
师:哎呀,都想来演,真让老师为难。据老师教往届学生的经验,同学们在括号内容的启发下,达到有感情地朗读基本没问题,可是要想演好、演活,还得把人物对话时的动作、神情、语气揣摩透彻才行。你们想不想我这个“艺术总监”来帮你润色润色?
生:(急切地)想!想!
师:细心的同学都知道,廉颇被相如扶起后说了两段话,想想根据这样的语言,如果在这两段话前加圆括号,那圆括号内可以分别写上什么样的内容恰当呢?
生;第一段话前可以加上:双手抱拳,仍然低着头。不好意思看着蔺相如。
师:为什么会如此动作和表情呢?
生:因为他认为自己“老迈昏庸”,不该“在别人面前侮辱相如”,犯了错误。
师:很好,你用到了“老迈昏庸”和“侮辱”这两个词,看出读书很认真。是的,看来他的确是个“知错就改”的人。第二段话前的括号内应添什么内容呢?
生:廉将军应该又抬起了头,脸对着相如说话。
师:为什么?一个犯错误的人怎么敢抬头?
生:因为廉将军毕竟已认过错,他正在夸赞相如是一个“深明大意”、“宽容大度”的人。
师:是的,相如是一个有气度有胸襟的爱国者,廉将军应该是“真诚”夸赞相如,括号前建议用上:抬着头,目视相如,真诚地握着相如的手……
看来大家读懂了剧本,添加的内容不错。当然还可以加别的内容,但有一个原则,首先要用好剧本中原有的提示内容,添加的内容又都必须与人的语言相吻合,有助于表现人物的个性品质。
好,现在,我们可以请一个“剧组”来表演了,请“观众”注意欣赏,根据以上提出的要求,看他们的表演好在哪里,有什么地方还需要改进!
(一组学生表演后,教师引导全体学生进行评议改正,尤其是人物的动作和语言是否大方得体,符合身份,鼓励有不同的意见。最后又请一组根据评议后的方案完整地表演了一遍。)
师:(衷肯地)每位演员总体表现很好,从表演中,看出你们刻画的人物形象鲜明,真正体会到了蔺相如的爱国之情和宽容之心,廉颇一心爱国和知错就改的可贵品质。由于时间有限,其他小组的同学只能到班队活动中去展示了。
四、拓展延伸,布置作业(用时4分钟)。
师:同学们,剧本一定给你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想不想也来尝试着写一写?
生(多数惊讶,少数有惊喜而露有难意):……
师(鼓励地):看样子,大家想写又觉得有困难。别担心,我们来降低一点难度――老师发一些小故事的材料,尝试着把小故事改写成小剧本,行吗?
生(多数人舒了一口气):行!
(教师发放《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小稻秧脱险记》三则小故事的记叙材料,要求学生阅读材料,选择一例改写,努力设计好人物对话和提示语,尤其注意人物的动作、神情和语言匹配是否得体,符合人物身份。)
(接着学生阅读材料作选择,此时下课铃声已响,教师要求学生课后完成拓展作业,准备到班队活动中朗读自创的剧本,或尝试与他人合作表演。课毕。)
案例解读
1.教材解读必须尊重文本特质,如体裁、题材等;教学策略的选择必须尊重学生的特点,做到真正有效整合教学资源。
“戏剧本是排演、演出的依据”,对它的解读必须尊重其剧本特性,紧扣其通过“戏剧冲突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和“通过个性化、动作化的人物语言展开剧情塑造形象”的特点。对于小学生而言,戏剧冲突带有故事性,较容易掌握,可以较多地借鉴以前的学习经验,而个性化、动作化的人物语言的理解感到新鲜,但解读经验确实较少,是教师尤其要关注的。
过去,我在教学人教版教材中《将相和》一文中“负荆请罪”部分时,也是采用先解读文本后组织表演的方式,效果还可以,但总有”穿鞋戴帽” 样的感觉。而苏教版《负荆请罪》一文,就是用剧本的形式写的,应遵循其文本提供给我们不可多得的资源――整个小学阶段也没有几个剧本,学生平时接触也极少,它既是学生的难点又是知识能力的生长点。我想采用解读文本和组织表演的整合策略,开放教学过程,大胆运用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可以把难点转化为解读剧本和培养语文素养的一个抓手。
2.教学过程不应该是封闭的,而应是开放的、灵活的、动态生成的。
任何一种有目的的教学活动,要想达到预期的目标和获得理想的效果,必须进行“预设”。
但是,传统教学过于强调“预设,上课就是一心演绎教案。如:“负荆请罪”这件事的起因是什么?经过如何?结果如何?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蔺相如、廉颇各是什么样的人?等等。在这样的演绎活动中,教案是无形之手,教师成了主角,学生是配角,有些学生甚至成了“看客”。这样的教学是僵化的,封闭的,学生主体性丧失,有时简直是心灵上的折磨。
其实,课堂教学绝不是一种理想状态,不出“差错”的课是不存在的,否则就是不真实的。新的课程理论昭示我们,课堂应该是开放而灵活的,是动态生成的,一定要树立以“人”(学生)为本的观念。
3.而新的学习方式是扫荡这些传统流弊的利器。
不少课文很感人,描写人间的真情,插图凝聚了故事的精华,如《小抄写员》、《鲁本的秘密》、《地震中的父与子》、《荔枝》……教这类课文时,我建议学生在尽情感悟课文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感受和体验为插图“题字”,学生兴趣盎然,结果灵光闪现,妙语连珠。如《鲁本的秘密》一文的插图,学生写到:“为儿操劳,为娘辛苦――心心相印”,“此时此刻比蜜甜、比花香”,“胸针虽小,赤子情深”,“因为爱,所以爱”,“月亮代表我的心,胸针代表我的情”,“贫穷并快乐着”,“什么也不说,妈妈明白我”……美妙的感受,美好的情感!整个“题字”过程充满创造色彩。图片给学生提供认知的感性材料,使之建立表象,在为插图“题字”的过程中,促使其思维向深层发展,不仅把文本体现的情感点化出来,而且升华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二、与主人公“交流”,架设情感桥梁
有些课文描写的是主人公难熬的苦难生活,命运之悲惨催人泪下,如《凡卡》、《卖火柴的小女孩》、《小音乐家扬科》……教这些文章常感觉学生的感受不及老师深,怎样拨动学生情感的心弦,使“教材情”、“教师情”、“学生情”融为一体?我让学生面对图中的主人,问大家:面对着他,你想对他说点什么?学生触图生情,真情实感发自学生的肺腑,如《凡卡》一文的插图,学生说:“你在鞋匠家做学徒,身后摆满了鞋子,竟然没鞋穿。他们太没人情味里,欢迎你到我家,我会给你……”,“凡卡,你写得如此认真,可是你知道吗,你没写地址、邮编,你爷爷怎么收到?周围没有人帮助你,你太不幸了。”“可怜的凡卡,你赶快想办法吧逃吧,命运应掌握在自己手中。”有的学生声音变低了,有的泪在眼眶打转……他们是心与心在交流,激情四溢的语言,弹奏优美的情感乐章,学生的情感被点化了出来。
三、做小小导游员,陶冶爱美情趣
有些课文的插图色彩明丽,动静结合,虚实相济,美不胜收。如《桂林山水》、《林海》、《索溪峪的“野”》、《鸡公山》、《海滨小城》、《迷人的张家界》等。我将读课文与图画欣赏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整体地与文本对话。教学这些课文,我会问学生,你们觉得这幅图美吗?美在哪里呢?请你做小小导游,带我们游览吧。为了做合格的小小导游,学生兴致勃勃去读文章,而且努力读出文章的“味道”,学生在对文章“滋味”的体味中,领会到课文语言的内在意蕴,体验出文本的情境美。有的还将课内与课外阅读有益结合,整合知识的同时又用活了知识。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陶冶爱美的情趣,逐步培养审美的能力。
四、畅谈内心感受,感悟多元内涵
阅读是非常个性化的行为,每人阅读都能从某一个“窗口”理解到文本的一道“风景”,他们对语文材料的反应是多元的。如《一夜的工作》,有的是感到的劳苦工作,有的是感到他生活俭朴,有的是感到他宽以待人的风范,还有的是体会到他严谨的生活作风……《游子吟》有些同学理解献出阳春三月般博大温暖母爱的母亲,有的则体会游子的感受……而不同理解的交叉,使学生借助别人的眼睛看到更多的“风景”。教这类课文时我常对学生说,大家看了这幅图想说点什么?说出你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怎么想就怎么说。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举起了手,从不同角度说自己的体验。
五、借图练写,丰富表达情感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3)10-0056-02
作者简介:郑燕(1979―),女,江苏无锡人,本科学历,中学一级教师,江苏江阴中等专业学校信息工程系语文备课组组长。研究方向:中职语文教学。
中职文言文教学的课堂导入就像正餐前的开胃小菜,对于中职学生害怕文言文、学习“胃口差”的症状,这道小菜显得非常重要,那么如何做好这道开胃小菜呢?
中职文言文的类型主要有记叙、抒情、议论三大类,下面便从这三大类文言文入手来讨论中职文言文课堂的导入。
一、衔接导入法
又叫复习导入法。“温故”才能“知新”,学生认识事物总遵循从已知到未知,由低级向高级这一客观规律。老师努力寻找新篇目与学过文章的联接点,搭桥铺路、巧设契机,通常可用提问、回顾的方式来进行。
如笔者在教授《游褒禅山记》这一课时,照顾到了学生的学习基础,采用了新旧知识衔接的导入方法:
同学们:还记得《沁园春・长沙》中主席面对滚滚而去的湘江、漫山遍野的枫林、万物霜天竞自由的场面,发出了怎样的感慨吗?(生答: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徐志摩在《再别康桥》中面对沉浸在夕阳余晖中的康桥,又吟唱出了怎样的缠绵与不舍呢?(生答: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面对朦胧、幽静、飘渺的荷塘月色时,感受到了什么呢?――“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流露出的是一种淡淡的忧愁。中国文人以特有的敏感捕捉自然界的声响,抒发自己独特的人生感悟,那么王安石面对褒禅山的探险之游,会悟出怎样深刻的哲理呢?下面就让我们走进文本,走近王安石,踏着他的脚步也来一次褒禅山之游吧!
这个导入中,《沁园春・长沙》《再别康桥》《荷塘月色》都是学生已经学过的诗文,而且都是脍炙人口的文章,学生也非常喜欢这几篇文章,利用这几篇文章的内容来导入,一方面复习了旧知识,另一方面又以中国文人的感悟顺势利导到《游褒禅山记》,因为王安石对褒禅山之游颇有感悟,其“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及“深思而慎取”的人生哲理至今对我们仍深有启迪。
二、故事导入法
中职学生特别喜欢听故事,故事导入法即通过寓言、故事或典故、传说等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思维,创造一种情境来引入新课。生动形象的故事很快把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了课堂上,而故事在新课的教学中起到了牵线搭桥的作用,学生在故事中很快进入教师预设的情境,急于探求新的知识。
如笔者在《张衡传》中用张衡小时候数星星的故事导入全文:
晚上,满天的星星像明珠一样闪亮。一个孩子坐在院子里,靠着奶奶,仰起头,对着夜空数星星。一颗,两颗,一直数到了几百颗。爷爷走过来,说:“孩子,你看得很仔细。天上的星星是在动,可是它们之间的距离是不变的。我们的祖先把它们分成一组一组的,还给它们起了名字。”爷爷停了停,指着北边的天空,说:“你看,那七颗星连起来像一把勺子,叫北斗星。勺口对着的一颗亮星,就是北极星。北斗星总是绕着北极星转。” 爷爷说的话是真的吗?这孩子一夜没睡好,几次起来看星星。他看清楚了,北斗星果然绕着北极星慢慢地转动。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个数星星的孩子是谁吗?
这个导入利用了张衡小时候的故事,让学生更感到亲切自然,并以提问的形式开启学生的思考,加深了学生的印象,“原来张衡在很小的时候就对天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真了不起啊!”从而更激发了中职学生想要进一步了解张衡、阅读全文的兴趣。
三、成语导入法
中职学生虽然语文基础相对薄弱,但对于几千年积淀下来的成语还是比较容易接受的。而很多文言文中就包含了一些脍炙人口的成语,那么这样的文章我们不妨就用文章里面的成语来导入全文,用成语带出文章的主要人物和故事情节,这样的导入直接而切中要领。如笔者在导入《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时就从“负荆请罪”“完璧归赵”“刎颈之交”三个成语入手:
同学们对“完璧归赵”“负荆请罪”“刎颈之交”这三个成语一定不陌生吧?“完璧归赵”中的“璧”是什么“璧”?(生答:和氏璧)是谁让和氏璧完璧归赵的?(生答:蔺相如)“负荆请罪”的是谁?(生答:廉颇)他为什么要负荆请罪呢?廉颇和蔺相如又是如何结为刎颈之交的呢?通过本文的学习同学们就了然于心了。
该导入语用三个成语带出了文章的两个主人公,从三个成语中学生大致了解了三个小故事的简单情节,由此萌生了想进一步阅读全文的主观愿望,由此学生的阅读兴趣被调动起来了。
四、联系生活引入法
新《课标》扩展了教学资源的范围,作为教师,要善于运用除教科书外的各种教学资源,利用好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资源。那么对学生来说什么资源让他们最感兴趣呢?无疑是生活资源。中职学生因其专业特性,特别渴望老师多讲一点与社会接轨的内容。如教学《游黄山记》以去过黄山的学生写的《游黄山记》导入,引发学生兴趣:
同学们,这是王亭凯同学去了黄山之后观察到的景色,那么徐宏祖在登黄山的过程中看到了哪些景色,有哪些感悟呢?与王亭凯的《游黄山记》有什么异同之处呢?
因为该班是动画班,他们体悟美、欣赏美的能力较强,写游记类的文章对动画班的学生来说比较容易,并且是对其所学专业的一种促进。以学生的习作来导入,更能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学生就急于知道徐宏祖笔下的黄山与同学眼中的黄山有什么区别,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词语教学,不但要让学生理解词语,而且应重视挖掘“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因素。如果词语教学仅视为让学生理解词义,那等于学生只是知道这些“零件”叫什么,有什么作用而已。因为学生还必须知道,这些零件是按什么结构装配起来的,它们与机器本身有何内在的联系,是如何形成一个完整的结构系统的。
词语与文章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如课文《跳水》中的“风平浪静”这个词语,在教学中,部分老师往往会忽略了它——作为一个特定的条件因素制约着事件---文章本身的存在。因为如果不是“风平浪静”,水手们没有机会,猴子不可能把孩子的帽子挂在“最高横木的一头”(帽子会飘落下来)。即使挂得住,孩子也不敢“丢开桅杆,走上横木”,险情不会出现,文章也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可见,文章中有些词语是作为必不可少的“机器零件”出现的,它们与机器本身——文章息息相关。教学时应揭示这种联系。
还要联系一段话中语句间的关系。语句间关系错综复杂,对于一些比较抽象的虚词,想通过口头释义,有板有眼,惟恐丢字漏字,挂一漏万,则会显得吃力不讨好。最实用的方法就是引导学生读懂前、后句子,挖掘语句间的关系,从而理解词语。如《跨越百年的美丽》一文中“她的报告使全场震惊,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而她那美丽、庄重的形象也就定格在历史上,定格在每个人的心中”一句中,要理解“美丽”,先要能清“居里夫人的美丽”与“她那执著的科学精神”之间的关系,她那美丽、庄重的形象是指“一袭黑色长裙”“白净端庄的面庞”。联系上下文语句间关系理解理解词语还可以先去掉需理解的词语,读懂句子,悟出关系,再说明用这个词来表明上下句的层次关系。
二、词语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学生没有丰富的想象力是很难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词语教学是应该充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如讲解“万籁俱寂”是怎样的境界;讲解“忐忑不安”时,可让学生想像人物会有什么样的神态举动;讲解“负荆请罪”时,让学生推测廉颇当时会怎样想、怎样说、怎样做。让学生通过说说、议议、写写,对这些景象、情景、心理进行创造性思维。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词语教学中还可以进行以下练习:参照带点词语的意思,把人物的语言写出来。如:惊讶地说“ ”;斩钉截铁地说:“”;敌人疯狂地喊叫:“ ”。如果学生对带点词语“惊讶”、“斩钉截铁”、“疯狂”不懂,或一知半解,那他写出来的人物语言就不会沾边,或走了样。这不仅能了解学生对词语理解的程度,而且又把求异思维和求同思维的训练紧密结合起来,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此外,学生还可以通过表演去理解词语。借助有效的表演让学生获得亲身的体验,通过形象地动作神态理解抽象的词语含义,这较简单地“说教”或借助工具书会有更深刻、灵动的效果。有人说:“看到的不易记,听到的容易忘,动手做才能学得会。”此话不假,体验是学生在实际的生活情景中去感知、理解、掌握知识的过程,而且在表演过程中,学生的心灵得到放飞,想象得到展现,创造力得到开发,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三、词语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精彩的文章总是凭借一些生动形象、凝练准确、富有情感的词语给人以美的享受。因此,在词语教学中,通过分析比较,想象体会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如《忆铁人》中的“哦......咳”,其中的叹词“哦”,不仅表示深感惊愕的声音,而且表现铁人恍然大悟,如梦清醒的神态。“咳”这个叹词是铁人自责而发出的心声,再现了他百感交集、欲言又止的神态。这个叹词惟妙惟肖地刻画了主人公耿直爽朗的性格,知错就改的品质。让学生试着将两个叹词换用人物的话来表现,学生感到听说的“话”做作,不符合铁人应有的性格,左思右想,更觉得这两个叹词用的巧妙。评价之余,美感也在潜移默化之中了。在高年级的语文课本中,这类词相当的多,它们都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有利因素。
四、词语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
著名作家叶圣陶说过:“阅读方法不仅是机械地解释定义,记诵文句,研究文法修辞的法则,最要紧的还是多比较,多归纳,多揣摩,多体会,一字一句都不轻易放过,务必发现他的特征。”因此,词语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
(一)同义词比较:就是让学生在比较近义词的异同时,仔细分辨它们之间的细小差别,从而明确作者用词的准确性,体会词语背后作者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表达本位,主张由“公众接受”到“个人主体”的转换,即变接受教材或教师的“观念”为学生主动表达的“观念”,这是最核心的命题。只有强调“个人主体表达”,才能逻辑地凸显出人之言语智慧的根本价值及其个人化、动态化和生成化诸特征,而语文教育就理当呵护和发扬每一位学习者的言语个性或潜在的言语个性。
一、“表达本位”实践操作中的几个转变
1.替作者言说转为自我言说。
过去,人们所诟病的“代圣人立言”的说法,现在依然存在。所谓“字字有来历”,就是不能说自己的话,而要说别人说过的、被证明“正确”的话。叶圣陶在当小学教师时,感叹当时的学生作文,“叫他们将自己的写出来,他们偏偏将自己的隐蔽,却将别人的显示出来”。这样的状况,是不是和我们阅读教学,让学生汲取优秀的语言,所谓的积累相关?积累不是不要,而是要把积累的语言要转化为积极语言,那就是学会用语言做事,就如复述,让学生用自己在课文中学到的语言,再把故事用自己的表达方式重新组构,实现自己的理解,这种阅读中积累的语言,才是积极的语言。可惜,现在语文课堂中,这样的复述少了,更多的是机械的背诵积累。另外,我们的小练笔,往往是替作者想象空白,却不知,作者的留白是一种艺术,有其存在的价值。这样的积累、这样的练笔,是在替别人说话或说别人的话,忽视了儿童本身的思考,有必要改变。
以小练笔为例,其功能是培养学生的表达力或思考力,或形成一种表达图式,而不是为课文的主人公或作者去着想。以“表达”为取向的小练笔,会有明确的练笔内容,尊重儿童的理解,尊重儿童的思考,进行个性化言说,教师的作用是策划适当的言语活动,创设学生表达的语境。如教《将相和》中的“负荆请罪”,让学生想象廉颇负荆请罪的情境,主要是培育学生学习“对话描写,且对话要符合人物身份、性格等”的语言专业训练。如果仅是放开了让学生随意想象,那就不过是替作者写话,破坏了原文本身留白的价值。
2.公用语用规则转为个人语用。
所谓的公用语用规则,就是人们阅读中理解其表达或自我表达中的集体无意识,往往以范文中的表达为标准,就如我们在某个公共场所中看到的“请勿吸烟”“禁止扔垃圾”等带有强制性的话语,似乎是规则的。而个人语用,则依据自己的性情和学力基础,表达自我,如“禁止吸烟”可以改为“吸烟,害人害己”。“禁止扔垃圾”,有学生就提出要看具体情况:把标语贴在垃圾桶上的“垃圾到我家,幸福千万家”;贴在公共场所的“乱扔你的垃圾,就是在乱扔你的人品”;贴在饮水机旁的“水是生命的源泉,垃圾是疾病之源”。可见,个人语用,是不受某种权威所规定的语言,是依据自己对客观事物的独特理解,用自己想说的话来表达的语言。
在教学中,我们喜欢给学生灌输某种概念,某种句式好,或某种用词很恰当,这种脱离语境、脱离言语表达意图的概念式教学,造成儿童只会机械地模仿、照搬:写母亲就是如何如何勤劳善良,写老师就是带病上课,写好人好事就是拾钱包、帮人推车,写坚强就是父亲或母亲遭遇不幸,等等。如此作文,自然是“假、大、空”,学生出现严重的集体失语现象。难怪有人说,人生的第一次撒谎常常是从作文里开始的!
3.接受性语用转为表达性语用。
多数阅读教学,基本以接受性语用为主,即把课文当做范文,讲解作者表达的艺术,概念化地呈现给学生。实际上,我们的语文课不是教学生懂,而是教学生会用。这“用”,就是表达性语用,是在创设的语境中“用”。教《跨越百年的美丽》,如果创设另外一种语境,以“淡泊名利的美丽”“居里的科学之美”等为话题,让学生在文中寻找依据,让学生依文本的语言再表达,培育表达力,那么这种表达力就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形成的,而不是为表达而表达。
现实中,不只是在内容上可见学生的“被”表达,形式上也是如此。中国新闻网就有报道:春节来临,学校就在学生中开展向祖国母亲拜年活动,拜年网页的内容设计为“一拜壮美河山,二拜炎黄始祖,三拜历代英杰,四拜革命先烈,五拜英雄模范,六拜亿兆黎民”。通过这种活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无可非议的,但是如此整齐划一,学生们不管愿不愿意都要被迫参加,而参加时拜年的主题还是给定的,这恐怕就有些欠妥了。感情是一种可以通过多种形式进行表达的东西,学生们表达爱国感情,可以通过参加义务劳动、写日志、发博客、参观博物馆、听老讲故事等形式,给祖国拜年只是其中一种罢了。不同的学生喜欢不同的表达方式,但只有按照学生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他们的情感,他们才真正有可能体会到祖国的伟大,体会到现在生活的来之不易,激起努力学习的决心。“被”表达的结果,只能是形式的“壮观”,至于能否收到实效就很难说了。
二、“表达本位”课程取向的价值——指向主体表达
1.提高阅读力。
阅读过程就是青少年的精神发育史,表达离不开阅读,置身于全球化语境中的“语言软战争”,亟须拯救母语表达力。什么是阅读力,就是以自由思维为内核、阅读中能以独立评论为形式,实现表达为本的哲学元命题,从而走向以“立言”来“立人”、以“立人”来“立国”的教育高境界。正如德国语言学家洪堡特所言:“民族的语言即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即民族的语言。”国家与民族的衰落肇始于母语语用之弱势,而其复兴亦同样发轫于母语语用重拾活力四溢之强势——中国阅读教育任重而道远。
2.提升思考力。
实践中,我感受到我们的语言训练往往把语言客观化,把语言当作物进行训练。脱离了语言与人的联系,把语言从世界与人的这种本体联系中剥离出去,导致物性描述。比如,我忧愁地站在一棵树下;我忧愁地站在一棵孤独的树下;我忧愁地站在一棵……树下。老师们往往拿这些句子进行比较,看哪句话写得更好。这种比较不会有错,而且很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但这种比较脱离了具体的文本语境,没有从运用语言者的角度看他的运用意识,这样的语用,我们称之为“消极语用”。课标一再强调联系上下文推想语句的意思或联系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来理解,即在一定的语境来看语言、运用语言。从消极语用转变为积极语用,教师关键要唤醒学生的表达意识、提升学生的思考力。
所谓准确性,就是教师的表述清楚,不模棱两可;阐释明晰,不牵强附会;要言之有物,言之有序。去粗取精,不断追求准确是每位语文教师一生都在进行的语言磨练。
语言的准确性又有哪些具体的要求呢?首先是清晰简洁。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表述应确切、中肯、规范、合乎语法。其次是晓畅明白。语文课要根据学生的认识水平和心理特征,使教学语言通俗易懂,这样才能开启教和学信息传递的双向渠道,获得最优化的教学效果。再次要严密有序。教学语言严密有序、环环紧扣、合乎逻辑,才能引人入胜。
二.刻画形象的生动
语文教学要能吸引学生,使他们愉悦、动情、着迷,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语言要形象化,要有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使学生不仅能专心地听,而且能激起强烈共鸣。怎样使教学语言生动呢?有以下几种方法:
具体化。在语文教学中,教学语言是要说“理”的,而说理难免抽象、枯燥,学生就会觉得费解,甚至生厌。因此教师要化抽象为具体,如教生字、记字音、辨字形等,不借助具体的事物形象,效果就不会很好。如“攀”字,总有学生一错再错。于是订正时,我就给学生讲解了这个字的字形与字义的联系——大手抓着树木和藤蔓往上爬。通过这样形象的讲解,学生很快便记住了。为了加深印象,我还和学生交流了“尖”“夯”“休”等会意字。学生在记住这些字的同时也感受了祖国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一举两得。
肢体化。教学语言中的手势、表情、动作、眼神是不可忽视的。它不仅是一种“无声语言”,而且也是对有声语言的重要补充,可以大大提高语言的形象化。特别是表情能及时向学生传递口头语言不能充分表达的信息。如学生回答问题时,老师要投去欣赏的目光;学生有精彩的回答,老师要送去惊喜的表情。优秀的语文教师,都应有指挥家的手,画家的眼睛,戏曲家的表情,舞蹈家的肢体……
多样化。在教学中适当引入相关的脑筋急转弯、典故、笑话等。教学语言加一点“佐料”,同样会使叙述增加形象性,使内容变得生动有趣。如教《负荆请罪》时,我用“渑池之会”的故事导入,让学生猜猜谁是故事的主人公,学生从这个故事里就初步感受到了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再让学生讲讲著名的“完璧归赵”的典故,学生对这篇课文的情感准备就很充分了。
三.师生交流的真诚
站在平等的位置上娓娓而谈,用商量的语气、探讨的口吻、谈认识、谈感受、谈体会,以求得心灵上的沟通。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尊重学生,平等交谈,感情交融,学生就会迅速进入学习佳境。一个语文老师就是要在讲台上用富有魅力的美的语言勾画出最优美、最细腻的画卷,演奏出最美妙、最动听的交响曲。“教师以爱生为天职”,教学语言的真诚感正来源于这种伟大的无私的爱,教师只有在心中装满了“爱”,教学语言才能“甜蜜”而“温暖”,令学生如坐春风,如沐春雨。
我们再来看看廉颇面对主要的敌人秦国吧,是不是也是百战百胜呢?《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蔺相如“完璧归赵”之后,“秦伐赵,拔石城。明年复攻赵,杀二万人。”而此时赵国的大将军正是廉颇。后秦赵之间围绕着争夺上党地区发生了战争。这时,名将赵奢已死,蔺相如病重,执掌军事事务的只有廉颇。面对这一情况,廉颇只有固垒坚守,如是三年,终无良策破敌。后秦行反间计,大败赵军于长平,坑赵兵四十余万,赵国从此一蹶不振。
[作者简介]管石华(1981-),男,江西于都人,于都县仙下乡中心小学,小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小学语文教学。
一、儿童文学作品教学现状及困境
儿童文学作品指的是儿童诗、童话、寓言、课本剧等儿童文学体裁作品,是小学语文的重要课程资源,它在陶冶学生性情、增进学生美感上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农村小学儿童文学作品的教学普遍存在三个方面的困境:1.教学中,如何消除儿童文学作品在创作时所附带的时代印记带来的消极影响,才能充分发挥儿童文学在人文性上的积极作用;2.教师对儿童文学作品成人化的解读与学生个性化的阅读所产生的矛盾和冲突,很难做到不留痕迹的破解;3.儿童文学书籍等课外教学资源的极度缺乏,导致连教材中安排的一些“综合性学习”(如课外拓展阅读)也很难落到实处,使得儿童文学作品的教与学仅仅停留在“浅尝辄止”的层面。
二、解决儿童文学作品教学困境的策略
针对目前农村小学儿童文学作品教学的基本现状,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紧紧扣住儿童文学作品“儿童化”这一特性,积极采取以下教学策略,从而使自己的教学逐步走出困境,走向成功。
1.在朗读中品味。不同体裁的儿童文学作品,其语言有不同的风格,呈现出不同的特色。教学中,教师要依据不同体裁的儿童文学作品的语言特色,精心指导学生通过朗读来表现作品的不同意境,表现作品丰富的情感,表现对作品内容更深入的理解。这样,对学生感悟不同体裁的儿童文学作品的语言特色,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和形成良好的语感,以及促使学生真正走进作品独立的意象世界,效果十分明显。如《猴王出世》第一节,我们可设计读为主、层层深入的教学:一读,读出整体。学生自主读这一节,整体感知石猴出世的神奇。二读,读出理解。围绕预设问题“你是从文中哪些地方感受到神奇的”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反复细读,理解内容,体味神奇。三读,读出形象,读出韵味。重点品读“那猴在山中……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通过引读、师生互读、比赛读、表演读等手段,读出石猴的形象,诵出古白话文的韵味。四读,回归整体。齐读后,引导学生交流石猴的整体形象和古白话文的特点。如此设计教学,既突出了课标中的“以读为本”的教学理念,又可让学生越读越有趣味,使文中人物形象(即作品的独立意象)在读中不断丰富,深入人心。同时,在不同形式和要求的朗读中,更可促使学生读出古白话文的韵味,发现古白话文的语言特点。
想象是思维的特殊形式。在阅读教学中只有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才能使他们想象出一幅幅新奇的画面,把学生的思维带到作者所描述的意境中去。我在执教《鸟的天堂》时,最后一个片段是本课的中心句,抒发了作者对鸟的天堂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其中“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这是理解的重点和难点,我抛出了一个问题:这两个鸟的天堂各指什么?继而又问:为什么说大榕树能成为鸟的天堂?学生联系上下文,脑海中浮现出枝繁叶茂的大榕树,想象出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景色;进而引导学生进行思维拓展,想象出当地人们爱鸟、护鸟,为鸟儿创造了良好的生活环境,一派祥和的景象。又如在教学《钓鱼的启示》一课,父亲要“我”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里,“我”极不情愿。为了体会到实践道德的艰难,我设计了以下两个问题引导学生想象:1、儿子向父亲“乞求”,会怎么说?又会怎么做?2、你就是父亲,当年儿子投来乞求的目光时,你会不容争辩地说些什么?在问题的牵引下,学生能站在儿子的角度,想象出当时“我”的心情及言行,体会到实践道德之艰难,充满童真、童趣;在想象中诉说了父亲的心声,体会到父亲的内心的矛盾,但始终清醒地认为,真正爱孩子就应该严格教育,坚持遵守社会公德。
2.利用多媒体想象
教师借助多媒体形象、生动的画面,直观地再现了语言文字的内容,刺激诱发学生产生合理想象,并在想象中产生丰富的联想,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地震中的父与子》中的最后一个自然段“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这是本文的中心句,也是理解的重点和难点。由于本文距离学生的现实生活,所以对文本的理解将会产生一定的障碍。于是,上课前我播放了一段关于汶川大地震中的感人图片,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刺激学生的感官,拨动他们的心弦,许多同学心里也受到了强烈的震撼,此时他们和课文已融为一体,更加真切地体会了地震的惨烈!为什么说这对父与子是了不起的?某教师在执教中,首先,他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当时美国洛杉矶发生地震的真实感人的场面的视频,给学生创设一个真实的情景,刺激学生的感官,拨动了他们的心弦,让学生初步感知这种毁灭性的地震给人民带来的灾难。第二、抓重点理解文本。这又是怎样的一对父与子呢?让学生抓住这两个问题研读课文。(1)多媒体示父亲挖掘时的场景,拨动学生的心弦,情由境生,想象到父亲挖掘的艰辛,感悟到父爱的伟大。接着,为了更震撼学生,又播放了汶川地震中所涌现出来的父爱和母爱图片,加上音乐和他的解说,这些图片变得更加生动,许多同学已经被深深打动。最后,他又相机升华了主题,突出了父爱。(2)多媒体播放地震的悲惨图片,感受地震的无情,引导学生想象孩子对所处的环境是如何的恐惧?阿曼达怎么样鼓励同伴?学生设身处地地畅谈了自己的看法,更体会到了在废墟下环境的恶劣,领悟到了小阿曼达的惊人毅力与过人才智。通过多媒体课件,使文本所描述的语言文字更形象化、具体化,展示了儿童丰富多彩的想象力,是儿童创造力的表现,充满了童真、童趣。
3.在读中想象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多读是学习语文的有效手段,通过有质量的读,能够透过语言文字,在脑海里浮现出具体的形象、情境,能够诱发主体的想象,产生超出语言文字本身所包含的内容。
3.1 范读助想象。范读通常有领读、赛读、轮读、伴读等多形式,可以是教师的范读,也可以是学生的“模范”读,可因地制宜。好的范读,常常能把学生引入课文所描绘的意境之中,让学生的情感受到感染,从而产生了共鸣,成为学生驰骋想象的助推器。《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中的第3――5自然段主要写的德国奇丽的景色和奇特的民族。我在执教时,在学生通过自读、互读、评读,初步感受到“奇丽”和“奇特”之后,我动情地范读,继而引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德国街上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花多美呀!孩子们,假如你就走在德国的大街上,看见了怎样的景象?闭上眼睛想一想。”孩子们仰着脖子闭着双眼,“我看到了花儿在竞相开放!那街上简直成了花的海洋”,“我看到了各色的鲜花在阳光下妩媚无比!人们被眼前的景象陶醉了!”……学生以丰富的想象,视野拓宽了,尽情驰骋在奇美的花海里,仿佛置身于鲜花之国,感受到了异国的独特风情。继而又问:“孩子们,养花的主人就在你们的眼前,去采访一下,看他们怎么说?”学生想象采访时的情景,感受奇特的民族,在充分的互动中,升华了文章的主题。
3.2 美读中想象。在小语教材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文章,在范读、引读、导读之后,就可以放手让学生进行美读,在读中拓展创造自己特有的诗文意境美。《威尼斯的小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语句精彩,酣畅淋漓突出威尼斯的“静”美。我先让学生抓重点字句,初步体会到威尼斯夜晚的宁静、古老,再通过播放威尼斯夜景图片,配上悠扬、深沉的音乐,让这种美存驻学生心头。之后,让学生怀着这种种美妙的感受来朗读。在朗读中,对情感的理解与启动,对威尼斯夜景的入情入境,感情得到了升华,更深刻体会到小艇与人们的密切关系,欣赏了威尼斯特有的风光。继而进一步让学生展开想象,仿照课文里的写法说一说还有哪些人的生活和工作也离不开小艇,学生通过丰富的想象,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大家都想说、愿意说,在交流的过程中让他们更深刻地体会到“威尼斯人的生活和工作里不开小艇”,强化了语言运用与表达,促进了思维能力的发展。
3.3 吟咏催化想象。在小语课本中,诗歌用字精练传神,散文句式优美多样,记叙文对话富有个性。美学老人朱光潜曾说过:“好诗文应熟读成诵,反复吟咏。”教学时应让学生伴随想象的翼翅有节奏有感情地吟咏读,在读中掌握文章的要害,享受文章的情趣,入境又入情,达到“语悟其神”的境界。在教学朱自清的《匆匆》,我抓住文章的两大特色:语言的优美和情感的浓厚。引导学生在在想象中吟咏,抑扬顿挫,披文得意;在吟咏中想象,满口馨香,神思通畅。在吟咏中创设了想象的情景,学生结合自己内心的情感体验去读、去倾听,倾听作者的彷徨,倾听作者的无奈,倾听作者的伤感及对人生的思索。我要求同学们轻合双眼,口吐珠玑的同时想象着1922年3月,正当潮落之际。看到令人失望的现实,朱自清心情苦闷,惋惜和惆怅得不能自已,但朱自清“虽感伤而并不颓唐,虽彷徨而并不消沉。”在吟咏中感受到诗人及当时普遍青年心灵不平的低诉。这样,在吟诵中想象,不但能使学生较快地掌握“美读”的要领,灵活运用语调的轻重缓急来展现作品,而且还培养了学生丰富的想象,调动了他们的阅读兴趣。
4.在表演中想象
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适时进行即兴表演,是促进其入情入境对课文进行全身心感受的有效手段。在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表演,把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形象的表情身姿运动,在表演中伴随着想象,表演后促想象,提高了对课文的深入理解程度和整体的语文素质。针对不同的文体,在不同的表演中创设了想象情景。
4.1 角色互换促想象。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把自己放在课文中人物的位置上进行角色互换,将心比心,设身处地替课文中的人物去说去想去做,这不但能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内涵,在变换角色中引发想象。如《将相和》中的第三个故事――负荆请罪。(1)教学时,让学生把自己设想成蔺相如,体会蔺相如当时的心理、言行。 “蔺相如”倾诉了自己的心声:“我能体会廉颇当时的心情,但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他暂时不能理解我,我不会跟他计较的!”“文官武将都系在一条绳上,好比两个蚂蚱!”…… “小蔺相如”又尽力劝说了身边的人。(2)然后让学生把自己设想成廉颇,想想“他”为什么负荆请罪?1)“小廉颇”又诉说了自己的苦衷:“哎,我身经百战,立下汗马功劳,可得到的还不上蔺相如!”……2)“小廉颇”分析了如此和蔺相如斗下去的后果,慢慢地醒悟了,终于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我真是糊涂呀!怎么能因小失大呢?” ……通过角色互换使学生体会学生充分体会到了蔺相如的宽阔胸襟和廉颇的知错就改的爱国情怀,活灵活现的人物形象跃然眼前。
4.2 模拟表演萌想象。诸如写景文、参观游记等文章,不能直接表演课文情节,而是改变课文内容,模拟某种生活情境作间接的表演。如教学《索溪峪的野》这篇写景课文,可模拟旅游活动,让全班学生当旅游团成员,请一位同学当导游。先给“导游”作装扮,头戴旅游帽,手拿一个无线扩音话筒和一面三角小红旗,并要求“导游”的导游词包括两部分:课前搜集到的有关索溪峪的精典资料(概况及相关精彩传说);二是把课文改变成导游词。根据教师出示的课件上依次出现的索溪峪景点,向“游客”作介绍。“游客”可以向“导游”提问题,“导游”遇到特殊问题,可向能答的人求助。最后,再让学生交流:你会在哪些美景下留下自己的倩影?小游客们异常兴奋,都各抒己见。在这样的模拟表演中,学生入境入情,在想象中内化了课文的语言,又创造性地组织语言的表达与运用。
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模仿性,他们接受新事物、新知识非常快。一个学生拥有一样什么好玩或好看的东西,班中很快就会流行开来。利用这种心理,我经常向学生推荐班中一些学生手头正在看的优秀读物。如,有一次我看到有同学在看《草房子》,翻阅以后里面一个个可爱的形象打动了我,我就利用语文课的时间向大家讲述一两个小故事,不久就有学生手捧这些书了。同时也可以根据语文书上的主人公讲述一些别的故事,如,在教学《负荆请罪》这节课时,学生肯定好奇蔺相如与廉颇还有什么小故事发生,我就适时引导学生翻阅相关文献资料。老师要真切知道学生的需求与爱好,不要一味地强制性布置任务,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优化阅读方法指导
很多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阅读方法,尚不能自如地迁移到课外阅读中来,因此,我利用“课外阅读课”这一阵地,向学生系统地传授读书的方法,包括合理安排读书时间、掌握一般读书程序、领悟读书的要求、掌握读书方法及做好读书笔记等。
1.速读与精读结合的方法
速读就是要求学生在阅读课文时只摄取主要信息,对次要信息有所忽视。只要能抓住揭示主题的文字与段落,快速了解文章全貌,如主要事件、人物、观点等,学生就能快速而准确地完成自读任务。如,在出示鲁滨孙在荒岛的插图时,以问题“他在干什么”来引导学生快速阅读相关内容,找出主要人物与事件。在速读的基础上再进行精读,精读时需要理清文章层次,弄清重点段落,紧扣重点段进行分析和揣摩。
2.采用读思结合的方法
在读故事时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如利用“桑桑到底是怎样一个孩子”这个问题来引发学生的思考,然后逐步去阅读内容,在边思边读中,逐渐养成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
三、拓宽评价方式
1.课外阅读评价主体
(1)同伴互评
要做好学生的课外阅读评价真的需要做大量的工作,而且学生到底读了多少课外书,作为老师有时可能真的无法统计,但学生之间有时反而很清楚,因此学生同伴间的评价不仅可以解放教师,也更客观。教师可定期让四人小组的同学互相评价,小组长负责统计和记录。小组互评使学生学会辨别、学会欣赏、学会评价。
(2)教师点评
在所有的评价中学生最为在意的是教师的评价。因此,教师要在充分了解学生阅读情况的基础上因人而异给予评价。对较差的学生,要带着放大镜找出其优点所在;对于佼佼者,要带着显微镜找其“软肋”,避免“阅读高原现象”的出现。在同伴互助评价中教师要做好指导者的角色,对学生的阅读情况作全面了解,在了解后及时反馈评价,让学生感受到教师时时都在关注着自己的阅读。
(3)学生自评
学生自己也可以每天对自己的阅读进行评价,总结每天有了什么收获,记一记阅读中领悟到的不足。
2.课外阅读评价方式
(1)竞赛评比激发阅读兴趣
在课外阅读评价中引进竞争机制,组织孩子们参加各种形式的阅读竞赛,可使他们在激烈而又友好的竞赛中,体验阅读的乐趣。如开展“积累大赛”,看看谁积累的成语、谚语、好词佳句多;开展“读书征文比赛”,看看谁的感悟最深刻。我们年级组两个学期都组织了大型的读书竞赛活动,如,暑期优秀读书小报评比;“我与书的故事”征文比赛;诗歌朗诵比赛;课外知识竞赛;“我最喜爱的名言警句”书签制作大赛……
我们也在每个学期评比各种读书先进:“小小藏书家”“阅读之星”“知识小博士”等,对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适当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形式多样的评比活动,让热爱读书的孩子动力更足,同时激励更多的孩子也能投入到课外阅读活动中来。
(2)语言激励调动阅读激情
语言激励――学生最幸福的“推动器”。对那些热爱阅读或阅读进步大的学生,我常常在他们的读书笔记或课外书上加上激励的语言。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当阅读的热情得到了赞扬,当阅读的进步得到了肯定,学生的阅读激情也得到了唤醒和鼓舞。
(3)成果展览展示阅读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