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20 01:39:47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中外建筑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1、中国古代建筑色彩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色彩文化的起源也非常早。
中国传统建筑在传统建筑色彩的进程很少发生间断,表现出稳定的传承性。但每一个朝代的更替都会带来材料、技术、文化审美的变化,正是这些不同性最终形成了华夏民族绚丽多姿、独树一帜的建筑色彩。
从原始社会初期到旧石器时代后期,人们的居住形态由穴居发展成为了简单的房屋,建筑色彩以自然的建筑材料的色彩为主,采用了黄土、褐土、红土、木材和干草之类为基准色调。
夏朝和商朝时期,开始修建宫室、台榭。建筑的形式已经初具规模,而且已经在木质雕刻的表面施以颜色。
两汉时期的封建经济比较昌盛,西汉都城长安,修建的大量园林和宫殿,规模宏大,色彩的使用也非常丰富。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文化不断地渗入我国,所以这一时期主要的建筑表现在寺庙与石窟。颜色以红土为主调,配以石青、石绿、朱砂、银朱、黑白等,对比鲜明,效果强烈。
隋唐时期是我国历史上封建社会经济最繁荣的时期,这一时期的古代建筑非常成熟,建筑装饰以及色彩都有着巨大的发展,在唐代柱、枋、上色彩画主要运用青绿色、黄色,还有蓝色。
宋、辽、金时期,宋朝在建筑色彩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屋顶部分不再使用橙黄色的琉璃瓦,而是大量采用青绿色的琉璃瓦。
元、明、清时期在建筑方面继承宋代的建筑传统,在屋顶上还是大量使用琉璃瓦,但是琉璃瓦的颜色十分丰富。墙面用红色抹灰,还采用了琉璃砖。这样从整体来看建筑的外部色彩就回显得对比鲜明,效果强烈。
在我国古代,建筑的规模、形式、色彩的使用都有着严格的限定,一般而言,皇家使用的色彩,对老百姓而言就是禁忌的颜色。如,北京的故宫和四合院建筑,故宫的色彩富丽堂皇,而民间的四合院却是以灰色为主。这样的限定虽然不能让民间的色彩尽情发挥,但是从积极的方面来看,却控制了大环境色彩的整体协调。而且由于建筑材料多数为就地取材,所以色彩地域性特点非常明显。
2、 国外建筑色彩现况
色彩的延续性可以一直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古埃及时期天然材料和涂料色彩的使用是源于一种自发的状态。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现代材料和涂料的种类日益丰富,在材料、技术的标准化进程的影响下,地方特色的材料渐渐退出建筑市场,同时新结构与新建筑形式大量涌现,这些都对原有的城市色彩体系造成了巨大的冲击,甚至产生“色彩污染”的问题。
1800-1850 年间,意大利都灵市政府在当地建筑师协会的建议下,委托该组织负责对全程色彩进行全面规划与设计。在当年规划都灵城色彩的规划过程中,不仅注意了城市建筑与街道、广场的色彩风格统一,主要街道和广场的颜色设计也极为细致、丰富。在都灵的旧城复建中,以色彩作为规划手段的做法给人们以启发,成为城市色彩规划的开端。
1961 年,欧洲兴起了清洁建筑运动。这项运动开始于巴黎,由法国文化部部长安德烈马尔罗发起,对城市建筑的外墙面进行清洁,把它们恢复到石材表面的自然外貌。
20世纪 70 年代,“国际色彩顾问协会”IACC 主席法兰克・马汉克先生在他的《色彩,环境和人的反应》一书中提出“色彩体验金字塔”的概念,强调“看见”色彩的过程不是一个简单的视觉过程,而是一个复杂的体验过程,即对色彩刺激的生理反应潜在无意识有意识的象征和联想文化影响和独特风格时尚、潮流和风格的影响个人体验,从这个由初级到高级的金字塔系列我们可清晰地把握影响人们色彩心理的脉络,即经过生理反应到心理反应,再到文化影响。
20 世纪 70 年代,日本经济迅速发展,城市建设规模不断扩张,也出现了城市色彩“乱”“俗”,随心所欲的现象。1970~1972 年期间,日本色彩规划中心针对城市环境的总体景观色彩加以研究,同时为日本的城市管理部门制定了“城市色彩实施法令”。
这些例证表明:国外发达国家己把城市建筑色彩纳入整个城市规划,并把这种可持续性发展方式看成是一种社会责任,导入先进色彩理念,消除城市发展中带来的色彩污染和色彩趋同现象。
首先,从建筑用料上有很大的区别。中国古代建筑多选用木料材质来修葺宫殿,木料的优点是可塑性比较高,但是缺点是易燃易腐蚀不宜长久的使用,所以现如今保存下来的宫殿屈指可数。而西方建筑用料多用石材,所以能够更好的历经风雨,至今仍有很多上千年的宫殿保存的很完整。
其次,从体量造型上看,中国古代建筑由于选用木料,木结构为梁架组合,能够很好的运用曲线折角等造型形体,如飞檐。而西方古建筑由于用料的限制在建筑造型上多用基础几何形体构成。
在色彩上,中国古代建筑特别是宫廷建筑的色彩往往跟统治者的喜好有着很直接的关联。以明清时期为例,为了显示至高无上的皇权建筑色彩绚丽多姿、金碧辉煌,而民间则以灰色为主,以此来凸显皇家的尊贵。而西方古建筑,用料多为石材,所以很多时候是以石料本身的色彩为主色调只是为了打破这种单调,而采用以几何线条作为装饰和点缀。
4、外国建筑对中国近现代建筑的影响与启示
西方列强来入侵中国的同时,也带来了西方帝国主义的思想文化以及社会意识,在这时期,对我国的建筑文化的影响是巨大的。我国近现代建筑从技术、思想等多个方面模仿和借鉴同时又结合自身的文化特征,从而掀起了我国近现代建筑的篇章。
回顾西方建筑思潮对我国近代建筑的影响,我们可以得到一些思考和启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文化融合趋势的推动下,中外建筑必然会朝着统一的方向发展。但是建筑的现代化不但包括科学技术的现代化,还应该包括思想文化的现代化,一些落后的建筑思维束缚着我们的思想,妨碍着建筑的现代化。但建筑的现代化不等于“西化”,“西化”并不会必然地导致“民族性”和“地方性”的消失,相反,世界建筑的潮流越来越强调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发展“民族性”和“地方性”,未来文明与传统生活方式是可以和谐共存的。 所以在的环境下,各个国家和民族的优秀建筑文化的精髓都会得到更为妥善的保护和传播。所以我们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应该鼓励创新,中国建筑需要创新来改变当代建筑艺术的颓势,只有创新才能使我国建筑更富有生命力。 (作者单位:四川美术学院)
参考资料:
[1]张为诚,沐小虎 主编,建筑色彩设计. 同济大学出版社.
[2]陈飞虎 主编, 建筑色彩学 .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3][美] 哈罗德・林顿(HaroldLinton) 著 谢洁,张根林 译,建筑色彩:建筑室内和城市空间的设计.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关键词:设计;中西方;建筑
人类自进化成型后,设计便随之而产生了。人类的设计历史几乎与人类文明共生,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纵观世界,无论中西方,人类的发展历程是那么的相似。由猿到猿人再到原始人类,由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再到高度发展的现代社会,人类走过的路是清晰可见的。
中西方在设计发展道路上有异有同。工具上,从打制石器到磨制石器,再到原始陶瓷的出现,及后来金属器具的使用;建筑上,从原始穴居到巢居,到木构建筑,再到石构建筑,直至现在的钢筋混泥土大厦,发展过程在总体上是差不多的,也是有规律可循的。但由于自然地理环境与民族文化性格等方面的差异,使得中西方设计在具体实物上呈现出各自的特点,设计思路也更有所长。
以建筑为例,西方建筑以砖石结构为主,而中方建筑则以土木结构为主。中西方建筑对于材料的选择之所以有所不同,其原因是多个方面造成的,首先是在于材料的供给上,这也是由于地理环境不同而带来的差异,西方多石料好开采,中方多木料好取用,因此有人称西方建筑为“石头的史书”,中国建筑则被称为“木头的史书”。除去自然因素的影响外,更重要的原因在于不同的民族文化与不同的思想理念,这是不同的民族天性在生产生活中的反映。西方人在原始经济中以狩猎为主,使得西方人形成了重物的原始心态,从西方人对石材的肯定中,我们可以看出西方人重智求真的理性精神,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强调的是“人是世界的主人,人的智慧和力量能够战胜一切”。中国则一直是以农业为主要的经济方式的国家,造就了中国原始文明中重选择、重采集、重储存的生活方式。由此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中国传统哲学理念宣扬的是“天人合一”的观点。“天人合一”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揭示,认为自然与人乃息息相通的整体,人是自然界的成员。中国人将木材选作建筑的基本材料,正是源于它与生命之亲和关系和它的性状与人生关系的结果。
从建筑的空间布局上看,中国建筑以其封闭的、群体的格局,在平面和地面同时铺开。从住宅到宫殿,从家祠到寺庙,几乎都是同样的格局,皆是一种类似于“四合院”的布局模式。中国建筑的美也是一种“集体”的美。如地方传统民居、道佛教寺庙、皇家宫殿等,都是以重重院落相叠加而构成的一定规模的建筑群体,各单体建筑有主有次的地排列着,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形态的内向性特征,是中国宗法思想和礼教制度的反映。西方建筑则与中国相反,是开放的、单体的空间格局,竖向发展。古希腊、古罗马时期是西方文明的集大成者,不仅在科学领域为人类作出巨大贡献,在建筑上也是如此,那时人们就开始使用柱廊与门窗增加建筑的透明度来与外界更好的进行信息交流,同时利用外部空间来扩展建筑体量,达到突出建筑实体形象的目的。这与西方人的外向型性格和注重科学民主的精神有关。
如果说中国建筑占据着横向空间,那么西方建筑就占领着竖向空间,譬如罗马可里西姆大斗兽场高为48米,中世纪的圣索菲亚大教堂,其中央大厅穹窿顶离地达60米,而文艺复兴建筑中最辉煌的作品圣彼得大教堂更是高137米;中国北京明清紫禁城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占地面积达72万平方米,而已毁的唐朝长安大明宫面积更是达到3.2平方公里,是北京紫禁城的四倍,相当于三个凡尔赛宫,十二个克里姆林宫,十三个卢浮宫,十五个白金汉宫,五百个足球场。
建筑不仅仅是人类居住的场所,在社会长时间的发展中,在经过历史长河的积淀后,建筑业已经成为各国文化的物质载体与精神象征。提到金字塔人们立即会想到埃及,同样的提到长城人们首先想到的必定是中国。虽然在具体的建筑设计上有差异,但是人们都赋予了设计更多的含义或价值。
春夏秋冬,代辈更迭,在遥远的原始社会,祖先们掌握了搭建房屋的方法和手段,延续着他们的生活起居,辛苦劳作,生死与离别,悲戚与欢乐。随着人类祖先们的生产分工越来越细化,人与人之间也需要更多的交流和沟通,于是为了避免日晒雨淋,为了有一个能够容纳所有人的房子成了他们的需求,大型建筑开始产生。如我国浙江余姚河姆渡村发现的施用榫卯技术构筑的木结构建筑遗址。同时,图腾文化也开始在各地兴起,祭坛和神庙应运而生。如位于英格兰威尔特郡索尔兹伯里平原的欧洲著名的史前时代文化神庙遗址巨石阵。
皇权和设计似乎从始至终都有着必然的联系,以统治者的意志为主要设计目的的设计文化一直是现代设计出现前的主要设计文化,为统治者服务的设计总是集中着全国最好的材料,最好的施工人员,当然,还有最好的设计者,最好的技术。那些精美绝伦,美不胜收的设计产品只出现在皇家,不管是西方还是中方皆是如此,奢侈华美的洛可可风格,精美繁复的清王朝用品,这些都是统治者的专享。而从衣、食、住、行各个方面为统治者们提供着奢华、舒适、悠闲、轻松生活的平民百姓们,他们穿着的衣物、使用的器具、居住的房屋,无一不是只能用实用来形容,毫无美感而言,建筑上更是如此,有的甚至无法为之遮风避雨。
19世纪中叶以后,随着社会性质的改变,中西方设计有了更多的接触和交流,设计风格发生了变化,中方开始现代设计之路,而在西方中国元素流行起来。当今世界的建筑更是如同一个模子印出来的一般,到处充斥着由钢筋混凝土建造,玻璃、瓷砖装饰的几何六面体的房子。岁月悠悠,沧海桑田,先辈们给我们留下的建筑遗物,大多成了供人们参观浏览的景点景区、书本影视中的艺术品。
现代社会中中西方设计的差异开始慢慢缩小,人类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一齐发展着,无论是西方的资本主义社会还是中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设计师们总是竭尽所能的为人们提供着经济、实用、美观的设计产品。超越时间与空间的差异,也超越着人种与地域的差异,欧洲的优秀设计出现在中国人的生活中,而中国人的设计也走向了西方舞台。(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中图分类号:J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24-0040-01
一、社会文化背景不同
不同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也决定了中西建筑的比较并不存在严格的意义上的对等性。中国自秦统一到20世纪初,虽有朝代的不断更迭,但就传统建筑而言,以土木为材的木构架建筑体系却是一脉相承的。建筑的类型和样式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有的只是不断地丰富和完善,尽管也有与外来文化的交流,但这种交流还不足以对传统文化和建筑造成实质性的影响。相反却在中国传统文化强大的同化力量之下,这些原来外来的建筑样式逐渐融入中国建筑的文化传统之中。
由于“西方人崇拜上帝,中国人崇拜祖先”,不少文化史学者如此来评价中西传统文化信仰上的差异。这一差别直接影响中西宗教建筑文化的文化性格。像埃及多种崇拜之中,有一个具有绝对权威的主神――太阳神,他是全埃及人信仰的偶像,连法老也要借助于他的光华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在军人及百姓中灌输自己是太阳神之子的教义,以增强皇帝的威严。
二、建筑中和谐美的不同
中国建筑和谐美首先在“天人合一”的有机整体观中表现出来,是中国建筑最基本的哲学内涵,也是中国古代颇具魅力的风水理论的源头活水。
建筑形制的和谐,通过建筑物的对称,均衡,韵律,尺度等形式美原则以及数字色彩等具象化的象征手法演奏出的“礼乐和鸣”。
由相同或者相似的节奏感而形成的韵律美是中国建筑艺术和谐美的一个重要语汇。梁思成先生举例说,如果有一座由左到右或由右到左按一柱一窗,又一柱又一窗排列的建筑物,它的节奏和韵律就像“柱窗柱窗柱窗……”的2/4拍子;若是一柱两窗的排列法,就像是“柱窗窗柱窗窗柱窗窗……”的圆舞曲;若是一柱三窗地排列,那就像是“柱窗窗窗柱窗窗窗柱窗窗窗……”的4/4拍子了。
西方建筑也体现了对和谐美的理想追求,表现出来以和谐为美的审美特征,西方古代建筑十分重视建筑物外观造型的整体和谐,讲究建筑物的对称、比例、均衡、统一等形式美,这与自古希腊以来所形成的以数为和谐的传统有极大的关系。
亚里士多德进一步深化了美是和谐的论点,认为美是由诸部分组成的整体的和谐:“一种东西要成为美的东西,无论它是一种有生命的东西,还是一个由部分构成的整体,其组成部分的排列要有某种秩序,而且还要有某种一定的大小。美是同大小和秩序有关的。”
西方人认为建筑和谐的美分为两个层次,外层次和内层次。外层次:建筑物外观所体现出来的比例、尺度、韵律、序列等形式美原则。内层次:是指在这些形式美的背后所蕴涵的精神内核。
外层次是内层次的直观显现和物化形态,内层次则是审美主体对外层次审美体验的必然结果。
三、建筑空间构成的不同
中国建筑不是以单体取胜,而是以群体组合见长,讲究各单体建筑物的横向有序铺排,各单体之间用廊柱等结构将它们连结为一个庞大的建筑群体,在建筑方位、建筑色彩、建筑图案以及建筑的空间分割等方面又深受“阴阳”“五行”“四象”“八卦”“河图”“洛书”“天干”“地支”等观念影响。
中国古典建筑与西方古典建筑及现代建筑在扩大建筑规模上是采用不同的方式,西方建筑将复杂的内容组织在一座房屋里,由单层变多层,在平面上以至高空中作最大限度的伸展,因此而产生了一系列高大的建筑物,取得了巨大而变化丰富的建筑体量。中国古典建筑将不同用途的部分处在不同的“单体建筑”中,有一座变多座,以院落为基础,一个层次接一个层次地广布在一个空间中,构成一个广阔的有组织的人工环境,因此产生了一系列单座建筑数量众多的群体。
中图分类号:TU27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08)01-0153-03
作者简介:李红(1967-),女,广东梅州人,中国轻工业武汉设计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副总建筑师。
图1 丹麦阿拉工厂全景
图2 阿拉工厂奶粉塔
图3 韩国汉城乳业四期工厂全景
1 我国乳品工业的发展及乳品工业建筑的发展概况
近年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乳业持续快速发展的政策,加快奶业发展列入了国家“十一五”规划,这对以农业和畜牧业为基础的乳业具有深远影响。中国乳业已成为中国现代化食品业之一,中国乳制品产量和总产值在最近的10年内增长了10倍以上。但在总的消费量、品种结构和企业规模方面与世界先进水平尚存在差距。一是在消费量上,国际年人均奶类产品占有量已达100kg以上,而中国还处在21.7kg的水平;二是在品种结构上,国外除了液态奶作为大众消费的主要产品之外,干酪、奶油也是大宗产品,但在中国只有液态奶是主要产品,干酪、奶油很少;三是企业规模也有差距。
由于中国乳业市场潜力巨大,中国已成为世界乳业发展最快的国家之 ,一些大型企业的市场占有量在显著提高,产品质量不断提升。中国乳业发展的前景令人羡慕。传统的生产模式已不能满足现代化生产的需要,现代的管理方法和理念已被许多大型乳品生产企业掌握。中国乳品工程的建设进入了 个快速发展期,乳品工业建筑的设计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现代大规模集成、多功能化、智能化、信息化、生态、环保、以人为本等设计理念已深入设计之中。中国的乳品建筑设计正在融入世界,代表了有中国特色的建筑发展,由于文化、环境、管理模式、设计理念等差别,中国乳品建筑与国外乳品建筑存在各种不同的特点,体现着有中国特色的乳品建筑的发展。
2 中外乳品建筑的相同点
2.1 依托建筑展现企业形象和实力
现代乳品建筑多以大规模集成形式,将所有的生产、供配系统、研发、办公基本上集中在一个主体建筑中,建筑体量大,体形变化丰富,功能特征明显。仅从建筑外形上就能体现工厂的生产规模、生产品种、管理模式等特征。建筑实际上就是一幅企业广告。
2.2 采用高标准的食品卫生标准
伊利、蒙牛、光明等大型乳品企业的建筑设计标准体现向国际标准靠拢,加强乳制品安全生产和质量控制。注重乳品供应链全过程质量安全控制体系,推行GMP、HACCP、IS022000、ISO14001与ISO9001国际标准化组织系列标准。车间设有人员净化系统,化验室、中控室均按洁净区控制。
2.3 注重展示区的设置
产品的展示是企业向消费者提供窗口,展示区域的设计趋向商业模式化,不仅有产品展示,更主要的是多媒体方式,企业期望将自身的发展、文化、现代管理注入消费者的心里,让消费者从观念上接受企业的文化,达到信任企业的产品。蒙牛、伊利、韩国首尔工厂都采用了多媒体室,设计就像一个小型的电影院,更多的是设置大面积的电视墙。观看者在舒适的环境中品味乳制品的芳香。
参观通道的设计体现的是人性化,蒙牛采用了参观平台和参观廊结合,伊利、韩国首尔工厂设置了最短的优化线路参观廊,参观廊直接进入生产的中心,整个生产过程毫不保留地展现给参观者,同时考虑到参观人群的多样性,配置参观小车、观光电梯,设置无障碍设施等。
此外,从经济的角度考虑参观廊的设计可与生产物流通道、管廊相结合,上层是参观廊,下层是生产通道和管廊。
图4 形状独特的参观走道 图5 按洁净要求控制的化验室 图6 报告厅 图7 多媒体展示厅 图8 旋转式消防梯 图9 参观大厅 图10 走道内采光 图11 不锈钢奶罐区 图12 简洁的办公区 图13 车间内展示区 图14 以功能为主的参观走道 图15 简洁的更衣间 图16 参观小车 图17 开敞式参观岛
3 中外乳品建筑的不同点
发展的里程不同,文化的差异,导致在乳品建筑设计上的差异,欧洲丹麦乳品工厂注重工厂的选址,阿拉工厂就在一个远离市区的位置,无污染,空气、水源清洁,对乳品的生产质量有很好的保证。韩国汉城工厂选址在山岗上,以色列的工厂也是建在山地上,同样远离市区,有清洁的空气。而国内大部分乳品工厂在选址上受到多方面的限制,一般在各城市的工业园区,或在原老工厂改建,选址的过程多数受到政府、土地价格、地域的限制,很难考虑环境的因素。
欧洲乳品工厂建筑的整体设计注重功能性,配套、附属建筑的设计讲究的是实用,特别对动力站房的布置,靠近使用负荷区,减少动力的消耗。对建筑的形体、立面等因素不多加修饰。建筑整体造型服从功能,同时形体也体现功能。亚洲东方的乳品建筑,体现的是在满足功能的前提下,建筑师要用大手笔去刻画建筑的造型。在这点上韩国的建筑与国内的建筑有着共同之处。
国外工厂的人净系统简单,这与环境、设备的因素有很大关系,更衣的设计相对简单,在国内一般需要二次更衣,在国外工厂通常只设了一次更衣。
图1丹麦阿拉工厂全景
图2阿拉工厂奶粉塔
图3韩国汉城乳业四期工厂全景
1我国乳品工业的发展及乳品工业建筑的发展概况
近年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乳业持续快速发展的政策,加快奶业发展列入了国家“十一五”规划,这对以农业和畜牧业为基础的乳业具有深远影响。中国乳业已成为中国现代化食品业之一,中国乳制品产量和总产值在最近的10年内增长了10倍以上。但在总的消费量、品种结构和企业规模方面与世界先进水平尚存在差距。一是在消费量上,国际年人均奶类产品占有量已达100kg以上,而中国还处在21.7kg的水平;二是在品种结构上,国外除了液态奶作为大众消费的主要产品之外,干酪、奶油也是大宗产品,但在中国只有液态奶是主要产品,干酪、奶油很少;三是企业规模也有差距。
由于中国乳业市场潜力巨大,中国已成为世界乳业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些大型企业的市场占有量在显著提高,产品质量不断提升。中国乳业发展的前景令人羡慕。传统的生产模式已不能满足现代化生产的需要,现代的管理方法和理念已被许多大型乳品生产企业掌握。中国乳品工程的建设进入了个快速发展期,乳品工业建筑的设计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现代大规模集成、多功能化、智能化、信息化、生态、环保、以人为本等设计理念已深入设计之中。中国的乳品建筑设计正在融入世界,代表了有中国特色的建筑发展,由于文化、环境、管理模式、设计理念等差别,中国乳品建筑与国外乳品建筑存在各种不同的特点,体现着有中国特色的乳品建筑的发展。
2中外乳品建筑的相同点
2.1依托建筑展现企业形象和实力
现代乳品建筑多以大规模集成形式,将所有的生产、供配系统、研发、办公基本上集中在一个主体建筑中,建筑体量大,体形变化丰富,功能特征明显。仅从建筑外形上就能体现工厂的生产规模、生产品种、管理模式等特征。建筑实际上就是一幅企业广告。
2.2采用高标准的食品卫生标准
伊利、蒙牛、光明等大型乳品企业的建筑设计标准体现向国际标准靠拢,加强乳制品安全生产和质量控制。注重乳品供应链全过程质量安全控制体系,推行GMP、HACCP、IS022000、ISO14001与ISO9001国际标准化组织系列标准。车间设有人员净化系统,化验室、中控室均按洁净区控制。
2.3注重展示区的设置
产品的展示是企业向消费者提供窗口,展示区域的设计趋向商业模式化,不仅有产品展示,更主要的是多媒体方式,企业期望将自身的发展、文化、现代管理注入消费者的心里,让消费者从观念上接受企业的文化,达到信任企业的产品。蒙牛、伊利、韩国首尔工厂都采用了多媒体室,设计就像一个小型的电影院,更多的是设置大面积的电视墙。观看者在舒适的环境中品味乳制品的芳香。
参观通道的设计体现的是人性化,蒙牛采用了参观平台和参观廊结合,伊利、韩国首尔工厂设置了最短的优化线路参观廊,参观廊直接进入生产的中心,整个生产过程毫不保留地展现给参观者,同时考虑到参观人群的多样性,配置参观小车、观光电梯,设置无障碍设施等。
此外,从经济的角度考虑参观廊的设计可与生产物流通道、管廊相结合,上层是参观廊,下层是生产通道和管廊。形状独特的参观走道图5按洁净要求控制的化验室图6报告厅图7多媒体展示厅图8旋转式消防梯图9参观大厅图10走道内采光图11不锈钢奶罐区图12简洁的办公区图13车间内展示区图14以功能为主的参观走道图15简洁的更衣间图16参观小车图17开敞式参观岛
3中外乳品建筑的不同点
发展的里程不同,文化的差异,导致在乳品建筑设计上的差异,欧洲丹麦乳品工厂注重工厂的选址,阿拉工厂就在一个远离市区的位置,无污染,空气、水源清洁,对乳品的生产质量有很好的保证。韩国汉城工厂选址在山岗上,以色列的工厂也是建在山地上,同样远离市区,有清洁的空气。而国内大部分乳品工厂在选址上受到多方面的限制,一般在各城市的工业园区,或在原老工厂改建,选址的过程多数受到政府、土地价格、地域的限制,很难考虑环境的因素。
欧洲乳品工厂建筑的整体设计注重功能性,配套、附属建筑的设计讲究的是实用,特别对动力站房的布置,靠近使用负荷区,减少动力的消耗。对建筑的形体、立面等因素不多加修饰。建筑整体造型服从功能,同时形体也体现功能。亚洲东方的乳品建筑,体现的是在满足功能的前提下,建筑师要用大手笔去刻画建筑的造型。在这点上韩国的建筑与国内的建筑有着共同之处。
国外工厂的人净系统简单,这与环境、设备的因素有很大关系,更衣的设计相对简单,在国内一般需要二次更衣,在国外工厂通常只设了一次更衣。
中图分类号:TU113.6+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46-0234-01
一、研究概述
建筑空间的问题是对整体结构和建筑空间布局相关的问题,整个“关系”从美学的角度是创造一个良好的、有序的空间序列性的基础上的空间序列,国内外的研究空间的关系是建立在一系列有机连续不同的体验空间,感觉是不断变化的,所以有必要找到一个合理的方法和理论。对空间关系的研究做为学习目标,以奠定未来设计的基础。
二、中国古典建筑的空间关系分析
(一) 故宫
像音符一样,对记忆混乱的人很难理解,而一个有节奏的旋律是很容易被认为是连续的、有序的、容易记忆的整体。空间也是如此,连续的空间组合在一起,往往因其内在的秩序而被知觉进行组合,构成整体的空间序列。这种内在秩序是多样的,是为主题服务而存在的。
故宫是中国古代院落空间序列的典范, 故宫及其广场空间序列的情感体验是令人压抑的层次产生的建筑群,皇权的情感体验,包含等级最高的象征意义不是单一的建筑可以给予的。北京城紫禁城的整个空间序列体现着中国传统帝王等级秩序,从起点开始,从外城到内城到皇城再到紫禁城,经过一道道城门,一个个广场,一个个宫殿,一直到达最高级别的空间,最高级别的宫殿。在古老的仪式性空间组合中,就是通过空间的层层推进,不断向着最高级别的中心接近的过程,给人们带来情绪上的共鸣一一体会到皇权的高大和威严和自身的渺小,突显出紫禁城空间序列的整体帝皇气氛。
(二) 留园
留园的空间序列主题排布上以整体的自由、自然、别具一格、清高脱俗为主旨。由于空间序列是按一定的运动线性关系定位排列的,所以具有鲜明的秩序性,加上空间大小和方向的变化就能使空间产生有前奏、有过渡、有、有尾声的有机而整体的心理效果,通过人的运动路径,序列空间能够被感知成一个整体。
留园序列分析:入口部分封闭、狭长、曲折、视野极度收束;至绿荫处豁然开朗,形成视知觉焦点;过曲谷楼、西楼时再度收束;至五峰仙馆前院又稍开朗;穿越石林小院视野又一次被压缩;至冠云楼前院则顿觉开朗;至此,可经园的西、北回到中央部分,从而形成一个循环。园内传统空间序列的排布看似大小错落,然而仔细分析内在空间流线安排可见,三次反复的豁然开朗的空间大小强烈对比模式的重复统一,暗含了其整体空间序列的内在秩序。
不同于紫禁城严谨的中轴对称的秩序,在留园中呈现出另外一种截然不同的以小见大的追随自然的秩序,这种园林秩序,在留园中呈现出另外一种截然不同的以小见大的追随自然的秩序,这种园林秩序将辗转多变的空间排列组合,构成了统一有机的序列整体,使得留园的整体空间序列有强烈的可识别性,突出了抑扬顿挫的节奏感。
(三) 石油大学校前广场和图书馆
设计以广场环境设计带动图书馆的建筑设计,广场成为主体,而图书馆则成为围合广场空间的辅体之一,成为广场的背景。作为广场的背景,图书馆主楼的设计重点不在其自身的完整性,也不以高度和体量取胜,而是强调从广场到建筑的空间过渡。在体量上,前低后高,将自习教室和报告厅设计成单层置于主楼前面,使之在主楼与广场之间形成过渡;在空间上,主入口后退,形成小广场。建筑主体后退,形成半开敞屋顶平台,使空间从大广场到小广场,从底层到上部形成过渡。另外,从室外广场到室内大厅直至电梯厅,主轴线上形成了不断变换,逐步渐进的空间序列,中介空间的过渡和衔接使图书馆建筑空间与广场环境空间形成有机的整体。
方案中可以看到设计者运用良好的图书馆前三角形场地和建筑体量弧线型的后退关系,营造了良好的图书馆前场过渡广场空间,完成了校园广场空间序列与图书馆空间序列之间的衔接与过渡,使得图书馆建筑的加入在校园中轴线的整体空间序列中显得自然而有序。
三、国外建筑空间关系分析
(一) 犹太人纪念馆
博物馆的平面呈曲折蜿蜒状,线性空间之间呈尖锐的角度,馆内所有通道、墙壁、窗户等细部构成也都带有一定的角度,可以说没有一处是水平或垂直的。建筑以铁皮外墙构成不规则的形状,外院有一组高低不等的混凝土柱体构成的雕塑,使人联想到犹太人沉重、艰难的经历,雕塑顶上茂密的树木显示出犹太人生生不息的奋斗精神。步进馆内后,从坐落在一隅的直角回旋式楼梯走下,进入地下层经过第一条通道,首先来到霍夫曼公园,这里由倾斜而不垂直于地面的方格形平面的方柱组成,展厅内部,由于斜坡地面以及非垂直的空间感觉,使人感到头昏目眩,步履艰难,表现犹太人走出国境在海外谋生的艰苦历程。
空间设计迂回曲折,有着一种连贯又分离的感觉。往往转过一个拐角,便是另一章全新的展览天地,同时通过挑空的楼层与室内装横设计的连贯性,某一段的展览厅总是能与相邻的空间保持一种对话与沟通的互动感。设计者以这种特殊的空间序列的整体排布,不顺畅的甚至令人感到不安的空间关系,馆内曲折的通道、沉重的色调和灯光无不给人以精神上的震撼和心灵上的撞击。
(二) 水御堂
安腾在宗教建筑的设计中擅长以复杂的空间序列安排产生一些列跌宕起伏的动态体验,其中建筑空间序列的开端部分尤为重要,旨在营造出从世俗世界通往神圣世界的空间和心理过渡。在水御堂的空间序列开端设计中,直线墙和弧线墙限定的入口路径拉长了世俗世界与教堂空间的空间距离。一条白沙小径通向山丘顶部,迎面是一堵长长的没有窗的墙,身后是蔚蓝无垠的大海。弧线墙则强制了人进入前的绕行,为人们看到圣洁的莲花池前做好充足的心理过渡。大海,天空,白沙,挡路的墙,椭圆的荷花池,这是一条通向圣地之路。沿着台阶拾级而下一直到池子中央,然后进入主厅。
此案中可见,通过有意识地拉长空间序列开端出户外的导向性空间,在空间序列的开篇起好头,可以使提升整体序列价值,更充分地表达设计意向。
(三) 上海世博会芬兰馆
该建筑的设计灵感源自于芬兰的自然环境,参观者从外部看到冰壶形象的白色展馆,立于周遭水面之上,显得纯洁和真诚;“冰壶”的入口小巧遮阴,通过一个低矮的入口空间即步入内庭院,在简单的圆形内向型庭院里,人们只可以看到天空和云朵,穿过庭院左拐进入狭窄却异常高的环形长坡道,坡道空间两边的墙和地面不垂直,光从顶端的打进来,在弧形墙壁上反射后泄下,显得柔和。走出坡道空间,至二层主展厅,展厅也呈环形布置,在右侧展厅墙面上展示芬兰未来生活的大幅的环幕电影为展厅渲染出蓝色动态的基调。展示空间绕行一圈后,人自然从坡道空间下行出展馆。
随着当前社会发展中人们对于建筑物要求的不断提升,相应的建筑设计也需要进行不断优化升级,尤其是相对于建筑物的外形装饰方面来看,更是需要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促使其能够在满足于建筑物功能和规范的基础上,尽可能具备较为理想的美观性效果。这种建筑外形装饰设计工作的执行和落实可以从很多方面进行探索,可供选择和采取的方式也是比较繁杂的,进而也就需要设计人员围绕着相应设计目标和任务进行重点分析,选择最为合理的方式和手段进行优化,提升其设计水平。
1建筑物自身构成部分的设计应用
建筑物自身构成部分方面的有效设计优化是比较重要的一个方面,这种建筑物自身构成部分涉及到的内容是比较多的,比如建筑物的梁结构、柱结构、阳台以及屋顶等,都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针对这些组成结构进行优化设计也就能够表现出较为理想的外形装饰效果,其中比较有效的措施有以下几点:
1.1阳台设计
从阳台入手进行合理设计能够较好提升建筑物外形装饰效果,这也是当前比较常用的一种设计手段。这种阳台设计一般是围绕着相应的整体设计需求进行分析,从光影变化以及色彩变化方面进行优化设计,促使其能够和建筑物较好的融为一体,并且也能够体现出较为理想的对比性效果,进而也就能够达到相应的装饰目的。此外,对于栏板还可以进行虚实变化设计,同样能够达到理想的增色效果,保障其能够有效提升整个建筑物外形装饰设计水平。
1.2屋顶设计
对于建筑物整体结构来说,屋顶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针对屋顶结构进行合理有效的设计优化,必然也就能够提升其外形装饰设计效果。在现阶段我国屋顶的设计中,坡屋顶的设计应用能够更好地提升其视觉效果。尤其是结合相应结构的合理布置,能够促使其体现出理想的穿插交接效果,并且能够通过不同外形的设计构造,来提升其整体的美观性和艺术性,促使其在满足于建筑物整体外观需求的基础上,具备理想的视觉冲击力,需要设计工作人员进行反复斟酌。
1.3檐口设计
在建筑物外观结构中,檐口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种檐口的合理设计同样能够产生理想的视觉表现效果,其根据不同屋顶表现方式,能够进行切合事宜的檐口设计,如此也就能够保障其具备理想的整体效果,装饰作用较为明显。此外,这种檐口设计同样也可以从色彩以及光影等方面进行协调,促使其能够表现出更强的视觉冲击力和点缀效果。
1.4门窗设计
门窗结构同样也是建筑物外观中比较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这种门窗结构方面的设计需要考虑的内容比较多。比如首先需要考虑门窗结构的大小是否能够满足于相应功能的需求,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基础上,也就能够较好促使其进行相应变化,保障其能够为外形设计做出应有贡献。此外,对于这种门窗结构的设计,还可以从材料以及色彩方面进行装饰点缀,其同样能够较好作用于相应部位,表现出需要的视觉效果。
2建筑构件方面的设计应用
从相应建筑构件方面入手进行设计优化同样能够较好作用于建筑物外形装饰设计,促使其表现出理想的作用价值,这是现阶段建筑外形装饰设计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这种建筑构件方面的具体设计应用中,比较常见的就是一些牛腿以及橼条的应用,仿照西方建筑物设计的牛腿构件能够较好提升建筑物外形表现效果,而钢筋水泥浇筑而成的橼条经过合理的外观设计,同样也能能达到一定的美化效果。这种建筑构件方面的有效设计应用能够对于相应的建筑外形装饰设计工作表现出极强的应用价值,并且其具体的应用设计也具备较强的灵活性特点,需要设计工作人员结合具体的内容进行协调分析,进而才能够保障其满足于整体美观性的呈现。尤其是对于这些构件的大小、形状、材料、色彩的设计,更是需要引起设计人员的重点探讨,结合整个建筑物的相关需求进行分析,促使其能够在相应的整体结构中扮演最佳角色。
3装饰材料方面的设计应用
建筑设计中的外形装饰设计工作,最终落实到装饰材料的选择和应用上。这种装饰材料方面的选择和应用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3.1考虑整个结构的相关需求
对于建筑设计中各类装饰材料的应用来看,为了提升其最终效果,必须要重点把握好整体应用需求,参考该类装饰材料在相关部位应该表现出来的作用进行分析。不仅要考虑其视觉效果,还需要考虑其实用特点,如此才能够较好促使其表现出理想的装饰和实用效果,这也是装饰材料选择的一个基本前提条件所在。3.2注重周围环境对于装饰材料的具体选择和应用来看,需要促使其能够较好关注于周围环境的相关需求。尤其是对于生态环境的相关特点和基本表现,更是需要进行重点分析,确保所选择应用的装饰材料能够和周围生态环境较好融合,体现出“天人合一”的视觉效果。
3.3注重传统文化的呈现
对于具体装饰材料的选择和设计应用来看,还需要促使其能够表现出较为理想的文化传承效果。即通过装饰材料的应用来促使其表现出较强的传统文化气息,如此也就能够为整个建筑工程项目外形装饰增色。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于建筑设计工作中的外形装饰设计环节来看,其重要性越来越突出。为了提升这种建筑外形装饰设计的水平,必须要从各个方面入手进行分析和探索,充分运用合理的装饰材料以及具体建筑构件进行布置,促使建筑物能够最终呈现出较为理想的视觉表现效果。
作者:鲍一然 潘家增 单位:华汇工程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呼筱.装饰材料在室内设计中的功能及生态环保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3.
建筑建构的方法和逻辑是由材料的性能决定的,所以,材料不同,建筑的结构就必然不同。所谓的“框架式结构”建筑体系,就是先用粗壮的木柱构成房屋的大致结构框架,使得主要木梁可以支撑整个房屋的重量,然后再用不同的木柱一步步搭建。因为主要的木梁承载了房屋的重量,所以四周的墙壁不会受到很大的压力,这便是中国古代建筑结构的特征。另一个方面来讲,以新为贵占据了中国人对建筑态度的绝大部分,西方人的话,他们则对古老的建筑非常着迷,还有就是西方建筑是西方宗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各民族和国家将自己崇尚的文化和都注入到建筑中,提神了建筑物的美感和文化色彩。欧洲建筑作为西方建筑的杰出代表,它表达了雕刻式建筑的追崇,欧洲建筑并不只有结构美,还充分展示了立体美学建筑。像加特农神庙等建筑的立体面上,常投以柱廊。柱式和柱廊的设立是为了换一种抽象的方式去表现人类的曲线美,从外观上来看,欧洲建筑十分追求完美。这也是建筑师们的创作冲动与情结之一,带着对雕塑美感的强烈追崇去展开他们的手臂。
前言
最近几年,我国在建筑节能方面的研究有了很大的成功,在研究的过程中发现建筑物的能耗多是外部的,由于建筑物外部的保温性能不足从而影响了室内制冷或制热的效果。因而采用先进的建筑工程外墙保温技术对于能源的节约和取得经济效益有着重大的意义。
1 外墙外保温技术的优点
外墙外保温体系是将憎水性、低收缩率的保温材料通过粘结或锚固牢固地置于建筑物墙体外侧,并在其外侧施工装饰层的方法。在建筑工程中,目前主要流行有聚苯颗粒浆料外墙外保温、聚苯板薄抹灰外墙外保温、现场模浇硬泡聚氨酯外墙外保温等几种外保温技术。
(1)提高主体结构的耐久性。采用外墙外保温时,内部的砖墙或混凝土墙能够受到很好的保护,减少了由于护墙体变形而引发的保温板开裂。特别是在寒冷的冬季,外保温层墙体内部发生较大的温度变化,而内部的主体墙冬季温度变化较为平缓,热应力减少,大大减轻了主体墙产生裂缝、变形、破损的危险,墙体的寿命得以延长。选择适当墙体、屋面保温材料和合理厚度,以及良好的施工质量,外保温可有效防止和减少墙体和屋面的温度变形,提高主体结构的耐久性。
(2)避免墙体产生热桥。热桥效应建筑工程往往会因没有处理好热传导(保温)而引起热桥效应,外墙既要承重又要起保温作用,其厚度必然较厚,采用高效保温材料后,墙厚得以减薄。采用高效保温材料后,墙厚可以适变薄。外保温在寒冷的冬天,可以减少热桥效应,降低热损失,在采用同样厚度的保温材料条件下,外保温要比内保温的热损失减少约l/5。
(3)改善人居环境的舒适度。建筑工程室内居民实际感受到的温度,既有室内温度又有围护结构内表面的影响。在进行外保温后室内能蓄存的热量更多,室内温度变化减缓且稳定。在高温夏季,外保温层能减少太阳辐射热的进入和室外高气温的影响,使外墙内表面温度和室内空气温度降低;在严寒的冬季,外保温层能防止室内空气热量散失,外界冷空气入侵。可见,外墙外保温有利于使建筑冬暖夏凉,减少采暖负荷,节约能源。
(4)外保温技术其他优点。外保温有利于加快建筑工程装修施工进度,如果采用内保温,房屋内部装修、安装暖气等作业必须等待内保温做好后才能进行,而外保温技术可以与室内工程平行作业;外保温可以使建筑更为美观,建筑外貌主要靠建筑立面设计,只要设计良好,建筑外形会十分出色;外保温适用范围十分广泛,适用于广大地区和各种类型的建筑工程;同时外保温的综合经济效益很高,一般建筑工程外保温比内保温增加了使用面积近2%,使单位使用面积造价得到降低,具有明显的综合效益。
2 外墙保温技术
2.1 多层保护技术
多层保护技术即为分层保护,分别为保温层、抗渗保护层和抗裂防护层。其中,保温砂浆能加工废弃的聚苯乙烯塑料,将其破裂,形成细小颗粒,粒径通常可控制在0.5-4mm之间。多层保护技术操作简单,能有效提高生产效率,同时,在生产过程中不会受到结构质量等问题的影响。在施工时,一旦墙体上出现漏洞,则直接利用保温料浆弥补即可。这种多层保护技术能有效避免因墙皮过厚而脱落的详细,即使在外部施工条件较差的情况下,也可通过采取多层保护技术有效解决,且这中技术的工程造价较低。
2.2 外挂式外保温技术
外挂式外保温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建筑工程的外墙保温施工中,其中,矿棉、玻璃棉毡和混凝土保温板等都是外挂式保温技术中的主要材料。在利用这种技术时,必须在外墙上贴上保温材料,将抗裂砂浆抹平,在墙体表面压入玻璃纤维网格,从而形成一层保护层,最后开始装饰加工。在这种技术的实验过程中,一定要使用专用的的固定件或黏结砂浆,从而保证保温材料的完整性。虽然外挂式外保温技术的准确度较高,但会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进而影响施工工期。因此,在高层建筑中采用这种技术时,一定要注意施工人员的安全保护措施。
2.3 复合墙体技术
复合墙体技术是指在墙体外部的建筑模板内放置聚苯板后进行混凝土浇筑,使聚苯板和混凝土结构一次成型,从而形成复合墙体。在施工工程中,墙体中可放置多种材料。通常所用的聚苯板分为单面和双面两种类型。这种技术相比与外挂式外保温技术而言,具有更多优点。具体而言,墙体保温层与外部墙体可一次成型,不仅缩短了施工工期,还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施工人员的安全问题也得到了有效解决。但在采用这种施工技术时,一定要注意混凝土结构浇筑过程中的均匀性和连贯性。
3 外墙保温系统的施工原则
遵照外保温体系抗裂优于内保温体系的原则,外保温体系对建筑结构的保护、防止裂缝的发生优于内保温体系;“逐层渐变、柔性释放应力”的抗裂技术原则,使保温隔热体系各相邻构造层性能、弹性模量变化指标相匹配、逐层渐变,抗裂砂浆应保证一定的柔韧性以便释放变形应力;减少产生裂缝,厚度愈厚,外保温体系表面的找平及保护层材料不采用普通水泥砂浆; 避免造成有空腔外保温体系墙面裂缝,遵循无空腔或小空腔构造提高体系稳定性的原则;为了有效地防止裂缝的产生,增强防护层的抗裂问能力;了验证外保温隔热体系的稳定性及使用寿命,所有外保温体系经过大型耐候性试验; 尽量选择涂料外饰面体系; 应充分考虑各层材料的相容性及匹配性;加强保温截止部位材质变换处的密封,增强体系的正常使用寿命和体系的耐久性;外墙保温体系供应商应对体系材料成套供应,以保证体系材料的匹配性及抗裂技术路线的实现,有利于明确建筑工程质量的责任,确保外墙保温系统的施工质量。
4 结语
自20 世纪80 年代中期,国外的外保温企业到我国推广外墙外保温技术,国内一些科研单位及企业在90 年代初期开发了多种外墙保温技术,1996年,我国提出了推广外墙外保温是今后工作的重点。目前,我国的建筑节能工作先后实施了《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采暖居住建筑部分)》、《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近年来,外墙外保温技术迅速发展,国内加强了外墙外保温技术的研究开发工作,涌现了多种采用不同材料、不同做法的外墙外保温技术,外墙保温技术也日益成为我国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建筑节能技术。
参考文献:
[1]张运玲.浅谈建筑工程外墙保温系统[J].中华名居(下旬刊),2013,7:36-37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建筑行业也有了广阔的市场,国内也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建筑师和建筑作品。但同时也凸显出了国内建筑师与国外建筑师的差异。这也许是我国建筑师很少站上国际建筑舞台的一个基因。下面我来浅谈一下这些差异的具体表现。
首先是角色上的差异。
国内建筑师的工作往往分得比较细,有的建筑师只负责方案设计,有人专门做施工图纸的绘制审查,出了图纸之后由施工单位去按图施工,虽然也有一些施工配合,但往往是最初的方案设计者已不参与,而是做施工图的人去现场,最后完成的建筑与建筑师当初的设想有出入,极大地影响了建筑所产生的效果。
在国外,建筑师往往承担的是“设总”的角色,他们的业务非常全面,主要是对整个过程的把控。他们对一座建筑的设计创作过程,从最初的构思,到精致的细部,从外立面石材的选定,到大门的创意,从跑市场材料选购,到跑现场材料安装施工,全程把控,每一步都心中有数. 在施工图阶段,建筑师对所有的细节都要进行深入的推敲、比较。在施工过程中对选材极其严格,要实地考察生产厂家的设备、能力,以确保设计意图的完美实现,不轻易被工期、材料等因素所左右。这是我们的建筑师做不到的,当然也有一些制度的原因。建筑师为了协调同其它专业的关系,所有的设备留洞都要亲手画一遍,出一套专门的留洞图,以避免建筑和设备以及设备各专业之间发生冲突。建筑师对待结构也一样,他们常常把应该在结构图中表达的东西画到建筑图中,以寻求更好的解决方案,并确保它们的一致。建筑师对结构工程师的积极配合,换来的是结构对建筑更好的配合。其实很多著名建筑,并没有奇特的外型,它之所以被称道是因为建筑师对材料的运用上达到了完美结合。正是这一系列的努力,才能够确保建筑师意图的完美实现。
其次,是对细部的把握。
国内建筑师很多只注重立面造型,对材料掌握不充分,不注重细部。很多建筑从远观效果很不错,但近看会发现材料的接缝,细部线条的处理,色彩选取及搭配都有不少的问题,这就是建筑师设计时只整体的色彩与材料,没有认真去考虑材料间该如何留缝,如何搭接,横缝与竖缝各留多少,怎么才能表现出想要的分割效果。当然色差的造成的不理想也与我们建筑师只提供色卡,施工材料的选用及质量把关不能参与的制度有一定的关系。
在国外的建筑设计中,建筑师很注重细节研究。他们经常跑建筑市场,对建筑材料及产品都很了解,他们不只是去研究建筑材料物理性能,对光学也有很深刻的理解。什么样的颜色在一天不同时间段的阳光下会反射什么光谱的光线,不同的材料在远处与近处会对人眼造成什么样的视觉冲击都是建筑师的必内容。例如在中银大厦的设计中,贝聿铭采用了非常精彩的模数制,并用它贯彻设计的始终,所有的尺寸都与之有关,最基本的模数来源于立面上的一块石材的尺寸。这个尺寸为1150×575,是2/1的比例关系。而建筑的基本轴网为6900,层高为3450,它们分别为石材长宽的6倍。建筑的门高为2300,是3450的2/3,为四块砖的高度,同时也是高级建筑的理想门高。建筑各处的尺寸都符合这个模数,这样一来,最后的装修效果非常完美,到处都是整块的石材,决不会出现不合模数石材的情况。而且在施工过程中,一块标准尺寸的石材在哪里不经切削,都可以使用,大大方便了施工。
再者,其实专业的介入时间也不同。
一项建筑工程从方案设计之初到施工图设计以致施工,其实都需要建筑师与工程师的通力合作。我们方案设计阶段,基本上是建筑师在做按自己的思路和经验去做,在方案确定之后其它专业才介入进来。建筑师关心更多的是建筑的体型、外观、空间及功能布局等;而工程师(具体到结构工程师)他们在意的(则)更多是结构的安全性、合理性、耐久性和经济性等。因此,也造成了建筑专业与其它专业的冲突,很多东西技术上达不到,最后只得重新修改,或者做出一些结构设计不完美的方案。
在国外,方案构思阶段,建筑师就把与他合作的结构工程师找来,与他们讨论构思的可能性。结构工程师从它的方案中寻求灵感,新型的结构体系往往在这一阶段产生;同时,他也为建筑师提供结构上的可能性,挖掘结构上的潜力。所以,建筑师的设计总是能如此充分的利用结构、表现结构。
还有,对建筑与装修的考虑不同。
其实在古代西方,建筑都由石材建造,结构、建筑、装修本来就是一回事儿。而我们现在一般意义上的装修,是在建筑、结构都做完之后,再附加上的一张皮。也就是说我们把建筑和装修分成了两个不相连的过程,这也造成了两者之间衔接不上,材料安装搭接,拼缝,色彩搭配也会出现一些问题,对整个建筑效果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国外建筑师做方案设计时往往是连装修一起考虑,把建筑与装修一起做。这样两者就成为了一个整体,两者有了很好衔接,设计出的作品自然也是浑然一体,不会给人以不同的体块随意拼凑在一起的感觉。
最后,对建筑中外文化的传承与学习的差异。
建筑有其文化传承性。中国的开放,不仅大量的西方建筑文化涌入,大量的外国建筑师也在中国找到了用武之地,从而将他们的理念搬到了中国来。我们的建筑师就像作家,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将外国百年信息与艺术思潮都读遍,不管粗细,反正都领略了一番,而后,在自己的建筑设计中,去进行借鉴展示。因此,建筑的复制品在我们祖国的大地上随处可见。不仅在某城市的广场上见到过,而且,在某个县城的公路边我居然见到了“悉尼歌剧院”——加油站。那是一个比较粗糙的克隆版本。也许没有海水和游人的拥戴呵护,这白亮圣洁的鹤翅已被尘土蒙面,而地面上的油渍更让她失去了。看上一眼,就不免为之痛心:就像心痛一只失落到愚昧者的枪口下的白天鹅。不过,我尽量善意地去揣摸设计者的意图,他是否要让人们加足了油,快些到悉尼看歌剧院呀?
建筑是城市的符号。符号就像文字,谁都可以操持都可以借鉴。但高明的符号是那种具有深刻与超迈的精神烛照,而绝不是外表空壳的皮毛照搬。这需要深刻的理解,既是摹仿也是翻新.如果仅仅摹仿一个建筑的外部造型,那是粗浅的,而能够摹仿这种最能体现精神与意义的符号,则是高明的摹仿。
我们很多人都非常欣赏黄帝陵大殿的中国式顶棚上开的圆形“天眼”,正如我们很震撼万神殿的“天眼”一样,两个同样的圆洞,却又开在不同的顶棚中间,都是渴望将殿内与天际直接沟通,这是一种建筑师的主观渴望,也代表了人类对于上帝与苍天的某种亲近方式。 受万神殿这个“天眼”影响的建筑师在世界各地一定大有人在。日本的天才建筑师安藤忠雄设计的“光的教堂”,我认为就是一种本质的摹仿。他将教堂摆放十字架的墙壁掏空,掏成一个十字架形状,让外面自然的光照射进教堂,这便自然形成了“光的十字”,这是很高明的设计,内外的沟通方式,与万神殿的天眼有着本质的相似。
东方与西方有着不同的神仰,不同的朝圣方式,万神殿与黄帝陵也不是同类属性的建筑,但是,同样的“天眼”,却有着同样的绝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