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16 04:20:00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心理素质教育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二、利用音乐课堂培养小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大多数人对音乐天生就有兴趣,小学生也是一样,他们爱唱歌、爱跳舞,对一切充满好奇和希望。音乐老师抓住这些特点,在音乐课中选取一些能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歌曲,或者开展一些有意义的音乐活动,让小学生在快乐的歌声和趣味盎然的音乐活动中,形成活泼开朗、积极向上的健康的心理素质。例如,在教唱《让我们荡起双桨》这首歌曲时,在教会学生如何识谱、如何打拍子的同时,我还通过这首歌醉人的旋律和令人奋发向上的歌词,去激发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对理想的追求,进而培养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在低年级学生中,边用音乐伴奏,边让学生做游戏,老师带领学生玩捉迷藏、老鹰抓小鸡,甚至是玩过家家,营造一种快乐而又和谐的氛围,既让学生们感受到了音乐活动的趣味无穷,又让他们觉得集体生活的无比快乐,从而形成健康良好的个性,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利用音乐课堂培养小学生的自尊心
具有强烈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同样是小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一个重要表现。它不仅关系到小学生自身的健康成长,还会影响到整个民族素质和国家形象。现在的孩子大多是泡在蜜罐中长大的,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不择手段,甚至打诨耍泼的事都做得出,不达目的不罢休。音乐教育可以帮助小学生懂得什么是廉,什么是耻;哪些事可以做,必须做,哪些事不能做,不该做。每一级学生,我所教的第一首歌曲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我把这首歌的旋律、歌词的内涵详尽地诠释给他们,告诉学生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人都要自尊自爱自强,才能立足于世界。现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国际竞争更加激烈,为了捍卫祖国的尊严,首先自己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要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从现有研究看,对学校心理素质教育的研究比较多,研究者们也找出了学校心理素质教育和培养的有效途径,如专题心理素质训练、学科教学渗透、学校心理辅导与咨询等。随着学校心理素质教育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开始重视家庭教育对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形成与发展的助推作用。
一、心理素质教育家校合作的意义
(一)心理素质教育家校合作可以优化教育资源,全面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家校合作中,家庭全方位支持学校教育工作,学校尽全力帮助家长解决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进而使家庭和学校在教育过程中密切合作,互相配合,发挥各自的优势,优化了家校教育资源。
学校和家庭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教育环境,父母的教育方式和家庭环境对孩子的认知、个性、社会化、心理健康等因素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然而,家庭教育中存在许多值得关注的问题,如家长缺乏儿童心理学方面的专业知识、对教育缺乏正确认识、教育方法粗暴等。
孩子从六七岁开始,学校成为了他们的主要学习、生活场所,他们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教师和同伴成了影响他们发展的重要因素。学校教育具有系统化、专业化的优势,但也存在对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不利因素,如大班教学,教师缺乏对每个学生心理的全面认识。
家校合作可以充分利用两者的资源,发挥各自的优势,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把握好学生发展的关键期,推进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发展。
(二)心理素质教育家校合作可以提高家长素质,形成良好的家庭心理氛围
家校合作教育不只是使学生受益,同时也给家长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学习机会,使家长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育管理能力,从而更多地从孩子的身心健康的角度来看待孩子的发展。也就是说,家校合作也会提高家长的心理素质水平,改善亲子关系,形成良好的家庭心理氛围。
(三)心理素质教育家校合作可以促进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
我们的研究发现,学生心理素质与学业成绩是紧密联系的。在对小学生心理素质的研究中,我们发现,学业成绩高分组学生主要分布在心理素质较好的水平层次,学业成绩中等组的主要分布在心理素质中等水平层次上,而学业成绩低分组的主要分布在心理素质不好的水平层次。对中学生心理素质的研究中,我们发现,学业不良学生在智力、创造力、抱负、独立性、坚持性、求知欲、自制性、自尊心、责任感等因素上与学业优秀学生有极显著的差异:学业优秀生在各项心理素质上的平均分明显优于学业不良学生。这说明,学业优秀学生的心理素质整体优于学业不良学生。可见,心理素质的提高能够促进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
具体说来,如果父母经常参与家校合作活动,并且在教师的帮助下在家庭中帮助孩子学习,那么孩子往往会从两个方面受益:第一,可以提高孩子一些科目的学习成绩;第二,如果父母与学校合作得比较好,他们的孩子会更加重视家庭作业和学业成绩。这种积极的态度是取得学业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心理素质教育家校合作的现状及问题
在对学生的教育过程中,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发挥着重要作用。从心理素质教育的现状看,目前在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培养时,我国更多地注重学校的训练与教育,而对作为学生重要生活场所和心理环境的家庭却比较忽视,更没有把学校心理素质教育的主导作用与家庭心理素质教育的助推作用有机结合,更好地探索学校与家庭教育的合作机制。
(一)家庭与学校教育指导思想存在显著差异
由于我国素质教育不断深入发展和中小学教师的教育实践的加强,大多数教师能充分认识到培养孩子素质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而多数家长教育能力不强,教育方式不科学,仅以孩子考高分为目的,以高分作为考好学校、找好工作的资本,不懂得培养孩子的全面素质。
(二)教师与家长之间缺乏理解、信任和互相配合
教师与家长虽对孩子的教育都很重视,但是家长对教师的工作态度、工作方法、道德水平、业务水平均持不信任态度。教师对家长的认同情况要略好一些,但也不容乐观。而且,教师与家长均缺乏一种一贯的、积极的、主动的合作愿望,双方各自长期“孤军奋战”,不能有效挖掘合作教育的资源,只有在孩子“犯错误”时,这种合作愿望才相对强烈。
(三)家校合作的具体操作逐步规范,但实效性低
由于学校教育改革在不断地深化,许多学校逐步重视家校合作资源的开发,如举办家长例会、实行家长接待日制度、教师家访、建立家长委员会等。家长会、家长学校已逐步成为教师与家长联系的重要方式。但是这些组织在执行、督促、检查上还存在疏漏,如联系方式不当、联系频率不高、联系面狭窄、联系内容偏、联系制度和组织名不副实等,同时活动周期长。
(四)教师、家长交流的内容偏颇,且缺乏协调、统一
教师、家长交流的内容集中在孩子学习方面,这反映了教师、家长对孩子学业成绩的高度重视。但是,有些家长和教师对孩子学习成绩的重视却陷入狭窄,即只重视分数;有的则只注重孩子是不是守纪;至于身体方面、审美方面、劳动方面的交流内容却非常少。交流内容的偏颇,易造成孩子畸形发展,并使教育实效性降低。
三、心理素质教育家校合作的方式
(一)开设心理素质教育家长培训班
家长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等家庭因素对学生的心理素质有重要的影响。举办心理素质教育的家长培训班,可以帮助家长提高素质,增强家教能力。有经验的学校将心理素质教育家长培训班的学习内容规定为:学习心理素质教育的基本知识,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掌握常用的教育方法;提高自身素质,“以身立教”;改变教育方式,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重视熏陶教育等。具体的方式可以采用发放家教指导手册、组织各种亲子活动、时常和家长进行电话交流、定期开展家教讲座等。通过交流、指导等方法,使家长增长家教知识,主动配合学校工作,同时利用反馈机制,学校可以帮助家长发挥家庭个别教育的优势,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效果。
(二)加强家校联系
家校合作是家庭与学校共同发挥教育作用的好形式。为此,学校必须和家庭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
加强家校互访。教师应加大家访频率,了解学生的家庭教育情况和学生在家的思想状况、生活情况。定期开家长会,及时对家长进行一些必要的心理健康辅导,使学校和家庭在教育上取得一致;邀请家长到学校了解情况,共同商榷教育方法;设立热线电话,耐心解答家长咨询的问题。
座谈、交流。以家长会、家长—教师讨论会等形式开展家长和教师之间的对话和交流,共同探讨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措施,总结家教经验,树立家教典型。
建立家长开放日制度,让家长参与心理素质训练课。通过这种活动,教师、学生、家长可以在平等的氛围中交流心得体会,感受心路历程。家长开放日制度还可以使家长更多地了解学校的教育内容、教育方式以及学生在学校中的表现,增强家长对学校的信任,拉近家长和教师、家长和子女的心理距离。
此外,还应定期向家长汇报学校、学生情况(如发放材料、通电话、通信、设立网络论坛等),评价激励家长(如评优秀家长、优秀家庭,为其他家长树立榜样等活动)等。
(三)聘请家长辅导员
为了有效利用家庭教育资源,学校可以聘请一部分家长作为学生的辅导员,负责组织学生在社区的活动。家长辅导员们一般是邀请有文化、有耐心、再就业的家长担任。学生们在社区的活动,包括少先队体验活动和体育运动等,一般应由学生自己设计,制定出方案后,再由家长辅导员提出意见。通过这些活动,使家长和孩子的关系更为紧密,同时增强孩子的组织能力、合作意识和自信心。
(四)成立家长委员会
北爱尔兰大学教授摩根等人曾把家长参与学校活动的形式分为低层次的参与、高层次的参与和正式的、组织上的参与。低层次的参与是,信息传递(双向沟通)和参与子女学习;高层次的参与是,应邀参加学校活动和培养对学校的兴趣;正式的、组织上的参与是,协助学校运作和参与学校决策。家长委员会就起协助学校运作和参与学校决策的作用。可见,家长委员会是家校合作的最高组织形式。家长委员会的成立可以是家长们自发组织的,但主要应有学校发起和组织。一般来说,家长委员会可以有十多位家长代表组成。为了加强家长委员会和学校的联系,家长委员会中还应有3名学校管理人员或教师参加。家长委员会对学校心理素质教育实施监督,并经常性地提出建议,督促学校提高管理能力、开展丰富的教育活动,并参与学校心理素质教育方面的重要决策等。
“国防教育是为捍卫国家、和安全,预防外来侵略、颠覆和威胁,对整个社会全体公民进行有组织、有计划的国防政治、思想品德、军事技术战术和体质等诸方面施以影响的一切活动”[1]。在高校的教学体系中,国防教育已经成为一门面对全体大学生开设的必修课。军事理论教育和国防军事训练相互穿插的教学特点使得国防教育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作风纪律养成、心理品质培养以及身体素质锻炼四个方面起到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替代的作用。国防教育具有促进大学生德 育、智 育、体 育、美 育 全 面 发 展 的 教 育 功能,承担着为国家培养高素质“四有”新人的教学任务。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是根据大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为全面提高大学心理素质而开展的一系列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教学活动,内容包括心理潜能开发、性格塑造、情绪调节、意志锻炼等。培养学生优良的心理品质是心理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围绕这个核心将德、智、体、美、四个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促进大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国防教育和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有相似性和相容性:从教育内容的角度上看,两者虽在知识侧重点上有所不同,但都涵盖了智力教育和非智力教育两大方面;从教育目的上来说,两者在大方向上完全一致,均落脚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上。
二、“90后”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内容
时代的高速发展、信息数字化的普及、家庭的教育方式等因素影响着“90后”大学生,因此,这群大学生在行为、认知、思维、情感等心理方面也具有其鲜明的时代特色。针对这些特质,“90后”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内容主要包含心理能力教育、心理动力教育以及心理潜能开发三个方面。
(一)心理能力教育心理能力教育,也即智力因素教育。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心理能力包括有算数、知觉速度、语言理解、空间视知觉、记忆力、归纳推理以及演绎推理,其总量被称之为智力。这七个维度反映在大学生日常生活中主要体现在独立的学习能力、生活能力、自我教育能力、竞争能力等方面的教育。对每一个大学生而言,心理能力直接关系到知识内化的方式方法、过程以及实践效果。初入大学校门,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上的转变对于大学生而言都是一种挑战。相较于高中的学习模式,大学生普遍反映大学老师上课进度快、内容多,难以跟上。若想要掌握好一门知识技术,这要求大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总结归纳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并在课后对所学内容进行归纳、理解和记忆。生活能力、自我教育能力以及竞争能力的提高不仅表现在相关知识的贮存上,而且表现在对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实践上,这考验着学生的记忆、理解、推理能力。现代智育观提倡信息的贮存与提取并重,重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2]。因此,为了学生智力教育的开发,学校教师应避免照本宣科、死记硬背的教育模式,积极探索启发性教育的途径,关注知识的内化、储存、提取以及应用的条件,促进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和掌握。
(二)心理动力教育心理动力教育,也即非智力因素教育。心理动力系统由除一切智力因素以外的心理因素构成,对人们的认知过程起直接制约的作用,主要包括有动机、意志、情感等方面的教育。“90后”大学生在这几个方面都拥有自己的特色。就动机方面而言,大学生在经过数年寒窗苦读顺利进入大学之后,家长和老师的管束不如初高中时期严厉,大学生的学习压力得到了极大的释放,加之就业动机的盲目性和被动性容易导致大学生缺乏学习动机。因此,近年来,大学生厌学、逃学甚至退学的事件屡见不鲜。就意志方面而言,“90后”大学生主要体现为以下五个特点:其一,自觉性的提高伴随惰性的存在;其二,理智感的提升但自制力仍显薄弱;其三,勇敢但毅力不足;其四,独立性大幅度提高伴随依赖性、逆反性的存在;其五,果断性增强但仍显冲动。就情感方面而言,少部分学生表现出对国家的不关心,缺少爱国主义情感。另外,由于“90后”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集体观念淡薄,表现为不热爱集体,缺少集体荣誉感和集体主义精神。为了能够满足快节奏社会、多元化发展对人才的非智力因素提出的高标准、严要求,学校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自我调控能力以及承受失败和挫折的顽强意志、迎接挑战的勇气等。
(三)心理潜能教育心理潜能教育主要包括创造力、观察力、发现力、思维力、记忆力等方面的教育。学生的心理弹性对于学生的性格发展和思考问题的方式方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相较于“80后”而言,“90后”大学生感受到更多东西方文化的交汇和多重价值观碰撞,面临更多的选择和挑战。如何在瞬息万变的社会中保有自己鲜明的个性、拥有独树一帜的生活、工作方式以及练就敢于创新、勇于探索的品质都是现代心理素质教育应该关注的问题。
三、国防教育在“90后”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中的影响
根据上述“90后”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内容,军事理论教育以及国防军事训练都能对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以及心理潜能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高校通过形式多样的国防教育,可提升学生认知水平,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注重对学生心理潜能的开发和培养,促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一)国防教育在心理能力教育中的作用国防教育对“90后”大学生的心理能力教育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其一,在军事理论课中,通过老师的讲述、资料片段的播放等方式生动地将军事史、军队优良传统以及各革命时期先烈们顽强奋斗、努力拼搏的英勇事迹呈现给学生,能利用榜样的力量激励学生追求真、善、美,帮助他们树立明确的是非观念。大学生们以这些优秀的历史人物为榜样更能做好认识自我、监督自我和评价自我三个方面,从而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同时,学生可在闲暇时查阅老师提供的拓展阅读材料,这样不仅能使知识储备得到充实,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其二,全面的军事化管理,例如按时起床、整理床铺等,对于大部分不擅长做家务的“90后”来说,能够很好地提升其生活自理能力,削弱依赖性。其三,多种多样的军事训练方式,例如团队竞技、小组竞赛等比拼项目也能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体会竞争的涵义并学会合理竞争的方式、方法,这对培养学生竞争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二)国防教育在心理动力教育中的作用军事训练活动是高校新生入学必须经历的一次重要的军事实践锻炼活动。集体的生活与活动、严格的训练、观看与战斗有关的影片以及唱军歌都是军事训练的组成部分。丰富的军事训练内容,能促进“90后”大学生在德、智、体、美多方面得到提升。同时,军事理论教育也在培养爱国情感、增强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上起到了不可小视的作用。因此,国防教育对心理动力教育有着深远的影响。在情感方面,爱国主义情感不仅是大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内容,也是国防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军事理论教育中的国家安全环境教育和国际战略形势课程让大学生深入了解国家的当前形势和面临的严峻挑战,切实地感受到自己身上背负的使命,这类教育可强化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另外,军事训练对培养大学生积极的情绪情感有着特殊的功效。军事训练有两个显著的特征:军事训练的团体性和军事对抗的竞争性。教官以团体为单位组织学生学唱革命歌曲、多个团之间的对唱联唱,不但能够激发学生的热情,也能提高学生的士气。同时,军事活动中所设计的对抗环节能促进大学生之间形成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集体氛围,培养大学生的协作精神和集体意志,从而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集体主义情感。因此,国防教育以其综合性的教育内容,成为提高心理动力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意志方面,历史上伟人成长中每一次进步都离不开坚强的意志。对于大学生而言,只有拥有良好的意志品质,才能够勇敢地直面人生的挫折,才有机会实现自己的理想,顺利地完成自己的人生规划。国防教育在培养大学生优良意志品质方面具有很强的实效性。入校新生离开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亲身体验富有挑战性的艰辛的军事训练,通过跨越一个又一个障碍,能有效地促使大学生不断磨砺意志,提高在艰苦环境中的生存能力,养成沉着冷静、细心大胆的品质。同时,在军事训练期间,教官与大学生们朝夕相处,大学生能切切实实感受到来自现代军人身上的那种乐观向上的精神和面对失败和挫折永不退缩、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不少大学生也把教官当作自己的榜样,认可并学习他们优良的精神品质。因此,国防教育的实践性可保证意志品质培养的有效性。在动机方面,动机决定一个人的行为。国防教育强调的“军令如山倒”在很大程度上可强化大学生的正确行为动机。这种强化作用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外部强化和内部强化。外部强化指的是教官用命令的方式施加在学生身上的强化;内部强化则是指学生的自我强化。军事训练作为国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实践环节,所训练的每一项内容都有其严格的标准和检查手段。部分学生由于心理素质薄弱出现怕苦、怕累、怕脏等畏难情绪,导致逃避军训的事件时有发生。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官会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并且通过走正步、站军姿、军事越野等手段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潜移默化地实现由他律到自律的转变,以此来不断强化正确的行为动机。
(三)国防教育能有效提高大学生心理潜能国防军事训练的团体性,给大学生提供了一个有利地促进身心潜能发展的平台。国防军事训练一般在大学生进入大学后不久便会开展,这不但是一个展现个人风貌的机会,也是显现个体差异的舞台。大学生来自五湖四海,地域环境、家庭环境各不相同,有的学生家庭条件优越,有的学生从小失去父母;有的学生性格张扬,外向活泼,有的学生性格内向,不善交际;因此,在训练中的表现也会各不相同。将他们放在同一团体的情境下,成员们可以相互学习、模仿多个团体成员的适应行为,例如,家庭条件优越的学生可以学习家庭条件较差学生的坚韧不拔,家庭条件较差的学生可以学习家庭条件优越学生的开朗、活泼。根据观察别人的行为模式,从多个角度了解自己,洞察自己,以此来增强自身的发现力和洞察力。军事理论教育包含有军事思想、世界军事、军事高科技、高技术等方面的理论知识,这些知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与发展而不断深化、更新的。通过学习前沿的、尖端的军事科学技术,启发大学生探索其中更为新奇的领域,可提升大学生的创造力、创新力。军事理论教育课程的根本任务是要从多角度剖析各种各样复杂的战争现象,从中提炼出战争的性质和规律,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老师也会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去体会和发现战争的性质和规律,从而锻炼学生的思维力。由此可见,国防教育从多个角度正面影响着大学生心理潜能的发展。综上所述,国防教育的作用并不单单是提高大学生的国防意识水平,它也是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措施之一。它能在心理能力、心理动力以及心理潜能三个方面发挥其他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充分认识国防教育在心理素质教育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既能发挥其育人的综合效益,又能使学校国防教育具有更长久的生命力和鲜活的影响力。
四、加强国防教育对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影响力的建议
(一)国防教育应遵循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处在青春期的大学生,其记忆力已发展到以逻辑记忆为主的阶段,也就是说大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容易对教师讲授的知识提出质疑。因此,在进行国防理论教育时,教师应充分考虑大学生的记忆特点,多采用启发式的教育方式,授课 过 程 宜 循 序 渐 进,并 为 学 生 留 出“疑点”,避免过多的机械灌输。这样将心理素质教育中的心理潜能教育更好地嵌入国防教育当中,不但能加大国防教育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力,还能让学生们加深对国防理论知识的理解。
(二)保障国防教育对“90后”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实效性在军事训练方面既要训练大学生体格,也要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所以军事训练不宜只采用体育训练(包括体能拓展训练)的基本形式,更应注意训练形式的多样性。[3]通过形式多样的军事训练,例如军事技能对抗,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团结协作的能力,促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在军事理论课教育教学方面,要促进大学生心理品质的发展。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把军史、优良传统以及各时期建设者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事迹等作为讲述的重点,用深厚的历史底蕴和辉煌的历程来激励学生,使学生意识到自己身负历史使命,增强其接受国防教育的主动性,激发其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其自我教育的能力。
以升学为终极目标的办学模式,不能不说已严重困扰着普通高中的发展,其负面影响是巨大
的。人们都不否认面向全体学生,从整体上提高教育质量是正确的,可是在实际工作中却大
多是一只眼盯着高考,另一只眼盯的是升学有望的学生。不注重因材施教,分类培养,有意
无意地忽视甚至歧视中差生。这样一方面普通高中为高一级学校培养了一批合格新生,另一
方面普通高中又为社会输送了大批的不合格的建设者。有人把这种状况称之为:大量的教育
荒废和个别的教育成功。这其实是教育目的偏差造成的“苦果”,办学模式单一造成的“恶果”。
如果不着眼于全民族素质的提高,不构建以素质教育为中心的办学新模式,不但教育会继续
落后,而且很可能拖整个现代化的后腿,后果是不堪设想的。面向现代化,放眼世界,展望
未来,也要求我们必须进行普通高中办学模式的改革。
我们欣喜地看到,自1995年5月国家教委在江苏召开全国普通高中工作会议后,构建以素质
教育为中心的普高办学模式已经迈出可喜的步伐。焦作市市直中学率先提出了创办“综合高
中”的办学思路,经过一年多时间的运转,我们认为这一办学校式不仅符合实际,顺应时代
的发展,而且对我市普通高中整个办学格局的设置,也不无实验意义。
所谓“综合高中”,就是以素质教育为中心,兼顾升学预备教育、就业预备教育和特长生培养
的新型普高办学模式。这一模式的突出特点,就是打破单一的“升学教育”格局。承认学生
在先天素质和后天发展上的差异,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施教。多功能,多元化,
面向全体学生,全面育人。
新的办学模式需要端正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要求全体教师必须具备强烈的素质发展意
识,必须树立差生是尚未被开发的人才资源和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抬起头来走路是教师义不容
辞的职责的思想观念。
根据创办“综合高中”的指导思想,我们以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为起点,开始了课程设置的
改革。我们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我们的做法是建立必修
课和选修课并行、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并举的课程方案和升学预备教育、就业预备教育、特
长生培养三者并重的教学管理结构。除保证上好45分钟的文化课,完成国家规定的新的教学
计划外,增设了数理化、文史、体育、美术、劳技、职业等选修课,开设了微机、语音、缝
纫、家电维修、礼仪、青春期教育等课程,办起合唱队、舞蹈队、各类球队、绘画、书法、
文学等近10个课外兴趣活动小组,并把选修课和课外兴趣小组教育目标放在拓宽学生知识
面,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做合格的公民上。
为了保证选修课和课外小组活动的开展,学校花大力气,多方筹措资金,维修和改造旧校舍,
增添了仪器设备。
我们针对“升学唯一”、“分数唯一”的教育质量观,提出“育人为本,健全人格”的研究课
题,要求全体教师对学生要“先教做人,再教知识”,把德育工作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开展
校园四无、班级星级达标、国旗下演讲等活动,并逐步形成了“五一一三三”模式。即树立
五个观念(德育为首、育人为本的观念,全面育人的观念,课堂主渠道育人的观念,争取人
人成功的观念,德育管理求实效的观念)、建立一个体系、培育一支队伍、突出三个层次(高
一突出行为规范教育,高二突出道德品质教育,高三突出政治方向教育)、抓住三个重点(高
一校风校纪、高二合格公民、高三成材)。这些新的育人方式,为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
轨创造了条件。
“综合高中”是以素质教育为中心的普通高中办学新模式,它的构建首先必须弄清社会主义
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劳动素质的基本要求。其次,要建立起一整套对学生素质
进行考核评价的标准体系。再次,学校领导要真正从重分数转到重素质的管理上来。最后,
要花大力气抓好教学改革,改革传统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素质训练
过程。
当然,创办“综合高中”,实施素质教育,并不否定或排斥考试与应试。反对片面追求升学率
并不是不要升学率,反对应试教育并不反对必要的合理的考试。
同时,实施素质教育,也并不否定或排斥常规的教学方式,如要优化课程结构,改变过去课
程单一的状况,实行多种课型互补,但也必须完成教学计划,保证教学质量。构建以素质教
孩子是情绪化的学习者,只有把他们放到一定的情绪氛围中才能激发他们的兴趣。因而,把心情教育引入教育活动就有了可能。下雪了,我带着孩子到雪地里去打雪仗,大家玩得都很高兴,可是却有一位小朋友没有参与到大家的活动中,他单独呆在一边,仰着头看天上的雪花,不时吹吹他们,蹦蹦跳跳显得很开心。我很奇怪,但并没有强迫他加入打雪仗的队伍,任由他在一边自己玩。活动结束时,我去问他:为什么不和我们一起打雪仗?他告诉我:我和雪花在玩呢!老师,我知道雪花是什么变的了,它落在我手上变成水了。这是我的教育笔记中记录的一件事情。我很庆幸当时我没有用命令使他加入我们的活动。从这件事我们不难看出,雪花在孩子眼中是朋友、是玩伴,幼儿都是“性情中人”,他们总是在某种情绪中认识事物,事物在他们眼里都带有感彩,他们难以像成人那样冷静客观地认识事物,只有能触及他们感情的东西,他们才能更深切地感觉它,记忆它,理解它。正是由于这些,我下定决心,把心情教育引入教育活动之中,成为促进幼儿心理素质发展的一种极佳方法。
心情教育就是根据幼儿最本质的情绪动机,采用合适的教育方法,使幼儿的知识、品德和意志都能朝着高层次目标发展。听起来,心情教育是很复杂的一个过程,其实不然。应该说现在的父母和幼儿园教师都在不知不觉地进行着心情教育。例如:幼儿在享受父母、老师的爱的同时,也逐渐养成了以爱回报父母,关爱父母,关爱他人的品格,这就是一种心情教育。应该说心情教育并不神秘,重要的是我们需要了解孩子的情绪动机,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对其进行教育。以最初那位家长提出的问题为例。家长和老师的目的是提高孩子的知识水平,但却没有考虑到孩子的情绪动机,因而把幼儿的教育成人化,弄得孩子讨厌学习。反过来,他们却埋怨孩子又懒又笨,实际上又懒又笨的恰恰是他们自己。他们懒得研究孩子的心理,笨拙地把成人学习的模式强加给孩子,没法不失败。如果我们能了解孩子的情绪需要,把家中所有的人聚在一起,和孩子玩一场识字竞赛,看谁认得多,看谁认得快,把孩子带入到竞争的情绪环境中,再不时予以赞扬和鼓励孩子,就不会出现扭头不理的情景了。
其实,孩子是有许多情绪需要的。这些情感需要的满足,对发育中的孩子是十分重要的。可是家长和老师往往忽略了他们的情感需要,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时间长了,对孩子的发展是不利的。一次教育活动中我问孩子:苹果是什么味道的?孩子回答说:苹果是甜的,因为里面放了糖。我笑了,问他:你为什么说苹果里面放了糖?孩子大声地回答:妈妈在牛奶里放了糖,牛奶就甜了,所以苹果甜就是里面放了糖。从这个事例可以看出,孩子喜欢以自己的体验为中介去认识事物。他们眼中的事物,他们对待事物的看法之所以与成人格格不入就在于他们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苹果是甜的,但孩子并不认为这是苹果自身的特点,而是认为人把糖加进去才变甜。这是他生活体验的反应,虽然这种类比是错误的。但孩子的这种思维方式却使我们不得不考虑这样一个问题:既然孩子在学习知识的时候往往以自己的生活体验作为出发点,你能真正了解孩子的内心吗?你能用孩子的眼光去看待事物,以促使他理解吗?看起来好像很简单的一件事,做起来好像也不困难,然而有多少老师和父母能真正从孩子的视角去和孩子交流?我们看到的倒多是指手画脚、简单否定。可见,心情教育的实施并不简单。我们需要对孩子进行教育,也知道把有关的知识与孩子的生活体验相联系,孩子便于理解,有事半功倍的效果。难就难在如何去了解孩子的体验?你要学会走进孩子的心,用他们的眼睛看世界,这是根本。放弃你原有的身份,学会体验孩子的情感需要,不要认为这很幼稚,因而不屑于这样做。事实告诉我们不这样做不行,你不能进入到他们的情感氛围内,无法了解他们的体验,就无法激活他们的聪明才智,因为他们是情绪化的学习者。孩子都喜欢童话故事,一部简单的动画片他们可以百看不厌,这是为什么?因为这些都满足了孩子的情感需要,让他们有一种快乐的体验。如果真正明白了这一点,我们还会简单粗暴的对待孩子吗?孩子爱玩,喜欢做游戏,可是家长却总是希望他们早学知识、多学知识。
因此,玩、游戏就成了浪费时间的活动。正是由于家长和老师忽略了孩子对游戏的情感需要,让天真烂漫的孩子正襟危坐地学习,终于使得孩子早早厌学。把心情教育引入教育活动,就是希望让家长和老师明白,不要再用失去理智的行为去戕害孩子了。孩子愉快的游戏本身就是学习,而他们在这种快乐的氛围内能学习到非常重要的东西。有些家长认为带孩子玩容易,叫他们学习知识困难。其根源就在于他们没有了解孩子的真正需要,当然也就不会创造出和谐、轻松、愉快的氛围,结果是孩子不是傻学就是傻玩,在两个极端中来回摇摆,学得死板,玩得枯燥。与其家长在哭喊中声嘶力竭,还不如多设计一些精致的游戏,在满足孩子情感需要的基础上,让孩子学到更多的东西。此外,心情教育还给顺利实现幼小衔接开辟了新路子。如果从心情教育的角度出发,教师就可以在幼儿园阶段有梯度地逐渐增加一些正规学习的成分,同时要求小学低年级的教学填充一些游戏成分,形成自然的过渡,就不会产生进入小学后不适应的情况,有利于孩子学习心理的健康发展。将心情教育引入幼儿园和家庭的教育活动,关键在于我们能否真正了解和把握孩子的情感需要。为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氛围是心情教育实施的前提条件,只要家长和老师能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认清情感体验对孩子的重要性,因势利导,就一定能促进幼儿心理素质的健康发展。
作者:陈军名 单位:承德市第一幼儿园
二、要具有良好心态和顽强的事业心
实践告诉我们:孩子良好的性格和习惯,要从小培养。幼儿年幼无知,模仿性强,处处以老师为法式。上学时养成的性格和习惯会像人的天性一样自然,某种习惯的形成日也就是某种性格的形成之时。这就是说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人生。所以作为教师,应当具有良好的心态,要谦虚、勤奋、自信、好学、勇于担当、勇于创新,要有宽广的胸怀,教师要有正气。教师的精神是富有的,要一身正气、思维活跃、充满激情。不断学习,不断实践。教师可以平凡,不能平庸。今天,三、四岁的幼儿,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这个年龄段进入听觉发育敏感期,听力大有发展的空间。鉴于此,在课堂要带领他们饱含想象的听音乐、弹奏键盘。这种快乐的音乐体验,能培养孩子对美好事物的认知能力,提高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教育是影响人的事业,教师的高尚情操、专业兴趣、美好心灵、宽广胸怀时时影响着孩子们,成为终生的美好记忆。所以,教师的一举手、一投足,每一个动作,每一种招式,时时都在潜移默化地感召着每一颗天真的心。使他们从小养成宽厚、仁慈、积极向上的美德,也像老师那样宽厚仁慈、爱岗敬业、友善诚信。
1.开设心理素质教育课程
近年来,重庆市高校针对大学生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普遍开设了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大学生心理卫生、心理咨询辅导以及情绪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等心理素质教育课程,不仅进一步完善了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课程体系,而且在提升学生心理素质、增进学生自我认识、加强学生情绪管理、改善学生人际交往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建立心理咨询机构
为了能给大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校园适应环境,培养大学生适应能力,重庆高校普遍建立了心理健康咨询类的组织机构,成为深入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3.创办心理热线与广播节目
高校通过创办心理热线与广播节目,向全校师生宣传心理健康知识,由专职心理学教师解答学生提出的具有普遍性意义的心理问题,使许多内向、自卑、不善于面对面表达的学生从中受益。
4.兴办心理素质教育网站
许多高校充分利用网络便利、隐秘以及快捷的优势,通过兴办符合大学生普遍性心理需要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开展师生网上咨询和互动交流,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大学生的心理压力,有效促进了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
5.成立心理素质教育的社团组织
为了使心理素质教育得到全面推广,许多高校成立了“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等社团组织,通过心理沙龙、心理情景剧比赛、心语讲座、放映心理学电影以及进行团体心理咨询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有针对性的活动,向大学生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培养学生应对和解决心理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良性发展。
6.实现心理素质教育模式的转化
为进一步了解和掌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素质教育以及服务工作,许多高校运用心理学专业软件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建档,并定期进行心理健康测评,以期系统了解学生心理状况。新时期高校心理素质教育也从单一的课程教育模式转化为具有“点、线、面”全面教育特点的“校—院—班”三级心理健康教育结构。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育主管部门及高校对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影响了高校心理素质教育的健康发展
我国高校的现代心理学教育发展比较晚,且过程曲折,改革开放以后,心理学在我国才开始进入初步发展时期。当前,许多教育主管部门及高校领导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还仅仅停留在学生心理疾病的咨询与治疗上,对学生心理素质提高以及学生心理问题预防不够重视,存在深入研究不够、投入经费不足、队伍专业化程度不高等现象,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校心理素质教育的健康发展。
2.心理素质教育课程不规范,教学质量不高,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
目前,高校心理素质教育已经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并得到了全面的普及,但是效果还是有限。一些高校只是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公共选修课,没有统一科学的课程评估标准,任课教师缺少学科背景和专业能力,课程教学效果较差,课程建设和管理缺位,难以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
3.心理咨询机构建设不完善,心理咨询老师专业化程度低
高校心理素质教育涉及心理学、教育学、医学等知识,是一项专业性特别强的工作。尽管很多高校都成立了心理咨询机构,但从事心理咨询的人员绝大多数由辅导员兼任,专业化程度低,具有高级心理咨询师资格证的人员少,这极大地影响了高校心理咨询工作的顺利进行。
4.应对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缺乏有效性,轻事前预防,重事后检讨
当前,我国高校心理素质教育中存在的最为紧迫的问题是大学生因为情感、升学、工作等压力,自杀及心理犯罪事件频发。目前多数高校仅仅以开展心理素质课程学习、开设心理咨询中心等方式对大学生心理危机进行干预,但却无法做出实效性检验、无法保证学生的主动参与、轻视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从而使高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有效性大大降低。
(二)产生问题的原因
1.教育观念落后
第一,社会教育。长期以来,社会发展在需要高知识、高技术人才的同时,忽视了人才的心理素质培养。社会在选择人才的时候,重视重点院校或者重点学科的毕业生,认为学习好的学生能对社会做出更大贡献,导致很多学生重视社会需求,忽视自己的心理需求。第二,学校教育。学校教育大都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衡量学生能力的重要标准,学校重视学生的文化教育,人力和财力都有重大投入,奖励措施无不从学生的学习成绩来考察,很少以学生的心理素质优劣为考察标准,“重文化,轻心理”的现象较普遍。第三,家庭教育。家庭教育从遵循“学而优则仕”到“考个好学校,找个好工作”,许多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总是以成功人士作为孩子的学习对象,特别是有些专制的家长除了让孩子学习应有的文化知识外,摒弃了一切与学习无关的东西。在心理素质教育上,很多家庭教育无法起到有效的正面作用。第四,个人教育。用人单位大都以学生的知识能力来招聘人才,为了赢取学校和家庭的赞誉,为了毕业能找到好工作,大学生在校期间不得不十分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忽视自己的心理需求和心理健康发展,以至于部分大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由于压力过大而导致心理问题频发。
2.体制机制不健全
第一,教育管理体制。高校心理素质教育一般被纳入学生工作管理体系,由学生工作处统一进行心理素质教育及管理。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这种教育管理体制以省时省力适应大学生的需要。但是,随着社会发展带来的学生心理状况的巨大变化,这种突出管理职能的体制无法对学生心理素质教育进行整体有效推进,已经不能适应现在大学生的心理发展需要。第二,人才培养机制。高校的人才培养计划中都会或多或少开设心理素质教育课程,但差异性明显、实效性缺乏。文科类高校多,理工类院校少;本科教育多,研究生教育少;重课程开设,轻实践培训;重教学计划完成,轻教育效果评估。第三,考核机制。高校在进行学生心理素质教育过程中,只重视课程教育以及课外咨询,想通过课程学习等达到学校心理素质教育的目的,却缺乏有效的后期考核,这里不仅指课程结束后的课程考试,而且还包括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考核。
3.保障条件缺乏
第一,专业支撑。与文科类高校特别是师范类高校利用心理学、教育学、思想政治教育等学科优势相比,许多理工类院校缺乏与心理素质教育有关的学科条件支撑,仅仅以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建立心理咨询中心等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较文科类院校,氛围明显欠缺、成效不如人意。第二,相关培训学习。理工类院校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缺乏相关实践培训,不仅受教育学生缺少实际的心理训练,教师也没有定期开展心理知识的学习和培训,比专业课教师的培训机会要少得多,在应对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上往往失去了先机。第三,心理素质教育整体薄弱。目前高校心理素质教育与其他素质教育缺乏有机联系和相互支持,难以发挥素质教育的整体效果。心理素质教育只是作为大学生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就业压力不得不把文化知识教育放在重中之重,而把心理素质教育划入边缘教育范围。缺乏对心理素质教育进行有系统、有意识、有针对性的研究,应对学生心理问题采取临时补救方式,无法从根本上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最终影响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三、对策建议
1.切实发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和指导作用,提高对心理素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要深刻认识到开展心理素质教育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必须紧扣素质教育目标,明晰心理素质培养内涵,切实把心理素质教育纳入到学校整体教育规划中来。必须重视体制机制建设,加大经费、人员、设施等基础建设的投入,将心理素质教育渗透到教学、管理和服务中,推动高校心理素质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2.建立健全高校心理素质教育教学制度,加强教学基本条件和基本环节建设
首先,必须把心理素质教育课程列为大学生的必修课,加强高校心理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使大学生能系统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其次,要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心理咨询必须是有相关学科背景和相关认证资格的教师来承担,并定期进行专业化、系统化培训,加大政策倾斜和经费投入。再次,要进一步促进高校心理素质教育的规范化并提高教学质量,建立和完善心理素质教育课程的考核评估机制。最后,要积极发挥心理咨询的作用。加强对大学生在学习、生活、恋爱、职业发展等方面的心理问题的研究,加强对独生子女、理工科、边远农村以及单亲家庭的学生的心理干预,切实帮助广大学子解决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心理困惑,促使他们认识自我和完善自我。
3.积极拓展高校心理素质教育的途径,促进心理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
高校心理素质教育不能单靠咨询辅导,也不能单靠课程教学,应当积极探索、拓展心理素质教育的途径,实现素质教育整体发展。特别要通过心理素质教育同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实现人才的优化。思想政治教育是形成良好心理素质的前提,而心理素质教育是形成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基础。
(二)在功能上具有互促性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终极目标是帮助学生提高能力,然而能力的有效发挥必须要依赖素质这个基础条件,必须有良好的素质作为前提保证才有完美展现能力的可能性,这就需要通过素质教育来全面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由此可见,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会极大推动素质教育的实施;素质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素质是内在的、隐性的,而能力却是素质的外化,是素质在活动中的具体表现,素质要通过能力的发挥才得以描述和衡量,这同样离不开以能力为重点的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因而素质教育的实施也会对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基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实施途径
2注重动作示范,消除紧张心理
在学习篮球技术时,学生都有一定的紧张心理。例如:担心自己学不会,拖后腿,被老师骂;担心自己动作不优美,场下人看笑话;担心自己出错,练习时不敢按照自己的思维来等等。其实,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心理紧张,并伴随有一定的畏难情绪。这就需要教师注重动作示范,以清晰、连贯、正确、标准的动作示范,刺激学生,消除学生过度紧张的心理。教师还可以以一定的讲解辅以配合,强化示范效果,降低技术学习难度。例如:在学习“篮球原地投篮”这一内容时,教师综合运用了讲解和示范相结合的方法,取得很好的效果。男生:原地单手肩上投篮;女生:双手胸前投篮。以下案例以女生双手胸前投篮为主。首先,教师口头讲解动作要领:持球时五指自然分开(示范),双手拇指相对成八字(示范),两肘下垂要自然(示范)教师讲解要领,分解动作,降低学习难度。然后,教师指出重点:蹬地、伸臂、翻腕、拨指。最后,学生练习体会,两人一组,相互观看对方动作,帮忙指出。学生在练习时,闹海中时刻闪现出教师的示范动作,因而练习起来更自然、更简单。为了强化学习效果,教师再将“独门口诀”传授给学生,让学生跟着口诀练习:两手持球于胸前,目视球篮中心点;蹬伸翻腕连贯好,弧度适中投出球。连贯、正确的动作示范让学生对投篮技术有了直观了解;结合秘诀进行训练让学生“胸有成竹”,而紧张、畏难情绪也随着消除了。
3展开合理训练,培养意志品质
战胜困难需要学生具备坚强的意志品质。现在的学生大多生活条件优越,吃不了苦是90后的一大特征。教师应如何利用篮球教学,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呢?笔者认为,教师可以展开合理的训练,以适度、合理的训练,一定的惩奖机制,激励学生,让学生通过合理训练,意志品质得到培养与提高。例如:在学习“双手胸前传接球”这一内容时,教师采用分组练习的方式,训练学生的持久力,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首先,教师将全班学生分为两大组,组内学生分为两个纵队,准备好双手胸前传接球练习;其次,以口哨声为准,学生开始练习传接球,以比赛形式进行。如果传接球时,有掉球现象,需要重新回到起点,继续传接球,直到最后一组完成练习。其中,最快完成的小组为胜利小组。为了取得更好的训练效果,第一轮双手胸前传接球结束后,重新分组,继续练习,直到学生真正掌握双手胸前传接球技术。融入了一定竞赛元素的练习使练习摆脱了单调的模式,学生也更积极融入练习活动中。通过不间断练习,学生的意志品质得到锻炼。
4适当开展比赛,培养团队意识
适当开展比赛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团队意识和竞争意识。此外,篮球比赛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体力,再加上比赛有输有赢,因而通过篮球比赛,学生的抗挫力、体力等也得到锻炼。单调的分组比赛当然不足以全面调动学生的激情,为此,教师可以设计多种比赛名称,让学生融入情境,进行比赛。例如:某某班NBA赛事。学生可以自行分组,组合篮球队伍,并分别给自己的队伍取上个性名称,如:勇猛队、活力队等。分组后,学生选好拉拉队,为场上人员加油、打气,营造篮球比赛氛围。这样个性十足、竞争味浓厚的篮球比赛博得了学生的“芳心”,学生积极投入比赛,朝着胜利前进。在比赛中,比分落后的一组相互为队友鼓气,争取逆袭;比分暂时领先的小组沉着冷静,不骄不馁,争取以良好的状态夺得最后的胜利。通过适当的篮球比赛,学生慢慢学会相互配合,深刻体会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学会克服紧张心理;学会调控场上场下情绪;学会互相鼓励等等。这些都是学生应该拥有的心理素质,而通过比赛,教师成功达到训练和培养目的,因而值得广为推广。当然,在开展比赛时,教师要渗透“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理念,以免比赛时因比分而伤感情,甚至造成人员伤害。
一、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即好奇心理,因势利导,培养创新思维
心理学研究证明,使学生感到需要,是学习的根本动机。青少年特别容易被新异的现象或内容所吸引,这是一种好奇心理。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抓住这一心理特征,从实际出发,因势利导,既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保护其学习兴趣,又要加以正确引导,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使学生真正领悟和体会学习化学的无穷乐趣,进而爱学、乐学、会学、好学。
例如,做金属钠与水的演示实验,把金属钠投入滴有无色酚酞的水中,面对一系列声、色、形并举的反应现象,学生感到惊奇,产生了强烈的兴趣。此时,教师要在学生已有知识基础上进行启发,引导分析,揭示产生现象的原因,从而得出结论。其后,还应把知识拓宽,向学生提出问题:金属钠投入到CuSO4溶液中会产生哪些现象?在学生分析、预测后,再做演示实验,验证其思维方法的正确性。
二、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毅力,即克制心理,培养坚韧顽强的毅力
中学生思维单纯,很少有保守思维,但思维的片面性较大,容易偏激,缺乏克制力。在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各种机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内在学习动力,采取有力措施,帮助学生渡过分化点,培养其坚忍不拔的毅力。
例如,有些学习成绩差的学生,作业经常不能全部按时完成。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向学生讲述了科学家居里夫人的故事,居里夫人为提取1g镭,要从400t含铀沥青矿物、200t化学药品和800t水之中一点点地分离,一次次地测量,尤其是在溶液结晶阶段,简陋的棚房内煤屑飞扬,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若没有巨大的自制力,坚持不懈地工作,是绝对不能完成的,通过对科学家优秀品质的学习,可使学生转变态度,提高成绩,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坚韧品质。
目前,中学生心理承受能力比较差,已成为普遍关注的问题。
根据目前研究成果来看,中学生心理挫折的原因,主要是扭曲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理不顺的人际关系(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对家庭教育的逆反;缺乏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学生遭受挫折是由心理因素引起的,因此,我们平时在培养学生承受挫折能力时,要立足于分析他们心理健康失衡的原因,有的放矢地给以疏导和排解。结合化学,教师可进行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主动关心学生,为学生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注意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自觉性、坚持性和自制力;同时,化学教师也应提高自身的意志品质。这些做法都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力,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从而具有顽强的意志,提高学习的持久性。
三、塑造健康人格,即可塑心理,启发引导,促进个性健全
在心理素质中,个性心理品质是主要成分,它对人格完善、心理障碍的预防,能力与行为的培养均有主要指导作用,由于学生处于发展时期,各种外界因素都会对他们产生深刻影响,使其表现出较大的可塑性。我在化学教学中发现,有些学生在化学学习方面存在不良心理反映,主要表现为:自卑心理,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对自己学好化学没有信心,于是甘于落后、紧张、焦虑;对化学实验有畏惧心理,害怕考试,厌恶学习等。还有些学生性格内向,不合群,不善于与学生相处。
良好性格品质的形成,主要依赖于学生主体的自觉修养,但同时也离不开教师的引导。为此,在教学中,化学教师要循循善诱,可利用课堂教学、化学实验和课外活动等多种渠道,为学生创造良好性格形成环境,有利于自我教育,自我提高。
例如,对于内向、自卑的学生,可适当降低学习起点,采取“小步子”教学,让他们尝试成功学习的滋味,逐步树立自信心;对骄傲自满的学生,要经常提出不足和进一步努力的方向,防止自满情绪的产生;对孤独、不合群的学生,可有意安排与乐观、善于合作的学生一起做实验,体会合作的重要性。
另外,教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要把握不同的期望度。心理学上的期望效应是一种正面效应,若期望太大,超过学生实际能力时,便会转化为负面效应,会造成紧张、焦虑等,学生性格的形成与其每日学习活动是分不开的,教师必须善于利用心理学规律,在化学教育过程中,努力使每个学生都具有良好的性格,为他们日后的学习和发展打好人格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