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07 02:30:32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农民个人考察报告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老年保障模式的重构
社会保障税的理论基础
中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述评
我国养老保险转轨成本研究
中国企业年金制度若干问题研究
加强养老基金管理改善生活质量
东欧国家养老保险基金管理的启示
社会养老保险的国际趋势
试论中国残疾人事业的理论基础
调整收入分配,提高居民平均消费倾向
武汉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徽标释义
论社会保障与市场经济的关系
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及其对策
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研究报告
我国社会养老保险监督问题研究
养老金资产信托管理的适用性分析
论17世纪以来西方社会保障思想的演进
关于社会保障制度与经济发展的思考
论我国基本养老金空账的成因及填补
对中国养老保险隐性债务的几点认识
社会保障可持续发展的筹资基础
中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回顾与探索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问题研究
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演变与发展
美国雇主退休金计划及其启示
养老社会保险基金进入股市问题探讨
政府在养老保障中的职能定位
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的构建探析
武汉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徽标释义
论当前养老金制度改革和发展的若干趋向
中国养老社会保险基金政策性资产分配决策分析
养老社会保险基金投资多元化的制约因素与对策
社会保障缴费水平的确定:理论与实证分析
浅谈加入WTO对财政社会保障的挑战与机遇
辽宁省城镇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试点周年考察报告
福利国家的理论分析——从福利经济学的角度
西部大开发中推进慈善事业的社会保障政策选择
论我国现阶段社会保障制度中公平优先的原则
武汉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徽标释义
构建我国社会保障财务会计体系框架的设想
社会保险资金监管的理论依据和重要启示
坚持原则因地制宜积极推进医疗保险制度改革
养老保险基金投资:国际经验分析与中国政策选择
医疗保险费用约束机制与医患双方道德风险规避
中央与地方养老保险责任划分的“统账分管”模式
三、广开渠道,认真征求和查摆意见。在教育实践活动中,我局采取多种渠道,广开门路,积极征求群众、服务对象对体育事业发展和干部职工个人的意见和建议。一是召开座谈会征求意见。7月17日,我局召开了各乡镇分管体育的领导、各体育协会(俱乐部)负责人座谈会,征求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二是走访群众征求意见。结合“四访”活动,深入“三送”挂点村和服务对象征求意见。三发放征求意见表征求意见,共发放征求意见表50份。四是严格开展“十查十看”。所有干部职工都填写了“十查十看”自查整改情况登记表。目前已征求意见27条,并形成了书面对照检查材料。
四、突出重点,制定整改方案。针对征求和查摆的意见和建议,局教育实践办进行了认真的梳理,要求全体干部对梳理的问题,有针对性的加以分析研究,制定有整改目标、整改措施、整改责任人、整改时限的整改方案。
五、以教育实践活动为动力,助推体育事业大发展。通过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题,以“三送”工作为抓手的“加快发展、重塑形象”教育实践活动,我局干部职工的工作作风得到进一步转变,工作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体育事业发展也得到进一步提升。
此次访问,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驻菲律宾大使馆及经济商务参赞处的大力支持,为各企业家在菲寻求技术经济合作和开展农机产品的商贸活动提供了与菲各界人士广泛接触、沟通的机会,使这次成功的访问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菲律宾农机制造、销售服务及农业生产机械化的基本情况
(一)经济及农业概况。菲律宾共和国由7109个岛屿组成,总面积29.97万平方公里,其中吕宋、棉兰老、萨马等11个主要岛屿占总面积的96%,山地占总面积的65%,森林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40%。菲属热带海洋性气候,全年平均气温26.6℃,5~10月为雨季,11--4月为旱季,每年6~11月多台风。全国有7450万人,其中华人占2%~3%。经济以农业为主,农业人口占2/3以上。工业以农、林产品加工为主,基本上没有重工业。六十年代后期实行开放政策,经济得到很大发展。1998年菲农业、工业、服务业三大经济部门产值在GNP中的比重分别为18.5%、33.8%、43.1%。
在菲1261万公顷农用地中,稻 田380多万公顷,旱田(主要是玉米田)314万公顷,经济作物用地(主要是椰地)307万公顷。稻田主要集中在中吕宋和维萨亚地区,可灌溉稻田的稻谷产量每公顷约4000公斤,无灌溉条件的稻田产量更少。旱田主要集中在棉兰老地区,主要种植玉米等作物,玉米平均单产每公顷只有1520公斤。菲律宾的经济作物主要有椰子、甘蔗、菠萝、芒果等热带水果和可可、咖啡等。菲律宾现有的耕地,一般有政府和私人拥有两种形式。政府的土地可以出租给农民(个人)、农村合作社或公司等,但公司或合作社等最多只能租种120公顷土地。私人土地有自种和出租两种,可出租给佃户。菲农户家庭平均有6~7人,每一个农民最多可拥有7公顷没有灌溉条件的土地或5公顷可灌溉土地。目前菲律宾的农业机械化水平很低,平均每公顷只有农用动力0.36马力。
(二)菲律宾农机制造及使用概况。菲律宾现有农机生产厂400多家,但具有一定规模的只有30多家,生产的农机主要有小型拖拉机、脱粒机、烘干机等;其它300余家是小作坊,产值只占总数的2%,这与菲这个拥有3000万农业劳动力的农业国极不相称。他们的主要农机产品都非常简单,一般是由国际水稻研究所(IRRI)或由政府提供最基本的设计,再由生产厂家根据当地的情况和要求进行改造,使之易于生产、使用和维修。
总的看,他们的农机生产工艺技术比较落后,只能生产简易的稻谷脱粒机、水田用手扶拖拉机,机器结构简单,功能单一,技术含量低。其柴油、汽油发动机主要是日本YAMAHA、YANMAR或韩国大东国际公司的产品,且在整机售价中发动机价值比例在三分之二左右。因不具备齿轮加工能力,因此其生产的各种农机均采用链条或皮带进行变速和动力传递。制造设备仍使用类似我国已基本淘汰的630车床,普通摇臂钻床、手工电焊机和简易冲床、剪板机等,基本没有流水作业,仍为部件总成定员承包装配,因此性能质量较难达到统一标准。但他们对整机出厂前的外观质量比较重视,打磨、涂漆环节完全靠人工进行细致的修饰。位于马尼拉市的KATO国际公司是菲生产规模最大的农机制造厂之一,其零部件加工为简单的流水作业,但没有总装线,因此车间的零部件堆积如山,管理混乱。制造设备及简易检测仪器绝大部分为日本、美国的淘汰产品,加工、测试精度差,质量难以保证。
菲农民需要的农机包括手扶拖拉机、脱粒机、烘干机、灌溉用水泵等,一般马力不大,如手扶拖拉机以8~12马力为宜。目前菲也有少量大型轮式拖拉机的需求,主要用于甘蔗生产。农民使用的谷物烘干机主要从韩国、台湾进口。菲南部的棉兰老岛主要种植玉米等作物,所以对于玉米收获机械有所需求。菲水稻研究所研制的菲总统曾经亲自试验驾驶过的唯一一台单行玉米收获机样机,还未形成产品。但是,菲律宾在农用动力(各种型号柴油机)及较为精密的农机部件(如齿轮、轴承等)几乎没有生产能力。因此,比较复杂、运转精度较高一些的农机产品,基本依赖进口,目前主要是韩国、日本、台湾的产品,但其价格很高。如一台8马力柴油机水泵售价500美元,而我国同类产品的国内售价仅为2750~3000元(约350多美元);又如在ILOILO省,销售当地生产的价值60000比索的手扶拖拉机,其中的10马力左右的发动机(日本产品)价值近40000比索(约1000美元)。因此,如果我们在农机商贸活动中,认真做好零配件供应和售后技术服务,弥补我产品在质量方面的相对不足,是完全可以占领较大市场的。
(三)菲政府对发展农业及推动农渔机械化的政策和措施。菲律宾政府鼓励农民生产和使用农机具,但政府对农机具的生产没有任何优惠,前一时期唯一的优惠是进口部分零部件进行装配和维修时,可减免发动机等的进口关税,由以前的20%减至3%,整机进口的关税为10%。而最近(1999年)又调整了政策,即进口农机产品整机的进口关税减为3%,而进口零部件的关税则调整为10%,其目的是为了保护和发展本国农机零部件生产企业。生产或进口的农机产品一般是通过经销商直接卖给农民。农民受资金限制无力购买农机的地方,一般由经销商租给农民使用,2~3年后收回租金。租赁农机的业务在菲农村逐渐兴起。
目前,菲律宾政府正在重视实施1997年新颁布的《农业与渔业现代化法》,同时还制定了1998年~2004年6年期的《菲律宾农渔业机械化长期计划》,其目的是:1.通过创造一个积极有利的环境,改善农村机械化辅助和设施,提高能源利用率来促进农渔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2.提高当地制造商生产和销售农用机械设备的能力和竞争力,使其达到国际质量标准;3.通过提高和优化农业投入的效率及减少生产和产后损失来提高农民和渔民收入。通过该法的实施,使农村机械化水平从当前每公顷0.36马力提高到每公顷1马力(目前我国是每公顷5.44马力)。
二、考察团在菲期间所作的工作及体会
(一)在菲期间的活动
首先,考察团于28日午夜到达马尼拉后第二天即与中国驻菲律宾大使馆经济商务参赞处的同志进行了座谈,使考察团各企业负责人对菲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政府在农机技术合作方面的意愿有了进一步系统的了解。
8月30日至9月1日,考察团全体成员在中国驻菲使馆经商处的陪同下,拜会了菲农业部、贸工部投资署的官员,受到了热情接待,主管人员向考察团介绍了菲政府在农机生产销售方面的情况,鼓励外国投资者来菲进行合资或独资加工生产的有关政策和法规,向中国企业家们解释了农机等产品的进口关税税率调整的目标和原因。这期间还拜会了菲农机生产销售协会、菲华商联总会、菲律宾商会,就菲农机生产、销售、使用及维修服务等问题进行了广泛的座谈交流。参观了菲律宾最大规模的农机生产厂商之一KATO国际公司,了解了农机生产技术和制造工艺等基本情况。在国际水稻研究所、农业工程技术大学及农机检验评估中心,代表团还了解了菲农机技术研究和农机产品性能质量试验检测程序和有关标准的应用情况。9月2日,考察团还参观了苏比克出口加工区,并听取了苏比克区管委会官员关于加工区建设发展的情况介绍。
从兰州出发,我们朝白银、靖远方向行进。在冬季的寒风里,路旁褐色的山脊诉说着北方土地的骄傲与荣光。靖远,有其名始于1730年,为清雍正皇帝所赐。但直到今天,仍有一些人称靖远为古会州,而这大概就要追溯到唐代了。《资治通鉴・梁纪》中说:“唐分平凉之会宁镇置会州,又置乌兰县属也。”其时会州地界大约包括今靖远、景泰、会宁的大部分地区,以及今宁夏中卫的一些地方。
唐朝女皇武则天对靖远这个地方重视非常,她曾诏命陇右诸军大使娄师德在这里屯军垦田,开发建设这一丝路重镇。但在中原王朝的历史上,最早把目光投向这里的却是西汉武帝。史书上说,汉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汉武帝西巡并设祖厉县,这祖厉县就是今会宁县的最早建治了。
在甘肃平川地区有大小神木山,在这一带民间,流传着一个与武帝有关的传说:公元前114年,汉武帝西巡到会宁(祖厉)时,听说村子南边的山里长出了两个“神木”,酷似人形,一大一小,便前来谒拜神木。后来,人们为了纪念武帝谒拜神木,便在长出神木的山崖下修了一座叫神木宫的庙。直至解放前这庙还在,但后来被拆毁了,神木也不翼而飞。“神木让陕西神木县的人拿去了!”当地人的理论根据是在秦始皇之时,平川一带属北地郡,常有“犯过错误的人流放于此”。而陕西神木县的人“拿走”平川神木也就合乎情理了起来。传说,当然无从考证,但他们却固执地认为,自己所说的这一切是真的,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两千多年前的帝王在百姓心中的份量。
无独有偶,在神木头村附近,我们还听到了有关霍去病和苏武的传说:在离神木头村不远的公路旁,有一座被削去了顶的山包,当地人说那是霍去病当年西征时用过的“点将台”。而在距山包附近一道山梁中间,有一座被拆毁了的庙,当地村民称其为“苏武庙”,并说是霍去病西征时为苏武修的。在那里,我们看到了遍地青砖碎瓦,以及两块倒下的庞大石碑,只是石碑上的字迹已模糊难辨了。在石碑的附近还有两棵已经死去的小碗口般粗细的柏树。村民们说,这柏树已有千年了,现在每逢年节还有人到这里来用刀劈块柏木,拿到家里避邪。我们在柏树的躯干上也看到了刀劈过的痕迹。
这些不过传说而已,但一路追寻,听闻着这些正史之外的“民间故事”,我们忽然想起了这样一首歌:“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历史的天空中留下一串串鲜活的姓名……”其实,在刀光远去,鲜活的何止姓名?
固原:造就唐诗高度
辞别平川区过海原至固原,我们已深入宁夏地界。固原地处西安、兰州与银川的三角地带中心,系丝绸之路东段北道必经之地。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延居。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
王维这首诗中所说的萧关指的正是固原这个地方。
汉武帝在位时,匈奴骚扰边疆,作为关中四塞之一的萧关在军事防御中极为重要。公元前112年,汉武帝析置安定郡,郡治高平(固原),这是固原历史上第一个郡级政权建制,其后,他曾6次来这里巡视。
史料记载:元鼎五年,汉武帝“始巡郡国”,北出萧关,猎于新秦中(包括今内蒙古河套以南、宁夏清水河流域、甘肃环县、陕西吴旗县一带),随从“数万骑”。从中,人们不难看出帝王出巡的浩大阵势。而这个被太皇太后封闭了六年之久的皇帝,正如电视剧《汉武大帝》中说的那样,是狩猎中悟得了军事之道。
天马徕兮从西极,
经万里兮归有德。
承灵威兮障外国,
涉流沙兮四夷服。
透过汉武帝的这首诗,人们不难看出他狩猎的“醉翁之意”。
回望萧关,我们甚至看到后来唐朝边塞诗的一个高度,其实这一高度正是军事的高度,从武帝析设安定郡起,它就开始一点点拔高。岑参说:“凉秋八月萧关道,北风吹断天山草。”杜甫说:“萧关陇水入官军,青海黄河卷塞云。”……谁能否认,这唐诗中的固原萧关,在汉代就送走了武帝、霍去病和张骞的身影。事实上,唐诗之所以在后来能达到一个后世无法企及的高度,在很大程度上缘于军事,而汉武帝早就在它迈上这个高度之前,为它铺就了一个台阶。
平凉:回中道上的铙歌
从固原,我们绕道直奔平凉。这一路,我们走的大约就是史书中所说的回中道。《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说:“始皇巡陇西、北地,出鸡头山,过回中。”这里所说的鸡头山指的正是崆峒山中的一座名峰,汉武帝于元封四年(公元前107年),下令修通回中道。
专家认为,“回中”的称谓与秦长城的蜿蜓包罗有关。秦得义渠诸戎之地后,为防御匈奴,巩固边疆,便在北境线上筑起了一条长城,连接三郡。于长城自西向东设置了陇西、北地、上郡;秦长城西自陇西、临洮而北再折向东逶迤而行,其走向曲折迂回。回中之“回”就取其曲折蜿蜓之意。所以从广义上讲,长城以内的这些地方都可以泛称回中了。从狭义上说,在没有设置安定郡之前,回中介于陇西、北地之间,呈南北走向。汉武帝析置安定郡后,回中地域基本上在安定郡境内。
史书记载说,元封四年10月,汉武帝下令修通回中道后,朝庭中有位叫贾山的官员曾写过一封信给他:“秦为弛道于天下……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厚恐其外,隐以金椎,树以青松,为弛道之丽至于此。”由此不难想像秦弛道当年的模样,其道路的宽阔度和“树以青松”、“厚筑其外”已具今日封闭式高速公路的雏形。
“上之回所中,益夏将至。行将北,以承甘泉宫。寒暑德。游石关,望诸国。月支臣,匈奴服。令从百官疾驱驰,千秋万岁乐无极。”这首汉代铙歌《上之回》唱的是当年修通回中道的盛况。
回中道虽赶不上秦直道,但当初毕竟与军事有关,更何况汉武帝以后数次巡视安定、回中皆走此道,想必与秦直道相比也差不到哪里去。极为重要的是这条道路的开通,为后来开通丝绸之路奠定了基础,是一条通往河西、西域的交通干道。即便是在今天,人们依然看到其当初开通这条道的重要意义。
回首再望,汉王朝离我们已经有两千年之遥了,而汉武帝一生的功绩似乎还在眼前。
河西:“农民军团”的文化担当
我们从兰州出发,一路向西,车行不足4小时,武威这座历史名城便出现在了眼前。面对今天武威城中扑面而来的现代商业气息,我们已经很难想像出它于汉唐之时甚至更早一些时候的“模样”了。但透过历史的尘埃,我们仿佛渐渐能抓住武威这座城市从远古走来之时,飘动在轻风中的一角衣袖,于是我们听到它两千年前的心跳。
河西归西汉管辖之后,汉武帝于公元前121年设置了武威郡和酒泉郡。公元前111年,又分出上面两个郡的部分土地,设置了张掖郡和敦煌郡。武威郡治在现在的民勤县东北,酒泉郡治在现在的酒泉市,张掖郡治在今张掖市西北,敦煌郡治在今敦煌县西,河西四郡共辖35个县。这之后,汉朝便开始移民河西。这些移民实际上都是被武装起来的农民军团,从现在掌握的资料看来,这个“农民军团”有10万人之众。
那些被武装起来的农民在浑然不知中承担起了改造自身和接纳外来文化的使命。我们可以想像这样的一幅场景:一个锄地的农民却又时时惦记着带在腰间的刀,或者插于地硬之上的矛。这就是典型的一手拿枪(武器)一手握锄了,可谓一心两用,在今人看来或多或少有些可笑。但正是这样一个“农民军团”,却牢牢巩固了汉代的边疆,并为当时远在长安的皇帝省下了一笔数目不小的“军费开支”。
在武威这个地方让人清晰可见的除了这“农民军团”之外,让人联想得更多的是秦时我国北方的少数民族――匈奴。汉文帝时,匈奴赶走了生活在这一带的月氏,空前强大了起来,占据了武威和整个河西走廊。从此,便有了汉朝为“和亲”而西行远嫁的女人。但是到了汉武帝时期,这个雄才大略的皇帝就再也不愿将国家的和平“寄托在女人的胸脯上”了,于是战争开始了。
史料记载,仅在河西地区,汉武帝向匈奴发动的战争就有十余次之多。其中最著名的一战是霍去病于公元前121年指挥的“河西战役”,这一战给了匈奴以沉重打击,并使汉朝收复了河西。
当年的“河西战役”使匈奴离开了河西走廊,但一个游牧民族离开了一个地方,并不等于后来到这个地方的农耕民族就不知道在这里放牧是怎么回事。《汉书・地理志》中说:“地广民稀,水草宜牧,以故凉州之下畜为天下饶。”这就是说汉朝的10万移民并没有在武威这个地方完全种地,否则就不会有“凉州之下畜为天下饶”的记载了。直至今天,我们依然在武威的一些山区看到一些人过着半稼半牧的生活――那10万“农民军团”不但学会了放牧,还将中原的耕种文明带到了河西。他们既是这片土地的开拓者、经营者,又是这片土地上的管理者。他们的存在巩固了西汉王朝对河西的政治管理,也促进了河西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并为丝绸之路的畅通创造了方便条件。
丝路:通往西域的神奇
弯弯月出挂城头,
城头月出照凉州。
凉州七里十万家,
胡人半解弹琵琶。
今天,当人们面对唐代诗人岑参这首诗,依然能想像出唐代凉州的繁华,而早在唐代之前,汉王朝就为其造就了这“七里十万家”繁华盛况。
汉唐两朝所以能够建立起发达的封建文化,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不怀偏见地吸收了多个民族的先进文化。而丝绸之路在当时则是一条传播先进文化最重要的途径。古代希腊、罗马人把中国称为“赛里斯国”(serice),把中国人称为赛斯人(seres),赛里斯就是丝的意思。直到今天,中外学者仍不约而同地将这条古道称为经济之路、文化之路,甚至中国崛起之路。
汉武帝建元元年,朝廷从投降的匈奴人那里得知,匈奴打败了胝,胝人四处逃去,对匈奴人仇恨满怀,只是没有人帮助它们攻击匈奴。于是便有了张骞出使西域乃至后来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繁荣。
今天,当我们翻开张骞在西域停留了十多年后归来写给汉武帝的一份类似“调查报告”的参奏,仍然不难看出当时的汉朝官员、包括汉武帝对西域知之甚少,甚至浑然不知。这就像清朝宰相刘墉曾经认为西洋人的膝盖骨发育不健全,禁烟英雄林则徐曾认为西洋人如果没有中国的茶叶就会因排泄不畅而死去一样。通过张骞的“考察报告”,人们不难看出当时汉廷众多官员对西域的很多新鲜事“闻所未闻”。据说,张骞在朝上奏他的“考察报告”,听得汉武帝和满朝官员入了迷。
如果说,汉武帝当时派张骞出使西域仅仅是为了“断匈奴右臂”的话,那么丝绸之路开通后所发挥的经济与文化的效益是他始料不及的。这条路使中原的丝绸和精美的手工艺品,以及铁器、掘井灌溉等技术传入了西域甚至国外。也使西域的葡萄、石榴、西瓜、核桃、大蒜、黄瓜、胡萝卜、蚕豆、胡麻,还有骆驼、驴等牲畜传入了中原。这条路使中国扬名世界,也使世界了解了中国。而当初被“移”往河西的10万“农民兵团”在此时已变成了这传承的“链条”上不可或缺的一环。也正是这条路,不仅给中国带来了经济上的空前繁荣,而且使汉族迅速崛起,以致后来在我国的多民族文化中一直占领主导地位。
西王母赠桃:英雄美女的历史神话
汉族这一称谓始于汉初,而汉武帝时期则是汉族真正兴起的时期,汉族兴起也是我国各民族共同繁荣的见证。
瑶池阿母绮窗开,
黄竹歌声动地哀。
八骏日行三万里,
穆王何事不重来?
今天,当人们面对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这首诗时,恐怕一下子就会想像出周穆王八骏飞奔的情形。但是诗中讲述的却是一个有些凄伤的有关周穆王(穆天子)与西王母(民间所说的王母娘娘)的爱情故事。其时西王母是一个人而非一个神,是我国周代一个叫犬戎的民族部落首领,一个美貌而多情的女人。
西王母没等到穆天子驾乘八骏归来,后来竟演变成了一位美貌出众的女神,并与汉武帝传出了一段爱情佳话。《汉武帝故事》中描述西王母“修短得中,天姿掩蔼,容颜绝世”,一天驾五色斑龙,由五十天仙陪同来到武帝王宫,她将三千年才结一次的仙桃赠与汉武帝,天亮时依依不舍地离开汉宫。故事表现了她的真情与痴心,充满中国传统爱情的深沉和美好。
一、发达国家农民培训的特点
(一)组织性
发达国家农民培训由政府、团体、组织按照一定的法律、规范和程序来组织实施,发达国家除了由政府有组织地开展农民培训以外,一些民间团体和组织也积极投入到农民培训活动当中来,这些团体既有企业性质的、又有农民自发成立的自制组织。韩国农协(农业协同组合)在成立之初便重视教育事业,把它作为核心事业之一,建立了专门的机构,形成了完整的体系,举办了众多的活动,培养了大量的人才,为农协及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德国的州农业协会和农户联盟在农民培训当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比如说德国法莱州农业协会为农业技术推广单位,其主要工作是向农户进行咨询和技术指导,并提供营销信息,还负责审核供职技术培训学校学员实习的农场资格;它下设有外设机构和酿酒局,有工作人员300名,分布到全州7个地区,工作人员由农业部官员和农场主组成,该机构在联邦政府的框架下,代表全州农场主的利益。英国的农民培训工作由农业部培训局、地方教育局和农学院合作进行,农业培训局建立于1965年,其目的就是培训农业领域内的新雇员和提高就业人员的技能,使其学会使用新机器设备,主要是训练受训者的农业技能,而不是进行农业理论教育;政府还不定期地针对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组织进行调查研究,针对调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制定改进措施。法国农民培训是由农业部建立的培训晋级和就业委员会以及各省设立的相应机构来负责,政府主要负责较长期的培训,专业性的短期培训多数由农会开展。
(二)系统性
农民培训是一项复杂的活动,各项活动必须有系统地进行,发达国家以内容和形式为主要坐标,在各自国家形成了系统的农民培训体系,这个培训体系成了发达国家农业发展的基础和动力。发达国家都比较重视农民教育和培训的系统性,通过加强农民培训的体系建设,促进农民培训的不断发展。发达国家的农民培训体系,大致可分为农业技术教育、高等农业教育和继续教育等,主要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满足社会需求为立足点,重视培养农民的综合能力,注重农业科研、教育和推广的有机结合。随着农业与经济的不断发展,各国农民培训课程的设置及其授课方式日益灵活,呈现出多样化趋势。其主要表现为各国农民培训机构除开设与农业科学知识相关的专业课程外,更多的是根据本地区的农业特点以及农业发展和农村经济结构的需要开设课程。这些课程具有较强的实用性、科学性和灵活性。
(三)规范性
多数发达国家都通过法律、法规和政策来明确农民培训内容和资金投入,规定各参与单位、个人的责任和义务,对扶持农民培训的相关机构建设、经费来源和运作及相关奖励措施也做出了法律规定。美国1862年的《摩雷尔法》对农民的教育和培训做了初步的规定;1963年美国的职业教育法案规定,对农民的培训教育包括生产技术培训之外的其他内容。英国1889年的《技术教育法》规定;英国于1982年又颁布了《农业培训局法》,政府还不定期地针对农民培训工作进行有组织的调查研究,并针对调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制定改进措施。1960年法国颁布了《农业教育指导法案》,建立农业教育培训体系,农业部在全国建立了一批农业研究机构和农业学校,从事农业人才的培养。日本于1961年制定实施的《农业基本法》,提出培养个体农户是农业政策的基础,1999年又通过议会将《农业基本法》改成《粮食、农业、农村基本法》,对新规就农者教育培训以及经营管理均做了规定。
二、对我国农民培训的启示
(一)加强农民培训工作的组织和协调,鼓励农民培训主体多元化
培训主体即培训机构和培训者。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尽管各国培训主体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差异,但都已形成了多元化的主体结构,其培训结构:一是各级农业科技教育培训中心;二是高中等农业院校;三是企业与民间的各类培训服务机构;四是各行业协会、教会及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五是各级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六是农业远程教育网。目前中国农民培训的组织和协调机制存在诸多弊端,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无自己独立的管理机构,各项工作分别由普通教育机关、农业厅(局)等部门兼管,致使各部门闭关自守,各自为政;二是农民职业学历教育、农民培训和农业推广各教育形式的层次分工不明确,相互之间的衔接性不强,以致各形式的职能范围重叠,不能充分、有效地利用有限的教育资源。我国的农民培训工作虽已引起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重视,但由于过于注重培训规模和形式,脱离行业指导和支持,走的形式多,政府投入效益却在下降。
产生上述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农民培训主体单一,政府一手操办了整个培训过程。为此,应逐步形成“政府统筹、农业牵头、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新型农民培训运行机制。目前,我国的农民教育培训的办学经费主要依赖国家和地方政府投资,行业、企业等社会力量很少参与。根据主要发达国家经费来源呈多元化,民间投资是其重要组成部分的发展特征与趋势,中国应该用市场机制,开拓办学的渠道与途径,积极鼓励、扶持并规范行业、企业等社会力量办学的发展,形成“国家、地方政府主导,行业、企业等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多元化办学主体格局,这样既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又能为中国农民教育培训的发展筹措充足的经费,为教育培训质量和效益的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满足农民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
(二)建立健全农民培训体系,创新农民培训内容和形式
建立层次分明、结构合理、布局科学、开放有序的农民培训体系是当前我国农民培训的重要任务,要形成农业院校、农业科学院、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农业企业和农民合作组织等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灵活有效的体系和机制,建立和完善高、中、初农民培训体系,加强农业行业领导和扶持。
培训内容直接关乎培训的有效性,培训内容要切实考虑到农民的特殊情况,培训内容要注重实效。随着农业生产的科技化、规模化、机械化的发展,农产品参与市场竞争的需要,培训内容越来越广,专业划分越来越细,这就要求农民培训不仅要进行课堂教学,还要走进田间地头,不仅要普及农业科学知识,还要向科技化方向发展。培训方式要灵活多样,要注意普及和提高的不同培训方式,培训的信息化是今后农民培训形式的发展方向。农民培训应具有理论联系实际、以市场为导向的特点,要针对不同地区、不同产业和不同类型的农民采取适应其需求的培训形式,以提高农民培训的效果,使农民培训活动更好地服务于农村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需要。
(三)加快制定有关农民教育培训法律法规的进程
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农民教育培训的立法,通过立法形式保证农民教育培训所需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在我国,相关立法的缺失导致管理体制不顺、经费不足、师资力量薄弱、基础设施落后和服务体系不完善。因此,有必要通过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来保障农民的教育培训,明确农民教育培训的地位、培训形式和内容、经费来源、相关机构的责任和义务等,使农民的教育培训制度化。鼓励农民接受职业教育培训,规范有关部门、涉农单位和农民自身的责任与义务,确保农业、劳动保障、教育、科技和财政等相关部门在职责范围内切实做好农民的教育培训。我国农民培训的专门立法工作,在总体上尚未启动!甚至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由于我国的农民培训工作仍处于加快启动和共同推进的阶段,建立全国性的农民培训专门立法,条件尚不甚成熟,但可在局部地区先行试点,通过地方立法或部门条例的形式,加快农民培训立法的进程,为今后在全国范围内加强农民培训的立法和法律支持体系建设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内蒙古具有独特的区位与地理优势,是全国资源最为富集的地区之一。近年来,由于国家经济增长的大环境促使能源富集的内蒙古经济飞速发展,成为世人注目的焦点。但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背后,生态严重破坏的残酷现实不得不让一心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人们驻足思考我们赖以生存的草原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作为生态屏障的牧区草场,同时也是我国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如何更好地利用牧区草场,把内蒙古畜牧业发展推向一个新的高度,是目前我们不得不正视的一个重要课题。
目前,加拿大、澳大利亚、美国等畜牧业发达的国家已经形成了完善的牧区草场利用发展模式,他们同样经历了牧区草场自然利用──过度放牧──草场沙化──加强草场治理的过程,在牧区草场建设利用方面积累了很多有效的经验,对内蒙古牧区草原建设利用有很强的借鉴意义。其中,加拿大的社区牧场发展模式是牧区草场治理一个非常值得借鉴的成功经验。
一、值得借鉴的加拿大社区牧场
(一)社区牧场的由来
1937年,为挽救当时即将崩溃的生态环境,加拿大政府开始实施 “公共牧场计划”,重新安置牧区草原人口并调整牧业政策。对牧区草原生态采取了一系列保护措施,并成立大草原农田改造管理局(简称PFRA),专门负责社区牧场的管理、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技术推广普及等工作。
(二)社区牧场的职能
加拿大社区牧场和草场产权都属联邦政府所有,大部分社区牧场本身并不饲养牲畜,其主要职能是按牧场载畜量为周边的牧民和中小规模的农牧场主在夏季提供放牧管理服务,并按牧畜数量收取一定的管理费用,疫病防治费用则按实际发生额收取,牧畜的保险费用由畜主向保险部门缴纳。牧场经营管理实行经理负责制,社区牧场经理由PFRA聘请,并负责管理社区牧场的一切事物,其他管理人员由牧场经理聘任,其每天的主要工作就是巡查牧场中的牧草和牲畜情况,并对生病的牲畜进行简单的治疗。
(三)社区牧场的管理
社区牧场的管理非常严格,其放牧管理体系的技术操作规程是:固定牧群分群管理时时防病限时放牧连续、轮牧、延迟、补充、控制时间等多种形式放牧制度灵活运用。社区牧场严格执行以草定牧的制度,要求牧场管理人员对自己管理的每片草场的生态状况了如指掌,PFRA的专业工作人员每年都要对草地的健康状况进行评估。通过评估结果确定适宜载畜量标准,并按照各地草场的不同状况时时调整,同时提出专业的管理意见,以确保社区牧场的草场生态始终处于良好的状态,更好地为社会提供多种用途。
加拿大社区牧场的草场管理实行围栏放牧、划区轮牧,即对大片草场进行合理的区划,用围栏分成若干片,一般较大区域边界多采用固定的钢柱刺丝或网状围栏,小区域内部边界多用移动式围栏。一般社区牧场将草地划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放牧场,另一部分是人工草地。划区轮牧就是将放牧场分成若干季节牧场, 施行有计划地轮牧,每年轮牧的顺序和时间都要交替错开,早春和晚秋在人工草地上放牧,夏季在天然草地上放牧,再在一个季节牧场内分成若干轮牧小区, 然后按一定次序逐区轮回放牧。每片草地都有明确的放牧时间和放牧路线,按照草场等级状况,采用连绩放牧、轮牧、延迟轮牧、补充放牧、控制时间放牧等科学放牧,严格遵循牧草充分利用,又有充足的再生环境的原则,使牧草得到充分恢复和发育,实现高效的利用。
社区牧场同样有健全的监测制度和方法。每年6月15号至8月底,PFRA的专业人员都会对牧场草地进行监测和取样。从土壤侵蚀程度、有毒有害杂草情况、样方产草量和放牧强度等指标, 综合评价评估草地植被覆盖度、草地植物种类组成、不同植物在草群中比例、枯落物存量等。将草地状况划分为优、良、中、差四个等级,从植物群落外貌、群落层次、入侵物种、土壤侵蚀、枯落物等方面评分,将草地分为健康、次健康、不健康三个水平。并根据评估结果, 确定不同草场的轮牧时间、数量和天数,并对草场生态严重受到威胁的牧区实施禁牧管理。
此外,加拿大牧区草场干旱少雨,社区牧场如何保证足量、清洁饮水的供应,保护珍贵的水源是内蒙古牧区建设需要借鉴的一项重要内容。加拿大对水源及其质量极为重视,目前,加拿大政府通过开发,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牧场供水体系。主要包括利用天然的低洼地形蓄积雨水和雪水加以利用,或者建设小型水坝拦截地表水流,将其引流到蓄水区饮用;其次是挖水井,利用地下或地表的输水管道和设备将水输送到各个放牧小区的蓄水区中。并在大多数在水源的四周加上围栏保护,防止牲畜践踏和污染,保证水资源的永续利用,不但有效地保证了牲畜和清洁用水的供应,还平衡了草场和水源的分布,达到有效利用水源和保护草场的目的。
二、对内蒙古草原牧区建设的启示
加拿大草原地区属于典型大陆性气侯,日夜温差较大,气候干燥,降水量较小。草原类型以草甸草原、灌丛草甸、疏林草甸为主,其自然生态条件和内蒙古部分地区草原生态条件较为相似。所以,加拿大社区牧场模式的成功为我国内蒙古大草原的牧区建设和草原的可持续利用提供了非常好的借鉴。除了以上应该借鉴的社区牧场管理经验外,加拿大社区牧场模式可以给我们以下一些启示。
(一)增加政府投入,明晰牧场产权
对于草原牧区的公共设施建设,政府应增加财政投入,特别是水利设施建设,包括输水管道、小型水坝,水泡、水井等,使内蒙古草原牧区形成完善的牧场供水系统,平衡内蒙古草场的水源分布。同时,适时监测并保护水源,根据牧场载畜量,限定不同的用水量,采取过量有偿用水制度,实现水资源的有效利用。
目前,内蒙古牧区草场施行畜、草双承包责任制,国家拥有草场所有权,牧民拥有草场使用权。就目前情况来看,牧民对草原的投入严重不足,过牧、盲目垦荒等现象严重,缺乏监测机制,草原严重退化。基于此,政府应该重新明晰牧场草地的产权,让牧场的经营成为以营利为目的的资本经营,使牧场成为一个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独立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此外,应尽快完善草场流转机制,国家可以拥有牧场,也可以出租给牧民,但租期一定要长,避免使用者在租期内对草场进行掠夺式使用。政府还应建立和完善相应的草原生态监测机构和监测制度,建立草原退出机制,及时发现超载过牧和草场退化等生态破坏现象,视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补救措施,直至将草场收回,由国家有关部门统一治理。
(二)提高牧民素质,增加牧民收入
中国畜牧业生产主要以粗放型经营为主,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加拿大的牧场主通常都具有高中以上的学历,大部分都进行过牧业相关的专业培训或学习。目前,内蒙古也展开了对牧场主、经营管理人员的专业教育培训,但对牧民的培训还有所欠缺。因此,应该增加政府投入,加强对牧民的专业知识培训,甚至提供无偿学习和培训的机会,通过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向农牧民传播推广畜牧业新技术,并在这个过程中,有效监管相关部门的政策落实,避免以往“走形式”的覆辙。
此外,增加牧民的个人利益也是牧区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虽然自治区政府已有一些关于牧区贷款、补贴和税收优惠的政策,但实际操作力度不大。尤其是在牧民收入和社会保障方面,政府应该加大投资力度。目前,中国针对牧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还是一个盲区,所以应该以中国大力推进农村合作医疗系统为契机,采用新型合作的形式建立牧民社会保障体系,增加牧民收入,改善牧民生活条件。
(三)坚持科技兴牧,推进畜牧产业化
我国畜牧业科研设施比较薄弱,为了搞好畜牧业科技支撑,建议政府增加对畜牧业科学研究基础设施投入。加快适应我国国情的畜牧业应用技术的引进和研发,同时加强草地生态保护方面的应用技术研究。对影响当地畜牧业生产的关键技术进行攻关,注重应用当地传统有效的畜牧业技术知识,同时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畜牧业生产和草场保护技术,提高草原建设的科技水平。此外,加强先进适用的成果技术推广,多渠道、多形式地普及草地建设先进技术。
目前,内蒙古畜牧业产业化的程度较低,不仅深加工能力较为薄弱, 而且销售流动范围较为狭窄。所以,为加速推进内蒙古地区畜牧业产业化,首先要以项目为载体, 大力扶持与农民利益相联结的深加工龙头企业。其次,要培养和造就更多素质高、懂经营的新型牧民,进一步打开畜牧业产品的市场, 以促进其健康发展。同时,更应该注重增强牧民的规模经济效益,政府应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鼓励合作经营,促进各种合作组织的建立,促使牧民积极加入合作企业、协会等,提高牧民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实现畜牧业生产与市场经济的有效对接。
参考文献:
[1]时彦民,左玲玲,陈会敏.加拿大草原管理启示[J].中国牧业通讯,2006.
[2]丁佩秋.我国草原生态保护制度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0.
[3]吉木色,安卯柱.赴加拿大草原畜牧业考察报告[R].内蒙古草业,2005.
×
×享有“全国村镇建设先进镇”、“国家卫生镇”、“全国造林绿化百佳镇”、“中国五金制品产业基地”、“中国乡镇之星”等荣誉的广东省中山市小榄镇,镇域总面积平方公里,其中镇区面积平方公里户籍人口万人,另有外来人口万人。改革开放前,小榄镇是一个地道的农业小镇,蚕桑、甘蔗、鱼塘是小榄镇经济的主要来源。改革开放以来,小榄镇的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年,全镇工业企业达家,地方生产总值亿元,税收总额亿元;农业总收入亿元,工业销售收入亿元,商业营业额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万元,农民人均年纯收入万元,年末各项存款余额亿元。
×一、小榄镇的主要做法
×创新资产经营机制。小榄镇为整合资源,搞好镇属集体资产的资本运作,促进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年镇政府成立了资产经营公司,将镇属的经营性资产、非经营性资产(指学校、医院、已购买的用于公益性事业的土地资源等)纳入资产经营公司管理运作。资产经营公司管辖工业总公司、原创:城镇建设发展总公司、旅游总公司、供电所、发电厂、人民医院、陈星海医院、电视台以及部分民办学校等。资产经营公司作为镇人民政府管理镇属集体资产的经营管理机构,以出资人的身份出面,主要负责对镇属集体资产的产权管理,对镇属各大公司及事业单位进行财务监控和经营效益分析,制定和监督实施绩效考核激励机制,参与组织实施投资项目调研与可行性评估,加强对各大公司和其它直属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参与确定产业发展方向,推动和协调镇属参股、控股企业走向资本市场等工作,并根据各公司的经营情况和镇政府的决定组织好利润收交。年该镇资产经营公司拥有的经营性净资产收益率超,镇政府获得收益近亿元。
×镇资产经营公司下属的工业总公司、城镇建设发展总公司、旅游总公司作为投资主体实施开发经营。到年底,工业总公司已拥有参股控股企业家,总资产已超过亿元,年销售额达亿元。城镇建设发展总公司是一家集公用事业、房地产、电子、贸易、高新技术于一体的多元化综合经济实体,拥有直属企业家,总资产已超过亿元,年营业收入近亿元。旅游总公司拥有家酒店和家国际旅行社,其中四星级家、三星级家,拥有固定资产亿元,年营业额近亿元。
×小榄镇镇属资产经营机制的创新,既减轻了镇政府的投资压力和经营风险,又使集体资产每年得到了左右的增值。截至年底,小榄镇资产经营公司管理的经营性资产总额达亿元,非经营性资产亿元,净资产亿元。
×创新土地使用制度。小榄镇在创新土地使用制度上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征地时注重了预留地的安排。镇政府成立了土地储备中心(现已取消),具体负责土地的征用和出让工作。征地时,支付给村每亩~万元征地补偿款。在规划建设区范围内,按征地总面积~的比例以熟地通水、电、路、平整土地返回给所在村使用,村里可以出租,也可以自己实施开发建设,创办物业,使其保值增值,但不得买卖和转让。如永宁社区现有厂房、铺位、宿舍万平方米,工业地万平方米,厂房以每月元、商业用房每月~元、工业用地每月元进行出租,物业出租率达。年,获得租赁收入亿元,租金收款率达,预计今年物业总收入亿元。二是在给农民的补偿时注重了长远收益。在征地时,只补偿农民生产性损失费(指青苗费、农业设施费等),农民从社区居委会土地出租或创办物业获得的收益中享受股份分红。三是在供地时注重了投资强度。工业企业要购买土地,每亩地的年生产销售额必须达到万元以上,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
×创新和谐发展环境。
×()全方位的政府服务。小榄镇注重投资环境的“软件”建设,镇政府成立了“一室四中心”,即招商协调办公室、生产力促进中心、技术服务中心、产品技术中心、人才交流中心,为企业提供文明、友善、优质、高效的服务,全力支持企业的发展。此外,该镇有一支强大的治安队伍,如永宁社区设立了个治安执勤部,有专职治安巡逻队员近人,做到小时全天候站岗、巡逻执勤,保障社会秩序和人民安居乐业。
×()广覆盖的社会保障。紧紧围绕“三个一”(人人都有一个工作岗位,人人都有一份股权,人人都享受一份福利),搞好社会保障工作。在就业方面,镇、社区都成立了“帮助本镇(社区)群众就业办公室”,负责帮助需要就业的群众采集就业岗位。镇党委、政府分派每个机关部门驻点一个社区居委会,实施挨家挨户调查摸底,将了解到的就业需求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后报镇就业办,同时协助就业办一起帮助落实工作岗位。年下半年,全镇排出个劳动力需要就业,他们在去年年底前对家庭中“零就业”的人、困难家庭中的人先进行了安置,其它需要安置的人计划在今年月底前安排到位,目前只剩人尚未落实。在社区股份方面,至年底,全镇全面实施了撤村建居工作,均实施了社区股份制改革,农民人人享有一份股权,每股每年分红最低不少于元。如永宁社区在年每股分红利元,年每股分红利元。在福利保障方面,一是实施了农村基本养老保险。符合年龄规定,无经济收入来源的农民均可参加农村基本养老保险,月缴费基数分别为元和元,缴费比例为。市、镇两级财政分别注入一部分资金,镇级财政对参保个人每人每月补贴元到个人帐户。经济条件较好的社区居委会保险费由单位缴纳,经济条件不具备的社区居委会由个人和单位各承担,按照目前的缴费标准,参保对象到达退休年龄每月可享受约元的收入。二是实施了医疗报销制度。凡本镇户籍的人员,均可参加合作医疗,参加合作医疗的人员每人年缴保费元,市、镇财政分别给予每人每年元、元补贴,参加合作医疗人员住院的药费、手术费、检验费、检查费、治疗费、床位费和护理费实行分档报销,其中,药费和手术费报销,上不封顶。
×()高标准的配套设施。小榄镇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形成了一座具有现代气息的新兴城市。该镇的配套功能齐全,建成了三甲标准的医院、五星级酒店、江滨公园、高标准商住花园,集酒店、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大型综合商业广场和文化、体育、展览中心,发电厂、污水处理厂等配套设施。目前,全镇有各类中小学所,其中,省一级学校所,市一级学校所。
×二、小榄镇的主要经验
×坚持发展不动摇。改革开放特别是九十年代以来,小榄镇始终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主旋律、发展是第一要务,不管什么风,咬定发展不动摇,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时,无论是宏观环境宽松还是趋紧时,全心全意谋发展、抓发展,创造出了小榄经济和社会事业跨越式发展的奇迹。
×勇争一流不停步。小榄镇云集了一大批想干事、能干事、会干事、干好事的领导干部,团结拼搏,超越自我,乐于奉献,只有指挥员、战斗员、实干家,没有评论员、研究员、理论家,始终带领全镇人民创大业、建新功。与此同时,不干则已,干则一流,不断制造出全国第一的“产品”。在成绩面前永不满足,永不停步,一直在调整和修正前进的标杆、奋斗的目标,始终保持昂扬向上、满怀激情的精神状态和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创业劲头,勇于争先、抢先、追先,走在时代的前沿、发展的前列、群众的前面。
×开拓创新不松劲。小榄镇经济和社会事业之所以能突破一种又一种要素制约,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发展奇迹,关键在于广大干部包括群众思想大解放、观念大转变、创新意识强,敢于和善于打破常规做法、突破习惯思维、冲破条条框框,按照“三个有利于”,把上级精神与当地实际、群众利益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敢冒、敢闯、敢试,并且在如何办、如何办得更好上动脑筋、下功夫。
×三、几点建议
×通过对小榄镇的考察学习,结合我区实际,我们认为在发展镇、村集体经济和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勇于实践。
×在资产经营上求突破。以资本为纽带,将各镇(街道、区)拥有的集体资产(包括经营性资产、非经营性资产)整合起来,通过清产核资、摸清家底后,组建镇级资产经营公司,统一经营和管理,逐步建立和完善集体资产经营的激励和制约机制,充分释放镇级集体资产的能量,不断发展和壮大镇级经济。目前可选择—个经济基础较好、发展潜力较大的地方进行试点,由区委农办牵头,各相关部门积极配合实施。
一、主要做法
(一)创新土地流转模式,促进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__、重庆把推进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作为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措施,有序地组织实施,取得了明显成效。
1、以土地流转机制创新为抓手,因地制宜推进规模经营。__市以农村土地股份化改革为突破点,因地制宜,招法灵活,探索符合各地实际的土地流转新模式,推进了规模经营。邛崃市羊安镇20__年在汤营村推行了以“村企合一”为依托的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农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村集体以土地整理新增的部分耕地入股,市兴农公司为新型集体经济组织投入100万元风险股金,成立汤营农业公司。汤营农业公司对入股土地每亩每年按800斤黄谷对入股农户进行保底,到年底还可分取红利。同时,农民也得到了“薪金收入”。20__年,村集体收入新增近2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__年的4320元增长到6303元。目前,羊安镇巳创办了类似“汤营公司”的12家农村新型集体经济组织,各种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协会)达到6个,全镇土地规模流转1.8万余亩。
温江区在农村土地规模经营中,实施了“两股一改”,即: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化、农村集体土地股权化、集体经济股份制改造。将原村集体所有的经营性资产、集体土地所有权量化确权到个人,合作社将农民入股的土地采取出租方式,统一流转给企业经营。__置信集团国色天香乐园项目是温江区土地流转的特色和亮点。这个项目以旅游休闲为主题,以房地产开发为依托,总规模6000亩。项目一期租用天乡路社区土地1000余亩,用于项目区绿化、景观用地,且不改变土地的农业用途,租期24年。土地流转金以每年每亩土地流转价格为当年1200斤大米的相应资金。项目不仅使农民有了稳定的租金、股金收入,更有效解决了当地80%以上农民的就业问题。20__年,社区集体经济收入由20__年的30万元增加到111.3万元,增长3.71倍;集体资产由16.58万元增加到3633万元,增长219倍。农民人均纯收入也有了大幅度提高。
2、以土地流转交易所为平台,健全完善土地流转服务机制。__市、重庆市都建立了农村产权交易所,在区县设立分所,镇村设立信息点,形成了农村土地流转的市、区县、镇村三级服务平台。交易所设立了土地流转信息触摸屏、土地流转电子显示屏,充分利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载体土地流转信息,组织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挂牌出让。同时,还规范了土地流转合同,建立了专家咨询机制等,实现了农村土地流转的市场化运作。目前,__、重庆已与全国50多家土地流转服务机构建立了固定的业务关系,与北京、上海、四川、贵州等省市的90多家企业达成投资发展意向。土地流转交易所作为土地流转的中介服务机构,为土地流转搭建了信息服务平台,使土地流转由原来自发无序流转、自上而下推动转变为有序流转、自下而上的运作,激发了土地流转的活力。
3、以各项优惠政策为激励手段,激发投资主体开展土地规模经营的积极性。一是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开展土地规模经营。成片集中并在同一县域范围内从事土地规模经营开发,建立规模化、标准化原材料生产基地的,给予一次性奖励。二是鼓励业主在其获得使用权的土地上投资兴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修建直接用于种养业生产和管理、服务的非永久性固定建筑物,其占地不视为建设用地,免相关手续和收费。三是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从事种养业规模经营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可纳入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优先支持,享受与民营企业同等的优惠政策。
4、以农村金融机制改革为动力,突破规模经营的资金瓶颈。一是建立健全了农村产权流转担保机制。__市建立了农村产权流转担保股份有限公司,由__市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发起,__市现代农业物流公司、__市小城镇投资有限公司、18家区县现代农业发展投资公司参股。担保公司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等流转、利用宅基地、农村房屋、新居工程等抵押融资进行担保。其中,以农村宅基地上建成的农户住房所有权作为反担保手段,已实施担保2198户,担保金额9381.2万元。二是建立了小额贷款公司和村镇银行。面对农村金融机构匮乏、农业贷款融资困难等问题,__市积极探索金融机构改革新途径。富登小额贷款公司、邛崃国民村镇银行、彭州民生村镇银行、大邑交银兴民村镇银行相继成立,运作情况良好。他们通过银保合作银企合作、银政合作,积极拓展业务空间,缓解了农户和涉农企业资金难题。
(二)采取有效措施机制,引导农民向城镇集中。实施农民向城镇集中,是涉及农民切身利益的工程。不仅要解决好“人往哪里去”的问题,更要注重从保障农民安居乐业上提高质量和水平。__市的具体措施是:
1、建立城乡一体化的户籍管理制度,保障农民长远利益。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实行城乡统一的户籍制度,是推动农民向城镇集中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从20__年开始,__市先后两次进行户籍制度改革。他们在实行一元化户籍制度的同时,按照推进城乡一体化要求,积极调整户口迁移政策。农民在中心城区、区(市)县城区、建制镇同一住房居住1年以上的,可在实际居住地办理常住户口。在此基础上,还全力解决农民迁往城镇后的就业、社保、医保和子女上学等问题,使附着在户口上的二元差别和利益关系逐步剥离,为促进农民向城镇转移创造了重要条件。
2、建立跨区域转移安置机制,使农民放心大胆离土离乡。__市在推进城乡一体化中,积极鼓励有条件的农民离土离乡、举家向城镇迁移,鼓励农民打破区域界限,跨区域向城镇集中。凡愿向城镇转移的农民,可选择跨区(市)县、乡镇,向市域范围内任何一个城镇迁移。进入城镇新型社区集中居住的农民,可依据宅基地及房屋置换城镇住房,置换面积人均35平方米,有条件的地方还可匹配一定面积商业用房。自愿放弃原宅基地自行到城镇购房入户的,给予一次性货币补偿,土地被正式征用时,再按征地补偿政策给予补差。自愿并永久放弃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还可申请再就业优惠证,享受失地无业农民再就业和社会保障优惠政策。目前,温江、双流、邛崃、金堂等地正在积极实行“两放弃、一退出”(放弃宅基地使用权、放弃土地承包经营权、退出集体经济组织)的跨区域转移政策,一些具有条件、愿意到城镇入户的农民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享受与城镇居民同等待遇。
3、通过土地整理引导农民向农村新型社区集中。他们积极依托土地整理和拆院并院,引导农民向农村新型社区集中居住。一是改变传统的零星整理办法,实行以村为单位统一整理,成片实施土地整理和开发。二是农村新型社区建设中,采取统规统建和统规自建相结合方式,灵活进行。三是稳步推进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的试点。四是创新了就业安置机制。建立以“图强公司”为代表的非营利性组织服务公司。公司以社区集体资产入股,为失地农民提供就业、维权等综合服务。农民自愿申请并通过公司培训,成为公司“员工”,按意愿推荐或派遣“员工”到企业上班,实现了农民上班有工资、失业有社保。目前,全市通过土地整理,共整合土地135.49万亩,启动农民新型社区近60个。
(三)创新产业促进机制,推进工业向园区集中。__市按照产业空间布局“区位寻优”和“一区一片”的原则,将全市产业发展划分为“三个圈层”,并因地制宜发展产业特色突出的项目。主要措施是:
1、建立了工业集中发展引导机制。为了保证工业规划的执行,__市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政策,形成了工业集中发展政策引导机制。他们整合了5个产业推进办及商务局招商引资职能和资源,组建了投资促进委员会。负责重点产业重点项目招商引资促进工作的议事协调,避免了投资发展中的无序竞争,形成了招商引资的巨大合力。
2、实行“产业飞地”,有效破解发展中的土地制约。__市各区(市)县区位条件、资源禀赋不尽一致,区域发展很不协调。他们突破行政区划界限,实现区域对口合作,联办工业集中发展区。锦江区和金堂县签订了一体化合作协议。他们采取“2+1”的合作模式,由锦江、金堂两地政府和九龙集团,合作三方共同组建九龙服装委员会。利益分配上“三方”利益共享。九龙集团通过投资,获得“九龙服装工业园”特许经营权,园区入驻企业缴纳的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两地政府按3:7分成。在此基础上,两地又共建了农业产业园和农业示范带,建设1000亩锦金“新希望”农业基地项目,大力打造“现代农业飞地”工程。
3、保障地区利益均衡,激发非工业集中区的发展积极性。为搞好工业发展中地区利益分配,重点解决好不发展工业乡镇的招商引资积极性问题,__市创新了引荐地与工业园区“三分”政策。按一定比例分配招商引资任务数、项目税收、社会固定资产投入,个别地区还按一定比例解决非工业集中区乡镇的农民就业。这一政策的实施,有效地调动了不发展工业乡镇招商引资的积极性,形成了全县上下联动招商的整体合力。__市21个工业集中发展区从规划、建设到项目引进,实现集中度达到了59.9%,在全国首屈一指。其中,郫县创造了“三天引进一个项目”的工业发展速度。
4、应用直接融资方式筹集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在加快工业集中发展区建设中,郫县、新津县、大邑县等地积极引入bot融资方式,由私人机构筹资建设工业集中发展区基础设施,待园区建成后,通过给予投资企业特许经营授权等方式作为补偿,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大邑县、新津县采用bot方式筹集建设资金4000万元以上。郫县在现代工业港的建设中,仅有20__多万元是财政给予的启动资金,其余都通过市场配置资源、资源换取资金等办法筹集,成功实现了“小投入撬动市场大资金”的目标。
二、主要启示
主要有三点启示:
(一)组织领导力度大、系统性强。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为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__、重庆专门从各部门抽调人员,由市委办公厅牵头,成立了常设机构——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委员会(统筹委)。区(市)县设立了统筹办,负责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总体运作和综合协调。特别是20__年以来,__市谋划并实施了“以推进城乡一体化为核心、以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和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为保障的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总体战略。他们坚持“大统筹、大集中”的理念,以实现“全域__”和“三大圈层”特色产业布局为目标,以“三个集中”(即: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为基本措施,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二)改革尝试思路宽、层面广。__市推进城乡一体化、在多层次多领域开展探索实践,不仅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而且初步建立起推进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如:通过大力实施“三个集中”,以工业化推动城镇化,以工业化、城镇化推动农业现代化,形成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通过全面推进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从市到村初步形成了比较规范的政府服务体系和运行机制;通过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全面实施乡镇综合改革和村组管理体制改革,初步形成了城乡一体、高效规范的管理体制;通过积极稳妥地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形成了加强基层干部、有效管理的长效机制;通过大力实施城市经营,自上而下建立了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投资机制,形成了推进城乡快速发展的动力机制,等等。为推进科学发展提供了体制机制和制度保障。
(三)创新招法灵
活多样、因地制宜。__市在推进城乡一体化中,注重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不搞“一刀切”。他们以地区区域范围、产业规模、经济基础为依据,科学划分 “三个圈层”,分别制定不同的发展目标和模式,在具备条件的地区大力推进实施“三个集中”,在暂不具备条件的地区实施“农业产业化”、“农村发展环境建设”、“ 农村扶贫开发”三大工程。在这个大的思路框架下,他们积极鼓励各地区遵照规划、依据实际大胆开拓创新,灵活发展。形成了在整体发展中各具特色、风格各异的经验典型。如:锦江区、金堂县跨区域“飞地”合作,温江区、邛崃市各具特色的农村股份制改革,等等。三、对推进全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领导和研究。区主要领导牵头建立区统筹委,深入研究探索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各项战略措施,在土地制度、社会保障、政府职能转变、产权制度改革、户籍制度改革等方面先行先试,率先突破。
中图分类号:F323.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3-0035-02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农民收入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根本所在,它关系到中国经济能否持续、快速、和谐发展,关系到农村以至全国的社会安定。增加农民收入是实现农村稳定、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关键,解决农民收入问题,三农的其他问题便迎刃而解。
山东是一个人口大省,2007年末全省总人口达到9 367万,其中农业人口5 909万,占全省人口总量的63%,2007年全省农村住户人均纯收入为4 985.34元,离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 000元的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 [1]。在影响农民收入的因素中,农民文化素质占重要比例。在新农村建设中,培养有文化、有技术的农民对解决中国农民收入问题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着重要意义。文章选取权威的衡量农民文化素质和农民收入的指标,利用SPSS统计软件,分析了山东省农民文化素质与人均收入的相关性。
一、指标选取
文章所需初始数据均来自2001―2008年的《山东统计年鉴》,采用农民人均纯收入作为衡量农民收入的指标,采用人均受教育年限、培训与教育支出作为衡量农民文化素质的指标。
二、山东省农民收入和文化素质状况
对山东省农民文化素质和农民收入概况的描述,是与天津市农民相比较而进行的。天津市农民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农民受教育程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天津是全国率先实现“双基”达标的城市之一,农民职业技术教育从实用技术培训、绿色证书培训、青年农民科技培训、乡村干部培训到高、中等农业职业教育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3]。二者具有较强的对比性,通过对比可以发现山东省农民文化素质欠缺之处,及时进行改善。
1.山东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从表中可以看出,山东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呈现逐年递增趋势,从2000年的2 659.2元上升到2007年的4 985.34元,提高2 326.14元。但从图1与天津市的比较可看出,山东省农民人均纯收入明显落后于天津,2000年山东省农民人均纯收入是2 659元,天津是4 370元,2006年山东省为4 368元,而天津则达到7 942元。并且山东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速度低于天津市的增长速度,且有差距逐年增大的趋势。
2.平均受教育年限。从整体上来看,山东省农村人口的平均受教育水平正在逐步的提高,受教育年限从2000年的5.66年提高到2007年的6.51年。与此同时,通过对初始数据的分析可发现,农民受教育程度的结构也有了显著的改变,和2000年相比,全省农民受教育程度在大专及以上的人口比重逐年提高,2007年达到1.26%,比2000年提高0.81%;高中和中专的人口比重提高了3.91%;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比重也在整体下降。在看到成绩的同时,可以发现山东省整体教育发展水平明显落后于天津(如图2所示),2000年山东省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为5.66年,而天津是8.47年。山东省农民受教育年限虽然逐年增加,但与天津农民的受教育年限存在很大差距。
3.劳动力培训与教育支出状况。农村劳动力培训与教育支出包括农民技术培训费和日常购买书、报、杂志等支出。从表1中可以看出,农民的教育与培训支出从2000年的人均9.93元提高到2007年的28.83元,提高接近3倍。表1客观上反映出更多的农民意识到技能的重要性,越来越重视自身文化素质的提高。
三、山东省农民文化素质与农民收入相关性分析
1.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与人均纯收入的相关性分析。表1中的数值通过SPSS软件进行回归分析,计算得到的回归模型为:
Y=-10 773.80691+2 366.168261*X1
R2=0.931131,R2=0.919653, F=81.122
其中,Y表示农民人均纯收入,X1表示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从模型参数估计结果来看,修正后的拟合优度为R2=0.919653,说明模型拟合程度较好;F=81.122,以及回归系数的显著性t检验通过检验。可以得出该回归模型整体显著,说明模型是合理的。结论表明,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与其人均收入呈正相关关系,农民的平均受教育年限越长,人均收入就越高,并且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的受教育程度对收入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2.农民培训与教育支出和农民人均纯收入的相关性分析。经分析计算得到的回归模型为:
Y=1 495.071348+116.8370563*X2
R2=0.926516, R2=0.914269, F=75.65076
其中,X2表示农民培训与教育支出。从模型参数估计结果来看,修正后的拟合优度为R2=0.914269,说明模型拟合程度较好;F=75.65076,以及回归系数的显著性t检验通过检验。因此,可以得出该回归模型整体显著,说明模型是合理的。从模型中可以看出,该函数为增函数,随着农民培训与教育支出的增加,农民的人均收入不断提高。
四、政策与建议
相关研究指出,发展中国家的文化普及率提高20%~30%,可使国民收入增加8%~10% [4]。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知道,要提高山东省农民收入,首先必须要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加大教育的投入力度。
1.加强基础教育,积极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和继续教育。农村教育的重点是基础教育,应进一步强化农村义务教育,最大限度的遏制农村新文盲的产生。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和继续教育承担着农村普及教育和培养中、高级专门人才的双重任务,直接培养懂技术、会种田的新型农民,对于促进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和增加农民收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应加大中央财政负责免费教育的力度,保证经费的足额到位;其次,可以建立“城乡教育共同体”,完善教育对口支援制度,加快教育均衡化的发展;再次,各基层政府要拨付专项农村职业教育基金,建立农村职业技术学校和不同形式的夜校 [5],积极推进联合办校,实施资源整合策略。
2.健全培训体系。提高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的另一个途径就是培训,农村培训体系的建立一定要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的“三实”办学原则,有针对性地来开展工作。第一,结合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对农村劳动力进行现代农业科技知识、营销知识的培训,加强实用新技术教育 [6],有针对性地进村、进农户开展实用技术培训,教农民学会一门技术。第二,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发挥远程教育站点的网络优势,聘请农业大学的专家、教授为农民进行辅导与讲座,为农民学习实用技术提供及时、便捷的服务。第三,按着农民的意愿来安排培训工作,培训内容、培训形式和培训时间都应依照农民的喜好和农忙时节来进行,此外政府应对培训实行补贴或免费对农民进行培训。
3.完善政策法规。日本和韩国的农民教育培训在管理运作上都有立法作保障,由国家统筹规划,政府农业部门与相关部门分工指导和协作,以农业学校或技术推广指导机构为主体,鼓励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实施培训教育,成效显著 [7]。虽然中国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农村、农民的发展,但在农民教育上缺乏法律保障。中国可借鉴日本和韩国经验,加强对农民教育的立法,把农民技术教育纳入法制化的轨道,制定《中国农民教育法》之类的专项法规,只有通过专门的法律明确农民应享有的权利和义务,才能使农民教育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山东调查总队.山东省统计年鉴2008[K].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2]刘巍.“人均受教育年限”三种计算方法的比较[J].北京统计,2003,(6).
[3]刘训江,赵世昌.天津市农民教育培训现状及对策[J].天津农林科技,2008,(3).
[4]林鸿,郭海强.人口素质与农民收入的相关性分析――以四川省农村为例[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07,(2).
三峡库区是位于长江上游渝东北地区,随着三峡工程的兴建、三峡大坝的修筑,在坝上形成的一个以长江河谷型水库为轴的狭长地理单元。三峡库区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人口稠密、生态脆弱、经济落后。淹没区的11座县城、114个集镇的大规模搬迁建设,120万人的庞大移民,这些新的人类活动给三峡库区先天脆弱的生态系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考验。因此,三峡库区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是摆在库区人民面前的首要大事。学校环境教育具有“教育一个,影响全家”“教育一代,影响几代”的功效,是全民环境教育最经济、最有效的形式。学校环境保护教育正是我们要找的植根于库区、适用于库区的地方课程。
二、开发三峡库区中学环境教育地方课程的实践探索
重庆市万州教育科学研究所在近五年的研究与实践中开发出三峡库区中学环境教育地方课程,并在挖掘乡土教育资源、开发地方教材、建设学生实践基地、提炼地方课程实施策略等方面作了很好的探索,总结出“创造适切每个孩子发展的课程”“地方课程开发策略”“库区环境教育与研究性学习结合策略”“环境教育课程化模式”“学生实践活动基地建设的实践与探索”等有价值的经验。
(一)培养库区“活跃而负责任的公民”,选择本土化的教学内容
三峡库区中学环境教育地方课程,依据《中小学环境保护教育专题教育大纲》《中小学环境保护教育实施指南》《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以及三峡库区的生态环境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确立为库区培养“活跃而负责任的公民”的教育目标,即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道德和可持续发展观,增强对当地环境和环境问题的关注度和社会责任感,学会基础的环境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初步掌握研究区域性环境问题的科学方法。
三峡库区中学环境教育地方课程的教学内容,着重选择与三峡库区生态环境特征及环境问题高度相关的内容,如“三峡工程与库区移民”“三峡库区的地理环境特征”“移民后靠垦殖与库周水土流失的治理”“库区蓄水对局部小气候的影响”“积重难返的水污染与水库自净能力减弱的矛盾”“城市搬迁建设与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的防治”“城市垃圾和污水的处理问题”“库岸消落带的保护与开发问题”“库区淹没生物的抢救与保护问题”“库区劳动力过胜与产业发展不足的问题”“生态建设与生态经济发展问题”等。
(二)制订实施方案,确保课程扎实有效实施
为确保三峡库区环境保护教育地方课程实施的有效性,我们制订了《百州区中学环境教育地方课程实施指导意见(试行)》,明确课程实施的指导思想;规定前期准备、实施启动、实施深化、完善提升等四个阶段的具体时间和实施内容;提出“转变教师观念,建立新课程理念”“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以活动带知识”“建立三峡库区中学环境保护教育发展性评价体系”“开发校外课程资源,建立环境教育学生实践基地”等四点要求。同时,我们还制订了《万州区中学环境教育研究性学习实施方案》,将三峡库区中学环境教育地方课程的实施与高中研究性学习课程有机结合,解决高中学段基础课程多、课时紧张的矛盾,使地方课程的实施更有料——分项研究——合力解决等学习模式。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以基础型课程为主,并与拓展型课程和探究型课程有机结合。在基础型课程中,我们将重点放在公民环保素质基础层面上的观念品德教育;在拓展型课程中,我们着力帮助对环境科学有兴趣的学生进行较系统的自主学习,重在环保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在探究型课程中,我们以专题或问题为切入口,联系当地实际环境问题开展研究性学习,重在综合能力的培养,着力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环境,将环境科学的理论知识与当地的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结合起来,研究解决现实的环境问题。这既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探究能力,又造就了一批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环保小卫士。
2 增强渗透式环境教育的主动性和有效性
环境科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与地理、生物、化学等学科的研究领域有交叉和相关性。因此,中学的地理、生物、化学等学科课程是环境教育极好的载体。我们在开设环境教育专门课程的同时,依然重视环境教育渗透模式,通过学科教研会和研究课,着力增强相关学科教师渗透环境教育的主动性和有效性。许多教师从教学的设计到课堂实施都很自然地将环境保护教育融入其中,使环境教育无处不在。几年下来,教师们完成了上百篇优秀的学科教学渗透环境教育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案例。 转贴于
(二)活动化的环境教育
1 环境保护实践活动
环境教育,尤其是本土环境教育,必须在现实环境中去体验、感悟。我们在实施过程中,采取环境教育与研究性学习结合的策略,以综合性或专题性的学习目标与课题,组织学生开展环境考察或环境调查活动,让学生在感知活动中提高综合能力。近几年来,万州区学生有几万人次参与专项的环境考察、事件调查、环境保护研究性学习、环保体验等实践活动,产生了许多优秀的学生环保实践活动成果,如“库岸消落带的保护与开发研究”“苎溪河水污染调查报告”“太白岩危岩治理研究性学习成果”“万州区水土流失调查与研究”“龙宝河综合治理工程考察报告”“高峰镇生态农业考察”等。
2 环境保护主题活动
环境保护教育是一种强调参与性的自我教育活动。我们利用环境日、地球日、植树节等契机,采取学校自己组织或与环保局、共青团等机构联合组织的方式,开展多种形式的环保活动。几万名师生参与了“保护母亲河行动”“长江三峡库区清漂行动”“绿化社区行动”“全民植树活动”“中学生环境保护征文比赛”“节能环保我行动”“学校节水周”等主题活动。这些活动不但改变了学生的环境行为,还引起了较大的社会反响,使学生在本土化的环境行动中不断成长。例如:清泉中学的“长江清漂体验活动”,受到了当地媒体的广泛关注。万州区第二中学“气候酷派”小组在“重庆中学生‘气候酷派’环保宣传方案设计比赛”中获第二名。熊琳琅同学在由重庆市环保局、教委、科协、英国总领事馆文化教育处联合举办的中学生环保大使评选活动中,以绝对优势获得了中学生“国际环保大使”称号。
(三)互动化的环境教育
1 学生——家庭互动的环境教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