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实践课程设计汇总十篇

时间:2022-11-18 01:34:32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会计实践课程设计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会计实践课程设计

篇(1)

高职教育是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强调应用性,突出综合实践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其最大的特征就是把求知、教学、做事和技能结合在一起。然而传统的教学模式重教轻学、重书本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严重影响了人才的培养质量,有悖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打破了传统学科系统化的束缚,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和弊端,将学习过程、工作过程与学生的能力和个性发展联系起来,通过构建“工作过程完整”而不是“学科完整”的学习过程,将“工作过程中的学习”和“课堂上的学习”融为一体,实现理论和实践教学的一体化。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设计和开发已成为现代职业课程研究和发展的方向和重要内容。

一、课程的定位

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的会计电算化专业作为高职高专教育省级教学改革的试点专业以及河南省特色专业,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实践,已探索出一条适应市场经济改革需要的“三四四”人才培养模式,即“三个培养阶段”:第一培养阶段: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第二培养阶段:取得助理会计师证书;第三培养阶段:取得会计师资格考试科目合格证书。“四个核心技能”:会计核算技能,成本核算技能,财务管理与审计,纳税策划与申报。“四个实践环节”:实岗感知环节,单项技能模拟环节,实账实训环节,实账实岗环节。该专业秉承“服务河南农牧业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从广度和深度上动态地对会计电算化行业及会计电算化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进行调研,了解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岗位,并以这些岗位的工作任务为主线,以岗位技能需求与职业能力要求为依据,构建了“基于会计电算化工作过程导向”专业课程体系。该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指导思路为:根据就业岗位每项任务的工作过程,分析每一个工作步骤所需的基本知识、必需技能、职业资格标准要求,把这些学习型的工作任务进行归纳、整合,按照先简后繁、先易后难的顺序进行排列,构建基于系统化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体系。该专业课程体系既考虑了专业、课程知识的系统性、连贯性,又涵盖了会计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大纲中规定的全部内容。采取行业职业资格证书获取与课堂专业教学相结合的方式,用社会认可、技术含量高的职业资格证书代替校内相应课程的考核工作,实现了专业会计教育与行业标准接轨。

而《会计电算化》课程作为“基于会计电算化工作过程导向”专业课程体系中重要环节和重要职业核心学习领域,是学校为实践“三四四”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而开设置的核心专业技能课程,在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促进职业素质的养成方面占有重要地位。作为一门融会计理论、会计方法与计算机信息技术为一体的学科交叉型课程,它继《会计基础》、《办公软件与应用》等课程之后开设,一方面可检验前导课程的学习效果,另一方面也为后续学习《初级会计实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会计数据处理技术》等核心专业技能课程奠定专业基础。同时,作为会计人员从业资格准入的必备课程,通过本课程学习有助于学生顺利取得初级会计电算化证书,进而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很好地体现了会计电算化专业“专业教育与会计职业资格教育相融合”的课程体系特色。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能够使学生具备会计电算化职业岗位必备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力、基本素养和工作能力,能快速适应不同信息化条件下的会计工作,为实现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二、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

基于工作过程的《会计电算化》课程以会计电算化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会计算化实际工作过程为主线,在分析会计电算化工作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的基础上,确定会计电算化学习领域的目标及内容。并遵循认知学习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对学习领域进行具体化,分别以工具应用层次和企业类型为载体设计学习情境:首先根据软件应用层次由易到难共创设了四个学习情境——会计电算化单项级应用、会计电算化部门级应用、会计电算化企业级应用和会计电算化集团级应用,分别满足企业特定应用需求、核算需求、业务与财务一体化需求和集团企业管理需求;然后在每个学习情境下又结合学生就业分布行业及岗位分布状况,依据企业类型分别创设了商业企业会计电算化和农牧企业会计电算化两个学习子情境;每一个学习情境都以一个真实完整的工作任务为驱动,并依照会计电算化实际工作流程,采用“实岗感知+实验实习+实账实训+实账实岗”四种实践形式顺序组织和实施教学,使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始终与真实具体的职业实践相对应,实现了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的一致性,让学生真正感到学习就是工作,充分体现了高职教育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特点和要求。

三、课程教学内容的选取与组织

基于工作过程的《会计电算化》课程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以就业为导向,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指导,以完成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中必备的知识、能力和技能,以及职业资格标准、会计电算化应用和普及现状、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要求、学时及后续课程要求为依据,重新整合和序化教学内容,科学设计学习型工作任务,提高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适用性。具体将课程教学内容划分为复习检测内容、核心教学内容和自学拓展内容三个部分,并对这些内容进行重构和序化,确定核心教学内容为会计电算化单项级应用和部门级应用两个学习情境,共计四个子情境。每个子情境又按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设计并确定了八项工作任务,涵盖系统管理、总账管理、报表管理、固定资产管理、薪资管理等系统必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根据总账管理系统在管理软件中的核心地位,以及应用的普及程度和操作难易程度,将教学重点确定为总账日常业务处理,教学难点确定为总账管理和报表管理。在整个教学内容组织过程中,让学生能够在做中掌握操作方法和技能,同时,在操作过程中产生知识需求时,适时引入必需够用的理论知识,将理论教学实践化,使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有机融为一体,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四、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基于工作过程的《会计电算化》课程改变了以往单一的,以讲授为主的班级教学形式,变“坐中学”为“做中学”、“例中学”、“探中学”和“评中学”,将任务驱动、项目导向、角色扮演、启发引导、小组讨论、分层导向、模拟仿真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入课堂,灵活运用电子网络教室、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演示录像、课程教学辅助网站、精品课程网站等多种教学手段和工具,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有效整合,最大限度地丰富学习资源、时空、方式和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如在进行分层次导向教学时,充分考虑学习对象知识水平的差异性,将知识体系分为必学、选学和自学三部分。从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策略的实施、教学任务的下达、教学效果的评价等方面均采用分层差别化教学,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的效果。

又如在教学手段的应用上,针对学生对老师的依赖心理强、不主动思考、对出现的问题不主动分析和解决,导致重复性的问题较多、老师指导工作量较大、教学效率低下这一教学现状,设计了“实验问题记录与诊断表”。通过设计“问题描述”栏目,让学生及时记录出现的问题,规范专业语言表达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设计“问题诊断”栏目,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沟通交流和团结协作的能力,同时也减轻了教师的工作量,积累了丰富的学习资源;通过设计“友情提示及建议”栏目,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和学习延展能力;通过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启发和指导,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能力,积累教学经验,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学生解决问题时的求助对象依次为自己、同学和老师,设计“诊断人”一栏,记录问题解决的真实情况,也作为学生学习过程评价的一项重要参考。在实际教学中,这种方式已成为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有效途径。同时,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应用,使学生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不断累积学习和工作经验,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了理论与实践一体化。

五、课程考核内容与方式

《会计电算化》课程属于单列实验课,课程的考核主要以岗位职业能力为重点。改革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以理论知识为重点、以学习结果为目标的考评方式,将他评与自评、定量与定性评价、总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以过程性知识为主陈述性知识为辅,加大实际操作技能考核比重,强化日常过程考核,知识、能力、素质考核并重。如在对学生日常过程考核方面,加大和拓展了对学生学习态度的考核,将纪律、认真程度、互助程度、沟通交流能力、团队表现等都纳入考核标准和范围中,并结合小组评定与老师评定的意见进行综合测评。在考核内容设计上,不仅明确了理论考核30%与实践考核70%的比重分布,加大了实践考核的比重,还将课程质量评价与职业资格证书挂钩,将实践考核分为单项技能考核(实验)、综合技能考核(实习)和职业资格认证考试三个部分。其中,在单项技能和综合技能考核中综合考查学生的技能、知识和态度,而职业资格认证考试则规定凡在课程授课期间通过初级会计电算化考试的同学,就可以折20分计入课程总成绩,而没参加考试的同学,若在期末模拟资格测试中达到60分以上的,也视为取得证书,获得相应分数。这使整个课程的评价更具有职业导向性和实效性,考核内容也贯穿了整个教学过程,形成了全程化开放式的考核体系,全面客观地考查和检验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效果。

六、课程改革与实践效果

基于工作过程的《会计电算化》课程设计与改革,从课程定位、教学内容、教学组织、教学手段和方法、教学评价等课程基本构成要素入手,逐步形成、全面构建了一个符合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的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有效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学做分离、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状,全面带动了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改革和建设,经过多年改革和实践,已基本达到硬件与软件共强,学生、教师、用人单位共赢的局面:校企合作共建的“牧专——百业会计真账会计实验工作室”,为学生在实验实习和实账实训阶段进行“真账实做”提供了有力的硬件保障和支撑,多家媒体对此进行了宣传报道,多所高校前来参观学习相关做法和经验,并普遍给予了好评;学生的会计电算化职业能力和素养得到不断加强和提升,会计电算化证书通过率达到100%,会计从业资格考试一次通过率平均达到85%,高于河南省及郑州市的同期水平;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得到实习和用人单位的普遍认可和好评,就业率逐年攀升;专业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和水平也得到提升,真正达到了教学相长的目的。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高职高专教育省级教学改革的试点专业以及河南省特色专业建设,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有利于实现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篇(2)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7-000-01

前言

伴随社会对人才需求量的不断增加,我国教育部对各种教育机构人才培养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并加大人才培养扶持力度,使得高校教育发展获得了大力的支持,并在专业人才培养方面不断做出改革和调整。会计专业作为受益者之一,开始意识到人才培养需要从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出发,所以基于企业人才需求对会计专业课程设计进行改革创新是高校做出的一个重要举措。

一、企业对会计专业人才的需求分析

鉴于中小企业在我国占据较大一部分比例,且创造的国民生产总值逐年上升,并为社会提供了约五分之三的就业岗位,其发展空间是广阔的,市场生命力是顽强的。所以以中小企业为对象,分析其对会计专业人才的各方面要求与需求具有一定代表性和合理性[1]。根据相关调查资料显示,目前我国中小企业会计人才主要来源于高校毕业生、企业内部培养、会计师事务所以及其他渠道,其中高校毕业生是企业会计人才的主要来源。而财务会计相关岗位职员技能等级较之其他岗位职员技能相对较高,且大部分持有会计资格证。

当前,企业人才招聘开始将求职者的职业道德、专业技能与人文素养作为考察的重点对象。在职业操守方面,多数中小企业都会优先考虑应聘者的思想道德、工作经验、学历、专业与个人素质等因素[2]。财务工作作为企业发展的基础支撑,重视会计人员的职业操守对中小企业来说非常重要。只有会计职员具备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较强的专业技能,将会计业务细致准确的完成,企业才会稳定的向前发展。

二、基于企业人才需求下会计专业课程设计的创新策略

(一)强化实践教学,提升学生沟通能力

根据对2011年及之后毕业的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跟踪调查反映,大多数毕业生都就职于中小企业,且都表示对自己当前的工作较为满意,有些优秀的毕业生已经升到了管理层或领导岗位。他们根据自身总结的工作经验指出,专业知识与交际能力是对工作与自身发展影响最大的两个因素,扎实的专业知识,较强的交际沟通能力,可以帮助自己在工作中做出优秀表现,可以帮助自己与大家和谐相处,而这些都有利于工作岗位的提升[3]。从这些毕业生的反馈信息考虑,高校应在会计专业课程改革设计中,增加实践课程比例,强化实践教学,多设置一些能够锻炼学生沟通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的活动,以提升学生的交际能力与适应能力。从企业角度考虑,高校应加强社会实践教学,让学生提前感受工作氛围,积累工作经验,加深对社会、对企业的认识与了解,为他们今后的就业奠定基础。

(二)依据企业需求,构建会计专业课程框架

根据行动导向学习理论、整合能力理论、终身学习理论等多种理论分析,都要求高校在会计专业课程设计中构建课程框架。课程框架的构建可以提高会计教学的整体性与系统性,有利于会计知识的归纳与总结,帮助学生全面、清晰的树立各章节知识点。基于企业人才需求,对会计专业课程设计进行创新改革,要求会计专业课程框架的构建必须依据企业实际需求来进行[4]。即从企业需求出发,根据企业对会计专业人才的要求与需求建立会计专业课程框架。可以模仿国外会计专业教学模式方法,如将会计职业资格考试与会计教学结合起来,学生通过考试学历就可以得到会计协会的认可;引入研究型教学,即案例探讨,加强师生互动;发展双元制教学模式,将学校专业理论知识教学和企业职业技能实践融合为一体,根据企业对会计人才需求有针对性对学生的会计技能进行培养。这些先进教学方式方法能够为我国高校会计专业课程的设计与课程框架的构建提供有力支持与丰富经验。

(三)开设双证书相关课程

基于企业人才需求下的会计专业课程创新实践设计,之所以需要开设双证书相关课程,不但是为了帮助学生顺利的通过会计职业资格考试,拿到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更是为了提高会计专业人才职业技能与道德素养,提高会计专业课程设计的科学性,最终达到人才培养切实符合企业实际需求目的[5]。如开设《会计法规与职业道德》课程,增加会计规章制度相关内容的教学,让学生有机会接触到会计结算与票据制度相关内容,了解会计审核流程。此外,增加一些会计实务方面的内容教学,如企业财产、债务、收益等报表的编制,财务纠纷的解决等相关理论知识,将现金流量表作为会计专业学生专业知识重点考察对象。

三、总结

目前,我国教育机制正处于转折的重要时期,各学科课程教学改革力度不断加大,越来越多的新型教学方法被应用到教学之中,学校与教师依据企业实际需求对人才进行培养意识逐渐增强。这一系列的转变既为高校会计专业课程设计的创新实践提供了有利条件,提高了会计专业课程设计的合理性,更有效提高了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因此,高校应对企业人才需求进行全面分析。

参考文献:

[1]蔺婷.基于能力本位的高职《财务会计》课程设计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4.

[2]姜旭.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设置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3.

篇(3)

为了学好本课程,要求学此前应具备一定的会计基础知识、计算机基础知识。因此,本课的前导课程有《会计学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中级会计实务》、《成本会计》、《会计电算化》

《会计电算化软件实训》实践教学的设计思想:

以培养会计信息化领域高技能人才为导向,以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为目标,“借助两个基地,实现三阶段三结合”,以校内外基地为依托,以高仿真实训室(模拟软件)为载体,兼顾职业资格证书考试,深度融合工学结合,实现学生学习与职业岗位“零距离”,毕业生“零库存”。

课程特色:

一、紧盯就业岗位群要求,强化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构建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二、贯彻任务驱动的思路,工学结合, 使课程实践教学与实际岗位需要实现“无缝”对接。

任务驱动:

以任务承载知识点:按照岗位要求,将课程按知识点分解为13项具体任务,通过任务实施掌握知识要点。

模块训练:

以模块训练技能:在实施任务的基础上,按核算软件6大模块设计实训案例,开展模块技能训练。

综合训练:

按岗位强化实践:选取企业一个期间的真实业务,按实际岗位分工要求完成核算任务,提升岗位操作技能。

三、结合课程考核与职业技能鉴定,实行“以证代考”、 “双证书”制,提高学生的社会认可程度。能力为本,素质为先

课程设计指导思想:

以会计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突出财务软件操作技能训练;

创新教学内容体系,注重教学内容与实际岗位需求的切合性

培养能力:

强化电算化会计核心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一般关键能力

掌握财务管理软件的基本操作技能

熟悉会计工作岗位之间的业务衔接关系和职业道德规范

完成从理论转向实践、从单项技能向综合技能的过渡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具备以下职业知识、素质与能力:

(一)知识教学目标

1、知识教学目标:了解会计电算化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并能从宏观角度认识会计电算化的基本含义;明确会计电算化的意义,认识会计电算化的重要性;熟悉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的结构及有关概念,了解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的发展趋势;熟悉我国财政部门对单位使用的会计核算软件、软件生成的会计资料、采用电算计算机替代手工记账、电算化会计档案保管等会计电算化工作做出的具体规范;掌握会计核算软件的基本知识和典型会计核算软件各主要功能模块的操作要求

(二)素质教育目标

素质教育目标:具备较强的会计电算化方面的法制观念和规范意识;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实力和承受压力的能力;具有扎实的会计电算化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具备较强的专业操作水平;具有不断获取知识、开发自身潜能、适应会计电算化岗位变更的能力;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善于组织和实施会计电算化工作;

(三)技能培养目标

技能培养目标:掌握会计核算软件的工作原理,能熟练应用典型会计核算软件完成会计电算工作;熟悉基层单位实现会计电算化的主要工作内容,具备组织实施各项会计电算化工作的知识和必要技能;取得财政部门颁发的初级会计电算化合格证书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

任务驱动

1、选取亲身经历或身边发生的案例,介绍相关核心操作,生动有趣,易于接受。(案例教学)

2、设置情景,提出任务,通过对已掌握内容的复习、回顾,启发引导出新的知识和问题,循序渐进,水到渠成。(启发式教学 )

3、按模块划分角色,每人承担不同任务,便于身临其境,设身处地思考问题,掌据相应角色的技能与思考方法。(角色体验教学)

4、分配任务,说明主要思路,具体操作有学生自行探索,按完成情况打分考核,有利于学生主动思考,提高学习效率。(探究式教学)

5、在任务中设置陷阱,让学生按常规操作,遇到陷阱,无法完成任务,由此分析问题,提出知识点,引起学生高度重视,便于集中学生思维,加强记忆。(问题陷阱)

校内实训教学条件:

为满足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践教学的需要,经过多年的开发与建设,目前我院用于会计电算化教学的实训教室2个,会计电算化专业实验室 2个,配备计算机100多台,安装了通用会计电算化软件金蝶K/310.3ERP,满足学生校内上机实训学习的需要。

三、课程教学内容的安排

本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务兼容的学科,故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上做到了理论会计理论联系实际,融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为一体。在理论课程体系设计中,我们把会计电算化的理论内容限制在“够用”的范围内,对学生学习中所必需的知识精讲多练加以巩固。

本课程注重培养学生会计电算化的实际操作能力,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所占比重较大。教学组织上,以工作流程为导向,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规律,整合教学内容。构建了以职业岗位作业流程为导向课程教学模块,形成了模块化课程结构。本课程严格遵循“教、学、做合一”的原则,每个教学模块都设计了具体的项目任务,倡导行为引导法、项目任务法和案例教学法。课程教学模块体系如下

本课程的课内实训共72学时,其中单项实训24学时,综合实训48学时。具体学时分配如下:

重点:会计电算化的基本要求、会计软件的初始化设置、账务处理系统的初始设置、账务处理系统的日常处理、出纳管理、期末处理、UFO报表管理、金蝶K3软件操作。难点:会计软件的初始化设置、账务处理系统的初始设置、期末处理、UFO报表管理。解决方法:1、教学时间上对重点和难点章节给予了保障,对重点内容采用“演示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总结归纳法”等方法进行精讲;对于难点采用“分散渗透法”、 “个案训练法”等方法进行细讲。在日常教学中,尽量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实际操作,这样既有利于使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又可以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利用校内会计电算化实训室开展实训教学,使学生在理解课堂所学知识的同时,提高会计电算化的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

一、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创新 1、会计电算化课程实行“专业知识+实践技能+职业资格证书”的教学模式。按照“课堂讲授—演示教学—指导实训—自主实训”四个步骤开展教学,理论教学中融合模块式实训教学,并强化职业资格考试,将课程内容与国家职业资格考试的应知应会内容接轨,从而真正实现了“课程教学、职业认证、‘零距离’上岗”三者的完美结合。 2、会计电算化课程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工学交替等行为导向的教学方式。课堂教学活动根据实际岗位工作任务组织教学内容,以完成项目任务的过程为中心,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通过参与任务解决的过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激发自主学习的热情,由传统的教师“教学”变为学生“求学”、“索学”。该方法始终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以项目为导向、任务为驱动,让学生通过主动学习,将书本上抽象的理论变成实践的能力。教师的引导、点拨更多的是把知识加以引伸,使学生能够触类旁通。 3、会计电算化课程实行仿真职业环境下的渐进式全程实践教学。以工学结合为有效途径,将课内单项实训、课内综合实训、课后学生自主实训、会计岗位模拟实训、毕业实习有机结合,体现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

篇(4)

“会计实用软件”课程是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也是一门专业技能和实务操作课,是现代会计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会计实用软件”课程建设中必须优化课程内容,突出实践能力和实务操作技能的培养,符合职业技术教育的办学要求。笔者依据多年从事“会计实用软件”课程教学的实践经验,对“会计实用软件”课程的建设谈几点思考。

一、准确定位课程地位,明确课程教学任务

“会计实用软件”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实务操作技能,是培养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技能型、实用型人才的一门重要专业课。要求学生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掌握会计实用软件的基本理论和现代通行财务软件,熟悉会计电算化技术,了解现代企业财务软件的功能和特点,能够熟练运用财务软件进行账务处理,最终出具会计报表的能力;能够利用财务软件提供的管理功能,具备参与企业管理,为管理层决策提供会计信息的能力。课程初级任务是获得电算化会计证书,终极任务是具备企业会计信息化的能力,为企业信息化服务。

1.课程开设符合经济发展、企业管理升级对会计工作电算化日益增长的需要。经过改革开放,我国市场经济得到飞速发展,我国企业管理已经进入市场经济时期的“新管理”时代,企业管理正在实现国际化、信息化、系统化,传统的手工记账方式已越来越难以满足各方面对会计信息的需要。进入21世纪后,顺应市场经济瞬息万变的需求,企业行为必须快捷、灵敏,要求企业在管理理念、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上不断创新,借助当代信息科技的最新成果,优化和加强企业的运营和管理,提高企业会计人员参与管理、为决策服务的功能,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会计人员的参谋职能。“会计实用软件”课程正是顺应这一需要而产生的一门学科。

2.课程开设符合职业技术教育对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会计电算化专业培养的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具有诚信、敬业的良好职业素质,具有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通晓国际实用会计、审计以及相关经济领域知识,具有一凭多证(一个文凭,多种证书:计算机等级证、外语等级证、珠算证、会计电算化证、会计从业资格证),一专多能(一个专业,多种能力),胜任本专业工作需要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办出职业技术教育特色,会计电算化专业多次进行了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以及教学模式的改革,并初步尝试了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其中“会计实用软件”课程改革就是强化实践技能的一个突破口。为了和本科理论型教育相区别,我们将本科教学体系中的“会计电算化”课程调整为“会计实用软件”课程,突出了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同时在课程教学模式和方法手段上进行了大胆的尝试,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促进了学生就业率的提升。

3.课程开设符合企业管理信息化的要求。现代企业管理要求会计工作者能够准确、快捷、系统地提供会计信息,并且参与企业管理,为企业管理层的决策服务,而目前由财务软件公司开发的erp软件可以满足企业这一需求。学生通过理论学习与实践技能训练掌握作为会计电算化核算岗位工作人员所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能够熟练运用财务软件进行账务处理,最终出具财务报表,达到财政部对会计人员的初级会计电算化要求。同时能够利用财务软件提供的管理功能,为管理层决策提供相关的会计信息,具备会计信息化的能力,财务软件的高效、自动、准确、及时、数据量大、完整、全面为企业信息化的实现提供了有力保证。

二、课程设计的理念与思路

“会计实用软件”课程教学设计以培养学生会计职业能力为重点,与用友财务软件集团及其他企业合作进行基于会计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与设计,课程在设计上以企业实际业务为依托,在实际操作中以企业的具体经济业务为例,根据会计电算化工作岗位的基本流程为主线组织教学。采用举例法、比较法、讨论法、演示法、一揽子实验、岗位轮换、顶岗实习等方法组织课程教学,课程设计充分体现会计电算化核算工作岗位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要求,突出培养学生的会计电算化职业能力。

教学设计中以企业的具体经济业务事项核算处理为教学内容,顺序开展教学。首先,对学生进行摸底测试,考核学生对会计实务和新准则的掌握情况,并对达不到会计电算化要求的学生利用课后业余时间补课,以适应会计实用软件教学的要求。其次,在课程理论教学阶段,采用举例法、比较法、讨论法教学增强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第三,在实务技能教学阶段,采用演示法和实务操作一揽子到底两种方法教学。利用多媒体演示设备进行财务软件操作的演示,学生在教师演示结束后利用一揽子到底方法实际上机操作(即不分岗位由学生独立完成会计案例),这样学生能熟悉财务软件全部操作,实际操作更容易上手。遇到问题通过教师的随堂讲解,可以使得学生在短时间内迅速掌握财务软件的全部功能。第四,在校内实训阶段,采用岗位轮换教学,即先将学生分好组,对学生进行岗位分工,学生按照不同的会计角色共同完成实训案例,在整个实训过程中,学生要用手去做,动脑去想,深刻理解会计工作岗位的职责划分,这种教学方法可以提高学生对财务软件的综合应用能力,使学生深刻了解财务软件的数据联系和各子系统之间关系,正确把握财务软件操作的要领和精髓,养成爱思考、负责、合作的精神。第五,学生进行会计综合实训。让学生通过综合实训将会计专业核心课程融会贯通,比较手工账与计算机账的异同,体会会计电算化对企业信息化的作用与意义。最后,在校外实习阶段,通过校企合作,采用顶岗实习的方法,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下感受财务软件的使用和会计实务流程,比较校内实训和校外实践的异同,遇到问题可以向企业实习指导教师请教,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这种方法不仅可以巩固课堂知识,熟练职业技能,而且可以培养学生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为学生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改革教学内容,强化技能训练

“会计实用软件”课程针对会计职业岗位要求以及完成会计电算化岗位的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来设计课程教学目标和安排课程教学内容。为了突出职业技术教育特色,强化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我们将“会计实用软件”教学由学期课程改为阶段性课程,并将课堂教学和实训教学紧密联系在一起,在组织教学时以理论够用为度,序化教学内容,注重会计电算化核算岗位的职业能力培养。

在教学安排上,“会计实用软件”课程的教学以用友erp-v8为蓝本,按照强化职业能力要求组织教学。本课程的教学分为两周理论教学(合计60学时,其中理论讲授34学时,上机操作26学时);两周会计实用软件实训教学,学生通过岗位轮换提高对财务软件的综合应用能力;五周会计综合实训,将会计理论课程转化成职业技能,并比较手工账与计算机账的异同,深刻体会财务软件对企业信息化的作用与意义;最后为期3个月的顶岗实习,让学生在真实的会计职业环境中进行实务操作,弥补课堂教学不足。通过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每名学生均能利用财务软件完成三个企业的三套账务,并通过手工建立完成“中联商贸公司”一个月的全部经济业务(合计四套账),大大强化了学生的会计职业技能,实现了与会计工作岗位的“零距离”对接。

四、课程主要的特色与创新点

1.以任务驱动序化教学内容,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会计实用软件”课程教学的任务是取得电算化会计证,达到财政部对会计人员的初级会计电算化要求。无论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紧紧围绕会计电算化岗位职业能力展开,按照教学任务序化教学内容,由浅入深,由易入难,每名学生在课程教学结束后均能独立完成企业从电算化资料的准备、建账、记账、结账、自定义报表到生成财务报表的全部工作。同时课程教学与职业资格认证相对应,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每年的会计电算化证取证率为100%,会计从业资格证取证率和珠算技能取证率均为100%,突出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

2.实现会计技能与实际会计工作的“零距离”对接。课程教学与企业会计核算密切结合,教学内容根据企业会计核算和会计信息系统的发展进行了多次修改和完善。近几年来为解决“信息孤岛”的问题,很多企业已从原来单纯使用财务软件转变为在企业整个范围内使用erp软件,因此我们在课程内容设计上随着企业的变化而做了相应的调整,讲课及实践用的软件升级为用友erp-v8软件,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中突出学生的职业或岗位技能训练,使学生毕业后到企业上手快,操作技能强,实现了会计技能与实际会计工作的“零距离”对接。

[参考文献]

篇(5)

2加强管理会计实验教学的教材建设

目前,因为高校对管理会计的实验教学不太重视,所以管理会计的实验教材相对比较少,从目前的实验教材情况来看,一是数量比较少,二是在为数不多的管理会计的实验教材中,模拟的实验项目不能成为一个体系,形成一整套的资料,更多的实验项目就像是单独列举的一个一个的例子。要加强管理会计的实验教学建设,首先必须要加强管理会计实验教学的教材建设。管理会计的实验教材必须要能够融合管理会计的理论与管理会计的方法和技能,在实验教材中,要能够通过文字和图片比较详细地介绍管理会计基本方法的应用过程及其在EXCEL中一些应用。另外,还必须要有相应的实验系统来演示管理会计模型在EXCEL表中运用的全过程。除此之外,还必须创建相应的管理会计模型的模板来训练学生掌握并完成管理会计预测、决策、控制和考核等相关职能。

3加强管理会计实验教学的内容建设

管理会计行使着预测、决策、规划、控制、考核的职能,因此在管理会计的实验教学中也应该围绕着它的基本职能来安排实验内容,具体包括了成本形态分析及变动成本法、本量力分析、短期经营决策、长期投资决策、存货决策、标准成本、全面预算等几个方面的模拟实验。相对于已有的理论课的学习,管理会计的实验课程中,在本量利分析中,可增加非线性的本量利分析,销售预测可增加多元线性回归的预测模型;存货决策中,在基本模型的基础上可对其进行扩展,增加存在数量折扣的经济订货批量模型与存货陆续入库的经济订货批量模型;在短期经营决策力中,可增加产品的组合决策模型、价格需求弹性模型等内容。另外,在进行实验教学时,由于管理会计涉及到的计算方法有时比较复杂,因此,还应该促使学生掌握EXCEL工作表的各种功能,能将其应用于管理会计的实际工作中去,决策管理会计的实际问题,如,可以进行因素变动的假设分析、结果变动的假设分析等,同时,为以后会计人员能够建立出符合实际需要的管理会计的模型奠定基础。

4要有完善的管理会计教学模式

4.1要构建各个实验项目

要根据管理会计的教学目标,将教学内容设计成各个实验项目,从而在获得理论知识的同时,通过模拟的实验项目来巩固管理会计的专业技能。这种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的理论讲解的方式,更加注重的是让学生自主参加模拟项目的学习,并探究项目的各项内容,不再是单纯的接受型的学习。

4.2进行案例教学

在管理会计的教学内容中,对于变动成本法、经营预测、经营决策、投资决策、全面预算等模块的内容,可以通过案例的方式来进行教学,通过场景展现管理会计人员可能遇到的问题,让学生通过案例的学习和自己的分析,来解决案例中的相关问题,并获取一定的技能。

篇(6)

一、应用型大学转型的相关政策支持

2014年2月26日国务院召开了常务会议,讨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等议题,这意味着我国高等学校将由学术型为主的发展模式向研究型和应用技术型两大类型并行发展模式转型,职业教育从中职、高职、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将被打通,高等院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的趋势更加明显。在国家政策影响下,财经类院校应响应政策,大力推进财经类院校向应用型转型。

二、财经类院校应用型转型的迫切性

应用型转型,顾名思义,高校培养的学生就业后能够直接进入到工作岗位,无需二次培训就可以把所学理论知识转化为专业技能。财经类院校应用型转型的迫切性主要可以从以下几点体现出来。

首先,企业财务信息的敏感性。财经类院校要想实现学生直接进入工作岗位,无需二次培训,就需要通过实习,但是在实习中尤其是财务类岗位,一般接触到的信息会比较敏感,因此在实习过程中实习单位并不能完全提供岗位有关的信息,学生在进行实习中也就不能接触到真实业务,对于实习的效果大打折扣。财经类院校通过应用型转型,培养应用型人才,是解决财务类实习的必要途径。

其次,企业的入职培训成本。很多企业为了使新入职人员尽快适应岗位,大都会有入职培训,但是作为企业不仅要考虑培训成本,时间成本,还要考虑培训之后员工跳槽导致再次招聘和培训的成本,鉴于种种原因,企业越来越偏向招收有工作经验的人员,而作为财经类院校刚毕业的学子,没有工作经验,因此,此为财经类院校应用型转型的必然。

最后,教育改革措施还不配套。教学计划的制定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标准存在这很大差距,按照学校的教学计划培养的人才只能是大众化的需求,远远不能满足企业的需要。同时,财经类学校的教师很多缺乏实务工作经验,没有真正在企业进行业务活动的操作,因此讲授的理论知识很难与实践相结合,造成书本与实际脱节,教与学的、学与用的错位,很难培养出应用型人才,因此财经类院校应用型转型可以为优化教师质量,培养人才出自己的一份力。

三、目前财经类院校应用型转型所采用的方法

(一)校企合作

目前,各地涌现的各类大中专院校,特别是民办职业教育院校,通过对我国传统教育的反思,对新教育模式的不断摸索,逐步形成不同于传统教育的教育模式。校企合作模式,就是职业教育中探索出来的一条新道路。不论是订单式校企合作还是顶岗实习模式,都存在学校主动,企业被动的问题,在双方不能实现共赢的情况下,校企合作就不能长久。

(二)购买实验软件,开设实验课程

通过对现有财务类实验软件的分析研究,以及学校开设实验课程的角度来看,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每个财经类院校有不同的办学思路和发展规划,现有实验软件的设计并没有考虑学校自身对于开设实验课程的要求,比如本科、专科类学生的实验课时、实验人数的要求。引入实验软件时,由于是现成产品,不能根据学校实验课程的课时进行实验软件的定制,缺乏灵活性,全部照搬企业的产品,不具有针对性,教学效果可能会不理想。

二是对实验软件的适用性判断,真正有话语权的是一线教师,实验课程的开设和教学过程中应当有一线教师的参与,这样的实验软件才真正能够为教师所用,为学生所用。

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财经类院校应用型转型的问题,并不是单从增加实习岗位,加强校企合作简单就能实现的。从老师教,到学生学,再到学以致用,这个正常的知识传递流程中最根源的问题是老师教,那么,我认为目前最根本的问题是对学校课程的设计要进行改革,。从学校出发,考虑学校开设的课程是否合适或者恰当,为何教与用之间存在如此大的缺口。不能够学以致用不是学生掌握知识不够扎实,这正是我们在应用型改革中财经类院系需要考虑的问题。

而面对财经类院校的诸多课程,与应用型相关性最强的就是实验课程,那么实验课程的建设就是本文要重点讨论的问题。而实验软件只是辅助我们完成实验课程的工具,不能本末倒置。

四、对于经管类实验课程建设的几点思考

财经类院校课堂教学的理论课程是基础,学生通过学习理论课程,对学科形成系统性的认识,但是,实验课程却是走向工作岗位的桥梁,实验内容应在最大程度上与企业工作过程一致,实验内容与企业的实务流程、管理和服务相结合,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就业率,真正实现学生与岗位的无缝连接。在财经类院校的应用型转型中,要想走在改革的前段,就要将这座桥梁搭建成功,从实验课程的改革入手,通过对实验课程的建设来实现教学用三者的完美衔接。

针对财经类专业理论课程定制开始实验课程,是将实验课程发挥其桥梁作用的最有效的方法。本文将以《基础会计》为例,从下面六大方面来考虑如何建设财经类院校应用型改革中的实验课程――《会计学实验课程》。以《基础会计》为例是因为,该理论课程是财经类院校经管类专业都会开设的学科,是财经类学习的基础,作为一个基础理论课程,对它的实验课程的建设进行讨论具有非常大的实践意义。

(一)课程定位

(1)服务面向领域。《基础会计》面向的是所有经管类学生,那么该《会计学实验课程》面向的对象就是所有先修过《会计学》或《基础会计》的大一大二学生。

(2)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基础会计》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处于基础的地位,其重要性显而易见,那么针对该理论课程的《会计学实验课程》也将作为财经类专业的核心课程进行开设。

(3)典型任务职业岗位。从《基础会计》的教学大纲可以看出是对财经类学生从事会计工作的一个入门理论引导,那么《会计学实验课程》将以具体的财务类岗位为依托进行开设。

(二)课程目标

《会计学实验课程》的开设是以《基础会计》为理论基础,定位于财务类岗位,那么该实验课程的课程目标可以大概确定为以下内容:

(1)从典型财务类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角度。可以将该实验课程的课程目标定位为以下三点:认知企业经营活动,熟悉会计循环过程;掌握企业日常经营活动会计核算方法和过程;掌握财务报表编制与分析方法和过程;

(2)从培养专业、社会、方法能力的角度。可以将该实验课程的课程目标定位为以下三点:培养出具有扎实的财务会计基础知识的学生;培养出能在各类企事业单位从事会计业务、财务管理、财务分析、等工作的会计人员;培养出具有良好敬业精神、开拓精神和创新能力以及较高综合素质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现有的实验课程可能仅仅是操作课而已,缺乏对学生创新和职业判断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内容

《会计学实验课程》的教学内容应当和《基础会计》或《会计学》理论课程前后呼应,形成承接关系,《会计学实验课程》覆盖《基础会计》或《会计学》理论课程95%以上知识点。下面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教学内容如何确定。

(1)课程设计的思路。从《会计学实验课程》与《基础会计》或《会计学》理论课程的关系,可以有下面两种课程设计思路。

思路一:实验课程依附于理论课程。完全按照理论课程的结构进行实验课程的设计;实验课程知识结构依附于理论课程,覆盖理论课程90%以上知识点;参照理论课程设计,实验课程侧重于各类科目会计核算方法和过程的模拟;

思路二:实验课程与理论课程相辅相成。实验课程与理论课程相辅相成,各有侧重;实验课程知识结构独立,与理论课程不存在依附关系;实验课程侧重于模拟理论课程难以表达的内容:例如会计循环过程的模拟和不同经济业务的确认和计量的过程;

(2)教学内容的选取。基于岗位工作内容来实现《会计学实验课程》教学内容的选取,首先,从会计人员的岗位工作任务转变为实验课程的学习章节,如第一章标题可以设定为认知经营活动和会计循环;其次,从会计人员的岗位工作内容转变为实验课程的学习内容,如第一章内容可以具体设定为认知企业组织结构、部门职能、岗位设置和运行机制等。通过该教学内容的选取,最终实现课堂学习与岗位工作对接。

(3)实验课程中的岗位模拟。在实验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进行对接时,就要首先达到真正的岗位模拟,从而才能实现实验课程与岗位的对接。以会计循环为例,在会计循环的各个环节中,目前理论和实务区别最大的是会计账簿处理上,从会计理论上,各类账簿的登记、查询、对账和结账时会计核算的重要内容;而实务中会计账簿因为信息系统的使用,只剩下查询功能。那么如何通过对《会计学实验课程》设定课程内容,来实现岗位模拟,是《会计学实验课程》建设时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四)教学条件

一门实验课程的开设,不光要考虑它的实用性,也要考虑是否具备教学条件,以下从师资条件和实训条件两方面来讨论《会计学实验课程》所需的教学条件。

(1)师资条件。目前财经类院校的教师,大部分都是从校门到校门,虽然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以及一定的教学能力,但是不具有企业实际业务的操作经验,对于一些理论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可能不能准确把握,传授给学生的时候就存在一定的遗漏。

通过实验课程的开设,能很好的解决师资条件不足的问题,这一点的肯定对于实验课程的建设具有更好的推进作用。同时,一门实验课程的开设,必定要有一套与之相应的实验教材的配套产生,在这其中,就需要在教学一线的教师参与其中,对于师资提高又具有一定促进作用。

(2)实验条件。提到实验课程,就要考虑学校是否具有实验条件,比如实验场所、实验工具以及实验软件的配备。

《会计学实验课程》以学校机房作为实训场所,实现资源共享,优化配置。同时《会计学实验课程》以软件为依托,模拟企业平台,仿真真实企业的业务操作环境,对学生理解岗位任务和岗位内容更有直观性。财经类院校都可以满足这一实验条件,因此,从实验条件角度来看,实验课程的建设是大势所趋。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

现有理论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虽然已从单纯的黑板板书,变为多媒体教学等结合,但是实验课程的教学方式应更具有直观性,实践性,针对性,趣味性,多样性,参与性。通过角色扮演,情境教学,虚拟仿真操作演示等教学手段,真正实现实验课程的岗位对接作用。

(六)考核评价

实验课程与理论课程的考核不太一样,不能通过简单的考卷形式来评价学生掌握情况,因此应根据《会计学实验课程》的课程特点,合理确定考核方式,理论与实践并举,知识与能力结合;考核项目全面;考核结果客观。通过制定客观的考核标准,使考核结果及时反馈。

五、财经类院校经管类实验课程的研究意义

(1)宏观形势下,在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中,《国家人才规划发展纲要(2010-2020年)》、《会计人才规划》和高校教育改革都进一步明确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其中包括改革课程结构,优化课程设置,充实教学内容,更新知识体系,不断革新教学方式,使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标准始终与时展的要求保持一致。因此对于财经类院校的经管类实验课程的建设和思考是很有必要的。

(2)微观形势下,从财经类自身的发展,要想做出成绩,必须有自己的特色。加强和创新经管类实验教学无疑是打造应用型财经院校品牌的重要环节,更是提高教学质量、加强内涵建设的关键。实验课程的创新推进,不仅需要学校,政府,也需要商业化的企业共同参与,三方会谈,才能做出适用于财经类院校应用型改革的实验课程。

财经类院校应用型转型的目标是培养高质量财经类专业人才,而培养高质量应用型人才,就要通过建设高质量的实验课程,通过和理论课程的配合教学,实现应用型教学转型成功。财经类院校要想在应用型转型中走在改革的前端,就要从经管类实验课程的建设和改革入手。

参考文献:

[1]梁秋实,樊东琦.应用型本科高校经管类实验室学生学习效率影响因素分析[J].吉林华侨外国语学院学报,2015.

[2]张红霞,杨渊,王向前.高校经管类学科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J].高教学刊,2015,(18 ).

[3]张丽娟,武宝瑞.经管类实验教学中心支撑体系建设[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31).

[4]梁伟样.会计专业建设与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2013 ,(6).

[5]申天恩.应用型高校经管类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32).

篇(7)

一、引言

项目化教学是一种以项目为载体、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来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并以完成工作任务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课程模式[1]。这个项目可以是一个实际产品,也可以是一个工艺设计等。所选项目要与企业相结合,能开发成可实施的教学项目,一门课程可以选择一个项目,也可以选择多个项目并列[2]。根据项目实施的工作流程,教学项目还可以分解为若干个工作任务,在完成工作任务过程中,组织学生学习相关知识和技能。这就要求课程内容的组织必须以项目实施的工作流程为主线,根据工作流程整合完成每个任务所需的知识和技能点。因此,高职院校项目化课程设计的重点是,需要根据工作流程、工作任务,对传统的课程内容进行重构。现结合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特点,探索《会计电算化实务》课程的教学设计。

二、课程性质和定位

(一)课程性质

通过对企事业单位财务部门的深入调研,并对会计的职业岗位、工作任务、职业能力等充分论证,确定本课程应属于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和专业必修课程。为促进教学项目的有效实施,本课程结合本校和企业的会计业务,设计了海南用友公司软件推广业务、学院财务会计业务、学院人事工资管理业务、学院后勤固定资产管理业务等项目,将课程内容构建为初识财务软件、走进财务软件、探索财务软件、建立学院账套、财务总账初始化、人事工资初始化、后勤固定资产初始化等工作任务,并将教学必修知识有机融进这些项目及工作任务中。

(二)课程定位

《会计电算化实务》课程是针对会计电算化岗位实际工作过程开发的,其在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它前衔接《基础会计实务》、《财务会计实务》等课程,后衔接《财务管理》、《成本会计》等课程。在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并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养的养成起着主要支撑作用。通过本课程的项目学习和训练,能够促使学生熟练运用财务软件,进行会计岗位账务处理的技能,这为学生以后从事会计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课程设计

(一)课程目标设计

1.能力目标

(1)能够运用ERP财务软件的基础知识,了解财务软件各模块的功能,能够进行系统管理和基础档案设置。(2)能运用总账系统模块,进行总账系统初始化、日常业务处理和出纳管理等操作。(3)能运用往来款系统,进行应收应付管理系统的初始化、单据处理、票据管理、转账处理等操作。(4)能够运用薪资管理模块,进行薪资系统初始化、薪资核算、工资分摊等日常业务处理。(5)能够运用固定资产系统,进行系统初始化、录入原始卡片、修改固定资产卡片、增加固定资产、折旧处理等操作。(6)能运用总账期末业务功能,进行生成机制凭证、对账、结账等处理,能运用自定义报表功能设计报表、录入单元公式、生产报表数据等,并能运用报表模板编制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等。

2.知识目标

(1)了解会计电算化的含义、内容、特点和国内外发展,了解ERP财务软件的含义、功能、商品化财务软件的类型和会计电算化的实施,熟悉财务软件的账套建立、用户增加及权限设置等方法。(2)熟悉基础档案的设置要点,了解系统参数、会计科目、凭证类别的设置方法,掌握期初余额的输入、记账凭证的填制及修改方法,掌握凭证审核、出纳签字的工作步骤。(3)了解应收应付款管理系统初始化,掌握单据处理和票据管理业务,掌握转账处理和坏账处理等业务,掌握记账、查账、冲销账目的操作方法。(4)了解工资类别、工资项目、计算公式等设置方法,掌握薪资数据的录入、计算方法、工资分摊并生成转账凭证等操作,掌握工资月末业务处理的步骤。(5)熟悉建立固定资产子账套的步骤。熟悉录入、修改和增加固定资产原始卡片,理解固定资产折旧的原理,掌握生成固定资产的记账凭证、期末处理和变动处理。(6)熟悉生成机制凭证、对账和结账等总账业务方法,掌握编制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利润表的方法。

3.素质目标

能够养成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建立会计电算化相关的法制观念和规范意识,提高保护会计电算化数据安全的意识,培养团队协作与爱岗敬业的精神,树立适应会计电算化技术迅速发展的信心。

(二)课程项目设计

按照企事业会计电算化岗位的工作过程和工作任务,将传统课程内容进行系统的重构为:海南用友公司软件推广业务、学院财务会计业务、学院人事工资管理业务、学院后勤固定资产管理业务等6个项目,各项目按照会计工作过程,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逐步深入,构成知识、能力和岗位一体化的课程体系。项目名称、教学学时和能力训练任务具体如表1所示。

(三)课程第一堂课设计

1.展示课程总体目标。

通过对本课程的系统学习和训练,培养学生具备会计电算化相关的专业素质,提高处理会计业务的工作效率,提升运用财务软件进行会计处理的操作技能。同时,为学生拓宽就业领域、提高职业素质和增强实践能力打下厚实的基础。最后,告知学生本课程的进程表和作业进程表

2.展示要求与期望

第一次课应告知学生要求:须六人一组从前至后依次落座,并将书包统一放在操作台的中央;尽量不要在教室内吃东西,喝水后要将杯盖拧紧,课后将自己造成的垃圾带走;上课严禁睡觉,严禁玩手机,严禁玩游戏;课堂上要服从安排,积极参与教学项目,认真完成活动任务;下课后请关闭电脑,并将板凳放回原位。并期望学生培养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小组协作与爱岗敬业精神。

(四)考核方案设计

本课程分为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总平成绩(100%)= 形成性考核(60%)+ 终结性考核(40%)。

1.形成性考核

形成性考核按照课程的进度计划,主要考核学生的出勤率、纪律表现、参与活动的积极性、项目完成情况、操作熟练程度和准确率等指标。形成性考核占总成绩的60%,包括出勤率(5%)、遵守纪律(5%)、积极性(5%)、项目完成情况(15%)、熟练程度(10%)、正确率(10%)、取得成果(10%)。

2.终结性考核

终结性考核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一项综合的会计业务操作项目,老师根据学生的操作步骤和数据准确率进行评定成绩。终结性考核占总成绩的50%,包括理论知识考核(30%)和独立操作能力测试(70%)。本课程终结性考核的主要包括系统管理、基础设置、总账初始化、总账日常业务、薪资初始化、薪资业务处理、固定资产初始化、固定资产业务处理、总账期末业务等内容。

四、项目化课程设计体会

通过对《会计电算化实务》课程的教学设计,本人感触颇深。在以前的教学过程中,自己也曾尝试过模块化的教学设计,只是过去对课程的整体设计还不够系统,对单元设计还欠具体。通过这次系统的“项目化”教学设计,并借助海南用友公司和学院各部门的真实项目,将抽象的理论知识与真实的实践操作业务有机地结合起来,凸显了本课程“教、学、做”一体化的特点。在项目化教学实施过程中,学生经历了接受任务、独立完成任务、展示任务成果、检测与评价任务成果等完整的“工作过程”。为了完成工作任务,学生不仅掌握了所学会的知识,而且还能灵活应用这些知识进行熟练的技能操作,这就有机地将理论与实践融合在一起,实现“做中学,学中做”,达到了所学即所用的目的。因此,项目化教学设计既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又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培养了学生学习会计电算化课程的兴趣,有效提高了学生操作会计电算化业务的岗位技能。

参考文献:

篇(8)

中职会计专业学生职业岗位能力主要是培养在中小企业、事业单位、会计师事务所及记账公司从事各种会计工作的具有中等素质的专业技能型人才。结合目前就业实际情况,中职会计专业学生虽然学历不高,但也有自身的优势,在专业技能方面并不落后,所以学生的就业领域相对来说也比较宽,学生的就业岗位主要包括:中小企业、事业单位、会计师事务所、记账公司以及中介机构的出纳员、会计助理、仓管员、跟单员、车间统计员、记账员、税务员等。这些岗位除了要求学生具备基本的会计职业素养外,还需具备较强的会计专业能力。从学生主要的会计工作岗位来分析:会计核算岗位应具备对各类经济业务的处理能力、成本核算和分析能力、登记账簿和编制财务报表能力、财务软件运用能力、熟练操作办公软件的能力等;出纳岗位应具备对单据的处理能力、办理现金收付业务能力、办理银行结算业务能务、登记日记账和资料保管能力等;稽核岗位应具备成本计划和审查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能力等。通过综合学生职业岗位能力分析可以看出,会计职业岗位所要求的核心能力包括:会计业务处理能力、出纳业务处理能力、成本核算和成本分析能力、财务软件操作能力、Excel在财务中的应用能力、熟练运用办公软件的能力。因此,会计专业课程设计应结合会计职业岗位能力设置出相应的专业核心课程:《会计基础》《出纳实务》《企业会计实务》《成本核算务》《初级会计电算化操作实务》《Excel在财务中的应用》《企业会计综合模拟实训》等,从中可以看出《成本核算实务》是一门培养中职会计专业学生成本核算职业能力的课程,在整个专业课程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核心作用。

二、课程设计应遵循“校企合作、理实一体化”的理念

《成本核算实务》应遵循“校企合作、理实一体化”的理念,根据会计职业岗位能力要求,以就业为导向,以“校企合作、理实一体化”为突破点,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以制衣厂真实案例为载体,由学校一线专任会计教师深入企业实践,充分了解企业成本核算的实际情况,认真分析成本会计教学内容,将教学内容与工作岗位任务相结合后,开发设计出《成本核算实务》课程。首先,充分了解成本会计职业岗位,细化成本会计职业岗位;其次,根据职业岗位能力要求,重构课程标准;再次,根据工作岗位任务整合教学内容,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强化校内实训,加强与校外实习的对接,实现课程标准,最终达到中职会计专业学生所应具备的职业岗位能力要求。

三、重构教学内容,实现教学任务与工作岗位任务相结合

为了重新构建符合中职会计专业学生实际的成本会计教学内容,我校派出一线教师深入企业调研和实践工作一个学期。教师们充分了解企业财务成本核算实际情况,亲身体验成本会计核算工作,潜心研究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任务的差别和相同之处,按照企业成本核算岗位流程和企业成本核算实际情况,全面分析成本核算的工作任务,细分成本会计岗位,分别设置材料核算岗、工资核算岗、费用核算岗、成本核算岗与成本会计主管岗。按照各个岗位要求,重新调整教学内容,将教学任务和实训工作任务相结合,整理出材料核算任务、职工薪酬核算任务、外购动力核算任务、折旧费用核算任务等工作任务,使整个教学过程形成一个连贯的实际操作流程,形成了以培养学生核心职业能力和符合岗位要求的教学内容,改变了原来的成本会计教材和成本会计实训脱节的情况,使教学内容任务化、具体化、可操作化,更加符合中职会计专业学生学习特点和职业岗位能力的要求。

四、创新教学模式,实现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

在整合教学内容后,需要建立新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模式设计中,我们以培养学生职业岗位能力为目的,采用主体活动探究式与任务驱动式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将理论教学与实训岗位融为一体,实现理实一体化,让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一是将实际成本会计中的工作岗位设置成教学任务,以情景展现的方式呈现在课堂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小组探究,同时提供原始凭证、记账凭证、账簿和报表资料,真实模拟实际工作场景。二是灵活运用小组合作、角色扮演法,让学生分岗位分别完成材料核算岗位、费用核算岗位、工资核算岗位、成本核算岗位和成本会计主管岗位的工作任务。学生一次分岗完成之后,再实现轮岗,让学生体验每一个岗位工作任务,掌握不同的职业技能。三是在教学实施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和手工模拟实训室、会计电算化模拟实训室和综合模拟实训室以提高教学效果。四是设置合理可操作的评价方式,落实每一次教学任务的评价。充分实现课堂教学在“做中学,在学中做”之后还要完善课堂教学的评价方式,这样不仅可以完善课堂教学,还可以反馈和发现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

篇(9)

一、加强会计专业信息技术类课程建设的必要性

 

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使得数据与信息的处理方式有了质的变化,会计数据与会计信息也不例外。信息社会对会计人才的要求,除了会计专业知识本身外,对计算机会计毕业论文的操作能力、数据库的应用能力、计算机网络的了解、信息系统的分析设计与实施等相关技术的掌握也有了较高的要求。因此,对会计人才的培养需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是会计学科知识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是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

 

二、现状与问题

 

1.会计专业设置信息技术类课程的基本模式。目前,会计专业设置信息技术类课程一般采用的模式是:计算机应用基础+会计应用软件介绍+会计电算化。计算机应用基础:不同的学校在会计专业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系列课程上的设置可能不同,但均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为目标。会计应用软件介绍:讲授常见的几种会计软件。这门课程的开设可使学生了解常见的会计软件,增强实际操作能力。会计电算化:讲授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分析、设计、开发、实施、维护与操作的基本原理,或是按财务会计的核算模式讲授会计电算化应用系统的程序设计。但在学生严重欠缺数据库和管理信息系统知识的情况下,讲解会计信息系统的分析、设计、开发与实施等,其效果是比较差的。

2.教学上的问题。

(1)信息技术类课程在教学上与会计专业知识完全分离。由于讲授信息技术类课程的教师大多是计算机专业科班出身,比较缺乏会计专业知识,在教学过程中难以将信息技术与会计知识融会贯通,导致学生难以认识到信息技术对本专业的重要性,并将信息技术与会计知识完全分离。

(2)会计专业课程不涉及信息技术知识。除会计电算化等极少数与信息技术有关的会计专业课程外,大多数会计专业课程不涉及信息技术知识。然而,大多数会计专业课程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增加了许多新的内容,由于教师缺乏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在课堂上不能补充讲授与信息技术有关的知识,从而使课程的内容比较陈旧,缺乏新观念、新思想、新理论。同时,这类课程的教材的更新速度也比较慢。

(3)实践环节上对信息技术的应用不够重视。在实验室建设方面,一般比较重视建立手工会计模拟实验室,而会计专业的计算机实验室的建设就比较落后,主要表现为计算机网络环境较差、硬件配置较低、软件版本陈旧、开发平台落后、系统更新速度缓慢等。课程设计方面也是重视手工操作而忽视计算机处理流程。

(4)教学手段落后。传统的“黑板"粉笔”的教学手段很难满足信息技术类课程教学的要求。会计软件的演示操作与使用、会计信息系统的案例分析、编程效果的体现、大量数据的分析等均需要在多媒体教室或实验室内完成才能增加上课的信息量,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3.教材问题。目前,适合会计专业教学的信息技术类课程教材很少。有的课程不得已选用计算机专业类教材,在课时、教学内容、实验环节上都可能存在一些问题。有的会计专业的教材如会计电算化,在信息技术内容的安排上比较肤浅、落后,先进性、实用性比较差。与教材配套的教学软件较少,除了一些软件开发商提供的演示软件外,很少有专门的教学软件来支持教学。

4.教师队伍建设需要加强。目前,既精通会计专业知识又具有较强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教师比较少。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会计专业与计算机专业的教师在教学中要相互配合,学校通过组织研究一些课题和开发一些软件项目,为教师提供一个沟通与交流的平台,使得原来两个不同专业的教师能通过课题的开发研究,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并能共同承担起会计专业教学中信息技术类课程的建设与教学。

 

三、会计专业信息技术类课程的设置目标

 

会计专业信息技术类课程的设置,其目标非常重要。没有一个好的目标,就不可能组织好课程建设。每一个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定位与实际情况,确定会计专业信息技术类课程设置的目标。

重庆工学院的会计专业信息技术类课程的设置以提高学生以下几种应用能力为目标:计算机基础应用能力!会计软件操作使用能力!会计软件开发能力!会计信息系统分析设计能力!会计软件实施能力。

 

四、会计专业信息技术类课程的设置

 

1.计算机基础应用能力的培养。开设《计算机文化基础》、《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等课程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基础应用能力。通过《计算机文化基础》的学习,学生能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文档处理能力与excel电子表格的制作能力;通过《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的学习,学生能具有一定的高级语言编程能力,能通过国家计算机二级考试。

2.会计软件操作使用能力的培养。开设《会计软件概论》课程,使学生掌握当前常见的会计软件的安装、操作流程与使用方法,同时结合已经学过的会计基础知识,更加深入理解相关的会计软件知识。《会计软件概论》学完以后,可视具体情况再增设《会计学基础课程设计》,将手工账务处理与计算机账务处理结合起来进行教学,让学生通过比较,切实感受手工账务处理流程与计算机账务处理流程的差别。

3.会计软件开发能力的培养。开设《会计软件开发技术》、《会计软件开发技术课程设计》等课程,培养学生的会计软件开发能力。

《会计软件开发技术》主要讲授与会计软件开发有关的信息技术,内容涵盖数据库技术、数据库建模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以及较先进的数据库开发平台技术。该门课程的信息技术含量较高,涉及面较广,讲授难度比较大。

学生通过对该门课程的学习,掌握数据库系统的基本概念、数据模型、关系数据库理论基础、sql语句以及数据库设计的内容,这门课程重点讲授microsoft公司的sql server2000的基本操作与使用。同时,还需要重点介绍数据库的建模技术,主要讲授sybase公司的powerdesigner工具。这些工具的使用对培养学生的会计信息系统分析设计能力非常重要。在《会计软件开发技术》这门课程中,还需要结合信息系统常见的网络结构讲授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知识。在掌握了较好的数据库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讲授windows程序设计的基本内容,为了使学生能尽快地进入角色,我们选取了powerbuilder开发工具。

4.会计信息系统分析设计能力的培养。开设《管理信息系统》、《会计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等课程培养学生的会计信息系统分析设计能力。《管理信息系统》主要讲授管理信息系统有关的基本概念、方法、结构和功能。通过学习,加深学生对信息系统的理论认识,

--> 掌握信息系统的基础理论、信息系统的战略规划和开发方法、信息系统的系统分析设计与实施的基本内容,了解面向具体对象的系统开发方法以及信息系统的管理、决策支持系统、信息系统的发展和对未来的影响等理论。

《会计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在《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讲授针对会计信息系统的分析与设计方法,内容涉及会计信息系统各个主要子系统的业务处理流程分析、数据处理流程分析、数据属性分析、数据字典的设计、数据的输入输出分析设计、系统物理配置方案设计等。

同时,结合《会计软件开发技术》课程的知识,利用powerdesigner工具对会计信息系统各个主要子系统的数据模型进行分析与设计,在sql server2000数据库中建立相应的数据表,利用powerbuilder工具进行输入输出的界面设计与编程。

5.会计软件实施能力的培养。开设《会计信息系统案例分析》课程,并在毕业设计过程中,挑选一些学生进行会计信息系统软件分析、设计、开发与实施方向的毕业设计,培养学生的会计软件实施能力。

《会计信息系统案例分析》不是讲解会计软件的特点与使用,而是通过精选会计软件案例,结合《会计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和《会计软件开发技术》课程的知识,深入分析会计信息系统中的经典模块,主要包括分析数据处理流程图、数据字典的设计、系统输入输出设计特点、典型的源程序、模块测试等内容。同时结合案例,讲授其在企业中的实施过程与系统维护。

 

五、结束语

篇(10)

前言

目前,国家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大量新时代人才,其中就包括高素质的会计人才,高校成为了为国家输送会计人才的主要阵地。加强“会计学原理”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内容就是“创新”,主要包括教学方法创新、教学内容创新以及教学思想的创新等。因此,对会计学原理课程的创新应该从加强师资力量、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模式等方面作为课程建设的重点,通过一系列的思考与实践建设这门精品课程。

一、“会计学原理”精品课程建设的必要性

(一)加强理论与实践齐头并进的教学理念需要

会计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需要学生自己动手进行经济业务的账务处理才能更深刻理解会计理论知识,提高会计技能。这一精品课程的建设要求高校会计教师在注重理论教学的同时也应合理渗透实践的内容,以此来检验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以及是否能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能解决会计问题的技能。

(二)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需要

教师是教学的主体,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是建设精品课程的关键。高校应该通过一系列的途径来提高师资队伍的建设。应该根据国家的会计政策以及最新的会计动态来调整教师的培训内容,不仅要加强会计教师的理论教学水平,还要提高其实践教学意识。另外,“会计学原理”精品课程建设要求高校的会计教师不仅要具备教师的从业资格,还应具有会计方面的专业资格证书,让这两种技能进行有机融合从而更好的运用到教学之中。

(三)促进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发展需要

很多高校在进行会计教学活动过程中只重视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接受程度,忽略了实践教学部分,这与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有很大的出入[1]。会计学原理的教学目标应该是培养实用型人才,更加强调是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高校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应该将二者并重,积极开展实践教学的内容。核算与监督是会计的基本职能,必须通过实践来提升。对于会计学原理课程的教学来说,理论与实践是分不开的,理论知识能为实践提供指导,实践教学能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理论知识。“会计学原理”精品课程的建设能在很大的程度上促进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良性发展。

二、“会计学原理”精品课程的建设目标与内容

“会计学原理”是一门财会专业的基础课程,对于学生理解更加具有深度和难度的会计知识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精品课程的建设目标是提高教学质量,实现资源共享,高校在建设精品课程的过程中应以国家会计政策作为教学的指导原则,增强教学的实效性,不断引进先进的教学设备以及完善网络资源共享的平台。

(一)教师方面

高校对于老师队伍的建设应该采用“内部培养和外部引进”的模式,内部培养主要是从校内原有的财会专业教师队伍中选拔合适人才进行重点培养。目前很多高校的财会专业教师大多是从高校刚毕业的研究生,虽有较强的知识背景,但却缺乏一定的实际教学经验。高校应重点培养这些教师。从外引进主要是聘用一些学历职称均较高又有企业实践经验的人才,形成一个有层次的教师梯队[2]。

(二)教学内容方面

“会计学原理”精品课程建设的重点在于教学内容的建设,新时代背景下的会计学原理课程建设不仅应重视会计学基础知识、会计核算方法等理论的内容,还应将着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账务处理能力。另外,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会计学原理课程建设提供了更加便利条件,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可加入让学生运用EXCEL办公软件进行会计凭证的填制。

(三)教学方法方面

传统的高校会计课程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一言堂”的模式,仅仅依据学生在课堂上对知识的接受程度作为评价课堂教学效果的唯一标准,这样的教学方式难免有些片面,已经无法适应新时代会计工作的要求。在高校财会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比如小组合作学习、实践内容导入教学、情境教学等。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利用会计软件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四)课程资源建设

网络上的很多资源都是很好的会计教学内容,高校财会专业的老师应该充分利用互联网上的教学资源,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3]。利用互联网设计更适合学生理解会计知识以及练习会计操作的平台,比如电子课件下载平台、网上账务练习平台以及网上考试系统等,让学生虽不在课堂上也能及时随时随地进行自主学习,从而更好地实现精品课程的建设目标。

三、“会计学原理”精品课程的建设路径

(一)打造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会计学原理”精品课程建设对财会专业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精品课程背景下的师资队伍不仅应该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强大的知识背景还应该具有较高的素质。师资队伍中的每个成员应该在教学业务方面以及教学模式方面形成一种平衡和互补的状态,更重要的是应该具有企业财务会计的实践经验[4]。“双师型”的教师队伍才是精品课程所需要的教师队伍,会计学科的实用性就决定了会计专业的教师不仅要有教师的从业资格,还能有丰富的会计实践经验。高校在对教师进行培养时,可以聘请企业的高级会计师到学校对会计专业的教师进行实践经验的传授,老师也可以就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到企业去实践锻炼并向企业会计师请教和交流。

(二)优化课程教学内容

“会计学原理”精品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是教学内容的建设,会计课程的教学应该与人才培养的目标与质量相联系[5]。好的教学内容是支撑整个教学过程的关键,而教材是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教学内容的建设主要就是教材的更新与升级。教材对于学生理解会计知识非常重要,老师可以根据本学校财会专业的学生自身特点为学生编写合适的会计学原理课程方面实训教材。不仅能使学生得到更适合自己的教育,还能让老师对会计知识的理解更加透彻,从而提高教学的质量。另外,会计凭证的填制、会计账簿的登记以及会计报表的编制都是会计工作的内容,实践教材中应做主体体现。

(三)创新教学方法

高校财会专业的教师应该按照精品课程的要求以及会计学原理这门课程的实用性以及操作性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在教学方法中提高实践教学的比例。财会专业的学生未来的工作主要是账务方面的处理,老师可以参照情景教学的模式为学生创建仿真的会计工作情景,让学生进行实际的账务处理,以此来增加学生对账务处理流程的熟悉程度,为未来的工作打下基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财会专业教学的方法提供了更多的思路,比如利用网络平台进入金蝶、用友等会计操作软件进行实践教学,利用慕课、微课及多媒体播放教学视频等。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能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老师所讲解的内容上,还能让学生得到实际的操作训练。

(四)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开展学术交流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高校会计学原理课程教学提供了更加广阔的教学平台,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利用一些会计软件将会计核算的环节通过计算机展示出来,让学生可以更加直观理解会计学的相关知识。教师还可以将一些对学生理解会计知识有帮助的教学课件上传到互联网上,供学生自行下载学习,学生之间也可以通过网络进行知识的交流。高校应在多媒体教室的计算机上安装一些现代企业会计方面的软件,并对学生开放,这样学生在课后遇到不明白的问题时可以通过相关的软件查找释疑,也可以利用会计软件进行会计账务处理的练习。另外,专业教师应该搭接师生共同交流的平台,经常在网络上与学生进行交流,随时掌握学生对会计知识的学习情况并给予及时的专业指导。结论综上所述,“会计学原理”精品课程建设对于高校提高财会专业学生的教学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高校应该从师资方面,教学内容方面、教学方法方面以及共享资源方面加强精品课程的建设。通过本文对“会计学原理”精品课程建设的思考与实践的研究,以期为我国高校财会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参考文献:

上一篇: 运动会园长发言稿 下一篇: 主题餐厅创业方案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