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教学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2-03-28 13:53:59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小学生教学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小学生教学论文

篇(1)

2.音乐导入。音乐有着极强的艺术感染力,这在渲染氛围上具有重要作用。将音乐与文字结合起来,能够将那些语言所难以描绘的情感、意境等传达出来,这使得教学更加富有情感性与艺术性,这不失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诱发学生探究动机的重要手段。为此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收集相关的音乐,通过欢快的节奏来吸引学生、感染学生,刺激学生的听觉,引发学生的想象,让学生快乐阅读。

3.悬念导入。小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这正是推动学生产生源源不断学习动力的源泉。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根据小学生的特点来设计富有探索性与挑战性的问题,以问题来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制造认知悬念,这样才能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使学生带着强烈的阅读动机来展开主动而积极的阅读活动。

二、确立地位,引导学生主体阅读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阅读是学生、教师与文本互动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体化行为,不能以教师的阅读实践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阅读的主体,以往的阅读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师的思想与思维代替学生的行为,学生只是机械而被动的参与者,学生根本没有阅读的机会,将阅读课上成了教师条理分析的讲解课,这样的阅读教学注定是失败的。新课改下的阅读教学所要构建的是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的双主型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体,教师发挥组织者、指导者与参与者的角色,引导学生展开主体阅读,在阅读中生成独特见解,实现个性化阅读、创造性阅读。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保证学生的阅读时间,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来进行阅读,更为重要的是要保证学生阅读的空间,也就是说要保证学生思考的独立性与探究的自主性。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人,就要让学生真正地走进文本,走近作者,实现与文本的对话、作者的互动。因此,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展开深入的思考,不要只是浮于表面,而是要将文本与特定的场景、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这样学生在阅读时才不会只是就字面来理解,而是能够将文字与特定的社会环境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这样才能达到对文本的深层次理解,才能实现与作者的情感共鸣与心灵互动。

三、质疑问难,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问难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启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的思维不断发展进步。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为学生设计一系列富有深度的探索性问题,让学生带着特定的问题来展开主动阅读,让学生的阅读更有针对性。同时通过提问,教师也可以了解学生学习的薄弱环节,减少无效教学,让教师的教学更有针对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运用提问的方法为学生的思维指明方向,帮助学生不断探寻,进而解决问题,形成有效的思维能力。教师的提问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提问要注意时机。要选在学生思维关键处提问,以便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拨云见日,忌不分主次、满堂乱问。

2.提问要精心设计、富有创意。简单的“是不是”的提问并不能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思考,必须要精心设计提出的问题,最好提富有创意的问题,才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快速进入紧张的思维状态。

3.更为重要的是要鼓励学生自主提问。阅读不仅要回答他人所提出的问题,更为重要的还是一个学生自主提问、自我分析与解决的过程。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质疑,要让学生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教材,要敢于挑战,善于质疑,勇敢地提出问题,这样才能将学生的阅读推向,让学生的阅读更有成效,更能促进学生创新能力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四、培养习惯,帮助学生学会阅读

良好的习惯会让学生终生受益。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那么学生的阅读是在和谐而融洽的氛围下展开的,而且更能力排困难,坚持到底,以达到预定的阅读目标。这样的阅读是主动、快乐而有效的,这正是小学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

1.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正所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阅读中也是如此,只有展开充分的预习,学生才能发现问题,并运用自己的知识来解决部分个体可以解决的问题,进而明确自己的薄弱环节,以便在教师的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听课,这样更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2.养成边读边思的习惯。阅读与思考是一个有机结合体,只阅读不思考就是白读,并不能促进知识的内化与能力的提高。要让学生养成边读边思的好习惯,这样才能立足文本,又超越文本,达到深层次的理解。

篇(2)

一、趣动,以趣激思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依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把操作同观察、思考、表达有机地结合起来,采用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操作为主线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全部“动”起来。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看一看、想一想、玩一玩、说一说、画一画等方式,让他们的眼、手、耳、口等多种感官都参与活动,并留足时间放手让学生自己操作、想象、探索等,让学生在“动”中体会到学习美术的乐趣,以动激情,从而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获取新知。如,《三原色与三间色》一课的内容是认识三原色、三间色,学习色彩基本知识并进行调色练习。为了把枯燥单纯的色彩练习变得有趣,教师可以利用色与色相加会变成另一种颜色这一实际操作作为激趣点。在授课前,可以用小魔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拿出三个装有红、黄、蓝颜色水的玻璃杯,用剪成小块的白色布分别在三个杯中染一些颜色,这些白布渐渐变成五颜六色的彩布。学生看着用红、黄、蓝颜色像变魔术般地调配出各种不同的色彩,都很兴奋,迫切地想探知其中的奥秘。趁着学生兴趣盎然,教师就可以边指导学生观察课本提示的色彩,边讲授三原色的有关知识。这样,学生在教师创设的课堂气氛中积极主动地探知色彩基本知识,进行色彩的练习,无形中掌握了色彩知识,知道大自然中丰富多彩的颜色都是由三原色演变而来的。这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又培养了学生的色彩感受能力和色彩应用能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乐中求实。

二、趣练,以趣促创

小学生最喜欢的事莫过于玩了,玩自己亲手做的东西就更有兴趣,并且在做做玩玩中,他们乐于学习新知识。为此,教师可以在美术课堂教学的表现形式上突出选择性,让每位小学生都能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表现方式,在表现中都能突出自己的闪光点。如,在上《秋风瑟瑟》一课时,为了启发学生回忆见过的秋天景象,增进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火红的枫叶随风舞动的场景,屏幕上映出了累累的果实、湛蓝的天空、嬉戏的小动物、小朋友秋游的景象等,学生就会被这迷人的秋景感染。然后,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表现方法,把秋天的美景中自己印象最深、最感兴趣的内容画出来。学生在选择中有了兴趣,在选择中有了自信,也就有了表现的欲望。小学生要“愉快地思考,愉快地活动,愉快地成长”。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应努力为学生创设乐学情境,使学生体验到学习是一种乐趣,使他们能主动学习。这既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绘画的兴趣,又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操作能力;既有利于学生掌握美术基础知识,又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作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小学生的美术素质。

作者:韩翠翠单位:江苏苏州市姑香苑小学

篇(3)

2.立足生活,享受快乐写作的乐趣

语文作文是现实生活的反映,把生活和语文作文结合起来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作文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在学生熟悉的生活中寻找素材,创设生活情景,让学生体验写作的快乐,真正想写、乐写、放飞心灵。如,写作《我的烦恼》时,我先为学生们讲述了自己的烦恼:小时候由于药物中毒,导致听力下降,给自己的生活带来很多的苦恼,一次在街上一个朋友喊了我好几声,我一点反应都没有。过后不久,再次遇到,人家对我很有意见,说我眼高了、看不起朋友了,弄得我很尴尬,最后费了半天口舌才解释清楚。之后我让学生讲讲自己的烦恼,这时学生们纷纷把小手举得高高的,迫不及待的把自己的烦恼告诉大家,有的同学因“个子矮”而郁闷;有的同学因父母不在身边而烦恼、有的同学因学习差而苦闷一石激起千层浪,这样的作文,学生想写、乐写,也能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享受到了写作的快乐。这还需要教师不厌其烦的讲述如何审题、如何选材吗?

3.重视赏识,给予学生自信心

赏识教育对于小学生生来说非常重要,每一个学生都希望得到教师的赏识。赏识教育在小学生作文教学中的运用,可以发现学生习作中的优点和长处,是激发学生快乐写作的动力。教学中,教师要学会赏识学生,善于发现每一位学生习作中的闪光点,并加以鼓励。对于那些写作能力有困难的学生,要求不能过高,有点滴进步都要给予鼓励。讲评作文时,把一些精彩的拟题、生动的语言、优美的语句、独特的观点、新颖的结构总结出来,给予表扬鼓励。争取每一个学生都要表扬到。教师轻轻的一句赞语可以激起小学生生写作的信心、使其产生写作的欲望。从“怕写”到“想写”“乐写”。一个学生在日记中是这样写的:“我特别期待每周一次的作文讲评课,期待老师的表扬,老师的表扬给了我写作的信心”实践证明,赏识教育对学生写作产生的影响是深远的。

4.打破常规,培养创新意识

写作活动是一种创造活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勇于打破思维定势,养成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作文创作时可以运用逆向思维,从材料内容、题目的相反角度去思考,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这样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逆向思维对于写出创新作文是一条有效的途径,在日常教学中我有意识地注重这方面的训练。如“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这两句话学生并不陌生,可用此训练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学生通过自己思考,小组讨论得出:“既然做了和尚,就要干好本职工作——撞好钟,也就是要在其位谋其职,不能占着茅坑不拉屎”“良药裹上糖衣人们更喜欢吃,忠言也不一定非要逆耳,推心置腹,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更能让人心悦诚服”的结论。因此,作文教学要与思维训练结合起来,激发起小学生生写作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小学生生的写作水平。

篇(4)

学生往往刚学了两句日常用语,就急着想干别的事情了。此时,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在原有需要得到满足的同时不断产生新的需要显得至关重要。如果只简单重复“What’s this?”学生怕是不愿听了。于是,我拿出一个包:“I have some thing in my bag-guess. What’s this?”这一问,学生们纷纷举手,把他们刚学的单词都猜了个遍。终于,我打开包,又拿出一个包。“Bag!”全班哄堂大笑,他们怎么也没想到“a bag in a bag”。就这样,我们愉快地巩固了所学知识,孩子们的好奇心也得以保持下来。给学生一个问题,再给他一个意想不到的答案,“Guessing Game”成了孩子们的最爱。 

二、建立学习的加油站----自信心。 

首先,让孩子敢于出错。 

沉默期总是有的,但要尽力把它缩短,最简单的方法创设密切配合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孩子明确初学英语时出错是很正常的并不可笑,只要多说就能说好,孩子们学说英语的热情被激发起来,也不用担心“走调”。实在不得不说“NO”时,我总不忘配上一个宽容的微笑,并耐心地帮他纠正过来。当孩子有进步时,一句“How clever!”就能让他鼓起自信的风帆。因此,教师在课堂上组织学生操练的时候,不必担心学生的表达错误。实际上,学生并不是仅仅能模仿所接触的语言。人们在掌握语言的过程中,都有创造、发挥的能力。只是人们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必然要经历一个不断犯错误的阶段,我们对于学生的语言错误,要采取宽容的态度,不一定有错必纠,而应该采取鼓励的办法,让他们尽可能多的实践。所以作为小学英语教师的我们,千万不要因为纠正语言的错误而挫伤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对勇于实践的任何尝试,教师都应该采取鼓励的态度,同时也要明确地告诉学生,错误是不可避免的。要在课堂上创造一种轻松的、幽默、宽容的气氛,让学生对任何语言错误都一笑了之。如果心理压力很大,感到紧张、焦虑的时候,即使他表面上看起来好像在做练习,但是所学的语言却不会进入头脑中,而是被紧张得“蒸发”悼了。因此,我们英语老师在上完课以后,不妨多问问自己,“今天,我的表扬够狠吗?” 

其次,发挥孩子的特长。 

也许个别孩子学习英语确实吃力,心理上自信不足,害怕有余,好在每个孩子都有各自的特长爱好。老师不妨把他们的优势带进英语教学中来,歌唱得好的,请他领唱英语歌曲;画画得好的,请他帮忙绘制教学图片,喜欢表演的,请他指导同学“play the story”……让他们觉得“原来我也是很不错的”。实践证明,找准教学切入点,充分发掘孩子的特长,也能建立起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如:我所带班上有位同学,上课时很少开口读英语,更不用说与其他同学组织表演活动了。在课堂上无论我怎么引导,他就是怕张口说。但我发现他的英语单词写的很规范、句子也很符合标准。于是我就在他的作业上写了几句:“You’re great! 如果上课能开口读,你会把英语学得非常好!”等批语,同时,把他的作业也作为样本模范,让全班同学学习。这样,在他的成绩得到肯定的同时,他克服了羞怯感和自卑感,上课能慢慢地开口说了,最后竟成了一名口语很棒的学生。 

三、供给学习的太阳有----求知心。 

如果说给孩子一次鼓励就是加一回油,那么激起孩子的求知之心就是太阳能,能为孩子提供源源不断的学习动力。 

新奇有趣的东西能很好地引起孩子无意注意。教学上要不断变换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让学生感受到英语学习的多姿多彩,能激起孩子对英语本身的兴趣。在学习“Boby”时,我让孩子们“make a puppet”,当孩子们喜爱的卡通化合物“Zoom”最终出现的时候,他们高兴得不禁拍手叫好,这让孩子们体会到了英语学习的趣味性;在学“Happy birthday”时,我们可以开一个“birthday party”,这能使孩子感受到英语的实用性;我还请孩子们看英语动画片,读英文版的童话故事。 

精当的表情和动作引起孩子的注意,让复杂的东西变得简单起来;英语教英语更需要丰富的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的配合。如在学“swim”时,我做出一个游泳的姿势,孩子们也一边“游泳”一边读单词,很快就学会了,又如在学“fly”时,我做出一个小鸟飞的动作,孩子们也一边“飞”一边读单词。脑、口、手齐上阵,孩子们的学习效率有了很大提高。我常看少儿节目,动画化合物和主持人时尚而充满童趣的表情动作是我借鉴的主要对象,它让英语教学变得更加活跃、有趣了。 

篇(5)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成功的英语教师要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英语的持久兴趣,激励学生不断处于较佳的学习状态之中,使他们对英语乐学、善学、会学,学而忘我,乐此不疲。 因此,课堂教学手段必须不断更新,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组织学生进行广泛的语言实践活动,通过多种手段激发学生实践的热情,加强对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的培养,让学生变兴趣为参与实践的动力,并在漫长的教学过程中始终保持这种兴趣,为语言实践活动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完成新课程标准要求的任务,笔者有了实践中的几点感悟。 

一、把握良机,渲染英语课堂气氛,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小学生有着爱说爱闹的孩子气,他们无所顾忌、敢想敢说、好动,求新求异的愿望强烈。因此,我们必须因势利导,不要为了盲目追求课堂纪律打击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上课时,教师尽可能多地用抑扬顿挫、语调丰富、风趣幽默、充满诱因或悬念的语言,并配以丰富的表情和手势来组织课堂教学,能给学生创造一个开放宽松的教学环境。在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可以使学生们怀着轻松愉快的心情投入学习,自然就敢用英语大胆发言,积极思维,不断产生学习英语和施展能力的兴趣。新教材中有很多内容都涉及到学生熟悉的生活,因此我们应适当地把教室变成他们的活动场所,让他们自由地施展个性,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学习内驱力自然逐步增强。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还要特别注意利用上课的前十来分钟创造出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Warming up)。比如唱一些英语歌曲,开展如“Let me guess.”或“Follow me.” 等有趣的复习知识型的游戏,活跃课前气氛,增强英语课堂的趣味性,引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充分研究教材,认真备课,在各教学环节中增加趣味性。 

教师对学习材料和内容的处理,一般是由易到难,逐步深入,同时要考虑到对学生学习兴趣的一定刺激程度,使学生的思想始终处于积极状态,使他们的兴趣逐步升级。其次增加教学环节中的趣味性,教学手段的多样化也有助于使学生的兴趣得以保持。呈现语言材料前,教师要想办法为学生创设新颖可信的情景,由此吸引学生注意力,再由该情景过渡到课本所展现的情景中,同时,合理地运用实物、图片、挂图、简笔画、现场录音、多媒体课件等,让所要呈现的情景更加直观而富有情趣。比如在进行课文教授时,教师可用从网上下载的听说读写的英语材料、采用自制课件来进行教学,通过声、光、电的完美结合,用生动的形象、真实的画面、优美动人的语言和音乐,来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刺激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增强学生的记忆效果,从而实现教学目标,达到教学目的。例如在教“Do you like baozi?”这一内容时,笔者就运用实物展示、课件辅助教学的办法,让学生利用生活中常见的食物进行操练,很好的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迎着21世纪的曙光,我们进入了数字化信息时代。多媒体辅助教学已由开始时的在优质课、示范课上的“表演”,正式向课堂教学迈进,尤其是向英语课堂教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英语课堂上和谐高效的教学氛围的创设,学生主体性的更大发挥,使学生在积极参与、口脑并用中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终极目标---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在现代英语课堂上得以体现,文化背景知识得到更深层次的渗透。新课程标准提倡的任务型教学法,更能增强小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教师要充分研究教材,认真备课,在各教学环节中增加英语课的趣味性。 

三、注重“以人为本”,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过去的教学常常强调教师的主导性而把学生单纯地视为教育对象,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的头脑看作是可以填充知识的容器,忽视教学特点,无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应把小学生看作是具有成长潜能的生命体,其内部蕴藏着主体发展的机制,认识到教学的目的在于开发学生的潜力,驱动其主体的发展机制,使之成长、成熟。“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教育界越来越深入人心。在教育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已成为广大教师所热衷的教学方法。母语习得研究及外语学习研究均证实:外语教学中的重点不再应该是 “我们该教些什么”,而应是“我们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创造这些条件” 。新课程标准强调的是学生“能干什么”,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学生使用英语的能力。 

恰如布鲁纳所说的:“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因此我们应多为学生创造思考的空间。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回答问题,而不是限制学生的思维,被动地跟着老师走.例如,在教授“Ask the way”一内容时,笔者避开了传统的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的讲解式,而采用多媒体呈现迷路、问路的几个现场情景,然后提出问题:假设是你,将如何进行问路、指路?学生分小组讨论(Group-work),接着每组向全班汇报,汇集各组方式后,再与教材中学生们的方法作比较。在学会技能之后,还让学生联系本校、本地区的具体地理情况,自编自演问路的情景。在教学中,学生非常积极,有的“Ask the classroom”,有的“Ask the bookshop”,还有的“Ask the W.C.”,气氛特别活跃。这样一来,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帮助他们跳出了被动灌输的困境,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课堂教学时,我们不妨进行一番 “换位思考”。把学生置于主人地位,使学生很自然地用英语思考、很积极地进行英语语言输出,相对传统的灌输式、封闭式教学方法而言学生的学习兴趣可想而知。 

篇(6)

(二)通过鼓励学生分组合作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学习意识,启发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百分数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全班学生分成几组,然后鼓励学生对本组同学的兴趣爱好进行分类和进行百分比计算统计。在活动进行时,教师应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和多种角度思考问题,拓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思维能力,从而改变学生死记硬背、生搬硬套的解题方式的现状和弊端。在活动结束后,教师应当针对各组不同的表现给予不同的评价和表扬。也许有的小组是采用挨个统计计数的方法进行计算,有的小组是采用互相沟通然后统一计数的方法,有的小组做出了统计表格,有的小组做出了统计图形等等这些都是学生集体智慧的结晶和活跃的思维能力的体现。教师应当及时给予表扬,并且激励学生互相学习各组的优点和长处,从而间接拓展了学生的解题思路,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体性。

(三)鼓励学生在自身实践的同时,学习反思与总结,弄清条件和问题的关系,这对解题和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小学六年级学生解题思维能力还不够成熟,往往弄不明白条件和问题的关系,尤其是条件和条件之间的逻辑联系,从而理不顺解题思路,进而解题思路特别混乱,导致解题时无从下手。因此,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及时进行反思和总结,加深对数学认知和思维方法的基础的理解,尤其是对于问题本身实质性的理解。例如,在应用题“一箱货物,先拿出168件,又拿出剩下的2/3,这时箱里剩下的正好是货物总数的1/7,这箱货物共有多少件”的解答中,学生特别容易弄混总量和部分的关系,从而解题思路容易混乱,对于条件和条件之间的关系理解也一团糟,从而导致解题思路混乱。而题目并不是特别难,只要整理好解题思路,能够弄清楚条件之间的逻辑关系,就很容易解对此题答案是294件。因此,教师应当鼓励学生进行反思,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二、六年级数学总复习中,系统地分析问题和抓好基础问题

(一)系统地分析问题小学六年级数学复习阶段,学生压力大,而教师的教学任务也是相当的繁重。因此,教师应当认真把握好教学的目标,努力完成教学任务,扩展学生的数学知识范围的同时,把握好数学的教学顺序,将教学结构设计最佳化,促使学生充分了解数学基础知识和教学重难点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数学素养。另一方面,教师应当做好课堂观察和课堂课后作业的评价,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每个学生学习中的长处和短处,进行有针对性的补习,有针对性地根据他们的心理和学习特点鼓励学生成为学习的小主人,从而能够有针对性地对数学知识做出符合自己自身特点的复习目标计划。

(二)抓好基础问题数学基础问题在于四个方面,即概念、逻辑思维、方程的推导以及知识之间的联系。一是概念。教师应当改变学生容易将内容和关系混淆的现状,让学生理解各个知识点的本质内涵和特征。例如,判断两个圆柱体积关系,就是要看圆柱体的底面积是否相等,而且还要比较圆柱体的高,且其关键是比较底面积和高的最终乘积大小。二是要培养和拓展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在数学复习中,对于同一个题目,教师应当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进行解答,并且引导学生对各种解答方法进行比较,了解教学方法的各种效果。三是方程式推导过程。比如圆的面积、圆柱、圆锥的体积,这些计算公式的推导,比较繁琐,因此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进行亲自实践,进行合作讨论,自己进行推导。这样,学生就会清楚地了解公式推导的过程以及本质内涵,用这些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就不会生搬硬套一些公式,而是不管题型怎么变化,学生都能够理顺逻辑关系,能够顺利得解答题目。四是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掌握知识之间的关系。公式、应用题、计算题、方程式、尤其是应用题,方程式的综合利用,学生容易糊涂,这些学习弊端源起于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因此教师应当促使学生真正理解数学方法论,督促学生学习好数学基础知识,这样才能为提高应用题的解题能力打下扎实的基础。

篇(7)

观察是儿童认识世界、增长知识的重要途径,教师在教学中要从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入手,教给他们观察的方法,养成乐于观察、勤于观察的习惯,在观察事物之时,为使学生摆脱被动状态,变“老师要我观察”为“我要观察”,以形成一种观察的动力,所以得让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在观察的基础上展开想象,并通过自己的语言说出来,从而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为写作文打下坚实的基础。秋天到了,老师带着低年级儿童到树林里去玩,一边玩、一边引导学生观察树林里树的品种、树叶的形状、颜色等不同情况。这些树形态多异、姿态华美。教师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1.秋天到了,树叶的颜色有什么变化?2.如果我们把这些可爱的小树当人写,该怎么说?3.秋风一吹,树叶会怎样?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在情趣盎然的气氛中练习说话。回到教室老师打开多媒体,放了一段秋天森林景色课件,引导学生看,并让学生自己说出来,最后概括说:“秋天,森林里的树真是又多又美丽”,这样从观察入手对学生进行说话训练,为今后作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引导学生广泛阅读

小学语文教材学生不仅要通过阅读理解文意,受到教育、获得间接经验,还要从读悟写,领会文作的写作方法和技巧。通过阅读,可以获取很多的知识,这些知识是直接从生活中难以得到的,它是打好作文基础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学生写作文,如只局限于自己的生活经验,写出的作文虽然也文从字顺,但显得单薄而没有分量。有的学生从表达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能联系阅读中得来的有关知识,写出来的作文相对就有了深度和广度。因此,学生的知识面宽,作文才写得厚实。从阅读中还可以获得潜移默化的思想和观点。“读书明理”,书读得多,道理就懂得多,认识也就提高了。而有些思想是潜移默化的,不是一下子就能灌输到孩子的头脑中,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学生懂得道理多,提高了认识,就可以运用这些思想去观察社会、观察自然,去分析社会和自然中的种种现象,去判别真善美和假恶丑,也就能凝练自己的看法,写作文的时候也就不愁没有思想观点去统率材料了。

三、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心理学》理论指出:“具有学习兴趣的学生,会把学习看成是内心的满足,不是当作负担。”在目前学生普遍认为“习作难,一见习作心就烦”的情况下,习作指导课能否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就不是一个简单的方法问题。在习作教学中,老师都力图用各种方法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习作兴趣,进行“引趣”设计,突出趣味教学的效果。如二年级说写训练课《我喜爱的水果》,老师先以苹果为例,出示各种苹果,看形、看颜色,削开果皮观察果的肉,再把苹果切为两半,观察果子的内部构造。最后,把苹果分成小块让学生品尝味道,这里通过学生看一看,说一说,尝一尝,从说一句完整的话到说几句连贯的话,继而表达一个中心。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既训练了学生说话的条理性,又学到了观察认识事物的方法。在上《我喜欢的小动物》说话课时,老师先出一个谜语让学生猜:“名字叫小花,喜欢摇尾巴,夜里睡门口,小偷最怕他。”当学生猜出是“狗”时,老师又说:“它们的名称是什么?”生答:“动物。”然后师提出:“你们见过哪些动物?”运用猜谜开头引起学生兴趣,跟着这个思路,使说话训练步步深入。

四、积极渗透思想教育

篇(8)

二、声乐教学模式的改革

目前我国中等艺术学校声乐教学课沿用“一对一”的小课教学模式,教师对每位声乐专业的学生一周安排两节小课。这种教学模式的优点是针对性强、因材施教,但是也有弊端,如费时费力、学生之间缺乏探讨、束缚学生的视野等。时代在发展,我们面对的授课对象与过去不同,如果仍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势必制约中等艺术学校声乐教学的发展。因此,笔者认为我们应根据授课对象的年龄、学习程度等实际情况,对现有的教学模式进行必要的、适当的调整和改革。

1.对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应采取“一对二”的教学模式。

如今,中等艺术学校声乐专业学生的入学年龄为14~16岁,比以往学生的入学年龄小很多。学生正处于变声期,如果一节课之内对他们进行连续的声乐训练,他们的嗓子容易疲劳、沙哑,影响其发声器官的健康发育。因此,我们对他们应采取“一对二”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在训练当中不仅使学生的发声器官得到休息,而且能使两位学生互相观摩,有利于他们对技巧的掌握。

2.对二年级的学生要采取“一对一”的教学模式。

通过前一年的学习,二年级学生掌握了一些声乐技术技巧,有了较好的基本功,发声器官的承受能力也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升。我们对他们应该采取“一对一”的教学模式,加大声乐训练力度,适当地拓展音域,为三年级的高考冲刺打好基础。

3.对三年级的学生应采取“一周三节课”的教学模式。

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绝大多数要参加艺术类高考,他们的学习任务非常重,需要加强专业和文化课的学习。因此,对他们的声乐课应从“一周两节课”增加到“一周三节课”,使他们的声乐水平得到提升,在激烈的竞争中能够脱颖而出。

4.对演唱方面有问题的学生老师们要采取共同“会诊”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当中,教师会遇到演唱方面具有不良习惯的、有问题的学生,这类学生教起来非常困难。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像我国著名声乐教育家沈湘教授那样辅导男女各声部的学生,而且还能够让他们在国内外声乐大赛上屡次获奖的人,在声乐界是罕见的。教学当中,有些教师善于解决男生提喉头的问题,有些则善于解决女生真假声不合的问题。因此,当声乐教师遇到难教的学生时,声乐教研室的老师们就会及时“会诊”,各显其能,彼此交换意见,指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及方法,使学生受益匪浅。

三、声乐教材的改革

教材是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但当前我国中等艺术学校还没有统一规范的声乐教材。我们使用的教材基本照搬高等师范院校或高等音乐学院的声乐教材。由于中等艺术学校与高等音乐学府在声乐技能技巧要求、培养目标等多方面有着很大差别,二者在教学内容上有所不同。“声乐教学内容决定于不同教育层次的培养目标。”声乐教学内容的选择是有针对性的。然而在教材的选择上,有些教师喜欢按照自己的意愿为学生布置练声曲或声乐作品,随意性很大,缺乏明确统一标准和依据;有些声乐教师甚至列出一张声乐作品名单给每位学生一份,根本没有考虑学生的具体情况,缺乏针对性;有些教师布置声乐作品时范围狭窄,局限在旧作品上,不主动积极地布置新作品,曲目缺乏横向突破,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由此可见,没有统一规范的声乐教材就会影响声乐课的实际运用和操作,进而影响教学质量。教育部门应组织教学经验丰富的声乐教师编撰一套适合中等艺术学校的声乐专业教材。在教材内容的选择上可以参考高等音乐学府教材,对它进行提炼、简化并在内容上进行适当的增补。教材要明确体现出中等艺术学校声乐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要强调教材的针对性、通俗性和趣味性,使学生能够“寓学于乐”、易于理解和接受,为学生在专业学习道路上的良好发展奠定基础。教师在教材的选择上应考虑到以下方面的问题:

1.教材必须有针对性。

在教学当中,有些教师不论是男生还是女生都用同一个练声曲;不论舌根紧的还是提喉结的都用i母音练声;无论一年级学生还是二年级学生都用同一个声乐作品进行训练,缺乏针对性,严重影响学生的进步。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不一样,学习程度也不一样,因此,教师选择教材内容时必须有针对性,要考虑到学生的训练程度、存在的问题以及哪些练习适合,避免盲目性。如对提喉结演唱的学生多用下行的u母音练习;舌根紧的学生多唱a母音的跳音练习;初学者唱《月之故乡》《大海啊!故乡》《花非花》等简短易唱的作品;具备一定演唱能力的学生唱《长城永在我心上》《妮娜》《草原之夜》等难度稍大的作品。针对性的原则就是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教师只有有针对性地选择教材,才能使每位学生扬长补短,收到教学效果。

2.教材内容要丰富多彩。

在教学当中,我们基本上一直沿用那些旧作品,学生很少接触新作品。当然有些旧作品是经典曲目、经典教材,诸如《红豆词》《叫我如何不想他》《我的太阳》《祖国慈祥的母亲》等。然而艺术本身是发展的,人们的审美标准也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展的,新时代涌现出了一批被声乐专业学生和广大群众喜爱的具有艺术性、思想性的新作品,如《往日时光》《跟你走》《呼伦贝尔大草原》等。这些作品不仅在声乐技巧运用方面有较大的发展和提高,作品风格上也多样化,深受学生们的喜欢,易于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师在教材内容的选择上不仅要选择旧的经典作品还要敢于开发新作品。把这些新作品充实到教材内容中不仅起到丰富教材内容的作用,还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篇(9)

2在校安置缓刑考验期学生

缓刑考验期的在校学生安置是法制共建协议的重要内容。部分高年级已经完成义务教育,学生犯罪后,一旦判处刑罚,学校一般按照校规校纪开除处分,将这类学生推向社会,如果不加管理,极易再犯罪或自暴自弃。缓刑考验期学生应当接受社区矫正,由社区矫正机构也就是司法局社区矫正人员定期管理。但作为审判机关的法院,在不影响学生学业并保护其隐私的情况下,也会定期回访,和学校、社区矫正机关共同做好帮扶、教育工作,对于存在生活等困难的,法院也会予以救助。成年后步入社会的,法院也会对有些学生进行适时跟踪,但本人拒绝的,法院不会强行教育或督导。

3增强法制教育团队专业力量

作为法制教育工作力量的重要一环,法院承担的任务不仅仅局限于与学校的法治共建,更承担着对其他教育力量的督促与指导。严格培养教师的法制教育素养通州法院对全区新入职教师、小学德育校长德育主任及幼儿园公招人员进行过法制教育讲座。于俊平表示,这三类人员均需学习必要的校园纠纷案件应对和法律知识,需要了解法律对学校和老师的责任要求。他认为,一些教师确实存在着法律知识匮乏的情况。针对这三个实施法制教育工作的群体,培训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针对新入职教师,会通过讲解一些违法犯罪预防的知识和案例,尤其是本辖区教师违法以及犯罪的案例,以接近性和生动性感染老师,提升他们的守法意识。针对小学德育校长、德育主任,重点在未成年被害预防讲解,并强调法制教育的大局观。针对幼儿园公招人员,主要从他们的具体工作入手,如饮食安全、校园安全事故等。幼儿园老师和小学老师培训的不同点还需参照侵权法38条至40条,因为分别对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行为能力人做了不同规定,前者责任要求更高,故要求和注意的问题也更多。促进家校联合,建立有效地未成年人权利保障和救济机制通州法院会定期与学校协商,利用召开家长会的机会,由法院的法制副校长到校授课,以案例教学等多种形式,提高家长的监护意识和守法意识,促使其承担起监护责任。组织涉事家长到法院开展系统、专业的家庭教育指导,指导家长用合理方式教育孩子,强化对孩子的保护意识。同时,将未成年学生被侵权、被侵害案件情况及时通报校方,提高学校法制安全教育的针对性。另外,法院也会向相关部门建议或进行联合发文的方式,建立有效地未成年人权利保障和救济机制,关注来京务工人员的生活境况;同时,针对刑事案件多发问题,建议治安重点地区的派出所、治安巡防部门做好警务防范工作,堵塞社会管理漏洞。

篇(10)

(一)授课模式僵化,教育理念陈旧

在持续多年的实习教学指导工作中,感受最为强烈的是“90后”大学生和即将退休的“60后”老教师授课几乎无区别。虽然教改、课改不断在改,但是我们培养的学生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却依然固化。虽然学生、课标不断在变,但是我们培养的学生的授课模式依然僵化。例如,讲授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小蝌蚪找妈妈》这篇课文,96%的授课学生依旧按照传统固定模式进行讲授。基本授课“格式”不外乎三类:之一是教师先领读一遍课文,然后让一个学生读第一段,另一个学生读第二段……最后全体同学一起通读课文;之二是按座位分读,按性别分读,按小组分读,最后全体同学一起通读课文;之三是把课文内容复制到多媒体课件上,一个或一列或一组或男女分读课文,最后全体同学一起通读课文。这三种教学形式看似有所不同,但教学理念、授课模式和教学方法无质性变化。只有不足4%的实习学生在“教语文”的同时,运用探究式教学法,通过启发小学生思考小蝌蚪为何有尾巴、小蝌蚪为何长的和妈妈不一样、小蝌蚪为何先长后腿不是前腿、小蝌蚪为何要找妈妈等问题,来激发小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灌输式”教学盛行,课堂启发诱导不足

随着教改和课改的持续推进,教育理念在不断变革,原本“满堂灌”或者“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广受诟病,取而代之大为提倡的是启发式、探究式教学方式。反对“满堂灌”式的讲授法,倡导“师生互动”,变教师主导为学生主体,还课堂于学生是当前教改的主旋律。诸如大力推广的杜郎口中学“10+35”模式(教师用10分钟分配学习任务和予以点拨引导,学生用35分钟“自学+合作+探究”),就是传统教学方式改革的典型代表。令人困惑的是,教育专业学生自己反对甚至反感的教学方式,实习教学中却频繁出现在其身上。调查结果显示,高师院校小学教育专业,90%的学生反对教师满堂灌的授课方式;93%的学生赞同还课堂于学生,师生互动、讨论和探究;92%的学生认为其在实习教学中缺失启发式、探究式教学方式;95%的学生认为其在实习教学中缺乏真正的师生互动;82%的学生认为其在实习教学中“满堂灌”或者“变相满堂灌”。

(三)教学过度依赖网络资源,学科专业素养亟待提高

当前我们处于一个高度信息化的时代,电脑和智能手机几乎成为人人必备之物,利用电脑、智能手机或者其他电子产品上网浏览信息、收集资料或者学习,已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虽然便利的网络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现成的、可供参考的或者直接可拿来用的资料。但是,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利弊共存体。不可否认,便利的网络资源也让今天的大学生养成了过度网络依赖症。教学资源“拿来主义”盛行,甚至已严重到无网络不能授课的程度。笔者多年观察发现,学生实习教学授课用的教案或者教学课件多是从网上下载,有的甚至照单全收,不做任何改动。因此,导致很多教育专业学生在实习授课过程中高度依赖多媒体,一旦多媒体出现故障问题,便手足无措不知或者不会讲课,或者不得不中途中断授课。实习教学授课成为网络资源的“代言人”,缺失本人的思想观点和教学特色的教学普遍存在。当前小学教师学历层次较以往有大幅度提升,由原来20世纪90年代中等师范学历到高等师范专科学历,再到今天高等师范大学本科学历及以上,较短时间经历了一个快速提升的过程。虽然大学生学历提高了,但是学科专业素养仍然不容乐观。例如,高师院校小学教育语文专业实习学生讲授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普罗米修斯》这篇课文,95%的实习学生不知道宙斯为何不让普罗米修斯把火给人类?宙斯为何不希望人类更好地生活?讲不清普罗米修斯盗火给人类做了好事,为何会受到宙斯的惩罚?97%的实习学生照本宣科讲解。95%的小学生听老师讲完该课后一头雾水,仍然不知为何普罗米修斯盗火给人类,做了好事会受到严酷的惩罚,有的甚至误认为做好事要慎重,因为有可能要付出沉重代价。这样的结果,从根本上背离了本篇课文的本意,甚至对小学生构成严重误导。

(四)课堂秩序失控,管理和沟通能力有待提高

没有良好有序的课堂秩序做前提,再好的教学效果也会大打折扣。作为实习教学指导教师,通过多年观察发现,当前实习教学中存在的首要问题是小学生的课堂管理问题,管不住、管不好、管不了呈现普遍态势。有的实习学生甚至必须请班主任老师坐镇课堂,才能顺利完成正常的授课任务。调查结果证实上述观点,实习学生中92%的认为其在教学中碰到的最大问题是对小学生的管理;89%的认为对小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感到束手无策;85%的学生认为在小学生管理方面,自己和非教师教育专业的学生相比无明显优势;35%的学生实习教学中请过小学班主任教师辅助维护课堂秩序。

二、高师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实习教学的问题成因与建议

(一)问题成因

通过对高校教师、实习学生、和小学实习指导教师三类人群的调查,发现导致上述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课程设计比例失当,部分课程缺失,教师教育理念僵化

当前高师院校小学教育专业部分课程的开设和教学,与当前教改课改相脱节。课改和教改的理念、内容未能及时充实到高校的教学内容中,理论教学内容比重过大,重教育理论学习,轻实习教学实践问题依旧存在。班级和课堂管理类课程缺失,部分高校教师教学方式仍然保守僵化。75%的实习学生认为,高校教师教育理念需更新;78%的实习学生认为,小学实习指导教师教学理念和方式陈旧;80%的实习学生认为,班级和课堂管理类课程的缺失是导致其课堂教学秩序失控的主要原因。

2.实习学生基础知识薄弱,知识面窄,专业素养低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快速转型和发展的特殊阶段,社会功利心态和浮躁之风客观存在。“90后”大学生浸溺其中难以独善其身。80%的高校教师认为,当前在读大学生学习态度较以往大学生更加浮躁、功利和现实;83%的小学实习指导教师认为,其指导的学生知识面窄;86%的实习学生认为,专业知识薄弱、知识面过窄是导致实习学生教学照本宣科,难以做到旁征博引的重要原因;90%的实习学生认为自身专业知识素养有待提高。

3.基地学校实习制度不健全,指导教师缺乏专业培训和认定,指导随意性大

据笔者观察发现,当前大多数实习基地学校没有针对实习学生的实习制度。实习指导教师的选择和安排随意性大,实习指导教师没有经过专门的培训和资格认定。多数实习指导教师对实习教学任务、内容及考核标准不明确,致使实习指导教师指导实习学生时随意性增大,以致出现同一所小学同一批实习学生实习教学情形大相径庭之怪现状。96%的实习生认为,实习教学能否授课及授课时数主要取决于指导教师;90%的实习生认为,实习成绩的给定主要取决于实习指导教师与自己关系的和谐程度;85%的实习生认为,实习指导教师对其教学的指导主要依据自身教学经验,指导效果差异性大。

(二)建议

1.调整和修改高师小学教育专业培养方案,致力于课程

培养体系和培养方式的改进。增设小学班级和课堂管理类课程;增设课改和教改内容;加大实习教学课时和学分比重;增强教师对当前教育教学热点、焦点及改革发展动态的关注度;设法降低教师教学的惰性和惯性;加快高校教师教育理念的更新。

2.高师小学教育专业应

加大对专业基础知识的考核力度,拓宽在读学生的知识面;加强对学生课堂学习和考试的管理,努力营造和创设优良的学习氛围和环境;最大限度降低社会浮躁和功利心态对学生学习的影响和干扰。

上一篇: 研究生科研论文 下一篇: 暑期大家访活动总结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