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07 04:15:36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固定资产投资分析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一)新开工项目及投资完成情况
2006年累计新开工项目14036个,同比增长33.8%,占开工建设项目总数的68.1%;计划投资5523亿元,增长35.3%,占投资总规模的43.4%。
全年完成投资5382亿元,同比增长41.1%,占计划投资的97.4%。在已完成的投资中,建安工程费占投资额的38.8%,设备工器具购置费占45.2%。完工投产项目8634个,增长45.7%;新增固定资产2968亿元,增长36.6%。
2006年机械行业开工项目、完工项目、实际完成投资额的同比增速均在40%左右;其中用于建筑设施增长40%,用于购置设备及器具增长42.2%。继续呈加速态势。
(二)投资来源构成
2006年固定资产投资中,企业自筹资金占78.4%,同比增长46.8%;国内贷款占8.5%、同比增长39.6%;国家投资占0.4%,同比增长27.8%;利用外资占8.3%,同比增长4.4%。据了解,企业自筹资金中,一部分是企业的自有资金,大部分是以土地置换的资金。
在各类所有制企业中,国内企业投资占投资总额的76.5%;港澳台商投资占5.5%,外商投资占17.7%,个体经营企业投资占0.3%。
国内企业的投资中,有限责任公司和私营企业占投资总额的53%,国有和国有独资企业的投资占7.8%
二、主要特点
(一)投资意愿不断增强
近年来,机械产业被多数省区市列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后,各地支持机械行业的积极性进一步增加,机械企业加快改扩建进度。此外,国家出台限制高耗能行业发展的政策,使部分投资者开始转向机械行业。有的乡镇、个体企业开始承接生产机械产品。由于专业细分程度高,适应中小投资者投资需要,机械行业得到迅速发展,并形成区域集聚效应,使技术比较成熟、生产工艺和装备较单一、投资门槛较低的产品投资总体规模扩张很快。
(二)自筹资金渐趋主导
近年来,由于政策稳定,市场兴旺,机械企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并积累了一部分资金,为企业利用自有资金开展较大规模的技术改造和基本建设打下一定基础。此外,利用城市土地置换,机械企业获得资金和土地,纷纷投资建设新厂,并借机改善工艺装备、扩大生产规模。2006年自筹资金占全部固定资产投资近80%,一改以往依靠银行贷款或国家拨款的局面。
(三)形成一批高水平制造能力
通过技术改造和基本建设,2006年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形成了一批现代化的加工能力。新增生产750万伏及以上的特高压输变电设备、100万千瓦级超超临界火电和核电的机组、70万千瓦水电机组,1000千瓦级以上的风力发电、大型冷热连轧机、大型石化设备、重型加工机床等重大技术装备制造所需的重型、超大型、高精度、高等级加工设备。1.5万吨自由锻造水压机的建成,解决了我国核电等大型发电设备、石化装置、船舶所需的大型锻件的锻造加工瓶颈。机床、工程机械、内燃机、减速机等产品批量生产,形成了一批先进的现代化加工和装配生产线。形成了一批光伏电池、变频器、环保设备、资源再利用设备等新型产品生产能力。
(四)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依然存在
在2006年投资中,一部分技术成熟、工艺简单、生产流程短的传统产品生产,以及产业聚集区中的同类产品生产,存在较为严重的重复建设,加剧了机械产品供大于求的局面。有的企业只是在原有产品基础上扩大系列产品范围;有的企业由配套产品生产转为主机产品,虽然扩大了生产总能力,但产品档次和技术水平并没有改变。
三、有关措施建议
(一)加大产业政策执行力度
随着宏观调控、结构调整不断深化,国家有关产业政策出台并逐步完善。各地政府要加大贯彻力度,积极引导投资者采用先进工艺和装备,引导投资发展方向,防止落后产品生产规模的扩大。对违反产业政策采用淘汰设备和工艺的企业,要按照产业政策和国家相关法规坚决予以限制,并逐步加以淘汰。
(一)增速平稳
2005年投资增长延续了上年快速增长的势头,前三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7061亿元,同比增长26.1%,比上年同期仅低1.6个百分点。但与上年“前高后低”不同是,2005年投资增长比较平稳,并未出现有人预计的“硬着陆”,9月比增长最慢的2月份仅高出3.1个百分点,增速较快而且平稳对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发挥了重要作用,表明国家“有保有压,区别对待”的政策效应正在显现。
(二)结构改善
2005年投资在保持较快增长速度的同时,投资结构也在不断改善。从产业结构看,农业投资得到加强,工业投资增速放缓,第三产业投资增速基本保持稳定:前三季度,第一产业在上年高增长的基础上又增长18.7%;第二产业投资增长比去年同期下降6.9个百分点。从行业结构看,煤、电、油、运等国民经济薄弱环节投资增速加快,大部分高耗能、高污染行业投资增速明显回落:1―9月份煤炭开采及洗选业在去年同期增长63.7%的基础上同比又增长76.8%,增速提高13.1个百分点;铁路运输业投资629亿元,增长41.1%,增速提高39个百分点。黑色金属采选和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投资1733亿元,增长28.1%,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6.1个百分点。
(三)能源约束减缓
从供需两方面来看,能源约束矛盾趋于缓解。受经济高位调整,工业尤其是重工业生产增速回落,对能源的需求增速也开始回落;与此同时,投资增加和价格上涨,刺激了能源行业供给的增长。以煤炭需求为例,上半年除钢铁行业保持较快增长外,火电、化工、建材等主要耗煤行业增速均有所回落,受此影响,煤炭需求也在回落;受煤炭出口退税政策的影响,煤炭出口也在减少,进口在增加。由于需求回落和净出口减少,煤炭紧张状况总体呈缓解态势,库存水平明显上升,从3月份开始回升,8月末达到1.33亿吨,比年初增长28.5%。同样,由于价格上涨和电力供应增加等原因,石油产品需求也出现明显回落。
(四)投资消费比例从失调趋向均衡
投资消费严重失衡成为影响国民经济稳定增长最大的不稳定因素。但由于城乡居民收入增幅提高等原因,今年消费需求也出现了强烈反弹。1―9月份,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去年同期增长13%,实际增幅同比提高2.4个百分点。尽管目前不能准确测算消费率的最终变化,但通过分析,我们预计今年消费率和投资率之差会有所缩小,二者之间的非均衡会得到一定程度的矫正。
尽管今年投资从总体上运行状况良好,但也存在一些亟待关注和解决的问题:粗放型特征进一步强化;经济增进型项目比重过大,社会发展型项目不足;政府投资调控者与投资者主体双重角色的错位突出。可以说,这两年投资“压”不“下”的重要根源在于这种双重角色关系模糊和定位不清,从而使得相当政策执行效果大打折扣。
二、2006年投资增长的环境分析与趋势预测
(一)有利因素
一是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工作大局,为投资保持一定的增长打下了良好基础。制定“十一五”规划的第一个原则是“必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可以预见,明年国家将继续实行“有保有压、区别对待”的政策,既加强对环境污染大、技术水平低、市场供过于求产业的调控,又要保护地方和行业在政策范围内发展的积极性,避免大起大落。
二是宏观经济景气周期处在高位调整期。2003年以来,我国经济进入了一个上升期,一般来讲,经济增长的短周期(基钦周期)为3―5年,虽然本轮经济周期的扩张期的峰顶已经越过,但现在还未出现也不大可能出现快速回落,经济处在峰顶之后的高位调整期。从今年经济运行的实际状况来看,由于今年投资、消费和外贸三个方面需求都保持了较高且稳定的增长,因此GDP增长将处在比较高的水平,初步预计全年增长率在9.4%左右。从目前国际国内环境和宏观调控政策取向来看,我国经济高增长与低物价相伴随的态势还会持续一段时间。由于经济增长与投资相关度很高,因此,经济增长有助于投资的较快增长。
三是各地换届效应促进政府主导性投资增加。明年是十七大召开的前一年,也是各地的换届年。根据历史经验,每到换届年,由于各地新任领导都希望多出政绩,在干部政绩考核惟GDP是论制度没有根本改变的条件下,多出政绩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加大投资。因此,政府换届效应(政治周期)将对明年投资产生促进作用。
四是消费需求有望实现较快增长。由于投资和出口的波动性较大,所以在三大需求中,消费是稳定经济增长的基础,只有消费拉动型的经济才是可持续的。近两年以来,居民收入的稳步增长、农业税减免,有力地促进了消费需求较快增长。稳定的经济增长使人们对经济前景、收入预期充满信心,消费信心逐月提高、以及即将出台的个人所得税和职工住房改革新举措等利好因素将继续推动明年消费需求的扩大。尽管消费需求较投资后起是经济周期由上升期转向稳定期的重要特征,但是消费高增长对提高投资者信心,提高投资者积极性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五是资金充裕、利率走低,有利于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由于今年经济高增长并未导致物价同时跟进,从而使明年加息预期大大减弱;同业拆借市场上,银行间市场利率比上年同期低0.79个百分点;从金融机构存贷差来看,今年前三季度为8.4万亿元人民币,高于上年同期2.7万亿元人民币。市场资金供给充裕,利率将走低,有利于企业降低筹资成本,增强投资者的信心和投资意愿。
(二)不利因素
一是国际油价居高不下。2005年以来,国际油价在大涨两年的基础上继续狂涨,不断刷新历史纪录。我国经济近两年石油消费增速超过10%,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不断上升,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已达到40%,因此石油价格连续冲高,必将给国民经济各行业带来冲击,影响企业利润从而削弱企业自主投资能力。
二是人民币汇率调整和小幅上升,净出口带来的增长动力减弱。
三是企业效益水平下降。由于处于经济周期的回调期,预计2006年我国企业效益水平将继续下滑,这将减弱企业自主投资能力。
四是基数较高。在去年高增长的基础上,今年前三季度投资增长26.1%,在建规模相当大。
(三)趋势预测
2006年,如果政策保持稳定性和连续性,投资将呈现稳中趋降的增长态势,既不会出现大起也不会出现大落的局面,预计全年全社会投资增长20%,比2005年回落5.3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2%,低于上年同期5个百分点;在总量继续保持较快增加的同时,由于政策稳定、基数较低、内在冲动大等原因,房地产投资将继续保持稳定增长,增速既不会大升也不会骤降,预计增长20.5%,比上年同期回落1个百分点。
三、政策建议
(一)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整个投资工作,把提高投资的质量和效益作为投资工作的重中之重
早在1994年国家就提出了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政策思路,但是10年来,经济增长方式并没有摆脱重速度、重数量;轻质量、轻效益的老路。投资模式粗放、投资质量和效益不高,使我国土地、淡水、能源、矿产资源等供求矛盾进一步加剧。为此,必须转变现行的发展模式,坚持科学发展观,把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方针落到投资的一切领域和环节。必须走以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基础的循环经济之路,加快发展低耗能、低排放的经济,严格限制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和浪费资源的产业发展。
(二)加快和完善政府投资管理体制改革,界定与理顺政府作为投资调控者和投资者关系,严格限制政府对社会投资的直接干预
鉴于政府兼有投资活动调控者和参与者二重角色的矛盾,因此,一是应及时出台界定政府投资领域的细则。建议下一步加快制定详尽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政府可投资行业目录》,把政府投资严格限定在提供公共物品(包括部分准公共物品)的范围;二是借鉴国外有效提供公共物品的成功经验,使越来越多的公共物品私人化、社会化,进而提高公共物品的供给效率,减少政府对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事实上,我国对公共物品市场化已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但还需进一步加快政策。
(三)继续加大新增财政收入向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倾斜
多年来以提供公共物品为名,增加GDP和政绩为实的经济促进型项目,使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异常突出: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而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医疗卫生(尤其是农村医疗)方面的投入严重不足,有限的教育和医疗资源过分向少数人和少数地区集中,加剧社会不公平程度;各地GDP每年以两位数增长,但对促进就业方面的教育、培训的投入严重不足(“民工荒”与“高失业”并存即是例证),不一而足。因此,建议国家继续加大对基础教育、人员培训、文化、公共卫生、环境保护、缩小地区差距等方面的投资力度,进而促进“五个统筹”的顺利实现。
(四)鼓励和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资,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由于缺乏核心技术,缺少自主知识产权,我国仍主要靠廉价劳动力、资源消耗、土地占用和优惠政策赢得竞争优势,在国际产业分工中仍处于低端位置。测算表明,在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中,70%靠全要素生产率,30%靠能源、原材料、资本和劳动力的投入。我国的情况恰好相反,1978―2004年的26年中,我国经济年平均增长9.4%中,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仅为32%,自然资源、资本、劳动力投入贡献为68%,而且近几年来全要素生产率还存在不断下降的趋势。因此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已经严重掣肘我国经济的发展。因此建议国家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和引导企业走自主创新之路:加快推进企业产权及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改革,克服研发投入的体制;强化国家财税优惠政策的落实工作;改革国有企业业绩考核指标体系,增加自主创新方面的考核指标,以促进企业的自主创新和长远发展;加强企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规范(下转第10页)(上接第16页)人才流动秩序;加强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
Abstract: This paper make the analysis of the reform of the investment situation of China's fixed assets "12th Five-Year" period to, and our future investment in fixed assets control policy given the personal views and suggestions.Key words: fixed assets; investment situation; control policies
中图分类号:F406.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当前政府固定资产的投资分析
政府固定资产投资(以下简称"政府投资")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是引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重要杠杆。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十一五”时期实施4万亿元投资投资计划使得我国固定资产投资总体上保持高位运行状态。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正进入“十二五”时期,较“十一五”时期总体上有所放缓,但随着经济内生动力不断增强,投资增速将呈现出前低后高的基本态势,五年平均增速有望达到20%左右。投资调控政策应把握三个基本取向;一是促进投资平稳运行;二是着力推动投资结构调整,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和民生改善;三是积极培育内生自主投资增长动力。
一) 促进投资平稳运行
着眼于巩固和扩大“十一五”期间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成果,未来一段时期的投资政策需要做出适当调整,从一种应急状态向与经济规模相适应、有利于转变发展方式的常态转变,从“快重准实”向均衡持续投入转变,避免经济因投资的波动造成大的起落,逐步走出行政周期驱动投资周期、投资周期主导经济周期的循环模式,切实促进投资的平稳运行。预计“十二五”时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速在20%左右。降低投资率是后危机时期顺应经济周期规律、实现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理性选择。
长期以来,我国投资率保持了高位运行,2006~2009年平均达到43.7%的高位。长期高投资形成了规模巨大的产能,与社会的消费能力日渐脱离,进而导致总供求之间严重不平衡。在世界经济缓慢复苏、外需保持低速发展的条件下,要求投资有所放缓,投资与消费比例向合理的水平回归。另外,我国投资长期保持高增长是以资源能源的高投入为支撑,以“大进大出”为发展模式,形成了大量附加值低、污染重、资源消耗大的生产能力和产业体系。因此,原有发展模式所支撑的高投资率对我国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以及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极为不利,必须有所降低。但应看到,“十二五”时期,我国城镇化仍将处于加速期,每年将新增900万人就业,国家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不断改善民生、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落实鼓励民间投资的“非公36条”、深入西部大开发战略等区域发展规划、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等政策措施,都将对投资发挥支撑作用。根据模型测算,到2015年,投资率将由2009年的47.5%下降到45%左右,投资增速将由“十一五”时期平均26.2%左右下降到20%左右。“十二五”时期,我国仍处于危机后经济复苏期,前期由于政策刺激力度逐步减弱导致投资增速下滑较大。随着经济复苏进程推进,经济自主性增长动力不断增强,投资将逐步进入新一轮增长周期,投资增速将呈现出前低后高走势。
二)着力推动投资结构调整
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是“十二五”时期的核心主题之一,投资结构调整作为实现“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也必然成为这一时期投资运行的主要特征。
第一,三次产业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近年来,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在三次产业间的比例一直保持相对稳定的基本格局,2006~2009年的三次产业投资平均结构为1.4∶43.0∶55.6。“十二五”时期,在“三农”政策以及2010年出台的一揽子涉农政策的扶持下,第一产业投资增速将稳步提高。随着工业化由规模扩张逐步向质量提高转型,同时在节能减排目标的严格约束下,第二产业投资也将由于高载能行业投资减少不断下降。在加快服务业发展的一系列规划和政策的支持下,第三产业投资将迎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根据模型测算,“十二五”时期,三次产业投资结构将进一步优化,达到1.5∶40.2∶58.3。
第二,在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房地产仍是贡献率较大的投资领域。目前,房价与居民收入相比仍然过高,保障性住房的供给规模与居民需求之间的缺口仍然较大,房价问题已经不仅仅是经济问题,更是一个关系稳定的社会问题。因此,“十二五”时期,房地产调控政策仍将坚持,这在一定程度上对房地产投资增长形成阻力,但考虑到我国城镇化正处于加速阶段,房地产需求仍然旺盛,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将部分弥补商品住房投资增长的缺口。根据模型初步测算,“十二五”时期房地产开发投资平均增速将达到20%左右。
第三,民生领域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将成为投资增长的新亮点。民生领域长期以来,多方面原因决定了我国投资以重工业为主的格局,在基本公共服务等民生领域欠账较多。“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根据国际经验,在这一时期如果经济发展的导向仍然是数量和效率而不顾质量和公平,将很有可能走进“低增长陷阱”。因此,我们有必要在“十二五”时期着力解决因民生领域投资不足而带来的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
第四,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2010年9月8日国务院通过了《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并提出针对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等七个产业为重点的相关扶持政策。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全球气候变化条件下实现产业升级的战略选择,是后危机时期世界各国在新的起点上展开角逐的战略高地,是未来新一轮科技革命可能取得突破的重要领域,也是带动我国投资乃至经济进入新一轮增长的关键产业。因此,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成为“十二五”时期投资增长的又一亮点。
二 未来政府固定资产投资调控的政策建议
政府固定资产未来投资的可行性需要一系列完善的政策加以引导与规范。保持投资合理增长,完善投资体制机制,鼓励扩大民间投资,有效遏制盲目扩张和重复建设,发挥投资对扩大内需的重要作用,促进投资消费良性互动,把扩大投资和增加就业、改善民生有机结合起来,创造最终需求。
一)、深化投资体制改革,不断优化投资环境
规范政府审批,强化投资监管,优化投资环境。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继续清理和调整行政审批项目,进一步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政府进一步退出竞争性投资领域,集中抓好基础设施和公益设施建设,健全政府投资决策机制,规范政府投资资金和项目管理。将政府的投资管理职能从以行政审批为主转到以投资监督管理和为企业服务为主,强化和提高政府的投资规划和信息职能。
二)、切实贯彻鼓励民间投资的政策,促进投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第一,尽快建立起鼓励民间投资的标准和规范。第二,进一步拓宽民间融资渠道,在间接融资方面,应鼓励发展面向中小企业融资的民间银行,同时鼓励大型商业银行增加对民营业务的融资服务。在直接融资方面,应支持中小企业向社会定向募集股份和发行债券,支持发展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平台。第三,统一税法,做到民营企业与国企、外企在税种和税率上具有相同待遇,坚决打击垄断企业对民间投资和民营经济的限制。
三)、采取综合措施,拓宽地方政府融资能力
第一,按照“一级政府、一级事权、一级财权、一级税基、一级预算、一级产权、一级举债权”的方针,进一步推进中央、省、市县三级财税体制改革,有效解决融资平台问题。第二,进一步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特别是省以下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有效缓解基层政府财力薄弱的问题。第三,开征房产税,增加地方政府税源,允许地方政府一定的自主发债权,减小地方政府对土地的过度依赖。
四),树立科学政绩观,完善投资调控体系
20__年全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957.38亿元,比上年增长16.3%,其中基本建设投资3556.95亿元,增长22.7%;更新改造投资929.46亿元,增长11.3%;房地产开发投资1498.28亿元,增长10.5%。
(一)投资增长总体适度,投资运行保持平稳
20__年全省投资运行呈平稳较快增长态势,除1-2月比去年同期增长25.3外,其余月份的增速上下波动不超过3个百分点,基本上在15-17.8之间。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比生产总值增速高3.8个百分点,较好地起到拉动整体经济增长的作用。
(二)工业投资快速增长,九大产业投资增长加快
20__年全省全社会工业投资2722.82亿元,同比增长32.1,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从上年的34.7提高到39.1.九大工业产业投资增长加快。20__年城镇以上投资中九大工业产业共完成投资1125.75亿元,占城镇以上工业投资2182.07亿元的51.6,增长32.4,比上年提高12.1个百分点。其中三大新兴工业产业完成投资677.98亿元,增长29.7,电子信息业、电气机械及专用设备业、石油及化学业分别完成投资258.18亿元、174.21亿元和245.60亿元,增长37.2、19.7和29.9.三大传统工业产业完成投资248.48亿元,增长18.3,纺织服装、食品饮料和建筑材料完成投资分别增长13.8、15.4和24.5.三大潜力工业产业完成投资199.29亿元,增长69.8,森工造纸业、医药和汽车制造业完成投资54.82亿元、29.75亿元和__.71亿元,分别增长60.0、39.5和85.6.九大工业产业投资加快,九大工业产业在工业乃至经济增长中的主导力量进一步加强,进一步促进我省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增强产业竞争力。
(三)建设项目规模增大,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加强
20__年全省城镇以上建设项目计划总投资共15950.77亿元,项目平均投资规模为11205.31万元,比上年增加1550.20万元。投资规模在10亿元以上的大型项目有246个,比上年增加19个,计划投资共9330.87亿元,20__年完成投资1585.31亿元;投资规模在30亿元以上的特大型项目78个,比上年增加11个,计划投资共6550.62亿元,20__年完成投资899.44亿元;投资规模在50亿元以上的超大型项目47个,比上年增加12个,计划投资共5338.74亿元,20__年完成投资586.68亿元。20__年完成投资在10亿元以上的项目有52个,比上年增加19个,共完成投资1023.87亿元,主要集中在石化、电力、地铁、电信和高速公路;完成投资30亿元以上项目有4个,分别是广州大学城建设、韶关钢铁集团公司韶钢系列改造项目、中海壳牌石化项目以及省移动通讯有限责任公司移动电话GSM扩容工程,4个项目共完成投资249.39亿元。
20__年全省基础设施完成投资2309.05亿元,基础设施投资占全社会投资的33.2.全省完成投资10亿元以上的大型项目中,约80为基础设施项目,以基础设施为主体的大型项目投资完成情况较好,有力地拉动全社会投资增长。交通运输建设投资持续增长,全省城镇以上交通运输业完成投资572.40亿元,增长15.5.大型能源项目和电网建设进展顺利,全省城镇以上能源建设投资686.41亿元,同比增长43.8.其中电力建设投资562.52亿元,增长29.8.环保水利建设投资速度加快,全省城镇以上环境、水利设施和污水处理项目建设共完成投资95.87亿元,增长47.6.
(四)房地产投资增长平稳,商品房销售增长较快
20__年全省房地产开发投资保持平稳增长态势,每月增速基本保持在10%左右。住宅完成投资988.56亿元,增长11.1%,占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的66%。房地产开发投资资金来源中,
银行贷款351.78亿元,增长5.3%,自筹资金642.04亿元,增长26.8%。商品房销售额1383.87亿元,增长30.5%,销售面积3693.85万平方米,增长21.1%,销售均价3746元,增长7.7%,其中住宅销售均价3561元,增长8.1%。商品房空置面积2091.95万平方米,下降2.4%。
(五)两翼和山区投资增长加快,区域发展更趋协调
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投资增速明显高于珠江三角洲地区。20__年东西两翼7市完成投资857.07亿元,增长27.1,占全省投资比重由上年的11.3提高到12.3;山区5市完成投资674.21亿元,增长27.3,占全省投资比重由上年8.8上升为9.7.珠三角9市完成投资5131.47亿元,增长14.4,占全省投资比重为73.8.
(六)非国有经济投资快速增长,国有经济投资增长稳定
国有、民营和外资鼎足而立,共同推动固定资产投资平稳较快增长。20__年全省国有经济完成投资2013.45亿元,增长14.5;民营经济完成投资2428.88亿元,增长23.6;外资经济完成投资1742.03亿元,增长28.7.民营经济的快速增长使民营投资逐渐成为我省投资增长的重要力量,20__年全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民营经济投资占34.9%,国有经济投资占28.9%,外资经济投资占25%,民营经济投资比重比上年增加了2.1个百分点。
(七)投资资金来源充足,自筹资金大幅增长
20__年全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到位资金7737.22亿元,超过同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779.84亿元。资金来源中自筹资金4143.20亿元,占53.5;银行贷款1326.29亿元,占17.1;利用外资785.72亿元,占10.2.
二、投资运行中的主要问题
20__年,我省投资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投资结构仍不尽合理,结构调整的步伐有待进一步加快。
(一)科技、教育投资下降
20__年我省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完成城镇以上投资17.68亿元,下降52.8.20__年我省教育完成城镇以上投资172.66亿元,下降10.5.
(二)更新改造投资增速偏低
20__年全省更新改造投资完成额仅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的13.4,增速比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低5个百分点,比20__年更新改造投资增速低8.4个百分点。
(三)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偏低
20__年我省房地产开发投资保持低速平稳增长态势,增速比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低5.8个百分点。
(四)农村投资比重偏低
20__年,我省完成农村投资1110.31亿元,仅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16%。农村投资中的农村私人投资完成265.08亿元,仅增长7.8%。
三、20__年投资工作重点
20__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总体上看,国际国内环境仍然有利于我省投资保持稳定增长。世界经济保持较快增长,制造业加快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我省面临进一步加大利用外资的机遇;中央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积极效应逐步显现;我省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区域合作进一步加强,发展动力增强。预计20__年我省投资将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将达到15左右。为了促进投资实现理性增长、稳定增长和适度增长,初步考虑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重点:
(一)促进固定资产投资平稳较快增长
加强对投资形势预警分析,及时发现、解决投资领域的新情况、新问题;研究采取适应市场经济的调控手段,丰富投资宏观调控的方式方法;加强投资政策与产业政策、信贷政策、土地政策、价格政策等的协调配合,确保投资稳定较快增长。继续保持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二)进一步深化投资体制改革
贯彻实施我省《广东省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办法》、《广东省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20__年本)》和《广东省企业投资项目备案办法》等有关投资体制改革的配套文件。在省属行政公益项目中推行代建制。在政府投资管理专题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广东省政府投资管理办法》。研究省级政府投资项目储备库建设方案,并尽快开展建库工作。加快企业投资项目备案系统和核准系统的建设和完善工作。
(三)进一步调整优化投资结构
根据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要求,进一步优化投资产业结构和区域结构。通过重大项目布局调整,搞好产业地区分工,形成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增强产业特色和功能互补,增强产业竞争力。加大对科技教育的投资力度,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推动珠三角地区资源整合,加快发展高新技术、重化工业和现代服务业。以广州、深圳、佛山为重点,促进珠三角地区加快发展装备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充分发挥临港优势,建设东西两翼钢铁和石油化工基地,促进形成沿海重化产业带。加大扶持力度,支持两翼重大基础设施和重大项目建设,推进两翼经济建设进入快速增长期。以建设公路网、铁路网、海港等为重点,完善东西两翼的交通基础设施。强化工业在两翼发展中的主导地位,充分发挥两翼的临海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临海型、资源型工业和特色经济。加快两翼海洋资源综合开发,建设现代渔港经济区。大力推进山区及东西两翼与珠三角共建产业转移园区,促进产业向欠发达地区转移,加快山区工业发展。鼓励山区发展特色产业,支持山区有条件的地方建设大型电力等能源和其他重大工业项目,切实改善山区经济社会发展环境。
(四)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建设
着手实施"十一五"规划的重大建设项目。集中力量,围绕重点任务、重点领域、重点区域和重大战略性问题,着力推进一批对促进加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强区域合作等具有重大影响的重大项目建设,发挥其对投资的带动作用。积极落实建设条件,确保20__年下半年以来国家新批准的、仍未开工的一批重大项目如期开工建设。加强对重点项目建设的领导和协调服务,确保重点项目建设用地,多渠道筹集重点项目建设资金,加快前期工作进度,提高重点项目监督管理水平。
(五)进一步提高吸收外资质量
在适度扩大利用外资规模的同时,将利用外资与我省的产业结构调整、科技进步与创新、开发人才资源、国有企业改革和扩大就业紧密结合,优化引资的市场结构,大力吸引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资金;优化引资的产业结构,大力吸引外资投向高新技术产业、支柱产业和服务业;优化引资的企业结构,吸引跨国公司特别是世界500强企业到我省设立地区总部、研发中心、采购中心。创新
二、山西省固定资产投资总体概况
近年来山西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呈增长的趋势。2012到2014三年间,山西省全社会投资累计15021亿元,占全社会投资总量的2.4%,其中城镇投资1.3714万亿元,农村投资130亿元,各占山西省累计投资总量91.3%和8.7%。相比全国农村投资占投资总量的24.7%,比山西省高8个百分点,山西省农村投资总量偏低,投资总量不如城镇投入多。
自2012年山西省融资渠道中民间投资增长速度加快,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自筹资金13017.44亿元,年均增长22.5%;利用外资189.378亿元,年均增长9.6%;国内贷款3515.043亿元,年均增长21.8%;国家预算内资金1335.493,年均增长35%。民间投资的比例逐年增多,在部分行业占据重要地位。山西省的固定资产投资总体呈现融资渠道单一,投资总量少,投资效率低。
三、山西省固定资产投资结构及问题分析
首先从主体结构来看,国有经济投资比重有上升的趋势,从2010年的105亿元增加到2014年的3189亿元,国有经济投资仍处于投资主体的主导地位,占45%以上,投资主体单一。山西省利用外资、个体经济、股份制经济投资比例小且增幅不大,这些数据说明山西省投资主体结构尚需调整与改进。
其次从供给结构来看,2010年以来,山西省在国家实施大项目战略的带动下,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在不断增长,投资成为山西省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与此同时,山西省的国家预算内投资呈逐年增长的趋势,这说明国家在对山西实施转型跨越发展战略的情况下,加大对山西省全社会固定资产的投资。来自国内贷款的比例总体呈下降趋势,这说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银行逐渐规范信贷制度,提高贷款门槛,而山西省位于中部地区,经济欠发达,经济实力相对弱,一些商业银行不敢介入,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山西省的筹资渠道,制约经济发展。2010~2014年利用外资的比例也逐渐下降,主要是因为山西省的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水平,使得招商引资的优势难以发挥。另外自筹资金所占比例在60%以上,这主要是来自山西省的地方财政自筹资金、各主管部门的自筹资金、企业事业单位的自筹资金。
再次从产业投资结构来看,第一产业基本保持在2%~4%,所占比例相对较低,第二产业保持在40%~55%,所占比例略有下降,第三产业保持在40%~50%。我们从中可以看出,三大产业投资不协调,严重制约山西省经济发展。城乡投资不协调,一直以来山西省对农村投资力度不够,会限制农村经济的发展,如果不解决这一问题,将会影响山西省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最后从固定资产投资率来看,山西省固定资产投资率与全国相比较低,山西省固定资产投资率基本保持在45%~55%,所占比例相对低,全国固定资产投资率保持在50%~70%。固定资产投资率低会影响固定资产投资效益。如果不解决这一问题将会严重制约山西省经济发展。
四、优化山西省固定资产投资结构的对策
第一,建立和健全山西省固定资产投资结构调整的诱导机制,早前的投资主要来源于国家预算支出,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内贷款和自筹资金的比例较高。从固定资产投资来源的发展趋势来看,宏观调控已不能通过对微观投资主体的直接干预来实现,而应通过政府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来实现。基于这一原因,应该建立固定资产投资的诱导机制。
第二,拓宽融资渠道,增加投资总量,山西省应从结构调整的源头上解决投资总量不足的问题,首先要提高政府工作效率。政府形象和工作效率是影响外商投资的直接因素,打造服务型政府,提升吸引外资的能力。其次积极优化外商投资结构。利用外资必须同山西省经济结构调整、促进产业结构优化相结合。
投资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在资源型地区,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更加明显。山西是典型的资源型省份,立足于产业结构调整,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分析改革开放以来山西省投资效益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固定资产投资效益的概念
固定资产投资经济效益,是指固定资产投资活动中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比率。在固定资产投资活动中,投入表现为在固定资产投资建造和购置过程中消耗的人工、建筑材料及有关的费用,购置的设备、工具、器具。产出则表现为固定资产投资形成的新增固定资产、新增生产能力(或工程效益)以及通过固定资产投资新增加的产出(如GDP)、利润和税金等。反映固定资产投资效益的指标分为微观效益指标和宏观效益指标。微观投资效益指标主要包括建设工期、单位生产能力投资、生产能力利用率、投资回收率、新增固定资产产值率等,反映投资项目的直接经济效益及投资资源的利用率,即投资过程中的资源耗费大小与投资完工后供给能力或产出水平的大小。宏观投资效益指标主要包括建设周期、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投资效果系数、固定资产投资率等,反映的是以国民经济为总体,众多建设项目效益及其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而产生的连锁效益的总和,反映资源配置的总体效益,与政府在促进经济增长、技术进步、社会稳定以及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相联系。本文仅利用固定资产投资率、投资效果系数及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3个指标,对山西省的宏观投资效益进行综合评价。
二、山西省投资效益分析
(一)固定资产投资率
固定资产投资率是指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反映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其计算公式为:
固定资产投资率=固定资产投资额/国内生产总值*100%。
有关资料分析显示,在经济起飞阶段,投资率一般保持在33%-35%左右,对经济的发展较为有利。1981年以来,山西省的固定资产投资率基本上呈现波动上升的态势,“六五”至“十五”期间,平均投资率分别为37%、46%、34%、37%、42%,均高于33%。特别是“十一五”以来出现了较快的增长,2006-2010年投资率分别为49%、51%、52%、68%、70%,基本与全国持平(同期全国的平均水平为50.1%、51.7%、55.0%、66.0%、69.8%),说明近年来投资在山西省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投资成为拉动山西经济增长的引擎。
(二)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
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反映了各个时期固定资产动用速度, 是衡量固定资产直接投资效益的指标。其计算公式为:
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某时期的新增固定资产/该时期固定资产投资。
山西省的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见下表,从中可以看出,山西省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总体上呈现下降的趋势,城镇固定资产建成投产的速度出现明显回落。
(三)固定资产投资效果系数
投资效果系数是一定时期国内生产总值增加额与固定资产投资额之间的比值,它是从国民经济角度和投资活动全程来综合反映投资收益的指标,能够较全面反映投资活动的最终效益。其计算公式为:
固定资产投资效果系数(Et)=某一时期国内生产总值增加额(ΔYt)/某一时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It)。
考虑到固定资产投资有一定的“滞后效应“,应将当年的GDP增长看作是前几年固定资产投资的结果。考虑滞后因素的固定资产投资效果系数可以表示为:
Et-i=Yt/It-i(i=1,2)式中:Et-i为滞后期为i年的固定资产投资效果系数,本文主要研究滞后两年的固定资产投资效果系数,即Et-1,Et-2。
1981 -2010年山西省固定资产投资效果系数显示,山西省的投资额呈逐年上涨的趋势,投资效果系数则呈明显的周期性波动,最高值是在1995年,达到0.81,最低值是在1999年,为-0.16。1992年以前,受计划经济体制下资源配置方式的影响及中国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影响,山西省投资效果系数波动频繁,稳定性较差。1992年以后至亚洲金融危机以前,投资效果系数连续5年保持了较高的稳定态势,都维持在0.5以上。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对山西省影响深重,投资效果系数出现了连续3年的下滑, 2000年才出现稳步的回升。2008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山西省的投资效果系数再度出现下滑,2009年下降为0.08,但这次下滑的幅度较小,回升的速度也较快,表现了山西省抵御外部风险的能力有所提高。
与全国的比较中可见,山西省投资效果系数的变化趋势与全国基本相似,但是其波动幅度要明显高于全国,特别是在2000年以前。2000年以后我省的经济结构有了很大的改善,因此波动幅度逐渐减小,与全国水平持平。从平均投资效果系数来看,山西省为0.37,全国为0.39,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从总体上来讲投资效益相对较差。
考虑“滞后期”的山西省投资效果系数(见图2)。从图中可以看出,滞后期的固定资产投资效果系数与同期波动趋势基本一致,且滞后期高于同期,滞后越多,投资效果系数越高。计算平均投资效果系数,滞后一期为0.45,滞后二期为0.54,均高于同期的0.37。因此,要特别注意对当前固定资产投资的有效引导,在加大投资力度的同时更注意投资效益的有效发挥,最大限度地使用已投资的固定资产,以保证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进一步计算山西省分产业的投资效果系数,第一产业的投资效益最好,平均投资效果系数为0.43;第三产业的投资效益最差,平均投资效果系数为0.24。因此调整投资结构的同时,提高第三产业的投资效益,是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就波动幅度来讲,一产投资效益波动幅度最大,二产波动幅度高于三产。
总体上来讲,投资对山西省经济发展拉动作用巨大,但是固定资产建成投产速度出现明显回落,投资效果系数不高且波动度较大,反映了投资效益较差,经济发展受到外界的影响较大,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不强。审视其原因并加以改进,提高固定资产投资效益,将对山西省经济健康发展起到极其重要的引导和支撑作用。
三、制约山西省投资效益提高的因素分析
(一)国有经济比例较高,造成投资整体效益缺乏支撑点
用固定资产投资交付使用率、工业生产总值比重、工商税收比重、吸纳劳动力的能力等各项指标来衡量国有经济和非国有经济的投资效益,非国有经济的投资效益明显好于国有经济。但是,山西省对非国有经济的投资力度、扶持和引导却不尽人意,非国有单位固定资产投资,特别是民间投资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更大大低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造成山西投资效益相对较低。
(二)投资结构不合理影响投资效益的改善
在固定资产投资率一定的条件下,投资结构是影响投资效益的主要因素。改革开放以来,山西省制定了“能源重化工基地开发”战略,虽然符合全国区域分工和国家战略发展的要求,体现了山西资源特点与区域优势,但是以能源重化工为主的重型结构也派生出产品初级、经营粗放、结构偏轻偏重、高投入低产出等特点。投资中第二产业的比重过高,第二产业中能源及原材料等重工业比重过高,导致山西省经济发展抗风险能力较差,投资效益波动较大,投资效益整体低下。进入新世纪以来,着力调整产业结构,二产投资稳步下降,三产投资逐渐上升,投资效益波动幅度逐渐减小,但是,第二产业中煤炭、炼焦、冶金和电力等传统工业投资总量比重仍然较大。2010年,山西省二次产业投资与全国基本持平,但这四大产业的投资比重占二产投资高达67.5%。相比之下,一些能够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性产业,如特色农畜产品加工业、大型设备制造业、精细化工产业、新型能源产业等,投资增长慢且比重低,投资结构不合理,是造成投资效益相对较低的主要原因。
(三)固定资产投资结构趋同化,造成效益损失
改革开放以来,山西省固定资产投资结构趋同化比较严重。由于注重短期效应,省内各地区盲目上项目,造成重复建设,使那些要求企业上规模、高集中的行业分散度大而集中度小,严重背离比较利益原则,抑制了地区经济技术与资源优势的发挥,难以形成新的区域工业优势和产品优势。另外,政府投入与社会投入、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等各种投资主体投资产业趋同化,主要集中于煤炭、焦化、化肥、冶金、建材等行业,造成竞争过度,引起资源配置效益损失,这种损失远远不能通过微观经济活力的某种提高所能弥补。山西省低水平的重复建设,不可避免地付出了资源浪费、效益损失的巨大代价。
(四)投资管理体制制约投资效益的提高
2004年以前,山西省的投资率相对较低,投资效果系数波动较大,部分是受到投资管理体制的制约。2004年投资管理体制改革以来,这种状况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但是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制约着投资效益的提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投资审批权限不合理,分属于多个不同的部门,存在着多头审批、政出多门的现象,导致了一些非鼓励类项目的过分膨胀,造成投资效益低下。二是投资项目的“决策―评价”体制存在缺陷。项目前期的可行性论证管理不严格,审批不科学,项目建设的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监管,项目建成后也没有相应的项目后评价制度,影响了投资效益的提高。三是鼓励和引导投资的体制机制尚不完善,鼓励投资效益相对较好的民间投资的体制机制尚不健全,鼓励新兴产业和接续替代产业投资的体制机制尚未建立。
四、提高山西省投资效益的对策
(一)保持适度的投资规模
近年来,山西省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但也因过分依赖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出现过度投资而造成投资效益的损失。因此,应注意协调投资、消费、需求三者在拉动经济增长过程中的作用,保持适度的投资规模,避免过度投资引起投资效益下降。
(二)建立项目储备库
项目是投资的基础。每个建设项目效益高低都将对投资总效益产生作用。因此必须在项目的选择上下功夫,特别是对固定资产投资起着引导作用的政府投资项目,要最大限度实现固定资产投资质和量的统一。建立政府投资项目储备库,选择优势项目进行储备。在项目选择重点上,一要优化产业布局,弥补产业缺口;二要对传统产业加大技术改造投资力度,实现由初级加工、粗加工向精深加工的转化,提高传统产业的科技含量和装备水平;三要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把项目建设同就业问题结合起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在项目储备库中严格选择投资项目,项目储备库的项目要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不断进行更新。
(三)合理调整投资结构
投资结构是经济结构的基础。提高投资效益的关键,在于合理的投资结构。要按照科学发展观和市场经济的要求,进一步推进投资结构的调整,加大山西省的薄弱环节和优势行业的投资力度。一是增加农业投资,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二是加大传统产业技术改造投资力度,大力推动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三是加快新兴产业的投资力度,培养新兴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四是加快文化、旅游产业等现代服务业的投资,使服务业成为我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四)进一步改善投资管理体制
进一步改善投资管理体制,对于项目投资的控制应从以往概、估、决算管理和静态管理转向全过程动态跟踪控制管理。制定相应的办法措施,减少并杜绝项目建设中资金浪费和流失现象。强化项目前期论证制度,政府投资项目严格实行“代建制”, 完善投资决策者责任制,建立对政府出资项目的监督机制和项目后评价制度,提高对政府投资项目的管理水平。同时,加大政府资金对于民间资本的引导,制定相应政策鼓励接续替代产业投资。
参考文献:
二、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预测
本文使用1981―2013年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数据为一个时间序列,建立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预测模型,对我国2014年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进行预测。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
(一)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预测模型的建立
将原始数据输入Eviews6.0软件中,检验该组数据是否平稳。ADF单位根检验结果显示p值=0.0332
图1 自相关―偏自相关图
由图1可以看出,Q统计量的p值都小于0.05,说明序列值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该序列为非白噪声序列。根据自相关系数和偏自相关系数的拖尾性和截尾性以及AIC原则,尝试建立不同的时间序列模型。通过对ARMA(4,3)模型进行白噪声检验,其结果显示延迟6阶和延迟12阶的p值均大于0.05,这说明该残差序列为白噪声序列,模型拟合成功。建立ARMA(4,3)模型:
xt=0.210813+0.440113xt-1-0.398061xt-4+εt-0.913235εt-3
其中,{εt}为标准正态白噪声序列。
(二)预测模型的拟合效果分析
根据建立的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预测模型,计算出1981―2013年的增长率预测值以检验拟合模型效果的好与坏,分析结果如图2所示。
图3 模型拟合图
拟合模型走势与原始序列走势基本一致,残差基本保持在±1之内,说明模型拟合得比较成功。并且Theil不等系数值为0.144083,模型预测能力较强,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预测模型建立比较优。
(四)模型预测分析
利用拟合模型对原时间序列做出2011―2013年的预测值,并与真实值进行比较,比较结果如下表。
从上表可以看出预测值和实际值之间的相对误差较小,模型的预测结果比较理想。所以,根据ARMA(4,3)模型的拟合结果对2014年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进行预测,其结果为23.92%。也就是说,在2014年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仍将继续增长。
2009年,在一揽子经济刺激政策推动下,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加速增长,成为扩内需保增长的主要动力,2009年1-8月份,我国固定资产投资运行特点如下:
第一,投资增长加快,成为“保增长”的主要引擎之一。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09年1-8月份,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1321亿元,同比增长33.5%,扣除价格因素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增速为38.3%,比上年同期加快20.6个百分点,为近10年来的最高增长水平。根据非竞争型投入产出模型,测算2009年1-8月份固定资产投资的实际增长率为35%,拉动GDP增长6.2个百分点,投资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87.6%,是过去10年43%均值的2倍,这表明4万亿投资计划发挥了积极作用,投资高增长成为抵御金融危机保增长的主要动力。
第二,投资结构有所优化。这主要体现在:首先,第一、三产业投资增长明显加快。1-8月份,在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农林牧渔业投资同比增长68.9%,第三产业投资增长36.6%,这均高于第二产业29%的增速,有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其次,国民经济中急需发展部门和地区的投资增长比较快。主要表现为:铁路投资增长126.5%,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增长54.5%;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增长71.3%;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增长57.1%;水利投资增长65%;西部地区和中部地区分别增长42.1%和38.1%,均明显高于东部地区。
第三,民间投资有待加强。根据最新统计数据,2009年1-8月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国有及国有控股投资41192亿元,同比增长40.1%,远高于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总体水平。这表明前8个月的投资高速增长是通过国有企业和地方政府的大项目来实现的,投资结构中民间投资明显不足。
2009年1-8月份,在我国的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背景、调整部分行业投资项目资本金比例、宏观经济景气回升、新开工项目计划投资高增长、土地市场升温提高地方政府资金配套能力等众多有利因素的影响下,我国的固定资产投资仍会保持高位运行态势。根据中国宏观经济年度模型,预测2009年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为227402亿元,名义增长率为32%,比2008年高出6.5个百分点,为近16年的最高增长率;剔除价格因素,投资实际增长率为34.4%,是2008年投资实际增长率的2.26倍。
2009年固定资产投资风险分析有以下方面:
第一,产能过剩加剧风险。尽管在本轮经济刺激计划中,国家十分重视经济结构调整,但客观上,投资高速增长使得我国产能过剩的风险进一步积聚。2009年第2季度,在高投资的驱动下,我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达到了9.1%,已经高于第2季度国内生产总值7.9%的增幅,特别是6月份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了10.7%,重新回到了两位数的增长。但工业经济效益指标降幅明显下降,远低于2008年的水平:1-8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实现利润13603亿元,比上年同期减少了4040.3亿元,下降了22.9%;1-8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速与上年同期相比下降了26.45%。工业增加值的快速上升和工业企业利润的迅速下滑反映了我国的产能过剩问题已经比较突出。正如中国人民银行报告指出,2009年一季度我国24个行业中有19个行业存在不同程度的产能过剩。从全球经济调整周期上看,由于全球化带来的增长红利高峰已过,虽然与去库存化相关的短期周期已接近尾声,但是与去产能化相关的中长周期却刚刚开始,这必将影响我国未来长期潜在产出,使得我国的产能过剩问题在未来的较长时期内相对更加突出。
第二,地方财政风险。在本轮经济启动过程中,一些地方政府在争上项目时过度追求规模,不顾地方政府财力限制,从银行过度融资,使得一些地方政府的负债水平远远大于其财政实力,负债规模呈10-20倍的增长,政府债务率远远超过了风险警戒线。一方面,一些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遍地开花,过度负债现象严重;另一方面,银行盲目授信、资金运用不透明、信贷资金财政化等问题不断集聚,这给地方财政、银行风险和未来地方经济发展埋下了巨大隐患。
第三,银行结构风险。2009年以来,为配合国家的经济刺激计划的顺利实施,我国银行业贷款规模迅速扩张。1-7月份,银行业金融机构新增人民币各项贷款7.73万亿元,同比增加4.89万亿元,是去年同期的2.72倍,同比增加172%。虽然,快速增加的银行贷款为固定资产投资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来源,对推动我国经济企稳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值得注意的是,银行贷款高速投放积聚的风险隐患也在迅速增加。对银行业本身来说,银行经营活动中的不审慎行为和冲动放贷、粗放经营的倾向有所抬头、项目资本金不足风险、房地产市场资产泡沫风险等新的风险等,威胁着我国银行业的安全。
第四,投资消费结构进一步失衡。2009年1-8月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增速为38.3%,创1997年以来历史最高值;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长16.6%,不到投资增速的一半。根据中国宏观经济模型,预测2009年固定资产投资占GDP比例由2008年的57.3%骤升到69.5%,上升12.3个百分点;消费占GDP的比例则进一步下降,消费偏低、依赖投资拉动的结构性失衡进一步加剧。
参考文献:
1、柳建光,李子奈.关于投资乘数及边际消费倾向计算方法的讨论[J].统计研究,2006(12).
2、杨飞虎.我国投资乘数、加速数与经济增长探析[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7(7).
1、基础设施投入不足。上半年累计投资0.60亿元,同比下降62.1%。由于新58省道、新城大道等较大项目相继建成投产,新开工项目数量少、规模小、前期工作不快等原因,基础设施投资出现明显下滑态势。
2、工业性投资以续建和技改投入为主。上半年累计投入1.25亿元,同比下降13.5%。
3、房地产开发相对稳定,上半年累计投资1.17亿元,同比增长4.5%。今年我县计划实施的房地产项目5个,其中:续建项目3个,新开工项目2个。新开工的两个项目因方案调整、设计变更等原因仍处于方案编制、项目审批阶段。
二、主要问题
1、重点工程进度较慢,投资带动力不强。今年我县重点工程计划总投资4.86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的29.8%。上半年,重点工程累计完成投资1.1亿元,仅完成年计划的22.88%,重点工程投资没有发挥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的主力军和带动作用。
2、新开工项目前期推进不快,多数项目尚未落地。今年我县投资计划盘子中,新开工项目较多,目前,多数项目都处于前期工作推进阶段,多数项目尚未落地,给投资计划完成带来了较多不稳定因素。
3、工业类投资下降明显。原因是往年结转的项目处于扫尾阶段,新开工项目未能动工兴建。
三、下半年投资形势预测
2008年,国家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和稳健的财政政策,宏观调控将进一步从紧,项目适时供地将面临很大压力,项目融资也比较困难,一定程度地影响我县投资计划的顺利实施。上半年,投资计划完成情况较差,给全年计划完成带来很大压力和困难。下半年,我们预测投资将会加快。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前期工作完成,项目落地开工。下半年,我县重点工程计划方案中,有多个项目有望在下半年开工建设。
2、项目资金、用地等条件逐步成熟,将有力拉动投资增长。如各乡镇下山脱贫点、文化活动中心、生态基础设施等项目实施。
3、工业性投资将较快增长。就彭月产业基地而言,上半年,处于土地平整阶段的企业有9家,下步,这些企业进入厂房建设、设备购置等阶段后,将实现投资较快增长。
4、下半年,气候条件更有利于项目建设,各项目施工组织相比也较为成熟,各乡镇、部门对投资环境的认识也更为深刻等,也是保证投资加快的有利因素。
四、对策及建议
中图分类号:F83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5-000-01
一、研究背景和目的
目前,关于固定资产投资的结构的分析主要集中在使用结构、所有制结构,胡永平就其投资的来源、投资结构进行分析,提出通过投资增量调整方法来解决投资与经济结构不协调的问题,司增绰从投资用途方面对我国固定资产投资进行了实证分析,由于投资行业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根据以上分析难以满足实际的需要,因此,文章将从投资行业的角度出发,利用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固定资产投资行业数据研究我国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结构,定量分析各行业之间联系和区别,初步探索投资结构的区域性差异。
二、研究方法
依据国家统计局的《中国统计年鉴2012》说法,对于固定资产投资结构,根据投资目的将其分为:1.农、林、牧、渔业;2.采矿业;3.制造业;4.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5.建筑业;6.交通运输、仓库和邮政业;7.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8.批发和零售业;9.住宿和餐饮业;10.金融业;11.房地产业;12.租赁和商务服务业;13.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14.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15.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16.教育;17.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18.文化、体育和娱乐业;19.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20.国际组织。在进行分析时,由于非农户固定资产投资交易额占了投资总额的绝大部分,文章采用不含农户的行业数据,由于国际组织数据样本资料数据无从取得,将该项省掉,将剩下的19个方面作为19个变量,分别以字母A~S表示,总固定资产用字母T表示。文章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12》,对数据进行分析的方法主要有:回归分析、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相关分析等。
三、研究思路
利用相关分析分析固定资产投资各变量之间的关系;然后利用因子分析找出各变量的公共因子;最后使用聚类分析对各省的投资情况进行聚类,以分析省际之间的投资差异;提出保证固定资产投资平稳增长的建议。
四、数据分析与报告
以总固定资产投资为因变量,以各行业投资为自变量,进行多重线性线性回归,估计结果中修正,说明模型的解释能力强,方差分析中P值小于0.05,模型显著,在整体上很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文章采用标准估计系数(SPSS19.0中定义为试用版),通过多重线性回归可以分析出其投资结构,估计模型如下:
(1)
在以上模型中可以看出C(制造业)、K(房地产业)对总投资的单位影响分别达到0.474、0.269个单位,远大于对其他行业投资的影响。为了研究各行业之间的关系,对固定资产投资的19个组成部分进行相关分析,根据Pearson相关分析,除B(采矿业)与G(软件业)相关系数值为-0.231外,其他行业之间表现出很好的正相关性。通过相关分析可知,固定资产投资的各变量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意味着存在一定的信息重叠,变量之间具有公共的信息,为了找出这一部分信息,文章对19各变量进行因子分析。案例的KMO值为0.831,检验说明案例很适合因子分析,公因子变量对各行业信息提取度达到70%以上,比较合理,根据成分的特征值大于1和累计方程贡献率大于80%的标准,提出三个公因子,分别以表示,第一个因子在A、C、D、F、H、I、L、K、O、R行业载荷较高,第二个因子在E、G、J、M、S行业载荷较高,第三个因子在B、N、Q行业载荷较高。为了研究提取出来的公因子对总投资的贡献,利用T作为因变量,以提出的公因子作为自变量进行多重线性回归分析,估计模型如下:
(2)
由于地域差异性的存在,第一公因子总投资影响最大,主要集中在制造业、房地产等与人们生活消费、住行方面,这也是符合实际情况,其次是第二、三公因子所涉及的行业。
五、研究结论与总结
1.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的结构是:用于制造业、房地产的投资要高于其他行业的投资。
2.制造业、房地产对固定资产总投资有显著影响,在这两方面的投资占总投资的比例比较大,其中制造业投资增长1元会带来总投资0.474元的增长;房地产业投资增长1元会带来总投资0.269元的增长,这与目前我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生活消费和住房紧张等问题相契合。
3.构成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的19个行业之间有着很强的相关性,这就使得增加一个行业的投资可能会带来其他行业发展,特别是以制造业和房地产业等龙头行业。
4.鉴于构成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存在很大的相关关系,文章对各变量进行因子分析,将其精简为三个公因子。固定资产投资与这三个公因子呈正相关,对总投资的影响依次减弱。
5.北京、广州、上海等地区的各行业的固定资产投资都要领先于其他城市,投资结构在各地区中最为合理。
根据研究结论,总结如下:由于各变量之间相关性比较高,呈现正向相关,说明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呈现“同步式”投资现象,在一方面的投资必然会带动其他方面的投资。投资结构呈现地区性的差异,特别是贵州、云南、广西在投资方面比较落后,投资效率低、结构不合理,所以一方面要继续支出西部建设,推动其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要根据各省的投资结构差异性制定更加合理宏观投资调控政策,形成合理的地区固定资产投资结构,合理布局基本建设、更新改造、房地产开发方面的投资,充分利用预算内资金、国内贷款、外资等资金来源。
参考文献:
[1]胡永平.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结构分析[J].经济探索问题,20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