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11 05:55:41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历史课件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一、失控型。有的教师在制作课件时,一味地追求最新的“高科技”,用flash或authorware、director等制作,中间设置了许多的超级链接,把教学课件搞得机关重重。一旦上起课来,由于紧张或不熟练,常常忘了其中的机关,按错了一个按钮,就会弄得所讲的内容与所要展示的图片或文字牛嘴不对马尾,洋相百出,学生听起课来,一头雾水,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二、搞笑型。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有文字、有图片、有声音、有动画,跟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相比,丰富多了。但有的教师片面追求音响效果,在一个课件里,设置了大量的声音,有的还在习题出现答案时,配以天线宝宝的“哦!耶!你真聪明!”等声音,引得学生一片哄笑,还纷纷跟着学腔拿调。这种做法,对小学生可能适合,对高中生来说,未免太儿化了。学生的注意力被声音所吸引,对老师的讲解反而充耳不闻了。这种课上完后,每个学生都满面笑容地走出教室,嘴里却唠叨:“今天老师讲了什么呀?”
三、摆设型。有的教师课件制作简单,总共三四张幻灯片,图片、文字都是书上有的,文字没有经过多大的归纳、综合,地图也不作任何动画设置,纯粹以多媒体替代小黑板与挂图之用,还自以为用了多媒体而颇为自得,这种课件纯粹是为了赶时髦,发挥不出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对学生而言,它是摆设,价值不大,学生当然不满意。
四、流水型。有些老师平时不去学习做课件,临到要上公开课或汇报课了,才急急忙忙地找电脑老师帮忙,电脑老师帮他做好一个,又怕操作失误,为图方便,就让电脑老师将课件设计成顺序式结构,上课时只需按一个键,课件便按顺序“播放”下去。这样上出的课便是“流水课”,教师总要想方设法将学生的思路引到电脑的既定流程上来。一旦学生的思路稍有出轨,提出教师没有事先准备好的问题,这时,教师便会尴尬不已,因为电脑流程仍按原设计继续展示着。一堂流水课成了一场闹剧。
五、肥胖型。肥胖型课件有三种类型。(1)有的老师认为做课件,就是要音像资料多,那样才生动,才能吸引学生。于是,大量搜索图片、历史录像等,不管跟教材是否有联系,也不管对自己的课突破重点、难点有无帮助,也没经过自己的删剪、组合、加工,一古脑儿地搬来,使课堂成为图片展示课、录像室,教师成了放映员。一节课下来,学生看得眉开眼笑,老师的教学任务却无法完成,通过课后作业一检测,这种课的教学效果往往不理想。(2)有的喜欢在文本上贴上一些会动的东西,如:旋转的花、滴水的水笼头、跳动的笔等,用多了反而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影响了教学效果。(3)有的认为课件越长越有份量,于是长篇史料、长段答案,以至于老师所要讲的每一句话,都一一做进去,使课件显得冗长、僵化,学生看得很疲劳,听得很被动。
解决方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它可以使抽象的、枯燥的学习内容转化成形象的、有趣的、可视的、可听的动感内容,是历史教学的发展趋势。成功地运用多媒体教学不但能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而且在分析某个历史事件的背景、原因时,还可以为学生提供直观形象的图片和场景,便于学生理解,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也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我们要多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以上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只能说明我们还没能熟练掌握这种教学手段,只把它作为一种时髦的装饰品;也说明我们还没有真正转变我们的教学观念,挂羊头卖狗肉,搞的仍是老一套。要真正发挥多媒体教学的辅助作用,我觉得在制作课件时应严格遵循以下原则,它才会给我们的教学带来良好的效果。
一、实效性原则。多媒体课件应用的目的是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既要有利于教师的教,又要有利于学生的学。所以首先关心的是利用某个课件进行教学是否有必要、是否有实效。避免出现摆设型、搞笑型、肥胖型课件。
1.选取那些常规方法无法演示或不易演示、演示观察不清的内容,或选取课堂上用常规手段不能很好解决的问题,也就是解决教学重点、难点问题。如:一般书本上地图是静止的,所有的信息都全部展示,学生往往理不清它的发展过程,这时很有必要用多媒体把它动起来,按发展过程慢慢地展示,帮助学生理解。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一节中,讲到“在我国逐渐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线、面结合的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书上的插图无法体现这个过程是怎样逐步形成的,使学生对理解这个格局的形成产生困难,这就有必要运用多媒体来解决这个难题。课件制作时,①先出现空白沿海图,②出现四个经济特区符号,并让它保持闪烁效果,让学生自己把特区名称对号入座后,闪烁效果停。③出现14个沿海开放城市符号,保持闪烁效果,学生对号入座后,闪烁效果停。④出现3大开放区。⑤采用大块颜色闪烁展示向内地扩展的趋势。⑥再设置效果按次序凸现城市符号、沿海线、扩展面。体现点、线、面结合。⑦在一些重要城市还可以设置超级链接,补充一些有关当时对外开放的事例,扩充学生的知识面。这种课件设计既形象又实用,解决了学生的难题,效果好。
2.通过提供与教学相关的媒体信息,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情景)、资源环境,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信息源。多媒体是辅助教学的一种手段,它的使用有助于教师通过历史图片、历史记录片的展示来唤起学生的历史感觉,拉近历史与现实的时空距离,使学生能比较直观地去理解历史上的人和事。但不等于说音像资料越多越好,如何把图片、录像和教材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正是我们教师要动脑筋的地方,也是衡量一个多媒体课件优秀与否、实用与否的主要因素。powerpoint这一软件易学易用,效率较高,其功能虽无authorware强,但效果还算不错,用来做历史课件很适合。设计课件时应把精力集中花在每堂课的重点、难点的突破上,每一堂课突破一、二个难点足矣,不要面面俱到,只要真正能把师生感到难以讲清楚的问题用多媒体特有的优势讲清楚就可以了。如制作《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课件时,可剪辑一段二战的纪录片,真实的音像效果,能给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加深对二战性质、影响的理解。在《美苏争霸》一节中,反映五六十年代美苏紧张的事例有1961年“柏林墙”的修筑和“古巴导弹危机”,教材讲解不多,学生对这两件事又很陌生,在制作时补充一些图片(如:柏林墙近况图、中美洲地图、有关苏联运送导弹图等),便很能说明问题。
二、辅原则。流水型课件的出现,究其根源,实质上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思想演变成了“电脑+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它只不过更强化了教师的主动性和学生的被动性。现代化的技术必须要有现代化的思想与之相适应。教师在设计课件的时候必须要有“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要坚持多媒体的辅原则。在课件结构上,可采用模块化思想,变“线性结构”为“非线性结构”,将课件设计成学生学习的资料库,并注意增强课件的交互性及其界面的人性化,使课件流向能根据教学需要而随意调度,真正使课件成为教学的辅助手段。如:《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一节,可设计成四大模块,
本课共讲述三部分内容:一、科举制的创立;二、科举制的完善;三、科举制的影响。三部分内容均涉及到大量背景内容,如科举制的概念,隋以前人才选拔制度概况等。有些问题还需要参考现有学术研究的成果,如科举制创立的时间、科举制的作用和影响等。所以学习容量较大。但由于学生的知识积累水平和兴趣的不同,他们在学习的内容上不可能是完全相同的,因而需要互动模式的教学设计让学生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
在制作本课课件时,我设计了两套学习模式:预设模式和互动模式。预设模式下,将科举制的概念、隋以前人才选拔制度的略要等内容有机的融入课文主体内容之中,再按课本顺序进行排列,学习时将按照预设进度演示。此模式下学习方式单一,内容比较简单,仅为课本基础内容和必要的补充知识。
互动模式下,首先设置一个类似“首页”的幻灯片,输入三个子目,并在其之前加入“什么是科举制?”的超级链接。通过超级链接可以了解学术界对科举制最新的定义,还可以通过新的链接返回或者继续了解科举制的科目设置、科举选拔人才的具体方法和程序等详细内容。其次,在三个子目录右侧,分别添加“学习”和“测试”按扭,也做成超级链接。通过这些超级链接,学习者不仅可以了解预设模式下的全部基础内容,还可以了解到更多内容。如科举制创立的背景,详细的介绍隋以前的人才选择制度及其弊端;唐代举人们进行曲江晏并在大雁塔题诗的活动;学术界关于科举制的特点、影响和作用以及科举制的弊端的研究成果;“范进中举”和中国古代“白发考生”的故事等。同时,可以使用“学习”按扭进行某一部分内容的反复学习,按“测试”链接在学习过程中进行练习,检测自己的学习效果。再次,在每部分内容中设置了“返回”和“继续”链接按扭,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随时终止某一部分内容的学习或继续新内容的学习。最后,我在“首页”中设置了“本课小结”“综合测试”和“结束”的超级链接按扭,学习者可以在任何时间对学习内容进行小结,可以随时进行课程学习的综合测试,或者结束全部学习过程。
精心设计的作品新鲜出炉,我带着学生进入了电脑室进行学习。在作了课件使用说明后,学生们马上兴高采烈地按照自己的爱好和实际开始了各自的学习。学习结束后,我对学习效果继续进行随机检查,结果令人满意:抽查者全部能够理解课文基本内容;大部分同学选择了互动模式,对课本上没有的科举故事和科举知识和故事有很大兴趣并有全面的了解;觉得学习过程非常愉快,非常乐意可以选择学习内容的学习模式。
课件学习能收到如此效果,我也非常欣慰。成功之余,我也对本课教学和历史课件制作进行了总结和反思。
一、在此次学习中,学生全面掌握了课文基础知识,并且根据已有的知识水平和兴趣,自主选择并了解了课本以外的延伸内容,对科举制度有了全面的了解,形成了正确的认识。这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能力和价值观。学习的过程课件的操作和综合测试的进行,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探究能力。
二、互动性是此次课件学习过程的最大特点。课堂结构打破了过去以教师为中心和以课本为中心的常规,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参与,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过程,实现了学生与学习内容的互动,实现了学习的个性化。整个学习过程学生兴趣盎然,效果良好。
首先,我认为大家应该再次以最热烈的掌声向在这一次月考中取得了优异成绩的同学表示最热烈的祝贺!同时,在本次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的科任老师及班主任表示深深的敬意!开学至今,我们的每位老师在工作上兢兢业业,一心扑在教学上,老师们的敬业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本次月考中,我校也涌现了一大批学习突出的典型:
三个年级总分最高分的同学:
(一)九年级:
(二)八年级:
(一)七年级:
以上三名同学是我们全体学生的楷模,理应成为我们学习的榜样!
同学们!月考是一次阶段性考查,考试最大的功用并不是最后的分数,而在于发现自己的不足,不断地完善自我,从而提高学习成绩。: 本次考试结束后,我听到了同学们无尽的抱怨:一些会做的题,要么条件看错了,要么公式写错了;要么数字运算错误,该得分的题目因为不该发生的错误而丢分。不该失误的分数因为非智力因素而擦肩而过。所以我们说,考试中不怕某一道题没有做,最怕每道题都有失误。
第一次月考,尘埃已落定,一切似乎又归于平淡,你是否明确的告诉自己,我想要什么,我下一阶段的目标是什么?你是否已找准了自己的位置,我目前在哪里,离我想要的,想走到的目标还有多远,你是否清醒的认识到,成也罢,失也罢,都已成为过去,只有放下包袱,让心态归零,才能从头开始,只有放下……才能轻装上阵;只有认清形势、分析自己月考得失后才能在跌倒后再爬起来,才能站在胜利的阶梯上走向另一次胜利!
考试同样是一次行为习惯规范的考验。我们要求以后的每次考试做到:
(1)只带考试要用的物品,如:笔、尺、橡皮等进入考场。严禁携带手机等进入考室。
(2)考试时应认真安静地答卷,有不清楚的举手问监考,不得交头接耳,不得左顾右盼,不得夹带与考试有关的东西,一经发现,均以作弊论处,并且该科成绩以零分计算。
(3)考试期间的仪表要求如常,请同学们佩戴学生证。
(4)考试期间请同学们注意保持校园及所在考室的卫生,爱护学校、班级的公共设施。将在考试间隙时间对教室卫生进行检查,对破坏卫生严重的现象与人进行通报与批评。请班主任老师妥善安排,考试期间,坚持每天对教室与公共区卫生进行一次较彻底的清扫。
历史虽然由鲜活的人物和事件组成,然而历史毕竟是过去的事情,它是不能重复的。由于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距离学生的现实生活比较遥远,老师纵然口若悬河,仍常常使学生如"雾里看花,水中望月"。因此,选择适当的教法并辅之以相应的教具就显得尤为重要。时下有很多流行时髦的教法和众多的教具,现只就多媒体课件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提出自己的拙见。
想让历史课堂"真实有效",所选教法和教具就必须简单、实用,而不图花哨。相对于传统教学而言,电子计算机为核心的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为教学展现了一个新的天地。为了使演示型多媒体课件更真实有效地发挥其作用,运用演示型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时应把握如下原则:
1.适度运用原则
在浓厚的传统教学理论背景下,多媒体课件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现状并非令人满意。出现了课件满堂演示,出现了新的形式的满堂灌。学生仍然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学习主动性被抑制。课后,回忆教学内容,除了多彩的画面、优美的音乐外,实质性的课程内容所剩无几,更谈不上主动学习。适度运用原则就是以优化教学过程为目的,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根据教学设计,适当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创设情境,使学生通过多个感觉器官来获取相关信息,提高教学信息传播效率,增强教学的生动性和创造性;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如果没有把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让他们思考,让他们理解,让他们交流,让他们质疑,那么多媒体课件(包括电子计算机)在学科教学中的使用效果将打大折扣。以电子计算机为核心的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的优势是明显的,但不能滥用,否则,多媒体课件便有花拳秀腿之嫌。演示型多媒体课件在学科教学中应适度运用,留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理解、思考、合作交流、激发创新。
2.适量信息原则
演示型多媒体教学课信息量太大的现象普遍存在。有一种看法认为多媒体课的信息量就是要大,只有大信息量,才能体现多媒体的优势。信息量太大使学生囫囵吞枣,甚至是听课的同学科教师产生"累"的感觉。这就是"电灌效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直线式地点击鼠标。有教师感慨地说:"不是我们在用课件,而是课件在用我们。"信息量太大,首先是教师的教学机智受到制约,不能根据学生的课堂现场表现及时做出反应。只能回避学生的临时问题,师生交流受到限制,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也被淹没。太大的信息量把课堂的时间和空间都挤满了,剩下的只有一项工作点击鼠标。在大信息量的制约下,有限的师生交流也仅限于一些简单的知识性问答,对质疑性问题、创新性问题无法正视。显然,太大信息量有悖于创新教育。适度信息原则就是以优质的教学资源为主要手段,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有效组织信息资源,提供适量的信息,在解决教学难点重点扩大视野的同时,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对信息进行加工。
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集文字、声音、图像、动画数字、电影等多种媒体材料于一体,不仅课件内容丰富多彩,教学过程生动形象,而且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显现大量的信息。这是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无法比拟的。所以,随着计算机的普及,老师们制作课件的热情与日俱增,大多数学校也明确要求,凡老师上公开课、汇报课一律要使用多媒体手段来辅助教学。这无疑是将教师的教学设计空间引向宽广,为教学方法创新提供了条件,对学生知识面的拓宽、学生思维的启发、创新能力的培养都将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将大大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可是,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我们却发现老师们制作的课件存在许多问题,这严重影响了它对教学的辅助作用。
存在问题:笔者在听课过程中作了初步的统计,教学效果不佳的历史课件大体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失控型。有的教师在制作课件时,一味地追求最新的“高科技”,用flash或authorware、director等制作,中间设置了许多的超级链接,把教学课件搞得机关重重。一旦上起课来,由于紧张或不熟练,常常忘了其中的机关,按错了一个按钮,就会弄得所讲的内容与所要展示的图片或文字牛嘴不对马尾,洋相百出,学生听起课来,一头雾水,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二、搞笑型。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有文字、有图片、有声音、有动画,跟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相比,丰富多了。但有的教师片面追求音响效果,在一个课件里,设置了大量的声音,有的还在习题出现答案时,配以天线宝宝的“哦!耶!你真聪明!”等声音,引得学生一片哄笑,还纷纷跟着学腔拿调。这种做法,对小学生可能适合,对高中生来说,未免太儿化了。学生的注意力被声音所吸引,对老师的讲解反而充耳不闻了。这种课上完后,每个学生都满面笑容地走出教室,嘴里却唠叨:“今天老师讲了什么呀?”
三、摆设型。有的教师课件制作简单,总共三四张幻灯片,图片、文字都是书上有的,文字没有经过多大的归纳、综合,地图也不作任何动画设置,纯粹以多媒体替代小黑板与挂图之用,还自以为用了多媒体而颇为自得,这种课件纯粹是为了赶时髦,发挥不出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对学生而言,它是摆设,价值不大,学生当然不满意。
四、流水型。有些老师平时不去学习做课件,临到要上公开课或汇报课了,才急急忙忙地找电脑老师帮忙,电脑老师帮他做好一个,又怕操作失误,为图方便,就让电脑老师将课件设计成顺序式结构,上课时只需按一个键,课件便按顺序“播放”下去。这样上出的课便是“流水课”,教师总要想方设法将学生的思路引到电脑的既定流程上来。一旦学生的思路稍有出轨,提出教师没有事先准备好的问题,这时,教师便会尴尬不已,因为电脑流程仍按原设计继续展示着。一堂流水课成了一场闹剧。
五、肥胖型。肥胖型课件有三种类型。(1)有的老师认为做课件,就是要音像资料多,那样才生动,才能吸引学生。于是,大量搜索图片、历史录像等,不管跟教材是否有联系,也不管对自己的课突破重点、难点有无帮助,也没经过自己的删剪、组合、加工,一古脑儿地搬来,使课堂成为图片展示课、录像室,教师成了放映员。一节课下来,学生看得眉开眼笑,老师的教学任务却无法完成,通过课后作业一检测,这种课的教学效果往往不理想。(2)有的喜欢在文本上贴上一些会动的东西,如:旋转的花、滴水的水笼头、跳动的笔等,用多了反而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影响了教学效果。(3)有的认为课件越长越有份量,于是长篇史料、长段答案,以至于老师所要讲的每一句话,都一一做进去,使课件显得冗长、僵化,学生看得很疲劳,听得很被动。
解决方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它可以使抽象的、枯燥的学习内容转化成形象的、有趣的、可视的、可听的动感内容,是历史教学的发展趋势。成功地运用多媒体教学不但能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而且在分析某个历史事件的背景、原因时,还可以为学生提供直观形象的图片和场景,便于学生理解,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也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我们要多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以上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只能说明我们还没能熟练掌握这种教学手段,只把它作为一种时髦的装饰品;也说明我们还没有真正转变我们的教学观念,挂羊头卖狗肉,搞的仍是老一套。要真正发挥多媒体教学的辅助作用,我觉得在制作课件时应严格遵循以下原则,它才会给我们的教学带来良好的效果。
一、实效性原则。多媒体课件应用的目的是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既要有利于教师的教,又要有利于学生的学。所以首先关心的是利用某个课件进行教学是否有必要、是否有实效。避免出现摆设型、搞笑型、肥胖型课件。
1.选取那些常规方法无法演示或不易演示、演示观察不清的内容,或选取课堂上用常规手段不能很好解决的问题,也就是解决教学重点、难点问题。如:一般书本上地图是静止的,所有的信息都全部展示,学生往往理不清它的发展过程,这时很有必要用多媒体把它动起来,按发展过程慢慢地展示,帮助学生理解。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一节中,讲到“在我国逐渐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线、面结合的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书上的插图无法体现这个过程是怎样逐步形成的,使学生对理解这个格局的形成产生困难,这就有必要运用多媒体来解决这个难题。课件制作时,①先出现空白沿海图,②出现四个经济特区符号,并让它保持闪烁效果,让学生自己把特区名称对号入座后,闪烁效果停。③出现14个沿海开放城市符号,保持闪烁效果,学生对号入座后,闪烁效果停。④出现3大开放区。⑤采用大块颜色闪烁展示向内地扩展的趋势。⑥再设置效果按次序凸现城市符号、沿海线、扩展面。体现点、线、面结合。⑦在一些重要城市还可以设置超级链接,补充一些有关当时对外开放的事例,扩充学生的知识面。这种课件设计既形象又实用,解决了学生的难题,效果好。
2.通过提供与教学相关的媒体信息,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情景)、资源环境,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信息源。多媒体是辅助教学的一种手段,它的使用有助于教师通过历史图片、历史记录片的展示来唤起学生的历史感觉,拉近历史与现实的时空距离,使学生能比较直观地去理解历史上的人和事。但不等于说音像资料越多越好,如何把图片、录像和教材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正是我们教师要动脑筋的地方,也是衡量一个多媒体课件优秀与否、实用与否的主要因素。powerpoint这一软件易学易用,效率较高,其功能虽无authorware强,但效果还算不错,用来做历史课件很适合。设计课件时应把精力集中花在每堂课的重点、难点的突破上,每一堂课突破一、二个难点足矣,不要面面俱到,只要真正能把师生感到难以讲清楚的问题用多媒体特有的优势讲清楚就可以了。如制作《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课件时,可剪辑一段二战的纪录片,真实的音像效果,能给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加深对二战性质、影响的理解。在《美苏争霸》一节中,反映五六十年代美苏紧张的事例有1961年“柏林墙”的修筑和“古巴导弹危机”,教材讲解不多,学生对这两件事又很陌生,在制作时补充一些图片(如:柏林墙近况图、中美洲地图、有关苏联运送导弹图等),便很能说明问题。
二、辅原则。流水型课件的出现,究其根源,实质上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思想演变成了“电脑+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它只不过更强化了教师的主动性和学生的被动性。现代化的技术必须要有现代化的思想与之相适应。教师在设计课件的时候必须要有“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要坚持多媒体的辅原则。在课件结构上,可采用模块化思想,变“线性结构”为“非线性结构”,将课件设计成学生学习的资料库,并注意增强课件的交互性及其界面的人性化,使课件流向能根据教学需要而随意调度,真正使课件成为教学的辅助手段。如:《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一节,可设计成四大模块,
一、1929-1933年经济危机;
多媒体课件教学是新时期历史教师教学的一种手段,它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可以提高教学效率,但多媒体课件教学不能流于形式,应注重实效性。在备课时,历史教师应该认真研究教学内容,判断教学内容是否需要采取多媒体课件形式呈现给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对一些教材中提到的复杂抽象的很难讲清楚的教学内容,历史教师应该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课件将教学内容形象、直观、生动地展现给学生,同时课件内容应通俗易懂,这样重点、难点、才易突破,才能使学生在积累大量的感性材料基础上逐步形成正确的表象,从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比如,在讲授中学历史教材必修Ⅰ第12课《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时,通过多媒体课件图片直观展示,使学生可以直观的了解近代中国人民在服饰、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的变化,从而轻松地完成教学和学习任务。因此,历史教师在备课制作课件时,不能把多媒体课件当成授课的专用模具,一定要注重实效性。
二、教师应该自己参与课件制作
近几年来,多媒体课件教学虽已不再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但对于历史教师也是一种考验,只有历史教师自己参与课件制作,才能把教材的精髓在课件中体现。要想参与课件制作,教师首先应该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能够熟练地应用计算机的各种辅助软件制作课件,使课件制作效果能达到寓教于乐目的。如果教师不会制作课件,甚至连简单的计算机操作都不熟练,那就无法利用好多媒体课件为教学服务。比如,常有一些教师怕操作失误,为图方便,就将课件设计成顺序式结构,上课时只需按一个键,课件便按顺序"播放"下去。这种课件看似历史教师完成了课件的制作,但体现不出历史教师制作课件的水平,更体现不出课件的互动性、交流性和趣味性,这样的课便是"流水课",达不到课堂教学预期目的,谈何实效呢?若是干脆照搬别人的课件,这更是不可取的。因此,历史教师只有掌握多媒体课件制作的技能和技巧,吃透新课标,熟知需要制作课件的教学内容,真正参与课件制作,当然也可以借鉴别人的课件,取别人之长补已之短,把教学思想精髓体现在课件的设计中,使用时才会得心应手,才能真正提高历史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发挥多媒体课件在历史教学中的辅助作用,从而更好地实现高效率地教学。
三、坚持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的原则
设计多媒体课件时,要体现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主导和主体的关系。应用课件教学时,不能只强调教而忽略了学,历史教师应注重课件教学内容的主导性原则,在应用课件教学时,应对每个历史时间段内发生的重大影响历史变革事件进行串插介绍,便于学生对历史变革事件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老师面对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方法。如果教师总是想方设法、一成不变地将学生的思路捆绑在课件设计的既定流程上,势必造成教学课件变成多媒体演示片,发挥不出来多媒体教学独有魅力的互动功能。如果用这样的课件进行课堂教学,虽然看似内容丰富,但学生参与的机会却大大减少,思考的余地也不多。这实质上还是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难以发挥,最终实际效果肯定不符合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主导和主体的关系。因此,在对整个课堂教学课件流程设计时,应着重从学生认知性、理解性入手,选择合理的表现方式,为课件设计出最具互动性、趣味性的方案,使多媒体课件教学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
四、要给学生留足够的思考时间和想象空间
课件教学以其容量大,速度快,易操作,课堂效率高而被认可。在课堂教学内容多,教学压力大情况下,如何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考时间和想象空间,如何充分利用课堂45分钟时间,调动学生在课堂学习的活跃性,是任课教师燃眉之急。作为历史教师,我身有体会,学校一方面抓教学质量,忽视了学生个体发展,另一方面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影响了任课教师教学效率。为了不影响教学质量,全面抓好学生自动自发地学习,在使用课件时,应注重历史事件逻辑性、条理性,切换课件速度的快慢,应考虑学生思维水平和思维的速度,不能让学生囫囵吞枣地去看看而已,在重点、难点问题上要给学生留足够的思考时间,调动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探索,激发学生对历史事件求知欲。因此,课件的设计要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考空间,比如在做历史材料解析题时,答案要作成可控制的链接,不需要的时候空出,需要的时候,点一下链接就可以出来答案,供学生验证,这样才能确保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内容。
关键词:
历史课件;制作及使用;方法
历史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倡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充分运用录音、录像、影片等手段,进行形象直观的教学。课堂教学中多媒体的使用,在相当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兴趣,扩大了课堂容量,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但是在课件的制作方面和多媒体的使用方面,教师的能力呈现出不同的水平。
一、一堂历史课中课件的数量多少的选择
历史教学中多媒体课件集文字、图像、声音动画于一体,带给学生前所未有的视听享受,实现了打破时空限制,优化各种教学资源,拓宽学生视野,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良好教学效果。一节课中,视频、音频、图片等的使用应该根据课堂的内容进行有机的整合,要遵守“宁缺毋滥”的原则。一节课中视频的使用最多不能超过三个,总时长要控制在六分钟以内。要选取事件典型、语言精炼、感染力较强的内容。音频的选取最多不能超过两个,时长不可超过3分钟;图片选择要适量。PPT的总数最好不要超过10张。否则一节课中教师就会被课件所绑架,成为放映员。教师紧紧站在讲台上,围绕着电脑而教学,不能深入学生之中,有效指导学生的教学活动,这样“人灌”成了“机灌”,更加脱离学生实际。
二、课件制作的一些基本技巧
(一)视频制作部分
教师在视频的使用中,不知道如何去处理视频,他们搜集到什么样的就用什么样的,这样造成课堂的有效性大打折扣。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删除冗长的、缺乏典型性的、言语干瘪的、缺乏感染力的部分,灵活截取所需的材料,让视频在教学中发挥最大的功能。
1.视频的处理。
对于视频的处理的软件特别的多,如:会声会影、premiere,EDIUSVEGAS等。教师只要掌握会声会影和EDIUSVEGAS的操作就可以胜任了。它可以实现视频的截取、抓拍、编辑、渲染等。这种处理会使教师在授课中变得灵活自如,对视频的处理更大胆、更简洁,极大地节省了时间,提高了课堂的精彩程度,为生成性资源的出现留下了极大地空间。
2.视频的播放。
在视频的播放如果采用的是超链接的方式,会出现下级菜单,操作起来较繁琐。可采用PPT中的插入功能,可能MKV、FLV、MOV等格式的文件不支持这种插入方式。利用格式工厂或狸窝全能视频转换器进行格式的转换。将文件转换为AVI或WMV、MPG格式,然后利用幻灯片的插入功能即可。这样呈现的视频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解放了教师对电脑的操控,便于教师观察学生的反映,及时捕捉教育良机。
(二)图片处理部分
历史图片能直接地反映历史的原貌,会激发学生的兴趣;真实、直观、生动、一目了然的特点会加深学生的印象。如果设置不好,唯美的图片没有产生唯美的效果。教师一直守在电脑旁边,不断的点击,一张、一张的画面顺次播放。教师可发挥PPT中动画功能,将所要出现的图片按照出现的顺序叠加在一张幻灯片上,利用自定义动画进行动作的设置,这时图片的呈现就像是电影一样,在我们的面前不间断的播放,唯美的画面才会创造出震撼的效果。教师可以穿梭于课堂,观察学生的反映,捕捉学生的思维动态,去生成新的知识和观点,这样才能做到课件与课堂、学生的融合。
(三)课件色彩搭配
制作一个优秀的PPT演示文稿,要兼顾内容、配色、动画和音效等众多环节,每个环节都要进行精心设计。幻灯片的背景最好是统一的,这样让人一目了然,明确一节课的主题,便于引导学生的思维和注意力。色彩搭配总的应用原则应该是“总体协调,局部对比”。
(四)字体及声音设置
本人在2012年10月参加了中国教育学会历史教学专业委员会在南昌举办的全国历史课堂教学评比活动,所执教的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对外友好往来》一课获得一等奖。比赛结束后从本课出发对优化历史课堂教学进行思考,将实践与认识整理成文和大家交流分享。
一、优化教学立意,课标统领教学,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文以意为先,意是文章胆。立意不好自然也算不上好文章。历史教学也是这样,如果把教学目标仅仅停留在知识点的落实上,不去挖掘教学内涵,提炼教学主题,势必影响教学质量。一节好的历史课,往往在于有明确的、令人眼球一亮的好立意。教师在备课时,如何优化教学立意呢?首先要研读课标,只有研读课标,才能准确挖掘教学立意,才能拔高教学层次,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课标对本节课的要求概括为:以鉴真东渡、玄奘游等史实为例,说明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如何实现课标呢?教材中举了唐朝和日本、新罗、天竺三个国家交往的史实。鉴真东渡弘扬唐朝文化和遣唐使来华学习唐朝文化,体现了唐朝的开放交流,使得辉煌先进的唐文化传向世界,推动了世界其他国家的发展。玄奘西游和《大唐西域记》,体现了唐朝的对外交往不仅推动了佛教文化的发展,还给历史留下了宝贵的财富,推动了世界文化的发展。唐朝与新罗的频繁往来丰富了两国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体现了交往是双向的,是彼此发展的。通过研读课标,分析教材内容,于是我有了本课的立意:通过本课学习,最终让学生感受到唐朝的全面开放与广泛交流,促进了国家间的和平交流,不仅推动了唐朝的发展,也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共同进步,这也是本节课的亮点和拔高点。对课标的正确落实源于对课标的准确理解,只有先围绕课标对本课内容进行深入分析,才能正确解读课标,优化教学立意,最终实现课标,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二、优化教学课件,素材展开教学,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如今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对于历史学科,它的优点更加明显。多媒体课件可以展示文字、图片、声音、动画等,将过去的历史景象以各种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便于学生理解历史事件并激发学习兴趣。但如果课件使用不当,过于面面俱到,过于花里胡哨,将严重扰乱学生的正常思维,淡化教学目标和内容。因此优化教学课件,有效运用素材,才能为课堂教学锦上添花,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1.适度使用课件,突出教学内容的重点
【唐文化对日本的影响・课件设计】展示《唐朝的开元通宝和日本的和同开》《汉字草书和片假名、汉字楷书和平假名》《长安城平面图和平城京平面图》《唐装和和服》一系列图片。
【唐文化对日本的影响・设计意图】日本受唐文化影响的例子很多,如果都通过图片一一展示显得嗦繁琐。为什么选择以上四个例子呢?(1)通过观察对比图片,学生不由发出“很像”的感慨。(2)有的例子体现唐文化对日本产生影响直到今天仍然可以看得到:今天日本使用的常用汉字仍有1900多个。今天去日本会看到日本把唐朝风格的建筑保存得非常好。今天和服是日本的民族服装,在重要的日子很多日本人都会穿上和服。从这些典型例子中学生不难感受到唐文化对日本的深远影响。
2.适时地使用课件,弥补课本资料的不足
【课堂小结・课件设计】展示《繁华的长安西市》,图片中呈现了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各种身份的人在长安西市或游玩或做买卖的情境。之后滚动播放中外交流的物产文化组图。
【课堂小结・设计意图】本节课教材中重点介绍了唐朝和日本、新罗、天竺的交往,对于实现“使学生感受到唐朝的全面开放与广泛交流,促进了国家间的和平交流,不仅推动了唐朝的发展,也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共同进步”这个目标,资料略显单薄,学生体会还不够深。而《繁华的长安西市》则成为唐朝对外交往盛况的缩影,通过这幅图,让学生感受到唐朝不仅和日本、新罗、天竺交往,还和世界各国展开广泛交往。接下来滚动播放中外交流的物产文化组图,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到交往促进了文化的交流,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共同进步。
三、优化教学语言,语言升华情感,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教学语言贯穿教学的始终,上好一堂课教师的语言很重要。教师准确严谨、生动形象的语言,将使学生集中注意力,易于引起情感共鸣。但如果教学语言毫无条理,重复嗦,平铺直叙,将让学生走神,甚至厌烦。因此,只有优化教学语言,精心设计每一句教学用语,才能打动学生,产生情感共鸣,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1.比喻性的语言在本课中的运用
如何体现《大唐西域记》的价值,从而体会玄奘对世界文明作出的贡献呢?我是这样讲述的:《大唐西域记》这部书实际上就是玄奘游学的游记,书中记载了玄奘游历的110多个国家的风俗、文化、地理、历史。如果你是旅行家,你可以把它当成旅游指南来看;如果你是历史学家,你可以把他当成历史资料来看;如果你是佛学家你可以把它当成佛学典籍来看。这部书很有价值,这部书成为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通过浅显的比喻使学生体会到《大唐西域记》的价值,感受到玄奘对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生动优美的语言在本课中的运用
展示《繁华的长安西市》图片来说明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时,我这样讲述:如果此时此刻我们走在长安,我们会看到世界各地区各民族的人,不仅有日本人、新罗人、天竺人、还会有大食人、波斯人、罗马人,他们中间有使者、有僧人、有商人、有留学生、有艺人,多元文化在这里共容共存,在这里我们看不到刀光剑影,看到的只是友好交往的景象。通过交往,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唐朝以博大的胸怀兼收并蓄世界各民族文化的精华,开放交流使得唐文化更加灿烂辉煌,产生了强大的力量向世界辐射,世界也吸收了辉煌的唐文化,文化的交流是双向的,是彼此发展的,开放交流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丰富了各国的文化,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共同进步。通过用生动优美的语言动情讲述后,学生情感立即得到升华,实现了课标要求。
四、优化教学活动,活动巩固知识,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合作、探究发现等多种学习活动,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在新课标的指引下,传统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已退出历史舞台,课堂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热闹”,但有的课堂活动仅是为了活动而活动,华而不实,脱离教学目标;有的活动环节过多,历史课变成了电影课、音乐课、表演课;有的活动只是少数学生的“独角戏”,大部分学生无事可做。因此,优化历史课堂活动,实现活动与教学内容的紧密结合,有助于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所谓多样化,即教学内容呈现不再单纯依靠教师的言传身教,而是大力提高科技含量,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推进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历史多媒体教学及电子课件的制作与使用上。所谓科学化,就是不再单纯地让学生记忆并储存历史结论,而是结论与形成结论的过程并重。新教材在这方面给师生们留下了较大的思维空间。例如“”这一节,新教材有意识地留下了对的评价不写,却通过课后“结合史实,谈谈你对的评价”的练习题把这个问题提出来。这就需要教师和学生通过教学过程,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来得出历史的结论,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如“”这一节对旧教材中评价前期成就进行了删除,而设计了一道课后习题对“打倒孔家店”口号的评价,并建议学生通过翻阅资料和文章加以分析得出答案,它的设问向开放性试题发展。类似例子有许多,历史教师必须借此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探究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在过程教学中培养学生思考历史、诘问历史、评判历史的方法和能力,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学生是教学的主体
1,改革师生互动方式,改变以往学生被动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以改革历史课堂教学为突破口,营造一个实事求是、崇尚真理、追求真理的氛围,对学生提出的不同意见、看法、观点不随便斥责或施加压力,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为学生的禀赋可潜在自由、充分发展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尽可能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教学相长、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2,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将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成为学生发展自己、学会学习的过程。新教材增加的阅读课和活动课,就是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历史教师可以在组织指导这两种新课型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当然还可根据新大纲要求开展好其他类型的研究性学习,比如课堂讨论、辩论,收集历史资料撰写历史小论文、历史人物小传,开展社会调查撰写调查报告,编演小历史剧,制作历史题材的音像作品或计算机课件等。
三、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
有人进行过问卷调查,调查统计表明:表示很喜欢上历史课的学生占419%,表示不置可否的学生占553%,而明确表示不喜欢上历史课的学生仅占28%。学生没说不喜欢历史,可教师却在抱怨学生对历史学习不感兴趣。原因何在?无外乎两个因素:(1)因主课学业繁重紧张,把学习历史当作类似看小说看电视等缓释紧张情绪的功能。(2)某些历史知识通过教师引人入胜的讲述,激发了学生的新鲜感,使他们产生了一时的冲动。这些统计表明,目前高中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层次还较低,大部分停留在刺激性的历史情节中(这可能受初中历史教学内容的影响),也就是停留在直接兴趣这一层次上。我们知道,直接兴趣是不稳定的,常会因各种因素而减退,比如知识简单易懂、概念重复讲述、结论不易理解、内容难记难背等,再加上其他学科学习压力,一旦学生感到乏味,或感到困难时,直接兴趣就会衰减、消失。改善之法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如前所述优化课堂教学内容,创设积极的学习环境,构建先进而科学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愿”学。
二是提高历史学科的课程实用价值,让学生“乐”学。我们至少应该向学生显示历史学科在学校这个小社会里的作用,比如可以改革历史考试方法,用写作历史小论文的形式,调动学生运用历史思想、寻找历史依据的积极性;也可以增加课堂教学内容,联系当今世界所发生的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运用历史分析的方法,指导学生对世界形势发展加以认识;还可以在校内多办一些历史学科的课外活动,如开设历史讲座、展示学生的历史小文章、搞一些历史性的纪念活动,等等。总之,校园要强化历史学科的气氛,久而久之,学生也会受到感染,让他们觉得至少在学校里,学好历史课还是有用武之地的,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会逐渐增加。
Li You
【Abstract】Information technology networks in distance education,multlmedia technology is to map,text,sound and technlcal processing,the use of multimedia technology through a wealth of video data,the creation of historical scenarios,to break the bound aries of time and space Multimedia courseware for the teaching of history call better stimulate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to help teachers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
【Key words】A Reseatch oil Situational Teaching with History in High SchooI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Curriculum Refcrm
传统的历史教学方法是“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嘴巴说到底”,这种教学模式枯燥乏味,同学们都不爱上历史课。现如今社会科学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变革,课堂教学手段也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我校建成远程教育信息技术网络后,学校就要求教师要掌握多媒体教学基本操作要领,学会设计课件,会运用多媒体课件上课,目前,多媒体教学在我校已广泛开展,我校历史教师已全部掌握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一改往日在教学中枯燥、乏味、单纯语言讲解的教学模式,它大大增强了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和感染力,提高了教学效果。
多媒体技术是将图、文、声进行技术处理,有活动影像的特点,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活泼地学习和发展自己,全面提高学生索质。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教学辅助手段已经越来越被广大教师所运用。在各种各样的教学比赛中,大多都要求用多媒体课件。甚至用多媒体课件上课,已经成为评判是否是一堂好课的标准。现如今在历史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课件已经成为广大教师的教学手段。所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已经不容忽视,但是无论是什么科学技术都要做到合理运用。我通过这儿年的实践操作,就初中历史教学中怎样合理地运用多媒体课件,淡谈我的看法。
1 利用多媒体课件可以达到直观性的效果,增强感染力
多媒体课件可以引用大量的文物图片、文献资料、模拟动画以及历史纪录片等信息。这就可以避免教师用枯燥,空洞的词语来说教,也不利于学生对课文情节的掌握。
如在初中历史八年级上第15课《“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一课时,我采取了使用多媒体教学和不使用多媒体教学的方法作比较。我教了6个班.其中三个班没有用课件,三个班用了课件。没有用课件教学的班级,我采取的是传统的老师讲解,同学阅读,在书上勾重点的方法。所以在课后思考题:谈淡给人类留下的启示时,学生就不能深刻地体会到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野蛮侵略行径。而在另外的三个班中,我用多媒体课件教学。一开始上课时,我播放课件,画面出现的纪念网站,配上低沉悲哀的音乐。接着播放了一段的视频。课件用凄凉悲哀的音乐和强烈真实的图片再现了当时的历史,我仔细观察同学们观看视频和资料时的表情,我发现大多数同学都是神情凝重,甚至有个别女同学眼眶包含了热泪。讲到血染卢沟桥时我播放短片《大刀向鬼子头上砍去》,同学们顿时被中国军人的那种舍生忘死的精神所感染。在课后谈的启示时,很多同学都言辞激烈地控诉了日寇的野蛮和惨绝人寰,激发了同学们仇恨法西斯的情感,并且表示要好好学习,牢记历史,振兴中华,树立为人类和平、民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精神等等。所以通过对比.我觉得本课运用多媒体课件,对于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增强感染力都有很大的帮助。
2 多媒体课件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一切主动学习的动力。学生一旦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时,就能积极主动的去学。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很难长时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学生面对黑板上所列提纲,感到枯燥,上课开小差的现象时有发生,教学效果是可想而知的。如果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通过丰富的影视资料,创设历史情景,可以打破时空的界限,为学生再创历史画卷,缩小学生与历史的时代距离,这样就能使学生对所学习内容产生极大的兴趣。例如在讲述《难忘九一八》时,我运用了多媒体课件,开始上课时.当教室里响起一曲凄凉悲怆的《松花江上》,黑板上的屏幕上出现中国人民在与日军浴血奋战时。教室里顿时非常安静。一下就吸引了同学们的注意力。然后教师提问思考:(1)为什么东北人民要流浪?(2)爆发的经过:在讲到因为的不抵抗政策导致短短的四个月东北三省被日寇占领时,我制作了一个,光着脑袋,在屏幕上滑稽地跳舞的flash,一下子引的同学们哄堂大笑。然后问同学们:“为什么东北三省会迅速沦陷?”同学们马上说:“是因为的不抵抗政策。”播放《义勇军进行曲》,介绍这首曲子创作的时代背景。这样学生很快就能记住这首救亡曲子的历史背景。通过多媒体课件,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兴趣。
3 多媒体课件可以提高同学们的审美观
在七年级下册第14课《灿烂的宋元文化》,教学目标就是使学生了解宋元时期的文化成就,包括绘画及书法成就,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和鉴赏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创造审美的环境和气氛,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美的感染和艺术的熏陶,提高鉴赏水平。因此在教授本次课的内容时我运用多媒体课件,把书上绘画书法的代表作用课件展示.并从网上下载解说词。当配有音乐朗诵的《清明上河图》画卷徐徐展开时,栩栩如生的画面,处处引人人胜,美不胜收。学生们不由自主地发出惊叹声。这是传统教学所不能做到的。
4 多媒体课件只能是历史教学的辅手段
利用多媒体教学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手段而言,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这不能否认,但在教学中不能一味地依赖多媒体,多媒体课件只能是历史教学的辅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