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理知识点总结汇总十篇

时间:2023-02-23 09:23:22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中国地理知识点总结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中国地理知识点总结

篇(1)

地理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对学生自身的完善和社会的发展起着巨大的作用。地理学科以文科综合的形式出现。分析高考中地理学科的命题技巧、方向和导向具有重要意义。

一、知识体系分析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由第一卷(选择题)和第二卷(非选择题)组成,其中第一卷的1―11题和第二卷的36、37,以及42、43、44中3选一为地理题。满分100分,其中选择题44分,非选择题56分。

1.试题中地理科学要素知识分析

在试卷中的以地图形式出现的知识类型,分别是⒍⒎⒏⒐⒑⒒36题,达到46分,和“气候”有关的是⒎⒏⒑⒒36⑵、36⑶、37⑷题,达到31分,涉及“地球上的水”知识点的是⒐37⑴、⑵,有18分,与“农业”有关的知识点是⒊⒋⒌题,分值为12分,涉及“工业”知识点的37⑶,达到6分,与“人口”的知识点是⒈2题,分值是8分,与“地形地势”相关的知识点是⒍36⑴、36⑵、题,分值达13分。

从试题的类型来看,该套试题与以往有了明显的不一样之处在与有了选做题,这也是新课改实施的情境下所体现的考试内容。

试题的内容是综合的,想要单一的区分出属于哪张类型是十分困难的,因为一道题可能测试是的是好多个知识点,即当一道题测试多个知识点的时候,我分别作了统计。该试题的必做题部分主要考核了地图、地形与地势、气候、地球上的水、农业、工业、人口。其中地图、气候知识所占比重高。从中可以看出该套试题抽样考察了知识点,并不强调知识点的覆盖面,重点考察了地理主干知识和地理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2.试题的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知识分析

本试题的自然地理知识是分值为80分,人文地理知识分值10分。从中该套试题自然地理知识所占比例大。

3.试题的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知识分析

该试题中中国地理占了108分,而世界地理占了12分中国地理知识明显大于世界地理知识。由此可见,本套试卷与区域地理紧密联系,地理试题直接或间接的以区域地理为素材,体现了地理学科的区域性特点。

4.试题的地理感性与理性知识分析

表1 试题的地理感性与理性知识分析

从表1可知,该套试题考察了地理感性知识和地理理性知识,感性知识包括地理名称、地理分布、地理景观、地理演变、地理数据。

地理感性知识考查了地理景观、地理演变、地理分布,地理理性知识考查了地理成因、地理规律和地理特征知识。该套试题测试了地理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突出对地理理性知识的测试。

二、试题的“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分析

表2 试题对三维目标的考查统计

说明在表5的过程中,加上了选做题三题。从表中可以看出,该套试题考查过程与方法居多。同时突出知识与技能,涵盖了一定比例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试题要求考生运用已学的地理知识进行整合,运用地理分析、综合、归纳、概况、比较等逻辑方法,解决问题,体现了“过程与方法”立意导向。

试题中对考生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地图的技能进行了重点的考查,突出了地理学科以地图为载体的学科特性。

三、试卷特点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这套试卷的特点

⒈突出了地理学科的特点,以图为基础

本套试题共16个题,其中有7题中是有图出现,分别是1张图表,5张区域图,1张示意图。

⒉重视考察学生的地理分析能力

整套试卷没有一题是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的,而是要求学生的学习基础知识的过程中学会对知识的迁移,这也是体现新课标的内容体现。

⒊关注社会热点

地理试题联系着日常生活中的热点,如对农业“白色污染”的关注,环太湖泉水的污染。

篇(2)

思维导图的应用有利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同时也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和娱乐性,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地理知识纷繁复杂,仅靠死记硬背是无法真正汲取地理知识的。因此,最有效的方法是逻辑思维的培养,进行理解记忆。而如何进行逻辑思维的培养,就需要重视对思维导图的应用了。将思维导图引入高中地理教学,无疑是给学生多了一种新的学习方法,因此,对思维导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的分析是十分有必要的。

一、思维导图对高中地理教学的重要意义

思维导图并不只是一张简单的图画,更重要的是一种学习方法。当人们对思维导图的认知和理解越来越全面时,思维导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就会更顺畅,将会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师在进行高中地理教学活动时,应当注重课堂的吸引力以及自己说法内容的逻辑,并且能够将自己的地理知识和教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的教学活动当中。地理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学,地图是学生进行地理学习的最直接工具,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活动中,应当重视对地图的运用。思维导图的基本形式是导图,也是一种常见的教学工具,主要运用了教学知识中的关键词、符号等来进行链接。

二、高中地理教学中思维导图的应用分析

1.运用思维导图进行知识巩固

高中的地理教学内容较多,学生在学习地理时,经常会出现记住新的知识,而旧的知识又忘了的情况,因此,我们应当重视学生对旧知识的巩固和记忆。单靠传统的教学模式难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此时思维导图的引入就显得十分重要了。在实际应用时,可以先列出若干主要的知识点,然后画出大枝干,将关键的小知识点加入进去,从而在大脑中形成一幅关于地理知识的“知识树”,帮助学生加深对地理知识的印象。例如,在学习中国地理相关知识时,则将中国设计在导图的中间位置,然后画出枝干,添加各地区风俗和地貌的简单概括,然后画出小枝干,再添加新的小知识点。如此,便将冗杂的知识点清晰地呈现在大脑中。在记忆的过程中,首先掌握大的知识点,再记忆小知识点就会更加容易。除此之外,对思维导图的修改或重新绘画,都意味着知识的一次记忆,有利于知识的吸收和理解。

2.充分利用思维导图提高学习效率

研究证明,思维导图的应用能够有效帮助学生提高地理学习效率,从而提升学生的地理知识水平。在进行了一段时期的地理教学活动以后,教师应当对学生所学知识进行复习和回顾,确定复习的任务和总结的任务。例如,在进行中国地理相关知识的回顾时,学生就可以充分利用思维导图的优势,但教师应当在大力支持思维导图的应用之外,鼓励学生自主进行独立绘制,先不要急着打开课本,应先凭借自己的记忆进行思维导图的绘制,绘制完成后再对照课本的内容进行补充和修改。经常进行这样的训练可以不断缩减思维导图的大小,只留下最精简的知识点,这就充分证明了学生复习成果的大小以及思维导图的作用。在课程体系改革后,高中地理教学中对思维导图的应用应当更加广泛。

3.思维导图具体运用流程分析

将思维导图引入高中地理教学中,应当充分考虑各方面因素,充分利用各种资源,重视思维导图在地理教学中预习阶段的运用,重视思维导图对知识预习的重要作用。第一,明确需要预习的教学内容,自主提炼出关键词,快速进行教学内容的预习,然后将关键词列入导图中,再将下级的知识点添加进思维导图中并与上级记载进行区分。在预习过程中引入思维导图的应用,可以有效提高学生预习的注意力,提高教学内容的吸引力,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动力。除此之外,思维导图也可以帮助建立知识框架,理清学习思路。比如,在学习地壳的运动及变化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先提炼关键词,然后找出主要的知识点,这一部分教师应当对学生做一些引导和指示。比如,促使地壳运动变化的作用力包括内力、外力和合用力。内力作用的重要知识点在于作用的形式,而外力作用的主要知识点是对地表的塑造作用等。学生在总结和概括了本章的重要知识点后,就能迅速确定关键词,紧接着明确一级知识点,再扩展二级知识点,如此,就能逐步完善思维导图。

参考文献:

篇(3)

初中地理是学生从小学到初中接触的一门新学科。虽然对它不了解,但是充满好奇。很多学生之前就对地理方面的问题感兴趣,诸如为什么我们的白天是美国的黑夜?为什么北方人喜欢吃馒头面条而南方人喜欢吃米饭呢?学生的好奇心正是她们学习地理这门学科的兴趣点。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忽视这一点,只是按照课本上的内容读,然后告诉学生哪里是重要考点,之后就是学生记忆这些知识点。这样的教学方式只能用来应考。学生对其中的许多知识点都是不理解的、认识模糊的,更不会有兴趣深入探索研究。每一门学科都应该是有生命力的,它不是死知识。需要学生不断探索研究,体会其中奥秘。地理包含的知识面比较广,一个地域,可以研究它的地理位置,研究它的气候,研究它的文化,是一门需要发散思维的学科。教师在教学中不应该是主导,而应该是引路者,想方设法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学习。活跃的教学方式如果引入课堂,则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寓教于乐就是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可以运用游戏教学法。很多教师误认为只有幼儿园,小学生需要在游戏中学习知识。其实不然,孩子们的天性都是一样的,初中生也不例外,他们活泼好动,喜欢动手动脑。教师就要抓住他们的这个特点,创新出一些游戏学习法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教师可以从现在青少年比较喜爱的一些电视娱乐节目中寻找灵感,比如《最强大脑》中就有一个记忆图片和京剧脸谱的环节。在学习中国地理中国政区图这一章节时,老师可以选出最强地理大脑,先用投影仪将准备好的标有中国各个省份名称的地图投放在幕布上,让学生直观感受中国疆域的形状,然后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时间进行快速记忆。最后将没有标注省份名称的地图展现在大家面前,然后让学生自告奋勇地指着说出省份名称,看看哪个学生记住的省份最多,让他讲解记忆地图的小窍门,提供给其他学生做参考。还可以借鉴《奔跑吧兄弟》这档娱乐节目中的方法,教师先将全班同学分成五个大组,分别是红、黄、蓝、绿、橙。然后派出任务,任务就是每组的学生代表依次凭借自己的记忆在教师画好的铁路路线图上标注出主要的铁路干线的名称和一些重要的铁路枢纽。每一组标注完毕后,大家都要指出有几处错误,用正字在一旁标记。最后看看哪一组任务完成得更好,评出最好的组在所有学生面前夸奖他们,达到在全班参与互动的基础之上,增强学生学习初中地理的自信心的目的。无论哪一门学科在每一个单元的末尾都要进行总结与归纳,这样才能使学过的知识在学生的脑中更有条理,更容易在复习的时候找到重点。那么就可以模仿一些选秀节目如《我是歌手》,选出每一单元的地理小博士。先将班级学生分组,派出代表参与地理小博士的竞争。然后让他们在下课时间准备好自己归纳的知识点,在课上进行角色扮演。以老师身份在讲台上讲解自己整理的这一单元的知识点,然后给学生稍作阐释。每一个参赛学生讲解完毕,由全班学生举手表决谁归纳的最详细准确。最后由老师上台总结,补充遗漏的知识点,弥补欠缺,做最后的总结并宣布谁是这一单元的地理小博士。所有的游戏学习法都是基于学生的兴趣。兴趣是一个人最好的老师,如果课堂上每个学生都是一个倾听者,不能参与课堂学习,怎么可能激发出他们对于地理的兴趣与热情呢?将知识融入游戏当中就像把一颗糖放入无味的清水中,学生学习的效率自然而然就会提高,还会更具有表现自我和探究问题的精神。

在寓教于乐的教学过程中还要贴近生活,引导学生善于联想。任何一门学科都是在生活的基础上提炼出来的,都不能背离生活。从实际生活出发用更生活化的语言绘声绘色地给学生讲解地理知识,将地理知识融入生活之中更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认知和理解。如学中国人口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举一些身边的小例子证明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例如在上学路上挤公交的时候好多人一拥而上,去食堂打饭要排队好久。这样会引起学生共鸣,使他们能深刻体会到中国的确是人口大国。然后让学生设想自己是一名政府官员,会采取怎样的措施应对这种情况,学生就能自然而然地联想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还能想到提高国民的素质,也会联系自身,提高自身素养。在区分气候和天气这两个易混淆的知识点的时候,学生如果不能理解只是死记硬背,就会耗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问学生夏天会不会经常买雪糕?冬天是不是几乎每天穿羽绒服?然后告诉学生像这样的长时期的大气的综合状况就是气候,而天气是短时期的大气变化。一般不会十几天连续下雨或者下雪。这样学生对这两个知识点就能进行很清晰的区分。在联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还要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培养举一反三的地理思维。中国的气候类型大体上分为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的大陆性气候、高山高原气候五种,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不仅要知道这些气候的名称,而且要联想它们的成因。热带季风气候是因为冬夏季风交替控制,温带季风气候是因为冬夏季风交替控制等,另外要联想这些气候的特点,热带季风是全年高温,降水集中,高山高原气候是气候垂直变化明显等,同时要联想到它们的分布省份和地区。举一反三,一下子对应掌握三个知识点,思路清晰,不会混淆。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果每一位学生都不是“被学习”,都能带着愉快的心情进行地理知识的研究,形成自主学习的心态,调动每个学生的个体潜在的内在学习动因,并且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个体的创造力,那么每一堂课都将是高效课堂,初中地理也将为高中地理的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篇(4)

图表是地理知识的基本表现形式,也是地理特色的体现。近五年山东卷中出现的有区域图、统计图、剖面图、立体景观图、表格、遥感图像。区域图既有世界区域,又有中国区域;既有等值线的地形区域图,也有空间事物分布的区域图;既有宏观尺度,又有微观尺度,图表类型多样,且均为教材以外的原创图表;因此,我们在复习中国地理时,要以课本中的图表为例,复习把握各种图表判读的一般方法,而不仅仅是复习课本。

明确地理事物的位置和范围,包括经纬度位置(经纬度间隔、经纬度大小变化的方向和规律)、相对位置(相临区域、海陆位置)、范围、轮廓、地理界线等都可以帮助我们进行准确的区域定位,要想达到这一目标,我们需要把各种地图分解到不同的章节中。做到以下几个方面:①利用中国政区图识记我国的34个省级行政区的经纬度范围、全称、简称和省会名称及其空间分布,记我国的主要邻国及其分布、我国疆界的四至点。②利用中国地形图识记我国的主要山脉、四大高原、四大盆地和三大丘陵、三大平原及其空间分布及经纬度范围;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③中国的气候类型分布图,识记中国复杂多样的气候类型,等温线、等降水量线分布图总结归纳等值线图的判读方法。④利用中国水系图识记我国的主要河流、湖泊及其空间分布;利用长江流域图和黄河流域图识记长江和黄河流经的省级行政区、主要地形区、上中下游分段点等。⑤利用中国自然资源分布图识记我国的主要煤矿、油田、铁矿和有色金属矿的名称及其分布。⑥利用中国铁路线分布图识记我国的主要铁路干线和铁路枢纽的名称及其分布。⑦利用区域地图把前面的各种地理要素综合到一幅图中。

二、构建主干知识网络

在复习的过程中打破教材、章节间的界线,通过学案、课件进行重新整合,补充相关的知识点。首先从原理上能够把握,把初中中国地理内容作为背景材料,利用相关的原理和规律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描述问题的能力。

1、等值线的判读

本部分内容可以整合等高线地形图、等温线、等降水量线的判读(等值线判读的一般规律);影响气温、降水的因素;在等压线图中如何画风向等。

2、我国的气候特征

本部分可以整合气候类型的特征描述、判读方法、与自然带的对应关系。东亚季风的风向、成因。天气状况描述时涉及风向问题。

3、区域地理部分

区域地理的复习是对前面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复习的一种概括和应用,这部分内容的复习与必修三的案例复习结合起来,形成基本的复习脉络:区域定位--区域特征分析--区域的发展方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措施。例如大家比较熟悉的案例:珠江三角洲为中心区域,可以设计一下三个方面的问题引导学生复习巩固:1、城市区位分析,2、工业区位分析、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的措施(区域发展条件分析),3、生态问题(咸潮、赤潮等),归纳区域发展中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三、高考题带动学生复习

2012山东卷重视问题探究,展现地理思维过程,如综合题第26题,一改往年对区域地理考查的基本模式和风格(即针对某一特定区域,围绕该区域自然和人文地理诸多方面进行扫描式地考查),转而注重对一个区域内某一主题要素进行梯级式、深层次地考查;试题设问层层递进,具有很强探究性。要求考生能从所提供的信息中找到问题的突破口,循着设问的引导,一步步探究和分析区域问题,试题对考生地理思维过程的考查要求较高。

题目各设问之间都有一定承接关系:第一问表面上是绘制地形剖面示意图,实则让考生明晰该区域东西侧河流所流经地区的地形地势特征,由此引出第二问设题背景及问题:辽河干流水量主要来自其东侧支流、泥沙主要来自其西侧支流,有"东水西沙"之说,并让考生分析此现象产生的自然原因,第一设问中的"地形"因素也是第二设问答案的一个要点。

通过第二问看出的"辽河是条含沙量高的河流"又为第三问--分析"某些河段枯水期出现地下水不再补给河水的现象"的原因打下伏笔。在第三问的答案中"河流泥沙淤泥旺盛,河床抬高"这一要点就是从河流高含沙量这一特征得来的。试题中第二问和第三问所设问题看似让学生分析两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实则隐含着该流域所存在的一些问题--河流泥沙含量大、水量少,通航能力差,工农业发展造成该流域缺水严重等,在此基础上提出第四问-河道整治工程"丁坝"的作用、第五问-建设"引松济辽"调水工程并打造东北黄金水道,对该流域经济发展的积极意义。

篇(5)

二、形象记忆法

很多地理知识,可以通过该事物的形状借助某种具体的事物、数字或几何图形来记忆。例如,新疆的地形特征是“三山夹两盆”,它的记忆可以与“疆”字的右半部分结合起来,“三横”表示三座山脉,即阿尔泰山、天山和昆仑山,“两田”表示两个盆地,即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再如,我国省级行政区轮廓的识辨,云南省像孔雀开屏,陕西省像屈跪的兵马俑,辽宁省像一个逗号,黑龙江省像一只欲飞的天鹅,青海省像一只奔跑的兔子。又如,地区和国家轮廓的识辨,印度半岛像倒立的三角形,中国的轮廓像一只威武的雄鸡,意大利的国土轮廓像一只长筒靴。利用形象记忆,有利于学生加深印象,巩固记忆。

三、图文结合法

地图是地理学习的第二语言。学生在阅读地图的基础上,理解、分析地理事物,进一步认识地理现象,以达到文字上的记忆。据不完全统计发现,人们对图像的记忆要优于对单纯文字的记忆。在地理学习中,只有图文并茂,图文结合,才能使地图变得易懂,文字的记忆才能更简捷。例如,在学习印度的季风气候中,如何理解季风气候与水旱灾害的关系。巧用地图学习,易理解,好记忆。由于印度南部濒临世界第三大洋———印度洋,在7月份,盛行西南风;在1月份,盛行东北风。夏季西南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带来丰沛的降水,如果西南风风力强盛,降水就多,易发生洪涝;相反,冬季东北风从陆地吹向海洋,降水较少,如果西南风风力再不足,降水就更少,易发生旱灾。这样一分析,印度的季风气候与水旱灾害的关系就清晰明了。再如,从《中国人口分布图》中,可以发现中国的人口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分析其原因时,可结合《中国地形图》可知东部多为平原和低矮的丘陵地区,综上所述:中国的人口主要分布在东部的平原和丘陵地区。利用图文结合的方法,把知识点落实在实际生活中,便于学生的理解,加深学生的记忆。

四、浓缩记忆法

在初中地理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要对教材善于提炼,抓住知识的主要特征,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浓缩概括,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例如,世界上1月、7月陆地和海洋气温的等温线变化规律。通过观察地图,我们不难发现:北半球,1月份陆地气温低,等温线向低纬度凸出,而海洋气温高,等温线向高纬凸出;7月份陆地气温高,等温线向高纬度凸出,而海洋气温低,等温线向低纬凸出。同理,南半球,1月份陆地气温高,等温线向高纬度凸出,而海洋气温低,等温线向低纬凸出;7月份陆地气温低,等温线向低纬度凸出,海洋气温高,等温线向高纬凸出。根据这一规律,我们可以把等温线的凸出方向概括为“高高低低”,即无论是北半球,还是南半球,如果某地气温高,等温线就向高纬度凸出;某地气温低,等温线就向低纬度凸出。

五、比较记忆法

在初中地理知识中,有些知识点很相近或者相反,我们可以通过比较的方法来记忆,找出其中异同点,进行归纳总结。例如,在中国地理中,秦岭—淮河一线以南和以北的地理环境特点进行比较:1月平均气温,秦岭—淮河一线以南高于0℃,而秦岭—淮河一线以北低于0℃;年降水量,秦岭—淮河一线以南年降水量大于800毫米,而秦岭—淮河一线以北小于800毫米;耕地类型,秦岭—淮河一线以南以水地为主,而秦岭—淮河一线以北以旱田为主。通过比较记忆法,不仅获得系统的地理知识,还加深了知识的理解和巩固。

篇(6)

中学地理知识内容分为自然地理、区域地理和人文地理三部分。初中主要是区域地理,高中主要是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但他们又是以区域地理的内容作为实例来说明的。因此,区域地理的教学十分重要。区域地理的系统性很强,无论是中国地理、还是世界地理,都是由自然环境和经济情况两部分组成。自然部分又是由该地区的位置、地形、气候、水文、土壤、植被这几个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影响的自然要素的内容组成;经济部分是由该地区的农业、工业、交通、城市等内容组成。这两部分又是相互联系的,后者是人类利用当地的自然特征,并受到社会条件的制约而发展起来的。因此,在地理教学中要围绕这两部分内容,构建知识框架。如位置特征主要由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组成;地形特征由地形类型、地势状况、地形分布及成因等内容组成;气候特征要从气温和降水两大要素去掌握,而气温情况又包括一月和七月(分别代表冬、夏气温),降水要从降水量和降水季节分配、年际变化等方面分析说明。此外,还有特殊天气现象。气候特征的成因要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地势、大气环流、洋流等方面的因素去分析。河流的水文特征主要由河流的流量、汛期、水位、含沙量、结冰期等方面分析。工业主要从自然资源的类型及组合、分布、交通、市场等方面分析;交通运输主要从交通运输的类型及组合、结合货物的数量、距离、性质及运价、时间等选择运输方式。各类地理知识都是由一定的知识框架的,教师要把知识框架总结出来,明确告诉学生,并进行循序渐进、反复训练,使学生牢固掌握。

二、提高学生能力

初中价段对学生能力的要求主要有记忆能力、识图能力和逻辑分析能力。

1.提高记忆能力

初中价段区域地理知识点多面广、内容繁多,单靠机械记忆难度很大,且不符合学生记忆发展规律。教给学生知识框架以后,只要记住地理知识框架,各个地区具体特征即可通过推理得出。它使记忆条理化、系统化,将无规律的“死记”成为有规律的“活记”,提高了记忆效率。

2.提高识图能力

地理学习离不开各类地图、图表及景观图等。以前学生不知如何看图、看什么。掌握区域地理知识框架以后,看图就有目的、方法了。如在“中国地形”图中分析我国地形特征,学生有目的地从地形类型、地势和地形分布进行观察,从而得出:“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篇(7)

一、高中地理地图的学习

高中地理地图的学习,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高中地理的学习需要注意一下几方面:

(一)学生要学会理解和阅读高中地理教科书。

高中地理中地图的应用主要体现在自然地理方面,在学习自然地理时主要侧重于偏理科的学习方法,偏理科的学习方法一般是强调对相关地理知识、地理规律的理解和应用,并且联系实际情况进行问题的解决。首先要做到地理知识的消化,在学习地理知识时,特别是概念性的东西,要理解概念的内容,而不是对概念进行死记硬背,将比较容易混淆的知识和概念进行分类总结。例如,地理知识中的天体和天球比较容易混淆,学生可以结合课本的概念内容按照自己的理解进行分类总结;其次是对概念进行理解,从基础知识抓起,像气压和气温的关系对气候的影响,掌握这些原理能更好地分析事物;三是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及时的总结和归纳,更好地掌握地理知识。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过程中要注意形成自己的知识整理架构,注意架构形成过程中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以便学生更清楚地掌握所学知识点。

(二)要注意学习地理知识的几个环节。

预习、课堂以及课后复习,是学习地理知识的三个环节。在学习地理地图时,预习课本内容是对本节课所要讲解的知识有个大体的了解,特别注意有关地图的部分;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是要将预习过程中不明白的问题进行重点了解,认真听老师讲解的内容,并通过老师的讲解更好地了解所学的知识,加深对预习内容的了解和记忆;课后复习是对所学地图知识的进一步探讨,通过做课后习题的形式更好地掌握地图知识。

二、高中地理解图的关键点分析

高中地理地图的做题,因为每个地理知识点的不同,在做题时需要掌握的关键点也不同,但总体上也有相同点:

(一)平时的知识积累很重要。

在做具体关于中国地理、世界地理的资源问题、人口分布等偏文科的题目时,主要是根据平时的记忆得出相关问题的答案。像关于世界上人口的分布,就直接根据世界上人口分布的相关知识进行作答。世界上人口1亿以上者有10个国家,它们是中国、印度、美国、印度尼西亚、俄罗斯联邦、巴西、日本、尼日利亚、巴基斯坦和孟加拉。欧洲和亚洲人口密度最大,大洋洲人口密度最小等相关知识,这主要是靠平时的知识积累,在做偏文科的地图题时,只要做到认真审题,并与所学的知识相结合,多数情况下这种题目的出错率就会降低。

(二)注意题目的先后顺序。

在做地图题时,还要注意要通过平时的积累学会对地图的分类,像日照图、人口统计图、地面的剖面图、数据图等,这些都要在平时的学习中通过不断练习来得出相关的结论,在读图时还要注意先后顺序,一般题目的编号就是题目的先后顺序,做题时一定要按照先后顺序来进行,因为有可能上一题关系到下一题的做答。在做题时,首先要明确此图的主题,再就是要看清图例、比例尺以及方向,还要注意图案所要表现的主题、范围,例如:

题目要求求出A、B、C、D、E点的时间,并得出这几点的白昼时间。在做题时就要注意先求出这几点的日出时间,然后根据日出时间 = 12-某地昼长/2、日落时间=12+某地昼长/2这两个公式得出白昼时间的长短,并要注意第一题的答案正确性。

三、提高学生阅读解图的能力

高中地理知识的学习,是整个地理学习阶段接触到知识最多、内容最繁杂的阶段,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教授学生进行地图阅读解图的关键点分析,也要通过日常教学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解图能力。根据本班学生和学生个人的特点进行重点解读,例如,班上大多数学生对比例尺的掌握不够,那么就要在课堂上重点进行比例尺的讲解,根据学生的实际加以正确的指导与训练,平时对学生的训练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进行独立的指导,也可以让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督导学习,学生之间进行解图的互相学习;要让学生走出课堂,多进行空间的想象,亲近大自然,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四、结束语

高中地理地图的学习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提高学生对整个世界的认识,将对学生以后的生活产生重要影响,因此要加强地图知识的学习。■

参考文献:

篇(8)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2-0121-01

1 高中地理教学现状分析

尽管在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地理教学理念得以更新,但仍然存在一定的弊端,教学模式仍有需要提升之处。这些问题的存在,会降低学生的学习效率,对高中地理教学的发展也造成很大的影响。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教学方面

很多中学地理教师年龄较大,尽管在新课程理念下有所提升,但已然有一部分学生忽视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学生在地理课堂中没有发言权,不利于地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一些教师对新教学理念不够重视,对学生个性化发展具有抑制;另外,教师教学前,教学规划不够完善,不能有效地控制教学容量,课堂学习的时间也不能合理的分配。加上一些教师课堂调控能力较弱,课堂教学氛围不够热烈,甚至会导致地理课堂十分枯燥,教学方式过于单一,对学生学习、教学发展都造成极大的阻碍。

1.2 学习方面

目前,高中生地理学习目的过于单一,其学习地理主要是满足高考,这很大程度上违背了新课程教学目标。同时,很多高中生地理学习具有被动性、盲从性,在课堂中往往低头看出,从来不参与任何教学活动,缺少自主学习的意识。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地理学习习惯,导致地理学习效率不高。另外,现阶段高中生缺少吃苦耐劳的精神,在学习上不够刻苦,不能主动地进行课后探索与学习,影响了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

2 新时期高中地理教学的新方法

2.1 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所谓的求异思维就是开放性思维,是新课程理念中创造性思维的关键。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鼓励与指导学生大胆地提出自己的疑问,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势,发表学生的不同见解与意见,启发学生采用多种分析角度,思考地理问题。在现如今的高中地理教材中,能够用于训练学生求异思维的素材到处都是,从地球公转到气候气象,从水资源到煤资源,到处都可以用作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当然,发散性思维的训练,并不代表让学生进行浮想联翩,也需要不断的进行总结,找出万千事物中的规律,采用科学的理论去解释各种现象。可以说,假设是必须的,但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也是地理学习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2.2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方式,相对于真理来说,与其直接的告诉学生,还不如培养学生获取真理的能力,让学生自己挖掘真理、探索真理、验证真理。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着力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自己学习与掌握更多的地理知识。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不能仅仅让学生学会地理知识,更应该让学生会学地理知识。通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能够切实的挖掘学生地理知识学习潜能,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2.3 加强地图学习

新课标高中地理教材正文简短,图、活动、案例增多,很多知识点到为止,内容非常突出时代信息,许多新内容教师没有接触过,这对我们教师来说是变相地加重了负担。设计的探索活动灵活新颖,学生很活跃,但由于活动过程多,一些活动需花费很长时间,一节课很难讲完,往往按设计把试验做了,但后面的内容难以进行完,出现了地理教学任务重,课时不足的现象。并且有些探索活动没有现成的答案。答案开放性过大,这对我们教师的要求非常高。因此,讲哪些、讲多少、讲多深、怎么讲,很难把握。地图是地理学习中十分关键,能够对地图活学活用,才能将地理学好。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对地图的学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让学生学会对地图的整理以及查看地图。通过地图进行联想,对相关的知识加以整理。地图中的图形十分复杂,包括地质图、地形图、地理原理示意图、地理景观图、地理等值线图等。通过这些地图的学习,让其结合地形,促进学生整体学习成绩的提升。

第二,熟悉读图。在地理题目中,有很多关于地图的,学生在看到题目后应该首先对地图主题进行分析,观察地图的比例尺,关注任何关于地图的细节,很多细节中包含着题意。之后,根据实际问题进行读图,地理知识都是实际的,并不是凭空捏造的,还应该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在读图过程中,应该进行图形结合与变化,更便于理解图文的意思。无论是中国地理还是世界地理,都可以采用这一读图方式进行学习,这对于提升学生地理学习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2.4 注重地理知识之间的关联性

一节地理课短短几十分钟,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中能够一路紧跟,对本节内容能够理解。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内容设计上应该苦下功夫,在讲授地理知识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各个地理知识点的关联性,进行多方的联系,建立各个知识点的联系点,起到环环相扣的作用,更加便于学生的理解。另外,知识内容还需要具有启发性,在教学中注意引导。让学生能够保持对地理知识的兴趣,提升课堂及课后学习的积极性。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也应该脱离课本,让学生从生活中体会地理知识,有时通过直观观察的方式,理解地理知识,掌握地理知识点,给学生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

3 结语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高中地理教学涉及内容范围较广,学习起来有所困难。但是传统的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学方式过于单一,教学内容也不能迎合学生的地理学习需求。因此,新时期必须引入新的教学理念,从学习地图入手,注重地理知识的关联性,促进高中地理教学质量与效率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 洪霞.针对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地理教学的思考[J].中国科技博览,2015,17(8):144-145.

篇(9)

新课程标准下的地理教材,叙述性内容少了,图像和活动课的内容多了。而在各种图像中都涉及大量的地理信息。所以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首先学会巧用地图,以地图做引线,让学生学会从地图中获取地理信息,从而进一步了解和分析地理事物的内在联系与规律,借助地图来认识地理事物,借助地图来掌握有关知识。所以说地图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既是教具,也是学具。对学生而言,是帮助其树立空间地域概念的基础,也是培养其地理思维能力的主要手段。在地理课堂中如何提高学生运用地图能力,我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几点:

一、巧设知识意境,化文为图

在传统的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因为担心学生不能全面具体地掌握知识点,就采取“填鸭”的方式,由教师引导学生从文字上去理清课文思路,再由学生死记硬背下课程的知识要点,而忽略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忽略了学生对知识系统的把握。这样往往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记得快,也忘得快,更达不到融会贯通的效果。所以说,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想办法在教学中把冗长的文字转化为简单明了的图像,引导学生首先读好地图,分析图像,从地图中发现某一地理事物的特征、成因和分布规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精心备课,充分研究教材,把握课文中的知识点及重难点,找出它们同图像之间的内在联系。

二、找准知识切入点,读图析图

地理教材中讲述的地理事物和现象中,有不少是学生不易观察到的。如果单用口头讲解,不但不易讲清,而且学生理解也很困难,学生一时对地理原理难以理解,如空间地域分布、地理现象时空变化等。此时,如果把每节课的知识点采用图像教学,就可化抽象的说教为形象的描述,对学生形成具体、明确的地理概念有极大的帮助。如:初中地理教材在讲黄赤交角和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时,学生对黄赤交角及太阳直射点一年四季的变化是比较难懂的,但它又是理解和掌握地球公转意义的关键,要求学生一定要理解和掌握的。这时,如果先让学生读懂黄赤交角变化图和太阳直射点一年四季变化图,并从中分析找出变化规律,记住了这个变化图就等于记住了这节课的难点要点,以图解文,以图记文,这个问题就能很容易地得以解决。

三、做好双边活动,填图练图

地理教材中对不少原理、事物都用较大的篇幅来阐述,繁琐而零碎,学生学习时无从着手。这时,我们不妨采用图像教学方法,把一些地理原理、发展变化规律设置成地图,先让学生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练习填图,从亲身填图实践中总结出某个地理变化规律来。比如在讲《澳大利亚》这节课时,先让学生在地图上准确地填出澳大利亚主要城市、人口、地形分布、气候类型分布等,然后根据地形及气候分布规律来总结出:澳大利亚气候对植被、人口分布的影响;澳大利亚发达的工矿业形成原因;澳大利亚养羊业和耕作业的成因等,从而分析出“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和“坐在矿车上的国家”其深刻的内涵。

四、以地图为引线,理清知识体系

篇(10)

区域地理复习在高二年级春期和高三年级都会复习到,表面上是初中七年级世界地理、八年级中国地理四本教材的复习,其实质却不仅仅是对初中知识的简单概括,而是深加工。不是要单单记住每个区域有什么河流、什么山脉、什么城市、什么气候特点、什么农业特点、什么工业特点等这些纯记忆的东西,这是达不到复习目标的,也是达不到高考相应要求的。能够记忆这些东西,但却不会对所记忆的知识点(如区域位置、地形、气候、河流、植被、农业生产、工业布局等)进行思考、分析、加工,去全面整体地认识区域各地理要素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协调统一的关系,也是不行的。2006年笔者教的一位学生,初中四本课本背得滚瓜烂熟,但一旦遇到初中课本上没有的单一具体区域问题分析,往往答题错误,得不到高分。根本原因就是只会记忆知识,不会分析区域问题,没有掌握区域分析的方法,所以高考成绩也不高,她平时的大量付出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

二、区域地理复习应避免教师机械重复,搞题海战术的教学方法。

教师从根本上变“教教材”为“用教材”,着力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多创设问题情景或活动情景,多让学生分析、总结、描述、概括,加强思维能力的训练;注重各类图表的分析应用,图文结合,训练学生获取信息和解读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网络,引导学生学会运用知识,理解分析新情景下的新问题,让学生由“学会”达到“会学”,直至“会用”。笔者第一次教高三时,在区域地理复习过程中认为初中地理知识没什么教的,让学生多做多练,见得多了,做得多了,学生自然就会有做题的感觉。于是每节课针对一个区域,出一页习题训练,做完后公布正确答案,一个多月下来,题做了不少,时间也花了不少,但在一模考试中学生整体成绩平平,后来反思自己教学存在的问题,才意识到根本就没有教会学生分析区域的方法。如:学生知道俄罗斯的农业分布在东欧平原,尤其是顿河流域,但不能通过练习,得出纬度同样较高的加拿大的种植业也只有分布在国土的南部的结论,进而理解高纬度地区农业发展的共性特点;这就是蛮讲、海练、盲考带来的严重问题,不用“大脑”加工分析的学习者是愚笨的,不教会学生思考的教师是不合格的。

三、区域地理复习还要避免与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相脱离。

上一篇: 职工养老保险 下一篇: 评助工施工员工作总结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