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分课堂教学汇总十篇

时间:2022-07-01 13:15:25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对分课堂教学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对分课堂教学

篇(1)

对分课堂把教学分为在时间上清晰分离的3个过程,分别为讲授(Presentation)、内化吸收(Assimilation)和讨论(Discussion),因此,对分课堂也可简称为PAD课堂。理想的对分课堂不仅需要贯彻其基本理念,还需要一整套教学措施来保障教学效果[3]。 无论是基本理念还是具体措施,在教学中都需要根据学校、教师、课程、学生的特点做一定的调整。下面针对《物联网基础实训》课程、以及本校学生自身学习特点,研究“对分课堂”在该课程教学组织中的运用。

1 对分课堂在教学中的应用

《物联网基础实训》课程概念多,且抽象而严谨,不易讲生动,课堂气氛不活跃[4]。如果教师以绘声绘色讲授为主,单片机强大的控制功能均无法体现出来,并且单片机应用系统设计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和能力穿插在各个实例完成的过程中讲解。因此,这门课程的教学也是对授课教师在理论学识、实用能力、教学方法等方面的一种考验[5-6]。运用“对分课堂”理论,对《物联网基础实训》课程进行教学改革,主要进行了理论讲解知识的调整、实践课程对分课堂实施以及多元化的考核机制改革。

实例知识点:中断系统。

传统教学安排:首先详细讲解中断概念、中断结构,中断在系统中用到的特殊功能寄存器以它们各自的设置方法,这些内容要花费大概2节课的时间,第二次上课讲解中断函数的定义、中断4种工作方式以及中断应用举例,也需要2节课的时间。

“对分课堂”教学安排:以一个案例引出教学内容,这里精心选取了一个能涵盖所有知识点,并且易于理解、易于操作的一个案例,8个继电器全部打开,每按一次按键S1,低四位的与高四位的交替打开3次,然后从中断返回,控制8只继电器再次全部打开。首先在课堂上用硬件实践这样的功能并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更加直观的看到实现现象,然后对程序进行分析,讲解用到的中断概念、中断结构、特殊功能寄存器等,对这些知识该要的讲解他们的功能,并不详细讲解每一个知识点,这些知识可以以作业的形式留给学生课外学习消化、吸收。

1.1 布置课下讨论作业

(1)中断产生的条件,这些条件是如何用特殊功能寄存器控制的。

(2)中断服务子程序是如何触发的,为什么没有被主程序调用但是却能被执行到?

(3)外部中断服务子程序的编写方法。

1.2 布置实验课内容

(1)采用下降沿触发和低电平触发中断有什么不同,它们主要用在哪些方面?

(2)操作题:主程序运行状态为数码管依次打开循环显示,按一下开关,产生中断,数码管显示状态改编为打开3次显示字符8,然后返回主程序继续执行依次打开数码管。

在第二周的课堂上,分组讨论自己学过的内容,然后与全班和教师进行深入的互动交流。增加了讨论这一环节,提高的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相同的内容,经过教师讲授、课后复习、分组讨论3个过程分阶段学习,理解程度逐步加深,讨论的内容为应用做准备,为实践提供理论基础。

项目组在2015学年下半学年,分别在3所改革试点学校进行试点研究,分别选取一个实验教学班,在该班级的课程,采用对分课堂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前期,项目组认真分析信息课程新课标的要求,邀请课程专家共同完成课程导学案的制定,在导学案的引导下,完成了对分课堂所要求的课堂设计,选取基础条件比较好的班级作为实验班,开展后续的研究。实验班授课老师就是正常安排的授课老师,这些老师除了担任实验班教学任务外,还担任对比班级正常课程的教学任务。

每次课安排讨论上一周理论课课堂上或者实验课课堂上所布置的任务,这里主要是布置对理论知识实践、应用系统的设计,课下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完成组织完成系统的开发,课堂上要抽出一节课的时间进行对分讨论,学生首先进行组内交流,然后各组之间相互交流,其中上一周布置的外部中断控制继电器开合,一个组研究出3种不同的方法,并指出各自的优劣,还有的组总结用到的理论知识,以及研究如何改进,有的组研究中断运用的原理,这样的交流用学生的话来说就是“学会很多东西”。

2 考核方式改革

以往的课程考核一般采用期末考试卷面成绩占70%、平时成绩占30%的考核办法。平时成绩由考勤、作业、实验报告等组成,最后的成绩取决于考题内容和学生临场发挥,分数偶然性高,评价准确度低,这样的考核机制没有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对某一特定课程,并不是每个学生都想获得好成绩,有些学生对考研课程感兴趣,有些学生对应用型课程感兴趣, 学习评价应该尊重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让低要求者能有一个保底的学习规划,让高要求者能有展示优异的空间。

篇(2)

中图分类号:H3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9-0162-01

现在国际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友善,国与国之间的交流也逐渐频繁起来了,正因如此,造就了现在人们对于商务英语这一专业越来越重视的现象。促使一些没有开设商务英语专业的高校也随之开设这一专业,并且期望通过这一专业来提升学校的知名度。商务英语课程是结合商务专业知识和英语技能的学科,基于这一专业的受关注度越来越高,人们越来越重视的情况,我们需要提高对商务英语课程的要求,使学生在学习中真正有所收获。

一、商务英语课堂教学F状分析

1.陈旧的教学理念

当前商务英语还在使用陈旧的教学理念来教育现在的学生,这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来说其实是一种阻碍。虽然教育在不断发展,而且在教学中也有很多的创新举措,但是现在许多高校商务英语课堂上依然是老师讲学生听,教学效率不高,而且还存在许多其他问题

2.教师的综合素质水平不高

新时期下社会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越来越重视,同时,教师们的思想观念与当前学生的思想有很大的不同。如果教师与学生一直处于较为困难的交流状态的话,那么教师将无法有效发挥出本身教学作用及效果,因此教师需要提升个人的综合素质。

3.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不高

学生是教育的重要主体,一旦学生缺少主体性地位,那么将失去教育的主要意义,所以必须提高对学生的关注程度。然而当前学生对商务英语的学习兴趣并不高,他们只是在被动地学习知识,缺少主动性学习,主要原因也是由于其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没有明确,仍然处在一种被动的状态。

二、商务英语课堂教学现状的对策

1.改变陈旧的教学理念

现如今陈旧的教学理念已不适应时代的发展,所以我们需要创新教学模式,并积极采用。我们可以通过新媒体设备来大力推广新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新理念的优势,让那些理念陈旧的人可以更快地接受新理念,从而加快新理念的推广。也可以使学生们促使更好地接受新理念,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以更有效地提高商务英语课堂的教学质量。

2.提高教师们的教学素质

教师在教学中占据主导性地位,针对当前师生角色转换情况,教师本身的教学压力随之攀升,这对于教师而言不仅是机遇,同时也是巨大挑战。所以教师们需要对自身进行反思,不断提升综合素质,这也是在督促教师适应当代的教学理念。还可以在高校中对教师教学质量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通过培训,使教师的教学能力不断提升,可以更好地与学生交流,以适应新时期带来的挑战。

3.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现如今很多学生自控能力不强,所以容易受到其他不良因素的影响,因此在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之前,还应促其坚定自身的信念,以此来巩固学生的主体地位。因为学生的自控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所以需要先对他们的自控能力进行培养。另外,对于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培养也是很重要的,教师们需要多进行一些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来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进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三、结语

“对分课堂”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在商务英语教学中的实际应用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激发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对分课堂”可以有效提高商务英语课堂教学效果,从而让师生可以获得更加高效的学习课堂。

参考文献:

篇(3)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就是把知识传授时间和讨论时间分隔开来,通过给学生安排一次自主学习的时间,帮助学生加深对所学内容的消化吸收,注重学生批判思维能力、探索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对分课堂既有传统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作用的优势,同时还结合了启发式教学,强调小组讨论的重要性,帮助学生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

一、大学英语教学现状

大学英语教师一直在尝试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但其效果却微乎其微。当今社会大学英语课堂仍然以传统教学模式为主要方法,以教师讲课为主,学生没有动力学英语且自制力差,在老师看来只要学生来了就行,至于课上师生间的互动交流则可有可无,不被老师所看重,因此学生们很难对英语产生兴趣。与此同时,在对学生的评价方式上,大部分学校只注重过程性考核。在某些大学,老师会在课上组织学生进行知识点的讨论,但这种当堂谈论在没有给予学生充足准备的基础上,带给学生焦虑感,也未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二、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1.知识讲授阶段。第一阶段为老师讲授知识的阶段。老师先对本单元的重难点和教学目标进行详细的讲解,为同学们分析文章的结构和每部分的大意,并通过设置情境的方法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与此同时老师要对课文中的词汇用法进行讲解,对于部分长难句,老师要对其进行结构上的分析,并在其中穿插些技巧性的知识。在这个阶段,老师必须要求学生认真做好笔记,约束课堂纪律,不能让学生在下面摆弄手机,但不需要提问学生任何问题。

虽然第一阶段要进行知识的讲解与传授,但老师不能把重难点知识全部讲透,要讲一半留一半,给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空间,借此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比如在讲解虚拟语气的知识点时,课文中用到的是如果与过去事实相反,应该用怎样的句型结构来表达,即从句的谓语动词用“had+过去分词”,主句用“should(would,could,might)+have+过去分词”,但如果与现在和将来事实相反的情况,应该使用的虚拟语气结构并不需要进行讲解。这样可以给学生留下探索的空间,而在这个阶段学生和老师的角色并没有被改变,老师依然是传统的讲授者,学生也依然是知识的接收者。

2.内化吸收阶段。在这个阶段,老师需要适当地给学生安排一些作业,让学生自主安排学习,以学生为主体,而安排了作业老师要在收上来后进行批改,不能让作业的布置流于形式,批改后进行评价反馈。学生在这一个阶段需要对老师前一阶段所讲的知识进行总结概括,学生要在第一阶段有所收获才行。学生也可以列出自己之前听课时不理解的有疑问的知识点,在课堂讨论环节向老师求助。对分课堂强调的是有准备的讨论,老师布置作业也是为了学生在课堂上时可以有讨论的内容,不会让学生因为没有准备的讨论而产生焦虑感。有了讨论这种形式的鞭策,学生也会认真准备作业,在这一个阶段老师是评价者,学生是发现者。

3.课上讨论阶段。在课堂讨论阶段,因为学生完成了自主学习,再加上完成了老师布置的作业,就可以为学生安排课堂时间进行讨论了,学生可以对上一节所学的知识点和心得体会进行讨论,也可以对课后习题进行探讨学习。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思辨能力,还提高了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能力。讨论时间不宜过长。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曾说:“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那也可以说班里没有完全一样的学生。每个学生都存在个体上的差异,不是班里的所有学生都有相同的英语基础和知识掌握程度,也不是每个学生都有相同的性格,乐于参与进来。因此老师要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注意观察,不认真参与的可以在之后让其单独起来发言。讨论结束后老师要对作业进行点评,然后每组派一名成员进行提问,老师需要把小组中存在的问题或者不理解的知识点进行再讲解。最后老师进行总结。整个讨论的过程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同时还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这是传统教学所不能带来的优势。

虽然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弥补了传统教学的短板,有效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但在运用对分教学模式提升教学效果的同时,对教师也无形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老师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还要能正确回应学生提出的问题。因此老师要不断提高自身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平,对如何合理组织课堂教学、分配讨论时间、提高小组讨论的效率及过程性考核中如何评价学生等问题做出进一步的思考和改进。

参考文献:

[1]张博雅.对分课堂: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思路[J].科学与财富.2015(12):803.

篇(4)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7)01-0007-03

一、引言

心理学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心理健康是与人密不可分的研究领域。1948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成立时,在其中开宗明义地指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而且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或完全安宁。

学生从6岁左右进入小学到18岁左右高中毕业,再体验三到四年的大学生活,要经历生理上的成熟,智力上的发展,思维、人格、价值观的完善。在曲折的成长道路上,心理健康伴随学生的成长,在自我探索的过程中,更需要科学的引导。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推动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培养学生健康心理意识的重要途径。我国学者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划分为倾向于症状治疗和人格重建的医学模式,侧重心理问题的探讨及处置的咨询辅导模式,用于预防、教育和发展的教育模式三种类型。其中,教育模式是我国现阶段心理健康教育普遍使用的模式[1]。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途径是丰富多样的,包括学校开设课程的专门途径,其他学科、学生日常活动和学校环境的渗透途径,家庭与社区的支持途径[2]。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是其中一条重要途径,它针对学生心理发展不同阶段的特点设置具体的教学内容,与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需求密切相关。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高新技术早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并不断影响着我们的生产、生活、学习习惯和教育教学方法[3]。目前,计算机与网络对家庭、学校和社会各个方面的作用无处不在,现代教育技术也早已融入日常教育教学活动的细枝末节,心理课也不例外。但是,在推进现代教育技术与各个学科教学全方位融合的过程中也不断涌现出各种问题和困难:教师在教学时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仍然停留在多媒体课件和PowerPoint的使用上,用电子板书代替粉笔板书,只是改变了教学手段,沿用的还是传统的教学结构模式,沿袭着以往灌输式的教学方法,由“人灌”演变成“机灌”或者“人加机灌”[4]。教师使用电子课件进行演示,学生专注的还是书本知识,跟随教师的思路在转,未能真正培养起独立思考的能力,更缺少了发散思维的空间。在这样的教学设计中,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依旧是用于辅助教师“教”,而没有真正促进学生“学”[5]。相较于传统的学科教学,心理课不仅仅只是知识的传授,更注重的是培养学生健康、科学和全面的心理自助意识,这一过程和学生自身发展密切联系,需要学生主动参与,结合自身的经历和生活,用心体验,才能真正实现知识的内化。

二、现代教育技术、微课和对分课堂

20世纪90年代以来,数字音像技术、多媒体计算机等各种高科技手段,以其强大的功能、便捷的操作改变着人类社会生活的点点滴滴。随着信息技术向教育领域的延伸,产生了现代教育技术。它为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和实践,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从而对教与学过程和教学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6],这已成为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迅速改变着人们的教育思想、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等[7]。现代教育技术具有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利用多媒体将教学内容通过文字、图片、声音、动画等方式呈现给学生。同时,全球的教育资源借助互联网形成了一个知识的海洋,供教师与学生共享。我们甚至可以不出家门,仅仅通过网络远程教学便可享受名师教育和名家指点。此外,现代教育技术使我们的教学管理网络化,使学校、班主任的工作管理更加科学、有效。

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有其积极面,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其消极的一面也是显而易见的。如今,检验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便是现代化教育手段的运用,导致一些教师因过于追求技术的展示而忽略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掌握。也有些教师对它存在误解,缺乏足够的认识,使得现代教育技术没有发挥良好的作用。还有很多学校花费了大量的财力购买计算机,建造“班班通”,并不是为了更好地教学,只是为了适应形势的发展。

比如,乡镇的一些学校使用了现代教育技术,但整个学校里竟没有一个人会使用计算机,更不懂如何使用“班班通”。尽管有关教育部门也组织了相关知识与技能的培训,但由于学校领导和参加培训的教师的认识不到位,培训前和培训后几乎没什么区别。有的教师上课时只是在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放映电影,真正需要教授的知识完全没有进行充分的准备,这如何让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发展?虽然也有一些教师懂得如何使用现代教育技术,但却是为了跟上时代的步伐,过于依赖多媒体教学,为了使用而使用,没有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还是一如既往地采用传统模式开展教学。眼花缭乱的多媒体素材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减少了他们对日常事物的观察和思考,不仅没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还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出现了穿新鞋走老路的模式。如何恰当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如何让教学各环节能有新的突破,使学生既快乐又高效地学习?这是每一位教育者努力要探索的问题。

继各种新兴网络技术的出现,近年比较热门的微课也受到各个学校的关注和推崇。依据新课程标准及教学的要求,微课是通过视频记录教师在针对某个知识点、重难点或某个教学环节而展开精彩教学的课堂内外教育教学活动过程[8],包含教学主题、实验、素材课件、练习测试和学生反馈等内容的课堂教学视频是微课的核心成分[9]。与传统单调的课件、试题等资源类型相比,微课是基于传统教学资源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资源类型和应用方式[10]。

信息化的课堂,不仅仅体现在如何运用新颖、先进的教育信息技术上,更应在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上,更新教学观念,转变教育思想。张学新等[11]研究者基于讨论式与传统式课堂各自的优势,提出“对分课堂”这样一个新的课堂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既像传统课堂,强调教师讲授在先,学生学习在后,又像讨论式课堂,突出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鼓励自主性学习。对分课堂将课堂时间一分为二,一半由教师传授知识,另一半由学生以讨论的形式进行交互式学习。它的突出特点是错开讲授和讨论时间,学生课后有一周时间自主安排学习,进行个性化的内化吸收。此外,对分课堂强调过程性评价的考核方法,关注不同的学习需求,让学生能够根据个人的学习目标确定其对课程的投入。对分课堂把教学分为在时间上清晰分离的三个过程,分别为讲授(Presentation)、内化吸收(Assimilation)和讨论(Discussion),因此对分课堂也可简称为PAD课堂。

三、建议

众所周知,教学的常规程序包括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课后复习三个阶段。教育内容因现代教育技术引入课堂发生了根本变革[12]。教学内容通过互联网的信息传递将书本内容扩展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扩展了书本知识,为促进全球一体化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13]。因而,知识不再被教师垄断,教师也不再是学生学习的唯一知识源。现代教育技术与教学的完美结合,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感官进行综合体验,引发学生的高度注意和特别兴趣,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微课的教学模式到对分课堂的讨论互动,看似相互矛盾的教学方式,却给我们的教学提供了新的途径。我们发现,微课的教学重在课前的预习,对分课堂的讨论互动突出在课后的巩固和运用。尤其是心理课,课堂上的知识层层递进,与学生的身心发展密切相关,更需要学生通过实践和体验进行内化。教无定法,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发展特征设计出符合学生自身发展规律的教学模式。

在课前,用微课形式作引导,通过简短的视频,提出与主题相关的问题,引发学生对问题的好奇、观察与思考,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微课的主要特点是简短、精炼,便于学生随时随地观看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利用微课的形式传播,可以通过碎片式的方式穿插在日常的零碎时间中。这样既可以实现知识推广,又可以让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中有一个缓冲、放松的空隙,更不会给学生造成为了学习而学习的负担和压力。

在课堂教学中,应以对分课堂的模式对课堂时间进行适当分割。首先,结合学生课前观看的微课内容,运用各种多媒体资源,突出课堂主题与重点,对核心问题和知识作分析与解释;然后,以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有关问题的讨论,教师可以参与其中进行师生互动、答疑解惑;最后,进行分享,总结典型问题的特征并给予相关的建议。对分课堂的方式,可丰富课堂教学手段,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提高思考的主动性。

在课后,教师一方面可以推荐相关的书籍资料、网络课程资源等,促进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的了解;另一方面,教师还可以通过形式多样的课后作业,促使学生对相关知识进行生活的验证,推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知识应用于生活中。此外,心理教师在课后也要与学生保持联系,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必要时给予帮助和辅导。

时代在不断前进,科技在飞速发展,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更要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俱进。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开展教学,在享受科技成果的同时,教师也要更新教学理念,掌握新型的教学方法,探索更适合学生的教学模式,拒绝穿着新鞋却走在老路上。

参考文献

[1]徐永琴.江苏省KS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探索[D].华东师范大学,2006,9:21-21.

[2]姚本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新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3:105-112

[3]荀巧燕.信息技术与教育改革[J].神州(上旬刊),2013(12):128-128.

[4]尹禹.现代教育技术在学科教学应用中应该注意的几点问题[J].心事・教育策划与管理,2014(10):92-92.

[5]王俞敏.现代教育技术与初中数学教学整合的设计与应用[D].上海师范大学,2011,5:3-4.

[6]张朝红,吴彦良.教育技术相关概念的关系分析[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08(5):168-169.

[7]张兴科.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10):66-66.

[8]张俊敏.微课制作浅议[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刊),2014(9):9-9.

[9]钟莉传.微课刍议[J],广西教育C(职业与高等教育版),2014(7):157-158.

[10]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61-65.

[11]张学新.对分课堂: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探索[J].复旦教育论坛,2014,12(5):5-10.

篇(5)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9-0139-02

一、成果导向教育理念

我国于2016年6月加入《华盛顿协议》成为正式成员国,工程教育J证体系得到了国际上的认可。目前,工程教育占到了中国高等教育专业设置以及毕业生总量的三分之一,通过工程教育认证意味着我们的毕业生能够拿到通行国际的执业资格。因此,几乎所有相关院校都对参与工程教育认证表现出了空前高涨的热情。许多高校也逐步开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申请的准备工作,此时迫切需要引入先进的教育理念来指导工程教育的教学改革工作。目前,成果导向是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三个基本理念之一,李志义教授提出要用成果导向教育理念来引导高等工程教育的教学改革工作。成果导向教育强调要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教师结合具体情境并应用团队和协同方式,来协助学生学习。

成果导向教育(Outcome Based Education,简称OBE)是在反思教育的实用性以及教育成果的重要性的背景下,由Spady等人于1981年首次提出的,也称能力导向教育、目标导向教育或需求导向教育。目前OBE已成为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家教育改革的主流理念。这是一种以学生的学习成果(Learning outcomes)为导向的教育理念,认为学生通过教育过程最后所取得的学习成果是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的目标。

不同于传统的课程期末分数,学生的成果应该是其通过某一阶段的学习后所能达到的最大能力,简言之就是最终取得的学习结果。学习成果具有如下特征:(1)此成果是该学生完成所有学习过程后获得的最终结果;(2)成果不是学习的暂时表现,不仅是学生知道、记得和了解,而是学生内化到其心灵深处的学习历程;(3)成果还应包含工程实际的应用能力,以及可能涉及的其他情感因素或价值观;(4)经过学生长期和广泛实践的成果,持久的时间越长;(5)成果应注重其实用性,并且兼顾生活的重要内容和技能;(6)学校应同样关注学习过程中的结果,根据最终培养结果按照反向设计原则来设计课程教学,并对阶段性成果进行多样化的评价。

OBE的成功实施须遵循如下四个原则:(1)教师进行的课程设计与教学工作要与学生在完成学习过程后能够达成的最终学习成果相对应。(2)教师在课程设计与教学中应保证具有个体差异的每个学生都有完成学习成果的平等机会。(3)教师需要提高对学生学习的期待,鼓励学生开展深度学习。(4)教师应以最终学习成果为起点,反向进行课程设计并开展教学活动。

二、对分课堂教学模式

在目前的信息时代,高校学生成为新兴的Online一代。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复旦大学张学新教授提出了一个称为“对分课堂”的新课堂教学模式。对分课堂的核心理念是把课堂时间分配给教师和学生,教师在课堂上进行讲授,学生则以讨论的形式在课堂上进行交互式学习。对分课堂把教学分为讲授(Presentation)、内化吸收(Assimilation)和讨论(Discussion)三个在时间上清晰分离的过程。把讲授和讨论时间错开为对分课堂的关键创新点,这样一来学生在课后就有一周的时间来自主安排学习,进行个性化的内化吸收。

三、我校《化工原理》对分课堂教学的实践内容

我校环境工程专业已开展专业认证申请工作,而化工原理是我校环境工程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利用成果导向教育理念来引导化工原理课程的教学改革工作具有现实意义。本次化工原理教学改革实践采用对分课堂“隔堂讨论”的形式,课堂上教师负责精讲基本概念和重难点。我们将化工原理的课程内容按照传递现象的特点分成动量传递、热量传递和质量传递三大部分,并分别结合相应的分离过程进行介绍。在课堂讲授中,我们还结合了工程案例教学法,在化工原理这门具有较强工程背景的课程教学中,引入工程实际案例,目的在于提高学生解决工程中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工程观念。另外我们还采用演示仿真动画等方法介绍课程中难于理解的教学内容和工程设备运行,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生动地呈现授课内容,使抽象的概念和理论更加直观和具体,以期充分提高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例如:通过展示换热器实际运行时冷热流体的流动状况来帮助学生理解换热器的管程和壳程;利用不同种类吸收塔的仿真模拟来了解吸收塔的构造特点、气液两相在吸收塔中的实际流动和传质过程。在每次课中,我们还结合我校自行开发的课堂互动Hclick系统通过一两道选择题来检查学生对重要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并辅助完成课堂考勤。每次上完课后教师布置两道与本次课程内容对应的中等难度的习题。与学生约定好需要完成的作业包括习题解答以及“亮考帮”(亮闪闪――分享个人学习所得;考考你――挑战自己的学习对手;帮帮我――向能者求助)两部分。课后学生需要对讲授的内容进行吸收和内化,并通过作业深化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为分组讨论做好准备。完成的电子版作业上传至我校采用的网络教学平台供教师批阅,纸质版作业在课堂小组讨论时使用。作业不仅是自主学习的成果,也是讨论中非常重要的材料。

一周之后学生按4人一组先对上一次课的学习内容以及“亮考帮”展开分组讨论,我们要求学生都参与讨论,并强调在此过程中的学习分享以及互帮互助。我们也会安排预设的问题供学生讨论,例如在简单与复杂管路知识点讲授后,我们安排了从高位水塔引水至车间管路改造的问题。之后我们随机抽两位学生提出该小组尚未解决的问题,并引导全班学生把一些未考虑到的关键问题提出来,此阶段以教师回答为主。最后,由教师在精讲与讨论的基础上做总结和拓展性陈述。

化工原理Ψ挚翁媒萄Ц母锟己朔绞缴锨康鞴程性评价,关注不同的学习需求,让学生能够根据个人的学习目标确定对课程的投入。课程末期我们还进行了化工原理课程问卷调查,收集学生对各教学环节和学体效果的反馈和评价来指导课程教学的持续改进。该期末调查问卷一共包括16道题,询问学生在本门课程中的学习负担、对对分课堂的总体评价、对自己在本门课程中的学习效果的满意度以及是否认同并达到了对分课堂的教学目标等问题。学生的调查问卷结果表明,化工原理对分课堂在保持适度学习负担的情况下,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得到大多数学生的认可。

四、结论

总之,基于成果导向教育理念,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对分课堂教学方法在化工原理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与探索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工程实践能力。但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教学内容要更加精练,重点突出;还应进一步完善过程性评价,关注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力争使每位学生都能达成最终的学习成果。我们将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对发现的问题做出持续的改进。

致谢

感谢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教学模式改革项目对本课程教学改革研究工作的资助。

参考文献:

[1]李志义,解析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成果导向理念[J].中国高等教育,2014,(17):7-10.

[2]Spady,W.Choosing Outcomes of Significance[J].Educational Leadership,1993,51(6):18-22.

Concept of Outcome Based Education and PAD Class Practice in "Principles of Chemical Engineering"Teaching Reform

ZHOU Jie,WU Sheng-ji,CHEN Lin,LV Ting

篇(6)

高校开展教学不单单是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更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不仅能使教师课上完成理论知识讲授,还给学生留出了足够的自主学习时间;在课堂讨论过程中不仅能使教师深化教学内容,还能促进师生间的有效沟通以及学生团队协作意识的培养。该教学模式充分满足了我国高校教学模式改革的需求,对提升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1对分课堂的概念及优势

1.1对分课堂的概念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是由普林斯顿心理学博士及复旦大学教授张学新提出来的,通过将传统讲授式和讨论式教学模式相结合,有效解决了高校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该模式的核心观念是对课堂时间进行划分,一部分用于教师讲授,另一部分则留给学生进行讨论学习,其特点是突出课堂中学生讨论过程。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将传统课堂教学过程分为3部分,即讲授—内化吸收—讨论。目前,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我国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也进行了诸多教学实践,实践表明,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是对传统课堂教学的一种深层次变革,能够有效解决高校传统课堂教学中的难题,提升教学质量[1]。

1.2对分课堂的优势

与传统课堂讲授教学模式相比,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具有协调课堂学习时间的优势。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将讨论时间和讲授时间错开,使学生有一周时间自主进行学习安排,促进知识的内化吸收,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并针对问题展开讨论,这对学生探索精神与思维能力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然而,对分课堂不同于讨论课堂。讨论课堂主要通过问题讨论来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从而提升学习积极性,学生需在课前对教学内容进行充分预习。目前我国高校课程安排非常紧凑,学生充分预习很难实现。同时讨论课堂讨论时间居多,讲授时间较少,教师的作用未能充分发挥[2]。在对分课堂中,教师对知识的基础概念、框架以及学习重点进行讲授,学生对章节内容有了基本了解,降低了课后学习难度。学生课后可按照自己的学习程度有效进行吸收与内化,在后续课堂上对所学内容进行分组讨论,同时与教师和同学进行深层次的交流互动。对分课堂通过讲授—内化吸收—讨论3个阶段性的学习,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深化了教学内容,有效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升,营造了活跃的课堂气氛,同时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

2医用化学教学现状及优化策略

2.1医用化学教学现状

在医用化学教学过程中发现,目前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课上被动听课、记录,缺少发现问题能力和探索精神,普遍存有应试心理,同时师生之间缺乏有效交流与沟通。在教育体制不断改革的背景下,医学教学形式发生了极大变化,医用化学教学形式也随之变化[3]。目前,医学理论课时逐渐被压缩,教材不断更新改版,教学内容变化快,而教学又要追求知识的完整性与系统性,从而导致不断膨胀的课程内容和有限的课时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教师完全按照教学大纲进行教学很难完成教学任务。因此,改变传统课堂讲授模式对解决医用化学教学过程中的难题具有重要意义,是有效提升医用化学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

2.2优化医用化学教学的策略

改变医用化学教学现状主要是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在教学模式改革中,翻转课堂与慕课得到了普遍关注。前者主要是学生课下学习教学视频,随后进行课堂讨论,要求学生具备较强自控能力。同时翻转课堂需制作大量的视频课件,要求任课教师具备较好资源掌控能力及技术,但因高校教师教学科研双重压力,翻转课堂未能得到较大范围的应用。后者则是通过互联网对课堂进行虚拟构建,教师面对的是成千上万的世界各地的学生,规模庞大且开放程度高。然而,慕课规模过大,很难实现师生之间有效的沟通交流。同时,该模式不仅需要进行大量的视频制作工作,还必须有强大的网络服务作为后台支撑,人力投入和资金投入都相对较大,大部分高校难以承担,推广难度较大[4]。对分课堂主要针对教学过程进行改革,资金投入较少,具有很强的经济适用性,任何学校都可以开展。对分课堂不仅汲取了传统课堂讲授教学模式的精髓,还结合了研究、讨论、参与以及合作等多种学习模式的优点;不仅有效激发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与学习兴趣,还促进了学生创造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同时改变了教师低水平机械教学现状,提高了教学水平和课堂质量。因此,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符合我国高校课程改革需求,并从根本上优化了课堂教学方案,是教育改革的新思路。

3对分课堂在医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医用化学是一门基础课程,课程本身具备系统性与完整性,但每个专业对该课程有特定的学习要求,因此必须结合学生特点和专业特征进行个性化教学。在医用化学教学中实行对分课堂教学模式,能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从而解决医用化学教学过程中的难题。

3.1对分课堂实施步骤与过程

(1)实施步骤:医用化学课程共48学时,实验课16学时,理论课32学时。其中理论课每周一和周三各一次,一次安排2学时,每学时为50min。按照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第二周在班级内部设立8个学习小组,每组5~6人,选出组内发言人和组长。要求每组有3~4名非医学专业学生,安排其担任该讨论小组的发言人或组长。因每周只进行2次课,且课程间隔时间短,针对此种情况我们设置了大、小两个交流讨论环节。周一进行大交流讨论环节,此时教师安排1学时时间让学生就上周授课内容展开交流讨论,分享学习体会、心得,并且提出相关问题,与小组成员或教师一起分析解决。教师对学生进行抽查提问,并对任务完成情况进行检查,以此了解各组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另外1学时则由教师讲授新课程知识的概念、框架以及重点内容,学生认真听讲后进行课本阅读和资料查找,进而吸收、内化。教师布置作业深化课堂教学内容,为下次课堂分组讨论做充分准备。周三开展小交流讨论环节,因学习的课程较多,学生对知识的消化程度相对较低且提问较少,所以教师安排1/3的课堂时间进行小组讨论,和学生一起对上次课内容进行复习巩固,同时分析解决小组课后复习中遇到的难题。安排另外2/3的课堂时间进行新知识讲解,在下周一再进行大交流讨论环节。(2)实施过程:开课之初,教师将教学大纲发到学生手中,使学生初步了解本学期学习内容。教师课上讲解重点、难点内容,学生课后阅读材料并完成相关作业和笔记记录,有目的地依据教师提供的教学大纲要求进行复习,对遇到的难题进行总结,以备交流讨论。讨论时间为20~40min,主要围绕重要概念的回顾、重点掌握、难点解析等分享见解、展示个性、开阔视野以及锻炼合作能力等。交流讨论环节主要为组内、组间、全班交流,教师抽查提问,各组代表提问,展示作业及教师进行总结,等等。

3.2对分课堂教学评价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更加重视过程性评价,通过多元化评价方式评定学生平时成绩,促进了其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激发了对课程的学习兴趣。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下,作业布置应起到督促学生课后复习的作用,同时教师应准备小部分综合性强且具有开放性的题目,以为下次讨论提供素材[5]。课堂中,组织学生交流讨论,促进组间、组内的互助协作,共同完成课堂作业。在进行课堂提问时,着重了解非医学专业学生知识掌握情况。考核方式为8次作业,每次作业的最高得分为2分,主动提问与积极回答问题最高可获得8分。期末考试选择闭卷方式进行,总分50分。考试的主要内容为课堂讲授重点、课下吸收的知识以及课堂小组讨论的核心内容、必须掌握的内容等。

4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应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对课堂时间做出合理分配,实现了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目的,同时有效促进了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提高了对新知识的接收速度。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增加了师生互动,对学生学习效果有改善作用,说明该模式具有重要的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赵培亮,马豫峰,游文玮.案例教学法在医用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实践与体会[J].广东化工,2014,2(3):122.

[2]刘明秋.“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微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J].微生物学通报,2016,3(4):730-734.

[3]宋建平,王红斌.“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有机化学课程教学中的运用[J].文山学院学报,2016,2(3):83-85.

篇(7)

教育部于2007年公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其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然而长期以来,听力课堂的弊端在于,教师讲授无法充分吸引学生,练习练习形式单一,听力枯燥,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参与度不高。因此,为了调动学生听力课堂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笔者在课堂中引入“对分课堂”这种新型教学模式。

1.“对分课堂”教学模式

“对分课堂”是由复旦大学心理系张学新教授在2013年提出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对分课堂”将教学过程分为三个紧密联系、相互支撑的阶段,分别为讲授(Presentation)、内化吸收(Assimilation)和讨论(Discussion),因此被称为PAD课堂。其核心理念是“师生对分”,即课堂时间的一半分配给教师讲授,另一半给学生进行讨论,其关键创新在于讲授和讨论之间有一个时间差,让学生在课后有一周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对所学知识进行个性化的内化吸收。对分课堂强调的课下内化吸收,关注的是学生的自主学习学习和思考。

2.“对分课堂”在听力课堂中的实践

2014年秋季学期,笔者首次在任教两个班级的大学英语听力课程中引入了“对分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为期16周的课堂教学实践。本次研究的对象是非英语专业一年级两个班级的94名学生。

2.1实验方法

笔者作为任教老师,在对分班和传统班进行了不同教学方法的教学。对分班级的教学流程按照对分课堂“讲授―内化―讨论”三个阶段展开。传统班级以听力课堂“语言知识讲解―听力技能讲解―听力练习―题目反馈―口语训练―知识点回顾总结”为基本思路进行教学。由于对分班在课下有内化学习过程,教师在传统班同样布置了课下听力和口语任务。两个班级所学教材内容一致,都按照每4个课时完成一个单元的进度学习。学期结束后,两个班级学生同时进行听力水平测试。

2.2“对分课堂”听力教学流程

听力学习具有特殊性。首先,“听”是一种被动的行为,学生被动地接受听力材料,容易缺乏积极性,不能很好地融入课堂学习。其次,听力教学必须包含听力方法的讲解,而不仅仅是放录音、对答案。如果教师没有恰当的切入点对学生进行启发,就容易使课堂沉闷枯燥,学生丧失兴趣。基于此,视听说对分课堂教学流程安排如下:第一步,教师统一对单元重点难点进行讲解。第二步,要求学生对所讲重点难点进行听力练习,提出疑问,教师进行统一解答。第三步,教师将课堂内没有完成的听力习题有选择地布置为作业,要求学生课下完成,并鼓励学生在做练习的过程中就好的语言形式进行摘录。第四步,在第二次课堂上,教师组织学生就课下听力作业进行讨论,给出正确答案。第五步,教师就学生作业和讨论情况做总体评价和反馈,对普遍反映的难点进行二次讲解。

教学流程的重点在于,教师对讲解和学生讨论中间隔着一周的课下内化,课下内化的目的在于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内化吸收听力材料。一方面,学生在课下听练过程中可以仔细揣摩运用听力技能,如捕捉细节、联想猜测、义群理解等,这对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教师要求学生在听材料的过程中提取地道的语言表达和句子,这既要求学生对材料进行精听,又促进学生学习听到的句子,促成其内化为自身语言。课上讨论的内容围绕课下练习分为两个方面:一是讨论题目本身,就题论题,有助于教师发现普遍难点;二是讨论听力内容和文化。听说一体,学用一体,鼓励学生在讨论中运用听力材料所学习的表达形式,鼓励学生就听力内容和所涉及的文化进行思考,提出自己的观点,使学生在讨论中巩固所学知识,锻炼辩证性思维。

3.结果与讨论

经过为期16周的教学,对分班和传统班统一进行听力测试。试卷包括短对话、长对话、短文听力三种形式。考查包括5道主旨题、6道细节题、6道推理题,每题一分,共17分;1道内容概述题,3分。从对分班和传统班的成绩来看,两个班级在主旨题上成绩几乎没有明显差别,但在细节题和推理题上差别明显,平均分分别为9.78分和6.14分。在内容概述题上,对分班学生答题情况明显优于传统班级,平均分为2.4分,而传统班级内容概述题平均分仅为1.3分。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以下几点:(1)教师在两个班级的授课量方面几乎没有差别。教师都对听力材料、听力技能和技巧进行了详细讲解。主旨题相对比较简单,答案一般出现在对话或短文的开篇或结尾处,信息提取起来比较容易。(2)细节题和推理题涉及的听力技能比较多,题目考查的知识点和各种技能也比较多。对分学生的课下精听能更好地理解教师所讲的听力技巧,并在实践中反复操练揣摩,在知识内化上更精细,记忆更深刻,效果更好。(3)内容概述题考查的不仅仅是听的能力,还需要学生根据听的内容进行输出,即语言表达能力。对分班学生的概述内容普遍比较完整,时态恰当,连词运用合理。究其原因,围绕听力材料和相关文化展开的课堂讨论是重要因素。对听力材料及其相关文化的讨论,锻炼了学生的辩证性思维,其表达更有逻辑性。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强调“师生对分”、“隔堂讨论”,赋予学生更多的自,将教师从课堂中解放出来。听力教师摆脱了以往放音频,对答案,讲单词句子的授课困境,而是针对学生的需要出发,对症下药,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另外,“隔堂讨论”使学生有时间进行知识内化吸收,尤其对听力课而言,学生在课下完成任务的过程是反复对听力材料精心揣摩的过程,有助于学生对听力材料的理解,也有助于学生体会各种听力技巧的运用,提高他们的听力能力。因此,“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是一种适合大学英语听力课堂的新思路,对于切实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有很大帮助。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Z].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篇(8)

“对分课堂”是由复旦大学心理学系张学新教授基于对大学课堂教学现状的思考和实践,于2013年提出、2014年春季学期开始实施的课堂改革教学方法,目前正不断在高等教育、中高等职业教育、中小学教育中得到广泛尝试和认可。

“对分课堂”的关键创新是“隔堂讨论”。该教学方法将传统讲授式课堂与讨论式课堂各自的优势进行整合,把一部分课堂时间分给教师主导讲授基本知识,另一部分课堂时间分给学生以讨论的形式进行交互式学习。在实施“对分课堂”中最关键的一点是教师对知识点的讲授和学生交互式学习的讨论需要在时间上分隔开来,即“隔堂讨论”,学生在本次课上所讨论的内容是教师在上一堂课上根据讲授内容而提出的任务。

实施“对分课堂”值得注意的是课堂时间安排的灵活性。“对分课堂”对一次课中教师讲授和学生讨论的比例没有进行硬性的规定。教师可以根据课程的性质、任务的难度和学生的状态灵活安排讲授和讨论的时间,可以五五开,也可以八二开,甚至九一开。“对分课堂”强调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内化”。教育家杜威认为实现有效学习必须“将思考作为学习的中心”。所谓思考,就是识别我们所尝试的事情和从这种尝试引发的结果之间的关系。学生在自主学习的时间段能对课堂讲授内容进行个性化的内化吸收的过程也是思考的过程。学生通过内化对课程相关内容进行自主学习,学习任务明确,学习内容清晰。思考的成果会在后续的交互式讨论中得到体现,并作为对学生学业过程性评价的一部分,使自主学习和课堂学习得到有效的统一。

2 “对分课堂”在《饭店收益管理》的教学实践

我国的饭店业发展经历了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时期与暂时调整时期,饭店市场日趋成熟,竞争日益激烈。而收益管理是当今饭店业瞩目的管理策略与工具,国内外实施收益管理的饭店都取得了显著成效。《饭店收益管理》是我院酒店管理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通过课程的学习,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能够具有饭店收益管理的理念,熟悉饭店收益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饭店收益管理的实战方法和技巧。

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而言,本课程理论性较强,逻辑思维要求高,学生易感到枯燥、乏味。我们对2014级酒店管理专业的一个教学行政班尝试使用“对分课堂”教学方法。该班有学生44人。《饭店收益管理》共有36学时,每星期2学时,每次课连续80分钟。

2.1 《饭店收益管理》的课堂教学实施步骤

该课程在授课过程中有9周的授课安排了“对分课堂”。根据对分课堂的理念和操作要求,每次课的前部分时间由学生4人为一组的分组讨论上次课所布置的任务,每次“对分课堂”的小组成员都是不固定的,由学生当时的座位情况决定,共分成11组。后部分时间由教师讲授后续新知识的框架、基本概念和重点难点,并布置新的任务,作为下次课讨论的题材。

学生可以在讨论时间交流自己在解决任务的过程、方法以及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彼此分享学习体会,发表自己对相关问题的观点和建议,并解答疑难。教师在大局上把握学生的讨论节奏,调节学生的讨论氛围。讨论阶段由4个环节组成,即小组讨论、教师抽查、自由提问、教师总结。每次都按照该次序组织讨论。小组讨论的时间根据具体情况确定为5到20分钟不等。

每一个专题结束后,要求每个学生完成读书笔记。鉴于高职学生的学情,读书笔记以“亮考帮”的形式完成。“亮闪闪”是指在本专题的学习过程中自己感受最深、收获最大、最欣赏的内容,至少1个,更多不限;“考考你”是指自己已经弄懂了,但是别人可能还不懂得,可以拿来考其他同学的地方,至少2个,更多不限;“帮帮我”是指自己还不懂的,需要在讨论时请其他同学给予帮助的问题,至少2个,更多不限。“亮考帮”的内容也会作为课堂讨论的题材,通过上述的讨论过程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

具体地,以“实用的预测方法”为例,第一次课介绍饭店收益管理中实用的预测方法,如定量预测法、定性预测法、根据预订进度预测等。在讲授过程中,教师不会对每种预测方法都给以面面俱到的全盘讲授,而是重点分析、讲解预测方法应用中的难点,给学生留有独立思考和提升的空间。然后给学生一个预测的案例,请学生思考是否同意该收益经理所做的预测?为什么?以该案例为载体,学生在课后自主安排学习,对课堂上提到的预测方法进行内化吸收,并对案例做出自己的分析和判断。第二次课前面部分时间先按照上述程序组织讨论,互相解惑答疑,共同成长。通过讨论,学生不仅学会了饭店收益应该怎样做预测,而且学习主动性和合作学习能力得以激发和提高。

2.2 “对分课堂”中对学生的评价

在“对分课堂”教学方法中,我们对学生《饭店收益管理》课程业绩的评价采用过程性评价为主的弹性评价机制,强调对学生平时学习状态的评价。教师可以通过学生个人作业的质量、“亮考帮”的完成情况、课堂讨论的参与度,对学生的课程成绩做出全面、客观的评价。具体来说,在学校对学生课程考核的规定前提下,《饭店收益管理》课程业绩的评价由平时评价和期末评价两方面构成,各占50%。在平时评价中,学生的到课率占比10%,课堂讨论参与程度占比20%,个人作业和“亮考帮”各占30%,阶段测验占比10%。期末评价以闭卷考试为主,考试内容为课堂上教师重点讲授的,并且学生在自主学习阶段内化吸收和课堂讨论阶段掌握的知识点和基本内容。

3 “对分课堂”教学效果的调查及反思

3.1 教学效果的调查与分析

为了了解《饭店收益管理》实施“对分课堂”的教学效果,在一学期的课程教学结束后,我们对该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有8个题项,涉及三个维度的效果反馈:课堂学习意愿、课后自主学习和“对分课堂”本身。发出问卷44份,回收44份,问卷回收率为100%。

篇(9)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09.071

生理学作为生物科学的一个分支,是一门连接基础医学与临床各?W科的桥梁课程。相对于其他医学类基础课程,生理学的理论性更强,内容也更抽象,在学生中通常流行这样一句话“天不怕,地不怕,就怕生理和生化”。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听-课后学”的教学模式,由于师生间交互少,学生学习主动性低,难以达到教学目标。当前,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日益深化,尤其是网络新媒体更加深刻地影响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教育,传统教学模式已无法完全满足当代生理学教学的需要。

为此,国内外教育界对高校教学模式也进行了诸多探讨,但由于师资力量有限,目前大多数二本医学院校五年制医学本科的生理课仍以大班授课为主。虽然CBL(Case-Based Learning)、PBL(Problem-Based Learning)、TBL(Test-Based Learning)等讨论式教学模式在调动学生积极性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远没有显示出其应有的效果。其主要问题表现在:(1)学生层次参差不齐,无论上述哪一种教学模式,无法照顾到各个层次学生的需求。(2)教学内容按章节学习,从而使学生缺乏整体把握意识,知识结构松散,难以将所学知识串联起来。(3)采用讨论式教学模式需要学生主动配合,根据病例、案例去查阅大量的文献,占用学生较多课余时间,学生负担较重。(4)学生缺乏相关临床学科的知识背景,大部分案例、病例无法完全运用于教学,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5)不适合中国学生的现实情况:中国高校的学生大部分从小学始,就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习,要适应全新的教学法尚需时日。

基于上述的问题,我们引入了“对分课堂”的教学模式。

1对分课堂概述

1.1“对分课堂”简介

“对分课堂”由复旦大学心理系张学新教授首次提出,其核心理念是把课堂时间的一半分配给教师进行讲授,另一半分配给学生以讨论的形式进行交互式学习。其中,讲授时间和讨论时间也并不都是各占50%,可以根据课程的性质、学生的水平及其他因素进行灵活调整。

1.2“对分课堂”实施流程

“对分课堂”具体到教学活动上,由三个基本环节组成,即讲授(Presentation)、内化吸收(Assimilation)和讨论(Discussion)组成,也简称为PAD课堂。

(1)讲授(Presentation):对分讲授的主要原则是精讲和留白,简称精讲留白。在授课时间减半而教学目标不变的前提下,教师将重点内容讲透;剩余的内容只做引导性的、框架式的讲授,课后预留一定的作业,帮助学生有针对性的查阅资料。

(2)内化吸收(Assimilation):即在教师讲授知识点后,学生在课后根据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教师预留的作业,通过阅读教材或借助于新媒体手段获得的资料,再内化吸收为个人的知识储备。内化吸收的成果要求学生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呈现;除此之外,还要写出“亮考帮”。亮指的是,将学习过程中自己感受最深、受益最大的内容称之为“亮闪闪”;自己懂但觉得别人可能存在疑惑的内容,可在班级讨论时挑战别人,称之为“考考你”;而自己不懂可在班级讨论时用来向同学请教的内容,称之为“帮帮我”。内化吸收也是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学习的过程,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能力和知识结构,完成作业并借助新媒体提交给教师进行评阅。

(3)讨论(Discussion):学生带着课后的学习成果,在课堂上与同学、老师进行有准备的讨论。课堂讨论以小组为单位,4人/组,学生可围绕作业尤其是“亮考帮”展开,让每人都有表达的机会;随后教师抽查,每次提问3-5个小组,每组派一位发言人分享刚才讨论的精华或尚未解决的问题;老师针对学生尚未解决的为题给予提示、引导和解答;最后教师将学生遗漏的、需要进一步深化提升的内容再梳理一遍。在讨论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只进行必要的指导。学生在讨论中表达自己的见解,从而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认知与理解;同时借鉴其他学生的学习方法,促进生生互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给予一定的指导,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并对讨论结果给予评价,以提高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

“对分课堂”的创新之处在于把讲授和讨论时间错开,强调先教后学,既保留了传统课堂的“教”,又兼顾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动”,提高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1.3“对分课堂”的考核方式

“对分课堂”强调过程性评价,把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及作业质量的高低作为考核学生学习效果的一部分。

(1)学生将作业通过网络平台交由老师在下次上课前进行批阅。每次作业满分是5分:作业内容有新意给5分;作业认真给4分;能交作业给3分。每次成绩汇总后作为期末评价的一部分。

(2)只要讨论时,敢于起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均给满分――-5分。

(3)最后,学期末的考试成绩可占总成绩的45%-60%。

此种考核方式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兴趣和动机,激励学生学习,帮助学生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2“对分课堂”在生理学教学中实施的优势

2.1“对分课堂”可弥补现有教学模式的不足

“对分课堂”的教学理念汲取了多种教学模式的优点:既保留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强调先教后学,教师讲授知识在前,学生内化吸收在后;也兼顾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动”,通过“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讨论,避免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满堂灌”,促进了“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在思维、情感和行为上的互动,激发了学生学习生理学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课堂授课效果。

2.2“对分课堂”可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在传统的授课模式下,教师讲授力求完整详尽,学生接受的是“填鸭式”教育。在对分课堂上,教师只将重点内容讲透,剩余的内容只做引导性的、框架式的讲授,给学生留有进一步主动学习的空间;课后,为了提交作业及下一堂课的讨论,学生在课下根据教师的讲授,厘清基本框架,掌握重点,理解难点,查找相关资料,完成作业;同时受周遭同学的压力之下,其课下学习也??更认真、主动。另外,生理学知识注重理解、分析和推理,学生从基本知识和概念入手,在学习的过程中会逐渐体会到知识之间的推理所带来的乐趣,增强学习生理学的信心。

2.3“对分课堂”适用于大班授课

“对分课堂”采用教师讲授+学生的内化吸收+课堂讨论的模式,对三个过程时间的分配,教师可根据课程特点、章节特点灵活安排;课堂讨论的分组可根据班级及上课的人数来进行,“生-生”之间讨论时,教师不需要参与,故“对分课堂”对授课人数没有限制,大班、小班授课均适用。

2.4“对分课堂”可提升考核评估的准确度

传统授课模式下的生理学对学生的考核方式是以终结性评价为主来体现的,即期末考试。这种评价方式只注重学生的期末考试结果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过程,无法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而“对分课堂”改变了传统标准的考核方式,在评价过程中引入过程性评价。通过课后作业、课堂讨论等环节的考核,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质量有更加客观、稳定和公正的评判。

将学生平时的课堂表现、参与讨论的频次等纳入考核指标,建构多元评价标准,既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实时监控,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有所侧重的学习,避免为应付考试而学习,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结合生理学教学的实际情况,学生考核成绩具体实施办法,包括(1)作业:根据人体的系统,作业分8次,每次5分,共计40分;(2)课堂表现:本着鼓励的原则,只要课堂积极参与讨论的,均给5分;(3)期末闭卷考试成绩:将课堂讲授的重点内容及内化吸收的基本知识用闭卷的方式进行考核,共计40分;(4)实验报告:15分。

3对分课堂在生理学教学中实施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对分课堂”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可控、过难的问题:

(1)如何把控学生课后作业的“零抄袭”现象?对于二本院校的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普遍不如重点院校。要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培养高素质的医学毕业生,“对分课堂”的作业给学生提供了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有利于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避免相互抄袭。

(2)如何处理在课堂讨论环节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面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甄别、选择出共性的问题并给予当堂解答,这是保障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的关键;对于问题的代表性不强的问题,可在课后单独给予讲解;还有一些问题是需要教师查阅资料才能得知的答案,教师可与学生一道共同探讨。

篇(10)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6-0107-03

一、前言

信息化时代,知识无处不在,高校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也越来越广泛。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校中以教师讲课为主的传统的讲授式课堂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一方面是教师教学理念陈旧,缺乏大胆创新;另一方面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互动状况较差,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缺乏学习的动机。这两方面的因素使得目前的高校课堂学习效率急剧下降,“手机控”、“低头族”、“60分万岁”已经成为了传统讲授式课堂中学生的普遍状态,这就使得我国的高等教育质量整体下滑。

鉴于此,本文结合复旦大学心理系张学新教授提出的“对分课堂”理念,在《路基工程》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了实践,通过实践感受了“对分课堂”实现“教学相长”的过程,总结了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调查了学生对“对分课堂”的实践效果的反馈。

二、目前课堂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

1.课堂教学方法单一――满堂灌。目前,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先进有效的教学手段,已经成为《路基工程》课堂教学的主要手段。但是,多媒体教学仍然以教师课堂教授为主,学生被动接收教师所灌输的内容。

2.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注意力下降。在互联网+时代,高校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和方式都呈现多元化趋势。在多样性、趣味性、及时性方面,教师传授的知识无法同网络相比,因此让学生长时间保持对教师的注意力比较困难。如若不采取措施加强师生互动,则课堂气氛非常沉闷。

3.学生失去了思考能力。爱因斯坦曾说过:“教育不是要记住各种事实,而是要训练大脑如何思考。”然而在传统讲授式课堂模式下,学生被动跟随教师的思路,不能主动参与知识构建,思维能力和探索精神的培养无法落到实处,长期的讲授式课堂使得大部分学生失去了思考能力,这在“对分课堂”实践之初体现得尤为明显。

三、“对分课堂”基本理念

上世纪90年代创立同辈互助教学的马祖尔把学习分为“知识传递”和“吸收内化”两个步骤,并指出传统教学只重视“知识传递”但忽略了“吸收内化”。内化作为一个心理认知过程,具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不同学生的内化速度和内化方式不同,学生要以自己的节奏去完成内化过程。

针对传统教学方式存在的缺陷,并结合马祖尔的学习理论,复旦大学张学新教授提出了一个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称为“对分课堂”。对分课堂的核心理念是把一半课堂时间分配给教师进行讲授,另一半分配给学生以讨论的形式进行交互式学习,且讨论是在学生听教师讲解后隔堂进行。在讲授课堂上,教师着重讲授内容的基本框架、重点、难点;课后,学生完成对教学内容的内化吸收;再回到课堂分组讨论,进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交流。

四、“对分”在“路基工程”课堂教学中的实践

在了解了“对分课堂”的基本理论及操作步骤的基础上,在《路基工程》课程中选择了路基受力特性、路基稳定性分析等章节内容进行“对分课堂”的实践。

1.“对分”――教学相长的有效手段。对分课堂实施过程中,老师首先在课堂讲授重点、难点,然后给学生留综合作业,并要求做作业过程中每人至少提出3个问题,下次讨论时每组同学先对本组每位同学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小组同学不能解答的问题,再进行组间讨论,最后提炼出共同的问题由教师集中解答。

(1)对分课堂可以使老师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难点。通过对分课堂的实施,使老师充分了解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难点。比如在讲授了路基受力部分内容后,给学生留了两个综合题目:基床厚度是如何确定的?论述动强度控制法与弹性变形控制法确定基床表层厚度的过程。对于这两道题目,均要求说明附加应力的确定过程、变形量的计算方法等。

通过做作业以及隔堂讨论后,同学们提出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动应力是如何从轨道结构传递到路基面的?传递到路基面上的荷载分布情况如何?路基面上的动应力幅值如何计算?

上一篇: 三年级上册语文总结 下一篇: 汽车底盘实训总结
相关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