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工业经济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2-05-29 11:58:03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发工业经济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发工业经济论文

篇(1)

(1)工业工程高等教育发展迅速,截至2011年底全国已有109所高校开设IE专业。

(2)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大型企业都不同程度采用工业工程技术优化生产过程,诸如:华为、中兴、一汽大众等企业,并为企业管理带来了尤为明显的效果。

(3)国际间交流合作日益频繁,体现深层次特点。每年例行举办工业工程交流与学术研讨会,聘请国外著名教授为国内工业工程客座教授,提升工业工程竞争力。

1.1工业工程培养方向

1.1.1系统优化管理

工业工程是以系统为研究对象,采用现有的信息、计算机和数学方法,对系统进行抽象建模和求解,为系统决策者提供定量或定性优化方案,主要研究系统运行影响因素、系统建模方法、系统资源配置技术等。

1.1.2生产运作工程

生产运作是制造的核心内容,是保证制造顺利进行的基础,其内容涉及到生产的整个流程,包括产品设计、物料采购、生产制造、加工工艺与设备优选、工作设计、生产线设计、组织机构设计、项目管理、企业发展与创新等。

1.1.3人因工程

人因工程是一门探讨人机交互的学问,包括生产生活中的人与机器使用的关系,如何去改善人们所常使用的器物与其所处的周围环境,使人的能力、本能极限和需求之间能有更好的配合,主要研究包括有可用性研究、生产安全工程、人机界面研究等。

1.1.4物流与供应链管理

物流是指从原材料到生产加工、销售、回收整个价值链上的实物流和信息流,物流管理是以优化为目标对实物流和信息流实施最优规划和控制,主要包括物料采购管理、生产物料管理、库存管理、产品配送管理、物流信息化管理等。

1.1.5先进制造及其集成技术

研究精益生产、计算机集成制造、绿色制造、协同制造等先进的制造技术,同时研究这些技术在企业应用的集成体系、企业集成生产过程、企业集成控制等。

1.1.6质量工程

研究质量控制技术与方法,并对实际质量进行控制与评价,包括加工制造过程的质量控制与优化、方案改善与效能质量的评价、服务系统功能质量控制与评价、统计过程控制、职业安全与健康等。

1.2工业工程的基本职能

工业工程在发展和应用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了系统规划、系统设计与实施、系统评价和系统创新四大功能。

1.2.1系统规划功能

系统规划分为宏观系统规划和微观系统规划两大部分。宏观规划是针对宏观层面做的未来发展构想,工业工程宏观规划包括行业政策、行业战略、行业技术发展规划等。微观规划,包括产品开发、生产经营或服务战略、技术更新规划、设备改造规划、资源成本规划、人力资源规划等。

1.2.2系统设计与实施功能

系统设计与实施是系统规划的后续阶段,包括系统设计、系统研究与实施、系统过程控制、系统重组与再造。系统设计是对工业工程研究相关领域进行系统总体设计,诸如,生产制造系统设计包括生产产品种类、生产规模、产线布局等。系统研究与实施是对工业工程相关研究领域进行系统的详细设计与实施,诸如,生产流程设计、生产人员配置、作业方法和时间标准制订等。系统过程控制是对相关研究领域的实际运作过程进行监控。系统重组与再造是根据系统过程控制的反馈结果对系统进行优化,再造一个比原来系统性能更优的新系统。

1.2.3系统评价功能

系统评价是在以上两个功能实施以后,对新系统进行一个再认识的过程,主要借助各种评价分析工具对系统的效益和成果,主要包括经济效益分析、质量与安全性和可靠性评价、各子系统运行效率评价、规程和技术评价等。

1.2.4系统创新功能

创新是一个企业不断发展的源泉,是社会进步的驱动力,更是工业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之一。工业工程研究领域的系统创新主要包括产品创新、工艺创新、组织创新、工作方式和方法创新、新技术的开发。

2工业工程专业就业数据收集与分析

为充分了解和掌握工业工程学生就业状况,课题组以重庆大学2008-2011届工业工程专业本科生为调查对象,并结合“中国工业工程管理网”上“在线调查”到的数据以及“麦可思”研究报告中的公开数据,总结出了重庆大学近四年工业工程就业情况统计表。同时,对于某些数据还采取了在线发放问卷的形式进行,共发放89份,回收76份,回收率85.4%。工业工程专业毕业学生从事制造、服务、事业单位和经贸金融的比例分别为93%、2%、3%和2%,其中,制造行业依然是工业工程专业主要的服务对象;服务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事业单位和经贸金融作为就业部门情况调查对象,偏离工业工程人才培养范畴,因此接下来,本文将重点对制造业和服务业进行分析。

2.1工业工程面向行业分析

制造业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命脉,也是工业工程人才培养的主要服务对象,当前我国很多高校将工业工程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既懂工程技术又掌握管理科学知识的制造业急需的高素质人才。进入21世纪,中国成为世界制造工厂,被世人瞩目。统计数据说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造业增长是全球最快的,成为电子消费品、计算机硬件和电信设备方面的世界生产中心,世界第三大信息产业生产地。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制造业的出口一直维持在80%以上,创造了70%的外汇收入。制造业是由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组成的有机体,是一个相互关系、相互制约、彼此耦合的复杂系统。经历多年的改革之路,制造业的运行机制已发生显著的变化,工业化带动着制造业向前发展,使制造业系统成为一个非平衡系统。产生了以下问题:(1)产业结构不合理;(2)劳动生产率低;(3)生产过程中能源消耗强度高。目前中国制造业就是要不断地探寻与构建新的作用机制,在将生产资料转化成产品以满足顾客需求的基础上,在制造业与外界作用的过程中实现“熵减”,使系统从无序走向有序,从而促进制造业的持续发展。实际制造过程可以抽象为:G=C-E*U其中,G表示制造业的生产目标;C表示固有人员、设备等生产资源下的生产能力,是积极因素;熵表示企业中制造资源相互作用关系无序度的量度,U表示企业生产中能源、物料等的消耗,E*U表示生产过程的阻碍因素。由此公式分析,要提高制造企业满足顾客需求的实际生产能力,需要考虑以下的两种情况:(1)当C不变时,必须降低E*U,才能达到提高G的目的。其中,E与U相互关联,保持同增同减的同向变化,通过提高系统有序性可以明显降低E值,需要采取例如加强管理各职能之间的协调、制定合理的规章制度、协调管理与技术之间的关系、科学地对人员进行分工、合理地使用设备等措施。通过提高产品质量或者减少各种浪费明显降低U值。(2)只有当C的增量大于E与U乘积的增量时,企业才能持续发展。新技术、新设备、新资金等引进在促进生产能力C产生增量的同时,必然伴随着各种结构和人员、机器的重新调整,只有不断优化这种调整,不断提高操作能力和管理水平,促进E与U乘积的增量要小于固有生产能力的增量,从而使制造企业达到更高的发展阶段。服务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今世界,服务业正在经历急速增长态势,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就将工业工程应用于医院服务研究,以帮助医院提高管理水平,在美国纽约大约有4%的工业工程师直接服务于医院,另外还有大量的工业工程师为其他服务行业提供服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服务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不断加大,2006年,我国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为39%。一些服务业陆续尝试使用工业工程技术进行管理优化,诸如,大型超市借鉴工业工程设施规划对商品分区和陈列进行布局优化;飞机公司借助工业工程中设备维护和可靠性技术对维护进行优化;银行通过工作研究对业务流程进行优化,减少顾客等待时间,提高满意度;此外还有标准化管理、现场管理、人因工程和价值工程等技术在服务业的运用。虽然,工业工程在不同服务业中有不同程度的应用,并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总体上讲,服务业仍然存在服务效率低下、服务质量差、客户满意度低、服务功能不强等问题。诸如,人们比较关注的医疗服务行业中,业务流程老化、服务意识淡薄、职业操守低等问题;餐饮业上,服务效率不强、标准化程度低、服务质量差;政府公共服务方面,办事审核流程繁琐、层层审批周期较长等问题。服务业中流程冗余繁长就会造成等待时间过长,同时增加了物流、信息流,信息传递不顺畅,同样带来不必要的浪费和损耗。这些浪费和损耗必然导致服务系统效率低下,进而影响到服务业的长期发展。工业工程通过方法研究和作业测定,对现有流程进行“5W1H”提问分析,找出原有流程存在的问题和瓶颈,采用“ECRS”改进原则进行优化,进而提升效率和质量。改善服务业效率,提升服务水平,是关系社会经济各要素和谐发展的保障。在服务业中,生产是制造业发展的有力保障,其水平和效率影响着整个经济发展的速度和竞争力;生活业直接服务于人民的生活,关系到社会消费结构和社会稳定。工业工程的核心是减少浪费、提高质量和效率,所以工业工程是实现服务业管理创新的重要途径。有效利用工业工程的理论和方法对服务业进行业务流程优化和变革,可极大推动服务业内外产业结构的优化,做到真正有效高质地服务于市场。

2.2工业工程就业情况反映的问题

通过调查发现,工业工程本科生就业满意度较低。对此,我们通过构建ISM模型来对影响学生就业满意度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对于学科设置来说,有26.5%的学生认为教学内容和企业实际相差太远,因而使得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很难第一时间就适应;有27.7%的学生认为老师缺乏实践经验,反映出教师讲授内容与实际生产和生活相脱节的情况,课堂教学内容没有紧密结合实际问题,缺乏对学生实践的指导;24.2%的学生认为实践环节太少,反映了教学过程没有提供学以致用的实践环节;17.4%的学生认为学科特点不突出,反映了学科发展没有紧跟社会进步,教学内容相对老化。由以上分析可知,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生产和生活都发生着变革,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习惯和知识结构,单纯以经典工业工程理论传授为目标的教育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社会发展要求工业工程教育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完成从知识传授到知识创新能力培养的转变。

3工业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策略及措施

创新是指产生新观点、新思维、新方法和新技术,创新人才是能够打破常规,根据既有的知识、技术和方法,经过分析、归纳及其他相应的实践活动,提出新发明、新发现的高素质人才。创新人才必备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四个方面的素质。创新意识是创新的基本素质,通过不断培养能够固化这种能力;创新精神是创新的源动力,是创新过程中思维活动的体现,展现一个人对未知世界的探知欲望;创新能力是创新人才的核心素质,是创新目标实现的保证条件;创新人格是创新人才的心理特质,是持续创新的根本保证。在这四个创新素质的指导下,实现工业工程创新人才的培养。工业工程从美国起源,经过日本发展,如今正悄然改变着世界生产和生活方式。中国如果要全面提升制造和服务水平,就不能一味地引进。必须走创新之路。首先,消费者的需求经历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单一的消费模式已经无法满足他们的诉求,为此,必须不断创新。其次,世界各国都极力探索新的技术,以此推动经济航母的前行,如不创新必然落为人后。最后,先进的创新模式具有不可复制性,所以只能借鉴,中国工业工程发展必须走自主创新之路,走一条符合中国特色的工业工程发展之路。要实现工业工程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必须采取以下措施:

3.1树立创新化培养目标

从思想上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使学生能够深刻理解创新是世界经济发展的永恒主题,培养他们从社会发展的广阔视野去认识和判断事物未来发展趋势,从培养方法到课程设置直到教学手段各阶段引导学生探知未知世界的欲望,及改变现有认识的思维习惯。

3.2引进资源,开展广泛的交流与合作

世界发展日趋国际化是不可逆转的潮流,对于工业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来说,引进资源,促进师资队伍国际化是很重要的途径。通过广泛引进资源开阔学生视野、拓展交流渠道、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培养学生从不同文化和不同角度思考与分析问题的能力。特别加强教师资源的国际化建设,建立工业工程领域教师的出国进修、交换互访制度,提升教师整体水平,充分发挥他们在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领路人作用。

3.3完善工业工程课程体系

按照国际工业工程师认证标准和要求,优化专业课程设置,注重借鉴国外先进的课程理念,引进、借鉴国外先进的教材,构建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工业工程专业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

3.4积极推进科研活动

培养人才的最终目的是服务社会,产学研结合是工业工程发展与应用的有效途径,企业需要工业工程理论的支持,学生需要实践场地以验证所学知识对实际生产的指导作用,两者的结合既能充分利用人才优势,又可以实现生产力的快速转化。在此基础上积极申请横向和纵向科研课题,历练科研队伍,不断提升应用工业工程理论指导实际生产的能力,同时不断丰富和创新工业工程理论体系。

3.5提升学生专业能力

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国内外科技大赛,诸如,全国工业工程应用案例大赛和全国范围的物流设计大赛,以此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个人能力水平。

3.6建立工业工程文化工业工程对世界的认识和改善涉及到五个意识层面,分别为:成本和效率意识;问题和改革意识;工作简化、专门化、标准化意识;全局和整体意识;以人为中心的意识。将这五个层面的意识灌输到每一个工业工程学生的头脑中。让他们在日常的生产生活中使用工业工程意识指导工作过程,不断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以此建立起工业工程人特有的文化情怀。

3.7加强工业工程在服务业的应用

服务业与制造业相辅相成,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工业工程在服务业的应用才刚刚起步,因此,迫切需要培养面向服务业的工业工程师。服务业生产过程与制造业生产过程的本质是一样的,但服务业有其自身的特点,诸如,现有的生产现场管理、生产质量控制、产品库存管理等理论与方法,对许多服务业是不适用的。为改善服务水平,需要加强对服务业工业工程的理论和应用的研究。

篇(2)

(一)保险公估业品牌发展历程

起步于21世纪初的保险公估业,其发展与品牌建立都处初级阶段。行业低起点的生产力发展,最先使营业规模作为各公司简单的品牌比较。自中国保监会有《年度保险中介市场发展报告》以来,营业总额与市场份额占比就成了社会了解公估公司实力的惟一官方标签。虽然2007年保监会开始引入社会评价机制及扩大评估指标范围,试图通过综合指标的评估全面反映各公估公司综合实力,但以营业总额与市场份额占比的规模而论,目前仍处主导地位,变化是随着经营主体的增加与市场规模的扩大,报告一贯罗列的行业前十名公司改为罗列前二十名。各公估公司在生产力发展的初级阶段,也莫不以进入行业年度前十为追求。

具体来看,发育于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保险公估业,公司品牌的发展变迁乃至趋势大致分为三个阶段:人脉市场——人脉加品牌——品牌市场。

这三个阶段难有明显的分界线,对行业而言,各阶段进程取决于行业的整体生产力水平与市场环境、政策引导等的变化;对各公司而言,取决于公司决策者的经营理念及对市场政策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

公估业发展的人脉市场阶段,也是行业生产力发展的原始阶段,2004年以前,属于这个阶段的典型时期。脱胎于保险业理赔部门、商检部门的我国保险公估业,在行业初创时期,创始者大都与保险公司、商检部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依靠人脉的市场拓展既是生存发展的压力,也是动力。在此阶段,早期公司基本完成人才队伍、组织框架的基础建设、执业经验积累与拥有了一定的市场资源,并且最重要的是以人脉关系为基础的市场巩固,出现了此时人脉关系垄断的市场垄断。2004年度保险中介市场发展报告相关数据表明,当年营业总额行业排名前十的公司拥有行业市场过半的份额,行业马太效应初步形成,虽然这种依靠人脉的市场垄断不是全部原因,但至少是重要原因。此时的公估市场集中于体现公估价值的非车险理赔公估领域。

公估业在走过10年左右发育期的人脉关系市场拓展后,随着早期公司的基础队伍建设完成与执业经验积累,一批凭专业技术崭露头角的公司使原来的人脉关系形成的市场垄断转化为集聚高端人才、高端技术形成的技术垄断,在2004年打破市场高度集中于几家的局面,形成行业十强的市场垄断,以专业技术为核心竞争力的品牌概念在行业初露端倪,但绝大多数后起公司在严酷竞争环境中的生存发展,仍然不得不借助于产业链上游人脉关系的拓展,并且实力公司既有的人脉资源在技术品牌基础上成为获取公估大案委托的重要筹码。2004年行业马太效应强化,原因之一就是人脉市场垄断转化为了技术市场垄断,典型如上海天衡作为行业黑马突出,以水险公估专营取得行业专业市场龙头地位,由此我国公估业发展进入人脉加品牌发展时期。2004年行业市场业务结构发生显著变化,除上海天衡水险公估专营形成的专业市场外,车险公估市场专营出现并形成随后三年狂飙突进的增长。

(二)保险公估业品牌发展的内在驱动

行业目前正处在从人脉加品牌向品牌市场过渡时期,低起点高速发展过程所产生的问题及逐步增长的实力,成为行业公司发展战略调整的内在驱动。

1。有效供给严重不足

我国现代保险公估业在20世纪90年代完成其发育,经过本世纪初的高速成长(2005年~2007年年均增长67。2%),至2007年底行业机构有254家,首度出现亿元规模的公司,17家公司跨入千万级门槛,年度产险赔款公估核损比例由2004年前不足5%上升至目前的13。6%。但相对产业链上游的国内保险业与国际接轨的高速市场化,以及保险业发展对高品质公估服务合作的要求,差距却是越来越大。至2007年底,254家行业机构中237家营业总额平均额刚刚迈过百万门槛(102。83万元①。保险业与公估业,已由当初接不接受的冲突逐渐转化为能否跟上节拍、满足需求的矛盾。在市场国际化的当今时代,必然是国际竞争的国内化。我国公估业在产能上尚且有效供给不足,更别说承受即将面临的国际公估业品牌服务竞争的压力以及展开国际国内两种市场的竞争。

2。有限资源集聚低端市场

2004年成为我国保险公估业发展历史的一个拐点,其标志包括:机构年内新增68家,总数至182家,60%的增长率成为历史峰值;行业营业总额首度突破亿元达到1。54亿元;继深圳民太安2003年下半年分立车险公估公司后成立的深圳同益公估公司,以车险公估专营首度位列行业十强。其后三年,车险公估市场增长狂飙突进,年均增长率为104%。2007年行业营业总额7。2亿元,其中车险公估营业收入3。88亿元,占比53。9%。稳居行业前四的均为以车险公估为核心业务的公司。2007年,行业前20名中除天衡及外资的罗便土、平量行等3家公司坚守在非车险公估的高端市场外,后起的基本也是靠车险公估市场的突破一年成名。行业近三年市场规模年均增速虽高达67。2%,但非车险公估年均增速只是27。6%,总额占比也由2004年前的超过90%滑落至2007年的46。1%。行业2005年首度盈利2023万元,利润率6。81%;2006年利润率3。52%,2007年利润率3。16%②,绝大多数公估公司处于亏损状态。

3。垄断竞争市场模式及其深化

我国公估业起步于国家经济开放时期,保监会进退宽松与门槛放低政策引导的自由竞争状态及各公司起步时间、资金、人才、管理水平等的差异,推动行业垄断竞争市场模式形成,由2003年的少数几家寡头垄断竞争转化为2004年的行业十强的垄断竞争。2005年~2007年,行业前十公司市场份额分别为62。2%、59。6%、53。9%。2008年1季度,行业前十公司营业收入总值10819万元,市场份额51%。我国保险中介业界,公估市场2004年至今维持相对集中状态,但资源却分散于260③家大小公司。经营微利、资源低效使用、成本高企等原因迫使各公司萌生合成规模经济共生共存的强烈意愿。泛华集团2008年4月注资控股方中、普邦、天衡等三家行业前列公司,资本重组公估业大幕由此拉开。可以预见新形势下的公估业,资本重组公估集团的发展将成为主要形式,具体也将是多种形式的并存。小规模公司生存空间进一步逼窄成为大小集团公司的吞并对象;资本纽结品牌公司形成强劲的集团品牌竞争优势,迫使中等规模公司以互补整合作出应对。在行业整体生产力低下的当前时期,资本重组公估集团总的趋势将是相对的强强联合,由此前众多机构竞争明显的马太效应转化为主要是一批寡头之间更高水平的竞争。

(三)保险公估业品牌发展的外在驱动

篇(3)

二、化工行业发展循环经济是必然趋势

化工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之一,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但因其高温高压、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等特点,以及能源消耗较高、存在安全环保隐患等,一直被认为是高能耗、高污染、低利用的产业。化工行业的高速发展,为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做出了突出贡献,但同时也消耗了大量资源,产生了大量污染物,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的粗放型的生产方式严重影响了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如果按照传统的生产模式发展下去,化学工业的过度增长将导致资源枯竭、生态环境恶化,影响代际公平。当前,我国化工行业面临的资源和环境形势十分严峻,第一,能耗居高不下。据统计,我国单位GDP的能耗是美国的2.9倍、日本的4.9倍、欧盟的4.3倍,世界平均水平的2.3倍。近些年来,我国化工行业能耗增加的趋势更加明显,在全社会能源消耗总量中的比重更加突出。第二,污染较为严重。由于行业特性,化工企业往往排放大量废物,且有一定毒性。据美国排放毒性化学品目录一项调查统计显示,世界排放废弃物最多的10类企业中,化学工业名列榜首。第三,资源匮乏明显。目前我国石油的对外依存度达到40%,天然橡胶的对外依存度超过70%,主要化学矿种资源不足,尤其是钾、磷、硫和硼等严重不足,已威胁到化工行业的持续发展。第四,运输量大。化工行业是运输量非常大的行业,大宗产品多,运输量大,随之而来的运输消耗和能耗较高。因此,发展循环经济已经成为化工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生态、循环化工发展模式已经成为实现化工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三、化工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途径和方向

化工企业作为化工行业的主体,直接承担着生产的重任,也是发展循环经济的主力军。化工企业发展循环经济,要将循环经济的理念贯穿到企业发展的全过程中去,必须从项目设计、原料选择、工艺过程、技术进步及生产管理等各个环节入手,通过各种手段减少浪费、降低能耗,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把污染尽可能控制在生产过程中,使生产过程中排放的污染物最少化。做到既提高经济效益,又减少环境污染。世界著名化工企业杜邦公司,在循环经济的发展上走在世界的前列。20世纪80年代末,杜邦公司的研究人员把工厂当作新的循环经济理念的实验室,创造性地应用循环经济三原则(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发展成化学工业相结合的“3R制造法”,即,(1)改革工艺,减少废物产生量(Reduce);(2)循环利用,将废物用到其产生的工艺(Recycle);(3)将副产物再利用(Reuse)。依靠完整的闭环,使一个流程的废物变成另一个流程的原料,最终实现低污染和零排放。杜邦公司的成功经验给化工企业指出了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抓手,借鉴杜邦的“3R制造法”,我们化工企业可以考虑从以下几方面发展循环经济。

1节能降耗循环经济要求资源利用的最大化,而节能降耗是资源利用最大化的最直接和最根本的途径。在发展循环经济的过程中,化工企业应从细节抓起,加大节能降耗措施的执行力度,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节能降耗工作应与技术改造、安全、环保等工作有机结合,从全厂的物料平衡、能量平衡出发,从细节入手,不放过一点一滴的能源浪费,大力推进精益管理和持续改进。如从生产负荷、运行周期、工艺指标等多方面着手,优化工艺流程和参数,使装置经济合理运行;既抓好节油、节煤、节电等能耗,也抓好节水、节汽、节原料等物耗,真正做到能耗和物耗都降到最低,以实现循环经济的根本要求。

2清洁生产清洁生产是以节能、降耗、减污为目标,以管理和技术为手段,将整体预防的环境保护战略持续应用于整个生产过程,使污染的产生量和排放量最小化。化工企业可以重点从清洁生产过程着手,改革工艺技术,不用或少用有毒有害原料和中间产品,回收处理废弃物及污染物,使生产过程排放的废弃物和污染物最少,物料利用率达到最高。例如,中国化工集团公司所属的德州实华化工有限公司,通过技术攻关,变革氯乙烯生产技术,采用二氯乙烷催化重整工艺,避免传统电石法氯乙烯生产中氯化汞的使用,有效解决汞污染问题,目前此技术已到中试阶段。

3充分利用副产物,延长企业生产链条某个化工生产过程的副产物或者废弃物,有可能是另一个生产过程的原料,化工企业可以在自身能力允许的情况下,适当延伸生产链条,充分利用副产物或废弃物,开辟新的产品,减少废弃物的排放的同时,使资源再利用,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例如,聚氯乙烯企业所产生的电石渣,可以作为生产水泥的原料,可以配套水泥生产线,使废弃物得到再次利用。

4园区化发展对于单个化工企业,在其内部可以通过节能降耗、清洁生产、延长生产链条等手段发展循环经济,使资源达到最大限度的利用、废弃物最少量的排放。但企业自身能力毕竟有限,有可能无法满足循环经济发展的要求,这就需要企业根据自身特点与上下游生产企业形成循环经济产业链,但考虑到远距离运输不经济,这就需要政府或者大型企业集团发展化工园区,形成产业集群,集合多数量、多类型化工企业的优势,以达到更高的物质利用率和能量转化率,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例如,园区内有氯碱、农药、水泥等企业,氯碱生产过程中的富余氯气,可以提供给农药企业作原料,电石渣可以提供给水泥企业作原料。

篇(4)

Abstract:RevitalizingtheoldindustrialbaseinNortheastChinaisasystemizedprojectthatneedscomprehensiveschedulingandcoordinationwithapowerfullaworderrulingenvironmentprovidedtoguaranteeandprotectitssuccessHowtoassessthelegalstateoftheoldindustrialbasesinnortheastChina?AccordingtotheinvestigationmadeinacertaincityinNortheastChina,itwasrevealedthattherearestillsomeproblemsintolerableinrespecttolaworderrulingthoughtheprojectismakingremarkableheadway,suchasthearbitraryadminitrationaction/interests,weakenedadministrativesupervision;lowquality/efficiencyoftrialandinadequatejudicialsupervisionAlaworderrulingenvironmentisthereforeneededsourgentlybecauseofthenearubiquityoflaworderrulingactionsalongwiththerapidprocessofmarketizationwhichisanintegralpartoftherevitalizationToprovidesuchanenvironment,thelocallegislationshouldbestrengthenedwithappropriatelocaldecrees,regulationsandrulesissuedtimelyMorever,itisnecessarytorequirestrictlyalladministrationstoenforcethelawandformasoundmechanismforjudicalaffairswithallrelevantofficials/staffeducatedtoabidebythelaw.

Keywords:NortheastChina;oldindustrialbase;laworderrulingenvironment

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是一项需全面调度,和谐并进,各要素互相促进,经济政治文化共同发展的系统工程,如老工业基地改造中产业结构的调整,经济实体的转制,技术、资金、人才的引进,政策、制度、环境的保障,社会的稳定等。这些要素的综合状况如何,都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老工业基地改造的进展和成效,丧失或缺少其中的任何一个要素,都将产生不良的影响,制约或阻碍老工业基地改造的进程。其中,法治环境的保障是振兴中不可缺少的条件,老工业基地振兴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法治环境。良好的法治环境既是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标志性成果,也是振兴过程中的基本保障。本文试图就法治环境对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影响、现实状况对法治环境的迫切要求、加强法治环境建设应着力解决的相关问题等进行一定程度的探讨。

一、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离不开

良好的法治环境

在目前老工业基地改造的进程中,人们普遍重视产业结构的调整,资金和项目的引进,经济指标的提高,却往往忽略和轻视人文环境,法治环境,人的观念、意识等软环境的建设。而这些要素既能反映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成果,又对老工业基地振兴产生不可忽视的作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是各种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尽管各种要素的作用程度可能有所不同,但是我们不能忽视任何一种要素的作用。这是社会全面、和谐发展的要求。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来看,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是实现全国和谐发展的要求;在老工业基地振兴的过程中,实现经济、科技、人文、法治等的全面和谐发展,同样是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目前存在的一种倾向是,片面地认为振兴老工业基地就是振兴老工业基地的经济,片面追求经济指标,这是不可取的。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央政府的支持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老工业基地要加快市场化进程,而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有赖于完备的法律、制度、政策体系,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法律、制度、政策的作用几乎无所不在。

首先,国有企业改革涉及诸多法律问题。老工业基地的振兴与国有企业的市场化改造关系密切。实践表明,构造多元投资主体,改变国有企业股权结构,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形成内部化的财务预算硬约束机制,是使企业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的重要途径。建立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是当前国企改革的核心。这场伟大的制度创新,需要充分发挥法律的规范、引导、调节和保障功能。在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实行区域经济民营化的同时,需要运用法律规范来调节政企关系。在国有资产运营、国有企业产权交易等方面,要尽快建立明确的法律制度,用法律手段保障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规范国有企业特别是小型国有企业的改制重组,制止化公为私、逃避银行债务等现象出现,切实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其次,政府职能的转变需要法律的制约。政府职能转变是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和振兴中的关键一环,这个问题不解决,再好的方案也不可能取得好的效果。为此要切实解决政企不分,政府对经济事务干预过多、过深,而公共服务又严重不足的状况,把政府经济工作的着力点转到制定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制度和法规、规章等方面上来,全面提高政府工作效率,给投资者、创业者以稳定预期。政府应该维护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为优势企业的发展提供最大的空间。应进一步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贯彻落实好《行政许可法》,完善重大问题的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决策程序,增强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提高办事效率,减少对微观经济的干预,切实放开搞活企业,把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切实转到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各级政府制定的地方性法规、规章,其中有的不仅不能促进经济发展,甚至妨碍经济发展,妨碍振兴,应及时加以改进。

第三,大力引进民营资本涉及诸多法律与制度问题。近年来,老工业基地各级党委和政府不断改善经济发展软环境,民营经济发展很快,出现了总量和效益同步增长的可喜势头。但是与发达省份相比,老工业基地的民营经济总量小、规模小、效益不高。事实表明,振兴老工业基地商机无限,老工业基地的民营经济发展空间很大;同时表明老工业基地的国企改革、经济结构调整需要域外民营企业资本的参与。事实上,国家作出振兴老工业基地的决策后,许多南方民营企业跃跃欲试,到东北考察咨询,洽谈投资,政府应予鼓励、支持和引导,并制定和完善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政策。在支持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同时,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和市场竞争的激烈,民营经济进一步发展也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大型民营企业没有形成较强的核心竞争力,经营管理水平普遍较低,企业融资困难,缺少复合型人才等等,制约着民营企业进一步发展。而一些民营企业偷税漏税,产品质量不高,缺乏诚信,不正当竞争,劳资关系不协调等问题时有发生。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政府认真引导和规范民营企业的行为,运用相关的法律、法规,使民营企业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还应做到严格执法,遏止侵害民营企业权益的行为。

第四,健全就业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需法律制度的完善。老工业基地的就业问题不同于工业化过程中普遍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而需要特殊的制度与政策扶持。为解决就业再就业问题,国家已经制定出台了许多切实可行的政策。一方面要用好普惠性政策,确保税费减免、小额担保贴息贷款、就业援助、社会保险补贴等优惠政策落到实处。同时,针对老工业基地的实际情况,落实好特殊政策。在研究制定政策时,要切实把着重点放在促进人的发展方面,放在就业和有利于人们安居乐业上,强化对就业再就业工作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支持,把国家和地方的政策衔接配套起来,形成具有合力的政策制度体系。从促进社会发展、增加就业、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增强消费动力出发,推动老工业基地改造。

第五,促进社会信用制度的建设需要法律与制度的完善。实行市场经济以来,老工业基地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了一系列困难,诚信的缺失就是目前所面临的困难之一。某些领域出现的比较严重的诚信缺失已经成为市场经济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重新构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诚信伦理是振兴老工业基地的当务之急。重新构建诚信伦理,就必须建立市场经济的诚信机制,完善失信的惩治机制,加大对失信行为的处罚力度,在全社会形成维护诚信的有效奖励机制。为此,应构建全国性的信用管理体系;制定专门的信用管理的法律和法规。

综上所述,振兴老工业基地有不可缺少的各种要素和条件,加强法治,实现法律规范对社会关系的有效调整,依法振兴,是加快实现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基本条件之一。只有具备良好的法治环境,才能有效保障老工业基地的顺利振兴。法治环境对老工业基地振兴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保证稳定的经济运行、经济发展秩序。老工业基地振兴中的经济发展,可能有各种直接的影响因素,如经济犯罪和其他各种形式的犯罪影响振兴;违背市场规则和法律,侵害市场主体的各种民事权益影响振兴;行政机关违法行政,以作为或不作为的形式侵害管理相对人的利益影响振兴。解决这类问题有教育和管理的问题,但更重要的是法治,从某种意义上讲,只有充分运用体现国家强制力的法律,才能排除影响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各种违法犯罪因素的干扰。第二,维护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市场经济是竞争的经济,也是法治的经济。市场的竞争,应是市场主体在公平、公正环境下的竞争,只有公平和公正,才能使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地发展下去。假如没有公平和公正,情况将会如何?坑蒙拐骗,欺行霸市,市场何以存在和发展?若要实现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必须加强法治。第三,创新有效运行的机制和科学进步的制度。一方面,机制和制度的建设包括了法律运行机制和法律制度的建设;另一方面,一般意义上的机制和制度的建立和运行,离不开法治的规范和保障。

二、现实状况要求加快法治

环境建设

如何评价老工业基地的法治环境?笔者认为应当重点考察老工业基地的法治程度和水平是否与全国法治进步的程度相一致,是否与老工业基地振兴的要求相适应,主要表现为以下六个方面:①地方性法规、规章的完善程度;②行政机关是否在行政管理活动中严格执法,在行使行政权力时遵守法律、法规、规章,服务群众;③司法机关是否能准确、合法、及时、公正地适用法律,打击违法犯罪行为,化解矛盾,解决纠纷;④各级国家机关、社会团体的公职人员是否能带头遵守法律,抑制特权,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⑤广大人民群众是否能学法、知法、懂法、用法,既能依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又能进行法律监督,勇于同违法犯罪行为做斗争;⑥通过法律对社会关系的实际调整,使社会主体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维护,违法犯罪行为受到应有惩治,社会关系和谐,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文化繁荣。

为此,笔者专门调查了东北某市老工业基地改造中的上述相关问题,本文仅就其中的行政执法和司法状况进行简要评析,这可以从一个侧面提示我们,在老工业基地振兴的过程中加强法治环境建设,是我们必须重视和加强的。

1行政执法的现状分析

(1)近年来该市行政执法的改进和取得的成绩

在老工业基地改造过程中,该市各级行政执法部门正努力提高行政执法质量,消除和减少各种“低级执法”现象。近年来,在为“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提供优质服务,创造良好执法环境的形势下,各级行政部门在行政执法体制的改革和创新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和有益尝试,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其中“同类权限”集中管辖的改革思路,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所谓“同类权限”集中管辖,是指将原来的两个以上行政部门对某一行政事务均可行使管辖权的管理,归口为一个部门管辖。其特点是:集中行使的处罚权范围广、项目多,执法重心下移;量化执法指标,执法行为程序化;机构精简,执法效率提高。长期以来,我国行政执法领域存在执法机构多、处罚重复、职能交叉、多层多头执法、执法随意性大等弊端。从“同类权限”的集中管辖的特点可以看出,它能解决一些执法中的“顽疾”。

(2)行政执法的问题和不足

由于历史、人们思想观念等多方面原因,一些行政机关和部门在行使执法权力和职能的过程中,出现各式各样的偏差、漏洞甚至违规违法行为。它不但背离法治的主旨和精神,损害当事人的利益,引发执法纠纷,而且还影响法律的权威和尊严,伤害民众对政府和法律的信任。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执法程序“随意化”。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行政执法均有规范的程序,但长期以来,一些基层机关的执法人员违反法定程序、胡乱执法、口头执法、以言代法的行为和随意处罚的情形比较常见。当前行政执法纠纷的另一个热点是,超越法律授权行使所谓的执法权,或者无限扩大法定的权限,严重偏离法治精神。第二,执法行为“利益化”。尽管行政执法机关财政基本实现收支两条线,极大地遏制了以法谋“钱”的行为,然而由于其中大部分单位实行按比例返还或超过基数返还的办法,即上缴的越多返还的也越多,行政执法机关的执法收入仍然与个人奖金息息相关,因此仍存在过度执法、乱执法、乱罚款等现象。还表现出在一些公共服务性、没有经济利益领域的“不作为”方面的问题。

2司法现状的分析

(1)近年来该市司法改革取得的成绩

在老工业基地改造的过程中,该市的各级司法部门正积极努力工作,围绕“振兴”的主题,把工作重点放在促进发展和振兴上,努力为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振兴老工业基地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和公正高效的法治环境,司法改革已取得实质性进展,具体表现为:执行程序中的改革取得突破;审判监督中的责任体系形成;基层法院的基础工作出现新局面。

(2)司法实践的不足和问题

一是审判质量和效率仍有较大差距,审判作风上的问题尤为突出。有的法院积案仍然较多,裁判错误、人为拖延、隐性超审限、消极不作为的问题仍明显存在。出庭不准时,接待不守时,庭审不规范,精力不集中,对当事人语言粗鲁,态度蛮横,办关系案、人情案的仍大有人在。

二是审判管理监督机制仍不完善,完整科学的工作质量考评体系还没有真正形成。一些部门落实审判监督责任的规定不自觉、不认真、不敢负责任。监督体系不健全,导致质量评价参数不完整,有漏洞。

三是以人为本、优胜劣汰的竞争激励机制仍需完善创新,加大力度,持之以恒。一些法院不注重队伍的思想政治建设,不注重对优秀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对部门和单位的消极落后现象乃至违法违纪人员不敢管。

四是基础工作仍是影响法院整体水平和形象的主要问题。虽然多数基层法院的工作有了明显的变化,但对有的法院,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仍然意见较多。其主要原因不是物质装备条件差,而是领导班子的自身作用和管理水平比较低,审判的质量和队伍的廉洁文明程度比较低,在率先垂范、求真务实、真抓实干方面有一定差距。

三、加强法治环境建设应重视和

着力解决的几个问题

法治环境的改善,是一项社会性的系统工程。不仅相关国家机关、职能部门要负起责任,全社会都应积极介入。在法治环境建设中要解决的问题,有的可直接服务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有的虽直观看来没有直接作用,但间接作用仍不可忽视。

1努力做好地方立法工作

(1)对于国家制定的法律法规,如果原则性较强,需要制定相应的地方性法规、规章才具备可操作性的,地方人大和政府应及时制定相配套的法规、规章。此项工作做得好,既有利于国家法律制度的完善,也有利于地方的法律适用。要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把握国家法律法规的原则和精神;要结合地方实际制定地方性法规和规章;要及时出台地方性法规和规章。

(2)对于老工业基地改造振兴中出现的特别的法律关系需地方立法调整的,应及时制定地方性法规和规章。如果国家法律已有原则性规定,应以已有规定为基础,适应老工业基地改造的特殊要求,制定具体的法规和规章;如果尚无国家的相关法律规定,则应以宪法和其他法律精神为指导,制定出符合宪法精神和其他法律精神的地方性法规、规章。

(3)对于国家目前尚未立法,现实又迫切需要强制性规范来调整的,深化改革过程中所出现的新的法律关系,应加以研究,适时制定出新的法规、规章。这种做法不仅有利于及时调整新的法律关系,解决矛盾和冲突,做到有章可循,还有利于为国家的立法进行有益的探索,为制定全国性的法律奠定基础。当然,此类地方性法规、规章的制定具有一定的探索性,应避免盲目性,既要探索,又要稳妥;要符合宪法精神和其他法律精神;要紧密结合地方实际,具有实际操作的可行性。

2努力建立执法、司法机关的良性工作机制

如前所述,行政机关的执法与司法机关的司法适应改革的要求,特别是为适应振兴老工业基地的要求,曾做出很大努力,也取得了相应的成绩,同时仍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应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使这些问题得到切实的解决。当前,在建立良性工作机制上,应重视解决如下问题。

(1)关于行政执法“随意化”、执法行为“利益化”的解决机制。目前行政执法领域存在的问题属“低级执法”行为,完全脱离了现代行政管理的要求,其状态的形成既有客观环境的因素,也有执法者自身利益的因素,是一定社会历史阶段的特殊现象。如何解决此类问题?笔者认为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第一,要准确限定行政机关在执法过程中的自由裁量权。自由裁量空间过小,将限制行政执法行为,自由裁量空间偏大,将为随意执法创造条件,适度的自由裁量空间的规范,应是努力追求的目标。当前的自由裁量权偏大仍是主要问题,其原因主要是法规规章自身的冲突、因利益驱使所作的利己解释、长期形成的习惯影响等。

第二,要努力破除特权思想。执法机关运用权力、行使权力,较易形成特权思想,传统观念的影响也较易为特权思想寻找到根据。因此经常能看到,一些行政人员对已实施的法规、规章不严格落实,一些行政官员在不准公众抽烟的场合随意抽烟等。如果行政人员将自己作为法律的化身,那么在行政执法程序上的“随意化”也就不足为怪了。

第三,要切实加强对行政执法行为的监督。当前针对行政行为常设的监督机构有审计部门、监察部门和各级政府法制办。由于职责分工和隶属关系等原因,目前其监督作用仍很有限。因此应进一步加强这些监督机构的作用;还应加强上级行政机关对下级行政机关的监督,以及人民法院的司法监督,从法定程序上,要充分重视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的作用。

(2)关于执法、司法机关的独立行使职权问题。法律赋予了执法、司法机关对行使职权的独立性,任何其他机关、团体和个人都不得干预。执法、司法机关独立行使职权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标志,也是法治建设的基本要求。只有执法、司法机关独立行使职权,才能使法律对社会关系的调整功能得到公平的实现,才能使行政、司法人员的执法、司法水平受到客观的评价。但目前干扰因素较多,如上级机关对下级机关的干预,同级其他机关的干预,某一机关内部领导的干预、部门之间的干预、同志之间的干预等,都影响司法的独立性。应当建立一种良性机制,排除干扰和不良影响。

(3)关于对司法工作人员的责任追究问题。司法工作人员在办案过程中出现的办错案的情况可能是由于各种原因,如主观恶意的枉法裁判,因业务能力较低导致的对事实认定的错误和对法律理解、适用的错误等。无论何种原因,出现错误均应承担相应的责任,只是视具体情况承担的程度有所不同罢了。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和减少错案的发生,提高办案的质量,增强社会公众对司法公正的信心。目前尽管有责任追究的制度,但作用有限,效果有限,对错案的抑制程度有限。应当建立更为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产生足够的威慑力,使司法人员谨慎从事,使他们认识到,如果出现错误,就将面对不利的后果,而不仅仅是扣发奖金了事。笔者认为,应当建立司法人员的流动机制,多渠道选拔司法人员,不称职的、出错较多的,应及时调离,转到其他岗位。

(4)关于节省诉讼成本、提高办案效率问题。目前人们对超期羁押、超审限办案的情况意见颇多。一方面,司法人员抱怨工作量大,无法按期办案;另一方面,司法人员在工作时间进行各种应酬,不在岗位的现象大量存在。司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如何节省诉讼成本、提高办案效率,是必须重视和解决的问题。而解决此类问题,重要的仍然是制度和机制的建设,解决的方式也很多。其中,解决法官超审限、提高审判效率问题的方法之一是建立法官当庭裁决的机制。即改变目前的开庭、休庭、择期判决的状况,由合议庭将多数案件庭审后当庭判决。其意义主要表现为:①当庭裁决明确了主审法官的责任,有利于建立过错责任追究制度;②当庭裁决方式有利于防止人为干扰,增强裁决的公正性;③当庭裁决有利于提高审判效率,节省诉讼资源。

(5)关于加大执行力度问题。人民法院对判决的执行难,是目前的一个普遍性问题。而如果判决得不到执行,将形成恶性循环,影响法院的威信,影响法律的尊严。虽然人民法院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如在媒体上曝光、对当事人拘留等,但效果仍不明显。解决执行难的问题,仍需加强制度和机制的建设。

3进一步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增强公众的法律意识

篇(5)

本人通过对资源型老工业城市经济发展情况的调查研究深刻认识到,只有确立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树立人与自然和谐观、经济与生态的兼容观、生产与经营的节约观、经济与社会效益的统一观,由外延式、粗放式的发展转变为以内涵扩张为主的科学发展路子,才能突破制约区域经济发展的瓶颈,实现经济协调持续的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雄厚的物资基础。

一、循环经济和传统经济的区别

循环经济(CyclicalEconomy),是对物质闭环流动型(ClosingMaterialsCycle)经济的简称。它是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重构经济系统,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建立起的一种新形态的经济。循环经济在本质上就是一种生态经济,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是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指导下,按照清洁生产的方式,对能源及其废弃物实行综合利用的生产活动过程。

传统经济对资源的利用常常是粗放的和一次性的,通过把资源持续不断地变成废物来实现经济的数量型增长,导致了许多自然资源的短缺和枯竭,并酿成了灾难性的环境污染后果。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的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模式,组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过程,使得整个经济系统以及生产和消费的过程基本上不产生或者只产生很少的废弃物,从根本上消解长期以来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尖锐冲突。

二、资源型老工业城市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城市主导产业衰落,综合竞争能力急剧下降。这些城市的产业结构单一,以资源性产业为主导,并形成了一条关联度高、依赖性强的产业链。资源型老工业城市普遍存在着劳动生产率低,能源消耗偏高,技术创新力量不强的问题,大部分工业企业没有建立自己的技术开发机构。部分资源型企业管理粗放,劳动生产率非常低。

2、区域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矛盾突出。生产功能和人居功能的矛盾日趋突出,环境容量和生态空间急剧缩小,环保与发展的矛盾突出,资源性加工业比重大,人均环境空间减少。由于工矿业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特别是煤炭开采、铁矿及有色金属的开采与加工等,对城市自然景观的破坏、对大气、水体、生物及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的影响都十分严重。大量未经处理的废水排入江河之中,污染严重;煤、煤矸石、尾矿、自然粉尘、扬尘和一些易挥发的气体,形成了大量有害物质,直接影响到附近居民的生活质量甚至生命财产的安全。

3、融资环境恶劣,缺乏资金支持。资源型城市已经完全失去了金融支撑。资源型城市的资金来源主要集中在国家投资、财政补贴和基本经营活动收入三个部分。长期以来,资源型城市中的资源型企业效益低下、亏损严重,自我发展能力较差。另外,由于多年的过量采伐,资源结构破坏严重,使得国家、民间和外商的资金不太愿意投向这些行业,造成资源型城市投资、融资受阻。

三、循环经济在老工业城市经济发展中的实践和探讨

1、构建新的产业发展模式。树立人与自然的和谐观,通过对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构建以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模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这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也是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发展循环经济的首要目标。在我国,虽然地大物博,资源丰富,但人均资源占有量却非常低。特别是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资源消耗的增速远远超过GDP的增速,而且资源利用效率远低于国际先进水平,巨量的原材料需求已经难以支撑未来的经济增长,尤其是那些依矿建市、依矿立市的资源型城市,经过多年的挖掘开采,矿产资源日益减少甚至趋于枯竭,使整个城市经济的持续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面对严峻的现实,应该及时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品结构,在发掘和提升工矿资源优势的基础上,大力培植食品、饮料、医药以及植物为原料的新型产业,通过对农副产品以及其他再生资源的深加工或再利用,解决矿产资源匮乏对经济增长的严重制约问题,逐步实现经济发展模式的转轨。依靠本地区的资源优势,积极加大农副产品深加工企业招商引资力度,扩大规模,加快发展,特别是重点帮助有能力的企业争取国家级农副产品深加工项目。在不同产业、不同生产主体之间构建一个新资源共生互补的循环发展体系,通过推进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通过发展农业产业化促进工业化,使老工业城市摆脱资源束缚、实现可持续发展。

2、坚持走以内涵扩张为主的发展道路。根据循环经济的内涵和衡量标准,发展经济不仅要节约资源,还要保护环境。但是,从有关资料来看,我国废弃物排放水平大大高于发达国家,每增加单位GDP废水排放量比发达国家多4倍,单位工业产值产生的固体废弃物比发达国家多10倍,每年大气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占GDP的3%-7%。作为一个以矿产开采加工为主的老工业城市,面对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只有牢固树立经济与生态相互兼顾、相互包容、相互促进的新理念,把经济系统纳入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才能保证社会的持久生存和城市经济的和谐发展。与此同时,还要按照循环经济的内在要求,鼓励和引导现有企业延长和拓宽生产技术链或产业链,通过技术创新将生物资源或废弃物进行循环利用,培植一批高科技、高效益、少污染的环保型企业和产业,坚持走以内涵扩张为主的科学发展之路。

3、树立生产经营的集约观。应通过生产要素的聚集使用,构建资源节约型经济发展体系。按照循环经济理论的说法,在城市功能布局、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要充分考虑产业之间的衔接和环境容量的大小,尽可能地使土地及水、电气等生产要素能够集中有效使用,以较低的经济投入和较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由于受历史原因和旧城布局的影响,资源枯竭型城市一方面城市区域内土地资源十分紧缺,很多民营优势企业和优势项目难以找到低成本扩张的空间;另一方面,一批停产、半停产的传统老企业大量的厂房设施长期闲置,成为制约区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一个瓶颈。

篇(6)

同志2007年6月25日在中央党校省部级进修班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在探索和把握我国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的重要方针,也是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要更深刻、更白觉地把握经济发展规律,下更大的决心、采取更有力的措施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要发展县域工业和县域经济,就必须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或经济发展方式,从根本上实现由粗放型增长方式向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

一、充分认识转变县域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县域工业和县域经济的发展中,尽快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县域工业和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需要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不同的经济增长方式,折射和反映出不同的发展观。传统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主要依靠生产要素的数量扩张,表现为高投人、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这种增长方式,是与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相背离的。县域工业和县域经济采用传统的粗放型增长方式,虽然也有发展,但这种发展是畸形的,不可持续的,我们曾为此付出过惨重的代价。因此,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尽快转变增长方式,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切实把县域丁业和县域经济引上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二)转变县域经济增长方式。是贯彻“工业反喃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同志提出了“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纵观一些工业化国家发展的历程,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但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护各县(市)应根据中央的要求和安排,既要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又要加速转变增长方式,认真贯彻“工业反喃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把这两方面的力量有机地结合起来,在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前提下,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卓有成效地不断推向前进。

(三)转变县域经济增长方式,是探索和坚持走出一条适合县域特点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需要

实现工业化是县域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必经发展阶段。党的十六大提出并阐明了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基本内涵,这就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展的新?}1工业化路子。县域工业和县域经济如何发展,尽管因县(市)情不同而有不同的发展思路、发展模式、发展路子,但总体思路、根本路子则必须体现中央的要求,必须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然要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只有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才能更好更快地发展县域工业和县域经济,走出一条适合县域特点新型工业化道路。

(四)转变县域经济增长方式,是实施“工业兴桂,’.“工业兴县”战略,推进社会主义和谐杜会建设的需要

广西“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全面实施工业兴桂战略”。实施“工业兴桂”、“工业兴县,,、“工业强县”战略,发展县域工业和县域经济,都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啥所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和重要任务。如果不转变增长方式,仍然按传统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去发展县域工业和县域经济,不仅不能实现县域工业和县域经济的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而且还会引发和加剧各种经济社会矛盾,从而影响和阻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实践证明,没有县域工业的健康发展,就没有县域经济的健康发展,也不利于人民的安居乐业和社会的和谐毛瓷定。因此,转变增长方式,必将有力地促进“工业兴桂”、“工业兴县”战略的实施,有力地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总之,转变增长方式意义重大,任务艰巨。我们必须从战略的高度和时代的要求上去深化认识,增强自觉性和紧迫感,切实把转变增长方式作为一项关系县域经济社会全局的重要任务抓紧抓好。

二、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在发展县域工业和县域经济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要转变增长方式,除了充分认识转变增长方式的重耍性和紧迫性外,还必须对传统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在县域所造成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有一个清醒的、理性的认识。

(一)主要问题

1工盲目追求GDP增长速度,忽视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

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尤其在改革开放后的新时期,人们的物质文化需求出现了多元化、多样化的趋势。20多年来,我国县域工业和县域经济的发展,基本上走的是粗放型增长的道路。在粗放型增长方式下,许多县(市)一味地追求GDP的增长速度,盲目追求上项目、增加投人、扩大生产规模,由此引发和导致个人、企业、政府都进人‘短线竞争”状态。其最大弊端就在于忽视了以人为本,没能从根本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这种竞争和竞赛尽管在短期内也可能会“大见成效”但由于没有把出发点和着眼点放在人民利益的基点之上,因而是片面的、不可取的。

2效率仍然不高,效益相对低下

在粗放型增长方式下,人们片面追求高投人、高速度、高指标,企图通过扩大生产规模和依靠各种资源的大量消耗,去刺激和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从而造成投人产出效率不高,效益相对低下。这种快速度增长由于缺乏科学技术支撑,缺乏质量和效益.尤其是与资源环境的突出矛盾,因而同样是不可取的,是一种有水分的、不可持续的发展速度。

3能源资源过多耗费,生态环境受到破坏

多年来,县域经济的增长基本上是靠消耗大量的物质资源实现的,由此导致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生态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资源短缺、生态恶化、环境污染,已成为制约县域工业和县域经济发展的瓶颈。2005年我国GDP约占世界5%,但消费的原煤、铁矿石、钢材、氧化铝、水泥却占世界25%至40%02004年我国消费煤炭19亿吨,原油约3亿吨,粗钢2.R亿吨,水泥9.7亿吨。这些数字说明了我国单位产出的消耗太高,也说明了粗放型增长方式的不合理性。多年来,为了发展县域经济,各地都在大力推行工业化和城镇化战略,涌现了大量的县域乡镇企业。这些劳动密集型企业技术含量低,生产丁艺落后,能源资源消耗大,且污染严重。又由于县域经济的主体仍然是传统农业经济,为了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大量使用甚至滥用化肥、农药,也导致水、土资源恶化,生态环境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4工业污染严重,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和安全受到威胁

在粗放型增长方式下,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资源、能源的过度消耗,由此又带来了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以及其他废气、废水和废弃物的大量排放,从而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直接威胁到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和安全。目前,我国因工业污染所造成的环境恶化状况令人担忧。2005年初,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公布了最新的“环境可持续指数评价”,在全球144个国家和地区的排序中,中国位列第133位。在全世界污染最严重的20个城市中,有16个在中国。另据中科院2006年2月28日的租006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对世界59个主要国家的资源绩效水平进行排序,我国位列绩效最差国家之一,排在第54位。

5.企业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

由于县域范围内的劳动者平均受教育程度较低,职业教育、技能培训机构没有发展起来,企业的技术开发、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品牌意识不强,从而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当今的国际竞争十分剧烈,国际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是人才竞争和知识产权的竞争。谁拥有人才,谁掌握了知识产权,谁就掌握了主动。如果我们不尽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不能拥有更多的人才和知识产权,在复杂而剧烈的国际竞争中就将处于被动地位。

(二)原因分析

以上我们分析了采用传统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发展县域工业和县域经济所带来的几个主要问题。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下面从四个方面作简要分析。

1、片面性认识

传统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之所以能在县域经济中占主导地位,从认识论根源上看,主要在于各级领导思想认识上的片面性。在县域范围内,对要不要发展,为什么要发展和为谁发展等问题的认识,各级领导是一致的、无争议的。但对于发展什么和怎样发展这些问题的认识就有分歧了。许多领导总想通过扩大投资规模、依靠各种资源的大量消耗去实现县域经济的快速增长,把主要精力放在增长速度的提高和数量的扩大上,甚至把它作为压倒一切的任务。这种对发展的片面性认识,这种对速度与质量、速度与效益及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等关系的非理性认识,是传统增长方式普遍存在并产生一系列问题的思想根源。

2体制性漳碍

经济增长方式是由生产关系决定的,尤其与生产关系中的经济管理体制有着紧密的联系。有什么样的经济管理体制,就有什么样的经济增长方式。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经济增长的方式必然是粗放的。当我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后,客观上要求实现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早在“九五”期间,中央就明确提出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但10多年来,这种转变进展缓慢,效果不大。其中一个带根本性的原因,就在于体制。一方面,旧体制的安全退出和新体制的建立完善,是一个渐进的历史过程。另一方面,政府的各项改革尚未完全到位,政府的职能尚未彻底转变。政府在市场竞争中的主体地位应当退出,让位给企业。政府管理经济的力式、手段应当进一步改善。地方政府和官员的政绩考核,应按中央的要求相应调整此外,特别是国有企业的改革也未完全到位,预算软约束等问题尚未解决。所有这些,都是新旧增长方式长期以来不能此消彼长、去旧留新的体制。

3历史性原因

我国的封建社会长达二千多年,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增长方式是非常粗放、落后的。建国后,我国长期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与此相适应的增长方式则是传统的粗放型增长方式。计划经济是短缺经济,计划经济时代的最紧迫、最现实的任务,是解决有无追求总量的增长。即便发展到了今天这个水平,我闰的基础设施仍相对落后,解决住房、交通问题的任务仍很繁重,我国农村的绝对贫困人口尚有2600多万,城市中尚有2200万人口需要政府给予最低生活补贴,解决城乡劳动力就业问题的压力增大,如此等等。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保持一个相对高的发展速度,还是非常必要、非常重要的。

4.习惯性势力

传统的粗放型增长方式有较强的惯性和顽固性。人们在长期的计划经济和粗放型增长方式条件下生产、生活,也已形成一种思维定势。要彻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需积以时日,而非朝夕之功,一戚而就。从世界产业发展趋势看,市场竞争将更为激烈,我国将成为未来5年世界产业竞争和发展的激烈竞争空间。从国内发展趋势看,目前以地区为竞争实体的基本格局并没改变,各地区之间的竞争所依赖的仍然主要是各种在短期内可以见效的投资项目和“优惠”政策竞赛。“开发”和“招商”仍将是地区问竞争最主要的‘主题词”。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企业还是政府,都难以完全舍弃粗放型增长方式。由此可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不可能自动实现,必须有根本性的观念转变和重大的举措,才能冲破旧增长方式的惯性束缚和思维定势的藩篱,完成经济增长方式的历史性转折。

以上的分析表明,粗放型增长方式所导致和遗留的问题很多,其原因也很复杂。尽管这种增长方式在某些地方还有存在的时问和空间,但从长远看,它是不可持续的,必然要为新的增长方式所取代。

三、转变增长方式,促进县域工业和县域经济发展

在县域范围内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便促进县域工业和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任务十分艰巨,要做的工作和要解决的问题很多。浅见以为,当前应着重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明确方向,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县域各级领导一定要进一步树立和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把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抓紧抓好,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所有问题,包括解决转变增长方式的问题。要克服思想认识上的片面性和绝对性,正确解决发展什么和怎么发展等县域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要正确认识和处理速度与效益的关系,既要争取较快的发展速度,但又不能片面追求发展速度,要坚持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的有机统一。对GDP的增长要有理性的认识,单纯追求GDP,一切为了GDP,把GDP作为唯一目标,作为衡量发展成败的唯一标准,甚至不惜以盲目建设、污染环境、破坏资源、降低效益为代价,是与科学发展观相违背的。要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创新发展思路,落实发展举措,转变增长方式,坚持走符合县域特点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二》深化改革,建立健全转变增长方式的体制和机制

转变增长方式,需要有相应的体制和机制作保障和支撑。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不断提高宏观调控水平的同时,要更加充分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要充分鼓励市场竞争,维护良好的竞争秩序,使企业真正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而地方政府要进一步规范政府的职能和行为,不能以竞争主体的角色参与市场竞争。不断地改善管理方式,努力实现由过去直接干预经济到现在的依法管理、科学管理经济的角色转换。此外还要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继续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等等。通过深化改革,以创新的体制和机制来促进、支持、确保增长方式的彻底转变。

(三)发展教育,加快高素质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

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县域工业和县域经济的发展最终取决于高素质创新型的人才。为此,必须大力发展县域教育,建立有效的教育投人机制,加强基础教育,完善农村教育体系,扩大教育覆盖面。要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和科学人才观,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在县域加快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这三支队伍建设,同时抓紧培养专业化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县域企业是转变增长方式的重要阵地。要加快培养优秀企业家、优秀经营管理者和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使他们在转变增长方式中发挥中坚作用,使企业进一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在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中能站稳脚跟,开拓创新,立于不败之地。

(四)优化结构,继续推进县域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主要途径和重要内容。由于县域经济的主体多数仍然是传统农业经济,因而必须继续巩固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要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大力发展特色农业项目,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大力培育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打造有鲜明特色的强势农产品品牌,提高生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要改组、改造传统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坚决依法淘汰落后工艺技术,关闭破坏资源、污染环境和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服务业,提高服务业的比重。通过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进一步增强技术创新能力,提高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为经济增长方式的彻底转变提供技术基础和技术支撑。

(五)立足县情,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壮会

我国资源总量较大,种类比较齐全,但人均资源量少,资源浪费现象相当严重。我国人均水资源量仪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7%左右,但农业灌溉用水利用系数为0.4,是国外先进水平的一半。工业万元产值用水量为100立方米,是国外先进水平的10倍。矿产资源回收率低,总回收率仅为30%,比国外先进水平低20个百分点以上。机动车油耗水平比欧洲高25%,比日本高20%,货车百吨公里油耗比国际先进水平高123%,内河船舶油耗比国际先进水平高10%-20%。

同样,我国环境形势也很严峻,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总量远远超过环境容量,一些地方老百姓喝不上干净水,吸不到新鲜空气,1/3的国土受到酸雨影响,噪声扰民相当严重;生态恶化,水土流失、土地沙化仍在发展,林地流失严重,90%以上的天然草原在退化,10%~15%的高等植物物种处于濒危状态,有害外来物种人侵加剧;各类环境纠纷日益增多,环境问题投诉以年均30%的速度增加。

篇(7)

一、经济适用房的内涵及其作用

经济适用住房是一种供中低收入者居住,享受政府政策优惠的住房,它与市场价商品房均属于商品房的范畴,受政府控制并限价销售。它作为一种带有社会福利性质的“准商品房”,兼具行政性和商品性,其行政层面关注社会公平和福利,商品层面则追逐利润最大化。其具体内涵可参考王洪春学者的《住房社会保障研究》一书中提到的:“经济适用住房是指已经列入国家计划,由城市政府组织房地产开发企业或者集资建房单位建造,以微利价向城镇中低收入家庭出售的住房,具有经济性和适用性特点的具有社会保障性质的商品住宅。经济性,是指住房的价格相对同期市场价格来说是适中的,适合中等及低收入家庭的负担能力。而适用性,是指在房屋的建筑标准上不能削减和降低,要达到一定的使用效果。经济适用房是国家为低收入人群解决住房问题所做出的政策性安排。”

经济适用房政策是具有过渡性质的住房保障政策,是我国住房政策领域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特殊产物。实施经济适用房这项政策,其特有的社会保障和经济功能满足了公平和效率的统筹兼顾,是实现居民住房需求的有效方式,它与其他的住房保障形式共同构成我国住房保障体系,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重大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经济适用房有助于实现社会公平公正

实施经济适用住房计划,是重大的利益调整,是施惠于民的善举。由于商品房的售价比经济房要高出很多,中低收入人群根本无力购买,经济适用房的出现成为他们的首选,很多无力购买商品房的群体在国家的补贴下能买得起经济适用房。同时经济适用房在克服收入方面不平等引起的住房问题过程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在国民收入二次分配中,涉及住房的资源配置和流通、消费,经济适用房在扭转此中富者愈富、弱者愈弱的趋势向社会公平倾斜里边担负着重要角色,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中低收入者的住房问题,促进了住房公平,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公正和公共住房政策目标。

(二)经济适用房有助于房地产市场结构调整

经济适用房政策实行以来,各地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通过结构调整存进了商品房开发的理性回归,促进房地产市场进入一个供求总量基本平衡、结构基本合理、价格基本稳定的健康发展轨迹,确保商品房的投资结构与消费者的需求结构基本一致,此外,经济适用房由于其经济性特征,相比其他商品房价格要低得多,吸引了大批投资者的关注,给商品房市场带来一定压力,不得不相应作出价格调整。

(三)经济适用房有助于拉动内需,促进社会和谐

推行经济适用房它不仅可以让许多中低收入者和部分中等收入者进入消费者的行列,同时还会促使商品房降价放量,是启动内需,刺激经济的重要选项。保障房与普通商品房消费的“双龙合璧”是以自主需求为特征的大批量的消费行为,它不同于以投资为目的的购房行为,它产生的是真实的、持续的消费,可以拉长消费链,带动生产链,其能量不可低估。既可在破解房地产僵局上一展身手,又能在挑战经济危机中建立卓越功勋,成为启动内需,扭转危局的关键之举,其效能将超过已经出台的诸多措施,对于建设和谐社会起到促进作用,推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我国经济适用房发展困境及发展过程中存在问题

经济适用房或许是住房改革中强调保障性和强调商品性两种改革思路并存的产物,从这个角度上讲,经济适用房更像是一种试验品。经济适用住房的开发与建设,对改善城镇中低收入居民的住房条件,完善城镇住房保障制度,促进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从政策设定初衷而言它本身是为社会中低经济收入的家庭设计、建设的,现在却表现出不“经济”不“实用”的一面,值得我们总结、反思和完善。其中最主要的问题表现为:

(一)经济适用房建设违规超标,建设出现“高档化”现象

(二)经济适用房价格不合理,出现弃购现象

虽有明文规定经济适用房在各地的价格,但在实际的操作层面上,由于项目规划设计和使用的建筑材料上档次,经济适用房品质有所提高,加上经济适用房的开发模式从过去经济适用房与商品房交叉合建的模式转变为形成纯经济适用房的开发模式及因经济房价格较商品房低,消费者争相抢购,市场供不应求等因素导致经济适用房的价格往往与规定的购买价格存在出入。因此虽然很多中低收入家庭冲着低的房价去,最终却因其实际规定价格而未能如愿购房。经济适用房价格过高,超过中低收入家庭的平均承受能力。

(三)经济适用房配套设施“缺失化”

经济适用房不同于商品房,其出发点是经济、适用,设定为只提供给中低收入者,受成本和地价约束,经济适用房往往地处偏远或者交通不便地带,一般建设在市政基础设施配套不太完善的地块,加上政府以及电力、电信、供电、供暖、供水等部门的低效率,消费者入住后生活上出现诸多不便,这与经济适用房的出发点违背。

(四)发售过程存在黑箱操作,出现权力寻租现象

按最初的制度设计,经济适用住房供应对象是中低收入城镇居民家庭。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因为个人和家庭收入信息很难准确获得,人们普遍认为大多数经济适用房被“富人”买走了,而很少落到真正的穷人手里。由于定价较高、支付能力和运作不透明等原因,有相当部分出售给了收入偏高甚至是高收入家庭,他们从中获得的住房资源甚至超过了最困难的廉租住户,导致政策优惠未能真正落实到那些最需要保障的家庭,反映出供应过程中存在不公平现象。许多经济适用房在未正式销售之前就已经被税务、建设、房管、规划等与房地产有关的政府机关部门的工作人员买走,开着私家车去买经济适用房的人也不鲜见,一栋楼排在前十几名的都是有“门路”的人。

(五)转租、转让现象明显,监督管理失控

按规定,经适房在拿到房产证3年内不得转让。但是一些转让者也有其对策:出售经适房的人在房屋租售中心登记后,遇到合适买家,双方私底下签订房屋购买合同。一些开发商利用经济适用房监管缺失,以经济适用房政策获得土地,以纯粹商品房性质开发出售,扰乱市场秩序。另外对于如何确定中低收入者标准难以确定。 三、我国经济适用房政策出现问题的原因分析

经济适用房之所以能长期在保障房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并不是因为政府没有发现它在制度设计上的诸多缺陷,而是由于政府对住房保障本质属性和改革路径的认识的游移不定。鉴于麦克拉夫林对政策执行实践中提出的“互适模型”,对政策的执行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因此,本文以麦克拉夫林的互适模型为分析工具,对我国经济适用房政策执行出现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

麦克拉夫林通过由具体到抽象的方法,说明政策执行是执行者与受影响着之间就目标或手段做相互调适的一个过程,他认为这应是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政策执行是否有效取决于两者互适的程度。如下图所示:

(一)政策执行者与受影响者之间的需求和观点并不完全一致

政策执行者与受影响者之间的需求和观点并不完全一致,基于双方在政策上的共同利益,彼此经过说明、协商、妥协等确定一个双方都可以接受的政策执行方式。在经济适用房政策的执行中,政府与中低收入人群之间的需求并不一致,从当初提出经济适用房至今,这项政策就处于不断的调适状态,为的就是能够保障大部分中低收入人群的利益,实现以民为本的执政理念。

(二)相互调适的过程是处于平等地位的双方彼此进行双向交流的过程

相互调适的过程是处于平等地位的双方彼此进行双向交流的过程,而不是传统的上令下行单向流程。传统的交流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经济适用房政策执行的要求,对于政府—房地产商(市场)—中低收入人群这三方面来说,更侧重的多方的交流。

(三)政策执行者的目标和手段可随着环境因素、受影响者的需求和观点的改变而改变

随着经济适用房叫停的声音不断出现,公共租赁住房的大规模扩建,越来越多的人看重的政府的监督执行力度上如何保障我国中低收入人群的群体利益。

(四)受影响者的利益和价值取向将反馈到政策上

受影响者的利益和价值取向将反馈到政策上,从而影响政策执行者的利益和价值取向对于经济适用房发展中出现的黑箱操作以及住房质量、配套设施等问题都是根据中低收入者的利益和价值取向进行调整。 四、健全住房保障体系,完善经济适用房发展的政策建议

在当前的环境下,我们不应对经济适用房抱着“一刀切”的态度,经济适用房应该是可进可出的,对有限资源进行有效配置,进行一种动态的管理和分配是当前满足市场上对于经济适用房需求人群的一个重要途径,要保证达到各区域的住房保障的要求和任务。应该在不断修正和规范现行的经济适用房的政策,保持推进其在我国住房保障体系中的不可取代的作用,当廉租房和公租房等多样式的住房保障形式建立起来的时候,经济适用房就可以功成身退的淡出大众的视野。

(一)规范标准,符合政策对象需求

家庭收入水平式衡量是否具有购买经济适用房资格的重要指标。应该根据职工工资、家庭收入、家庭结构、房租水平等因素,拓宽审核参照对象,综合界定购房目标群体,计算并合理确定经济适用住房的家庭收入标准。

经济适用房建设的面积及其在总的房地产开发投资中的比例也应做到因地因时制宜,规定具体的住房标准,在构建时严格落实各项细节,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需求层次越高,消费者就越不容易被满足。经济学上,“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消费者获得的满意度”也就是说,同样的住宅,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层次越高,消费者能接受的定价也越高。

(二)进行政府干预,多种方式进行补贴

经济适用房类属于政府直接干预市场,由直接干预转变为间接干预,在补贴方式上向住房补贴转变,减少保障面。一般的,住房保障水平随着收入结构发展呈倒U型曲线,其保障规模也趋于下降。政府注重在整体价格上的微调工作,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各地的经济水平情况不一,因地制宜,关注中低收入群体的经济持续发展水平,经济适用房的房价不攀高商品房,不损伤开发商的利益,维持与中低收入群体的平均值相平衡。

(三)合理规划选址,完善配套设施建设

要满足到入住群体的交通便利问题,需要从其建筑选址上入手,经济适用房的选址应在充分考虑居民需求意愿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空间布局,所建之处应搭建好公交车、出租车等交通工具的标志牌,在道路交通处构建更能达到交通方便;要选“熟地”市政、管线、道路等配套齐全;从成本方面考虑,要选拆量不大的地,同时应加强市政、生活等配套设施的建设,以人为本,关注中低收入群体的情感生活交流需要,建设花园、活动区等作为沟通平台,对于居民生活痛苦指数的缓解起到帮助作用,是新时期下构建人本社会的要求,是安居工程进一步落实的体现。

(四)执行问责制,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明确界定在住房问题上市场与政府的关系,落实政府应承担的责任,通过培育、引导和干预市场,确保通过市场满足大部分居民住房需求,利用规划、土地供应、金融和税收等手段对市场供应与需求进行引导及调控,实施住房建设规划,对新建住房结构提出比例要求。制定住房保障的长远发展规划,分阶段制定不同的住房保障目标,并落实布局,具体项目和交付日期等,按年度对社会公布。

在政府主导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实现保障资源的高效率供给与配置。住房保障制度是政府的重要职能之一,因而政府必须在住房保障制度中发挥主导作用,如经济适用房规划设计和保障对象资格审查环节,都需要政府制定标准并严格管理。涉及到户型和建设标准,要依据政府制定的具体规划实施建设;在其分配环节,住房保障管理部门对申请者应实行严格的审查。

(五)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监督执行力度

建立更加公正透明的监督机制,通过公开摇号确定购买人员,扩大公示范围,延长公示时间,对骗购经济适用房者进行包括经济上大额罚金和行政处罚在内的重罚和公示;及时的经济适用房情况的信息公开,从经济适用房的规划到始建,再到申请人群的获批事情,相关部门的规定等进行全方位的信息公开,利于政府负外部性的扭转,实行其行政性质。

篇(8)

[“十五”时期,江西有色金属工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全行业实现销售收入417.18亿元,工业增加值90亿元,利税总额59.17亿元,其中:利润38.17亿元,经济总量跃进为全省第一大行业。在“十一五”规划中,江西有色金属工业提出了冲击千亿元的目标。江西有色金属工业的发展倍受关注。江西有色金属工业要实现下一轮的大发展,只有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实现内涵发展。本文就江西有色金属工业发展循环经济,促进江西有色金属工业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实现清洁发展、节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进行探讨。

一、江西有色金属工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和和可行性

1.必要性

(1)资源的有限性和不可再生性决定了必须发展循环经济

从江西具有比较优势的有色金属矿种来看,资源形势并不乐观。江西探明的铜资源量占全国的1/5,列第一位。按现有的保有储量计算,矿山服务年限约为25-30年。中国钨资源储量居世界第一位。江西省钨资源量在全国列湖南之后排第二位。江西钨资源量在不升级储量的情况下静态服务年限约为10-15年。中国查明的稀土储量占世界储量的21.3%,江西省保有储量56万吨,其中可采储量31万吨,以离子型稀土为其特色。以现有产能计算服务年限约为12-15年。

(2)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方式决定必须走循环经济发展之路

“十五”期间,江西有色金属工业经济的高速增长主要是靠巨额的投资推动。“十五”期间,全行业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14.97亿元,基本相当于建国以来到“九五”末期50多年累计投资总额。2005年,生产电铜43.21万吨,比“九五”末期增长了1.23倍。生产钨精矿44744吨,比“九五”末期增长了69%。生产单一稀土氧化物5512吨,比“九五”末期增长了2.8倍。江西有色金属工业从整体来看,呈现出明显的高投入、高消耗、低质量、低效益的粗放型特征。资源的不足成为江西有色金属工业发展中的“瓶颈”。

(3)发展循环经济是环境保护的必然要求

江西有色金属工业经过50多年的发展,污染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当前江西所面临的环境形势十分严峻。废弃的废石和尾砂堆积成山,山洪爆发时顺流而下,有的尾矿库甚至出现决堤,造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排放的废水就似一条“黑龙”,污染了整个水系,严重影响了工农业的生产和人民的生活。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的产生,是保护环境的治本措施。

2.可行性

江西铜业集团公司在发展循环经济上为江西有色金属工业企业树立了典范,成为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楷模。江西铜业集团在资源利用、节能降耗、环境保护、经济效益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仅“变废为宝”一项,2005年多收30亿元。江西铜业集团被确定为全国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工程。

(1)树立新的发展理念,形成了新的产业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江铜就抛弃了“资源——产品——废弃物”的传统观念,引入了“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新理念。1993年以来,江铜一直致力于运用高新技术“以废治废,变废为宝”,建立了多条新的生态产业链,已形成以铜的提取与加工为龙头,贵金属提取与加工、硫化工和精细化工、稀贵金属提取与加工三大产业齐头并进的良好态势。

(2)依靠科技进步,铜资源利用率上了新的台阶

江铜所属的德兴铜矿,原设计采矿选矿的边界品位是0.3%。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江铜就进行特大型低品位斑岩铜矿床采选综合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这一研究成果于1999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边界品位由0.3%下降到0.25%,使德兴铜矿原本当废石丢弃的含铜品位在0.25%-0.3%的矿石(约占总储量的20%,共1.48亿吨)全部得到利用。仅此可多回收铜金属量38.3万吨、黄金28吨,使日处理量10万吨的德兴铜矿延长服务年限4-5年。

(3)注重转化,废渣利用实现了产业化

江铜矿山探明的铜矿石中含有伴生硒、碲、铼等二十多种元素,在采选铜矿后,废渣如果直接排放,不但浪费资源,还会对土壤、水质产生严重危害。江铜立足技术创新,在废渣的利用上走出一条“科技成果—产品开发—技术改造—产品升级—产业化”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江铜集团贵溪新材料公司经过7年的科技攻关和技术革新,形成了年产2吨铼酸铵的生产能力,年创造利润达5000万元以上,而企业的固定资产投入仅300万元。如今,江铜正在开发高纯化硒、碲、铋等高新技术产品,以延伸产品链条,实现江铜稀贵金属产品的新一轮升级。

(4)注重环保,“三废”实现了再利用

江铜在生产过程中十分注重复水利用,现在企业每年重复用水量达2.9亿吨,复用率为85%以上。此举不仅减少了废水对原排放流域农作物和生活饮水的污染,每年还为企业节省取水资金2000万元。为了减少废气排放污染空气,江铜建成烟气制酸系统,回收二氧化硫,每年回收二氧化硫制酸110万吨,增加产值3亿多元。面对目前较为严峻的能源形势,江铜所属的贵溪冶炼厂,利用闪速炉冶炼时产生的余热发电,每年可发电1亿Kwh,相当于该厂外购电的11%,通过提高对余热的综合利用率,江铜在两年后耗煤将不超过3万吨,比现在减少7万吨。冶炼过程中的废渣也通过二次选矿,每年从中提取铜8000吨。

二、江西有色金属工业发展循环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

1.循环经济的理念还未确立

在发展思路上重开发、轻节约,重速度、轻效益,重外延、轻内涵,认为发展循环经济不符合当前的实际,为时尚早。习惯于传统的粗放经营,没有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工作重点。资源意识、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不强,破坏资源、浪费资源现象在一定范围内还大量存在。

2.企业规模小,经济实力不强,技术力量比较薄弱

全省有色金属工业规模以上企业有近200户,省属企业51家。除省属企业外,多数企业的生产工艺和技术装备比较落后,仍停留在上世纪70、80年代水平。技术投入不足,资源利用率、回收利用率和废物处理率都比较低。

3.制度和考核评价体系缺乏

除《节约能源法》、《清洁生产促进法》、国务院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开展资源综合利用的意见》、原国家经贸委出台的《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工艺和产品的目录》之外,没有具体化的可操作的法律法规和规定。对政府的考核仅强调GDP,对企业的考核仅强调经济效益,缺乏对发展循环经济的考核评价,以“三高”为代价的增长方式仍占主导地位。

4.监管机制缺位

发展循环经济需要政府各部门的齐抓共管和组织协调,但至今尚未统一规划,没有形成统一的组织管理,政府各部门在发展循环经济工作中职责不清,行动缺乏协调性。

5.发展循环经济,缺乏政策支持,企业的积极性不高

发展循环经济,对企业而言,需要在生产工艺和技术改造上投入大量的资金和精力。政府在推动该项工作时,要制订相应的鼓励政策,如对企业技改、治污的税收扶持方面要有具体措施。否则,企业就不会主动去考虑环境保护和治理的问题。

三、江西有色金属工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建议

1.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发展循环经济的意识

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资源环境意识,增强发展循环经济的紧迫感和责任心。加强教育与引导,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发展循环经济的理念变为企业的自觉行动,落实到各项具体工作中。

2.加强组织领导,建立组织管理机构

发展循环经济,要发挥政府的推动和引导作用。各级政府要建立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协调工作机制,做好组织协调和指导推动工作,及时解决推进循环经济发展中遇到的重大问题。明确有关部门的职责分工,做到层层有责任、逐级抓落实。

3.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指导编制有色金属工业“十一五”规划的一项重要原则

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一项事关全局的大事来抓,明确目标、重点和政策措施,以此大力推动江西循环经济的健康发展。

4.建立激励和约束机制,加大执法检查力度

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和地方性法规,形成必须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抓紧制定不可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管理办法,完善有色金属行业市场准入制度,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工艺和产品。加大执法监督检查力度,对有条件而又拒不发展循环经济的企业,实施严格处罚,逐步将循环经济发展的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

5.落实相关政策,增强宏观调控能力

把国家及省“在地方排污费收缴中安排不低于10%的资金用于试点清洁生产工作启动和污染治理项目”,以及资源综合利用项目税收减免等有关扶持优惠政策落实到位。设立发展循环经济专项基金,对关键项目进行直接投资或给予资金补助、贷款贴息的支持,并利用该基金开展相关的科学和工程技术研究。

6.加大江铜集团示范推动作用

在全行业组织学习和推广江铜集团发展循环经济的先进经验,重点要以节水、节能为重点,促进企业节能降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推行清洁生产为重点,促进工业污染防治从末端治理向污染预防转变;以产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为重点,促进资源综合利用再上新台阶。

7.加大科技投入

推广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提高采矿回采率、选矿和冶炼回收率。加大科技投入,重点开发二次有色金属回收过程拆解分离技术、有色金属二次资源冶金技术、二次资源稀缺贵金属回收技术、尾矿综合回收利用技术、有色冶金废渣资源化技术、资源循环过程中环境治理技术、资源循环自动控制及检测技术等,突破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瓶颈”。

8.优化产业布局,延伸产业链

按照布局区域化、发展产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集约化的要求,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抓好铜、钨和稀土工业园区建设,形成产业规模,实现规模经济。积极发展深加工,提高资源的加工度和附加值,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篇(9)

一、工业能源消费和工业经济增长的发展形势

(一)我国工业能源消费不均衡的原因。新型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率一直是我国能源利用的软肋,相比于发达国家,我国新型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很低,究其原因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一)我国地大物博,资源、能源丰富,尤其是煤炭和石油的存储量丰富致使我国工业发展首先以消耗煤炭等化石能源为主。(二)我国虽然是经济发展大国,但是科技创新能力偏低,对新型资源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技术不高或者意识不健全,没能充分意识到新型能源的重要性。(三)我国对核电的开发相对落后,相较于西方发达国家,核电的开发和利用在能源消费结构中明显滞后,而核能具有非常高的能源消费意义。

(二)我国经济增长的发展形势。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开始逐渐强调协调发展轻工业与重工业,以出口工业带动国内经济发展,同时以进口替代政策,实施优先发展经济工业的策略。通过这些政策的实施,我国经济发展稳步上升,发展工业所带来的经济利益占有比重越来越大,特别是第三产业的发展在国家经济发展中占有的比重越来越高。另外国家加强了基础工业的投资力度,引进外资和控制物品价格来促进工业产业化的不断发展。

二、工业能源消费和工业经济增长的关系

由以上内容和数据显示,我国工业能源消费与工业经济增长有着密切的联系。工业能源消费形式、耗源类型和能耗比重都与工业经济持续增长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二十一世纪,现代化的工业要求运用科技提高工业经济产能,建立自动化的高效生产和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来全面提升工业经济增长速度,避免工业生产对能源的过分依赖。十以来,国家一直在对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进行改革和调整,目的是有效协调经济发展和资源利用的可持续发展,全面的实现国家经济增长的二次飞跃。工业能源消费和工业经济增长的辩证关系如下,

(一)工业能源的消费促进工业经济增长;工业能源是工业经济增长的关键,能源是经济发展的动力,能源能够为工业生产提供电能、工业原料和能源产品。能源科技是现代工业经济增长的创新力量,以科技创新带动经济增长是新世纪经济发展的主体,是摆脱过分依赖能源消耗换取工业经济增长的有效途径。能源的科技创新推动新型工业迅速发展,为工业经济持续发展提供条件。

(二)工业经济增长增加能源消耗需求;传统意义上,工业经济的增长一定会刺激对工业能源的消耗,例如蒸汽机的广泛应用促进了交通运输业飞速发展,从而对煤炭和石油的消耗越来越大。新形势下,工业科技和工业技术创新为新能源的利用和开发提供了技术优势,能够促进工业经济增长由单一能源消耗到多次能源消费转型,促进工业经济增长和工业能源消费的持续稳步发展。

三、总结

工业能源是工业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其不仅为工业生产提高能源动力、能源产品和能源科技,而且为工业经济增长提供动力保障和改革创新,避免工业经济增长对工业能源形成过分依赖。现代工业发展要求工业能源利用创新来促进工业经济增长,工业的电气化、机械化和能源的均衡利用是实现工业经济持续增长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缓解资源和环境压力的关键。

工业经济论文范文二:纺织工业经济运行及科技创新

一、原因分析

1.1市场问题

根据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对纺织企业家的问卷调研,49.7%样本企业反映国际市场需求不足是企业经营中遇到的首要问题,22%样本企业反映国内市场需求不足是企业经营中遇到的首要问题。以内外销为主的企业,占七成以上认为市场需求不足是企业经营中遇到的主要问题。

1.1.1国际市场需求下滑

据美国商务部数据,2012年上半年美国从全球进口纺织品服装472.13亿美元,同比仅增长0.52%,增速较上年同期下降12.31%百分点。其中从我国进口纺织品服装173.36亿美元,同比增长1.75%,增速较上年同期下降8.26个百分点。据日本海关数据,2012年上半年日本从全球进口纺织品服装15525.36亿日元,同比增长2.18%,增速较上年同期下降10.78%。其中从我国进口纺织品服装11206.85亿日元,同比下降0.48%,增速较上年同期下降10.49个百分点。我国纺织品服装占日本纺织品服装进口总额的72.18%,较上年同期下降1.93个百分点。据欧盟海关数据,2012年上半年欧盟从全球进口纺织品服装429.84亿欧元,同比下降6.85%,增速较上年同期下降了24.76个百分点。其中从我国进口纺织品服装159.95亿欧元,同比下降了7.72%,增速较上年同期下降了21.23个百分点。我国纺织品服装占欧盟纺织品服装进口总额的35.36%,较上年同期下降0.35%。

1.1.2国内市场需求增长较缓,产品价格提升乏力

2012年1月~7月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内销产值同比增长12.46%,较上年同期下降20.34个百分点;服装鞋帽、针织品零售额同比增长17.0%,低于上年同期7.2个百分点,高于一季度2.4个百分点。7月份专业市场内服装产品平均单价同比下降6.71%。我国纺织企业出厂产品价格下行趋势明显。据调研数据分析,43%样本企业的主要产品平均价格均较上期有所下降。从分行业来看,83.7%的化纤企业、52.8%的棉纺企业、52.9%的长丝企业、56.5%的麻纺企业、46.7%的针织企业等产品平均售价均较上期有所下降。

1.2原料问题

1.2.1国内外棉花价差过大

2011年第四季度以来,国内外棉花价差不断拉大。从数据来看,328棉花价格与国际1%关税后的棉价差已经达5000多元/吨,再度冲破了5000元/吨的高价差线。持续大幅度的国内外棉价差,严重削弱了我国棉纺织产业链的国际竞争力。据美国商务部数据显示,2012年1月~6月美国从我国进口棉制纺织品服装同比下降了5.50%,而从印度、越南、孟加拉进口棉制纺织品服装同比分别仅下降了4.36%、3.46%和2.05%。其中美国从我国进口的棉制织物同比下降了1.39%,而从印度、越南进口的棉制织物却大幅提升了20.50%和23.44%。

1.2.2化纤产品价格走低

篇(10)

开题报告对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十分的重要,是培养本科生创新意识跟能力的有机环节,这对大学本科生今后就读研究生、从事科研工作的前期训练也着很好的帮助。以下是学术参考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本科经济论文开题报告,希望对大家写作有所帮助,欢迎参考~

(一)研究目的:

出口退税制度作为一项出口财政激励机制是国际上通行的税收政策被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广泛应用。我国从1985年开始全面制定并采用了出口退税政策经过了出口退税税率频繁的调整阶段退税体制复杂的变更阶段从2008年11月1日起我国政府又实施了上调出口退税率的政策,其中提高纺织品、服装、玩具等劳动密集型商品出口退税率是政策调整的主要内容之一。2009年,国家对出口退税率又连续4次微步上调,4月1日纺织品、服装的出口退税率提高到16。青岛作为全国纺织服装的老工业基地,其服装行业在全国40个重点城市中综合排名连续三年列前十位,2008年1--6月份青岛市纺织服装全行业规模以上纺织企业790家,完成出货值118.2亿元,在全市工业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拉动山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也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近几年来,全国各地市服装产业迅速崛起,给服装行业的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在国内服装业空前发展的大潮时代下,青岛的服装制造业却没能赶超国内后起的部分服装产业集群带。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分析青岛的服装行业如何在国家出口退税率调整之后,抓住发展机遇,更大的发挥出口退税的作用,扶持服装外贸企业,带动整个青岛服装产业的发展。

(二)研究意义:

随着青岛对外贸易的发展服装出口额不断增长出口企业也不断增多出口退税政策由此变得越来越重要。由于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全球消费需求下降,使服装行业竞争程度更加激烈。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对现行的出口退税政策进行适当的调整势在必行。本文的研究意义就是分析在全球金融海啸的背景下,我国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对青岛服装行业现状的影响,并提出青岛服装行业利用国家出口退税政策寻求自身生存与发展的对策建议。

上一篇: 生活小技巧 下一篇: 农业补贴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