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职业教育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2-06-09 01:32:58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农村职业教育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农村职业教育论文

篇(1)

1.职业教育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有“富农”的作用

职业教育是一种经济行为,其作用体现在能够为劳动者增加财富,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①职业教育可促进农村人力资源资本化。人的能力和素质才是农村人口贫困的根本因素,职业教育促进农村人力资源资本化是决定贫富的关键。②职业教育可促进劳动者收益率的提高。劳动者受教育的程度与其劳动收益率成正比,接受了职业教育的劳动者在个人收入上远远高于未接受过职业教育的劳动者。

2.职业教育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有“安农”的作用

①正确引导青少年就业。专业的职业教育,对学生进行某一领域的专业技术培训,提高其实践技能水平,培养高素质的技能人才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②提供所需技能、职业培训。职业教育可为劳动者就业提供必要的职业培训和技能认定。③加快和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职业教育决定着农村劳动力就业能力的高低,同时也更有利于顺利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城乡流动。此外,这些流动的劳动力因为自身素质的提高,拥有了更多的技术和技能,也将更易、更快适应城市生活和新工作岗位,农民到城市居民的身份转变愈加轻松迅速。④缓解农村和城市收入差距的矛盾。劳动力与工作岗位的供求矛盾继续存在,必然发展成农业劳动力生活上贫困拮据,与城市居民的差距进一步拉大,对社会的不满日益增加。劳动力是否在城市中实现自然转化或是否能够安居乐业,已经是国家必然要解决的问题。通过发展职业教育来丰富和完善劳动者的各方面能力,是解决该问题根本途径。

3.职业教育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有“育农”的作用

育民,教育农民转变旧的思想和观念,成为具有现代就业理念、拥有现代劳动专业技能的新型农民。①有助于帮助农村劳动力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农村劳动力长期以来形成的落后观念和小农意识阻碍其思想进步,职业教育对农村劳动力思想观念有重塑的功能。②有助于帮助农村劳动力提高综合素质。职业教育一方面能够延缓劳动力进入社会的年龄,另一方面还能在人生发展的第二阶段即就业过程中提供指导,对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养、思想观念、综合素质提升都有积极的作用。③有助于当地“土行业”的传承和发展。专业技术人才较为缺乏,产业规模小、核心技术不稳定、技术成果推广慢、创新意识淡薄、市场竞争力不强等是很多当地“本土”技术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与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

二、发展职业教育是农村剩余劳动力顺利转移的根本方法

1.确立新的职业教育观念,职业教育是农村剩余劳动力顺利转移的根本方法

明确职业教育尤其是农村职业教育的战略地位,认清以农业劳动力为对象的职业教育的发展战略和任务。农村闲置劳动力问题是我国需要长期面临的艰巨而复杂的问题,教育部门需要以强烈的热情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开展农村职业教育工作。

2.充分发挥政府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服务作用①全面贯彻落实国家政策,积极发展职业教育,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通过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从加快城镇化建设、高等教育面向农村实现区域化角度看,有其深远的战略意义。高职教育面向农村必须在招生方面有特殊政策,优先录取农村考生。②加大职业教育投入。政府要把职业教育经费作为重点优先保障,从法律的角度确保教育经费落实到“三个增长”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农村职业教育的投入比例。③立法保证农村劳动力的合法权益,解除农村劳动力后顾之忧。④优化县乡村职业教育资源。通过调整优化,依托高职学院,每个县建立综合性职业培训中心,统一运作,从根本上提高农村居民的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3.职业院校建立健全服务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教学模式

办学定位适应农村劳动力就业需要。职业学校尤其是农村职业学校的目的是为了培养满足本地市场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建设者。无论是其课程设置,培养计划的设定还是办学宗旨定位,都应该优先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目的。一方面,升学率成了职业学校的办学目的,职教育成为了学历教育。另一方面,教学内容照本宣科,学习了各个学科体系的知识,对于专业技术知识传授的少之又少。所以,职业学校要明确自身的办学宗旨,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来树立全新的办学理念,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篇(2)

二、农村职业美术教育的辨析

1.关于职业美术教育与基础美术教育

基础美术教育一般指的是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的普通美术教育,“是指在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思想指导下,学校教育体系中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综合学力,并以此完善学生的人格学科”。3基础美术教育的主要目的不是培养美术家,而是提高全体学生的人格素质,使受教育者掌握美术史论初浅知识,培养多种美术方面的能力,如形象感知力、形象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形象表现和创造能力、提高审美修养等。职业美术教育与基础美术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又有着根本的不同,它除了素质教育的目的外,更侧重于培养受过一定基础教育的受教育者成为专门的实用美术人才,使其能运用美术知识、技能进入物质生产和服务领域,直接作用于社会。不难看出二者的培养目的是不同的,其教学目标、内容、方法、评估也必然迥异。

2.关于农村职业美术教育与城市职业美术教育

农村职业美术教育和城市职业美术教育在性质上是同一的,但因“所居场所”相殊异,决定影响着两者的发展方向有所不同,相应的层次结构、服务对象、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办学模式等都有所差异,教育也会有着不同的表现和特色。近年来,城市职业美术教育如雨后春笋,在各地蓬勃发展起来。相对来说,城市地区经济发达,教育发展条件优越,有利于职业美术教育活动的开展和先进教育理念的引进。城市职业美术教育在人才培养层次上,正走向扬弃低层次的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战略,转向重点发展本、专科层次、甚至是研究生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战略。对于城市地区来说,具有明显的产业发展优势,如资金、技术、人才等远远优于农村地区。近几十年,艺术设计类产业在城市地区发展迅猛,这也使得社会对艺术设计人才需求的与日俱增,艺术设计类专业便成为了我国各大城市高校中发展最快的专业之一,目前开设了艺术设计类专业的院校占全国院校总数的一半以上,达到了相当的规模。由此,艺术设计类专业成了城市职业美术教育中的主要专业,如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工业设计、染织与服装设计、广告设计、动漫设计等专业较普遍。各地有趋同化倾向,专业特色不明显。而农村地区,经济相对落后,还有我国教育制度的种种设置与安排存有突出的“城市取向”,致使农村的人力、物力、财力等教育资源普遍贫乏,以及农村劳动力的劳动技能的要求、劳动力素质偏低等现状,决定了我国农村职业美术教育在总体上都是以培养初、中级美术职业人才为重点,以中职教育为主,以低层次为基本特征。很多地方的农村职业美术教育普遍存在规模小,水平低以及招生困难等问题。总体上看,当前中国的农村职业美术教育与城市职业美术教育存在着明显的差距,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当人们言说农村职业美术教育之时,或明或暗的会存在轻视农村职业美术教育的倾向。但是,农村地区独特的文化资源条件是一些现代化程度很高的城市地区所无法比拟的。各地的农村职业美术教育除了开设艺术设计类专业外,更多的是打造与本地传统手工艺相关的专业,如陶瓷专业、木雕专业、刺绣专业等,专业特色明显。由于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与文化资源各异,所以各地农村职业美术教育的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不会趋同。农村职业美术教育因其有地域性特点,它直接为当地农村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服务,在推动传统文化生产性保护与传承,求解农村发展命题,服务民生等方面展现出比城市职业美术教育所缺少的功能。

3.关于现代农村职业美术教育与传统农村职业美术教育

现代农村职业美术教育与传统农村职业美术教育不仅是时间的区分,更重要的是两者之间教育结构、体制和方式等方面的不同。传统农村职业美术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孔子有言:“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论语•述而篇》)这种教育思想在美术教育中所强调的就是模仿、师承和传统,在体制上表现为一种师徒授受的模式。人类为了生存和繁衍,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科技落后的情况下,产生了父传子、长传幼,口传手教,能者为师的美术教育方式。传统农村职业美术教育主要是对艺术产品生产者的教育,如木工雕花、刺绣、剪纸等,其教育的主要内容是技巧与技能。因其被统治阶级看作是一种低下的工作,就很难有专门的学校和专门的教科书,学徒以师傅的作品为摹本,以师傅积累的实践经验为圣经,除了一些儿歌式的口诀之外,无系统的理论可言,也就难以主动地创新,倾向于“非艺术的年代改革开放的契机应运而生。进入90年代后期,各地区相继建立了职业美术中专、职业美术高中及普通中学美术特色班,形成了以职高、中专为主体的多形式、多层次、多规格的办学格局,成为向社会和高一级美术院校输送美术人才的主要渠道。现代农村职业美术教育是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严格的专业性教育,具有很强的科学技术先进性和职业操作规范性。它承担着培养合格美术实用性人才、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的任务。现代农村职业美术教育不同于传统农村职业美术教育的手口相传、随机无定,而具有一套从教育科学理念出发的教育体系:有专门的学校、教师、学生;有课程设置、实习基地;有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体系。相比于传统农村职业美术教育,现代农村职业美术教育占据更多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职能专门化、教学系统化、体系严密化、设施完备化、秩序稳定化。多年来,我国各级各类农村职业学校培养了大批活跃于生产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美术人才,整体提升了我国劳动者的素质,也为农村发展与农民生活提高做出了贡献。

三、农村职业美术教育的特点

1.地域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规定职业教育必须“为本地区经济建设服务”。农村职业美术教育作为“特定区域”的职业美术教育,已经规划了自身的服务范围,直接为当地农村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服务,为当地的工艺美术产业培养对应的实用美术人才。同时,农村职业美术教育的发展也必须从本地域的经济发展趋势和文化资源状况出发,结合县域工艺美术产业,来确立所需的人才层次、标准以及学校的教学模式、专业设置、实践基地建设等。农村职业美术教育也只有立足于当地的经济、文化和社会,打造地域性的特色,才能生存和发展,才能吸引大众的目光。

2.美术教育特性

农村职业美术教育,它具有美术教育的特性,美术教育以其特殊的教育形式,在教育过程中注重提高学生对“美”的认识能力、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进而影响学生的美学观与人生观,使学生的身心能够健康全面地发展。因此,农村职业美术教育除了培养学生的投入行业服务实践的动手能力外,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造型艺术方面的创新精神,这是职业美术教育区别于其它类型的职业教育的独特性。

3.灵活性

新形势下的农村职业美术教育不再是固定的、僵化的、一层不变的教育,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在不偏离大的职业教育方针、人才培养方向的前提下,其在微观上可以灵活多变。开展农村职业美术教育的学校可根据自身特点,结合当地的经济、文化等实际情况和社会需求,灵活的设置专业、构建人才培养模式。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学校可以有不同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不拘一格,形式多样。真正体现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的办学原则。

篇(3)

改革开放以来,农业职业教育有了很大发展,形成了一定规模,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国家建设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面临的形式更加严峻。近年来,农村职业教育出现了整体滑坡,这其中有内部和外部的种种原因,但长期受传统模式的影响,办学形式单一,办学效益不高,也是影响其发展的主要因素。一些农村职业院校为寻求新的发展,采取了多样化的办学形式,来改变目前的困境。在全新办学理念的指导下,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实现了办学思想、办学模式和办学机制的三大转变,切实加强了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探索出了独具特色的校企、校乡、校县、校会、校站所、校校、中外7种全新的联合办学模式,办出了特色和水平。

一、校企联合

校企联合办学模式是学校与企业零距离合作,按照“订单教育”共同培养人才的一种办学模式。学校和企业共同创造办学条件,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内容等由双方共同确定:企业负责承担部分办学经费,并负责向学校提供部分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提供实习场地;学校为企业培养定向人才。通过企业精神与校园文化的双重熏陶和两种不同教学场景的培养,学生一毕业就成为熟练的企业员工,从而实现学生能力和岗位需要的无缝对接。校企联合,企业为学校注入经济活力,提供就业岗位,而学校为企业带来知识和人力资源,使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协调发展,比翼双飞,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职教生命力的源泉。学校与企业紧密合作,开展校企联合办学,一是可以充分利用企业的实习条件,培养实践能力强的人才,二是创造了学生的就业环境和就业之路,三是双方共同对学生进行思想和教学等方面的教育和管理,直接面向企业,面对社会,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综合能力的培养。

二、校乡联合

校乡联合办学模式是以一乡、一镇产业结构调整对人才和技术的需求为基点,将办学的重心下移,直接为基层定向培养人才。这种办学采取灵活学制,农闲进行理论教学,农忙开展生产实习,“理论和实践不脱节,学习和生产两不误”,为农村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永久牌”科技致富带头人。依托县农职学校专业优势,在县乡、村、户之间形成辐射网络,构建起信息传播、科技培训、生产示范、项目推广的立体交叉服务网络体系。坚持以县、乡农村职成学校为基地,以科技实用项目为内容,以农村初中毕业生和农民为对象,以科技示范户为骨干,从而达到学一技之长,帮一户脱贫,带一村致富;培养一批能人、形成一个农民服务组织、推广一个科技项目、带动一个产业、致富一方农民的目的。开办不同的培训班,如农业技术培训、农村管理干部培训、劳动力转移技术培训等,为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及人力资源的优化提供服务。安徽省泾县高级职业中学,从1996年起,与泾县太园、云岭等乡镇实行联合办学,派专业课教师下到各行政村任科技副村长,实施“111工程”,做到一个教师扶持10个农户,带动100个农户共同致富。学校根据乡镇经济规划,提出“一村一品、一片一特色”的农业产业化总体要求,学校给每位挂职教师分任务。教师把课堂开在田间地头,送科技下乡。学校立足本地办学,服务经济建设,知名度大了,口碑好了,为学校招生、就业及各项工作的开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三、校县联合

校县联合模式是学校主动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开展院校与县域经济发展的全方位合作。根据县里对人才的需求,职校与有关部门进行联合培训或学历教育。贵州省道真职业高中与县交通局、人民武装部、县委组织部、县劳动局、烟草公司等单位联合办学,面向在职于部、农民、复员军人、下岗职工进行教育和培训,先后培训学员一万余名,提高了人员素质,为复员军人、下岗职工的再就业和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提供了技术支持和有利保证。新疆昌吉畜牧学院就是由大型畜牧龙头企业的董事长任理事长、州畜牧局长任院长、学校参股的新体制实体。昌吉畜牧学院的建立是办学体制的一次创新,它构建了一个政府牵头、行业指导、企业参与、学院实教、多方受益、互惠多赢的平台。它第一次把政府、行业、企业与高校紧密结合了起来,让政府、行业、企业真正参与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十一家龙头企业通过校企联合办学,实现了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学院就为企业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愿望,使“订单教育”变成了现实。企业在联合办学中有了发言权,在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中,企业对人才规格和质量的要求得到了充分体现。对学生而言,通过订单办学这种全新模式,一脚跨进校门,就等于另一只脚跨进了企业,学习的目的性和方向性更加明确了,从根本上解决了就业问题。如今,学院先后与昌吉市、福海县等签订了全方位合作协议,为“科教兴县”、“人才兴县”提供人才支撑和知识贡献。

四、校会联合

校会联合是指学校、专业协会、农户互动的办学模式。即由职业学校牵头,以专业教师和毕业生为主体,组织专业协会,再通过专业协会把农户组织起来,参加科技培训活动和生产经营活动。这样,就把学校的实践教学活动紧密地置于专业协会和农户的互动之中,使职业教育直接有效地为农服务。牡丹江、齐齐哈尔等地由农职学校牵头组建成的农村各类专业协会遍布各乡镇。例如,宁安兰岗职成学校的西瓜协会、讷河职成学校的马铃薯协会,已带动当地农业产业化和专业化的发展,当地农民也因此脱贫致富。

五、校站、所联合

农村职成学校结合本地经济发展需要,横联当地农业技术推广站、种子站、水利站、农机站、畜牧站等为农服务站点,上挂专业科研院所,共同研究科技项目的开发和实用技术推广,使产学研结合起来,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科技动力。这种范式有效地解决了科研院所的实验项目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问题,也使职业学校和农业技术推广站在孵化科研项目过程中,找到了自身为农服务的位置。黑龙江省采用校站、所联合模式,2003年开展推广种植业科研成果120项,畜牧业科研成果105项。

六、校校联合

篇(4)

中等职业教育主要是指在高中教育阶段进行的职业教育,也包括一部分高中后职业培训,其定位就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数以亿计的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尤其是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和完善既是重点又是难点,不仅中心财政拨出专款大力支持,而且也引起了各界专家学者的关注和讨论。然而笔者认为,单纯发展以九年义务教育后为指向的中等职业教育并不完全符合我国国情。当前,在我国农村初级中学中大力开展中等职业教育不仅十分必要,而且非常紧迫。

一、在我国农村初级中学开展中等职业教育的必要性

1.有利于降低农村初中辍学率,增加农村教育吸引力。

辍学是中国农村教育的一个痼疾,已严重影响义务教育的普及水平和农村教育的发展,也势必影响新一代农民素质的提高,阻碍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2004年,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探究所对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南、山东、湖北6省14县的17所农村初级中学进行的一份调查结果显示摘要:我国农村初中生实际辍学率远高于国家控制的3%的标准,学生平均辍学率超过40%。新华网记者随机对河北省一个“普九达标县”进行的调查发现摘要:该县每年初一入学学生保持在1万多人,在初三中考时只剩下4000来人,三年内学生流失率高达60%,其中辍学的学生主要集中在乡镇中学。

引起农村初中学生辍学的原因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现行农村初中学校课程和农村学生生活经验相疏远,偏重书本知识,忽视实践和技能操作,普通教育的内容和职业教育内容未能沟通和相互渗透,引不起学生学习喜好和积极性,从而导致学生“厌学”,而家长也失去送孩子上学的积极性,认为“读书无用”。“农村教育的实质是农村职业教育”,有必要在农村初级中学开展职业教育,增强农村初中普教内容和职业教育内容的相互渗透性,这也是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向之一。要把普通文化课程的教学和学生未来职业联系起来,使学生有更多机会参和社会实践活动,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适当开展职业技术教育,使学生能在心理和技能上适应就业的要求,从而增加学校和教育对农村学生和家长的吸引力,降低农村初中学生的辍学率。

2.有利于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和就业观念。

长期以来支配人们头脑的“学而优则仕”、“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等儒家传统思想根深蒂固,我国农民供子女读书的最大心愿仍是希望自己的儿女能够考上大学,“跳出农门”,从而“光宗耀祖”,而职业教育学校似乎只是“差生”的“收容所”。所以,大部分家长不去考虑让子女接受职业教育,中途辍学以及毕业没升入普通高中的农村学生大多是直接进入社会谋求就业。另外,学校及教育行政部门在导向上也存在误区,普通中学更受青睐,地方行政部门给予的各种政策支持也更多。所以造成了一个希奇的现象摘要:一方面,劳动力市场对职业教育存在巨大的需求;另一方面,农村中等职业学校却“等米下锅”,农村职业教育严重不足。因此,有必要在初中阶段纳入职业教育内容,使学生及早受到职业生涯的指导和教育,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职业发展观,从而改变人们传统的教育观和就业观,推动我国社会、经济和教育向着良性、健康的状态发展。

3.有利于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对于大多数辍学或初中毕业即中断学业的农村孩子来说出路无非有两条摘要:一是在家务农;二是进城打工。而进城打工是他们最理想的选择,但文化和技能的缺失,使他们只能从事一些诸如运输、建筑等体力活儿,他们始终是游走于城市边缘的人群。尽管在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第八条中就规定“国家实行劳动者在就业前或者上岗前接受必要的职业教育的制度。”可现实的政策落实情况并不理想,现在的外出打工者大多持有初中毕业证书,极少一部分经过职业技术培训,绝大部分还处于盲目和自发状态,如亲属介绍、老乡推荐等方式实现进城务工。

和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农业劳动者参加职业培训比例差距很大。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现有4.8亿农村劳动力,占全国劳动力总量的70%,其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者有4.2亿,占87.8%。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短期职业培训的占20%,接受过初级职业技术培训或教育的占3.4%,接受过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占0.13%,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仅占13.6%,而没有接受过技术培训的竟高达76.4%。而美国、加拿大、荷兰、德国、日本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都在70%以上。1997~1999年“回流”民工23%的“回流”原因是素质低,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和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80%以上的农村中等职业学校出现生存危机。根据目前我国农村教育目前状况,要想从根源上解决现存的矛盾单靠大力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后的农村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是不够的,解决好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之前的环节——农村初级中学职业教育缺失的新问题亦十分必要。

二、农村初级中学职业教育发展策略探究

1.转变农村初级中学的教育观念和农村职业教育的观念。

尽管初级中学仍属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其根本指导思想是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双基”练习。但是鉴于目前我国农村教育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必须要转变原有的初中单纯实施普通教育的思想,树立起职业教育的观念。另外,要摆脱以农为“笼”的思想束缚,针对农村学生的职业教育要大胆跳出“农门”,不再局限于传授种植、养殖技能。2001年,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到第二产业的比例为49.9%,转移到第三产业的比例为44.6%,转移到外地仍然从事农业的仅占5.5%。可见,劳动力迫切需要的是第二、第三产业的专业技能,农村的职业教育应该适应这种需要。在全面贯彻党和国家有关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等有关精神的前提下,应把农业技术、进城务工、经营、管理等内容纳入到农村初级中学的教育内容中,从而形成农村职业教育的新型模式。

2.在农村初级中学尝试采取不同的形式,纳入中等职业教育内容。

从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实际和当地经济建设和农民致富的需要出发,结合各地经济结构和产业调整,在“学生自愿、家长同意”原则的基础上,在农村初级中学尝试采取不同的形式,纳入中等职业教育的内容。例如我国新疆地区2007年开始实行的“职业教育分流班”制度。

初中职业教育分流班仍属于义务教育和基础教育性质,其课程坚持按基础文化课和职业技术课并重的要求设置。分流班的学生和其他学生一样同等享受义务教育的各项优惠政策。具体的模式有“3+1”和“3+2”式。“3+1”式即在初中二年级进入初中三年级时,在学生自愿和家长同意的基础上,组织一部分学生,单独编班举办职业技术教育班,调整普通文化课的学习要求,纳入为期一年的部分职业教育课程,初三毕业后再完全接受一年的职业教育、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或者二、三产业的相关技能培训。“3+2”式是针对初中毕业不能继续升学的学生开展两年职业技术教育。通过以上三种形式,使学生毕业后对自己今后的职业发展具有初步的熟悉和规划,树立起自信心,做到“升学有基础、务农有技术、进城有本领”。需要注重的是,要切实抓好职业技术教育班的学生教育教学工作,防止“隐性辍学”现象。

3.课程设置坚持基础文化课和职业技术课并重的原则。

初级中学职业教育主要是对学生进行有关职业生涯和职业发展理念的教育,可以作为课余或课外知识教给学生,也可以专门提供技能学习和实践机会。但是,基础文化知识学习仍是他们不可或缺的重要任务。在设置课程时应重视文化基础课的比重,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削减或调整课程门类和课时,利用节余时间对学生进行一定的职业生涯、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教育。选择以职业教育为主的学生的基础文化课缩减幅度可稍微大一点,但要保证其职业发展所需基础知识的学习,专业课程科目应多于基础文化课程科目,突出其“职业教育”性。

4.经费、师资和设备保障。

在农村初级中学开展中等职业教育,应当由当地教育部门介入并指导此项工作的开展,尤其是在经费、师资和设备的保障方面。由于发展职业教育所需经费相对较多,各地教育管理部门在分配基础教育经费的时候应建立农村初级中学职业教育专项拨款机制,以提供资金保障。还可从中等职业教育经费中抽出一部分用以资助农村初级中学开展中等职业教育。基础文化课教学借助现有普通初中的文化课师资,专业课教师可以借助各县级职业教育中心和职业教育学校,也可将当地富有实践经验的农艺师、技师、能工巧匠或者个体户、企业家引进校园。对于职业教育的设备新问题,除了可以根据各地和各校开设课程及专业所需购买一些设备外,也可和当地的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学校开展合作,共享设备,节约资金。

5.实行“双资格”制,建立初级中学职业教育同其他类别教育的沟通和联系的机制和平台。

建立“双资格”认定制度,给主要接受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初中学生颁发两种毕业证书摘要:一是普通初中毕业证,表明学生已经接受完九年义务教育,具备了一定的基础文化知识和技能;二是职业教育资格证书,根据学生所学专业和把握的职业技能程度颁发职业教育资格证书。“双资格”制,有利于为学生提供升学或就业双重选择机会。根据学生的意愿,既可以申请参加普通高级中学的入学考试,也可以申请参加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的入学考试,而且还可以凭借职业教育资格证书或职业技术资格证书到社会谋求就业。“双重身份”、多重选择,不但可以实现农村学生个体发展的有效分流,还会大大缓解学生们的求学压力,增强初级中学的吸引力,有利于缓解辍学新问题,促进教育普及。

参考文献摘要:

[117所农村初中调查显示初二学生辍学率超过40%[EB/OL.,2008-1-4.

[4李水山.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存在的主要新问题和发展策略[J].教育和职业,2004,(21).

篇(5)

一、在我国农村初级中学开展中等职业教育的必要性

1.有利于降低农村初中辍学率,增加农村教育吸引力。

辍学是中国农村教育的一个痼疾,已严重影响义务教育的普及水平和农村教育的发展,也势必影响新一代农民素质的提高,阻碍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2004年,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探究所对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南、山东、湖北6省14县的17所农村初级中学进行的一份调查结果显示摘要:我国农村初中生实际辍学率远高于国家控制的3%的标准,学生平均辍学率超过40%。新华网记者随机对河北省一个“普九达标县”进行的调查发现摘要:该县每年初一入学学生保持在1万多人,在初三中考时只剩下4000来人,三年内学生流失率高达60%,其中辍学的学生主要集中在乡镇中学。

引起农村初中学生辍学的原因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现行农村初中学校课程和农村学生生活经验相疏远,偏重书本知识,忽视实践和技能操作,普通教育的内容和职业教育内容未能沟通和相互渗透,引不起学生学习喜好和积极性,从而导致学生“厌学”,而家长也失去送孩子上学的积极性,认为“读书无用”。“农村教育的实质是农村职业教育”,有必要在农村初级中学开展职业教育,增强农村初中普教内容和职业教育内容的相互渗透性,这也是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向之一。要把普通文化课程的教学和学生未来职业联系起来,使学生有更多机会参和社会实践活动,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适当开展职业技术教育,使学生能在心理和技能上适应就业的要求,从而增加学校和教育对农村学生和家长的吸引力,降低农村初中学生的辍学率。

2.有利于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和就业观念。

长期以来支配人们头脑的“学而优则仕”、“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等儒家传统思想根深蒂固,我国农民供子女读书的最大心愿仍是希望自己的儿女能够考上大学,“跳出农门”,从而“光宗耀祖”,而职业教育学校似乎只是“差生”的“收容所”。所以,大部分家长不去考虑让子女接受职业教育,中途辍学以及毕业没升入普通高中的农村学生大多是直接进入社会谋求就业。另外,学校及教育行政部门在导向上也存在误区,普通中学更受青睐,地方行政部门给予的各种政策支持也更多。所以造成了一个希奇的现象摘要:一方面,劳动力市场对职业教育存在巨大的需求;另一方面,农村中等职业学校却“等米下锅”,农村职业教育严重不足。因此,有必要在初中阶段纳入职业教育内容,使学生及早受到职业生涯的指导和教育,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职业发展观,从而改变人们传统的教育观和就业观,推动我国社会、经济和教育向着良性、健康的状态发展。

3.有利于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对于大多数辍学或初中毕业即中断学业的农村孩子来说出路无非有两条摘要:一是在家务农;二是进城打工。而进城打工是他们最理想的选择,但文化和技能的缺失,使他们只能从事一些诸如运输、建筑等体力活儿,他们始终是游走于城市边缘的人群。尽管在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第八条中就规定“国家实行劳动者在就业前或者上岗前接受必要的职业教育的制度。”可现实的政策落实情况并不理想,现在的外出打工者大多持有初中毕业证书,极少一部分经过职业技术培训,绝大部分还处于盲目和自发状态,如亲属介绍、老乡推荐等方式实现进城务工。

和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农业劳动者参加职业培训比例差距很大。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现有4.8亿农村劳动力,占全国劳动力总量的70%,其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者有4.2亿,占87.8%。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短期职业培训的占20%,接受过初级职业技术培训或教育的占3.4%,接受过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占0.13%,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仅占13.6%,而没有接受过技术培训的竟高达76.4%。而美国、加拿大、荷兰、德国、日本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都在70%以上。1997~1999年“回流”民工23%的“回流”原因是素质低,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和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80%以上的农村中等职业学校出现生存危机。根据目前我国农村教育目前状况,要想从根源上解决现存的矛盾单靠大力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后的农村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是不够的,解决好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之前的环节——农村初级中学职业教育缺失的新问题亦十分必要。

二、农村初级中学职业教育发展策略探究

1.转变农村初级中学的教育观念和农村职业教育的观念。

尽管初级中学仍属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其根本指导思想是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双基”练习。但是鉴于目前我国农村教育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必须要转变原有的初中单纯实施普通教育的思想,树立起职业教育的观念。另外,要摆脱以农为“笼”的思想束缚,针对农村学生的职业教育要大胆跳出“农门”,不再局限于传授种植、养殖技能。2001年,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到第二产业的比例为49.9%,转移到第三产业的比例为44.6%,转移到外地仍然从事农业的仅占5.5%。可见,劳动力迫切需要的是第二、第三产业的专业技能,农村的职业教育应该适应这种需要。在全面贯彻党和国家有关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等有关精神的前提下,应把农业技术、进城务工、经营、管理等内容纳入到农村初级中学的教育内容中,从而形成农村职业教育的新型模式。

2.在农村初级中学尝试采取不同的形式,纳入中等职业教育内容。

从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实际和当地经济建设和农民致富的需要出发,结合各地经济结构和产业调整,在“学生自愿、家长同意”原则的基础上,在农村初级中学尝试采取不同的形式,纳入中等职业教育的内容。例如我国新疆地区2007年开始实行的“职业教育分流班”制度。

初中职业教育分流班仍属于义务教育和基础教育性质,其课程坚持按基础文化课和职业技术课并重的要求设置。分流班的学生和其他学生一样同等享受义务教育的各项优惠政策。具体的模式有“3+1”和“3+2”式。“3+1”式即在初中二年级进入初中三年级时,在学生自愿和家长同意的基础上,组织一部分学生,单独编班举办职业技术教育班,调整普通文化课的学习要求,纳入为期一年的部分职业教育课程,初三毕业后再完全接受一年的职业教育、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或者二、三产业的相关技能培训。“3+2”式是针对初中毕业不能继续升学的学生开展两年职业技术教育。通过以上三种形式,使学生毕业后对自己今后的职业发展具有初步的熟悉和规划,树立起自信心,做到“升学有基础、务农有技术、进城有本领”。需要注重的是,要切实抓好职业技术教育班的学生教育教学工作,防止“隐性辍学”现象。

3.课程设置坚持基础文化课和职业技术课并重的原则。

初级中学职业教育主要是对学生进行有关职业生涯和职业发展理念的教育,可以作为课余或课外知识教给学生,也可以专门提供技能学习和实践机会。但是,基础文化知识学习仍是他们不可或缺的重要任务。在设置课程时应重视文化基础课的比重,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削减或调整课程门类和课时,利用节余时间对学生进行一定的职业生涯、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教育。选择以职业教育为主的学生的基础文化课缩减幅度可稍微大一点,但要保证其职业发展所需基础知识的学习,专业课程科目应多于基础文化课程科目,突出其“职业教育”性。

4.经费、师资和设备保障。

在农村初级中学开展中等职业教育,应当由当地教育部门介入并指导此项工作的开展,尤其是在经费、师资和设备的保障方面。由于发展职业教育所需经费相对较多,各地教育管理部门在分配基础教育经费的时候应建立农村初级中学职业教育专项拨款机制,以提供资金保障。还可从中等职业教育经费中抽出一部分用以资助农村初级中学开展中等职业教育。基础文化课教学借助现有普通初中的文化课师资,专业课教师可以借助各县级职业教育中心和职业教育学校,也可将当地富有实践经验的农艺师、技师、能工巧匠或者个体户、企业家引进校园。对于职业教育的设备新问题,除了可以根据各地和各校开设课程及专业所需购买一些设备外,也可和当地的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学校开展合作,共享设备,节约资金。

5.实行“双资格”制,建立初级中学职业教育同其他类别教育的沟通和联系的机制和平台。

建立“双资格”认定制度,给主要接受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初中学生颁发两种毕业证书摘要:一是普通初中毕业证,表明学生已经接受完九年义务教育,具备了一定的基础文化知识和技能;二是职业教育资格证书,根据学生所学专业和把握的职业技能程度颁发职业教育资格证书。“双资格”制,有利于为学生提供升学或就业双重选择机会。根据学生的意愿,既可以申请参加普通高级中学的入学考试,也可以申请参加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的入学考试,而且还可以凭借职业教育资格证书或职业技术资格证书到社会谋求就业。“双重身份”、多重选择,不但可以实现农村学生个体发展的有效分流,还会大大缓解学生们的求学压力,增强初级中学的吸引力,有利于缓解辍学新问题,促进教育普及。

参考文献摘要:

[117所农村初中调查显示初二学生辍学率超过40%[EB/OL.,2008-1-4.

[4李水山.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存在的主要新问题和发展策略[J].教育和职业,2004,(21).

篇(6)

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我省新增劳动力的主要来源在农村。作为承担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快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农村职业教育事业,其现状及发展直接影响到我省经济及社会的发展。尽快解决我省农村职业教育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切实发挥我省农村职业教育在区域经济社会中的基础性作用,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紧迫任务。

一、江西农村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专业结构及课程设置难以适应新世纪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纵观现在的一些农村职校,在专业设置上严重滞后于社会需求,专业陈旧,知识老化,学生高分低能,动手能力差。在专业设置上片面迎合学生的择业观念,不顾当地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争开所谓的热门专业。也即在专业设置上没有考查当地的实际需要,更谈不上专业设置的超前性、实用实效性。农村职业教育未能以变化快、周期短、知识新、形式活的办学来满足新形势下对人才的需求。

2.农村职校培养目标定位不合理,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单一,教学环节脱离农业生产实际,不能有效地服务于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主要表现为:在办学定位上,脱离了当地农村区域经济特色;在教学内容上,脱离了农村经济专业内容;在教学形式上,教学环节脱离实际。

3.农村职业教育的功能、办学方向与职业教育的时代要求相背离。相当数量的学校以对口升学作为办学的主要目的,这也成为大量学生接受职业教育的直接目的。这种做法与国家和社会赋予职业教育的任务严重背离,不仅无法发挥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促进产业升级的功能,也给自己的办学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4.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僵化,师资实践技能缺乏,人才培养水平低。目前,虽然农村职业教育已开始面向经济、面向市场,但其内部运行机制与计划经济制度下的学历教育并无真正区别,从组织领导、办学制度、教学管理制度到教材、教学活动等都还沿袭着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学历教育模式和应试教育模式,许多职业学校的教学仍是从书本到书本、从理论到理论,缺少与社会实践的紧密联系。农村职业学校的教师队伍总体上数量不足,学历层次低,素质不高,专业教师缺乏,专业课教师与普通文化课教师的比例失调。

二、江西农村职业教育发展问题的原因分析

1.经费不足与政策导向影响。经费不足是影响农村职业教育最重要的因素。此外,教育政策导向也直接影响着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导向下,高等职业教育得以蓬勃发展,一是本科扩招;二是高职高专发展过快,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趋势愈来愈明显,加之城乡差别的拉大和人们对农村职业教育认识上“重普教轻职教”,以及择业观念的陈腐,致使本来条件较差的农村职业学校愈加萎缩;三是高校扩招对就业产生极大的影响,使人才市场出现高学历求职者“扎堆”的情况。

2.办学条件与办学定位影响。一是实验设备条件不足,老旧的实验设备不能得到及时更换,不能适应专业技能培训的需要;二是“双师型”教师比例不够,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差异较大;三是教师待遇差,留不住人才。农村职业学校的办学以学制性教育为主,忽视了对农村青年进行短期培训。没有把劳动力转移和技能培训作为学校的办学定位,限制了农村职业学校的发展。

3.就业影响。毕业生出口不畅,就业率低,工作选择面窄,是导致农村职业教育滑坡的重要因素。农民花钱让孩子学习技术,最终目的是希望孩子有一个好的工作,但目前广大农村职校毕业生由于多种因素未能找到工作或工作回报率低,导致农村孩子对上职业学校不感兴趣。

三、江西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对策

1.整合教育资源,优势互补,完善农村职业教育体系,做大做强职业教育。各级政府和教育管理部门要本着现实性原则和统筹性原则,打破部门之间、城乡之间的界限,调整职业学校布局结构,优化资源配置,对那些规模小、效益低、质量差的学校进行合并,使闲置的教育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把那些办学条件好、教育质量高的示范性职业学校不断做大做强。同时,要进一步完善农村职业教育体系,要以大职教观指导农村各类职业教育发展,健全适合农村实际的职业教育体系。在办学上不局限于层次,为农村现代化培养高层次的技术人才。

2.科学定位、务实办学,实现农村职教办学形式的创新。首先要转变观念、科学定位,由面向农村办学改为面向城乡办学,并把农村劳动力转移作为职业学校的主要定位与办学目标,人才流向不仅仅限于农村建设、农业生产,更为重要的是区域经济建设。其次要由学历教育为主转变为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重。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理论课与实践课之比以1∶1为好。改善实验设备条件,突出技术操作性、职业技能性和教学实践性,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进一步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和教学内容,一方面要加强校内实习基地建设,另一方面要不断扩大校外实习基地。

3.以就业为导向,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以就业为导向”,试行多种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进一步推动职业学校与企业建立紧密的联系。变“输出地”培养为“输入地”培养,依托企业发展职业教育,有效增强职业教育的实践性和针对性,使职业学校学生更多地了解企业生产情况,毕业生就业也更加有保障。允许学生工学交替、半工半读,以满足特困学生的求学需求。将学校本位模式转向与企业、社会有机结合的模式。

4.提高农村职业学校教学质量。加强职业教育的教师队伍建设,合理设置各门课程。提高职业学校的教师素质,应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加大对现有职业教师的培训,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措施和方案,注重对专业技术骨干教师的培养,建立激励教师不断加强业务、技术学习的机制;努力为教师创造进修和学习的条件,提升教师的知识水平、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二是优化职业教育师资结构,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积极培养“双师型”教师,鼓励教师到企业或其他单位进行学习和锻炼。三是建立合理的人才流动机制,根据职业教育办学规模和发展需要,不断充实专业技术人才,逐步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5.运用市场规律,实现江西农村职教体系的创新。创新农村职业教育体系,要创新管理体制,搞活办学体系,给学校更多的办学自主权,如专业设置、课程建设、用人机制、教学方式等。要鼓励私人企业和社会力量办职业学校,形成市场调节竞争的办学机制。通过灵活多样的办学形式和教学方式,真正把江西农村职业教育办实、办活、办大,办出特色,走出一条农村职教新路,创建江西农村职教的新体系。

[参考文献]

[1]郭召志.农村职业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教育与管理, 2007, (4).

篇(7)

1、按照国务院的要求和教育部的统一部署,继续做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职教专题的调研工作。重点开展对“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改革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等问题的调研,并对调动行业企业兴办职业教育积极性、农村职业教育等问题开展深入的课题研究。

按照教育部《规划纲要》征求意见公告精神,动员各地学会和下属机构积极参与,并对职业教育战略专题调研和《规划纲要(草案)》展开大讨论,广开言路,广集众智。学会网站开辟《谋划职教改革发展》专栏,并开展“我为职教献计献策”征文活动。

2、配合“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计划”,学会积极参与会议相关筹备工作,并做好会后的宣传、贯彻落实工作。(德育工作委员会为主)

3、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快修订《职业教育法》进程,年内上报国务院审议”的安排,配合教育部相关司局,参与修订工作。

4、配合教育部“制定中等职业教育督导基本标准,开展评估试点”工作,积极参与相关研究、试点工作,并作为《规划纲要》的课题研究。

5、高职研究会组织“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就业、创业人物与机构评选”活动。

二、开展职教学术研究和评选表彰活动,提高职教社会影响力

1、围绕教育部2010年工作要点,制定学会2010年工作计划,召开2010年工作会议。

2、以“抓住机遇和挑战,提升职业教育质量”为主题,举办2010年学术年会。学术委员会负责组织策划,进一步提高年会质量。年会期间召开学会理事会第三次会议。

3、举办第二届民办职业教育发展高峰论坛。(拟成立的民办职业教育分会负责)

4、举办首届 “中国职业院校教学名师” 评选表彰活动。开展“全国农业职业院校教学名师”的评选工作。(农村与农业委员会)

5、举办第二届“中国职业教育百名杰出校长”评选表彰活动。

6、修订、完善《职业技术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奖励条例》(草案),启动第二届 “职业技术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奖”评选工作。(学术委员会)

7、举办第五届“中青年职教论坛”,开好“2010年职业技术教育学学科建设与研究生培养研讨会”。(学术委员会)

三、开展职教科研教研活动,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继续完成以学会名义开展的国家级的职业教育课题研究。

做好学会2009-2010年度课题立项评审工作,并出版《优秀成果选萃》。(学术委员会)

做好教学、德育、管理、高职、农村与农业、轨道交通、卫生、职高等分支机构开展的科研教研课题工作,以及相关的评奖活动。课题研究和评奖活动中,要把提高研究和活动的质量摆在突出的位置。

2、按照教育部关于“实施新的中等职业教育德育课程改革方案”的要求,促进新教材编写、审定和其他教学资源的建设工作。(德育工作计划委员会)

3、办好各分支机构组织的“论坛”、“研讨会”等形式的活动。务须做到认真准备、精心策划、广泛参与、提高水平。

组织好教学工作计划委员会和其他分支机构的各种教学竞赛活动,以及部分专业的职业资格标准和教学标准的研究制订工作。

4、配合有关部门举办2010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和办好2010年中等职业学校文明风采竞赛活动。

支持分支机构办好农业、医药、护理和轻工食品等专业学生技能大赛。

5、配合中国教学仪器设备总公司,在天津举办第七届全国职教现代技术装备(教材)展览会。

6、合作开展第十一届全国职教优秀论文评选活动。

搞好期刊编辑、高职、商科、德育、学生、管理、卫生、轻工、教材等分支机构的论文征集、评选活动。采取措施,不断提高论文水平。

启动学术委员会主办的“优秀职业教育硕士(博士)论文”评选活动。

四、围绕职业教育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调研,为科学决策服务

1、继续组织力量进行农业职业教育资源、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和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调查。(分别由农村与农业、少数民族、期刊编辑专业委员会组织)

2、就当前经济和行业企业发展与职业教育的应对,举办高层次形势报告会,加强行业学会间的沟通联系。(轨道交通委员会为主,相关行业协会配合,秘书处协调)

3、围绕“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专题,继续开展理论与实践研究。办好管理、高职以及其他分支机构举办的相关课题研讨和培训。

4、开展劳动力市场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以及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

高职研究会举办“与高职毕业生在一起”的主题会议。

5、针对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开展职业指导专项调研,做好职业指导的技术支持和服务工作。(职业指导专业委员会)

6、配合“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继续开展“双师型”职教师资队伍建设研究。做好“中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发展报告”的编纂工作。(师资专业委员会)

7、继续开展职教科研(教研)机构调查,筹备职教科研工作会议。开展中专学校实训能力建设专项研究和精品专业建设方案展评。(科研、中专委员会)

五、开展国内外校长教师培训,加强境内外交流合作

1、继续组织学会和分支机构开展的职教院校长和教师的国内培训交流活动。(培训交流部)

开展东西部职教合作交流和调研。(职业高中、卫生)

2、继续开展创业教育活动,组织好研讨和经验交流。(培训交流部为主)

3、继续组织职教工作者和教师赴国外(境外)考察和培训交流活动。(培训交流部负责)

4、筹备举办2010年 “国际职业教育论坛”。(学术委员会负责)

继续开展职教装备国际交流。搞好商科、轨道交通、医药、轻工等分支机构的对外交流活动。

5、组织开展对香港职业教育的考察,加强与香港职业教育机构的交流合作。

六、加强学会自身建设,提高工作效益

1、办好《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网》。各地方学会、分支机构、内设机构都应成为网站的地方编辑站,学会网站要加强对其指导和帮助。推动学会系统信息化建设,逐步实现电子办公和网络传输,提高工作效率。

2、扩大和健全学会组织,增强学会活力,改进单位会员入会办法。重视吸收民办职业院校和民营企业为会员单位。做好理事会已同意成立的新分支机构的申报工作。

篇(8)

1、按照国务院的要求和教育部的统一部署,继续做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职教专题的调研工作。重点开展对“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改革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等问题的调研,并对调动行业企业兴办职业教育积极性、农村职业教育等问题开展深入的课题研究。

按照教育部《规划纲要》征求意见公告精神,动员各地学会和下属机构积极参与,并对职业教育战略专题调研和《规划纲要(草案)》展开大讨论,广开言路,广集众智。学会网站开辟《谋划职教改革发展》专栏,并开展“我为职教献计献策”征文活动。

2、配合“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计划”,学会积极参与会议相关筹备工作,并做好会后的宣传、贯彻落实工作。(德育工作委员会为主)

3、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快修订《职业教育法》进程,年内上报国务院审议”的安排,配合教育部相关司局,参与修订工作。

4、配合教育部“制定中等职业教育督导基本标准,开展评估试点”工作,积极参与相关研究、试点工作,并作为《规划纲要》的课题研究。

5、高职研究会组织“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就业、创业人物与机构评选”活动。

二、开展职教学术研究和评选表彰活动,提高职教社会影响力

1、围绕教育部2010年工作要点,制定学会2010年工作计划,召开2010年工作会议。

2、以“抓住机遇和挑战,提升职业教育质量”为主题,举办2010年学术年会。学术委员会负责组织策划,进一步提高年会质量。年会期间召开学会理事会第三次会议。

3、举办第二届民办职业教育发展高峰论坛。(拟成立的民办职业教育分会负责)

4、举办首届 “中国职业院校教学名师” 评选表彰活动。开展“全国农业职业院校教学名师”的评选工作。(农村与农业委员会)

5、举办第二届“中国职业教育百名杰出校长”评选表彰活动。

6、修订、完善《职业技术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奖励条例》(草案),启动第二届 “职业技术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奖”评选工作。(学术委员会)

7、举办第五届“中青年职教论坛”,开好“2010年职业技术教育学学科建设与研究生培养研讨会”。(学术委员会)

三、开展职教科研教研活动,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继续完成以学会名义开展的国家级的职业教育课题研究。

做好学会2009-2010年度课题立项评审工作,并出版《优秀成果选萃》。(学术委员会)

做好教学、德育、管理、高职、农村与农业、轨道交通、卫生、职高等分支机构开展的科研教研课题工作,以及相关的评奖活动。课题研究和评奖活动中,要把提高研究和活动的质量摆在突出的位置。

2、按照教育部关于“实施新的中等职业教育德育课程改革方案”的要求,促进新教材编写、审定和其他教学资源的建设工作。(德育工作计划委员会)

3、办好各分支机构组织的“论坛”、“研讨会”等形式的活动。务须做到认真准备、精心策划、广泛参与、提高水平。

组织好教学工作计划委员会和其他分支机构的各种教学竞赛活动,以及部分专业的职业资格标准和教学标准的研究制订工作。

4、配合有关部门举办2010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和办好2010年中等职业学校文明风采竞赛活动。

支持分支机构办好农业、医药、护理和轻工食品等专业学生技能大赛。

5、配合中国教学仪器设备总公司,在天津举办第七届全国职教现代技术装备(教材)展览会。

6、合作开展第十一届全国职教优秀论文评选活动。

搞好期刊编辑、高职、商科、德育、学生、管理、卫生、轻工、教材等分支机构的论文征集、评选活动。采取措施,不断提高论文水平。

启动学术委员会主办的“优秀职业教育硕士(博士)论文”评选活动。

四、围绕职业教育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调研,为科学决策服务

1、继续组织力量进行农业职业教育资源、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和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调查。(分别由农村与农业、少数民族、期刊编辑专业委员会组织)

2、就当前经济和行业企业发展与职业教育的应对,举办高层次形势报告会,加强行业学会间的沟通联系。(轨道交通委员会为主,相关行业协会配合,秘书处协调)

3、围绕“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专题,继续开展理论与实践研究。办好管理、高职以及其他分支机构举办的相关课题研讨和培训。

4、开展劳动力市场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以及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

高职研究会举办“与高职毕业生在一起”的主题会议。

5、针对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开展职业指导专项调研,做好职业指导的技术支持和服务工作。(职业指导专业委员会)

6、配合“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继续开展“双师型”职教师资队伍建设研究。做好“中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发展报告”的编纂工作。(师资专业委员会)

7、继续开展职教科研(教研)机构调查,筹备职教科研工作会议。开展中专学校实训能力建设专项研究和精品专业建设方案展评。(科研、中专委员会)

五、开展国内外校长教师培训,加强境内外交流合作

1、继续组织学会和分支机构开展的职教院校长和教师的国内培训交流活动。(培训交流部)

开展东西部职教合作交流和调研。(职业高中、卫生)

2、继续开展创业教育活动,组织好研讨和经验交流。(培训交流部为主)

3、继续组织职教工作者和教师赴国外(境外)考察和培训交流活动。(培训交流部负责)

4、筹备举办2010年 “国际职业教育论坛”。(学术委员会负责)

继续开展职教装备国际交流。搞好商科、轨道交通、医药、轻工等分支机构的对外交流活动。

5、组织开展对香港职业教育的考察,加强与香港职业教育机构的交流合作。

六、加强学会自身建设,提高工作效益

1、办好《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网》。各地方学会、分支机构、内设机构都应成为网站的地方编辑站,学会网站要加强对其指导和帮助。推动学会系统信息化建设,逐步实现电子办公和网络传输,提高工作效率。

2、扩大和健全学会组织,增强学会活力,改进单位会员入会办法。重视吸收民办职业院校和民营企业为会员单位。做好理事会已同意成立的新分支机构的申报工作。

篇(9)

主管单位:湖南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湖南省长沙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671-8305

国内刊号:43-1391/G4

邮发代号:上半月刊42-305;下半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2002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当代教育论坛》(旬刊)创刊于2002年,由湖南省教育厅主管,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属全国教育科学类核心期刊。杂志每月三期,为宏观教育研究、学科教育研究、校长教育研究。杂志创刊四年,就在《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高等教育文摘》等国家权威媒体上全文转载和摘要文章238篇,在全国1309种教育类杂志中排名第7位,在全国业界具有了一定的权威性和影响力。

篇(10)

1、农村薄弱校工程建设有效推进。我区在全市首家启动农村薄弱学校建设工程,年,区委、区政府先后出台《五套班子及区直部门挂钩帮扶农村薄弱校的通知》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薄弱学校建设实施方案》。两年多来,我们采取有力措施,落实农村薄弱校建设实施方案,全区共投入资金1975万元,购置电脑1570台、课桌椅7000张,铺设塑胶操场11个,农村薄弱校办学条件显著改善。逐步健全城乡教育结对帮扶的长效机制,五中等18所城镇学校与31所农村薄弱学校实行“校对校”对口帮扶。去年5月日报教育版用较大篇幅以“给农村薄弱校输血——区着力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专题介绍我区着力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举措。

2、农村学校校安工程建设有序推进。按照上级部署,紧紧抓住新一轮校舍抗震改造新机遇,采取了抓排查、抓规划、抓鉴定、抓建档、抓调整、抓手续、抓推进等一系列有力措施,有效推进校安工程建设。年,西厝中学教学楼等9个校安工程建成投入使用。年,我区把校安工程建设纳入区政府本年度12件为民办实事项目,建设48个项目,重点推进十二中学生宿舍楼、青山中学综合楼等42个农村学校校安工程项目建设,目前18个项目竣工,24个在建。年建设47个项目,其中农村学校占42个,今年秋季,十二中学生教学楼、实验综合楼,龙桥洋西小学教学楼,霞林街道中心小学教学楼,下黄小学教学楼等大部分项目建成并投入使用。

3、农村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成效明显。按照省级标准化学校建设标准要求,先后投入资金1200万元,为东沙中学、东海中心小学等13所学校添置教学仪器设备,建设塑胶跑道,完善办学条件。目前13所学校已通过标准化学校省级验收。同时,完成东沙中学、柯朱中学、西厝中学、常太中心小学、青山中学5个卫生校园建设。

4、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取得成效。投入资金200万元,购置电脑300台和一批电化设备,完成东沙中学、西厝中学、东海中心小学、十二中等12个信息技术教育试点的建设,全区信息技术教育水平得到提升。今年要继续加大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投入力度,促进18个新信息技术教育点的建设。

今年要继续推进农村学校42个校安工程项目建设,分解区财政200万元专项资金,为农村薄弱校添置电脑、课桌椅、铺设塑胶操场,改善农村薄弱校办学条件。推进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今年要完成33所标准化学校建设任务,至2013年,全区所有中小学校均达到省定基本办学标准。

二、着力解决城区教育规模“大”的问题

近年来,我区学校扩容方面成绩突出,全区校园面积新增305亩,校舍面积新增25.79万平方米,学位新增3000多个。重点推进城区学校扩容改造工程建设,五中新校区学生食堂、体育馆、学生公寓、运动场、看台、教学楼1建成投入使用;今年8月所有项目全部建成,实现五中与三中校园互换,促进三中办学规模扩大。文献中学南、北教学楼,南门学校综合楼建成投入使用。区第一实验小学建成投入使用;棠坡小学升格为区第二实验小学;正在筹建华林学校、文献中学新校区(园中学)。逸夫实验幼儿园新校区已完成主体建设,幼儿园与小学剥离,扩大逸夫实验小学办学规模。城区学校扩容建设后,有效解决文献中学、南门学校、逸夫实验小学等校班生规模过大问题。

三、着力解决农村学校资金“缺”的问题

1、加大农村教育经费投入力度。一是统一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年度始,我区实行城乡和农村统一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农村小学每生每年由原来280元提高到350元,农村初中每生每年由原来420元提高到550元,每年增加农村教育经费410万元,确保教育经费持续均衡增长。二是清欠农村义务教育债务。-年度,我区对农村义务教育债务进行全面普查,全部清欠了19所中小学校债务,投入清欠资金1323万元。三是倾斜农村薄弱学校经费。年度,投入资金945.65万元,专项用于薄弱学校设备购置和校舍维修。四是积极鼓励民资捐款助学。2008年以来,全区多渠道筹资达3000多万元。年、年春节期间,东海、灵川两个沿海镇发扬重教兴学的优良传统,利用民营企业家返乡过节的有利时机,召开多场新春联谊会,募集资金达1200多万元;十八中以校庆为契机筹资312万元,这些资金专项用于校舍安全工程建设。

2、完善贫困学生资助政策。一是对义务教育阶段免除学生学杂费。年度,全区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近4万学生受益,共补助免除学杂费资金900多万元;二是对农村义务教育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年度,免费提供农村中小学生教科书共19844人资金182.1万元。三是对农村义务教育寄宿生补助生活费。年度,对2207个寄宿生补助生活费72.47万元。同时,全面启动“免费营养早餐工程”,确保农村寄宿生每天“一杯豆浆、一个鸡蛋、一至二个馒头”。四是减免“一、二女户”贫困高中学生学费。年度,共对239人“一、二女户”贫困高中减免学费,减免资金6.14万元。

今年,要继续依法落实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财政安排上,坚持“教育优先”的原则,认真落实年校安工程配套资金,确保48个项目有效推进。继续落实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免除学杂费和贫困家庭、低保家庭子女“两免一补”等优惠扶持政策。继续教育经费按教师工资总额1.5%—2.5%核拨,有效落实教师培训专项资金。重视职业教育,教育附加30%用于职业教育发展。充分发动社会各界捐资兴学,营造浓厚的捐资助学氛围,弥补教育发展所需经费的不足。

四、着力解决学校布局“劣”的问题

以“校安工程建设”为契机,有效整合教育资源,促进我区教育均衡发展。拟在农村四个学校设立九年一贯制学校的文件,撤园头小学并入园头中学,设立园头学校;撤青山小学并入青山中学,设立青山学校;迁建常太中学并入常太中心小学,设立常太学校;撤濑厝、埔柳、隆兴小学并入埔柳中学,设立埔柳学校。同时,投入1123.5万元,迁建华一中心小学,华一原校址并入十二中,扩大十二中校园面积。资源的整合,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资源优化组合,合理配置,资源共享;实现了中小学教师优势互补,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防止了校舍重建出现闲置浪费,节省建设资金近千万元。

五、着力解决队伍建设“差”的问题

着力创新机制,打造高素质干部和教师队伍。

1、出台切实加强队伍建设文件。年,区政府出台《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通过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完善教师补充机制,优化农村教师队伍结构,建立交流机制,加强师资培训,改善教师待遇等多项措施,提高了教师职业道德水平,促进了教育师资均衡配置,提升了我区师资素质和能力。每年暑假,组织实施中小学校级干部绩效考核,由副局长分别担任组长,从区教育督导室、进修学校抽调精干人员组成考核组,对中小学校级班子进行绩效考核,加强了对校级班子的管理。

2、本科生首次进偏僻小学任教。精心组织、周密布置,实施师范类毕业生公开竞聘考试,三年来择优招聘师范类毕业生198人,充实到农村中小学和幼儿园任教,年本科生首次进偏僻小学任教,有效解决农村紧缺学科教师不足、学科结构不合理和学校无法开齐开足课程的问题。

3、支教挂教31个薄弱校。落实支教制度,安排43位中小学教师到农村薄弱校支教;组织公开课、学科教学观摩近80场次;特级教师、省市学科带头人、市级以上骨干教师及部分区级骨干教师送教下乡25人次;16所城乡学校实施中层以上管理干部互访;区教师进修学校对口支援31个薄弱校,这一系列活动有力促进农村学校教师教学教研水平提高。

4、改善农村学校教师待遇。给予偏僻山区教师每人每月150元、山区教师每人每月100元、普通农村教师每人每月30元的津贴,调动农村教师积极性。今后要持续增加农村中小学中、高级职称职数比例,切实调动基层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5、倾斜农村教师评先评优。隆重举行教师节表彰大会,有60多名农村优秀教师、教育工作者受到表彰,同时邀请受表彰的农村优秀教师、教育工作者观看庆祝教师节暨建国六十周年大型晚会《放歌教育》。出版《教育探索》一书,其中收入27篇农村教师论文。同时,鼓励农村教师踊跃参加“教育论坛”、说课大赛、课件制作、优秀论文评选以及教学公开周和教学开放日等活动。今年要开展全员性远程网络培训、举行名师教学观摩展示活动,举办第七届“教育论坛”和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做好“教坛新秀”、“教学能手”、优秀论文等评选表彰活动,进一步提升全区教学质量,争取高考中考再获丰收。

六、着力解决教育管理“软”的问题

上一篇: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 下一篇: 大学生思想汇报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