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管理学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2-12-24 00:08:06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健康管理学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健康管理学论文

篇(1)

2体育教学与健康管理

体育,顾名思义就是身体教育,是指以身体练习为手段,以增强体质、提高运动技术、提高全面素质、丰富文化生活、促进人类全面发展的教育过程。体育教育本来就是为健康服务的,体育与健康是密不可分的。很早之前,体育课就改为体育与健康课。体育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能力,而不仅是增强学生的体质。因为学生的体质与很多因素有关,而体育教学影响的只是一个方面,作用是有,但不是唯一的。体育教学不单纯是传授运动技能或技术,也不等同一般的身体锻炼。它首先是教育,是培养人的健康管理的意识与能力,是培养人的终身体育意识与能力,是为人的终身健康服务的。健康管理是人对其身体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管理的过程。及时发现健康问题;并对个人的健康现状及发展趋势做出预测,以达到健康警示的作用;提出个人健康改善的行动计划,对不同危险因素实施个性化的健康指导,以达到改善健康状况,防止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提高生命质量,降低医疗费用的目的。

3如何进行健康管理

3.1树终身健康管理的理念

高职校的学生正值人生的大好年华,精力旺盛,总以为病不倒,垮不了。学习最重要,不锻炼身体也无妨。年轻人往往忽略体育锻炼,缺乏健康管理的理念。抽烟、饮洒、过劳、熬夜等不良的生活方式大有人在。人们之所以经常出现这种危害健康的行为是因为人们对其危害性的严重性认识不足。健康管理必须贯穿人的生命的全过程。当身体出现各种微小的病变时,能及时发现、预防,预防不仅节约卫生资源,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健康水平,减少发病率,延长健康寿命。

3.2了解个体的健康状况与健康需求、制定针对性的健康规划

每个人的健康需求是不同的。人生的不同阶段,健康的需求也是不同的。人的一生大体可分为生长发育期、成熟期和衰退期。由于这三个时期人的生理、心理、社会学的特征不同,因此其锻炼的目标、内容和形式也不相同,生长发育期的要求是促进生长发育,成熟期的要求是保持旺盛的精力和沛的体力,衰退期的要求是延缓衰老、延年益寿。高职校的学生在管理健康时,进行运动锻炼主要是张扬个性各释放压力。可从事相对激烈、对抗或强度转大的运动。豆芽菜型个体可从事健美锻炼;小胖墩型个体可从事减肥锻炼;中年时期锻炼的强度就要开始下降,主要从事长时间低强度的运动;老年时期应从事更低强度的运动。

3.3掌握科学的锻炼、保养身体的知识与方法

不同的运动项目适合不同的人群。运动既不能缺乏,也不能过度。每人都应找到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的锻炼方式,并科学地进行健身锻炼。在运动中要学会评估合适的运动量与运动强度,并注意运动损伤的预防。

3.4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是人们长期形成的生活习惯、生活制度和生活意识。可理解为人们的较固定的行为方式。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多种说法,并无定论。我们可以从影响健康的各种因素中去寻找健康的生活方式。影响健康的因素中有先天的、也有后天的。先天的主要是遗传的因素,后天的有环境因素、营养饮食因素、生活作息规律等等。有些因素是可控的有些因素是不可控的。我们应该对影响健康的可控因素进行有效的管理。健康的生活方式即生活习惯是需要培养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习惯,这是由于生活在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接受客观世界的各种刺激,而这些刺激作用于人的大脑皮层,形成各种定型,也就形成了各种不同的习惯。习惯形成后不需要意志努力的监督的自动化的行为模式。健康的生活方式主要有三方面:合理的膳食、锻炼的习惯、良好的心态。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在课上适时对学生进行良好生活方式的教育。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向学生灌输这方面的内容。

3.4.1合理的膳食

“民以食为天”。饮食营养是影响人体健康的最重要因素。饮食营养是人体健康的物质基础。随着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居民膳食结构发生了迅速的变化,部分居民膳食中肉类、油脂的消费大幅度增加,导致膳食向高脂肪、高热能、低谷类的不正确方向发展。因营养问题所致的慢性疾病如心脑血管病、高血脂、糖尿病、肥胖症、恶性肿瘤的发生率也逐渐增多,且此类慢性疾病已成为人们丧失劳动能力和死亡的重要原因。据卫生部统计,2002年我国约有700万人死于慢性病,已占全部死亡的70%以上。所以讲究营养要讲合理营养,也就是每日由食物摄入营养物质要适度,既不能缺乏,也不能过度。体育教学中有机会要向学生讲述如何吃得营养、吃得科学、吃得有利健康。要让学生了解糖、脂肪、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水、膳食纤维等七大营养素。了解饮食营养的原则。如食物的数量应满足能量的消耗;食物多样营养平衡;合理安排进餐时间。合理的膳食要求摒弃不良的饮食习惯,注意饮食均衡。现在年青人不吃早餐大有人在。因为早上睡懒觉,没时间吃饭或错过了早餐时间。人体经过一晚的代谢,早餐是最重要的。不吃早餐因影响胆汁液的分泌还容易形成胆囊结石。不良的饮食习惯有:暴饮暴食;长期偏食;饮料当水;零食当正餐,光顾不卫生的小食摊等等。

3.4.2锻炼的习惯

体育锻炼被人们作为维护管理健康的重要手段是大量的科研数据作证明的,也已被人们熟知。科学的锻炼对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上都是一个非常积极的手段。经常参加适合个人特点的体育锻炼是保持人体生理机能,促进健康的方法。体育锻炼能够从根本上增强人体各器官的功能,增强人体的免疫力,提高机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从而提高健康水平。

3.4.3良好的心态(情绪)

要管理健康必须要会管理情绪。当今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工作节奏越来越快,精神压力越来越大,造成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多。种种迹象表明,心理问题越来越成为不可忽视的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保持良好的心态是管理健康、预防疾病的重要环节。良好的心态、稳定的情绪是健康长寿的重要条件。管理健康就要管理好心态(情绪)。情绪对健康的影响机制是长期的、持久的不良情绪会导致神经系统的机能失调。如果不良情绪经常出现,长期存在,它会引起过度的神经紧张,造成机体的病变。如神经功能紊乱、内分泌失调、高血压等,进而导致一些器官、系统的疾病。现代医学研究发现:中枢神经、内分泌和免疫三个系统是相互作用和影响的。紧张的情绪刺激可通过下丘脑及其它控制分泌的激素影响免疫功能。如影响T淋巴细胞的成熟,抑制抗体反应,降低巨噬细胞的活动能力,干扰淋巴细胞的再的循环,抑制y球蛋白形成,降低抗体活性等,从而降低机体对病毒、细菌或过敏物的抵抗力而致病。同时,机体免疫力功能的抑制也是引起肿瘤的原因之一。体育与健康课上,要让学生防止不良情绪致病,就需要教会学生控制和调节情绪,及时化解那些强烈的、持久的不良情绪。体育与健康课上,体育教师要从两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1)加强修养、心胸坦荡。要让学生明白人生的终极目的是什么,一个人有了正确的的人生观、价值观,当在学习、生活中遇到了问题,就能正确认识和对待。一个人如果能淡泊名利,就会觉得生活充满生机。反之便会自寻烦恼,早衰早丧。做人一定分有信仰,修身养性,仁智者寿。有了高尚的情操与品格,就能承受不良的刺激,把不良情绪的反应降到最小最低,从而保持身体的健康。(2)掌握心态和情绪的调节方法。如何调节与控制过量的情绪反应是学生的一项心理素质。方法很多,主要有调节需求(降低欲望)、知足常乐;意志控制;转化控制;冷化控制;分散刺激;放松精神;积极预防;药物控制等等。

篇(2)

2讨论

2.1零危险性零危险组为11291例(19.81%)即静息心电图检查所见介于正常和异常之间的心电图,其中包括以下诊断:窦性心动过缓(40~60bpm)、窦性心动过速(100~150bpm)、窦房结内游走节律、非呼吸性窦性心律不齐、QRS低电压、逆钟向转位或顺钟向转位等,专家共识均为正常范围心电图及其正常心电图26743例(46.92%),基本无心血管病的危险性为66.73%。需进行保健养身常识和心电图知识的认知,了解心电图正常不一定就没有心脏疾病的理念,要强化人们对健康是财富、健康是幸福的意识。同时认识到健康与疾病是有动态变化的,要有居安思危的心理,才能长久保持心身健康,尽享健康人生,积极参与社会各种活动,促进人们心身健康理念。

2.2潜在危险性本组心电图常见有窦性心律失常(窦停、窦房阻滞)、短P-R间期、局限性右束支阻滞、心前区R波增高、偶发各种早搏、ST下降<0.05mV、STV1、V2抬高<2.5mm、T波直立切迹各种偶发早搏伴有临床症状的或老年人、过早复极、T波轻度异常、心脏传导延迟等。传统认为过早复极多属于良性的先天性心脏传导异常或生理性变异,无需特别处置,常被人们所忽略,但近年来临床证据显示过早复极并不总是良性的,是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潜在危险因子的新理念;心脏各类传导延迟即包括房内、房室、右室内及室内传导延迟等;轻度T波异常常显示Tv5v6<Tv1v2,年轻人多为亚健康或自主神经紊乱,中老年人可能是冠心病早期表现,胸前R波增高,中老年人一般以左室负荷过重高及高血压早期表现之一。本组潜在危险心血管病的危险因子8023例(14.08%),提示定期检查心电图可以早期发现潜在的心血管疾病,制定对心血管病的早期干预措施,可延缓心血管病的进展。

2.3低危险性本组体检常见心电图异常有心律失常(各类早搏频发性呈二联、三联)、房室传导阻滞Ⅱ度、室内传导阻滞(不完全性右、左、左前分支,间隔支阻滞)、房颤、房室肥大、ST-T轻度改变,本资料低危险组5803例(10.18%),一般认为年轻人ST-T轻度异常发生机制可能与心脏各部位迷走交感神经分布的不均匀性导致心脏复极的不均一性有关,中、老年人是心肌缺血及左室功能减退早期表现,也常伴有相关性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社会因子,生活不良方式,膳食不科学等,包括年龄、性别、超重与肥胖、吸烟、血压等;其次精神应激可因外界或内在因素对患者情绪上、心理上、行为上的一种过度刺激,使其正常功能发生障碍、紊乱而导致的各种表现,可诱发各种心律失常,焦虑和情绪紧张可引起ST-T异常,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可以导致交感神经紧张型的心血管神经官能症。通过心理行为治疗、生物反馈治疗及适当的行为训练,可以减少并控制心律失常,提示积极采取干预措施,是可以延缓心血管病的进展。

2.4中危险性本组心电图异常常见复杂严重心律失常,各类频发早搏,特别是频发、多形、成对、多源性的早搏、短阵各种室速;Ⅱ度~Ⅲ度各类传导阻滞;房、室肥大伴有ST-T中度异常,中危险组4653例(8.16%),左束支阻滞是心血管风险的独立预测因素,心血管风险有所增加,伴室内或左束支阻滞时,总死亡率将更为增加,也是预测心血管风险患者可靠指标;左束支阻滞是SCD的独立预测因素,一年内SCD的风险增加35%,伴室内或左束支阻滞时,总死亡率将增加50%,也是预测ICD患者获益的一个指标;心肌病、缺血性扩心病的患者,QRS波宽度的预警心血管风险的能力优于对特发性扩心病的患者,一定数量的资料表明QRS波增宽时,心血管风险的风险增高。缺血性扩心病的患者,QRS波宽度的预警SCD的能力优于对特发性扩心病的患者。发生SCD的人群及高危人群很多,而本专家共识讨论的是缺血性、扩张性和肥厚性心肌病的人群。

篇(3)

南开大学一项对天津市20所高校2.3万余名学生进行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结果显示,有25.26%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障碍或疾病。一位学者在2007年10月在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四川师范大学四川大学就大学生心理健康对4400个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数据显示:有心理障碍疾病或问题的人数占总学生人数的59%:其中有12%的同学感到心理是空虚的;15%的同学对自己缺乏信心或没有信心;10%的同学完全的从众行为;6%同学恋爱动机不明确;16%的同学感到社会压力大,不知道如何适应社会。除此外全国有许多高校都对本校内的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做过调查。例如浙江林学院采用SCL-90对该校不同经济背景家庭的102名经困生、101名经富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经困生除躯体化和敌对因子外,其他因子显著高于经富生和全国常模;经富生在恐怖、偏执因子上显著高于全国常模,抑郁因子显著低于常模;经富女生心理最健康,经困女生心理最不健康。有学者使用UPI对大连工业大学2007级3219名大学生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新生整体的心理健康状况良好;男生心理健康状况明显好于女生;大部分新生心理问题表现为自我评价低、学习障碍、人际关系不良、情绪稳定性差等入学适应问题。从这些数据中可以看出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十分突出,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大学生今后的发展。大学生已经逐渐的成为弱势群体,数人的心理都处于不健康或亚健康状态。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来源有:来自学习的问题;来自生活的问题;就业的压力;郁闷迷茫情绪普遍存在于本科在校大学生中;大学生的婚恋观对其心理的影响;对网络的依赖程度逐步增强,人际交往能力下降。

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从这些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可以看出我国高校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着许多的问题,最终导致了各种心理健康问题在高校大学生中滋生蔓延。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不明显

目前,一些教育者在把心理健康教育目的作为教育工作的导向的同时,忽视了构建层级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意义;在教育过程中以教育目的为根本指向和总目标的同时,未能根据实际需要生成必要的层级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事实上每个学生心理素质的基本结构和心理发展的起点、特征等都是不同的。一味生搬硬套地强调心理健康教育目的,却不重视根据需要建构层级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只能造成教育缺乏可操作性,使教育的实施过程封闭化、僵硬化,脱离与实际的联系,很难满足学生的需求,也失去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还有的教育者虽然设置了具体层级目标,却未重视教育目标的动态发展性,常局限于解决某一阶段的教育问题,没有根据实际情况和学生的个体需要及时地调整或生成教育目标以推动学生心理素质的可持续发展,造成教育目标僵化不前。

2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视不够,缺少专业的师资力量,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性程度不高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要求任课教师首先要具备完善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素质,其次要有扎实的心理学基础和很高的专业素养,再次还要有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重要性的正确认识和良好的工作态度。但是现在很大一部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师是由德育工作教师或辅导员兼任他们并未系统学过心理学知识,或者并未受过心理学专业训练,经常采用教导、训诫的方式进行授课,甚至有的教师自身人格和心理素质都存在缺陷。一些咨询员凭借主观臆断下结论,经常把心理问题扩大化或者“道德化”,等等,人为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期望学生达到自己“预设”的要求与标准,不仅未能帮学生构建积极的心态,反而危害了其身心健康;部分教师咨询方式单一,忽视了教育途径的多样性和针对性,由于性格等原因,面对面咨询方式使部分羞怯、封闭的学生望而却步。

3从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性”制宜的角度来看,当前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的针对性不够

所谓因“时”制宜,是指大一、大二、大三、大四的学生面对主要问题是不一样的,比如,大一主要是心理断乳、适应的问题,大四主要是升学、就业以及后续自己的情感问题,在上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时候应有所侧重。因“地”制宜是指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内容应从本院校作为地方性本科院校的实际情况出发来设置,即不仅要根据大学生心理成长的共同规律来设置内容,也要关注他们此时此地的心理需求。因“性”制宜是指在当前的文化背景下,男生和女生的心理问题、心理需求是有差异的,同性别的教师给同性别的学生上课,和同性别的学生探讨、互动,更能产生心灵的共鸣。

4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放力度不够

在全国有许多的高校都没有开始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课。有的学校只在大一新生入校时举办一两次心理健康讲座,有的学校在校内开展了心理健康相关的选休课。但是很少有学校将心理健康教育课列入必修课的行列中。使得许多的大学生自大一之后就不能在接受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有的学习虽然开始有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课,但事先设置了相应的教学目标和主要内容,最后使得心理健康教育课缺少针对性。

5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缺乏灵活性

从以往的课堂教学情况来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授课形式仍然主要是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听”。教学形式单一,教学交流单向,教学手段传统。学生的情感、态度、需要、反馈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基本都被省略或忽略。在教学手段上,虽然大多数教师也能用多媒体制作Powerpoint进行教学,但所做课件更多的是板书的替代或补充,并没有真正意义上使课堂突破时空的限制,达到声感、形感、动感的有机结合。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改进措施

1加强家校合作

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并不只是学校单方面的责任,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大学生家庭的重要责任。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重视家校合作这一项重要途径。家庭因素在大学生心理健康中的影响日益突出,使得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不能回避家庭因素。目前,在这方面已有大量的相关研究,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贫困家庭背景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研究、离异家庭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家庭环境因素(如家庭教养方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家庭背景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研究、出身富裕家庭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等诸多方面。

2增强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升教学科学性

教师自身的素质直接决定其教育行为。教学实践表明,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是制约心理健康课教学实效的“瓶颈”。重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有效实施的前提和保障。教师除了要具备精深的专业知识外,还应该在知识的广度上下功夫努力健全知识结构,广泛延展思维触角。只有这样才能够使课堂变的更加的生动。为了给学生做好表率,教师还要锻造自己自信、乐观、开朗、热情、富有爱心、善解人意、乐于助人的品质。”没有教师对学生的直接的人格方面的影响,就不可能有深入性格的真正教育工作。只有人格能影响人格的发展和形成。教师还应该根据心理健康课程本身的特点,“量体定做”出全新的教学理念:即真正以学生为主体和核心,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积极成长的强烈愿望和巨大潜能;教师在课堂上应是引导者、帮助者和支持者;师生关系更多的是共同参与、体验、分享和支持;助人的最终目的是“自助”。

3合理设置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目标

课程内容是目标的载体,由于课程目标的建构性特征,课程内容也不是毫无生机的“死水”,是“动态化”的知识,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教育心理学也证明,教育要发挥作用,必须以学生的实际问题为主要内容,只有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要想取得成效,必须激发学生的兴趣,只有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内容才能做到这一点。课程内容应避免浓厚的学术色彩,生成具体的生活化的课程内容,使学生在学习中消除疑虑,把课堂学到的内容应用于现实生活,促进心理发展。教育内容应该多元,教师要洞悉学生各方面存在或可能发生的心理问题,使教育内容全面化,并具有一定的“超前性”。

4注重传统与现代手段相结合,增强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篇(4)

学校在发展规划中明确了“以德促教,以教辅德,和谐发展”的办学思路。

我们之所以这样确定学校的办学思路,是因为学校的两项教育任务是相辅相成的,所谓的德育,最现实的是要把社会的需要变成学生的需要,也就是把学生由个体人培养成社会人,最基本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学生在校期间要让学生有良好的公德意识,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学生才会有学习的效率,这就是以德促教;好的学习成绩是每一个学生的需要,不然的话学习困难生也就不会出现考试做弊,改卷子,改分数的情况了。我们教师往往错就错在以为学习差的学生没有这种需要,所以教师不理解学生为什么在考试时做弊,不理解学生为什么会抄袭作业,为什么会改写教师发给他们的家长通知书。总是习惯于把学生放在一个模子里去塑造。所以他们永远都不会有成功的机会,他们的需要永远都不会得到满足。可人的积极性无一不是在满足需要的前提下产生的。在需要永远都不能得到满足的情况下哪来的动力呢?所以现代教育要解决的是承认差异,共同起步,而不是齐步。这样就会使每个学生的需要在不同程度上得到满足,都有学习的动力,学习成绩提高了,必然会影响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其它行为习惯的养成,这就是以教辅德。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以德促教,以教辅德,和谐发展”的实现实际是一个比较漫长的心理内化过程。既是心理内化过程,就要求施教者和受教育者具备相应的心理知识和运用心理知识调整自我的能力,所以在实施学校办学思路的过程中,不能没有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必然成为学校整体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工作中的必然性是它产生实效性的决定性因素。

二、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推进教育观念的转变的重要措施。

教育观念的转变已是多年的话题,也一直是个难题,难就难在教师真正从心理上接受教师角色的转变,掌握新的教育理念下的教育方法。

我校的德育工作思路是落实以尊重学生人格为前提、自我管理为途径,以实现自主管理为目标的管理理念。通过实践,我们认为在这一理念指导下的教育达到了以下目的。

(1)、克服了以往德育工作目的是为了服务上级下达的任务,换句话说就是为完成任务而搞德育活动,这样的活动教师面上服从,内心抵触,不实际参与,这可能现在学校德育工作缺乏实效性的通病。以德促教使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都有了明显增强,实效性必然会有所体现。

(2)、克服了问题德育的束缚。过去德育工作实效性差,除了针对性差,还存在前瞻性差的问题。德育干部、年级组长、班主任都忙着解决学生出现的问题,弊端是德育工作以压邪气为主攻目标,以树正气为辅助手段,这样的德育不会成功,因为这种思路不符合学生心理要求。

(3)、这一思路的确定使学生在德育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得到确立。过去德育工作实效性差的根本原因之一是服从性德育,也就是学生必须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而不是应该做什么,怎么做。没有注意或者根本没有考虑学生在参与德育活动过程中的心理体验,德育教育活动是一种灌输过程而不是一个心理内化过程。事实上没有经过心理内化的教育就是实效性差的教育。自我教育的载体是学生参与活动,参与了就必定要产生一定的感性认识(这是教育过程),感性认识的积累必然产生理性的思考(这就是提高过程)。

(4)、这样的德育思路为学生主动参与德育教育奠定了基础。因为尊重学生人格,满足了学生的心理愿望,回避了教育过程中的矛盾,使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达成了一种和谐,学生从内心愿意参与活动。学生的参与使得活动实效性提高了,教师又会从实效性中体验成功,积极配合,配合程度的提高又会使教育更具实效性,这样,德育教育进入了良性循环。

德育目的的达成,使学生产生了参与成功的心理体验,心理内化过程促进了德育工作积极性的提高;德育实效性的提高,使教师看到了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效率,促进了教师观念的转变,教育过程的实施,使教师学到了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的教育方法,又促进了教师观念转变的进程。至此,观念的转变和方法的改进都不再是单一的行政干预过程,而是一种比较自然的、潜移默化的过程。

德育工作,以学生为主体观念转变过程的落实,带动了教师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观念的转变,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正朝着以学生为本的方向迈进。

三、加大校园环境建设力度,创设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

校园环境的重要目的是对师生的心理产生愉悦的刺激,通过这种刺激达到一种教育作用,根据这一思想,在实施校园环境硬件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始终重视“建设对学生心理的影响”,坚持了整体规划、一步到位、分层推进,逐步实施的原则。先后完成了红绿灯园、爱心园、体育园、数学园、化学园、玉兰园、樱花园的建设,建设中体现了环境育人的理念,对师生的视觉产生了愉悦的刺激,学校还更新了乒乓球台、购置了校园广播系统。现在进入校门,可以说是移步异景,景相连,构建了集音乐、体育、美育为一体的立体式校园环境建设构想。

四、通过教师心理素质的提高,影响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

篇(5)

二、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可行性

(一)高素质师资队伍为心理档案的建立提供专业知识保障2005年教社政1号文件及时提出了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和建议。文件要求各高校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大学生心理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队伍。这种要求反映了高校扩招的实际和高校自身建设和发展的需要。如果不及时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高校的质量和声誉将受到影响。目前绝大部分高校都建立了大学生心理咨询室,有专业的心理咨询老师,高素质的专业化师资队伍已初具规模,这为大学生心理档案管理的完善和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专业知识保障。

(二)计算机与网络的发展为心理档案提供技术支持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已经融入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并不断发展壮大,这为进一步完善心理健康档案的管理系统,提高其使用效率提供了技术支持。档案管理的现代化程度不断提高,各种各样的心理档案管理软件得到开发应用。目前出现的心理档案管理软件一般分为单机型和网络型两种:单机型仍然依赖纸笔测试,将所得的团体数据输入计算机,然后通过软件进行分析,并将统计分析结果存储在计算机系统中;网络型是通过计算机与网络技术来实现个人及团体的心理测验、分析统计与评估工作。

三、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建议

(一)加强相关师资队伍建设

1.扩大师资规模一定的专职师资规模是加强心理健康管理的保障。在发达国家,学校心理服务人员一般都占一个较高的比例。为了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加强学生心理研究,日本国立大学专职心理咨询老师与大学生的比例是1:5000—1:10000,而私立大学则为1:30O0~1:50O0。我国高校一般只有1~2名心理健康管理人员,与学生的比例约为1:15000,但是高校为数不少的思想政治辅导员应当成为心理健康管理队伍的强大后备军,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中“专职辅导员总体上按1:200的比例配置”的要求,经过近l0年的发展,高校辅导员队伍已形成规模,而且他们直接面对学生,容易与学生建立友谊和加强沟通,更有利于了解学生的心理问题。

2.强化专业培训大学生心理健康管理人员需要具备专业的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统计学、档案学等相关知识,掌握心理咨询、统计归档、跟踪服务的技巧和方法,因此强化心理健康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才能保证心理健康档案管理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在美国,心理辅导人员必须符合美国人事指导协会制定的标准,一般要求学校心理辅导人员具有硕士或者博士学位,要在心理学和教育学两方面都受过专业的训练。

(二)加快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系统开发

1993年北京理工大学开发出单机版学生心理档案管理系统,2000年王建中开发了心理测验与统计软件系统,目前应用比较广泛的是2004年开发出的金海大学生心理档案系统,这些都是单机版的大学生档案管理系统,便于档案的统计与分析,但建档和管理不方便。北京心知章文化交流有限公司1999年出版发行“心海学生心理档案管理系统”和北京安人测评技术有限责任公司2003年发行的“京湘学生心理档案系统(安人软件)”都是网络版,但这些系统重点在心理测试上,不便于高校心理健康工作者的归档、管理和操作,且在同时段测试人数过多时,容易出现瘫痪。2008年南昌大学硕士罗亮亮采用Application+XML缓存机制,以XML作为数据的传输格式,开发了一套网页版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管理系统,但这套系统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实践检验和推广。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系统的开发仍是一件任重而道远的工作。

(三)深入挖掘大学生心理档案的应用价值

建立心理健康档案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使用它,而目前许多数高校对心理档案的利用仍停留在诊断和筛查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层面,而忽略了绝大多数正常学生的心理需要。心理学家认为,心理疾病的形成大致经历心理危机、心理障碍、精神疾病、心理衰退四个阶段。心理危机是心理疾病的肇始,详尽、准确的心理档案资料,能够帮助心理健康工作者及时了解大学生身边发生的危机事件,有助于及早开展心理危机干预,防微杜渐。除此之外,心理健康档案还有更多使用价值。如法国,学校心理档案的利用更趋于综合化,把实践的重心放在三个方面:定向、预防、综合。心理健康专家通过建立学生心理档案了解和分析学生的心理状况,以帮助教师和管理者确定未来的教学方向,给家庭提出建议,帮助学生ca我评价。德国学校心理档案除用于特殊教育、行为矫治和学业指导外,还在学生的职业指导和定向工作中发挥巨大作用。这些国家的学校心理健康档案管理经过长期摸索,逐渐成熟,为我们提供了颇有价值的参考。

篇(6)

近年来,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一方面家庭中的独生子女数量增多,孩子受到父母过分的溺爱,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另一方面社会的飞速发展使小学生处于瞬息万变的大环境下,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而出现心理问题。小学生心理健康不仅影响他们的学习成绩,还影响他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因此,小学必须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依据“以人为本”的理念进行教学,不断推进素质教育,逐步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整个学校教育过程中全面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同时,小学教师必须具备健康的心理和心理学方面的知识,这样才能够在日常教学中更好地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严重制约了小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笔者根据实际教学经验,通过分析当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出现的问题,进而探讨新课程背景下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途径。

一、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缺少专业人员,部分教师业务素质有待提高。

许多小学由于师资力量的限制,没有配备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都是由政教处主任、团委书记、德育副校长、班主任等监管,谁有时间谁抓,但是他们基本都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心理教育培训,在工作中难以运用心理学知识引导小学生健康成长,难以帮助小学生改变性格上的缺陷,造成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表面上看是齐抓共管,统筹兼顾,实际上都是表面文章,没有发挥实际作用。一些小学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个人素质偏低,工作积极性不高,往往都是带领小学生观看教学视频或者电子课件等,不能对小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辅导。

(二)在辅导上偏重学校,忽视家庭和社会的配合。

目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大多偏重于学校教育,认为小学生只有在学校里才能够身心健康发展,完全忽视了家庭和社会的作用。实际上,家庭和社会在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方面也会产生巨大的影响。一个不和谐的家庭或者一个不安逸的社会都会造成小学生个性偏激,性格孤僻。一些小学还依旧施行“关门教育”的策略,以为通过上辅导课,搞心理辅导活动,或者聘请专家到学校进行讲座就可以促进小学生成长。其实,这样并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脱离了家庭支持、社会配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必然是片面的。心理健康的真正目标是锻炼小学生的意志和能力,提高他们对于学习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

(三)存在错误的认识,把心理健康教育当做摆设。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方面仍然存在错误的认识,经常会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处于从属地位,把心理健康当成摆设,仅仅是为了应付上级教育部门的检查。而且小学里常常将一些不能胜任一线教育工作的教师安排为心理辅导员,这些教师教育观念陈旧,教学方法单一,使心理健康教育名存实亡,似有实无。有些学校用闲置的教师作为心理咨询室,条件简陋,缺乏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学设施,也没有固定的资金投入,渐渐的小学生就对心理健康失去了兴趣。而且目前小学心理健康课程开设不完善,没有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整体教学体系中,只重视数学语文等学科的教育工作。

二、新课程背景下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途径

(一)积极开展师资培训,建立优秀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

近年来,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因此小学必须将心理健康教育提上日程,积极开展师资培训,逐步建立一支既有扎实基础又有丰富经验的心理专业教师队伍,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质量。学校必须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因为小学生容易受到外界干扰,如果不能拥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就很容易走上歧途。要把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放到与其他学科教育同等的地位,并且纳入学校的重点工作,使小学生获得更加全面和科学的心理健康辅导。要协调好心理健康与学科教学的关系,在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知识。还可以给小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定期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检查和考核,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二)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整体教育网。

学校要注意到家庭和社会在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积极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创新管理模式,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让小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获得更多的收获和启迪。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尤其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社会经验不足,家长要给予小学生正确的教育,给他们营造和谐友爱的家庭环境,鼓励孩子尊老爱幼和乐于助人。同时,学校要积极争取更多的社会力量的帮助,比如医疗、环保、公益等,充分利用各种有效的社会资源,让小学生享受开心快乐的童年。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只有将学校、家庭、社会的力量统一起来,才能获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三)全方位、多层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重视程度。

要想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挥作用,就必须积极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心理教育活动,比如可以根据学校的师资力量等情况合理建立心理咨询室,配备基本的教育设施,选拔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改善小学缺乏心理健康教师和心理健康场所的现状。要根据不同年级小学生的身心发育特点,开设心理健康辅导课程,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培养自我调节能力等,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规范的行为习惯,提高学习兴趣,用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为了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学校必须建立完善的工作任务和目标,并且定期进行自我总结和反思。

三、结语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小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是小学生成长的需要,而且是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基本要求,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要提高重视程度,秉承生本教育理念,遵循新课改的要求,加强师资配备,建立完善的协调机制,规范心理健康教育策略,加强与家庭、社会的结合,从而实现高效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篇(7)

1.1 健康教育的基本概念

“健康教育是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社会和教育活动,促进人们自觉地采取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2]。”实践证明,健康教育是促进健康、预防疾病行之有效的重要措施。

1.2 HBP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HBP是一种与不良生活方式有关的慢性终身疾病,单靠药物有时难以有效控制血压。患者对HBP病的认知水平和遵医顺从性及执行综合治疗方案的能力等诸多方面,对HBP的控制有极大的影响。HBP健康教育就是通过多种教育手段,宣传HBP防病知识,帮助患者建立完整的自我管理体系,提高HBP防治能力,从而全面有效地控制血压,防止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

1.3 教育的内容

包括:(1)HBP病的基础知识;(2)HBP病的预防保健知识;(3)HBP患者膳食和运动保健指南;(4)HBP患者的家庭急救知识和技术;(5)服用降压药的注意事项;(6)HBP知识解答。

1.4 教育的形式

门诊与社区相结合,发挥专家权威效应和环境氛围效应,采用居民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简便易行、行之有效的一切形式。

1.4.1 门诊教育形式

定期举办HBP知识系列讲座、专家门诊解答、健康教育处方、电话、医疗保健操示范、设立免费测血压服务台等。

1.4.2 社区教育形式

(1)板报、图片、宣传栏;(2)建立社区HBP病友之家,组织座谈会和集体活动(如保健操、太极拳等);(3)将HBP防治知识以快板书、顺口溜等寓教于乐的文娱形式推出;(4)在社区开展HBP防治知识竞赛活动。

2. HBP患者的管理

2.1 门诊HBP患者的管理

2.1.1 做好初诊工作,登记个人健康卡片,建立HBP专科档案并进入社区服务中心。

2.1.2 确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开出健康教育处方。

2.1.3 高危患者留院观察或住院治疗期间,病房护士负责患者HBP健康教育,做好出院指导,留存患者详细家庭住址和电话号码。

2.1.4 对门诊复诊患者,定期体检,包括测血压、心率、心电图、肝肾功能、眼底检查等,评估病情,指导合理用药。

2.2 社区HBP患者的管理

2.2.1 建立社区居民健康档案,对HBP患者进行跟踪监管。如家庭病床、定期上门测血压、预约门诊体检、电话咨询等。

2.2.2 制定家庭治疗护理计划,备好家庭健康日记,记录血压读数和病情变化。医护人员定期家访,评估计划实施情况并及时调整计划。

2.2.3 坚持不懈的健康教育,帮助患者树立长期保证血压稳定、保护心脑肾等重要脏器的意识,纠正患者及家庭对HBP病的认知和行为错误,提高患者遵医顺从性,杜绝随意服药行为。

2.2.4 社区普查及干预。每1~2年开展一次辖区居民血压普查,对居民生活行为方式进行相关调查,筛选HBP患者,评估HBP高危因素。在社区倡导科学养生,对不良生活、行为方式进行教育和干预,达到全面综合预防和控制HBP。

2.2.5 HBP患者的分类管理

2.2.5.1 老年HBP 60岁以上的老年人,收缩压≥187kPa及(或)舒张压≥120 kPa,称为老年HBP。血压特点为收缩压增高、舒张压下降、脉压差增大。一日内血压易上下波动,患者易发生性血压下降和低血压。脑卒中、心血管发病率高、致残率高。

治疗原则:降压治疗个体化,小剂量开始、联合用药。血压控制目标值以收缩压187 kPa,舒张压120 kPa为原则[3]。

护理要点:(1)测量直立、坐位和平卧位血压(一些自主神经功能异常者卧位增高,而立位下降);(2)注意观察脉压,脉压≥87 kPa时,要警惕心脑血管意外发生;(3)注意避免使用易引起性低血压的药物;(4)提高患者服药的依从性是控制血压的关键;(5)加强对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控制(如吸烟、肥胖、高血脂、高盐饮食、糖尿病等)。

2.2.5.2 高血压合并冠心病

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时,发生心脏意外(猝死或急性心肌梗死)的危险性增加。

治疗原则:长期降压治疗,血压控制在收缩压187 kPa,舒张压120 kPa以下,若出现心绞痛可将血压降得更低[4]。护理要点:(1)早期识别和控制冠心病的危险因素(高血压、高血脂和吸烟等);(2)明确和除去发病诱因(情绪激动、劳累和便秘等);(3)识别发病先兆(胸闷、胸前区不适和疼痛等),正确掌握急救方法;(4)家庭备急救药品和物品(硝酸甘油、氧气枕等);(5)让患者和家属认识寻求医疗救助的重要性和救助方法。

2253 脑卒中

脑卒中致残率高,恢复期漫长。发生过脑卒中的患者脑血管事件复发率为每年4%,与血压水平有直接关系。因此,曾发生过脑卒中的高血压患者应认真接受降压治疗[5]。

治疗原则:控制血压,预防复发,早期康复训练,最大程度地恢复功能和能力。

护理要点:(1)加强心理护理,消除不良情绪,坚定生存信心;(2)发挥家庭、社区的支持作用,创造良好的康复环境;(3)帮助和指导患者,循序渐进地进行康复训练计划;(4)将现代康复技术简单化和实用化,使患者和家属乐于接受,易于掌握。

2254 糖尿病高血压

既往研究表明,糖尿病(DM)患者较非糖尿病患者发生高血压的比例高25倍,且两者并存时,其危险性相乘,导致冠心病、心衰、脑血管、周围血管和微血管危险性增高[6]。糖尿病高血压是一种慢性终身性疾病,患者及家属的主动参与和正确配合,在综合治疗方案中占绝对的主导地位。

治疗原则:综合治疗(即饮食法、运动疗法、药物治疗、DM教育和血糖监测)原则,强调控制高血压与控制高血糖同等重要。目标血压为173/113 kPa。

护理要点:(1)长期的健康教育是现代综合治疗的首要疗法;(2)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提高患者遵医顺从性;(3)严格督导基础治疗,包括戒烟,减轻体重、减少盐的摄入,改变饮食结构,降低饱和脂肪,增加水果和蔬菜摄入,加强运动等;(4)加强用药知识教育和正确服药的指导。DM病人的药物治疗必须与基础治疗相结合;(5)注意预防低血糖

和直立性低血压;(6)提高患者的自我监测、自我护理和预防保健能力。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编著.社区常见病诊疗规范.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10

2 黄敬亨主编.健康教育学.第2版,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2

3 孙宁玲.重视老年收缩期高血压的治疗.中国医刊,2002;37(10):16~7

4 吕卓人.特殊人群高血压的治疗原则. 51lunwen.org/ 中国医刊,2002;37(10):3

篇(8)

2结果

2.1一般情况本次研究高血压患者385例,平均年龄(57.29±10.08)岁。在1年半的健康管理过程中,失访11例,其中男性7例,女性4例,失访率2.86%。

2.2健康管理前后高血压认知水平比较经过1年半的健康管理,高血压患者对高血压的诊断标准、高血压必须坚持长期治疗、高血压的主要危害及自己血压水平的知晓率分别从管理前的4.42%、60.26%、37.40%和52.21%提高到18.45%、90.37%、78.34%和94.65%,各比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愿意接受社区责任医生管理指导的愿望没有明显提高,但愿意接受管理的比例达到95.99%。

2.3健康管理前后血压控制情况经过1年半的健康管理,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达标率从24.94%上升到66.04%,管理前后农村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达标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9.43,P<0.01)。

2.4健康管理前后患者生活行为方式变化情况经过1年半的健康管理,饮酒率从43.64%下降到31.02%,坚持低盐饮食率从8.83%上升到18.98%,健康管理前后农村高血压患者的饮酒和低盐饮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吸烟和体育锻炼的比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本次研究显示,对农村高血压患者实施健康管理后,患者的认知水平发生明显变化,对高血压的诊断标准、高血压必须坚持长期治疗、高血压的主要危害及自己血压水平的知晓率分别上升到18.45%、90.37%、78.34%和94.65%,说明实施健康管理能明显提高患者对高血压的认识。虽然管理前后愿意接受社区责任医生管理指导的变化不明显,但愿意接受管理的比例达到了95.99%,表明农村高血压患者都希望参与管理、接受社区责任医生的服务和指导。

篇(9)

中图分类号: G62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9-0244-01

高年级小学生正处于成长中的关键阶段,身心平衡发展对这一时期的小学生尤为重要,不仅给他们的学习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同时也对他们今后的人生道路划定了主基调。当前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学生全面发展中的一项重要因素。随着素质教育进程的不断推进,心理健康教育也越来越受到小学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的历史性跨越。但是纵观当前的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特别是高年级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还存在一些比较棘手的问题困扰着学生的学习、交流、成长。

1 高年级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

1.1学习中表现出的心理问题

高年级小学生与低年级小学生的一个最大不同在于学习任务的突然繁重。低年级阶段学生的在校生活总特征表现为学习与游戏相间,在维护低领儿童天性的基础上传授必要的知识。但是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以及课程规律的不断显现,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越来越多,他们因此也需要投入越来也多的学习时间。而且学习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也越来越多,例如作业增多,考试难度和次数增多,听课的重要性不断上升[1]。因此这种变化给高年级小学生心理带来一定挑战,课堂上心神不定、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比较明显,考试失败给他们的自信心也带来挑战,因此如何在这一时期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和疏导工作对他们来说非常关键。

1.2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

高年级小学生人际关系内容会更加丰富,他们要比以往面对和接触更多的同学、更多的老师。因此这些人际关系处理也会成为他们在成长道路上绕不开的一个问题。而且在处理人际关系的过程中也是暴露这一阶段小学生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领域。有的学生在与身边同学相处交流的过程中自卑畏缩,而有的学生又表现的盛气凌人,甚至有攻击行为和暴力倾向。总之,心理问题在这一时期的人际关系中表现的非常明显,处理人际关系是人作为社会人必须应当具备的一项基本能力,小学生应当在这一阶段就有意识的培养和塑造这种能力,如果此时“欠账”,则对他们今后的负面影响将是长久的、无形的。

1.3个性心理问题

个性心理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内容,它是表现在学生身上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个性气质。个性因人而异,从理论上讲没有优劣之分,只有类型不同。但是每一种类型都有自己的“过度”和“不及”。高年级小学生是个性塑造的关键时期,在这个个性形成的关键阶段他们很容易受到外界和他人的影响,对于一些不健康心理如不及时发现和纠正会对他们造成很大伤害。高年级小学生正在由以前的以家庭为主的生活圈子开始迈向以老师和学生为主的生活圈里。在这一过程中他们首先要解决的是家庭依赖,在走出家庭融入到新环境的过程中会面对诸多问题,例如与同学的矛盾纠纷,在被老师责怪之后如何处理这种负面情绪。处理的结果很可能就是他们性格形成中的一项重要因素。因此这一时期的个性成长需要给与更多的关怀和帮助。

1.4成长发育中的影响。高年级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也会在他们的成长发育中显现出来并造成一定的影响。高年级小学生逐渐进入青春期发育,心理素质和生理机能上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这种成长带来的改变首先会引起他们自身对自己的好奇和不适应。这一时期他们开始关注自己的外貌和异性对自己的评价,同时情绪化的行为和心理也会逐渐增多,这些问题都是需要心理健康教育重点解决和克服的成长的烦恼。

2 加强高年级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高年级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综合体系,他需要学校、家庭和学生自身三方面协调努力,共同进步才能取得一定的成效,而且在这些问题处理过程中还要不断的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理念和具体模式。具体来说三者应当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2.1父母应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良好环境

家庭环境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非常重要。父母应当营造一个和谐的家庭氛围,多多关注学生在生活细节中表现出的微妙变化,以正确的方式处理学生面对的心理问题。同时,父母也应当做好孩子的榜样,以乐观的、积极的态度处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的老师,父母的行为和心理气质也是孩子学习和模仿的对象。因此父母注重自身素质的完善,不断地充实学习教育理念。在平时生活中注重与学校和老师的交流,全面了解学生的状况,及时跟进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所处的阶段和状况,科学的有针对性开展家庭教育。

2.2学校应采取的对策

学校在高年级小学生心理健康方面负有重要责任,在传统的小学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没有作为一项独立的工作设置,二是由班主任兼任。但是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和教育质量不断提升的趋势。这项共走必须独立于其他学科之外,成为小学阶段素质教育的具体内容之一[2]。为此,学校和科研部门应当组织编写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创建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以科学的理念和措施大力创新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过程中首先应当制定教育目标。教育目标的制定既要考虑我国人才成长和培养现状,又要对未来人才素质需求状况作出合理预测和判断,确保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够为未来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另外,还应当对学生实际心理素质进行详细的调查研究,不断调整教育措施、完善教育模式。

2.3高年级小学生自身应采取的对策

小学生在心理素质完善的关键阶段自身也应当采取一些卓有成效的措施。但是这一阶段的学生会对心理素质的认知显然无法使他们有意识的自我教育。因此学校和家庭应当做好引导工作,鼓励学生自己主动参加有利于心理素质完善的社会活动。在社会交往中锻炼和培养自己的心理素质,例如夏令营、兴趣小组、体育竞赛、文艺活动等等。这些活动对培养积极向上、乐观自信的良好品格和心理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心理健康教育还应当告诉学生学会判断和区分正确的心理状态和负面的心理状态,帮助他们自己克服这些不良心理的影响。

篇(10)

吉大管理学院EMBA专业的学习生活即将结束了,谨以此文献给在吉林大学求学期间在学业上教授过我及生活中帮助过我的所有老师、同学及朋友们!吉林大学一直是我深造的理想学府。

在这里我不仅聆听了当前最前沿的管理学专家的学术论点,而且还出国游学亲身感受顶尖学府的专业水准,走进企业学习优秀企业的管理经,真旳是收获颇丰。这里谨向各位老师表示深深的谢意和敬意,!我十分有幸在吉林大学度过这一段求学时光,马上离别在即,但心中不免依依不舍!

首先,我要感谢我论文的指导老师一巩顺龙副教授,在此文的构思及写作过程中,都得到了巩老师的悉心指导和大力支持。巩老师严谨的学术态度、精益求精的治学理念深深的激励着我,将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使我受益匪浅。在这里祝老师及家人身体健康,幸福快乐!

其次,我要感谢吉大管理学院EMBA中心的所有老师们,没有你们对教学课程及授课老师的反复斟酌,就没有我们可以聆听国内顶尖专家教诲的机会;没有你们对教学活动的精心安排,就没有我们更深入的理解消化课内的理论知识的机会;没有你们对学生日常生活的细心照顾,就没有我们的优美舒适的就读环境。

同时,感谢评委老师们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评阅论文,为我们答疑解惑!千言万语,万语千语,汇成两个字——感谢!因为你们我会更加坚定向着我的梦想飞翔,带上所有的感激和祝福。

论文致谢二:

在华东理工大学度过了两年半的紧张学习时光,系统地学习了工商管理的各方面知识,深深的佩服各位专业老师的学识,从中我不仅学习到管理知识,而且学到很多做人、做事、做学问的道理,在此表示真挚的谢意。

在论文即将完成之际,我要感谢我的导师于立宏教授。在论文撰写的整个过程中,从论文选题、到撰写开题报告、最后到正文撰写,于老师都提出了很多宝贵意见。于老师指出的每一个问题,指导的每一个思路,都使我有醍醐灌顶之感。给我感受最深的是于老师严谨治学的态度,无论从格式规范、论文要点、还是文章结构,于老师都不厌其烦,给予我及时的帮助,使我能够最后顺利完成论文写作工作。

在此我要感谢华东理工大学MBA的所有老师,你们无私的奉献精神和爱岗敬业的治学态度,不仅使我对管理理论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将理论和自己的工作互相印证,受益匪浅。而且使我能够将所学理论应用于对现实问题的分析和解决,继而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

感谢我的各位同学,是你们的无私帮助让我感受到重新走进校园的温暖,在我的论文写作过程当中,多位同学为我提供了信息支持,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最后再次感谢华东理工大学为我提供了宝贵的学习机会,使我能够走上一个新的平台,幵始一段新的人生!

论文致谢三:

经过不懈的努力,我的毕业论文终于完成了,作为一家上市公司的高管,参加EMBA学习的目的是为了系统的学习工商管理的理论知识,了解和借鉴更多课程案例,为日常工作充电、更好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通过近两年的课程学习,我认为是非常有必要和及时的,论文写作的过程是对我学习和人生态度的一次测试。两年的EMBA学习即将圆满结束,离别临近,怀着一颗感恩的心,衷心的道一声“谢谢”!

感谢我的论文导师阮永平教授,阮永平教授在任教之佘还担任多家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对我国上市公司的政策法规、综合治理、市值管理、股权激励等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在论文的选题、开题、案例的选择、论文结构设置的整个过程中给予我耐心指导和大力帮助。阮教授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诲人不倦的风范都是我学习的榜样。

感谢华理商学院的各位教授和老师,使我在学习和充电的同时,能够一睹教授们的风采,这是我人生中一段难以忘怀的特殊记忆。

感谢20XX秋季班的同学们,和你们在一起太开心了!虽然大家来自五湖四海、来自各行各业,但是我们就像一个大家庭,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我在每个同学身上都学到了很多,结成深厚的友谊,未来的路大家要共同走过。

最后,衷心感谢在百忙之中对我论文进行评阅和参与答辩的各位专家评审,辛苦了!

论文致谢四:

两年多的校园学习生活又将结束,参加工作16年后,又回到校园,回味大学的学生时代,在学到知识的同时,自己的心灵也享受到了一种纯真的宁静,同时也结实了新的老师和新的同学。尤其在自己毕业的母校,重新回来学习,这份情感越发的醇厚。

首先感谢母校给我第二次回到当年这个熟悉的校园学习的机会,在我参加工作后,随着工作经验越来越多,感到自己的知识越来越不够用的时候,我有幸能在吉林大学管理学院继续学习深造,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拓展自己的视野,找到了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其次感谢管理学院的各位老师,在我学习期间,给予我学习、生活上的关心和帮助。让我看到了为人师者的风范,也使我对“责任”这两个字有了更深的理解。

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又认识了新的同学,在他们身上我依然学到了很多知识和做人做事的道理。在此也一并感谢在学习和生活上给予我关心和帮助的同学们。

最后我要感谢我的导师徐颖教授,感谢您在我学习过程中对我的辅导和帮助,更要感谢您在我论文写作的过程中牺牲了大量的个人时间给予我的悉心指导,让我受益匪浅。

再一次感谢吉林大学管理学院为我们打造了一个这么好的学习平台,我坚信这将对我未来的人生产生更加深远的意义。

论文致谢五:

上一篇: 产品宣传方案 下一篇: 工程监理规范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