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23 03:36:05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化学生产实习自我报告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化学化工类专业实习是高校培养人才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可以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可以提升学生对知识的理性认识,是理论教学的继续、深化和检验,有助于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一、化学化工类专业学生实习现状
近年来,由于各种原因,高校化学化工类专业实习受到明显的制约,化学化工类专业实习环节严重弱化、实习难等问题越来越突出[1]。主要表现在:(1)企业不愿意接纳学生实习。(2)学校实习教学的目的、要求与现场实际脱节;实习实践环节的投入短缺。(3)学生无心实习,实习走马观花。实习教学流于形式。教育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而质量源于管理,所谓管理主要包括三方面,即目标、资源、组织。为此,本文针对专业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目的,借鉴其他院校的有益经验并结合本专业实际情况,尝试在遵循教育和认识规律的前提下,对化学化工类专业学生实习通过管理的内涵创新来解决以上问题。
二、化学化工类专业学生实习管理创新措施
1.加强实习目标管理。由于缺少完善的实习目标管理体系,一些校外实习流于形式,甚至变成参观式或放羊式实习。在实习管理活动中,通过目标管理,可以把实习目标分解为战略性目标、策略性目标以及方案、任务等。一方面通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主观能动性得以充分发挥,增强对其所学专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使实习战略目标与社会需求和学生就业目标一致,另一方面学生通过接触生产实际,学习生产过程,加深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独立工作能力,使策略性目标定位于铸就学生的专业创新能力、自主创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并将实习计划的贯彻执行建立在学生与指导教师的积极互动的基础上。
2.加强实习资源管理。实习活动的实习资源主要包括实习基地、实习师资、实习经费。抓住这三要素,才能发挥最佳效益。(1)充分发挥学校的技术和人才优势,开展形式广泛的产学研合作[2],加强实习基地建设管理。实习基地是开展实习活动、巩固提高理论教学成果的物质基础。企业不愿意接纳学生实习的原因,主要是首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环境下,企业出于经营成本的考虑,对于不能给企业带来实质经济效益的活动一般不愿意考虑。其次,企业对接纳学生实习有较多的顾虑。如果学生在实习期间发生安全生产事故将给企业带来很大的不利影响(如赔偿、诉讼风险,依据目前安全生产法规给企业的处罚等),接纳学生实习也对企业正常生产造成干扰。基于以上各种顾虑导致企业对接纳学生实习持消极态度。但我们可以充分发挥学校的技术和人才优势,采取产学研合作措施,抓住企业科技进步的关键,以学生为载体向企业提供人力智力支持,如我们可以通过为企业提供科技信息、技术咨询、培训技术,积极承担企业委托的技术开发项目,优先转让基地方面所需的技术成果,帮助企业攻克生产中的技术难题,提高企业的新产品开发能力,与企业建立紧密的互惠互利的合作关系,使企业获益,提高企业积极性。(2)充分发挥学校的技术和人才优势,产学研合作为突破口,缓解实习经费紧张局面,加强实习经费管理。实习经费是确保该环节实施的必要保证,现在高校在教育教学观念上还是重知识轻能力,把实践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形式,一旦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发生冲突,往往牺牲实践教学。由于对实践教学重视不够,导致部分学校教学实习经费十几年不变,另一方面,近年来的扩招又使得教育经费短缺,高校便往往挤压在实习教学方面的投入。两方夹击,导致实习经费更加短缺,要增加实习实践环节的投入难度也随之增大。通过产学研合作及其他渠道,利用自己的专利、技术和研究成果,兴办新的产业实体或直接服务于生产经营第一线等方式,吸引企业和社会资金积极参与办学,弥补了教学资金投入的不足,逐年改善了办学条件和教师待遇,由此进一步增强了办学的活力,促进了专业和学校的发展,形成了较好的良性循环。(3)充分发挥产学研合作机制,建立一支优秀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教师是整个实习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在实习活动中的作用直接决定了整个实习效果的成败。这要求教师既有宽厚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较深的学术造诣,又有熟练的操作技能。然而学校教师一般具有扎实的本学科前沿知识与技术,但往往实际应用经验不足;因此我们大胆尝试在校企合作模式下,实行校企双导师制,通过聘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来担任学生的校外导师,由于企业导师尽管对学科前沿知识和技术了解不多,但往往具有丰富的现场经验,了解企业的技术需求,这样一来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就能形成优势互补,从而使老师能更好地应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更好地引导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3.加强实习组织管理。(1)合理安排实习时间。由于管理模式单一。为保证校内教学的连续性,学院在实习时间安排上还在延续过去多年的做法,即成批量进行,每次实习的时间比较短,没有考虑到企业的生产实际,许多学校几乎都是集中在同一时间安排实习,导致在较短的时间内企业需要接纳大批量的学生同时实习。学院专业实习安排在第七学期,特别是毕业实习安排在第八学期,在这期间学生面临找工作、考研、考证、出国联系等压力,根本无心实习。由于实习是由学校、企业、学生三方的主体参与,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在实习时间安排上,要兼顾企业、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原有的教学计划进行灵活地设计,保证实习时间的充裕完整。(2)加强理论知识学习,做好实习前的准备工作。学生对毕业实习,大都有一种兴奋和新奇的心理。在实习前教育中,我们要求学生准备实习的有关资料安排学生到图书馆或网上查阅与化学化工类实习车间工艺有关的资料,使他们全面地了解该工艺国内外的发展现状,以及同类产品的更为先进的生产方法,实习计划安排表等提前发给学生,让学生了解实习目的、任务要求、具体步骤、考核要求等,从而更有效地、系统地指导学生进行认识实习。通过邀请实习基地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等相关专家作报告或座谈,让学生了解专业相关企业的生产情况、管理模式、专业相关的技术难题和研究热点问题,加深对所学专业知识的理解,拓宽知识面,为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3)认真做好现场实习。现场实习是实习的核心内容,通过现场实习可培养学生熟悉和适应现场工作的能力[3],缩小课堂教学与生产应用实际的差距,使学生了解化工生产实际情况,适应现场的工作氛围和工作方法。为了把这项工作落到实处,我们做了很多细致的工作。首先,我们请现场经验丰富的工程师给同学们现场讲解生产的工艺原理、流程特点、生产操作控制的主要指标及主要质量控制手段等知识;其次,指导老师对学生进行指导,检查学生实习情况,督促他们进行听、记、看,在此过程中,若发现有不认真实习的现象,就给予批评教育。另外,我们还与学生一起倾听现场人员讲解,这样便于发现必讲的内容是否被遗漏,以便向现场指导人员及时提出予以补充,并结合现场实际对学生进行口头提问,以便启发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对学生尚不清楚的地方进行补充讲解。
4.规范实习评价体系。建立一套规范科学可操作性强的实习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对于全面、公正地评价学生的实习成绩,帮助学生充分认识自我是极为有利的。因此我们尝试突破以往以实习材料作为评定学生实习成绩唯一向度的做法,采用企业考核与学校考核相结合、过程考核与职业能力考核相结合的全面、客观的实习考核评价方式。(1)实习单位鉴定考评。实习单位领导及实习工作具体指导人员是学生实习全过程的直接见证者。在实习结束前,厂方领导或技术人员就本岗位所需掌握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生产实际知识设计试题,对学生进行测试,并参考完成实习任务的质量、独立处理事务的能力等情况对学生给出鉴定意见及鉴定评分。(2)学校指导老师现场检查考评。指导老师在现场实习进行到一定时间后,就实习岗位的作用、工艺流程、工艺条件、设备、操作、控制等方面的问题设计好题目,对每个学生进行现场提问,要求学生现场回答,根据答题的情况给予学生客观评价。(3)实习态度和表现成绩的评定。根据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表现,通过考核学生的工作认真负责程度、出勤守纪情况、厂方鉴定、公共关系、定期与指导老师联系和汇报情况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客观评价。敦促学生为了获得这一部分的良好成绩,重视实习过程。(4)实结报告考评。实习结束后,要求学生提交书面材料,内容包括:实习技术总结、实习体会和对实习的意见与建议。通过撰写实习报告,使学生在实践中学到的知识进一步得到巩固和升华,指导老师认真阅读学生实结和意见可以为学校指导老师全面掌握学生的实习情况提供参考依据,为今后的校外教学实结经验。
三、总结
解决高校学生实习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政府、学校、企业、社会、学生等方方面面,关系到科教兴国和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等国家战略的贯彻落实。如何解决当前实习管理的滞后,构建生产实习管理新模式,还需解放思想,求真务实,坚持创新性学习,不断进行管理内涵创新,建立一种新的长效机制,形成强劲的、可持续发展的创新能力,把实习管理创新的成果转化为常规管理,才能探索出真正适合体现素质教育的生产实习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董超俊.大学生生产实习面临的困难与对策[J].教育发展研究,2001,(3):82-84.
[2]张新厂,钟珊珊.产学研联合培养复合型研究生模式探讨[J].高等教育研究,2009,30(1):57-60.
1.顶岗实习网络教学管理的必要性
加强顶岗实习教学管理是实训课程特点的需要。高职院校的顶岗实习是在学生完成基础课和专业课后进行的教学环节。通过顶岗实习,使学生全面了解企业生产运作,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下,体会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上产生一个飞跃。顶岗实习是强化学生应用能力和实践技能的重要途径。
高职院校顶岗实习的教学过程包括实习动员、实习指导、效果评估和流程反馈等相关环节。通过校企之间的共同管理,使整个教学过程规范化、制度化和集约化,保证实习活动科学有序地进行。过程管理要求做到环环相扣,不断纠正偏差,形成正反馈,做到六个落实:即计划落实、大纲落实、指导教师落实、经费落实、场所落实和考核反馈落实。在项目选题上要紧密结合教学、科研和生产实际,在时间安排上结合计算机专业特点合理规划统筹,使顶岗实习真正成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新能力的主要教学环节。
2.顶岗实习网络教学管理成果概况
高职院校顶岗实习为实现全面、动态管理学生的实习,需要包括的主要功能模块有学习资源模块、过程管理模块、在线交流模块、信息速递模块等。
2.1学习资源模块
学习资源模块的设立希望为顶岗实习学生提供一个学习和再提高的平台,为学生自我提高和发展提供帮助。学习资源包括专业学习资源、就业指导资源、相关政策制度等。
2.1.1专业学习资源
专业学习资源旨在为顶岗实习学生解决实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困惑提供专业知识、技术、信息方面的支持,包括各专业课网络课程、技术操作教学录像、专业学习论坛等。专业课网络课程可以让实习学生重返课堂,回顾、强化那些淡忘的知识,及时填补实习中遇到的知识漏洞;技术操作教学录像手把手教会或强化学生对仪器、设备的操作方法或某项技能,使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能够自信满满地动手完成每项工作;专业学习论坛网站为学生提供大量的专业、行业领域相关的产品信息、技术交流、应用数据库等服务,为学生拓展知识、开阔眼界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和帮助。
2.1.2就业指导资源
在学生顶岗实习初期,就业指导资源帮助学生做好实习、就业前的思想工作、心理准备,避免学生在实习初期因环境、角色发生变化而产生心理波动。该部分可以包括学生离校前系部的顶岗实习动员会议纪要、学院就业指导信息和就业指导网文集粹等。就业指导资源就像顶岗实习学生的指路明灯。为其指明成长发展之路,必不可少。
2.2过程管理模块
过程管理模块是顶岗实习网络课程实现全面、动态管理顶岗实习的关键性模块。该模块主要由实习指导记录、实习周记提交及评阅和实习考核三部分组成。
2.2.1实习指导记录
顶岗实习指导的方式主要有实习走访、通讯指导(电话、QQ等)、顶岗实习网络课程在线交流等。实习指导记录能够第一时间反映实习指导情况,如各位指导教师的指导记录、实习纪实,都全方位、及时、准确反映了顶岗实习学生的学习、工作、生活情况,以及指导教师答疑解惑的过程。
2.2.2实习周记提交及评阅
实习周记是学生顶岗实习过程中每周的学结,是考察学生实习质量的重要参考。鉴于此,在顶岗实习网络课程网站上有必要实现学生提交周记和教师评阅月结。要督促学生每周按时提交周记, 同时教师应及时评阅周记并将当月周记评阅成绩和意见及时反馈给学生。没有按时提交周记的学生,由指导教师直接联系询问,并提醒提交周记。
2.2.3实习考核(毕业答辩)
实习考核方式为校企联合考核。在顶岗实习期满时.学校根据实习指导教师对学生实习过程的掌握情况和学生提交的实习周记、实习报告等材料对学生实习情况进行考核,占一定权重;企业相关人员对学生的实习考勤、实习效果给出评价,占一定权重。两方面考核结果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即得到顶岗实习学生的实习成绩。实习考核方式及考核成绩由顶岗实习网络管理的实习考核栏目通知和反馈给学生。该成绩反映出学生的顶岗实习是否合格,是否真正由一名高职生转换为一名一线职工。另外,顶岗实习网络管理还可以借助数字化平台后台的跟踪统计功能,判断学生使用网站的情况,很好地协助指导教师把握实习学生动向,因人施教。
2.3在线交流模块
顶岗实习课程授课形式的特殊性决定了指导教师无法做到长期现场指导,而且指导对象是分散的,所以在顶岗实习网络课程网站上设立在线交流模块是必要的。在线交流模块包括在线答疑、调查问卷、交流互动等栏目。该模块实时性的特点,能够让指导教师第一时间了解到学生的学习、工作、生活情况,让学生第一时间获得课程指导和疑难解答,很好地解决了顶岗实习课程指导不及时的难点。
3.顶岗实习网络教学管理成果应用情况
3.1管理方便有效
通过网络管理平台教师与学生交流方便及时,能够随时掌握学生工作状况,帮助解决工作中的各种问题。同时可以准确掌握学生顶岗实习工作单位,杜绝私自更换实习单位的情况。
3.2总结报告客观真实
学生将实习岗位的工作内容、岗位职责、工作流程、经验体会等整理成一份技术总结报告。总结报告必须与实习周记的内容相一致,使得学生必须认真总结实习期间的工作岗位、体会,从而避免传统顶岗实习考核中周记与总结报告同时上交,造假抄袭严重的现象。
3.3生产实践密切结合
学校教师通过批阅周记以及实习报告能了解企业生产一线的新理念、新知识、新技术、新设备、新方法等,有利于教师更加了解行业企业发展动态,积累实践教学素材。
虽然我们开发了顶岗实习网络管理平台,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他也有自身的缺点。因此我们还要积极配合实习单位工作,加强与实习单位企业指导教师的联系,了解学生在实习单位表现情况、工作完成情况等。同时,教师要到学生实习单位进行顶岗实习巡回检查,与企业沟通,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同时不断完善网络管理平台中不足的地方。
4.结束语
实践证明,对高职院校顶岗实习进行网络化教学管理可以实现学院主动管理学生顶岗实习,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交流活动,接受管理,企业参与评价学生顶岗实习质量的良好态势,为确保实现高职学生顶岗实习人才培养目标奠定了坚实的行为基础。 [科]
【参考文献】
高职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是高职院校基础能力建设的核心,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不断增强服务经济社会的一项综合性、长期性的基本建设;是学校抓内涵、抓质量、上台阶、上水平的突破口和着力点,也是学校做大、做强、做优的重要途径之一。
高职院校的实践性教学应注重对学生综合实验能力的培养,即不仅要对学生动手能力加以培养,而且要对学生的实验观察分析能力和科研素质进行全面培养,要着眼于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教师在实验实训的教学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和使学生学会操作,更重要的是向学生传授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思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学品质,使学生具有潜在的发展能力(继续学习的能力,表述知识的能力,知识的运用和创新能力)。因此,加强高职化工专业学生实践能力是化工专业教学改革的一个主要方向。要使实训达到预期的效果,必须认真对待,抓好各个环节,强化质量。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确保实践环节
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建立以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模块式教学,包括以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为理论基础的教学模块、以专业课为业务素质的教学模块和以实验、实训、实习和设计等操作能力培养为主的实践性环节教学模块。同时规定各模块相应的教学内容、课程设置、教学方式、教学手段和考核方法,从而改变过去以学科知识为体系,忽视学生应用能力和动手能力的教学模式。
强化基础化学实验,夯实基础在工科化工类(化工、材料、药学、应化、食品、环境和医学等)专业实验课程体系与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中,应在牢牢把握化学系列理论课程在化工类人才培养中的基础地位和支撑作用的同时,强化实践能力、创新思维与意识的培养,拓宽基础,淡化二级学科界限,突破原四大基础化学实验课程及化工多门实验单独设课的课程体系。传统的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及物理化学等都有实验课,实验内容既重复又缺乏联系。通过实践,推出“基础化学实验”课,将上述几门课综合,以培养学生实验室动手能力为目标,重点介绍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原理和方法,注重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的培养和训练。内容包括化学实验基础知识、化学实验室基本操作技术、基本测量技术、分离技术、基本仪器使用、基础实验、提高实验和研究性实验等几部分。同时,将实验课独立设课,单独考核。这样既加强各门课之间的联系,又提高教学实践性环节的连贯性,为有限课时下充分利用时间,提高教学效率提供新的途径。
调整课程,合理搭配教学与实践在保证理论知识够用的前提下,适当减少理论课的课时,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课时。在实践性教学模块中,实验包括基础化学实验(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和分析化学)、专业课实验、综合实验和三性实验。实习包括认识实习(一周)、生产实习(两周)和毕业实习(三周)。设计包括机械制图大作业(一周)、化工设备课程设计(两周)、化工原理课程设计(两周)和毕业设计(十周)。实训主要安排化验操作技能培训(三周)。在学生中广泛推行“一种文凭多种证书”、“一专多能”,使学生毕业时成为有多种技能的人才。同时,将课程分为“必修课”、“限定选修课”、“任意选修课”三种类型,学生可根据社会需求和个人发展需要选课,这为实现学科间的知识渗透,合理组织和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创造条件,从而使人才培养的规格由单一型向复合型发展。
改进实训方法
改进实训形式采用参观见习、模拟仿真训练、岗位实训、毕业设计等形式。参观见习目的是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做到课堂理论教学与化工生产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这种方式使学生初步了解化工产品的生产工艺流程、常用设备构型、常见工艺参数的检测与控制方法、原材料和产品的检验与分析方法等教学场合。根据见习内容的多少,确定见习时间长短。模拟仿真训练主要针对化工类企业的高危险特点,利用计算机仿真的方法,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生产实践操作,增加见识,丰富知识,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岗位实训是实践教学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其实质是岗位技能模拟训练。这种方式适用于详细了解化工产品的生产工艺流程、典型设备构型及使用方法、典型的检测仪表及分析仪器的操作方法等教学场合。学生在完成全部理论课和实验课的学习后,进行毕业设计,将毕业设计与就业结合,到企业、实验室等生产实习基地实习,由实习基地的工程师、工艺师等校外特聘实习教师指导,参与生产单位的实际生产工艺操作与管理。同时,由实习教师与理论教师共同根据生产实际问题为每个学生确定毕业设计课题,使见习工作与毕业设计内容统一,学生可以以论文、心得体会、解决问题的方案、措施及设计项目为毕业设计内容。
实训基地建设模式结合行业背景、专业特色,走全新的“产学研”之路,建立具有高职特色的化工实训基地建设模式。即车间教室合一,就是将教、学、做的场所一体化。基地建设充分考虑了化工生产与专业教学的结合。如装置间留有较大的空间,便于教师组织教学,方便学生观察、操作、学习和探究; 实训室内布有黑板、投影、台凳,便于教师和学生在车间教室合一的场所内互动讨论、研究和学习等。教师师傅合一,就是将知识、技能、技术教学一体化。要做到这一点,师资队伍建设是关键。应实施“三双”师资培养工程,即培养“双师”、“双证”、“双语”师资队伍。学生学徒合一,就是将知识、技能、技术学习一体化。它改变了传统的学习方法,在实训室内学习,学生既是一个专业技能学习者,又是一个合格产品的生产者。作业产品合一,就是将练习与成果一体化。在实训过程中,学生在完成既定作业的同时,又在生产合格的产品。教学科研合一,就是利用实训基地,构建“结合教学搞科研,搞好科研促教学”的平台,实现教学和科研一体化。教师和学生充分利用实训基地中的创新实验室,结合教学、技术服务和精细化工研究所产品开发主攻方向,科学选题、立项,共同开发化工新产品。服务创收合一,就是利用实训基地资源开放、共享,实现社会服务和创收一体化。学院充分利用化工实训基地,在培育人才的同时,又能根据需要为行业、企业提供人员培训、技术和智力服务。
建立质量评估体系,确保实训效果实训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对化工生产基本操作规程的熟悉程度,因此实习考核应重点放在考核学生的技能上。考核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在实验课的考核中,采用化整为零的考核方法,分实验前的预习评分、实验中的操作评分、实验后的数据处理和实验报告的质量,最后进行实验的理论考核和操作考核,操作考核采用抽签决定考核题目,限时完成实验,当堂写出实验报告。平时和最后考核各为50%。实训考核分三部分:实训结束前现场考核,让学生讲解工艺流程,分析设备结构;卷面考核主要包括工艺原理、安全知识等;实训结束后还要写出详细的实训报告,包括听到的、看到的和想到的。毕业设计的考核包括设计态度即平时纪律、设计材料及答辩情况,综合考虑学生的敬业精神、工作作风、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并且建立相应的评分标准。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环境意识是环境行为的先导,影响和指导着人们的行为准则和规范。提高化工专业学生环境意识是环境教育的核心,对防止环境恶化和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通过采用化学知识来分析说明环境问题,使学生了解环境问题的前因后果及相应的解决办法,让学生了解、关注这些问题以达到培养学生的环境忧患意识的目的。同时,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例如,化学实验教学中要力求利用最少的实验药品,减少废弃物;实验完毕,启发学生利用已学知识对废弃物进行正确处理,使学生养成自觉保护环境的行为;实验教学与绿色化学联系最为紧密、最为直接,在实验教学中贯穿绿色化学思想;在课堂上,把可持续发展思想与化学教学中的德育结合起来;在学校内,可以让学生通过检测学校的环境,对学校的环境状况(空气质量、水质情况、垃圾处理等)做出评价,并将其与自己的利益和行为联系起来。
高等职业教育应当在重视理论知识教育的同时,加强实践教学,配备较强的、有实践操作能力的师资队伍,更快更好地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相当实干能力的实用型人才,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实践证明,通过以上措施构建的高职化工类实践性教学体系,效果明显。从毕业课题看,由学生结合就业自我选题,题目类型广泛,既有应用研究,又有工艺革新,范围包括应用化学、印染、橡胶、医用高分子和环保等很多领域;从毕业生就业、工作情况看,各用人单位对学生的动手能力表示欣赏。但是,目前的教学体系还不够完善,还需要不断探索和实践,使之更充分地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中国是个人口大国,十多亿人的生存与生存质量与精细化工息息相关[1]。近年来,精细化工的发展提高了国家的化学工业的整体经济效益,增强了国家的经济实力。当今,精细化工已成为世界化学工业发展的战略重点之一,也是化学工业激烈竞争的焦点之一。因此,精细化学品化学成为了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不可缺少的一门专业课。
传统教学方法,仅仅采用“一人授课——多人听讲——期末考试”的单一形式,教学方法较为单一、古板,授课效果也受到限制。于是,针对传统的授课方法,并根据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在本专业调整的新培养方案基础上,对精细化学品化学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进行了改革。
1 优化教学内容
在确定教材时考虑了“精细化工”的学科特点,它不同于基础学科已经具有完善的理论体系,精细化工领域的发展很快,产品更新迅猛,先进工艺改进速度快,用一本教材很难详细论述,同时教材的更新速度无法适应其发展变化,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自编讲义的方式解决了这一难题,它有利于教师在讲课中不断更新教学内容,补充本学科的最新发展前沿知识,也有利于教师将科研心得贯穿于教学,启迪学生的思维。主要参考教材内容主要包括染料、荧光增白剂、有机颜料、表面活性剂、涂料、香料、化妆品、农药,染料、荧光增白剂、有机颜料及农药方面的内容。
由于课程内容多但课时却有限(仅32学时),因此,在教学上应着重阐明具有原理性、方法性、规律性、创新性、代表性和前沿性的内容,略去不必要的生产工艺技术细节,注重培养能力,这样才能使学生在未来学习和工作中触类旁通,以不变应万变,为未来发展构筑宽厚的专业基础,获得广阔视野。
2 采用多媒体教学
精细化学品涉及的领域广,传统教学法“粉笔+黑板”费时费力,事倍功半,还吸引不了学生的眼球和兴趣。与传统的教学手段相比,多媒体教学优势在于能够实现“动态的问题形象化”、“微观的问题宏观化”、“抽象的问题具体化”、“表达的方式多元化”。依据教学内容,充分利用网上资源,引入最新动态和相关图片,部分工艺流程利用Flash进行效果渲染[2]。
3 实行开放授课
由于精细化学品这门课程内容较多,涉猎领域广,单独一位老师难于样样精通,因此,在教学中,我们除了主讲教师外,还邀请别的教师来客串讲课。这样可发挥各位老师的研究专长,结合介绍最新的科技成果及动向,提高课程质量,使学生能接触到最新最前沿的专业知识;同时,又提前接触各位老师的课题,为毕业设计(论文)及今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4 分小组分课题进行调研,并作报告
精细化学品种类繁多,发展迅速,更新频繁,为使学生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掌握精细化工的前沿领域和发展方向,培养学生独立寻找问题、确定问题、解决问题、评价问题的综合能力,采取让学生分组讨论并作调研报告的方法[3]。每个单元都留有2个学时,让学生自己讲。讲解内容由教师指定或学生自己选择相关的感兴趣的知识。要求学生自己利用课下时间,分小组搜集材料,并形成书面材料。在课堂上报告后,其它同学和老师可以自由提问,并进行讨论。这样可提高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也锻炼了即将就业的学生如何准备专业知识及如何展现自我。
5 精心选择课内实验,实施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针对课程内容以及实验室设施情况,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理解课上理论,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由于课时有限,我们设计了薄层层析板的制备、液体香波的配制、市售胶水的制备、抗氧剂双酚A的合成、环保固体酒精生产工艺五个实验。这五个实验的设计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加强感性认识;另一方面这些实验是与日常生活相关的精细化学品的制备实验,学生在制备完成后可以得到实用的产品,更有成就感。
6 带领学生进入工厂观摩学习,积累生产实践经验
为使学生获得更加直接的生产实践经验,本课程还设计安排了工厂实习的机会。联系当地精细化学品的公司,带领学生参观生产线,了解实际生产过程的设计、流程及经营、服务等一条龙的生产销售过程。这种实习过程既能培养学生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后继专业课的学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并且,通过生产实习,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加感性认识,把所学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学到从书本学不到的专业知识,并获得本专业国内、外科技发展现状的最新信息,激发学生向实践学习和探索的积极性,为今后的学习和将从事的技术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门课程经过以上改革实践,学生的学习效果较以前传统教学有很大突破。但毕竟教师才是教师是课程教学改革和实施的关键性因素,因此教师必须要有强烈的责任心,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学识水平,才能做到教学相长,才能更好的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理论-应用复合型精细化工人才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一、教学内容的改革
1.开展实习
随着我国高校的扩招,大学生就业越来越成为热点问题。目前,每年高校毕业生达到600多万,就业竞争非常激烈。而高校化工类专业人才培养规模扩张更是迅速,400多所本科院校开设了化工类专业,占全部本科院校的50%以上。对于枯燥的理论知识课而言,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穿去实习课程,会对教学质量有很大的保证。传统的理论教学需要进一步的顺应时代的发展来进行改变。在传统的实习中包含着安全教育、实习的实习前动员工作、生产流程,等等。
2.加强实际操作
在以往的教学环境中,学生看老师做。随着化工类专业学生的不断扩招,也进一步加剧了学生实习和就业的困难。有统计表明,广泛参与社会实习与实践的毕业生不仅更容易找到对口的工作,而且起薪也高于平均水平。学生自身动手能力得不到锻炼,这将会对以后的工作产生很大的影响。必须改变学生的这种动手能力差的思想意识。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大脑自然跟随者不断的思考,在不断地思考中就能不断的自我提高,不断发觉一些无法单从老师口中能体会的细节知识。要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成为企业的实用人才,就必须为学生创造与企业接触的机会,学生顶岗实习则是实现“零距离”上岗和工学结合的有效措施。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就会不断地产生疑问,伴随着老师的讲解和自己的不断操作与改进,实践操作的目的就达到了。
3.因材施教
根据化工产业所设涉及的方面很多,可以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对从事化学方面的学生,可以对反应原理加重理解与思考。对从事化工专业的,可以对工艺方面加强实践。从事计算机专业的可以注重一下仿真软件的开发和应用。对于从事环境生物专业的,可以对污水处理等反面进行一下探索与研究。还可以对企业的管理等方面进行学习。可以分配成不同的小组在企业中进行实习。在实习结束的时候写出自己的实习心得,并对当前的国内外企业进行调研,查阅相关资料及书籍对自己以后的职业有所了解。对自己的专业有更深刻的熟悉,使学生熟悉和了解科学研究的过程,为学生实践做好基础准备。
4.开展座谈会或进行远程会议
可以请化工方面的精英或是先进工作人员对学生进行讲座专题的,为学生剖析当前社会背景下的化工就业方向,以及具体的工作范围是什么。需要怎么为以后的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等等。也可以进行远程教学,远程沟通,可以与其他的学校进行沟通互相交流。不同的教学方式的碰撞,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教学应该与时俱进,专家可以根据最前沿的社会导向来做出前沿的科研课题而引入实践教学当中。例如,对合成氨厂的实习讲座,讲目前世界上合成氨催化剂的发展状况;另外,请本专业的教授,讲授与实践教学有关的科研成果,实时更新新鲜的教学内容。
二、教学多元化
1.多媒体教学
在新时期应该利用好现代化的设备来更好地进行教学。可以利用教师中的多媒体设备将国内的实习地点和国内大型化工企业的生产流程,化工设备的操作流程在同学们的事业中形象动态地呈现出来。让同学们在心中形成了一个雏形,为同学们更好地进行实际操作奠定了基础。让同学们在观看的同时,头脑中也在不断地进行着思考。另外,仿真软件的出现,为当今的教学起到了不小的作用。学生可以通过操作化工仿真软件中的常压减压蒸馏系统、催化裂化系统、合成氨转化系统等计算机模拟系统,实现对化学化工设备的安装、工艺流程设计、修改与调节等的动手操作。软件操作与现场操作的实际搭配,对教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2.教学方法的改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跟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地进行教学改进。需要在生产实习中,通过让学生自我学习,对学习产生主动学习的意向,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地找到更多的信息量,不断地自我探讨研究。学生也能通过自主学习对所涉及的领域有更深刻更扎实的理解。
另外,可以进行同学自我设问,自我解答。利用这个形式,可以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前提下,对自己所学知识的更深层次的探讨。还可以教师跟着当前情况进行课题的开发,引领学生进行课题的研究,研究实际中的问题。另外,在考核方面对学生也不能停留在过去的笔试部分,而是要对实习报告,纪律方面以及实际操作方面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考核,以笔试为基础。
三、结语
就时展前景来看,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更新,对化工类专业人才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我国高校扩招的背景下,为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化工类专业,应构筑以就业为导向的实践教学平台,按工学结合的思路强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促进高校和行业联合培养人才新机制的形成。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6)04-0127-03
农药在防治农业病虫草害、保证农业丰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已经成为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培养具有现代思想的农药科技人才已迫在眉睫。因此,当前大部分农业院校都设置了农药学相关专业,用来培育“三农”急需的农药学科技工作者。青岛农业大学自2005年创办我国第一个农药方向药学专业以来,在深入研究创新“3+1”人才培养模式[1]的基础上,对农药学课程体系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创新与实践探索。
一、课程设置与时代要求对接
(一)根据学生发展设置课程体系
农药学专业骨干课程体系由农药化学、农药合成、农药分析、农药生物测定及农药应用等课程构成,是一门理论、实验、实践紧密结合的“三位一体”的应用型学科。对人才培养来说,专业课课程体系设置尤为重要。因此,我们的改革首先从课程体系的设置开始:改变实验实践附属于理论教学的传统方式,将实验课、实践课独立设置,加强培养学生实验技能、科研兴趣、实践能力,做到大学教育与社会需求高度匹配。另外,传统的课程体系设置,往往忽视选修课教学,造成毕业生“千人一面”的格局,非常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鉴于此,我们加大了选修课教改力度:提高选修课程数量和要求,拓展、放大学生自我拓展的空间,为其更好地适应社会创造良好的条件。经过数年的探索与改革,我们对课程体系进行了优化(表1)。
(二)“四加一减”,重在技能培养
1.增加选修课:设置农药方向选修课26门,共848学时,要求最低选修216学时。大量的选修课程设置,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自我发展空间,有利于其根据自己的兴趣与强项进行选择,有效应对社会多元化要求。
2.增加实验课:必修课程实验与理论比例为1.3∶1.5,二者接近,总的农药学专业课程体系实验与理论比例为2.16∶5.02,比例合理。实验学时有所增加,学生动手能力得到训练,同时也培养了严谨的科学精神。
3.增加实践课:在校期间农药学专业实践课达到6.5周,折合195学时,超过必修理论课学时数,有效解决了当前大学毕业生实践能力差的问题,增强了学生干事创业的信心。
4.增加毕业实习学时:毕业实习为19.5周,加上第五学期、第六学期开始的科研训练与课程论文2周,合计21.5周,折合645学时。充足的实践时间,保证了学生科学思维得到系统训练,为以后工作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5.减少必修理论课:必修课只开设农药化学、农药合成、农药制剂、农药分析、农药生物测定等农药学体系核心课程,总学时150学时。有利于学生自我设计,更快、更好地适应社会。
(三)平台的建设与使用
严格地说,农药学是一门实验性科学,整个课程体系的各个组成部分必须紧密结合、有效运转,才能培养出社会适应能力强的农药学人才。为此,我们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建立了教学实验室、科研平台、研究室、实习基地等四个开放式平台(图1),并将其有机结合、高效利用,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二、教材体系的选择与完善
相对于医药学等传统学科来说,农药学是一门新兴学科,相关教材、教学参考书很不完善。例如,目前尚未有农药学方面的国家规划教材,而已有的教材也存在内容滞后等缺陷。为了适应新的时代要求,我们尽一切可能采用农药学权威著作作为教材,同时有针对性地编写完善了农药学课程体系必须的配套教材和教学参考书。目前,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或即将出版、由孙家隆编著或主编的农药学教材与教参有:《农药化学合成基础》(第一版)《农药学实验技术与指导》《现代农药合成技术》《农药化学合成基础》(第二版)《农药科学使用》《现代农药应用技术――杀虫剂卷》《现代农药应用技术――杀菌剂卷》《现代农药应用技术――除草剂卷》《现代农药应用技术――植物生长调节剂与杀鼠剂卷》《新编农药品种手册》《农药学实验技术与指导》(第二版)等。其中《农药化学合成基础》《农药学实验技术与指导》等已经被多所农药学相关院校采用为教材,《现代农药合成技术》获2012年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出版物奖一等奖。教材、教参的完善,使学生视野开阔,学习时有一种得心应手的感觉。
三、课堂理论教学多元化,加强思维训练
“多元化教学”指的是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案例教学、研究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手段并用,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互动式教学方法。
以多媒体教学为主导:全部核心课程(农药化学、农药合成、农药制剂、农药分析等)及部分重要选修课的教学,都已采用多媒体教学。我们对多媒体课件的基本要求是:条理清晰、图表丰富、图文并茂、动漫结合,讲授知识必须和生产实践、科学研究、学科前沿及学生未来发展相结合,摈弃“填鸭式”或“满堂灌”的教学方法。
以研究式教学为核心:这是我们近年来尝试的一种教学方法。将课堂教授的内容作为一个课题,以课题研究的方式向学生进行知识传授,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为以后从事科研工作打下基础。例如,在讲授《农药化学》课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时,我们将天然的毒扁豆碱作为一个课题,进行先导优化、创制经纬研究;同时将先导优化、生物等排、药效基团拼接等农药化学专业科研方法传授给学生,训练其发散性思维。以案例教学为依托:这是近年来我们大力推广的教学手段,即课堂教学以案例的形式进行。通过对案例的剖析与讲解,学生较深入地掌握知识要点,并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在《农药合成》课中丙溴磷的合成与生产教学中,我们将“丙溴磷的合成与生产”作为一个案例,通过“抽丝剥茧”式的分析,归纳得出如下合成路线图。[3]
根据合成路线,结合实例解析各种路线的优劣,从而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合成与生产方案的能力。
以网络教学为辅助:即充分利用学校网络教学平台及青岛农业大学农药学QQ群,与学生全方位互动。在每学期开始前将该学期课堂教学的课程简介、教学大纲、教学进度、教学难点疑点分析等传至网络教学平台及农药学QQ群,让学生提前对该课程有所了解,做到心中有数地进行预习、学习。在教学过程中,除课堂、课外答疑外,还在网络平台和农药学QQ群上进行答疑教学、作业讲解等,做到关键知识点课外答辩共用化、公开化,使全体学生受益。
四、重视实验教学,养成探索精神
(一)精选实验内容,实用与创新结合。实验教学应具有连贯性与梯度性,所以我们在设计农药方向药学专业培养方案时,学生实验以操作性和验证性实验为主。在此基础上,我们以提高实验技能作为《农药学实验技术与指导》的选题原则:和实际生产相关联的综合性实验占40%,设计性实验占40%,与科研相关的研究创新性实验占20%。力争每个实验都有与之对应的工业产品或科研课题,使学生实验过程中创造力得到有效激发,并享受到学习的乐趣。
(二)独立实验,突出能力培养。学生迟早要走出校门,进入社会,成为独立的社会工作者,自身的动手能力、工作的主动性、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至关重要。因此,我们要求学生实验必须一人一组独立完成。实验前,在学习与研读教材、查阅文献的基础上,形成各自的经教师点评与改进的实验方案;实验中,规范操作、记录详细,力争做到和科研紧密结合;实验后,认真归纳总结,形成一份包含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操作、实验记录、数据处理、结果与讨论、问题与思考等内容的规范性实验报告文本。
(三)单独考核,提高重视程度。实验课程全部与相关理论课教学分离,成为一门独立的课程,独立计算学分,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对实验课程的重视程度。考核由实验部分和期末考核两部分构成,比重为60%和40%。实验部分主要考察实验准确度和实验报告的规范性,期末考试则主要考核实验技术与实验操作。
五、实践教学,深入社会
实践教学分为两个阶段进行:在第六学期进行的农药学综合生产实习和假期进行的社会实践。其中第一阶段共4周,进行方式与内容如表2所示,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走出校门,深入企业,亲身参加生产,获取企业新工艺、新技术等知识信息,解决就业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
实践教学的第二阶段在第六学期后的暑假进行。暑假前,学生自由组成实习小组,在教师指导下进入社会,完成至少4周“真刀真枪”的岗位“职工式”的实践。时间和内容根据学生自我定位的就业方向确定,成绩由实习基地专家、学校指导教师共同确定。
经过两个阶段的实践活动,学校加强了与企业的沟通,学生对农药工业企业有了整体的认识,对自己的科研训练、毕业论文方向的选择及毕业后的发展方向有了清晰的定位,减少了盲目性;同时,也为产学研协同创新[5]打下基础。
六、提升科研训练与毕业论文的质量
科研训练、毕业论文采用导师负责制:学生、教师双向选择,每位教师指导的学生人数不超过6人。为了保持课题研究的连续性,相同的科研训练、毕业论文为同一位导师。科研训练在第七学期进行,主要内容为导师指导下的立题、文献检索、科研内容的基本素质培养,为第八学期毕业论文的撰写打基础。
毕业论文在第八学期进行,学生按照导师下达的任务书首先进行文献检索、立题研究,完成立题报告。报告经审查合格后,在导师指导下进行一项农药学方面的课题研究。课题分为理论型与应用型,以密切联系农药学科为要旨。为了保证毕业论文质量,我们加强了检查力度:三月中旬进行中期检查,主要查看毕业论文进展状况及存在问题,六月中旬进行全面的“盲评”与20%的重复率检索检查。经数年的坚持,学生的毕业论文质量得到大幅度提高。
七、建设师资队伍,“高、精、尖”全面发展
人才培养,离不开过硬的师资队伍。应学校要求,从2009年开始加大了在校教师培养和学科专家引进力度。目前,专职农药学教师17人,结构如表3所示:无论是职称、学历及年龄结构,还是访学与社会实践经历,都趋于合理状态。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23-0053-04
一、引言
顶岗实习是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必要途径;也是为提高人才综合素质,在实践教学体系中实施的重要环节。目前顶岗实习的途径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学院安排学生去长期与学校建立校企合作的校外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另一种是学校提供场地,让企业来校办厂,从而学校就近安排学生在校办厂顶岗实习。第二种形式顶岗实习对学校来说,场地提供困难,资金难以保证,而且校办厂难以一次性接受大量学生的实习,学生专业的选择面较窄。基于这些因素,许多院校的顶岗实习选择第一种形式。
根据资料分析及结合本院顶岗实习的实际情况,得出目前国内高职院校顶岗实习管理普遍存在以下问题:第一,由于缺乏实习全过程的原始信息积累,大多数学校采用传统的纸质材料考核办法,即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上交数份顶岗实习日志,在实习结束时上交实结报告、参加顶岗实习答辩等。由于实习前准备不充分、实习过程缺乏管理或管理不到位、实习后材料整理难度大等原因,难以科学客观地实现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测评。第二,实习过程中的监管、沟通手段、方法不是很多。由于校内指导教师和企业指导教师、学生进行沟通时缺乏有效的渠道、工具,以至于学生中途单位变化、心理状态变化不能及时跟踪。学生具体岗位操作的熟练度、技术掌握度,实际生产产品的合格率,学生是否了解企业文化,学生是否达到企业员工标准等很难收集了解,因此,教师对学生基本都是进行形式评价,无法全面衡量顶岗实习成果。第三,实习过程中缺少企业指导教师、学生实习过程心理变化等信息反馈,校方无法对学生技能掌握程度、职业素养等方面进行考核,无法对学生心理变化、岗位变化等情况进行跟踪,以至于整个顶岗实习管理系统演变为实习后根据学生最后提交的资料进行简单评价的系统,难以对学生进行动态跟踪、管理、评价。第四,由于学生实习单位分布广、岗位多、学生数量大,造成管理、沟通、评价难度大。一个院校顶岗实习的学生达到两三千人之多,涉及的岗位可能达到几十个,实习单位可能分布在全国各个地区,难以将这么多信息及时、准确地集中起来。
能解决顶岗实习中存在问题的有效办法是建立顶岗实习信息管理系统。目前国内部分高职院校开发了类似的管理系统,如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顶岗实习-毕业项目网络管理系统、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的顶岗实习管理系统、天津职业大学的顶岗实习互动系统、泰州职业技术学院的顶岗实习管理与指导平台等等。从各个院校使用系统的反馈信息来看,除了信息系统功能单一等本身不完善外,最主要存在顶岗实习管理系统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目前国内高职院校顶岗实习管理系统中“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是系统无法真实、及时获取实习现场、实习人员的第一手材料,不能动态跟踪实习学生学习、心理等变化情况,系统参与人员不全面性。其原因如下:第一,校方顶岗实习管理系统缺少与企业技术人员沟通的渠道,无法动态获取学生信息;第二,顶岗实习管理系统缺少捕捉学生实习过程中生产场景、产品、工艺图纸、位置等生产要素实时资料的途径;第三,学生实习过程中实习单位、岗位等信息突然变化无法及时掌握;第四,实习资料的部分填报、补缺基本是由教务管理员等几人完成,信息的准确性无法保证。解决顶岗实习管理系统“最后一公里”问题的工具是移动智能终端。
移动智能终端具有品种多样性、普及率高、功能性强、便捷性好等特点。移动智能终端主要分为四类――智能手机、笔记本、PAD智能终端、平板电脑。移动智能终端在人们日常工作和学习中越来越常见。2011年,Google与IpSosResearch联手进行了关于人们如何使用移动智能终端的大规模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近年来移动智能终端在中国普及十分迅猛,已成为全球五大移动智能终端普及率最高的地区之一,高达45%。尤其是以iPhone为代表的智能手机在中国呈现大规模增长的趋势,为许多系统的应用提供了硬件平台和可能。在大量使用移动智能终端人群中,大学生使用率最高,几乎达到100%。现在人们使用的移动智能终端具备移动性、实时性、多任务、多媒体、通话、上网等功能,能独立对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信息处理、、收集。
根据上述情况分析,建立基于移动智能终端的顶岗实习管理系统是解决顶岗实习管理中问题较好的办法,也是未来研究的一个方向。生产一线现场的学生、指导教师利用移动智能终端动态收集信息,它能保证信息来源可靠、真实、及时,又能及时动态跟踪学生实习过程中的实时学习、心理、安全情况。它既能保证学生顶岗实习全过程监管,又能为学校、政府、企业决策层提供数据支持。
二、基于移动智能终端的顶岗实习管理平台网络系统框架
基于移动智能终端的顶岗实习管理平台是一个将企业网、校园网、政府网三个局域网通过移动互联网、电信网、Internet简称“三网融合”的公共信息网互相融合在一起的网络应用平台,同时也是应用云技术、3G/4G、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的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平台。这种模式的顶岗实习管理平台建立在云空间之上,通过智能网关转换平台将其转换成不同环境下的移动智能终端平台,让顶岗实习的高职学生利用自己手中的移动智能手机等移动智能终端工具轻松地将生产现场、过程、环境、设备、位置等资料传到顶岗实习管理系统中的空间。这样操作能最大限度地保证顶岗实习管理系统中的资料来源的真实性、全面性,它使目前顶岗实习管理系统过去由教务管理员、班主任等某几个人完成任务转变成由实习生、企业指导教师、学校指导教师、教务管理员、家长等全员参与完成任务的平台。它与目前的顶岗实习管理系统最大不同的特点是移动性、实时性、真实性、全员性、沟通协调性。(见图1)
三、移动智能终端的顶岗实习管理流程分析
高职院校顶岗实习可按时间顺序流程来进行操作,其顶岗实习管理流程如图2所示。
实习前期:岗前测试、培训及岗位申请。
实习前期,为获得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学生个人发展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信息,需对学生进行岗前能力的测试,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岗前培训。根据坎佩恩―布朗(J.C.Campione&A.L.Brown)对动态评价理解而提出的渐进提示评价模式,从岗位适应能力、学生个人发展能力、心理承受能力三个方面进行测试试题设计。学生随机从试题库中抽取试题,测试成绩作为后续培训、学生发展的参考基准。学生根据公布的单位、岗位信息及培训后增强的能力,选择自己理想中的单位、岗位进行申请。
实习中期:原始资料动态收集、提交和互动、在线心理干预。
实习过程监管是顶岗实习管理系统重中之重。传统的顶岗实习管理系统很难对分布在不同地区、不同岗位、不同环境的学生实习情况实时进行跟进、掌握。移动智能终端的顶岗实习管理系统利用移动智能终端的移动性、便捷性、GPRS等功能将系统平台平移到生产环境中,这样学生可以利用随身携带的移动工具将自己的实习位置信息、生产环境、生产会议、指导教师安排的生产任务、生产产品等与生产过程相关信息采集到系统中。在校指导教师每天随机抽查10%学生的采集信息、互动信息进行查看,及时发现学生实习过程中情况的变化。对生产实习过程中心理变化比较明显的学生利用移动平台适当进行心理干预。
实习后期:总结和测评。
在实习后期,系统改变了传统的纸质材料检测,学生可以随时、随地提供实结、报告、自我评价等电子材料给校内管理教师随时检测、评价。校内指导教师和企业指导教师与实习的学生进行互相评价;校内指导教师根据学生信息填报完成数量、质量及评价中的参数对学生实习成绩进行综合评定。
四、移动智能终端的顶岗实习管理平台设计
根据实习管理流程分析及移动智能终端的特点,将两者融合在一起系统地设计了基于移动智能终端的顶岗实习管理系统,主要包括8个子系统,29个功能模块。其中针对实习前期阶段设计了通知公告管理、实习单位信息、顶岗实习申请三个子系统;针对实习中期阶段设计了实习过程管理子系统;针对实习后期阶段设计了评价管理、统计与分析子系统。针对系统管理与维护设计了系统维护、用户管理子系统。
(1)通知公告子系统:在实习前,设计了顶岗实习通知模块。学生可从此模块中获知实习时间安排,岗前测试、培训,填报申请单位、岗位的时间。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学生需动态获取就业的动向,如就业单位、岗位信息等,故设计就业信息公告模块;在实习后半阶段,设计了其他信息管理模块,学生可获知学校对学生的要求。如学生毕业前补考时间、学生集体返校进行答辩与领取毕业证时间等等,学生可以登录到系统中查看这些信息,以掌握学校相关的要求和发展动向。
(2)实习单位信息管理子系统:它包括单位信息、岗位信息、实习指导教师信息3个功能模块。单位信息模块是学校对学生顶岗实习单位实行电子档案精细化管理,如将单位的规模、资质、性质、校企合作的模式、主营业务等进行详细描述;岗位信息模块是对单位的岗位信息进行管理,如岗位类型、岗位职责、岗位技能、岗位流程等描述;实习指导教师信息模块是对实习指导教师的信息化管理,如指导教师工作业绩、荣誉称号、从事岗位的时间等。这样分门别类为实习单位建立信息有利于学生对顶岗实习单位、岗位选择,为学院今后的顶岗实习安排与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3)顶岗实习申请子系统:它包括岗前测试、自主实习申请、实习岗位志愿申请三个功能模块。针对目前许多院校派往顶岗实习单位进行实习的学生对岗位不适应、心理负担过重、自动脱岗等问题,需对学生进行顶岗实习前的测试,然后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直到学生再次测试合格为止。学生在进行顶岗实习岗位申请时,分别有两种选择,其一是学生本人自身联系好单位、岗位,其二是按照学校提供的单位、岗位信息,根据需要选择自己相适应的单位、岗位。
(4)实习过程管理子系统:它包括成长记录、学生分布情况、变更实习安排、分享与交流、在线心理辅导5个功能模块。学生将实习过程中每天工作关键信息点如生产会议、生产任务书、工艺流程图纸、加工产品等以图片、视频、文字形式上传至自己成长轨迹记录空间;学生利用智能终端的GPRS定位功能将自己实习单位具置上传学生分布情况空间,这样校方可以查看校外实习生最新位置,显示他们的状态(正常、离线、警告),加强对实习生监管。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可能因为岗位不适应等原因,需调换单位、岗位,学生需填报变更实习安排申请报告,等待校方管理人员批准方能变换单位、岗位。学生与指导教师之间、学生之间以帖子、留言、视频等形式开展工作技能、生活娱乐等方面的交流。在实习过程中,当学生遇到如与企业管理人员关系处理不好、工作单调等心理方面的问题,校方安排心理方面的专家为学生在线进行心理干预,让学生消极心理消灭在萌芽状态。
(5)评价管理子系统: 学生经过半年的顶岗实习后,需要将在实习单位所学到的职业素养、工作技能以及工作体会等进行自我总结,并完成顶岗实习报告的撰写。以总结、报告形式提交到自我评价的空间。企业指导教师对实习学生在实习期间工作表现、成绩给予评价;校内导师根据学生提交的实习成长记录等信息材料完整性及企业指导教师的评价、实习过程中的互动性等进行综合成绩评定。系统还能将学生的顶岗实习报告、答辩记录和最后综合评定的成绩进行打印,以便学院存档。
(6)统计与分析子系统:这个子系统能够统计出顶岗实习单位地域的分布情况,实习单位对人才、专业综合技能不同需求的分布情况;统计出顶岗实习生对口专业的概率;统计出导师和学生交流互动情况次数以及指导教师定期批阅学生成长记录的次数等。学生查询自己的实习成绩,查询自己还需补交哪些资料。学院管理部门根据统计数据分析企业需求,决策学院的发展方向、专业规划等。
(7)用户管理子系统:顶岗实习管理系统涉及不同对象,如学校指导教师、教务处管理员、学生、政府教育管理者、学生家长、企业指导教师等。不同对象对该系统的使用应赋予不同权限,让不同的对象能享受到自己所需要的资源。故该子系统需设计用户权限、用户增加、用户删除、用户验证四个功能模块。
(8)系统管理子系统:为保证该系统安全性,设计了数据备份、系统升级、日志管理功能,保证系统最大限度正常运行。
五、结束语
通过移动智能终端的顶岗实习管理系统使学校、政府、企业、家长全员、实时地参与顶岗实习管理、监督、沟通工作,解决了顶岗实习监督不到位、联络不畅通、信息收集不真实、学生工作、心理动向无法实时掌握等问题,实现了对顶岗实习全过程、7×24小时全时段监督、管理、沟通、评价。
参考文献:
[1]陈斌,秦国刚.基于B/S 方式的顶岗实习管理平台构建[J].信息系统工程,2010(8).
[2]刘峰,张岸杨.基于三层体系结构顶岗实习管理监控网络平台的构建[J].职业教育研究,2009(4):152-153.
[3]秦文胜,黄兰.3G技术在高职院校顶岗实习管理中的创新与应用[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2).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 A
前言:应用化学是将化学技术应用于生产实践的学科,其所涉及的领域极为广泛,因此结合地方特色,各个院校的应用化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路径也不同。根据教育部颁布的本科专业目录和我国经济结构、人才市场需要等,应用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主要分为两类:一是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目标的重点高校;二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一些地方高校。作为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高职学院而言,借鉴其他院校的经验,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地方特点,应用化学专业的两个方向――工业分析与检验和环境两个方向――与锦州本地的石化企业相适应,并取得了一系列阶段性的教改成果。
一、实践教学改革途径
1、 优化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实践教学内容是实践教学体系中最核心的部分,也是教学执行力的体现。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初步优化了包括“基础实验、专业实验、综合实验和综合素质”四大模块的“模块化”实践教学内容体系,以全面提高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
1.1基础实验,包括四大基础化学实验,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和对科学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强调实验的规范性和严谨性。对应每一门实验课程,应总结出一些实验经验,学生考核过程必须严格把关。
1.2专业实验,包括化学分析实验、仪器分析实验、无机分析实验、有机分析实验等,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应用技能,并巩固基础实验所养成的良好习惯和规范操作,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验的习惯。
1.3综合实验,包括水泥分析实验等一系列综合实验等,以课程设计、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等为主。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提出实验方案,经指导老师审查修改后进入实验室操作,完成后提交实验报告。综合实验强调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运用能力。
1.4综合素质则通过毕业设计(论文)、社会实践、各种竞赛和创新性实验等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综合知识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其中的专业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是实践教学中的两个重要环节,也是教学过程的难点。而贯穿整个大学,各种竞赛(包括“挑战杯”科技作品竞赛、化学检验工竞赛、职业技能鉴定考证、暑期社会实践、课程设计等)、创新性实验项目以及教师的科研课题等都是学生们展示自我的平台,通过这些活动,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
1.5大力鼓励并支持教师将科研项目中一些合适的技术方法等子项目引入到综合实验和综合素质等课程中让学生进行开放性的实验研究。
二、 完善实践教学设备体系
校内,在已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基础化学实验室建设,加强化学分析实验室、仪器分析重点实验室等建设,保证实验课程的顺利进行。校外,加强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即加强与本地企业建立实习基地等。根据应用化学新的专业定位,可以与锦州石化公司分析测验中心、大连泰瑞海铭股份有限公司等合作。
1、加强实践教学师资能力建设
鼓励和支持教师向“双师型”和“双证型”教师方向发展,鼓励青年教师深入企业、市场亲身实践并提升自身的实践技能和指导水平,引导高学历、高职称的教师积极参与到学生的基础实践教学中。
2、将毕业论文与生产实践及产学研项目相结合,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开放实验室为产学研项目及应用化学专业实习提供良好平台。实验室与大连泰瑞海铭股份有限公司签订产学研项目协议书,甲乙双方本着互利互惠原则,高校服务企业,满足产业需求,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集成各类资源,提升创新能力为目标,在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基础上进行“含 Ln-W-Zn 光催化功能材料研制及其在环保中应用”项目的合作。该项目开发成功将为公司废水的处理开辟新途径,并促使污染物降解以达到净化环境的目的。该项目将在大连泰瑞海铭股份有限公司进行推广应用,进行技术转让、中试、工业化生产。这必将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环境保护方面的社会效益。总体说来这种做法构建了将毕业论文与生产实践及产学研项目相结合,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新体系。
3、 利用共建开放实验室进行化工实训,提高学生工程动手能力
应用化学专业充分利用实践教学基地资源,例如与大连泰瑞海铭股份有限公司共建开放实验室《应用型研究实验室》培养学生的工程动手能力。从大学二年级开始就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应用化学专业学生到该企业拜工程师、技师为兼职导师,让学生参与实践基地教学、生产、科研和管理等工作,提前熟悉该单位现状和未来职业技术岗位要求,促进精神内涵与知识水平同步提高。并且,将该实验室作为化工实训基地,以便培养学生的化工工程能力,全面增加学生动手能力的训练。该实验室是我院实践实习教学平台和创新实验平台,在科研上是化工生产中试系统,由 2 × 100 L 的反应釜及产品性能分析测试仪组成; 又是化工反应放大设备系统,由系列反应放大设备组成,可对化工产品和材料进行工程放大,具备在不同放大倍数研究过程规律和工艺参数变化功能; 在实践教学方面具备应用化学专业专科生完成设计综合实验、实习、科学训练等学习功能。该实训基地具有全面、灵活、充分动手的优势。学生在该基地可以进行实验装置拆装、化工生产实际操作,从而构建了利用共建开放实验室进行化工实训,提高学生工程动手能力的新体系。
4 、通过生产实习和各类创新大奖赛,提高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
为了提高应用化学专业学生的工程能力,充分利用 8 周专业实习,组织学生去锦州酒厂实际锻炼,让学生虚心向工人学习,通过实习掌握白酒发哮、酿造工艺,玻璃配料、融化、铸造工艺条件、生产流程以及所有设备的名称和作用,并按照事物画出工艺流程图; 我们鼓励学生和工程技术人员交谈,提倡学生用自己学过的化学、化工等方面理论知识及实验知识帮助工厂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如何快速在线检测白酒中杂醇含量? 如何除去杂醇? 如何快速在线检测白酒中重金属含量? 学生在实习过程中针对这些问题进行资料文献检索、实验方案设计、实施,并参加大学生创业大赛及其他技术创新活动,从而掌握应用化学工业化的各种技能,有效培养了学生和青年教师的能力。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依托开放实验室及省级特色专业构建了应用化学专业实践教育基地创新体系: 依托共建开放实验室,培养应用化学专业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结合产学研项目,将毕业论文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依托共建开放实验室作为实训基地进行化工实训方面的训练,提高其工程动手能力。
参考文献:
[1]唐振龙.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地方本科经管专业实践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创建[J]. 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2007,09.
中图分类号:G642.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2909(2012)05-0122-03
实践实验类教学是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课程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巩固和延伸课堂知识、培养学生思维方法、严谨工作作风、较强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一环。不仅起着验证书本理论知识,巩固和扩大所学课程内容的作用,更是培养学生工程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近年来,许多从事实践实验类教学的专家在教学中进行了大量改革和实践,也取得了许多成果[1-4],文章结合实践实验类课程的特点,针对情景式教学模式在建环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应用进行了大量探索研究,主要从“强化实验教学与相关专业知识”的关联、增加实习环节与专业知识的融合,以及开展课外科研活动等方面,提出了 “基础实验+实习情景式教学(认识及生产)+课外科研团队(第二课堂)”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大大增强了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一、情境体验式教学模式实验教学环节
情景体验教学是指在教学中教师积极创设各种情景,引导学生由被动到主动、由依赖到自主、由接受性到创造性地对各种过程进行体验,并且在体验中学会避免、战胜和转化消极情感和错误认识,发展、享受和利用积极的情感与正确的认识,使学生充分感受蕴藏于这种教学活动中的欢乐与愉悦,进而达到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目的。情境体验式教学是一种强调知识与学习主体互动联系的教学,注重学习者的深入参与,突出人与人、读者(学生)与作者(教材)双向交流沟通,不强求统一认识,充分尊重个体差异[3]。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情境体验式教学有如下特点。第一,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在情境体验式教学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为学生创造学习的条件和机会,并与学生交流互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认知。学生不再是教学的观众,被动地接受教师灌输的内容,而要在教师创设的情景中,通过自身主动的体验,运用思维、情感、感觉,形成深刻认识。第二,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教学情景中,自主地运用自己的思维、情感去体验、感觉,并通过与教师、同学的交流和互动完成学习过程。该教学方法既注重知识学习,又注重学生学习能力、创新思维能力、沟通能力等综合素质的提高。第三,重视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是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体验过程中学生存在的疑问、没有感知到的知识、甚至一些错误的认知,只有通过与教师、同学的讨论交流才能真正解决和纠正,并在互动过程中深化认识。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模式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学生的心理素质、创新思维能力、学习效率能够在实际的教学中不断得到提高[6]。
在实践实验类课程中采用情境体验式教学,学生在生动活泼的仿真情景中,经过自我思考、自我体验及行为锻炼会产生深刻的印象,进而转化为一种习惯,终身受益。因此,情境体验式教学在实践实验类课程教学中具有强大的功能,首先,通过创设各种情景体验过程,充分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弥补教材内容不足;其次,它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启迪心智,达到实践实验教学的目的,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团队作战精神,满足社会需求。
二、情境体验式教学模式在建环专业实验实践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一)实验教学环节
实验类教学是建环专业课程设置的重要环节之一,其目的主要是验证、强化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增强学生运用课程综合知识的能力,并对其实验技能和实验方法进行综合训练,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同时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使用实验设备和运用实验方法研究测量的能力,如:仪器的异同、建筑环境测试方案的制定、温湿度及压力等测量数据的后期处理等。根据实践经验,在实验教学方面,我们尝试执行授课教师和实验教师责任分工的“教—授模式”。教师在讲授实验相关内容时,充分利用形象,创设典型场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把认知活动与学生情感结合,将实验目的、实验内容等提前告知并学习,达到提前强化知识点的目的,在头脑中对将要进行的实验形成感性认识。在实验进行过程中,教师和实验员均要求到现场,及时解决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在实验结束后及时进行总结,并提出实验数据处理的注意事项。通过上述调整,既能保证实验的效果和质量,又能培养学生的求实精神和独立实验能力,提高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该方法在热电偶校验实验、弹簧管压力表试验、空调系统运行测试等实验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 实习教学的改革与探索
实习教学是建环专业的重要教学环节之一,设置有认识实习、生产实习等环节。认识实习是教学工作中的一个重要实践环节,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生产实习是培养学生劳动习惯、生产操作技能、培养动手能力的重要途径。
建环专业涉及设备较多,因此,在实习环节中,通过情景式教学模式的引入,使该专业涉及到的设备形象化、立体化,学生更易接受,具体操作措施如下。
实习前,将学生可能了解到的与专业相关的设备及其工作原理同学生进行交流,讲述这些设备可能会在什么课程中得以体现,构建类似情景,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使学生对这些设备或仪器的用途有所了解。在实习过程中着重讲解并引导学生观测测点及监控界面。这样的教学安排不仅开阔了学生视野,强化了课堂教学的重要性,也为后续课程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
实习后,要求学生认真撰写实习报告,并且在实习报告中加入对已学过专业知识的总结,以强化实践教学和课堂授课的融合和沟通,另外,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出问题的数量和质量也将作为实习考核的一部分。
在进行相关课程的授课前,拿出1~2个学时,在学生中展开广泛讨论,了解其对专业的认识以及在各种实习中的体会,引入情景式教学,在实验室或目标对象出现的场合,现场进行相关专业知识的讲解,通过实物演示情境或图画再现情境的方式,强化学生对课程的了解,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培养学生对该课程的感情,使学生在后续的学习过程中始终抱着求疑、求实、求真的态度,认真对待每个知识点,将枯燥的理论知识学习过程系统化、实用化。
通过这一系列实践,构架了实习教学与课堂教学之间的沟通桥梁,既提高了学习兴趣,又加强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和运用程度。
(三)课外科研活动
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是21世纪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也是高校培养人才的最终目标。尤其是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开展以来,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更是成为实践实验类教学改革的重点。因此,在基础实验结束后,还需要进一步提升学生运用基本理论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课外科研活动为这个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平台。目前,学院建环专业课外科研活动主要采用开放性、创新性实验研究的形式。该形式教学以学生为主体,采用教师或学生自主申报的方式。
通过情景教学模式的引入,激发学生对专业的兴趣,鼓励指导教师积极将实验教学与科研、工程实际,特别是与工厂企业的生产实际相结合,创新实验周期一般为1~2年,利用现有的实验条件,提供全开放实验环境与指导服务。此外,课外实验采取阶梯教育模式,主要针对基础较好且学有余力的学生开展,并且根据学生的学习热情、时间以及能力组成阶梯式课外科研团队,每个团队3~5人,研究课题的难易程度及预期研究结果也不一样。课题有的来自生产实践;也有的来自设计部门或科研院所;还有的来自学科前沿。根据学生兴趣,并参考教师的项目进展进行组织。由于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着多课程融合、降低试验成本以及强化实验效果的理念,积极全方位、多途径的开展与课程相关的课外科研活动。实验过程中,实验中的资料搜集、方案确定、测量仪器及设备的询价与购买、实验台建设、实验测试以及后期数据处理与分析、总结撰写报告等大部分工作均由学生完成,教师在此过程中起着组织、引导、审核作用,在各个环节给予学生充分的支持和信任,鼓励他们积极面对研究中可能出现的任何结果,始终保持刻苦钻研、认真严谨的作风和不怕失败、勇于承担的精神,让学生从反复的实验中得到锻炼提高。实践表明,全方位、多层次课外科研活动的开展既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独立实验的技能。
三、情境体验式教学在实践实验类教学中的应用意义
体验式教学作为一种创新型教学模式,将有效提升教学水平和办学效果。通过这种教学方式,每个学生成为了实践实验类教学的主体,树立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教学实效性显著提高。体验式教学为全面开展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以学生为中心的体验教学,突出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改变了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模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个体作用,使学生自信心大大增强。情境体验式教学对于培养21世纪的新型创新性人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陈世强,张登春,于琦,等.建环专业测试技术实践教学环节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08.17(1):118-121.
[2]罗庆,陈敏,丁勇,等.多媒体教学在建环专业基础课程中的利弊分析[J].高等建筑教育,2007,16(5):150-152.
[3] 潘舟.情境体验式教学的理论与应用[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06,6(8):62-65.
[4] 刘鹏.关于情境体验式教学的几点思考[J].桂海论丛,2010,6(1):12-15.
[5] 张金华,叶磊.情境体验式教学研究综述[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6):143-145.
[6] 潘子彦,黄峰.情境体验式教学在就业指导课程中的应用[J].消费导刊,2009(9):197.
Experience type teaching mode in practical and experimental courses
ZHENG Huifan, WANG Shiyuan, ZHU Caixia
顶岗实习是中职学校一种教学模式(“2+1”教学模式),多年来,通过加大校企合作力度、拓展实习基地、加强学生管理等办法,取得了良好效果。但是我们通过调查发现,顶岗实习学生离职换岗现象严重,管理难度大,稳定性低,还存在极大安全隐患,个别学生在实习中出现违法犯罪或者意外死亡等重大事故。不仅对学生本人造成无法挽回的影响,对学校发展和社会稳定也有极大危害。
教育部、财政部《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办法》(教职成[2007]4号)对校企双方在学生顶岗实习中组织和培养的义务、职责作了明确规定,为校企合作搞好顶岗实习工作明确了操作规范,也增强了校企合作“联合培养”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另外,国家已经从制度上规定企业付给实习生的报酬从税前扣除。这项措施对企业积极参与“联合培养”具有激励作用。更为主要的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对技术人才的“联合培养”已经成为企业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企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视员工素质的提高及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所以,建立和运行校企“联合培养”机制,使学生实现在学期间与企业、与岗位的零距离接触,使学生快速树立起职业理想,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练就过硬的职业技能,从根本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毕业后顺利就业、尽快适应并参与本行业职业岗位实际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同参与,具有管理主体多元化、实习地点分散化、实习内容多样化等特点。因此实现顶岗实习这种育人模式深远的现实意义,把教育与社会紧密结合起来,摆脱学校教育的单一育人模式,建立起面向市场经济体制的多元学校管理体制,克服办学模式中人才培养与社会脱节的现象,是顶岗实习的内涵之所在,解决其内容的办法教是实施“校企联合培养”,从而实现学生、学校、企业真正意义上的“三赢”局面,其主要策略如下:
一、建立四个平台
一是研发管理系统平台。学校与专业网络技术服务提供商密切协作,共同研发出中职实习生信息管理系统平台,将中职学生的顶岗实习工作纳入科学化、信息化、系统化的管理轨道上来。同时,班主任借助管理平台强化对实习生的管理,实现中职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工作的“软着陆”。
二是建立跟踪服务平台。班主任、专业教师和文化课教师合力推动、共同参与,通过QQ群、电话、回访等方式对顶岗实习的中职学生进行跟踪服务,及时联系沟通,了解学生状况,为学生排忧解难。
三是提高学生安全管理平台。树立安全第一观念,要求学生认真学习企业安全规程和技术操作规范,确保用水、用电、用火及技术操作安全等,以防止造成人为安全事故。选配责任心强、敢抓敢管的实习指导老师,督促学生遵守职业道德、劳动纪律和安全操作规范,对表现差、有违纪违法的学生采取必要措施予以教育批评,严重的提前终止实习,切实把实习安全放在首位。
四是完善实习考核平台。进一步将企业评价、学校评价、家长评价和社会评价有机融合起来,完善评价体系,学生顶岗实习鉴定及其考核成绩存入学籍档案,确保用公平合理的考核方法有效约束和激励学生更高质量地完成实习。
二、建设顶岗实习“岗位课程”
中等职教课程改革正处于由学科模式向项目(任务)模式“转轨”和“提升”阶段。在此过程中,不但要实现观念和行为的更新,更要构建“项目”或“任务”课程框架,面向企业实践和学生主体,全面整合课程资源,创新教学方法。基于就业导向的实践应用性“项目课程”建设成为人们的热衷追求,形成了许多有特色、有价值的教学培养模式。岗位课程具备四个特点(1)课程环境的现场性。由校内“仿真工厂”学习环境转为企业车间生产现场,学生在专业学习上由校园企业文化吸纳转为企业文化熏陶。(2)课程性质的实用性。由校内理论与实践融合性训练转为纯技能性实践训练,由系统性的技术环节训练转为任务性的技术整合训练。(3)课程内容的生产性。课程内容由专业知识、技术、能力“三元”要素聚焦到岗位生产技术和职业能力“二元”要素,由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转为工人职业素质培养。(4)教学方法的点拨性。实施课程由校内多种教学方法转为以现场点拨法和操作验证法为主。正因为此,顶岗实习课程建设成为一些中等职校顶岗实习教学管理的盲区,成为中等职教课程改革的“冷带”。顶岗实习课程建设虽然也要吸取“项目”型、“任务”型等课程模式的精华,但因为当代企业大多采取流水线生产操作模式,专业技术分布比较疏散,不大可能将系统的专业技术整合于某个生产项目,从而形成“项目课程”,所以顶岗实习课程建设应以“岗位”技术为重点,建构的框架按“岗位”排序,基于生产现场的“岗位课程”在强化专业基础技术之上,要抓住岗位技术特征,突出技术特长和技术创新的培养。“岗位课程”体系的建构应当包括以下几方面:(1)课程培养目标。每一个生产岗位有特定的生产目标和任务,生产流水线上的不同岗位之间,形成一个相互衔接的“目标链”。(2)课程培养内容。除了技术、技能训练以外,还要结合岗位生产特点,融合生产纪律、职业素质、道德品质等内容。(3)课程培养结构。按照岗位技术在产品整件形成中的重要程度,岗位课程内容应当按主次层次分布,突出主要环节,兼顾其它环节。(4)课程培养方法。不同的岗位课程培养方法各有不同,应根据岗位特征创造适合的训练方法,保证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5)课程评价体系。不仅要重视实习结果的考核,而且要突出对实习过程、技能效率提高、职业素质等的综合评价。
三、对学生进行体能和专业技能强化训练。
对学生进行强化体能训练。我国1980年实行计划生育,现在的中职学生大都是1990年以后出生的,几乎都是独生子女。近些年来由于独生子女的娇生惯养,身体素质相对不如以前。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由于很多企业的劳动强度都比较大,常有加班,一天工作常是10到14个小时。有很多学生由于适应不了强度大的劳动,半中途逃跑回家、因旷工被企业辞退或换企换岗位,给学校和家长带来很大的麻烦。据我校近几年来的统计,曾经有10%至30%的学生因适应不了劳动强度大企业的实习而退回学校。所以顶岗实习之前,我们有必要对学生进行体能训练。增强他们的体质和养成吃苦耐劳的习惯。
中职学生学的都是专业技术,靠专业技能吃饭,专业技能的强化训练是学生熟练掌握专业技能的唯一途径,是顶岗实习、更快更好的适应新的环境,必不可少的步骤。由于是顶岗实习而不是专业实习、可能出现不同专业学生在同一个企业顶岗实习,最好在实习前得到企业内部作业的基本培训资料,以便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作业培训或专业技能培训。实现与企业作业或技术要求上的接轨。尽可能的减少学生在顶岗实习时企业不良品的发生,达到学生顶岗实习理想的结果。
四、合理安排“轮岗实习”
由于对顶岗实习工作的疏忽,校企双方很少对学生实习岗位的系统化分布作科学研究,对实习内容、实习范围等作科学划定。往往在实习期限内,由企业按照自己生产作业流水线的岗位分布,根据劳动力需求状况来安排学生实习岗位和实习内容。而且普遍情况是,学生实习岗位一旦确定,就很难变动;即使有变动,也取决于生产流水线岗位人员的波动。这种“定岗实习”机制,虽然能强化学生环节性技术能力的训练,但容易造成以下结果:(1)岗位实习内容与专业学习内容不配套。中等职校学历教育体制下的专业教育,实施国家规定的课程计划,不仅文化课与专业课之间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而且专业课的分布也具有一定的系统性、规律性。学生在完整的课程环境当中,接受全面的职业素质教育,所形成的专业技术能力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和复合性(这与短期培训所形成的技术能力的零散性、环节性等特征明显不同)。在顶岗实习期间,学生理应将学得的系统性知识、习得的复合性技能置于生产流水线上的系列岗位加以应用、检验和强化。而事实上,能够提供给学生系统化轮岗实习锻炼的机会非常少,学生难以实现全面实习。(2)学生技术技能难以得到系统化训练。在“定岗实习”条件下,学生所在岗位的环节性生产技术能力得到了强化训练,但在这种环节性技术能力强化训练过程中,容易形成技术能力“定势”,在一定程度上荒疏了其它生产岗位环节的技术能力,从而影响专业综合技能素质提升。(3)对实习学生跨单位就业造成一定影响。许多学生必然涉及到职业应聘,而应聘成功的条件就是具有良好的职业综合素质和全面的专业技术能力。仅凭环节性技能强项是很难满足企业需求的。
顶岗实习是对学生专业技能跟进培养的过程,“要求校企‘双主体’必须致力于人才的‘联合培养’,在专业技术人才培养道路上实现校企过程性、全程性、动态性的合作。”要让顶岗实习的学生全面接受岗位技能目标训练。为此,校企双方应当做到以下几点:(1)合理分解技术指标。中等职校安排学生顶岗实习,首先要对专业学习内容进行科学的提炼,形成系统的专业技术能力实习指标。并且要将这些指标纳入实习计划或方案。为了保证实习指标的科学性,学校首先要把握专业课程结构和技术能力分布规律,了解学生技能发展状况,明确学生专业知识和能力的薄弱环节,切实确定实习指标内容。(2)科学设定实习岗位。中等职校还要主动争取企业支持,找准实习指标与生产岗位的切合点,系统设定实习岗位。先让学生按自己技术能力薄弱环节对接选择实习岗位。以达到“优先补差”目的。(3)按照岗位轮流实习。当学生通过“对接”实习克服了自己技术能力薄弱环节之后,就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他们轮岗实习,使之专业技术能力得以全面强化。(4)实现岗位技能复合。顶岗实习结果,要让学生实现专业技术能力有效整合,在此基础上实现专业技术能力向岗位生产复合。
五、做好学生顶岗实习考核评价
1.建立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学生顶岗实习考核评价方案和细则,科学划定考核评价内容,合理选定考核评价指标。指标体系主要围绕学生专业技能岗位应用发展和学生职业素质养成情况来建构,将“岗位任务”、“实习过程”、“实习成果”、“技能水平”、“职业素质”等作为考核点,确定出指标体系的权重和实习等次标准,使考核评价结果得以级别性量化体现。
2.校企共同参与考核评价。考核评价的实施同样依靠校企双方共同努力,针对考核指标和考核点,明确校企各自职责和操作分工。企业以生产标准考核学生,按员工的考核方式考核学生产品合格率、产量、出勤率、工作态度、合作态度、纪律制度遵守情况。学校则从育人的角度、以发展的眼光审视学生,从德、智、体、能等多方面考察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的现实表现。两相结合,得出结论。
3.进行过程跟踪考核评价。考核评价不宜“~锤定音”,应当体现出过程跟进的动态性。顶岗实习开始,学校就根据学生在校学习情况,对他们技能水平、素质基础、情感态度等作出客观评价,评价结果作为学生顶岗实习发展的参照。实习过程中,校企双方可以建立日评、周评和月评制度,对学生实习中的思想和行为的变化、技能和素质的发展等状况作描述性记录。要求学生写好实习日记,填好实习手册,养成自我省察、自我评价的良好习惯。在实习过程中,开展丰富多彩的竞赛或展示活动,让学生的智慧闪烁于创新设计、产品制造之中,肯定成绩,指出不足。结合生产实习流程,抓住每一个环节,对学生生产技能形成情况作出评价。
4.客观进行学生实习鉴定。顶岗实习鉴定对学生来讲,在一定程度上等于是毕业鉴定,所以一定要做到切实。学校要戒除教师的个人喜恶、充分采纳企业的评价意见,吸纳学生自我评价的合理成分,根据学生实习成绩,抓住学生个性特点,作出综合性实习鉴定报告。
5.实施顶岗实习证书制度。没有证书的实习,在一定程度上等于“软实习”,易于模糊学生实习成绩的差异。所以建立和运行“顶岗实习证书”制度。证书由学校和实习单位共同签证颁发。证书标明学生的实习成绩、级别等次,与“毕业证书”、“专业技术等级证书”等一起使用,使之成为学生毕业后就业的重要资质证明。
六、校企履行顶岗实习的职责,保障学生利益
1.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管理方案、抓好日常管理。
为了达到更好的实习效果,顶岗实习期间学校和企业对学生要进行共同管理,两方都不能放松。学校制定学生“顶岗实习”的日常行为规范并严格执行,学生之间可以采取自我管理和团队管理相结合的方式,确保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技能训练水平的提高和生产安全,达到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目的。同时企业也要参与到管理中来,制定相应的管理方案时必须考虑到实习学生的特殊情况,既不能象管理学生那样也不能象管理员工那样,必须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方案制定以后,同时依据学校对学生、企业对员工的考核标准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考核管理,共同抓好学生的管理工作。
2.签订实习协议,明确各自的义务和权利
签订实习协议可以较好地协调和保证学校、学生、企业各自的权利与义务。对于到企业进行实习的学生,为了利于管理,学校要和学生签定合同书,合同书里明确规定了学生到企业进行学习的各种权利和义务;企业也和学生签订合同,规定各种奖惩措施,使学生明确各种利害关系,自觉的遵守纪律,有利于平时的管理。
做好顶岗实习工作,向学生完整的展现真实的企业场景,使学生了解企业情况和岗位要求,让学生在校园里所学的知识学以致用,并能及时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强化学生专业水平的提高,同时让学生在按照企业的要求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增强职业道德感和责任意识,形成良好的专业能力和社会能力,为学生提供从学校到企业的“零过渡”打下基础,实现了毕业与就业的接轨。学生到企业实习,完全参与到各生产过程中,充分发挥企业工作环境的优势,为企业创造了一定的经济价值。同时,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第一线的环境,体验严格的工作纪律、一丝不苟的技术要求,感受工作的艰辛、团队合作的价值和成功的快乐,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观念、良好的职业道德、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以及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和坚定乐观的生活态度都有极大的帮助。这为企业创造经济利益的同时也为社会所需求的高素质职业人才提供了后备力量。校企共同培养,实现企业、学校、学生三赢是当今中职学校顶岗实习工作的最佳状态,是学校由规模发展向内涵建设转型的最佳标志,是学校办学实力的最佳展示。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