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论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2-09-20 11:41:12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数学教学论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数学教学论论文

篇(1)

在教学中,学生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比如,可要求学生课前预习 ——把自己不懂的地方记录下来,上课时带着这些问题听讲,而对于在预习中已弄懂的内容可通过听讲来比较一下自己的理解与教师讲解之间的差距、看问题的角度是否相同,如有不同,哪种好些;课后复习——学生可先合上书本用自己的思路把课堂内容在脑子里“过”一遍,然后自己归纳出几个“条条”来。同时,加强对书本例题的剖析和推敲,因为课堂内老师讲的例题尽管数量不多,但都有一定的代表性。研究每个例题所反映出的原理,分析解剖每个例题的关键所在,思考这类例题还可以从什么角度来提问,把已知条件和求解目标稍作变化又有什么结果,解题中每一步运算的依据又是什么,用到了哪些已有的知识,这类题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求解,等等。

数学教学的关键不在改变数学知识本身,而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观,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自觉学习与自觉钻研数学的习惯,学生将终生受益。要不断地将学习数学方法化纳入到学生的认知结构中,让学生明白“授人以渔”的道理。

二、形成良好的习惯,为高效的课堂保驾护航。

俗话说:“习惯成自然”。小学阶段正处于培养习惯的关键时期,应在结合上进心培养的同时,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好习惯一旦形成,学生的上进心也就“定向”了。学生的上进心是教师组织教学能否成功的重要条件之一,所以要致力培养,在培养过程中难免会有反复。我们要善于抓反复,反复抓。如此,学生焉能不上进?

其次形成良好的习惯,培养学生的责任心。责任心的培养必须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入手。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以极其认真的态度全身心的投入,如: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踊跃回答问题,认真审题,按时完成作业,计算后,要认真检查“一步一回头”,认真书写等,逐渐学生养成了自觉、主动、认真的学习习惯。这些都是高效课堂的基础保障。

只有真正实现了高效的课堂教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才不会是一句空话,才会落到实处,学生才会受益,才会实现师生双赢,学生对于学习数学,才会乐学、好学、自主地学、创造性地学,才会成为创新性人才。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论文《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有价值的知识,有实用性的知识,促使学生的发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高效课堂可以归纳为高效果、高效率、高效益。实行高效课堂是给学生一个自己的舞台,给老师一种新的希望,给学校一个更美好的未来。对自己的数学教学有以下几点反思:

一、高效课堂来自多姿多彩的情境创设

1、情境创设应目的明确。

每一节课都有一定的教学任务。教学中及时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运用数学语言提炼出数学问题。如果是问题情境,教师提出的问题则要具体、明确,有新意和启发性,不能笼统地提出诸如“你发现了什么”等问题。

2、教学情境应具有一定的时代气息。

当今的信息社会里,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得大量信息,教师创设的情境也应具有一种时代气息。

二、学生的自主学习很重要

以学生的自习课时间和其他时间内通过学生的主动学习、提前预习,来提高我们的课堂效率,导学案起到非常明显的作用。我们的数学课堂正是通过:基础知识填空的完善、典型例题的学习、课堂同步练习的训练、帮助学生预习新课、解决新课中的大部分简单问题,把以往学生在课堂上的任务放在课下课前提前解决,让学生带着问题听课,经过这么长时间的的推行,觉得效率还是不错得。

三、高效课堂来自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设置

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景,使学生从中感悟到数学的乐趣,产生学习的需要,激发探索新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有效地参与学习。

四、课堂展示,展出自信和魅力

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使学生自主地学习、和谐地发展。教师要发挥组织者、引导者、点拔者的作用,带动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让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展示学生个性,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使数学课堂教学真实高效。

1、课前展示应该在上课之前安排某一个同学根据本节课的需要,有针对性的安排学生进行激情展示。若需要激趣,可安排学生介绍历史人物、故事等;若学生有能力可说突破难点,可安排学生有梯度的复习需要的知识等。

2、学生课堂激情研讨: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带着问题对课文进行预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课前学生的自主学习是“学案教学”的重要环节,而问题设计的好坏也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完成的状况。上课学生对问题的激烈讨论,更能知识能条理化、系统化和整体化,同学间互相帮助,增进学生间的感情,与此同时,在讲题中,学生更能找到自信。

3、课堂展示,让学生在有限的黑板空间,使学生能很好的表现出书写功底和概括能力。

篇(2)

在我国现行教育体制中,中专教育作为职前教育以其特有的形式存在。其主要任务,就是培养具有一定的基础理论和较强的动手能力的中等专业技术人才。使其就职后即可成为车间、班组的基础技术骨干。因此,中专的教学体制和形式也必须围绕这一中心来执行。数学课程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理论和应用工具,更应着重于实践技能的发掘和培养,为其后继的专业课程打下良好基础。但就目前中专学校数学课程的教学形式而言,其重点仍然是理论知识的传授,以课堂教学为主,没有摆脱老的框框,违背了中专培养目标。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体会,对中专数学教学形式存在的问题和变革方法,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制约教学形式变革的几个主要因素

中专数学教学脱离实践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由于我国几十年来在学校一直实行的那种教师讲课,学生记录;课堂听讲,课后作业的教学模式,不论是中、小学,还是中专和大学。从教学大纲、教材、教师备课、讲课到学生作业、考试等诸环节都是几十年一贯制。这就在无形中形成了一种传统的观念,认为这就是正规的教学形式。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已经习惯于这种规范化教学。殊不知这种规范化的教学形式,不仅使教师陷入了一种僵化的模式之中,而且也使学生只能被动地按照教师的讲授理解知识,无法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力。

其次,中专数学教学大纲和教材的编排及课堂教学的环境,也限制了教师教学形式的发挥。作为教师,也希望通过不同的教学形式收到良好的效果。但由于受教学大纲、教材的约束和教学环境的限制而显得力不从心。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力使自己的授课生动活泼一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然而这些作法因脱离不了总体的限制,往往收效不大。特别是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知识的接受者——学生,对教学形式的变化往往又显得不能适应,反而事倍功半。

再者,中专学校的学生,一方面要使自己适应教师的教学方式,适应教学环境,排除外界干扰。另一方面又要熟练掌握所学知识,通过考试。而学生在一节课内完全集中精力听讲是不大可能的,课后还必须去复习、巩固课堂内容。繁重的课程使学生无暇对所学知识做深层次的理解和探索,因此数学课程大多是前面学后面忘,达不到教学的真正目的。即使有少部分较好的学生掌握,往往也是停留在表面上。

二、对中专数学教学形式改革的一些看法

第一,应该在观念上有所转变。这里包括教师观念的转变和学生观念的转变。教师应该认识到教与学是一个整体,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不应把自己放在教学的中心位置,应使自己的教学手段成为引导和促进学生掌握知识的动力。更应善于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决不能仅仅是为了讲授课本内容而上课,那只能使数学课程教学陷入僵化模式。而作为学生更应充分认识自己是教学的主体,应主动去汲取知识,不能只是被动适应教师。要善于从教师的引导中发掘本质问题,掌握其实质,并能加以引伸,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去探索,做到先入为主。

第二,现行中专数学教学大纲与教材已采用多年,是一套系统性很强的教材,不失是一部好教材。但因为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学计划、教材的编排,使得教师必须按部就班、面面俱到进行教学。按照中专学校的培养目标,一些理论性较强的概念应该舍去。应删减必学内容,增加应用部分,缩短整个教学时间,使教师能够根据专业特点选排教学内容,增加灵活性,使学生切实学有所用。这就要求教师充分理解和掌握本专业的专业要求和基础理论,对教学的侧重点做到心中有数。

篇(3)

联系我们

|首页|最新|语文|数学|英语|政治|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生物|音乐|体育|美术|科学|计算机|公文|

论文搜索:[热门]素质教育写作总结说课计划心得体会教案操行评语

首页>>数学论文>>新课程理念下初中数学教学

-

【加入收藏夹】【搜索相关的文章】【关闭窗口】

(甘肃省镇原县平泉中学刘永强744517)

摘要:数学新课改要求教学中讲背景来源,讲思想方法,注重过程,联系实际,突出应用,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

关键词:数学新课改、更新观念、关注过程,应用、提高创新能力。

随着数学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数学教学中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评价及要求也在不断地发展。数学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理念:讲背景来源,讲思想方法,注重过程,联系实际,突出应用,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在教材编排上也从封面设计,导引,章头图及正文的“想一想,做一做,议一议,读一读”等都体现了数学的美学价值和人文精神。通过两年多的试改,感受颇深:

1、教师观念更新,提高认识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改以往的角色,成为教学活动中的参与者、合作者、组织者,而宽松、和谐、民主、生动活泼的数学课堂使学生在没有任何压力下产生强烈的求知兴趣,同时也能发现数学的文化价值。

首先,过去对于教师的“主导”地位问题,是课堂评价的一个论据,而在数学新课程改革中对我们理解更会有不同侧面和深刻程度上的差异,所以,当教师把自己变为课堂活动的一名合作者、参与者时,也将自己和学生放在了同一水平上,才能从数学学科的特点出发,考虑到每个学生的不同背景,每个学生的现实基础,认知水平等进行教学,从而发挥每个学生的最大潜能。

其次,在新课改理念下,教师对学生的地位也有了新的认识;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中的关系是动态的,不再起什么“主导”与“主体”性作用,这一定位,拉近了师生的距离。过去我们评价一节课只看表象,评课者只关注教师在这节课中“戏”演得是否令观众满意,再看观众反应如何,来评这节课的成功与否,注重了数学教学的系统结构和形式化,而较少关注从“感知数学情景、体验数学本质、概括数学抽象、反思数学应用。”的完整数学学习过程,这种形式化教学搞得教师手忙脚乱,学生也无所适从,且看美国中学数学教学的一个案例:

在美国西雅图一节高二数学课上,老师讲的就是一个测量塔高度的问题,一上课,老师就把这个任务交给学生,说塔是高不可及的朵想办法测量这个塔的高度。学生听完以后就每个人拿了一个图形计算器,分成四、五个人一个小组就开始做了。看到这道题我觉得好笑,这不正是前几天才给学生上的一节课吗?是初三数学中的一道应用问题,稍微差不多的学生都很快得出答案。可问题是人家高二学生却做得津津有味,全班同学分完工以后,老师没有做任何提示,学生就开始做这件事情,且没有几个学生去努力找一个公式,绝大多数都在按分工试算:这塔多高呢?有的学生就先设它为100米,找测量点,发现凑不出准确答案,就开始分工,甲把塔放高一点,已把塔变矮点儿,丙把第一个测量点往前点,丁把测量点往后变,四个人分工做,到下课全班还不到10个学生得出结果,老师说:“我们继续去做”。

而这节课在我们教育界的评价会是怎么样呢?没效率,没结果。对比我们的评价方式,我不明白碰撞点在什么地方,如何看待这节课,曾有专家这样认为:在没有任何提示的情况下,大家分工用不同的方法来探索的过程,根据别人的信息来改进自己探索方向的过程,在他们看来比知识更重要。这就使我想到为什么美籍华人杨振宁能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2006年相当于数学诺贝尔奖的“菲尔茨奖”获得者又是澳籍华人,年仅31岁的陶哲轩,而我们土生土长的中国人却没有,这一切不就说明教育改革,观念更新的可行性吗?

让我们思考我们的数学教育尤其是农村中学数学教育现状,从评价体系的导向上就决定了我们的数学教育是为“应试”而备的,从小学到中学,全部是模块化的:考什么,教什么。而对数学的发展,她的文化价值大概问起来没几个人会知道,对现行新课程知道的又有多少呢?教师为了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在拼时间,讲题型,抓训练,学生为了一个“愿望”,在这个“愿望”的奴化下,麻木的、机械的、毫无生机的学习,我曾经做过一个调查,我所在地方的农村初三学生每周周内学习数学的时间至少在800分钟以上,而其他国家和地区平均是217分钟,我们的代价是多么的大啊,可效果怎么样,我只能用少得可怜来说。

在学习了“中美高层教育交流”研讨后,我对自己八年的数学教学作了回顾,深感自己只不过是个知识的“二道贩子”不停地学习,再将我知道最多,自认为最好的、最得意的东西传授给学生,并告诉他们“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才能引起质变”并举了数学家苏步青当年为了考取国际上有名的日本帝国大学,对解析几何、微分两门课做了近万道题,结果以双百的优异成绩被录取;传说中王羲之练干了三缸水,若非如此若练,他岂能丰为书圣。可是我们学生苦了,力也出了,成绩怎么样,全县5000多学生参加高考,几年才培养出一个清华学生,而有关部门就认为质量可观,大力宣扬。

2005年新课程改革在全国轰轰烈烈开展,农村中学数学教育也受到影响,但波动不大,广大农村教师只是从课本上的变化中感觉到了课改的气息,因为受各种因素制约,我们绝大多数都没有外出学习和培训的机会,这就使的我们的课改还要加大力度。

2、关注数学过程,培养创新能力

这是数学课程改革中的“重中之重”,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东北师范大学校长史宁中反复强调“归纳与创新”,学生思维的过程远比简单的数学结果重要。2006年9月6日和7日,“中美数学教育的高层交流”在北京举行,美国学者介绍了他们的数学课上教师讲得很少,主要是学生进行合作交流探索,在我国偏远的农村学校,数学课堂上仍是教师讲为主,学生的自主性很难发挥,他们自小就养成被动接受的习惯,而新课标下的教材在情境创设、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方面为农村数学教育提供了方便,给学生给了更多的思维空间。

在课程改革中,教育理念的更新,必然带来教学行为的变化,只要我们时时做个教学有心人,了解数学发展方向,数学价值,不失时机地反思自己的教学,就可积极稳妥地解决好新与旧的关系。

篇(4)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随之,我国的教育事业也迎来了全新的机遇与严峻的挑战。在这新课改的关键期,教学质量的提升显得尤为重要。如何为学生的发展创造良好环境、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综合的学习素养成为了广大教师应引起重视的问题。本文针对新课改实践中的切实存在的问题,阐述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希望可以为广大教师群体提供参考的依据。

关键词:新课改;教学策略;初中数学

数学是三大传统科目之一,因此,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创新十分重要。在初中数学学习中,我们更应该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不仅关注学生的学情更要关注他们的心理状况。我们应加深学生对知识重难点的理解,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同时使他们的心理得到健康的发展。新课改关注教学理念及教学设计思维的转变,注重教学技能与解题技巧。[1]在新课改环境下,教学质量的提升显得尤为重要。所以初中数学教师应作为教学的研究者与学习者,遵循素质教育原则,不断更新思想观念与教学策略,从而引导学生进行更加高效的学习。

一、初中数学课堂常见问题

通过调查研究,笔者认为,大部分初中数学教师教学观念较保守,常常采取较古板的教学模式,以自我为中心,强调教师的权威性而忽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创造性。当学生感到思想的束缚时,他们的学习兴趣常常会大打折扣。[2]这种以教师为主体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也会令学生更容易出现走神与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而数学是一门需要理解的学科。仅仅通过直接无意义的记忆学习方法很难真正达到教学目的,更别说能够举一反三了。在这种古板的教学模式下,许多教师自身的职业素质与专业水平也不够高,尤其是一些年轻的初中数学教师,综合的能力与专业知识能力还有待提升。如果想要实质性地提升数学水平,提高教师的数学计算能力就是其中最首要的。传统教学中应试教育的特点也常常会给学生带来过重的心理压力。一直盯着成绩提高的目标盲目地完成各种练习,占用了学生大量的课外时间,也令学生们身心俱疲。成绩排名的变动也会给学生们的心灵无形地施压,导致学习效率的降低,最终形成恶性循环。

二、新课改理念下的创新性教学策略

(一)创设情境,培养兴趣

“良好的开端等于一半的成功。”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应该时时铭记这句话,在课堂上创设生活情景,引起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初中数学教师应该充分的将数学基础知识与现实生活情境联系在一起,可以增添更多的趣味性,使得学生能够更加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激发他们对于数学这门学科的兴趣。与此同时,因为数学这门学科不是独立的,而是与其他学科有着密切關系的。因此在生活当中,我们无处不能发现数学知识的影子。举个例子,当初中数学课程涉及到利润、成本等问题时,教师就可以创设一个超市买卖商品的故事情景,让学生们来扮演买家和卖家的角色,模拟购物的活动。在实际的演练中,对成人世界有一个具体形象的模仿,能让学生不断地拓宽自己的思路,在自主交流学习中获取数学知识,在角色扮演中学会价格与质量之间存在的关系,使得每一个学生都能够乐于参与到数学课堂的学习中来,让他们能够亲历整个过程,对知识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保证学生们扎实地掌握了数学的基础知识。传统的初中数学课上,教师与学生间缺乏一定的互动,导致教学氛围相对来说比较沉闷,从而导致学生们的数学学习兴趣比较低。新课程改革之后,由于不同学生有着不同的性格,在数学课堂当中,教师就应当针对不同的性格来做出不同的教学互动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得他们不仅在数学课堂中能保持很高的学习热情,在课后也能自主地去温故知识,加深学习印象,提高各自的学习成绩。

(二)信息化技术的使用

随着科学技术不断的发展进步,社会慢慢朝着信息多元化与网络化的方向发展。新课改要求全体教师必须转换传统的数学教学思维模式,运用多媒体工具来辅助教学,从而化抽象为具体。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也应该重视利用新兴的信息技术。对于初中学生,进行数学图形的抽象知识学习,通常需要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与丰富的想象力,而生动、形象的教学模式还可以显著地提高学生对于数学几何学习的积极性。[3]比如说,在进行“角的平分线”教学时,可以借助几何画板向学生们生动地展示角平分线逆定理、性质、定理和图象分解形式,从而知道学生根据相应的数据和图形的变化情况来认识和掌握角平分线的定理。借助多媒体,还可以在“相似三角形”的教学过程中实现动态演示图形,用几何画板制作的两个三角形一直保持相似,而三角形的大小能够随意改变,形状却保持不变。多媒体的使用能够开拓学生的眼界,丰富课堂的学习内容.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进一步地做好知识落实工作,有助于初中数学教学效果的提升,进而实现科学化和信息化相结合。同样地,教师也可以积极的构建课外学习的“内部网络”,通过班级的微信群帮助引导学生,更加方便的为学生服务,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观看优秀教师的教学视频,这样就可以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开阔学生的视野,也是为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4]

(三)创新方法,解放思维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庭、政府与社会都十分注重教育质量,现阶段我国推崇人才强国战略,因此开展了新课改与素质教育等活动。那什么才是素质教育呢?从根本上来说,素质教育指的是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的提升,不单单是强调科学文化知识方面的提升,更多强调受教育者能力、个性与创造力,思维、心理与思想品德等方面的全方位的提升。随着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的展开,现在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教育理念又一次被提上日程。然而,在现实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当中,我们仍然可以看到大部分教师依然只是在一味地强调分数与学习质量,而这恰恰是与新课改的要求背道而驰的。在此情况下,现在的初中教育亟待改组和重构,进行教学内容、方式、模式的不断更新、完善和调节,紧紧围绕学生来开展数学教学。而从数学这门学科来看,它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对受教育者的思维能力也有着高要求,所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能急功近利,而应该做到循序渐进地帮助学生打好基础,让他们在数学学习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教师应该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引导课堂教学的改革向更好的方向前进,进而不断提升其教学质量。传统数学教学模式使得学生的数学思维局限在应付试卷中的题型上,而这种思维方式会对学生的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产生负面的影响。而在新课改下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努力引导学生,让他们产生创新性思维和探索性思维,在面对新的数学定义时,尽量减少让学生死记硬背的情况,而是将此大的概念分解成为易于学生理解的内容,让学生能够慢慢了解这个定义的形成原因和形成过程,从而使学生不是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去记忆,而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加深巩固自己的记忆,并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够快速反应、活学活用、举一反三。

三、结束语

总之,新课改下对初中数学的教学提出了很多的新要求。我们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质量,提高课堂效率。但是教师也常常会需要面对一些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是无论如何我们都应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与能力,为他们构建更加平等、自由、和谐、开放的课堂环境,使得学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去。[5]从而让学生在不断学习进步的过程中,发现数学学习的乐趣,发现生活中的数学之美。

数学教学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初中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多媒体的整合研究论文

【内容摘要】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信息技术已经完全融入到教学应用中,初中数学教学和信息技术多媒体的相互融合已经不为罕见了,它对于初中数学教学的革新和调动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积极性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基于初中数学教学的现状,着重分析信息技术多媒体与初中数学教学整合研究。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信息技术多媒体

一、信息技术多媒体对于初中数学教学的重要性

信息技术的不断革新促使教学从“黑板”到“多媒体”逐渐转变,初中数学知识点众多,逻辑较为抽象,学生不易掌握,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可以使教学变得直观,使复杂的知识点变的系统化,学生也更易理解。使用多媒体技术打破了传统的灌输式讲授的教学方法,让数学课不再枯燥,课堂也变得生动有趣,学生对于学习的积极性也逐渐加强,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效率,因此信息多媒体技术对于初中数学教学的水平提高有着必不可少的作用。

二、初中数学教学的现状

要想将初中数学教学和信息技术多媒体相互融合,必须先了解初中数学教学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通过分析问题所在,找出解决方案,提升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以下是我对当前初中数学教学现状作出的两点分析。

1.过于重视多媒体技术的使用

多媒体技术对于提高初中教学水平固然重要,但是有些老师过于重视多媒体的使用。40分钟的一节数学课,有的老师过多的把知识点累积在多媒体课件上,导致学生无法掌握住教学的重点,把过多的关注点放在形形的外部因素上,我们要知道多媒体在教学中起到辅助作用,过于重视多媒体技术应用会使学生的注意力分散,不能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对于知识点的理解上,教师也无法按计划完成教学任务,导致教学质量下降,课堂效率低下。

2.教师无法熟练的使用多媒体

有些教师过多注重多媒体技术应用,而有些教师却不会熟练地操作多媒体。尤其对于四十或五十岁的中老年教师,多媒体技术对他们来说是一种新型的技术,他们很少接触,而且很多教师不愿意花时间去学习,致使他们在课堂上很少使用多媒体,从而与新型的课堂教学脱离轨道,使他们的课堂缺乏创新性,学生对于数学的兴趣也无法提高。

三、初中数学教学与多媒体技术整合的措施

很多学校已经应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学校都能够合理的使用多媒体技术,多媒体技术与注重教学的融合还存在很多问题,所以我们必须提出相关的措施进行改变。

1.正确对待多媒体的使用

我们都知道多媒体教学对于初中数学教育成绩单提升有很大帮助,所以学校应该普遍使用多媒体,对于没有接触新事物的老教师,应该积极进行培训,告诉他们多媒体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鼓励他们多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比如初中数学开始接触二次函数,单独依靠黑板讲解二次函数,不能直观的使学生理解,可以使用多媒体来讲解二次函数的产生,这样就变得非常生动有趣。

除此之外,我们也不能太过于重视多媒体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而多媒体只起教学的辅助作用,对于复杂的函数图像来说可以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对于那些简单的学生可以解决的问题,则无需使用多媒体,这样我们可以摆清学生、多媒体、教师和课堂的作用,借助多媒体来提高教学质量。

我们可以使用多媒体,但是要合理使用,注意要将课堂和多媒体相互融合,这样才能将课堂效率发挥到极致。

2.利用多媒体将抽象变为直观

对于那些初中数学别抽象难理解的知识概念,可以使用多媒体把它直观的展示出来。比如初中数学中的立体几何,很多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并不好,很难想象出抽象的几何,这就导致了对一些较难的大题,很多学生都普遍解答不出来,从而使他的数学成绩是所有的学科中分数最低的,也就是所说的偏科现象。这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将立体几何形象的展示出来,将抽象变为直观,对抽象的问题进行整合,使学生的视觉,听觉和直觉都结合起来,通过多媒体的形象表述,学生解答问题就变得会简单很多,而且这样可以使学生对于数学的积极性提高,还能提升课堂效率,提高教学质量。

3.运用多媒体拓宽学生的视野

篇(5)

二、在设计有针对性作业中提高数学学习效果

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学习了一项数学知识,就需要教师设计相关的数学作业让学生训练,并从中反馈数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以便教者作出相关的教学策略调整,从而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因此,教师在进行数学作业的设计时,就要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把握好数学作业的难易程度;针对教材特点突出作业的训练坡度;针对教学的重难点,设计有利于突破重难点的作业题型等等。例如,当学生学了轴对称图形之后,并了解到一个图形沿一条直线对折,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完全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有一部分学生已经会判断轴对称图形。于是,我针对学情及教材特点,设计了如下作业:判断下面这些字母是轴对称图形的圈一圈。A、B、C、D、E、F、M、N。有一部分学生很快地判断出A、E、M是轴对称图形,并能够说出自己的理由根据。设计这样的题目,一方面体现了“轴对称图形”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及其数学能力,另一方面这些字母学生较为熟悉,分辨起来不是那么难,而且有利于突破这一知识点教学的重难点。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印象深刻。这节课我教学了图形的运动(一)中的剪一剪。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剪一剪和观察图形的形成过程,探索剪纸后的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这节课中练习剪蝴蝶,学生非常积极,学习热情非常高。学生准备好了纸、胶水、剪刀。我先把准备好的劳动成果展示给学生看,学生不约而同喊出:“啊!我说你们想学吗?”“要。”学生用渴望的眼神盯着我的作品。我先教折纸,要求他们对折时图形与图形要重合,就对折一次可以了,接下来要认准方向,用铅笔画蝴蝶的一半,学生跟着我一步一步完成。我到下面巡视一下看大多数学生是否完成素描?如大多数学生完成了,我就开始剪纸给他们看。我告诉他们沿着刚才画的线条剪,用剪刀慢慢剪下来了,打开图案后一只蝴蝶就展现出来啦!有的学生激动地喊出来:“好漂亮的蝴蝶啊!”学生沉醉在丰收的喜悦中,课堂是有些热闹,为了不打破他们欢乐的气氛,我也和他们同庆!

篇(6)

不同层次的学生其认知能力、智力发展水平各不相同,因而在制定教学目标时也要符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需要。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新课标的要求,认真分析教材,准确把握教学重难点,科学制定出既面向全体学生,又兼顾提优、补差的教学目标。

二、分层检测,反馈小结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分层测试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测验,检验每个层次的学生本节课学习情况是否达标。教师应该在学生达标测验的过程中,就开始对部分优秀生、中等生、学困生的作业进行抽样批阅,课堂中其他没有批阅的作业,课后应该由组长和学科组长共同进行批阅,批改完作业后并写好分析交予教师审阅。此模式的主要特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们始终充分考虑到每个学生的学习差异,进行分层教学,分层指导,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教学,让每个学生在数学课堂上都学到知识。

三、评价分层

教师要重视对学生的评价,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有与其相应的评价标准,充分发挥评价的积极作用。对落后生,可以采取表扬性评价,充分挖掘其优点,肯定其进步,消除其自卑心理,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对中等生,可采取激励性评价,树立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的同时,帮助他们发现自己在学习中的不足,指出努力方向,促进他们积极向上;对优秀生,可采取竞争性评价,肯定其成绩,坚持高标准的要求他们,帮助他们戒骄戒躁,调整心态,继续努力,以取得更高的成就。

四、合作互助、分层练习

教师课前要研究分解本节课的具体学习目标,让学生做导学案预设好的练习,根据自己基础能力的情况先完成与自己能力相对应层次的练习,完成后,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再去完成其他的提高型习题。等大多数学生都完成与自己相对应的练习后,先组内互相检查完成情况,对存在的问题组内讨论纠正。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派代表提出了,由其他组回答解决;都解决不了的,就是本节课的难点,再由教师去集中引导分析讲解。这样在教师充分了解学情的基础上,不仅节约了讲解的时间,提高了课堂效率,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的能力和他们自己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

五、测试分层

篇(7)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这是新教材编写者的指导思想。七年级学生翻开刚拿到的数学课本后,一般都感觉新奇、有趣,想学好数学的求知欲较为迫切。因此,教师要不惜花费时间,深下功夫,让学生在学习的起始阶段留下深刻的印象,产生浓厚的兴趣。如在教学第一章时,可让学生参与部分实验。在本章结束后,可以利用课外活动举办一次自由形式的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可以设计学生对数学难学吗、有用吗?数学是不是都这样有趣?对基础弱的能不能学好?对各种问题展开讨论,以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如在教学第一章中“展开与折叠”时,让学生俩俩一组互相制作,同学们积极的认真画、剪、叠,又互相验证:画的时候要注意边与边之间的关系。再如在教学截一个几何体时,可利用切豆腐的方法,化难为易,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求新、求活以保持课堂教学的生动性、趣味性

七年级数学比较贴进生活实际,具有很强的知识性、现实性和趣味性。因此,它以丰富的内容提供教学中诱发学生情趣和动机的酵母。新教材还抓住了七年级学生情绪易变、起伏较大的心理、生理特点,要求以“活的东西去教活的学生”(陶行知先生语),来培养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全面提高他们的素质和能力。对此,我的具体做法是:

(一)注重课堂教学中的引入环节。

在课堂引入中,设计各种形式、运用各种手段把学生调动起来,唤起他们的参与意识。如教学“七巧板”时,一开始就用事先准备好的七巧板拼出一些优美的图案,提出:这些图案由哪些基本图形组成的?它们的边与边之间有什么关系?待他们思考回答后再进行总结。最后让他们自由合作进行制作,也拼出一些优美的图案。这样,通过简单的表演,把问题设置于适当的情境下,从而营造了一个生动有趣的学习环境。

(二)充分让学生参与实践操作。

新教材还针对七年级学生喜欢观看、喜欢动手的性格特征,安排了大量的实践性内容。要求尽可能利用自制教具优化课堂结构,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我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自由组合),请他们做我的助手,一道准备实验器材、进行实验演示。通过实验操作,既规范了学生的劳动、行为习惯,又使他们在参与活动中认识“自我”,以产生兴趣和求知欲。

三、注重学习方法指导,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新教材以“指导教法,渗透学法”的思想,在每章节内容的编排上安排了“做一做”、“想一想”、“议一议”、“读一读”等栏目,其独具匠心、面目一新。其宗旨是设法使学生学有趣、学有法、学有得,同时对教师的教法提出了高要求。在教学实践中,我从兴趣教学入手,侧重于从以下几个环节中进行:

(一)培养阅读习惯

具体方法是阅读前出示阅读题,如教学“角的度量与表示”时,可出示阅读题:我们以前用刻度尺测量线段的长短,那我们用什么来度量角的大小呢? 角的表示方法有几种?表示的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阅读完毕,或通过提问、或以评估的形式来检查阅读效果;或有计划地组织学习小组以讨论的形式探讨阅读内容。

(二)培养讨论的习惯

教师通过有针对性、合理性的提问,引发学生进入教学所创设的教学情境,引发他们积极探讨数学知识,逐步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讨论的习惯。特别是一题多解的题目或需要分类讨论的问题,如在教学“绝对值”、“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就有很多需要分类讨论的题目;还有在探索规律这一节的教学中,也可以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由此引导学生三、五人一组进行讨论,归纳出相应的方法和规律。

(三)培养观察能力

学生对图形、对实验的观察特别感兴趣,缺点是思维被动、目的不明确,这就需要教师引导他们有的放矢、积极主动去观察。可采取边观察、边提问、边引导学生对变化原因、条件、 结果进行讨论;也可以创设教学情境把学生带入较熟悉的环境中去观察。如在教学“平行”前,要求学生认真观察现实生活中有关于平行的实物,上新课时着重提问几个学生,并根据他们的观察、分析的情况逐步导出平行及其性质。这样能使学生体会观察所带来的收获与兴奋,自觉养成观察的习惯。

(四)培养小结习惯

根据新教材的要求,在实际教学中或让学生上讲台进行小结评比,或以板报的形式张贴几个学生的小结,或在课余时间对互帮互助小组双方的小结进行评比,从章节、小节慢慢过渡到课时小结。由于经常强调自己去归纳、小结,这使学生记忆效果明显,认识结构清晰,学过的知识不易遗忘。教学实践表明,只有正确的学法指导,才能使学生站在教学的主置上,学有所获,才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还能保持他们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篇(8)

什么是教育?“把所学的东西都忘了,剩下的就是教育。”剩下的是什么呢?就是教育的积淀、精华、永远不会忘记和长期起作用的东西。数学教育的最深沉的积淀是什么呢?是数学的思想、方法、思维策略和个性化的学习方式。这是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深度地亲身经历、体验和感悟方可获得的东西,这是数学的灵魂和精髓。数学也正是通过这种方式去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进而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直至生存方式,以此来体现数学教育的文化价值。多年来,主导和控制我国中小学的课堂教学是唯一学业评价手段的教育教学方式,几乎成了教学管理和教师们教学的定势的评价行为,极大地束缚了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发展和创新意识的形成。

经济、社会和科技的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是变化和发展的,在青少年阶段接受的知识不是终身够用的。因此,教师应由过去单纯以教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观念,即以学生的今后甚至终身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念。在数学教学中应谋求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策略和方式,教学过程不仅要使学生习得基本知识和形成基本能力,更重要的是在这些过程中感悟和体验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思维的策略,形成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方法,使学生终身能受用。如在新教材中,第二章的函数应用举例与实习作业,采用函数与方程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分类讨论的思想和不完全归纳得出目标函数的方法以及利用二次函数处理人口增长和生产发展等有关的增长率的实际问题。这些思想方法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对实际问题的分析、解决过程中琢磨和体验出来的。又如在第三章中关于数列的研究性学习课题,学生通过对几种分期付款的问题的社会调查实践和研究活动:确定课题、拟定计划方案、分工协作、收集筛选资料与数据、选择数学模型、处理数据、验证结果和得出实际问题的答案等,不仅能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而且还初步形成了一种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和开拓创新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工作都具有远迁移的积极作用。又如在第十章中通过对随机现象和概率的研究,为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新的思想、方法:面对要解决的问题,调查研究、设计方案、制定策略、收集信息、处理数据、分析推断这一整套的思想方法。对学生今后的发展会有更大的作用,就能实现教学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目标。

二、课堂教学以演算题目为重点转变为培养学生能力和创新意识为重点

目前数学课堂教学的状况是:多数教师给学生布置成套的题目进行模式化训练,数学应用的意识不强,即使由某些应用似乎是被迫的,培养数学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也还停留在口头上。新教学大纲中的教学目的反映了社会发展和时代要求,反映了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数学课堂教学应把重点放到培养学生能力和创新意识上来。数学能力一般由认知数学事实的能力、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和建构数学模型的应用能力等组成。其中认知数学事实的能力,包括了对数、式、数学符号、数量关系、对数与式变换的认知;对空间图形、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实物与图形的互相转化、图形中元素的认知;对命题结构、论证的一般方法的认知等。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包括提出问题,问题的识别、分解、转化能力、解题的探究和监控能力等。建构数学模型的应用能力包括掌握已知的数学模型、应用数学模型来理解与解释客观事物等。新大纲中的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都隐含在以上的数学能力之中。夯实“双基”固然重要,但要与培养学生能力和创新意识同时进行,不能认为必须有了前者才能进行后者,否则导致二者割裂,不能互相促进不利于二者的共同提高。从数学教育的整体上来说,教学过程中应突出培养学生能力和创新意识这一重点。

三、由教师的讲解灌输的教学转变为通过创设情景、问题探究、合作协商和意义建构的学生自主学习过程

建构主义认为,教学应当用情节、背景真实的问题引导出所学的内容,通过营造解决问题的环境,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和自主探究,教师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活化知识,变事实性知识为解决问题的工具。教学过程要以学生的互动学习和知识的意义建构为中心,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通过创设情景、问题探究、合作协商和意义建构等活动,使之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学生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教材中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对象,媒体也不再是教师讲解知识的手段,而是教师创设情景、学生合作学习和共同探究的认知工具。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材和媒体等教学要素都被赋予了新的涵义,成为新的角色。

四、教学媒体要从教师讲解的演示工具转变为学生的认知工具

目前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使用存在不少弊端:⑴运用目的不明;大多数数学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很少运用多媒体,甚至根本就没有运用多媒体,但在各类教学技能比赛或观摩评优教学中才运用多媒体,以为这样才能体现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究其目的是为了获取喝彩和好的评价。

如果一堂课没有用现代教育技术,纵使教师用“新”的教学方法讲授的再精彩、发人深省,也是难以得到认可,获不了奖的。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其次,有的教师不是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也不从实际需要出发,仅仅是为了运用多媒体而运用多媒体,只是形式地表演,而不是致力于改变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⑵用多媒体剥夺了学生思维的权力;多媒体可以让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但应当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己去思索、去想象,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能试图利用计算机去解决问题,这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一个好办法。

该文章转自《中华论文协会》:/lixue/mathematics/200808/lixue_30019.html⑶多媒体被误用为教师讲解的演示工具;多媒体辅助教学虽不排斥辅助教师的讲解,但其终极目的应指向学生的数学学习,即它应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促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应成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从这个意义上讲,多媒体辅助的主要对象是学生,而不是教师的教学。⑷花哨的课件代替了教师的讲解和教学艺术;现在许多课件是越做越好,画面内容丰富多彩,甚至于声图并茂,动静结合,像演电影一样,美其名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有甚者出现与教学内容无关的卡通动画画面。

结果片面追求课件的视听效果,没有注重教学的实际效果,甚至忽视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真正目的——为了促进学生有效地学习数学。这样的课件不但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冲淡了教学主题,而且导致学生的注意力迟迟不能集中到需要关注的蕴涵着潜在数学内容和关系的对象上。加上学生平时没有或很少上过多媒体辅助教学课,而当花哨热闹的课件突然呈现在他们面前时,学生更多的是充满新鲜感,好奇感,只注重热闹的画面,而将数学学习任务抛于脑后。其次,多媒体的运用大大减少了教师的板书,教师只要轻轻叩击鼠标,图形、定义、公式、定理便可一一呈现,甚至连例题的细致分析,具体解答,作业布置也直接显示,大有书本搬家之嫌。⑸用屏幕代替黑板;就目前来讲,黑板是不能丢弃的,它的功能是多媒体所不能代替的。黑板具有灵活性,它能随时反映出学生的思维情况,多方面地去探索问题,并能展现出失败的一面,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多媒体课件由于受条件的限制,不可能把学生的所有思维都反映出来,如果教师仍然严格按照课件实施教学,一旦学生的思路出乎意料,不是你事先预好的,就会显得非常被动。

篇(9)

1.定势思维的内涵及在教学中的表现定势是有机体的一种暂时状态。定势思维是指人们按习惯的、比较固定的思路去考虑问题、分析问题,表现为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作特定方式的加工准备。具体地,定势思维主要有3种特性及表现方式。

①趋向性。思维者具有力求将各种各样问题情境归结为熟悉的问题情境的趋向,表现为思维空间的收缩。带有集中性思维的痕迹。如学习立体几何,应强调其解题的基本思路:即空间问题转化为平面问题。

②常规性。要求学生掌握常规的解题思想方法,重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训练。如学因式分解,必须掌握提取公因式法、十字相乘法、公式法、分组分解法等常规的方法。

③程序性。是指解决问题的步骤要符合规范化要求。如证几何题,怎样画图、怎样叙述、如何讨论、格式摆布,甚至如何使用“因为、所以、那么、则、即、故”等符号,都要求清清楚楚、步步有据、格式合理,否则就乱套。

定势思维通常有两种形式:适合定势思维和错觉定势思维。前者是指人们在思维过程中形成了某种定势,在条件不变时,能迅速地感知现实环境中的事物并作出正确的反应,可促进人们更好地适应环境。后者是指人们由于意识不清或精神活动障碍,对现实环境中的事物感知错误,作出错误解释。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帮助学生形成适合定势思维,防止学生形成错觉定势思维。

2.创造思维的形成过程

创造思维是指个人在头脑中发现事物之间的新关系、新联系或新答案,用以组织某种活动或解决某种问题的思维过程。它要求个人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重新组合产生新的前所未有的思维结果,并创造出新颖的具有社会价值的产物。创造思维的产生因人而异,没有固定的模式。一般经历4个阶段。①准备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搜集资料和有关信息、储存经验,以便为创造做准备。②酝酿阶段。这一阶段的任务是消化、传换信息,在头脑里反复进行象征性的尝试,重新组合概念。③大悟阶段。这时头脑中事物各部分仿佛突然接通了,发现了新关系、新联系,构成了新形象、新假设,得出了新结论。④验证阶段。将产生的思维结果付诸实施。

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是构成创造思维的必要成份,逻辑思维是创造思维的基础,灵感的形成是创造性思维的关键。定势思维是夹杂在各种形式的思维活动中起奠基的作用。教师在教学中要认真把握,注意培养。

二、定势思维与创造思维

1.定势思维是集中思维活动的重要形式

课本内容是学生学习的根本所在,它是前人经验、智慧的结晶,从内容到方法,都有严格的规定,它需要利用固有经验,按一定模式去解决问题,而这正是完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任务的需要。

2.定势思维是逻辑思维活动的前提

逻辑思维的主要形式是概念、判断和推理,它是证明结论的主要工具。数学教学中主要的思维活动是逻辑思维。如明确定义、推导法则、公式、证明定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等活动,时时刻刻都在运用逻辑思维。在进行逻辑思维时,要经过一步一步的分析,多环节、多步骤地逐步将条件转化为结论,每一步都要“言必有据”并遵循推理的法则。这正是定势思维所要求的。

3.定势思维是创造思维的基础

定势思维一方面表现为思维空间的收缩,另一方面,思维者力求扩充已有经验、观念认识的应用范围,表现为思维空间的扩散。因此,定势思维又成为推动思维展开的动力。从这个意义上讲,定势思维可以成为类比、归纳、联想等发现手段的基础。

4.定势思维与创造思维可以相互转化

定势思维与创造思维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概念,而非对立。它们总是互相依赖,互相促进,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当定势思维积蓄到一定程度时,就会由量变引起质变,转化为创造思维。每一次转化都使二者同时进入一个新的更高水平阶段,如此进行,人们的思维能力才能得到不断发展和提高。

5.定势思维对形成创造思维的消极作用

在强调定势思维积极作用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它的消极作用,错觉定势思维在数学教学中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不少学生总是习惯于搬用已有的经验,被动记忆、机械模仿、生搬硬套,表现出思维的依赖性、呆板性,这些均是产生错觉定势思维的温床。如用6根火柴搭成4个三角形,这些三角形的每边都是一根火柴那么长。学生解决此问题感到棘手,怎么摆弄也摆不出4个三角形,其原因正是“平面错觉定势”的影响。

三、几个应该重视的问题

1.要重视定势思维自身形成的过程

数学教学的目的在于建立符合数学思维自身要求的具有哲学方法意义的定势思维。这种定势不仅是数学观念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数学思维能力的具体体现。定势思维的作用不在于定势思维本身,而在于定势思维如何形成。例如,概念的教学,如果就概念讲概念,草率地把概念硬灌给学生,那么只能形成僵硬的概念定势;如果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实际事例和学生已有知识出发,通过分析比较,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地揭示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抓住事物的本质,那么学生头脑中建立起来的就是积极的、活跃的“概念定势”,形成适合定势思维。上述两种教法,均是建立“概念定势”,究其过程是有本质区别的,我们在教学中应加以重视。

2.要淡化所谓的“解题规律”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配备适量及适当的习题进行训练是必要的,但是过分地强调并不基本的解题技巧、方法和观点,突出所谓的“解题规律”是不科学的,无疑会使学生形成呆板思维。更有甚者,在学生未能理解的情况下,让他们死记一些解题的诀窍、程序或口诀,这是造成错觉定势思维的重要原因。有一位初中数学教师,将几何题分成几种类型,让学生死记硬背其规律,应付考试,效果不错,得到了部分家长的“称赞”,某种程度上助长了这种错误做法,这也是题海战术长盛不衰的一个重要因素。这种教学方法尽管在某些场合可以暂时取得良好的成绩(分数),但从长远来看,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难怪爱因斯坦曾说过:“现在的教学方法扼杀了人们研究问题的神圣好奇心,在学校里,甚至觉得自己象头野兽一样,被人用鞭子强迫着吃食!”这种状况确实是我们教育的悲哀,这不是在培养和发展人的创造思维能力,而是在“铸造”机器人。

3.正确处理好定势思维与创造思维之间的关系

创造是定势的突破,同时又是定势的产物,并非某些文章中所归纳的,定势思维是制造错误的发源地。消除定势思维的消极作用的关键在于克服错觉定势思维,发展适合定势思维。众多文章过多渲染定势思维的消极作用,无形中给中学数学教学带来了某些不良影响。如有的教师只重视创造思维能力的提高,不重视打好基础,导致学生成绩严重两极分化;有的脱离《大纲》和课本的要求,违背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追求“高难度、高技巧、妙方法”,造成多数学生如入迷雾,不知所措,非但没有形成创造能力,而且必须学的知识也没能掌握。因此,创造思维的训练要有度,教师要注意把握学生掌握知识的阶段性、连贯性和贯力性,合理处理定势思维与创造思维之间的关系。促进定势思维的形成——突破——形成的良性循环,达到提高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篇(10)

二、分层练习和作业

在讲授完新知识后,教师要精心设计编排不同层次的课堂练习和作业:对高层次学生,教师指导学生能对书本知识进行迁移,能运用书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对中等层次学生,教师指导学生能对书本中的知识点进行理解,能简单运用。对低等层次学生,教师指导学生能找到书本上的知识点,能套用知识点解决简单的问题。让学生有选择地去做,以达到各自的学习目标,并及时纠正练习中所出现的错误,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不断培养并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能力。

三、考查和评价分层

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体现不同的教学方法、手段。对低层次的学生,采用交流、讲解、鼓励等方法使其明确学习目标,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乐学、爱学。压缩考试次数,在平时考试后,给出标准答案和评分标准,让学生自批、自评,并讲评订正。这样可以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学生很容易就能找出自己的知识缺陷,并及时补救。由于学生参与了整个评价过程,进而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自身素质。我在实际教学中,实行分层教学测试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方法是“向学生出示的每次单元验收卷,一般要设计基本题24道(包括选择题和填空题及简单的计算题,中等题2道,有难度题2道)。在平时测试时,对低层次学生的要求是完成基本题;对中等程度的学生除完成基本题外,另外加试中等题;只有优等生才要求全部完成。并规定,某生测验成绩超过基本分数即向上一级转化。这样,每个学生都可获得成功感和争取向上一级转化的积极性。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评价标准:对低层次学生多实施耐心辅导教育加多鼓励,尽量多提问他们,提高他们听数学课的兴趣,要求他们完成作业和在测验中争取合格以上的成绩。对中、高层次学生主要是提升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鼓励他们在课堂上多提问,鼓励他们积极自学,多尝试一题多解,尽量在测验时争取高分。

上一篇: 电装工艺组长述职报告 下一篇: 趣味运动会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