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23 11:59:34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财权下放”将给珠江沿岸城市更多的自主性。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中明确指出“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这同时将为珠江经济带的发展带来更多的自主性。
沿边、沿江开发是机遇。总理9月4日在广西视察时指出,“我国开放发展走的是由沿海向内陆不断扩展延伸的路子,由东向西推进是发展趋势,当前在提升东部沿海发展层次和质量的同时,特别要做好内陆开发开放这篇大文章,这也是我国未来发展的最大回旋余地”。9月21日总理又批示:“沿海、沿江先行开发,再向内陆地区梯度推进,这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规律。”珠江沿岸的几个省区发展一直处在不平衡状态,这将成为撬动这种不平衡的杠杆,为珠江沿岸的经济开发带来新的机遇。
教育是强国之路,兴国之要,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已经落下帷幕之际,希望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在领略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同时,能将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实到实际的教育工作中,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所以,我很有必要从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和生物教材内容出发,以课堂教学为主战场,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人翁地位,设计一套科学合理的高中生物教学策略,在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率转变的同时,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以下就具体途径和方式做相关阐述:
一、巧于设计问题,突出教学重、难点
在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引领下,设问是生物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激发求知欲望,启发学生思维,进行课堂反馈的一个重要手段,它贯串于课堂教学的始终,有效设问成为师生双边活动的纽带,也是贯穿全会精神的“药引“。 例如,在学习“减数分裂”时,我就设计了以下4个问题:①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和DNA的变化规律和有丝分裂有何异同?通过类比,有丝分裂原有的知识在学生脑海里再现,这时教师再加以点拨,学生会对减数分裂有个初步认识。这时可进一步提问:②什么是同源染色体?③如何识别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的图像(从细胞是否均等分裂和染色体行为方面分析)④和卵细胞形成过程中有何不同等。通过教师的步步设疑、循循善诱;学生的阅读思考、相互讨论,突破了教学的重难点。总之,有效的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它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必要手段之一,也是教师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创设良好氛围,发挥学生主体地位
合作学习应是学生学习的主动需求和自觉行为,教师要积极营造民主、和谐、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创造性地活化教材,使之成为适合学生合作学习的活动环境和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需要与兴趣,促进学生积极、自主地合作。例如,生态系统的结构中,生态系统的组成是本节的教学重点,为了改变学生传统的依赖性的学习方式,在教学时,我先让学生阅读教材,然后用一句话说说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功能,由于可以在书上直接找,学生的回答令我非常满意,但我不满足于他们的“依书直说”,我计划在此安排角色扮演,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表达的能力,另外,我还想把问题稍作变通以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于是,我说:“请各个小组分别扮演“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这三种角色,猜想假如生态系统没有了自己这种成分,将会出现什么问题?”本课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展示空间,在角色扮演中,全体同学都积极动脑,展示自己所长,学习兴趣被激发,逻辑思维能力、语言交流能力、表达展示能力都得到发展。引课给了学生一个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同时也可以体现生物学科的学科特点,并给学生以美的感受。体现新课标所倡导的“主动、合作”理念,弘扬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接机我将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融于其中,讲诉生态系统是当今最受人们重视的研究领域之一,全球所面临的资源与环境问题的解决,都有赖于对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多样性和稳定性等,并倡导全会精神――“建设生态文明“,是国家乃至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三、探究教育模式,落实全会精神
随着新课程实施不断深入和扩大,探究式教学在全国各地各学科教学中日益受到重视,生物学是一门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科学。因此,高中生物新课标中提出了“倡导探究性学习”的理念,要求在新课程中的学习应以探究学习作为主要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亲历思考和探究的过程,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 如"核酸在细胞中的分布"的探究实验,可让学生--①提出假说: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②设计实验:取口腔上皮细胞制作临时装片水解用蒸馏水冲洗涂片用吡罗红甲基绿染色5分钟观察(先低倍镜后高倍镜)。③观察和记录:细胞核呈绿色,细胞质呈红色。④得出结论:核酸种类不同,其分布也不同。在真核细胞中,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 总之,新课标下高中生物“自主探究”的课堂教学,就是要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人,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人。它通过激发学生内在动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学习转变为学生的内在需求,从而从根本上促进学生认识、能力、个性的发展,以至完善人格的形成。
四、总结
在十八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之际,我深刻体会到作为一名教师,要围绕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要求,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决策部署上来,围绕“教育改革”主线,立足本职工作和教学实际,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伴随高中生物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探索有效教学方式的步伐也会更加深入,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树立改革信心,在具体的教学实际中不断总结、不断更新自己的理念、反思提升。我相信:我国的高中生物教育必将沿着新课改的路子快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当时主要是农村改革;十二届三中全会后开始实行以城市为中心的整体改革;十五届三中全会和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实行和推进农村改革;十八届三中全会则提出进一步深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的全面改革,这是对35年改革历程的全面总结和新一轮改革的进军动员。
二、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以往若干次中央全会多侧重于“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次则提出治国理政的方略,强调解决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特别是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一个重大的创新和突破。
三、提出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十四大和十四届三中全会都提出发挥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十六届三中全会强调“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十八届三中全会则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提高到“决定性”的高度,充分显示出今后主要由市场或市场主体充当“运动员”,政府则主要充当“裁判员”的角色,厘清了政府与市场的行为边界。
四、提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并对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作了部署。
主要有六个方面: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和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在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中还提出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建立更加公平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
五、进一步重申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性,特别是强调了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重要地位。
强调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强调二者“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这比以往历次三中全会对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的重要地位提得都高。
六、充分阐释了“现代市场体系”的基本特征。
十四大以后的提法是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现代市场体系。十八届三中全会则全面阐释了现代市场体系的基本特征:一是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二是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三是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竞争。
七、对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提出了更高要求。
过去主要强调转变政府的经济职能,并将其明确为“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十的提法更加宽泛,提出推动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变。
八、首次提出“建立现代财政制度”。
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现代产权制度”,主要强调国企改革、产权制度改革的重要性,为国家提供更多的财源。鉴于我国财政正处于“政府过紧日子”以保证“人民过好日子”的过渡阶段,此时建立“现代财政制度”恰逢其时。为此,必须“完善立法、明确事权、改革税制、稳定税负、透明预算、提高效率”,以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九、提出了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实现路径。
在具体路径方面,“加快构筑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要进一步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推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是实现新型城镇化基本条件;“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制度保障。
从产业上来看,节能环保概念从无到有已经成为最具持久性的新兴产业题材,对于其他几大新兴产业,信息通信、电子商务、新能源、电动汽车等都获得了“383”方案的点名支持,尤其在国资重组的大背景下,民营资本进入边缘垄断行业(金融领域的互联网金融或油气领域的页岩气开发等)、以增量创新带动整体行业发展的政策利好或将是三中全会后股市题材轮动的重要因素。
创新机制的转变是关键议题
十六届三中全会公报中并没有专门论述创新改革,关于创新机制的内容分布于市场体系建设、人才体制改革、科技体制改革等事项中,因此为了更好地对比十六届三中全会的“下限”以及“383”方案的“上限”,笔者通过分拆整合将两份改革意见中有关创新机制的内容按照“市场体系建设”、“国家创新改革”和“企业创新改革”分列了出来。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我国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环保概念已经从无到有成为顶层设计不可忽视的重点问题之一,很有可能成为十八届三中全会单独提到的新兴产业之一,这也是“节能环保”题材未来成长的政策基础。
具体来看,在市场体系建设方面,十年前重视的全国性统一市场的建设,并特别提到了信用体系的建设,这不仅为后来电子商务和物流等行业的大发展提供了政策基调,也带动了包括资本市场评级、信贷市场评级、担保机构评级和个人征信、债券市场评估、贷款企业评估、担保企业评估在内的多元化信用服务市场的建立,当然目前我国在“物流”领域的建设依然存在短板,并成为制约“电商”等新兴业态发展成长的阻碍,因此其是否会被再次写入会议公报将是值得物流板块的投资者关注的问题。
而在“383”方案中,市场体系的建设重点在于知识产权的保护,尤其是“跨地区知识产权纠纷应由第三方法院裁决”对于打破地方保护主义有着重要作用,不过此举对地方利益的冲击较大,因此可以看作是本次创新改革的“上限”之一。除此之外,“383”方案还特别提到了信息通信、电子商务、新能源、电动汽车、金融这五个领域的创新问题,相信无论哪一点被写入会议公报都会引发市场热炒,毕竟在这样一份顶层设计的方案中很难出现几个具体行业领域的名字。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上述几个领域中包括了七大战略新兴产业中的三个(信息技术、新能源、新能源汽车),再加上此前提到的节能环保,可以看到七大新兴产业的政策预期依然明确,尤其在国资重组的大背景下,民营资本进入边缘垄断行业(金融领域的互联网金融和油气领域的页岩气开发等)、以增量创新带动整体行业发展的政策利好或将是三中全会后带动股市题材轮动的重要因素。
发挥市场对创新风险的定价评估机制
尽管小产权房的入市还在观望中,尽管小产权房的入市的可操作细则尚未,可实际上《十八届三中全会改革公报》尚未时,小产权房的交易就已经大火,量价齐涨。北京近郊的小产权房已闻风而涨,价位已达到16000元/平米。
我们已经读到了来自权威媒体的官方:在集体建设用地入市交易的架构下,对已经形成的“小产权房”,按不同情况补缴一定数量的土地出让收入,妥善解决问题。
这段话告诉我们,“小产权房”合法化的大门已经打开。“小产权房”合法化的操作细则有了粗线条的勾勒。
可以肯定,今后在中国的大地上,再不会有出动武力强拆小产权房的暴力事件发生。当这个对于小产权房最大的威胁被排除之后,中低收入者购买小产权房的热情,会如火山般爆发。因为小产权房比普通商品房的价格要低30%,甚至50%,它的吸引力有多大可以想象。还有,“大产权房”因为建在国有的土地上,它的土地使用权是70年,“小产权房”因为建在集体所有的土地上,它的土地使用权是永久的,没期限的。谁住着更安心?
也许这一现状会倒逼国有土地放弃70年的土地使用权,那将是中国民众之福。
尽管目前商品房还可以用“补缴一定数量的土地出让收入”来抵挡一阵子,可我不知道有多少“小产权房”会去补缴,因为即使没有国家颁发的“大”产权证,“小产权房”照样在买卖,“刚需”们才不在乎他们手里的产权证是大证还是小证,反正是自己住,又不用来买卖,若是如此,大证还是小证有什么区别?
“小产权房”剿了多年,越剿越多。到目前为止,小产权房总量较为确切的数字为70亿平方米以上,如每套以100平米计,则高达7000万套,涉及到中国3亿个家庭中的1/4。怎么剿,又如何剿?“小产权房”在中国的国土上如野草春风,剿不胜剿。它的总量远比商品房更多,增长繁衍的速度远远超过商品房销量。
“小产权房”只有合法化一条道可走。
当然,“小产权房”对中国楼市的影响不会在两三个月里便显现出来,但可以肯定将会在2014年中或下半年发生重大影响。
道理很简单,因为它物美价廉,更符合市场法则。它会让“刚需”们大规模地从商品房卖场撤离,起到釜底抽薪的作用,“小产权房”不可战胜。
实际上,三中全会所做的是这样的一件顺天意而重民心的好事,“小产权房”合法化是法律对市场公平法则的追认。
猜想2:房产税全面开征
《三中全会改革公报》中明确地说,要“改革税制、稳定税负”这八个字,字字千钧,字字珠玑。在“改革税制”中,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地展开房地产税的征收试点,当位列第一。在中国的税改中,没有任何一种改革能比全面地展开房地产税征收试点更牵动人心的了。
2011年开征的重庆和上海的房产税试点,只对开征后新买入的高档住房征收房产税,它所圈定的征收范围非常之小。其结果是,一人拥有几套乃至几十套普通住房,将不在征收范围之内,可以豁免。
这样的征收办法,让超过总数90%的炒房投机客,长长地出了口气,虚惊一场。这样的征收办法,能有效地遏制炒房投机,平抑房价吗?
2012年中国的房产税实现收入1372.49亿元,与上年增速基本持平。房产税收入占税收总收入的比重为1.4%。
而国外的房产税却均为国家税收的第一大税,占到税收总额普遍在70%以上,看了这个比重,你该明白,中国的房产税与国外的房产税,区别有多大了吧。
您可以看到在美国房产的倒卖转让税收有多重。在美国,征收不动产转让税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抑制炒地、炒房等投机行为,稳定房地产市场。保有五年以上的房地产转让收益所得税,税率为15%,居民税税率为5%;保有五年以下的房地产转让收益所得税,税率为30%,居民税税率为9%。
而“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的前提条件,是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平等进入市场、参与配置和竞争的权利。
一部改革开放史,就是一部关于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如何“进场”并达到合理组合的历史。近年来,在解释包括中国在内新兴经济体的高增长率时,不少经济学家总是将其归因于高储蓄率和人口红利。
这种说法有很强的解释力,但他们忽略了一个事实,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同样有着较高的储蓄率(相较于收入)和适龄劳动人口,但经济发展水平却长期低下。一方面适龄劳动人口与资本从来不会自动叠加,高储蓄率转化为高投资率,更需要跨过一系列金融和产业政策的安排。
除了历史的纵向比较外,横向比较也很能说明问题。以印度为例,虽然拥有大规模的适龄劳动人口,但其劳动力要么受阻于种姓制度和依附型地主-佃农生产关系,要么受限于大规模制造业就业岗位的匮乏,迟迟难以大规模“进场”,导致一些部门的领先技术难以充分发挥外溢效应。
从“进场”的角度理解改革之初小岗村和回城知青的“自谋生路”突破,可以发现其贡献更多体现在开创了“劳动”和“知识”自由流动进入市场的可能。此次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强调,要“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可以说是从改革历程中总结出的真知灼见。
同时推进的开放大业,则为国际资本及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进场”提供了可能。国企“抓大放小”的改革,或一些行业国企垄断被打破,则更盘活了一大批存量资产,使之得以“进场”。此一轮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所引发的社会财富源泉的充分涌流,叠加此后的入世红利,为中国经济的高歌猛进奠定了坚实基础。
各种要素能够进场并有机组合,构成了“中国奇迹”故事的上半场,赶超型经济的后发优势,则遮蔽了组合效率的“不彰”。随着“中国奇迹”进入下半场,如何让更多的“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进场,如何提升各种要素的配置效率,是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必须克服的挑战。也基于此,全会公报提出要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从而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在此过程中,首先应进一步提升各种要素进场权的均等化,也即公报中所说的“必须加快形成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现代市场体系,着力清除市场壁垒,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
长期以来,由于资本的相对稀缺和劳动力的相对过剩,在资本劳动的组合中,劳动力一直居于相对劣势地位。由此导致的资本回报率偏高、劳动回报率偏低是投资率偏高、消费率偏低、内需乏力等一系列中国经济痼疾的根源。随着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此偏差有望得到部分扭转。
而根本解决之道在于,中国农村劳动力如何获得融资权的均等化,从而拥有更自主公平的资本劳动组合形式,进而拥有更强的创富能力,而非仅仅靠“出卖”劳动力来谋求发展。
一、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保证制度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是根本性保障。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明确提出并突出强调要“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生态文明制度的含义是:凡是有利于支持、推动和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的各项引导性、规范性和约束性的规定和准则,都属于生态文明制度。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能够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和谐统一。1、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是发展方式转变的积极动力。环境问题从本质上讲,是发展问题。环境问题的产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伴生产物。我国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发展方式转变正在开展。生态环境建设作为促发展的重要抓手,正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2、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是满足群众追求幸福生活回应。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能够实现人们的期待,中国现代化发展已经步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百姓解决了温饱问题,从追求生活水平提高转变为提升生活品质。人们过上幸福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但是生态文明建设滞后。过去过多关注经济指标,而忽视了环境建设,制度建设更是滞后。要破解这一困局,只有通过制度建设,才能真正保障人民群众的环境权益。3、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可以带来“制度红利”。为了完成节能减排发展的目标要求,企业往往需要更新生产设备、投资污染物处理设施以及加大资源环境管理力度等。这些活动在短期内会带来成本的上升,但是在企业跨过短期成本增加的“卡夫丁峡谷”后,长生产经营成本会降低,从而导致竞争力大幅提升。与此同时,生态环境效益也会在企业转变生产方式的过程中逐步显现。这些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红利”。4、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是实现美丽中国永续发展的坚实基础。美丽中国令人神往,天蓝、水清、草绿、城美的理想很诱人,而环境污染严重的现实却很残酷。我们在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制造了太多不够美。要彻底改变这一切,让“美丽中国”写满神州大地,就必须依靠制度建设。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能够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行动的标准,保证生态文明建设有据可依。
二、南阳加设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对策南阳市提出建设的战略目标,是实现中国梦――南阳篇的伟大实践,为绿色崛起提供了强大动力。“三个南阳”其中之一是建设“大美南阳”。大美南阳指的不仅是环境美等外形的美,更是指内在的美,是人文精神之美、社会心态之美。当前,南阳市正以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市为统揽,不断提升中心城区“两度两力”,使经济社会发展充满勃勃生机。1、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牢固地树起生态理念。南阳市被环保部确定为第五批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地区,成为全省唯一入选的省辖市,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南阳应该持续转变领导方式,树立永续发展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贯穿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用生态文化引导群众,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自觉选择节约环保、绿色消费模式,从每个生活细节做起,携手迈向生态文明的美好生活。2、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必须走具有地方特色的发展之路。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渠首和核心水源地,南阳在建设生态文明的路径选择上,也要符合南阳的实际,突出南阳的优势和特色。南阳要构建“两山两水”生态系统,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特别是要突出南水北调沿线生态走廊建设,要勇于担当,全面落实生态建设任务,负起保护之责;善于运作,打响品牌,争得支持,推动地方加快科学发展,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走好南阳路子,创造南阳经验。3、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大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生态文明重要的是生态产业的培育和打造。只有加速产业生态化,生态文明建设才有生命力、才有持久动力。南阳市要走“两不三新”之路,在不以牺牲粮食的前提下,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突出有南阳特色的茶叶、花卉、中药材等富民产业,打造农业集群,加快新型农业现代化进程。要大力发展生态工业,突出新能源、新材料、光电等新兴产业,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4、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充实完善南阳的生态环境立法。在国家层面,需要根据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完善有关资源、环境和生态的法律体系。当前,我国的地方环境立法工作已进入全面发展阶段。地方颁布的环境和资源保护法规还存在与本地实际联系不够紧密、缺乏地方特色、立法技术落后等多方面问题。要在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过程中予以改进和完善,使地方的生态环境立法,成为国家的生态文明制度的有效支撑。5、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构建和完善南阳生态环境技术标准体系。我国目前已形成由国家标准、地方标准及环保部标准共同构成的环境保护标准体系。地方生态环境标准是生态环境技术标准体系中不可缺少一部分。自70年代年我国第一项环境保护标准以来,历经40余年的发展,我国的环境标准数量大幅增加,标准体系日趋完善,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是,大家对我国PM2.5的标准与世界卫生组织标准的差距已有切感同身受,反映出我们的有些标准已明显滞后于时展。南阳在这方面必须大力加强、迎头赶上。南阳在生态文明制度方面还大有可为,比如对下级政府考核怎样体现绿色和环保理念,生态文明政策创新等。我国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任重而道远,南阳作为地方政府不能缺位,必须发挥历史主动性和担当精神,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智慧与力量。
参考文献:
巴曙松:三中全会虽没有单独给金融改革太多笔墨,但在全会提出的许多相关领域改革中都与金融改革直接相关。一是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会带动大量国有资产重组的金融服务需求,同时也会促进产业的重组整合,引发金融资源配置方式的显著调整;二是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会保障基金,加上对保险和社会保障等机构发展的改革措施,会促进机构投资者的发展;三是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会促进现有的房地产金融出现结构性变化,从目前较为单一的集中在住宅金融,转向更为多元化的、兼顾城乡的房地产金融服务方式;四是科技体制改革为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等促进技术创新的金融服务带来新的增长空间;五是金融监管部门同样需要简政放权、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对微观事务的管理,集中监管资源的风险识别和防范,为市场运行提供更为灵活的创新空间;六是建立支持城镇化发展的金融体系。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将社会资金更多引入城镇化相关领域,也包括三中全会部署的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改革。积极创新开展农村房屋产权抵押贷款、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抵押贷款、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林权抵押贷款等业务,推动农村生产要素在城乡间自由流动,开展市政收益债发行试点,综合运用资产证券化、引入保险和养老金等机构投资者拓宽地方政府融资渠道;七是扩大对外开放和促进产业全球布局,为中国金融业的国际化提供了新的动力;八是三中全会部署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的发展,也为文化产业与金融业的融合提出了新的要求。三中全会强调,要鼓励金融资本、社会资本、文化资源相结合。
《经济》:在金融市场化进程中,人民币国际化一直就是国内外关注的焦点,那么下一步应如何破解这道“槛”?
巴曙松:目前人民币在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融资活动中的使用得到明显促进。下一步,建议在完善汇率形成机制、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的基础上,逐步实现人民币国际化,以此倒逼带动外汇市场、跨境投资、债券市场、金融机构本外币综合经营等领域的改革。
一是完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揽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增强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弹性和灵活性,发挥汇率对调节国际收支的积极作用,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逐步扩大波动区间。推进外汇市场各项交易制度的完善,减少中央银行对汇率水平的干预和日常性外汇买卖,增加其对汇率形成机制的调节。发展外汇衍生品,为金融机构和贸易企业提供更为丰富的外汇避险工具和产品选择,增强其有效防范汇率波动风险的能力。
二是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目前中国资本管制程度仍较高,与资本账户开放还有较大距离。下一步,需要根据三中全会的重要部署和金融业发展和改革“十二五”规划所制定的“突出重点、整体推进、顺应市场、减少扭曲、积极探索、留有余地”的总体原则,进一步扩大人民币在跨境贸易投资中的使用,逐步拓宽资本流出渠道,放宽境内居民境外投资限制,逐步扩大国内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稳步有序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
在这一过程当中,还要注重推进措施与国际金融形势、国内经济发展情况、企业承受能力的协调统一,并进一步健全跨境资本流动统计监测和预警,构建防范跨境资金双向流动冲击的体制机制,运用托宾税、零利率存款准备金等工具控制短期资本的过度流动。
三是以香港离岸人民币市场为人民币国际化先行先试的参照,实现在岸市场的金融改革与离岸市场的发展的良性互动。参考香港离岸人民币市场的发展状况,分析在资本充分自由流动环境下人民币国际化可能遇到的挑战,降低整个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同时也有助于巩固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可继续率先在香港设计和推出人民币计价的金融产品,扩大人民币资产的交易规模,试点人民币资本账户开放的相关改革措施等。
《经济》:公报提出要在“关键环节改革”,那么金融改革如何有针对地完善金融市场体系?
巴曙松:一是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在继续完善主板、中小板、创业板制度的同时,推进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新三板”)建设,积极引导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规范发展,鼓励证券公司探索建立柜台交易市场;大力发展债券市场,稳步发展期货及衍生品市场,扩大资本市场的涵盖面和包容度;做好金融市场与科技创新、现代农业、社会保障、新型城镇化建设等的对接与服务,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由要素投入型向创新驱动型发展转变。
二是大幅度提高债券在融资结构中的比重,促进场内和场外市场,银行间及交易所债券市场的互联互通。推进债券市场建立统一的准入条件、统一的信息披露标准、统一的资信评级要求、统一的投资者适当性制度、统一的投资者保护制度。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促进场内和场外市场,银行间及交易所债券市场的互联互通,探索建立跨市场执法机制,逐步建设规范统一的债券市场。
三是落实三中全会提出的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放松管制,夯实市场机制正常运行的基础,促进发行人、中介机构和投资主体归位尽责。监管重心从市场准入控制转向行为和过程的监督,发行审批重点从上市公司盈利能力转移到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上来,以信息披露为中心,不断提升财务报告的质量,帮助投资者通过市场化的方式识别和承担证券风险,在此基础上实现发行制度的市场化。
四是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推动机构投资者的多元化。引导长期资金在平衡风险和收益的基础上积极参与资本市场,为社保基金、企业年金、住房公积金、养老金和保险公司等参与资本市场提供公平高效的平台;引进境外长期资金,适当加快引进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的步伐,特别是来自港澳台的机构和使用人民币的产品。
《经济》:如何强化改革过程中的金融监管问题?
巴曙松:一是三中全会强调的是完善监管协调机制问题,特别是要加强一行三会的金融监管协调。在明确划分一行三会职权职责、特别是对交叉性金融业务和金融控股公司监管职责的基础上,特别是要完善跨行业、跨市场、跨境金融风险监测评估机制,加强重大风险的识别预警,强化央行对金融体系系统性风险防范的协调职能。
作为一种高度市场化的激励机制,股权激励的效果已广受认可,日益成为中国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主流的长期激励模式。实施股权激励,是国企创新激励机制的重要探索,有利于优化公司治理,激发活力、创造力,形成员工和企业的利益共同体。宝钢股份董事长陈德荣表示,公司已针对中高层开展股权激励和资产管理计划,这意味着中高层未来收入将和股价直接挂钩――企业中高层的收入和股东利益(股价是直接体现)挂钩,这正是利益共同体的一大体现。而传统国企体制机制的一个弊端是,企业高管收入和股东利益之间缺乏有力的关联、乃至割裂,企业内在动力、压力不足。
《关于规范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制度有关问题的通知》(2008年)以来,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股权激励案例较少,如2013年,A股共有153家上市公司公布股权激励方案,其中国有控股上市公司14家,占比仅为9%。――整体来看,国企推行股权激励不容易,宝钢股份2006年的股权激励计划就“无疾而终”。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允许混合所有制企业实行员工持股,成为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的重大利好。宝钢股份抓住了这个新机遇。朱可炳说,“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后,我们看到里面有与员工持股相关的精神。当时公司股价很低,我们也愁市值管理怎么弄。公司董事会通过了一个市值管理的方案,其中包括结合三中全会的精神,对高管做股权激励。那时候只有精神,细则尚未出台。我们就按照有关精神,结合原有的国资委、证监会的规则,设计方案,快速去做。我们认为这是一个时机。跟我们判断的一样,国资委、证监会对我们的方案比较支持。”
2013年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仅四个月后的2014年3月,宝钢股份董事会审议通过了限制性股票计划和首期授予方案,5月获股东大会通过,6月完成股票授予:快速推出方案并成功落地。这种积极主动抓住改革机遇、快速推进股权激励的做法,在国企中并不多见。目前,推出了股权激励的大型央企上市公司屈指可数,另外如中国建筑。
推出股权激励方案的同月即2014年3月,宝钢股份本着“自愿平等,约束与激励并重;风险共担,收益共享”的原则,实施关键岗位员工资产管理计划。参与对象为公司认定的关键岗位员工,包括:管理岗位人员,首席师、技能专家和公司认可的核心技术骨干,经公司认定的其他做出卓越贡献、获得省部级及以上表彰奖励的相关人员,涉及员工约1100人。公司根据关键岗位员工的岗位重要性和个人贡献度,确定个人自筹资金标准,公司按1∶1比例配套共同组成资产管理专项资金,由员工认购平安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的委托管理产品。产品本金中约70%部分将用于购买宝钢股份股票,其余30%投资于其他流动性资产。该产品锁定三年,约定期满,关键岗位员工满足领取条件的,可一次性领取。
实践中,一直以来股权激励特别是国企股权激励人数的覆盖面(激励对象总数、占员工人数的比例)、激励力度较小,关键岗位员工资产管理计划的推出,扩大了参与员工的覆盖面,在更大程度、力度上形成员工和企业的利益共同体。目前,宝钢股份股权高度集中,宝钢集团持股达79%,员工持股较少,远不足1%。宝钢股份董事长陈德荣表示,未来几年将关注“加快推进体制改革,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增强企业的活力和竞争力”,“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推进公司治理体制的健全完善,强化公司内部的约束和激励机制建设,严格管理,提升公司的绩效”。这可能意味着,宝钢股份在混合所有制、员工持股等方面会发力,进一步优化公司治理。
创新业绩考核指标
抓住机遇快速推出是此次宝钢股份股权激励的一大特点,创新则是一大亮点,突出体现在业绩考核方面采用相对的指标。
“我们的方案,突破了证监会原来的规定。业绩考核指标方面,原来是要求用绝对的业绩指标,后来同意我们用相对的指标。”朱可炳说,“我去了证监会沟通了一次,讲了我们的想法。现在钢铁行业是在下降,但我们可以保证,大势往下走,跟行业比,宝钢的优势和领先地位不被弱化,这就体现在一些相对指标。后来,我们就此给证监会正式去文,证监会专门发了问题回复的公告,就变成规则,我们的方案就没有了障碍。”
宝钢股份股权激励的授予条件中设置了很多相对的指标,如:国内对标钢铁企业平均利润总额的2.2倍及以上,且吨钢经营利润位列境外同行对标钢铁企业前三名,并完成国资委下达的宝钢集团分解至宝钢股份的EVA考核目标;营业总收入较2012年实绩值定比增长1.1%,达到1812亿元,且不低于同期国内同行业上市公司营业总收入增长率的平均值。2014年,宝钢股份营收1874亿元,同比下降1.2%;净利润57.9亿元,下降0.4%。2014年,宝钢股份用全行业3%左右的钢产量贡献了全行业27%左右的利润。
“钢铁企业利润本身受制于原材料成本的波动甚巨,而中国钢铁企业整体的产能过剩严重,这样的产业如果以市值管理为考核目标是不符合实际的,单单以企业获利能力为考核指标,实质上意义也不大。”宝钢股份独立董事、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教授黄钰昌表示。因此,宝钢股份选择的股权激励计划是相对指标,和世界最顶级的钢铁企业获利能力对标。
显然,宝钢股份的股权激励中采用相对的指标,符合中国经济新常态、公司所处行业、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是一种实事求是基础上的创新,对于广大国企很有启发意义,特别是:在行业、公司发展并非中高速增长、相对平稳的情况下,仍然可以推行股权激励等激励机制,并做出创新。当然,这种创新需合规,包括主动争取政策的支持。
形成一种绩效文化
本次宝钢股份股权激励计划的激励对象共136人,授予股票数量合计47446100股,占公司总股本的0.288%,授予价格人民币1.91元/股。其中,总经理戴志浩获543000股,董秘朱可炳获444400股。戴志浩2014年年薪为189万元。
一直以来,产权不清、归属不明的现行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制度影响效率、平等和稳定三大施放目标,如果不改,要打造中国经济制度的升级版是很困难的。
公私边界清晰最重要
此次公报提出的“要给予农民更多的财产权利,将建设城乡统一的用地市场”的土地政策,明确指出了未来的大方向,这和笔者之前的预期基本是一致的。其实,上述政策早在十七届三中全会就有提及,定调也已经很高,但是5年下来,实施落实情况不好。建设统一的城乡用地市场,并不意味着会将所有的农村建设用地推向市场,只会推出符合规划的部分,农村集体仍有权自主开发,再说,现在建设用地并不缺少,但是浪费太过严重。
30多年前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引发了中国经济的全面变革,30年改革成就有目共睹。但在目前,这种土地制度却饱受诟病,为什么?
通常,一项政策的好坏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判断:经济效率、社会平等、政治稳定。现行关于土地的基础制度、政府的土地规划管理制度、一级土地市场运行的制度,均存在问题,经济发展难以持续,在效率、平等与稳定三个方面有难题需要解决。
比如说,城市建设用地使用效率很低,单位面积的GDP产出仅有发达国家的几分之一,大量土地被浪费;土地制度导致的高房价以及强拆等则造成了分配不平等和社会稳定等问题;此外,对宏观经济,以及居民扩大消费的影响,也是很大的问题。这种制度不改的话,我们要打造中国经济制度的升级版,是很困难的。
当前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产权明晰。公私的边界不清楚,公权侵入到私人领域,什么意思?如果私人可以有,公共可以有,尽可能保证私人所有,有利于提高效率。对于私人的权利,我们要维护它的公正性,维护私人权利运作的平等性。私权不要侵入公权,公权也不要过分地侵入私权,特别不希望凭借着拳头、武力,凭借着去掠夺别人。
其实现代的私有制变化很大,可以对土地限制用途,限制私密范围,限制自由交易权,还有土地占用税差别税率。因此,笔者赞成实行一种多元化的土地制度,该国有的国有,该私人所有的私人所有。
“集体土地入市”需配套改革
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意味着农地流转形式将进一步多元化,而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目前还不太好断定是允许农地入市,或者只是延续十七届三中全会的说法,允许农民在集体建设用地上参与开发经营。
不可否认,“集体土地入市”是市场化改革的必然趋势,由此可以解决现行土地制度的多种积弊,有利于提高土地资源的配置效率,甚至可以说有利于提高国民经济发展的总体素质,其重大意义不可估量。但是,由于体制的积弊太深,而以往的改革配套程度又低,致使这项改革不可能单兵突进。比如说,集体土地分农用地与建设用地两个部分,其入市的条件要分开来看。
集体农用地的入市,其实一直存在,只是未将农地承包权入市而已,而所入市的则是土地的短期使用权。长远看,短期的使用权可以入市,“长久不变”的承包权也可以入市,且后者的意义更大。但从目前农地使用权入市的情况看,已经有一些令人忧虑的地方,突出问题是因一些土地流入主体的经营规模过大,而产生了另一种“规模不经济”现象,以及一些土地流入大户试图利用农地转变用途获取未来暴利的某些投机行为。
在当下的某些政策文件中,把集体建设用地分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与“集体非经营性建设用地”(主要是农村宅基地),主张将前者入市交易。
笔者看来,这个意见很是脱离实际,因为农村干部与农民很容易把农村宅基地“变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监管这种行为的成本很高,以致会使政策失效。再说,每一个村都有一些所谓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如果将其入市,意味着全国新增了几十万个非农建设点,这不成体统,还不如不改。
赋予农民土地财产权
三中全会在土地制度改革的一些细节问题上可能会有所突破,包括继续进行农地的确权、颁证、登记工作,继续创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实现方式的多样化,在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之外,通过信托、抵押等方式将其与金融创新捆绑在一起,从而增加农民的资产性收益。
当下,很多人对土地制度改革的理解就是一个“放”字,很是错谬。事实上,如果在土地的用途管制、权属管理以及逐步取消土地指标审批和年度计划管理等方面的工作没有得到强化,把各类土地简单推向市场,会导致很大混乱。
也就是说,对土地制度改革,是有可能在规划管理体制和用途管理方式做出改革的情况下,放松农村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的规定,明确农民土地财产权。但是,耕地不能随便转成建设用地,这是不能含糊的。
我们知道,市场比政府“聪明”。简单来说,如果有好的农地产权制度,有更自由的农业市场环境,农民自己会选择适合的农业技术路线。我们的农村土地制度成了支撑灌溉农业发展的一个“政治基础”;有这个制度,农民就只能接受政府倡导的农业技术路线。在少数地方,农民有较大自由权,就不选择灌溉。据笔者调查,河北一些地方之所以不种小麦只种玉米,就是为了拒绝灌溉成本。如果农民获得土地产权,农民更有可能较全面地计算成本,选择合理的农业技术路线。
此外,土地流转改革的方向是确保农民的土地财产权,那土地流转改革要注意什么呢?
首先,要有程序上的公正,要健全法规。在流转的交易环节上我们不能搞强制,一定要尊重农民自身的意愿,现在这点做得还不够。政府有义务给农民提供相关信息,让农民根据更充分的信息对自己的土地有一个确切的评价,不要让他们上当受骗。第二,失去土地又怎么办?要为农民提供足够的就业机会和必要的社会保障。
近年来,我们一直在强调启动内需,但收效甚微,有观点认为一个关键的原因就是农民的收入远远落后于经济的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