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书法教案汇总十篇

时间:2022-03-04 12:27:46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小学书法教案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小学书法教案

篇(1)

[镜头回放]

师出示3.8×2.5、7.5×5,请学生估计这两题小数乘法的积是多少?(略)

师:哪一题比较简便?你能计算出它的正确结果吗?(学生计算,教师巡视。)

生:7.5×5=(7+0.5)×5=7×5+0.5×5=37.5

生:7.5×5=75×5÷10=375÷10=37.5

生:7.5×5=15+15+7.5=37.5

生:我是笔算的…

我表扬了学生能运用原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然后请他们继续用自己的方法计算剩下的乘法算式3.8×2.5。

学生蛮有把握地开始计算,然而我在巡视时发现有部分学生采用了这样的一种方法:3.8×2.5=3×2+0.8×0.5=6+0.4=6.4,并且这样计算的学生之多出乎我的意料。着急之中我努力思量学生为什么会这样计算,细细想后,我也就释然了:原来学生运用乘法分配律计算7.5×5时,体会到了这种方法的便捷,因此比较乐意用这种方法去计算,但学生在运用乘法分配律时却出现了错误。这显然是受到前一个学习环节的影响,是知识的负迁移。

面对学生的“错误”,我决定根据课堂出现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勇敢地说出这种算法,并把错因作为重点进行分析讨论。(此时的我在暗暗得意自己敏锐的课堂资源捕捉能力)

在师生一起分析了3.8×2.5另外几种正确算法的算理后,我问学生还有没有其他的算法,生1站起来说:“我的算法跟他的不一样,是运用乘法分配律算的,结果却跟估算的结果相差比较远。我是这样算的:3.8×2.5=3×2+0.8×0.5=6+0.4=6.4,我也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部分学生跟着他表示疑惑不懂)

学生的疑惑已经出炉了,“是啊,这是怎么回事呢?”我把问题重新抛回了学生。我试图想在学生自己的群体中寻找到答案,让学生用他们自己的理解来进行解释,也许效果会更好些。

我的眼神期盼地寻找着,这时生2举手了,一脸蛮有把握的样子。这是一位思维敏捷的学生,于是我请他为大家解惑:“这样计算比原来的结果小了。3.8×2.5=(3+0.8)×(2+0.5),我们可以先把(3+0.8)看作一个整体,然后运用乘法分配律可以得到(3+0.8)×(2+0.5)=(3+0.8)×2+(3+0.8)×0.5,然后再用一次乘法分配律可以得到3×2+0.8×2+3×0.5+0.8×0.5。我们可以与他的3×2+0.8×0.5比较一下,像他那样计算就会比正确结果小了。”

学生们听得很专心,他们的敬佩神态中还是透着厚厚的迷茫。

我惊叹学生2的出色解释,但是连续运用两次的乘法分配律,而且要把一个算式看成一个整体,其他的学生能理解这种解释吗?于是我决定自己出手了,我开始引导:“大家想一想3.8×2.5表示什么意义?”

教师里一片寂静,没有学生响应,个个沉默着。学生启而不发,我只好填鸭了:“3.8×2.5就是表示3.8的2.5倍是多少。所以3.8×2.5=3.8×2+3.8×0.5,我们可以把这个结果与3×2+0.8×0.5比较一下……”从他们的眼神中我发现我的解释并没有被学生接受,但我实在是没有招数了。幸亏练习时也不再有学生采用那种错误的计算方法(这是因为那一部分学生对其中的奥秘虽然是不知所以然,但他们还是感觉到了那是错误的算法,所以不再选用),但是我知道我原先的自以为是的“出手”却是失败的……

[惑……]

“最近发展区”是学生现有发展水平与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桥梁,是教师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本案例中,教师在面对学生学习发生思维障碍出现错误时,成功捕捉到了课堂教学中生成的错误资源,教者也意识到应该好好利用这“生成点”,要因势利导地帮助学生深究其错误根源,要使学生在其“最近发展区”的基础上理解并解决问题。但是这节课之后,面对教者那自以为是却劳而无功的“出手”,笔者不禁疑惑了:

1、难道教者当时的引导“大家想一想3.8×2.5表示什么意义?”“3.8×2.5就是表示3.8的2.5倍是多少。所以3.8×2.5=3.8×2+3.8×0.5,我们可以把这个结果与3×2+0.8×0.5比较一下……” 这样的解释不正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的“最近发展区”吗?学生为什么不接受他们认知水平可以理解的解释呢?

2、课堂练习时虽然已经不再有学生采用那种错误的计算方法,这是因为那一部分学生对其中的奥秘虽然是迷惘,但他们还是感觉到了那是一种错误的算法,所以从大流乖巧地不再选用。这种“不知所以然”的知识状况的存在对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甚至对于后续的数学课堂教学将会产生怎样的后果呢?

[思……]

学生的数学活动是主动而富有个性的,教师必须在教学活动中不断的关注学生学习的个性化特征。案例中学生们当时的神态表明他们已经相信3.8×2.5=3×2+0.8×0.5这样计算,确实是丢了一些“东西”,而生2的精彩发言显然离学生知识的“最近发展区”比较远。那么怎样引领学生在“最近发展区”的基础上学习数学才是有效的呢?

一、追根究底,重觅“最近发展区”。

疑惑中细细思量,发觉问题就出在没有正确把握当时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在当时的教学情景中,由于生2对乘法分配律的精彩运用,使学生的思维陷入其中不能自拔。学生关心的是用乘法分配律计算,他们在积极思考运用乘法分配律计算的两种不同结果。可是急于求成的我没有留给学生消化与评价的时间,却另起厨灶自以为是地启发“大家想一想3.8×2.5表示什么意义?”结果却是启而不发只好“填鸭”了。如此启发显然是没有落实在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遭遇学生思维冷遇就在所难免了。

吃一堑长一智。如果笔者当时能因势利导,进行这样的启发:“生2对乘法分配律理解得很好,如果大家觉得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这样的计算有难度,你可以只拆开一个数,再用乘法分配律,相信你会发现计算结果确实比正确的小了。”学生肯定能发现3.8×2.5=3.8×(2+0.5)=3.8×2+3.8×0.5,在这基础上还可以继续引导他们拆分3.8,就可以得到3×2+0.8×2+3×0.5+0.8×0.5。这样的引导为学生理解生2的解释降低坡度,应该是更贴近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而且对提出见解的生2更是一种积极的评价。遗憾的是当时的我虽然是对生2的回答作出了肯定的评价,但却没有借机顺势而导,这个学生的失落肯定会波及其他学生,影响他们对问题探究的积极性。

二、有效引领,探寻“最近发展区”。

加涅(Gagne)认为,学生学习的所有内部过程是在学习者以外的事物的影响和作用下发生的,即学习是学习者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学生解决问题的水平不但受原有水平的影响,而且受具体的教学情景的影响。教师对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动态发展的“最近发展区”要有捕捉的能力。案例中的相当一部分学生采用“3.8×2.5=3×2+0.8×0.5=6+0.4=6.4”这种算法,就是受到前一个学习环节的影响。如果教师不加分析,责难学生,学生的学习情绪就会受到影响,不敢暴露自己的真实想法,师生之间的交流就不再顺畅,从而就会导致学生参与这种算法错因分析的积极性不高。而案例中,学生对错因的“不知所以然”不仅不能使知识得到迅速的成长,而且不利于学生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甚至不利于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长期的如此状况将会是学习上一个极大的反作用力,不容忽视。

篇(2)

(二)能正确计算4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能正确计算4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难点:4减几的减法及看图列减法算式.

课前准备

(一)教具:小汽车图、熊猫图、苹果图片.

(二)学具:三角形的图片4张、1~4的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填空:

2.看图列式计算.

订正板演时,老师提问:(指梨图)为什么用加法计算?要求学生说出:这是把两部分合并在一起,求一共是多少,所以用加法计算.(再指五星图)提问:为什么用减法计算?要求学生说出:这是从一个数里去掉一部分,求还剩多少,所以用减法计算.

3.口算:

2+1=

3-2=

1+1=

1+2=

2-1=

3-1=

(二)学习新课

1.教学4的加法.

(1)出示苹果图.

提问:左边盘子里有几个苹果?右边盘子里有几个苹果?一共有几个苹果?(用完整话回答问题)

老师把两盘苹果的位置调换一下,启发学生说左边有几个苹果?右边有几个苹果?一共有几个苹果?

(2)出示小汽车图(一).

先让学生观察,然后回答问题:

①原来有几辆汽车?又开来几辆?

②求一共有多少辆汽车?用什么方法计算?(用加法计算)

③为什么用加法计算?(这是把两部分合并在一起,求一共是多少,所以用加法计算)

师说:你们说得很好,因为这是把两部分合并在一起,求一共是多少,所以用加法计算.谁会列式?指名说算式,老师板书:

3+1=4.

谁能说说算式中的3,1,4各表示什么?(3表示原来有3辆汽车,1表示又开来1辆,4表示一共有4辆汽车)

师说:你们说得很好,如果我们不看汽车图,应该怎样想3加1等于几?

两人一组讨论一下:指名发言.

师说:你们想的办法真好!计算3+1时,就想3和1组成屯(同时指)3+1就等于4.

(3)出示小汽车图(二).

引导学生看图后,启发学生根据图意编一道题,再请大家算一算.

指名说:原来有1辆汽车,又开来3辆,一共有几辆?

师说:你的题编得很好.谁会算?

指名说:一共有4辆.

师问;你是用什么方法计算的?为什么用加法计算?算式怎么列?

板书:1+3=4.

师问:算式中每个数各表示什么?

全班齐读:3+1=41+3=4

师问:这两道题什么地方相同?什么地方不同?

四人一组进行讨论,老师行间巡视,听取意见.

指名各组代表发言.

小结这两道题相同的地方;都是求一共有几辆汽车、两个加数都是3和1,得数都是4;不同的地方:两个加数的位置不一样,一道是3+1,一道是1+3.

师问:刚才我们算出了3加1等于4,你们能很快算出1加3等于几吗?

师说:我们计算3加1时,想3和1组成4,3加1就等于4.同样,1和3组成4,1加3也等于4.还可以想,3加1等于4,1加3也等于4.

(4)摆一摆:

全班拿出梨的小图片:左边摆2个,右边摆2个.

提问:

①要求一共有几个?用什么方法计算?

②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让学生做合并的手势,齐答:一共有4个梨.怎样列式?板书:2+2=4.

③我们不看图,计算2加2时,怎么想?

齐读三道加法算式.

小结今天我们又学会了得数是4的加法运算.

2.教学4减几.

(1)出示熊猫图(一).

师问:谁能说说这幅图是什么意思?

指名说:有4只熊猫,走了1只,还剩几只?

提问:

①你怎么知道走了1只?(用虚线圈上1只,表示走了1只)

②走了1只熊猫,是从几只熊猫里走掉的?(强调从4只里走掉的)

③要求还剩几只用什么方法计算?

④为什么用减法?(从一个数里去掉一部分,求还剩多少)

⑤怎样列式?

学生回答后,老师板书:4-1=3.

指名说:算式中的4,1,3各表示什么?

师问:我们不看图,怎样想4减1等于几?

引导学生看板书,启发学生说出可以想4可以分成1和3,4减1就等于3.

(2)出示熊猫图(二).

看图列式计算:先自己看图、思考、然后两人一组互相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列式的.

指名说算式,老师板书:4-3=1.

提问:

①你是怎么想的?

②你怎么知道走了3只?

③这3只是从几只里面走掉的?

④为什么用减法计算?

⑤以后计算4减3时,怎么想?

齐读:4-1=4,4-3=1

(3)把两幅图和两个算式进行比较:

师说:我们一起来找一找这两道题什么地方相同,什么地方不同.好不好?

四人一组进行讨论:然后指名说.

小结这两道题相同的地方:都是原来有4只熊猫、都求还剩几只、都用减法计算.不同的地方:一道是从4只里面走掉1只,一道是从4只里面走掉3只.所以减法算式不同.一道是4减1,一道是4减3,得数也就不同.

(4)摆一摆:

全班拿出三角形图片,先摆出4个,然后拿走2个,还剩几个?

师问: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列式?板书:4-2=2.

指名说算式中各数都表示什么?

齐读三道减法算式.

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4以内的加减法.板书课题:4的加法和4减几.

(三)巩固反馈

1.看图说图意,再填得数:

2.看算式用摆一摆,再说得数.

3.做举数字卡片游戏:

老师出示算式,学生计算后,举卡片报得数.

2+2=

3+1=

4-3=

4-2=

1+3=

4-1=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在刚刚学完加、减法的初步认识之后学习4的加、减法.学生对此并不陌生,难度也不大.因此,在教案设计上要注意启发式教学,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全过程.教学内容分两步进行,先教4的加法,再教4减几.其中以减法为重点.

在教法上注意了新旧知识的联系,复习准备设计的填空、看图列式都是围绕新课设计的.

篇(3)

(二)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并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

(三)培养学生计算认真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讲清口算方法,把整百、整千都看成是几个百或几个千。难点:把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转化为20以内的加减法,后面的单位是百、千。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口答

(1)80和130里面各有几个十?

(2)700和1000里面各有几个百?

(3)13个十是多少?25个百呢?

2.口算

20+30=50+50=30+4=54-50=54-4=

70-30=8+7=13-5=7+6=14-7=

说说前6道口算的计算过程。

(二)学习新课

1.今天我们学习整百、整千数加减法。板书课题。

2.学习例3

(1)出示:400+300=

师问:谁知道这道题等于多少?你是怎么算出来的?(400+300=700我是这样想的:4个百加3个百是7个百。所以400+300=700)教师将得数写在题的后面。

(2)出示:700-300=

问:这道题等于多少?你是怎么想的?(700-300=400。我是这么想的:7个百减3个百剩下4个百,所以700-300=400)

(3)出示:2000+6000=

师问:谁知道这道题等于多少?你是怎么算出来的?(2000+6000=8000。我是这样算的:2个千加6个千是8个千,所以2000+6000=8000)出示:()个千加()个千是()个千请同学上黑板填。

(4)出示:9000-4000=

师问:说出得数,再说说你是怎么计算的。(9000-4000=5000。想:9个千减去4个千还剩5个千,所以9000-4000=5000)

计算过程可根据学生掌握情况,反复叙述学生很快都能掌握。

(5)让学生观察这四道题,口算时有什么共同的地方?(都把整百、整千看成几个百或几个千,这样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实际上就转化成20以内的加减法,只是后面的单位是百、千。如果单位是百,后面加两个零,如果单位是千,后面加三个零)

(6)练一练

200+400=3000+6000=4000+5000=

600-400=9000-7000=600-200=

3.学习例4

(1)出示:200+30=230-30=230-200=

出示计数器,帮助学生理出计算方法。

出示计数器:先拨出2个百,再拨出3个十,问:2个百加3个十是多少?230里面有几个百几个十?200+30=多少,你是怎么想的?(200+30=230想:2个百加3个十是230)

师问:百位上有几个珠子?表示多少?十位上有几个珠子?表示多少?这个数是多少?如果去掉3个十(或者说去掉十位上的3个珠子)还剩多少?230-30等于多少,你是怎么算出来的?(想:230里面有2个百3个十,去掉3个十还剩2个百,所以230-30=200)

师问:如果从230里去掉2个百,还剩多少?(学生如答不出,可出示计数器,如答得出,就不必出示计数器了)

230-200=30。想:230里面有2个百3个十,去掉2个百,还剩3个十,所以230-200=30

(2)观察这一组题,有什么规律

(3)练一练

4000+500=3800-800=4500-500=

4200-4000=4500-4000=4020-4000=

4.学习例5

(1)出示:8+5=80+50=13-5=130-50=

师问:这两组题谁会做?第2组题是怎样计算出来的?(8个十加5个十是13个十,就是130。13个十减5个十是8个十)

(2)观察这两组题有什么相同点、不同点。(都是算8+5=1313-5=8,不同点是第2组题后面的单位是十,所以在得数后面还要加1个零)

(3)出示:900+600=1500-600=

师问:你是怎么计算出来的?

(4)做一做

70+50=400+600=800+900=120-50=

1000-600=1400-600=120-70=1700-800=

5.小结

师说:今天我们学的是口算整百、整千数加减法,其实这些题都可以转化成20以内的加减法,只不过后面的单位是十、百、千。如果单位是十,得数后面加一个零,是百加两个零,是千后面加三个零就可以了,虽然这些题不难计算,但由于数目较大,很容易出错,看谁在下面的练习中最认真,不出错。

(三)巩固反馈

1.口算

900-300=500+400=2000+5000=8000-3000=

300+50=4000+300=640-400=5200-5000=

口算卡片出慢些,留出学生思考时间,可让学生说出计算过程。

2.填

3.作业P44:第1~3题,P45:第6题。

篇(4)

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下,教师不仅是信息的传播者和讲授者,而且还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方法以及较高的迁移能力的引导者。那么,如何提高学生学会学习的技能,树立新的学法观,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显得尤为重要。当前,很多学校都开展了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我们学校也不例外,我在教学中对实施学案导学法教学深有体会。

所谓“学案导学”是指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教师的指导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学案导学法是教师为发展学生学习能力而设计的一系列问题探索,由学生直接参与,并主动求知的学习活动,它着眼于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如何引领学生获取知识、培养学习能力,侧重于使学生“会学”。在教学过程中我是这样利用学案导学法进行教学的。学案共分七大环节,包括学习目标及重难点,知识链接,新课预习及困惑,例题示范,迁移运用,达标检测,课堂小结。下面我就这几个环节加以阐释。

一、学习目标及重难点是一节课的方向和灵魂

学习目标一定要具体明了,要结合课标用“了解”“理解”“掌握”“熟练掌握”“熟练运用”等把一节课的要求叙述清楚,学生便可以通过这一学习目标,了解本节课的学习目的。同时,还要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例如,《分式的加减》一课的学习目标我是这样设计的:掌握同分母及异分母分式的加减法法则,并能熟练地运用法则进行分式的加减运算。学习重点是能熟练地运用法则进行分式的加减运算。学习难点是分子是多项式的分式的加减法运算中的符号问题及运算中的通分。学生在预习时便可从学案中知道哪些知识是了解的,哪些知识是必须掌握的,我怎样才能突破重难点。所以,学习目标及重难点这一环节是不可或缺的。

二、知识链接就是要把与新授内容相关的知识呈现给学生

学生的学习是在头脑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建构起来的,相关知识的遗忘将直接影响新知识的学习,而知识链接就是把学生现有的知识和与此相关的知识链接起来的一种手段。例如,在学习《分式的基本性质》一课时,我是这样设计问题的,首先让学生回顾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什么?用字母怎么表示?然后类比分数的基本性质,请写出分式的基本性质,并用字母表示。学生通过类比分数的基本性质,很容易就能说出分式的基本性质,使问题迎刃而解。知识链接在我的课堂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不仅丰富了学生对当前知识的理解,更加强了学生对过去知识的巩固。

三、新课学习是课堂教学的关键

首先让学生预习,我根据所学内容设计有梯度和层次的题目,让学生通过思考从课本中就能找到答案,并且能掌握本节课的基础知识。预习当中肯定存在疑难问题,等到课堂上再共同解决,学生的疑问可能很多,老师不用面面俱到,要结合教学目标,对大多数学生的疑问重点解决。例如,在讲解《分式的通分》时,预习作业我是这样设计的:

1.把下列分数化为同分母分数

2.什么叫分数的通分?方法及依据是什么?通分的关键是找准什么?

3.类比分数的通分,联想什么是分式的通分?分式通分的关键是什么?

4.什么是最简公分母?怎么找几个分式的最简公分母?

5.指出下列分式的最简公分母?

学生通过看书可以很容易解决前四个问题,可是,对于具体的分式找准最简公分母也不是那么容易,我先让学生在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研究讨论第5题,然后,找几个同学来说出他们研究的结果,学生的答案有很多,这时,我再结合定义来分析讲解此题,学生个个听得都很认真。从而,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被动听课为主动听课,让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四、知识的迁移与运用是在所学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把它灵活合理地运用到新的情境中的手段

我在设计课堂练习题时,注重基础,兼顾能力,题量不宜过多,并且习题要经典,有代表性,题型也要丰富,可以是判断、选择、填空、解答等各种形式,但选题一定要以课本为主,不能撇开课本,另开炉灶,舍本逐末。并且,学生做完后,一定要及时公布答案,对于共同的难点、重点还要当堂进行点评。

五、达标检测是对本节课学习成果的检验

篇(5)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4)02-070-01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课改内容的实施也越来越快。课改最终的目的是要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让学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探索,让学生在学习中不仅获得知识,同时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在高中数学教学当中,采取“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发挥了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根据学案进行自主学习,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保证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一、高中数学“学案导学”的基本概念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采取“学案导学”的教学方法,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通过合作共同探索,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转换学生的角色,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出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学到导学”模式将学习内容进行设计,整理出学案的方式供学生们进行自主学习。该模式主要包括了学案和导学,所以教师的组织、引导和师范的教学过程是重点,但是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学习的过程更加关注,秉持的教学观念是“促进学生发展”。

二、“学案导学”的基本特征

1.探索性质

“学案导学”属于一种动态的、具有探索性质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善于思考、敢于提问,要敢于同其他学生进行交流,要积极动手,仔细观察,另外,还要对课本的知识进行深入研究,对知识进行扩展。例如:在高中数学学习数列内容时,教师可以再学案中设计新的问题,银行的存款利率是如何计算出来的,方法是否合理。这样的问题就属于情境问题,它引导了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索,并进行讨论。

2.引导性质

“学案导学”的引导性特征主要是该模式是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中心,但是并非让学生散漫地学习,放任不管。而是教师在主导的地位对学生的详细情况进行考虑,将课堂教学安排提前告知学生,让学生清楚课程的内容,进而能够明白课堂上需要完成的学习任务,能够在课下对知识进行提前整理,提前进行自主学习。

三、学案导学有效应用的策略

1.分步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所谓分步学习就是教师要结合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能力,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把教学内容分成多个“步子”进行学习,将学习的难点内容进行分解,变成多个能够轻松理解的知识点,降低难度,放慢学习节奏。实施分步学习也有几个关键点,首先教师要对教材内容非常熟悉,对于知识之间的联系和衔接把握得当。其次,内容要从旧知识过渡到新知识,从简单到复杂。对问题的设计要从单一到复杂。例如下面的教学案例:求点到直线的距离。问题L:求点M(0.5)到直线L:x-y=0的距离;问题2 求点M(0,5)到直线L的距离,x-y+2=0;问题3:求点M(2,5)到直线L的距离,2x-y+2=0;问题4:求点M(a0,b0)到直线L:ax+by+c=0的距离。对点到直线的距离的公式进行推到,是高中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难点,而案例中采用了分步学习的方法,将难题的坡度减缓,设计成了有梯度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容易入手,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2.加强互动,及时反馈

所谓及时反馈,就是在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学习的态度变化,情绪变化,将这些信息收集,对讲解的内容进行及时的调整;在学生回答问题后,要对学生进行评价;学生在遇到疑难问题时,要积极进行引导点拨;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时,要参与到互动中;及时批改学生作业,发现其中的问题,给予订正;考试后,及时修改试卷,指出不足,肯定优点。比如下面对于一道习题的教学反馈。问题:a,b为两条异面直线,形成60°角,空间中存在点M,空间经过点M的直线与a,b都形成45°角的直线共有多少条。如果就题论题,即便是解决了该问题,但是所起到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学生对于异面直线的概念和思想理解不透彻,教师立刻补充下面练习:直线l与a,b两条异面直线所成角度相同,当该角度为30°,60°或者90°时,存在多少条这样的直线。通过变式,教师能够观察学生对问题的反映,获得“反馈信息”,进而及时针对性地进行点拨。

3.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中

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就是要让学生从接受知识到展示自我,让学生交流学习成果,将对问题的学习分析过程进行展现,交流对问题的看法。让学生充分参与,就要给学生提供探索机会,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让学生进行充分交流。例如:在课堂上,让同桌两人结合画图,甲同学画出 y=3x,y=(1/3)x,乙同学画出y=4x与y=(1/4)x的图像。然后观察图像特征,归纳出来,不论对错,学生自己判断。最后,教师在借助结合画板,将指数函数底数变化的动态过程表现出来,验证学生的判断。这样的教学过程让学生充分参与到了教学过程中,学生进行了自主探究,真正地成为了课堂的主体,提高了探索的能力。

四、总结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运用“学案导学”的教学方法,就要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中,分解知识点,降低学习难度,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 参 考 文 献 ]

[1] 金颖. 高中数学小组教学初探[J]. 新课程学习(下),2011(05).

[2] 袁辉.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探索[J]. 新课程(教育学术), 2010(09).

篇(6)

(二)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

(三)养成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100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计算法则,熟练地进行口算和笔算.

难点:在计算方法上发现规律,总结规律,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过程设计

(一)课前谈话

师:今天我们复习学过的100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并从中总结出解题的规律,希望大家仔细观察,用心思考,看谁掌握得又快又好.

(二)复习口算

1.加法.

(1)口算下面各题.(要求说出想的过程)

(2)观察以上6道题,从数字上看能归纳为几种情况?

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归纳如下:

以上6道题可以归纳为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两位数与整十数相加,有①、②两题.

第二种情况,两位数与一位数相加,有③~⑥.其中③,④两题是不进位加法,⑤,⑥两题是进位加法.

(3)虽然各题的线路不同,但想法一致,以上6道题在计算方法上,你发现什么规律。

在计算方法上发现它们的规律是:先把两位数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再进行计算.

2.减法.

(1)口算下面各题.(要求说出想的过程)

(2)观察以上4道题,从数字上看能归纳为几种情况?

以上4道题可以归纳为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两位数减整十数,有①题.

第二种情况,两位数减一位数,有②,③,④题.其中②题是不退位减法,③,④题是退位减法.

(3)在计算方法上你能总结出规律吗?

在计算方法上发现要把被减数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整十数,另一部分是一位数或两位数(也就是十几),先做减法,再用所得的差与整十数相加.

3.练习.

(1)用已经总结出来的计算规律口算下面各题,并口述计算过程:

①5+43=48把43分成40和3,5加3得8,40加8得48.

②80+17=97把17分成10和7,80加10得90,90加7得97.

③25+8=33把25分成20和5,5加8得13,20加13得33.

④6+89=95把89分成80和9,6加9得15,80加15得95.

⑤79-6=73把79分成70和9,9减6是3,70加3得73.

⑥75-40=35把75分成70和5,70减40得30,30加5得35.

⑦30-6=24把30分成20和10,10减6得4,20加4得24.

⑧85-9=76把85分成70和15,15减9得6,70加6得76.

师:当我们熟练地掌握口算方法之后,就可以把计算过程省略,迅速准确地说出得数.

(2)口算.

81-7030+2838-491-8

62-242+352+206+35

(三)复习笔算

1.列竖式计算下面各题.(可分组练习,做在练习本上,并指定6名学生做在投影片上每人写一道题.)

13+54=48+27=57+23=

87-42=62-35=70-52=

做完后用投影片订正.

讨论:笔算加法和笔算减法有哪些地方相同?有哪些地方不同?(同桌的同学讨论)

相同处:

(1)相同数位对齐;

(2)从个位算起.

不同处:

笔算两位数加法时,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笔算两位数减法时,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在个位上加10再减.

3.巩固练习.

(1)给小马虎治病.

一号病例:

诊断:个位4加9得13,横线下个位写3,向十位进1,十位5加3再加进上来的1得9,小马虎忘记把进上来的1加上,所以错了.

处方:

把进上来的1,

写在十位下面

二号病例:

诊断:个位2加7得9,十位2加4得6,这道题是不进位加法,小马虎当成进位加法做的,所以错了.

处方:

认真细致地做题.

三号病例:

诊断:个位2减5不够减,从十位借1,向个位退10,12减5得7,小马虎只用退下来的10减5,忘记了个位上的2,所以错了.

处方:

从十位退1后,个位

要算12减5.

四号病例:

诊断:个位0减8不够,从十位借1向个位退10,10减8得2,十位上退1剩3,3减1得2.小马虎计算十位时,仍然用4减1得3,造成错误.

处方:

从十位4退1剩3,3

减1得2在十位写

2.

(2)在里最大能填几?最小能填几?

篇(7)

案例教学法是以优秀课程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方法,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者充当着设计者与引导者的身份,鼓励学生积极思考积极创新,是相比传统枯燥死板的教学方法是更为有效的教学方法。小学数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来源于实践又高于实践,创造出的理论知识又反过来指导实践。由于数学课堂的实践性,所以数学教学是一门理论知识与实践要结合的学科,那么在教学中要贯彻着一个特点,案例教学法正顺应了这一要求。那么笔者针对案例教学法,浅谈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一、案例教学法的概念及特点

案例就是在我们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一些活动,而案例教学法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我们的教学目标,针对某些案例组织学生展开讨论、研究的教学活动。是一种提高学生思考和分析及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教学方法,不仅强调教师的引导作用,更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那么它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第一,具有明确的目的性,案例的选择是根据我们的教学目标而言的,旨在培养学生某个方面的能力,带有明确的目的性;第二,较强的真实性,我们选择的案例都是真实存在的,更能帮助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实践运用的能力;第三,深刻的启发性,通常我们的所选择的案例,再通过学生的探究之后都能引发他们思考获得有用的启发。

二、案例教学法的具体实施

1.精心的课程准备

在课前精心做好准备是案例教学法实施的必要前提,也是案例教学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而课前准备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分别是学生和教师。就教师而言,首先要明确案例的主题,构建好课堂的理论框架;其次是对材料的准备,比如课堂上需要的素材及重难点划分;最后就是根据课程时间等其他因素的具体安排。那么对学生来说主要是要进行个人的分析和小组的讨论,针对课题进行简要的分析列出提纲。只有做好了准备才能让课堂效率事半功倍。

2.组织课堂讨论

对于课堂部分主要是老师知道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到课题案例的讨论中来。在组织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指导作用,点明主题引导学生找到切入点,从而展开更深层的讨论。然后将学生讨论的成果进行汇总,对于优秀的成果进行展示,对于不恰当的地方进行指正,不管怎样在这个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个性与成果,鼓励要多于批评,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3.课后总结评述

我们常说总结其实就相当于第二次发现,往往能在总结中发现新的智慧。所以对于我们案例教学来说,能否取得升华就在于总结评述工作的顺利进行了。我们要针对学生的成果发现他们的亮点和缺点,亮点在之后的学习要发扬,对于缺点要在教学中补救。同时也要针对教学活动有一个客观的评价,是对教学工作的一个完结。

三、案例教学的局限性

1.案例本身的选择存在局限性

案例教学的特点笔者在前文有提到过它的真实存在性,并且要能够与我们的课堂有良好的结合,能够服务于我们的课堂。那么这样下来可供我们教学使用的案例实在不多,所以对于我们案例教学法的实施来说,案例本身的选择就存在局限性。比如我们在学习牛吃草的问题时,我们总不能去走访每个农场,然后又根据它的实际条件来计算草生长的问题。很明显这样的案例是很难找到的,并不是每个知识点的教学都能使用案例教学法。

2.学生的配合度不高

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往往在天性里都有着一丝顽皮,在课堂上很难跟随教师的脚步,使得教师无法指导少部分学生的教学,他们的不配合也使案例教学的开展存在局限性。对于学生的不配合主要原因主要有二,一是学生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常常处于被动吸收知识的位置,对于这样需要主动参与讨论的学习方式难以适应;二是小学阶段的学生知识的涵盖面有限,对于案例的思考与讨论层次也有限,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案例教学的成效。

3.教师的自身素质不高

对于案例教学,需要老师自身具有较高的专业素质,能够对于学生有正确的引导而不是牵着鼻子走,这个力度就是对教师自身素质及教学水平的考验。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我们在学习加减混合运算时,我们以家庭收入与支出为案例,对于能力一般的教师一定会把运算的步骤直接教授给学生,而真正高水平的教师则会通过一步步自己的演算让学生自己总结方法,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结语

以上是笔者的浅薄见解,总而言之案例教学法在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方面有十分显著的优势,符合当前新课程改革对小学生的发展要求,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篇(8)

小学数学是小学阶段的重要课程,只有在这一阶段给学生打下坚实的数学基础,才能保证学生在以后的数学学习中顺畅无阻。但鉴于当前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小学数学教学成效不高,学生数学综合水平不高,实践运用能力较低。因此,有教师提出将案例教学法引入到小学数学教学当中,通过实际的教学案例深化知识点的讲解分析,使学生能够更加高效掌握相关知识。

一、案例教学法

所谓案例教学法,其实质就是以各类型的案例作为教学活动展开的基础,将所要教学的知识点融入到教学案例之中,通过教学案例的引入、分析、讨论和总结,使学生认识到案例中所包含的知识点,并深刻理解记忆这些知识点。

从案例教学法的特点上说来,其打破了传统的板书式教学,通过案例导入不仅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更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这种和传统教学模式不同的教学方法,可以将学生和数学教学紧密联系起来。案例教学法在教学流程上也和传统方法存在较大差别,其一般可以分为课前准备、小组分析、课堂讨论和总结等流程,如此不仅实现了教学活动的细化,而且凸显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符合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运用案例教学法展开教学时,必须遵循几个基本的原则。一是案例要真实可信,切忌胡编乱造。只有真实的案例才能增强教学可信度,让学生认识到相关数学知识的重要性。二是案例要客观生动,避免单纯罗列数据、事例。只有生动的教学案例才能使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集中在数学教学上,若是案例刻板,学生很快就会丧失兴趣。三是案例选取要多样化,避免出现重复雷同的情况。多样化的教学案例可以长时间维持学生的兴趣,并且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展现相关知识。

二、案例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一)引入生活案例展开教学

小学数学的层次较浅,涉及的许多知识点都和实际生活存在直接关联。因此,运用案例教学法展开教学时,可以引入生活中的实际案例,以此展开教学。值得注意的是,生活案例的选择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不能超出学生的认知范围,否则便达不到教学效果。不仅如此,案例选择要贴合教学内容,不能和教学内容出现较大的脱节,应尽可能全面渗透所要教学的知识点。

例如,在教学公倍数的时候,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对相关概念和知识点进行预习,然后提出教学活动:“现在开始全班进行报数,报数是2和3的公倍数的同学需起立”。很快,全班学生就可以完成报数,这是老师又可以提出一个新问题:“针对刚刚的报数活动,同学生有什么发现吗”这时,就有学生会说:“我发现有的同学没有站起来,有的同学站起来一次,站起来的同学间隔数是相同的”。然后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将这一案例引入教学中:“站起来的同学报数都是2和3的公倍数,根据刚刚的报数活动可以看出,站起来的同学所报的数是6,12,18,24……这些数既是2的倍数,也是3的倍数。但是换个角度看,其也都是6的倍数,并且分别是6的1倍、2倍、3倍和4倍等,这样同学们可以想到什么”学生经过思考就能回答:“2和3的公倍数就是6的倍数,其中6是最小公倍数”。

如此,通过实际的案例,不仅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而且将所要教学的知识完美地融入到案例中,切实让学生理解了其中知识。

(二)案例引申丰富课堂

在小学数学课本中,存在不少教学案例,都是教学活动展开的基础。但是,目前不少教师对这些课本中的案例缺少引申拓展,局限于书本进行教学,导致学生的思维不够开阔,没有构建其强大的数学思维。因此,在运用课本中的案例进行教学时,教师应该对其进行引申拓展,提升案例教学的多样性。

比如,在教学相遇类的应用题后,教师就可以对其进行延伸拓展。可以设计追击、远离等相关问题,让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点有更深的了解。有这样一道相遇问题,甲从A城出发去B城,骑摩托车每小时50公里,乙从B城出发去A城,坐汽车每小时70公里,两城相距300公里,试问两人何时相遇。这就是一道典型的相遇问题,教学完这个案例之后,教师可以将其改变为远离问题,如甲乙两人先后从甲A城出发前往B城,甲先出发,骑摩托车每小时50公里,乙后出发20分钟,那么当乙到达B城时,甲距离B城还有多远。

篇(9)

2.培养学生作业书写格式规范、字迹工整的好习惯.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进位加法的笔算方法.

难点:理解“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的算理.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指名学生板演:34+25=

2.口算.

5+78+650+30

6+2834+957+3

师问:6+28=34你是怎样想的?(把28分成20和8,用6加8得14,再用14加20得34.)

3.让板演的同学口述计算过程.

生:34加25从个位加起,个位4加5得9,表示9个1,对齐个位写9.十位3个十加2个十是5个十,对齐十位写5,结果得59.

师问:在笔算列竖式时应该注意什么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板书:1.相同数位对齐;

2.从个位加起.

(二)学习新课

1.导入新课.

师:我把上题中的第二个加数25换成了28,(边说边板书:34+28=)这道题写成竖式怎么写?

生:相同数位对齐.(教师板书竖式)

师:从哪位加起?

生:从个位加起.

师:个位4加8等于几?满十了吗?

生:个位4加8等于12,满十了.

师:个位满十了怎么办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内容: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教师边说边板书课题)

2.教学例3.

(1)边摆边说.

教师在数位板第一排挂34根小棒,在第二排挂28根小棒.学生在画有计数单位的纸上摆小棒.

师:34和28各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生:34是由3个十和4个一组成的;28是由2个十和8个一组成的.

师:个位是几个一加几个一,得几个一?

生:个位是4个一加8个一,得12个一.

师:几个一是一个十?个位12满十了吗?

生:十个一是一个十,个位12满十了.

师:12满十了,在竖式里怎么写呢?

(2)边摆边算.

师:个位4加8满十,将其中的10根小棒捆成一捆,挂到十位上,说明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在竖式中怎么表示呢?就在十位下写个小“1”(写在横线上.学生模仿老师,也把其中的10根小棒捆成一捆,放到十位这边)

师:个位上还有2个一怎么办?

生:留在个位上.

师在竖式横线下对齐个位写2.

师:十位上原来是几个十加几个十?后进上来的这个十怎么办?

生:原来十位上是3个十加2个十,再加进上来的1个十,一共是6个十.

师在竖式横线下对齐十位写6.

师:最后得62.

(3)看竖式叙述计算过程.

师:34加28,个位4加8得12,满十向十位进一,在个位写2;十位上3加2再加进上来的1得6,在十位写6.

找上、中、下各一名学生看竖式口述计算过程.

(4)仿例练习:(边说边做)

56+37=

3.教学例4.

教师在数位板第一排挂46根小棒,在第二排挂24根小棒.

师板书:

师:个位6加4得十,(把6根小棒和4根小棒放在一起,捆成一捆,放到十位这边)10怎样写?

生:向十位进“1”,个位写0.(师板书)

师:个位不写零行不行?

生:不行.

师:个位一个也没有要用“0”占位.

师:十位上4加2再加进上来的1得7,在十位写7.最后得70.

4.总结法则.

师:今天学的笔算加法和过去学的有什么不同?

生:个位满十了要进位.

师:进位加法还应注意什么?

生: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师同时板书)

全体齐读.

(三)巩固反馈

1.在练习本上计算.(同时请3人板演)

2.在里填什么数可以使它成为进位加法题?

师:请同学们任选两个数,在练习本上计算.

3.编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题.注意十位上的数不要太大,和不能超过100.

学生编题,教师板书.如:26+39,45+38,37+43,54+25,…

师:同学们编的这些题里有没有不符合要求的?

生:54+25这道题不符合要求.

师:为什么?

生:54+25,个位相加不满十,不是进位加法题.

师:请同学们从编的题里选两道进位加法题,在练习本上计算.做得快的同学可以多做.

集体订正.

4.课堂作业:做一做的第1,2,3题.

5.思考题.

在里填哪些数合适?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这节课教学重点是讲进位加法计算法则中的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

首先通过计算34+25,复习笔算加法计算法则前两条,然后把算式中的25改成28,使它变成例3:34+28,从而导入新课.这样做不会使学生感到突然,又把加法的三条法则紧密地联系起来.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解决认知冲突的积极性.

教师紧紧抓住计数单位及它们之间的进率,采用直观教具演示,并带领学生边摆边说边算,具体形象地讲明了算理.

通过填数和自己编题,进一步突出个位相加满十,要向十位进一的算理.由学生任选练习题的作法,是把作业主动权交给学生,变学生被动完成老师布置作业为积极参与练习,同时给各种学习水平的学生留有余地.

篇(10)

(二)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提高学生的口算水平。

(三)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算理教学既是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拆数游戏

(1)把下面各数拆成整百和整十数

360,480,520,790,210,630。

(2)把下面各数拆成整百和一百几十的数

360,720,270,450,840,980。

2.口答

(1)320是由几个百和几个十组成的?

(2)320是由几个十组成的?

(3)32是由几个十几个一组成的?

3.口算

(1)20+40+300=(2)300+400+20=

(3)60-20+300=(4)300-200+60=

(二)学习新课

1.出示课题

师说:这节课我们要学习几百几十的加减法,看谁积极动脑筋,依靠自己的力量,学会这部分知识。板书课题。

2.学习例6

出示例6320+40=

师说:谁来给大家读读题?同时贴出直观图。

师问:谁能看着直观图,想一想320加40等于多少?你能告诉老师你是怎么算出的吗?(20加上40得60,300加上60得360)计算过程多让一些同学说一说。自己小声说一说,同桌同学互相说一说。

2.学习例7

引出例7

师说:320+40=360大家都会正确计算了,那360减40你们会算吗?

出示例7360-40=

师问:360减40等于多少呢?你们是怎么算出的?(学生如说不出可看例6下的直观图。)(60减40得20,300加20得320)

师问:这道题不是减法吗?为什么300要加上20?

3.比较

师说:观察例6、例7,在计算方法上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把几百几十的数拆成几百和几十,然后几十加几十或几十减几十,再与几百合起来)

4.练一练

160+30=230+40=190-30=

270-40=60+120=180-60=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订正答案,说一说计算过程。

5.学习例8

出示例8320+400=

师问:这道题谁知道得多少?你是怎样算出来的?(300加上400得700,700加上20得720)师问:那720减去400怎样算呢?

出示:720-400=

学生独立说计算过程,教师在黑板上板演。

6.比较

师问:比较一下例8里面的两道题有什么共同的地方?(都是把几百几十的数拆成几百和几十的数,然后几百加几百或几百减几百,再和几十合起来)

7.练一练

(1)150+300=240+400=450-300=

640-400=700+210=810-700=

(2)410+50=770-600=280-60=

630+200=300+370=490-80=

8.小结

师说: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几百几十的加减法,在计算时,先把几百几十的数拆成几百和几十的数,然后几百和几百加减,几十和几十加减,最后再合起来。下面我们要做一些练习,老师看看谁最认真,今天的知识学得最好。

(三)巩固反馈

1.每张卡片上两个数的和是多少?差是多少?

6个小组比赛,把答案写在反馈板上,看看哪组全对的同学多。

2.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210+80=360-200=550-40=400+450=

30+260=630-200=620-300=720+40=

40+430=760-60=190+200=890-80=

25+47=300+570=700-400=87-75=

980-70=50+210=

给相同的时间,看谁算的题对的多,谁获得胜利,给予表扬,还可以模拟记者采访:请问你有什么绝招可以算得又快又对?

3.文字题

(1)比310多500的数是多少?(2)570比400多多少?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这部分内容是在前面整百数的加减法和整十数的加减法以及整百加几十的口算加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在复习准备过程中,先安排了一个拆数游戏,把几百几十的数拆成几百和几十的数,为后面熟练进行口算做铺垫,把几百几十的数拆成几百和一百几十的数,这节课虽然用不上,但学生拆起来有些困难,多做一些这样的练习为下节课的难点铺平道路。又安排数的组成和整百、整十数的加减口算。

上一篇: 祝福新人结婚的话 下一篇: 教育前沿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