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学习汇总十篇

时间:2022-08-15 19:35:44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研究生学习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研究生学习

篇(1)

1)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尽量广地涉猎学科基本知识,尽量深地了解所研究领域的方方面

面、过去和现在;

2)掌握独立研究的方法和技能:尽量多的学习各种研究方法,熟练掌握研究过程和步骤 ;

3)学会写论文:写论文不仅是训练表达能力,更是训练思维的逻辑性,论文体例虽是八股

,但却是整理思路、与他人沟通的有效结构,不可不尊重。

二、对本专业研究生做研究的要求

(1)人文与技术相结合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3)渊博知识与独立思考相结合

(4)理想精神与务实态度相结合

三、个人管理包括

个人时间管理(ptm)

个人知识管理(pkm)

个人心理管理(ppm)

个人时间管理

1、 目标

2、事先规划好的行动是成功的关键。

3、分析的工作。将事情一一列出来。没有清单,所有遇

4、到的事情都会改变你自己的运行方向。

5、设定优先次序。

6、专注力。

7、时间期限和奖励。做完一件事情后给自己一点奖励。强迫自己设定期限。

8、工时记录。将时间分配和使用情形记录下来。

9、注意拖延的现象。重要的事情和紧急的事情。对自己说:“立刻去做!立刻去做!立刻

去做!”

10、会议。a会议有目标;b有议程;c准时开始准时结束。

11、关键成果领域。导师或者上级期待你完成什么?

12、分批作业。相同的事情累积起来一起做。

13、整洁。清理工作环境,面前只有你现在要处理的资料。

14、连续的工时。60分钟、90 分钟的时间。一大早起床5点左右的时候可以连续工作几

个小时,可以做一些创造性的工作 ,如写报告等。

15、利用零碎的时间。只要花出代价就总会有收获。额外的零散时间,比如上班的路上的

时间。

16、准时。

17、简化工作。a,做久一点;b,做快一点;c,做重要的事情;d,做自己拿手的事情;

e,少犯错;f,发挥团队合作的力量。

18、学会说不。

19、平衡。真正重要的事情:身体健康、年轻的心灵、良好的人际关系。

个人知识管理(pkm)

其实质在于帮助个人提升工作效率,整合自己的信息资源,提高个人的竞争力。通过个人

知识管理,让个人拥有的各种资料、随手可得的信息变成更多价值的知识,从而最终利于自己

的工作、生活。

从个人的角度讲,需要管理的知识资源无外乎以下的内容:

人际交往资源(如联系人的通讯录、每个人的特点与特长等)

通讯管理(书信、电子信件、传真等)

个人时间管理工具(事务提醒、待办事宜、个人备忘录)

网络资源管理(网站管理与连接)

文件档案管理

个人心理管理

就个人而言,个人心理管理就是经常自我心态调整。知足长乐、量力而行.

1、研究和娱乐要相结合

2、凡事都是都有它存在的理由,不要经常有抱怨

3、不要随随便便拿两个人来比,只看到他所得到的,却看不到他所失去的,这有什么意义?

4、正确面对困境,用辩证的眼光去看问题。

四、如何确定适合自己的研究领域?

(小故事)有一个草坪铺路的故事可以用来回答这个问题。保护草坪是很难的,因为草坪

篇(2)

其次要非常重视平时的积累。知识点和灵感就像零星的雨滴,东一个西一个,不注意很快就会流失掉。重视积累,把每一个灵感的火花都收集起来,终有汇成滔滔江河的那一天。无论是硕士还是博士,2~5年的辛勤工作总会留下很多坚实的脚印,如果能让这些脚印都成为前进的一级阶梯,那么你就能登得很高。

还有要重视眼界的开拓。从我个人的感觉上说,至少在我经历的这几个学校里面,清华是非常适合建立大土木大学科概念的一个地方。因为周围的同学都很熟悉,老师也很熟悉,因此可以更多了解他人在做什么,如何去做的。他山之石的功效永远是不可忽略的,更何况大家以后无论是升学还是进一步深造都未必会做同样的课题,有开阔的眼界是非常重要的。

研究生阶段的具体科研内容,我想比较合理的形式是“一棵大树”。这个比喻有一下三层意思:

1:中心明确,这个是树干。动敲西敲想把问题研究深入是很困难的,有一个明确的主干是必不可少的。

2:根基扎实,这个是树根。研究生的科研课题很多都是建立在大量前人相关研究基础上的。把基础打牢,对相关基础和专业课程有一个非常深入的了解,是保证大树茁壮成长的根基。

篇(3)

中图分类号:G643.2 文献标识码:A

硕士研究生是我国科研人员的主要后备力量,从某种意义上讲,是我们实现“中国梦”的保障之一。1999年以来,我国研究生的教育规模急剧扩张,与此同时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给硕士研究生造成了许多心理压力,其中学习倦怠是较为普遍的问题。

1 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文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式,抽取一所高师院校的研一学生,共发放问卷350份,回收有效问卷263份,有效回收率为75.1%。由于被试高校是师范院校,女生和文科专业比例较高,故问卷中男生93名,女生170名;跨专业读研105名,未跨专业158名。

1.2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李纳娜编制的《硕士研究生学业倦怠量表》,该量表分为情绪低落、低成就感和行为不当三个维度。该量表以连榕编制的《大学生学习倦怠量表》为基础,针对研究生进行修订,采用5级评分制。其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37,半分系数0.771,信度良好,测试的可靠性比价高。

2 硕士研究生学习倦怠总体状况

调查结果表明,学习倦怠总分高于60分者有113名,即42.97%的硕士研究生存在学业倦怠;总分介于40分与60分者有150名,即57.03%处于中间不确定状态。数据表明硕士研究生普遍存在学习倦怠,超过半数的学生处于中间不确定状态,如果这种状况继续恶化,显然会对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带来很大负面影响。

在学业倦怠三个维度中,情绪低落和行为不当的项目均分为2.905和2.812,均低于3分,只有成就感低项目均分3.05接近中值,说明硕士研究生的学业倦怠主要集中于成就感低维度。其原因可能是硕士研究生是从接受性学习向纯粹性学术研究的过渡阶段,所要求的专业积累和学术研究是一个复杂并且持续的过程,不免经历挫折,同时也无法短时期内满足学习的成就感。因此,学校、导师应对其采取一定的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增加阶段性成果的肯定,将导师负责制与自主学习有效结合,增加其成就感,就可以在改善学业倦怠现象的同时,预防学业倦怠现象的出现。

3 硕士研究生学习倦怠差异性分析

本文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以及单因素方差分析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结果显示硕士研究生的学习倦怠在生源、是否跨专业考研和所属专业上存在显著差异,但在性别、生源地、应往届、婚恋状况、年龄等方面都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见表1)。

3.1 硕士研究生学习倦怠性别因素的差异分析

性别因素上,在学习倦怠总体水平及三个维度上男女都不存在显著差异, 这与国内许有云等人的研究结果略有出入,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几方面。

首先,被试是一所高师院校,在男女生人数比和专业上具有特殊性。因此虽然男生学习的心态较女生更放松,能更好地调节自己情绪,但高师院校会针对女生开设特色课程、课外活动及其心理辅导。其次,不论男女硕士研究生面临同样的学习和就业压力,尤其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倾向于更好地完成学业,以期将来有更好的工作选择。因此,虽然男生在学习倦怠总体水平及各个维度上得平均分和标准差都高于女生,但并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3.2 硕士研究生学习倦怠生源因素的差异分析

生源因素上,学习倦怠总体水平没有显著差异。首先,不同生源的学生均有学习压力,本科四年通过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兼职和网络等途径积累了知识,开阔了视野。其次,不同生源的学生经过本科阶段的磨合,生活方式已经十分接近了。

但是不同生源的硕士研究生在情绪低落这一维度上有显著性差异,来自城市的情绪低落水平高于城镇。原因在于对于来自农村的学生来说,攻读到硕士,父辈寄托了更大的期望,但是研究生学习与本科有很大区别,大部分不再是接受性学习,不全以课堂和成绩来评价学习。那么学生在学习上的适应期更长,收到成效的时间更长,这些使得他们面对巨大的期望,内心急切,久而久之心情沮丧,内心感到失望和挫折。因此,一方面学校要做好心理辅导和就业辅导工作,主动疏导学生心理压力。另一方面,学生不仅要加强与老师的交流,更要积极参加一些健康向上的课外活动,以转变低落的心情。

3.3 硕士研究生学习倦怠是否跨专业因素的差异分析

是否跨专业因素上,学习倦怠总分存在显著性差异。尤其是在行为不当的维度上,跨专业硕士研究生显著高于原专业学生。

首先,跨专业学生是否认同所跨专业,他们大多未深入了解和思考所跨专业是否合适自己,更换专业更多的是基于对考试难度和就业前景的考虑。学科之间虽然并无绝对的界限,但每一门学科都有自身明确的思维特征以及研究方法,倘若跨专业学习无法认同,就很难有合适的学习行为。其次,跨专业读研的学生并没有原专业四年本科的专业培养,仅有的是研究生备考时记忆性学习,而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对学生有更高的要求,跨专业的学生学习内容难度较大,初期很难适应,所以其倦怠水平要高于原专业的学生。因此,一方面跨专业的学生要主动阅读专业书籍,努力夯实专业基础。另一方面导师应对学生适时引导和鼓励。

3.4 硕士研究生学习倦怠专业因素上的差异分析

专业因素上,学习倦怠总分存在显著性差异。尤其是在行为不当的维度上,理工科硕士研究生显著高于文科学生。

首先,理工科有较强的实践性,研究生阶段课题研究需要大量的反复实验,可能会在一定程度对学习和科研产生厌倦。其次,高师院校氛围中理工科学生较不活跃,纾解自己倦怠的方式较少且单一。这两点都会导致一些不良行为,比如师范类研究生半数以上学生长期在外做家教或者代各种辅导班。三分之二的学生很少与导师联系沟通学术问题,很少扎实做研究等等。因此,应加强导师和学生双方的责任感,导师有针对性给学生真正的学术指导。另一方面,学生应该严格要求自己,一心一意跟着导师做好科研助手工作,同时积极参加课外活动,缓解自己的学习压力。

4 结论

被试高师院校硕士研究生存在较普遍的学习倦怠,且情况较严重。各个因素在倦怠总分和情绪低落、低成就感和行为不当三个维度上,男女、应往届、婚姻状况和是否有工作经历在倦怠总分和各个维度上有差异但未达到显著水平;生源在情绪低落维度上有显著差异,农村大于城镇;是否跨专业读研和所学专业在总分上有显著差异,两者差异显著主要集中在行为不当这一维度上。

参考文献

篇(4)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5)03-0074-02

查阅有关学习压力的相关文献发现,目前学界多数学者集中研究的是大学生学习压力以及中小学生的学习压力,很少有学者研究研究生的学习压力。其实,研究生群体作为一个特殊成人群体,他们面对的竞争日益激烈化,学习压力也越来越大。

本研究中的学习压力界定是以田澜,邓琪的界定为基础的。他们认为:“学习压力感是指个体由于学习方面的压力源而引起的焦虑和压抑体验。”[1-2]这种界定是从学习压力源的视角来分析的。

在学习压力源方面,IC McManus,A Keeling,E Paice等认为大学生的学习压力与个体的人格特质和学习风格有关[3]。在学习压力干预方面,Navi,Mumbai针对医药大学生的学习压力情况认为[4],如果说有什么好的方法可以缓解医药学生的压力,那么,未来的医生必须采用各种有效地方法发展自己的抗压能力,以避免进一步的心理灾难。在学习压力量表的编制方面,关于研究生的学习压力量表编制的研究较少,因此,本研究旨在编制研究生学习压力量表(PLSQ)的基础上,对量表进行信效度检验,试图为评估研究生的学习压力提供有效的工具。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采用整体随机抽样,选取湖北师范学院研究生院的在校研一,研二,研三学生,共250人作为研究的被试,有效问卷249份,有效率99.6%,其中,研一124名,研二90名,研三35名,文科168名,理科81名,男生64名,女生185。

(二)研究工具

笔者在田澜,邓琪编制的《大学生学习压力感问卷》的基础上[5],自编研究生学习压力量表(PLSQ),分为4个维度,包括个人压力源,社会压力源,家庭压力源,学校压力源。其中个人压力源包括5个题项,社会压力源包括5个题项,家庭压力源包括5个题项,学校压力源包括5个题项。量表采用李克特式5点评量法对数据作分数统计,其中1表示“完全不符合”,2“表示“较不符合”,3表示“不确定”,4表示“较符合”,5表示“完全符合”,最后求出各个题项的总分,分数越高,说明学习压力越大。

(三)研究方法

利用spss17.0和amos20.0对研究生学习压力量表(PLSQ)的调查结果进行因素分析,效度分析,效标效度和信度分析等。

二、结果与分析

(一)探索性因素分析

为了检验所调查数据是否适合作因素分析,于是对数据进行了Bartlett球形检验,KMO检验,其中KMO值为0.763,大于0.6,适合因子分析。Bartlett 球度的检验结果给出的相伴概率P值为0.000,小于显著性水平0.05,因此拒绝Bartlett 球度检验的零假设,认为适合作因子分析。对量表调查结果进行主成分分析和正交旋转分析,根据陡坡检验,抽取四个公因子,共解释总方差的87.795%。

(二)验证性因素分析

表1 拟合指数的值

结合以上探索性因素分析,共确定4个因素,为了检验4因素模型的理论假设,于是利用amos20.0对数据做验证性因素分析。拟合度是检验假设模型是否与原始数据吻合的重要指标,由表一可知,本研究中x2/df= 0.98,接近1,说明数据的拟合可以接受。其他拟合指数GFI、AGFI、CFI、NFI、IFI的相关值分别为0.843,0.832,

0.836,0.876,0.845,分布于0―1之间,越接近1,表示理论假设的拟合程度越好。本研究中,上述各项指标均在0.8以上,说明总体上四因素模型的拟合较好。

(三)量表的效度检验

本研究以四个维度之间的相关,以及四个维度与问卷总分的相关来估计问卷的结构效度。

表2 研究生学习压力各维度与总分的相关系数

注:**表示P小于0.01

由表二可知:研究生学习压力量表(PLSQ)结果的四个维度与学习压力的总分之间的相关系数值在0.746―0.766之间,具有中等程度的相关,其相伴概率均小于0.01,说明研究生学习压力量表(PLSQ)结果的四个维度与学习压力的总分之间相关较显著。

表3 研究生学习压力各维度之间的相关系数

注:**表示P小于0.01

由表三可知:本研究中研究生学习压力量表(PLSQ)的四个维度之间的相关值分布在0.389―0.502之间,其相伴概率P值均小于0.01,存在着中等程度的显著相关。

以上分析说明,研究生学习压力量表(PLSQ)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

(四)量表的信度检验

本研究以内部一致性信度,分半信度,重测信度等来测量研究生学习压力量表(PLSQ)的信度,经统计,本研究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61,分半信度系数为0.779,重测信度为0.755。另外四个维度的同质性信度结果为:个人压力源0.860,社会压力源0.855,家庭压力源0.875,学校压力源0.873,分布在0,8以上,说明研究生学习压力量表(PLSQ)具有较好的信度。

三、讨论

(一)关于研究生学习压力量表(PLSQ)的编制

研究生学习压力的评估量表是测量研究生学习压力的专门性工具,也是评估研究生学习压力的主要工具,通过量表,我们可以了解研究生的主要压力源以及压力的大小程度,并对症下药,通过教育和心理干预的方式缓解研究生的学习压力。从已有的研究来看,研究生学习压力量表编制的研究较少,只有刘在花,毛向军在参照学习压力相关问卷及相关文献的基础上[6],自编《在职研究生学习压力问卷》。该问卷从不同方面考察在职研究生面临的学习压力,采用李克特式五点评量法,问卷得分越高, 说明被试的学习压力越大,通过探索性因素分析,验证性因素分析,信度分析证明了在职研究生学习压力问卷信效度较好, 适应于在职研究生。

笔者以为,我们还可以从学习压力源的视角界定学习压力,因此本研究从个人压力源,社会压力源,家庭压力源,学校压力源四个维度编制研究生学习压力量表。

(二) 研究生学习压力量表(PLSQ)的信效度

信度与效度是心理测量学中评估量表的两项重要指标,本研究采用了多样化的分析方法,包括探索性因素分析,验证性因素分析,效度分析和信度分析。结果表明研究生学习压力量表(PLSQ)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分半信度,重测信度,结构效度等符合心理测量学的基本要求。

四、结论

经探索性因素分析,验证性因素分析表明研究生学习压力量表(PLSQ)调查结果具有较好的拟合情况。经结构效度和信度分析表明研究生学习压力量表(PLSQ)具有较好的信效度,可以在实际中运用。

参考文献:

[1]邓琪.大学生学习压力感特点的实证研究[J].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2008,(8).

[2][5]田澜,邓琪.大学生学习压力感问卷的初步编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8,(8).

篇(5)

接下来,张承凤教授为我们做了一个以“健康心理与阳光人生”为题的研究生心理健康讲座,通过对目前学生当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的分析,分别从身体上、精神上、社会适应性上对我们作了一次全面的心理教育和辅导。通过这次心理辅导课,我明白了在学生当中普遍存在着心理适应问题、学习压力问题、人际交往心理问题、情绪情感困扰问题、自我意识冲突人格问题、经济压力问题、就业压力问题,我自身也存在着诸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对自身在身体上、精神上、社会适应性上做了一次全面的检查,对如何更好更快解决这些问题有了明确的认识。

第二次课是我们第一小组内部开展的座谈会,主要以学习生活中存在哪些问题为主要话题,展开讨论,对刚进入研究生阶段的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和总结。三年的研究生生活很快,我们要端正好态度,做好规划,定下目标,带着目标去自觉自律合理的安排时间,有针对性的学习,争取在自身专业方面取得一定成绩。会议最后对如何发挥研究生干部的作用进行了讨论,总体来说有三点值得注意,一是要注意好方法问题;二是要处理好与老师同学的关系;三是要以身作则,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第三次课是由来自环境与水利学院的舒丹丹和张朝阳同学做的精彩报告,他们参加了河南省对口支援四川江油市的水利工程建设,作为郑大抗震救灾志愿者的一份子,他们对在灾区的所见所闻所想给我们做了感人的阐述,让我深受震撼,作为一名学生干部,我们要以他们为榜样,发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在实践中丰富学识,在艰苦的环境中历练意志,用实际行动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实现人生价值。

第四次课是由党委研究生工作部的李振伟部长作的以“知识产权与研究生创新漫谈”为题的讲座,同样令我们受益匪浅,李部长的讲话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对目前国际上以及国内有关知识产权的一些案例分析点评,发人深省的指出,当代大学生要用于创新,要有知识产权意识,知识的财富是无价的,大学生要努力培养把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篇(6)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3-0224-02

一、引言

与本科生相比,研究生具有年龄大、起点高和专业性强等特征。研究生在专业知识深度和技能熟练程度等方面优势明显,很多专业知识在专业领域中适用性较强。随着研究生教育制度本身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关于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及其改革的研究始终没有停止过,已成为研究生教育研究讨论的热点问题之一,这主要在于研究生培养模式与研究生教育质量有着密切联系。我国“十三五”期间,如何适应当前社会发展新形势,调整研究生培养模式,建立稳定的生源基地、提升研究生整体培养质量是当务之急。

二、在校硕士研究生学习行为分析

目前在校硕士研究生普遍存在学习动力缺乏、学习焦虑、考试焦虑、学习自卑和疲劳综合症等问题。具体表现在课题科研兴趣低下、专业知识结构薄弱、就业前景迷茫等。

1.在校硕士研究生的学习动机现状。学习动机是指引发与维持学生的学习行为,并使之指向一定学业目标的一种动力倾向。它包含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两个成分。通过深入分析在校研究生学习动机方面,大部分学生存在“加强专业知识写学习”的需要,而一部分学生自我意识薄弱,存在为“父母的期望”、“缓解就业压力”、“找到比较理想的工作”的想法而进入硕士阶段学习。这些学生在毕业后倾向于有一个稳定的工作,缓解家庭经济压力的意识。

2.在校硕士研究生的学习投入现状。学习投入是一种积极的学习态度。具体体现在兴趣爱好与学习、感情投入与学习、意志与学习、性格发展与学习等方面,要养成我要学、我快乐、我不怕、我爱学的学习意识,行成良好的学习投入态度。目前,在校硕士生存在不爱学习、片面认为读书无用、存在成功无望的消极心理。而有的学生虽然认为读书有用,可他们的学习方法不当而造成学习成绩不理想的现状。心理学家德西曾经做过一个测试,最终得出实验结论发现:有些人看中的是“内在的成功”而不是“外在附加奖励”,当这种人从事有内在兴趣的工作而取得成绩时,会体验到由衷的满足感和成功感。人们将这一现象称为“德西效应”。可以肯定,硕士研究生以前总是受到“外在附加奖励”,所以没有引起他的兴趣,现在的“内在的成功”才使他有所改变。“德西效应”对广大教育者的启示是:鼓励学生进步的方法很多,而提供机会让他们充分发挥才能和体现自身价值远比一味表扬更有效果。

3.在校硕士研究生的参与导师科研投入现状。生物学科的校硕士生在科研项目实施过程中在普遍存在一定的学习投入的情感因素。大部分硕士生表示和导师课题沟通良好,能够承担具有一定难度和挑战性的科研任务,并相信自己具有相应的科研能力,认为只要自己好好表现,所获得的科研成果能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而有的学生科研积极性不高,畏惧具有一定难度的科研项目,认为科研成果的好坏和自己关系不大,只要按部就班完成老师交给自己的科研认为就可以了。有的学生平时不努力,和导师沟通时间比较少,科研实验不努力去做,大部分时间消耗在玩乐中,只要混着能毕业就可以了。在学习期望方面,大部分学生认为深入学习专业知识结构,完善自己专业理论,得到老师和社会认可,积极去争取研究生奖学金。有的学生表示对奖学金没奢望过,只要拿到硕士文凭就可以了。

三、在校硕士研究生的就业动机分析

目前社会总体情况看,就业形势异常严峻,劳动力的有效增长大于社会有效需求。此外,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导致研究生就业供需比逐年下降,研究生就业形势也由易转难。在校硕士研究生应该清醒认识目前的就业形势,既不盲目乐观,又不消极悲观。有少部分学生担心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听从社会人员只言片语,而盲目改行去参加一些非本专业技术类的考试。目前,大部分研究生已经认识到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性。所以,树立正确就业观,规划自己职业生涯是在校硕士研究生的根本任务。

四、提高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建议

1.学科布局设置合理,加强导师梯队建设。硕士研究生的录取结构主要包括学科分布、学缘结构等,它受制于学校学科点分布情况、导师分布情况、生源分布情况、科研实力等多种因素。近几年来,普遍存在农业院校第一志愿填报人数少,录取基本靠调剂。而科研力量相对薄弱的专业招生困难。学校各院系之间存在科研实力、导师人数的差异,导致学生报考志愿比较盲目的情况。对于学校新引进的年轻教师,科研能力相对较强,但由于报考学生对这些老师的科研方向以及专业知识技能缺乏详细了解而导致硕士研究生名额空缺等问题。所以,优化学科布局设置,加强导师招生宣传力度,优化录取结构是培养高质量研究生之前提。学校也应该加强人才引进力度,着重于引进一批年轻化、专业知识强和科研业务能力强的高层次精干人才,补充学校已有的科研梯队建设。

2.提升研究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近年来,一些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已经在创新人才的培养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国家在研究生教育领域,实施了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这个计划是为了提高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而实施的重要举措,包括了全国博士生学位论坛、全国研究生暑期学校、博士生学术会议、研究生创新中心、研究生培养改革等一系列项目。这些项目的实施取得了良好效果。建立研究生创新基地,推进“双导师”培养体系。研究生培养方面,调整培养方案,安排实践课程,增加实践学分,加强对研究生实践环节指导。实行校外联合,针对北京农学院来说,学院在研究生培养体系上实行与国内一流科研院所比如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等科研院所及综合性大学合作,实行双导师培养体系,全面提升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质量。

3.实行英语教学改革。为提高研究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促进学术研究和参加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以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合作的需要,对非外语专业研究生教学进行改革。具体内容为:实行分层教学模式,新生入学后,参加统一的分级考试,根据成绩将学生分为两个层次:即A级班(高水平班)和B级班(普通水平班),B级学生的英语教学以语言基础为主,A级学生的英语教学除进一步提高语言技能外,将着重其语言应用和学术英语能力的培养。

4.以学科竞赛为载体,塑造“卓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奖学金评定办法,奖励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和学科竞赛获奖者,研究生积极参加各类学科竞赛。最近几年,北京农学院学生在全国植物生产类大学生实践创新成果以及“挑战杯”等大赛获得佳绩。进一步加强研究生团学活动,争取获得硕士研究生推免权,最大限度地留住我校优秀的本科生生源,进一步提高生源质量。

5.加强学生有效自我调控意识,严格论文审核制度。有效自我调控是指在学习过程中,有意识的设置学习目标、选择适当的策略,并能时时自我激励,自我监视学习进度,周围评估学习效果,不断反馈和调整,保证学习任务的有效完成。现在普遍学校的学位论文审核严格采取预答辩―盲审―答辩―重合比检测,不通过者直接推迟毕业。目前普遍存在受限于招生规模、科研水平等,高水平学术论文少,无法选出优秀的硕士学位论文。目前在校硕士研究生也普遍认识到发高质量科研论文能够巩固自身知识结构的巩固,提升科研能力。所以他们在科研项目实施过程中,积极性大大增强。

6.加强自我认识,树立正确就业观。研究生做好自身生涯规划,提升就业竞争力。第一学年,是自身职业定位期,巩固自己专业知识结构,加强科研训练。第二学年是职业准备期,实现科研项目成果产出,为后续的职业生涯打好坚实基础。第三学年,职业实践期,通过本科阶段和硕士阶段的学习过程,清楚自己职业定位,定位正确的合适就业目标,树立竞争性的择业观,找准时机把握机会,做好就业决策。目前研究生有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这就需要研究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在自我认知的基础上,找准自己的定位,挖掘自己的潜力,明白学习不仅是就业的一个砝码,而且是对思维方式、解决问题能力的锻炼。正确对待就业和失业,在追求自我价值的同时,做到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统一。

参考文献:

[1]卢敏.浅谈农学专业教育改革[J].才智,2015,(3).

[2]张丽娟,张静.硕士研究生学习生活现状调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27).

[4]金燕.复合型韩语人才培养机制浅探[J].高教高职研究,2011,(67).

[5]何佳.硕士研究生学习投入现状的实证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5.

[6]王守仁,王海啸.我国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现状调查及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发展方向[J].中国外语,2011,(05).

篇(7)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5-0138-02

一、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本调查的研究对象是广东某师范大学的150名硕士研究生,发放问卷150份,共回收问卷140份。问卷回收后,笔者对问卷检查筛选,剔除数据不全、不诚实填写的问卷共20份,最后得到有效问卷共120份。其中男生59名,女生61名;研一、研二、研三分别为39人、41人、40人;文史类60人,理工类60人。

2.研究工具。本研究采用程陶、李纳娜等人所编制的《硕士研究生学业倦怠量表》。该量表分为三个维度,共20个项目。其中情绪低落维度包含8个项目,行为不当维度包含6个项目,成就感低维度包含6个项目。该量表采用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的五级记分。该量表的克隆巴赫系数(Cronbach)为0.834,分半信度为0.836,基本符合心理测量学要求。对该量表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其各项拟合指标分别为NNFI=0.90,CFI=0.91,GFI=0.90,AGFI=0.88,RMSEA=0.07,说明该量表结构效度良好,可用于实际研究。

3.数据处理。将有效问卷数据输入计算机,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其进行统计处理。

二、调查结果

1.硕士研究生的学习倦怠情况。

由于该量表采用李克特五点量表法,因此项目中间值为3分。从表中可以看出,情绪低落、行为不当、成就感低以及倦怠总体的项目均分都低于3分,只有行为不当维度接近中值,这一结果与程陶等人的研究结果很相似。笔者参照已有研究,将《硕士研究生学业倦怠量表》的总分高于60分者视为学习倦怠者,总分在40~60分者视为不确定的中间状态,总分低于40分者视为不存在学习倦怠者。分析结果显示,总分高于60分者有40名,占总人数的33;总分介于40分与60分者有73名,占总人数的61;40分以下者7名,占总人数的6。可见,硕士研究生确实存在着学习倦怠现象。

2.不同研究对象特征对学习倦怠的影响。笔者以性别、专业、生源地、是否跨专业、是否工作过为分组变量,以学习倦怠总分以及各维度为因变量进行独立样本的t检验,结果如下:

从表2可以看出,硕士研究生的学习倦怠在是否跨专业存在着显著性差异,而在性别、专业、生源、是否工作过等方面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具体而言:(1)在学习倦怠总体水平上,跨专业和没有跨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存在显著差异,跨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学习倦怠总体水平高于没有跨专业的。(2)在情绪低落和行为不当水平上,跨专业的和没有跨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存在显著性差异,且跨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情绪低落和行为不当维度的均值大于没有跨专业的。(3)在成就感低水平上,跨专业的和没跨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三、结果分析

1.硕士研究生学习倦怠的总体状况。调查结果表明,33%的硕士研究生存在学习倦怠现象,62.6%处于不确定的中间状态,只有4.4%的学生学习状态良好。这一组数据表明硕士研究生的学习倦怠情况已经较严重了。硕士研究生是高层次人才,而绝大多数学生的学习倦怠状况处于不确定的中间状态,倘若这种状况继续恶化,很显然会对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

2.性别对硕士研究生学习倦怠的影响。男女生在学习倦怠总体水平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但在成就感低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且男生低于女生。其原因包括以下几方面:首先,男女生都希望毕业后能够找到好工作,因此,都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其次,男女生学习内容一致,面临的学习压力也相似,所以,男女生在学习倦怠总体水平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但是,相对女生而言,男生的课外活动更加丰富,男生在学习之余能够很好地调节自己的情绪,且学习的心态比较放松,如在考试上,很多男生要求自己能顺利通过考试就行,而女生求胜心较重,无形中给自己的学习增加了压力。

3.专业对硕士研究生学习倦怠的影响。调查结果表明,不同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学习倦怠不存在显著性差异。笔者起初认为理工科学生实验多,较文科学生学习任务重,可能会造成理工科学生学习压力大,从而导致其学习倦怠情况更为严重。然而,结果显示文科学生与理工科学生在学习倦怠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原因可能如下:文科学生在就业前途上的压力比理工科学生高,且理工科学生与导师见面的次数较文科学生多,导师经常性的指导使得理工科学生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更容易得到导师的帮助。

4.生源地对硕士研究生学习倦怠的影响。与城市学生相比,农村学生的家庭物质条件薄弱,且知识面狭窄,因此,许多人认为农村学生的学习倦怠情况可能要高于城市学生。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生源地的硕士研究生学习倦怠状况并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其原因可能如下:首先,硕士研究生每月有补贴,且可通过兼职获得生活费,经济压力不大;其次,经过本科的学习,农村生源学生渐渐开阔了视野,与城市学生的生活方式已经很接近。

5.是否跨专业读研对硕士研究生学习倦怠的影响。调查结果显示,二者在学习倦怠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在学习倦怠总体水平,跨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学习倦怠总分高于没有跨专业的;在情绪低落和行为不当水平上,跨专业硕士研究生与没有跨专业的存在显著性差异,跨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情绪低落和行为不当维度水平上高于没有跨专业的;在成就感低水平上,跨专业的和没跨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不存在显著性差异。笔者认为,跨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入学后,需要付出比本专业的同学更多的努力,压力较大,因此学习倦怠水平比未跨专业的同学高。

6.是否工作过对硕士研究生学习倦怠的影响。在这个因素上,硕士研究生的学习倦怠状况不存在显著性差异。有工作经历的硕士研究生在学习方面有如下优势:学习目的更加明确、社会阅历丰富、有工作经历优势等,这对他们的学习起到积极作用,而没有工作经验的硕士研究生在这些方面则一般;但是,有工作经历的硕士研究生在学习方面同样也存在自身的不足:如年纪偏大、已婚、经济压力、基础知识不够扎实等,当他们不能很好地克服这些不足时,不良的情绪势必会泛化到学习中来,从而导致学习倦怠。因此,综合来讲,是否工作过对硕士研究生的学习倦怠影响不大。

参考文献:

篇(8)

1.1根据研究生学习特点辅以LC的协同学习环境,达到嵌入式的信息素养教育

为增强研究生学习的自主能力及科研的协作能力,将终身学习固化为自身特质,提出分阶段培养研究生信息素养、实践技能、科研创新能力的新型协同学习的LC模式。LC的无缝式互动环境有利于研究生开展协同学习,增强研究生的交流、协作能力,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学术科研自主性氛围,对提高研究生专业能力及综合素质起到重要作用。具体分析如下:

1.1.1基于LC的协同学习,能促进研究生教育的主体性与积极性。由于研究生学多以自学或导师单独指导的形式为主,学习和研究活动呈现出分散性和独立性的特点。而学习共享空间的出现,使得传统的研究生教育“以导师为中心”向“以导师与学生协同合作”转变。通过利用LC平台,研究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首先表现为学习共享空间的学习者是主动参与学习,具有独立的主体意识,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自觉积极的学习态度,能够在施教者的启发、指导下独立地理解教育内容,把教育内容整合到自已的知识体系中,并能付诸于实践;其次,学习共享空间的学习者变得越来越善于自我引导和自我加强,主动进行自我教育,学习者能对学习活动进行自我支配、自我调节和控制,充分发挥自身潜力,积极主动地接受教育影响,积极向施教者质疑、请教,相互研讨,以达到自己所预期的学习目标。在学习共享空间里,研究生与研究生、研究生与导师在协作中,自主积极学习表现得尤为突出。

1.1.2基于LC协同学习中,能实现研究生教育方式的个性化与即时性。由于研究生生源多样性和年龄跨度大,因而研究生信息素养存在个体差异性,使得信息素养教育开展要有针对性并支持个性化教育。而学习共享空间所提供的平台,使信息素养教育能实现个性化与即时性。大部分研究生已掌握基本的信息检索与利用技能,只是在信息获取的深度、广度以及信息道德意识方面尚有欠缺。基于虚拟学习共享空间的学习者,其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行为与传统信息环境下的学习者不同,单个学习者的网络行为表现得更为自我和个性化,群体学习者的行为则表现出动态更新变化,其共同的特点是追求网络的平等参与和个性选择,这非常符合研究生群体的学习特质。而且学习共享空间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可随时随地获取共享空间服务或搜索获取而不是依赖记忆和知识储备。通过学习共享空间的应用从而推动研究生教育方式的变革,使信息素养教育内容与研究生需求直接契合,最终实现个性化教育的目的。

1.1.3基于LC的协同学习,能实现研究生教育方式的互动性与协作性。传统的研究生教育存在着注重知识传授及个别培养,轻视知识的革新和合作交流等倾向。学习共享空间使互联网应用模式从传统的“人机对话”逐渐转变为“人与人对话”,这种学习共享空间环境大大改善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方式,共享空间服务者与学习者、学习者与学习者不用考虑学科背景、身份地位,都能进行一对多或是一对一的相互交流。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可以同时利用网络,借助网络的实时互动,促进相互了解,提升研究生学习的深度与广度。研究生积极参与虚拟学习共享空间互动学习,自由选择受教育内容,组织并积极参与知识贡献和经验分享。学习共享空间作为一个自由、开放、协作的学习环境,正好提供了有利于研究生群体之间相互协作学习的环境,能更好地发挥研究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有利于问题的深化理解和知识的灵活掌握应用;能促进高级认知能力的发展、团结协作精神的培养以及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从而培养研究生的学习科研素养,同时间接提升其信息素养。只要进入共享空间,研究生就能进行同步或异步交流、实时或非实时交流,极大地扩展了交流与协作的深度和广度。共享空间所有成员在协作学习中,个人学习的成功是以他人成功为基础的,学习者之间关系融洽,相互合作,这非常有利于培养研究生群体科研协作的品质。3.1.4基于LC协同学习,能体现研究生教育内容的开放性与共享性。大多数高校的研究生培养仍然实行导师指导的体制,导师的素质对研究生的成长影响深远。随着研究生的扩招,导师遴选标准下降,再加上导师的知识面及精力都是有限的,出现了有的导师无暇顾及学生、学生也缺乏主动性的“导学失衡”现象,于是一些研究生难以得到充分的科研训练,科研能力不强,导致就业后解决问题能力欠缺。实践证明,科学合理的研究生教育,是采用导师启发式、提纲式的精讲与研究生在自学、研究基础上的协同式的学术讨论相结合的模式。而学习共享空间开放、自由协作等特点,为研究生教育内容的开放、学术主题的自由探讨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导师可以不受时空限制,通过借助虚拟学习共享空间的平台,上传施教内容或可供探讨的研究热点主题,让研究生参与空间热点主题研讨,展开头脑风暴,产生新的思想火花,激发创造性思维,形成共享的协作知识;导师再根据研究生的讨论情况,进行画龙点睛式的解答及引导。而从事信息素养教育的馆员可协同导师,对空间的学术热点主题信息的捕获技巧与信息的再生分析利用进行适时的引导帮助。学习共享空间适应用户共享式学习环境的需求,参与空间的研究生既是学习者,又是知识的贡献者。学习共享空间正是为隐性知识共享、挖掘和利用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在互相交流与合作学习过程中让隐性知识显性化。空间成员处于协作学习与教育内容自成长的环境下,图书馆的用户信息素养教育者则更多的是营造学习社区、引导教育方向、组织教育资源、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从而让空间成员的信息素养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升,其科研能力因此也得到发展。

1.2支持研究生信息素养提升的学习共享空间框架

综合多个因素考量,大学图书馆作为校园内的知识中心、文化中心和学术的交融区,是构建协同和交互式学习环境最合适的主阵地。学习共享空间主要包括实体空间(物理学习空间)构建与虚拟学习共享空间构建。

1.2.1物理学习空间构建。为了便于研究生开展协同学习,提升其信息素养,实体学习空间构建应遵循以读者为中心原则,要充分体现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等核心要素的特征,强调对小组协作学习中交流、协作与指导的支持。针对研究生群体高素质、数量少且多为自主学习的特点,我们可借鉴国内外大学图书馆的做法,把实体学习空间设置于图书馆内的一个局部区域或一个楼层,地点要相对安静。实体学习空间内应配备的硬件设备包括计算机、打印机、扫描仪、复印机、投影机、照相机、无线电子接口、馆藏资源等,以支持研究生的各种学习和开展科研与社会活动的空间。同时互联网接入点和无线网络应覆盖整个服务区,空间所提供的信息资源要充分考虑满足研究生群体的科研需求,且便于研究生随时获取。借鉴世界各国在学习共享空间方面的成功实践,加上综合考量研究生群体的规模及需求,对实体学习共享空间构建大体设置五大区块:①小组协作学习讨论间:可容纳5至8人的小组进行专题研讨,配备研究生项目研究所需的设备;②综合参考咨询柜台:它是学习共享空间的一个综合服务点;③视听多媒体播放工作室:由于研究生人数相对较少,因此考虑大约可容纳40多人配备功能完备的投影机、电脑及视听设备,并可支持无障碍上网;④论文写作辅导及研究技能指导室:为研究生学术论文写作、学位论文选题、学科研究方向选择、学位论文开题等进行指导,对研究生进行科研技能辅导;⑤社交娱乐休闲区:这是供研究生学习之余休息和开展社交活动的自由空间。

1.2.2虚拟学习共享空间构建。虚拟学习共享空间构建模式有多种,可以是整合学校分散的资源,单独建立学习共享空间门户网站;也可以是图书馆与学校其他服务部门的功能融合在一起建立的网站。虚拟学习共享空间构建首先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持,借助Web2.0技术及社会交流软件,包括以博客、播客、维基、即时通讯、新闻聚合(RSS)、网摘、即时通讯(IM)、网络社区(SNS)、异步通信、标签等为代表的工具,来支持建立各种学习社区、写作社区、兴趣社区、社会网络服务社区等,为研究生创造一个充分体现协同作用、全员参与社会交流的网络平台,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充分挖掘自身潜力。其次,作为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虚拟空间,网络教学资源成为不可或缺的部分。虚拟学习共享空间特别适合研究生群体开展“课题研究式”的学习和“协作式”的学习。在虚拟空间内可考虑设置主题学术交流和创造社区,可根据本校研究生学科专业分主题来进行针对性设置。该社区的主要任务是研究生根据各自的研究兴趣,对一些主题进行自主参与讨论和协作。除此之外,该社区还可由图书馆学科馆员定期本校重点学科前沿专题,此专题内容是图书馆学科馆员对各自负责的学科长期跟踪搜索的国内外的前沿热点专题;也可借助高校教师及科研工作者申报的科技查新课题作为相关专题,吸引来自不同学习领域的研究生,允许不同学科背景的研究生参与跨课程的专题研习交流,以此来培养其协同学习能力,进而落实信息素养架构。除此之外,建议虚拟学习共享空间设置自助式信息素养教育社区。研究生在学期间大部分精力都用于专业学术领域的课题研究,而掌握学术信息的获取和分析技能则是其完成学业的重要条件。因此可在虚拟学习区里设计配合提升信息素养的学习资源,此学习资源可考虑结合专业课程项目驱动的引导方式,由图书馆负责信息素养教育馆员设计小组协同课题任务,让研究生参与共同的课题项目。通过设置本校不同专业学术热点问题,驱使研究生产生兴趣,参与课题项目的协同合作。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引导学生通过一种学习实践活动完成既定任务。这样可以更好地引导研究生将所掌握的知识技巧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并且可以很好地融入到各专业课程学习中。通过学习实践环节的互动协作,使其学会积累学术信息和对所得信息进行分析、判断、综合、归纳、吸收运用,从而逐步掌握必要的专业学术信息处理能力。图书馆的学科馆员要关注研究生学习和研究过程中潜在和现实的信息需求,针对研究生科学研究的学科、项目、课题等个性化需求来及时调整服务方向。为了提供实时、个性化的学科服务,可考虑采用非实时的异步式与实时交互(如实时咨询、ICQ、QQ、MSN等)相结合的服务方式与研究生互动沟通,对于本馆无法解决的问题,可考虑网络化合作的联合式学科服务。学科馆员要注重与研究生导师密切合作进行互动,可以鼓励能解决问题的任一研究生或是导师来协作完成。实际上,学习共享空间是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图书馆、课程资源开放与集成、学习协助、教学帮助和科研协同等大学多个服务体系的整合,注重的是培养研究生团队的协作精神,体验在学习、科研中相互协作的快乐,共享空间成员的社会性资源,同时又能完成个人知识的建构。虚拟学习共享空间创造一个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在这种学习环境中,询问是准则,解决问题是焦点,批判性思维是学习过程的一部分。研究生在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扩展知识、回答提问、增强自我指导性学习的思维能力的同时,逐渐获得信息素养所需的技能并为拓展学习创造条件。

2构建学习共享空间需要注意的原则及建议

2.1把握开放自

所谓学习共享空间“开放”,是指物理共享空间上的不受拘束和资源获取方面的平等便利。研究生可随意选择安静的个人学习区或热闹小组讨论区,无处不在的无线上网设施也为研究生提供了随处学习的合适场所。共享空间的“自助”,是指共享空间里的电脑、软硬件、生产性设施均提供自作机会。

2.2导向学术性

由于共享空间平台的主要用户对象是广大的研究生和校内外专家学者,它和其他网络平台的最大区别就是要坚持它的学术性。构建学习共享空间必须以学术研究为导向,在这个学术为主的交流平台运行中,要倡导积极、诚信、自由、开放、创新的氛围,保证研究生可从空间成员那里学习、吸收学术性知识,借鉴他人优秀的实践做法。

2.3鼓励互动性

研究生的学习任务是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学习。在学习共享空间这个集科研、学习和社交于一体的平台上,倡导师生互动、学生互动、图书馆员与学生互动的讨论交流,将信息素养教育贯穿在每个环节,大大拓展了高校图书馆原有的信息素养教育园地。在网络平台建设中,营造学术自由氛围,鼓励成员之间的互动交流,包括虚拟平台成员互动与实体空间成员互动,提供多情境、多内容、多维度、多形式的相互交流空间,促进个人或组织隐性知识显性化,通过个体间思想交流、碰撞,为促进科研能力创新提供条件。

2.4坚持联合协作性

学习共享空间是将大学里多机构的服务集成在一起,因此必须充分发动全校各方面的力量,集中全校教职员工的智慧,来共同创建和运作学习共享空间。要注意调动研究生、教授导师等所有人的积极性,特别是设计专业课程、整合信息素质教育内容时,必须加强研究生导师与图书馆之间的紧密协作,由双方协同进行课程、作业、活动等的设计、实施以及评价,这样才能取得最佳的信息素质培养效果。

2.5建立以图书馆为主线的融洽协作方式

学习共享空间是需要学校多个部门协同合作的动态服务,因此需要校职能部门配合,把学校的各种面向研究生教学科研的公共服务体系整合在一起,建立协作关系,实现组织整合。建议成立—个学习共享空间委员会,在图书馆统一领导下形成管理和维护的有机整体,通过图书馆与各部门的沟通协作,确定具体的协作方式、各自职责、人员安排与培训方案等。

2.6聘请教师导师参与协作学习过程中的指导服务

邀请重点学科教师担任学科馆员或参考咨询馆员,采取物质与精神并行的激励措施,确保服务的持续有效。通过聚集能解决研究生在学习、科研和写作等过程中困难的专业技能人才,有利于隐性知识的共享与传播。为了应对学习共享空间的用户高层次的需求,图书馆要建立长效的馆员培训机制,不断地更新馆员的知识结构,注重引进训练有素、知识结构合理的学科馆员,以解决图书馆人才短缺问题。

篇(9)

随着科学技术的创新和教育改革的推进,社会对研究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目前的研究生培养存在着诸多问题,如研究生普遍知识面窄、思考积极性不高、不善于讨论和交流、畏惧写论文等。研究生只有掌握合适的学习方法,摒弃陈旧的学习方式,进而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才能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研究生学习共同体对研究生改善学习方法、改善学习效果、培养学习和研究能力有着重要意义。

一、研究生学习共同体的内涵和特征

1.研究生学习共同体的内涵。随着教育教学的不断改革,“学习共同体”已经逐渐成为教育研究的热点之一。“学习共同体”早在杜威的“学校即社会”的理念中就有所体现。博耶尔在1995年发表了题为《基础学校:学习的共同体》的研究报告,首次提出了“学习共同体”的概念。他认为,学习共同体是一种一些人因共同的使命并朝共同的愿景一起努力的组织,学习共同体中的成员共同分享学习的兴趣,共同寻找通向知识的旅程和理解世界的方式,朝着教育这一目标相互作用、共同努力。还有学者认为,学习共同体是指一个由学习者及其助学者(包括教师、专家、辅导者等)共同构成的团体,彼此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沟通、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在成员之间形成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联系。这是将学习共同体作为一种团体、组织的主张。研究生学习共同体是由研究生和导师共同构成的团体,成员之间彼此拥有共同的目标和信念,在学习中不断交流和互动,共享各种资源,人人平等,形成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的人际关系,从而更好地促进个人的发展。

2.研究生学习共同体的特征。博耶尔在《基础学校:学习的共同体》中指出,学校建立学习共同体必须具备以下条件:有共同的愿景,彼此能够交流,人人平等,由规则纪律约束,相互关心照顾,具有和谐的氛围。研究生学习共同体可以充分挖掘个人和集体的潜能,促进研究生学习共同体的成长,进而充分提升个人能力。根据博耶尔的理论,研究生学习共同体应具备以下几个特征:有共同的学习目标;相互学习,相互交流;人人平等,真诚以待;各种资源共享,共同克服困难;导师起着重要的指导和管理作用;能带来成效。

二、构建研究生学习共同体的意义

1.满足归属需要,激发研究生成长的主观能动性。建立研究生学习共同体是满足研究生的归属需要的重要途径。在研究生学习共同体中,研究生感到自己和其他成员同属一个团体,有一种归属感,并且他们因相同的学习目标集中在一起,具有相近的偏好。同时,因为研究生的行为具有更大的自主性和专业性,所以他们在学习共同体这个较大的学习空间里通过交流合作更容易获得丰富的知识。建立研究生学习共同体能极大地提高研究生对学习和研究的热情,很好地调动研究生的主观能动性。

2.实现交流互动,促进研究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证实,学生会吸收所读的10%、所听的20%、所看的30%、看与听结合的50%、听与说结合的70%、说与做结合的90%、教别人时的95%。那么,在学习者之间建立指导互助的关系,让他们相互学习,这样的学习效果应该是最好的。在研究生学习共同体中,研究生开展较为广泛的交流合作,选择适宜的讨论方式,互通有无,互相帮助,还可以从导师那里得到指导和帮助。这样,研究生便节省了独自学习某些知识的时间,同时避免走其他人走过的弯路,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更有利于在交流中发现新思想、新问题。

3.实现资源共享,全面提高研究生的合作能力。从资源共享的角度来看,研究生学习共同体是一个信息、经验等共享的组织。在这里,资源是流动的、共享的。研究生通过交流互动可以使观点变得更加完善和深刻,并使资源在共享之中变得更加丰富。研究生共享资源、共同解决问题,也大大提高了研究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

4.实现知识拓展,有利于研究生开展深度学习。在研究生学习共同体中,资源的流动和共享使研究生拥有巨大的学习空间和知识储备,能够进一步开阔视野,有效地拓展知识面,改善知识储备结构。研究生通过深入交谈和讨论将获得比个人对问题更为深入的理解,因为个人的思维总是有局限性的,而在大家的合作探讨下,研究生能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相互激发,从而有效地开展深度学习。

三、构建研究生学习共同体的途径

一般来说,学习型团队的规模越大,团队的凝聚力就越小。随着团队规模的扩大,团队成员之间的互动变得愈加困难。研究生学习共同体一般有5~7人,由相同或相近专业的研究生和其指导教师构成,他们拥有共同的学习任务和较强的相互学习的愿望。

1.确定符合研究生学习共同体的共同目标。研究生要有共同的学习目标,这是研究生学习共同体不断发展的基本条件。学习共同体的活动要围绕一定的学习目标和任务开展。学习目标是学习共同体建立的基本出发点,可以将研究生紧密结合在一起,促使他们共同前进。例如,现在高校规定研究生要在某种级别的刊物上发表文章才能获得学位,这一目标也恰好成为研究生学习共同体的一个比较现实的目标,并由此产生巨大的凝聚力,促使研究生学习共同体不断进步。

2.培育良好的互动环境。研究生学习共同体中的成员为了共同的学习目标进行交流,共享资源和智慧。一方面,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成员都能积极融入学习共同体的发展中,从而创造民主、积极的学习环境。另一方面,要搭建自由、开放、合作的平台,积极创造协作互动的环境,关注成员之间的协作,在学习共同体的实践活动中实现各种形式的互动和交流;增加研究生与导师之间的直接对话,从而有效解决疑难问题。

3.实施有效管理和建立保障机制。这里的有效管理是指导师在研究生学习共同体中要发挥重要的管理和指导作用。首先,研究生学习共同体的创建、研究方向的确定、疑难问题的解答等都离不开导师的积极参与。其次,从约束激励的角度来看,要使学习共同体成员有持续的热情,导师就要对学习共同体活动的效果作出评价。最后,学习共同体进行学习活动,需要导师在场地、设施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需要学校提供相应的保障,这样才能保证学习共同体的持续成长和健康发展。

4.尊重研究生的个体差异。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发展学习理论认为,认知结构变化是认识发展的实质,而且无绝对静止的平衡状态。由此可见,无论是个人还是团体,都不可能保持绝对的平衡。研究生的认知、情感和技能都是有个体差异的,这些差异会产生冲突,但也会产生新的观点、新的思想和新的方法,会迸发出智慧的火花。这种差异会使研究生在交流、互动中对相关问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促进学习共同体的不断发展。研究生要尊重学习共同体中的每一个成员,尊重个体的差异,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个人和学习共同体的发展。

5.有效发挥评价的作用。评价环节的建立有利于研究生学习共同体的规范和持续发展,这一任务主要是由导师来完成的。导师根据研究生在学习共同体中的学习过程,对研究生学习共同体的发展进行评价,总结经验,指出不足,并给予鼓励和支持。这里的评价不同于传统的分数评价,而是更关注研究生的表现和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的进步,帮助研究生纠正偏差,从而增强他们学习的内在动力。

参考文献:

[1]李建明,朱亚宗.试论研究生“五位一体”学习方法[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4).

[2]魏学文.论构建高校“学习共同体”[J].中国成人教育,2007,(1).

[3]邢清清.共同体和社群:大学生学习行为的两种研究视角[J].江西教育科研,2007,(2).

篇(10)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7-0001-02

近些年来,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高校研究生档案信息资源共享问题也变得愈加严峻,对于如何有效地利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技术等来解决档案信息资源共享问题,已是大势所趋。本文分析了我国高校研究生档案的特征,探讨了目前研究生档案资源共享的发展现状,简述了加强高校研究生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意义,并提出了应对措施,就如何有效地开展研究生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管理工作,笔者提出看法。

一、研究生档案管理的性质及特点

高校研究生档案是指在校就读研期间记载个人学习成绩、思想政治品德、科研实践能力、奖惩情况的具有重要保存价值的文字材料,是用来全面考察了解和选拔人才的重要依据[1]。研究生档案具有查考、凭证等不可或缺的作用,能够为教学管理提供反馈信息,为教学研究和教学评估提供重要依据,并且具有相互学习交流的作用。高校对研究生档案的管理水平是衡量高校研究生教学管理和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志之一[2],并且直接影响着毕业研究生的顺利就业[3]。高校学生档案管理的工作对象主体是学生,由于学校环境及研究生发展阶段的特殊性,使得不同高校的学生档案有其自身的独特性。

1.档案管理的集中性和周期性。每年7月份毕业生离校和9月份新生入校,伴随着大量的档案流出和流入学校,使得学生档案收集整理工作主要集中在这两个时间段。另外,一般情况下,高等院校的学生档案随着招生进校,又随着学生毕业而离校,有着较强的周期流动性,而且档案的保存时间是由学制的长短所决定的[4]。

2.档案管理的多层次和复杂性。研究生的划分方式不同,档案管理方式不同。从横向上分为全日制学术型、全日制专业型、在职专业型;而从纵向上分为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5]。全日制研究生是全脱产,在校学习的模式,其人事档案是交由所在读书学校保存管理的,而在职研究生则是半脱产,在校学习的模式,在入校之前其人事档案由原单位进行管理,而在校期间该生所产生的档案是由所在学校进行保存管理的。研究生归档内容相对于本科生的要繁多,每个研究生在入学前的人事档案(不包括在职人员)至入校后报名录取材料,除了正常的统招生之外,高校还会接受委托培训、预科生等,由于入学情况不一样,高校接收到的档案类型多样,以及在读期间培养、奖惩材料,最后毕业、学位授予、就业离校材料。

3.档案查询利用率不高。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和在教学、科研活动中形成具有保存价值的研究生学位档案[5]。众所周知,研究生的研究工作都是在导师的指导下开展的,紧随着各个学科的发展趋势、发展方向。在教学、科研、学科建设过程中,档案查询的利用率反而不高,可能与目前电子档案不够完善,查询复杂等原因有关。

二、加强高校研究生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意义

“信息资源管理”是一种管理模式,信息资源不是管理对象,而是一种管理的手段与方法,即“档案管理的信息资源化”[5]。加强高校研究生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有利于提高研究生档案管理水平,对于研究生的培养和促进就业都具有重要性。

1.便于检索查询。随着研究生档案信息化不断加强,相对于到档案库房调阅案卷的传统检索方式,通过借助研究生信息平台来查询相关信息,能给研究生的查询和统计工作带来很大的方便。譬如,能够快速获取每个在校研究生的学籍、奖惩、学位、就业等一系列信息,能快速地统计出每年各项数据的人数(招生人数、在校生人数、学籍异动人数、获得学位人数等)的有关数据。

2.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利于协同管理。研究生院主管部门和院系同步共享资源,中间不需要频繁进行数据传递,可以更方便地提供资源共享。高校档案贮存的珍贵信息资源只有加以利用,实现社会共享,才能使档案与学校各部门的活动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有助于利用者与档案管理人员之间建立相互信任、相互依赖的关系,促进档案的积累、存贮和开发利用的良性循环发展,从而推动整个高校档案工作的顺利健康发展[5]。

三、研究生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现状

高校研究生档案信息资源共享问题反映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能力程度,然而目前,随着研究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研究生档案管理仍然存在着某些不规范的现象。

1.研究生档案管理的投入不足,专业管理人员缺乏。目前多数高等院校,尤其是新招收研究生的高校对研究生档案管理意识薄弱,各级管理人员重视程度不够,没有系统的操作学习培训。他们简单地认为档案管理就是将档案保存于柜子里:学生入校时将其档案收好,等到毕业时把档案发放出去,对档案信息资源的管理工作不够重视。

2.研究生管理系统不完善,信息化程度不高。因为技术、设备等原因,研究生档案信息化工作开展的时间较短,各类信息平台彼此不能共享。研究生档案信息化工作的开展也面临安全保密问题,倘若没有采取很好的隔离措施将导致校园网和公共信息网在信息安全和保密等方面出现隐患。就目前来说,高校的研究生信息平台多数是自主开发,或请专业公司开发的,导致数据无法分享,数据统计和查询出现问题。

3.档案管理模式及手段相对落后,规范化、及时性不够。目前,在高校研究生管理模式中,基本没有一套完整科学的档案管理系统,很多高校使用的是最为传统、原始的手工实体管理模式,这显然会导致研究生档案管理的发展相对落后。现在高校中档案管理模式有两种[1]:集中管理模式(档案由人事部门或学生工作部门统一管理)和分散管理模式(档案由学生所在院、系的专门科室进行管理)。基于研究生档案管理的分散性,部门间不能及时有效地进行信息沟通和反馈,导致学生个人资料信息也无法及时更新。

四、加强研究生档案资源共享的应对措施

1.深入挖掘扩大档案归档范围。虽然说目前在研究生档案管理中,归档资料的研究生档案里面的材料也包括了研究生从高考到毕业的诸多材料,但并不足以反映该生的特点,也不足以反映该生在校期间的各方面的发展情况。除了按规定的资料外,还应再添加一些其他资料,譬如在读期间参与导师科研项目情况、获得的各类职业资格证书及社会实践情况等材料,也可以增添研究生的诚信记录及创新技能档案等[6]。

2.加强信息化资源投入提高服务效率。以传统的、烦琐的人工操作为主的档案管理方式将会阻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也不能很好的发挥档案的服务功能,为此,改进落后的管理模式成为必然趋势。以纸质档案为基础,建立一个现代化的信息平台,完善和加强现代化的管理手段,以此实现研究生档案现代化管理的模式。首先,可通过建立电子档案收集平台,结合应用网络技术,让每个研究生拥有自己的个人账户,可以随时随地地登录系统如实地完善自身部分档案信息,这样有利于高校及时了解每个研究生在校期间的发展状况;再次,通过利用校园网络平台,将毕业生档案信息向社会开放,档案的开放会将有利于高校间人才的交流学习,还能及时准确地为各个用人单位提供毕业生信息,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资源共享[5]。

3.坚持以人为本,建立信息化人才团队。高等院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坚持“以人为本”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理念。如何更好地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就需要高校坚持“以人为本”做好档案资源共享工作,致力于增加档案管理的透明度,使得每个研究生都能清楚了解档案的内容,化被动管理为主动服务,努力争取优秀的表现。因此,通过多渠道来提高研究生对档案的重视程度,才能使得档案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才能从源头上确保档案管理工作的规范性和科学性[6]。

档案管理人员如何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更好地适应新形势下档案管理工作的新要求,成为了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的关键因素。加强对管理人员的培训,认真学习、定期组织相关人员座谈交流,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和现代化操作技能,进而不断提高服务意识、服务水平。同时,高校应当采纳不仅懂得计算机网络技术,而且又精通档案管理业务的复合型人才,才能使得研究生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工作更好地服务于研究生教育和社会的健康发展[7]。

五、小结

高校研究生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是新形势下档案管理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也是一项需要不断投入、不断拓展、不断研究的长期、系统的工作。档案管理工作是高校人才培养工程基础性管理工作之一,因此,只有重视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推进研究生档案资源信息化建设,努力实现高校档案事业的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满保华,张秀婷.高校研究生档案管理工作探究[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0(6):78-80.

[2]栗惠芳,王利敏.现阶段高校研究生档案管理工作的特征分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22):221.

[3]张家英.大学生档案[J].档案时空,2005,(8):36-37.

[4]李真.高校学生档案管理工作的现状分析及对策[J].云南档案,2011,(1):46-47.

上一篇: 服务经济论文 下一篇: 文员实习个人总结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