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力学实验报告汇总十篇

时间:2022-09-30 18:08:45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水力学实验报告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水力学实验报告

篇(1)

鄱阳湖属省管河道,采砂自有史以来,*市就受省委托进行采砂管理。湖区采砂从*年开始进入小有规模、较有规模、规模与规范开采,20*年进入有(应急)规划、较大规模开采。在采区规划上,全湖区暂未设禁采期;20*-20*年分别设采区43、42、43、30个,其他因水下有光缆、渔业保护区、湿地附近区均划为禁采区;年采砂量估算约1500-3000万吨;采砂船按可采区限量办证进入采砂作业。在采区运作上,20*年以前,由市局审批,县(区)组织拍卖或协议;20*-20*年由市局审查,报省厅批准拍卖方案后,省、市水行政主管部门派员参加指导县(区)组织的拍卖经营权大会;每个采区经营权一年采期。在湖区采砂管理上,随着20*年《长江河道采砂管理条例》的颁布实施,间接地促进了湖区采砂管理工作,变一度无序开采,为规范、合理、有序开采。逐步实现了在法律、规划、经营权及资源合理配置利用与监管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管理体制,逐步做到了规划程序、管理程序、办证程序、处罚程序的落实。

二、湖区采砂规范化管理的内容与要求

湖区采砂的规范化管理,是形势发展的需要,是依法行政的需要,是规范水行政主管部门、规范采区买受人责权利的需要。在具体实施中,一要落实基础条件。建立省、市、县三级管理机构、队伍,明确管理职能。二要落实基本内容。制定采砂实施规划,明确管理范围和要求。三要落实规范程序。依照法规严格履行办证开采的手续,持证开采,规范开采。四要落实现场监管。建立采砂管理基地,做到集中停靠、持证准入、持证有序出入开采。五要落实法规及合同的约定。必须合法开采,对违犯水行政法规的非法开采行为及违犯相关法规的行为实施处罚。六要按照规定做好监管工作登记。对监管不力的要受到上级部门的责任追究;买受人无证、超功率、超采区范围、超船只数的,不接受处罚的,将被记录在案,屡纠屡犯的将取消在湖区采砂的资格。

三、湖区采砂规范化管理的具体措施

省政府的规章、规范性文件明确了采砂管理领导责任和管理主体责任,规定“县以上人民政府对辖区内河道采砂管理实行行政领导负责制”,“乡镇以下不直接管理河道采砂”。还规定“县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是本行政区域河道的主管机关”。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履行管理职能,抓好具体实施工作:

(一)认真编制采砂规划,严格划分可采区、禁采区和可采期、禁采期。沿湖县(区)要在行政区划界线的基础上,落实依法、科学、合理、有序的“八字”要求,坚持勘界、线权分离、“三证”、接受上级管理和有争议不能开采的“五项原则”。采砂规划报市水利局审查,由省厅批准后实施。

(二)运用市场机制,组织可采区公开招标、拍卖。沿湖县(区)要按照公开、公平、公正、择优的原则,公开招标、拍卖采区。具体操作中,必须明确组织者和主持者,必须认真编制拍卖、招标文件资料,必须拍卖、招标公告,必须严格审查竞标人、投标人资格,必须组织召开拍卖、招标投标会,必须签订竞买、中标合同。

(三)严格执行采砂申请许可制度。凡申请在湖区采砂的单位或个人,应向当地水行政主管部门提出采砂申请,并进行登记。采区买受人、中标人应按水法规有关规定,提出采砂作业申请、作业计划书,当地水行政主管部门应根据采砂规划,就水下地形图、采砂对河势稳定、堤防安全、通航安全及采区毗邻关系等情况,提出明确的意见,上报市、省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核批准,在与采砂船审查确认的同时,发放河道采砂准采证。

(四)落实湖区采砂管理费收费标准。依据江西省实施《河道采砂收费管理办法》细则的规定,按其采挖产地第一次成交额的5-10%计算采砂管理费。

篇(2)

水文气象学是研究水圈与大气圈界面上发生的物理规律、过程及其演变规律的一门学科。它既是应用气象学的一个分支,又是水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大气、陆地和海洋水分循环系统综合模型的研究,使水文气象学的发展受到了广泛重视[1]。2011年6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率先成立水文气象学院(以下简称“我院”),并于同年进行大气科学(水文气象方向)本科专业招生,为解决洪涝、干旱、台风、山洪、泥石流等极端水文气象事件培养复合型人才。水力学是高等工科院校不少专业特别是水利类专业的一门重要技术基础课。笔者借鉴已有的教学手段,结合水力学课程特点,积极探索理论学习和动手实验相结合、多种教学手段并存的教学模式,力争取得水力学课程的最佳教学效果。

一、根据课程特点,确定教学主线

1.水力学课程特点

水力学课程具有概念多、公式多、推导多、计算难的特点。其研究内容包括“水静力学”和“水动力学”;研究方法主要是利用物理学和理论力学中相关的运动规律和原理,运用高等数学中的积分、求导等计算方法,推导水力学公式,用于挡水、输水及泄水建筑物的计算和设计,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性。

作为一门应用范围相当广泛的技术基础课,水力学教材种类繁多。但目前不同机构或部门组织编写的教材基本上是采用20世纪50年代前苏联洛强斯基的课程体系框架[2],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满足目前水力学教学的需要。对于水文气象学这个新兴的专业,没有经验可以借鉴。为了较好地保证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分别以吴持恭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水力学》(第4版)教材(国家级精品教材)和赵振兴等主编的《水力学实验》作为课堂教学和实验用书。

2.确定教学主线,探索“教―学―做一体化”模式

水力学基本原理、工程应用和水力学实验是该课程的三大组成部分。基本原理和理论是课程的基础,工程应用是基础的应用和体现,水力学实验可以验证、加深和巩固理论课所学知识,三者相辅相成,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教学方法或手段是教师向学生表达教学内容、传授课程知识的途径。在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的水力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坚持启发式教学,重点讲清基本的概念、原理和方法。根据教学内容,分阶段进行课堂总结,将相关内容连贯起来,变零散知识为整体知识,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由于水力学涉及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理论力学等知识,理论推导复杂、概念和方法多且易混淆,学生普遍反映这是一门难学的课程。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我院成立了水力学兴趣小组。按照教学进度,安排小组成员参与实际工程设计,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极大地提高了其学习兴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水力学试验是揭示水流运动规律的一种重要手段。通过观察水流的静止和机械运动现象,了解水流运动的一般规律,学会量测水力要素和使用基本仪器的方法,掌握基本的实验技能;培养学生分析实验数据、整理实验成果和编写实验报告等方面的能力以及良好的实验室工作习惯和科学素质,为今后的工程设计和科学研究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水力学课程建设与实践

1.教学内容灵活化

基于“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应针对不同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如三大方程是重点,应详细讲解。另外,我院购进了全套的水力学实验设备,每套设备有2台仪器可供使用,一次实验安排2~3个实验内容,保证每个同学均有机会动手操作。课余时间,实验室对学生开放,鼓励其进行创新性实验研究。

2.教学手段多样化

多媒体可将水力学中很多难以用语言表达清楚或学生很难理解的水力现象展示给大家,把抽象、难懂的问题变得直观、易懂,因此其成为水力学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手段。但由于该课程自身的特点,全部使用多媒体并不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因此,采用多媒体和板书相结合的授课方式,可大大提高教学质量,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同时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参与教学,在课堂上采用学生讲课、讨论、提问等方式,从而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活跃学习氛围。

参考文献:

篇(3)

中图分类号: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3)04-0031-02

水力学是水利工程等相关专业的一门专业技术基础课[1],在基础课和专业课中起着承前启后的桥梁作用,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作为水利学科的经典课程,水力学教学中存在课程理论内容多、概念抽象等问题,学生常处于应付作业、考试的被动学习状态。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现状,应把学生培养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这也是高校教学改革的中心任务。如何通过各教学环节的改革,让理论性强的教学变得生动、容易理解,全面培养学生的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成为教学过程中经常探讨的问题。

一、水力学课程特点

水力学是物理学的一个分支,课程理论性强,涉及范围广,实践性和应用性也很强。从有记载的阿基米得发现浮体定律之前,人类就一直在探索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物质――水的静止与运动过程中的规律,在科学探索与生产实践中发现和总结了大量定律及规律,为利用水资源及消除水患提供了理论基础及应用方法。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掌握水流运动的基本概念、理论与分析方法,学会常见水利工程中的水力计算,并具备初步的试验量测技能,为后续课程学习和从事专业技术工作打下基础。水力学课程在水利学本科、专科生的学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具有以下特点。

(一)理论性、逻辑性强

课程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公式、经验公式、半经验公式比较多,与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等力学课程类似,水力学中有大量的理论公式及其推导过程,同时还有大量的经验公式,在授课过程中需要介绍这些公式中包含的理论以及推导过程,理论性、逻辑性强,学生在学习中需要对基本概念有比较清楚的了解,紧跟教材内容及教师的讲解思路,循序渐进,才能系统、连贯地掌握整个课程知识。

(二)实践性强

水力学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并重,实验是学习本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巩固课堂教学知识,丰富实践操作知识,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加深理论知识的理解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应用性强

水力学课程中的很多理论公式及经验公式都是从日常生活或工程中的实际水流现象总结、抽象得到的,针对实践中各种不同工程类型建立各种不同的物理、力学模型,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除了在该课程中涉及的典型水力学问题外,在水工建筑物、灌溉排水工程学、水电站等后续专业课程中都有大量应用。

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学习难度大,内容枯燥

水力学课程理论性很强,大量的数学公式及高等数学理论知识的应用使得课程学习难度大、学习过程枯燥,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容易走神,一旦某个环节没有跟上则后续推导很难理解。在学生调查中普遍反映水力学理论很难理解,公式太多而且很难记忆。对高等数学基础薄弱的学生,在听课过程中就更难跟上课程进度。因此,该课程学习难度大、内容枯燥是影响课程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

(二)实践环节薄弱

实验教学是水力学课程学习中的重要环节,通过实验,学生可以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水力学实验教学基本要求仍然偏低。目前开设的实验,实验开始前负责实验课的教师已把实验仪器、设备等准备完好,学生的动手操作仅仅是打开阀门、观测水流现象、记录相关数据,很少有学生思考实验中用到的各种仪器、设备的作用,是否有更好的实验设计方法。在教学中重视理论学习、轻视实验技能培养的传统学习方法,影响到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提高和严谨认真科学态度的培养,很难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目的。

(三)学生缺乏积极性

水力学课程教学内容多、理论知识深,学生的自学能力也有限,因此课堂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听,受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学生已经习惯于“填鸭式”的课堂教学,缺乏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学习的动力主要是应付考试,加之学习内容难度大,很多学生产生厌烦心理。

以上是在平时教学中遇到的最常见的问题。如何使枯燥的理论教学生动起来,加强实践环节,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一些方法和手段,进行教学改革尝试。

三、教学方法改革探索

(一)教学手段多样化

在传统教学中,由于教学条件的限制,教学手段单一,以黑板讲述为主,绘图、板书占了课堂讲授的很多时间,而与课程内容紧密相关的实际工程只能依靠口头表达,许多工程中的水流现象学生很难想象,对其中包含的水力学问题更是难以理解,学生的思维局限于课本上的理论知识。目前,多媒体技术大量应用于教学中,图片、录像、动画等资料丰富了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2-3],可以让枯燥的课程内容变得生动,让课堂气氛活泼、轻松一些。但水力学课程由于自身的特点,全部使用多媒体并不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使用幻灯片等多媒体教学方法推导理论公式速度太快,学生缺少反应时间,效果常常不如板书,在板书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跟着教师的思路,结合已有的数学、物理知识逐步推导得到公式。把多媒体技术引入课堂,采用多媒体和板书结合的授课方式,克服了单纯板书信息量不足和幻灯片变换过快、学生不能及时记笔记的缺点,教学效果得到进一步改善。

(二)日常生活现象融入理论教学

水力学理论课程教学枯燥、难懂,但理论源于实践、源于生活,水是人类日常生活天天都要接触到的物质,在理论教学中融入生活常识,使抽象的概念、理论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日常生活现象,学生既容易理解也印象深刻,同时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解释毛细现象时,一方面使用试验图片显示不同管径的玻璃管中水柱上升的高度不同,让学生有主观上的感受,另一方面介绍春季土壤的反墒现象以及灌溉后耕翻、松土等保墒措施,让学生了解抽象的名词实际来自于日常生活,而且生活中也在利用这些理论。在介绍表面张力时通过荷叶上的水珠自动形成球形,硬币可以浮在水面上等现象,帮助学生理解课本上的概念和名词。在介绍能量方程时,使用俗语“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引发学生思考,同时让学生思考日常生活中水管中的水流方向、提水灌溉时管道中的水流方向,使学生理解能量方程中每一项的物理意义,加深对理论的理解。

(三)增加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加实践环节学时,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对水力学课程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增加实验内容,加强实践教学。充分利用学校对实验室大力投入的优势,增加实验内容,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针对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动手能力差的特点,特别强调实验环节,理论课教师为学生讲授实验,要求学生实验前预习、实验过程中每个学生对每个实验都要亲手操作、实验结束后及时完成实验报告,发现问题进行进一步讲解。如果有实验结果不符合规律的,要求重新做实验。无实验课时,实验室也对学生开放,支持学生进行创新性实验研究。部分学生在试验中还能够提出新的实验设计方案,有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四)开阔眼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水力学作为一门传统的应用学科,一直是科学研究的热点,随着信息技术和试验监测手段的发展以及科研的进一步深入,不断有新的计算方法和新的科研成果涌现,由于选用教材的内容相对稳定,无法反映最新科研成果,也由于教材体系的限制,没有很好地将水力学理论内容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把水力学最新科研成果补充到教学内容,并把理论讲解和生产时间中的应用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科研思维的习惯。水力学的研究历史悠久,而且已经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形成了非常经典的理论体系。国内的各种水力学教材内容基本一致,但由于教科书受出版周期的影响,很难将最新的科研成果包含在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将最新的研究成果介绍给学生,有利于开阔学生视野、开拓思路、紧跟科学研究的发展前沿。如在水力学最新教材中,没有介绍水力学的数值模拟方法,而计算水力学在近二十年发展迅猛,许多高校、科研单位都在进行这方面研究,在授课过程中将这方面的知识及研究成果展示给学生,学生非常感兴趣。另外,对部分研究生的学习内容,如边界层理论、紊流力学等,也对本科生进行初步的介绍。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培养创新人才,因此,在本科生教学中,将最新、最前沿的科研成果展现给学生,能够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水力学是水利工程相关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本文根据水力学课程内容特点及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课程理论性强、教学枯燥、学生掌握难度大等问题出发,结合教学经验,提出从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实践环节等多方面入手,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加强实践环节,将生活常识融入水力学理论教学,在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上进行有益的改革和实践,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吕宏兴,裴国霞,杨玲霞.水力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

版社,2002.

[2]彭俊文.浅谈新形势下的基础力学教学[J].高等教育研

篇(4)

现将我院收治的1例伴随血清CA125明显升高的浆膜型(腹水型)嗜酸粒细胞胃肠炎病例分析如下:

1病历资料

患者,女,55岁,因腹胀伴脐周阵发痛十余天于07年4月11日就诊,病程中不发热,无呕吐、无腹泻。纳食尚可,查:T36.8℃,BP 120/80 mmHg,一般情况可,无气喘、无浮肿,巩膜无黄染,心肺听诊(-),腹稍隆起,全腹有压痛,但无反跳痛,腹肌尚软,移动性浊音(+)、肝脾未及、未及其它包块,辅助检查:B超检查示,中等量腹水、肝脾无异常,子宫增大,宫底见约1.2×1.1 cm大小低回声小结节,左附件见一约3.5 cm×3.0 cm大小囊性包块,意见,子宫底小肌瘤,左附件囊肿。尿常规(-)血常规示:WBC 9.4×109/L,Ne 4.3,Ly3.5,EO1.1,Hb 125 g/L,PLT 236×109/L,ESR 12 mm/h。腹水检查:黄色混浊,蛋白(+++),涂片染色分类:嗜酸性粒细胞80%。中性粒细胞10%,淋巴细胞10%,少量间皮细胞,未见结核杆菌。腹水病理检查未见肿瘤细胞。肝功能示:TBil 10.2 μmol,ALB 43.6 g/L,GLO 29 g/L,ALT 51U,AST 24U,GGT 11 U,LDH 275 U,CHE 5 854 U,肾功能:BUN 3.99 mmol/L,CR 73 mmol/L,UA 207 mmol/L,血脂、血糖、血钾、钠、氯、钙均在正常范围。心电(-),腹部CT示:腹水,宫颈增大,建议进一步检查。腹部磁共振检查示:腹水,子宫底部约1.5 cm小肌瘤,左附件囊肿。血清免疫学报告,AFP 3.68 ng/ml,CEA 1.70 ng/ml,CA125 223.38 U/ml,CA199 1.0 U/ml,CA153 9.2 U/ml。胃镜示:十二指肠球部黏膜充血水肿,壁有较多黏液附着,但未见溃疡,诊为:十二指肠球部炎症。于市级医院妇产科多次就诊,诊疗意见不一,部分专家意见:不能排除妇科恶性肿瘤,建议剖腹探查,切除子宫与卵巢后病理检查。本院内科诊断意见,暂不排除浆膜型嗜酸粒细胞型胃肠炎。治疗:从4月14日起给予赛庚啶4 mg ,3次/d,po,青霉素、氧哌嗪青霉素、地塞米松静滴治疗,症状迅速缓解,腹水迅速消退。4月17日查B超示:腹水仅为少量,查血清CA125下降为180.17 U/ml,1周后再次复查B超:腹水全部消退,腹胀腹痛症状消失,继续用药巩固2周后停药,4月26日查血清CA125为58.19 U/ml,5月11日再次复查血清CA125为18.76 U/ml,B超仍为子宫底部小肌瘤不变,左卵巢囊肿无变化,无腹水,血常规示:WBC 5.1×109/L,Ne 2.8×109/L,Ly 2.0×109/L,EO 0.0×109/L,Hb 125 g/L,PLT 278×109/L,随后随访观察4个月,多次复查B超无腹水再现,复查CA125在正常范围内,一切生活活动如常,本例患者顺利治愈。

2讨论

本例患者病症以腹胀、腹痛、腹水为主要表现,不发热、无呕吐、腹水呈黄色混浊,蛋白(+++),白细胞数达13.7×109/L,其中以嗜酸粒细胞占绝对优势(占80%),血清CA125测定高达223.38 U/ml,B超、CT、磁共振示:腹水、子宫小肌瘤,左附件囊肿,经给予抗过敏、激素,抗菌素治疗后腹胀、腹水、腹痛迅速消退,CA125渐降至正常,观察数月,且均无反复。数月后,B超、CT、磁共振复查除腹水消退外,治疗前发现的子宫小肌瘤与左附件囊肿均无任何改变。根据病史,辅助检查、治疗史、治疗后随访观察,本例患者腹水及血清CA125升高与妇科疾病无关。患者无肝肾病史,肝肾功能正常良好,尿常规(-),提示腹水与肝肾疾病无关。患者无气喘、无浮肿、心肺听诊(-)、心电正常、提示腹水与心脏疾病无关。患者无发热、ESR正常、尿常规正常、血清白蛋白、球蛋白正常提示不考虑结缔组织病所致腹水。腹水中无肿瘤细胞,CEA、CA199正常,治疗中未用抗肿瘤、抗结核类药物,腹水迅速消退无反复,提示与恶性肿瘤及结核类疾病无关。综上所述,患者所患疾病诊断应为:浆膜型(腹水型)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

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eosinophilic gastroenteritis,EG)是一种极少见的疾病,Kaijiser在1937年首次报告了3例EG病人,近年来国内已有数十例报道。典型的EG以胃肠道的嗜酸粒细胞浸润、胃肠道水肿增厚为特点,本病通常累及胃窦和空肠,还可累及食道、肝胆脏器等发生相应部位的炎症。EG多发生在青壮年人群中,但儿童与老人也可发生。本病病因未明,患者胃肠道中有大量嗜酸粒细胞浸润,因此有人认为可能与某些内源性或外源性物质引起的机体过敏有关,但仅有20%~30%的病人以前有过敏史。本病主要表现为腹痛不适(100%),部分病人有恶心、呕吐、腹泻、肠梗阻、腹水等表现,多为慢性过程。本病分型常用为Klein分型,分为黏膜型、肌层型、浆膜型。黏膜型常有胃肠道消化吸收障碍症状,肌层型常有梗阻,出血与瘘管形成,浆膜型常表现为腹痛、腹水、腹膜炎,本例即为浆膜型,主要病理变化为胃肠浆膜及浆膜下嗜酸粒细胞浸润,腹水渗出,腹水中见大量嗜酸粒细胞。本病的治疗主要为:去除可能的过敏食物或药物,皮质激素疗效敏感,也可用抗过敏药物,如:酮替芬、赛庚啶、色苷酸钠、息斯敏等治疗。

本例患者为一中老年女性、血清CA125明显升高伴腹胀、腹痛、腹水,其诊断必须应与妇科恶性肿瘤尤其是卵巢癌相鉴别。早期的卵巢癌其临床表现常仅为腹胀、轻微腹痛、腹水。B超、CT等影像检查常无特殊病灶发现。但其血清CA125多明显升高,据此,应考虑卵巢癌诊断的可能,也因为如此,本例患者于妇产科会诊时,部分专家建议剖腹探查切除子宫与附件。

血清CA125是一类不均一的高分子糖蛋白,正常值为35 U/ml以下,临床常用于肿瘤标志物测定,以及恶性肿瘤治疗疗效的动态观察指标。它的升高最常见于卵巢癌,有材料报道:血清CA125诊断卵巢癌灵敏度为46%,特异性为99%。CA125升高也可见于子宫内膜异位症、妇科部分良性肿瘤。临床进一步运用中,发现它的升高还可见于肺、肝、胃、肠、乳腺的恶性肿瘤,部分结核性腹膜炎,肝硬化等病种,但尚未见于浆膜型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的病例报告中。

本例患者血清CA125明显升高,而且随病情治愈逐渐恢复正常,提示血清CA125升高也可见于腹腔浆膜渗出性病例中,且可作为疗效动态观察指标之一。

EG属少见病,其浆膜型(腹水型)更少见,其最重要特点之一是腹水中细胞增多。嗜酸粒细胞常达70%以上,占绝对优势。CA125多用于恶性肿瘤的诊断和疗效观察。少用于胃肠道疾病的诊断。本例患者的诊疗过程有可能给腹部疑难少见疾病的分析诊断提供一些启示,尤其是对腹水的诊断。

[参考文献]

[1]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第1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12.

[2]梅振武.最新临床检验手册[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423.

[3]李志光.以血性腹水为主要表现的嗜酸性胃肠炎一例[J].中华消化杂志,2001,20(1):46.

[4]段丽苹.嗜酸细胞胃肠炎的临床多样性[J].中华消化杂志,2000,20(1):32-33.

[5]张雪梅.嗜酸性胃肠炎误诊6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6,4:700.

[6]刘文斌.嗜酸胃肠炎并腹水一例[J].临床内科杂志,2004,21(9):616.

篇(5)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6-0249-02

一、引言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也逐渐成为发展趋势。国内高校如何实现人才的国际化提高教育的国际竞争力,引起广泛的思考。双语教学被认为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内容。流体力学课程是能源动力类专业及机械类部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具有较强的工程性、技术性和实践性,课程基础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密切相关,除流体力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讲解外,还需注重实验测试、工程应用等实践教学。双语教学可以使学生具备一定的专业英语技能,采用原版教材接触国外最新的专业知识,使在人才培养上与国际接轨成为可能。但是流体力学双语教学存在一些问题,实践教学部分如何体现双语授课及其意义与价值,还需进一步思考,流体力学双语教学模式仍处于探索阶段。

二、流体力学课程双语教学现状

1.教学目标不够清晰。流体力学课程本身概念多、专有名词多、流动原理复杂,用中文教学时部分学生尚且不能很好地完成该课程的学习,双语教学时通常引进原版的英语教材,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对于英语水平不佳的学生来说,学习难度将进一步提高,流体力学双语教学往往变成了专业外语课,专业词汇及专业术语的解释占据了课堂大部分的时间,忽视专业知识的讲授,与双语教学实施的初衷大相径庭。

2.缺乏专职的双语教学师资。双语教师既要精通专业知识,又要有较高的外语水平,能流利地应用外语讲授课程。目前,担任双语教学的教师主要是外语水平相对好的专业课教师,没有受过系统的语言教学方面的训练,遇到突发事件时,很难用英语准确、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另外,承担双语课程的教师一般比较年轻,教学经验不足,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能力还需进一步完善。

3.学生接受度不佳。双语授课时,通常是教师用英文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始终是被动地听讲、被动地接受英语和专业知识,师生之间几乎没有互动,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英语应用能力依然得不到锻炼。双语教学过程中必然会涉及大量生僻的专业词汇,学生很容易由于一些句子没听懂,产生畏难情绪,影响课程双语教学效果。

三、MOOC模式与SPOC模式

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大规模开放式在线课程)模式将多种形式的数字化资源放在网上,学习者反复观看教学视频,理解课程讲授的知识。将MOOC模式应用到流体力学双语教学中,可以有效解决学习者由于英语水平不高而引起的学习困难的问题。然而,MOOC模式下的教学活动主要是以知识为中心的理解类活动,个性化学习和学习体验缺失,虚拟实验无法替代真实实验。流体力学课程除了要求学习者掌握基本知识点外,还要求学习者学会知识点的应用。MOOC模式下单一的线上教学不足以激发学生的热情,课程完成率不高的缺点亦广为诟病。流体力学课程双语教学的目的在于在讲授流体力学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英语应用能力,学生若不能有效地完成课程学习,则新教学模式的探索就显得毫无意义。SPOC(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是小规模限制式在线课程,其受众可以限制为在校大学生,设计和利用优秀的MOOC资源,克服MOOC单一的线上学习的缺点,实施混合式教学,将MOOC之所长与面对面教学融为一体,增加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课程完成率和学习成绩。因此,SPOC模式将更加适合流体力学双语教学,帮助教师与学生突破英语水平不高的限制,高效地完成流体力学知识的讲解与学习,同时提高教师与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及英语应用能力,实现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

四、流体力学SPOC双语教学资源

1.流体力学SPOC双语课程教学视频。众所周知,看电影学英语是提高英语水平的一个好方法,通过视频看情节,重复听取单词,更加容易了解单词的发音及其用法,当然还能学到更加地道的生活化语言。受这一方法的启发,引进国外优秀的流体力学MOOC资源,根据国内大学生思维方式、知识结构的特点进行优化,编写双语教材,精心制作流体力学SPOC双语课程教学视频,让学生听英语学流体力学知识。

2.流体力学SPOC双语实践教学视频。流体力学SPOC双语教学开展3~4周后,学生对流体力学课程及专有词汇有了一定了解,此时可以开展流体力学SPOC双语实践教学。双语实践教学视频仅提供流体力学专有词汇的中文意思,要求学生逐渐适应全英语教学。在视频页面显示实验名称,提供英文版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及实验步骤、实验数据处理方法说明、实验报告撰写要求及思考题回答要求,这部分文本依然提供鼠标取词功能,帮助学生理解实验要求。流体力学SPOC双语实践教学视频可以不局限在本校流体力学实验室能开设的实验,可以是国外的实验装置、先进测量方法等的解说,让学生了解学科的前沿知识。

五、教学过程

1.课堂教学。流体力学双语课开课前,教师将每次课的授课内容、相应的教材章节、相关的双语课程教学视频列表发放给学生,让学生明确SPOC双语教学模式下教与学双方所需要的改变与努力,以期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师生共同提高英语应用能力。课堂教学采用翻转课堂的讲学模式,要求学生课前观看SPOC双语课程教学视频,理解视频中的主要内容,思考教师前一次课布置的讨论主题。在课堂上,教师讲评教学视频中的重难点,不再讲解课程的全部内容,课前备课的精力不再集中在背熟讲稿,而是更专注于主题的设置、问题的解答及流体力学知识的应用方法,预估学生可能的回答内容并准备合理有度的评论。组织学生学习小组,一个自然班通常为30名学生,分成6组,每组5人,设小组长1人。每次课教师针对重点与难点准备30个问题,基本从易到难设置,分成五轮问答。每轮小组抽签得到问题,各小组派一名学生回答,若用英语回答正确得25分,用中文回答正确得20分,回答不完全正确,由教师酌情给分。每组各成员得分之和即是该学习小组的得分,多次平均后作为平时成绩。

2.实践教学。基于流体力学SPOC双语实践教学视频,实践教学改变了传统实验教学模式。按照原有的教学方式,学生进入实验室,教师针对实验台讲解后,学生立刻开始做实验采集数据,没有时间深入思考实验相关流体力学知识,很难将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在SPOC双语教学模式下,学生在实验前先观看相关视频,进入实验室后,实验指导教师拿出测试卡要求学生答题,全部正确后,学生才进入实验室采集数据。学生仍以课堂学习时的学习小组为单位进入实验室,采集并整理数据,形成全英文的实验报告。流体力学SPOC双语实践教学视频要求每位学生均观看,测试卡答题可由学习小组派代表完成测试,实验操作、实验数据处理以及实验报告撰写等任务由学习小组自行安排分工,小组成员协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在SPOC双语教学模式下,要求学生观看双语实践教学视频8个,学生学习小组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选择2个,完成实验数据采集,整理分析形成英文实验报告。教师根据实验数据及思考题准确程度给分,两项实验平均分为各学习小组的实验成绩。

六、课程考核

流体力学SPOC双语教学采用多样化的考核形式,最终成绩由课堂平时成绩(40%)、实验成绩(20%)、学习小组组长打分(10%),学生自评分(10%)及期末考试成绩(20%)组成。其中课堂平时成绩及实验成绩占60%,大幅降低了期末考试成绩的所占百分比,鼓励学生在平时认真准备双语课程的学习,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其次,课堂平时成绩、实验成绩均是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给出的团体得分,要想获得好分数,各成员必须共同努力。学习小组组长对各成员打分,占最终成绩的10%。学生自评分是学生对自己的评价,在学期结束时总结自己的学习成效,占最终成绩的10%。期末考试试卷设置50%的英语题量,占最终成绩的20%。

七、结语

流体力学SPOC双语教学新模式的关键在于优质的SPOC视频教学资源和师生之间的互动配合,学习世界一流大学的教学视频优化SPOC教学资源,可以快速缩小与世界一流大学教育水平的差距,教师备课的重点由知识传授转变为知识的深入理解与应用,学生从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学习知识并尝试应用。并且,教师与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英语应用能力都能得到锻炼。在流体力学SPOC双语教学模式下,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准备创新性的教学设计与教学内容,学生以团队形式组队学习,在课堂上与教师互动,培养学生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与创新能力。基于流体力学SPOC双语教学模式,可以形成优质的双语教学师资队伍,培养学生具备创新精神、双语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满足教育国际化的需要。

篇(6)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10-0166-03

一、引言

实践教学是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一个至关重要的教学环节,它要求大学生能把所掌握的理论知识融会贯通于实践中去,它着力于培养学生较高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着力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对学生实践能力要求较高,然而,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以及各种客观条件的制约,很多学校在实践教学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还较为缺乏。[1] [2] [3] [4] [5] [6]本文基于我校多年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教学实践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2],谈谈对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一些看法与思考。

二、水利水电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实践性不强,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1.实验教学方法陈旧

目前湖南农业大学工学院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基本上都是依据专业教学计划来组织教学工作。我校虽然已经建成了水力学、土力学、水泵及水泵站、水工建筑物模型、灌溉排水、工程水文等10个实验室,实验用房达1120m2,室验教学能力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实验开出率也达到了95%,室验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总体还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上,实验大多是结合理论课程开设,并在教学计划规定的时间内进行,学生主要依照教师的布置或者指导书上的步骤,按部就班,完成实验操作,实验内容一致,结果唯一。学生虽然参与了实验教学活动,但实验仅是被当作技能并以“知识”的形式加以传授,学生“创造性”应用能力的培养缺乏。

2.实验教学手段落后

目前,我校该专业的实验教学大多处于演示型实验,而验证型实验、综合型实验、设计创新型实验较缺乏,仿真实习技术也较少,学生无法产生真实的企业运行过程的临境感受,实验教学基本上还是处于“看”实验而不是做实验阶段,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不到应有的锻炼。

(二)专业的特殊性,导致实践教学难度加大

实践教学需要理论与现场指导相结合,需要协调与校内、校外各有关单位的关系,从实验设计、准备到实验报告、实习报告的批改,以及学生衣食住行的安排都要做周密详细的安排,工作组织起来较为复杂,实践教学难度较大。

我校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省内的有韶山灌区、岳阳铁山水库、长沙航电枢纽等,省外的有四川和云南境内在建的大型水利枢纽、三峡枢纽和葛洲坝电站等,大多是较为偏远地方的在建或已建的水电工程,三四个老师带着上百个从没体验过施工现场的学生,不仅要经历路途遥远的巅跛,而且在那些深山僻水、飞沙走石的窄小施工现场,面对各种大型设备以及立体式的高空、地下作业,学生的交通安全、实习现场安全问题就变得尤为突出,一旦出现问题,老师无疑要承担一定的责任。这无形中加大了实习组织工作的压力和难度,也使得指导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当好安全员和保姆,而把传授知识放之其次,这不仅限制了教师能动性的发挥,也降低了实习教学的效果。

(三)难以参与生产环节,学生对课程实践兴趣不大

我校水利水电专业的相关课程都安排有实践教学,但大多数实践特别是校外实践,由于专业操作的危险性,实习单位一般不可能让学生直接参与生产环节,仅仅是让他们做走马观花式的参观了解,学生实践操作得不到保障。加之,我们对专业实习计划要求较为笼统,缺少专业特色,学生无法了解自己本专业的较为具体详细的实践操作,很多专业实践仅仅是走走过场,应付过关了事,这都影响到学生对课程实践的兴趣。

(四)实习基地建设不足,实习场所联系困难

我校水利水电专业校外实习基地很少,使得学生的毕业实习必须自己去寻找实习单位,而大多单位又不愿意接待学生实习,导致有的学生找不到实习单位,而为了应付学校只能开假实习证明蒙混过关,实践能力和实际操作水平的培养便是一纸空文。就目前而言,这是多数水利水电专业的学校共同存在的一个问题,找不到实习单位,必然影响到学生的实践操作,影响到实践教学的效果,这已经成为实践教学顺利完成的一个重要“瓶颈”。

三、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对策

抓好实践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针对目前我校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需要制订出切实可行的实践教学改革方案,使学生的工程能力得到极大的培养和锻炼。

(一)统一认识,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实践教学

作为学院各级管理部门的领导,应及时地关注并高度重视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大胆鼓励老师进行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作为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的教师,应积极主动地到施工现场去学习当前施工工程中的新方法、新技术、新工艺,积累工程实践经验,以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实践教学;作为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的学生,要认识到,不仅要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也掌握一定的专业技术和技能,只有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才有利于今后的就业和工作。

(二)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深化教学改革

面对新世纪水利水电工程的发展及社会和科技发展,我们在抓好理论教学的同时,要以提高本专业人才的素质和能力为中心,构建一个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

结合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的特点,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采用校内与校外,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方法,构建以“技能和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工程规划设计、施工和管理的实验测试技能、工程实践初步能力、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主要目标,由“基础实践,专业实践,综合实践”三个大体系,由“社会实践与调查报告、基本实验教学、专业认识实习、课程实习、课程设计、科技活动、毕业实习、毕业设计、校内工程实践”等实践教学模块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针对不同年级段,将实践教学内容划分为基础实践教学、专业实践教学、科技创新活动三大平台,同时,根据学生的需求,对各模块设置了基础性、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四个层次的实践教学活动,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各个阶段都能得到严格的良好实践训练,把创新型教学思想贯穿始终,使学生获得水利工程实践能力、个性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通过系统的实践训练,使学生加深对专业、行业、社会的认识,掌握工程测绘、计算机辅助设计、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勘察、土工和水力基本参数测试等基本技能,具备从事水利水电工程相关工作的能力。

(三)全面整合实验教学内容,提高实验教学水平

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我们需要全方面整合教育教学资源,更新实验教学模式。

首先,在课程设置上,我们可以尝试将具备条件的课程实验从理论课程中分离出来,将课程实验改为实验课程,或者将几门相关的课程实验综合为一门实验课程。例如对灌溉排水工程学等试验学时较多的课程实行单独设课,单独记成绩,强化学生实践操作能力。

我们进行了实验内容、方法、仪器设备等方面的改革,注意实验教学内容的更新,减少验证性、演示性实验,增加综合性、设计性、研究性实验。设立了实验库,供学生进行“点菜单”式的选做,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从实验库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实验。同时,实验库要不断更新内容,而老师只需要告诉学生相关实验知识、操作规程的使用即可,让学生自己在实验过程中去查阅文献资料,了解实验原理、目的、步骤和数据处理方法,写出实验报告。这既可满足日益增长的个性化需求,也最大限度地强化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强化了独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

(四)丰富第二课堂活动,提高科研创新能力

第二课堂活动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综合校内各门课程的实践教学内容,搭建成专业综合实践平台,以各种形式的技能竞赛、社会服务和学术活动,通过学生自主设计、自主研究活动,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建立起科研创新的概念;让学生积极参与科研、生产实践活动,锻炼和提高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及创新能力。

(五)加强校内校外教学实习基地的建设

在校内教学实践基地这方面,学院要考虑水利水电专业的教学模式及特点,加大实验室建设力度,改善实验教学条件,着力搞好水利实验室、土工实验室、水泵实验室的建设,并创建坡面径流试验小区和人工模拟降雨试验基地、水工建筑物、实验教学实习基地。例如可以构建水利工程模型实验室,通过沙盘模型将各种典型水利工程、水工建筑物、灌溉排水工程等反映出来,使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均可观看、思考,加深对专业知识的了解。同时,要购进一些仿真实验设备,例如水力学小型自循环等,把演示实验更新为验证试验、综合实验及设计创新型实验,有利于学生今后进行水利水电工程的规划、分析、设计、施工、运行、管理等单项实习和综合实习。

在校外实习基地建设这方面,除了目前我国已公布的50个国家级专业实习基地(如三峡水利枢纽等)外,学院可与相关单位(如水文勘测局,水利管理局等)建设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共建单位,与实习基地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全方位开拓实习、实训基地,并以产、学、研结合为发展方向,以校企合作,顶岗实训等方式扩大实习范围。[7]其次,也可与水利工程施工单位建立企业合作关系,建立随企业流动的实习基地,为学生的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提供良好的实习条件,提升实践教学的效果。

(六)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针对水利水电专业应用性、实践性较强的特点,学院要在最大限度上为专业教师创造条件,加强对专业课老师的工程实践锻炼,要求凡无工程实践经历(包括工程设计、施工、管理等)的新进老师,必须到施工单位或生产单位锻炼至少半年,提高他们的实践业务水平,有利于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实践操作。

与此同时,聘任校外专业技术过硬、工作经验丰富的实习基地技术人员为兼职教师,给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创造条件。

四、结语

总之,在强调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工程能力的今天,结合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的特点,如何设置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是培养强能力、高素质的高级应用型水利水电工程专门人才,促进我国水利水电事业发展的重要内容,这值得高校的教育工作者们去认真思考。

[ 注 释 ]

[1] 杨帆.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实习教学改革与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14(3):114-117.

[2] 裴毅,张文萍.水利工程实验室建设与实验教学[J].改革农业开发与装备,2009(1):19-21.

[3] 王健,等.高等院校农科类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改革措施[J].海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3):286-290.

[4] 王汉忠,等.高等农林本科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07(10):181-182.

篇(7)

中图分类号:TV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水利工程专业的教学和其他学科的教学有着很大的不同,因为专业培养的是实践型人才,因此在教学的时候就应该以实践型教学为主,所以,我们研究水利工程实践性教学很有意义。

二、水利工程专业概念

水利工程专业主要学习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所必需的数学、力学和建筑结构、制图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以及在此基础上再学习水工建筑物、水利工程概预算、水利工程施工组织与管理等专业课程。通过一系列的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得到必要的工程设计方法、施工管理方法和科学研究方法的基本训练,具有水利水电工程勘测、规划、设计、施工、科研和管理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对于职业院校水利工程专业的学生而言,需要通过学习掌握:

1.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和外语综合能力;

2.掌握工程力学、水力学、工程测量、工程水文学等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3. 掌握水利工程各类建筑物的型式、分类、作用及结构构造等专业知识;

4.掌握水利工程结构设计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

5.掌握中小型水利水电枢纽、河道治理工程及渠道工程等的勘测、规划、设计、施工和管理技术;

6.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7.具有水利水电工程所必需的测绘制图、运算和基本工艺操作技能。

三、水利工程专业实践教学队伍建设目前存在的问题

1、从学校规划层面看,缺乏系统的实践教学队伍建设的整体规划。高等学校质量工程实施以来,实践教学体系改革逐步受到应有的重视,实践教学的比重增大,实践教学的内容扩展,但很多学校尚未制定与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相适应的实践队伍建设规划,实践教学队伍建设处于滞后状态。

2、从实践教学队伍现状看,整体效果不理想。(1)缺乏既有组织管理能力又有丰富教学科研经验的高水平实践教学带头人。(2)缺乏具有较强实践教学能力的教师,难以适应当前实践教学改革需要,教师主动提升实践能力的意识还不够强。(3)理论教学队伍和实践教学队伍分离,很多理论课教师不能承担实践教学。(4)现有实践教学辅助实验技术人员队伍理论教学水平偏低,缺乏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另一方面,由于待遇原因,很难吸引社会上高专业业务水平人员作为后备培养教师从事教学工作。(5)缺乏一支稳定的校外兼职教师队伍,既有较强实践能力又有较强教学能力的兼职教师较少,对兼职教师实施有效的教学管理和人员管理存在难度。

3、从机制保障层面看,加强实践教学队伍建设的政策措施还不配套。

(一)对提高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缺乏系统的培养方案,没有从梯队建设和队伍整体提升的角度,对处于不同职业发展阶段和承担不同课程的教师培养形成长远规划和系统设计,教师参加企业实践处于散兵游勇状态,提高实践能力效果不理想。

(二)缺乏支持教师参加行业企业实践的保障机制,如政府层面的支持政策、对教师参加实践的经费支持、教师参加行业企业实践期间的待遇政策、建立稳定的教师实践基地和合作单位等。

(三)缺乏对实践教学队伍建设的政策驱动,缺乏促使高水平教师关注实践教学改革、承担实践教学的相应政策,在职务晋升方面缺少对实践教学改革成果突出的教师的倾斜政策,缺乏激励教师提升实践能力的绩效评价机制等。

(四)缺乏实践教学教师发展的团队依托,缺少高水平实践教学带头人,难以形成实践教学梯队的传帮带。

四、水利工程实践教学的重要意义

中国是水利大国、水利古国,兴水利、除水害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几千年的治水实践,我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有过许多教训。中国以占全球6%的可更新水资源、10%的耕地基本解决了全球20%的人口的温饱和发展问题,水利功不可没。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客观自然条件的变化,我国水利仍然面临着洪涝灾害频繁、水资源短缺突出、水土流失严重、水污染加剧的严峻挑战。

高等职业院校水利工程专业培养具有水利水电工程的勘测、规划、设计、施工和管理等方面的知识,能在水利、水电等部门从事规划、设计、施工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工程技术人才。学生毕业后,主要面向水利行业,能从事中、小型水利工程的设计、施工、管理、水政监察、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工作。

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高等教育在我国实现了跨越性发展,人才培养实现了由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的转变,政府和广大群众对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按照重基础、强实践、多层次、求创新的原则,水利高等职业教学以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以培养生产、管理一线的专业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强化资源水利、生态水利的治水理念,突出实践动手能力。

五、水利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方法与手段

1.实践技术现代化

高等院校的水利工程专业在学校大力支持下,改善了实验中心环境与教学条件,更新了实验设备,将现代实验的先进技术引进到实践教学中,让学生在掌握基本实验技术的条件下,充分认识了解和掌握先进的实验方法、实验设备和实验手段,开拓学生的创新能力。

2.实践教学开放化

推行“课内与课外结合、教学与科研结合、优生优培”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全面实施开放式实践教学,将“要我做实验” 变为“我要做实验”。实验不仅在实验室通过网络进行开放式预约进行,还走出实验室,在校外实践基地和工程实际中寻找实验项目和开展实验。针对工程实际的实验项目受到学生的欢迎,激发了学生参与实验的兴趣。

3.实验设备自主化

重视实验技术研究,把过去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变为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为主后,自然会出现研究手段不断更新的问题。积极推进研究型教学,为学生创新研究创造实验条件。自行研制实践教学仪器,积极将科学研究方面的新仪器应用到实践教学中。

4.实验手段多样化

利用多媒体课件、录像片、仿真实验及实际操作实验等多种方式进行实践教学。将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引进实践教学,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让学生与教授专家直接面对面交流,通过生动的案例分析,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工程应用的认识。水利工程实践教学中心可以制作仿真模型和编制工程系列教学片来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增加学生的工程概念。此外,还可以摄制主要实验项目的实验系列录像片放在网上,让学生在自己动手实验前就观看这些教学片,先了解实验过程和方法,初步掌握实验的步骤和注意事项,以便在实验时重点关注实验方法和数据,引导学生独立地完成实验设计,提高实验技能。

对于水利学科专业的学生,要求学生自己设计好实验的条件,到实验中心进行实验,记录自己的实验数据,对自己的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计算,最后提交实验报告或实验论文。

5.考核方法综合化

实验考评方法由平时测评、实验操作、试题测验以及提交实验报告和论文等多种方法进行,着重考查学生动手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创新。根据各专业要求、各实践课程特点制订了相应的具体考核办法,改变了过去一张试卷考全班的传统做法。最后可通过实践综合考核系统对实践教学各方面的成绩进行综合,对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给出一个评判。

六、结束语

水利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很重要,只有做好了水利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工作,该专业的学生才能够将理论很好地运用于实际,从而提高实践水平,实实在在做到学以致用。上岗即能“提锅上灶”,这是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的首要目标。专业与行业对接,实行实践性教学,让学生在一定实际生产或在接近实际生产的环境中学习,使其具有从事水利工程设计、施工和管理实践工作的基本技能和基本能力, 这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高职院校应努力提升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更多的高等专业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篇(8)

1.1实验教学得不到重视,实习环节不系统作为新升本不久的地方院校,教学中多注重工程设计环节教学实践及能力培养,忽略了实验教学的重要性。水质工程学实验教学从属相应的理论课程,是水处理理论结果的验证和演示,是理论教学有效补充,对但实验教学内容陈旧,多为演示及验证性实验,导致教师对实验重视不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生按照事先给定的实验指导书中的方法和步骤进行操作,得到相应的实验数据,填入实验报告单,得到实验之前就已经知道的结论。这种实验教学方式导致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学生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得不到发挥,对实验教学环节不够重视,更谈不上创新意识、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1.2专职实验教师缺少,教师积极性不高课程授课教师一般重视课程理论教学与工程实践项目,不愿意将精力放在实验教学上,实验室缺少专职实验教学指导教师,目前本校给水排水工程水处理实验室仅有专职教师一人,既要进行实验室仪器设备的日常维护和文件管理,还要兼顾部分理论课教学,且实验室管理人员没有得到应有重视,工作积极性不高,尤其是对待实验教学方面,多以匆匆按照指导书的内容完成了事,最终导致学生实验小组人数尽可能多,实验内容尽可能少,实验过程尽可能简化,实验报告书批阅不仔细。

1.3实验设备利用率低,先进检测设备少由于学校办学条件限制及实验室面积和实验经费原因,实验仪器设备台套数较少;另外,实验室设备管理体制不够完善,设备共享性差,致使设备利用率低。同时实验室管理手段还比较落后,管理水平低,实验室实行的依然是比较落后的、传统的封闭式管理方式。实验室设备服务对象单一,各项管理制度依然不健全,实行封闭式管理,严重影响设备利用率。由于资金问题,实验室大型的实验仪器设备基本没有,实验室综合性人才普遍比较缺乏,同时具有较强专业背景的授课老师忙于理论教学及横向工程项目,疏于对专业仪器设备的掌握和实验课程教学,导致实验室现有设备作用不能充分发挥,造成设备利用率低。

2开放性实验教学体系的建立

2.1开放性实验教学内容组成体系凭借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战略实施和湖南省省级特色专业建设契机,根据“弱化验证性实验,强化综合、设计性实验”新的教育发展趋势,以及“验证型实验巩固理论知识,综合实验提高综合素质”的教学思想,利用现有资源,对原实验教学内容进行重组,选择一些综合性强、设计性强、工程背景较强的实验进行重新设计,构建“基础实验—综合实验—开放性实验”多层次实验教学体系,加大综合、设计型实验力度,并以开放性实验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求,形成新的实验教学体系,着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动手能力,使学生学习本课程后能够到水处理厂经过短暂培训后直接上手操作。基础实验主要包括普通化学实验、水分析化学实验、水处理微生物学实验及水力学实验,实验过程主要由学生预习实验报告,教师利用PPT讲解实验基本要求、分析仪器和相关设备原理、实验流程及操作过程、数据处理要求等,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根据实验室教学条件采用以一个或者半个班为单位,一般按4~6人一组,分工协力完成本组实验,理论课主讲教师与实验指导教师共同指导,保证每个学生亲自动手完成实验。综合性实验是指实验内容涉及专业课程综合知识或与本课程相关课程知识的实验。综合实验要求指导教师给定实验目的要求、实验条件及所学理论知识和基础实验操作技能,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加以实现;实验过程中,学生自行根据实验基本要求及目的制定实验计划,经老师同意后完成实验。实验指导教师根据学生实验的需要,在实验器材与药品上配合完成学生完成综合性实验。开放性实验主要针对学有能力、学有兴趣的学生设置的针对性实验项目。实验主要依靠学生自主设计,在掌握基础实验、部分综合实验操作技能的前提下,进行自选项目的实验,采取4~6人小组预约方式,实验在指导教师的辅助下由学生自主完成。学院根据实验项目需要给予不同程度的经费资助,实验完成后由指导教师组织相关教师进行项目答辩,通过答辩后相关资料交由院部整理备案。

2.2开放性实验教学管理体系开放性实验单独设课,指导教师单独计算教学工作量,实验课程由教学及科研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专职实验教学人员辅助教学与指导,实现实验室的全面开放或阶段性开放。实验前实验小组人员必须掌握给排水专业实验仪器的使用和操作技能,熟悉掌握实验任务书、指导书及操作步骤,学生进行网上预约前,需由实验指导教师核准实验小组对实验的准备工作后可进入预约系统,预约成功后按预约时间进入实验室按实验目的和要求完成实验项目,实验指导教师负责答疑和考查,实验室专职教学人员负责监督实验仪器设备的使用和操作指导。实验完成后,实验仪器设备需提交给实验专职教师进行核查。实验完成后将实验报告提交给实验指导教师审查,由实验指导教师组织进行答辩,进行实验成绩评定,并将考核结果及存在的问题及时在实验教学平台网上公布。对实验资料交由院部归档管理,学生随时可以查阅实验完成和考核结果。

2.3开放性实验教学保障体系开放性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需要完善的保障体系支持。首先,教研室教师对本专业开放性实验教学的顺利开展大力支持,开放性实验教学选择科研经验丰富、专业知识全面的的老师担任,实验室专职教师进行辅助,教研室教师集体进行开放性实验教学评估,形成比较完善的开放性实验教学指导和监督体系。其次。学院对于开放性实验均给予经费支持,支持力度也在逐年增大;此外,本专业为湖南省特色建设专业,对实验耗材有专用经费进行支持,可确保开放性实验的顺利完成。学校给水排水特色专业建设网站上建立了实验教学网络平台,形成给排水开放性实验室教学网络辅助教学。再次,针对给排水开放性实验教学的特点与需要,建立了灵活的实验室教学管理制度,方便实验的顺利开展。针对教师重视理论课教学、忽视实验教学的情况,经学院批准,制定了教师参与开放性实验教学的工作量计算方法,规定理论课教师必须参与实验课的教学与实验室管理。

3学生工程设计能力的培养

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具有实践性强、工程应用背景浓厚的学科特点,学生除应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外,还需培养动手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工程实践能力和专业理论知识应用能力,实现复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鉴于CAD课程在给排水工程规划设计中的重要性,在专业课教学中,调整了给排水CAD的教学大纲,在工程实践性极强的《泵与泵站》、《给水排水管网系统》等课程的课程设计之前完成给排水CAD的教学,相关课程设计要求学生运用CAD设计软件完成,初步锻炼学生运用CAD软件进行工程初步设计的能力。吸收专业知识掌握好、CAD软件运用熟练的学生进入教研室老师组建的市政工程设计室参与老师横向社会服务项目的完成。近年来,学生在教师负责的横向课题如水资源规划、给水工程专项规划、排水工程专项规划、给排水管道施工图设计及给水厂初步设计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此外,每年教研室均组织给排水设计大赛,吸收设计能力强的学生进入设计室学习与工作,做到设计室向学生的开放。从实际结果看,进入设计室的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工作热情积极,服从设计室管理与调配,工作中不计报酬,以锻炼自身的工程设计能力为目的,其自身工程设计能力均有较大提高。

4开放性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本校给排水开放性实验教学由于组织实施时间较短,实际运行中存在较多问题。由于开放性实验具有独立性、设计性及创造性等特点,在实验过程中,指导教师只负责实验方案的审查,实验过程的指导。实践证明,开放性实验教学有助于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结合本校给排水工程开放性实验室的运行,开放性实验教学存在以下问题:

4.1重设计、轻实验开放性实验教学对提高给排水专业实验教学及理论知识的提高具有重大意义。但多年形成的教学传统短时间内仍难以改变。重社会服务项目、轻纵向科研的教学风格也使得学生更加注重自身工程设计的能力培养,学生对实验项目不够重视,认为实验对其将来要从事的工作帮助不大,心理上的不重视也导致了开放性实验实施的困难性。对此,学科带头人向学生强调了实验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统一思想认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此,开放性实验教学的实施仍然需要较长一段时间的认知过程。

4.2经费投耗大开放性实验教学势必增加实验器材及药材的耗用量,加上原来实验室器材基础薄弱,先进的实验设备少,这都给给排水开放性实验的顺利开展增加了难度。学院以“湖南省给水排水工程特色专业”和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为契机,加速了给排水实验室实验仪器的更新,自行设计制作了部分实验器材,并对实验耗材进行统一管理,从各方面尽量做到节约。虽然目前有特色专业专项经费支持,但从长远发展来看,仍面临经费短缺现象,需要多方面拓展经费来源。

4.3实验内容及组织难度大开放性实验的目的在于提高给排水实验教学的内容和层次,实验内容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应用和综合专业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和团结协作的能力。由于各种条件限制,开放性实验的选题遇到较多困难。指导教师根据实验室条件、专业研究热点以及纵向科研项目在给水处理、污水处理及生态环境等方面给予选题指导,最大限度地丰富学生的选题范围。同时,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踊跃参加校级、省级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的申报和研究工作。由于开放性实验的特殊属性,实验过程中耗材的增加、实验仪器的损坏以及实验时间的安排等因素均给开放性实验的组织带了了难度。

篇(9)

作者简介:鲁路(1972-),男,四川成都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冶金工程学院,工程师;杜忠泽(1969-),男,吉林长春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冶金工程学院,教授。(陕西 西安 710055)

基金项目:本文系陕西省高等教育改革项目(项目编号:09BY27)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5-0068-03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原西安冶金建筑学院)是国家1956年院系调整在西北布点的唯一设有冶金工程学科点的院校。1994年经国家教委批准,更名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当时隶属于国家冶金工业部,是部直属重点院校。冶金工程专业现为陕西省名牌专业和校级名牌专业,是从1958年建立的炼铁、炼钢、有色冶金等专业逐步发展起来的。冶金工程作为西北地区办学最早的该类专业,一直保持着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其中冶金物理化学为省级重点学科。冶金工程实验室是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创建较早的实验室之一,其前身是1958年成立的钢铁实验室、有色冶金实验室和冶金炉实验室。1999年9月,为适应学科发展和专业调整的需要,在原钢铁实验室的基础上成立冶金工程实验室。现开设有钢铁冶金学、冶金原理、有色冶金学、冶金传输原理、特种冶金、钢铁冶金原料处理与工艺、冶金实验技术等课程的本科生专业基础实验和专业实验12项,其中综合性实验11项、设计、综合性实验1项,同时承担本科生、研究生创新及实验室开放项目。

一、冶金工程实验教学理念与特色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冶金工程专业现有在校本科生、研究生600余人,如何系统全面地做好实验教学和实验研究工作是一项复杂而严谨的课题。冶金工程实验室为此配备了必要的专职实验技术人员,组织精干高效的教学研究队伍,冶金工程教研室编制实验教学计划,承担实验教学任务,完善实验教材,根据自身特色和现有仪器设备,结合兄弟重点院校精心撰写了15万余字的实验指导书等教学资料,安排实验指导人员保证完成实验教学任务。同时积极开展实验教学研究,改革教学方法,更新实验内容,努力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在保证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积极开展技术开发,开展学术、技术交流活动。做好实验室的工作任务、人员、物资、环境状态等基本信息的记录、统计和分析,及时为学校或上级主管部门提供准确原始数据。冶金工程学院实验室工作委员会依据实验室建设规划和《实验教学任务书》进行评估,每学年学院与学校实验室管理科、国资处和教务处进行检查。

冶金工程实验室在省级名牌专业实验室的标准建设过程中,明确实验课教师的岗位职责,构成规范化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以有效提高学生能力与素质为实验教学目标制定了建立高水平、高素质教学队伍的规划,要求校学术学科带头人、教学骨干教师参加实验教学、管理和改革,制定了鼓励实验开发立项、实验教学改革立项和评奖等制度及相关政策。冶金工程实验教学采取专业基础实验和专业技术实验并重的举措,利用“开放实验室”增加学生接触仪器的机会、解决对照仪器预习实验的问题。创造条件积极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实验课题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实验内容注重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内容的协调,利用多种手段增加学生实验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实验教学定位及规划

科学研究是经济建设中极其重要的一环,在校学生必须打好实验研究基础。冶金工程专业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生产+实验)紧密结合的学科,良好的实验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习者的综合科研素养。因此,提高实验教学质量是冶金技术实验室的主要工作。冶金工程实验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掌握基本操作、技能和方法的同时,培养独立思考及独立工作的能力,培养具有一定的综合运用知识、进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应用开发研究能力以及科学研究的基本素质,为今后其他课程的学习和进行科研工作打下基础;同时,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良好的科学素养、科学的思维方法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冶金工程实验教学利用基础实验、设计性、综合性专业实验逐步提高、加强和巩固学生的实验基础和技能,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实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查阅文献资料的能力;利用开放性实验室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科学创新精神。

通过重点投入、重点建设和强化管理,提高实验室的基础条件和综合水平,建成一个能够满足冶金工程及相关专业教学需求,在全省高校及西北高校具有示范作用的实验室体系,为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搭建一个开放的实验教学平台。

2.实验教学特色

(1)实验教学仪器与设备。冶金工程实验室现有实验用房约500m2,铁矿石烧结实验车间200m2,仪器设备180余台(套),总值500万余元,主要装备的仪器设备有熔体物性综合测定仪、铁矿石高温软熔滴落测定仪、铁矿石焦炭冶金性能测定仪、全自动炉渣熔点熔速测定仪、烧结杯系统(Ф200)、煤粉爆炸性测定仪、热重/差热同步分析仪、煤粉燃烧炉试验装置、真空碳管电阻炉、多功能粉体物性测定仪、精密火花直读光谱分析仪、计算热力学软件及数据库、氧氮氢分析仪、磁选机、微波马弗炉、综合烟气分析仪、高压釜、煤气发生炉、圆盘造球机,100kg感应炉,25kg真空感应炉、转炉水力学模型等。其中自行研制有炉渣熔点测定仪、铁矿石还原度测定系统、铁矿球团动态爆裂性能测定装置等。另有各类高温电炉,可根据实验和科研要求进行灵活组合与学院化工实验室结合,具备从火法和湿法冶金的原料处理到各类提取冶金过程实验和检测所需的基础条件,并形成了从铁矿石烧结到铁矿石和焦炭完整的钢铁冶金原料冶金性能检测的特色。

(2)实验教学内容与要求。将冶金工程专业实验由原来的分配在各门相关专业课程中提取出来,单独设立了一门“冶金工程专业实验”课程,开设了一些综合性、设计性实验。1)铁矿石还原实验:通过实验了解温度、矿石粒度、还原气体流量对铁矿石还原度的影响,以便能合理充分利用。2)铁矿石低温还原粉化实验:通过实验了解铁矿石进入高炉炉身上部在500℃~600℃区间,由于受气流冲击及铁矿石还原Fe2O3Fe3O4FeO过程发生的晶形变化而导致的块状含铁矿物的粉化,直接影响炉内气流分布和炉料顺行。低温还原粉化性的测定,就是模拟高炉上部条件进行的,是评价铁矿石冶金性能的重要指标。3)铁矿石软化温度实验:了解软化温度的测量方法以及影响测定数据的因素;通过对不同含铁矿物软化温度的测定,了解不同碱度的烧结矿软化性状的变化规律、天然矿与烧结矿软化性状规律。综合运用已学的知识,或有关文献中介绍的矿石软化温度,结合所测数据评价矿石的冶金性能。4)冶金炉渣熔化温度的测定实验(冶金熔体性能测定):通过测定炉渣熔化温度,并结合其他物理化学性质(如粘度、表面张力等)的测定和分析选择合理的渣系。5)冶金(炉渣)粘度的测定实验(冶金熔体性能测定):了解冶金炉渣的粘度在钢铁生产过程中所起的化学平衡等作用。6)金属提取冶金综合实验:在对矿物采用湿法冶金或火法冶金之前,根据原料成分、工艺流程等决定焙烧除去矿中的部分或全部硫。焙烧的实质是硫化物的氧化,产物是金属的氧化物或硫酸盐。经焙烧的焙砂再经湿法或火法的过程进行金属的分离和提取;浸出是选择适当的溶剂,使矿石或半成品中的有价成分有选择的溶出。电解在冶金过程主要用在分离和提纯金属,电解是利用金属或金属离子在一定电压作用下可以氧化或者还原来分离或富集金属。7)钢坯(锭)凝固过程冷态模拟:讲解钢液的结晶原理,讲述二者模拟的物理相似性,熟悉实验装置和操作过程。8)流体流速和流量的测量方法:使用毕托管测量全压力和静压力。9)流体能量的转换及贝努力方程的应用实验:通过测量一个截面逐渐收缩的锥体,截面不变的喉管和截面逐渐扩大的锥体的试验段,动压力和静压力因截面不同的变化及相互转换的关系,深入理解能量转换定律。10)高温炉设计及分析:通过对高温炉(以电阻炉为例)的设计与计算正确选择电热元件、炉管、耐火材料、保温材料、热电偶及控制系统等。11)钢铁原料物性测定实验(焦碳反应性、铁矿烧结):焦碳是高炉的主要炉料,它在高炉冶炼过程中除供热及还原剂外,而且是保持炉内料柱具有良好透气性的骨架。反应性是评价焦碳形状的重要指标之一。焦碳与CO2或水蒸汽的反应速率称为焦碳的反应性,通常用反应后气体中的CO和CO2百分浓度的函数R、CO生成速率Vco、碳或CO2的反应速率Vc、VCO2以及反应一定时间后焦碳消耗量占原试样量的百分比。铁矿粉的烧结:确定烧结方法和流程;研究影响过程的因子;查明各因子对过程进行的主次地位及相互关系,以确定最佳工艺条件,提出最终的烧结技术经济指标。12)感应炉熔炼实验:小型中频无芯感应炉可熔炼高级合金钢,特殊性能的合金钢以及利用液体金属进行某些实验和研究,结合有关知识,还可掌握感应炉熔炼过程中的一些实验技能。

本课程为实践性环节,通过本环节的学习,使学生在完成冶金原理、冶金学、炼钢厂设计、炼铁厂设计等课程后,巩固所学的冶金理论知识和冶金工艺流程,培养动手能力、科学思维和工程意识,掌握冶金工程的基本实验研究技能,以培养和提高学生进行生产实践及科学研究的综合素质为根本目的。掌握实验步骤,懂得实验数据的取得和处理方法,能够按要求完成实验报告,对于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应能在教师指导下自行查阅资料,拟订实验方案和步骤,培养创新能力。“冶金工程专业实验”的开设有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为培养学生的科学实验能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有效避免了实验进程扩大、分散的弊端,便于学生对实践知识的积累和掌握。采取单独考核、单独记学分的措施体现了对实验教学的高度重视。同时也提高了实验室的仪器设备集中利用率和完好率,便于合理安排其他开放性实验和科研工作。

(3)实验教学过程与考核。实验教学过程包括理论讲授、实验操作和实验报告三部分,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性较强的课程。要求学生重点掌握冶金实验室常用仪器、设备的名称、结构、工作原理、使用方法、维护等;掌握冶金实验研究中常用的分析研究方法的原理、操作等。了解生产工艺过程中的实验研究技术实验前由指导教师结合所学相关专业课程,讲授实验的性质、原理、任务、要求、实验守则及实验室安全制度等。学生根据各个实验的任务,10人一个实验小组,5人一套实验装置,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实验测定、数据处理,并撰写实验报告。实验前,学生必须认真阅读实验指导书,理解和掌握实验的目的和原理。教师需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检查,合格后学生才能开始做实验。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勤于动手,敏锐观察,细心操作,开动脑筋,分析钻研问题,准确记录原始数据,经教师检查并签名,实验及其原始数据记录才有效。

任课教师认真上好每一次实验课,实验前教师要亲自检查仪器设备情况,清点学生人数;实验过程中,要向学生提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与实验现象有关的一些问题,着力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综合考虑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学会分析和研究问题的方法。

本课程的考核以实验预习报告和实验结果报告为依据。实验完毕后,要求学生对实验各环节认真分析、处理实验数据,并与教师共同讨论实验结果,最后以实验报告的形式写出报告。每个实验实行百分制,总分平均后综合考查实行“五级制”(优、良、中、及格、不及格)。对能在实验过程中提出合理化建议和改进措施的学生酌情给予加分奖励。

二、实验教学改革思路及方案

1.实验教学的改革内容

学生通过实验研究可以使已学过的概念掌握得更为牢固,可以培养洞察力和迅速抓住事物本质的能力,可以培养从事科学实验的严肃态度和严密的作风,可以学会从事科学研究的本领,养成用实验方法研究科学问题的习惯。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验研究能力,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对实验教学进行了逐步改革。

(1)逐步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和创新性实验教学内容。全面进行分层次教学。教学内容分基础部分、设计部分、综合部分、研究部分。承担各类本科生(一本、三本)、研究生的各类科学研究与实验教学、毕业设计等。

(2)实验室进一步加大对学生开放,鼓励学生课余时间进入实验室开展科技创新项目。在时间上、内容上全面开放实验室,大大增加开出实验课题数目,接纳做实验的学生数量。

(3)不断完善实验教学质量监控和教学评价体系。

2.保障措施

为达到上述实验教学改革目的,将在未来五年内采取下列措施。

(1)集中优势资源逐步更新、完善实验教学内容。加强现代化教学手段。促进“计算机模拟实验”和“网络模拟炼钢”系统的开发与应用,有力提升和加强学生对冶金工程实验教学的兴趣、爱好,同时节约了大量实验教学经费,使得“动手”与“动脑”过程达到有机完整的结合。

(2)逐步建立多元化开放冶金工程实验室。多元化的含义包括形式上的多元化和内容上的多元化。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创业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化学素质,使之成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型专业人才。利用“多元化开放实验室”增加学生的实验兴趣,为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发展、培养创新能力提供充裕的时间和空间,是深化教学改革、由被动教育到主动教育、由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

(3)完善实验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冶金工程实验室在未来五年的发展目标是提高在保证基本实验开出率的前提下,不断提高实验教学质量,使实验课的内容紧跟时代,更多地将现有的、老化的、验证性实验以现代实验、设计性、开发性实验、综合性研究实验取代。逐步实现实验教学个性化、层次化教育,逐步建立多平台实验教学体系以及逐步开放实验室等管理体制,使学生不仅掌握实验的基本操作和基本技能,为后续毕业设计和毕业课题研究工作提供扎实的实验技能和数据处理、报告撰写能力,而且使学生具有综合分析、设计和开展研究的能力,充分发挥其创造性。

(4)加强实验教学梯队建设与管理。在实验教学、科研及社会服务管理等方面,由院长主管,专人负责,明确分工,任务落实到人;其次,有以博士生导师、年富力强的教授、副教授、博士、硕士、高级工程师等为骨干组成的结构合理、学术水平高的教学科研梯队为技术支撑。教师与技术人员经常参加陕西、西北地区及全国性教学、科研研讨会,经常与兄弟院校交流,将我们在实验技术研究、清洁生产理论研究等方面取得的成果与兄弟院校进行介绍、交流相互取长补短,也吸取了在实验教学、实验管理方面的经验。

三、结束语

50年来,经过几代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的共同努力,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冶金工程实验室为我校冶金工程专业成为陕西省和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名牌专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冶金工程实验室为以其无可替代的特色为该专业的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的培养以及教师的科研工作提供了有力的实验教学和实验研究条件,已为国家冶金工业战线培养各类毕业生1800余人。今后,将继续为培养更多优秀的具有较强工程实践能力和高素质的创新应用人才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冶金工程专业实验教学大纲[Z].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6.

篇(10)

遥感(Remote Sensing),“遥远的感知”,广义遥感指对目标物进行无接触的远距离探测技术;狭义上指在航天或航空平台上,运用各种传感器(如可见光、红外线和微波等)对地球进行观测,接收并记录电磁波信号,根据电磁波与地表物体的作用机理及对探测目标的电磁特性进行分析,进而获取物体特征性质及其变化信息的技术[1]。遥感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新兴的一门学科,美国宇航局、欧空局等机构和加拿大、日本、印度、中国先后建起了各自的遥感系统。随着计算机和传感器性能的不断提高,遥感影像的分辨率(空间分辨率、光谱分辨率和时间分辨率)有了很大提高。遥感数据中包含了大量的地表和空间信息,而目前对于遥感数据丰富的信息不能完全提取,如何充分有效的从影像中获取全部的信息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许多高校开设了与遥感相关的专业和课程,这对遥感技术的谱及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环境。如何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合格的遥感技术人才是目前高校遥感教学的重点。

一、遥感课程教学现状

遥感技术虽然是一门新兴学科,但目前已经得到广泛应用,国际遥感应用发展的实用化、精细化、产业化和业务化特征明显。在我国遥感技术起步较晚应用水平不高,根本原因是基

础性研究薄弱[2]。只有通过系统培养掌握遥感理论知识和实用操作技术的后备人才,才能够满足社会对遥感高技术人才的迫切需求,这也是高等教育面临的责任。目前在遥感课程教学方面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相对于遥感技术发展,课堂教学内容相对落后。从目前遥感课程教学内容的设置方面来看,存在以下现象:

(一)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

大部分高校在课程大纲设置时,将理论教学部分安排了大量的课时,而对于实践环节课时安排较少[3]。实验课时少,难以培养学生的感性认识,动手能力的提高更是无从谈起[4]。遥感课程不同于其它理论课程,它需要学生具有很强的操作能力,少的实践教学课时使学生对遥感技术基本技能的训练和掌握不能满足,其结果使学生对课程理论部分内容不能较好的理解。容易造成教学内容仅限于课本知识,使教学和实践脱节,降低学生对这门课程学习的兴趣,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性能力。

(二)快速发展的遥感技术与相对滞后的实验教学内容

遥感技术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它是以航空航天、传感器和计算机等技术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涉及学科众多。随着航空、航天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快速发展和传感器性能的不断提高,遥感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遥感数据分析和处理方法层出不穷。而伴随发展的遥感课程的教材通常相对稳定(几年或者十几年不变),不能及时更新,新的技术不能够较快为学生所接触。如果教师的知识也不及时更新,会造成学生所学的知识陈旧,与实际脱节,不能满足学科发展的需要。

(三)传统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主动解决问题、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传统的教学方式偏重于理论原理方面教学,对于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和自主解决问题等综合素质的提高方面涉及较少,不利于学生积极主动性的提高。

(四)课堂教学与社会需求存在一定的差异

课堂教学注重理论教学,教材和教学方法通常变化不大,对于有些课程(例如大学物理、化学)也许采用这样的教学方法是可行的。而有些发展特别快的学科,如遥感技术、计算机科学等学科,需要教师及时掌握本学科的前沿知识,及随科技发展后的社会需求情况来调整教学内容。相对于这些发展快的学科,传统的教学方法显得手段单一,并且学生参与其中的机会少。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遥感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遥感课程不同于其它理论课程,尽管现在高校中大都采用多媒体教学方法,但在整个教学环节也大多数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学生在整个过程中只是看和听,缺乏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同时,课堂开设的每节实验课也只是单一实验,没有开展完整系统的实验,造成课程教学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社会对人才需求是全面的,多方位的,高校毕业生不仅需要具备专业知识,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

二、遥感课程教学方法的改进

课堂教学内容和方法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和培养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个体发展,将理论教学与践教学相结合,使课堂所学知识更好地为社会需求服务。要合理安排和优化授课和系统的实验的内容,使之紧密结合学科前沿研究和学术动态,使课堂知识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更好为社会进步服务。课程改革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索:

(一)理论教学

(1)专业理论教材及时更新。遥感技术的飞速发展,对理论教学工作提出新的挑战。由于教材编写和出版周期较长,就需要教师尽量利用其它方法手段获取较新的授课内容,例如可以通过网络手段或者外文资料及一些高级别的国际会议中的资料,给学生传递最新的学科动态和前沿信息,使学生所学的专业理论具有时效性;同时,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法(例如,网络资源)了解不同机构研究现状和研究动态,学生从查找资料的过程中培养了自学能力和提高他们积极动思维。

(2)充分利用现代媒体技术。媒体教学有很强的程序性、目的性、交互性和实用特性。把媒体提供的资料加以优化和整合,按照学生的认知能力、知识结构以及学生的情感状态等因素,可以尽可能的调动学生的感官,从而做到提高上课的效率和学习效率[5]。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可以把理论内容部分通过图文的形式展现出来,增加学生的认识能力,有利于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遥感影像不同于传统照片,属于顶视图。遥感信息的提取是通过遥感图像解译来完成,对图像的解译首先要对图像进行判读,判读的过程中需要了解各种地物在影像上的特征,了解不同地物在不同地形或不同植被在不同季和不同生长过程中的表现特征,只有通过媒体教学才可以很好地给学生展示不同时间和空间的遥感影像,这样便于学生对地物不同条件下的特征进行区分,加强学生对图像的判读能力,为今后图像解译的准确性打下基础。

(3)授课内容增加专题部分。通过增加专题知识的讲解可以加强普及遥感知识的应用。结合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将遥感技术应用部分制作成不同的专题,通过课堂讲解的方式传授给学生。每个专题中应包括遥感技术在本领域的工作流程、基本工作原理和应用前景。例如,对于海洋技术专业的学生,结合海上溢油、海水悬浮泥沙方面介绍遥感在海洋环境中的应用;对于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专业,结合汶川地震之后诱发的灾害情况,就遥感技术如何对河床演变及河道泥沙淤积方面研究进行讲解。

(4)将科学研究工作溶入教学中去。为了加深学生对遥感理论知识的理解,将科研成果溶入于实践教学中,不仅有利于科研成果和技术的推广,也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在授课时可以结合自己的科研工作,给学生讲解如何选题、如何开展科研工作及本研究在学科中的地位等。利用这种学习方法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也能够培养学生的科研潜能。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申报科研项目,模仿老师的试验方案,自主设计项目的实验步骤、制定技术路线、撰写实验报告和科技论文。这样的教学方法与纯理论教学和纯实践教学不同,有利于学生把理论学习、实践学习和科技创新三者结合起来。

(二)实践教学

构建合理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技术应用能力,是高校遥感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6]。

(1)注重遥感教学中的实践教学环节。能力的提高是基于大量实验基础上,加大实验课课时量,加强基本技能训练;增加综合型、创新性的实验,构筑全方位的实验教学模式,能够为学生的自主实验营造个性化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强化学生的综合能力的提高[7]。遥感技术是一个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大多数的课堂教学中关于遥感原理部分讲授较多,实践操作占很少一部分,通常高校在制定遥感课程教学大纲时,把它等同于其它的一般性课程,与理论教学课时数相比实验课课时数设置较少,这样很难保证学生基本的技能训练和提高,也影响到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根据每一章节的理论教学部分,设置相应的实验教学内容,加大应用型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实践的能力,以加强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也使学生能够很好的掌握遥感的应用技术,为今后的科研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增加较多的实验课时数,加强学生对不同遥感图像处理的操作能力,做到熟练操作。

(2)将软件教学贯穿于整个理论教学中,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在现行的教学大纲基础上适当强化图像处理和解译能力练习。在整个遥感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离不开实践教学,把遥感软件的操作渗透到课堂教学活动中。遥感图像信息提取通常要借助于遥感图像处理软件完成,通过课时的调整,学生有更多的课时进行实验练习,熟练操作软件,掌握图像处理的基本技能,可以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即时进行遥感处理软件的操作讲解和演示,通过学生对软件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加强课程实验内容系统性和前沿性。遥感课程涉及到众多学科,由于教学大纲所规定的课时有限,在设计实验教学方面应结合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培养模式,对课堂实验内容进行优化整合。目前每一种遥感图像处理软件,都是由不同的模块组成的,每一模块下包含不同菜单,每一菜单具有不同功能。通常完成一项数据分析工作需要完成一系列的操作,用到不同的菜单或模块,而教学实验课的内容只涉及到某一模块或某几个菜单的功能,学生只能了解某一菜单如何使用,而不是就某项研究内容系统的实验。同时,实验教学也应该结合前沿研究,将一些前沿的研究方法渗透到实验教学中。在设计教学实验时应该结合理论教学内容,做到理论与应用相结合原则,基础性和前沿性原则。

三、结束语

遥感技术的不断发展对高校遥感课程教学内容提出了新的要求,只有通过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才能满足学科发展的需求。本文立足于遥感课程的培养目标,从社会发展对遥感人才的需求和遥感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方面进行分析,提出了遥感课程理论和实践教学方法改进的一些建议。遥感课程实践教学改革应是基于更新和完善理论教学的同时,加强实践教学的改革。理论教学内容随遥感技术的发展应不断更新,这将有利于学生了解前沿的科学研究和动态;理论教学内容随科技发展不断更新,做到与时俱进;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可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科研潜能和创新能力,是课程建设的需要也是学科发展的需要。

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将会体现培养实用型人才的办学宗旨,适应社会需求。高校遥感课程教学内容如何适应遥感技术不断发展的需要,仍然需要不断地探索,通过探索来寻找适合学科发展特点的教学方法和完善的教学体系,来满足社会对遥感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童庆禧,张兵,郑兰芬.高光谱遥感的多学科应用[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5):1.

[2] 秦文俊.《遥感图像处理》课程教学在地理学专业中的探索与实践[J].现代测绘,2007(11):45-47.

[3] 黄秋燕.教学性地方高校遥感课程教学与科研互动模式探索[J].高教论坛,2008,(5):352-353.

[4] 潘竟虎,赵军.“以学生发展为本”教育新理念背景下的高师遥感课程实践教学改革初探[J].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3):48-51.

上一篇: 超市消防疏散演练总结 下一篇: 社区后备干部述职报告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