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预算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2-11-18 21:24:26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资本预算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资本预算论文

篇(1)

1、概述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基本建设的飞速发展,电力建设也在快速发展。原材料价格上涨,建设规模的变化,电力工程的总造价和单位造价也在不断提高。如何合理确定和控制工程造价,使工程造价的增长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已成为当前一个重要课题.

工程造价的合理确定,就是在建设的各个阶段,采用科学的计算方法和切合实际的计价依据,合理地确定投资估算、设计概算、施工图预算、承包合同价、结算价及竣工决算。工程造价的控制,则是在投资决策阶段、设计阶段、建设项目发包阶段和建设实施阶段,把建设工程的造价控制在批准的造价限额以内,并随时纠正发生的偏差,以保证项目管理目标的实现,力求在各个建设项目中能合理地使用人力、物力、财力,以取得较好的投资效益和社会效益。本文将结合笔者的工作实践,谈谈如何从设计、施工、结算三个环节合理确定与控制工程造价。

2、设计阶段

从设计技术经济角度看,合理控制工程造价,要从可研、初设和施工图设计做起,从各个专业做起。

(1)可研阶段。首先要满足用户的需求,一切想法和决策都要符合国家的政策、法规和行业的规定,同时,要考虑安全和环保的要求。深入现场,调查研究,搜集本工程的有关资料,对本工程进行多方案分析比较,提出最优方案。最优方案不仅在技术上要先进、可行.而且在经济上要合理,才能满足投资方的需求,按期收回所投资金,并有最佳效益,使收益率达到基准水平。在设计中,不盲目追求一流,既要满足顾客和规范要求,又要把钱花在刀刃上,不因设计失误而造成浪费。因此,设计人员在设计产品完成后,应当积极进行回访,听取顾客的反馈意见,同时结合工程实际情况,提高设计产品的质量。例如:新建变电站工程,市区的临街变电站由于受占地面积及安全措施要求的约束,设计为室内变电站,外墙为玻璃幕墙,设计美观但造价高;但是位于县区的变电站由于征地面积大,架构及主要设备可以摆放在室外,主控及配电室可以设计为普通的砖混或框架填充墙结构,造价相对较低。

(2)初步设计阶段。实践证明,初设阶段,影响工程造价的可能性为75%一95%,施工设计结束,影响工程造价的可能性为35%一75%,施工开始,通过技术措施节约工程造价的可能性只有5%一10%。由此可见,施工以前控制工程造价的关键在投资决策和设计阶段,投资决策出台后,控制造价的关键则在设计阶段。例如,某电力工程,初设概算为800万,预算为1040万,工程结算为1082万,经分析主要是由于初步设计阶段工作不够深入,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出现了施工工艺的重大设计变更,使预算大大超出了概算。因此,在初步设计阶段,一定要认真搜集、调查、分析、研究工程资料,设计人员密切配合技经人员将工程造价控制在一定合理的范围内。

(3)施工图设计阶段。施工图预算是确定工程造价、实行经济核算、签订工程承包合同、控制工程进度拨款的依据,同时也是工程决算的基础资料,因此,设计人员应主动深入现场了解情况,争取把设计变更控制在最小范围内。同时,技经人员应和工程管理人员应及时进行沟通,例如,某变电站土建工程,由于技经人员的疏忽,施工图预算中落掉了变电站大门的费用,经工程管理人员的审核,及时对预算进行了补充。

3、施工阶段

施工阶段造价控制的重要一环就是要科学地组织建设,正确地处理造价和工期、质量的辩证关系,以提高工程建设的综合经济效益。由于施工阶段的造价控制目标就是承包合同价,因此,在施工过程中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严格控制支出,并将实际支出值与造价控制目标值进行比较,而后作出分析及预测,对各种干扰因素加强控制,及时采取措施,以确保造价控制目标的实现。此外,根据实际情况,允许对造价控制目标进行必要的调整,使之始终处于最佳状态并切合实际。例如,在某变电站工程的施工中发现,若按设计进行外引接地施工,将要花费50几万元,且还不能保证接地电阻达到要求;后来,技经人员与设计人员协商并重新收集资料,认为利用周围的民房接地配合站内接地网即可达到要求,且造价只需7万多元。

另一方面对于相当多的工程现场更改较大,加上技术人员与技经人员的脱节,导致更改部分造价无法控制,而使结算价超出合同价甚多。比如,有些工程施工场地狭小,土方开挖量大,先外运再回填,结果往往要增加工程造价的5%左右。因此,在现场施工中,管理人员要实事求是地从控制造价的角度来审查施工方案,以提高施工签证的的准确率。同时,对隐蔽签证,要以图纸为依据,标明被隐蔽部分、项目和工艺、质量完成情况;如果被隐蔽部分的工程量在图纸上是不定值,还要标明被隐蔽部分的几何尺寸或原始数量,而不在签证中简单地签写工程量和工程造价,以免与工程造价管理的有关规定发生矛盾,为合理确定工程造价提供准确的依据。超级秘书网

4、工程结算

篇(2)

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我国一直没有对国有资本经营收支单独编列预算和进行管理,而是与经常性预算收支混列在一起。无疑,这种做法是无法体现政府“社会管理者”和“国有资产所有者”两种职能及其分类收支活动的运行特征的。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政府“社会管理者”和“国有资产所有者”这两种职能逐渐分离,必然会要求建立一种有效的管理体系——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体系,来切实反映国有资本经营收支活动状况,进而确保国有资本增值和再投入计划的有效进行。

(二)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不断加强促进了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开展

近年来,全国各地国有资产管理工作不断加强,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作为一种监督、管理、运作的重要手段日益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因为将国有资本经营收入和支出纳入预算管理,可以充分发挥预算的分配、调节和监督职能,维护国家作为国有资产所有者的权利,提高国有资本的运营效率,增强国有资本的控制力,从而有效地促进国有资产的优化配置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改革。

(三)公共财政体系的构建使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出现成为必然

随着公共财政框架构建和国资管理体制改革工作的逐步推进,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作用日显突出。事实上它有着公共财政预算不能替代的功能、特点和作用,它的收入来源主要是国有资本经营收益,支出安排也以追求经济效益和资本金绩效为目的,而这恰恰是公共财政不可能也不应该出现的内容。

时至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日趋深入的今日,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开展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编制工作将有着更加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第一,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有利于促进政府职能的转变,使政府的“资产所有者”职能得到真正体现。在市场经济当中,政府作为社会管理者,不能参与市场的运作行为,更不能干预企业的经营行为,因而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可有效地促进政府职能的转变,充分发挥政府的“资产所有者”职能,增强政府对社会经济的宏观调节和控制能力。

第二,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有利于体现国家凭借所有者身份参与社会产品分配所形成的市场经济体制,促进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是改变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社会公共收支与国有资本经营收支混为一体,行政管理者分配职能取代国有资产所有者分配职能的有效办法,因此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建立将会对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第三,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有利于加强国有资本对社会经济的宏观控制力,进而推动社会资本的有序发展,共同建立公平的市场经济秩序。国有资产管理部I,]以国有资产所有者的身份参与国有资本的利润分配,将收益用于重点项目、重点目标和重点行业的再投资,可不断提高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竞争力,推动社会资本的发展,与各种所有制经济形式共同建立起公平的市场经济秩序。

第四,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有利于加强国有资产的监督和管理,避免国有资产不应有的流失,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因为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将国有资本经营的收入和支出纳入预算管理,可充分发挥预算的分配和监督职能,维护国家作为国有资产所有者的权益。

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编制

(一)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组成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由预算收入和预算支出组成。

1.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是指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国有资产营运机构(国有资产授权经营公司),及其权属企业对经营性国有资产进行投资经营和产权运作所产生的收益,主要包括:(1)国有资产营运机构及国有独资或全资企业实现的税后利润;(2)公司制企业中按国有资本出资比例计算分享的税后利润,包括股息、红利和其他形式收入;(3)国有独资企业产权转让收入;(4)公司制企业国有股权转让收入;(5)国家以特许经营权、知识产权、土地使用权等国有经济资源作价投入形成国有资本的转让收入;(6)按照国家法律、法规规定依法获得的其他收入。

2.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主要用于国有资本的再投资和再发展,主要包括:(1)向企业投资或转增资本支出,包括新设企业投资、国有独资企业增加资本金、股份有限公司扩股、配股及有限责任公司增资等;(2)国有资产营运机构的监管费用支出,包括为组织国有资本收益预算实施所发生的费用,经营管理国有资产的费用,委派产(股)权代表、监事、财务总监、审计的费用等;(3)其他支出。

(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编制原则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编制应遵循下列原则:

1.收支有度。国有资本预算收入的编制应实事求是、稳妥可靠,按照规定必须列入预算的收入,不得隐瞒、少列;国有资本预算支出的编制应当统筹运作、主次分明、留有后备。

2.综合平衡。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和支出必须做到既充分合理地利用资金,又不超前分配和超额使用资金。

3.保证重点,兼顾一般。安排国有资本预算支出时,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点项目、主导产业的投资应优先安排。

4.效益原则。国有资本预算支出应该用于有效投资,确保资本投入的效益,从而实现国有资本的合理流动,优化国有资本的配置。

(三)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编制内容。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编制内容由预算说明书和预算收支表两部分组成:

1.预算说明书,应包括以下内容:(1)预算编制单位(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国有资产营运机构及其权属企业)基本概况:(2)预算编制的主要依据及增减变化情况说明;(3)预算收支安排情况,包括收支规模、安排依据、计划年度内收支与报告年度比较的增减情况和原因说明,(4)预算编制中存在问题以及解决问题准备采取的措施等。

2.预算收支表。(1)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明细表;(2)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调整明细表;(3)国有资本经营决算明细表,(4)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调整及决算明细表有关项目说明:①国有资本经营收入,其所含的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净收入、营业外净收入等项目的不确定因素较强,且不属于单纯的资本运营收益,从长远角度看不应在国有资本经营预(决)算主项目中进行编制。鉴于国有资本编制初创阶段的一些特殊情况,目前暂时列在预算收入项目之中;②国有资本投资收益,其项目下所列示的主要是资本经营类收益;③国有产权转让收入,其所含内容为涉及国有资产产权转让的各种收入,此类收入成因复杂,在实际编制当中应考虑具体情况;计算准确后填列;④其他收入,其填列范围应包括以上收入项目之外的所有国有资本经营、运作收入;⑤国有资本经营支出,其所含的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三项费用,以及“所得税”项目均为经营性指标,同样存在较强的不确定性,不属于单纯的资本运营支出,从长远角度看不应在国有资本经营预(决)算主项目中进行编制,亦因目前的特殊情况,暂时列在预算支出项目之中;⑥补充资料,主要体现各资产管理和运营单位的有关辅助资料,应结合各预算编制单位的实际情况加以具体说明。

(四)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编制和审批主体。

各级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是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主要编制单位,负责编制汇总预算,监督预算的执行。国有资产营运机构或权属企业是次一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编制主体,负责制定本级次的预算、组织预算收入的收缴和支出的管理,完成预算目标。从目前看各级政府应是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审批主体,经过审批由本级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组织执行,并下达给下一级单位具体实施。

(五)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编制级次。

各地方国有资产的管理级次是随着管理模式和改革进度的不同而存有差异的,归结起来主要的级次和模式有三种:

1.三级管理模式,即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国有资产营运机构——权属企业。这一模式下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编制级次要按照其管理模式进行三级编制,即权属企业编制三级国有资本经营预(决)算;国有资产营运机构编制二级并汇总三级国有资本经营预(决)算;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编制一级并汇总二级国有资本经营预(决)算。

2.二级管理模式,即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国有资产营运机构或权属企业。这一模式下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要进行二级编制,即国有资产营运机构或权属企业编制二级国有资本经营预(决)算,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编制一级并汇总二级国有资本经营预(决)算。

3.一级管理模式,即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或营运机构。这一模式下耍直接编制一级国有资本经营预(决)算。

(六)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编制时间和程序。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决算年度同会计年度一致,白公历1月1日起至12月31日止。预算编制以人民币为计算单位。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下年)和决算(当年)编制任务由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于每年年末向各下级单位进行布置,各下级编制单位于次年初向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报送下年度预算草案和上年度决算报告。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审核预算草案并汇编出总预算,报同级政府审批后实施;同时审核各下级单位的决算草案并汇编出总决算,报同级政府批准。

(七)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编制的执行。

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对各下级编制单位的预算收支执行情况进行监管和考核。预算支出按预算确定的用途、范围及用款进度由各级次编制单位自主决定,并于每一会计年度的中期和终期向上一级编制单位报告其所运营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执行情况。预算执行年度内由于特殊情况需要增加预算支出的,由各级编制单位编制预算调整方案,经上一级编制单位审批后进行调整,未经批准不得调整预算。

三、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编制过程中的问题与思考

目前,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不断完善,特别是新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确立,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条件日趋成熟。经过一段时间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编制的探索与实践,笔者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编制在增强了感性认识的同时,也发现了一些实际问题,如:受改革大环境的影响,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与政府公共预算相互重叠,一时难以完全分离开来,无法作为独立的预算来运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编制尚处于“初级”阶段,难以进行规范、全面、准确的编制;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编制中是实行预算会计制度还是企业会计制度还有待进一步探讨,不同的会计制度会对预算编制产生不同的影响,与财政预算比起来,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有着自身的特点,其最主要的特点是它面对的是企业和市场,由于企业和市场的不稳定性,导致预算和决算有可能产生较大差距;由于市场的原因,预算没有完成,政府部门在进行审批时,对此类行为如何认定、评价等等。针对这些问题笔者展开了较为深入的思考,并期待着在今后的实践中进一步加以完善和解决。

1.研究处理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与公共财政预算的关系,努力解决“相互重叠”问题,尽快确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法律地位。

篇(3)

企业经营包括三大基本要素:人、财、物。预算管理就是要对财和物的运行方式——资金流和业务流进行事前的规划,并将其按照权责范围落实到相应的责任人上,从而实现三者的统一(王斌,1999;钱春海,2009)。预算管理作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强化企业管理、加强内部控制的重要手段,对市场经济条件下优化资源配置、规范投资管理、提高投资效益有非常明显的激励与约束、监督与控制等作用,有利于企业规范发展和资产的保值增值(于增彪等,2002;于增彪,梁文涛,2004)。资本经营企业集团有其管理的特殊性,下面我们就其如何进行全面预算管理展开讨论。

一、将预算与公司的战略衔接起来,提供预算的客观性和有用性

对于现代企业来说,预算是战略管理的重要工具。要真正将预算管理的作用发挥到实处,必须注意预算在战略和运作计划之间的衔接。在每年的预算编制之前,公司高层应提出集团公司的战略及跨年度发展战略,而且战略的目标必须是清晰明确的。有的企业的战略只是发展方向,如“成为明年国内最大的生产商”,没有具体到目标,是难以为预算编制提供指导的。根据战略目标的分解,可编制子公司和各职能部门的运作计划,并据此编制子公司和部门的详细预算。

二、正确处理战略、计划与预算的关系

战略、计划、预算都是市场中的计划机制,是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发挥市场中的计划作用。而战略是一切计划和预算的基础,公司的经营计划是公司战略的具体实施方案,预算则是在公司战略指导下对年度经营计划的细化。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在公司建立预算管理制度,必须注意理顺三者之间,特别是预算与经营计划之间的关系。

三、建立预算管理体系

预算管理首先是置于公司治理背景下的一种全方位的行为管理,它涉及到预算权限的划分与预算责任的落实;其次它是一种全员参与式的管理,也就是说预算不等于财务计划,预算管理不等于财务部门管理;最后,预算管理是一种机制,它能做到责任、权利与义务的对等,将预算约束与预算激励对等地运用到各预算主体之中。

资本经营下的集团企业,总部面临的经营风险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大量资本支出与现金流出,使现金流量为负数;二是投资风险大,未来现金流量的大小有较大的不确定性。由于投融资的不确定性导致大量临时性资金的产生,给全面预算的实施带来了困难,因此宜采用以现金流量为中心和以利润为中心两种模式混合的预算管理模式。公司在实行预算管理上,按内容可以分为经营预算、资本预算和财务预算三大类。

经营预算是指企业日常发生的各项基本活动预算。它应当包括库存预算、采购预算、成本费用预算等。根据公司特点,经营预算管理应采用以成本为起点的预算管理模式。

资本预算反映企业关于固定资产的购置、扩建、改造和更新、资本运作的可行性研究情况。具体表明企业投资的时点、额度、收益确认、回收期、筹资和现金流。资本预算应当力求和企业的战略以及长期计划紧密联系在一起。资本预算管理是以投资为起点的预算管理模式。

资本预算离不开筹资安排,筹资预算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资本筹集方式,二是资本需要总量及时间安排。在逻辑上,项目投资总额并不等于对外筹资总额,对外筹资总额是投资总额减去部分内源性资金(如其他营业性现金流入量、项目折旧或利润再投资等)后的净额,因此预算的作用就在于事先明确项目的对外筹资总量,从而使筹资行为在事先规划的过程中为投资服务;另外,项目交错对外源性资本需要量的影响也很大,有时B项目所需之资本投入来自于A项目试运行所产生的现金流。筹资预算工作的目的就在于事前规划,其目标在于不因预算提前安排而形成资本闲置浪费,或者因安排滞后而延误工期。

财务预算是指企业在计划期内反映有关各项预计现金收支、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的预算。它反映了各项经营业务和投资的整体计划,是企业的总预算。

首先应按照业务和职能逐级划分责任中心,确定责任中心负责人。公司(总部和子公司)可以划分为三级责任中心。

第一级:公司总部定位为投资中心。主要负责:

(1)对公司整体的收入、成本、利润负责;

(2)对公司整体的固定资产投资、股权投资、债券投资、投资收益等的资本预算及资金预算负责。

第二级:各子公司定义为利润中心。主要负责:对各子公司的收入、成本、利润负责。

第三级:总部各职能部门定义为费用中心。主要负责:对该部门发生或归口管理的费用负责。

公司要以资产为纽带,实行分级预算。公司总部的预算管理以资本预算为重点,实行资金的统一筹划,集中管理,包括:

(1)从资本需要量方面对投资项目总支出进行规划;

(2)项目的可行性分析与决策进行优劣取舍;

(3)在时间序列上考虑项目资本支出的时间安排;

(4)研究筹资方式,制定筹资预算,保证项目资本支出需要;

(5)确定资本预算的审批程序和资本支出的监督控制。投资支出金额大,影响的持续期长,投资风险也大。因此必须十分重视决策科学化,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科学分析、论证,使所选择的投资方案达到技术经济的统一与最优化。而投资项目支出与收入均以现金实际流出和流入为计算基础,它是评价投资效益的必要条件。

子公司要以经营预算为主,内容应包含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主要方面,加强成本费用和资金流量预算。

四、加强资本预算管理

公司总部的预算管理以资本预算为重点,资本预算管理不同于资本预算。要求必须做到:

(1)建立严格的资本预算管理制度,做到预算制订、审批、下达执行、修订、报告、评价与考核等过程的规范化,并强化制度的可操作性和预算对责任主体行为的硬约束。该项制度应当由董事会来制订和解释,其他管理主体都只是执行主体,无权对此修改。投资部门归口管理资本预算,编制公司季度和年度资本预算分析报告,并在企业季度经营活动分析会和公司董事会上汇报资本预算执行情况。

(2)加强资本预算与实际资本支出的过程对比与事后审计。资本预算管理效果的好坏需要通过事中监控与事后项目审计来评价,事中控制是为了保证项目进度及资本支出的合理性,事后审计则是对责任预算主体进行评价的重要环节,离开事中监控与事后审计,资本预算无法从管理上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五、建立集团对各子公司的预算考核指标体系

预算在执行过程中总会有偏离甚至大的出入,就需要对其原因进行分析和评估。因为经验不足,可能一些偏离不是经营中的问题,而是预算编制的问题,必须首先排除,对运营过程的偏离,应采用因素分析的方法,追根溯源,挖掘到差异的最低层。

预算考评应纳入集团整体考评体系之中。集团预算考评指标体现以下三方面的指标:

(1)预算标准确定层面,即预算准确性的考核,以提高预算的严肃性,引导二级责任中心贴近实际情况上报预算;

(2)预算过程控制层面,即预算项目任务完成的质量情况考核,以确保预算对应的计划任务按时、按质完成,引导二级责任中心积极认真地对待预算管理;

(3)预算结果完成层面,即预算执行情况考核,引导预算完成。

至于三个层面考核指标的权重,可以根据公司和责任单元业务性质、规模和管理重点有倾向性的侧重,强调不能采取“一刀切”的做法。

六、完善制度和流程建设

推行预算管理,公司应当建立《预算管理办法》,与制度相配套的流程也应同时建立和完善。

古人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企业管理的改善也同样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就全面预算管理而言,资料的积累分析、预算编制准确性的提高、预算控制与考核等工作都是与整个公司的管理相辅相成的,每一项工作都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精益求精,搞“运动式”的管理浪潮已经远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大企业的成长在经历了高速增长之后,将要迎来的就是行业内残酷的竞争,而利用全面预算管理来实现降低成本和费用、尽早取得竞争优势是所有成功企业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 王斌. 企业预算管理及其模式[J].会计研究,1999,(11).

篇(4)

一、全面预算管理的概念特征及其背景

全面预算管理是指通过预算对企业内部各部门、各单位的各种财务和非财务资源进行分配、考核、控制,以便有效的组织和协调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完成既定经营目标的一种全过程、全方位、全员参与的预算管理活动。从理论上说,全面预算管理应具有全面性、战略性、系统性、科学性的特征;作为企业经营管理的一种重要工具,全面预算管理可协助企业战略管理的实施,使财务管理更加符合现代企业理财理念,并可与计划管理、库存管理、营销管理、采购管理、生产管理一道,共同支撑着企业整体经营管理活动的顺利进行。

就国内通信行业而言,在经历了前一阶段的规范化及规模性调整后,现已取得3G执照、实现了全业务运营的通信运营商,如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等,如何提高企业自身的竞争力,如何实现3G投资拉动效应,带动上下游产业发展等一系列问题都成为了业内外关注的焦点。在这种大环境下,战略导向成为了企业发展的关键,而财务管理如何充分的融入这些战略理念,并将其通过全面预算管理来得以实现,将对生产经营的引导、整合、控制、激励功能有效的发挥出来,促进企业战略以及价值最大化目标的最终实现,是至关重要的。

二、通信行业全面预算管理的体系构成

一般而言,通信行业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主要包括预算内容、预算组织、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评价五方面内容,具体如下:

(一)预算内容

作为企业财务战略管理的核心工具,通信行业全面预算管理的内容应由经营预算、投资预算、人工成本预算、运维预算、财务预算五方面组成,而非前期单纯的以财务预算作为统领。上述各预算环节紧密相联,相辅相成,总体上诠释了企业经营管理的方方面面,体现了企业的战略导向。

(二)预算组织

作为预算管理职能的执行主体,全面预算管理委员会应由公司决策层为主组建,并充分保证其独立性、战略性、权威性,主要职责包括:制定预算制度程序;审议、批复年度预算草案;审议、批准、下达各分公司年度预算目标;审议、批准预算执行分析报告和预算执行考核结果。全面预算委员会下设预算管理办公室,并由总会担任办公室主任,具体分组如经营预算组、投资预算组、运维预算组、采购预算组、人力预算组、综合预算组由该机构再行指定。

(三)预算编制

作为全面预算管理的推行基础,通信行业的预算编制应采取纵向、横向相结合的原则,以战略为导向,以收支差额为目标,以现金流量为核心,科学、合理的进行编制,并辅以详细、客观的预算解释说明。在此过程中,完善的目标传导、分解机制和资源整合、配置体制也是至关重要的。

(四)预算执行

以全面预算编制为基础,全面预算执行的管控是确保其既定战略、预算目标得以落实和实施的关键。以山东联通为例,该单位以精细化思想为指引建立了一套包括预算编制、执行控制、预算分析、预算评价等在内的完整的预算控制流程,搭建了包括宏观经济、业务发展、量收情况、资源效率等指标在内的企业综合运营评价体系,将预算控制渗透企业经营的各个环节。

(五)预算评价

作为全面预算管理的收尾阶段,对前期预算执行效果的评价是强化其预算约束,维护预算目标刚性、严肃性的重要保障。为此,通信行业的全面预算评价应与绩效考核充分结合起来,对其按季度、年度进行考核,通过考核结果形成对企业负责人的典型评价,并对其今后工作进行原则指导。 转贴于

三、通信行业全面预算管理的完善策略

(一)革新全面预算管理工具

以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为例,通信行业下一步应积极尝试资金结算中心、财务公司这种资金管控模式,将全面预算管理通过上述模式来加以实现,以增加预算管理的刚性,提高预算管理的效率。一般而言,全面预算编制的结果应通过各项财务数据来反映,这些数据一经形成并通过审批,便具有了相应的约束力,各部门、各单位只能依次而执行。一旦出现超预算情况,则需通过上述系统层层审批来得以实现,此时任何越权审批都可被系统自行阻断。

(二)有效加强资本预算管理

从理论上说,资本预算主要包括固定资产投资预算、权益性资本投资预算和债券投资预算,这需要以投资概算为基础,准确测算相关项目投资,并对其投资回报率进行合理预测。在编制项目投资预算和各期现金净流量预算时,需将预算控制工作与项目进展紧密联系起来,并将其渗透至项目施工阶段的各个环节,及时将各阶段工程成本实际发生值与预期值进行比较,从而实现动态控制。此外,资本预算考核需以投资回报率为依据,并与绩效相挂钩。

(三)推行利润中心管理模式

所谓利润中心管理模式,就是指在对各预算单位的考核评价中引入“准利润”这一概念,转变各预算单位责任中心定位,由“收入中心”转为“准利润中心”,并将效益理念与责任逐步传导、渗透至各预算单位。为实现该目标,首先需将可控资源权限适当下放到至各单位,并赋予其一定的销售决策权和资源控制权,以充分调动各单位的经营积极性。其次,对各级单位预算的考核增加盈利性指标,合理归集利润中心的资源消耗,科学评价其经营业绩。

(四)强化预算分析预警功能

从目前来看,国内通信行业已建立了比较完备的预算分析体系,大多数单位都会执行月度预算分析,汇总公司生产经营、财务状况的重要信息以及各成本中心的运作状况,并对差异较大的事项进行重点关注。下一步,通信行业的预算分析应以资金结算中心为平台,借助于ERP辅助决策支持系统,将预算分析升级至预算预警这一高度,通过对财务数据的深度挖掘查找预算偏离原因,并形成对其支撑战略的修订性建议,从而达到战略预算反馈的目的。

参考文献:

篇(5)

一、国内有关研究

1.财务管理的目标问题。已发表了很多论著,也提出了众多观点。代表性的有:(1)企业价值最大化和股东财富最大化并不相等。(李陆德,2001)分析了两者的涵,说明在质上并不相同,在相同条件下两者计算的结果存在差异,在数值上也不一定是相等的。

(2)相关者利润最大化。(张国庆,2005)认为,在知识经济时代,物质资本的地位将相对下降,知识资本的地位则相对上升,企业不再仅仅归属于股东,而且归属于相关利益主体,如债权人、经营者、员工、顾客等。

(3)经济增加值(Economic Value Added)最大化。经济增加值是公司营运利润与资本成本的差值,是衡量企业在某个特定年份中赢利抵偿资本机会成本的指标(曾惠香,2004)。

2.财务管理地位问题。(林建于,2004)认为,财务管理并不是以该部门或财务人员为中心,而是在探究管理从何着手的问题;不涉及管理与生产孰轻孰重,而就各种管理工作之间的配合作讨论。

3.所有者财务、经营者财务和经理人财务问题。(许美惠,2005)提出所有者财务问题,法人财产概念的提出,使原有集所有者、经营者、经理人职能于一身的财务管理机制,发展成为所有者、经营者、财务经营人员分工合作的财务管理机制,所有者财务由出资人进行,以确保资本安全和资本增值为目标。

二、国外研究文献

笔者整理分类国外的财务管理研究,依各年代及应用方面将其分为融资财务、投资财务和资产财务3大方面为主,本文即将逐一提出比较。

1.融资财务管理时期相关研究(1900年代~1950年代)。19世纪初,西方国家股份公司开始迅速发展,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当时公司财务管理的职能主要是预计资金需要量和筹措公司所需资金。因此,这一时期称为融资财务管理时期或筹资财务管理时期。

1910年美国学者米德MEADE出版了本世纪第一部专门研究公司筹资财务管理的着作《公司财务》,1938年DEWING和LYON分出版了《公司财务政策》和《公司及其财务问题》。这些著作主要研究企业如何筹集资本,形成了以研究公司融资为中心的“传统型公司财务管理理论”学派。

2.资产财务管理时期相关研究(1950~1964)。50年代以后,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买方市场趋势的出现,公司部的财务决策上升为最重要的问题。最早研究投资财务理论的JOEL DEAN于1951年出版了《资本预算》,对财务管理由融资财务管理向资产财务管理的跃进产生了决定性影响。

3.投资财务管理时期相关研究(1964~1979)。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跨国公司日益增多,随着市场日益繁荣,投资风险显着增加。这对当时的财务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60年代中期以后,财务管理的重点转移到投资问题上,因此称为投资财务管理时期。

如在1952年,H.MARKOWITZ就提出了投资组合理论的基本概念。1964年和1965年,美国著名财务管理专家WILLIAMF.SHARPE和J.LINTNER提出了“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ITAL ASSETS PRICING MODEL,简称CAPM)。此两者揭示了资产的风险与其预期报酬率之间的关系,将证券定价建立在风险与报酬的相互作用基础上,大大改变了公司的资产选择策略和投资策略,被广泛应用于公司的资本预算决策。

4.财务管理深化发展时期相关研究(1979~迄今)。70年代和80年代初期,西方世界遭遇了通货膨胀。于是各国开始进行在通货膨胀条件下行使有效财务管理的研究工作。严酷的经济现实迫使企业财务政策日趋保守,主要是因通货膨胀导致。

解除完通膨危机后,随着通讯和交通的迅速发展,世界各国经济交往日益密切,公司开始朝着国际化和集团化的方向发展,国际贸易和跨国经营空前活跃,此时财务管理理论开始转向国际财务管理领域。80年代后期,进出口贸易融资、外汇风险管理、国际转移价格问题、国际投资分析、跨国公司财务业绩评估等,成为财务管理研究的焦点,此时,企业财管进入深化发展的阶段,并朝着国际化、精确化、网路化方向发展。

三、总结

今天,财务管理已发展成为集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计划、财务控制和财务分析于一身,以筹资管理、投资管理、营运资金管理和利润分配管理为主要容的管理活动,并在企业管理中居于核心地位。

参考文献:

[1]Herbert Simon.(1994),MANAGEMENT INTERNATIONAL REVIEW,SPECIAL ISSUE.

篇(6)

关键词:财务管理 专业 改革 建设

Key words:Financial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Reform; Construction

作者简介:贾创雄 1964年11月生 男 山西省万荣县 教授 硕士 研究方向:财务风险 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基金项目:此课题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教学建设与改革工程项目(课题编号07KC0065)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069(2009)-06-0150-02

一、明确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

该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具有理财、管理、金融和法律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富有时代特征和创新意识的财务管理领域的应用型、复合型专门人才。

二、修改和完善教学计划:

在修改和完善财务管理专业教学计划时,我们始终贯彻如下原则,即:“重视基础理论,突出主干课程,拓宽专业口径,强化能力培养,立足于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创新人才”。基于上述原则和要求,我们主要考虑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压缩总课时,将本科四年的学时总数控制在2500学时以内,适当增加学生的专业实习、实践教学时间。 这样的调整与修改完全符合我们的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2、调整专业课程设置,加入教育部财务管理专业目录中规定的核心课程,并对现有的专业课程进行优化整合。 充分体现以“初级财务管理”――“中级财务管理”――“高级财务管理”为主线的专业课程设置思路。

3、增加公共选修课(全校通修课)和专业选修课。比如在专业选修课设置上,我们针对性地增加了财务咨询和资产评估两个方向的课程,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其专业技能;另一方面也是为学生以后就业增加了途径和机会。

通过对财务管理专业教学计划的修订和完善,使财务管理专业教学计划体现出如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1、 形成较为完整的专业知识体系;

2、 便于正确认识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

3、 更加注重实践性教学环节,强化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三、进一步改进教学手段和方法:

1、鼓励教师进行启发式、研讨式、案例式教学等。课堂教学要以引导启发、问题研究、讨论为主,充分调动和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加强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的互动,使双方能够得到充分的沟通与交流。同时,针对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性强这一特点,我们要求专业教师积极开展案例教学。

2、改革传统的教学手段,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计算机网络教学;运用多媒体或其他投影设备作为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建立各种教育软件,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等。通过上述资源的综合利用,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我校为了鼓励教师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开展了多媒体课件大赛,在人、财、物等方面都加大了资助力度。但由于我校实验室建设资金不足,多媒体教室数量有限,对教学效果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3、在学科建设上,我们推行了导师制。我们的导师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对学生:学校从三年级开始给学生配备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课程学习、专业实习、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写作的全程指导。导师制的推行,不但可以方便学生及时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使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而且也有助于教师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另一方面是对青年教师:学校专门为每年新分配来的青年教师指定指导教师,要求青年教师在指导教师的带领下,开展教学、科研等工作,以便青年教师能够尽快成长,成为学科发展中的主力军,从而使师资队伍结构趋于合理。

四、加强教材征订管理与体系建设:

1、初级财务管理:主要介绍:总论(诸如企业组织结构、理论、经理行为、有效市场假设等若干基本问题);财务管理目标与职能;财务管理环境;基本财务分析技术;财务预测与预算;时间价值与风险报酬原理;证券估价原理;资本成本、杠杆与资本结构;融资组合设计;中长期筹资管理(含股利政策)概要;资本预算方法与应用概要;营运资本管理原理;企业兼并破产与重组概要;国际财务管理概要。该教材适用于财务管理专业的低年级学生,该课程安排在第三学期讲授。

中级财务管理:主要介绍:风险与报酬(扩展);折现现金流量分析;资本成本、组合投资与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资本预算的现金流量分析;风险分析与最优资本预算;长期财务规划;普通股筹资;长期负债筹资;租赁筹资;中期借款筹资;优先股与认股权证;可转换债券;股利政策与内源融资;短期融资;现金管理;应收账款管理;存货管理。该级教材适用于财务管理专业的高年级学生,该课程安排在第四学期讲授。

高级财务管理:主要介绍:公司战略规划;总部对分部的业绩衡量与评价;不确定条件下的奖励制度与方法;转移价格;通货膨胀下的财务管理;中小企业财务问题;集团企业财务问题;企业并购动机与战略;企业并购;财务管理学科的最新研究动态、前沿理论等内容。它可以以专题的形式,安排在第七学期讲述。

五、构建立体型实践教学体系:

1、在对教学计划进行修订过程中,我们加大实习实验课程的比例,突出教学的实践性、应用性。实习实践教学由以下内容组成:课内实习、生产实习、社会调查、课程设计、学年实习和毕业实习;基本技能训练、投资项目评价系统、企业经营分析及预测系统、财务案例分析等实务模拟教学。

课内实习。课内实习是指在财务管理专业相关课程的教学中,由主讲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实习资料,学生在课堂时间内必须予以完成的实验项目。

生产实习。生产实习是指由老师带领学生深入到企业生产第一线进行参观学习,并在企业有关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进行实践操作。

社会调查。一般安排在寒暑假,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对社会热点问题进行实地调研,并撰写调查报告,要求调研尽量结合自己的专业方向。

课程设计。学生在学习了某些课程后,可以由任课教师对他们的掌握程度进行考核评价,考核方式就是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课程设计,看看他们的动手能力如何。

学年实习。我校的学年实习一般是安排在第四学年第一学期,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亲自参与企业的财务管理,增强感性认识,培养以后的学习工作兴趣。由于学年实习与毕业实习时间上很接近,我们鼓励学生可以在学年实习基础上继续进行毕业实习。这样做的目的,也是为了让学生早日考虑就业工作,增加其接触社会的机会。

毕业实习。这是结合毕业论文的写作和就业去向的选择进行的实习,该实习安排在第四学年第二学期进行。以前教学计划是本学期开学后先上一个月课,然后再去实习。

实务模拟教学训练。对于实务模拟教学,一方面,我们要求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加入大量案例,使学生形象地掌握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充分利用会计和财务管理模拟实验室的资源,多开设一些实务模拟训练。2005年,我校的财会模拟实验室得到财政部重点支持,于2006年底完成改建并投入使用,使我们的实习实验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在实习实验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学校也在积极创造条件和筹措经费,加快实习实验基地建设,经常与企业界保持联系,聘请企业的财务管理专家来校讲课,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升我校的社会影响力。

五、尝试进行考试方式改革:

传统的考试方法主要是在课程结束时进行闭卷考试。这种考试方式忽略了平时的学习管理,容易导致学生平时放松学习,考试时临阵磨枪,不利于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为了实现教育培养目标,我们尝试进行考试方式改革。

1、每门课程均由教师指定考试方式,鼓励教师采用多种考试形式进行考核,并建议超过3学分(含3学分)的课程进行期中考试。除闭卷考试以外,教师可以采用开卷、口试、写小论文、综合作业等多种形式,使学生减少死记硬背,提高灵活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加强对教学全过程的考核。将期末考试(占70%---80%)与平时考核(占30%---20%)相结合,这样可以促使学生加强平时的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平时考核包括:出勤、课堂提问和发言、作业、案例分析报告、期中考试等。教师也可以给学生一些综合题,要求学生通过实习实验来完成,并写出实习报告;或每学期、每学年给学生若干题目、话题,要求学生写一至两篇论文,并给出分数,以考核学生。

六、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专业建设的主体,也是教学的关键因素,因此,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至关重要。由于我校师资短缺比较严重,所以目前经济管理学院只好将会计和财务管理两个专业合在一起,教师队伍仅拥有15人。目前,学校采用引进与培养相结合的机制,一方面有目的、有计划地制定相关政策,积极吸引优秀人才;另一方面,鼓励青年教师继续深造,为财务管理专业建设有所作为。争取在“十一五”规划期内,逐步形成知识结构合理、梯队明显,具有发展潜力的师资队伍,鼓励教师努力提高教学水平与科研能力,提升整体师资队伍的学历层次和职称层次。另外,学校还在积极开展与企业联合办学,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通过送出去、引进来的办法,丰富教学人员的实践经验,充实实践教学内容,扩充实践教学队伍资源。

参考资料:

[1] 王化成《财务管理教学案例》[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

篇(7)

仔细研读,该书对一些重要问题的认识与创新性探索,折射出作者博大精深的学术思想和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归纳起来大体有如下四个方面。

一、坚持“一体两翼”,明确厘清了国有资本财政的概念与研究范畴。

在邓教授的这本新著中,一个非常旗帜鲜明、非常突出的观点就是重申和坚持我国在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阶段,应该构建“双重结构财政模式”,认为这种模式内涵着一个“一体两翼” (或者说“一体五重”)的关系.即“一个主体(同家或政府)一两种身份(政权行使者、国有经济代表者)一两种权力(政权、财权)一两种职能(社会管理、经济管理)一两种形式(税收、国有资产(本)收益)一两种分配关系(税收分配关系、利润分配关系)”。对这样一个观点,作者在本书中不仅仅是给出了原因分析,而且还就这一观点从理论与实践层面进行拓展,从而使这一观点的提出具有了充实的理论与现实基础,因而显得更加厚重而有力:除此之外,本书还首次对国有资本财政所研究的国有资本进行了严格、规范的分析,认为国有资本财政所要研究的国有资本是经济学意义上的国有资产,而非会计学意义上的国有资产;它并不是国有企业资产负债表中资产栏的简单加总,而是企业资产与负债的代数和(资产减去负债),也即指国家所拥有的所有者权益(净资产)。这种所有者权益为国家提供了行使重大决策权、剩余索取权及经营者选择权的基础,却不会影响企业依法人财产权而进行的自主经营和自负盈亏。作者的这一定义不仅为国有资本财政理论研究提供了基石,也为国有资本财政的提出夯实了基础。

二、立足国情。层层深入,融合现代西方财政理论与我国传统财政理论的合理内核。从当前我国经济社会生活中国有资本的特殊性着手分析,阐明了进行国有资本研究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从而使国有资本财政的提出水到渠成。

我们知道,邓教授是国有资本财政的主要倡导者与坚定支持者之一,在他近几年发表的文章当中,就有相当一部分是有关国有资本财政建立方面的论文。而在他的这本新著中,则首次对这一观点进行了集中、系统的论述。首先,作为财政模式或类型的现实选择,是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等因素的制约和决定的。要判断一个国家在特定时期的财政到底属于何种模式或类型,关键是要看它是否包含以及包含了多大程度的国有资本。我国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国家,国有资产面广、量大,而这其中相当大的一部分是经营性国有资产,因而在市场盈利性的国有经济基础上,就必然相应产生“国有资本财政”。其次,在我国经济转轨时期,存在着诸多国有资本“越位”与公共财政“缺位”现象,而要改变这一财政“错位”格局,除了正确划定公共财政的活动边界外,更重要的还应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资本财政职能的范围进行明确界定。只有这样,才能通过国有资本财政的投资和退出,正确引导社会资本在相关领域中的扩张和压缩,从而达到调节、优化经济结构的目的;才能将国有资本财政的增量更多地投入到市场失灵领域,从而使公共财政更加健全。

三、理论联系实际,深入探讨国有资本财政预算与运营管理体制。作为财政学理论与实践的一个环节,预算与管理是这一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此,邓教授在这本新著中以两章的内容专门阐述,从而使得作者的理论体系显得完善而具有说服力。

首先,作者从理论依据、现实状况着手分析,说明了编制国有资本预算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我国当前主流财政学理论体系――“国家分配论”中内涵的“一体五重”关系,决定了社会主义国家财政的“双重结构模式”;而对于财政管理部门来说,则形成国家财政部门和国家税务部门与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的“一体两翼”格局(其中,财政是“母体”,税务与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是与母体不可分割的“两翼”)。并且,这种格局所反映的社会主义国家的两种身份与两种职能,则是编制国有资本预算的理论基础与现实要求。不仅如此,编制相对独立的国有资本预算将有利于从体制上确保政府双重经济职能的分离,从而强化国有资产所有者职能;将有利于实现我国国有经济布局和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其次,作者对具体编制预算的主体、目的、原则、程序等方面进行了详尽论述,认为编制预算的主体应该是居于固有资本经营体系中的两个主体――国资委及其授权的出资人代表国有资本经营公司;目的是进一步规范和约束国有资产管理、运营、监督主体之间的管理权限,加强国有经济范围的宏观战略调控,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最后,作者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的基础上,分析了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方法、措施,认为在坚持法理意义上的国有资产“国家统一所有”的前提下,将中央政府统一所有权分解为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两级所有,确认各级地方政府国有资产所有权主体地位,从而使其在履行出资人职责的同时,享有所有者权益,即“分级所有”是我国国有资产管理的战略选择。在这一战略选择的基础上。作者提出了“三分开、四主体”的国有资本管理体制目标模式。这一模式不仅在纵向上解决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管理国有资本的权责问题,在横向上解决了部门多头管理(五龙治水)、产权分割的问题,而且实现了“管人、管事、管资产”三种职能的有机结合,真正实现了政资分开、政企分开,实现了国有资本管理责、权、利的统一。

四、文章紧紧围绕国有资本财政这一主题,围绕“发展中国家转轨经济”这一实际,通过细致的结构安排和合理的方法应用,深入浅出地诠释了一个独树一帜的鲜明观点,突显出作者深厚的研究功底。

篇(8)

引言

公共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提供公共品或准公共产品的资产,但不参与市场运作,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管理是在中国国有资产管理是一个重要的管理内容。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公共事业的发展,相应的事业单位的机构的国有资产份额的迅速发展和越来越大。本文提出了国有资产管理改革的建议。

一、国有资产管理改革的基本思路

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管理改革的基本思路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市场经济充分利用和资源的市场配置和政府的双重作用,新的公共财政体制和规范的政企关系,政事关系和事务方面的关系,对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管理方法标准化,多元化,高效率和权威机构。

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公共权力的严肃性和权威性维护机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必须依据法律的前提和基础,行政和法律管理工具是基于市场的管理制度。市场经济必须是行政调节,市场监管,有效的法律调节相结合,以保证公共权力和权威的严重性。因此,我们必须改进和加强国有资产的立法监督机构,建立紧密的法律制度。

应该对国有资产价值管理机构改革以弥补国有资产和政府失败。任何管理缺乏系统的安排将导致一个漏洞。因此,价值管理不是一个单一的资产管理的科学方法,必须是双方有机结合,改变观念,制度和方法创新。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的分配方法和改革,建立科学,规范,国有资产的资本和机构的预算公正和公平的制度。

二、形成和国有资产的配置改革

中国的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监管体系存在绩效评价的薄弱环节。只有在对本单位的公共绩效评估管理单位的现行数目为重点才可以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效率和成本,拥有了自己的经营效率评价。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作为经济基础的资产活动的机构,其效率直接关系到有关的公共财政的效率,因此实现改善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改改是国有性质的内在要求管理。

各事业单位和国有资产分配的形成是一个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的重要单位。如何提高国有资产和事业单位的配置效率以及事业单位的资产活跃的股票是国有资产管理改革的核心内容。对国有资产的分配制度主要是传统的以行政手段违背了价值规律,是不利于公平和效率的原则。应该改革国有资产形成和配置事业单位,加强对预算的资产,市场或准市场化的分配方法的引入,对国有资产管理和有效的方式改革的新形势事业单位。

提高政府资金的预算审批制度的立法机构。立法机构的在预算中按照资产配置与政府预算的详细的项目审查和批准的资产,加强立法和政府预算,政府监管。在资本预算制度的变化,统一的预算部门。根据对公共部门预算制度,预算编制流动资金和公共资产属于不同的部门审批集中管理。资产预算是金融业,公共工程部门预算是一个发展计划,资产处置资产管理预算,其中资产管理部门,财政预算编制制度的条块分割,不利于科学统一的资本预算的编制。

三、国有资产价值管理与成本会计制度改革

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下,用户可以不关心的资产并不需要担心的资产和事业单位的实际价值,然而,市场经济价值是唯一所有产品的共同措施。事业单位的价值和资产价值是有形资产管理的统一,实现资产的分类,管理和维护的安全性和完整性是重要的,但本身并不能满足需要的资产管理物理管理。成本会计和成本管理是价值管理的重要手段。

资产价值是动态的,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因此,资产管理形式的价值应该是全面的,必须是动态的平衡资产价值。如果有一个环节忽略会导致至在整个管理制度的文件外泄,因此我们应该是保证国有资产管理事业单位作为一个系统工程,要充分落实各环节的价值。国有资产管理事业单位的价值应该是贯穿于资产管理的全过程,从资产形成,使用,转让资产或转移到生命的最后结束时,谁应该得到控制,因此对价值管理的内容资产的资产值将覆盖整个周期。

建立科学的补偿费用机制是国有资产管理事业单位的价值是基本要求。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生产生产本质上是相同的,是转移和价值创造过程。国有资产的事业单位被抽调的消费价值还必须能够得到充分补偿,这是确保公共产品的生产,以维持基本的前提,它的来源和测量补偿值是国家国有资产的事业单位的成本补偿。

四、结论

近年来,中国的国有资产的事业单位改革重视不够管理。随着政府事业单位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改革,事业单位改革前,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也作了一些调整和改革,但收效甚微,不仅没有加强对国有资产管理的事业单位,削弱了其管理。文章基于此主要提出了几点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建议,期望能对于实践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周静.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及核算方法的探讨[J].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3

[2]贾娟娟,徐红,王红霞,宋匀.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的几点建议[J].经济研究参考, 2003; 73

篇(9)

    管理会计产生与成本会计,是与强化企业内部经营管理,实现最佳经济效益为最终目的,以企业经济活动及其价值表现为对象,通过对财务等信息的深加工和再利用,从而实现对经济过程的预测、对策、控制、责任考核评价等功能。应该说,管理会计是对企业内部经营的管理,其目的、职能和手段对企业而言都是必须的,但是由于我国企业的实际情况,管理会计未有系统开展,其众多工作都为财务管理所执行,因此,笔者认为,将管理会计融入财务管理,能更好地实现企业最佳经济效益的目标。

    一、将管理会计融入财务管理的理论基础

    财务管理是以价值形式对企业的筹资、投资和收益以及与此相联系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的管理,是组织企业资金运动,处理财务管理的一项综合性管理工作。因此,从财务管理和管理会计的概念可以看到,两者均以经营活动及其价值表现为研究对象,研究最终目的也都是为了通过价值的管理来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众所周知,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本身是一种资金的运动过程:从货币资金的筹集、投资形成生产所需商品,包括流动资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资产;然后是生产,资金流入商品,形成可供销售的商品;再是商品的销售,又形成货币资金。而财务管理研究的对象正是企业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包括筹资活动、投资活动、日常资金营运活动及利润分配活动。由于资金是价值的具体表现形式,或者说资金运动是价值运动的表现形式,因此,财务管理就是以价值形式为研究对象。

    如前所述,管理会计也是以价值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价值信息的处理加工,从而实现企业内部经营管理。因此,无论是财务管理和管理会计,都是对价值的研究,财务管理直接对价值运动进行分析和反映,两者是密不可分的,也是能够进行融合的,笔者认为,应当要将管理会计融入财务管理,不仅是因为两者有一致的研究对象这一基础,还因为管理会计关键是对价值是一种分析和反映,可以说更多的是在方法上的研究,而财务管理直接进行价值的实体管理,将管理会计融入财务管理更有利于财务管理的发展。

    二、管理会计中有许多内容和财务管理内容重叠

    目前,一般的教科书中,管理会计包括的内容为:成本性态分析、变动成本法、量本利分析、短期经营决策、投资项目决策、全面预算、成本控制系统、责任会计等方面内容。财务管理则包括:权益和负债筹资管理、长期和短期投资管理、长期和短期资产管理、利润及其分配管理、财务计划和控制、财务分析等。在这些内容中,存在许多重叠:成本形态分析、变动成本法和本量利分析作为预测方法,在财务管理的利润及其分配管理中也大量地运用;杠杆理论里两者都有阐述;存货控制的经济批量模型的运用;资金时间价值与长期投资决策分析;全面预算和标准成本控制系统在财务管理的财务预测和控制中有运用;责任会计评价方法在财务绩效考核中有运用。这许多内容的重叠也是导致管理会计虽然在企业中方法有应用而不系统的原因,因此,笔者认为,将管理会计融入财务管理不但有利于管理会计方法体系的改革和完善,有利于财务管理体系的完整性。

    三、将管理会计融入财务管理

    由于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的研究基础的一致性,同时,大部分研究成果的重叠,笔者认为,有必要将两者进行融合。同时在前面已经分析了管理会计是注重对价值的分析和反映,主要侧重于“技术”与“方法”;而财务管理是对价值实体的管理,更侧重于决策时对“技术”和“方法”的“应用”。因此,笔者认为将管理会计融入财务管理较好。

    笔者对于将管理会计融入财务管理的具体想法为:

    1、对于重叠部分内容

    由于前者侧重于“技术”与“方法”,后者侧重于决策时对技术与方法的应用,因此,笔者认为该部分内容可以列入财务管理,并在这些原理和方法阐述的基础上进行具体决策。如:货币时间价值原理、净现值法和内涵报酬率法等资本预算的方法、本量利分析基本原理、存货控制模型等基本的原理和方法放入财务管理后的阐述应加强,同时,财务管理在这些原理和方法的基础上来进行证券估价、价值分析、资本预算的具体决策、财务风险分析和存货控制管理决策,这样,财务管理不但要在财务上运用这些方法,而且需要对方法本身进行探讨。这样有利于原理和方法的融合和运用,也有利于其改进和完善。

    2、对于非重叠部分

    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上有部分内容非重叠,对于该部分内容,笔者认为可以将其纳入财务管理中的财务预测,财务控制和财务考核。以上部分内容主要是管理会计中的预测分析、全面预算、标准成本控制系统和责任会计。事实上,企业进行的财务预测也必须进行销售、成本和利润的预测分析;财务控制中也少不了利用标准成本控制系统;财务考核中也必然会涉及责任会计的考核方法。因此,融合会使财务管理更趋向完善和整体效益;也会对企业的实际操作较有利。

    除此之外,还有如平衡计分卡(BSC)业绩考评体系、作业成本法(ABC)和作业成本管理(ABCM)、全面质量管理(TQM)和适时生产系统(JIT)等方法都可以被扩展到财务管理中。

    平衡计分卡是现代战略管理会计综合评价企业业绩的考核系统,由于企业核心能力的形成往往更取决于一些非财务指标,而平衡计分卡在考核企业业绩时,引入了非财务指标。而现代财务分析指标体系中也必须加入非财务指标,平衡计分卡业绩考评可以给财务分析和财务考核带来一种新的视角,避免了单独使用财务指标进行业绩考核给企业带来的短视行为,有助于实现企业的长期财务目标,进而有助于企业长期财务管理的良性运转。

    作业成本管理是以提高客户价值、增加企业利润为目的,基于作业成本法的新型集中化管理方法。它通过对作业及作业成本的确认,计量,最终计算产品成本,同时将成本计算深入到作业层次,对企业所有作业活动追踪并动态反映,进行成本链分析,包括动因分析,作业分析等,为企业决策提供准确信息;指导企业有效地执行必要的作业,消除和精简不能创造价值的作业,从而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目的。作业成本管理可以使作业成本精简和作业效能提高,从而实现财务管理成本效益的要求。

    综上所述,企业的使命就是创造价值,财务管理的目的在于实现企业价值的增长,而依据价值增长规则和规律,建立以价值计量、评价、报告为基础,以规划价值目标和管理决策为手段,整合各种价值驱动因素和管理技术、梳理管理与业务过程必然是其选择,这也是管理会计融入财务管理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篇(10)

随着民营企业的发展壮大,国有企业上市、兼并、重组以及原国家工业部委的公司化改革,我国逐渐形成了一大批集团公司。企业集团具备自身新的特征,如:由多个独立法人组成,有核心层的母公司和紧密层的子公司,进行多元化经营,产业与金融结合业务复杂化程度大大提高等。正是由于企业集团的这种特性使得公司的财务管理面临重大改革。

1999年起,我国很多集团公司认识到:预算管理可能是实现集团公司发展的最基本、最有效的手段,从此开始了针对预算管理的积极探索和实践。这无疑是应该肯定的,但由于我国开展预算管理时间短、经验少等原因,因而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缺陷。

一、为什么需要预算

企业以追求股东价值最大化为目标,也因此使得企业的财务管理变得十分重要。如何一方面提高营业收入,同时还要尽量减少成本支出,以达到两不误的境界呢?这其中的统筹规划便映出了预算的意义所在。

预算是为达到企业既定目标编制的经营、资本、财务等年度收支的总体计划方案。通过事前确定目标,然后收集、归纳、总结反映实际运营情况的信息,最后进行比较的方式来掌控事关企业生死的财务。

作为集团性质的企业在庞大的业务压力下更加需要运用预算的手段。可以说企业集团选择了预算,同时预算也选择了企业集团。一方面:企业集团一般是多层次的组织结构,随着管理级次的增加和管理内容的复杂化,管理者很难进行直接的管理控制,这就需要用预算的手段来保证经营目标的落实。另一方面:由于预算的整体性和全面性,在集团化的大环境下更利于它施展拳脚,给每个企业成员以明确的经营管理目标和权责间的关系。

二、传统的预算管理模式

在不同的组织体制下,预算管理的模式也不尽相同。依照企业的组织方式,企业可以分为战略规划型、财务控制型和战略控制型三种。与此相对的便是集权型预算管理模式、分权型预算管理模式和折中型预算管理模式。

(一)集权型预算管理模式

这种模式的特征体现在“集权”上。其要点是:

1.集团母公司是企业集团预算的编制者与下达者,分部不参与预算编制,只充当预算执行主体。

2.预算具有综合性,涉及各个利益主体,详细而具体。

3.由集团母公司全权负责预算实施的考核与监督。

(二)分权型预算管理模式

与集权型预算管理相对照,当管理者意识到过度集权带来的弊端时便产生了这种新的、相对“分散”的模式。公司的预算编制采取与刚才相反的编制方法。它的要点是:

1.集团母公司的责任由之前的编制预算转化为简单确定预算目标,即短期目标(如规定对子公司投资的必要报酬率)。子公司以这个目标为依据,结合自身情况编制预算。

2.在总资本分配上,总公司依旧要行使其资本竞价管理、审定资本预算、分配资本等职能。

3.考核评价与监督权依旧掌控于母公司之手。这种预算管理模式一定程度上避免了集权式中因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弊病,更加注重了基层管理管理组织的积极性和人本主义的思想。同时由于部门执行的是自己编制的预算,因而预算的真实性与可操作性大大提高。

(三)折中型预算管理模式

这种模式的出现一定程度上吸取采纳了以上两种的优点,避免了他们的不足。它的要点是:

1.集团母公司作为战略策划者,结合市场环境、集团战略和部门意见提出集团战略目标,制定预算方案。

2.根据产品在市场上需求程度的不同,由集团母公司提出资本预算,并确定对各子公司的资本分配政策。如应追加那个产品生产部门的资金投入、追加多少等。

3.仍旧采取自下而上的预算编制模式,但要强化对下属的预算审批,重点是各子公司的业务预算。对获准通过的业务预算进行全方位的监控,并对其预算执行情况进行评估与考核。

三、基于全面管理的预算模式

基于全面预算管理理念的提出重点放在了建立一个从目标制定到监督考评的系统。它包含了:预算目标的确定、预算的编制和审批、预算指标的下达及相关责任人或部门的落实、预算执行的授权、预算执行过程的监控、预算差异的分析与调整、预算业绩的考核等。

随着企业组织模式的不断变化,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职能上的差距在逐渐的缩小。更多的管理者冲破传统理念将企业视为一个不分彼此的整体来看待,进行综合规划。由此,以往单一的控制手段或方法已经不能达到财务控制的目标。著名管理学教授戴维・奥利认为“全面预算管理是为数不多的几个能够将组织所有关键问题融合于一个体系的管理控制方法之一”。全面预算管理完全可以扮演企业财务控制主线的角色,因为:

1.全面预算管理是公司战略实施的保障与系统支持。现代企业管理突破了传统的职能界限将企业视为了一个整体。

全面预算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肩负着监测业务运行全过程,使其向长期目标不断前进的使命。同时突出了公司、子公司公司和各职能部门的工作重点,也是评价各部门经理人员的主要尺度。

2.全面管理是一种整合性的预算模式,具有全面控制的能力。公司预算并非只是出资者与经理人之间的游戏规则,还要顾及公司下属员工的权利与责任分配。在保证实现整体利益的前提下,责任与利益要明确到人。预算手段在企业实施最低控制的情况下也可以表格的形式将权责形象化的表现出来。

可见,企业预算既是由销售、采购、生产、盈利、现金流量等单项预算组成的责任指标体系,又是公司的整体作战方案。它不是会计师为会计目的而准备的会计工具,而是企业综合的、全面的管理手段,具有全面控制约束力的机制。

四、基于战略管理的预算模式

(一)战略预算的特性

基于战略管理的预算是与“以目标为导向的全面预算管理”相对的一个概念。从预算设计的内容体系和管理的程序上看,战略预算管理并没有超越“全面”预算管理的范畴,只是在预算目标的确认和编制时加入了战略的理念作为导向。这种战略理念反对不考虑企业特定成长阶段和战略中心而盲目、片面的追求短期目标利润的管理指导思想。战略性,机制性和综合性便是它的特点所在。具体来说:

1.战略性。它作为一种将企业短期目标与长期规划统筹考虑的概念,战略的思想始终贯穿于整个预算管理的过程。

2.机制性。战略预算管理不是一种简单的管理方法,而作为一种管理机制出现在了世人面前。借助于战略预算规划、编制、执行和考评,形成了程序化的管理方式。

3.综合性。以特定结构为依据运行,涉及人和非人的因素,始终贯穿着价值和行为的双重管理。这些使战略预算管理再也不是孤立的管理行为。从技术层面、组织层面、行为层面、环境层面这四个层面进行了有效整合。

(二)战略与预算的互动

在企业规划的基本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企业的战略规划、长期经营计划与全面预算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预算源于战略规划、受制于长期经营计划、立足于现有产品与市场。具体细化长期经营计划的年度要求。进行资源配置并落实经营责任。以落实战略规划、成熟的经营计划以及关注现有产品和现有市场为重点。制定战略、计划并贯彻实现目标的各种行为,通过实际与预算的对比来评价经营活动。公司战略与预算之间呈现着这样一种互动的关系:

1.公司战略决定预算导向。一旦公司战略中明确提出未来时期的战略导向,则其经营与控制重点就要发生变。,预算管理必须适应、体现这种变化。

2.公司战略决定公司组织结构和组织权力划分,从而决定预算权和预算的组织模式。

在财务控制型、战略控制型和战略计划型等三种管理模式下,加之不同的预算权划分,预算管理的重点和作用也因此存在着较大差异。

3.预算是对战略计划的具体落实、反馈和修正。将企业的规划系统看作是一个动态循环时,就会发现预算通常对战略、计划提供强化或修正作用。在编制过程中,在对内、外部的信息反馈中不断的修正调整。

(三)战略预算的实施环境

无疑战略的思想是符合时代和市场发展要求的。公司战略决定了预算导向,同时预算又将战略计划切实的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并进行及时的信息反馈和修正。这种制定、实施、反馈、修正之后再实施的过程不经意间就形成了一个战略规划的循环体系。而这样的一个循环体系也不是在任何一个企业都可以随意形成的,环境的塑造也必不可少:

1.需要建立有效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和财务治理权限结构。据此来解决预算管理的动力问题,同时确立和强化董事会在整个预算体系中的核心地位。

2.要对企业原有的组织流程根据战略需要进行再造。传统的全面预算以基层组织为基础,忽略了流程、作业、组织本身的合理性。因此在战略预算阶段建立一个面向流程、以作业为基本单位的预算组织体系便成为了一个焦点问题。

3.构建合理的预算责任网络。预算责任网络是预算执行主体,也是预算指标分解的对象。网络的建立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关系到预算体系的成效。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篇论文主要从大型企业集团从创始阶段开始采用的预算管理模式的变化方面展开了讨论。

从最初的集权型预算管理模式,到分权型预算管理模式、折中型预算管理模式、基于全面管理的预算模式,直至今天的基于战略管理的预算模式。清晰的展现了预算作为一种管理手段不断适应企业需求而改变的动态发展全过程。

参考文献:

[1]刘爱东.公司理财[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2月580页.

[2]胡逢才.企业集团财务控制[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235页.

[3]王斌.企业预算管理及其模式[J].北京:会计研究,2005年5月,(5).

[4]王斌,张延波.企业集团财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和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521页.

[5]卢大美.为何传统预算导致低绩效【EB/OL】.http://省略.2006年3月7日.

[6]潘双师.油气生产企业预算管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5月,220页.

[7]余绪缨.管理会计[M].辽宁:辽宁人民出版社,1996年3月,300页.

[8]特蕾西.经理人预算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年7月1日,206页.

上一篇: 院长工作总结 下一篇: 管理学英语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