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25 11:53:30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公共选修课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2.1音乐选修课选修基数庞大
高职院校音乐选修课基本面向非音乐专业的全体学生开放,选修人数过多,造成课程数量不足,拥堵严重。选修课程为保证教学质量,往往有一个科学合理的受选区间,确保教师与学生交流顺畅,沟通及时[2]。现阶段音乐选修课程数量有限,致使课堂容纳人数与实际可承载人数无法匹配。以阶梯式大教堂教学为主的形式,导致教学效果差强人意,制约了音乐选修课功能的充分发挥。
2.2音乐选修课专业细化程度弱
高职院校音乐选修课根据学校师资情况具体设置,教师专业分布决定了选修课基本结构的组建,研究领域的不同决定了选修课专业方向的划分。现阶段高职音乐选修课基本限定在几个特定方面(音乐鉴赏,名曲赏析等),难以做到基于学生音乐基础的差异性,因材施教,专业细分,从而抑制了学生参与热情,很多学生只是为选修而选修,自然也就无益于综合素质的提升。
2.3音乐选修课教学模式固定化
音乐选修课课程教学模式依然传统僵化,缺少创新变通。教师灌输为主,学生被动接收的教学方式仍然大行其道,背离了素质教育的初衷。选修课重在选择的自主,自由,因为与自身兴趣爱好吻合,学习中便具备了爱思考,喜研究的特点,传统的教学模式阻隔了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交流,造成学生积极性减弱,偏离了选修目的。
2.4音乐选修课内容框架不清晰
选修课与专业课存在着较明显的区别,学生缺少系统学习的基础,通过选修而又想直接触摸领略音乐专业的核心内容,这就需要教师在课程内容上构建出一个清晰化的教学框架。对重点内容进行突出,知识讲授系统连贯。现阶段的音乐选修课,往往走在过于专业和极度浅显的两端,使得学生要么疑问重重,要么索然无味,音乐选修课变得有名无实[3]。
3改善高职音乐选修课效果的对策
3.1增加音乐选修课开设数量
学校应合理配置教学资源,调查学生选修课需求,增加音乐选修课数量,解决因为选修基数大导致的选修难现象。出现教师资源匮乏时,可以加强与其他高校的交流合作,通过教师资源流通保证选修课的教学实施。合理选择教学地点,对需要精讲细讲的课程保证教室设施的合理有效。
3.2细化音乐选修课分类标准
提倡教师在完成本专业的教学任务下,申报增设本专业方向的音乐选修课程。对选修课程分类细化提出有效建议的,适当提高相应课程的学分标准,在设置音乐选修课程内容上,充分考虑学生群体的需求,通过教师与学生两方联动,推动音乐选修课深入开展。
3.3改变音乐选修课教学思路
赋予音乐选修课教学模式更多灵活性,在教学设施配置上,更加丰富,有条件的,可以邀请一线音乐工作者亲身指导示范,活跃学生学习氛围。此外,加强课堂教学互动交流,通过组织活动,举办音乐聚会等样式,拓宽学生学习交流渠道,使音乐选修课真正起到应有作用。
3.4做好音乐选修课规划衔接
不同的音乐选修课方向有着各自的课程目标,学校要统筹兼顾不同方向音乐选修课的课程内容,做好课程间的有机衔接[4]。可以组织教师参加课程研讨会,对各自负责的选修课内容进行交流沟通,以避免彼此间的内容重复。教师也要相应做好选修课内容框架的整理工作,对重点内容着重突出,使得学生选修过程不觉突兀,学习热情饱满高涨。
一、引言
近年来,为了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创新型和复合型人才,独立学院普遍开设了公共选修课。但是在独立学院公共选修课教学质量的评价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是不少指标因不宜精确地描述,具有极大的模糊性,所以给评价带来了困难。对于这类问题,笔者尝试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来探索独立学院公共选修课教学质量的评价。
二、独立学院公共选修课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由于独立学院公选课的评价指标内容众多,并且其中一些评价指标还无法用定量的方法表述,要建立一个具有科学性、完备性及实用性的实施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因此,本文在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时主要借鉴目前相对比较成熟的项目评价方法。即理论分析法、频率统计法和专家咨询法。首先,通过理论分析法对独立学院公选课的指导思想、具体内容、特征,主要影响进行分析比较,综合选择那些重要的影响条件和针对性强的指标;其次教育学论文,采用频率统计法对目前有关公选课质量评价研究的论文进行频率统计,选择高频指标;最后,在以上基础上,咨询相关专家意见,对指标体系进行调整,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独立学院公共选修课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
1教学态度
2教学内容
3教学方法
4教学效果
二级指标
1.1备课认真,精心组织
2.1突出教学重点与难点
3.1课堂互动
4.1学生认识和解决问题能力提高
1.2教学热情,为人师表,关心学生
2.2创新能力培养
3.2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
4.2获得治学风气的教育
1.3遵守教学纪律,不无故迟到、停课、调课
2.3 语言表达
1将专业课按照课程内容及性质进行分类
对不同类型的专业选修课期末考核形式进行改革对道路工程CAD、交通系统仿真、公路施工组织与概预算等旨在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课程,在考核的过程中可以以期末大作业的形式来代替学期末的试卷考核。对交通运输法规、交通心理学等比较枯燥、学生需要大量记忆的课程,考核时可以借鉴公务员考试中申论的考核方式,以案例分析的形式让学生作答。一方面可以充分考核学生对所学知识是否能正确、灵活应用;另一方面可以从教学中培养学生公文写作的能力。对交通工程导论、轨道交通新技术等引导性课程,在期末时可以以小组汇报答辩的形式进行考核。首先,这种考核方式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自主的资料查阅能力和整理能力,而资料查阅能力和整理能力是自主学习能力的基础;其次,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考核要求学生有较强的团队协作能力;再次,以汇报答辩的形式进行考核,可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改善工科学生不善于表达的状况。
2对现有的考核比重进行调整
增加日常考核的比例在我校目前的考核方式中,将期末时试卷考试成绩所占比例定为80%,进而导致严重的考前突击现象。学生通过突击学习所掌握的知识将会在短时间内被忘记。为此,我们建议将交通工程专业选修课课程结束时的考核成绩所占比例降为50%~60%;增加每章课程结束后的小测验或作业所占成绩的比例,建议为20%~30%;增加课堂活跃程度表现分,建议按不同性质课程定为5%~25%;降低点名考核所占比例,建议为0~10%。通过此种考核方式,教师可以对学生的日常学习状态及他们对知识掌握程度有更好的了解,而且也间接地增强了对学生日常学习的督促。
3充分尊重任课教师的意见,将考核方式权
交给教师任课教师可以根据需要,将试卷考核定为开卷、半开卷和闭卷等多种形式;不建议事前给出标准答案,可视学生答题的创新型及独到性酌情处理。考核内容不局限于目前常用的判断、选择、填空、名词解释及计算等形式,可视课程需要,酌情增加案例分析、方案设计等自主性较强,可开发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考核内容等。
二改革成效对交通工程专业选修课考核方式改革的几轮实验证明
(1)通过增加课堂活跃程度表现的比重,有效遏制了高年级学生在专业选修课中的迟到、早退、逃课、不听课等不良现象;
(2)通过汇报答辩的考核方式,培养了学生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毕业设计之前大部分学生就已锻炼了较好的资料查阅能力和整理能力。此外,该种考核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通过案例分析、公文作答的考核方式,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公文写作能力,为日后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4)通过章节结束后的考核,教师可以及时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及他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从而适当调整教学进度,对部分难点内容进行回顾讲解。
一、专业名称、代码:政治经济学,020101
二、专业简介
本专业是“经济学科(门类)”所属“理论经济学”一级学科(类)中的基础性专业,也是经济学科各专业共同的理论基础,还是指导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与经济发展的理论基础。在我国,有时特指的政治经济学。河南大学政治经济学专业是首批获得国务院学位办授权的硕士学位点之一。河南大学政治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既有在《资本论》与经济学方面传统的鲜明特色与突出优势,又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改革与经济发展方面的崭新特征与现实贡献。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该专业一直是河南省连续多年的省级重点学科。该专业名师辈出、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学有所成和富有成就的优秀硕士毕业生,成为高校、政府与经济职能部门的高级精英人才。
三、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坚持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的品学兼优的高级专门人才。系统地掌握经济学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熟悉经济史、经济学说史、西方经济学和其他相关的经济学知识,对于国内外经济理论和经济实践中的重大问题有较清楚的了解;具有能够运用现代分析方法和计算手段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能够从事经济类专业适合的相关工作。
1.掌握扎实的政治经济学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
2.具有一定的从事科学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具有应用外语开展学术研究和学术交流的基本能力。
四、修业年限
本专业硕士生学制一般为3年,在校年限最长不超过5年。对提前完成培养计划,学位论文符合申请答辩要求的研究生,按一定标准、经过规定的审批程序可以提前答辩、毕业并申请学位。
五、研究方向
1. 经济体制转型与中国经济问题研究
2. 马克思经济学理论与现代社会生产方式研究
3. 现代企业制度与人力资本发展研究
4. 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比较研究
六、课程设置
(一)课程类型
本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类型包括公共必修课、公共选修课、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补修课7 大类(其中公共必修课、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为学位课程)。
(二)课程体系
类别
课程名称
考核方式
学时
学
分
开课学期
任职
教师
必修课
公共必修课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2.第一外国语
考试
54
54
2
4
1、2
公共基础课
1)中级微观经济学
Advanced Microeconomics
2)中级宏观经济学
Advanced Macroeconomics
3) 中级计量经济学
Advanced Econometrics
考试
考试
考试
54
54
54
2
2
2
1
1
2
院定
专业基础课
1)经济理论与中国经济改革、发展研究
Advanced Political Economy
2)《资本论》研究
Research On
考试
考试
36
36
2
2
2
2
导师组
专业必修课
1)经济理论
MarxismEconomics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Socialism Economics
3)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比较
考试
考试
考试
36
36
36
2
2
2
2
2
2
导师组
学术活动
参加研究生学术论坛、听取学术会议报告, 1 学分
1
1
实践环节
进行实践能力训练, 1 学分
1
4
选修课
专业选修课
1)中外经济学名著选读
Selected Materials of Marxism Works on Economics
2)政治经济学前沿
3)经济思想史
考查
考查
考查
36
36
36
2
2
1
2
2
2
院定
院定
院定
补修课程
(跨专业研究生)
考试
54
≤4
1
公共选修课
1 )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2 ) 全校性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培养类的课程,不计学分。
考查
36
1
3
七、学分要求
本专业硕士研究生学分分为课程学分和论文学分两部分。总学分50学分,其中课程总学分原则上32学分, 其中必修课22学分,选修课8学分,学术活动与实践环节2学分。论文研究18学分。
硕
士
学
位
课
程
学
分
公共必修课
公共选修课
公共基础课
专业基础课
专业选修课
学术活动
实践环节
32学分
论
文
研
究
开题报告 2学分
18 学分
中期考核 2 学分
预答辩 2 学分
学位论文 12 学分
八、培养方式与方法
本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既充分发挥导师指导研究生的主导作用,又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发挥学术群体作用的培养机制。培养过程中充分发挥研究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采用启发式、研讨式的互动教学方式。研究生参加学术讲座、学术报告、讨论班、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并获得相应的学分。
1、充分发挥导师指导研究生的主导作用,以导师指导和本学科老师集体培养相结合为原则,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学术群体作用的培养机制。
2、发挥研究生的主动性、自觉性,根据课程特点灵活采用启发式、研讨式等多种教学方式,加强研究生自学能力、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实际工作能力等的训练和培养。
3、研究生应博览群书,具有宽广的知识面和合理的知识结构;应认真学习基础理论和钻研原著,具有扎实的经济学理论基础。
4、培养研究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习和研究相结合、严谨治学和勇于创新相结合的精神和能力,使研究生具有获取知识、更新知识、创新知识的能力。
九、学位论文
本专业硕士研究生在修完全部学位课程和修满所要求的总学分后,要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学位论文的撰写。
1.论文选题。论文选题应具有高起点、新视角和前沿性,应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2.开题报告。硕士研究生在第3学期完成开题报告。硕士生开题由院系组织集中进行开题,由若干名本学科或相近学科教授或副教授参加,以学术报告方式集中进行。
如今,高校都把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放在首要位置。公共选修课在其中起到很大作用。目前,我校课程设置基本分为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四大类。和其他三类课程相比,公共选修课是面向全院学生而开设,融合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学校安排有计划选修公共选修课。
公共选修课可以在专业之外包容实施素质教育,拓宽专业口径所需的各类课程,旨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完善学生的知识,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从事教育及其它工作的能力。[1]但公共选修课在开设的过程中,一些弊端也逐渐暴露出来。笔者希望通过对开设公共选修课的意义、当前公共选修课面临的问题以及对公共选修课的一些建议,引导教师根据学生需要,改进教学方式,从而从根本上提高公共选修课的质量。
1.开设公共选修课的意义
1.1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发挥学生的兴趣和特长
公共选修课为学生提供了多样性的知识和技能。根据学生的兴趣选修不同的课程,可以帮助学生拓展知识领域,为今后的发展提供了助力。时代在不断发展,知识在不断地进行交叉、渗透、融合。必修课、专业课的数量与内容毕竟是有限的,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有一定的局限性,而公共选修课则可以弥补这一方面的不足,它一方面可以对必修课、专业课的内容进行拓展和深化,另一方面,学生个体之间在性格特征、家庭背景、知识经验、能力基础、兴趣爱好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因此,我们必须改变过去单一的教授必修课、专业课的局面,在不加重学生负担的前提下,开设丰富多样且富有弹性的公共选修课,从而拓宽学生的视野,促进其潜能的充分发挥。
1.2促进教师的成长
在必修课、专业课占绝对优势的课程体制中,教师仅仅是既有课程的实施者,他们需要完整地、不折不扣地执行教科书的意图,严格按照统一的教科书、教参甚至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而公共选修课的开设,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挑战,也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方向和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它改变了以往教师传统的固定不变的职能分工,要求教师不断更新和完善教育教学理念,吸收新鲜事物,在不断的教与学的过程中不断地探索,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专业自主性和创造潜能,发挥优势和特长。
1.3促进学校特色的形成与办学模式的多元化
由于必修课、专业课在数量、内容、范围等方面的限制,不可能实现课程模式的多元化,而公共选修课在科目设置、组合与内容拓展上有较大的灵活性和自由度。高校根据自身的资以及师资状况开设的公共选修课,有助于高校课程模式的多样化,从而最终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因此,开设多门类的公共选修课,是形成学校特色和办学模式多样化的重要途径。
2.当前公共选修课面临的问题
2.1公共选修课的开课时间及考核方式不够完善
我校公共选修课规定开设时间为周末,每次4课时,记2学分。公共选修课选择在周末开设,很多同学周末可能有一些其他安排,在冲突中便舍弃公共选修课。同时由于大学与高中阶段的学习模式不同导致当代大学生更倾向于选择以考查(如写论文形式)为考核方式的公共选修课课程,而排斥那些需要笔试的课程。
2.2公共选修课的实用性有待提高
实用是最好的标准,当今社会充满了竞争与挑战,上岗与就业是学生不得不面临的社会问题,大部分学生更愿意选择对自己的未来发展有帮助的公共选修课,从而获取更广泛的知识,提升个人能力。因此实用性公共选修课成为学生们的首选,能对今后职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的课程更成为同学们争抢的热门。此外,兴趣也是十分重要的因素。实用和兴趣相结合,公共选修课才能真正脱离枯燥,更好的提高学习效率。
2.3学生对公共选修课的态度有待于端正
虽然学生选课的动机和学校开设公共选修课的目的基本一致,但在实际中,学生对公共选修课的重视程度远不如其他课程。“专业课选逃,公共选修课必逃”的现象的确存在,在所开设的公共选修课中,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旷课。而这正是“遍地开花”“选而不修”现象的真实写照。根据对公共选修课的课堂观察,“身在曹营心在汉”的情况屡见不鲜,如看课外书、听音乐,甚至睡觉等。同时部分学生不顾时间和精力的可能性处处报名,经常寻找种种理由旷课,有时就只报名,等考试时直接参加考试,钻公共选修课的考试漏洞。这与目前公共选修课普遍存在的平时考勤不严格,最后只以一纸论文给成绩的现状相吻合。
3.对公共选修课的一些建议
3.1对学生的建议
(1)当今社会需要的是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学生应该充分认识到公共选修课的作用,并认真对待公共选修课,不能把公共选修课当成凑足学分的一种途径。而应充分利用公共选修课扩展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2)学生必须端正选修公共选修课的态度。一方面学生应根据自身的发展需求和兴趣爱好来选课,不能为了凑学分而胡乱选,如果是为了凑学分而选课往往会出现“遍地开花”“选而不修”的现象,这样不但不能发挥公共选修课应有的作用,更浪废了学校的教学资源。而且大学生应该把公共选修课当作提高自身综合修养的“大舞台”,而不应该局限于就业、考研等短期目标,选修公共选修课不应该急功近利。另一方面既然选择了就要认真对待,上课认真听讲并做好笔记,不得随意旷课,要把公共选修课跟平常的课同等对待。
(3)学生在选择公共选修课前提下,应积极参与课堂,积极配合老师的教学。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老师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需要学生的积极配合。有学生抱怨说老师上课太死板,让学生提不起兴趣来参与课堂,但是老师改进教学方式也需要学生的配合。课堂气氛不仅需要老师的调动更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由此可见,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对提高公共选修课的效率有着积极作用。
3.2对老师的建议
老师授课质量的好坏往往决定着的该课程的质量,在公共选修课作用日益重要的今天,公共选修课授课老师的个人素质变得越来越重要,我们发现许多学生原来对某一课程比较感兴趣,但由于有些老师的教学方式呆板、教学态度不端正,特别是缺乏责任心,导致很多学生对该课程兴趣大减甚至丧失兴趣。针对这种情况,老师应该积极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如从语言风格、课件材料和营造课堂气氛加以改进和提升,使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活泼,和谐有趣,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提高公共选修课课堂质量。
3.3对学校的建议
3.3.1改革公共选修课选课制度
在选课制度上,我们学校的选课制度是:一个学生在大学阶段只需选修一到两门公共选修课,而对一次性选几门不作要求,这样一来,很多学生为了一劳永逸,常常一次性选多门,而不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造成很多学生选了多门课,而又有一些学生一门课都选不上,一方面造成前者不去认真对待,另一方面又严重打击了后者学生选课的积极性。对此我们认为教务处应该改进公共选修课制度,从大一下学期开始上公共选修课,规定每个学期最多只能选修两门,这样一来,既可以避免一个学生多选,打断他们凑学分的念头,兼顾其他人的选课情况。在开课时间上,可以适当开放周一到周四晚上的时间开设一定的公共选修课,做到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
3.3.2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
对一部分为了拿学分,对公共选修课抱着“六十分万岁”的学生,一方面要加强教育引导,使学生认识到公共选修课程对未来成才的作用。另一方面也要从管理上探索如何强化激励和约束机制。
强化正常的教学秩序管理是上好公共选修课的重要环节,为促使学生按时上课,应坚持签到制度,并将出勤、上课认真做笔记、积极思索问题的同学给与鼓励(如考试时适当加分)。
为避免学生盲目选课,必须做好指导工作。一方面使学生明确公共选修课的目的及意义,另一方面要让学生了解该课程的基本内容,以及任课教师的基本情况。帮助学生有针对性、有目的性的选课,并尽量鼓励学生进行学科间的交叉选课,另外学校教务处或相关教学单位还应公布有关选修课课程简介、教师简介、学分、考试方式等,供学生选修时参考。同时允许同一门课程几位教师同时开课,以形成竞争优胜劣汰。对于普遍受欢迎的公共选修课可根据选报人数,适度加开班次。
3.3.3建立课程评估制度,强化考核环节,改革考试方法
建立课程评估制度,加强对选修课开设门类的审核,所开出的公共选修课课程每隔几年评估一次。每学期对开设的公共选修课质量进行检查,效果不好的课程应进行整改,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决定是否继续开设。
学生最关心的是考试成绩,因此,学绩考核管理成为教学管理中重要的环节,将考试成绩与综合测试挂钩,强化公共选修课成绩的意义和作用。同时将考试成绩合格率加以必要的控制,使学生感到学习的压力,调动学生选修的积极性。同时,对于公共选修课的考试应提倡灵活多样。如实践性较强的课,可要求学生交作品,理论性较强的课,要求学生写论文等方法,既全面考核学生对课程掌握程度,同时又可提高学生的考试热情。
论文摘要:公共选修课作为本科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优化学生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公共选修课建设与管理存在的问题作了一定的分析,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措施。
公共选修课是指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由学生自主选择修读的课程,包括自然科学技术类、人文学科与审美艺术类、经济管理类、外语类、心理类、医学与生命科学类等课程。公共选修课是高校课程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广泛涉猎不同学科、领域,学习不同的思想和方法,对于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复合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受各种因素影响,目前高校公共选修课的建设与管理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本文结合广东药学院公共选修课开设的实际情况,对公共选修课建设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的对策。
1.公共选修课开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院公共选修课设置人文社科类、公共艺术类、计算机信息类、经济管理类及医药生物特色类五大板块,每学期开设公共选修课80—100门。全校在校普通本科生23000余人。主要分布在三个校区。学生在大一下学期开始修读公共选修课,在校期间必须修够l0个学分以上,规定每学期选课数量不得超过3门。公共选修课开课数与需求数之间呈供不应求的状况,影响了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如何在增加数量的同时确保开课质量,真正达到公共选修课开设的目的,是我们在教学管理中必须重视的问题。现针对我院实际情况,对公共选修课目前存在问题及原因加以分析。
1.1对公共选修课重要性认识不够,重视程度不高。
我院各级教学管理部门、教师、学生并未充分认识到公共选修课是培养具备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途径.没有把公共选修课放到一个重要的位置。开课教师当中存在开课积极性不高、开课不稳定、授课质量不尽人意、马虎应付等情况:部分学生认为公共选修课可有可无.抱着混学分的态度而修读,甚至抱有“必修课选逃,选修课必逃”的思想;教学管理部门对公共选修课宏观设计不够重视,缺乏有力的政策支持。对教学质量监控力度不足。这一系列情况严重影响了公共选修课开设的数量与质量,制约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对教风学风也造成了不良影响。
1.2宏观设计缺失.开课指导不到位。
我院公共选修课目前分为上述五大板块,要求普通本科生在校期间修够1O个学分,并规定在每一板块中至少修够1学分。这样的规定目的在于促使学生广泛涉猎不同领域的学科知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但是,我院对于各个板块的开课数量并未认真进行统计分析,对各个板块缺乏宏观设计,没有出台一些开课的指导性意见来引导各类课程板块的发展,各板块课程数量的控制一定程度上处于无序状态。甚至出现一些类似课程重复开设的情况.开课数量仍未满足在校普通本科生的需求。
1.3课程建设质量欠佳。教学管理监控不到位。
我院公共选修课开课由教师填写开课申请表并提交教学大纲。教研室及二级学院领导审批,然后报学校教务处审批,需要提交教学大纲。主讲教师要求具有讲师或以上职称,或具有本专业(或相近专业)的硕士及以上学位(并工作一年以上),由于教学任务繁重等因素,开课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比例不够高。教务处作为最终审批部门,大多只是审核其开课资格,而对教师教学大纲的制定质量并未作出严格审核。也未组织专家对该课程是否纳入公共选修课进行评议及组织教师试讲.开课程序过于简单,质量把控不到位。在课程正式开出后,课程的质量监控措施不够,力度不足。对教师的教案、讲稿、课件疏于检查,教师当中存在课件制作随意,甚至没有撰写过讲稿等情况,组织教学管理人员巡视、教学督导组随机听课的次数太少。部分教师对学生要求不严,课堂出勤率较低,考核过于随意,导致公共选修课整体水平不高。
1.4学生选课盲目,学习态度不端正
学生对公共选修课重要性认识程度不高,相当一部分的学生认为选修课可有可无:学生的选课指导工作做得不到位,大多是宣传选课的规定:学院对选修课的教学秩序管理不够严格;任课老师对学生课堂纪律要求不严:部分学生选课抱有极强的“实用主义”,对人文社科类等课程不屑一顾,受这一因素的影响,公共选修课课堂出勤率远不如必修课,逃课、迟到、早退的学生大有人在,上课认真听讲的学生为数不多,甚至存在考试代考的情况。
2.加强公共选修课建设与管理的策略与措施
2.1加强宏观设计与管理,优化课程体系
宏观设计是公共选修课建设的“顶层设计”,对公共选修课的建设与管理水平起决定性作用。我院应该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角度出发,结合全院开设的专业布局情况,对公共选修课课程体系进行进一步论证,并重新修订公共选修课管理办法。应明确公共选修课中各板块或类别的设置,对开课总数及每一类别课程的数量应有明确规定并能根据每一学年实际情况作出相应调整。课程内容应能适合不同专业的学生,课程结构应真正体现文理渗透、学科交叉,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我院应制定相应政策鼓励教师积极开课,加强课程建设工作。对于学院无法开出又有必要开设的课程应由教务处负责外聘符合任课资格的教师。
2.2建立激励机制,提高课程建设质量。
公共选修课中的课程建设质量目前存在参差不齐的现象。有些课程堂堂爆满,有些课程却门可罗雀。出勤率低除了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等因素外.更重要的原因是课程吸引不了学生。我院应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及采用一系列措施,一是予以政策扶持,比如对一些普遍反应良好的课程予以立项及经费支持,努力建设一批高水平的精品课程,又如对于选课人数多、授课水平高的课程增加课时费,再如针对中山校区开课教师少、开课不稳定情况进一步提高课酬标准,提高教师开课的积极性;二是实行优胜劣汰机制,对于选课人数少。授课质量差的课程逐步淘汰。此外,可以通过经常性举办公共选修课授课比赛、评选最受欢迎公共选修课等活动,促进教师教学水平和课程建设水平的提高。
2.3注重日常教学管理.做好质量监控工作。
一是从源头抓起,做好开课的管理,应做好开课教师资格审核及教学大纲的审核工作。要求开课教师除提供申请表、教学大纲外还必须提供全套的教案、讲稿、教学进程等材料。成立专家组,每学期组织专家对新开课程进行论证,并要求开课教师试讲,对不符合要求的课程坚决不予开出。二是注重日常的教学检查。组织教学督导组深入教研室和课堂,检查教学档案并随机听课,掌握真实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三是做好教学评价工作。特别是学生对课程的评价。建立完善的课程评价体系,评价结果作为教师教学工作考核、职务职称评聘、评优评奖的资格条件,并坚持职称评聘中教学质量一票否决制,而且要与教师的课酬挂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9-0059-02
选修课制度自1872年由哈佛大学开始,在美国广泛流行,并逐渐传播到其他国家。从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某些高校要求本科生跨学科选修若干课程,成为公共选修课制度的开始。通过公共选修课学习可以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拓宽学生的知识层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就业后的工作适应能力。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公共选修课并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
一、现状调查
以笔者所在学校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共发放100份,总共收回100份,有效问卷100份,有效回收率100%。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处理,笔者的调查结果与分析如下。
1.学生选课情况。(1)选择公共选修课的主要依据。根据调查可知,学生选择公共选修课的主要依据有三个:兴趣爱好、考试容易通过及听取他人意见。另外有一部分同学因为选课人数已满而改选,还有一小部分学生为了修学分随意选。此分析结果表明:有一部分学生是因为考试容易通过来选择该课程,而对课程是否对自己有价值欠考虑。(2)选择公共选修课的目的。通过调查可知,学生选择公共选修课的主要目的表现在:①使自己的知道更渊博,扩大视野;②培养自己的兴趣与特长;③修得更多学分;④补充课内知识。兴趣是影响学生选课的最主要因素,这一点在调研结果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不论是高年级还是低年级,大部分学生选课的主要目的是希望能对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有更多的了解。此外,课程的实用性也是学生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学生愿意选择对自己未来发展有帮助的课程,通过学习可以涉猎更广泛的课外知识,提高个人能力。分析结果显示,学生的选课动机与学校开设选修课的初衷相一致。但是在实际中,学生对选修课的重视程度还不够高,有一部分被调查者的选课目的是为了拿学分,这说明有部分同学没有真正领会学校开设选修课的目的,选择选修课时比较随意,没有认真对待,把选修课的学习当作是一项硬性要求,导致教师资源的浪费,也没有达到提高自身知识面、开阔视野的目的。所以我们要端正学生学习选修课的态度,加强他们对选修课的认识。
2.学生课上情况。①选修课出勤率。在所有的被调查者中,58%的学生每次都上;36%的学生大多数都上,这说明大部分学生的出勤率还是比较高的。同时也注意到4%的学生会经常旷课。②选修课缺席原因。基于选修课的出勤情况,分析被调查者不去上选修课的原因,分析结果如下:因课程枯燥不上选修课的占52%,因其他事情不上选修课的占19%,认为选修课没有实用价值的占14%。结果表明:因课程枯燥不上选修课的占大部分,这说明大部分学生在选课前对课程相关信息了解不太多,有些学生为了修学分而选了相关课程,导致出现上课听不懂或对相关内容不感兴趣的情况。③选修课课堂表现。从调查结果来看只有20%的被调查者在上选修课时认真听讲,有67%的学生是讲到感兴趣的就认真听讲,有7%的学生选择学习其他课程,有6%的学生上课时主要是发短信、聊天、睡觉、听音乐、看视频等。根据被调查者的反映了解到他们在上选修课时,如果教师讲得好,并且是自己感兴趣的课程,他们会选择认真听课;如果教师讲得很枯燥,或者不是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就不会认真听课。④选修课的教学形式。在选修课的学习中,教师的教学方式也会影响学生的上课情绪和热情,通过调查得知:67%的学生认为生动幽默的上课方式是他们最喜欢的教学形式。涉及选修课课外知识的占13.29%,而用幻灯片进行教学的形式仅为8%。教师生动幽默的教学形式,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热情,所以很受学生的喜欢;而用幻灯片进行教学的形式比较单一,容易使学生厌烦,故在被调查者所喜欢的教学形式中占的比重较低。
3.结课情况。由于公共选修课的考核方式比较灵活,任课教师可以视课程的性质自行决定。那么,学生喜欢什么样的考核方式呢?在接受调查的被调查者中,绝大多数学生希望采取“开卷考试+出勤率+课堂表现”的方式,占42%;希望以写论文、分析报告的方式结课的占38%;希望以小组合作、课堂陈述所学内容的占18%;仅有2%的学生希望闭卷考试。这个调查结果显示出目前大多数教师采取以“开卷考试+出勤率+课堂表现”和“写论文”的方式结课是比较受学生欢迎的。
4.教师课上情况。①教师对待公选课的态度。从一定程度上讲,教师对待选修课的态度也是影响学生出勤率的一个重要因素。通过调查可知,大多数学生认为教师是认真负责的,在课上主要讲授该选修课程的相关内容,但也有少量的学生表示选修课教师在态度上不够认真,经常在课堂上闲聊与该课完全无关的话题或者放影片占用过多的时间。②教师授课质量。绝大多数调查者认为,所选课程不吸引人,但认真听能学到知识的占46%;有37%学生认为所选公选课很吸引人,且能学到知识;也有部分学生认为所选课程吸引人,但学不到知识;不吸引人,且学不到什么知识的仅占4%。分析结果表明:在现有公共选修课中,大部分课程比较吸引人且能学到知识;还有一部分公共选修课专业性强,讲课方法不太吸引人,教学手段单一;还有一小部分公共选修课,比较吸引人,但知识性稍差。③配备教材必要性。大部分调查者觉得有必要针对不同学科、层次的学生配备简明教材,占44%;有35%的学生觉得没必要购买;也有一少部分学生觉得无所谓,如考试需要可以买。分析结果表明:对于公共选修课有必要配备简明教材,但不应强调必须购买,可以为有需要的学生提供教材。
5.现有公选课的不足之处。目前学校的选修课制度还不尽如人意,导致学生对选修课制度有一些意见。由于现在选课是在网上进行,每学期的选课门数、课程人数都有一定的限制,这就造成部分同学选不到自己喜欢的课,甚至选不到课,针对这个问题,学生的反应比较强烈:有的认为学习热情不高,学习氛围不佳;有的认为课程枯燥无聊,内容不够丰富,教师上课死板。
二、存在问题及分析
1.学生角度。笔者所在学校在奖学金评定、保研资格评定过程中,公共选修课成绩不作为参考,这也使得部分学生功利主义过强,修课的目的只是为了修满学分,同时导致部分学生在选课时,往往选择要求不严、好拿学分的课上。
2.教师角度。部分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自身的教学任务、科研活动、行政事务比较重,不愿开设公共选修课,而有些教学经验欠缺的年轻教师却将公选课作为提高自己教学水平的平台,使得教学效果差异大。也有部分教师受上课学生状态的影响,上课的积极性不高。另外,学校对于每门课选课人数有下限要求,所以导致有些教师存在对上课纪律要求不严,始终抱着完成教学任务即可的想法。
三、建议及对策
现在,各大高校都把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放在首要位置。公共选修课在其中起到很大作用。笔者希望通过对公共选修课开设的意义、当前公共选修课开设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以及对高校开设公共选修课的一些建议,引导教师根据学生需要,改进教学方式,从而从根本上提高公共选修课的质量。
1 公共选修课开设的意义
1.1 拓展了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发挥了学生的兴趣和特长
公共选修课为学生提供了多样性的知识和技能,根据学生的兴趣选修不同的课程,可以帮助学生拓展知识领域,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提供了参考,也为今后的发展提供了助力。因为,随着时代的发展,知识在不断地进行交叉、渗透、融合。必修课、限选课的数量与内容总是有限的,它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有一定的局限性,而公共选修课则可以弥补这一方面的不足,它一方面可以对必修课、限选课的内容进行拓展、深化,另一方面,由于遗传、环境、教育等方面的不同,学生个体之间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差异,他们在性格特征、家庭背景、知识经验、能力基础、兴趣爱好等方面均存在着一定的差异,通过公共选修课的开设可以拓展学生的技能、特长。因此,我们必须改变过去必修课、限选课一统天下的局面,在不加重学生负担的前提下,开设丰富多样且富有弹性的公共选修课,从而拓宽学生的视野,促进其潜在能力和个性特长的充分发挥。
1.2 促进了教师的成长
在必修课、限选课占绝对优势的课程体制中,教师仅仅是既有课程的实施者,他们需要忠实地、不折不扣地执行教科书的意图,严格按照统一的教科书、教参甚至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而公共选修课的开设,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挑战,也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方向和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更多的机遇。它改变了教师以往传统角色的固定不变的职能分工,要求教师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吸收新时代的新事物。在不断的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不断地探索,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专业自主性和创造潜能,发挥了他们的优势和特长。
1.3 促进了学校特色的形成与办学模式的多元化
由于必修课、限选课在数量、内容、范围方面的限制,不可能实现办学模式的多元化,相对来说,公共选修课在科目设置、组合与内容拓展上有很大的灵活性和自由度。在高校,根据自身的资源、师资状况开设的公共选修课,有助于高校课程模式的多样化,而课程模式的多样化最终又形成各自的办学特色。因此,开设多门类的公共选修课,是形成学校特色和办学模式多样化的重要途径。
2 当前公共选修课开设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2.1 公共选修课的开课时间及考核评价机制不够完善
公共选修课的考核方式及课程安排时间上的冲突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了同学们选择公共选修课课程的决定性因素。由于大学与高中阶段的学习模式不同导致当代大学生更倾向于选择以考查(如写论文形式)为考核方式的公共选修课课程,而排斥那些需要笔试的课程。在选课过程中,很多时候因为与必修课、限选课时间相冲突而导致无法选到自己想选的公共选修课。
2.2 公共选修课的实用性有待提高
实用是最好的标准,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大部分学生更愿意选择对自己未来发展有帮助的公共选修课。通过这样的公共选修课可以获取更广泛的知识,提升个人能力。因此实用性公共选修课成为学生们的首选,能对今后职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的课程更成为同学们争抢的热门。对此,不少大学生表示,此类课程相当有指导意义,对未来的职业规划大有帮助。但还是要注重自己的基础知识,特别是文化知识的培养,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从长远来看,才能更加利于自己的成长及发展。此外,兴趣也是十分重要的因素。实用和兴趣相结合,公共选修课才能真正脱离枯燥,可以更好地提高学习效率,这样就可以达到实用和兴趣兼顾了。
2.3 学生对公共选修课的态度有待于端正
虽然学生选课的动机与学校开设公共选修课的目的基本一致,但在实际中,学生对公共选修课的重视程度远不如其他课程。“专业课选逃,公共选修课必逃”的现象的确存在,在所有公共选修课中,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旷课。而这正是“选而不修”的真实写照。根据对公共选修课的课堂观察,很多课程还存在着“身在曹营心在汉”的情况,即在课堂上做其他事情,如看课外书,听音乐,甚至睡觉等。课程管理方、授课教师与学生同样负有责任:课程管理方对课程的宣传与介绍力度不够,学生的选课态度不够认真,而老师则在授课内容与方式上还有待进一步改进等。这与目前公共选修课普遍存在的平时不考勤,最后只以一纸论文给成绩的现状相吻合。①
3 对高校开设公共选修课的一些建议
3.1 对学生的建议
首先,学生应该认识到公共选修课的重要性。当今社会对人才需要的是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所以各高校为了拓宽学生的视野,满足学生的兴趣要求,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而纷纷开设了公共选修课。学生应该充分认识到公共选修课的开课背景和公共选修课的作用,重视公共选修课,认真对待公共选修课,不能把公共选修课当成凑足学分的一种途径,而应充分利用公共选修课扩展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综合水平。
其次,学生必须端正对公共选修课的态度。一方面,要端正选课态度,学生要根据自己的发展需要和兴趣爱好来选课,不能为了凑学分而胡乱选,如果是为了凑学分而选课往往会出现“选而不休”的现象,这样公共选修课不但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更浪费学校的教学资源。而且大学生应该把公共选修课当作提高自身综合修养的“大舞台”,而不应该局限于就业、考研等短期目标上,选公共选修课不应该急功近利。另一方面要端正上公共选修课的态度,选了就一定要认真对待,上课认真听讲并做好笔记,不得随意旷课,要把公共选修课当必修课、限选课来对待。
再次,学生在端正对公共选修课的态度前提下,要积极参与课堂,积极配合老师的教学工作。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老师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需要学生的积极配合。有学生抱怨说老师上课太死板,让学生提不起兴趣来参与课堂,但是老师改变传统的授课方式采用活跃的讨论式教学也需要学生的配合。课堂气氛不仅需要老师的调动更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由此可见,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对老师更好地上好公共选修课,提高公共选修课的效率有着积极作用。
3.2 对老师的建议
老师授课质量的好坏往往决定着的该课程的质量,在公共选修课作用日益重要的今天,公共选修课授课老师的个人素质变得越来越重要,我们发现许多学生原来对某一课程比较感兴趣,但由于有些老师的教学方式呆板、教学态度不端正,特别是缺乏责任心,导致很多学生对该课程兴趣大减甚至丧失兴趣。针对这种情况,老师应该积极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如从语言风格、课件材料和营造课堂气氛加以改进和提升,使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活泼,和谐有趣,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提高公共选修课课堂质量。
3.3 对学校的建议
首先,在选课时间上,学生上公共选修课出勤率低的原因,除了对公共选修课不感兴趣外,在很大程度上还与公共选修课的开设时间有关。这固然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功课缓冲时间和老师的课堂备课时间,但更多的学生希望公共选修课时间尽量安排在周一到周日晚上,特别是周六与周日的晚上,这样学生的一些活动与公共选修课的时间冲突可能性会大大地降低,同时也能提高上课的出勤率。
其次,对公共选修课的种类和难度设置的建议,公共选修课的目的是为了拓宽学生的视野,满足学生的兴趣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但目前学校开设的公共选修课的种类尚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各种兴趣爱好。当理工科学生选文科课程时,理工科学生普遍认为人文学科能增长了他们的见识,对提高他们的个人修养很有帮助。笔者认为学校应根据从实际情况出发,增开公共选修课的种类,特别是适当增加一些文科类的课程,比如跟当前时代相关的热点问题:如金融、礼仪、经典影视赏析等,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对公共选修课的重视程度。同时笔者通过调查,当文科生选修理工课课程时,由于文科生缺乏一些理工科基础知识,而老师又以常规的方式讲课,使大部分文科生上课似懂非懂,严重影响了文科生的上课积极性,因此我们建议学校和老师在开设公共选修课程时充分考虑到文科生的实际情况,适当降低难度,使文科生能学到有用的理工科知识。
再次,在选课制度上,一般民办高职院校的选课制度是:一个学生在大学三年中只需选修一到两门公共选修课,而对一次性选几门不作要求,这样一来,很多学生为了一劳永逸,常常一次性选多门课,而不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造成很多学生选了多门课,而又有一些学生一门课都选不上,一方面造成前者不去认真对待公共选修课,另一方面又严重打击了后者学生选课的积极性。对此我们认为相关部门应该改进一下公共选修课制度,从大一下学期开始上公共选修课,规定每个学期最多只能选修两门,这样一来,既可以避免一个学生多选,打断他们凑足学分的念头,同时也兼顾其他人的选课情况,做到公共选修课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②
总之,公共选修课不是必修课、限选课的陪衬,更不是它们的附庸,它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课程领域,它有自己独特的教学目标、教学任务、优势以及作用,是现代高校课程体制改革的重要支柱,是不可或缺的。我们必须彻底打破高校课程体系封闭、僵化的状态,努力求变,重新构建高校课程体系,使必修课、限选课与公共选修课优势互补,充分利用各种课程的潜在功能,发挥每一个学生的聪明才智,为现代社会输送各类高素质人才。
公共选修课是指除了必修课之外开设的若干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和艺术类的课程,是提供给学生自由选修的非专业性课程,目的在于开拓学生视野、完善和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以及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信息时代对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开设结构合理的公共选修课有助于培养适应社会与市场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并提高学生的市场竞争力和社会适应力。
一、高职院校公共选修课开设现状
20世纪90年代末,公共选修课开始成为我国大学课程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公选课建设是否完善,实施是否得力,直接关系到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加强公选课建设,探索科学的公选课实施与管理体制,对于高校整体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
选修课设置的基本依据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而人才培养目标又是不断地进行调整和优化的。我院遵循合理设置、量力而行、动态调整的选修课设置原则不断优化选修课课程体系,逐步建立起选修课师资库,根据师资、实习实训等教学条件开设选修课,注重选修课的课时占教学计划总学时的比重合理,各门选修课在教学计划的时间安排上较合理,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充实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从而改进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近年来,我院选修课课程数逐年增加,并形成了深受学生喜欢的选修课程体系,如创新能力、国防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社交礼仪、实用口才训练、文学作品欣赏、音乐欣赏、信息检索、微生物与人类健康、影视鉴赏、形体训练、瑜伽、交谊舞等。
二、我院公共选修课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开设制度执行缺乏规范性
学院教务处规定每学期开学的第一周,由计划开设公共选修课的教师提出申请,本教研室审查课程大纲、内容等;审核通过后交由所属系部二次审核,最后报教务处第三次审核,审核通过后方可开设。在三级审核中,教研室起到核心作用。系部以及教务处进行的审核是建立在教研室审核基础上的相关程序方面的工作。但由于部分教师对公共选修课教学的热情不高,教研室和系部的审核常常流于形式,这样造成开设的公共选修课程中的科学性、严谨性就很难得到保证[2]。
(二)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连贯性
由于公共选修课的特点决定了其开设不能依靠教务部门的行政性指令,而只能完全出于教师个人的意愿,这样就造成几乎所有的公共选修课之间缺乏联系。公共选修课程的内容与必修课程之间的关系也不大。此外,由于课程申报是教师的个人行为,而且每学期都要重新申报,所以有很多教师的公共选修课时有时无,课程的稳定性、连贯性较差。
(三)公共选修课程评价考核缺乏科学性
一方面,公共选修课程开始后,由于学生分属不同系部,教务管理部门、课堂教学的进行与管理,只能依赖系部及教研室,对教学过程的监督难以达到应有力度,这样就不可避免地造成少数教师教学不负责任的现象。监管的欠缺造成了对教师评价的欠缺,形成了一种公共选修课“教好教坏一个样,教多教少一个样”的氛围。另一方面,公共选修课考试由教师自主命题、自行批改,成绩评定难免有主观色彩;由于缺乏有力的监督措施,考核质量很难保证。
三、高职院校公共选修课科学化管理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课程建设,丰富课程资源
学校可根据教学计划制定公共选修课课程发展规划,出台相关优惠政策,鼓励教授尤其是学科带头人开设一些有创新性、有前瞻性的公共选修课,尽快形社科类、自然科学类、艺术体育类、教育学科类四大模块的公共选修课。在制订公共选修课教学计划和开课前,先在学生中进行“民意测验”,摸清学生的倾向,做到有的放矢。这样既能尊重学生意愿,得到学生拥护,也可以有效避免“冷门”频出的情况。
(二)科学评优,打造精品课程
对已开设的40余门公共选修课,学校定时组织专家进行考核,可以组织专家现场听课、召开学生座谈会及进行教学效果测评等;精品课程可以优先申请学校的课程建设基金和教材出版基金,打造优质选修课程,提升选修课整体水平。同时,对那些教学效果良好,深受学生喜爱的精品课程,不论教师的职称高低,可以根据选课人数适当调整教学班规模,增开平行班,课酬也应予以相应提升。同时,经过考核,内容不适合或教学质量不合格的课程,则予以淘汰。
(三)端正教师与学生对公共选修课的态度
为了促使学生重视公共选修课,最根本的是要引导学生端正对公共选修课的态度。一方面是修学分的需要,而更重要的是,公共选修课是拓宽学生知识面、广泛涉猎不同的学科领域、学习不同学科的思想和方法及增强人文素质和创新能力的一个机会、一个平台。大学生应该认识到公共选修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不要轻易受外部因素所影响,放弃自己的兴趣,动摇自己学好公共选修课的信心,努力坚持自己的原则,甚至感染身边的同学也以积极的心态对待公共选修课。
(四)规范教学管理,保证教学质量
凡申请新开的课程,均应配备较强的师资力量,有完备的教学大纲、课程安排及教材(或讲义)。对已开设课程,教学管理部门每2年评估一次,结合学生的反馈信息决定是否继续开设。每学期对开设的公共选修课进行教学质量检查,对效果不好、教师态度不端正、学生评价较差的课程予以调整,或暂停开课[3]。这样可以督促教师增强教学责任心,精心备课;同时也可以有效遏制部分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放任自流、疏于管理的现象,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加强教学过程监督,组织校教学督导组、学院教务处对选修课教学工作进行督导、监督、评价。采用随堂听课的方式了解教学情况,并于每学期末召开学生座谈会、发放调查问卷,了解学生意见,将结果反馈给教学管理部门和任课教师,以进行相应调整。
(五)改革公共选修课考核方式
鼓励教师采用多种考核形式,期末考核与平时考察相结合,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如采取期中作业、课程小论文、命题作业、项目自行研究等,通过提高平时成绩在考核中所的比重,强调日常教学的重要性。公选课考核不仅仅要考察学生对本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还应考察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正是着眼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增强[4]。因此,如何通过灵活的考核方式来考察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的能力,是改革、改进公选课考核方式和方法的主旨。任课教师可以根据课程特点,灵活运用闭卷考试、开卷考试、撰写调查报告或实际操作能力考核等形式,如实践性强的课程通过学生作品,理论性强的课程通过撰写论文等方法,既全面考核学生对课程的掌握程度,又可提高学生的期末考核热情。
参考文献:
[1] 张茜. 如何使公共选修课成为高校教学的亮点[J]. 科学大众, 2007(2): 145-146.
[2] 靳娟, 司扬. 高校公共选修课建设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 2011(1): 103-107.
[3] 吴海华. 医学高职院校选修课教学质量评价系统的研究与实践[J]. 科技资讯, 2010(31): 154-155.
1民办高校开设公共选修课程存在的不足
1.1对学生选课的教育和指导不够
据了解有60%的学生认为学校没有给予选修课的教育和指导。事实上,学校仅对选修课的网络操作流程给予了指导。而没有提供关于课程内容方面的指导。学生只知道要修满规定学分的选修课。至于如何确定自己所选科目。70%的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选择。20%的学生依据课程的难易程度来选择,6%的学生则依据教师来选择。由此看来。学生选课依据的是简单的课程名称或教师职称。对选修课的认识尚不明确,需要学校给予指导和教育。
1.2认识不足,学生积极性不高
部分教师缺乏对公共选修课的重视,忽视选修课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由于选修课不需要结课的统一考试,老师认为选修课最容易上,不需要严谨的编写教案、教学大纲,敷衍了事,导致授课教师备课不充分,授课内容空洞,严重影响了选修课的教学质量。另外,部分学生认为公共选修课远不如专业课重要,也不参与奖学金的评定,只要能拿到学分就行,结果导致学生听课不认真,课堂学习气氛差,甚至有逃课的现象。这不仅挫伤了教师的授课热情,也削弱了其它选课学生的学习兴趣,致使选修课无法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使选修课的运行形成恶性循环。
1.3网上选课系统不够完善
学校采用的是无纸化网上选课系统,省去了纸张选课带来的诸多不便。调查报告显示,49%的学生认为网上选课方便易行。相比之下,有5l%的学生认为网上选课不是很方便。其原因基本相同,就是网络拥挤。首先,学校的网上选课系统在同一时段登陆的人数太多,以致于进入选课系统等待时间过长。想选热门的选修课比较困难;其次,可开放选课的时间较集中。遇到学生处于上课的时间段开始开放选课系统,势必造成这部分学生选不到热门的课程,或者是自己心仪的课程;再次,依现在的情形看,网上选课如同抢课,有电脑的同学较方便,没有电脑的同学就要去学校图书馆。遇到图书馆拥挤,那选课就是一件相当麻烦的事情。
1.4门类有限,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学生渴望掌握越来越多的信息和知识,但由于民办高校的师资水平所限,要开设门类齐全的公共选修课程尚有难度。而课程量的不足,不仅限制了学生选课的范围,也导致了一些质量不高的课程勉强开设,极大削弱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了公共选修课教学质量的提高。
1.5缺少鼓励与单独的评价机制。由于缺乏鼓励机制,使教学管理部门对公共选修课程的调度、调控指挥不灵,表现为开课种类不均衡,教室开课积极性不高,学生可选课程余地不足,开课教师层次不高等问题。由于缺乏单独的评价机制和评价标准,使教师的教学水平无法显现,满足于基本教学任务完成,致使公共选修课程整体水平下降。
2公共选修课运行和管理的改进措施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知道影响公共选修课程开课质量的因素来自于学校、教师和学生多方面。因此,要提高公共选修课程开课质量,就要从多方面着手,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措施,以实现公共选修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的作用。
2.1统筹规划,严格遴选,构建体系完整的公共选修课体系
规范公共选修课管理,根据教学目的统筹规划,结合学校、学生及教师实际情况合理构建开课目录体系。把公共选修课分为写作、交流、语言、体育、生活等基本技能类课程和人文、艺术、科学等知识类课程分别管理,不同类别课程的开课数量及选修学分分别规定适当的比例要求,不可偏颇。建立严格的开课遴选制度,保证所开课程符合公共选修课要求,课程内容适合面向全体学生讲授。
2.2正确指导,加强对公共选修课的正确认识
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授课观念对所有的课程都要认真对待,使教师认识到公共选修课对于培养人才来说同样重要。民办高校要想方设法,采取征聘校外专家、学者,骨干教师开设公共选修课等得力措施鼓励有能力的教师开设公共选修课,凸显公共选修课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教育学生选择公共选修课并非只是为了得到学分,更重要的是通过课程的学习获得更宽领域,更多层面的前沿信息,有利于学生的知识拓展,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3]。
2.3改进课程考核形式,科学合理地考核学习效果
改变目前公共选修课考核过于宽松的状况,这不仅要求学校和教师提高重视程度,加强教学管理,还要改革课程考核方式,把学生学习过程纳入考核范围。学习过程的考核内容可以包括上课考勤、作业、阶段测试等,根据教学进度随机安排适量课堂作业来替代简单的考试或课程论文。适量的随机课堂作业兼顾了考勤、作业及阶段性学习效果考察,期末作业能考察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综合掌握程度,这种课程考核方式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