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城市建设汇总十篇

时间:2022-07-12 01:27:49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生态城市建设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生态城市建设

篇(1)

一、基本情况

太白县地处秦岭腹地,因秦岭主峰太白山在其境内而得其名。全县面积2780平方公里,总人口5.2万。太白横跨黄河、长江大流域,北连秦川,南通巴蜀,为川陕之要道。自然风光、民情风俗既有关中风情,又具巴蜀特色。“太白积雪六月天”更是著名关中八景之一。

县内气候独特多变,年平均气温7.7℃,降雨量多达800mm,无霜期158天,长冬无夏,春秋相连。夏季平均气温19℃,凉爽宜人,具有“天然空调城”之美称,是避暑度假的天然胜地。

境内海拔在740~3767米之间,地形复杂多样,山、川、河、谷兼而有之。太白山、鳌山、青峰山雄秀险峻,县城所在地虢川,地势开阔平坦,草场广袤。森林覆盖率高达95%,远望太白,好一个绿色世界。

二、生态城市建设

城市是人类文明产物,是高密度的物质与精神聚集体,是高效率的社会经济生活综合体。生态城市建设是运用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经济原理,通过综合人类经济社会活动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促进改善环境质量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良性循环、协调持续发展的一种有效组织形成。简言之,人与自然和谐、城市与自然平衡、城市机体内部协调就是生态城市建设。建设生态城市是创建清洁、绿色的、全面的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高效的社会经济环境和人们的需求与愿望得到满足,建设和谐的生态森林与功能相整合的生态景观,实现人与自然有机结合,同时又是生态文明的具体实现,是党的十七大精神的要求,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又好又快有重大意义。

1、生态城市总体规划

生态城市建设是在参与或改善原有城市生态系统过程中,建设新的人工生态系统。生态城市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城市生态和环境经济学为理论指导,以可持续发展为主题,以城市规划为蓝本,以环境保护为重点。首先生态城市总体规划,从生态出发,把自然生态规律和经济发展规律结合起来,把人与自然看作一个整体进行规划。具体到太白县,要考虑的是地理环境、气候特征、森林覆盖率、动植物等天然条件,尊重它们的客观存在,并结合这里的一切有选择性的提出发展方向:生态林业、生态农业、生态休闲观光旅游做为县城经济发展方向和城市建设的主轴。广袤的森林,在科学规划前提下循序发展林产品加工作为工业基础;适宜的地理气候环境,种植无公害绿色食品,促进农业发展;丰富的自然环境和凉爽的气候,是国内难得的避暑度假去处,生态休闲观光旅游产业,能带动整个县域经济发展。在城市机理方面,按照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工作需要,完善城市功能,分区设置、组织交通、完善城市功能。特别是重视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要把城市能源系统、污水处理系统、食物供应系统结合起来,从而使完善的基础设施能够修复经济对环境的破坏。加强城市园林绿地建设,最大限度的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因地制宜,选择绿化树种,灌木搭配及花卉点缀等,并充分考虑文化特点、历史脉络、地域风俗,将其融入园林绿化之中,使城市园林绿化向着人文内涵品位的方向发展。

2、生态策略

生态城市建设,必须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必须进行技术改革创新。摒弃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增长模式,运用现代的科学技术,优化产业结构,并建立生态产业体系,从而使城市经济发展向“生态化”方向转变,以实现城市生态系统的供需平衡,生态循环发展。目前在生态城市建设方面,我们可以采用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变“三废”为“三宝”:生活废水经过处理后可用于冲刷厕所、绿化用水;固体垃圾分类投放,可回收部分粉碎处理成化肥,不可回收部分再利用材料进行解体燃烧发电;工业废气经环保处理后做为热源可以发电或冬季供暖。另外,结合太白地理环境特征,开展风力发电,太阳能利用等生态技术的应用。

3、环境保护,以法建设

生态城市应该有高度的生态文明,树立生态文明观。一要靠宣传教育,二要靠法制。通过宣传教育,使环境保护这项基本国策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对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要给予法律制裁。同时必须加强决策者的环境保护意识,遵守国家对于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等方面的强制法律、法规,并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地方性法规,只有在国家强制性法规指导下才能有效完成生态环境的宏观保护,使生态城市建设落到实处。

三、结论

生态城市是卫生城市、园林城市、森林城市和环保模范城市等基础上发展形成的更高一级的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模式。生态城市建设不仅需要营造健康怡人的自然环境,还要具有高效的经济环境;不仅要有和谐高效的社会环境,还要具有积极向上的人文环境。因此,建设生态城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涵,有利于促进环境质量与现代化进程协调发展,以实现可持续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 建筑设计的生态策略[全国注册建筑师继续指定用书(之三)]

[2] 周家高,世界城市建设向生态城市发展[j]城市开发

篇(2)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生态文明建设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应有之义,是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升华。建设生态城市则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具体实践,是党的十七大精神的要求,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生态城市建设的基本内涵

生态城市建设是运用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经济学原理,通过综合协调人类经济社会活动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促进改善环境质量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良性循环、协调持续发展的一种有效组织形式。生态城市建设包括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全面发展,它不仅是一个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更是一个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

建设生态城市,就是立足于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用生态经济理念指导和规范区域内的经济和社会活动,在更高层次上进行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调整,创新发展机制,寻找发展动力,拓展发展空间,培育发展环境。以最小的资源环境代价谋求经济社会最大限度的发展,以最小的经济社会成本保护资源和环境,实现区域内环境保护、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生态城市建设的基本原理是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经济学理论,基本出发点是保护环境和改善生态,核心是生态经济发展,目标是实现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全面、健康、持续发展。

二、生态城市建设的重大意义

从生态学的意义上讲,城市是以人为主体,由经济、社会和自然环境三个子系统构成的复合生态系统。生态城市建设是基于可持续发展的资源观、效益观、消费观而提出的一种全新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强调经济、社会、自然的协调发展和整体生态化。生态城市建设是改变传统发展模式和建设现代化城市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对于实现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建设生态城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生态城市是在卫生城市、园林城市、森林城市和环保模范城市等基础上发展形成的更高一级的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模式。生态城市建设不仅需要营造健康怡人的自然环境,还要具有生态高效的经济环境;不仅要有和谐高效的社会环境,更需要积极向上的人文环境。因此,建设生态城市丰富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涵,有利于促进环境质量与现代化进程协调发展,引导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前进方向。

2、建设生态城市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载体。生态城市建设不仅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更注重人类生活的提高、注重生态文明的培育。因此,建设生态城市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了新载体,能够推动生产力发展,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产业布局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人们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的转变,增强生态保护意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改善人居环境,实现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

3、建设生态城市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生态城市建设不仅注重经济效益,更加注重人类福利、注重复合生态整体效益。建设生态城市有利于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缓解可持续发展的压力,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弥补自然资源的结构性缺陷,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三、生态城市建设的具体措施

建设生态城市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在生态城市建设进程中,要注意处理好两个关系,把握好四个方面。

1、在生态城市建设进程中,要注意处理好两个关系。(1)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坚持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统一、互促双赢,是生态城市建设的应有之义。如果一味地追求经济发展指标,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发展,资源和环境将难以支撑,环境安全将面临严峻的挑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也就无法实现。保护生态环境也不能脱离经济发展去谈,必须靠发展解决生态环境保护中的问题。因此,既要努力克服重发展轻环保的问题,也要坚决防止一谈到环保就放慢发展、甚至不要发展的倾向,真正做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并进。

(2)正确处理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的关系。循环经济本质上就是一种生态经济,可以使资源能源得以充分利用,最大限度地减少废物排放,保护生态环境。传统经济对资源的利用常常是粗放的和一次性的,造成资源能源的巨大浪费,也致使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循环经济根据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三个原则,使得整个经济过程最大限度地减少末端处理,基本上不产生或者少产生废弃物。建设生态城市,一条最基本的原则就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

2、在生态城市建设进程中,要注意把握好四个方面。(1)培育生态文化是源动力。要培育和弘扬生态文化,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生态知识普及教育,包括科学的资源观、消费观和发展观,努力提高全社会可持续发展意识。要充分发挥舆论宣传和政府引导的作用,搭建各类宣传和创建载体,大力倡导破坏环境就是破坏生产力、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提倡节约和循环利用,把循环理念和生态意识渗透到千家万户,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努力在全社会形成提倡节约、循环利用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消费行为。

(2)发展生态经济是核心。建设生态城市,关键是走节约型、循环型的经济发展道路,也就是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发展生态经济是在发展中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对策,是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统一的有效途径。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要注重用循环经济理念抓好产业发展和项目建设,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先进生产力、淘汰落后生产力。大力发展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

篇(3)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生态文明建设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应有之义,是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升华。建设生态城市则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具体实践,是党的十七大精神的要求,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生态城市建设的基本内涵

生态城市建设是运用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经济学原理,通过综合协调人类经济社会活动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促进改善环境质量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良性循环、协调持续发展的一种有效组织形式。生态城市建设包括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全面发展,它不仅是一个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更是一个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

建设生态城市,就是立足于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用生态经济理念指导和规范区域内的经济和社会活动,在更高层次上进行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调整,创新发展机制,寻找发展动力,拓展发展空间,培育发展环境。以最小的资源环境代价谋求经济社会最大限度的发展,以最小的经济社会成本保护资源和环境,实现区域内环境保护、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生态城市建设的基本原理是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经济学理论,基本出发点是保护环境和改善生态,核心是生态经济发展,目标是实现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全面、健康、持续发展。

二、生态城市建设的重大意义

从生态学的意义上讲,城市是以人为主体,由经济、社会和自然环境三个子系统构成的复合生态系统。生态城市建设是基于可持续发展的资源观、效益观、消费观而提出的一种全新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强调经济、社会、自然的协调发展和整体生态化。生态城市建设是改变传统发展模式和建设现代化城市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对于实现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建设生态城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生态城市是在卫生城市、园林城市、森林城市和环保模范城市等基础上发展形成的更高一级的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模式。生态城市建设不仅需要营造健康怡人的自然环境,还要具有生态高效的经济环境;不仅要有和谐高效的社会环境,更需要积极向上的人文环境。因此,建设生态城市丰富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涵,有利于促进环境质量与现代化进程协调发展,引导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前进方向。

2、建设生态城市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载体。生态城市建设不仅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更注重人类生活的提高、注重生态文明的培育。因此,建设生态城市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了新载体,能够推动生产力发展,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产业布局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人们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的转变,增强生态保护意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改善人居环境,实现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

3、建设生态城市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生态城市建设不仅注重经济效益,更加注重人类福利、注重复合生态整体效益。建设生态城市有利于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缓解可持续发展的压力,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弥补自然资源的结构性缺陷,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三、生态城市建设的具体措施

建设生态城市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在生态城市建设进程中,要注意处理好两个关系,把握好四个方面。

1、在生态城市建设进程中,要注意处理好两个关系。(1)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坚持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统一、互促双赢,是生态城市建设的应有之义。如果一味地追求经济发展指标,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发展,资源和环境将难以支撑,环境安全将面临严峻的挑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也就无法实现。保护生态环境也不能脱离经济发展去谈,必须靠发展解决生态环境保护中的问题。因此,既要努力克服重发展轻环保的问题,也要坚决防止一谈到环保就放慢发展、甚至不要发展的倾向,真正做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并进。

(2)正确处理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的关系。循环经济本质上就是一种生态经济,可以使资源能源得以充分利用,最大限度地减少废物排放,保护生态环境。传统经济对资源的利用常常是粗放的和一次性的,造成资源能源的巨大浪费,也致使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循环经济根据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三个原则,使得整个经济过程最大限度地减少末端处理,基本上不产生或者少产生废弃物。建设生态城市,一条最基本的原则就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

2、在生态城市建设进程中,要注意把握好四个方面。(1)培育生态文化是源动力。要培育和弘扬生态文化,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生态知识普及教育,包括科学的资源观、消费观和发展观,努力提高全社会可持续发展意识。要充分发挥舆论宣传和政府引导的作用,搭建各类宣传和创建载体,大力倡导破坏环境就是破坏生产力、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提倡节约和循环利用,把循环理念和生态意识渗透到千家万户,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努力在全社会形成提倡节约、循环利用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消费行为。

篇(4)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生态文明建设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应有之义,是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升华。建设生态城市则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具体实践,是党的十七大精神的要求,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生态城市建设的基本内涵

生态城市建设是运用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经济学原理,通过综合协调人类经济社会活动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促进改善环境质量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良性循环、协调持续发展的一种有效组织形式。生态城市建设包括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全面发展,它不仅是一个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更是一个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

建设生态城市,就是立足于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用生态经济理念指导和规范区域内的经济和社会活动,在更高层次上进行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调整,创新发展机制,寻找发展动力,拓展发展空间,培育发展环境。以最小的资源环境代价谋求经济社会最大限度的发展,以最小的经济社会成本保护资源和环境,实现区域内环境保护、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生态城市建设的基本原理是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经济学理论,基本出发点是保护环境和改善生态,核心是生态经济发展,目标是实现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全面、健康、持续发展。

二、生态城市建设的重大意义

从生态学的意义上讲,城市是以人为主体,由经济、社会和自然环境三个子系统构成的复合生态系统。生态城市建设是基于可持续发展的资源观、效益观、消费观而提出的一种全新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强调经济、社会、自然的协调发展和整体生态化。生态城市建设是改变传统发展模式和建设现代化城市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对于实现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建设生态城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生态城市是在卫生城市、园林城市、森林城市和环保模范城市等基础上发展形成的更高一级的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模式。生态城市建设不仅需要营造健康怡人的自然环境,还要具有生态高效的经济环境;不仅要有和谐高效的社会环境,更需要积极向上的人文环境。因此,建设生态城市丰富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涵,有利于促进环境质量与现代化进程协调发展,引导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前进方向。

2、建设生态城市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载体。生态城市建设不仅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更注重人类生活的提高、注重生态文明的培育。因此,建设生态城市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了新载体,能够推动生产力发展,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产业布局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人们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的转变,增强生态保护意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改善人居环境,实现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

3、建设生态城市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生态城市建设不仅注重经济效益,更加注重人类福利、注重复合生态整体效益。建设生态城市有利于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缓解可持续发展的压力,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弥补自然资源的结构性缺陷,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三、生态城市建设的具体措施

建设生态城市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在生态城市建设进程中,要注意处理好两个关系,把握好四个方面。

1、在生态城市建设进程中,要注意处理好两个关系。(1)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坚持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统一、互促双赢,是生态城市建设的应有之义。如果一味地追求经济发展指标,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发展,资源和环境将难以支撑,环境安全将面临严峻的挑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也就无法实现。保护生态环境也不能脱离经济发展去谈,必须靠发展解决生态环境保护中的问题。因此,既要努力克服重发展轻环保的问题,也要坚决防止一谈到环保就放慢发展、甚至不要发展的倾向,真正做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并进。

(2)正确处理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的关系。循环经济本质上就是一种生态经济,可以使资源能源得以充分利用,最大限度地减少废物排放,保护生态环境。传统经济对资源的利用常常是粗放的和一次性的,造成资源能源的巨大浪费,也致使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循环经济根据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三个原则,使得整个经济过程最大限度地减少末端处理,基本上不产生或者少产生废弃物。建设生态城市,一条最基本的原则就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

2、在生态城市建设进程中,要注意把握好四个方面。(1)培育生态文化是源动力。要培育和弘扬生态文化,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生态知识普及教育,包括科学的资源观、消费观和发展观,努力提高全社会可持续发展意识。要充分发挥舆论宣传和政府引导的作用,搭建各类宣传和创建载体,大力倡导破坏环境就是破坏生产力、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提倡节约和循环利用,把循环理念和生态意识渗透到千家万户,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努力在全社会形成提倡节约、循环利用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消费行为。

篇(5)

在城市化进程中人类曾受机械论世界观的支配,战天斗地与战胜自然,逐步忽略人与自然的关系,超越、凌驾于自然生态环境系统之上去考虑城市建设。自然生态资源、历史文化遗产被侵蚀破坏,使城市不堪重负,大有黑云压城城欲摧之势,严重地危害了人类的生存[1]P65。于是生态城市应运而生,成为全球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理想模式。生态城市系统建设需要系统理论的指导,应遵循系统的协同性、动态性、最优性、层次性等原则,实现良性发展。

1.协同性原则

1971年由联邦德国理论物理学家哈肯(H.Haken)提出协同学系统科学方法论,对当代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领域的健康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协同学是研究协同系统从无序到有序的演化规律的新兴综合性学科,它认为,系统的因子之间是处于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动态平衡当中的,当系统在受到外参量的扰动或系统内某一个或几个因子异变时,系统通常便会给出一定的响应。当扰动或异变强度较低时,系统处于相对稳定平衡状态,否则,系统处于不稳定平衡状态。

生态城市是一个复杂巨系统,将协同理论引入生态城市建设系统,对现有的城市整体发展的演化规律做出系统评价和综合研究,能科学、快捷地解决城市建设协同性的现实性问题。城市系统中的人、建筑、城市空间形象、自然环境等众多的系统参量在外环境参量的驱动下和在城市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协同作用下,以自组织的方式在宏观尺度上形成空间、时间或功能有序结构的条件、特点及其演化规律。对于城市的发展建设,就是要在动态中寻求平衡,在协同中得到发展。生态城市建设的协同性原则要求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增长和环境的保护三者之间的协同,也即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协同发展。

2.动态性原则

动态性原则就是要探索系统的内外联系及系统发展变化的方向、趋势、活动的速度和方式,还要探索系统发展的动力、应用和规律。动态性原则强调系统开放性。系统的开放性是指一个系统在接纳周围环境的同时与其周围环境也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即它既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又影响着外部环境,它们相互之间不断交换着物质、能量、信息。城市作为地球环境中的一个开放系统,在不断与外界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中取得可持续发展。

生态城市开放系统是一个耗散结构,只要能够从外部环境得到足够的负熵流,只要内部的熵增加维持在一个比较低的水平,城市将远离平衡态而表现出耗散结构系统的特征,城市将朝着进化的方向发展,城市生活将依然丰富多彩。按照熵定律的城市发展观,未来城市唯有步入低熵社会,我们才有可能构建富有生机和活力的城市人居环境,否则,我们将无法避免城市热寂的到来[2]P376。城市成为低熵社会的路径可概括为以下几点。其一,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保护良好的城市环境生态系统。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对象性关系,人不能离开自然界而独立存在;自然界的演变必然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因此,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必然要求可持续发展。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其本质是城市在满足当代人、后代人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的同时,不能超出生态系统承载能力的限度。其二,科学知识和信息是一种具有巨大潜力的负熵,因此,要实现城市社会信息化。其三,要控制城市人口,合理发展城市规模。

3.最优性原则

最优化原则是在一定条件下,改进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组织,以促使系统整体实现耗散最小而效率最高、收益最大的目标。同时,从系统的多种可能中选择最优方案,取得最优效果。要实现生态城市建设系统整体优化的目的,关键是实现系统的要素与要素之间、局部与整体之间的协调发展。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来说明。其一,实现生态城市系统的整体优化,即运用系统工程的方法进行生态城市系统建设,应考虑系统整体的最佳设计、最佳决策、最佳控制和最佳管理,在整体效益最优最佳的原则下,正确处理好局部与整体、眼前与长远的关系。使系统的整体性能得到优化,为整个系统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使整个系统的效益将产生质的飞跃,并以此保障生态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其二,要在选择和实施建设方案时,要求规划工作者尽最大努力,确保建设效果和尽最大努力确保生态安全,减少、杜绝破坏生态平衡的行为。在损害不可避免时,把此种负面后果控制在最小范围和最低程度,同时兼顾社会公益原则。其三,最优化原则要求在生态城市建设中,把优化思想贯穿于系统分析和系统实施的过程和各个阶段。

4.层次性原则

系统的层次性原理指的是,由于组成系统的诸要素的种种差异而使得系统组织在地位与作用、结构与功能上表现出等级秩序性,形成了具有质的差异的系统等级,即形成了统一系统中的等级差异性。系统的层次又是相对的,任何一个系统,一方面,它需要该系统中的要素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协同整合的统一系统。另一方面,它又是更大系统的子系统,它在这个更大系统中起着要素的作用,它构成了这个更大系统的基础。区域是城市生态系统运行的基础和依托,离开区域的自然和人文支持,城市就成了封闭的“孤岛”,城市与外界的物质、能量、人口、信息和文化等方面的交流就没有了畅通的渠道,城市生态系统的新陈代谢就难以进行,这样的城市是不可能实现生态化的[3]P24。生态城市作为城乡统一体,是建立在区域平衡基础之上的,而且城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只有平衡协调的区域才有平衡的生态城市。

参考文献:

篇(6)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前言

目前,在我国城市建设中,生态保护建设问题还比较突出,因为城市建设而导致生态破坏的情况时有发生,因此,进一步协调城市建设和生态保护建设工作极其重要。

2、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的现状

目前,我国进入了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而我国生态环境却在不断恶化。局部的改善,治理能力远远赶不上破坏速度,生态赤字逐渐扩大。主要表现为:水土流失严重。沙漠化迅速发展;草原退化加剧;森林资源锐减;生物物种加速灭绝;地下水位下降,湖泊面积缩小;水体污染明显加重;大气污染严重;废渣存放量过大,垃圾包围城市;生态破坏、环境污染本身就构成经济损失和财富流失。生态指标恶化已经直接而明显地影响了现期经济指标和预期经济趋势。1978年,全国城市数量为193个,2000年达到了667个,其中200万以上人口的超级城市13个,此外还有2万个建制镇。大面积的城市建设已经带来了许多问题。

3、生态保护是城市建设的当务之急

“城”是人们生存、生活、生产的基本环境,是发展经济的载体,有“城”才能有“市”。“市”是经济,“市”的发展反过来又是改善人们生存、生活、生产环境的动力与活力,促进“城”的发展。因之,城市建设从城市形成的那一天起就和经济发展、环境保护联系在一起紧密结合、相辅相成、不可偏废组成一个“生存链”。

3.1、城市建设的本质就是环境建设

如今,人们将环境分为三类,第一类为自然界的山川平原、江河湖海、生物植被;第二环境为城市(包括乡村)建设;第三环境为室内设计。由此可知,第一环境为自然(生态)环境;第二、第三环境为人文(人工)环境(这里包括千百年来历史文化的积淀和遗迹)。城市建设是协调人与自然关系提供人类生存生活生产、改善居住质量、发展经济的最基本且尽可能好的环境。因此城市建设的本质就是环境建设。

3.2、城市建设的目的就是创造一个社会进步、经济发展,自然资源保护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环境

随着人们对环境的层次认知越来越细,对环境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例如居住环境、生产环境、公共环境,公共环境又可分交通环境、景观环境、商业环境等等,人们不但要求有好的物质环境,而且强调有好的精神环境,即所谓的“硬环境”、“软环境”不一而足。

现代城市建设的关键,并不在于“建设”本身,就象一首好歌必须有好的曲谱,一出好戏必须有好的剧本一样,而在于有一个高起点、高标准、高品位的规划,而规划的核心、灵魂正是创造一个社会进步,经济发展。自然资源保护相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环境。

3.3、城市建设必须贯彻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其本质就是—环境保护

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其来源及本质就是环境保护。它包括生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性:不超越生态环境系统的更新能力,使人类的发展与地球的承受能力保持平衡;在保持自然资源的质量和其提供服务的前提下,使经济发展的利益增加到最大限度;资源在当代人之间及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公平合理的分配,可持续发展理论现在已成世界许多国家指导经济发展的总体战略。

4、城市建设中加强的生态环境保护的措施

4.1、建立健全考核机制

在城市建设中,其中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重要的内容,它是一项复杂的、系统的工程,必须融入各级政府部门所设立的建设目标中,通过分摊责任与义务而建立关于环境保护的考核机制。通过严格实施环境考核机制,对城市环境进行考核,并且对各级政府部门的环境工作进行评价,这样可以促进生态环境保护的进展过程,同时,加强了生态环境保护的力度。

4.2、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

协调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可以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来加强生态城市建设。首先,应该由相关的科研单位对生态环境进行仔细研究和分析,给城市建设提供一些有意义的、有针对性的措施,以此作为城市建设的理论依据;其次,在科学发展观的前提下,将生态环境保护纳入城市规划,鼓励科技创新,从而在加强城市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上,加大对环境资源的合理利用;再次,在生态城市建设中,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将生态环境保护作为一项重要的科学研究项目;最后,加强关于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专业人才培养,使环境保护人员能够提高各项能力,为保护生态环境打下基础。

4.3、建立生态环境保护监督机制

在城市建设中,保护生态环境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同样,对于这项任务的监督也是必不可少的。监督部门通过分工合作的方式进行分级管理,促使城市建设的相关部门将环境保护的计划积极落实到实处,以此推动生态环境保护的建设。

4.4、优化资源配置

城市要实现全面发展,需要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和建设,其中,城市的生态环境与城市的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的建设是联系在一起的,要协调好生态环境与整个城市建设的关系,才能维系好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4.5、加大环保知识的宣传力度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更需要社会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因此,从普及环保知识做起,加大关于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培养大众的环保意识,这是一个有效的预防措施。其途径:一通过社会媒体,对环保加强宣传;二通过建立相关网站,对环境保护加大宣传力度;三开展关于环保的舆论和科普宣传活动,不仅增强了人们对环保的认识,还增加了人们自觉环保意识。

5、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5.1、科学分析城市规划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促进城市规划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在现代城市规划学科的发展中,城市生态环境构建理论的重要性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城市规划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分析成为了现代城市规划工作开展的前提与基础。城市规划建设活动中不可避免的会对原有生态环境以及生态平衡产生影响,其需要在城市规划中更多的考虑规划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现代生态环境理论为基础、以城市规划发展目标为重点,科学的开展城市规划工作。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城市规划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得到缓解,使城市规划工作中更多的关注生态环境现状与保护,为城市宜居水平的提高奠定基础。

5.2、了解城市基础生态环境现状,促进城市规划的科学开展

在现代城市规划建设中,应首先对城市基础生态环境现状进行调查。以此为基础指导城市规划中对生态环境的关注、指导城市规划中相关生态环境保护技术与理论的应用。立足与城市生态环境基础现状、关注城市规划需求,以城市规划中生态环境理论为中心实现城市规划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

5.3、针对现有城市建设工程进行生态环境理论的运用

针对城市规划中生态环境理论运用的重要性,现代城市规划建设中应对现有在建工程进行生态环境理论的运用。在原有城市江边、湖边的休闲建筑中加强环境保护设施的运用,同时注重植被保护设施的设置,减少人员活动对水环境及植被的影响。另外,在城市会现有建设工程中,还应注重植被景观、绿化等配套工程的设计与应用。将生态环境理论切实落实在城市建设与规划工作中,促进城市会话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6、结束语

在今后城市建设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注重进行生态环境的保护,另一方面,在城市规划建设的过程中,要进一步协调城市建设和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

篇(7)

Abstract: China is in the period of rapid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city abnormal expansion. Negative effects of mega city structure development facing the most serious. For example, the city traffic jams drought, floods and other disasters, serious deterioration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he haze weather, the greenhouse effect. Ecological landscape is the effective method to improve the city environment. Therefore, to explore the ecological landscape techniques and principles have been imminent.

Keywords: ecological deterioration, groundwater, rainwater collection, wetland landscape

中图分类号:TU984.11+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我国近些年发生的一系列城市生态恶化的事件,已经让人们从城市化建设的浪潮中警醒。以俞孔坚老师为代表的一些学科领头人所宣扬“绿色革命”正是可以挽救现在这种生态恶化的强心剂。这里从生态景观的角度去分析和探索可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分析如何将生态雨水收集系统运用在城市的景观设计当中,尽可能营造舒适,怡人,赏心悦目的生态景观。

1.1生态雨水收集系统

所谓生态雨水收集系统的概念是相对于目前我国巨型城市地下的雨水管网建设而言。这个概念的提出是针对近些年发生的一些重大的生态事故,利用生生态系统去合理的收集与储存雨水。这种手法可以有效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既能及时的补给地下水资源,储存一定量的淡水资源,又能避免城市洪涝灾害的发生。

1.2生态雨水系统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体现

针对这些城市的生态问题,生态雨水收集系统的目的和宗旨就浮出了水面。其最重要的任务是将淡水资源及时的保存,不仅充分对地下水资源及时的补充,而且还能对储备的雨水加以利用。将这样的一套生态雨水的收集系统取代城市的雨水管网,是可以避免许多尖锐的城市生态问题。

2.2.1湿地

湿地指天然或人工形成的沼泽地等带有静止或流动水体的成片浅水区,还包括在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水域。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全球三大生态系统,在世界各地分布广泛。湿地生态系统中生存着大量动植物,很多湿地被列为自然保护区。湿地的主要的特质有1、以水生植物为主。2、底层土为湿土.这两点特征就说明了湿地有着很强的吸附和过滤的功能。就像是天然的海绵,不仅可以吸附大量的雨水,还可以对污水起到过滤和自净的功能。这是天然的植物的土壤与水的混合的作用。

从景观设计的角度去考虑这样的生态雨水收集系统,湿地便成为嫁接景观与生态雨水系统最好的纽带,是打造小生态系统最好的平台。让雨水可以直接渗入到地下水区域,并且还具备净化水体的功能。这样在城市中通过增加这样的湿地的数量,点面结合使之成为城市的绿肺,借此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这个看似简单的手法却可以成功解决上述诸多严峻的生态考验。

1.3湿地景观的设计手法和原则

用人工手法营造湿地环境主要有生态的池糖,稻田,小面积的水库。但是仅仅这样的纯自然的景观效果未必能达到大众的审美需求,人们会觉得过于生态,人对于缺乏人工痕迹的场地是有一定的排斥,认为场地不具有亲和力。那么对于这些池塘,稻田等小湿地环境,如何从景观设计的角度上对场地进行提升便是此处研究的重点。这里将用于提升湿地景观的要素大致分了三类。小品和雕塑、木栈桥、生态的铺装。

1.3.1小品与雕塑

小品和雕塑是景观设计中常用的设计手法,是为了提升空间的品位和提升景观的档次和形象的点睛设计。在传统的城市雕塑的设计中可能会更多的去考虑细节的雕琢和尺度的大小,以及材质的运用。也就是设计更多是从本体出发。

在湿地的景观中,由于呈现出来的是大面积的原生态形象,是一种缺乏“人味”的场所,因此,小品和雕塑的合理布置就显得尤为重要,它们不仅是对场地景观效果的提升,更是让场地环境变得更加富有亲和力,吸引更多的市民在这里驻足,休憩。

另外,湿地景观中的小品和雕塑的类型和传统的城市景观设计中的雕塑类型的不同在于其所处的环境。湿地景观中的雕塑小品所处的大环境是一种纯自然生态的湿地。和城市中遍布人工痕迹的景观是有着完全不同的感觉。试想一下在原生态的环境中放置一件非常具象的“大卫”雕像,这样的画面会显得格格不入。湿地景观中的小品和雕塑的设计更多不是突出自身的造型和细节,而是为了烘托整体的场地生态环境,也许是简单的一种色彩,或是简单一种线条,融合在场地中就显得格外的富有生机,简单的一种手法就使整个场地空间变得灵动,富有生机。

因此,湿地景观中的小品与雕塑有着自身的特质,它的设计主要是围绕着如何将原生态的场地变得富有生机,更加有亲和力这些角度出发。依附于环境,却又靠自身新颖的特质去提升环境。

1.3.2 木栈桥

木栈桥在湿地景观运用较为普遍,它的合理运用可以打造良好的景观效果,还能更好的为人服务,方便市民亲近大自然,感受大自然。这些要素是木栈桥设置的宏观原因。从微观上看但木栈桥根本的作用是为湿地景观提供生态的步行要道,成为重要的交通纽带。在湿地的生态景观中,场地的地表几乎覆盖全部是湿土和水,人们很难在其表面行走。因此,在以人为本的原则下合理布置相应的木栈桥。这样就为人创造了在湿地景观中穿梭的路线。

木栈桥的主体结构主要分为钢结构的支架、防腐木的桥面以及钢架或木质栏杆三部分。这种结构的优点在于,轻荷载,又十分的牢固,可以保证人身的安全。另外防腐木这种材料本身就是一种自然的材质,因此木栈桥的植入可以与湿地环境很好的融合,它更是一种人工与自然结合的产物,增加了湿地景观的人工要素,更加具有亲和力。

1.3.3 生态的铺装

生态的铺装的作用与木栈桥有异曲同工之妙,也是为行人提供行走的交通路线。只不过木栈桥是一种构架,而生态铺装使直接作用于地表。

生态的铺装是不同与城市建设的硬质铺装。它的特点就是不切断地表与地下的联系,为人提供活动与行走的空间。而城市的硬质铺装使几乎完全阻断了地表与地下的联系。这点也是城市生态建设中最为棘手的问题之一。例如,硬质的河床与河堤,硬质的柏油马路,石材的铺装。这些日常生活经常运用的建设手法都属于硬质的铺装。

生态的铺装是有间隙的,是可以保证雨水的渗入。这就完全打破了传统铺装的手法了。首先是垫层中,像混凝土垫层这种硬质的垫层就不复存在。另外垫层的厚度也相应减少,保证垫层的通透性,使得地表可以良好的呼吸。其次是地面的处理,同样相应的水泥,柏油路面就会相应的减少,取而代之是卵石,碎石,或是有间隙的石板与草坪的结合。将这些元素的铺装重新组合,会有着良好的视觉感官和趣味的体验。

因此,生态的铺装也是湿地景观的造景手法中重要的手段。

3.1结语

我国未来城市的生态建设任务还十分艰巨,仅仅表面上做文章是难以解决城市生态的问题。生态的雨水收集系统和湿地景观要想在城市中普及还需要相当漫长时间,光靠一些学者与设计师呼吁和倡导是很难普及的。是需要全社会共同去认知和接受。这就需要现代城市生活的公民从价值立场,从生活习惯上彻底的改变。彻底的将现在的城市化建设。每一位公民都应当树立起这种决心和责任。为我们的后代留下一片蓝天。

参考文献:

篇(8)

二、绿地生态建设策略

实验区具有着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区内绿地生态资源丰富,绿地类型多样。通过对实验区河流水系、季风和城市布局等城市特征研究,我们提出“理水、引风、布园、赋意”的绿地生态建设策略。从不同的角度、视野挖掘地域特征对绿地布局的影响,构建与实验区城市特征相辅相成的城市绿地生态体系。

1.策略一:“理水”

“理水”即充分利用河流水系,通过打造亲水性的绿化开放空间建设,形成滨水绿化格局。实验区内河流水系资源丰富,区内汇集丈八沟、小清河、高路河、梅河、黎明河、杜公河等多条水系。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由南至北蜿蜒流过。实验区河流水系生态效果显著、景观价值凸显,是城市绿地生态体系的精华所在。规划依托南水北调干渠、小清河及其两侧的公园和防护绿地形成“X”型绿廊,打造绿地生态网络核心骨架,形成蓝绿交织、相互映衬的两条重要滨水景观带。绿地生态建设以河流、湖泊为依托,成线形或环形布置,既可以使得整体景观具有典型的地域特征,又可以避免集中大规模建造绿地造成的土地资源浪费。另外,城市绿地与水体的结合不但使绿地承担了对水体的内向保护作用,还承担外向的城市功能。绿地功能变得更加综合、动态化,与水体的结合不再局限于对于单一场地的纯粹艺术化造型而且承担起更多的城市功能。亲水的体验对人的吸引力也使得水岸城市空间更具活力。

2.策略二:“引风”

“引风”即根据城市季风的特点,合理布局绿地,构建城市通风廊道。实验区绿地布局根据城市主导风向系统性地分析城市功能和生态要求,在区内逐步建立合理的生态廊道体系,将城市生态腹地的凉爽、洁净空气,引入城市内部,稀释城市混浊的不健康空气,从而有效降低城市的污染,还城市一个清新的空间。实验区主导风向为夏季东南风,冬季西北风和东北风。城市的氧源绿地分布在西北角、东北角和东南角为宜。城市东北角的湖泊处于盛行风向的上风向,可成为实验区优质的氧源绿地。南水北调水系和小清河组成“X”型绿廊、新G107两侧绿地与盛行风向构成较小偏角,构成了整个实验区的通风廊道。城市道路、滨水及带状生态绿地是城市绿地的主要通风廊道,特别是带状绿地的方向与该地夏季的主导风向一致的情况下,可以将城市郊区的气流趁着风势引入城市中心城区,为炎夏的通风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而在冬季,大片树林可以减低风速,减少风沙,改善气候。另外,“引风”能有效地缓解城市内部的热岛效应,促进城市与的物质、能量流动,使生态系统得以恢复和完善,有益于城市中人和动机物的生存。

3.策略三:“布园”

“布园”是根据城市不同的功能组团,均衡布置各级城市集中式公园,构建布局合理、特色突出、类型丰富、生态效应显著的城市公园绿地体系。根据城市结构和用地布局,实验区城市集中式公园绿地由大型公园和小型公园共同组成:大型公园:结合现状绿地及水系节点建设内容丰富,设施完善的大型综合性公园,满足公众开展各类户外活动和游憩需求。根据实际需求及建设条件形成儿童公园、植物园、风景名胜公园、游乐公园等丰富类型的专类公园。小型公园:在居住社区范围内集中设置的公园绿地,形式灵活多样,满足居民日常生活休闲、游憩等功能;在城市道路之外设置相对独立、规模较小的街头绿地,形成街道广场、小游园等,满足市民日常散步、健身等户外活动需求。

4.策略四:“赋意”

“赋意”主要是在城市绿化建设中体现传统文化风貌特色,与历史文化和传统风貌保护相结合,实现现代化城市发展与历史文化环境的相互融合。实验区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风貌和航空科技特色,绿地建设融自然景观特色和人文景观特色为一体,突出航空科技特色,打造环境优美的生态智慧航空大都市主体实验区,塑造实验区独特的城市风貌,为实验区城市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在历史文化方面,针对实验区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址的特点,通过历史节点的塑造和串联,以及周边城市新建区域的协调,形成独特的历史人文的景观特色。在航空科技方面,航空会展交易中心、航空会展、全球交易中心等大型商业文化设施及街头雕塑、小品、展览的设置充分体现实验区独特的航空科技文化特征,使航空产业及其科技展示成为城市征鲜明的标志性景观。

三、绿地生态系统构建

通过上述绿地生态建设策略,实验区绿地生态系统以绿廊相依、绿道相连、绿核均布为布局特色,形成“一环、两轴、两带、三心、多园均布”的绿地生态结构。“一环”:围绕城市外环形成的100~400米绿带形成实验区生态屏障,构成环形的生态隔离缓冲区。“两轴”:以南北方向的国道和东西方向的城市干道组成的城市生态景观廊道。生态景观廊道具有生态和景观双重功能,是指具有生态功能的城市绿色景观。建立生态景观廊道既是对城市景观的充分利用,又是解决城市景观破碎化的重要措施。“两带”:“X”型绿廊,依托南水北调干渠、河流水系及其两侧的公园绿地和防护绿地构建实验区内核心的生态网络骨架,形成实验区内主要的滨水景观带。“三心”:在北区、东区和南区打造三大全市性综合公园,分别是森林公园、生态公园及古城公园。充分利用实验区内的自然和人文资源,结合自然景观、文物古迹来打造城市公园,既保护了本地的生态、人文环境,又避免因新开发城市公园造成的资源的浪费。“多园均布”:由综合公园、专类公园以及众多块状的社区公园、街旁绿地共同构成的生态绿核,体现地域特点及文化特色。

四、绿地生态廊道建设

绿地生态廊道作为绿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成为实验区生态建设的重要基础。绿地生态廊道是一种线性绿色开敞空间,是由那些为了多种用途而规划、设计和管理的线性要素组成的土地网络,是公园、自然保护地、名胜区、历史古迹及其他绿色资源与高密度聚居区之间进行连接的开敞空间纽带。绿地生态廊道可以全面提升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完善城市功能,强化地方风貌特征,提升发展品分位,是生态绿地区域统筹与生态共建的一种体现。绿地生态廊道从乡村深入到城市中心区,有机串联各类有价值的自然和文化资源,兼具以下功能:生态功能:可以保护自然与半自然环境,为植物成长和动物繁衍栖息提供充足的空间,为动物迁徙提供通道;为都市区提供通风廊道,缓解热岛效应;结构性加强城市景观的整体性与连通性,以防止被无序的城市扩张吞噬;社会功能:为人们提供更多亲近自然的空间,可进行户外运动和交流创造长期社会价值;文化功能:通过将各类有代表性的的文化遗迹、历史建筑和传统街区串联起,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经济功能:不仅能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还能提升附近地块经济价值。根据实验区城市建设需要,我们在区域绿地生态廊道的基础上增加城市绿地生态廊道、社区绿地生态廊道,构建区域—城市—社区三级绿地生态廊道体系。三级绿地生态廊道体系的同类型廊道网尽可能地成为连续的整体,各类型段落性的绿地生态廊道需通过其它类型绿地生态廊道相连,构建连续性、网络性、整体性的绿地生态廊道网骨架。实验区的城市绿地生态廊道以建设都市型廊道为主,以郊野型廊道为辅,共规划有33条城市绿地生态廊道,其中郊野型9条,都市型24条,总长度达到350公里。

篇(9)

Abstract:: In the 21st century, environmental issues are increasingly serious. The concept of eco-city construction is in line with the requirement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is paper firstly illustrates the basic concept and building contents of eco-city. Then various issues of importance during Chinese eco-city development are further researched. Finally, baed on these eco-city issues,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bout housing, transporting, green economy and legal system are proposed in the paper.

Key words:eco-city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TU984.1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当今世界各国城市问题严重,主要表现为城市的住宅问题、社会问题、交通问题、污染问题、灾害问题等。这些问题一直困挠着人类,导致城市生活质量、城市健康状况遭到破坏,已经引起各国的政府决策者,以及从事该方面研究的学者们越来越多的关注。生态城市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在大力推进城市化的过程中,推进城市的生态化建设,是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向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的必然要求 。

本文首先从生态城市的基本概念和建设内容出发,引出了国内目前生态城市建设的现状和所面临的诸多问题,然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建设性的解决方式。

1、生态城市的概念与内容

生态城市是指为追求人类和自然健康和活力的城市,即符合生态规律、结构合理、功能高效和生态关系协调的城市。生态城市应该是生态环境能够得到较好保护的,经济发展能够得到较好、快速增长的,同时还能够促进社会进步的一种城市建设方式。

按照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的“生态城市”定义,生态城市是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技术、文化与景观充分融合。人与自然的潜力得到充分发挥、居民身心健康、生态持续和谐的集约型人类聚居地。

2、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现状与问题

2.1中国生态城市建设现状

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生态城市建设开始起步,江西省宜春市作为我国第一个试点生态城市,1986-1991年开展了一系列生态城市规划建设并取得了良好的环境效益。近年来,上海、天津、哈尔滨、扬州、常州、成都、张家港、秦皇岛、唐山、襄樊、十堰、日照等市纷纷提出建设生态城市,海南、吉林两省提出了建设“生态省”的奋斗目标,并开展了广泛的国际合作和交流。2007年11月18日,总理与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共同签署了在中国天津建设生态城的框架协议,将在未来进行一系列的生态项目建设合作,标志着我国开始走向新一轮生态城市建设阶段。

2.2我国生态城市建设存在的问题

(1)政府对生态城市建设不够重视。城市生态污染问题依旧严峻,水、空气污染严重,大中型城市“垃圾围城”现象突出,废弃品缺乏科学的分类收集与再回收。这些问题关系到城市未来的存亡。我国部分地区在建设生态城市过程中目标模糊,不深入分析自身的条件和潜力,建设过程中生态目标向经济利益妥协,使得城市生态环境问题依然得不到解决。

(2)生态城市建设指标不完善。我国目前具体的建设指标主要遵循国家环保总局在2003年公布的《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试行)》(于2007年修订),生态城市指标设置过于简单,不够细化,如何通过与各国生态城市指标的对比找出自身评价体系的不足,是我国未来生态城市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

(3)生态环保缺乏公民的参与支持。生态理念要在政府与公民中自上而下达成共识。单纯为了政绩和创收,将生态城市做成一种表面的“时尚工程”会加剧公民对政府城市建设战略的迷茫与失望。

(4)生态城市建设的目标缺乏项目支撑与引导。同时缺乏保障项目实施的相关政策,使得生态城市建设缺乏方向。一方面是因为生态城市规划缺少针对性的法律保护,使得许多项目在运营时举步维艰。某些生态城市建设缺乏理性认识,项目投资主体和合作设计公司缺乏沟通,在发现问题时往往无法明确责任。另一方面,高能耗、高排放的传统产业仍占据主导地位。一些城市准备开发建设的生态区、生态园往往因缺乏明确的体系引导与政策扶助而相继流产,造成了大量资源的浪费。

(5)法制建设不完善。当前我国在生态城市构建的法律保障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已经基本建立从城市设计规划到城市建设再到环境侵权事件应对办法的完整法律体系。然而生态城市建设的法律保障方面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已经严重制约了我国生态城市的发展。这些问题包括:执法机构缺乏独立性和权威性、环境违法成本过低、公民维权途径艰难、城市设计规划不合理。

3、生态城市建设的对策与措施

以可持续发展为本质特征的生态城市是现代城市发展的高级阶段,是依托现有城市,根据生态学原理,应用现代科学与技术等手段逐步创建,在生态文明时代形成的可持续发展的人居新模式,得到了世界各国的广泛接受与大力推崇。从国外生态城市建设的实践中,我们可以得到如下启迪:

(1)发展混合性居住。允许各种产业活动与生活居住在空间上的融合,间接减少人们固定式的出行总量,不仅可以节约更多的土地用于基础设施、生态绿地建设,而且可减少小汽车的使用比例。

(2)大力发展绿色交通。绿色出行是未来城市缓解交通和生态压力的重要手段,绿色交通的核心是在保证出行便捷高效的前提下,以步行、自行车、公共交通作为出行的主要方式,在减少污染物排放的同时也能带来长期稳定的经济效益。绿色交通的效率提高,公民就会更加自主地选择绿色出行的方式。

(3)绿地规划要从多层次入手。丰富绿色空间的内容和形式,提高社区绿色空间的质量,以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指标。利用道路、建筑空间发展城市线性绿带,以长距离的绿色休憩空间加强城市与自然的融合。完善湿地生态规划,对于遭受自然灾害或人为破坏的绿地系统要进行及时的补救。

(4)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扩大新能源、新技术在各生产领域中的应用范围,吸收学习国际先进的环保技术,实现新能源、新技术的自主研发,防止清洁能源生产带来的二次污染和产能过剩。制定扶持参与循环经济模式的企业与个人政策。完善废弃物的再循环再利用,继续扩大第三产业在国民生产中的比重,全力落实垃圾分类收集和垃圾资源化处理,实现垃圾处理过程中的物质能量再循环利用。

(5)公民参与是我国城市建设的重要环节。随着公民素质的提高,对于城市生活更加健康、宜居、人性化的要求会越强烈,集思广益,听取不同的声音和反馈,对于政府生态城市建设的战略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公民的意识与需求得到肯定,就会更好地投身于生态城市建设的环节中,拉动生态项目、循环经济,投身绿色生态生活。

(6)建立完善的法制建设。国家除了要制定政策为生态城市建设提供支持外,还要建立有效的法律法规予以保障,法规的制定要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通过科学的调研与分析,囊括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各个环节。

4、小结

生态城市建设是一个长期的、渐近的过程,也是工业化、城镇化之后城市发展的新目标、新要求。我们应该在实践过程中,在遵循科学的机制原则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根据各地特色制定可行的方案,同时保持强大的法治化执行力。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生态城市建设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李志刚. 生态城市建设问题研究[J]. 吉林农业, 2011,256(6).

[2]曲畅. 完善我国生态城市的法制保障[J]. 环渤海经济瞭望 2011(5).

篇(10)

目前,唐山市生态环境形势十分严峻,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破坏程度在不断加剧,资源衰竭与浪费相当严重,迫切需要城市的生态建设。

1 生态城市

城市是人类在自然环境基础上,建设发展的以人为核心的人工生态系统,是人类生活和生产的主要场所。生态城市则是人类在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长期探索过程中,所提出的关于城市发展模式的一种理想形态。它是一个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保护3者保持高度和谐、技术和自然达到充分融合、城乡环境清洁、优美、舒适,从而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类的创造力、生产力,并促使城镇文明程度不断提高的稳定、协调与永续发展的自然和人工环境复合系统。

城市生态建设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不仅事关亿万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而且是一个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面对中国未来巨大的城市化前景,北京大学景观规划设计中心主任俞孔坚教授前瞻性地提出了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的十大战略。通过这些景观战略,建立大地绿脉,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基础设施。

2 国外生态城市建设案例

2.1 澳大利亚的阿德雷德

阿德雷德(AdelMde)是澳大利亚南澳洲的首府,整个市中心都被公园绿地包围,徒步的可达性很强。通过以下5个方面实现生态城市的目标:使用本地的材料和本地能源、空气和水流以达到最好的效果;将自然生态系统融入城市地区、引入本地的野生动植物、提升城市公共空间;使用植被控制城市小气候――以稳定温度和湿度;通过创造欢乐的社会环境,增强社区生活和社会人际关系;支持创新文化,使人们能繁荣和发展创造潜力,并使用新技术改善建筑的宜居性。

2.2 新西兰的生态城市建设

1993年,Waitakere是新西兰第1个完成21世纪议程的城市。21世纪议程是1个相当庞大和复杂的文件,其关键是采用可持续发展的整体战略,尤其是认识人类、环境和经济之间的密切关系。Waitakere市的生态城市蓝图最终由社区居民而非市议会实现。

2.3 丹麦生态城市建设

丹麦生态城市1997~1999项目是一个内容十分丰富的综合性项目。该项目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人口密集的IndreNorrebro城区进行,区内有3万人。其别具特色的内容包括:建立绿色帐户。绿色帐户记录了1个城市、1个学校或者1个家庭日常活动的资源消费,提供了有关环境保护的背景知识,有利于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

2.4 巴西的库里蒂巴

位于巴西南部的库里蒂巴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接近生态城市的城市。其是公共交通发展受到国际公共交通联合会的推崇,废物回收和循环使用措施以及能源节约措施,也分别得到联合国环境署和国际节约能源机构的嘉奖。库里蒂巴的城市开发规划有着独特的做法:沿着5条交通轴进行高密度线状开发,改造内城;以人为本而不是以小汽车为本,确定优先发展的内容;增加公园面积,改进公共交通。

2.5 德国的埃尔兰根

德国的埃尔兰根(Erlangen)是一个只有10万人口的小城市,从20世纪70年代起,就开始了生态城市建设,在城市发展发展决策中同时考虑环境、经济和社会3方面的需求和效益。埃尔兰根的主要做法包括:在景观规划的基础上制定可持续发展总体规划,高度重视重要生态功能区的保护,在城区内及周边地区建设更多的绿地和绿带,在城市区域规划中充分尊重生态限制,确保经济和社会在生态承载力范围内快速发展,广泛开展节能、节水活动,采用多种措施防治水、气、土壤污染,实行步行、公交优先的交通政策,确保行人、自行车与汽车享有同等权利。

2.6 日本的九州市

日本的九州市提出的“从某种产业产生的废弃物为别的产业所利用,地区整体的废弃物排放为零”的生态城市建设构想,包括了环境产业的建设、环境新技术的开发和社会综合开发3个方面的内容。千叶新城从规划开始就以建立生态型城市为主要目标,采取了生态原生态与网络化兼具的开发模式;大阪强调利用大量最新技术措施来达到生态城市建设的可能。

2.7 新加坡

新加坡是世界著名的“花园城市”。新加坡人有着强烈的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观念,倡导天人合一。新加坡城市规划中专门有一章“绿色和蓝色规划”,充分利用水体和绿地提高新加坡人的生活质量。在规划和建设中,特别提出了如下内容:建设更多的公园和开放空间;将各主要公园用绿色廊道相连;重视保护自然环境;充分利用海岸线并使岛内的水系适合休闲的需求。

3 案例总结和分析

上一篇: 村委党风廉政工作计划 下一篇: 生理科学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