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12 21:04:40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高一化学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作者:白鹤龙 林海 赵仑 陈瑞战 单位:长春师范学院化学学院 长春市第十一高中
目前,高师化学专业的实验内容过分强调各学科的独立性,与中学化学教学实际相脱节,高师化学专业的实验教学状况急需改变,因为它关系到为广大中学培养高素质师资的大局。在新课改全国范围内推行的局面下,高师实验课教学面临着更大的挑战,所以改革势在必行。构建新的课程结构体系目前,化学专业课程的门类很多,有的课程内容重复,缺乏整体优化,这样不仅使学生的负担过重,而且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完整[3]。所以针对传统的四大化学,我们应重新审视化学专业分支学科,渐渐地模糊各学科间的界限,改变以学科的观点来编制课程内容的做法,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强化学者的知识结构优。首先是“删”,即根据人才需求、培养目标、就业结构等,删除某些课程中某一部分的内容。其次是“并”,就是合并几门课程中重复的部分。再次是“减”,主要是指压缩课程内容,减少必修课程的学时,增加能力和职业教育等素质教育课程。最后是“增”,主要是指增加前沿性、综合性、创新性等课程。创立探究教学模式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科学家的探索过程在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基础教育化学新课程将科学探究作为改革的突破口,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顺应了时代潮流[4]。该教学模式主要分为实验准备阶段、实验实施阶段、实验结束阶段。(1)实验准备阶段。学生将基本理论学习后,在实验开始前2周,布置给学生该实验的实验范围及需注意的实验问题,给学生一周的时间,进行资料查阅、确定课题、方案设计,审查合格的实验设计方案,列出实验药品交实验员准备,不合适的方案返给学生重新修改。(2)实验实施阶段。学生根据本组设计方案进行准备、实验、观察、记录。记录实验数据。经过自己的实验通过计算、分析、比较,初步得出实验结果。同时,教师巡视、检查、指导和示范实验的各环节。(3)实验结束阶段。教师结合学生的实验操作情况和初步的实验结果,评价实验的各个环节,抽选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最后,教师推荐一个或者几个比较好的实验设计方案。
在“化学教法实验”课程中,对中学化学实验内容进行深化、挖掘,拓展实验课程内容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最佳途径。(1)将某些来源于生产生活的情景素材设计成探究性实验,如不法商贩将自来水装瓶当作纯净水卖,欺骗消费者,谋取暴利。针对素材,设计成“鉴别真假纯净水的探究性实验”。(2)将“操作难度大的实验”设计成探究性实验,如,“电解水的实验”,很难做成功,设计成“电解水实验最佳条件的探讨”。(3)将“一些由于条件所限无法做到的实验”设计成计算机模拟探究性实验,借助多媒体技术完善实验体系。优化教学方式新课改的核心任务是改变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形成旨在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性的学习方式。为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使教学技能得到明显提高,我们优化了“化学教法实验”课程的教学方式进行[5]。(1)将教师讲解、演示的实验适当地改为抽选学生讲解实验,在实验进行的前一周,做好安排,在实验时随机抽选3名学生讲解实验原理、步骤、成败关键,最后由教师补充、完善。并选定1名学生演示实验。(2)将封闭式实验改为开放式实验,即实验室、实验时间、实验内容开放。
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为此,我们在“基础化学实验”课程教学中制定了新的评价体系,加强对学生实验的各个环节的考核,对学生进行了全面评价。该评价体系包括平时实验成绩(50%)、实验操作考试成绩(40%)、实验笔试成绩(10%)三个部分。平时成绩包括出勤、回答问题、实验讲解、实验演示、实验操作以及实验报告书写情况等;实验课程结束的最后一周进行操作考试,主要包括实验仪器的组装、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实验笔试主要考察学生对实验目的、操作过程、理论知识和注意事项的考查。评价方式主要是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实践表明,这样的评价体系增强了学生积极参加实验活动的主动性,从而保证了实验教学的有序开展。总之,高等师范院校要根据实际制订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化学专业的实验教学改革,要与基础教育的课改相适应,符合国家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要求。真正做到通过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学生的个性,为化学教育走素质教育之路发挥出独特的功能。
1.2实验教学内容陈旧目前开设的生物化学实验仍以沿袭多年的验证性实验为主,与临床工作实际相差太远,学生只需按部就班操作即可完成,忽视了对基本操作技能的训练,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体会不到生物化学在医学中的实际应用价值,导致对学习这门课程缺乏兴趣,认为生物化学枯燥乏味,用处不大。
1.3学生动手机会少,基本操作技能差由于实验课时较少,学生人数较多,为了保证授课内容,对于稍微复杂的操作,教师一般在课前就把设备、仪器、耗材等实验用品准备好,学生在实验中机械的模仿老师的操作即可得出实验结果,根据不了解其中的原理,而且课后实验室很少开放,这样学生的动手机会就很少,基本操作技能不能得到很好的培养。
2实验教学改革
2.1改革实验教学内容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理论和实验技术更新日新月异,实验课教学也要顺应学科发展,结合本校实际情况,跟据生化实验的教学目的,在强调离心、电泳、比色、含量分析等生化基本操作的基础上,结合生化学科发展动态以及临床工作实际的需要,完善生化实验教学内容,将生物化学实验项目进行重新筛选,注重结合临床医学,减少落后的单纯验证性实验,加强探索性和综合性实验,比如:鸡血细胞DNA的提取纯化与鉴定,从鸡蛋清中提取某种蛋白成分,检验几种市售品牌奶粉的蛋白质含量等。具体做法是将学生分成若干实验小组,每个小组3~5人,由每个小组自主进行实验设计,包括实验目的、材料、仪器设备、实验流程等,在指导教师审查修改通过后,在老师指导监督下做好实验各项准备及实验工作,最后根据实验结果撰写完整的实验报告。这些设计性、综合性实验能够让学生体会到生物化学实验的乐趣,理解生物化学实验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全身心投入到生物化学的世界中。此外,在实验课教学的时间安排上,根据实验项目灵活地安排课时,充分利用周末和晚上的时间开放实验室,并配备实验指导老师,增加学生进行实验操作的机会。通过这些措施,使学生加深对生化理论的理解,掌握生物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综合实验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
2.2改革实验教学手段方法随着多媒体教学的推广应用,将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开展多媒体实验教学,通过视频、图像、声音和动画等多种媒介,把复杂抽象的概念、实验原理和操作方法形象生动的展现出来,对学生的理解掌握大有裨益,从而提高了实验教学效果。此外,生物化学教研室运用信息技术开发生物化学虚拟实验平台,对于不具备条件开展的生物化学实验以虚拟实验的形式进行模拟,虚拟实验不受实验条件的限制,对实验教学是非常有益的补充,可以让学生及时了解生物化学前沿技术,开拓学生的视野。
2.3改革实验考核方式改变过去单纯考核理论内容的做法,将生物化学考核改成两部分进行,理论考核成绩占70%,期末实验考核成绩占30%。实验考核根据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评分:实验课出勤率占10%,实验报告占30%,基本无机化学是医学检验专业学生的第一门化学基础课,它在化学学科中处于基础、母体地位,可以为后续课程如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生物化学及部分检验专业课程的教学提供必备的知识基础。另外,作为入门必修课,无机化学的学习是学生建立专业思想和专业素质的重要阶段,不仅能让学生明确化学和医学的联系,而且技能考核(比如:移液管、移液器、离心机、分光光度计的使用等)占30%,综合实验能力占30%,其中实验设计占10分,操作考试占20分,考试前两周教师规定考试范围和要求,开放实验室让学生动手训练。考核时学生当场抽签,根据题目内容完成从准备到具体操作的整个流程,老师根据学生在实验各个环节的表现作出评分。
宿舍是学生生活、学习和活动的重要场所,学生宿舍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宿舍文化具有潜移默化性、流行性、思想行为真实性等特征,对学生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法律观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谓学生宿舍文化,是在文化的基础上随着新时代的发展需要逐渐形成的一种新型文化,以学生宿舍为载体,以宿舍学生为主体,以物质、认知及制度等为内容,涉及宿舍活动的价值规范、行为准则、公众意识和生活习惯等方面,是经宿舍成员共同建立和长期形成的一种极富凝聚力的文化氛围。
大学生宿舍文化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涵:物质文化,主要指宿舍器物种类的选择、位置摆放、装饰形式及环境卫生习惯等;制度文化,主要指宿舍内部管理规章制度的建设和执行情况,诸如宿舍公约、宿舍条例等;行为文化,主要指宿舍主体成员间的行为习惯和行为方式;精神文化,主要指宿舍文化活动中,主体成员间形成共同理想、共同追求、共同价值观念的群体形象,是宿舍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对大学生的成才起积极作用。它具有区间性、日常性、独特性、流变性等特征以及导向性、育人性、规范性、调适性、激励性等功能。
正由于学生宿舍文化具备上述鲜明的特性和丰富的内涵,这就使得宿舍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可以说,从思想方面、道德情操、行为习惯以及审美情趣的形成无不受到宿舍文化的深刻影响,而这种影响具有双重性,积极与消极,有益与有害,往往交织在一起。而由于受社会风气的影响和大众文化的渗透,使得这种双重性显得尤为突出。
一、学生宿舍文化是大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风气重要保证
宿舍不仅是学生生活、休息的场所,更是交流思想、探讨问题、分享信息资源的重要场所。互帮互助、团结友爱、勤奋好学、积极向上的宿舍文化氛围,无形中会对生活在其中的每个成员产生积极的影响使他们有着明确的学习目标和端正的学习态度,进而养成良好的学习风气,有助于学生全面素质和能力的提高。反之,劣质的宿舍文化氛围,会使学生不思进取、无所事事、虚度光阴,随之不良习惯就会出现如抽烟,酗酒,打牌、沉溺于电子游戏之中,使宿舍乌烟瘴气。在这样的环境中自制力差的学生会慢慢被影响,从而走向消极的方向。由此可见宿舍文化建设意义重大。
二、学生宿舍文化有助于缓解学生学习压力、培养健康心理
宿舍是大学生居留时间最长的地方,整洁的宿舍环境会使学生感受到温馨,精神上的紧张会得到放松,充分的休息,缓解学习的压力,从而进一步提高学习效率。健康人格的培养,也离不开良好环境的熏陶。如何学会与他人共处,沟通,理解和宽容,适应环境是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必然面对的问题。构建和谐共处、互相信任、关心、帮助的宿舍人际关系有助于大学生增强适应环境的能力,有利于塑造出关爱他人的人格和自尊自信自强的品质。反之,不仅对学生的学习不利,甚至危害学生的身体健康。
三、学生宿舍文化能够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
公寓是大学生张扬个性、活跃思想、自由言论和活动的场所。随着科技网络的发展及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电脑在学生中普遍使用,随之各种信息传播越来越快,各种各样的诱惑都在影响着大学生。参差不齐的多元文化、道德品行如高尚与庸俗、勤奋与懒散、节俭与挥霍、关爱与自私等各种在宿舍形成了一种特定的文化氛围,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产生重大影响。涉及日常的为人处事、生活态度、对人生的看法乃至对国家社会的认识。所以,积极健康的、奋发向上的宿舍文化氛围,能够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四、学生宿舍文化阵地建设能够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面
学生宿舍文化阵地的建设扩大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面,开辟素质教育新阵地,是传统教育方式的有利补充,完善了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思想的宿舍文化建设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和谐宿舍、和谐校园理念深入人心,为学生今后做优秀的和谐社会建设者奠定了基础。
五、好的宿舍文化能够体现出学生的自主性
高校宿舍文化建设的主体是大学生,他们在思维方式、学习观念、情趣爱好、生活习惯等方面,都更强调自我选择。加之高校公寓相对开放的住宿模式,也大大激发了新一代大学生表现自由、独立天性的欲望。“个性张扬”是当代大学生宿舍文化意识的一大特征,其突出的表现就是标新立异、与众不同。同时,宿舍文化主要依靠学生的自我设计、组织、参与来完成,因而学生在宿舍文化建设中具有自主性,其积极性也易于发挥。
实验在化学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学生掌握知识,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而且我们在教学中指导学生运用一些化学原理和实验手段,对于学生客观的认识世界,深入了解社会具有一定的作用,笔者从事化学教学多年,就化学实验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谈一些粗浅的认识,希望能引起广大同仁共鸣。
一、注意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安全问题
实验具有一定的危险性,这是广大化学工作者都熟知的,我在教学中就耳闻目睹了不少化学实验的危险情景,其实在化学实验中,关键是要按照操作规定进行实验,将危险变为安全,反之,多安全的实验也可能出现危险,而且一旦出现危险,轻则影响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重则危及师生安全,因此我们在化学实验教学中一定要注意以下情况的危险“潜质”。
1.违反操作规定引发危险。在很多实验中我们的操作都是有严格规定的,不能任由学生“创新”,否则很容易出现危险,如:点燃氢气前的验纯,如果不进行验纯就直接点燃,假如氢气中混有空气,就会发生爆炸,造成危险;再如:实验室中加热制取、排水收集气体时,必须“先撤管,后熄灯”,如果进行了相反的操作,则很容易造成倒吸,引起仪器炸裂,甚至造成危险。
2.用药过量导致发生事故。在一些实验中,药品剂量较小时不会有任何危险,但用量大了就会出现事故,比如:红磷的燃烧,如果取用的红磷多了,就会造成危险,我在一次听课时,亲眼目睹了一位老师的演示实验造成的“闹剧”,当时满教室“浓烟滚滚”,全体师生不得不快速撤离教室,躲在走廊上;再如金属钠和水的反应,如果取用金属钠较大,就会引发爆炸,造成危险。
3.实验室空气不流通造成危险。在实验室中,经常制取一些有毒气体或可燃性气体,如果实验室空气不流通,造成这些气体浓度增大,很容易导致师生中毒或其他意外事故。
4.突发事件的“雪上霜”。在化学实验中,如果不能掌握一些突发事件的处理方法,不能正确进行处理,很容易在发生突发事件时造成“雪上加霜”,如:浓硫酸溅到皮肤上不经处理直接用水冲洗,或者加烧碱溶液进行处理;再如电线老化引起的火灾在不断电的情况下用水灭火等。
为了安全的进行化学实验教学,我们一定要严格按照操作规定进行实验,用药量宁少勿多,不要取用未经鉴定无标签的试剂,做有毒、可燃性气体的相关实验时保持空气流通等。上面只是针对初中化学中常见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由于实验特点各不相同,我们在教学中要针对实际情况进行灵活处理,以保证实验的安全进行。
二、注意在化学实验中培养学生能力
当前的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日渐能力化,特别是对人才的创新能力、求异思维要求越来越高,我们从化学教学中可以看出,不仅化学实验对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化学实验习题对于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也同样具有重要作用。所以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化学实验教学的科学性,并处理好化学实验习题的选题、讲解、衍变等各个环节。
可以毫不客气的说,在以往的化学教学中,我们的化学实验教学可以称之为听实验、看实验,真正能在课堂上演示实验的老师都不多,像这样的化学实验教学严重阻滞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只要我们合理设计课堂,注重实验的改进和创新,注重让学生自己积极参与到实验中来,利用现有的实验装置、结合自己的实际知识,合理运用实验原理,进行规范的实验操作和实验设计,对于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都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我们要灵活的变通各种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三、理论联系实际,理性对待“化学实验”
“学以致用”是我们教学的目的,我们不仅要指导学生能将知识运用于解题中,更要指导学生能将知识灵活的运用到生活中去,在当前的社会中,能源、材料、环境是人们津津乐道的三大话题,这在各级命题中也得到了充分体现,为了提高学生的社会生活知识和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我们在教学中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围绕新能源的开发、新材料的利用、环境污染和保护进行选题,让学生在实验习题中得到知识的巩固和能力的提升,比如在2011年的中考中出现了这样一道题目:
科学家经过研究,利用太阳能产生激光,然后在催化剂作用下使海水分解得到氢气,作为新的能源,以下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在实验室里可以用活泼金属和盐酸制取氢气
B.新研制的方法可将太阳能转化为氢能源
C.水分解产生氢气的同时释放出大量能量可供人类使用
D.通过各种途径制得的氢气在点燃前都必须经过验纯
在对这道题目进行处理时,我不仅合理的对气体的制备等知识进行了回顾,同时,结合社会生活,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知识运用能力,并通过习题的讲解,加深了学生对实验的理解和掌握,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可以有意识的针对教材内容,结合社会实际进行选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浙江教育出版社《实践与创造力的培养》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On Cross-cultural Awareness Training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MO Yuanyuan
(Anhui Normal University, Wuhu, Anhui 241000;
Wuh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Wuhu, Anhui 241000)
Abstract In this paper, for the current lack of awareness of cross-culture in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combined with practical experience and their own front-line teaching students in the feedback, analyzes the English teaching reasons for lack of cross-cultural awareness, and proposed the methods on how to train students' cross-cultural awareness in English teaching.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English teaching; cross-culture awareness; culture background
0 引言
《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明确指出:高职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英语的能力,强调打好语言基础和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培养学生实际从事涉外交际活动的语言能力。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外企、合资企业在内地扎根发展,英语作为语言工具使用得更加频繁,学生在就业中需掌握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打交道的实际技能。但是在现今大学英语教学中更多强调单词和语法却忽略了文化差异的介绍,致使大部分中国学生只掌握了说英语的能力,往往忽视英语国家文化,将中国的文化习惯和惯有思维套用到实际情况上去,在与不同文化接触时容易遇到Culture Shock (文化冲击),所以在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也是不可缺少的一个方面。
1 高职高专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缺失的原因
1.1 教学目的片面性
中国的学生从小到大,总共学习了十余年英语,初高中的阶段由于受到中考和高考的压力,大部分英语教师为了成绩,将更多地精力投入在单词、词组和语法上,学生们也认为有了词汇和语法就可以阅读,就可以应付考试,从而忽略了文化方面的信息。当学生进入高职求学后,有些英语教师为了备课容易,一味地依赖教材,只关注语言知识的讲授,忽略了文化现象,学生对于英语“只知其然,未知其所以然”。久而久之,学生只是机械地积累了做题的经验,成为做题目的工具,无法真正做到掌握英语这一语言工具。即便是在做题目时,由于文化背景的缺失,有时候也会影响文章的理解。英语的阅读理解就是综合能力的体现,除了要求学生具备语言知识外,还要有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根据几年的教学经验,在单词语法相对简单的情况下,学生理解英语段落有困难主要是因为文化意识的缺失。
1.2 教学对象差异性
高职高专的学生英语基础较全日制本科类学生而言相对薄弱,英语语言的基本能力掌握不牢,使他们无暇顾及文化方面的知识,再加上多数学生来自农村,接触英语本身就晚且机会不多,造成许多学生缺乏英语能力,特别是跨文化意识。学生英语口语中存在大量“中国式英语”的翻译,虽然在高职学习英语纠正此问题,但是新的问题又凸显出来。在每一年学院针对实习生召开的座谈会上总有学生,尤其是从事外贸专业工作的学生不止一次提出由于缺乏跨文化交际能力而陷入被动的境地。例如,曾有位学生参加2011年广州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在会场该同学凭借扎实的业务能力和娴熟的英语口语与中东一位买家初步达成协议,准备签下一笔利润不小的订单。当买家即将离开,回头向他确定第二天谈细节时间时,该学生比出了“V”手势表示没问题。结果第二天买家没有出现,后经询问发现正是手势的问题。在中东,此手势表示同性恋的意思,买家认为受到了侮辱决定放弃订单。诸如此类因为跨文化交际能力弱而受挫的例子在学生中频繁出现。语言失误很容易得到对方的谅解,但是文化的误解往往会导致摩擦的发生,尤其是英语语言流利的人,这种失误有时会被怀疑是一种故意的行为。因此,高职高专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变得尤为重要。
2 高职高专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培养的方法
2.1 巧用教学资源,传播文化信息
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两部分,任何语言都不可能独立于赖以成长的文化土壤。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文字受到文化的极大影响,反过来,文化的发展、积累和传承也有赖于语言文字的运用。美国社会语言学家德尔海姆斯指出:“语言教学不能只教语言知识本身,还应该充分讲授与语言有关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摆脱自身文化和习惯的干扰,达到交际的成功。”因此,在平时授课中,大学英语教师应该从传统观念转变过来,充分意识到文化信息缺失的危害性和跨文化交际意识培养的重要性,做到拓宽思路和视野,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以学生为中心,使教学方式与学生的认知结构及生活经验相结合,实施有效的跨文化渗透。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语言资料向学生介绍西方一些国家的风俗习惯、交流方式,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兴趣,对教学也有积极作用。比如,当课文内容涉及感恩节时,适当地介绍感恩节的由来很有必要,当学生了解背景后,引导学生将之与中国的中秋节对比理解,两个节日的意义大相径庭,同为对生活的感恩,尤其是全家团圆对亲情的感恩,如此中美对比的节日介绍让学生产生兴趣,提高教学质量。除了教师介绍,还可以通过现代化信息技术,借助一些原声的西方广播节目和视频影视资料,例如美国之音慢速英语节目(VOA Special English Program),该节目语速较慢但贴近生活,比如每年美国重大节日上当局总统的演讲第二天都可以及时下载,与学生一起讨论,丰富了文化教学,突出了其实用性和实效性。除此外还有生活情景类电视教学节目美国麦克兰公司的Family Album, U.S.A (《走遍美国》)和Studio Classroom(《空中英语教室》),此类视频构建起学习地道英语的语言环境,使语言和文化教学更直观,更清晰,更确切,让学生在看中听,听中学,摆脱了教师“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张嘴”的传统教学理念,填补了教师讲授的间接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如《走遍美国》中涉及感恩节的短片用情景剧的形式介绍了感恩节的意义和习俗,包括感恩节的特殊餐点。通过该视频,学生不仅了解了文化,更记住了感恩节涉及到的单词: Thanksgiving Day (感恩节),turkey(火鸡),pumpkin(南瓜)和corn(玉米)等等。相对于靠死记硬背记单词,学生在文化背景介绍中能够自发自觉地记忆新单词。
2.2 开展多样活动,充实文化知识
在大学里,英语教学的课时非常有限,因此教师靠有限的课堂时间讲解文化知识是满足不了学生日后使用的需求的,学生需要被引导利用课外时间拓宽西方文化视野,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最大限度地创设好的英语文化氛围。
第一,大学英语课程不能仅仅依靠每周4节的必修课,更应增设语言与文化,跨文化交际等课程,培养学生的文化交际能力。教育部65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示范点院校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都把课程体系建设作为重点,开设具有本校特色的提高课程。如宁波大学为学生选择了美国文化概论、欧洲文化入门、跨文化交际等课程为公选课,受到了学生广泛好评。兰州大学除了“英语国家文化”,“英美文学选读”等热门课程外,还开设了“德国文化概况”等满足学生外语学习的需要。
第二,鼓励学生课后开展特色英语文化活动。在学习了一定的文化内容,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后可以开展一些较为生动的英语文化活动,充分利用互联网、语音室和多媒体教室等媒介,通过实际操练加强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如参照教材内容,以课本剧为依托开展英语戏剧表演,以学生为活动中心,让学生根据自身角色,设想角色应该说什么内容,怎么表述,有助于学生对英语话语的理解,也可以习得语言背后的文化因素。除了英语戏剧表演,英语演讲和辩论赛也是收效显著的活动,鼓励学生通过阅读英美概况、英美文化的书籍,自主了解文化间的异同,通过讨论和交流的形式不仅扩大了学生的单词量,更提高了他们运用英语国家文化进行交际的能力。另外,可以充分发挥外教作为东西方文化传播中的纽带作用,外教不仅是英语语言的传递者,更是生动的文化教材,让学生参与外教的讲座,和外教直接交流,其言传身教会给学生更多跨文化方面的信息。
第三,引导学生开拓视野,重视非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非语言交际”是指在特定的情境或语境中使用非语言行为交流和理解信息的过程。简单来说,它指除了语言之外的其它交际手段,包括服饰,肢体语言等等。它虽然不是真正的语言,但在交际中非语言交际的意义往往大于语言本身,特定的非语言行为在不同的文化中往往有其特定的含义。例如,在中国,当被别人夸赞的时候,中国人会习惯性地说“哪里”或“做得还不够”以示谦虚;但是在西方,夸赞别人和接受别人的夸赞是习以为常的,是文化传承的一部分,莎士比亚曾说过:“赞美是照在人心灵上的阳光。没有阳光,我们就不能生长。”
通过开展多样化的活动,将教师课内教最大化地延伸至学生课外自主学、自主练,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动机,让学生根据自身兴趣主动地学,积极地学,独立地学,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增加学生的自信心。
3 结语
综上所述,外语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跨文化交际,为了培养学生和不同文化的人进行交流,大幅度提高学生应用英语的能力,让他们在未来职业相关的业务活动中活学活用,这也符合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目的。要做好高职高专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重点在于巧用教学资源,不只是单纯地讲解语言知识,更要加强语言的文化导入,使教学内容更生动,更有趣,更符合时代特征。其次在教学方法上充分利用课外时间,全面提升英语教学的“质”和“量”,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注重跨文化交际型人才的培养,满足社会就业需要。
参考文献
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艺术教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艺术教育一定要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给予每一位学生平等的艺术教育机会,使每个学生都有权利学习和享受人类优秀文化艺术遗产,使每个学生都具有为生活增添色彩的艺术能力。”说明财经类高校艺术教育一定要是普及性的公共教育,每个学生都有公平享有受艺术教育的权利。
2.导向性和内发性。
财经类高校艺术教育通过发挥艺术教育实践活动开发智力、健康心理,提升境界、陶冶情操的作用,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健康向上的精神状态和合格公民的优良品质,具有鲜明的正面导向。与此同时,财经类高校艺术教育采用诱导和情境渗透的方式,使受教者通过微妙的情感体验获得审美的愉悦,从而达到精神滋养、情感熏陶、知识积累和素质提高的教育目的。这种情感的转变和塑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具有内隐性和渐进性。
3.适宜性和实效性。
高校的大学文化是艺术教育的源泉,艺术教育的发展和特色化必须实现与大学文化的对接与融合。财经类高校艺术教育更要结合财经类高校大学文化的内涵,根据当代财经类大学生的专业特点,选择适合方式来帮助大学生脱离低级的物质功利需求,升华为生命情感和价值需求。
4.传承性和创新性。
一所大学的精神文化是其长期历史积淀的思想精华,具有异质独特性。这种独特性同样反映在财经类艺术教育过程中。财经类高校的艺术教育应当反映出自身的历史积淀和价值取向、教育理念和思维方式、群体意识和情感气质等,做到以“美”为核心的文化传承和创新。
二、财经类高校艺术教育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财经类高校艺术教育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
1.制度化僵硬,忽视协同教育。
调查发现,我国财经类高校的艺术教育总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艺术类课程短斤少两、师资失衡、教学设施匮乏、相关研究不能深入等问题普遍存在。高校管理者仅仅把艺术教育仅当作开设几门艺术类课程或者通过鼓励文艺类学生社团举办活动来应付,不能有效地与大学人才培养体系相融合。
2.专业化过度,忽视普及教育。
财经类高校艺术教育专业化主要体现在:一是随着高等教育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调整,很多财经类高校开设了艺术类专业,特别是2011年3月教育部的《关于印发〈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的通知》中,将艺术学从文学门类中独立了出来。有些高校将艺术教育的任务放到了艺术专业教育相应院系,但是艺术专业院系的重心在于艺术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对于非艺术专业学生的艺术教育工作,基本处于应付状态。二是有些高校将艺术教育作为学校对外宣传的手段和门面,艺术教育的氛围表面上看好像十分浓厚,实际上是成了“特长教育”。
3.功利化严重,忽视内涵教育。
由于学科专业的特点,财经类高校更为关注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变化。一些财经类高校从经济效益和市场需求的角度评估和调整人才培养的体系和结构,艺术教育类课程基本被作为通识选修课来对待,其正源清流的示范功能得不到发挥,导致学生价值观趋向功利化、平庸化和世俗化。
4.承续化越轨,忽视创新教育。
艺术教育是启迪人的艺术潜能与创意的教育。有些财经类高校对艺术教育过程省略化、成果凸显化的要求,导致艺术教育的负责人为多出、快出成果,照搬、篡改已有的一些大众作品或一般层次的艺术作品,不能创作出体现财经特色的高品质作品。
三、基于大学文化建设的财经类高校艺术教育特色化路径选择
财经类高校的艺术教育应当秉承以人为本的理念,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借用大众文化的传播方式,保持文化的审美高度;加强与专业教育的密切联系,创设特色显著的教育模式;通过大学文化视域的路径选择,构建一个立体化、多层次、开放式的艺术教育模式,推动财经类高校艺术教育科学化、特色化、长效化。
1.科学规划,将之纳入高校文化竞争战略。
财经类高校要把艺术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而不是专业教育的附属物来看待。财经类高校立足于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和异质独特性,把握社会发展潮流和机遇,将艺术教育融入高校文化竞争战略,体现在大学文化具体化的内容层面,如观念、品牌、制度等领域;要设计和规划艺术教育内容如何由浅入深、分门别类地系统进行,如何实现与专业教育的对接,如何对学生实现时间与空间的全方位覆盖,如何实现教育的全员与全过程的对接,如何展现和反映财经类高校和“经济人”特有的品位、气质和神韵等。
2.健全管理机构,明确目标责任。
高校艺术教育的顺利实施需要有健全的组织管理机构作为保障。财经类高校艺术教育可以从建立健全组织领导机构、成立专门教学管理实施机构、健全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机制入手,优化和完善教育模式。组织领导机构结合学校财经管理类特色,立足全体学生,明确管理体制、工作目标及任务措施,统筹协调第一、二课堂之间的关系。可以由分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兼副校长牵头,下设专门的教学管理部门和实施院系,辅之以相应的学生团体为支撑实现三级联动。
3.创新教育载体,完善教育模式。
财经类高校只有结合自身学校特色,开辟新载体,拓展新形式,才能促进艺术教育规范化、特色化发展。一是深化艺术课程教学改革。要合理设置艺术教育课程门类和学分,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以及教学内容。二是加大师资培养引进力度。在校内要提升艺术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素养;在校外要与社会相关艺术团体衔接,邀请有关艺术专家担任客座教授。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建设一支专业能力强、艺术素养高的艺术教师队伍。三是加大教学硬件投入。要建设规模适当、功能齐全的文艺活动中心,配备固定的教学设施和教育设备。四是积极开展各类校内艺术实践活动。聘请校内外艺术家担任指导老师,组织各类艺术表演和比赛。五是加大对外交流,加强与国内外艺术团体的合作交流,让学生感受艺术教育的熏陶。六是按照艺术教育的目的和要求,从教学环节、学习环节到课外活动、实验实践环节、创造环节,逐步建立起一套比较完善的专项监督考评机制。
4.建立CI系统,注重实体文化的熏陶。
关于大学文化的认识,有“泡菜理论”和“熔炉理论”之争。但无论何种理论都表明,作为大学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艺术教育不仅体现为艺术理论教学和实践等直接的教育活动,标识美和建筑美也属于财经类高校艺术教育实践活动的范畴。一是校园形象标识系统要实现与艺术美的结合,其品牌形象设计必须考虑到大学历史背景、学科特点、地域文化和办学特色等方面,经过艺术的再加工,才能体现学校实质。二是校园环境及建筑设计要体现财经特征。校园内雕塑的设立、文化墙的建设,要与学校的传统、人文、建筑、环境相契合,兼有合适的艺术形式、艺术表现和校园特色。
计算机一体化教学需要统一的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所以必须应该有合适的一体化教学资源、一体化师资和一体化教室。教学资源方面,实践资源和理论的衔接性不强,很难找到配套的教材。而教学师资方面,一类是擅长于专业理论教学方面的专家,但是长期脱节于实践或者未能及时更新实践方面的经历,从而导致其教学缺乏实效性;另一类就是专门聘请的行业内的专家,其长期专注于相关模块和项目的开发工作,缺少一定的教学经验,讲课时容易涉及太深太专业的知识,造成超出高职学生的接受能力。同时,高职院校目前也不具备完善的软硬件设施。
1.2非系统的教学实施
高职计算机专业人才的教育培养方案,既是教师实施教学的基础,也能反映出学生对技能和知识的掌握情况。但是制定人才教育培养方案、组织具体教学和安排教学时间方面,仍然是不尽合理的。比如相同专业的课程,有的是传统教学,有的是一体化教学,这样培养学生满足职业需求的专业技术能力是很难的。同时太分散或者太短的时间也不利于实现模块化的学习。另外,同专业相同课程教案的编写,教学目标,考核要求也会由于教师的不同而有所差别,这样也将造成相同专业学生间不同的学习效果。
1.3不全面的教学监控
计算机一体化教学的特点和方式使得难以实现全面教学监控,教学督导员通过随堂听几次课,并不能完全发映出教师的教学质量,因此,教师团队的艰辛付出也并没有得到客观真实的评价和反馈。另外,高职院校需要不断创新和探讨计算机一体化的教学监控方式。
2高职计算机一体化教学优化方法
2.1重视教学软硬件的建设
根据教学需要建设计算机一体化教室,安装域管理系统,并且设置成教师机统一进行控制,开通局域网和互联网。能够顺利操作教材任务、演示教学过程和回收学生作业。建设更加专业化教室队伍,理论必须联系实践,全面提升高职计算机一体化的教学素质,贯彻一体化的教学思想于整个教学实践过程中,开展有效的因材施教,不断提升教学效果。组建教室团队根据不同专业的教学要求实施集体教学,配备多名教室在一节课上同时上课。一个教室负责教学演示操作进行主讲,其他的教师负责辅导学生并解决他们的疑难问题。采用教师团队的授课方式,可以取得教学主动权,也能优化教学资源。同时,整合现行的教材资源,有针对性地编织教学教材,集体研讨教学设计和教学课件。另外,开放教学网站给学生,帮助其掌握丰富的知识。
2.2优化教学的实施措施
制定和落实计算机一体化的教学措施,需要有针对性地根据不同行业和不同职业的实际情况,让学生进行实践学习。为各个行业培养适合的计算机专业人才是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的教学目标,而计算机一体化教学方法能够帮助在相应的操作环境中进行实践。必须接轨实际工作领域去设置计算机一体化的教学内容,用工作模块去代替以前的教学模块,在教学实践案例中融入实习、实训和实验等教学阶段。优化教学过程还必须管理学生的课外训练。只有将课程上学到的技能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才能得到巩固。所以,教师应当布置一定的课外训练任务和作业,并进行检查和有针对地辅导,才能帮助学生计算机工作实践能力的培养。
2.3创新教学组织
计算机一体化教学不同于常规教学,所以教师在组织一体化教学的时候,一定要重视处理好关键的几点。第一,科学分组。计算机操作重视合作学习,几个学生组成一个小组,互相帮助,这样容易提升学习效果。第二,面对全体地进行巡视辅导。针对部分学生不能主动地进行学习,所以教师的巡视辅导能够切实帮助这类学生。第三,集思广益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包括教材资源整合、演示过程和教学课件等内容,这就需要教师团队的集体研讨和制定,并达成共识,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间也会更加有默契。第四,布置和批阅作业要有一定的实用性。学生的作业能够有效反映出教师的教学效果,教师也能从中找出自身的教学问题,这样既能帮助学生掌握知识也能提升教师的教学效果。第五,考核方式和考核内容能够体现出阶段性的学习效果,也能达到教学监控的目的。
2.4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计算机理论知识的难度较高,也比较枯燥,所以高职学生往往对其缺乏兴趣,这也使得计算机的学习效果受到了限制。因此,教师必须采取一些有效实际的措施来提高学生在计算机一体化学习时的热情。首先是采用通俗易懂的讲课方式来教授课程,简化操作方式来引导学生学习,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其次就是设计内容丰富样式多样的教学课件,通过演示课件,可以给学生带来直观印象并激发其学习欲望。最后就是实战式教学。面对竞争激烈的市场需求,这种教学方式能够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教学对策
针对以上“教”与“学”中存在的问题,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和适合的教学手段,使学生有机化学学习有信心、不放弃、兴趣高、学得快、学得好,是教学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2.1摸底调查、对症下药
在开学之初,统计本班学生的文理基础,以及大概了解学生的入学分数段,做到心中有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除了学习基础,平时还要善于观察不同班级学生的学生习惯、学习风气、学习态度等,通过学期初学生学习基础的静态摸底以及学期中学生学习心理的动态摸底调查相结合,把握学生的学习心理动态,对症下药,因材施教,逐步引导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心理转变,轻松学习有机化学。
2.2合理安排、循序渐进
针对学生入学来的化学学习基础,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如学生化学基础比较薄弱,在授课计划中,教学进度以先慢后快为宜,教学内容以由浅入深、由简到难为宜。避免教学一开始,教师每节课“高速”赶进度,或者花大量的时间讲反应机理而忽视了学生对知识的的接受能力,久而久之,学生将产生“惧怕”有机化学、“讨厌”有机化学的学习心理,影响教学效果。例如烷烃章节中,烷烃的命名规则是学生接触到的有机化合物的最基本的命名规则,也是对最简单的有机物的命名,其他有机物命名加上官能团的命名规则即可,如果在这里没有学透、学懂,后期的有机物的命名将遇到拦路虎,因此这部分内容需要多花点课时讲解,练习,并且进度不宜过快,尽量不让一个同学掉队。再例如杂化轨道的内容,要求学生熟悉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排布,共价键等知识点,如果学生欠缺或者不熟悉这部分内容,教师要花点课时补充或者要求学生提前自学,以便在内容上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引导学生扎扎实实地掌握知识。
2.3兴趣导学、学而不厌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也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兴趣不仅使学生渴望获得知识,具有原生性动力作用,而且在学习过程中刺激着愉快的情绪体验,有利于产生进一步学习的需要[1]。例如在有机化学课程教学伊始,首先要让学生了解有机化学对人类所作出的重要贡献,有机化学在医学、药学人才培养中的核心地位,有机化学在专业课学习中的重要作用等,进而分析当地医学、药学行业发展趋势以及学生就业前景,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专业特点,穿插有机物的发现、俗名的来源,有机物或者化学反应在制药或者临床中的应用,“社会热点”等内容,引导学生不断地对有机化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学而不厌。
2.4把握规律、触类旁通
高职大多数的有机化学教材的章节基本上都是按照有机物的类别来编排的,一般来讲,含有相同官能团的化合物具有类似的性质[2],一类物质一个章节,每一章节又是按照“分类、结构、命名———性质———用途”为主线,因此规律性特别强。在教学中,要求学生把握“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之间的关系,通过一种物质的结构和性质,掌握一类物质的结构和性质。例如,在乙醇分子中,受羟基吸电子的影响,α-H比较活泼,易发生氧化反应,Cr2O2-7(橙红色)被还原为Cr3+(绿色),生成乙酸,因此,酒精分析仪利用该反应原理来检查驾驶员是否酒后驾车,并且从乙醇的氧化反应可以看出,反应实质是含有α-H的醇的脱氢氧化,即伯、仲醇都能发生此反应,而叔醇不能。因此,把握有机化学的学习规律,由点到面、由个别到一般,触类旁通,学好本门课程。
2.5手段并用、双管齐下
在高职有机化学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式可以概括为:一张黑板、一支粉笔、一本书,教师台上讲、学生台下记,学生能紧跟教师的讲课节奏,注意力比较集中,但是课堂单调、容量有限;在现代信息化的课堂上,教师大多利用PPT课件边播放边讲课,学生看着课件,以听为主,课堂内容丰富、生动活泼,时而穿插动画、时而播放视频、时而展示图片等,能够吸引学生的眼球,课堂容量大。但是PPT播放的节奏一般较快,很多同学跟不上播放速度,来不及做笔记或者索性放弃了做笔记,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上课只是听“热闹”。因此,教学中,将两种教学方式相结合,有利于提高教与学的效果。
2.6辅导答疑、查漏补缺
“师者,所以授道授业解惑也”。这句话告诉我们,教师不只是传授知识和技能,而且要解答学生在学习中的困惑。在有机化学教学中,面临的问题是内容多、课时少、进度快、学生层次参差不齐,这也是高校教学的特点,因此,采取以课堂提问、定点答疑、问卷调查、课后作业以及手机短信、微信、邮件、QQ群、教学资源库交流平台等信息化手段的辅导答疑方式,一方面可以弥补课堂讲授的不足,查漏补缺,及时发现教与学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及时解决,把问题扼杀在摇篮中;另一方面通过辅导答疑,能够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增进师生情感,避免教学中教师“自我感觉良好”的现象,发挥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教学效果,从而实现“教学相长”的目的。
2.7评价多样、综合考核
经过了高考“一卷定终身”的学习模式,进入大学学习,课程学习应该更注重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核,发掘学生的内在潜力,培养“会学习、会应用”的学生,而不是死读书的书呆子。因此,在学生的课程学习评价方式中,评价方式多样化、过程化、个性化,有利于反映学生的综合能力。如学生课程以综合成绩计算,包括:平时表现,如课堂活动的参与性、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考勤、作业的完成情况等;测验和期中成绩,如平时的各项考试成绩都关系到最后的总评,因此,一次考试差,亡羊补牢还为时不晚,让学生看到希望和机会;实验成绩,在实验过程中,学生的动作操作规范、小组协作能力、实验现象观察、数据的记录和实验报告的完成情况;在学期中,也可以针对教学内容安排课外活动,如查阅资料写报告、自主设计实验线路、调查访问等,都可以从不同方面考核学生的学习能力;最后是期末考试的卷面成绩,以上各项按照适当的比例计算得出学生的期末综合成绩。
任何一种语言的功能都主要是用于交际。英语对我们来说是外语,了解一个国家的风土人情和文化背景是进行正确交际的关键。因此,在高职英语教学中更加要注重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提高教授对象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适应性,树立文化意识,并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
一、语言和文化
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语言作为一种符号系统,它的表现形式要受其赖以存在的社会(社团)的习俗,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宗教信仰,民族心理和性格等的制约和影响。长期以来,在高职英语教学中语言和文化的这种关系一直未得到足够的重视。特别是在教学实践中,似乎认为只要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掌握了语音、词汇和语法规则就能理解英语和用英语进行交际。而实际上由于不了解语言的文化背景,不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在英语学习和用英语进行交际中屡屡出现歧义、误解、语用失误的现象。如用How muchmoneycanyoueam amonth?来表示对外国人的关心,殊不知这是一句冒犯的问话,侵犯了别人隐私(privacy),会激起对方的反感。又如中国人以谦逊为美德,如当外国人称赞中国人某一方面的特长时,中国人通常会用Youareoverprais—ingme(过奖)来应酬,这往往会让说话者感到你在怀疑他的判断力。美国社会学家G·R·Tucker和w·E·Lani bet对于外语教学中只教语言不教文化有这样的看法:“任何这类企图都会使学生失去兴趣,使他们不仅不想学习语言符号本身,而且也不想了解使用这一符号系统的民族。相反,帮助学生在学习语言时提高对文化的敏感性,就可以利用他们发自内心的想了解其他民族的兴趣和动力……,从而提供了学习该民族的语言的基础”。
二、文化的偶合现象与文化差异
不同民族的文化有可能存在某些相同或相似的地方,这被称为文化的偶合现象。这主要是由于不同的民族在与大自然作斗争的过程中会有相同或相似的生活体验和经历。这种相似性必然会反映到语言中来。因而在英语和汉语中,我们不难发现许多相同或相似的表达。例如:“披着羊皮的狼”,英语为“wolfinsheep’sclothing”;“同舟共济”,英语为“inthesarfleboat”;“破土动工”,英语为“breakearth”;“三思而后行”,英语为“thinktwicebeforeyouact”;“蓝图”,英语为“blueprint”,等等,这样的偶合现象不胜枚举。文化的这种偶合现象,可以促进English learners在目的语(targetlanguage)学习中的“正迁移”(positivetransfer)。
但是,不同的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和历史环境不同,因而对不同的事物和经历有着不同的分类;不同的民族因不同的宗教信仰,也导致了他们独特的笃信、崇尚和忌讳心态;不同的民族因其发展的特殊历史过程也产生了本民族自己的历史典故,传说轶事。如:汉语中的“龙”,“生死轮回”,“八卦”,“阴阳”,“气功”等,对不了解中国文化的外国人来说必然是云里雾里,不知何物。同样,当我们看到英语中“Heisawolf’’这个句子时,还以为是“这个人很凶”,实为“他是个好色之徒”。
三、树立文化意识。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
在高职英语教学中,树立文化意识,在传授语言的同时同步传授文化知识,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语言的了解,语言则因赋予了文化内涵而更易于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可以在传授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时同步进行。如freeze这个词的基本含义是“冰冻”、“结冰”。而在一个私人拥有枪支的美国社会中,一位留学生因听不懂美国人的口语“Freeze!”(“站住”,“不许动”)而被枪杀。在美国社会中,“Freeze!”却是人人皆知的日常用语。假如这位留学生有这点文化知识就不至于付出生命的代价。又如教词汇“professional”时,告诉学生“Heisaprofessional”和“Sheisaprofessional”可能会引起天壤之别的联想意义:“Heisperhapsabox—er.”和“Sheislikelyaprostitute.”这是由英美的文化所触发的定向思维。
长期以来,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只注重从知、情、意、行四方面人手,力图使学生在短短的一堂课上形成正确的思想认识,培养正确的品德行为。一堂课的教学都是从外到内,自上而下地灌输.教师成为“知识的搬运工”。但是由于教师的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发生严重脱节.导致课程内容脱离了学生的生活体验和生活需要而变得抽象、空洞和苍白无力,从而使学生感到厌倦,无法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这样造就出来的学生往往是在课堂上和生活中表现出截然不同的两个人。因此,让思想政治课回归生活是使课堂唤发生命力的首要前提。
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课标》明确提出:本课程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可见,思想政治课生活化教学是贯彻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在这一新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以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的主题为基础设置三个课程模块,并与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形成为主导的生活和哲学并列,将思想政治课的内容设计为四大模块。这反映了新课程整体改革的理念、设计和要求,体现了思想政治课的独特性质和内在价值,符合高中阶段学生的个性特征。同时也为思想政治课教学走向生活化奠定了基石、指明了方向。那么,怎样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落实“生活化”的理念,以满足学生对生活的关切,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让政治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呢?
一、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基本涵义
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生活化”:是指在政治课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生活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政治,把生活问题政治化。政治问题生活化。体现“政治源于生活,寓于生活,又为生活服务”的思想。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会运用政治经济哲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的社会问题,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二、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生活化”实施策略”
(一)课前准备生活化
1.教师:立足生活,改造教材
创设生活化的学习内容是实施生活化教学的前提。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对于他们理解政治书本知识十分重要。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有意识地在生活中寻找与课本中的知识有联系的、学生熟悉的场景、事例,用以沟通已有的生活经验与政治学科知识的联系.瞄准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的最佳联结点.以此来诱发学生已有的真切体验,感受其境。但由于教材中呈现的案例有的与本地区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及原有知识背景存在一定的差距,这就要求教师在充分理解和领会教材编者意图的基础上.从学生的现有经验和本地区的实际出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例如在高二《文化生活》模块的学习中,笔者大量地加入了本土的“宁村抬佛”汤和文化、“张璁文化”、“永昌堡抗倭精神”、“温州鼓词”等内容,与课本的相关内容有机整合。
2.学生:体验生活.积累经验
学生的生活经验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宝贵的教学资源,是学生学习的出发点。如果教学中学生缺乏相应的生活经验,就无法建构起知识与生活的联系这就要求学生在课前要有目的地收集相关资料,体验生活,积累经验,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例如:教师可以在教《经济生活》模块“股票、债券、保险”一框内容的前两天给学生布置任务:到本区的证券交易所、银行、保险公司收集有关资料;丰富了与课文相关的知识;通过观察与采访,学生体会到了这些投资品种的特点,同时也初步感受到金融市场的风险。上课时,学生带着课前收集的资料,带着自己的情感体验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从而使课堂生活味浓、趣味性强。
(二)课堂教学“生活化”
“生活化”教学的关键是课堂教学的生活化。根据多年来政治学科教学实践,笔者总结了政治课堂“生活化”教学的“三环节教学模式”。
1.激活生活经验,置疑导入
教师将教学知识与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相融合,并设计成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借助课前收集的资料和以往的生活经验加以解决。由于学生只能找到一些简单的办法,不能将问题彻底解决,从而进入一种“心求通而未通,口欲言而不能”的悱愤状态。例如:在学习高二年级《生活与哲学》模块“意识的作用”一节时.教师提出问题:通过上一节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不管是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物质要决定意识。那么大家思考我们学校现在正在建造的校友楼,在建造前要先有图纸,然后根据图纸去建造,那是否意味着先有意识后有物质呢,在造楼的过程中,图纸(意识)究竟起什么作用呢?教师顺势提出: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意识的作用”。这样就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思考的空间,激活了他们的生活经验,使他们的思维泛起涟漪,从而拉开了教学的帷幕。
2.创设生活情境,探究新知
置疑导入使学生感受到已有的知识经验不能解决眼前的问题,从而产生学习新知识的紧迫感。这时,教师可以通过提供相应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探究知识的发生、发展.感受知识的本来面目.最终达到既学习新知识又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根据知识的具体特点和实际的教学条件,教师可以创设如下生活情境作为学生探索新知识的平台。
第一,创设直观化的生活情境。教师利用看得见、摸得着的身边事物创设探索问题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活动中提出问题——合作探究——交流结论——体验成功,学习终身发展所需的知识、技能、方法。在学习《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一课时,我要求学生课前调查龙湾区的经济发展情况,主要包括皮革、不锈钢、电器等发展状况。学生通过查找资料、社会调查等方法,写出调查报告。在课堂上我向学生展示一些直观的材料,通过提出问题、合作交流使他们对自己的知识、能力上升到更高的层次。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体验成功的喜悦,分享合作的快乐。第二、创设体验性的生活情境。教师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让学生通过现场体验.有话可说.有情可感,深刻理解知识。例如:在学习“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时,教师可带领学生“小记者”走出课堂,采访龙湾区相关企业、领导干部和村民,调查本地环境变差的真正原因。“小记者”争着向有关企业负责人和相关人员提问.比如:你们认为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你们认为实行什么措施才能有效制止环境进一步不受污染?环保局或政府来此调查并采取相应措施吗?有没有试着改变环境,等等?采访回来后,在课堂上大家又对自己的所提问题进行分析评论,评出“最有价值”“最有深度”的问题奖项。接着,教师趁势提出问题,运用调查资料,并结合有关内容,分析局部经济利益与社会全面发展的关系,给学生以无限的情趣。
3.总结升华知识,服务生活
总结能使所学的知识系统化和条理化、思维方法科学化,使情感体验逐步升华为价值观、人生观。教师要指导学生及时地总结学习过的知识、使用的思维方法以及涉及到的人生道理。因此,在学习新知识后.教师要为各层次的学生设计巩固练习题,同时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技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样可以使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发展情感体验,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共同发展。例如在学习了《经济生活》中“价值规律的作用”这一框以后,在同学生共同总结了课堂的内容以后.让学生去分析龙湾当地养殖业的实际问题:为什么前几年价格很高的文蛤,今年价格比较低,为什么前几年收益丰厚的养殖户,今年却陷入困境,有的濒临破产?如何才能使养殖户尽快地走出困境?这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明白了价值规律就存在于我们的身边。生活化教学要把抽象的学科知识还原于生活,使知识在实践中得以验证和完善。学生通过学用结合还可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享受学以致用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