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修挂职总结汇总十篇

时间:2022-12-01 00:24:11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检修挂职总结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检修挂职总结

篇(1)

一、挂职工作回顾

(一)加强学习,熟悉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本领

挂职的目的在于在拓宽视野的过程中学到更多的知识,积累更多的实践经验,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是为企业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统计工作对我来说是一个全新的专业和职业,一切都得从零开始,从头学起。为了能够尽快进入角色,顺利、圆满的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向组织交一份满意的答卷,不辜负领导的希望、信任和重托。学习了段有关挂职工作的文件和领导讲话精神,提高对挂职工作的目的、要求和重要意义的认识;学习了部、路局、段《统计规章》,掌握有关统计的知识,加深对《统计规章》的理解和掌握,了解统计工作的重要性。通过四个月认真的学习和刻苦的钻研,基本掌握了统计的工作目的、作用、程序和要求,为我今后做好统计工作提供了法律、法规和政策依据;经过四个月的实践,也积累了一定的统计工作经验,现在工作起来已经得心应手了,为进一步做好统计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强化培训,掌握统计方法,积累实际经验

为了适应铁路运输管理的需要,我深知光凭学习是不够的,必须通过在实际工作中积累出的经验,才能跟上铁路跨越式发展的步伐,尤其是近年来机车管理体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统计方法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所以在工作中我除了一定要努力学习业务知识外,还反复细致的研究《机车统计规则》,并且做到活学活用和理论联系实际。通过日常的技术培训,现在已经掌握了一整套科学的统计计算方法,切实地解决了开始工作时遇到的诸多问题。

(三)注重基础,提高统计质量,提供决策依据

任何一项工作必须从基础上做起。基础实、底蕴厚、方法活、措施正是做好工作的前提和条件。四个月来,我注重统计的基础工作,工作质量从司机报单抓起,司机报单是统计的最原始单据,只有司机报单的正确填写和准确的录入才能保证各种统计报表的准确无误,从而及时上报,为上级领导的决策和运输生产指挥提供可靠的依据。为了保证统计工作质量,我每天在上机之前,对每一张报单进行认真的逻辑分析,包括司机报单的各项时间的关系、机车的工作种别、运行公里等进行认真的核对,发现填写错误等问题及时与有关业务人员沟通,以便得到更好的解决。工作中我认真做到了“凡是必做于细”,严把工作质量关,为段的统计工作迅速、及时、准确、有效、可用做出了自己的努力。

(四)注重创新,顺应统计变化,适应统计规律

为了更好的适应铁路跨越式发展进程,统计工作需要不断的改建和创新。这就需要统计人员在做好大量的统计基础工作的同时,还要注重创新,不断顺应统计变化,适应统计规律,充分运用机车统计指标体系和调查方法开展统计分析工作,充分利用科学的统计方法和先进的统计手法,准确、及时、全面、系统地搜集、整理、分析、预测、监督,来反映机车运用、检修和材料的消耗等情况,为日常运输生产指挥、段的经营管理和领导决策提供可靠的数字依据,所以我在日常的工作别留意和收集统计资料,并且不定期查看机车运用指标及技术指标的完成情况,发现有较大的波动的,能够及时虚心向其他同事咨询请教,同时也更好的提高和锻炼了自己。

二、挂职工作体会

一年的挂职锻炼中,我本着“多听、多看、多思考、多实践、多总结”的指导思想,刻苦学习,深入研究,认真工作,积极参与实践锻炼,使本人在思想素质,工作水平有质的提高。

篇(2)

(一)加强学习,熟悉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本领

挂职的目的在于在拓宽视野的过程中学到更多的知识,积累更多的实践经验,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是为企业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统计工作对我来说是一个全新的专业和职业,一切都得从零开始,从头学起。为了能够尽快进入角色,顺利、圆满的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向组织交一份满意的答卷,不辜负领导的希望、信任和重托。学习了段有关挂职工作的文件和领导讲话精神,提高对挂职工作的目的、要求和重要意义的认识;学习了部、路局、段《统计规章》,掌握有关统计的知识,加深对《统计规章》的理解和掌握,了解统计工作的重要性。通过四个月认真的学习和刻苦的钻研,基本掌握了统计的工作目的、作用、程序和要求,为我今后做好统计工作提供了法律、法规和政策依据;经过四个月的实践,也积累了一定的统计工作经验,现在工作起来已经得心应手了,为进一步做好统计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强化培训,掌握统计方法,积累实际经验

为了适应铁路运输管理的需要,我深知光凭学习是不够的,必须通过在实际工作中积累出的经验,才能跟上铁路跨越式发展的步伐,尤其是近年来机车管理体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统计方法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所以在工作中我除了一定要努力学习业务知识外,还反复细致的研究《机车统计规则》,并且做到活学活用和理论联系实际。通过日常的技术培训,现在已经掌握了一整套科学的统计计算方法,切实地解决了开始工作时遇到的诸多问题。

(三)注重基础,提高统计质量,提供决策依据

任何一项工作必须从基础上做起。基础实、底蕴厚、方法活、措施正是做好工作的前提和条件。四个月来,我注重统计的基础工作,工作质量从司机报单抓起,司机报单是统计的最原始单据,只有司机报单的正确填写和准确的录入才能保证各种统计报表的准确无误,从而及时上报,为上级领导的决策和运输生产指挥提供可靠的依据。为了保证统计工作质量,我每天在上机之前,对每一张报单进行认真的逻辑分析,包括司机报单的各项时间的关系、机车的工作种别、运行公里等进行认真的核对,发现填写错误等问题及时与有关业务人员沟通,以便得到更好的解决。工作中我认真做到了“凡是必做于细”,严把工作质量关,为段的统计工作迅速、及时、准确、有效、可用做出了自己的努力。

(四)注重创新,顺应统计变化,适应统计规律

为了更好的适应铁路跨越式发展进程,统计工作需要不断的改建和创新。这就需要统计人员在做好大量的统计基础工作的同时,还要注重创新,不断顺应统计变化,适应统计规律,充分运用机车统计指标体系和调查方法开展统计分析工作,充分利用科学的统计方法和先进的统计手法,准确、及时、全面、系统地搜集、整理、分析、预测、监督,来反映机车运用、检修和材料的消耗等情况,为日常运输生产指挥、段的经营管理和领导决策提供可靠的数字依据,所以我在日常的工作别留意和收集统计资料,并且不定期查看机车运用指标及技术指标的完成情况,发现有较大的波动的,能够及时虚心向其他同事咨询请教,同时也更好的提高和锻炼了自己。

二、挂职工作体会

一年的挂职锻炼中,我本着“多听、多看、多思考、多实践、多总结”的指导思想,刻苦学习,深入研究,认真工作,积极参与实践锻炼,使本人在思想素质,工作水平有质的提高。

篇(3)

(一)加强学习,熟悉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本领

挂职的目的在于在拓宽视野的过程中学到更多的知识,积累更多的实践经验,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是为企业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统计工作对我来说是一个全新的专业和职业,一切都得从零开始,从头学起。为了能够尽快进入角色,顺利、圆满的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向组织交一份满意的答卷,不辜负领导的希望、信任和重托。学习了段有关挂职工作的文件和领导讲话精神,提高对挂职工作的目的、要求和重要意义的认识;学习了部、路局、段《统计规章》,掌握有关统计的知识,加深对《统计规章》的理解和掌握,了解统计工作的重要性。通过四个月认真的学习和刻苦的钻研,基本掌握了统计的工作目的、作用、程序和要求,为我今后做好统计工作提供了法律、法规和政策依据;经过四个月的实践,也积累了一定的统计工作经验,现在工作起来已经得心应手了,为进一步做好统计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强化培训,掌握统计方法,积累实际经验

为了适应铁路运输管理的需要,我深知光凭学习是不够的,必须通过在实际工作中积累出的经验,才能跟上铁路跨越式发展的步伐,尤其是近年来机车管理体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统计方法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所以在工作中我除了一定要努力学习业务知识外,还反复细致的研究《机车统计规则》,并且做到活学活用和理论联系实际。通过日常的技术培训,现在已经掌握了一整套科学的统计计算方法,切实地解决了开始工作时遇到的诸多问题。

(三)注重基础,提高统计质量,提供决策依据

任何一项工作必须从基础上做起。基础实、底蕴厚、方法活、措施正是做好工作的前提和条件。四个月来,我注重统计的基础工作,工作质量从司机报单抓起,司机报单是统计的最原始单据,只有司机报单的正确填写和准确的录入才能保证各种统计报表的准确无误,从而及时上报,为上级领导的决策和运输生产指挥提供可靠的依据。为了保证统计工作质量,我每天在上机之前,对每一张报单进行认真的逻辑分析,包括司机报单的各项时间的关系、机车的工作种别、运行公里等进行认真的核对,发现填写错误等问题及时与有关业务人员沟通,以便得到更好的解决。工作中我认真做到了“凡是必做于细”,严把工作质量关,为段的统计工作迅速、及时、准确、有效、可用做出了自己的努力。

(四)注重创新,顺应统计变化,适应统计规律

为了更好的适应铁路跨越式发展进程,统计工作需要不断的改建和创新。这就需要统计人员在做好大量的统计基础工作的同时,还要注重创新,不断顺应统计变化,适应统计规律,充分运用机车统计指标体系和调查方法开展统计分析工作,充分利用科学的统计方法和先进的统计手法,准确、及时、全面、系统地搜集、整理、分析、预测、监督,来反映机车运用、检修和材料的消耗等情况,为日常运输生产指挥、段的经营管理和领导决策提供可靠的数字依据,所以我在日常的工作别留意和收集统计资料,并且不定期查看机车运用指标及技术指标的完成情况,发现有较大的波动的,能够及时虚心向其他同事咨询请教,同时也更好的提高和锻炼了自己。

二、挂职工作体会

一年的挂职锻炼中,我本着“多听、多看、多思考、多实践、多总结”的指导思想,刻苦学习,深入研究,认真工作,积极参与实践锻炼,使本人在思想素质,工作水平有质的提高。

篇(4)

一、EZ供电公司人才培养工作现状

近两年来,EZ供电公司树立了“人人都是资源”的人才理念,在人才选拔培养上变“相马”为“赛马”,人才培养工作充满活力。但是,由于受历史原因和客观条件限制,EZ公司没有自身的培训基地和师资力量,技术沉淀不够,在人才总量与人才结构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对公司的又好又快发展支撑不够,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人才结构不合理,特别是高精尖人才匮乏。截止2012年末,EZ公司在册全民职工1058人,大专以上学历735人,占比69.21%,中级及以上职称179人,占比16.85%,高级工及以上技能人才539人,占生产岗位人员的75.28%,地市级专家人才4人,省公司级专家人才1人,人才当量密度为0.8791。随着电网科技的发展,电网自动化、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对员工的技术和技能水平要求也越来越高,现有的人才队伍难以跟上公司科学发展的“脚步”。

第二,人才培养体系不够健全,未形成人才培养工作合力。EZ公司由于多方面原因,人才培养体系不够完善,人才培养工作难以形成合力。公司、二级单位和基层班组(站所)的人才培养职责不清晰、网络体系不健全;公司对经营管理、专业技术和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不够清晰;对各类人才培养方式、考核评价、激励引导等方面的制度和机制不够完善。职责、目标和制度体系的不健全,直接影响了人才培养工作的系统性和科学性。

第三,人才培养方式不够丰富,人才培养效率有待提升。EZ公司人才培养手段比较单一、层次单薄、供需脱节,严重制约了人才队伍建设的发展。从纵向上看,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生产技能人才的培养主要通过理论培训、专业调考和技能竞赛等传统模式;从横向上看,人才培养重“专业对口”、轻“专业适应”,重“主营专业”、轻“小众专业”。人才培养的效率难以提升,人才资源对公司发展的支撑乏力。

二、对地市级供电企业打造人才培养模式“升级版”的建议

根据对EZ供电公司人才培养工作现状的分析,笔者以为,供电企业要实现“电网坚强、资产优良、服务优质、业绩优秀”的战略目标,加快高精尖人才队伍建设刻不容缓,需切实做好“三分、三径、三工程”人才培养提升工作,打造符合供电企业实际的人才培养“升级版”。具体来讲,就是要按照以人为本的原则,以“分层级制定培养计划、分阶段落实培养目标、分类别执行考核标准”(简称“三分”)为基础,以“学历提升途径、职业技能等级提升途径、专业技术资格提升途径”(简称“三径”)为手段,大力实施“人才接力工程、专才培育工程、将才提升工程”(简称“三工程”)。建议从以下三个方面去实施:

第一,“三分”打基础。一是分层级制定培养计划。为落实各层级的人才培养责任,形成人才培养工作合力,供电企业本部、县公司(直属单位)、基层班组三个层级要分别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形成符合实际情况的中长期《人才培养工作规划》。地市公司层面,要根据《人才培养工作规划》和年度人才培养总体目标,制定和完善有关规章制度、各类人才队伍培养计划,加强人才培养资源的整合与投入;县公司(直属单位)要根据公司人才培养计划,结合本单位的人才需求情况,制定技能、技术和经营管理人才培养实施细则;基层班组根据上级的总体计划和实施细则,制定具体的落实计划。各层级的人才培养工作计划制定后,要统一公布,充分吸收职工的意见和建议。二是分阶段落实培养目标。在地市级供电企业各层级人才培养工作计划定版后,各单位要选择每个专业的具体培养对象,再根据培养对象所处的培养阶段,因材施教地制订科学合理的培养目标。培养目标设置时,要区分是新入职员工、转岗员工、骨干员工还是核心员工,每个员工的培养目标要与其所处的职业生涯发展阶段保持一致,让每位员工都能够找到切合自身实际的发展目标。三是分类别执行考核标准。在人才培养计划和目标确定以后,地市供电企业要分层级与被培养对象签订人才培养协议,协议中明确被培养对象在培养期限内必须完成相应的培养任务,以此作为考核依据。生产技能类要完成相应专业的QC攻关课题、取得相应专业的技能等级;专业技术类要完成相应专业的科技创新类项目或论文,在专业竞赛或调考中取得靠前名次;经营管理类要完成相应专业的经营管理考核指标、调研报告或论文。

第二,“三径”促提高。一是提升学历教育层次途径。供电企业在学历教育方面要加大投入,加强与电力类高等院校合作,联合开办高升专、专升本、研究生班等后续学历函授班,为员工实现学历提升创造良好的平台,同时制订相关制度,鼓励员工积极参与学历教育。员工通过学历教育提高自身专业理论水平,以利职称申报、评级取证等。二是提升专业技术资格途径。要认真摸清员工队伍专业技术资格基本情况,按具备申报条件的时间节点,对人员进行归类。通过加大宣传力度、增加激励措施、落实考前辅导培训项目等多种手段,为员工申报专业技术资格提供贴心的服务,逐步提升员工队伍的专业技术能力。三是提升职业技能等级途径。随着工资改革持续深入,技能鉴定持证情况与工资直接挂钩,加之技能津贴、技能专家等各类激励措施向生产一线高技能人才倾斜,极大地激发了员工对技能鉴定工作的积极性。供电企业要利用这一有利政策,加强员工申报技能等级鉴定有关服务工作,有效引导人员合理向技能岗位流动,逐步解决结构性缺员问题。

篇(5)

煤炭企业经济效益即出多少煤炭,机电管理占有重要的因素。机电管理在煤炭企业的作用表现在在企业煤炭开采量的多少,运输能力的提升以及很多环节的相互之间的和谐配合,机电管理工作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中,机电人员的基本素质和专业知识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所有的设备要靠管理人员来完成,尤其是矿区井下安全生产有着更高要求。所以,煤矿机电管理人员专业知识的水平、综合素质的高低、机电设备管理的好与坏,对煤炭企业的生产安全和综合经济效益有着直接的影响。

煤矿机电管理是整个煤矿安全生产的奠基工作也是基础的一部分。因为它牵扯并影响到煤矿开采和煤炭生产的多个环节,对生产安全有很大影响,矿井的机电设备项目和品种比较多,流动性也较大,因此机电管理是一项十分细致和比较艰苦的任务,对机电管理的技术含量要求比较高,目前,煤炭行业对机电设备进行管理、使用和维修是确保矿井安全生产的工作重点。

一、机电管理工作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机电设备管理人员素质普遍不高

煤矿是一项高风险的工作, 加上现在的企业待遇低,工作环境比较差,很多专业人才根本愿意从事这项工作,很多煤矿企业就采取自己培养一部分人才,但由于激励措施和一些因素的影响,一些人在自己能独当一面的时候就离开了,去效益好的单位,导致人才流失,企业只能再招聘、培训、上岗,熟练后又跳槽,形成恶性循环,久而久之,人才培养的高成本使得企业管理人员不愿再花费精力和财力在此项工作上,而是低成本地招收一些农民协议工、轮换工。这些人的文化素质不高,又存在临时工作的想法,不爱钻研技术,工作积极性不高。目前,在煤矿上的机电人员中存在这样一些现象:管理人才年龄较大 技术和知识老化、对新的技术和事物缺乏认知积极性、没有创新钻研动力。各种原因综合之下,导致煤矿机电队伍人员素质低下。

2、对机电设备管理不重视

由于一些煤矿只重视生产,不注重煤矿机电管理,认为只要机电设备能够正常运转,不影响矿井的生产,从而让机器设备超负荷运作,机器设备的定期检修也落实不了,也就更谈不上维修保养和休整,特别是在每年冬季电煤供应紧张时,机器设备的运行状况就会恶化。本应该对机器设备进行维修,但有的矿井因为不重视机电管理,把维修的资金挪为他用。更甚者,有的矿井根本就没有机器设备的维护投入,机器设备的维护、保养、大修资金不到位,设备投入力度也就跟不上。在煤矿生产过程中,导致设备容易出现事故,安全系统设备不牢靠,安全设施不齐全、安全设备参差不全,系统不能达到最优化。技术管理手段落后,基础管理差,设备的图版等不齐全或没有,有的盘版与机器设备不匹配。有的矿井井下还有无“MA”标志的机器设备,不能及时更换,国家三令五申不能使用的设备仍然在井下使用,供电设备和三大保护不齐全,未安装安全监测系统,采掘设备过于陈旧,或者将一些不能使用的设备再次进行拼凑,投入使用,安全系数低,这些原因都大大影响了矿井的安全生产。

3、机电专业管理组织不健全

目前,有一些煤矿企业对机电设备的重视度不够,而是把机电管理放在一个辅助的位置,因此,机电方面的管理制度和人员配备都不能充分发挥作用,或者说是形同虚设,制定的一些措施根本没有落实到实际工作中。此外,为了节省开支,一些企业为追求产量,对机电管理方面的相关事宜漠不关心,一旦机电设备出现问题,修好就算草草了事,也不总结出现问题的原因,从而导致因机电设备出现故障而影响矿井的正常生产。同时由于企业对设备检修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落后的意识使机电设备正常和不定期维护与检修工作不能落到实处,只有当机电设备出现异常或者故障后,才开始实施停工维修,既影响了正常的生产,也使得设备的使用寿命大大降低,同时还会造成一些本来可以避免的事故。还有相当多的矿井大量压缩机电方面的技术人才,从而导致机电管理机构配备不齐全,从而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还有的是一人身兼数职,由于平时忙于领导安排的工作,自己的专业工作根本无暇开展,所以现场管理就更谈不上,他们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在完成领导安排的工作上,用在完成生产任务上,对机电的管理基本上没有时间和精力,这也就使得机电管理不到位,效果差,整体的职能不能发挥。

4、机电管理制度不健全

在一些煤矿企业,对机电管理工作不够重视,机电设备的管、用、养、修没有专人负责,缺乏有效的管理制度,做不到预防性管理和安全使用,对机电设备的检验、安装、调试、使用、维护、修理、拆卸、运输等各环节没有明确管理制度并且没有责任到人,这就是说没有安全的保证。还有一些煤矿机电设备管理规章制度不健全,即无标准的制度可以遵循 ,也没有对应的督查制度和对其进行落实考核。有些企业在项目管理的名义上虽然建立了机电管理,但只是为应付上级检查,在实际生产时根本得不到落实,所以致使机电管理杂乱无章,矿井设备管理设备落后,管理人员实践操作、使用都不熟悉。对一些设备的基本原理和构造等一系列的知识都不明白,导致设备出现管理上的混乱。对出现的异常现象不清楚或不重视,终究会出现小事故酿成大祸!

二、机电管理中存在突出问题的改进对策

1、强化业务培训,提高机电专业人员素质

要做好机电设备管理工作,就要发挥和运用好人才的作用,发挥机电人才的能量和优势,要拥有一批技术过硬的人才、要保证技术人才队伍的稳定性。一方面对技术人才的待遇要提高,要设立奖罚分明的考核制度,提高人才工作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要时常进行技术培训,提高维修人员的技术水平和与时俱进的知识水平。建立和培养一批技术水平高的设备维修检测队伍,从而使机电维护与管理人员整体水平提高,了解操作的流程和设备性能以及设备原理,能够准确快速地判断和处理故障。要制定详尽的职教培训工作计划,员工教育培训目标主要包括对企业中层领导进行培训、设备管理人员的培训;对生产一线计划、调度人员进行强化和提升培训;质量和安全意识培训;企业成本控制培训;对关键岗位、特殊工种的资格培训和特种作业人员的资质考证培训等。职教培训继续采取一级培训和基层部门二级培训相结合的模式,并通过“送外培训”和“请进培训”,进一步优化师资资源。技术人员培训班还要邀请有名望、有经验的专业学院的教授,为技术人员讲授专业知识。

2、建章立制,完善机电专业管理制度

在当今社会,科技知识发展日新月异,对煤炭企业的管理有着比过去更高的要求,对机电管理的要求就更加严格。我们不但要加强机电设备的管理,还要改进过去机电管理中存在的一些不足现象,为我们的企业带来现代化的、专业化的、高科技化的一些高级管理理念,加快企业的经济发展。在平常的工作中和学习中,管理人员都要有责任心和做企业的主人公精神,发挥主观能动性,加强安全意识,提高工作效率,弥补工作中的不足,解除消极的思想。要建立岗位责任制,具体工作要落实到每一个人身上。对机电设备从验收、存档、资料的保存、安装、应用、维修等工作要合理分配,制定流程,全过程实时记录。同时,根据设备管理要求,结合企业生产的具体情况,制定井下电气设备防爆标准,实施设备巡回检修制度,机电工和操作工等要实行岗位责任制,执行严格地监督制度。实施对设备管理的规范化、程序化、制度化管理。对一些落后的设备要更新换代,提高其技术先进性,加强设备运行可靠性。监督实施矿井的停产检修制度,按时检查设备的安全隐患,对其性能进行检查和维修,确保安全,消除安全隐患。要改善和完善机电的专业管理人才,合理地运用每个人的强项。要有人力资源管理的先进理念,就要给予机电专业人才的良好的待遇和物质奖励,保证队伍的稳定性,更要赋予他们管理职权,保证专业人才能顺利地开展工作,发挥各自的能力和优势。提高机电职能部门的权威性、影响力,逐步从应付生产中解放出来,搞好矿井机电管理。

3、狠抓机电设备检修工作,并应用先进的设备运行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技术

对机电设备进行良好的检修保养是保证企业安全生产的重要途径之一。作为矿井单位,安全高效的生产离不开设备的正常运转,设备的正常运转又离不开正常的检修保养,因此,处理好生产与检修的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矿井在制定强制检修制度,科学编制检修计划的基础上,要合理安排检修时间,认真落实设备检修,做到“三同时”,即:在安排生产计划的同时,安排好设备检修计划;在执行检查生产计划的同时,督促检查检修计划的执行情况;总结检修计划的完成情况。与软性的制度相配套,设备检修也需要先进的仪器和技术支撑,掌握先进的设备状态监测和故障诊断技术,利用各种监测器械和仪表直接对设备的关键部位进行定期、间断、或连续监测,获得设备技术状态(如温度、振动、噪声、受力等)变化的图像,参数等确切信息,以判断其运行是否正常、有无异常与劣化征兆,或对异常情况进行追踪,预测其劣化趋势,确定其劣化及磨损程度,及时掌握设备事故在发生执勤的一些前期征兆和信息,采取一些相对应的措施和有效地方法,有针对性解除危机,将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从而避免由于机电设备故障待定的经济损失,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4、增加投入,不断优化机电系统,加强安全监控

按照国家制定的有关法律和规定,根据实际情况,一是制定一些切合实际的规划,确保矿井的安全生产及机电设备的正常运转。要加大资金投入,特别是加大对机电设备的投入,投入使用一些先进及节能型的机电设备,为了保证机电设备能够长期有效运转,要对机电设备进行设备维护及保养。强化现场作业流程的安全管理,一些老旧的机电设备该更换的一定要更换。在采掘区队要重点推广采煤掘进精优作业工艺的方法,通过区队干部和技术人员的跟班监督和班组成员的协作配合,使采煤掘进精优作业工艺得到全面推广,全面实现了作业流程的规范化和系统化。同时,职工干标准活、上标准岗,为安全责任的落实和实现现场安全化管理提供了保障。二是加强重点区域的管理。如对一些易出现安全事故的重点区队,要采取重点防范的措施,如对运输区,运输战线长,涉及绞车、电瓶车、矿车等重型超重设备和运输设备较多,要重点采取落实安全管理分包责任的办法,强化现场安全人员的安全分工负责和互相提醒,确保现场安全工作的扎实开展。以实时安全监督体系为基准,扎实抓好现场监督控制。积极实施安全管理数字化信息化建设,建成瓦斯智能数字巡查、顶板动态监控、人员定位监控、隐患排查治理等监测监控系统。要建立安全隐患登记报告、分组治理、动态分析、整改销号和整改评价体系,对重大安全排查整改实行报告和挂牌督办制度。做到现场安全状况实时监控、班组现场管理及时到位、自保互保联保执行严格、三员现场监管责任落实、全员安全管理作用发挥“五同步”。

篇(6)

1、注重过程控制设备管理指标全面达标

精细化管理我们推进设备状态管理重要手段年初车间在“自我否定、反复讨论、重点分析”基础上确定设备阶段性管理目标并根据前几年管理实绩设定区域设备管理指标分解到每位责任点检各层管理人员一开始就“明确目标、知晓指标、确保达标”在具体工作上以“计划、监控、分析和改进”为闭环链坚持做到“制订预审目标预定绩效预评、重点预议、缺陷预知”设备管理工作方法激励全体员工参与车间各项工作过程管理受到了良好效果前5个月车间设备管理指标全部达标其中A类指标占总数66%;混铁车连续5个月达到零故障;机车1~5月份故障率比去年同期下降59%其中2、4月达到零故障;框架车故障率比去年同期下降16.5%有效保证了设备运行状态持续稳定

2、深化操检合一拓展点检管理纵深发展

为了提高操作人员操作和保养技能今年我们将培训重点转移到提高操作人员正确判断和处理一般设备故障能力上来促进全员设备管理根据现场设备区域管理特点和重点推进项目我们对铁路站和汽车大队共制定了27项“操检合一”培训计划落实了培训责任人和时间节点注重对操作人员操作和保养技能上培训把培训重点转移到提高操作人员正确判断和处理一般设备故障能力上来;深化对操作人员岗中辅导尤其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在设备上运用在消耗技术上作文章培养其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二个多月以来我们分别对运行方进行了17项次培训共培训410人次操作人员对设备机构、性能、原理有了进一步了解和熟悉设备日常点检质量有了一定提高

随着设备精细化管理和“操检合一”不断深入车间实施了“取消汽车大队常日班专业点检员”设备操检创新管理项目上半年车间先后主持召开了三次“常日班罐车设备专业点检工作移交”推进协调会议制订了推进工作计划明确了与汽车大队各自职责、时间节点和责任人组织了四次移交工作专门培训目前设备专业点检计划、实施与登录日常点检质量检查与常见故障处理等已移交汽车大队实施;设备定修计划制订、实施、过程控制与竣工验收等现正在移交之中;罐车外协检修安全和费用结算等管理正在组织培训下一步将进行备件、材料和点检综合管理等流程培训与移交计划10月底之前全部结束

点检工作“移交”试点为真正提升专业点检员设备管理层次实现点检工作重点升华打下了扎实基础

为了落实公司TPM全员生产维修管理制度确保设备状态持续稳定保证运输生产顺行延长设备使用寿命分清设备管理方与操作方管理责任在双方充分协商前提下车间于3月份同汽车大队、铁路站签定了《全员设备管理(TPM)分工协议》分工协议细化了设备日常点检项目规范了操作方自检自修内容突出了设备防火检点促进全员设备管理上台阶

3、全面落实找差确保区域设备精良运行

为进一步深化车间基础管理和实现年度管理目标不断寻找工作、管理上差错和问题杜绝管理缺陷、提高工作质量和管理效率确保设备精良运行目标车间在今年上半年推出了员工“找差管理办法”并扎实开展了“找差纠违曝光月”活动

我们主要从查找自身在认识上差距和在制度执行、点检、标准化作业等工作上差错和管理、设备上缺陷与问题;查找运行方在设备操作、日常点检、自检自修、维护等方面问题或差错纠正设备操作人员不标准操作、不标准点检维护行为和习惯;查找检修方在检修计划执行、检修过程控制、检修质量等方面问题或差错纠正设备检修人员不规范检修而造成质量等问题入手以查找自身缺陷为主采用自查、互查相结合集体和单人检查相结合等方式对查实问题专门汇总归类:属于内部差错立即制定整改措施落实责任人与时间节点并填写“找差记录表”后上报;属于相关方问题以联络单形式通报相关部门并实施跟踪、检查与评估来进一步消除管理和工作上漏洞做到检查、落实制度化、经常化和规范化切实提高设备管理综合能力搭建“找差管理”平台三个多月以来全体员工共查找自身和内部各类缺陷共96项相关方问题共79项有力促进员工素质提升揭示了习以为常缺陷减少了工作与管理差错与失误

4、营造文化氛围提升员工岗位创新水平

为切实贯彻落实好部“深入开展向孔利明同志学习活动”决定车间制订了“学习身边劳模”行动计划主要以“提高认识、坚定信心、充满激情、持续改进、培养骨干”为主线;以“头脑风暴法、逆向思维法、自我否决法、对策列表法、精益推进法”为行动方式;以“走访用户、畅谈创新、强强交流、阶段汇总、阶梯探索、信息共享”为手段以创建“互动学习氛围”为平台扎实开展了“岗位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活动强化车间两个技术登高小组技术辐射效应车间员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有了明显提升

为了充分挖掘职工创新意识和能力车间推出“个人登高行动计划”全体员工在查找自己工作与管理上最主要薄弱环节基础上确定个人登高目标车间分类别、分层次、分阶段对个人登高计划实施进行跟踪与评价

科技推进车间管理创新又一重点年初车间就制订了科技推进计划层层分解指标落实责任人和时间节点实施了“周周有推进内容月月有推进小结季季有绩效评价”推进对策取得了一定效果:

综合点检徐进发明了“一种注销式联轴器拆卸专用工具”专利

杜绝了注销式联轴器拆装过程中易将零部件损坏不良后果同时提高工效6倍以上综合点检王祥龙总结“80t机车液力变速机离合器内齿套根部结构改进”技术秘密延长使用寿命2年以上故障下降了80%综合点检钱展总结“全自动气制动系统失压制动保护装置”技术秘密保证了车辆行驶安全综合点检施卫谷总结“日野车离合器分离杠杆间隙简易调整法”技术秘密避免了因离合器间隙调整不当而引起重复拆卸变速箱情况发生提高工效3倍

到目前为止车间3个科研项目正在评审中另有一个正在结题中;已完成技术秘密3项另2项正在申报中;获得专利2项另外3项正在申报之中;合理化建议、科研项目等创效益427万已完成年度计划70%

5、推行单车核算确保设备维修成本精度

确保设备成本精度车间设备管理中一个重要环节2004年全面推进单车成本核算重要一年车间在推行单车成本试点基础上运用运管机信息系统着手进行数据分析和效果检查特别在常规外协检修方面运用“预算在前修中监控修后确认竣工评价”等手段确保费用结算无差错并控制在标准范围内1-5月成本长效评价指数评价为0.9935费用精度评价99.27%实现了车间维修费用控制阶段性目标

6.“十五”规划项目有条不紊落实推进

根据部项目管理安排车间专门指定一名技术较高、现场较熟悉、协同能力较强同志负责“十五”规划项目联络工作又明确了各分项责任人制订相关管理职责推行项目责任制为现场提供专业技术支撑车间每周对相关项目推进情况进行跟踪与确认涉及配合项目也纳入日常管理范畴到目前为止先后完成了“2BF易地大修铁路工程设施”中T5、T6叉渡线接入及铁路桥施工等项目铁7线施工也完成了80%;完成了“4座高炉运行期间铁水运输生产准备大纲”中铁路总置图、设备投入平衡与验收、应急保驾措施等编制;以及“3BF铁路控制系统改造”初步设计总设备参数、车上转换装置评标与设计审查等工作有力地支撑了部“十五”规划项目节点推进

二、存在问题与对策

1、年初发生了两起设备火灾管理责任事故

火灾事故发生反映出我们在工作思路上、认识上存在着偏

差和设备管理上缺陷与不足我们根据部“车辆防火专项整治”要求专门成立设备防火整治小组对所有设备电气、线路、电源、保险装置、液压系统、发动机隔热装置等进行了全面整治在制度上不断完善管理上强化责任标准上给予规范技术上达到精细主要做法:①修订和细化运行与设备双方分工协议及管理责任流程分别制订7大类运行与检修方车辆防火标准以达到实时监控和有效管理目②完善“对生产方工作失误考核细则”将防火内容纳入考核细则范畴以强化点检为核心设备管理模式提高设备点检失误考核深度与力度③修订设备维修管理办法把检修质量过程控制与竣工检验、检修制度齐全与规范作为对检修方检修质量评价主要依据④规定了点检员设备防火管理主要责任者并落实检查内容和要求同时把防火工作绩效纳入员工业绩考核范畴

通过二个月反思和整改员工在思想、能力、制度和标准上经过了全方位、全系统、全过程“洗礼”点检员对现场设备管理意识有了明显提高运行方和检修方对设备防火专项管理意识有了进一步加深确保了设备安全顺行

2、一季度“6σ”项目推进进展不快

黑带“减少24~30吨倾翻车故障次数”和绿带“提高线路几何形态稳定性”项目确立后车间立即成立项目领导和工作小组进行了现场项目全面起动和现场调查工作召开了8次精益运行推进会目前“减少24~30吨倾翻车故障次数”和“提高线路几何形态稳定性”都已处于M(测量)阶段但与去年同期及兄弟单位相比我们存在一定差距差距主要表现在:①由于项目前期对现场取证、调查有脱节现象造成数据积累不准确要重新来回进行数据采集降低了效率影响了项目进度②在数据分析过程中由于组员对6σ数据采集思路理解不透造成数据收集不充分、不细致③“提高线路几何状态”绿带项目在对M阶段数据分析时发现D阶段目标不合理小组再一次进行讨论重新确定了D阶段目标下一步重新调整采集计划对项目涉及内容再次分类与统计确保数据链有效

3.危险源和环境因素识别有漏洞

在这次质量贯标审核过程中发现拆车站环境因素识别有漏项主要原因拆车站环境因素控制还沿用原来制订措施车间未对该区域环境因素进行单独识别造成拆车站部分环境因素没有规范性受控

针对问题车间举一反三对其质量贯标文件和要求也进行了完善尤其对拆车过程中危险因素与环境因素控制切实提高了识别符合性车间及时修订了“拆除站环境控制作业指导书”、“拆解切割报废设备安全操作规程”和“拆车站人员岗位安全规程”等三个文件并对拆车站危险源及环境因素进行了重新识别共识别出新危险源6项环境因素9项同时制订了相应控制措施

在对拆车站贯标体系自查同时车间以作业区为单位组织辨识作业生产活动中所具有环境因素和危险源共新增危险源43个全面实施对环境因素和危险源有效控制和管理以确保点检作业安全与环境无污染

三、下半年确保年度管理目标完成措施

1、进一步加强点检作业安全管理尤其牢牢抓住外协检修

作业中安全交底、过程监控与竣工验收评价等环节在组织点检技术管理人员再一次学习贯标文件同时组织外协检修相关方(常年检修合同方)学习股份公司、运输部及车间安环管理文件并落实责任人做好记录

2、进一步吸取“1.12”和“1.21”两起设备火灾管理责任事故教训巩固前阶段设备防火整治成果不断查找设备上安环隐患、强化对操作方日常点检质量检查、加强对检修方检修质量过程控制和竣工质量验收确保设备在安全状态下运行车间把每月12日确定为车间“质量分析日”着重寻找点检、检修等管理中质量簿弱环节分析产生问题原因落实防范措施提高质量、精细化管理意识与绩效;把每月21日定为“安全反思日”其主要内容为:①查找前一个月设备管理过程中安环缺陷;②查实贯标文件执行过程规范性、及时性、持续性和有效性;③检查操作、检修方标准化操作与检修执行情况;④考查员工对岗位涉及管理制度知晓度⑤工程技术、管理人员下现场进行综合检查确保管辖设备运行安全

3、强化六个西格玛精益运行项目推进小组工作力度激发团队寻找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潜力组织项目小组人员对流程再学习、再培训、再指导和再提高熟悉相关工具和技术运用;阶段性地提高团队现场调查、数据采集、潜在因素识别、衡量分析、改进控制、测量和质量工具运用、统计与评估等环节能力持续性地提高虚拟团队创造力和战斗力;进一步拓展精益管理意识和理念内涵延伸和辐射解决现场技术问题能力每月一次对两个项目进行阶段小结密切跟踪兄弟单位推进进度吸取人经验教训把先进方法和手段运用到我们项目中去来确保我们“6σ”项目有效推进并有新突破

4、不断深化操检合一设备管理指标再上台阶注重对操作人员在设备操作能力培养和解决一些常见、简单、易处理设备小故障能力把一些日常点检内容与点检倾向管理项目区分开来实现“分工明确责任清晰目标超越”设备管理制度开展对标活动在关注设备管理技术指标同时更要关注设备投入效率以及它所发挥技术“能量”把点检管理效果评价同设备生产实绩结合起来把点检业绩同设备有效投入绩效结合起来真正形成一种全方位、全系统、全过程设备全员管理局面

5、关注设备生产指标切实提高管理效率管理效率高低取决于制度完善、能力提高、信念提升提高管理效率车间下阶段一个重点内容之一一要转变观念从运输部乃至公司整体利益出发在关注设备技术状态指标同时还要关注设备运输生产性指标把管辖设备运输效率与效能同岗位管理绩效联系起来把管辖设备生产实绩同个人业绩考评结合起来;二要转变做法从过去单纯分析设备技术状态管理实绩向同时分析管辖设备生产效率、效益上面转变通过强化效率教育和过程监督实施阶段性效率与绩效评估不断改进工作方法找到管理效率与效益最佳平衡点;三要提升理念为操作方提供良好运输设备来完成生产任务我们“服务”切实把握好设备技术状态让设备操作人员放心操作设备;四要合理定位“设备第一”思想体现在服务与服从基础上通过强化效率教育和过程监督实施阶段性效率与绩效评估不断改进工作方法找到管理效率与效益最佳平衡点五要满意服务“设备第一”思想体现在服务与服从基础上为操作方提供良好运输设备来完成生产任务我们“服务”切实把握好设备技术状态让设备操作人员放心操作设备针对70T、60T框架车设备运输效率低下现象我们将会同设管室和汽车大队进行专题研究一方面在扩大72T框架车作业范围上做文章另一方面与设管室研究和探讨提高设备使用经济性与可靠性;根据60T索埃勒车改造计划要充分作好现场调查合理分析在用车使用稳定性和技术可靠性提出所需功能和技术鼎力配合做好第一台德国改造车

我们将牢牢抓住管理人员管理效率这根弦以管理实绩提升和超越作为管理者创新评价关键内容

6、人才陆运车间跨越式发展基石车间根据人力资源发展

规划将采用“重点岗位、重要对象、重视考察”方法进行挂职兼岗锻炼让年轻大学生早日岗位成才、担当重任、挑起重担同时把人才培养同职工职业生涯结合起来让青年人才学有方向、干有信心和做有目标以“互结对子、拜师学技”活动方式形成“年轻人向老师傅学技术老师傅学年轻人新思维”互动学习氛围实现优势互补使团队永葆青春和活力

篇(7)

作者简介:师蔚(1981-),女,新疆伊宁人,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城市轨道交通学院,讲师;郑树彬(1979-),男,广东揭阳人,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城市轨道交通学院,副教授。(上海 20162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上海高校本科重点教学改革项目(批准号:沪教委高〔2012〕49号)、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工程“卓越工程师”培养平台建设项目(项目编号:11XK10)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9-0117-02

作为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城市轨道车辆工程专业培养方案重视知识、能力与工程实践的融合,理论联系实际,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1]城市轨道学院车辆工程系教师不断探索,总结该专业在培养过程中的经验,并对本专业的发展方向、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断研究、改进,从而完善和优化了本专业的课程体系。其中,重要的改进部分为在新的培养计划中添加了系列综合课程设计,注重课程设计选题的综合应用性、工程实践性及多样性,旨在着力培养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工程专业学生在城市轨道车辆方面的综合设计、工程实际应用能力及创新能力。并通过前期研究及一系列规划及筹备,达到了开设条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一、系列综合课程设计设置依据

城市轨道车辆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原则主要是紧贴本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在系列综合课程设计中着重考虑了其在工程素质和能力培养需求方面的作用,并与课程体系中其他课程保持良好的相互衔接,进一步提升理论及实践教学效果。

1.城市轨道车辆工程专业培养需求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为:以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工程为背景,培养具有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工程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能面向工程实际,从事城市轨道交通车辆运行保障及维护、故障诊断及维修并可延伸至整个轨道交通领域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2]在培养目标中,本专业注重与工程实际的结合,因此设置具有工程实践特点的系列综合课程设计正是满足本专业培养目标的需要。

2.衔接专业课程群需求

城市轨道车辆工程专业课程群设置主要包括学科基础课程群、专业课程群及集中实践环节课程群三大部分。其中学科基础课程群主要包括机械、电力电子、测试控制等相关课程。通过对该部分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扎实的机械、电力电子及测试控制方面的基本知识,具备独立分析课程相关内容的能力,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理论和技能基础,为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做好基本培养和锻炼。

专业课程群则包括城市轨道车辆结构与原理、城市轨道车辆电力牵引与控制、城市轨道故障诊断技术等专业课程。该部分的课程则使学生系统掌握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结构、控制、检测、维护保障等方面的知识。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城市轨道交通车辆机械结构、电力牵引、电气设备等相关城市轨道车辆的组成和原理,以及其故障诊断、检修方法及手段。

专业课程中的集中实践环节课程群则包括企业实践环节和系列综合课程设计环节。该部分课程中的企业实践环节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使理论联系实际,增强理论教学效果。而系列综合课程设计环节则是学科基础课程群、专业课程群及企业实践环节的综合应用,通过在设计应用过程中使用各课程群中的知识点,不仅弥补了专业基础课程抽象不易理解,理论教学效果不理想的不足,又解决了专业课程涉及知识领域广、实践性强、不易掌握的问题。并且让学生将学校的“所学”与企业实践的“所见”充分结合,使知识体系得以融会。系列综合课程设计正是起到了衔接及促进各专业课程群效果的作用。

二、内容设置

城市轨道车辆工程专业系列综合课程设计包括: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结构与原理课程设计、检测与传感技术课程设计、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电气设备课程设计。在内容设置方面传统课程设计仅隶属于某一门课程,并不注重课程体系其他课程的内容衔接,难以达到训练学生较全面知识体系的目的,而改革后则避免了这一缺点。在系列综合课程设计中主要体现以下特点:

1.综合应用性

首先在设计选题时,教师考虑其综合应用性,将分散的多门课程串联起来并系统化,使学生得到综合性的应用训练。具体做法是各综合课程设计教师首先开设多个选题,供学生选择,并考虑其具体特点,即在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结构与原理课程设计中,将机械原理、机械设计、工程力学、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结构与原理等课程联系起来;检测与传感技术课程设计将检测与传感技术、城市轨道车辆故障诊断技术等课程联系起来;而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电气设备课程设计则将电子技术、电力电子技术、电力牵引、控制理论等课程联系起来,在综合课程设计的任务书中就体现出各选题的综合应用性。

2.工程实践性

在考虑选题时,所有的选题都应与城市轨道车辆工程应用有关,使学生具有实际应用的前提,有利于提高课程设计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也增强了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3.多样性

即选题多样性。选题有的来自于企业的需求,即需要解决的问题,做创新性的开发;有的来自于国内外文献资料,学生进行实践重新设计,实际复现;有的课题来自于教师科研课题中成熟的研究成果转化,指导学生进行前瞻性的设计。总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自身的特点及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设计选题,达到提高综合能力的目标。

4.开放性

在系列课程设计中,借鉴开放式课程设计模式,以综合课程设计选题为主线,在管理上首先实施开放性管理,指导教师以阶段成果作为考核设计进程标准,给学生开放的课程设计空间,使他们有更多自学和研究的机会。同时配有开放的教学实验室为基地,满足学生开放式实践机会。[3,4]

三、组织实施

根据上述系列综合课程设计设置的内容及特点,需要指导教师具有较强的城市轨道车辆综合应用能力及工程实践经验,因此在组织实施该教学内容时主要通过本专业专职教师的培养、企业导师的参与,同时积极构建课程设计平台,并针对系列课程设计在院内立项研究,从硬件、软件上得以为系列课程设计的实施提供有利的保障。

1.系列课程设计教师培养

在系列课程设计的指导教师配备上使用双导师制,即同时配备学校专职教师与企业导师共同指导系列课程设计。由于有企业导师的介入,使系列课程设计的选题可以更加实用,设计过程更加接近工程实际。而学校专职教师则可以在课程设计中把握学生对新技术的应用,引导创新设计思路,并管控课程设计过程,使系列综合课程设计在实施过程中满足学校培养体系的要求及规范。

在学校专职教师培养过程中,注重企业挂职锻炼环节,使挂职锻炼成为专业课程教师的必修环节。通过企业的挂职锻炼,让教师充分了解本专业领域的工程实践相关知识,促进教师提高解决实际问题和进行实践教学的能力。并促使教师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和工程实践经验,使教学内容与本专业需求保持紧密的联系。对于企业兼职导师,则需要他们具有硕士以上学历,在企业有丰富的现场及实践经验,弥补专职教师在培养学生过程中出现知识、技能和视野以及对新技术应用方面的不足。

2.系列课程设计平台搭建

为保证系列课程设计的正常进行,除了在指导教师配备及培养方面进行努力外,还进行了系列课程设计的硬件平台的搭建。主要包括设置系列综合课程设计用教室,提供基本计算机,仿真设计软件,实验平台。同时还充分利用实验室等其他平台,具体如下:

(1)充分利用专业实验室。在系列课程设计场所的选用中,通过开放性管理,充分利用城市轨道交通学院已有的实验室,如城市轨道交通列车结构实验室、城市轨道车辆自动驾驶实验室、城市轨道车辆检测实验室等场所及相应实验平成部分实验,使专业实验室得到充分利用。

(2)利用科研平台。当学生的课程设计选题为教师科研成果转化的题目时,学生则可利用专业教师的科研平台进行设计、实验等相关内容。

(3)利用学生创新工作平台。通过学院已经搭建的大学城创新工作室及相关设备,部分学生选题接近时,可以进入这些工作室进行相应的课程设计工作。

3.系列课程设计立项研究

在系列综合课程设计的总体设计方案落实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对各综合课程设计进行细化,如选题论证、设计步骤规范、设计工作量的核算、设计指导书的编制等工作,通过院内立项研究,做到选题必须具有工程实践性,设计内容必须具有先进性。对选题进行学生试做,充分验证其课程设计的工作量是否合理,难度是否适中。通过试做学生反馈进行调整,为正式执行教学计划打下基础。

四、结论

在城市轨道车辆专业课程体系中,增加系列综合课程设计是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的需求,同时也是衔接课程体系各课程的重要内容。通过对指导教师的培养、企业导师的介入,并搭建了系列课程设计平台,在软件及硬件上进行建设,并通过立项研究选题,把握其综合性、工程应用性、多样性等特点,取得了一定成果。

参考文献:

[1]柴晓冬,方宇,郑树彬,师蔚.城市轨道交通特色专业群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5):75-76

篇(8)

1项目概况

1.1项目概况

青兰线陕西境项目羊泉隧道隧址位于陕西省富县羊泉镇羊东村南约1公里处,为曲线型特长隧道,分别于公路测设里程ZK121+360~ZK124+470、YK121+381~YK124+457段穿越山体,分为左、右线,左线最大埋深约139米,右线最大埋深约137米。

1.2地形地貌

隧道穿越区为黄土塬梁峁工程地质区的黄土塬工程地质亚区,山体近南北走向,地势总体南低北高,隧道与山脊近于直交,垂直隧道轴向两侧低,中部高而平缓。地面标高介于1044.52~1198.15m,相对高差约153.63m。

1.3隧道工程地质概况

隧址区分布的地层有第四系上更新统风积黄、中更新统风积黄土。新黄土,具自重湿陷性,其强度较低,但多位于隧道顶部,对隧道围岩稳定性影响轻微。无褶皱,无断裂。主要发育有两组构造节理,产状分别为167~181°∠80~87°,263~265°∠80~95°,线密度1~2条/m,均为剪节理,延伸较长,节理见有钙泥质充填。近地表岩体中风化裂隙较发育。

1.4设计概况

隧道建筑限界净宽-13.00米(0.75m检修道+0.5m左侧侧向宽度+2×3.75m行车道+3.5m紧急停车带+0.75m检修道),净空限界高度5.0米。衬砌断面内轮廓采用三心圆,紧急停车带长度为40m。

塌方段均按IV级设计围岩,超前支护为4米长φ25超前砂浆锚杆,间距40cm;支护形式为挂网锚喷支护,钢筋网为φ8型20X20;径向锚杆为间距100X100的3米长φ22砂浆锚杆;喷射砼为20号22cm厚;支护采用间距为75cm的I20;二衬为厚度45cm的25号素混凝土。

2塌方发生过程及原因分析

2.1右洞YK122+544~YK122+572塌方发生过程

2010年2月7日,该隧道掌子面开挖至YK122+572时,正值大雪天气和春节长假,为确保隧道安全,将仰拱开挖及闭合回填施工至YK122+544,保证仰拱回填和掌子面的距离不超过30米后隧道施工基本停滞。2月20日YK122+545处4榀拱架右侧拱脚处出现较大鼓出及错动变形;从2月20日至3月4日期间,逐步采取了临时仰拱配合钢拱架扇形支撑5道(分布于二衬端头向大桩号10米范围内),支撑方木垛二处(见照片);3月4日凌晨4:00出现在二衬及支护的交界处右侧出现长约7米的塌方;塌方发生后采用反压核心土及环形开挖,双侧壁导坑开挖,但收效甚微;至4月29日出现塌顶及洞内涌泥,涌泥长度达30米长;这个阶段塌体内的破坏形式(后期的开挖探明)表现为支护严重下沉2米左右,右侧壁围岩支护错断并挤出近2米,抢险临时支护的钢拱架严重扭曲,方木垛因错动而推倒。

2.2塌方的原因分析

主要原因是覆盖塬面大雪消融后大量的水份渗入地下造成隧道开挖渗水量加大,另外因开挖进度仅仅达到75cm/天,造成掌子面及支护暴露段水文地质恶化加剧,施工过程的拱顶下沉增至6cm/天以上,累计沉降量达到70~90cm,拱脚也因水文地质恶化出现承载力不足而失稳。

3塌方的治理

塌方治理共分三个阶段,即大核心土环形开挖法;双侧壁导坑开挖法;全断面超前预注浆加固围岩法。

3.1大核心土环形开挖法

对塌落的虚方土体进行反压回填,人工形成长约13米,宽约10米,高约7米的超大核心土。并对核心土进行小导管注浆、挂网喷护等加固,以形成一个稳定的人工掌子面。然后以间距为30~40cm的I22人工向前开挖,历时15天后因渗水不能排出,三方面原因导致方案失败,其一,核心土泡软局部失稳;其二,向前开挖4榀且立好的钢拱架因拱脚泡软,拱脚承载力过低后造成拱顶变形过大;其三,洞顶塌方松散土体荷载过大造成拱脚大的下沉和拱顶变形。

3.2双侧壁导坑开挖法

为了解决拱脚排水及环形开挖易失稳问题,3月19日决定将方案调整为双侧壁导坑开挖法。首先将原来的核心土进一步加固,并对拱顶开口进行回填加固并小导管注浆及挂职网喷护。然后先进行左侧的导坑开挖,导抗尺寸按宽1米,高2.5米进行控制,每次开挖进尺为1榀,即30~40cm。至3月22日,在右边部导坑还未来得及开挖时,拱部软土涌出,方案失败。究其失败原因,主要包括:其一,拱顶塌方后形成渗水通路,渗水除沿已支护成型的洞壁下渗至拱脚处外,还有一部分水滞留开拱顶的松散土体中,长时间浸泡造成了拱顶土体泥化,使拱顶的的压力不断增大,但处理措施却不能很快穿过塌方体,所以穿过难度随着时间推移也在不断增加;其二,在黄土隧道出现塌方时,塌方处理时拱脚处治须采取异常的加固措施方可保证施工的钢拱架支护没有大的下沉。其三,单层I22钢支护不能承受来自拱顶的巨大压力,须采取双层钢拱架支护,尤其是在塌方处理时间长的情况下更应采取更强的支护。

4二种治理方案的效果分析及其它辅助技术措施

大核心土环形开挖法及双侧壁导坑开挖法效果分析。从实际处理塌方的效果分析,大核心土环形开挖法及双侧壁导坑开挖法可以通过塌方段,但这两种方法的风险较大,风险主要来自技术工作人员对水文地质情况的正确把握及治理时机的把握,如塌体出现泥化将使这两种方案失去有效性。另外施工工队的施工水平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羊泉隧道左洞进口及左洞出口也遇到类似的问题,其中左洞进口使用第一种方法取得了成功;左洞出口使用管拱配合侧壁导坑法也获得了成功。两种方案笔者认为关键之关键是要把握住二点:其一,准备及土体加固工作要“快字出头”,即“清泥要快,反压要快,掌子面围岩加固要快,开挖支护要快”,尽量做到在松散土体泥化前完成普通的加固注浆,利用塌方后形成的土块之间的孔隙注浆充填形成土体的支撑骨架,并迅速开挖通过;其二,开挖支护施工过程,一定要做到“拱脚蹬得住,拱顶顶得住”。

5结语

结合青兰高速陕西境项目羊泉隧道右洞进口塌方和治理过程以及治理过程及效果可得出以下重要结论:

5.1延安地区中更新统风积黄土(Q2eol)富水黄土隧道围岩等级判定所依据的含水量参数要在勘探的基础上增加4~6%,在塬体蓄水体积大且土体渗透系数高时时应取上限。

5.2延安地区中更新统风积黄土(Q2eol)在富水情况下,容易因开挖施工形成沿掌子面前进方向的连续井点效应并造成水文地质恶化。尤其当隧道开挖施工过慢(进度小于75cm/天)或停滞时水文地质恶化加剧,施工过程的拱顶下沉可增大至6cm/天以上,拱脚也会出现承载力不足而失稳的情况。所以要避免塌方出现,首先从进度安排上要保证一旦隧道开工就要连续不停地开挖施工,且每天开挖进度至少在1.5米以上(根据支护设计保证开挖达到2榀以上)。

篇(9)

一、多元化培训模式实施背景

(一)创立初期,人才是支撑企业发展的源动力

公司地处山区,远离城市,属于新建企业,基础设施不健全,工作生活环境差。创立初期,工作负荷大,劳动强度超出员工心理预期,导致一些员工离职。为了解决岗位缺员现状,公司一方面提升现有人员的管理能力和岗位业务知识。另一方面招聘系统内外业务精英和专业对口大学生进行人员补充。人才队伍的不断扩充,基建转运营后工作面的拓展,这些历史性任务要求公司能留住人才,让员工在企业扎根,共谋发展。

(二)传统培训模式对员工整体素质提升收效甚微

传统培训模式以面授为主,培训形式单一,无法满足不同管理水平人才的需求,也无法适应转岗后员工急需掌握经营管理知识的现状。因此公司从实际出发,组织拓展训练,利用头脑风暴、案例分析、课堂讨论、角色扮演等形式,提高了培训质量,对员工整体素质的提升起到了较好的引领作用。丰富的培训形式,使传统培训从平面化、单一化向多样化、立体化迈进了一步,员工从培训中得到了启发,拓展了思路,对个人、对企业的稳步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多元化培训模式的应用

(一)多渠道畅通经营管理人才发展晋升

公司经营管理人才占员工总数六分之一,如何盘活人才存量,让经营管理人才发挥主力军、指挥棒作用,指导和带领广大员工突破传统观念,顺应新厂新制,创新业绩谋求企业发展,是对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课题。

1.实行岗位AB角交叉培训。为提高公司各部门工作效率和执行力,公司提出“一岗多能”人才培训思想,在一般管理人员以上人员实行AB角管理。AB角实行业务学习互通,在其中一人离岗期间,形成顺利延续,避免了工作任务的延缓。几年来,管理岗位“多面手”人才辈出,在新建企业初期阶段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2.管理课堂深挖潜能。为更好推进“依法治企”工作,公司开辟了以制度宣贯为主线的“互动式”管理课堂,同时建立了管理课堂讲座实施办法。每期邀请公司领导、中层干部、管理和专业技术人员亲自授课或点评,引入效果评估机制,兑现奖惩。同时,公司引进“网络移动课堂”,提供了个性化教育平台,满足了不同管理岗位的求知需求。

3.挂职锻炼促进人才晋升。为增强人才综合素质,构建有利于创新人才成才的培养环境,公司推荐党团、计划、财务、工程、前期等中层干部、主管等,赴上级公司参加挂职交流锻炼。通过交流学习,拓宽视野,积累经验,为优秀青年、干部晋升为省公司、集团公司乃至省部级行业内领军人才,奠定了基础,形成了良性循环。

(二)多形式构建专业化人才培养机制

针对生产现场专业技术人才断层,一线技能人才队伍成长动力不足,公司实施了“强化责任、提升技能”战略部署,建立了责任引领、日常跟进、竞赛选才、选树先进“立体式”培训体系,形成多样化、常态化、密集化相结合的培训模式,走出了一条创新创效培训之路。

1.责任引领有的放矢。公司每年年初订立年度教育培训目标,公司主管培训领导与部门负责人签订责任状,各项责任与奖惩挂钩。全年教育培训网络各司其职,明确职责与分工,上下联动,按照年度计划进行合理分解,年内监督实施,年底落实奖惩。同时还建立了评先机制,一年一评比,形成了闭环管理,培训工作可控在控,培训效果逐年提升。

2.考培互促强本固基。公司制定了培训考试管理办法,生产部门“一月一考”,职能部室“一季一考”,以“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总结,分析、改进,督导”的节奏予以跟进,统一部署,统筹安排,全力推进,通过考培互促,营造了爱岗精业学习提升的浓厚氛围,通过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工作水平和能力,将终身学习的意识植根落地。为方便员工日常培训,公司组织编撰了各岗位试题并收集成库,形成一套贴近工作,有利于员工学习的“宝库”,为今后培训、考试、竞赛、招聘提供了技术基础。

3.拓宽竞赛平台选树精尖人才。为提升专业技术技能人才整体能力与水平,公司制定了技能竞赛管理办法,成立竞赛机构,建立职工培训室、职工书屋、阅览室、职工创新工作室等。通过技术比武、劳动竞赛、QC等平台,提供展示机会,激励优秀人才实施科技创新,技术创新,建立科技进步奖,劳动竞赛优胜奖、评比劳动模范等,选树先进典型,充分发挥模范引领作用,大力奖励和宣传先进人物和事迹,促进培训平台出人才。建立生产岗位技师、高级技师评聘奖励机制,提高生产技术人员传授技术技能的积极性,为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一线人才提供了保障。

4.创新开展多样化培训。紧密结合员工成长需求,切实满足广大员工培训需要,对于管理部室采取“电子培训台帐”记录,生产岗位、班组采取“纸质台帐”记录培训内容,定期开展培训交流、检查、评比工作。同时,拓宽培训方式,密织网络化培训,搭建了“培训课堂”、微信平台、技术论坛等信息化培训系统,使培训时间散而不少,易于进行,便于交流。另外,公司职工还参加了网络平台学历教育,外出厂家深造学习,自主联系高校提升学历水平等。培训载体的多样化,网络化,促进员工由“要我培训”到“我要培训”的平稳转变,提升了公司员工整体素质。

(三)多举措加快新员工岗位成才

公司近三年来招聘的新入厂大学生占总人数的60%,这些年纪轻、学历高、干劲足的群体,同时也存在着生产经验缺乏、检修技能弱、应知应会掌握不到位的现状。如何促进新员工尽快提升岗位技能水平,尤其是实际操作能力,以满足公司点检定修机制,检修维保运行等生产需求,是人才培养与开发的基础环节。

1.岗前培训促融入。公司引入“DISC人格特质诊断法”,对新员工进行性格分析,为新员工量身打造职业前景模拟规划。编制《新员工入职手册》,组织新员工参加拓展培训、军训,引导他们虚心学习,迈好步入职场第一步。通过岗前培训,助力新员工树立职场规划意识,实现个人价值,从而推动企业快速发展。

2.导师带徒创品牌。公司开创了导师带徒“品牌化”模式,以“遴选-评聘-签约-评价-竞赛”为主要环节,开展青工见习期管理。导师发扬“传、帮、带”作用,为新员工建立培养计划,传授现场工作流程,专业知识和技能操作。从2013年第一届导师带徒起,三年来已有60多位导师与110多名新员工签订师徒合同。每年举办“金牌师徒大赛”,师徒同场竞技,累计产生了3对金牌师徒和20对优秀师徒,他们已成为生产一线的主力军团队,深受青工瞩目。

3.融情融智留人才。公司每年组织大学生座谈会,邀请公司领导与新员工“面对面”,激励他们立足岗位做贡献,全心全意谋发展。公司改善住宿条件,春节开办“团圆饭”,组织他们参加“青年派对”活动,参加公司文化社团,各项措施的不断跟进,给新员工带来了真情实意的温暖。公司采取“招一带一”双吸收的方式,招收专业对口的“情侣”人才,为他们办理集体户口落户,团购住房,这些举措稳住“鸳鸯人才”,防止了关键岗位人才的流失。

三、多元化培训模式的实施效果

通过公司近几年培训模式科学延展和深化,培训激励机制的完善和提高,培训管理水平得以持续改进提升,从而激发了员工的培训热情。公司现在职工414人,据近三年数据显示,员工参加培训的人次每年翻一番,人均年培训学时已达133小时,技师及以上高技能人才每年递增2人,中级职称及以上人数每年增加6-8人,追求高素质高学历的人才也在逐年增加。三年内入职的新员工竞聘到管理岗位8人,竞聘到专业技术岗位14人,岗位晋升率近20%。新员工通过岗位磨练和知识的积累,立足岗位成才,促进了人才结构的优化。

随着新时代的发展和需要,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是企业发展的重要保证。公司实施的多元化培训模式,促进了公司人才开发与梯队建设,确保员工发展、岗位需求和“人才强企”战略的有机融合,实现了人才结构的升级。专家型、创新型、科技型人才连年涌现,培养出一批精通管理、业务扎实、创新进取的专业人才,员工整体素质得以优化,为企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梅燕.中小企业新员工入职培训现状与策略探讨[J].企业技术开发,2012(23)

篇(10)

1、实施背景

(一)适应当前国家形势,提升市场竞争力的客观要求

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了“互联网+”行动计划,就是以互联网平台为基础,利用信息通信技g与各行业跨界融合,随着通信技术的日趋成熟,集视频、音频、数据共享、模拟仿真等为一体的通信信息平台越来越成为企业不可或缺的组成那个部分,因此,全面加强电力通信培训体系,建设具有特色的电力通信培训,加强公司人员通信方面知识培训,一方面是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科学发展目标,另一方面也是时展市场竞争力对从业人员素质提出的的客观要求。

(二)适应当前国网形势,提升特高压智能电网整体水平的需要

各地市公司变电站运行维护人员主要负责站内技术公关,故障处理,信息运维;经研所和电科院主要负责智能变电站的设备研制、装置试验、数据调试;各地市公司调度、信通相关人员则主要负责信息传输的正确及时、通信链路的畅通、事故处理的及时。面对一个多元化、多层次参与的建设、调试、运维团队,如何有效发挥各方优势,使其相互取长补短,营造“比、学、敢、帮、超”的内部氛围,全面提升人员电力通信基础素质,激励参与特高压和智能电网建设的各单位在科研管理、设计管理、设备管理、信息运维、事故处理等方面不断突破创新,搭建内部管理经验交流和创新平台,促进各单位不断改进管理方式和持续提高管理水平,从而实现特高压和智能电网的整体运行水平,实现公司经营业绩的有效提升。

2、主要做法

2.1科学搭建运转高效的组织管理体系,为电力通信培训体系的建设提供保障明确中心培训管理组织体系:落实新员工全员覆盖集中培训要求,发挥合作基地专业优势,《国网技术学院分院管理办法》经国网人资部审定下发,明确了合作基地所属省公司、合作基地的权责。

明确中心功能定位:作为国网技术学院合作基地,中心主要负责优势电工类专业新员工培训。中心在国网技术学院的统筹指导下,开展培训项目开发、教材编写、教学实施、培训理论研究等工作。每年定期组织对培训业绩、培训质量、师资队伍、教学管理、设备设施等指标情况进行量化考核。

2.2建设综合性通信实训基地,支持全类型设备安装、操作、维护、配置培训

综合性通信实训基地建设于国网山西省电力公司技能培训中心,共分为三层,分别位于笃行楼地下室、一层和二层。

其中,培训基地地下室设有通信电源及蓄电池运行维护实训室,安装通信直流开关电源6套,蓄电池8套,电压表、电流表、万用表、电源分配屏等设备。通信电源及蓄电池运行维护实训室主要用于开展电源及后备电源的安装和检修培训。

2.3建设全数字通信仿真培训基地,支持机房巡视、网管操作、故障分析、处理培训

由综合型全场景电力通信仿真系统通过网络互连形成。综合型全场景电力通信仿真系统是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基于国网山西省电力通信网络特点定制开发的仿真系统,是一套以通信专业学员培训为目的,集通信设备模型库、电力通信机房1:1三维仿真、网管系统仿真、通信故障仿真于一体的综合型电力通信仿真系统。

2.4构建电力通信网络培训平台和网络考试平台,实现“互联网+学习”

电力通信网络培训平台及网络考试平台,利用互联网技术、数据库技术及多媒体技术,实现电力通信专业知识远程教育、在线学习考试等功能,通过文本、题库、图像、视频、在线交流等多媒体技术,借助计算机辅助教学培训方式,将培训内容高效、生动地展现,可以使学习者获得较好的学习体验,并通过远程在线考试实现规模化人员培训结果的评定,极大提高了培训的效率和水平,使培训过程更具系统性、实用性和科学性。

2.5师资管理体系构建

提升培训业务能力:针对专职培训师现场工作经验不足、兼职培训师授课传承能力不足等问题,以素质模型为依据,采取挂职锻炼、岗前培训、教练辅导、参与课题研究等多元化的方式弥补。

健全考核激励机制:中心认真总结以往培训师资管理经验,建立健全了培训师的考核和激励机制,实施全员全过程考核。针对专职培训师,中心完善了内部晋升机制,根据培训任务及培训成果定期组织评选;针对兼职培训师,中心不断加强师资库建设,对兼职培训师教学、课件开发、课题研究等情况进行综合考评,并对考评结果优秀者给予奖励。

2.6课程管理体系构建

第一步,确立培训课程体系框架;第二步,分析岗位胜任能力要求;第三步,能力与课程的转换;第四步,根据培训课程的组成要素,按照能力项目中行为要点的要求,依据所涉及内容的属性和逻辑顺序开发培训课程,编写教材、课件和题库等;第五步,通过对已开发的各类课程进行结构化整合,形成新员工培训课程体系。

3、实施效果

(一)依托实训基地,全面提升培训效果

虚实融合全场景电力通信多功能实训基地,提供了和学员工作场景一致的真实通信网络环境和仿真通信网络环境,为电力通信技术专业人才全方位的能力提升,特别是与岗位工作相关的实操技能的提升,提供了有力的保障。经过运行使用,相关培训效果得到了明显改进。

(二)强化故障演练,提高异常分析处理能力

上一篇: 教研论文 下一篇: 家装施工总结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