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大学生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1-26 14:20:37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全国大学生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全国大学生论文

篇(1)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5-0011-02

爱国主义随着社会环境转变不断的变化,是一个属于历史范畴的概念。因此,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它就必然会体现出新的时代特征。伴随着以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高科技产业的迅猛发展,跨国公司的增多以及市场经济在全球的普及,全球化己成为当今时代的主要潮流。全球化对传统意义上的民族国家意识、安全意识以及民族意识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这些东西反映在人们的意识层面上,也让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面临着诸多的挑战。在全球化的国际背景下,如何面对爱国主义教育变化的挑战,如何增强当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问题,就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事情。

一、经济全球化和爱国主义的内涵

1.经济全球化至今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迈克尔・帕金的《经济学》认为,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简单的说也就是世界经济日益成为紧密联系的一个整体。经济全球化的过程开始的比较早,在上世纪80年代以后,特别是进入90年代,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进一步的加快。

经济全球化,简而言之就是把原料从一个地方运到另一地方去加工,做成半成品后再运到另一个地方去半加工或深加工,最后加工成商品,到一个特点的地点去进行交易。经济全球化有利于资源和生产要素在全球的合理配置,有利于资本和产品在全球性流动,有利于科技在全球性的扩张,有利于促进不发达地区经济的发展,是人类发展进步的表现,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2.爱国主义是指集体或个人对“祖国”的一种支持和积极的态度。本文所谓“祖国”,可以是一个区域,也可以是一个城市,但爱国主义一般只用于某个联邦或者国家。爱国主义表现为一种对祖国的深厚感情,它是一个人在长期生产生活中逐步形成的,带有自发性质,是长期以来个人民族意识和祖国意识的沉积。它源于由骨肉亲情而扩展形成的同胞之情;源于由眷恋乡土之情而扩展为对祖国美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源于对祖国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的热爱;源于对祖国未来发展前途的向往和信心。它是对个人同祖国关系认识的感性阶段,通常处于一种潜在和模糊的状态,尚属非理性的东西。

爱国主义是一种带有情感主义色彩的价值观,反映的是主体对国家价值的情绪体验。他最直接的表现就是主体对国家价值产生的“脐带”感情,在这个感情的基础上生出对一定民族国家(或者说“祖国”)强烈的归属感、自豪感和认同感。爱国主义,它有时候还暗示着个人应该把国家利益置于个人和团体利益之上,国家利益大于一切。在战争时期,祖国战死沙场,为祖国牺牲生命,便是一种极端的爱国主义。

二、经济全球化的爱国主义教育

经济全球化也是一个历史范畴的概念,它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随着世界市场的出现而出现的。20世纪80年代以来,特别是90年代以后,随着前苏联的解体,东欧国家巨变,以我国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国家不断深化改革转入了市场经济轨道,世界范围内的市场竞争和市场逐利行为打破了国家和地区在经济上的限制,把世界各国的国民经济逐渐变成一个整体的全球经济。它在推动世界经济发展和文明成果共享的同时,也对发展中国家的民族国家意识、民族文化和传统的安全观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爱国主义的核心成分是建立在个人所在国中的人对于所属国家的认同,希望并接受该国所提倡的社会道德和信仰。它的目标是维护并希望别人接受自己的思想道德和信仰,它倡导的是一种以国家利益为上的价值思想。不论是在汶川大地震上全国人们表现出来的那种爱国奉献精神,还是我们在抵制家乐福的事件上,都为我们的国家赢得了巨大的影响力。

当代大学生要不断加深对爱国主义的理解和认识,在这个时代,它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继往开来的精神支柱,它在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它在实现人生价值等许多方面都有着重大意义。高校要大力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的引导,加强对他们的爱国主义教育,帮助他们树立起强烈的民族自信心、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并教导他们处理好关爱世界和热爱祖国、尽国际主义义务和为祖国服务、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

篇(2)

该竞赛坚持“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迎接挑战”的宗旨,自创办以来,已分别在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武汉大学、南京理工大学、重庆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大连理工大学、苏州大学等高校连续举办了13届。已形成校级、省级、全国的三级赛事,参赛同学首先参加校内及省内的作品选拔赛,优秀作品报送全国组委会参赛。

竞赛章程规定,凡在举办竞赛终审决赛的当年7月1日以前正式注册的全日制非成人教育的各类高等院校在校中国籍专科生、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均不含在职研究生)都可申报作品参赛。申报参赛的作品分为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科技发明制作三大类。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作者限本专科生。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限定在哲学、经济、社会、法律、教育、管理六个学科内。科技发明制作类分为a、b两类:a类指科技含量较高、制作投入较大的作品;b类指投入较少,且为生产技术或社会生活带来便利的小发明、小制作等。

竞赛以学校为单位计算参赛得分,团体总分按名次排列,按位次公布。最高荣誉“挑战杯”为流动杯,授予团体总分第一名的学校;设“优胜杯”若干,分别授予团体总分第二至第二十一名的学校。累计三次捧得“挑战杯”的学校,可永久保存复制“挑战杯”一座。

大赛影响

篇(3)

车祸发生时,普小云驾车第一个途经现场,立即帮助集训队急救伤员、疏通道路,并带领搭载受伤运动员的车队赶到玉溪市人民医院进行抢救治疗,减轻了集训队的人员伤亡。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在遇到突发事件时尽到了自己的救助责任,其高尚的师德,正是普小云教师生涯追求的目标。

30年的高校工作,普小云将其概括为一句话“教书学习做学问”。

教书,他崇尚两句话,第一句是中文“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第二句是西语“给人以再多的金子不如给他一块点金的石头”。知识是用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

“人生有涯,学海无涯”,普小云从小学到博士研究生毕业,学习跨度长达37年。就算华发尽染,他仍旧坚持“在学习中工作,在工作中学习”,真正“活到老,学到老”。

至于做学问,他认为兴趣也是做学问最好的兴奋剂,理论的千头万绪,实验的重复单调,其实都很辛苦,但研究中的发现带给人的愉悦就是最大的快乐。

普小云在云南大学物理系讲授“原子物理学”、“光学”和“非线性光学”等课程,内容丰富清楚,注重思维启发,师生互动较好,学生对其任课的网上评教平均分是95,8分,位居物理学院教师得分前列。先后获得云南省高等学校第六届教学名师、云南大学首届教学名师和全国宝钢优秀教师称号,先后5次获得云南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

作为研究生导师,普小云2002年以来共指导博士生6名,硕士生36名,其中张远宪、祝昆和周丽的毕业论文,先后获得云南省优秀硕士论文,硕博连读生李强获得2010年度“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称号,2009级博士生张远宪的学术论文获得2011年云南省科协第十届优秀论文一等奖,2011级博士生孙丽存两次获得国家奖学金。

作为本科生毕业论文的指导老师,普小云每年都氖2-4名本科生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2006年以来所指导的本科生毕业论文6人次获得云南大学优秀毕业论文,并发表于相关专业刊物上,已经获得两项国家发明专利和一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云南大学本科教学评估专家组对易红明毕业论文的抽查评价是“‘利用石英毛细管精确测量液体的折射率’一文,可以作为对本科生进行专业教育的范文”。

篇(4)

现代意义的心理健康研究起源于美国,研究涉及广泛,包括大学生各个方面,如教育压力、自杀、自我效能感、依恋、深思、种族、心理咨询、社交焦虑、思乡、职业发展、自我同一性、主观孤独感等方面[1]。近年来,经常可以在媒体报道上看到大学生自杀的事件。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大学生在大学阶段获得良好生存态势并谋求进一步发展的障碍。民办高校计算机专业大学生是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兼具民办高校大学生和计算机专业人才双重身份。民办高校计算机专业大学生学习压力大,专业要求高,长期处于人机对话的环境中,缺乏与人的正常交流,再加上学校的资金投入、师资队伍建设、办学条件、社会的认可等不及公办学校,工作待遇、职业稳定性等较高职、中职毕业生没有什么明显优势,这些都极易引发心理健康问题。

一、资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

在长沙医学院、湖南涉外经济学院、湖南信息学院3所民办高校中,随机抽取240名计算机专业在校生,其中,每个年级男、女大学生各30名。发放问卷240份,收回232份,收回率96.67%。,量表资料完整者230份。

2.实验方法

问卷调查法。选取《症状自评量表SCL-90》量表、自制问卷调查表进行调查。SCL-90量表包含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惧、偏执、精神病性等9个因子。采用5级评分制(0无,1轻度,2中度,3相当重,4严重)。

3.质量控制

(1)设计阶段。中国学术期刊网,通过检索、搜集、查阅大量心理健康相关文献和学术论文,认真研究国内外类似调查的设计,并结合实际情况,对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作出预防措施。(2)调查实施阶段。统一指导语,统一填写,统一提交。由三校计算机专业心理指导老师解释本次调查的意义及注意事项,力求得到同学们的配合,提高研究的准确性。(3)资料整理阶段在数据录入时,对填写不完整或有特殊规律等问题答卷,进行讨论剔除。(4)统计学处理。数理统计法。通过易企秀软件导出所有实验数据,应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统计学方法包括:One-WayANOVA法,两两比较采用Independent-SamplesTTest法。实验结果以“均数±标准差”表示[2]。

二、结果

根据230份问卷中各量表项目均完整者的问卷,计算被调查对象SCL-90各因子均分,作为判断计算机专业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指标,并与全国青年常模及全国大学生样本进行比较。结果显示,与全国青年常模相比,民办计算机专业学生SCL-90的9个因子均为P<0.001,显著高于全国青年常模;与全国大学生常模相比,民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的偏执因子P=0.027,显著低于全国大学生;强迫、人际敏感、焦虑、精神病性因子分别为P<0.001、P=0.038、P<0.001、P=0.042,高于全国大学生;躯体化、抑郁、敌意、恐怖因子分别为P=0.214、P=0.201、P=0.403、P=0.253,无统计学意义。

三、分析与讨论

1.计算机专业的特点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计算机成为计算机专业大学生学习的必备工具。计算机专业学生经常操作电脑,长期处于人机对话的环境中,身体部分部位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且缺乏与人的正常交流,极易造成身心的不适。再加上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在给本专业的学生提供了较大发展空间的同时,也给他们造成了更大的经济、学业、就业等方面的压力[3]。因而,身心齐抓,切实提高计算机专业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计算机专业学生健康发展。

2.民办高校的因素

民办高校办学起步晚,资金的投入、师资队伍的建设、办学条件,社会对民办教育的认可等不及公办学校,工作待遇、职业稳定性等较高职、中职毕业生没有什么明显优势,民办大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出现自卑、抑郁、焦虑等心理障碍,影响着民办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因此应完善民办高校的基础设施,提高教其学质量,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构建适应本校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新模式。

3.大学生本身的原因

大学时期,大学生心处于青春期这一敏感年龄阶段,理与心智都不够成熟,社会适应能力弱,加上学业、就业以及其他外界不可避免的压力,都会影响其心理健康。因而,加大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疏导工作,培养大学生成熟健全的心智,亟不可待。

四、结论

民办高校计算机专业学生与全国青少年和全国大学生相比,心理健康水平较低,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要加大对其心理健康教育力度。

参考文献

[1]吴宜虹.军校研究生心理健康与教育干预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4.

篇(5)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9-0168-02

工程素质是电气类学科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但传统的培养方法存在系统性不强和与实际项目需求相脱离等问题,近年来,我院立足学科竞赛和大学生学习特点,以一系列教研教改课题和“国家级大学生创业创新训练计划”项目、“湖南省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为依托,从增强大学生工程实践创新能力的角度出发,进行了近六年的探索和实践,提出了“两结合、三提高”即课内与课外结合、校内与校外结合,提高创新意识、提高工程素养、提高工程实践能力的“2+3”电气类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模式,建立了“实验、实训课外制作学科竞赛实际项目”的全方位实践驱动体系。实践表明,该培养模式能有效地提高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素养,提升大学生培养质量。

一、模式的主要内容

1.建立“2+3”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本模式立足学科竞赛和大学生学习特点,从增强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出发,进行了近六年的探索,建立了“实验、实训课外制作学科竞赛实际项目”的全方位实践驱动体系,形成了“两结合、三提高”即课内与课外结合、校内与校外结合,提高提高创新意识、提高工程素养、提高工程实践能力的“2+3”电气类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模式。“两结合”是指对学生的教育在校内的课堂内、课堂外与校园内、校园外进行。课堂内能很好地完成理论教学过程,让学生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完成电路理论、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电子技术工艺、传感与检测技术、单片机原理、EDA技术、DSP技术、嵌入式系统等理论课程;并完成相应实验、实训等实践环节。在此基础上,通过课堂外针对性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四个心态,即“信心、恒心、耐心、细心”,四个能力,即“看图能力、计算能力、选型能力、操作能力”,完成四个进程,即“由基础、到技能、到团队、到项目”,同时延伸到校园外,与企业进行深入接触,为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和实际科研项目奠定良好基础。“三提高”是指在学生完成电类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通过参加各种形式的学科竞赛、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和横向科研项目,实现创新意识、工程素养、工程实践能力的提升。

2.引入实际案例教学法,加强学生工程素质训练。采用案例教学法,从所承担的横向课题中提炼出若干与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电工技术、单片机原理、EDA技术、DSP技术等课程结合紧密的工程设计案例,在学院创新实验室中对案例进行深入剖析和演示,使同学们在理论课程的学习中就建立可靠性、稳定性、可维护性、工艺性等基本的工程概念,提高同学们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

3.引入压力教学法,培养学生抗压能力。抗压能力是工程素质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和挑战的表现。为了培养学生的抗压能力,项目引入压力教学法,主要措施有:①在学生培训过程中采用淘汰机制,激励后进的学生积极上进,同时形成压力,让学生习惯在压力中学习;②要求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学科竞赛,通过大赛锻炼学生的抗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③安排学生进入教师的科研团队,负责一些具体项目,要求学生所做工作和项目进度同步,通过项目的实际要求和标准,培养学生面对项目压力的处理能力。

4.鼓励学生加入横向科研项目,培养学生工程综合素质。实验、设计制作和学科竞赛等环节能培养学生较好的实践动手能力,但是真正的工程实践能力必须在实际工程中才能得到培养。为此,项目要求学生加入到教师的科研团队中,负责一些具体的子项目,让学生在项目中发现自己的不足,不断提高自己。同时,实际项目也是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吃苦耐劳精神的最好平台,很多学生通过参与实际项目提高了技术水平,培养了自己作为工程技术人员应有的优秀品质。

5.采用团队指导,让学生学得更全面。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工程,不仅需要勤奋好学的学生,更需要一个优秀的指导教师团队。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项目组对学生的培养坚持“导师负责,团队指导”的原则,由学生选择科研导师,但是培养工作由项目团队教师共同完成。

该项目组聚集了“两中三青”的优势组合,由两名教授和两名副教授、一名讲师组成,其中有2名博士,学科涉及仪器科学与技术、电气工程、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这种多学科和多层次的师资组合,在培养学生工程素质过程中,能让学生吸取更多的知识,获得更多的指导。

二、模式的创新点

1.提出了“2+3”电类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模式。“2+3”培养模式是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理念上的突破,是满足社会多元需求的崭新教学模式,培养出的学生基础理论扎实、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强,具有过硬的工程实践能力,能与社会接轨,敢于迎接挑战。

2.创建了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基地―湖南工业大学电气学院创新实验室。该基地独立于传统的实验室体系之外,拥有更大的自由度和灵活性,同时又与实验室体系相互融合,能够实现资源共享,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创新实践平台。

3.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相互结合,促进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结合“基地建设”,在实施“2+3”培养模式的过程中,建立优秀学生选拔培养机制,贯彻案例教学法、压力教学法和团队指导,培养学生全面的工程素质和能力。

4.推进了横向科研课题与实践教学的深度配合。将横向科研课题与学生的实践教学紧密结合,实现了教师科研课题的完成与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和工程素质的提高二者之间的相互推动和良性循环,以推进两者的深度配合,实现迅速提高学生应用基础理论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三、模式的实践与应用

自2008年项目开展以来,学科竞赛驱动的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研究和探索实践工作已走过了近六个年头。经过不懈努力,项目团队,刻苦努力,勇于科学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绩,逐步建立完善了“2+3”电气类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模式,较好地解决了学生基本电路设计及试验能力差的问题,明显提高了学生综合应用相关课程知识从事工程实践的能力,并得到较好的应用和推广:

1.该成果自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2009级开始实施,历届学生受益。2009年以来的历届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国机器人竞赛、全国大学生测量控制与仪器创新设计大赛等学科竞赛中,我院学生累计获全国一等奖7项,全国二、三等奖9项,省一等奖2项。在2013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获本科组全国二等奖,在同类院校中取得了较好的声誉。同时该模式在我校独立学院科技学院中也进行了推广应用,在2013年中国机器人竞赛电子设计大赛中项目组所指导科技学院学生获得全国二等奖1项。在2013年珠江三角洲毕业生跟踪调查中,用人单位普遍评价:我院的毕业生工程素养好、创新意识强、工程实践能力强、上手快、敢于迎接挑战、吃得苦、留得住。

2.该项目实施中产生的大量成果成为湖南省大学生训练中心―湖南工业大学电气自动化大学生训练中心申报成功的重要支撑。省级大学生训练中心获批后,将成为该项目成果向全省展示和推广的最好平台。

3.2009年来,项目组发表教研论文10篇;与所指导学生一道8篇;在被指导的毕业学生中,获湖南工业大学优秀学士学位论文奖4项。反映了“2+3”培养模式理论教学和实践结合的效果,学生综合能力稳步提高。

4、从2009年以来,项目组学生直接参与横向开发项目,参与项目研发全过程,工作成效受到了包括中国南车、上海理光、广东易事特、株洲冶炼厂、株洲硬质合金有限公司、联宇电气等一批知名企业的肯定和好评。我院毕业生在学科竞赛驱动下提升工程实践能力的教学模式培养下,已逐渐成为电气类相关领域的中坚和骨干力量,学院社会声誉明显提升。

四、所取得的主要成果

1.带动了实验室的实验实训管理和教学改革。本项目实施中以学院大学生创新实验室为平台,加强了学生和实验室的联系,促进了“开放、自主、规范”的实验室管理和教学方式的形成,为我校成功申报省级大学生训练中心暨电气自动化大学生训练中心发挥了重要作用。

2.学科竞赛取得巨大成绩。2008年以来的历届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国机器人竞赛、全国大学生测量控制与仪器创新设计大赛等学科竞赛中,我院学生累计获全国一等奖7项,全国二、三等奖9项,省一等奖2项。在2013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获本科组全国二等奖。

篇(6)

一、引言

大学生创新教育是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方面,是整个大学创新体系乃至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是实现大学生创新教育的重要形式。应坚持“政府扶持、高校主导、教师辅导、学生参与、社会支持”的原则,加强高校创新教育投入力度。各高校以“挑战杯”作为平台,开展各类形式多样的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丰富校园生活的同时,培养了大学生的创新意识。

经过二十多年的成功发展运作,“挑战杯”竞赛水平不断提高,影响也日益扩大。从第一届只有31所高校参与到第十二届覆盖全国300多所高校,还包括港澳台地区的高校。“挑战杯”有力地推动了高校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开展,营造了良好的学术氛围,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促进了科技后备人才的成长。以往研究往往基于学校本身或者“挑战杯”竞赛中存在的问题分析。赵春霞等(2008)依据河北科技学院近三届“挑战杯”获奖数据和调查问卷的分析,提出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团队精神,创新教学模式和学生参与科研模式,加强学生科研素质培养的层次性是提升高校学生科研素质的关键因素。单耀军(2008)依据“挑战杯”竞赛,从学校、教师、学生三个层面分析构建大学生创新教育的措施和对策。宋之帅(2010)以合肥工业大学为例,分析“挑战杯”竞赛对改革教学模式、搭建教学平台、加强队伍建设、完善竞赛体系、建立孵化基地、激励约束机制等方面的积极影响,提出适合当前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

本文基于“挑战杯”全国和陕西省大学生的获奖情况,通过“挑战杯”课外学术作品竞赛中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分类以及创业大赛的分析,特别是对人文社会科学在“挑战杯”的发展情况进行研究,从而分析“挑战杯”对创新教育的影响,并提出对策建议。

二、陕西省高校在“挑战杯”获奖情况

1.陕西省高校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竞赛获奖分析

随着“挑战杯”的规模愈来愈大,参赛队伍愈来愈多,陕西省各高校大学生也开始广泛地参与到“挑战杯”中来,陕西省高校参赛作品的数量在逐年的增多。

表1显示,随着陕西省各高校对“挑战杯”重视程度的提高,获奖的次数和比例不断提高,西安外事学院等民办高校也开始重视挑战杯的比赛,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陕西省高校从最初的只重视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和科技发明制作,鲜有哲学社会科学类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获奖。一方面由于最初参加“挑战杯”的高校以理工科院校为主,理工科院校本身具有很强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另一方面由于初期参与和重视“挑战杯”的高校较少,也就使得陕西省高校获得“挑战杯”奖项也较少。随着“挑战杯”逐步的深入开展,各高校逐步重视社会问题的研究,从整体来讲,哲学社会科学类的获奖次数和比例也在逐年攀升,获奖的级别也有所提高。一方面,由于部分以文科为主的高校逐步开始参加“挑战杯”的比赛,依托文科类院校的优势学科,为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提供相应的研究报告和解决方法;另一方面,高校开始不断重视理科学生的人文教育,通过“挑战杯”使更多的理工科学生学会如何解决社会问题,这也为实现高校创新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思路。

表1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陕西省分类获奖情况

第七届 第八届 第九届 第十届 第十一届 第十二届 小计

理科 文科 理科 文科 理科 文科 理科 文科 理科 文科 理科 文科

特等奖 2 — — 1 1 — — 1 — — — — 5

一等奖 2 1 4 — 1 2 1 — 3 — 2 1 17

二等奖 10 1 15 3 12 3 4 2 7 5 11 5 78

三等奖 19 8 14 11 18 12 30 8 29 7 25 7 188

小计 33 10 33 15 32 17 35 11 39 12 38 13 288

合计 43 48 49 46 51 51 288

注:理科类包括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和科技发明制作;文科类包括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2.陕西省高校在“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获奖分析

“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开展时间比课外科技学术作品竞赛晚十年左右,因此陕西省高校开展此项活动也相对较晚。第一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只设金奖和银奖,不设铜奖,西安交通大学获2枚银奖,陕西师范大学获1枚银奖。之后的比赛中,陕西高校获奖数量逐年增加。从全国大赛获金银铜奖的情况分析,陕西省高校获奖比例较低,说明陕西省高校的创业计划大赛的开展仍处于一个起步阶段。从陕西省高校获得金银奖作品数目分析,陕西省高校获奖作品的数目在逐渐的提高。这也说明陕西省高校也在逐步的重视创业计划竞赛。

表2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陕西省获奖情况

第一届 第二届 第三届 第四届 第五届 第六届 第七届

金 银 金 银 铜 金 银 铜 金 银 铜 金 银 铜 金 银 铜 金 银 铜

小计 0 3 1 2 5 1 3 7 1 6 15 1 3 11 0 7 16 2 6 19

合计 3 8 11 22 15 23 27

注:第一届赛事未设置铜奖。

3.陕西省高校人文社科类作品在“挑战杯”系列科技竞赛中的演化分析

总体来说,人文社科类作品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一方面陕西省特别是西安市汇聚了许多知名的院校,这就有利于各个院校的各类社会科学交流活动的开展;另一方面陕西省部分院校社会科学师资力量和科研能力很强,从而带动了陕西省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但是最近两届人文社科类作品的获奖数目和所占比例都有所下降,一方面说明全国其他省份高校已经开始重视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另一方面,也反映了陕西省对于人文社科学科重视力度不够,导致获奖数量下降。

表3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人文社科类作品陕西省获奖情况分析

第七届 第八届 第九届 第十届 第十一届 第十二届

社科类 百分比(%) 社科类 百分比(%) 社科类 百分比(%) 社科类 百分比(%) 社科类 百分比(%) 社科类 百分比(%)

特等奖 — — 1 50.0 — — 1 100.0 — — — —

一等奖 1 33.3 — — 2 66.7 — — — 1 33.3

二等奖 1 9.1 3 16.7 3 20.0 2 33.3 5 41.7 5 31.3

三等奖 8 29.6 11 44.0 12 40.0 8 21.1 7 19.4 7 21.9

小计 10 23.3 15 31.3 17 34.7 11 23.9 12 23.5 13 25.5

注:百分比为人文社科类作品占作品总数的比例。

创业大赛是对大学生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能力的培养,是高校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良好途径。从各届的获奖情况分析,陕西省获奖数量在逐年增加,陕西省各高校重视“挑战杯”创业大赛,使得大学生通过“挑战杯”创业大赛来将自身学习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有机结合。调查中也发现了,参与过创业计划竞赛的大学生,在今后的就业过程中,比其他人具有明显的竞争力,也有更好的发展前景。

4.“挑战杯”竞赛对高校大学生创新教育活动影响分析

随着“挑战杯”竞赛的拓展与深化,“挑战杯”竞赛水平不断提高,影响也日益扩大,有力地推动了高校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开展,营造了良好的学术氛围,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促进了科技后备人才的成长。因此,“挑战杯”竞赛不仅仅是一次大学生科技成果的大展示,更是造就优秀科技后备人才的良好土壤, 也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平台。

陕西省各高校随着“挑战杯”竞赛的拓展和深化,开始广泛的参与到“挑战杯”竞赛中。特别是省内部分民办院校也参与到“挑战杯”竞赛中,这说明高校已经广泛开始重视“挑战杯”竞赛。各高校重视“挑战杯”竞赛,这就可以使它们以竞赛为依托来完善创新教育,高校予以经费支持,建立高水平的指导老师团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挑战杯”竞赛实践活动中,丰富了创新教育理论,从而最终有利于创新教育的发展。

哲学社会科学类作品在“挑战杯”竞赛的参赛比重和获奖比重不断提高。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改变了过去完全由理工科主导教育创新的局面,使得各高校更加全面地认识到教育创新不仅仅是自然科学的创新,更是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共同发展的创新。

“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是最贴近于社会的竞赛项目。大学生将新奇的想法以合理的方案形成创业计划书。大学生将自身学习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从而实现大学生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校园和社会相结合。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大,创业大赛给大学生提供了平台,使他们认识到创业也可以成为自身未来谋求发展的出路。对于创新教育而言,高校需要将学生切实关注的问题和教育教学相结合。

三、通过“挑战杯”竞赛推进高校创新教育的对策建议

1.政府是高校组织开展创新教育坚强的后盾

政府制定相应政策,正确引导,保障教育创新的顺利开展。教育部门要建立资金支持机制,各个高校的教育创新活动提供专项资金的支持,特别是对于缺乏科研能力的高职院校和民办院校要给予相应的照顾。“挑战杯”竞赛和创业大赛是由政府组织的综合性创新教育活动,教育部门也可以组织开展各类专业性科技创新活动,是科技创新活动更具有针对性,也是实现创新教育的重要形式。科技部门加强对于大学生创新活动的技术引导和支持,推动大学生的创新活动向社会化方向发展,并加强对学生创新成果的宣传,实现大学生创新实践的社会价值。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要引导大学生依托创新活动实现就业,使大学生创新活动与未来职业发展方向相结合。

2.高校是推进教育创新的助推器

高校应积极制定配套政策,加大组织发动、正确引导、表彰奖励力度,促进科技创新活动的广泛开展。一要建立指导老师队伍。要鼓励有关专业教师开设专门课程,系统地对学生传授有关发明创造的知识和方法,培养发明创造的技巧和能力。同时教师要在诸如确定选题、创新性、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关键环节进行指导。二要完善经费和设施保障机制,学校设立学生学术科技活动基金并尽可能争取社会支持。学校对于参与社会科学类实践教学的学生,要培养学生认识、分析和解决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能力。

3.大学生是实现创新教育的中坚力量

大学生是创新教育的主体,在教育创新过程中,大学生首先要转变思想观念,充分认识到创新意识的培养对自身未来发展的重要作用。通过参加形式多样的创新教育活动,如创业大赛,学术作品竞赛,积极地参与到教育创新中。大学生要有意识地与指导老师沟通交流,通过老师的指导,使大学生系统地参与到创新教育活动,充分认识创新教育对自身的作用。培养大学生科技活动骨干力量,通过学生科技活动骨干力量,带动广大同学科技创新的积极性。

4.社会是实现高校创新教育的重要补充

高校创新教育活动必须符合社会的需求,相反,社会作为高校创新教育的重要补充,要充分地认识到自身在高校创新教育中所起的作用。一是企业要积极参与到各类科技创新活动中,对科技创新活动的针对性和可行性进行指导和评价,使大学生和指导老师充分认识自身科技创新的社会价值。二是实现社会和高校创新教育对接,使大学生的创新成果实现其真正的社会价值,从而实现科研价值和社会经济效益的结合。

“挑战杯”竞赛是实现大学生创新教育的有效途径,大学生通过参与“挑战杯”竞赛真正地实现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政府相关部门要提供平台,各高校要积极推进创新教育活动的广泛开展,大学生积极参与到创新教育中,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社会也需要提供相应的指导。“四位一体”,使创新教育成为全面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有效方式,培养出更多的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赵春霞,李艳坡,田辉.从“挑战杯”透析普通高校学生科研素质的培养——以河北科技师范学院为例[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7(4):68-71

[2]单耀军,张小升.论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的问题及对策——从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竞赛看高校科技创新教育的新发展[J].教学研究,2008,31(2):140-143

篇(7)

最近一次是2012年在天津举行的第九届大运会。会期10天,共设田径、游泳、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武术、健美操、定向越野、跆拳道、毽球、桥牌12个比赛项目,全国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及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都派出了代表团,共585支运动队的4700多名运动员。大运会期间,还召开了高校体育工作会议,并举行大运会“校长杯”评选和科学论文报告会等活动。为体现大运会的特点,大会赛事除定向越野外,均安排在天津12所高校和海河教育园区进行。天津从56所高校12万报名者中选出3500名赛会志愿者、500名礼仪志愿者参与大运会各项服务。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说,全国大学生运动会是对大学生运动竞技水平、高校体育和素质教育工作的一次综合性检阅,为大学生运动员同场竞技、尽显英姿搭建了平台。全体运动员顽强拼搏、超越自我,体验竞赛魅力,诠释体育精神,充分展示了当代大学生的良好素质和时代风采。

大赛影响

篇(8)

理论上讲高校的创新实践教育内容应该涵盖该校的所有学科,但必须以高新技术为主导,这一点是必然的,否则就谈不上创新。而在高新科学技术中,电子信息学科则应是首当其冲的龙头学科,这也是毋庸置疑的,我校在开展创新实践教育中,无论是起步阶段,还是现已成立“大学生创新院”全面展开的今天,电子信息技术一直是创新实践教育的主导内容,以其为龙头学科带动其它相关学科,共同提高和发展。究其原因不外有两点:

第一,电子信息技术在诸多高新技术中是发展最快、最具活力、而且对自然科学的其它领域、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乃至人们的日常生活影响最大的学科。作为在高校学习的大学生们,无论是电类的,还是非电类的,也无论理科的还是工科的,都必须对电子信息技术(包括模拟技术及数字技术、电子视听技术、电子测量技术、自动控制技术、近代通信技术、计算机科学及应用技术、光电技术等等)有一定程度的了解,都必须掌握和具有一定的电子信息技术方面的应用能力。我们所说的创新能力,当然而且必须包括电子信息方面的应用能力。

第二,21世纪既是电子信息时代,同时也是自然科学各个领域(学科)相互交叉渗透、相互融合的时代。这是当今科学技术发展最鲜明的特点之一。当前,电子信息学科已成学科相互交叉渗透的焦点,几乎找不到不采用电子信息技术为本学科服务的学科,这已是不争的事实和规律。很多非电学科都在大量采用电子信息技术来提高本学科的自动化程度,以电测技术来提高本学科的测量速度、范围和精度,从而促进本学科的发展。很多学科已把采不采用电子信息技术作为衡量其是否先进,是否接近现代化的尺度。因此,将其列为创新教育的主导内容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事了。

经验证明,以电子信息技术为主导内容的创新实践教育对大学生有着强烈的吸引力,那些学有余力的非电专业学生大都渴望获取这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我校除各院系设有创新教育分中心外,还成立了面向全校的“大学生创新院”。在创新院下设的三个创新教育实践班中,其中两个属于电子信息学科,即“机电实践强化班”和“软件实践强化班”,而另一个“数模强化班”也以计算机为写作工具。而参加这三个中心活动的学生中,非电专业学生占65%,可见这些非电专业学生对学习电子信息技术的渴望程度。这些学生通过在中心的活动,创新实践能力显著提高。我院在2003年的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中获得E题全国一等奖的三个学生,其中两个是校机械学院的学生。这些学生通过中心的培训,使本专业与电子信息技术紧密结合,从而显著地提高了创新实践能力。

2.全国电子设计竞赛活动为高校的创新实践教育活动提供了一个好平台

近年来,全国各地举办了很多大型的科技竞赛活动,如“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索尼杯全国电子设计大赛。我院的学生都积极参与了这些赛事。从效果看,确实起到了促进和深化创新教育实践活动的作用。笔者作为多次竞赛的指导教师,感受颇深。

(1)以竞赛为契机开展创新实践活动 自1994年始,全国电子设计竞赛已成功举办6届。从学生参赛就可看出电子设计大赛对创新实践教育的影响力,各高校均把参赛作为创新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为参加竞赛,我校组成了多个技术专题组,围绕技术专题开展创新实践活动。学校主管部门则为这些活动提供各种条件,并举办校内的电子设计竞赛,参赛师生都显现出极大的热情,从而推动了创新实践教育活动。

(2)以竞赛来检验创新实践教育效果 开展创新实践教育,根本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创新实践意识并提高其创新实践能力。创新实践教育与学校传统的课内教育不同,不能通过一张考卷来评定其教学效果。但各种科技大赛,则是对学员创新实践能力的综合考评尺度。比如电子设计竞赛,从拿到考题后,选题、查阅资料、设计计算、备件、实际动手实施、调试、最后完成作品并写出论文,这些都要在短短的几天内完成,而且这期间可能还要不断修改方案,反复调试。这是对参赛者综合素质的全面检验和考核,是对学员的理论水平、理论联系实践能力、实际动手能力、软硬件综合应用能力、论文书写能力及品质意志、团结协作精神等的大测验。这些能力是实实在在的创新能力,来不得半点侥幸。这也是各高校为什么如此重视这个赛事的主要原因。

篇(9)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3)08-0036-02

随着当今高等教育发展的普及,高校教育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问题,其中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最为突出,同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各企业及科研单位对综合性创新人才的渴求以及对高校科技成果的关注使得高校不得不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而转向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因此,对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及高校未来发展的方向。然而,众多高校创新创业教学现状却不尽如人意,具体表现为学校创新创业教育观念不强,校外实践基地缺乏、创业教育不够、 “双师型”教师不足等方面。因此构建并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已刻不容缓。笔者将结合贵州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就如何进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实践进行剖析,以期与各位同仁切磋。

一、强化创新理念,构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

高校教育以学生为主体,重在培养学生学科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因此,高校教育必须树立创新创业教育、创业实训、创业孵化等三大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形成独特的信息社会下的高等院校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贵州大学一直秉持了“以创新促创业,以创业带就业”的理念,明确将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紧密结合,以创业教育、各级创新创业竞赛、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等为基础,不仅传授大学生关于创业的知识,提升大学生创业的能力,更加注重转变大学生传统的就业思维,培养学生可以作为未来创业者、领导者的开拓创新精神、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贵州大学充分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是大学生生涯发展教育的重要内容,并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作为大学生进校第一学年的课程之一,保证每一名在校本科生都能接受创业方面的教学,汲取创业理论知识。

近年来,贵州大学还积极创新教学模式,自2011年起,贵州大学在全校范围开始实行“16+2”教学模式,即一学期的课程由原来的18个教学周变为16个教学周加2个实践周组成,设立此教学模式的初衷,一方面是为了加强实践创新教学,加强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是给学生留出更多的自主学习实践时间。

二、多方面开展学术科技活动,营造创新创业氛围

发展的希望在创新,创新的希望在青年。要帮助青年大学生树立创新精神,增强创新创业意识,就必须在全校多方面开展学术科技活动,形成崇尚科学,勇于创新的学术氛围。

(一)多层次、多角度开展学术创新科技活动,夯实科技创新基础

培养综合型人才,特别是培养适应时代要求,富于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人才,是当前高等院校承担的核心使命。然而,多方面开展学术科技活动,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以提高学生科技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为重点,针对不同层次、不同专业大学生群体的需求,开展各种学术科技活动和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学校近年来通过引导学生参与“硕博论坛”、“机械之夏”、“学术月”、“开设数学建模培训班”等活动,培养大学生的兴趣,启发大学生创新思维,并建立了对外合作委员会,搭建对外交流合作平台,与英国里兹大学、美国内华达大学、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法国中央里尔大学、台湾云林大学、清华大学等开展学生交换、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攻关。同时,学校正在规划和筹建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中心,组织协调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

(二)广泛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鼓励大学生投身创新实践

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是以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创造精神”为核心,用于激发大学生的科学研究和创造发明兴趣,营造创新教育氛围,建设创新教育文化,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贵州大学自2007年以来,按照教育部“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有关文件精神,学校制定了《关于印发的通知》(贵大发[2007]62号)及《关于印发的通知》(校教发[2008]71号),以学校全日制本科大二、大三学生为主体,并作为项目主持人,大一、大四学生为辅,作为项目参与者,并鼓励学科交叉和年级交叉组团申报项目,团队人数一般由1-5人组成。项目完成期限控制在1-2年,学校给予每一个立项的项目1000-2500元的经费资助,并配备一名指导教师。目前,每年都有一百多个项目获得学校立项和经费资助。这种以遵循“兴趣驱动、自主实验、重在过程”为原则,让大学生参与和真实体验科学创造、研究与实践的过程,强化实践能力和个性的培养,兼顾“研究成果”,培养了大学生的科学态度、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三)鼓励大学生参加学术科技竞赛,营造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

贵州大学近年来积极支持和鼓励学生参加省级、国家级乃至国际级等科技创新创业竞赛,形成了一支完备的大学生创新竞赛项目体系:以参加“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四大科技创新赛事为基础,同时积极支持大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全国大学生“飞思卡尔”杯智能汽车竞赛、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及“三阁园林杯”首届贵州大学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论文大赛等各类竞赛。贵州大学每年都会积极组织开展各类校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有意识地与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突出了竞赛的创新性、创造性及实用性,为参加省级、国家级竞赛选拔优秀作品及优秀的队员。在竞赛中,贵州大学注重以考查、检验和加强学生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应用为目的,把赛前培训纳入竞赛组织实施过程,指派专门教师,有针对性地开设相关课程,对参赛大学生进行赛前集中培训,经过层层选拔,严格评选,最后组建精英创新团队,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科技创新创业水平,营造了浓厚的校园科技创新氛围。近些年来,我校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获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二等奖4项,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二等奖1项,省级获奖若干项,位居省属高校前列。

三、构建校内外实践基地,增强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

校内外实践基地是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对于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培养创新创业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学校重视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根据专业结构布局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结合贵州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积极建设校内实践基地,不断拓展校外实践基地,通过健全制度、加大资金投入、规范管理、加强监督力度,建设了207个结构合理、条件完善的实践基地,其中校外实践基地197个(例如:与贵州新天光学科技有限公司(2006年)、贵州先捷电子科技有限公司(2007年)、中国贵州航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8年)及贵州贵航汽车零部件股份有限公司(2013)等公司签订了校外教学实践基地),各实践基地运行情况良好,满足了创新实践教学要求,培养了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提高了大学生综合素质和人才培养质量。

四、结语

当前,高等教育由精英阶段向大众化阶段的转变,这不仅仅是招生规模的扩大,也是高等教育价值观、质量观、人才培养目标由传统单一向多样化的转变过程。处在高等教育转型时期的教学型大学面临着深刻的教育变革和挑战,而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已成为现代高等教育变革的新趋势,在此背景下,高校必须与时俱进,强化创新理念,进一步激发大学生积极参与学术科学活动、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各级学科竞赛等各类社会实践创新活动的创新热情,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及实践能力,满足社会和学生个人发展的需求,推进高校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篇(10)

作者简介:符运良(1964-),男,海南临高人,海南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教授;羊大立(1974-),男,海南儋州人,海南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讲师。(海南 海口 571158)

基金项目:本文系海南师范大学实践教育基地建设研究项目“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电子学实践教育基地”(项目编号:201215)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4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34-0112-02

高校实验室在培养学生实验、实践能力,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方面具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中,创新实验室的建设以及如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是当前高校普遍探索的问题。[1-5]另外,为了推动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的广泛开展,教育部每年都会举办各类设计竞赛实践活动,如大学生挑战杯竞赛、数学建模竞赛、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大学生智能汽车设计竞赛等。此外,各地区部门也会举办各种竞赛活动,如计算机应用设计竞赛等。海南师范大学从2000年起一直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2006年起参加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设计竞赛。在参加竞赛的过程中,建设了创新实验室。学院不断总结实践活动经验,积极开展电子课程体系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学生不但可以利用创新实验室进行电子设计竞赛、智能汽车设计竞赛的准备工作,还可以进行电子类单独开设的课程设计,进行国家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的研究,进行教师科研课题的研究。实践证明,创新实验室建设有效推动了海南师范大学电子设计竞赛活动的开展,建立了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管理的模式,营造了学生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学习环境,创新实验室已成为学生自主向往的地方。

一、电子设计创新实验室的建设

在传统实验室进行的实验项目基本上是验证性的实验项目,是基础性的实验。而要系统地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建立起良好的实验环境,为此,学院投入100多万元,建设了电子创新开放实验室,实验室里有新的实验仪器设备,如通用的直流电源、信号发生器、数字存储示波器、万用表、电脑、打印机、小型电钻机、电烙铁、制板机、电子设计实验箱等。此外,实验室里的木柜还放置了多年来电子设计竞赛和智能汽车设计竞赛中学生制作的实物,以提供给低年级学生参观学习。创新实验室实行的是开放的教学模式和管理模式,学生在传统的实验室完成了教学大纲规定的实验项目后,如果学有余力,还可利用开放实验室的仪器和设备,进行更深一步的实验研究或电路设计,而且实验研究不受时间限制。

二、电子设计创新实验室完善了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1.促进校内实践基地的建设

在海南,由于电子工业基础较薄弱,电子及相关工厂企业较少,因此,电子信息专业学生要找到对口的工厂、企业进行实习较困难。为此,电子设计创新实验室也成为学院重要的校内实践基地。学生在校外实习之前,已在实验室经过了2~3年的技能和工程训练,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已有所提高,同时学生也养成了严格、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以及爱护公物的品质,养成了讲究科学实验方法、遵守操作规则、注意安全的良好习惯,为到校外顺利实习提供了保证。

2.促进电子专业学科建设

创新实验室建设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团结协作和创新思维能力。为此,实验室的仪器设备不但要满足单一性质的实验,更重要的是满足电子综合实验、设计性实验。由此,学院在硬件建设方面,投入100多万元,用于购买电子仪器设备,如电源、信号源、示波器、万用表、逻辑分析仪、电路仿真设备、单片机、PCB板制作工具等。学生在实验室可进行电路设计、仿真实验、制板、焊接、编程、调试,最后制作出电子器件。另外,学生利用实验室的仪器设备直接参与科研活动,完成国家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完成教师课题的子课题、完成企业的攻关项目,促进了电子专业学科的发展。

3.促进学生学科竞赛活动的开展

创新实验室促进了学生学科竞赛活动的开展,学科竞赛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6-7]多年来,学院积极利用创新实验室开展校级电子设计竞赛和智能汽车设计竞赛活动,通过选拔成绩好的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竞赛海南赛区的比赛,以及全国智能汽车竞赛华南赛区的比赛,学生利用创新实验室的优越条件,在竞赛中,均设计出性能优良的电子实物,曾获得海南赛区的一、二、三等奖和智能汽车设计竞赛华南赛区的二、三等奖。对于在电子设计竞赛中获奖的学生,可以让其免修电子课程设计,期末成绩直接定为优秀。

4.促进教学特色形成

在创新实验室的实践教学活动中,要求大一新生可随时进入实验室,由高年级的学生对一年级的学生传授技术和知识,以对一年级学生在做人、团队合作等方面进行言身传教。一年级的学生在高年级学生和教师的传授下,辩识各种类型电子元器件,购买、焊接、设计和制作简单功能电路。在这种互相帮助、互相带动的良好氛围中,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了同学之间的感情,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今后的一年级学生参加电子竞赛、毕业论文设计或参加教师的研究课题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5.促进实践课程培养体系的建设

在培养计划的修订中,在总课时不变的情况下,要增加创新实验及其所占课时的比例,增加课程设计的门数及选修实验的项目。选修实验是设计性实验、综合性实验,通过选修实验可以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加实践活动。如电子专业在新的培养计划中,增加了“单片机原理与应用”课程设计、“传感器技术”课程设计、“PLC原理与应用”课程设计等。在课程设计的教学中,让学生自己选择题目,独立思考、独立设计电路、独立完成实验、独立解决碰到的实际问题,教师只起着引导作用。这种自主学习模式,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提高了实践教学效率以及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8-12]而对于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实践教学,也可由校外相关企业出题,校外工程师也可作为学生的论文指导教师,与校内教师共同指导学生。学生利用创新实验室的优越条件完成毕业论文。通过对实践教学培养方式的改革,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动手能力和创新开发能力。

6.促进教师队伍的建设

学生在参加创新实践活动或智能汽车设计竞赛活动时,学院都安排相关的教师定期给参赛学生进行辅导,而辅导学生实践活动的教师,要求具有较高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为此,为了提高这部分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工程实践能力,学院定期安排相关教师在省内参加电子或相关学科的学术交流活动,或到国内名校参加工程实践的培训等。

7.提高毕业论文(设计)的水平

毕业论文(设计)是高等学校培养学生把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检验学生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的实践环节,是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科学研究和工程设计、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环节。往年的论文题目由教师出题,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选择题目,学生可选择指导教师,指导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以及能否完成毕业论文任务而选择学生,但学生用于做毕业论文(设计)的时间较少,论文的质量难以提高。而利用创新实验室,学生或参加教师的科研,或参加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或参与校外企业的科研项目,或参加各种竞赛活动,实际上也相当于为毕业论文(设计)工作进行了较早的准备。学生的论文可以是其参加教师科研项目的一部分研究工作,也可以是参加竞赛活动时设计制作研究的部分工作,这样,学生用于毕业论文的研究时间较充足,可以做出更高质量的毕业论文。

三、电子设计创新开放实验室的管理方法

1.制订规章制度

制订创新实验室管理各项规章制度,以保障创新实验室的正常运行,管理制度有日常卫生管理制度、安全管理制度、仪器设备使用管理制度、图书资料使用管理制度和电子元器件使用申请制度等。

2.以学生自主管理为主、教师管理为辅的管理模式

创新实验室建立了教师与学生共同管理的模式,以学生自主管理为主,教师管理为辅,教师为专职实验管理人员,主要负责实验室的日常管理,而学生主要开展自主管理。实验室的卫生和安全由学生负责,实验室建立值日生制度,值日生负责当日实验室的卫生。最后离开实验室的学生要关好门窗、电源、水龙头,以避免出现安全事故。

3.对实验室实行监控

创新实验室内有各种仪器设备,如实验箱、万用表、示波器、信号源、电脑、打印机等,还配有手电钻、台钻、小砂轮机等,且实验室实行24小时开放,由学生自己掌握钥匙,学生自由进入实验室,进行各种电路的设计与制作。因此,实验室内应安装监控视频设备,对实验室内的电子设备进行全面的监控。

4.创新实验室的电子元器件使用管理

学院在创新开放实验室内建立了一个电子元器件仓库,存放各种常用的电阻、二极管、三极管、集成块等,学院每年均从教学维持费中拿出近十万元,用于购进各种电子元件,供给学生进行各种实践活动。另外,器件仓库存放的都是在海口市难以买到的,而在本地易于买到且价格便宜的电子器件,由学生自己去选择购买,然后拿回发票,集中在学院报帐。为了规范学生使用仓库中的电子元器件,以避免出现浪费器件的现象,学院开设了电子元器件选用申请网上管理系统,[13]网上管理主要由学生自主管理,管理员为学生。进行课程设计、竞赛活动或课题研究等实践活动所需要的电子元器件,如二极管、三极管、各种型号的集成电路等,学生先上电子元器件管理库网进行查询,申请登记所需的电子元器件的种类、型号、数量等,而后经过指导教师确认同意,由元器件使用管理小组到仓库进行领取,并进行登记。这种元器件使用网上管理的目的是在统计各种电子元器件使用的频率,同时也避免学生随意使用电子元器件,出现浪费器件的现象。

四、结束语

创新实验室建设以来,学院成功地申报了1项省级教学改革项目,5项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1项校级教学成果奖。学生利用创新实验室,开展电子实践设计活动,发表学术论文20篇,实验室浓厚的学习氛围和良好的条件,使得学院每年举办的电子设计竞赛和智能汽车设计竞赛,吸引了大批的电子和自动化专业的学生参加。越来越多的学生通过创新实践活动,得到了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各种学科竞赛中获得了优异的成绩,如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学院电子和自动化专业学生连续十年获得海南省赛区的一、二、三等奖,在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设计竞赛中,学院学生连续三年获得华南赛区的二等奖。学生经过创新实践活动,综合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多数学生毕业后,进入国内知名企业工作。另外,通过创新实践活动的自主学习和自主管理模式,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也推动了学院的学风建设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尹仕.大学生科技创新基地育人模式的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25(4):28-31.

[2]郑春龙.实验室层次开放的思考与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24(1):78-80.

[3]滕红丽,林爱英.创新实验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0,(25):135-136.

[4]赵亮方,周学君.电子设计与创新实验室的管理[J].中国电力教育,2011,(3):200-201.

[5]田裕康,罗维平.创新实验室自主管理和自主学习模式探析[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2):30-32.

[6]初福民,李明弟,张普庆.充分发挥实践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2,21(4):31-33.

[7]李耀刚,石国英,王宏志.改革实验教学培养创新能力[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26(1):92-94.

[8]严薇,袁云松. 加强实验室开放为培养创新人才提供良好支撑[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5):16-17.

[9]陈斌,张晓华.开放式实验教学的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24(1):110-113.

[10]黄沃才.开放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探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8,(3):13-14.

上一篇: 家装施工总结 下一篇: 机械加工转正总结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