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信息技术汇总十篇

时间:2022-10-12 01:14:57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大学生信息技术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大学生信息技术

篇(1)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24-0076-02

College Students’ Information Literacy Education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University Course Reform//Sun Xichao, Liu Aiguo

Abstract The current implementation of local university applied talents strategy, information literacy education become a new round of teaching contents and curriculum system reform hot spot. This article from the college students’ information literacy education of the meaning of the article elaborates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foundation the curriculum, teaching methods, teaching content and curriculum standard.

Key words information literacy education; the university information technology base; curriculum reform

Author’s address Modern Education Technology Center, Xingtai College, Xingtai, Hebei, China 054001

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能力,它不仅是大学生在一定阶段的任务,而且是每个社会成员终生追求的目标。近年来,教育信息化进程逐步从基础建设转向信息化人才培养,其目的是保证大学生为迎接信息化社会做好知识上、心理上、技能上的准备。因此,作为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主渠道,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改革得到大家的关注。

1 问题的提出

1.1 推行2006—2020国家信息化战略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的大趋势,全球信息化正在引发世界的深刻变革。国务院办公厅于2006年的《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明确提出:“提高国民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造就信息化人才队伍。”到2020年,我国要基本实现“国家信息化发展的制度环境和政策体系基本完善,国民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显著提高,为迈向信息社会奠定坚实基础”。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栋梁和社会建设者,作为信息化人才队伍的主力军,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水平和程度将关乎我国信息化战略目标的实现。

1.2 落实教育部“质量工程”

随着高校扩招政策的持续落实,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由此带来的问题日益凸显。教育部、财政部于2007年的《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指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许多高校的专业设置和结构不尽合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亟待加强,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亟待提高,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方法需要进一步转变。教育部“质量工程”的目标是提高人才培养的能力和水平,其中强化信息素养教育就是一条有效的途径。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信息化的本质就是实现信息与知识共享;从全社会的范围来看,是实现整个社会的信息与知识的共享,提高社会的智能。信息化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与以往不同的是,它对于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素质、创新精神以及道德情感都有更高的要求。信息化人才必须具有很强的信息获取、信息分析和信息加工的能力,信息素养成为信息化社会人才的生存素养。

1.3 满足大学生的成长需要

首先,随着信息时代雏形日显,知识增长大大加快,信息传播与日俱增,信息本身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获取信息、分析处理信息,从而做出决策,缺乏信息素养将难以维系生存。其次,适应教育改革。信息化社会对教育提出的种种需求,要求培养全面发展,具有创新能力和信息素养的新型人才;培养具有查找、评估、利用信息能力的终身学习者;落实教学方法灵活多样,确保较高的教学质量和效益。再次,满足自身需要。学生最终是要走进社会的,而随着信息技术在社会各领域的深入影响,信息化正在深入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信息素养是21世纪人们生存技能”正在成为人们的共识,具备优秀的信息素养就成为各种职业的需要,而不具备好的信息素养将面临被淘汰的危险。

篇(2)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0008(2009)05-0064-05

一、信息技术工具支持下的学习策略量表

1.已有学习策略量表综述

Weinstein编制了标准化学习策略量表Learning and Study Strategies Inventory[1] (简称LASSI),该量表是专门设计用于测查和诊断学生适用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能力的一种测评工具。Vermunt (1987)编制了学习方式测量问卷[2]Inventory Learning style(ILS),该问卷主要是用来测查和诊断大学生的学习方式。Pintrich等人(1993)编制了“学习的动机策略问卷[3]”,该量表包括九个认知策略项目,分别考察复述策略、精加工策略和组织策略的使用情况。O’Neil(1996)编制的元认知测量问卷,主要是测查学生的元认知能力。Yesim Somuncuoglub[4]编制的学习策略问卷,该问卷主要综合Weinstein和Mayer、Pintrich等人的问卷项目。

上述学习策略量表年代久远,多是基于传统学习环境下的学习策略内涵和结构编制而成,对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习策略因素未能全部涉及,更未能考察信息技术工具在学习策略中的应用情况,而且国外一些相关量表由于文化差异的限制,因此无法直接为我所用。

目前,国内陈义勤[5](2005)研制开发的网络环境下的学习策略水平量表,辽宁师范大学的王晓晨[6](2006)针对远程学习者开发的远程学习策略量表,中央广播电视大学远程教育研究所的王迎[7](2007)编制的远程学习策略量表,均在网络环境下对学习策略进行了研究。其它尚未见到已开发的专门用于分析网络学习策略的量表。

但是,陈义勤研发的量表采用Weinstein (1978)LASSI量表的10个分量表,结合网络环境下的学习特点,对原有的各个分量表进行修改或补充,并没有研究将网络环境扩展为计算机、手机“二网合一”情况下的学习策略内涵与结构,尚不能认为可以专门测量当前信息技术环境下大学生学习策略的情况。王晓晨研发的量表,是针对计算机网络环境下远程学习者的学习进行的研究,没有考虑大学生经常使用的信息技术工具,更没有考虑手机及其网络对学习策略造成的影响。王迎研制开发的量表对原有学习策略分量表做了较大改动,将学习策略分为辅助工具策略、信息素养策略、时间和任务管理策略、反思总结策略、合作交流策略、考试策略和情绪缓解和意志管理策略六个方面,是对传统学习策略的重大挑战,但是未能考察手机在学习策略中的使用。同时后两种学习策略均是针对远程学习者,其中有些远程学习资源对于普通大学生来说意义不大。因此,科学、有效地编制用于分析当前大学生学习策略的量表,成为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习策略研究的基本保证和重要途径。

2.学习策略量表编制

本研究采用20世纪90年代杨宁教授关于学习策略的分类模型[8],认为学习策略包括认知策略、资源管理策略和自我调节学习策略(见图1)。本模型在原有的基础了对元认知进行了扩展,更加强调情感动机策略等在自我调节学习中的应用,是对当前开放的大学教育环境下大学生学习策略的补充。

对当前大学生使用信息技术工具的情况进行访谈,了解当前大学生主要使用的信息技术工具有手机及其网络、计算机及其网络等。根据文献调研,将信息技术工具的使用推广到学习策略的各个环节,发现手机及其网络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资源管理策略,在认知策略和自我调节学习过程中均有少量体现。而计算机作为工具和环境的双重作用,贯穿于学习策略的各个环节。

根据信息技术环境下大学生学习策略的三个基本维度,结合大学生在网络学习环境下或借助信息技术工具实现的学习过程,编制出问卷。问卷在认知策略方面包括信息检索、信息组织、人机协同记忆、信息精加工、信息应用和创造性思维策略共16个项目;在自我监控学习策略方面包括自我计划、自我监控和调节、自我评估和情感动机策略共12个项目;在资源管理策略方面包括学习时间管理、学习空间管理和人际支持策略共12个项目。问卷采用多重计分法,项目反应分为完全不符合、基本不符合、一半符合,一半不符合、基本符合、完全符合几个等级,问卷采用李克特五点式计分,从低到高依次计1分、2分、3分、4分和5分,分数越高表示大学生使用信息技术工具的学习策略水平越高,学习能力越强。

二、研究方法

1.样本选取与结果分析

采用多阶段群集抽样法(以学校文理科艺术类、院系、班级为群集)选取徐州师范大学物理学院、文学院、信息传播学院、美术学院共560名本科生对所编制的问卷进行了集体施测。问卷回收545份,去除缺失及空卷、答案趋同及极端问卷,最终得到有效问卷510份,问卷的有效回收率为92.4%。被调查学生情况见表1,从表中可以看出样本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2.量表信度分析

通过信度分析,发现本调查总量表的Cronbach Alpha信度系数如表2所示:

一般认为Cronbach’AlphaCronbach’Alpha>0.3,该量表可信,0.5Cronbach’Alpha系数

3.量表效度分析

本调查采用因子分析的方法对量表的结构效度进行分析,考察量表是否能够测量出研究者设计量表时假设的某种结构。在因子分析的结果中,衡量结构效度的主要指标是因子载荷,见表4。

结果显示,所有题目的载荷因子均在0.3以上,分布在0.439到0.878之间,均符合要求,说明各因子具有较明确的测量意义。即本量表具有很好的结构效度。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所有调查结果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管理,并利用此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数据处理的技术主要包括均值比较、描述统计、t检验、方差分析等统计技术。

1.信息技术工具使用下各分策略量表及各项均值

其中,项目符号加粗带下划线,表示手机及其手机网络在学习中的使用情况,从表中可以看出,手机的使用提高了大学生在时间管理策略和人际支持策略方面的水平,但是手机在认知方面的应用,诸如在信息检索、人机协同记忆、和信息应用方面的水平却比较低,影响了大学生的认知策略水平。说明当前手机在学习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学习的辅助方面。

2.不同性别大学生在信息技术工具使用下的学习策略差异

表8的数据表明,性别对大学生学习策略方面的影响体现在学习策略的各个方面。男生的信息检索策略和创造性思维策略明显高于女生,t检验的结果更进一步表明在信息技术工具支持下的创造性思维策略方面男大学生具有明显优势。在网络学习空间管理策略方面,男生也具有较为明显的优势。而且男生的各种策略水平的标准差明显高于女生,说明男生之间的策略水平分布同女生相比更为离散;而女生的自我监控和调节能力明显高于男生。

3.不同科目类别大学生信息技术工具支持下的学习策略差异

不同科目大学生在学习策略方面的差异体现在不同方面。在认知策略方面,理工科大学生的信息精加工策略水平较高,文科学生的信息检索、信息组织策略水平较高,而艺术类学生在信息组织和创造性思维策略方面的水平较高。在自我调控策略方面,理工科学生的自我监控和调节策略水平较高,而文科学生的自我计划策略水平略高一些,而艺术类学生的动机情感策略水平则略高于其它科目的学生。在资源管理策略方面,理工科学生的时间管理策略水平较高,而文科学生的网络学习空间管理水平略高一些。

4.不同年级大学生信息技术工具支持下的学习策略差异

大学生学习策略的基本情况呈现以下趋势,大学一年级学生的学习策略水平最高,大二学生的学习策略水平除信息检索、信息组织、信息应用、自我评估、网络学习空间管理策略水平有提升外,其它策略水平略低于大一学生,到大三时几乎所有学习策略水平达到大学期间的最低谷,大四时学习策略水平又出现回升现象,比大学三年级学生的学习策略水平略高。

5.高分组和低分组大学生信息技术工具支持下的学习策略差异

从所调查的大学生中选取学习策略水平总分最高的前20%的大学生作为高分组,再选取学习策略水平总分最低的后20%的大学生作为低分组。通过t检验进行比较分析,发现高分组和低分组在信息组织、信息精加工、创造性思维策略三方面有显著差异,高分组学生的信息组织、信息精加工、创造性思维策略水平明显高于低分组学生。在自我计划、自我评估方面以及时间管理策略方面高分组学生也有明显的优势。

四、讨论

1.学习者视角:应重点对大学二、三年级学生进行学习策略辅导,不同性别,不同科目大学生辅导的侧重点不同

从大学生学习策略水平的年级差异表可以看出,大三学生的学习策略水平较低,影响了大学生整体学习策略水平的均值。本研究的调查工作在10月期间进行,大三学生刚从二年级升入三年级,学习策略水平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可以说大学二年级下半学期学生的学习策略水平也偏低。信息技术工具在学习中的使用,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学习策略水平,然而没有正确的引导,大学二、三年级学生对自己的目标不是很明确,加上自控能力不是太强,容易受各方面的诱惑,所以对大学二年级至三年级的学生应该加强学习策略方面的指导。

结合不同性别大学生在信息技术工具使用下的学习策略差异,要加强对男生进行元认知策略的指导,而对女生的指导应该侧重于网络学习空间管理方面。而不同的科目特征又使得大学生学习策略水平发展不一致,不同科目的大学生学习策略水平具有不同的优势。对于艺术类大学生要重点提高信息技术环境下自我计划以及自我监控和调节的学习策略水平,而文理科学生的动机情感策略水平则有待提高。在资源管理策略方面,重点应提高理工科学生的网络学习空间管理策略水平,而文科学生的时间管理策略水平则应该成为教学关注的重点。

2.信息技术工具视角:根据信息技术工具在学习中的不同作用,有针对性地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学习策略水平

移动手机作为学习的工具,可用于信息检索、协作记忆等认知策略方面,也可以在时间管理、网络学习空间支持和人际支持以及情感交流策略中发挥作用。调查表明当前环境下手机多用于学习策略中的人际支持,以及情感交流方面。手机作为信息检索的工具和协作记忆的工具降低了认知策略水平均值,说明手机作为知识查询和辅助记忆的工具还没有被大学生广泛接受。当前尽管移动学习的研究成果颇丰,但真正落实到学生的学习实践中还需要较长的过程。

计算机网络作为认知工具,用于信息检索、信息组织、人机记忆、信息精加工等认知策略的各个方面。计算机作为信息检索、精加工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工具,得到了大学生的广泛认可。然而计算机作为信息组织、帮助大学生记忆的工具以及信息应用的工具在大学生学习中应用较少。计算机在大学生认知策略中的总体使用水平较低。

计算机作为学习空间创设工具的同时,为大学生的开放式学习提供了支持。计算机平台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工具,这些工具在大学生中的使用情况得分高于中值,说明大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工具的意识较强,教学中可以有计划、有步骤地向大学生传授一些关于信息技术工具的使用技巧,有助于提高信息技术工具的使用水平,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学习策略水平。

3.学习策略视角:大学生对信息技术工具的依赖性逐渐增强,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大学生信息精加工能力、网络学习空间管理及自我监控能力方面

数据显示,在认知策略方面,大学生信息检索策略的平均水平较高,然而大学生的信息精加工水平较低。有一种论调认为学习中有了计算机网络的强大支持,之前需要学习者记忆、组织、精加工的内容可以由计算机网络代为执行,实现知识的外储存、外加工。学习者已经没有必要花费时间去记忆、加工学习内容,这种观点成为影响大学生网络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然而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解决实际问题,而问题解决需要依靠大脑对各种信息进行整合以及创造。假如完全实现了知识的外化,人的大脑将无法对材料进行加工。毕竟电脑不能完全代替人脑,电脑虽然可以生成一些东西,但创新的方面还得依靠人脑完成。所以,尽管计算机网络为我们获取知识带来了种种便利,但我们并不能把需要人脑处理的信息完全交给计算机网络。如何高效地学习、加工计算机网络提供的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料,仍然是计算机网络环境下学习研究的重要内容。

计算机网络为大学生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学习场所,网络学习空间成为当前利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学习的最具有权威和时尚的学习基地。由于在进入大学之前的学习多是在传统教学环境下进行,大学生对于计算机网络所提供的非线性环境较难控制,大学生常常因为多而杂的学习资料和内容导致思路不清晰,因为超链接的吸引使得注意力分散,从而在网络学习空间中迷失方向,导致学习效率低下。学习策略教学在帮助大学生利用网络学习空间学习的同时,重点针对大学生对于网络学习空间的控制能力、以及自我监控能力进行辅导,加强大学生驾驭网络的能力,是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提高获取及加工信息能力的重要法宝,同时要注意提高大学生在网络学习环境下的自我监控能力,成为大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工具高效学习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Weinstein LASSI User's Manual[EB / OL]. ,2005-03-03.

[2]Vermunt, J. and Van Rijswijk, F. Analysis and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skill in selfregulated Learning[J]. Higher Education, 1988, (17):647683.

[3]Printrich. P. R., Smith. D. A.F, Garcia. T., Mckeachie,w. j. Micheachie. W. J.A. Reliability and Predictive Validity of the Motivated Strategies for Learning Questionnaire (MSLQ)[J]. Educational and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 1993,(53): 801-813.

[4]Yesim Somuncuoglu & Ali Yildirim; Relationship between Achievement Goal Orientation and Use of Learning Strategies [M].1999.

[5]陈义勤.网络环境下的学习策略水平量表的初步修订与试用[EB/OL]. 省略/websitedm/elearning/guest/magazine/paperpre.asp?PaperID=1795.

[6]王晓晨.远程学习策略量表的研制与开发[D].2006.(5).

[7]王迎等.远程学习策略量表的编制[M].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7.

[8]杨宁.从元认知到自我调节:学习策略研究的新进展[J].南京师大学报,2006,(7):101-105.省略)。

The Research about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ol Applied in the Learning Strategy:

The Investigation students come from Xuzhou Normal University

Feng Xia & Li Ziyun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Department, Xuzhou Normal University, Xuzhou Jiangsu 221009 )

篇(3)

任何学习活动都是发生在特定的学习环境之中,当前高校教学中自主学习环境创设最根本的目的就是利用信息技术对大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开展提供支持,更好地培养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课程的学习效果。

大学生自主学习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大学生根据自己学习的基础和特点,自觉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选择适合自身发展要求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场所以及所需要的学习材料等,调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以实现自觉主动学习的学习理论和学习模式[1]。根据大学生自主学习过程,我们认为自主学习环境应包含任务情境、学习工具、学习资源、学习策略、多向互动和学习者自我评价六个基本要素,信息技术背景下高校教师创设自主学习环境重点是利用信息技术对这六个要素进行设计。

一、任务情境的设计

任务情境是自主学习环境的核心,因为任务情境直接蕴含着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以任务的完成或解决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驱动力,对整个的自主学习活动具有直接的统领作用。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为学习者设计真实的任务情境,支持学习者对整个问题或任务的自,设计支持和激发学习者思维的学习环境。教师在任务情境的设计中应注意:(1)所设计的任务情境必须是真实的或接近真实的,应与现实世界有相关性,情境应当最大限度地反映知识、技能在实际中运用的方式,亦即要注重与日常情境中的学习特点相关联,将知识和技能“锚定”在现实的情境中,这是最关键的一点。(2)任务情境应该是结构不良的(ill-structured)、开放的(open-ended),使大学生感到问题的意义、挑战性和趣味性,目的在于给学生自由、宽松的探索空间,任其大胆地思考、自由地想象,这样,可以在更大程度上激发大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3)所设计的任务情境应具备“承载力”,即能蕴涵或体现与所学领域(单一学科或跨学科)相关的概念、原理和方法。(4)任务最好能包括若干重要的侧面,学习者有协作学习的机会,便于组织分工合作,培养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5)任务情境的设计要考虑学习内容的多样性和迁移性,为学习者提供大量的资源,以便学习者从不同的视角进行持续性的审视。(6)教师应该提出完成任务的时间要求,以此培养学生管理学习时间的意识和能力。

二、学习工具的设计

学习工具是指有益于学习者查找、获取和处理信息,交流协作,建构知识,以具体的方法组织并表述理解和评价学习效果的中介[2],信息技术可以为自主学习环境提供多样的学习工具,常见的有:提供认知支持,促进学习者认知和思维发展的认知工具(如“几何画板Geometer’s Sketchpad TM”);呈现问题和学习任务的情境工具(如“动画软件”);提高学习效率的绩效支持工具(如“数据处理软件”);提供学习者查找资源的信息工具(如“搜索引擎”);记录和评价学习者学习过程,促进学习者反思的评价工具(如“网络日志”);进行“会话”与“协商”的交流工具(如“电子论坛”)等。

高校教师在自主学习环境设计过程中,应充分认识信息技术作为各种学习工具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作用,提供必要的学习工具,指导学生探寻和使用各种学习工具。利用各种学习工具促进学生更好地完成知识建构,让学生学会在建构中学习、在做中学、在交流中学习和在反思中学习等多种有意义的学习方式,以帮助学习者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和学科知识的学习效果。总之,让学生学会用信息技术去学习,而不是从技术中学。

三、学习资源的设计

学习资源是学习环境设计中的重要要素之一,是支持自主学习的必备条件之一。信息化自主学习资源一般有三种:一是本地资源,指教师把自主学习需要的资料收集整理放在校园网上,供学生参考使用;二是远程资源,指教师在自主学习平台上利用“page to page”的方式超链接到互联网;还有一种是学习者根据需要直接利用“雅虎、百度、搜狐”等搜索引擎上网查找获得的资源。

在设计自主学习资源时,高校教师应根据学习内容、目标和学生的特点,围绕任务情境为学习者提供所需资源的信息库。信息库可以包括多媒体素材、试题、案例、课件和相关文献资料等信息。只要是有助于学生理解问题的内容,有助于学生解决问题的信息,都可以放入信息库作为学习资源提供给学习者使用。各种资源按学习者学习的思维习惯,采用超链接的方式组织,便于学生通过自行控制的方式,快速获取相关的信息。教师根据学习情况确定资源的提供方式,可以提供现成的资源给学生,也可以要求学生自己按照学习目标查找资源。应多鼓励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己查找资源,对于学生查找获取的资源,经过师生们的集体评价,把真正有价值的信息,在网上,让同学们共享,这也是学习资源的一种共建。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在查找资源、对资源进行评价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信息获取和鉴别能力,还可以很好地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四、学习策略的设计

学习策略是指学习主体在学习过程中,依据学习材料的性质与特点、条件等,为达到一定的学习目标而选用的调控学习以及过程的恰当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必须以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策略作为保障,也就是要“会学”。学习策略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一般性的学习策略,它适合于任何学科的学习,如分解学习目标、管理学习时间、理解学习内容、调控学习时的情绪等;另一类是具体的学习策略,适用于具体的学习内容,如作笔记、复述、列提纲、作小结、画示意图等[3]。面对既定的学习任务和情境,如果学生缺少相应的学习策略,即使具有较强的学习动机,自主学习也不可能得到顺利进行。

自主学习既需要一般性的学习策略,也需要具体的学习策略。高校教师在信息技术背景下的自主学习环境的创设中要结合学习任务情境和学习内容尽可能多地提供给学生各种一般性的和具体的学习策略;同时,需要提供一定的学习“脚手架”,为学生提供有关学习内容的帮助,也提供一部分元认知知识和策略,通过提供多个范例来帮助学生学习相关学习策略,讲明策略适用的范围和条件,并给予学生充分的练习策略的机会,让学生能够利用信息技术熟练地进行设置目标和作出计划,寻求、组织和转换信息,记录和监控学习过程,寻求教师、同伴和其他成人的帮助,自我评价等,即学会学习。掌握这些学习策略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减少对教师的依赖,而且能够明显地提高学科学习效果。

五、多向互动的设计

互动是自主学习环境的灵魂,缺乏互动,自主学习环境各要素的力量就难以发挥,在信息技术背景下的自主学习环境中主要存在着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以及学生与信息资源之间三种互动。学生与信息资源的互动是指学生利用各种信息资源进行学习,这种互动可以极大地满足个别化学习需要,适用于学生个体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是指互动双方借助同步异步通讯工具进行的互动,既是满足学习者学习交流的需要,也是满足学习者情感发展的需要,协调学习者全面、健康发展的需要。

高校教师要设计有利于自主学习的多向互动,除了设计信息资源对自主学习的反馈之外,还必须通过开辟学习论坛、BBS、聊天室、MSN、电子邮件、留言本等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中所需的“会话”和“协作”提供支持。教师要有目的地去引导互动活动,营造一种和谐、健康的互动氛围,要经常进入交流平台,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及时予以帮助、指导。学生通过与信息资源、教师、同伴等多向互动,从不同角度去理解所学习的知识,丰富自己的认知结构,并获得团队精神、合作意识等方面的提高,也能消除学习中的孤独感。

六、自我评价的设计

自我评价是指学生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对自己的学习作出分析和判断,并对自身的学习进行自我调节的活动。学习的自我评价并不是随意性的、主观的评价,而要依据一定的标准。这里的评价标准主要指预先制定的学习目标和要求。学习的自我评价实质上是学习主体对自己学习意识和行为的反思和调控[4]。信息化环境下的自主学习更需要加强学习者自我评价,发挥其自我诊断、自我反馈和自我激励的功能,提高自主学习的质量和效率。

高校教师在自主学习环境创设中,要注重对学习过程的评价以及评价方式的多样化;要为学生提供利用信息技术对学习动力、学习策略、学习能力和知识掌握情况进行自我评价的方法和工具。自我评价的方式有很多,信息技术环境下,最常用的有“电子学档”和“博客(blog日志)”,两者都便于学生记录自己的学习情况,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总结经验教训等,对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和监控;都能使自我评价作为学习的一部分来进行,与自主学习融为一体,实事求是地、科学地分析评价自己,逐步养成自我评价的习惯,能更好地促进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这两种评价技术也各有特点,电子学档可以记录学习者学习过程中的点滴收获和进步,“博客”更方便学生与老师和同伴交流,可以很好地和他人评价相结合(关于“电子学档”和“博客”的详细信息可查阅相关资料)。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条件,来选用适合的评价技术,根据已定的目标考察自己的学习活动,养成随时评价自己学习活动的习惯。

学习环境是一个动态概念,学习环境与学习活动进程是共存共生的,随着学习活动进程的展开,学习环境中的情况和条件也不断变化[5]。因此,信息技术背景下的自主学习环境和动态的自主学习活动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自主学习环境中的六个要素也必然围绕着自主学习活动的开展不断的地发生变化。想要构建出一个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需要针对自主学习活动过程不断地对自主学习环境各要素设计进行修改与更新。

参考文献:

[1]潘飞南.论大学生自主学习中的注意策略[J].江西社会科学,2003,(3).

[2]钟志贤.张琦.论学习环境中资源工具与评价的设计[J].开放教育研究,2005.3.

篇(4)

1.元认知策略与自主学习

1.1元认知策略

元认知这一概念是由美国发展心理学家Flavell(1979)提出的,指的是学习者对自我认知活动的认知,即认知主体对自身心理状态、能力、任务目标、认知策略等方面的认识,也包括学习者对自身各种认知活动的计划、监控、评估和调节策略。认知心理学家O’Malley和Chamot根据认知心理过程,把学习策略分为三大类: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和社会/情感策略,认为元认知策略是学习者为了成功学习一门外语而采取的管理步骤,包括制订学习计划(planning)、监控学习过程(monitoring)和评估学习效果(evaluating)。元认知策略能够使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自我评估、自我调整,不断使用新的方法解决新的问题,以适应新的环境。因此,元认知策略通常被认为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关键因素。

1.2自主学习的内涵

Holec(1981)最早将“自主学习”这一概念引入教学领域,认为自主学习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学习负责任的一种能力,即确定学习目标、选择合适的学习方法和技巧、确定学习内容和进度、监控学习过程及评估学习成果。他指出这种能力是“潜在的、在特定环境中可以实施的能力”,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要靠后天的训练和培养。虽然其他学者对自主学习的界定有所不同(Littlewood 1999;陈冬纯,2006),但他们都同时强调管理自己学习行为的能力是自主学习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总的来说,自主学习是一种学习模式,是学习者依赖其个人独立的学习风格、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条件和需要,通过个人活动和与他人合作的方式,实施、完成、评估自己的学习效果并实现学习目标的学习过程。近年来,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广泛应用,为学习者的自主学习提供了技术支持和发展空间,同时带来了挑战。

1.3二者之间的关系

元认知策略的监控和调节功能对自主学习非常必要。只有学习者把注意力指向自身的认知加工过程,才会更好地监控、评价和调节自己的认知活动,才能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做到自主学习。相关研究显示,学习策略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增强他们的学习动机和学习自主性。文秋芳(1996)通过运用观察、访谈、问卷调查等多种研究方法,发现对学习成绩起关键作用的变量之一是学生的自我管理策略,即元认知策略。王笃勤(1999)通过实证研究证明:策略培养,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升学生的认知和元认知水平,增强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林莉兰(2006)通过为期一年的实证性研究发现,学习策略的有效使用对网络自主学习环境下的学习十分重要,进而提出大学英语教学应引入学习策略的教育培训,使更多的学生掌握策略的知识,拥有调控策略的能力。

信息技术辅助英语教学可以“使英语教学朝着个性化学习、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的学习、主动式学习方向发展”(《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2004)。学生有机会根据个人兴趣、经验和学习需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环境下丰富的学习资源,并通过对资源的收集、探究、发现、创造、展示等进行自主探究学习。Krashen(1985:23)的“输入假设”理论认为:大量可理解输入是二语习得的关键。网络学习环境可提供大量真实有意义的语言输入,这就要求学习者要对自己的学习负责,才能充分利用丰富的网络信息资源,保证足够的可理解输入。元认知能有效地帮助学习者设定学习目标,制订合适的学习计划,选择恰当的学习策略,监控和调节学习过程,使学习者按照既定的目标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保证学习的进度和效率,从而增强自我效能感。网络元认知能力高的学习者能恰当地运用自我调节和自我监控策略,有效地确定学习外语学习需求,评价、监督、审查和修正自己的网络学习活动,从而有效提高网络自主学习能力。

2.信息技术环境下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现状及问题

2.1策略意识淡薄

受应试教育和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多数学生已树立英语学习以应试为主要目的、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等传统观念。学生主动学习的机会少,策略意识和策略运用水平不高,自己应该对学习负责的观念淡薄。尤其是许多新生进入大学以后,多数表现为不知如何支配较多的自由时间,不能充分利用现有的学习资源进行多渠道学习,部分学生依然依赖课堂为他们提供几乎所有的语言输入和学习机会。笔者对本校2011级新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调查结果显示,多数学生,无论是刚开始大学英语学习的大一学生,还是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大学英语学习的大二学生,在外语学习方法和心理上仍不具备自主学习能力。

2.2自我监控能力差

自我监控是自主学习的关键过程,学生只有对学习进行自我监控,自主学习才有可能实现。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习资源丰富,时间灵活,教师对学生的控制相对较少,在这样的外部控制的环境中,对学生的自我控制要求更高。虽然学生知道学习英语的重要性,但是在五彩缤纷的网络资源的诱惑面前,很多学生学习自控能力弱,对于自主学习时间无所适从,甚至有些学生进行网上游戏等与英语学习无关的事情。根据笔者的调查,在网络自主学习过程中,大多数学生对学习缺乏计划、监控和评价。对于网络作业中输出类的练习,部分学生直接上网寻找标准答案进行抄袭。

3.3信息技术能力低

信息能力指理解、获取、利用信息的能力及利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是信息技术环境下自主学习的基础能力。理解信息即学生对与学习任务相关的信息进行分析、评价和决策。获取信息就是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搜集、查找、提取、记录和存储信息的能力。利用信息即有目的地将信息用于学习和研究之中。利用信息技术即利用计算机网络及多媒体等工具搜集、处理、传递、和表达信息的能力。信息技术下的英语教学给学习者带来了与传统课堂教学截然不同的教学环境,教学方式、信息来源、学习方式和教学监控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就要求学生要具备使用信息工具的能力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体、知识的主动构建者。然而,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信息技术使用能力表现不尽如人意,很多学生很少或基本不用网络在线资源,对于海量的资源,缺乏有效的分析和处理判断的能力,对于信息的相关性和有用性,无法做出合理判断和鉴别。

3.提高信息技术环境下英语自主学习能力

3.1提高学生的元认知策略意识

元认知能力及策略的运用是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逐渐培养的。培养学生管理支配自己的学习,首先应该提高他们的元认知意识,即对学习者、学习任务和方法的意识增强。元认知策略训练的具体内容主要集中在计划学习任务、挑选监控策略、评价策略效果等方面,包括督促学生制订学习计划,教会他们如何选择学习策略,如何监控学习过程和评价学习结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个性特征、学习风格,要求学生准确、全面地把握学习任务,明确任务的性质、特点,任务的要求及要达到的程度;提高学生使用策略的意识,要求学生针对不同学习材料、不同学习,灵活选择与运用不同的学习策略。同时教师要强化学生网络自主学习的意识,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对网络元认知学习的自觉性和能动性,使学生在真正的网络自主学习开始之前,对网络学习理念、学习策略等有深入的了解,并要求学生根据自身的情况确立长期和短期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计划,定期监督检查计划的实施情况。

3.2培养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对学生的学习难以进行有效的监控,这就要求学生有较高的自我监控能力才能保证学习活动的顺利进行。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熟练使用常用的搜索引擎和知识管理工具,从目标的确定、路径的选择到如何获取相应的学习资源等方面提供帮助,培养和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动机,要求学生遵守自订的学习计划,不流连于网络虚拟空间。此外,网络学习界面提供充分的在线及时交流,利用网络交互支持,使学生实施良好的自我监控,逐步适应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习。同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利用网络的个性化管理进行自我记录,查看学习记录,及时调控、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

3.3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

使用信息技术能力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基础能力之一。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要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就要培养学生主动获取信息的能力,即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及学习任务,运用搜索引擎、“帮助”等信息工具,在各种信息资源中进行浏览与查找,快速高效地获取与学习任务相关的有用信息。与此同时,要培养学生运用信息工具的能力,使学生熟练地应用信息系统中的各种软硬件工具的基本操作能力、常用软件的使用能力和个人需要的各种软件的使用能力。此外,学生还需要掌握加工处理信息的能力,即对信息进行分析、归类、重组、加工、存贮,将所得到的信息化为己用的能力。通过寻找、选择、整理和储存各种信息,并针对问题选择、重组、应用已有信息,从而提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正确评价及鉴别信息的能力。

3.4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估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评估能力之间有密切的联系,因为评价与调节策略能帮助学生矫正他们的学习行为,提高学生对学习的自我调节和控制的能力,改善学习现状和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在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估时,不仅要让学生明白评估不仅仅是发现问题和弱点,还要明了自己已达到什么水平,并希望达到什么水平,从而使学生增强对自己学习的责任感和自信心。教师要利用多元化、多样性的评价体系,综合评价他们的学习过程和效果。同时指导学生间相互评价,互改、互评作业,促使每个学生在与其他学生的比较中进一步做出客观、真实的自我评估。

4.结语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大学英语自主学习意味着学习者掌握信息技术并充分利用丰富的英语网络学习资源,明确学习目标,自主选择学习内容,掌握个性化学习的方法和策略,并能自我监控与评价英语学习结果。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当将语言教学中的学习策略培训研究成果与大学英语教学结合起来,培养元认知策略意识和使用水平,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摆脱对教师的依赖,完成从非自主状态到自主状态的转变,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者。

参考文献:

[1]Flavell, J. H. Metacognition and Cognitive Monitoring[J].American Psychologist,1979,34(10):906-911.

[2]Holec, H. Autonomy and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M]. Oxford: Pergamon Press, 1981.

[3]Krashen, S. D. The Input Hypothesis: Issues and Implications[M]. London: Longman,1985.

[4]Littlewood, W. Defining and developing autonomy in East Asian contexts[J]. Applied Linguistics, 1999(1): 71-94.

[5]O’Malley, M. & A. Chamot. Learning strateg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

[6]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7]陈冬纯.试论自主学习在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定位[J].外语界,2006(3).

篇(5)

光电信息是把光学、电子电路和计算机技术融为一体的综合性技术。因此对光电信息技术专业学生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实验教学基地的建设和管理。并且在这一过程中,要始终从学生的根本利益出发,以培养实践型、创新型人才为目标,优化实验教学的组织模式和建设思路,充分发掘和发挥学生的个性和多样化需求,将实验教学的功用发挥到极致,最终向社会提供具有更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从这个角度讲,光电信息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打破了传统思维的限制,其目的不再只是对学生进行系统严格的实验技能训练,使其掌握该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应用技巧,更重要的是,要把理论与实际结合,以专业基础知识为基础,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对身处信息化和网络化社会中的高校,对肩负着传道授业解惑责任的高校教师而言,无疑是需要时刻重视和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光电信息技术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支撑体系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任何一个单独的要素都无法完全实现这一目的,需要多方面、多角度的共同配合,才能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素质。

1.教学体系方面

光电信息技术实验室的建设不是各个组成要素的简单罗列,需要将各个要素有机地组合起来,共同构建一个适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体系或平台。然而实际情况却是,在我国部分高校的此类实验室中,教学管理制度模糊,管理体系不健全,尤其是“工―学一体化”模式改革滞后,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引导之间存在较大差距。这使得部分学生将精力放在工作和寻求未来的出路方面,而教师也将更多的时间应用于课程以外的活动,这对培养和建立实验课程的教学体系来说是一种阻碍。

2.实验室管理方面

在部分高校中,光电信息技术专业实验教学和管理人员较为缺乏,并且在实验室管理方面也存在较严重的问题。比如实验教学人员在高校的地位因“特殊”的考核和培训制度而显得有些尴尬,实验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难以被调动,严重影响了实验教学的质量。此外,由于资源的限制和实验室开放制度的约束,每位学生获得的实验时间相对较少,无法对实验产生持久的兴趣,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3.教师方面

长期以来,高校对实验教学的重视程度存在较大的偏差,这在光电信息技术领域也不例外。比如,部分管理者和教师偏重于理论教学,对实验教学则“另眼相看”,只是将其看作是理论教学的附庸,甚至认为其可有可无。这种认识上的不足反映到实际工作中,将大大降低实验教学能力。与此同时,“教研脱节”的现象也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利,教师的科研工作不与实验内容挂钩,致使学生能参与的创新型设计实验欠缺,难以跟上新技术的发展步伐。

4.学生方面

在主客观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高校光电信息技术专业实验课程对学生而言,是一项难题。基于此,部分学生会由于课程本身的原因和自身的自律性不够,对实验产生畏惧心理,继而对该门课程的学习兴趣大打折扣。这种不正确的学习态度使学生在进行实验操作时,难以进行主动思考和实践,只是进行简单的测量和对实验结果进行记录,甚至会编凑实验数据、抄袭实验报告,敷衍以对,这样的实验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二、实验模式下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宏观优化方向

1.优化实验方法

光电信息技术实验课程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学素质为主,因此课程的设计应重点优化实验方法,使学生改变以往的以听为主的学习模式,继而转向自主性、独立的思考和学习,并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由理论学习向实验技能学习转变,通过对实验过程的观察和分析,提升自身的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优化实验类型

光电信息技术专业实验类型的设计,将直接影响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直接关系到学生自主实验意识和专业创新思维的形成。为此,需要对实验类型进行优化,改变传统实验教学的观念,将多种学科知识和方法应用于其中,加深和拓展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使其能够形成较为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能够创新实验方法、提升实验技能。比如在自主实验方面,可以让学生自己确定实验的设计方案,并对原始资料和实验过程进行处理,在独立思考和设计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

3.优化实验内容

实验内容的设置应体现综合性和多元化的要求,基础与应用并重,传统和创新结合,使学生在多角度的宏观环境中,提升学习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比如,可以将光电信息技术的实验内容进行分解和重排,并有意加大设计型或综合型实验、研究型或创新型实验在实验课程体系中所占的比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这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无裨益。此外,还应通过实验教学系统平台的搭建,鼓励学生将多种实验工具(比如仿真软件等)应用于实验的设计和操作,最大限度地使实验内容完整地体现出来。

4.优化实验过程

实验过程处于实验模式中的中间位置,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变以教师为主为以学生为主,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验热情得到激发。比如,在激光加工实验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以实验指导书为依据,单独或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设计和加工样品,这样一来,学生不但在实验中学习到了新的知识,还通过独立实验,使自己的学习兴趣、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获得了明显提高。

三、实验模式下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微观优化方向

1.优化知识传递模式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结合时代的发展趋势,必须具有前瞻性和超前意识。而对光电信息技术专业而言,开展高新技术讲座就是一种模式,这不但能够对教材内容、专业知识进行必要的补充,还能拓展学生的视野,对学生进行更高层次的科学教育;同时,高新技术讲座还可以有效缩短学生对前沿科技的获取时间,及时获得大量的信息。讲座可以以国内外相关专业的科学家为主,兼有特定区域内的专家学者,并通过系列讲座的形式,扩大学生对光电信息技术领域的视野,掌握光电信息技术专业的最新发展趋势。而在前沿讲座中,要展示最新的科技知识,并将多学科的知识进行融合,通过本学科的新成果和新进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构建知识体系。

2.优化知识获取途径

举办知识竞赛是优化光电信息技术专业学生知识获取的有效途径。这不但能够使学生更好地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还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此同时,竞赛还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调动其对学习的兴趣。学生通过竞赛中的竞争和学习,弥补自己的不足,培养团队合作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等;竞赛还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使部分优秀的学生能够更好地展现自己、发掘自己,使自己成长为具有专业特长和创新精神的人才。

3.优化专业考核方式

光电信息技术专业的课程内容以原理介绍和应用分析为主,现有的考核方法难以全面评价学生。为改变这种现象,需要对考核方式进行改革。比如,将平时成绩与综合性作业题、小论文质量以及讨论课的发言情况联系起来,并适当增加平时成绩的比例,改变过去仅依靠出勤率和作业评定平时成绩的方式,增加研究型学习成果所占的比例。此外,试卷中还应进一步引入开放性和综合性的实验题目,减少考核方式中存在的弊端。

4.优化资源结构

毋庸置疑,大学生参与科研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这个过程,他们不但能够直接获取专业知识,还能在很大程度上被激发出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突破旧有的知识范围,自觉围绕一个明确的方向构筑有效的知识结构,增强进行科学研究的自信心。在这一过程中,还能够持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创新意识,使其思维变得更加活跃、超前和成熟,从而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良好的培养。

四、小结

光电信息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的一个重要分支,在高校的教学工作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为此需要在学科结构和课程体系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提升大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唯有如此,才能为社会提供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光电信息技术专业涉及的课程种类较多,实验体系、实验内容、实验方法复杂,需要从宏观上进行统一规划,在微观上进行调整,这样才能实现人才培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周建华,严高师,余学才.光电信息技术实验教学基地建设的探索[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0(4).

[2]龙青云等.光电信息技术实验教学改革的思考[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07(9).

[3]万聪梅等.光电信息工程专业实验课程体系的建设[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4).

[4]张宁玉等.光电信息技术实验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理工高教研究,2007(8).

篇(6)

2004年新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明确指出学校应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采用新的教学模式改进原来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后的教学方法与以往有很大的不同,英语教学有近一半的时间从课堂内搬到了课堂外的计算机校园网上,由学生自主学习完成;尤其是视听说课程,学生是在没有教师监控的情况下自主上机利用教学软件完成学习任务的。根据专家研究分析,改革后的大学英语教学确实收到了明显的效果;特别是学生们的听、说能力有所加强,自主学习能力显著提高。

笔者认为,大学英语教改方案的制定所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外语教学应该照顾到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要因材施教、个性化施教。当代学生的特点这一因素在语言学习过程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对于这一问题,心理学家、语言学家已经作了长期的研究,并且总结出了规律,如动机、兴趣、心态、关注时间、参与欲望等等。同时,新的教学手段的实施,如多媒体、校园网等;新的教学方法的采纳,如网上答题、学生自我评价等。据笔者对多名具有多年实际教学经验的同行们的调查访问,得出这样一条结论:无论用什么样的教材,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教学的最终必须要以学生为中心,把学生视为教学中的主置,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既然学生是教学的中心,又是一群鲜活的带有青年人特点的群体,教师就必须要充分研究、了解他们的特点,在教学中加以重视,并顺势诱导。

一、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

美国当代心理学家(David P.Ausubel)认为,学习者能否获得新知识,主要取决于认知者元认知结构的基础。影响认知者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他们已知道的知识和信息;同时提出:教师应基于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结构来实施教学,因材施教,激发学习动机和培养学习的主动性(教育心理学-认知特点,1994)。就当代大学生总体而言,最突出的特点是思想活跃,对传统教育方法有反叛意识,对上机、上网等现代信息传播方式和媒介接收迅速;对现代科技、现代中外文化、与现代人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感兴趣;而对传统的、历史的、固定不变的知识的学习部分存在着逆反心理。这一特点突出反映在外语学习上,如果教学内容过于陈旧,即使是文学名篇、千古佳句,学生也很难有耐心接收教师的讲解;如此一来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如果是以刚刚从互联网上下载的最新消息为教学内容,学生们必然学习兴趣浓厚,记得扎实牢固,学习效果自然显著。

二、分级教学的必要性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ean Piaget)最先提出的“认知结构”理论也强调,学习者已有的知识内容和认知基础会对学习产生影响,不同的认知结构会产生不同的认知水平和学习结果。因此,在教学时,要求教师的教学内容和组织设计要要适应学习者大脑的认知结构水平。这一研究结果为分级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就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改革而言,对具有不同语言基础和语言接受能力存在差异的学生进行分层次的教学,无疑是具有推进教学进程、改善教学效果的作用的,这点已经在我校的分级教学实施的过程和效果中得以充分的体现。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较,分级教学满足到了不同学生个体对教学内容、难度和方式的不同需要。据笔者对部分实施分级教学班级的不完全调查结果显示,学生认为分级教学非常必要的比例高达83.4%

三、目前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存在的不足

教学改革后统一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和应试教育的教学理念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在如何进一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充分锻炼听、说、读、写、译的能力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主题式教学虽有一个共同话题,但学生们开口的还是不多,即使说了也是内容空泛,且用词简单。究其原因,归结如下:

一是教学内容与学生专业知识和日常生活相脱节。大学英语教材课文多以反映英美语言文化背景知识为主,有的还经过了改写,而且现在提倡的主题式教学法使得所有的语境材料及声音材料都是围绕着西方文化背景知识展开,这些都不是学生所熟悉的材料,学生听完和看完之后还是不能灵活地用,也就没有自己的输出。因此这种和学生们关系不大的语料的输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在交际活动中流畅、得体、正确地使用英语和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

二是学生倾向对语言要点进行分类或强制式机械记忆,从而割裂了语境内容与表达方式的关系,把词汇、表达方式与汉语对应起来识记,忽略其语法范畴知识和语言情景意义。对于那些不常用的词汇,根本没有兴趣去记。而对一些流行的汉语的相应的英语的表达方式却很感兴趣。因此,在课堂口语复述和相关的语境练习中,学生不能用学过的、语义上相互连贯的词和表达式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更不能依据英语语境的形与义的衔接与连贯规律再现原文的主要内容。

三是学生缺乏必要的巩固和内化语言知识的交际环境。除了课堂之外,学生很少有应用英语的机会。不仅小班教学条件好的学校如此,条件差的大班教学情况更糟,学生依赖的课堂英语交际机会十分有限。再加上学生文化背景知识储备严重不足,他们了解的大多是反映中国社会文化的知识和此背景下的高校生活;这样就造成课堂上教材语言学习内容与实际生活背景知识的交际语境不协调。这一结果充分反映在学生的日常主题交际和写作中。在英语角训练中,学生谈论的范围有限。了解的生活和社会背景知识一方面是自己的专业,非常系统和熟悉,但专业性过强,需要大量的术语和逻辑较强的语法结构,学生无法表达;另一方面,对每天通过不同的汉语媒体了解的社会和自己熟知的校园生活,无法从“英汉对照”的词汇库中灵活地运用。

四、解决的途径

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改善学生的课堂英语环境即增加可理解性语言输入,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借鉴。

一是课堂教学一定要活起来。我们所教的和表现给学生的东西要在学生的内心世界里产生共鸣,要同学生已建立起来的知识体系和认识水平相衔接,使新传授的知识、技能在他们的意识框架内有一个落脚点,也就是说要在他们准备的范围内捕捉到的知识内容,这样才能打动学生,开启他们心灵的窗口,如此这般,教师所传授的内容自然而然地融入他们的头脑中。要想把教学搞活,就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就要照顾到学生的特点。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注意选择有新意的、同时代生活密切相关的、能激起学生兴趣的内容。在课堂活动中应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课件来增加学生的视听感受,创造语言情景,让学生多参与教学,创造尽可能多的参与和表现机会,强化学生的自我实现感。

篇(7)

1.介绍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虚拟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特别是在世界教育改革风浪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已经成为最重要的议题之一。我国高度重视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将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使信息技术与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及课程实施等融合为一体,成为与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高度和谐自然的有机部分,以便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并提高学生的信息获取、分析、加工、交流、创新、利用的能力,培养协作意识和能力,促使学生掌握在信息社会中的思维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简单的结合、混合,而是融入到课程的有机整体中去,成为其有机整体的一部分,并由此引发课程的变革,是信息技术主动的适应过程。它的最高目标是有效地改善学习,提高学习效率,真正地贯彻课程目标,达到课程预期效果,促进学生发展。在这方面国内有何克抗、李克东、南国农等教育技术专家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概念、意义、原则、价值、策略等方面进行了总体的论述;[2]章建成等对现代教育技术与体育教育专业技术课程教学的整合进行了探究;[3]叶玲对信息技术与《导游学》的课程整合进行了探析;[4]路慧瑶从美术教学与信息技术课程整合进行了实践与探索;[5]邵娟娣进行了现代教育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实践探索。[6]然而这些论述有些是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总体概述,有些是从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课程等进行的探索和思考,就从信息技术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进行整合的研究国内目前还很鲜见。我力图从地处云南边疆民族地区的文山学院的信息技术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进行整合谈几点自己在这方面的认识与实践情况。

2.相关课程整合的理论基础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大学生主体与组织相结合,在对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对其兴趣爱好、个人能力、人格特点等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并结合时代特点和被规划者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该课程的基本框架和主干内容主要包括认识自我、认识工作世界、职业决策、求职简历制作与面试技巧四个方面。[7]信息技术与职业生涯整合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它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伴随着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日渐普及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它关于“认识的建构性原则”充分揭示了认识的能动性,提出了学习实质上是一种“意义建构”的观点。建构主义教学旨在促进学生学习,在学生的学习发展过程中,不断促进学生对知识、技能的理解、运用,以及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品质。它强调的“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对多年来课堂的传统教学模式具有极大的冲击。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最高目标是改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本身就是要求变革人们传统的课程观、教育观和教学观和主动学习观等,强调尊重教师和学生的独立性、主动性、首创性和反思性、合作性,要求课堂教学要促进学生社会化和个性化的双重积极发展。因此,必须打破传统单一、封闭的教学方式,以多元目标体系(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及其它方面的素质目标)为出发点,并努力达到多元目标体系的最优化。可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将有利于营造新型的学习社区,营造全方位的学习环境,而“建构主义”为其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对于生活于网络化、数字化时代的大学生来说,学校的教学活动更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创设情境,让学生主动学习知识,形成能力。此整合的过程以课前、课堂和课后为分界点。

3.信息技术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整合的探索性实践

从信息技术本身的特点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特点,对信息技术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进行整合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来进行。

3.1以学生为本,创设情境,基于学校校园网的网络课程作相应的教学设计。

网络课程的信息载体是网络课堂中电子教材所提供的多种媒体信息组合,它不是简单的信息混合使用,而是整合优化提升到新层次的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结合演化出的现代教学媒体,它可以在更深层次上达到传统的教科书、教案、黑板、教具等项功能,兼有理论课、实验课和辅导等各种课程类型,从而实现虚拟教师、虚拟课堂的课程学习环境,信息电子化、媒体综合化、教学环境虚拟化是网络课程的基本特征。教师在教学前应以学生为本,创设情境,基于学校校园网的网络课程作周密的教学设计。上课前教师在校园网的网络课程上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并在BBS区有关问题讨论,请同学们利用课下时间上网,搜寻自己所需资料,根据初步搜索情况,形成研究意向,以小组为单位完成相关课题。学生最后以电子作品形式提交给老师,作为教师建立学习平台的内容。在此过程中,师生、生生可以随时随地通过Blog、E-mail、QQ或MSN进行网上交流,也可以面对面地进行讨论,形成依托网络虚拟与现实融合的学习社区。其后,教师在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根据学生电子作业内容,结合课前网上交流情况,进行资源整合,为课堂教学作相应的教学设计。这样的点对点、点对面的信息反馈,加强了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它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协商的学习能力,有利于学生的民主参与和自主活动,为学生的个性化、自主化学习提供了新型的模式,也有利于教师关注个别,体现因材施教。这种新型的模式还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样便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成为了知识建构过程的积极参与者,这种自由开放、全体参与的教学模式,注重了对学生潜能的挖掘与个性发展空间的展示。只有引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并构建知识体系,坚持以学生为本,才能使课堂充满人文气息,实现技术主义与人本主义的结合。

3.2利用多媒体教学,注重互动开放,积极开展课堂讨论。

多媒体教学能形象、生动、直观、动态地进行教学,教学信息量大,教学内容表现力强,教学手段的多样化使课堂教学更加丰富多彩。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学过程中,经过两年多的收集,我掌握了丰富的图片、视频和DVD等资料,使《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教学有了广泛的题材来源。另外,我还用DV和数码相机拍摄制作了学生的课堂和所邀嘉宾的职业生涯教育方面的讲演实况及学校举行相关的讲座实况录像,这样在上课时就有了充分的资料,并且在需要时就可以随时在课堂上播放,从而使课堂教学内容更加具有现实性和可操作性。同时我根据学生提交的电子作品、师生、生生讨论的内容、教材及社会的现状需求提供相应的多媒体教学课件进行教学,使教师知道了学生需要学什么样的教学内容,这样教学就有了很强的目的性。在课堂上,我紧扣教材、社会的需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在讲解理论的同时配上相应的视频教程,然后与学生进行讨论,这样使学生感同身受。同时还对学生提交的电子作品进行“资源共享”,实现思维碰撞,深入研究讨论,并在讨论中解决问题和引发新问题。

3.3课后借助网络进行人机对话教学和利用Blog、E-mail、QQ或MSN的互动进行职业生涯咨询。

由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特殊性,除了课前的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之外,很多学生还需要通过相应的职业测评、心理测试、人格测验、兴趣测试及职业生涯咨询等方面来充分、全面地了解自己、了解职业,从而选择相应的职业目标。所以还需要借助网络进行人机对话教学和利用Blog、E-mail、QQ或MSN的互动进行职业生涯咨询。

人机对话是指在系统运行中,使用者与计算机系统之间通过终端屏幕或其他装置进行一系列交替的询问与回答。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教学中,如果能够很好地利用人机对话教学,那么学生在职业测评、心理测试、人格测验、兴趣测试等方面都能得到更好的效果。

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职业生涯咨询,它是咨询专家帮助个体制订生涯规划的有效手段,它实质上是通过自我认识,进而自我肯定,并自我成长,最终达到自我实现的个人发展过程。进行职业生涯咨询,首先是咨询专家通过一些问卷和面谈了解影响个体职业发展的背景信息和早期成长经历,其次,在主客观信息相结合的基础上,帮助求职者明确自身的兴趣特点、价值观、优劣势,从而确定职业目标,并为达到职业目标制定具体行动计划。在制订职业/生涯规划方案之后,咨询专家还会要求咨询者提供反馈,以形成一个互动式的咨询流程,最后去执行这样一个过程。在进行该活动的时候,咨询专家可以采用传统的现场咨询的方式,但是在网络媒体高度发达的今天,通过信息技术媒体支持的咨询方式也已经与传统的现场咨询的方式并行了,现在的专家很多是通过QQ或MSN在网络上与学生进行职业咨询,借助音视频媒体制作的相关信息往往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当然,如果学生有相关的问题也可以通过E-mail与老师联系进行沟通和交流,老师也可以借助一些网络平台制作自己的Blog,写一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方面的文章或是转载别人写的一些精华,学生有问题也可以留言以得到老师的解答。

4.结语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为师生创设了一个现代化的学习环境。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坚持以学生为本,要努力成为教学情境的创设者,成为学生运用信息、自主学习的指导者,合作学习的组织者和意义建构的促进者,真正把计算机及网络作为学生学习的工具、教学的媒体,使信息技术的运用成为学生学习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教学的信息化、现代化,促使学生提高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增强合作意识,培养信息素养。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浅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2010-4-27./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1008&Page=1.

[3]章建成,杨烨,张晓玲.现代教育技术与体育教育专业技术课程教学的整合[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9,(1):75.

[4]叶玲.信息技术与《导游学》的课程整合探析[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4,(10):83.

篇(8)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

[作者简介] 刘荣君(1977―),女,山东文登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应用语言学和语言教学研究。E-mail:。

一、研究背景

作为一项重要的产出性技能,英语写作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王守仁教授认为在交际过程中,英语口语重要,英语写作也同样重要,甚至更重要,使用场合更多[1]。但历年来四、六级考生的写作部分得分率最低。以“命题作文批改/点评”为主要特点的传统英语写作教学成为制约学生写作能力发展的因素之一。一方面,传统写作教学不能为学生提供写作教学所需的有效语言输入,写作所需的语言图式、结构图式和内容图式构建不足;另一方面,传统写作教学忽视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学生缺乏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教育部颁发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2]强调大学英语教学要采用以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为支撑的新型英语教学模式。由此可见,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英语教学改革,设计基于信息技术的英语写作教学模式,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是大学英语教学刻不容缓的任务,也成为教学研究热点之一。

近年来,国内学者针对信息技术支持的国内外写作教学软件或自动评价系统在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逐渐开展,如探讨由美国麦格劳―希尔教育测评中心研发,主要应用于美国中小学写作教学的自动评价系统Writing Roadmap 2.0在中国EFL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3][4][5],探究旨在为教师和英语学习者提供英语作文在线自动评改服务的批改系统的应用[6][7]。这些自动评价系统在减轻教师评阅作文压力、向学生提供及时反馈、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其亟待解决的问题是缺乏可供学生参照或对比的范文库、不能为学生提供大量具有针对性和系统性的语言输入、较难利用信息技术通过过程化和互动式写作教学帮助学生循序渐进提升写作能力。符合中国学生写作特点的教学资源平台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上述系统的不足。该自动评价系统以自动评测软件为支持,内置海量优质教学资源,注重学习者的认知过程和亲身体验,通过过程化和互动式写作帮助学生逐步提高写作能力。唐锦兰指出,国内学者尚需在针对符合中国学生特点的英语自动作文评价系统的应用研究方面努力,通过对系统的应用研究来揭示其对于教学过程和结果产生的影响[8]。因此,针对教学资源平台在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可以揭示如何将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入外语教学,通过变革写作教学达到有效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教学效果。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

采用对比实验方法,本研究主要从写作质量、写作准确性、写作流畅性和词汇丰富性四个维度考察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在教学实验后的写作能力差异情况,旨在探究信息技术支持的教学资源平台在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对学生写作能力发展的影响。

(二)实验教学环境简介

实验教学采用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和清华大学联合开发的自动评价系统――教学资源平台。该系统内置“范文、课件、作业”三大类“经典资源”和“课程资源”,前者是为纸版教材配套的数字化资源,近20万字的写作范文和学生习作均来自真实的学生群体,很多范文都有专业教师的局部修改、文中批注和文末点评,后者是涉及“基础写作”、“应用写作”、“创新写作”和“学术写作”的优质教学资源。系统的教师端为教师提供资源管理、作业管理、团队管理、在线监控和作文自动评测功能。自动评测功能包括自动评分(主要基于文章长度、单词重复率、单词类型、平均句长和平均词长五个参数)、自动评改、自动生成文末评语和文章体检报告。系统的学生端为学生提供了资源管理、作业管理、练习测验、范文统计分析(包括文章长度、单词总数、单词类型、平均句长、平均词长等统计信息)、对比研究等功能。

(三)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来自北京某重点大学2011级非英语专业二年级两个自然平行班,随机指定其中一个班为实验班(32人),另一个班为对照班(39人)。两个班均为同一位教师授课。

(四)实验设计

在教学实验前期我们进行了限时(40分钟)写作测试,测试类型为非提纲式议论文写作。随后进行教学实验。教学实验历时一学期(16周)。实验班和对照班授课时数相同,每周两学时。两个班的写作任务相同,各完成6次议论文写作任务(具体写作教学信息见表1)。对照班在传统教室授课,采用传统写作教学模式,遵循教师课堂讲授基本写作要点、给出命题、学生完成习作、同伴互评和教师点评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实验班在网络自主学习中心授课,基于教学资源平台采用过程法教学。根据Tribble的过程法教学四阶段教学模式[9],结合国内英语教学的实际情况,我们把写作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写前活动、独立写作阶段、评价阶段和定稿阶段。写前活动指的是教师通过教师端上传包括阅读文章、音视频等优质教学资源;学生在系统内搜索系统内置或教师上传资源,完成系统内置语言训练;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或协作完成头脑风暴、自由写作、写作规划等活动。这些活动使学生就某一主题获得尽可能多的素材以拓展其思维和开阔其视野。在独立写作阶段,学生课下完成初稿写作,并通过学生端平台提交初稿。评价阶段主要包括自主修改、同伴互评、系统自动评测和教师评阅。根据教师提供的评价参考标准,学生在课下通过学生端平成自主修改和同伴互评,并提交修改后的稿件;教师利用系统的自动评测功能完成作文自动评改,可根据需要为自动评改后的作文添加具有针对性和个性化的评改信息,如针对内容和篇章结构的评语和批注;课堂上,学生可以对自动评改或教师评阅提出质疑,并进行小组讨论。在定稿阶段,根据系统、教师提供的修改意见和文章体检报告,学生进一步自主修改作文,完成最终作品。教师选择优秀范文上传至系统,供学生赏析。

教学实验结束后我们进行了后测,测试方式和前测完全一致。我们对参与教学实验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共发放了32份,收回有效试卷32份。问卷采用封闭式分级量表结构,共分5级,从1(非常同意)到5(非常不同意)。随后随机挑选6名学生进行半开放式访谈,在征得他们同意后,我们对访谈进行了录音,以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

表1 英语写作教学作文信息

(五)数据收集与分析

针对前测和后测,我们采用“教师综合评价、系统自动分析和RANGE软件分析相结合”的方式收集数据,从写作质量、写作准确性、写作流畅性和词汇丰富性四个维度对写作能力进行分析,探析教学资源平台在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对学生英语写作能力发展的影响。

“教师综合评价”指教师根据学生的写作质量给出综合分数。参照大学英语四级评分标准,两次测试的总分均设定为满分15分,评分由两位教师共同完成。当同一作文评分差异较大时,由两位教师共同商定,给出最终评分。

百字错误数量反映了写作准确性。研究者采用Chandler[10]的百字错误计算方式,即错误数量/文章长度×100,百字错误量越少,写作准确性越高。对于作文前、后测中的错误,我们采用错误标注的方式,以考察写作准确性的变化。错误标注由两位教师共同承担,每篇文章都经过两次标注检查核对,以确保标注的准确性。

“系统自动分析”指利用教学资源平台的分析统计功能统计学生前、后测的文章长度。

我们利用词汇分析软件RANGE分析学生习作的词汇丰富性。

前、后测相关数据统一录入SPSS17.0系统,独立样本T检验和配对样本T检验的显著性水平均设为0.05。问卷数据统一输入SPSS17.0系统,分析时我们将非常同意和同意选项归为赞同一档,非常不同意和不同意选项归为不赞同一档。

三、研究结果及讨论

(一)研究结果

1. 写作质量

测试成绩是反映学生写作质量的一个最直接指标。从表2可以看出,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的前测成绩均值不存在显著差异(P=0.936>0.05),写作水平相当。两班的后测成绩均值均有不同幅度的提高,实验班成绩提高幅度大于对照班,独立样本T检验表明后测时两班成绩差异显著(P=0.035

表2 前测、后测成绩比较

2. 写作准确性

写作准确性是评估学习者写作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表3显示,前测时,在百字错误数量均值上,实验班和对照班不存在显著差异(P=0.662>0.05),写作准确性相当;后测时,两班的百字错误数量均有不同幅度的下降,实验班下降幅度高于对照班,独立样本T检验表明两班达到统计意义上的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2

表3 前测、后测写作准确性比较

3. 写作流畅性

“写长法”论证了作文字数增加对英语写作能力的促进作用[11]。从表4可以看出,前测时,实验班和对照班的文章长度均值相差无几,独立样本T检验未见显著性差异(P=0.811>0.05);后测时,两班的文章长度均有小幅增加,无显著性差异(P=0.080>0.05)。

表4 前测、后测文章长度比较

然而,表5数据分析结果揭示出教学资源平台的应用带来的一些积极变化。实验班前、后测文章长度的配对样本T检验达到统计意义上的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20.05)。这说明相比之下,实验班学生在写作流畅性方面取得了更为显著的进步。

表5 前测、后测文章长度组内比较

4. 词汇丰富性

词汇多样性、词汇复杂性、词汇密度和词汇错误的数量被认为是评估词汇丰富性的四要素[12]。我们从词汇多样性和词汇复杂性两个维度考查学生词汇丰富性的变化。利用RANGE软件的分析数据,本研究使用Uber index计算公式分析词汇多样性,即:

Uber index=U=■

该公式不受文本大小影响[13],为词汇多样性提供了相对精确的测量[14]。

表6显示,前测时,对照班词汇多样性均值高于实验班,独立样本T检验表明两班未见显著性差异(P=0.098>0.05)。后测时,实验班词汇多样性较前测小幅提高,对照班小幅下降,两班现显著性差异(P=0.023

表6 前测、后测词汇多样性比较

对表7数据的进一步分析发现,实验班后测词汇多样性均值高于前测,配对T检验未见显著性差异(P=0.075>0.05),对照班后测均值低于前测,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8

表7 前测、后测词汇多样性组内比较

从表8可以看出,前测时,对照班学生使用的学术词汇在RANGE的四个词表所覆盖的比例高于实验班,两班差异显著(P=0.005

表9的数据分析显示,后测时,实验班学生使用的最常用1000词比例均值显著低于对照班(P=0.0100.05),实验班学生使用的其他两类词汇的比例均值均高于对照班,且存在显著性差异(P值分别为0.000和0.019

表8 前测词汇复杂性比较

表9 后测词汇复杂性比较

从学生角度看,他们中87.5%的学生认为,实验教学后其写作能力得到了提高,12.5%的学生认为提高不明显,这说明大部分学生认为实验教学促进了其写作能力的发展。100%的学生认为其写作速度更快,83%的学生认为语言错误数量减少,91%的学生认为其词汇丰富性增加,97%的学生认为作文内容比以前更丰富。问卷调查结果支持了上文的实验班学生写作能力得到显著提高的研究发现。

(二)讨论

把教育技术引入传统课堂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技术性问题,而是一次牵扯到教与学方方面面的系统性变革。信息技术支持的教学资源平台在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变革教学方法和手段、丰富教学内容、优化教学环境、创建新型教学模式,促使学生在协作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利用信息化资源,积极投入到写作教学的每个环节,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自主性和创造性,通过过程化和交互化的学习过程提高写作能力。

首先,教学资源平台提供了集图、文、音、像为一体的、接近学生的生活和认知水平、有针对性的信息化教学资源。系统功能语言学把语言作为交际的工具,把阅读和写作看作是同一交际过程的两个基本程序:阅读是输入性语言活动,而写作则是输出性语言活动[15]。优质的信息化语言输入成为学生高质量完成写作任务的一个基础。

其次,信息技术支持的写作教学活动符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使用的教学设计原则,即“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关键作用、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16],注重学生的参与性和实践性,让他们亲身体验学习的每个过程,提高其学习兴趣,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写作前,学生通过信息搜索、阅读、讨论等自主或协作式学习构建写作所需的语言、结构和内容图式;写作中,他们将有效的语言输入转换为有效的语言输出;写作后,他们充当作品的读者、评析者和修改者的角色,通过自主学习和协作式探索,完成最终作品。

最后,教学资源平台的应用构建了多元反馈机制。通过多种反馈形式,如自主评改、同伴反馈、系统评测和教师反馈,促使学生反复修改作品。修改是过程写作法的一个关键环节,学习者的写作水平正是在接受反馈和反复修改中才得以提高。已有研究表明作文的修改频次与成绩成正比[17]。学生自评、同伴互评一方面可以提高写作能力,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元认知能力[18],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19][20][21]。系统和教师反馈相得益彰,系统注重语言层面的评改,教师更关注学生习作在篇章结构和内容方面存在的共性和个性问题。多元反馈机制在最大限度上促进了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发展。

调查问卷和访谈的分析表明,学生对信息技术在写作教学中产生的积极影响持肯定态度。调查问卷分析结果表明,实验班80%的学生认为教学资源平台的使用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78.1%的学生认为本学期的写作课让其感到愉悦,85%的学生认为其英语写作兴趣得到了提高,97%的学生修改作文的愿望比以前更强了,80%的学生写英语作文的愿望比以前更强了,87%的学生喜欢多稿写作。如有的同学在访谈中谈到:“本学期的数字化写作对我在英语写作方面的帮助很大。通过课堂的各部分的活动和练习,我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对于英文写作和英文思维进行训练,提高了表达和写作能力。当然,这门课最与众不同的地方还要数全程的数字化教学,这样的模式在信息的交流和反馈方面有着独到的优势,既节省了课堂时间,又提高了写作效率。”

同时,通过对访谈的分析,我们也发现了信息支持的教学资源平台在应用过程中需要不断改进的问题。学生认为“文章体检报告帮助不大,有的评语缺乏针对性”,“系统评分有时不太合理,过高或过低”,“系统并不能对所有的语言错误作出评改”。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应及时介入,给予学生指导。比如核实系统评分过高或过低的习作,力求评分的合理性;及时总结和分析共性语言错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处理语言错误的观念;指导学生对系统评分标准的解读;指导学生如何结合教师反馈正确解读文章体检报告,并将其转变为有效语言输入。

篇(9)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5)08-0026-03

为培养优秀的专业级和应用级、创新型及复合型的信息技术人才,自2011年以来,青岛科技大学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由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举办的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与来自全国其他高等院校的数万名学生在同一平台上竞争,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并在参赛中找到了提高学生创新创业水平的新途径。

一、建立健全竞赛管理制度和组织机构,构建学生竞赛的管理平台

为做好大学生学科竞赛工作,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不断提高学校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学校先后制定了《青岛科技大学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实施意见》、《青岛科技大学大学生素质拓展与科技创新学分的记载办法》、《青岛科技大学学科竞赛建设规划》等制度。一方面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各类竞赛指导工作,教师指导学生学科竞赛计入教学工作量,获奖情况与教师的职称评定挂钩。另一方面,学生参加各项竞赛,有突出表现的给予科技创新学分奖励,参加省级以上(含省级)大学生各类大赛获奖或代表队骨干成员可取得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推荐资格。为鼓励更多的师生积极参与竞赛活动,学校每年投入竞赛专项经费为相关培训、学习交流、购置仪器设备等提供充分的保障。

针对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我校由教务处、团委、传播与动漫学院成立了专门的竞赛组织委员会,负责策划整个竞赛活动的竞赛规程与实施方案,明确宣传、报名、辅导培训、参赛、评审、颁奖、总结、经验交流等关键节点的具体安排及负责人员。利用海报、传单、校报、校电视台、网络等多种渠道积极开展赛事宣传,吸引有兴趣的学生踊跃参加,鼓励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跨院系组队参赛,并加强对竞赛活动过程和结果的跟踪报道,以便使竞赛活动发挥更广泛、更深远的影响。

管理制度和组织机构的逐步建立和完善,为学生竞赛构建了一个管理平台,有效地保障了竞赛活动的正常开展,并为竞赛活动的制度化、规范化和常态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改,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

学科竞赛采取牵头学院负责制。各负责学院将竞赛作为主要的教育教学环节之一,把学科竞赛体系固化到人才培养方案中去,并将之长期化、规范化和课程化,以竞赛作为带动师生开展科技创新的龙头,鼓励教师积极投身于教学研究,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1.以赛促学,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大学学习是一种自主的、专业的、创造性的和全面提升完善的学习,要求大学生由接收型学习向接收型和创造型相结合的学习转变、由教师指导下的学习向自主学习转变、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

大赛促进了学院创新实践基地的更新与补充,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参加比赛的团队成员之间相互协作,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果。2010年,我校申请成为全国信息技术应用培训教育工程培训基地,紧密跟踪信息技术发展的最新趋势,及时扩展、更新课程内容。培训基地九十余门流媒体课程全部对学生开放、共享,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到培训基地进行专业、系统的学习,快速了解信息技术发展的最新动态,掌握就业必备的IT知识与技能,提升就业竞争力。

自2011年开始,我校参加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情况如表1所示。

2.以赛促教,引领教师专业提升

与教学团队建设相结合,竞赛负责学院选择具有较强责任心、丰富实践经验、较强科研能力的教师逐步形成相对稳定的指导教师团队,提高培训和指导效果。

为加强对我校赛前培训工作的指导,提高赛前培训的质量,提升大赛指导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授课能力,学校高度重视指导教师队伍建设。针对大赛,学校安排《计算机辅助编辑》、《计算机辅助设计》、《电子商务运营》等课程教师参加由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举办的专业培训,并将学到的新技术、新技能、新理念经过研究、整理,融入到今后的课堂教学中,不断更新、扩充教学内容。每年大赛中出现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新知识,都是现在产业最前沿的技术,也是行业、企业最大的需求点。这就要求指导教师密切关注科技前沿,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不断改革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和评价方式等,培养学生的创新思想,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3.以赛促改,推动信息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根据竞赛要求,竞赛负责学院将竞赛辅导和强化训练进行综合设计,形成系统的理论与实践课程,并纳入教学计划。加强对竞赛资料、信息的收集和整理,加强对参赛学生的培训指导,在培训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提高竞赛水平。

依托大赛,学校把部分大赛内容有机地融入到课堂教学内容中,例如将“电子商务企业运营沙盘”嵌入到《电子商务运营》课程中,通过一个虚拟的世界,参与者组成多个相互竞争的模拟企业,在市场分析、战略制定、产品采购、营销策划、项目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物流配送、客户服务、网站运营、数据分析等一系列活动中,学生可以有效学习电子商务知识,增强认知,全面提升专业能力。

此外,大赛引领学校关注企业的需求点,从而推动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大赛科目由企业参与设立,企业提供技术支持、评判,比赛内容体现产业一线生产工艺要求。在培养学生过程中,由学校教师和企业工程师共同完成整个教学过程,实现以技能竞赛为引领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今年的“服装创意设计及现代制造技术”科目需要参加决赛的队伍完成服装工序树状图,分析工艺难点并进行缝制模板设计与制作,合作企业提供了最先进的设备支撑,并对学生进行技术指导,完善了课程教学,也让学校教师和学生学到了企业的先进技术。

三、实行弹性学制,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

2014年12月10日教育部下发通知,要求各地各高校全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和自主创业工作,加大对大学生自主创业资金支持力度,高校要建立弹性学制,允许在校学生休学创业。

创业的前提是创新,我校鼓励在校大学生发挥学科专业优势,勇于创新,做有科技含量的创业。为全力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早在2009年9月,青岛科技大学就出台了《关于推进大学生创业的实施意见》。在校大学生创业不仅可以获得学校提供的3-5万元专项基金扶持,创业团队主要成员学籍在学校规定基础上可延长一年,研究生可获10个科研成果量化分,本科生可获12个创业实践学分,免修公共选修类课程,学校实验室、图书馆对创业团队学生全部免费开放,成功创业成员可作为具有突出培养潜质学生推免研究生。

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以“实用、高效、创新、创业”为理念,得到了参赛师生和企业的广泛好评,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我的创业之路是从参加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电子商务运营开始的”,现为青岛科技大学在校生冯海廷说。在完成创业策划书的过程中,她的参赛团队找到了创业的方向,创办了“青岛南轩教育”,致力于培养大学生语言能力。“书来书网”、“微享网”等参赛团队也在参加电子商务运营比赛中开始了创业之路。

经过多年的培育,青岛科技大学涌现出一大批大学生创业典型。学校已成功孵化企业85家,其中成功孵化并推向社会53家,正处于孵化期内的企业32家。通过学科创业带动学生就业,青岛科技大学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毕业生签约率连续八年位列山东省属本科高校前茅;2014年,作为山东省唯一一所入选的高校,青岛科技大学获评“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50强”。

四、结束语

近年来,我校通过构建大学生的竞赛管理平台,全方位支持学生参加各类竞赛,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改,逐步形成了以技能竞赛为引领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参加大赛,让学生明确了专业学习方向,提高了创新创业水平;教师接触到新技术、新技能、新理念,开阔了视野,提升了教学水平;学校掌握了企业对信息技术人才需求的变化,并据此进行课程建设,最终实现大学生就业、创业“零适应期”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唐笑林.积极参与信息技术大赛 提高学生实践创新水平[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8):33-34.

[2]丁海燕,周小兵.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对C语言教学的启示[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9):132-134.

篇(10)

1 当前信息化管理下学生管理工作所面临的新问题

1.1 对教师的要求更高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来临,当代的年轻人,特别是我们的学生,他们是受影响最为深刻的群体,他们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非常的快,生活方式上和生活的理念上都比较的潮流,那么作为高等学校教育工作者,我们的教师当然不可能像我们的学生一样有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放在对网络科技的研究上,但是作为和我们的学生整天朝夕相处的人,我们也应该对我们的教师提出新的要求,要不断的更新自己的信息储量,能和学生有共同语言,不至于产生很大的代沟。

1.2 学生对网络的过分迷恋,忽视了自身的全面发展

网络就是一个万花筒,里面好的、坏的什么都有,且网络使用没有任何的约束性,学生时期的生活又比较的单一,时间会比较的充裕,所以这就导致了我们的学生愿意将更多的时间放在网络上,他们能够从虚拟的网络中得到心理上的一些满足,填补生活上的空虚,长此以往就会慢慢的变得沉迷于网络,远离了朋友和家人,走进了一个自我封闭的世界,甚至有可能因此而患上了孤独症。

1.3 思想政治工作也面临巨大的挑战

网络上充斥着大量的各种各样的信息,甚至是一些黄色信息都严重的污染着一些未成年人的思想,扭曲了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网络的影响力对于他们来说显然是极具有诱惑力的,一些自制力较差的学生更会因此而长期的沉迷于网络,进而产生了危害社会的行为。这就给我们高等学校的教育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增加了很大的难度,也增加了学生管理的负担。

2 针对当前信息化管理下学生管理工作所面临的新问题的相对性措施

2.1 对学生采取人性化管理

我们要改变过去那种对学生呼来喝去,板着面孔式的管理办法,要坚持人性化里,以人为中心,要求我们的教师要在平常多花些时间和工夫去研究、揣摩我们的学生的心理,由强迫式命令变为学生的自愿参加,因为毕竟我们的学生都已经成年了,具备了自我管理能力和自我意识,我们的管理者要结合新时期下学生的心理行为,采取启发、引导和支持以及鼓励的方式对我们的学生进行人性化管理。

2.2 必须注重管理的生活化

网络世界丰富多彩,极大的满足了同学们的业余生活,但是我们也必须予以高度重视的一个问题就是,由于受到网络的影响,我们的学生将更多的时间放在了屏幕上,而忽视了自身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忽视了生活体验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因此, 我们的教师在平常的管理的过程当中一定要加强对学生的生活化管理,敦促我们的学生在进行网络世界的同时,也要自身的实践能力的锻炼。

2.3 建立网络心理咨询中心

现在的生活节奏很快,,社会的竞争太过于强烈,年轻人的思想压力很重,但又长时间无处宣泄,长此以往心理健康问题就会受挫,正是因为这种情况的普遍发生,我们的一些高校就专门的为我们的大学生开辟了心理门诊,接受同学们的心理咨询,但碍于面子或者是怕同学、朋友笑话,同学们反而不愿意去接受心理咨询,但是借助于网络这一新兴媒体的力量和年轻人熟悉,又易于接受的特点,同学们更愿意通过网络来接受心理咨询,我们也就可以更好的展开对同学们的心理辅导。

2.4 利用网站帮助班级更好的开展工作

我们要充分的借助网络这一巨大的公共开放的平台,有效的实现对学生和班级更好的管理工作,比如说可以在所建立的网站上最新的紧急消息,利用留言功能实现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互动,针对毕业的学生,我们也可以把最新的招聘信息在网上,供我们的学生参考等等。

3 结语

总之,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有效的提高对我们学生管理工作的效率,在充分的利用了资源的基础上,还能全面的提高学校的工作效率,因此,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进行教育管理是必然的趋势,也是未来发展的方向,我们要有效的将传统的管理手段与现代信息技术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双管齐下的新局面.多利用信息技术为实现学生管理工作的科学化而不懈的努力。

参考文献

1 徐珊珊,刘庆.基于管理职能的高校学生工作分析和研究[J].经济师,2009(23)

2 杨春节.浅谈现代信息技术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应用[J].甘肃科技,2008(14)

上一篇: 九年级英语教师 下一篇: 营销团队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