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11 21:39:17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农民工学习需求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伴随着金融危机的不断蔓延,我国各行各业都遭受着冲击。社会就业压力不断增大,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矛盾的加剧。而在就业方面,首当其冲的就是农民工的就业问题。中国在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有着大量农民工群体,他们为经济的迅速发展做出了贡献。据有关资料显示,将近百分之八十的农民工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这些地方的产业特点是以外向型经济为主,以出口为导向,用工需求和国际经济周期有很大关系。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影响很大,受到严重打击的是沿海外向型经济,特别是外向型经济中的劳动密集型企业首当其冲。农民工成为全球金融危机下我国最先受损的庞大群体,被迫失业走上返乡回家之路。因此能否处理好农民工的就业问题,将影响到我们整个社会的发展节奏和发展进程。而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从农民工自身素质技能着手,只有真正了解到他们是否想进一步学习,希望学习哪方面的技术知识,并帮助他们学到一定的技能,才能从根本上改善他们的社会地位,同时解决我国的一系列衍生矛盾。
我国的农民工问题一直十分突出,严重阻碍了我国城乡协调发展的战略要求。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劳动就业人员的流动,尤其农村进城就业的热潮,农民工为城市建设提供了无穷的生产力,但由于农民工生活环境的影响和接受文化教育的程度造成自身综合素质偏低,在进城务工时,农民工受到社会的排斥和歧视,被限制和禁止从事某些职业,很难找到得心应手的从业行业,基本都在劳动强度最大,工作环境最差,薪资待遇很低的行业内工作,这一方面是城乡差异影响下思维观念的差异造成的,另一方面主要还是因为广大农民工本身缺乏相关的素质,这里包括行为习惯和专业技能。且政府和社会对农民工的关注没有达到法制化、系统化、规范化的程度,使农民工的很多权益得不到有力保障。
因此,切实去了解农民工的思想动态,积极引导、扶植他们去就业;同时在国家出台有利政策的情况下,许多农民工积极开展创业。但是农民工科技文化素质不高,劳动技能单一;农民工经营风险较大。为他们提供学习的机会,创造学习的条件,是任重道远的,也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客观要求。这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举措。一旦让广大农民工掌握了一定的技能,提升了相关的素质,他们不但能促进经济发达地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同时也能为他们家乡的经济事业做出巨大的贡献。
而当今,找工作难,工作找人也难。这是为什么?本次调查研究就是旨在回答这个问题。
二、社会调查的时间和地点
为了解农民工的学习需求,使电大远程开放教育更好地提供服务,根据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统一安排,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农民工进行了社会调查,调查时间和地点如下:
调查时间:2010年2月2日
调查地点:省县镇、乡
三、调查方法
此次调查采用访问调查和个人问卷调查两种方式结合进行。调查问卷内容包括:民工个人的基本情况(文化程度、政治面貌、婚姻状况、家庭成员、工作区域、工作地域、工作单位、税后月收入),民工个人的学习需求情况(是否愿意继续学习,学历层次、学习科类,学习方式、学习学校或机构),民工个人目前最关心的问题,民工再学习的希望和要求等。
四、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围绕“农民工学习需求”问题,处于掌握较多的信息的考虑,调查对象选在不同年龄阶段,调查了五名群众。调查对象均是随机找到的农民工,满足条件。
五、讨论与建议
无论是一开始的阐述还是上面材料中的叙述,我们不难看出,要强人强市强省乃至强国,教育的重要性仍旧是不容置疑的。现在社会上同样是这样一个局面,很多农民工争相去竞争培训机会,去努力提高自己的素质,去提升自己的能力。虽然这只是很多农民工中积极的一部分,但是,一旦我们的教育支持跟上去了,一部分农民工头脑“富”起来了,难道我们就不能再利用先富带动后富这个道理吗?虽然我们现在还不能给这个方式下什么定论,但是,看看当今金融危机的影响,今年二月失业返乡的农民工数量达到2000万左右。如果不妥善处理好这么一大批的人的就业问题,后果可想而知。
教育,仍旧是教育,我们没有足够的资金去支持一个又一个农民工兄弟去搞创业搞科研搞自主。我们只能依靠社会,依靠政府,依靠一切可以依靠的力量去给那些想学习,需要技术的农民工兄弟创造学习的机会,拓宽学习的渠道。尽最大的力量去优化现有的教育培训机制,加强教育培训的改革力度,扶植那些能大量吸纳农民工的企业。
我想就这一问题再提出并重申几个观点和看法。
第一,充分利用职教资源加强农民工职业教育和培训。
我国现拥有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约1.5万所,高职院校有1100余所。这是农民工培训的丰富资源,当务之急是制定政策,并给予经费支持,使得中高等职业学校真正成为农民工教育的重要载体。
第二,教育资源重心下移延伸到农村基层。
我国教育资源城乡分布不均衡,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及县城,农村本土教育资源匮乏。只有把教育资源的重心延伸到了基层,从上向下贯彻,从下向上执行,才能将教育培训做到位。特别是在当前农村普遍存在中小学生源减少和校舍闲置的背景下,可以充分利用那些闲置的校舍资源,建立一些长效性的基层教育基地和培训网络。
第三,加大新农村文化设施的建设力度。
农民工教育还有赖于自我教育,靠别人靠社会毕竟不能有长久的作用,只有靠自己的双手去改变自己的命运。为此需要构建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加大基层文化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在一些劳动力资源丰富且辐射范围广的中心村规划布局学习网络。充分利用现有闲置的中小学校舍,建设文化活动室和图书阅览室等公共设施丰富农民文化生活,并使新农村成为农村人口自我学习的基地,成为构建学习型社会的重要阵地。
第四,加强发达地区对农民工教育的支持
相对于农民工大量涌入大中型城市的现状,这在暂时没有可以解决的具体方案。大城市的发展需要广大农民工的建设,而作为一定的回报,政府应当鼓励并加大经济发达地区对周边农村的扶持。充分关心农民工的生产和生活的基础上,扩大政府培训机构的培训面,以抓好质量为突破,加大对农民工培训的财政支持,切实做好农民工培训工作。只有将农村建设成城市,才能从根本上把农民工带离边缘化,让他们重新正常的轨道上。
本次调查围绕“农民工学习需求”问题,采用个人问卷调查方式调查了四名群众。调查对象均是随机找到的农民工,满足调查条件。
农民工生活在社会生活的底层,每个月只领到一些微薄的工资。而工资的花费除支付日常开支之外还存在着其它方面的费用。例如:邮寄回家乡的亲人生活费、子女的教育经费等。这样的状态下使农民工朋友更急切的想改变生存环境,那就是可以挣到更多的钱,来改善自己的生活。而改善生活并不是空口说白话,而是需要靠劳动靠智慧去改变,这改变的契机在于学习社会上更有用、更实际的操作技能,或者是提高自身的学历从而改变只能从事体力劳动的现状,参加培训学习可以增加自己的能力,像操作技能、逻辑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学习后可以朝其它高薪行业迈进,以另一种生活态度来过生活。
我国的农民工问题一直十分突出,严重阻碍了我国城乡协调发展的战略要求。农民工主要是指户籍仍在农村,进城务工和在当地或异地从事非农产业的劳动者。他们就业流动性强,有的在农闲季节外出务工、亦农;有的长期在城市居住、生活和工作,已成为产业工人的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虽然尚未成为城市居民,但与农民也有很大的不同,生产生活方式、思想文化观念已受到城市现代文明的熏陶。
因此,切实去了解农民工的思想动态,积极引导、扶植他们去就业,为他们提供学习的机会,创造学习的条件,是任重道远的,也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客观要求。这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举措。一旦让广大农民工掌握了一定的技能,提升了相关的素质,他们不但能促进经济发达地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同时也能为他们家乡的经济事业做出巨大的贡献。
要强人强市强省乃至强国,教育的重要性仍旧是不容置疑的。现在社会上同样是这样一个局面,很多农民工争相去竞争培训机会,去努力提高自己的素质,去提升自己的能力。虽然这只是很多农民工中积极的一部分,但是,一旦我们的教育支持跟上去了,一部分农民工头脑“富”起来了,难道我们就不能再利用先富带动后富这个道理吗?虽然我们现在还不能给这个方式下什么定论,但是,看看当今金融危机的影响,去年二月失业返乡的农民工数量达2000万左右。如果不妥善处理好这么一大批的人的就业问题,后果可想而知。
我想就这些问题提出并重申自己的几个观点:
第一,教育资源重心下移延伸到农村基层。我国教育资源城乡分布不均衡,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及县城,农村本土教育资源匮乏。只有把教育资源的重心延伸到了基层,从上向下贯彻,从下向上执行,才能将教育培训做到位。特别是在当前农村普遍存在中小学生源减少和校舍闲置的背景下,可以充分利用那些闲置的校舍资源,建立一些长效性的基层教育基地和培训网络。
第二,加大新农村文化设施的建设力度。农民工教育还有赖于自我教育,靠别人靠社会毕竟不能有长久的作用,只有靠自己的双手去改变自己的命运。为此需要构建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加大基层文化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在一些劳动力资源丰富且辐射范围广的中心村规划布局学习网络。充分利用现有闲置的中小学校舍,建设文化活动室和图书阅览室等公共设施丰富农民文化生活,并使新农村成为农村人口自我学习的基地,成为构建学习型社会的重要阵地。
第三,重视教育权的保障。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农民工自身的受教育权的保障,农民工到城镇就业,虽然解决了生存问题,但还要学习技能、积累经验,以获得稳定就业的能力,适应城市生活。而农民工在进城时就在文化教育程度上与城市同龄人存在着先天差距,如上海2003 年对外来流动人口调查表明:84.05%为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农民工进城后因本身经济条件较差,往往难以支付市场机制下的培训费用,城市庞大的继续教育体系对他们来说是不存在的,而政府和用人单位又因缺乏经费投入且无明确的政策保障,不可能有对农民工进行培训等再教育的积极性。同时,用人单位过度延长农民工劳动时间,更不可能使农民工有其他再学习的机会。二是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权得不到保障。目前对于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的受教育问题缺乏相关的规定,也没有专门的社会保障体系。在人地两生的城市,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问题是他们最为棘手的问题。城市正规学校入学的户籍制度使很多农民工子女即使在义务教育阶段也无法进入正规学校接受教育,就算能够进入也需要缴纳高额的借读费,赞助费等。
总而言之,要把加强农民工教育这件事作为我国现行教育任务的一个重点,通过解决这个问题来缓解或解决城乡教育资源长期失衡的现象。教育要面向农民工,为其创造更多的教育培训机会;教育要面向新农村,使教育成为当前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使新农村成为农民工教育的主阵地;教育要面向未来,使其成为提高农民工技能和素质的主渠道,成为提升全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毫无疑问,无论是对于推动城乡公共资源公平配置,还是对于全面提升全民素质,农民工继续教育都将具有长远的战略性意义,三农问题也能在这个问题解决的同时得到解决或大大的改善,让农民工朋友真正学习到能提升自己的知识、开展以后丰富多彩的人生路。
调查者:####
调查日期:201年5月
一、农民工群体自身内部的分层剖析
按照社会分层相关原理,深入剖析现阶段农民工队伍的实际,农民工队伍内部可分五个层级。
1.占有城市生产资本并雇用他人的农民工。他们在城市中主要从事各种经营活动。从经济层面看,他们的经济收入与城市居民持平甚至超过城市居民;从文化层面看,他们受教育的程度普遍低于城市居民;从社会地位看,他们拥有一定的社会声望。
2.占有城市生产资本并自我雇佣的农民工。这类农民工在城市中以个体形式从商,如市场中的小商小贩等。从经济层面看,他们的经济收入与城市居民持平甚至低于城市居民;从文化层面看,他们受教育的程度普遍低于城市居民;从社会地位看,他们可能会遇到制度性歧视,如子女上学、就业、社会保障不公等。
3.被他人雇佣的农民工。这类农民工没有城市生产资本,主要在城市第二产业和低端的第三产业依靠打工来维持生活。从经济层面来看,他们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都低于城市居民;从文化层面看,他们受教育的程度也低于城市居民;从社会地位看,他们的劳动和生活条件差,劳动强度大,劳动时间长,由此他们的城市认同感和安全感都很弱。
4.失业农民工。农民工的工作稳定性差,据调查统计,有66.67%的农民工曾经有1至2个月失业,25.5%的农民工曾经有3至6个月失业,甚至有4.17%的农民工一年多时间里找不到工作。
5.失地农民工。据国土资源部统计,目前全国失地农民总数在4000万人左右,每年还要新增200多万人。虽然这类农民获得了数量不等的补偿款,但相当的一部分人处于失地失业没有社会保障的状态。
二、农民工学习教育需求的定位分析
按照不同层次的农民工对学习教育有不同的需求分析定位,农民工的学习教育需求可定位为补偿、发展和享受型学习教育需求。
1.补偿型学习教育需求。补偿型学习教育需求表现为学历教育。农民工的受教育程度提高了,农民工才有可能与城市居民公平竞争,农民工的岗位层次才能提高。由此处于知识断裂的农民工阶层迫切需要接受学历教育。
2.发展型学习教育需求。即满足农民工向上的社会流动需求,是被他人雇佣的农民工、失业农民工、失地农民工所需的一项关键需求。为了满足向上的社会流动需求,农民工需要以职业变更为起点,从思想、文化、观念、习俗等方面适应城市生活。
3.享受型学习教育需求。即教会农民工如何生活。这种需求表现为自我生活和与他人生活。从自我生活来讲:一是职业健康教育;二是自我实现教育。从与他人生活来讲:一是心理健康教育;二是法制教育;三是生活教育。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公平竞争、求知意识、创新意识、男女平等观念逐步形成,农民工需要学会认同现代生产生活所要求的工作节奏和时间观念。
三、农民工学习教育需求的实现途径
为了更好地推进农民工市民化进程,满足不同层级的农民工学习教育需求,促进农民工培训与时俱进、科学发展,我们应做到:
1.政府政策先行,构建农民工学习保障机制。一是多方筹集资金,建立农民工教育多元化投入管理机制。此外,还可以通过面向社会各界募集教育慈善基金、发行福利彩票等多形式多渠道筹集教育资金弥补经费不足以促进农民工教育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二是加强制度建设,制定农民工教育培训工作激励政策和完善保障制度。国家应制定专门的农民工培训法规;政府应有步骤地推行职业资格证书与培训结业证书相结合的就业准入制度,以此来强化用人单位和农民工的教育培训意识;政府应对在农民工教育培训中取得卓越成绩的用人单位减免税负,对主动接受教育并获得优异成绩的农民工减免学费、提供工作机会,多渠道调动各方面参与农民工教育培训的积极性。三是联合各类媒体,加强农民工培训舆论引导。形成一个由政府主导、媒体传播的舆论引导环境,帮助农民工自觉树立起学习意识,主动掌握各项必备技能。
2.社会各方助学,搭建农民工学习教育立交桥。一是政府整合教育资源,形成农民工教育信息情报网络,明确农民工输入地和输出地的职责,帮助农民工获取各种教育信息情报。二是借助高等成人教育学院的力量,开展补偿型需求教育,拓展办学形式,为农民工的发展提供充分有力的教育服务,满足他们提升自身学历层次的愿望。三是利用职业院校、培训机构和企业的优势,开展发展型需求教育,提高职业技能培训质量,切实提高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质量。四是依托社区、工会的作用,满足农民工部分发展型需求和享受型需求教育,加强农民工的城市适应、思想品德、职业健康、法律法规、安全知识以及如何更好地适应城市生活等教育,以提高农民工在城市的适应能力以及文化知识素养,为农民工接受相关方面的学习提供方便。工会在开展工作时,也应利用自身优势,注重将文化技能培训与思想道德教育结合起来,逐步提高农民工的综合素质。
3.个体积极主动,树立农民工终身学习意识。一是积极转变教育观念,树立终身学习意识。整个农民工群体都应充分利用社会各界提供的有利条件,通过职业教育获得保障其生存的职业技能用以提高自己的就业竞争力,通过各种补偿教育来提高自身文化素质以使自己获得可持续发展的潜能,进而提高自主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树立“活到老,学到老”的终身学习意识。二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各类教育培训。农民工要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职业发展观念和个人发展观念,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大胆设计自己的未来生活,克服学习上遇到的困难,摆脱畏难情绪,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和城市优越的文化资源,培养各种兴趣爱好,不断扩大知识面,积极参与各类教育培训,达到实现自我发展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2]张跃进.中国农民工问题新解[M].北京:光明出版社,2011,5.
[3]许东风,眭鸿明.农民工教育培训需求影响因素实证研究——基于江苏省农民工的抽样调查[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24).
新生代农民工与上一代相比,有着鲜明的时代特点。他们有文化,不甘平庸;他们渴望尊严,充满理想。这一特点也是建筑施工行业农民工流失的主要原因。随着上一代农民工的老化,而企业对新生代农民工又没有吸引力,因而不少建筑施工企业闹起了“民工荒”。而三公司在“让农民工在这里有关怀、有幸福、有发展、有尊严、有奔头”理念的指导下,通过培训,让新生代农民工在获得成长的同时也增加了其对企业的忠诚度。正因为如此,在“民工荒”的背景下,三公司呈现出的却是另一番景象:农民工工作岗位供不应求。在公司众多的培训形式中,最为关键和成效最突出的当属创建农民工学校。
规范农民工学校管理
公司始终把关怀农民工作为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抓手,坚持“在工作上同要求、在生活上同关心、在政治上同对待、在素质上同提高、在利益上同收获”的“五同”方针,让他们“有保障、有希望、有收获、有前途,有归属感”,从而实现双赢。
公司积极开辟农民工培训渠道,在所有项目都建设了农民工学校,帮助农民工提高劳动技能和综合素质,维护农民工的发展权。目前,三公司有农民工学校48所,年培训农民工15万人(次)。为了确保农民工学校创建工作的长效机制,公司从建立机构、健全制度入手,规范农民工学校管理。这些做法包括:落实三级管理模式,使农民工学校创建有规范;制定“五个一”达标规范,使农民工学校建设有标准;实行三级考核评估,使农民工学校考核有依据。
三级管理模式。农民工学校实行总校—分校—教学点三级管理。建立公司成立农民工学校总校、分公司成立分校、项目部设立教学点的标准模式建设。
总校校长由分管领导担任,党群工作部为归口管理部门,负责学校制度化建设及指导监督教学工作。分校校长由分公司书记担任,综合办为归口管理部门,具体负责组织指导本单位各教学点的教学工作。项目部的农民工学校(教学点)设教学主任,教学主任由项目经理担任,负责组织开展教学工作。三级管理模式,使农民工学校管理有规范。
“五个一”达标规范。为了使农民工学校建设有标准可循,公司制定了“五个一”达标规范。“五个一”的达标规范具体内容是:一块农民工学校的牌子、一个固定的教学场所、一套教学管理考核制度、一支固定的教师队伍、一套教学计划。
一块农民工学校的牌子。要求在每个教学点的教室门口悬挂“项目部农民工学校”牌子。
一个固定的教学场所。在项目部设置专门教室,或利用项目职工活动室、餐厅等场所兼作教室。教室面积不得小于40平方米。教室内必须配置桌椅、黑板、电视机、投影仪等必要教学设施。教室墙上张贴农民工学校的有关章程,建立学习园地。教室内外设置宣传栏、黑板报等,营造学习氛围。
一套教学管理考核制度。农民工学校章程、学员守则、师资管理、教学检查考核、优秀学员评比、教学台帐设立等制度齐全,建立教学台账。台账包括农民工学校组织机构图、教材及教学计划、学员名单、师资力量配备表、活动记录、月课时安排表及日常活动开展的照片、音像资料等。教学台账有专人负责收集和整理。
一支固定的教师队伍。建立了由公司领导,各职能部门负责人,项目部技术骨干,以及地方政府的劳动保障、教育、卫生、公安等相关部门的负责人,建筑类专业的职业院校、社区教育机构等有关专家组成的师资队伍,承担教学任务。
一套教学计划。根据工程特点和工地实际,认真制订教学计划,精心安排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包括安全生产、文明施工、操作技能、农民工维权、文明礼仪、道德法制、工程质量等内容。教学内容要求因工地而宜,即随着形势发展新变化、工程进展新要求、农民工队伍新问题及企业自身需要等设置相应课程,做到重点突出、内容适用、形式多样,有计划、有步骤、有针对性地搞好教学。
三级考核评估。为了加强对农民工学校的考核与评估,不断强化培训效果,建立了公司、区域分公司、项目部三级考核机制。三级考核机制要求公司对分公司每年考核两次,分公司对项目部每季度考核一次,项目部对每次培训都要进行评估考核。
确保培训效果的措施
为了让农民工学校的教学达到预期目的,科学合理的授课方案必不可少,同时规定每期学员集中授课时间不得少于规定的学时,以保证培训的效果。
集中学习一般采取晚上集中授课。主要包括课堂讲座、课堂讨论、现场讲解、实际操作等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长沙分公司所属项目的农民工学校还把培训和上岗证考试结合一起进行,极大调动了农民工的参与热情和学习积极性。他们还利用其他空余时间集中授课;根据工程进度和天气变化等实际情况,利用等工、待工、歇工等空余时间组织培训,不仅挤出了培训时间,由于采取了见缝插针的做法,还改善了学校所在项目的风气,杜绝了醉酒闹事、赌博等不良现象。
为了见缝插针,农民工学校还采取自学形式培训。自学形式有发放学习资料自学;根据农民工的工作特点和行为特点,采取发放书籍、学习资料等方式组织农民工自学;还有建立阅览室自学。阅览室配备有法律、文化、技能等各种书刊,潜移默化之间提升农民工素质。内容丰富的自学培训,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形式。农民工书读多了,眼界开阔了,知识丰富了,综合素质自然也提高了。
项目农民工学校建成之后运转是否规范有序?还有哪些方面需要持续改进?办学实效如何?为了对上述问题有一个全面、客观的了解,公司还坚持定期对建校效果进行检查评估。
此外,各级领导还主动抽时间为三公司农民工学校授课,湖南省总工会、建设厅和中建总公司领导,都曾到公司农民工学校开坛授课。公司董事长、总经理等都是农民工学校的优质教资力量。在他们带动下,2011年中层以上干部利用业余时间共讲课512次。如此雄厚的师资队伍,保证了农民工学校的办学水平。
为了拉近师生的距离,让农民工学有榜样,三公司多次邀请农民工典型人物到公司分布在全国各地所属项目的农民工学校讲课。
农民工培训成效
三公司建设农民工学校培训农民工的做法,得到了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2007年在湖南省地质博物馆项目建设的农民工学校被湖南省建设厅评为样版学校,组织各市(州)百余名领导参观取经,还召开专门会议推广办校经验。中央电视台以“人性化举措为农民工搭建发展平台”为题,报道了该项目建设农民工学校这一事件。
由于公司农民工学校办得“实”,成为和谐社会建设的耀眼亮点。中南博远大厦项目农民工学校被选为湖南省参加全国建筑业职业技能(钢筋工)大赛的培训基地,培养出来的董志平在大赛中获得特等奖。恒大华府项目农民工学校培养起来的农民工扶虎军、易旭强,代表湖南省参加全国建筑业职业技能(抹灰工)大赛,双双获评优秀选手,扶虎军荣获全国住房和城乡建设行业技术能手称号。
随着新生代农民工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公司为他们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平台。为了鼓励农民工岗位成才,公司每年都会吸纳一批优秀农民工成为正式员工,并量才使用。
中图分类号 G7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4)10-0079-04
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成为农民工的主力,因此,建立科学的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体系,是全面完善农民工培训工作的重中之重。现代学徒制是产教融合的典范,其在西方发达国家的成功极大激发了国内学者的兴趣,我国很多学者对西方学徒制进行了分析与比较,如关晶、石伟平明确提出了以新生代农民工培训为突破口,在中国试点学徒制培训[1][2]。基于此,本文希望在已有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构建相对完整的新生代农民工学徒制培训体系。
一、现代学徒制的特点
学徒制是最早的职业教育形态,是一种基于工作场所的职业培训。其缘于家庭技能的父子相传,兴于欧洲中世纪行会,后来由于不能适应工业生产的要求,被职业学校取代。如今,产教结合的现代学徒制在西方职业教育改革中又焕发出了新的生机。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就是现代学徒制的一种典型形式;英国也在2009年成立“国家学徒制服务中心”,并制定了《英格兰学徒制培训的规格标准》。此外,瑞士、法国、爱尔兰,以及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也都在积极推行现代学徒制。各国在实施学徒制时,具体举措并不完全相同,但综合而言,都有如下特点。
(一)特定的培训对象
尽管学徒候选人的范围在不断拓展,但现代学徒制培训的主要对象依然是那些16~25岁左右,具备初、高中文化知识的青年。这些青年人大多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有的已经就业,有的处于失业状态。这些人急需在就业技能方面接受指导和培训,从而顺利实现身份转换,融入社会。
(二)统一的管理机构
现代学徒制在西方国家是一项全国范围内的职业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活动,从中央部门到地方都建立有统一的管理或服务机构。在已有的教育管理部门中设置专门负责学徒制培训的机构是比较常见的做法,如英国成立的“学习与技能委员会”,法国设在行政大区的学徒制监管处。这些专门的管理机构在国家教育部(或类似地位的部门)宏观指导下开展具体工作,包括学徒制培训宣传、审查培训机构并与之签订合同、监督培训实施情况、划拨财政经费、制定学费标准,等。
(三)专业的指导组织
提供学徒制培训的参与方众多,除了职业学校、营利性培训公司(包含那些不提供培训服务,但能帮助联系培训学校或企业的中介机构)之外,还有为数众多且规模不一、行业多样的企业。到底提供什么样的培训项目才能满足市场需要,培训项目的课程设计和实施标准又该如何?这些都必须事先明确,并根据产业发展和雇主需求进行定期调整。西方国家借助行业协会的力量,或分行业组建专业性的学徒培训标准组织,来制定培训框架和标准化培训内容。
(四)竞争的培训主体
实施学徒制的最大困难莫过于企业方的积极性不足,这在全世界都存在。虽然学徒制可以为企业招聘和留住技能型人才降低成本,而且多数国家会为企业的培训活动给予一定补偿,但这并不能完全缓解企业的担忧,因为参与学徒制项目就意味着存在收益无法弥补成本的风险[3]。为促进学徒制的推广,西方国家普遍采取的做法是通过在职业学校和营利性培训公司之间形成竞争,激发他们的主动性,再通过他们(特别是营利性培训公司)来带动企业的积极性。在财政经费、绩效考评和资格审查的多重动力与压力下,职业学校和培训公司不但努力扩大招生(甚至把一些已经就业的人也说服参加更高层次的学徒培训),还积极向企业推荐学徒,并把已经获得职业资格证书或核心技能的学徒介绍给急需技能人才的企业。
(五)灵活的培训学制
学徒制培训的完成期限并不固定,通常为1~4年,并根据学徒是否已达到受训职业的能力要求来调整期限。在此期间,大约有1/3的时间在学校或培训机构学习相关理论知识。西方国家还积极尝试学徒制培训的模块化改革,即把所有学习项目分解为可以互认的学习单元,这为学徒转换学习项目或更换学习场所提供了便利。另外,学徒制本身也有高低层次划分,如英国的前学徒制、学徒制、高级学徒制、高等学徒制,层次划分为学徒不断追求技能提升提供了成长空间。
二、实施新生代农民工学徒制培训的可行性
(一)新生代农民工是合适的学徒群体
首先,年龄结构合适。80、90后是新生代农民工的主体,该群体的年龄集中在16~30岁左右。在年龄结构上,与西方学徒制学员年龄相仿,他们相对容易接受“学徒”身份,即忍受一段时间的低收入状态。即便是部分已经成家立业的新生代农民工,其养家糊口(维持温饱)的难度并不大,他们的压力主要来自追求更好城市生活的愿望,包括购买城市住房、希望子女享受更好的城市教育等。在短期内无法实现这些愿望时,通过学徒制培训给自身职业技能带来质的提升(并获取更好的就业机会),就成为一项理智的选择。其次,学历背景合适。新生代农民工的平均受教育年限是9.8年,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及以上的人达到了93.3%,其中初中学历占64.4%[4]。他们的文化知识基础适合学徒制培训形式,即有一定接受理论知识的能力,但更喜欢通过操作性的实践来掌握技能。再次,价值观合适。由于接受到了较好的基础文化教育,新生代农民工通常比较了解互联网信息,重视自身价值的实现,有较强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愿意慢慢找自己喜欢的,有发展前途的工作。
(二)社会急需大量高技能劳动力
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劳动力成本不断攀升让传统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利润大幅缩水。我国沿海发达地区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生产企业要么倒闭,要么向中西部转移。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反过来又对劳动力市场产生影响。短期来看,低技能农民工在返乡后,还能就地就近从事之前在沿海地区相似的工作;长期来看,随着工业化的深入,不论是沿海地区,还是中西部,低技能劳动力的市场需求将不断下降,高技能劳动力在市场上将持续走俏。因此,通过学徒制培训把我国数量众多的新生代农民工转化成高技能劳动力,已经迫在眉睫。
(三)有一定可供利用的职业教育资源
2010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合计1.39万所,包括普通中专、职业高中、成人中专、农村中等职业学校等[5]。而根据全国总工会在《关于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研究报告》中公布的数据,2009年全国年龄段在16~30岁的新生代农民工约有1亿人。假设1/3的新生代农民工进入中职学习(学徒必须进入职业学校学习),那么全国中职学校与新生代农民工学徒人数的比例约为1∶2400。这个比例值偏大,但如果再考虑遍布广大乡村地区的农村化技术学校,以及大量社会培训机构(含营利性和公益性机构),则当前的职业教育资源应该基本满足要求。
(四)迅速增加的政府财政投入
有数据表明,2004年中央财政“三农”投入2626亿元,其中,直接安排的农民培训预算仅为2.5亿元;但是到了2008年,中央财政投入农民工培训的资金就达到44.15亿元[6]。尽管相比庞大的农民工群体而言,这个投入额度还很小,但其增幅却显示了政府加大农民工培训投入力度的决心。
三、新生代农民工学徒制培训体系构建
目前,我国农民工培训改革的大方向已经清晰,即先从政府层面做好统筹管理,然后将培训项目市场化,并逐步提升企业在农民工培训中的地位,甚至将新生代农民工培训纳入企业技术技能积累体系[7]。构建新生代农民工学徒制培训体系正是在这一大方向下的改革尝试。
(一)新生代农民工学徒制培训管理机构
学徒制培训有效运转的基本前提是有专门的组织机构来负责相关事宜,而且能与其他参与主体有效协作。我国各级教育行政机构一般都下设有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职能部门,该部门的主要工作是指导中职与高职专业设置、教学评估、教师培养、学籍管理、教学改革等内容,并没有明确有关农民工培训的工作职责,只是笼统地包含在“成人教育”这个大的概念里。换言之,面对数量庞大、有培训需求的农民工群体,教育行政机构却没有专门的职能部门来负责。因此,构建新生代农民工学徒制培训体系的首要任务,是在教育部门设置合适的专门管理机构。具体建议在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下成立“学徒制培训领导小组”,并在该小组指导下设置学徒制信息中心、学徒制标准委员会、监督与考评委员会、资格审查委员会、经费与合同管理处五个子机构,见图1。
图1 新生代农民工学徒制培训行政机构设置
对各子机构的职能简要说明如下:学徒制信息中心负责学徒制项目与计划信息,将有资格的职业学校、培训机构和企业纳入信息系统,建立全国农民工学徒资料信息库,及时农民工培训需求信息和毕业学徒求职信息;学徒制标准委员会负责遴选并组织外聘专家制定各行业、不同级别学徒培训项目的学制要求、内容标准、质量标准等,外聘专家由行业协会代表、企业代表和学校代表组成;监督与考评委员会负责学校、企业培训情况的巡察工作,对其培训项目完成情况作出考评,并将考评结果反馈给资格审查委员会、经费与合同管理处;资格审查委员会负责定期审查已经注册的职业学校、培训机构和企业的教学与培训能力,对不合格的相关机构给予警告甚至取消资格,同时,定期接受新的准入资格申请;经费与合同管理处根据培训提供方对培训计划与合同(合同由地方学徒制管理部门与培训单位签订)的完成情况,同时参照监督与考评委员会提供的信息划拨经费。另外,考虑到农民工培训群体的庞大,随着工作的深入与拓展,应逐步将中央部门的行政权力下放到地方,特别是监督考评、资格审查与合同管理等工作。
(二)经费使用与运行机制
新生代农民工学徒制培训的本质是政府采购农民工培训服务的一种特殊形式,因此经费来源主要还是政府财政投入,这种采购形式能有效调动各参与主体的积极性,形成良性竞争,并切实提高培训质量。图2描述了新生代农民工学徒制培训的运行机制。其中,政府部门与职业学校、培训机构、企业之间的经费划拨依据是培训计划与合同的完成情况;职业学校与营利性培训机构之间是市场竞争对手,也是潜在的合作伙伴;职业学校、培训机构必须与企业部门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完成学徒培训计划;职业学校与培训机构主动到市场上招收新生代农民工入学,并在办理入学手续时签订相应的个人培训合同,合同中明确说明农民工不用缴纳学费;农民工入学后,根据培训计划在进入企业充当学徒时,企业必须与之签订学徒合同,并在合同中明确学徒工作期间的待遇(通常是同类岗位正式职工工资的1/3至2/3)。学徒毕业后,培训企业有优先聘用权。
图2 新生代农民工学徒制培训运行机制
(三)学徒学籍管理制度
一、强化农民工的安全法律意识
技校必须组织农民工集中学习《安全生产法》《劳动法》以及相关行业安全生产政策和法律、法规,使每个农民工懂得自己在从业时的权利和义务是什么,深刻领会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和严肃性。我国《刑法》第113、114、115条规定,对于干部违章指挥、工人违章作业,因而发生重大伤亡事故,造成严重后果的,要追究刑事责任,最高可判7年徒刑。要做到安全生产,农民工就必须遵章守纪,遵守安全操作规程、规范,严禁违章作业、违章指挥。
二、增加安全教育课程
技校在对农民工进行操作技能培训的同时,一定要把安全知识放在重要位置,增强他们的安全知识,让他们熟知本工种的安全操作规程。教师要结合实际案例进行教学,把安全生产与操作技能、操作规程有机结合起来。安全生产的培训课时应占培训总课时的1/3,可以单列章节,更强调融入到操作技能、操作规程的教学过程中。
三、优化培训内容
在培训内容上,总的原则是:让农民工看得懂、用得上、记得住。教育培训要突出内容的实用性,增强对农民工的吸引力;技能培训应依据农民工的文化基础、学习要求和不同工种特点,确定教学内容。课程安排应根据国家职业标准和不同行业、不同工种、不同岗位从业人员基本技能和基本技术操作规程的要求设置;在教学内容上,理论知识要以够用为度,动手操作要多,教学形式要直观、浅显。
技校要坚持按需培训、注重实效的原则,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订单培训为主,以提高就业能力和就业率为目标。特别是特种作业人员岗位、特种设备操作人员的岗位,要依据逐步建立的城市就业岗位准入制度,坚持培训与技能鉴定相结合,使农民工在参加完成职业教育课程的学习和培训后,能获得相关的就业资格证书,直接进入就业岗位。
四、教学时间安排要符合“亦工亦农的兼业型”特点
由于受环境和各种因素的影响,对农民工来说,解决眼下吃饭问题、养家糊口才是头等大事。他们根本就没有心思参加培训,即使想参加培训,也没有一整天的时间,只有等到晚上或工余之后才能静下心来学习。因此,技校培训机构一定要见缝插针、送教上门,加大培训服务力度。由于农民工分布在各个行业,无法集中到办学地点进行培训。因此,在培训工作中,我们就必须更新传统办学观念,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坚持服务至上的宗旨,认真做好调研,主动与参培单位沟通交流。我们要根据企业的生产情况确定培训时间、培训地点,可采用集中培训、半工半培、错时培训、送教上门等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开展安全培训。
五、创新教学模式
在多年的农民工培训实践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农民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情况各有不同,如果我们采用常规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肯定达不到教学目的。我们一定要深入实际调查情况后,针对他们的特点,采取非常规教学模式。只有创新教学模式,农民工的培训才能真正抓出实效。
第一,编写与农民工文化程度相适应的安全培训教材。内容上力求做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突出与实际工作密切关联的重点。
第二,采用“预培”制。具体来说就是先制作或选用某个工种实践操作技能方面的影像资料,对将要参加培训的人员预先进行培训,达到一定学时,初步掌握一些技能且产生一些兴趣后再进行正式安全培训。
1.教学模式的改变
结合一体化教学改革成果,将短期培训的课程进行改革。根据企业送培的目标与职业标准相结合,制定农民工培训大纲和培训计划,设计短期培训典型工作任务、工作情境,实施教中做、做中学的一体化教学过程,让学员自主学习,回归课堂,完成短期培训任务,达到培训教学目的。
润建通信股份有限公司送培的一批农民工学员,培训的需求是使学员掌握电工基础安全知识及电工基本安全操作规程,考取低压电工安全技术操作证。笔者学校根据培训学员的特点,结合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技术培训大纲及考核标准,制定短期培训大纲和计划,完成五项典型工作任务(项目一:认识电工实训室;项目二:触电急救;项目三:常用电工测量仪表的使用;项目四:照明线路的设计、安装与故障处理;项目五:电气控制线路的安装、调试与故障处理),每项任务3个典型工作情境。学习情境紧扣生活工作实际,针对性强,学员学习积极性很高,主动参与到项目的学习和训练中来,培训质量好、满意率高。
2.新媒介的辅助学习
培训学员普遍都拥有智能手机或电脑,如何利用新媒介进行辅助教学、学员网上自主学习已是教师教学方法改进的重要手段。农民工学员基础较差、接收能力也参差不齐,开发构建目的性明确的学习资源库如培训相关书籍或材料、网络资源、视频课件、仿真软件等是有效辅助农民工学习的手段。在电工安全技术培训当中,笔者学校编写了《电工安全技术培训》实训指导书、各项目任务指导视频、配线接线仿真软件等,成功地展现了新媒介在辅助教学的巨大作用。
3.培训教师业务能力提高
在备课上要求培训教师做到:备学生(学员特点)、备教材(根据短期培训的目标,研究教学计划),确定项目课题(学习情境)、备材料(备实训材料、备课件、备辅助教学视频、备网络学习资料)、备方法(结合学员特点和项目教学,找到适合的一体化教学方法)。这些与传统的备课要求一致,但却是传统备课的进一步提升。培训教师不仅要做好前期的调研工作,还要借助信息化的手段完成相应课件、视频、网络资料的设计、制作和整理。一体化教学方式方法的应用和改进,这些对培训教师的专业素质和其他业务能力都是很大的挑战和促进。
二、农民工培训的几点建议
1.加强培训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奖励
近年职业院校招生人数多,大部分专业教师忙于校内教育教学,没有时间兼顾对外培训工作。有职业培训经验、实践能力强的师资整体来说不足,从企业聘请的兼职教师因体制原因不能安排大量的培训任务。实行事业单位绩效工资以后,部分教师参加职业培训教学的积极性不够高。农民工培训(职业培训)对教师业务能力要求较高,加大对培训教师队伍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重要的基础工程,当然培训的实效奖励也是激励教师投入到培训工作、培训教研教改的基础动力。
2.基地功能基础性实训设备的投入
随着国家和地方政府对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工作的重视和投入,各地、各职业院校纷纷加入到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培训实训基地的建设队伍中,培训实训基地建设大多购置的是专业领域先进性、真实(仿真)性、实用性、功能齐全的培训设备。但目前招聘农民工的企业一般将农民工安排在工序简单的操作岗位,培训需求往往集中在安全操作和基础技能的掌握上,而自愿参加农民工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学员,更多偏向于在家门口实现就业或是创业,一般报名的工种(专业)往往集中在焊工、电工、农艺、服装制作等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农民工培训基地需根据农民工培训的实际需求加强对基础性实训设备的投入和更新换代。
一、高职教育瞄准新生代农民工任重而道远
近年来,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虽然农民工是不可替代的人力资源,但是由于欠缺专业的职业技能培训,其综合素质与社会发展的要求存在距离,导致人力资源优势不能充分发挥。如果单纯地从经济学角度分析,这一群体只是一个具有私有属性的边缘化的生产要素的概念,但要实现向产业工人的转变,就不是简单的经济学概念,高素质产业工人的缺失与技术素质偏低,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工艺创新与技术革新,这将直接影响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步伐。由于现阶段我国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以及农民工自身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的匮乏,使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困境更为凸显,城乡二元结构造就了新生代农民工的特殊身份和社会心理,是阻碍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的制度性根源。
新生代农民工大部分都是在1980年后出生的,他们对家乡和农村生活的认同在减弱,对城市生活的向往和认同在增强;他们更多地与城市居民比较自己的生活,由此萌发了更强烈的权利意识;他们更多地与现代化和市场化发生关联。他们素质的高低不仅影响到自身素质提升,还直接关系到社会经济转型升级与城乡统筹发展。
国外早期关于城乡不协调发展的主要理论是阿瑟刘易斯的二元经济论,已为中国经济学者所熟知。自此以后,舒尔茨的人力资源理论则指出了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开发人力资源是城乡发展的重要途径。
人力资本水平是农民工就业与技术管理水平较高的单位,成为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基本条件;技术培训降低了农民工更换工作单位的次数,培训带有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提高了农民工就业的稳定性;工作满意度的显著提高,有助于提高农民工归属感和工作效率。要让他们从以提供低端劳动力为主向成长为技能高、素质好的现代产业大军,乃至尽快成为城镇化的合格的生力变,简单的技能培训难以胜任。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参与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培训的不多,企业看不到人力资本投资的长期效益,缺乏对农民工培训的动力,更不用说进行发展型培训了。中国已经进入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期,需要大批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这一形势使得昔日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农民工必须实现向技术工人的转型,也就是说新生代农民工素质提升与产业升级具有正向关联性。新生代农民工无论是选择城市融入或返乡调适,都有必要提升人力资本。因此,高职教育瞄准新生代农民工任重而道远。
二、新生代农民工给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带来兴奋点
高职院校具有三个最主要的特征:本土性、职业性、技术性。高职拥有专职教师队伍、满足教育培训用的设备以及长期积累的教育培训经验,高职教育在农民工劳动力技术、技能的提升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教育功能,是发掘和培训人力资源、搞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途径和形式。新生代农民工教育的时代价值和现状,给高职院校带来了良好的机遇和挑战。
高职院校对农民工进行技能培训和学历提升教育,面向地区经济建设,培养在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的实用型技术人才。高职院校也因此成为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联系人民群众利益最直接、最密切的教育机构。事实上,在上海、深圳等地,经过高职教育培养、培训的农民工高技术人才很多,他们为企业、公司的生产发展和技术创新,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目前,一方面高职院校普遍生源不足,但其拥有雄厚的师资力量、齐全的学科门类等优势。当然生源地不足只是局部地区的相对的问题,就全国情况看,绝对数量上的生源是充足的。西部农村地区高中阶段还没有普及,办学资源不足情况突出,反衬出生源的富余,可以积极与那里的对接学校建立广泛的合作关系。另一方面大部分的农民工都缺乏城市产业分工所必需的技术要求,即职业技能缺失是农民工难以立足于城市的主要因素。高职院校可以在不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的情况下,在做好现有学生培养的基础上,瞄准农民工教育市场,在办学模式、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针对农民工的需求进行拓展,把对农民工的技能培训和当前用工实际结合起来,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对农民工技能的需求变化,依靠院校的硬件设施及师资优势,积极开发与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紧密衔接的培训项目,力争使农民工发展有基础,拓展有后劲。
不难看出,农民工在社会上受到不同程度的歧视,这与他们的受教育水平不高、素质偏低是有相关关系的。
新生代农民工学习就是接受培训、教育、引导。新生代农民工学习的效果会直接影响其就业能力,而就业能力的高低一定意义上决定整个国家未来的经济竞争力。根据Fugate的就业能力结构框架,认为就业能力是一个心理社会建构,包括职业识别、个人适应性、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四个维度。
新生代农民工学习的SWOT分析见表1。
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的提升困境通常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微观因素:工作技能与特征、人口特征、工作搜寻、适应能力;中观因素:家庭环境、工作文化、可及性资源、资本和社会支持网;宏观因素:公共服务政策、市场需求等。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决定了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提升应综合考虑上述各因素,目前提升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的途径有三个:正规教育、依赖社会资本、“干中学”。高职教育就是要通过培训、教育、引导,着力对他们进行二次开发。显然,培训是高职的重头戏,也就是说通过高职教育提高职业技术能力、提升就业能力,无疑是最佳选择。因此,农民工参与高职教育的结果,直接提高了他们的经济收入水平,同时也促进了社会经济建设的繁荣、发展,体现出高职教育在农民工劳动力转移培训中具有经济价值的功能作用。
高职院校面对新生代农民工这一特定对象,以新生代农民工给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带来的兴奋点为切入点,适时作出发展战略的调整,毋庸置疑是高职教育历史与责任的选择。
三、高职教育提升新生代农民工人力资本的创新模式
从新生代农民工学习的SWOT分析可以看出,新生代农民工长期处于流动之中以及知识限制,使得他们得到的社会资本支持较少,通常主要依赖私人关系、草根力量来寻找就业机会。在我国,无论个人或是国家投资人力资本的行为由来已久,并且目前对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和职业培训的举措很多,但总体而言,就业培训与市场需求的契合度较低,也偏离他们的自身需求。人力资本水平和教育结构、培训类型越来越成为影响农民工就业选择能力和就业状况的重要因素。
高职院校应与政府、企业及个人等多元主体相互配合,从改革招生制度、实施柔性教学管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入手,构建多方协作网络,探索提升新生代农民工人力资本的创新模式。
1.新生代农民工高职教育的定位
要以培养择业、就业、创业本领和综合素质为目标,不能仅仅定位为找到饭碗或一技之长的教育,结合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向他们提供相关职业的远景预测,逐步搭建终身教育的立交桥,满足多元、多维的职业发展需求,成为伴随劳动者终生发展的生涯教育。
2.高职教改与新生代农民工的需求互动,分类分层培训
在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分类的基础上分层次培训。根据对象不同分为就业前培养(如通过减免学费、发放奖学金以及定向就业等方式,吸引农村初、高中毕业生进入高职院校学习,也就是在新生代农民工进入城市之前就接受比较全面的、实用性强的职业技术教育)和就业后在岗或转岗的职业教育两类;根据性质的不同分为短期职业技能培训和学历性职业教育两类;根据办学主体的不同分为学校型、企业型和校企合作型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三类。走“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相结合的路子,给农民工提供多渠道、多选择的教育平台。要从实际出发,“引导性+职业技能”的“两段式”培训,因材施教、量体裁衣,并不断创新培训内容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标。
3.依托区域经济,柔性管理新生代农民工高职教育
在专业设置上,以技术人才市场为导向,按照“市场需要什么人才,就培养什么人才”的原则进行培训;在教学内容上,科学设置公共课、专业课、实践课,将理论知识与实用技能有机结合;在教育培训方法上,将生产技术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推广项目课程、案例课程、场景课程和模拟课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重点在实践教学环节,积极培养农民工的动手操作能力,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实行工学结合;在师资选配上,以熟悉企业情况的“双师型”教师为主,采取农民工喜闻乐见甚至是手把手的技能传授方式;在考核评价上,应根据实际以技能考核为主,考核合格颁发高职院校规范的学历证明,提高接受培训农民工的就业竞争力,以期实现本职工作与专业学习的“无缝对接”。
4.大力发展新生代农民工远程高职教育
在我国的新生代农民工中,开展远程教育培训所需要的学习态度、网络环境、上网技能等条件已经初步具备。高职院校可以发挥现代远程教育自身优势,通过网络教学,开发和完善针对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的课程体系,远程教育的方式必须是简单实用、便于操作的。过于繁琐的操作程序不但不能达到教学目的,而且容易使其产生厌恶感。远程高职教育的课程设计内容要突出实用性,知识单元要短小、简洁,同时寓教于乐,能够持续激发和维持农民工参与移动教育的动机和兴趣,便于学习者利用业余和零碎时间学习。培养适应在线授课、答疑要求的师资队伍,让农民工根据自己的意愿和职业发展规划,灵活选择课程进行学习,合理地安排学习时间,避免与繁忙的工作相冲突,有效缓解了工学矛盾,能有效满足我国农民工的流动性、分散性和学习时间不确定性的特点,为实现农民工培训提供便捷服务。
总之,社会各界越来越认识到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教育工作是一个准基础性的公共教育服务,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用工单位、职业院校、各类培训机构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整合资源,协调一致,开展地区合作与交流,提升新一代农民工的人力资本,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孙自铎.中国进入“刘易斯拐点”了吗——兼论经济增
长人口红利说[J].经济学家,2008,(1).
[2] 张永法.产业要提升离不开技术工[N].中国纺织报,
中图分类号:G7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04-030-02
农民工是我国特有的城乡产物,对于我国而言,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如何构建地方院校与外来农民工继续教育的互动机制,实施外来农民工继续教育培训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
一、加强地方院校与外来农民工继续教育互动机制的内容建设
构建地方院校与外来农民工继续教育的互动机制对外来农民工继续教育培训,制作一份切实可行的培训方案,要体现出培训的重点性和针对性,培养的目标为我国高端制造业服务。在教学方式上,要求尽量运用多媒体,通过视频教学,声像兼备,在教材编制上,要求课文内容丰富,图文结合,课本文字少用专业术语,尽量做到通俗易懂。这样,外来农民工学习起来不会那么吃力,那么难理解。学习内容符合松江地区发展的方针、政策、规划,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使农民工明白知识改变命运,知识创造未来,知识改善物质,从而提升农民工的专业技能,使外来农民工学以致用,人尽其才,学有所用。
地方院校确立正确的指导思想,非学历继续教育以外来农民工生存、发展、提升为导向,首先提高外来农民工综合素质,从而提高农民工在城市的适应能力和物质基础,最终实现外来农民工的素质全面发展。
外来农民工全面素质教育中,法律知识尤其重要,增加农民工的法律意识,是贯彻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需要。地方院校在教育法制上可以整合地区内普通法律书籍,带领外来农民工学习,熟知与他们密切相关的基本法律《劳动法》、《合同法》等。以市场发展需求为先导,以外来农民工需要为目的,这样的教育既有针对性又能取得实际效果,这将使得外来农民工愿意投身电大接受继续教育。
二、构建地方院校与外来农民工继续教育互动机制的多渠道配合
(一)学历教育与技能培训并重
我国大部分外来农民工在培训选择上都倾向于自己希望从事的行业,希望在进入工作之前得到用人单位的集中培训。同时,外来农民工想要融入当地城市,成为一名当地市民,必须具有适应城市发展的知识水平和适应城市生活的能力。因此,外来农民工继续教育培训要以提高农民工的职业知识水平、个人文化素养、对城市的适应能力等为主要任务。继续教育机制体现出三大政策:第一,继续教育是一种切合实际、可操作性强的培训教育,能让所有的外来农民工学以致用。第二,通过努力可以获得相应的等级证书、学历证书,这些证书都是国家认可、社会认可的,能更好地就业。第三,农民工没有任何经济负担,培训费减免,还可以享受政府补贴。这三点政策,对于外来农民工学习起到了很大的激励,提高了外来农民工的参与度。
(二)开门办学与送教上门结合
地方院校要实施外来农民工继续教育机制,必须得到农乡镇各地的成人学校、社区学校的支持和帮助,只有得到他们的帮助,地方院校外来农民工继续教育机制教育才能得到拓展、延伸。在各乡镇设立教育点,真正实现送教学到乡下,这便很好地解决了当地外来农民工工作与学习之间的冲突,从而保障了农民工继续教育培养教学内容的实施。在实际教学中,地方院校为了给外来农民工培训更加丰富、完善,还可以与各大型企事业单位合作,开展多种多样的教育方式来学习职业技能,因时制宜举办一些教学培训项目、培训活动。如邀请电器企业开展教你如何维修电器活动,我们可以将其推广开,普及各区各地,特别是与一些实力雄厚、影响力强的生产单位。通过一系列培训和培训活动,探索、发现、研究外来农民工继续教育培训机制新教学管理模式。
(三)以地方院校为依托整合现有教学力量与资源
作为学校教育的领跑者、倡导者,地方院校应该对各类培训机构和其他社区办学力量进行系统的整合,发挥本身具有的优势和师资力量优势,与各地社区学校合作达成“校校联合”,与企事业单位达成“校企联合”等模式。同时还可以与各地监管、委办等单位进行友好合作,对农民工进行公民基本道德、基本素质培训。继续教育在对资源进行整合和编制新课程时,要结合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增进外来农民工科学文化知识水平和职业就业方向课程设置,通过学习扩大职业选择,提高就业率,改善物质生活水平;二是增强外来农民工对城市生活的适应能力与公民道德素质课程设置;三是增强农民工法律知识、法制观念,提高外来农民工个人素养课程设置。
三、加强地方院校与外来农民工继续教育互动机制的模式
(一)整合教育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外来农民工继续教育体系
扩展地方院校对农民工继续教育的教学方式,尽其可能地构建课堂与课外、理论与实践、学历教育与专业技能培训各方面相互渗透、相互结合的教育模式,利用地方院校先进教育技术、现代远程教育,将新的职业技能、专业知识理念、科学文化知识、法律知识等传授给外来农民工。外来农民工通过学历教育培训提高科学水平文化素养,通过职业技能培训掌握职业技能。充分利用网络媒介,如网络、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等,有效地节省外来农民工继续教育所花费的资金,促进外来农民工继续教育的教学效率。
(二)结合企业资源,拓展外来农民工继续教育模式
2、技工院校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的必要性
2.1经济的健康发展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要求对新生代农民工开展教育培训计划
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我国的工业化进程在不断加快,信息社会与知识经济已初见端倪。新的时代背景下,我国第二及第三产业发展较快,这就需要大量的农业富余劳动人口流入到二及第三产业当中,以满足发展的需要。农村富余劳动人口跨产业及跨地区的流动性就业,便形成了民工潮[2]。新生代的农民工虽然比第一代农民工的文化程度有所提高,但其综合素质水平仍旧不高,无法满足现代知识经济及新兴产业的要求。目前,还存在许多新生代农民工难以在城市中找到稳定工作的现象。因而,只有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培训,并将其原有的技能知识结构改变,才能使其素质结构与非农产业的要求相适应,并实现非农产业的生产效率与科技含量的有效提高。由此,可以发现,对新生代农民工开展教育培训可以有效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也可与经济的健康增长要求相适应。
2.2转移农业富余劳动人口及城镇现代化建设要求对新生代农民工开展教育培训
农业产业结构的升级及生产率提高,使广大农村形成了大量富余劳动人口。富余的劳动力给人力资源造成了巨大的浪费,也容易破坏农村的和谐与稳定,给新农村建设带来了不利因素。因此,转移农业富余劳动人口,使其实现跨产业的就业,将待业人口的压力减轻具有重要意义。国家实施城镇化的发展战略,是实现农业富余劳动人口转移的契机;农业劳动力融入到城市生活当中,开辟新的行业领域,能够促进新农村建设。涌入城市的新生代农民工要融入到城市当中,就需要具备市民素质与教育,转移农村劳动人口的就业及推行城镇化、现代化建设要求对新生代农民工开展教育培训。
3、技工院校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对策分析
3.1以新生代农民工的特征为依据,不断更新技工院校的培训内容
技工教育培训的内容应该具有实用性,技工院校对农民工培训的内容要与其经济条件及工作实际相切合,培养的目标应与市场的需求相适应,因此教育培训的内容不仅要面向服务市场,还要具有一定的市场前瞻性[3]。此外,技工院校安排的培训内容要与国家规定的职业标准及技能操作规程相符合。对新生代农民工开展教育培训的目的是解决当前新生代农民工急需的职业技能问题。让新生代农民工在教育培训当中学有所用、用到见利及见利促学,将技术学习与生产发展紧密联系起来,以实现其就业竞争力的真正提高。技工院校不仅要加强培训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技能,还要进行引导性的培训,以实现新生代农民工的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引导性的教育培训的内容主要包括权益保护、就业岗位的寻找及法律知识等相关知识。开展引导性的教育培训旨在提高农民工的维权意识、守法意识及自我发展意识,树立起符合时展的就业观。
3.2技工院校的师资队伍要加强建设,以使教师的教学能力得以提高
技工院校只有具备了高水平的师资力量,方能为社会培养出素质较高的人才。因此,技工院校要将教师的教学水平提高,才能使新生代农民工获得质量较高的教育培训,而引进企业高级技师及派教师进行挂职锻炼的方式可实现教学水平提高的目的。技工院校中的教师不仅要向新生代农民工传授理论方面的知识,更要向其传授实践方面的知识。采用校企合作教育模式,在教育教学与企业经营之间寻找最佳契合点,共同实现新生代农民工、技工院校及企业的“三赢”。这样的教育模式在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同时,也能够让培训的学员尽快掌握岗位相关技能;校企合作教育模式当中,教师向学员传授的职业伦理也将被迅速转化为现实行为,并内化成职业信念。实地学习的方法能够让学员快速掌握职业技能、适应企业的环境及将入厂的适应期缩短,尽早融入到企业生产环境当中。总而言之,采用校企合作及工学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培训,可以使其边学习边工作,实现了生产劳动与教育的有机结合。
3.3教育培训的理念要做到适时更新、因材施教
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的理念要适时更新,因为学员的社会经历、家庭背景、文化程度、性格、年龄等都存在差别,他们参加培训的目的只是为了掌握一项特殊技能,并在城市当中得到生存与发展[4]。因此,技工院校在开展教育培训活动的时候,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并根据学员具体的学习目标采取针对性的培训手段,对于培训效果的实现是非常必要的。对于年龄稍大及学习基础好的学员,可对其采用常规的教学法进行培训;对于文化程度较低、年龄偏小、学习习惯较差及缺失学习主动性的学员,不能按照常规的教学法进行培训,可对其降低要求、反复练习、减慢进度。此外,技工学校的教师要根据培训学员的内在差异,如不同的接受能力及学习进度等,为学员制定个性化的教学培训内容。在教育培训的过程中,职业素质与行为习惯方面的教育是一项必要的内容,不可将其忽略。技工院校可在课余时间组织文娱活动,将新生代农民工的学习热情激发出来,进而培育其对学习与院校的感情,实现综合素质的提高,为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打下良好的智力基础。
3.4校企之间的合作要加强,将订单式的方法引入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培训当中
技工院校教育培训的责任是交给新生代农民工一技之长,其最终的目的为向企业提供劳动力。校企的强强联合,能够营造出双赢的局面。近些年,沿海地区出现的民工荒,一些企业在接收到大量订单的同时,却无法找到相关的技工;以往农民工劳动力供不应求的现象已经很少见了,出现这样的现象固然存在许多其他的客观因素,如:外贸经济的回暖,对用工的需求量增加;内地的劳动密集产业增加,对用工的需求也相应增加,对劳动力起了分流作用;中央与各地的惠农政策不断出台,并已经产生了一定的效应,地区间的差异缩小,外出务工的人员也随之减少;此外,新生代农民工普遍具有较高的就业期望值,不愿意在收入较低、福利较差及劳动强度较大的岗位上工作。除了以上分析的原因,企业缺乏长远的用工规划也是导致用工荒的原因之一[5]。因此,技工院校要抓住当前有利的局面,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实现新生代农民工的订单式教育培训计划。技工院校要将企业参与新生代农民工培训计划的热情调动起来,并与企业共同参与招生及管理,制定及实施教育培训计划,安排实训与实习。技工院校可要求参与培训的企业提供实训场地及教学设备,新生代农民工的工伤保险也是由企业购买。在教育培训期间,尽量为学员安排劳动强度低及安全性高的岗位,以便能使学员在循序渐进的情况下,完成对企业的适应。鼓励新生代农民工在培训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工作的心态,这样不仅能使农民工与企业维持良好地互动状态,在企业安心工作,还能帮助企业解决用工荒问题。技工院校可动员合作企业为新生代农民工建立奖学金制度,以便于调动其工作的热情,充分发挥新生代农民工的潜能。职业院校要派专人对实习企业进行跟进,以便对学员实行全程的管理;企业也要派技术人员为学员授课;当新生代农民工进入企业实习时,要指定专人对其进行教育与培训。总的来说,采用企业与技工院校合作的订单式教育培养模式,对于新生代农民工来说,很有吸引力,并能对其技能与素质的培养起到促进作用。因此,当地的政府部门在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方面要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在对新生代农民工开展教育培训时,适当地将工学交替的教育模式与订单式的教育模式相结合,有利于完善技工院校培养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1]孙灵.职业院校参与农民工培训的分析研究[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10,23(3):70-71
[2]吴小蓉.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问题分析与对策[J].继续教育研究,2012,2(9):146-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