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13 18:10:38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开展游学班企业工作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TRB餐厅是北京著名的西餐厅,尽管消费较高,但也是“一座难求”。
Martin是TRB餐厅的顾问主厨,他每天9点开始工作。首先检验前一天采购好的食材,检查厨房的设备,然后做好午餐烹饪的准备工作。下午也是如此,在烹饪之前仔细检查厨房的设备,为晚餐的供应做足准备。从17点开始,“晚餐战役”就打响了,这是一天中后厨最忙碌的时间,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23点左右,下班前还要为明天做准备,比如预定食材、配置物料,等等。每天基本要工作到24点才能下班。虽然忙碌,但是充实。
虽然做大厨需要一些天赋,但是系统的专业学习是关键。下面,我们就以四川旅游学院为例,介绍一下这个专业的学习概况。相比于很多高职院校只重视技术与实操,四川旅游学院则十分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该校与法国酒店职业管理学院开展合作办学,制定了互派交流学生计划,让学生能学到最正宗的西餐制作技巧。该校还通过校企合作,采用“2+1”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利用假期和课余时间到企业顶岗锻炼,提升实战能力,缩短毕业适应期。所以,四川旅游学院西餐工艺专业的学生综合素质强,就业率高。
专业杂谈
专业信息
想成为优秀的西餐制作者,不仅要心灵手巧,更要有艺术家的眼光。近年来,西餐在国内越来越流行,专业的西餐工艺人才已然成了大城市的刚需。西餐的菜式料理与中餐不同,一般使用橄榄油、黄油、番茄酱、沙拉酱等调味料。西餐的种类也比较多,主要有法式、英式、意式、俄式、美式和地中海式等品N。
主要课程
烹饪原料学、烹饪营养学、烹饪卫生学、西餐概论、西餐工艺、中餐切配技术、中餐烹调技术、西点工艺、餐饮经营与管理、烹饪专业英语等。
就业方向
联大旅游学院院长黄先开在讲话中表示欢迎,他向来宾介绍了旅游学院的发展与现状。表示将利用学院优秀的人才与硬件力量编制好相关项目,表示希望继续进行深化合作。
王粤副主任还和教室代表进行了座谈,了解了旅游学院的学科设置等情况,并提出了意见和建议。大家表示,面对北京旅游大好形势,如何准确做好旅游定位,如何精准做好旅游推介,如何测算旅游在GPD中的占比,旅游数据统计发展落后,信息数据库建设滞后,实时数据采集不到位,已经成为了制约北京旅游发展的掣肘。希望双方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对北京旅游市数据进行专项研究,编制未来3年北京旅游市场报告,以指导北京旅游合理健康的发展。旅游学院应当发展成为国家一级学科、有影响力的国际旅游院校。
王粤副主任一行还在黄先开院长陪同下,参观了旅游学院新教学楼。
旅游学院创建于1978年,是我国最早建立的专门培养旅游管理高级人才的学院。 学院现有旅游管理、酒店管理、财务管理、会展经济与管理、英语、日语6个本科专业,其中旅游管理是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和硕士学位授权点。学院另有酒店管理、烹饪工艺与营养、应用日语等4个高职专业。近年来,学院投资2000余万元建立了一批国内先进的专业实验室,包括酒店管理实验室、旅游电子化管理实验室、导游模拟实验室、同声传译室、日本文化室、茶艺室、品酒实验室等。(李磊)
中国会奖旅游城市联盟
2014冬季推广活动会议召开
12月3日,中国会奖旅游城市联盟2014冬季推广活动在国家会议中心召开,联盟15个城市会员代表以及会奖相关企业代表参加了活动,并做了精彩讨论和发言。会议首先欢迎青岛成为本联盟第15个会员城市。
会上,北京市旅游发展委员会王粤副主任表示,各城市在发展会奖旅游产业方面各有特色各有成果,联盟成为各城市加强专业学习和经验交流的有效平台,在15个城市的共同努力下,联盟影响力不断扩大,也为中国会奖旅游业的发展注入动力。
由联盟发起并制作的《中国会奖旅游城市联盟推广手册》和《中国会奖旅游城市联盟宣传片》是国内首次联合多个城市编制的此类宣传品。(李磊)
北京高端旅游与会议产业联盟
2014冬季推广活动举行
12月4日,北京高端旅游与会议产业联盟2014冬季推广活动在国家会议中心召开,活动围绕“旅游与文化融合背景下,北京高端定制旅游产品开发”主题展开一系列讨论。北京市旅游发展委员会副主任王粤出席并发言。
王粤副主任表示,今年是北京旅游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一年,以高端会奖为代表的高端旅游业面临产业结构深入调整、产品服务升级换代的客观要求,同时北京拥有众多文化旅游资源,未来通过政策不断引导,北京高端旅游产品将更加丰富,定制旅游市场发展空间巨大。北京高端旅游与会议产业联盟自2011年底成立至今,每年都定期举办推广活动,已成为北京高端旅游业内同业者交流与合作的高层次平台,见证了北京高端旅游业发展壮大的历程。(李磊)
“冬游・享受阳光”旅游推介会在京举办
2014年11月18日,自治区旅游局在京举办“冬游・享受阳光”旅游推介会,目的是吸引更多海内外游客冬季赴藏旅游,实现旅游四季均衡发展目标。邹伟南委员代表北京市旅游委出席推介会并致辞。
邹委员在致辞中表示,独特的地理优势,蔚蓝的天空、洁净空气、巍峨的山峦、厚重的藏文化和悠久的藏文明,被誉为人类最后的净土、世人向往的香帕拉,与北京有着截然不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风情、两地旅游资源差异性大、互补性强,开展合作的潜力巨大,空间广阔。近年来,自治区与北京市在旅游规划建设、旅游资源宣传推广、人员培训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合作,这些战略合作对两地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胡虎)
北京市旅游景区导游证识别系统培训会议召开
2014年12月5日北京市旅游委召开了旅游景区导游证识别系统培训会议,市旅游委赵广朝委员出席会议并讲话,市旅游委行政许可处、各区县旅游委负责人和本市AAAA旅游景区负责人参加了培训会议。
本次培训会议首先由行政许可处处长林亮宣读旅游景区导游证识别系统终端POS机管理办法(试行),并对下一阶段工作进行了部署。
赵广朝委员在会议上指出 “旅游景区导游证识别系统”是一套专门针对导游监管的重要信息系统。能够帮助旅游景区对黑导、假导游证、过期导游证进行实时准确的识别,从而提高旅游市场监管能力,切实保护游客、导游和景区的合法权益。这套系统是多方受益的系统,各旅游景区必须认真组织系统实施,彻底根除非法导游,推进我市旅游行业的和谐发展。(刘铮)
市旅游委举办2014年北京对口支援地区“乡村旅游管理人员培训班”
2014年11月20日至26日,北京市旅游委在京举办了2014年北京对口支援地区“乡村旅游管理人员培训班”。 此次培训班由北京市旅游业培训考试中心具体承办,共有来自“和田、拉萨、玉树、什邡、巴东、赤峰、乌兰察布、南阳、十堰、神农架”等7省10地近200名乡村旅游管理人员参加了培训。培训班根据需求专门组织了国内一流旅游专家、学者,市旅游委、延庆县旅游委干部为此次培训授课,课程设置包括课堂讲课、现场教学、专题讨论等方式。
北京市旅游委邹伟南委员,北京市支援合作办智力支援处、北京市旅游委首都旅游协调与区域合作处等相关处室负责人分别参加培训班开学及毕业典礼,并向经考核合格的学员颁发了由国家旅游局印制的《旅游行业管理人员岗位职务培训证书》。(胡虎)
围绕“诚信旅游年”主题工作,在导游员岗前培训、导游员年检培训、旅行社管理人员培训及其他在职人员培训中增加职业道德教育、诚信经营与企业品牌建设等内容,采取专题讲座、业内经验交流、实地观摩等方式,进一步强化从业人员的诚信意识,塑造*旅游的“诚信”品牌。
二、以提高产业素质为主线,积极开展行业岗位培训
按照省旅游局《*年全省旅游行业培训计划》的总体安排,结合我市实际,积极组织开展岗位培训活动,力争参训管理人员达到80%以上,一般从业人员参训率达到70%以上。
(一)旅游行政管理人员培训
1、组织参加全省旅游局长培训班(承办:人事教育培训科 10月)。
2、全市旅游执法人员培训班(市旅游质量监督管理所 年内)。
3、市局机关工作人员专题讲座(承办:人事教育培训科 年内)。
(二)旅游企业管理人员培训
1、全市旅行社经理培训班(承办:市旅游培训中心 10月)。
2、景区景点管理人员培训班(承办:资源开发科 4月)。
(三)旅游行业一线员工培训
1、导游员资格考前培训班(委托*旅游学院承办 8-10月)。
2、导游员年审培训班(承办:市旅游培训中心 3月)。
3、导游员等级考试培训班(承办:市旅游培训中心 10-12月)。
4、全市旅行社财务人员培训班(承办:行业管理科 年内)。
5、全市旅行社计调人员培训班(承办:行业管理科 年内)。
6、紧缺小语种人才培训(承办:人事教育培训科 年内)
7、旅游企业的自主培训。
各旅游企业要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开展适合企业发展需要的培训,全年培训时间不得少于56小时,培训内容可参照下列主题安排:
a、诚信建设与职业道德培训。
b、满、蒙语言(歌曲)及风俗培训。
c、跨区域旅游联合需要的相关知识培训。
d、*旅游“xx”发展规划。
e、英语(或其他小语种)培训。
三、加强调研,为行业培训工作提供依据。
1、开好座谈会。组织有部分旅游院校、旅行社、饭店、旅游汽车队等相关部门参加的全市培训工作座谈会,提出行业培训中存在的问题,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增进不同行业之间的相互了解,共同促进我市旅游行业培训工作向纵深发展。
2、搞好培训需求调研。采取抽样调查或网络问卷调查的方式,开展旅游培训需求调查,为有针对性地安排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提供依据。
四、加强业内交流,学习先进的培训经验。
1、走出去。组织全市旅游院校及骨干企业负责人参加省旅游局举办的“燕赵旅游论坛”及其他业务交流活动,学习先进经验和培训理念。
2、请进来。聘请专家学者来承讲座,为旅游企业答疑解惑。
五、措施及要求
各联盟积极发挥人才培养、技术研发、社会培训、信息交流的作用,为宁波的商贸业、智慧产业、文化创意产业、旅游产业、现代农业和林业等发展做出了贡献。
商贸职业教育联盟:通过深化校企战略合作,与浙江九龙国际物流有限公司联合成立九龙国际物流学院。该公司出资2000万元设立教育基金,培养外贸物流专业人才。同时,与宁波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联合建立“宁波现代服务业研究所”,承接多项市级决策咨询课题和大型主题论坛,省物流快递从业人员资格证书鉴定站将落户该院。
211创意设计产学研联盟:其成员中的25个实体创意企业已进驻“东钱湖211创意产业园”。在园区提供的8000平方米场地内,联盟成员将文化艺术创新转化为生产力,创造产值达近亿元。比如:汉风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承接了多个项目,仅策划、设计和制作南宋石刻公园一个项目就达3000万元,为东钱湖旅游产业发展做出了贡献。
宁波南部新城服务外包联盟:经过研讨和市场调研,信息学院确定了以面向软件及服务外包、智能电子电器,以及智慧产业为主的专业培养目标。2012年,以服务外包为特色的计算机应用专业成为宁波市特色建设专业。在宁波市外经贸局和鄞州区商务局的指导下,培训服务外包人才达2000多人次。在宁波市智慧产业人才基地核心引导课程的申报、实施中,信息学院该类专业成为承担主体。宁波智慧系统发展研究所、宁波在线检测技术研究所相继成立,开展《宁波智慧城市建设工作考核体系研究》等相关课题的研究。
宁波城市园林联盟:大力推动“美丽中国”产业发展。花卉苗木产业是宁波农业产业发展的主导产业之一,该联盟成员通过繁育良种与推广、集成高效栽培技术与示范、调整与优化结构、优化营销体系、培养技术团队等来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同时开展了“铁皮石斛种苗组织培养快繁技术”“樟树涌金组培快繁技术”研究,以及“城市管理复合型人才(园林)高级研修班”“优秀农民进大学(花卉苗木)”“优秀青工班(景观设计师)”等培训。此外,还参与宁波生态城市建设与社会服务,承担宁波市中心城区街景整治项目等总投资额12亿元的技术服务。
宁波旅游会展产学研合作教育联盟:立足于高素质旅游会展人才培养和人力资源开发。参与市各级星级饭店的试评、初评、复评、复核、对标检查、酒店服务质量暗访检查等工作,参与市“十二五”餐饮发展规划及市“花级酒店”标准的评审工作,承办了宁波市高校旅游和会展专业学生技能大赛,并服务市、县、区行业技能大赛,举办了学术合作论坛、宁波旅游类大中专院校推介会,开展旅游会展科学研究与产品技术开发。
人才培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自各联盟成立以来,通过加强成员单位的合作,挖掘教育资源,校企联合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深化中、高等职业教育改革。
专业优势特色共育 商贸类专业构建实践现代服务业“公司制”人才培养模式,信息学院形成“校企合作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艺术学院实行以“工作室”制为核心的“111”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旅游学院实行订单式培养、顶岗实习、工学交替等人才培养模式。应用外语学院深化“1+X”(即外语+涉外岗位)核心职业能力人才培养模式。城市园林专业以培养卓越“园林技师”培养为目标,实施分类分层人才培养教学模式。
建立联盟专业教师与专家库 开展联盟成员单位教师互聘,企业专家进课堂、专业教师进企业等活动,实施人力资源共享制度。学校教师与企业专家联系交流机制,加快“双师型”教师建设。按照“聘任名师、培养骨干、专兼结合”的原则,共聘用企业兼职教师200多名。兼职教师与专任老师一起参与课程改革、教材开发、技术研发。还评选了优秀企业指导教师,并给予奖励。
课程建设与教材开发大力推进 开发校企共建课程217门。例如:会计专业的实务技术课程(核心课程)由校企双方共同开发,开展基于工作进程引领的项目化课程建设。已出版校企合作共同开发教材97本。《仓储服务与运作》等6本教材被列为宁波市特色教材。《面向中小型企业的网络构建方法与技术》等31门课程被列为宁波市智慧产业人才培养基地核心引导课程。
联盟加强合作,开展学生实习实训就业工作 目前,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达到199个,建立学生实习实训保障机制,帮助大学生实习、实训和创业。比如,旅游学院与企业进行深层次合作订单人才培养,实现了100%集中顶岗实习。举办了宁波市大中专毕业生供需洽谈会―旅游会展行业人才专场招聘会及“宁波旅游类大中专院校推介会”、外贸物流人才招聘会、校企合作顶岗实习招聘会暨外语类专场招聘会等各类招聘会。近年来,该校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7%以上,2014届毕业生就业率达98.3%,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质量受到社会认可。
学生职业素质大力提升 该校构建了“基本+提升”型的人才培养战略,推出多元、合理的人才培养标准,对学生开展技师型、复合型、创业创新型、国际化型、专升本型5大类提升目标培养,横向实施分类培养,以满足学生不同职业岗位发展的需求,纵向实施分层教学,以唤醒学生岗位发展的最大潜能。每位专业教师悉心研究行业发展趋势,与行业企业广泛交流、联系,为学生铺设真正适合的学习通道。企业兼职教师进校开展企业经营理念等主题论坛和“企业经理进讲堂”等活动,实现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有效融合。
做好中高职衔接,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 该校作为浙江省最早开展职业技术教育师资培训机构,开展了培训项目,该校还利用教学及科研优势,积极帮助中职学校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工作,同时在中职学校改造升级校内实训基地中,提出合理化的意见和建议。
探索共同体多赢机制
基于行业的产学研联盟共建共享组员平台,寻找最佳的契合点,使联盟发展成为涵盖学校改革、企业优势再造和政府决策创新等在内的利益共同体平台。
提升行业品质 学术交流合作频繁,举办了宁波旅游会展产学研合作论坛、以“立体绿化”为主题的城市园林高峰论坛、宁波国际物流业应对宏观经济变化的科技沙龙等学术交流会议。举办了第二届中欧旅游合作论坛。联盟还定期开展宣传、交流活动,研讨产学研合作的最新问题与对策,总结推广新经验新模式,学习掌握产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宁波智慧系统发展研究所、宁波在线检测技术研究所、宁波城市学院远见旅游规划研究所等研究机构相继成立。
企业优势再造 为成为人才培养共同体,校企双方合作共建非营利、不具备法人资格的虚拟学院,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组建了“滕头园林学院”“九龙国际物流学院”“宁波旅游学院”“视觉东方艺术学院”“鄞州会计学院”等虚拟学院。其中,2012年6月九龙国际物流学院成立之时,在浙江九龙国际物流有限公司工作的商贸学院毕业生已近100人,多人为公司业务骨干。景观生态环境学院与浙江滕头园林股份有限公司合作组建“滕头园林学院”,企业设立1000万元专项教育基金。该学院实行校企共建共管,实行半工半读、工学交替办学模式。
资源设施共享 2011年,物流管理专业获中央财政支持建设专业;2012年,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训基地、电子信息类专业实训基地获中央财政支持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电子信息类专业实训基地成为“浙江省高职高专示范性实训基地”。中央支持的专业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大大提升了学院和合作企业的办学和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实力。结合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建设项目,商贸学院投资20万元在九龙物流公司建立了九龙物流学院的专门实训实习场所条件。目前,校内实训基地中17个实训室,为宁波市IT产业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基地共享实训室。
建立网络公共服务平台 2012年9月12日,宁波市职业校企合作促进会成立大会暨校企合作公共服务平台在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开通。宁波校企通是校企深度合作的网络公共服务平台,体现区域型、公益性、综合性和共享性特点的校企合作网络公共服务平台。实现了政府、学校、行业、企业联动,深度推进校企合作,提高区域型校企合作的公共服务水平。
探索长效机制 在联盟运行过程中,逐步建立并完善联盟的管理体制、联盟运行的动力机制、盟友选择机制、组织协调机制、盟友退出机制、资源共享机制、利益分配机制、风险共担机制等工作机制,协调好利益相关者关系,保障联盟的高效运行。建立企业校企合作奖励机制,强化企业的职业教育责任。
参考文献
[1]潘菊素,章平,刘玲.探索基于产学研联盟的高职教育体制机制改革[J].中国高等教育,2012(10).
孵化基地的宗旨是:成就创业梦想,孵化明星企业。
孵化基地为电子商务创业者,特别是为茶行业电子商务中小企业的生成、培育和发展,提供低租金、零费率、一站式人性化服务的创业环境,建立电子商务中小企业生成发展机制;通过电子商务类企业的创业孵化,培育电子商务创业带头人,形成创业带动就业的良好机制,促进各业电子商务创业就业工作的开展;立足各产业集群,通过电子商务手段促进中小企业的"二次创业"和传统经济的转型。
电商创业孵化基地的功能分区
人才培养中心
通过联合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艾瑞学院、淘宝大学等,制定专业课件,面向大众开设总裁班、总监班、网店运营专才标准班,致力于培养精英人才。
模拟经营中心
专家辅导+骨干精英组建创业团队,进行实战演练,并提供实训场地、品牌产品、企业基金、人才认证等配套服务。
创业项目中心
通过理论培训和模拟实训,培养专业人才,组建创业团队,挖掘市场商机,搭建融资渠道。
品牌培育中心
定位企业商业模式,规划企业发展策略,培育企业品牌营销,打造星级示范企业。
行政服务中心
集工商、税务、金融、物流、知识产权、创业项目、产品研发于一体的一站式服务;
为学员建立电子商务终身制专属认证及个人档案查询管理。
电商创业孵化基地的核心优势
权威培训体系
雄厚师资力量:集合了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艾瑞学院、淘宝大学等专业教育机构;
量身定制课件:通过对国内外互联网与电子商务的长期研究,开设总裁班、总监班、网店运营专才标准班;
培养式教学模式:采用案例教学、情景模拟、分组指导、实战演练、智慧碰撞、师生互动、实地游学等全新授课方式;
孵化商界精英:通过理论培训+模拟实训,孵化高技能复合型人才。
全景实战设施
通过打造模拟经营实训室、自主创业工作室、产品研发室、品牌培育室等实战教学场地,加快孵化明星企业。
全面资源整合
集工商、税务、金融、物流、知识产权、创业项目、产品研发于一体,为创业团队提供一站式服务。
全新品牌塑造
为企业提供全新商业模式、定制营销方案、荣誉包装及品牌沉淀等星级企业式服务。
全效增值收益
为学员不定期举办高峰论坛、行业沙龙、联谊等活动,提供资源共享渠道;
为学员提供创业基金、税收优惠等扶持政策。
全科技能认证
为学员建立电子商务终身制专属认证及个人档案查询管理。
看了“电商创业孵化基地”的人还看了:
1.大学生电商创业基地
2.电子商务创业优惠政策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0-0201-02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教育与社会发展的结合必然越来越紧密[1]。如何推动教育理念,教学体系和体制改革,使得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能够贴近产业,是当代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在高等教育质量工程建设中,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是一项重要内容。
厦门理工学院环境工程系于2010年开始进行应用型环境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初步形成一套具体的、有一定特色的培养模式。通过拓宽工科学生的知识基础、拓展知识面,巩固提高了学生的知识基础;通过调整实践教学体系,理顺了课堂知识与实践的关系,提高了本科生的应用能力;通过科研项目、实验创新项目等形式的实践环节,达到了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的衔接与融合,从而达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这一系列培养模式的创新与探索符合了总书记2011年4月25日在庆祝清华大学百年大会的讲话精神,在“必须大力增强科学研究能力,必须大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等方面进行了初步尝试。
一、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定位
厦门理工学院作为一所市属本科院校,其办学定位于“开放式、应用型、地方性、国际化、亲产业”;培养定位于“构建以就业需求和素质养成为导向的实践性、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培养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和国际化视野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服务定位于“根植厦门、立足海西、面向全国”。厦门理工学院在本科生培养过程中,注重人才培养的“四种经历”,包括国外游学经历:通过学生互派互访、参加各类国外竞赛、世界名校游学、夏令营、假期赴美带薪实习、文化交流等多种途径,拓展学生国际化视野,近几年,已派300人次赴国外游学;此外,从2012年起,每年还将资助50名优秀学子赴国外高校交流学习。第二校园经历:2010年、2011年分别招收了300名、700名闽台合作“分段对接”办学项目的学生,赴台学习一年,并每年招收150名闽台合作“校校企”项目学生,赴台学习三个月;每年暑期另有约150名左右学生赴台短期游学;从2012年开始,每年资助400名学生赴国内高校交换学习一年。社会实践经历:包括与实习相结合的社会实践,以及以志愿者活动为主要形式的各类社会公益工作。创新创业经历:成立省内高校中首个“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秉承和贯彻学院办学目标,环境工程系的人才培养目标突出创新和实践能力。调整常规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从新生入学开始,就加强实践能力培养。优化了实验课程的安排顺序和体系,使得基础实验和专业实验能够有机融合。通过导师制等环节,形成了学生理论学习、实践操作和教师指导的密切结合。根据学院的四种经历要求,有计划和组织地开展包括2+2、1+1形式的国内外联合培养模式,国内高校交换学习,与地方政府合作的社会实践活动及广泛开展创新创业项目等活动,最终实现环境工程专业“宽基础、重应用、亲产业、树特色”的办学目标。
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实施情况
1.前置部分专业实践课程,培养学生动手兴趣。将基础化学实验课程,作为与高中化学衔接的部分,提前至大学一年级的第一学期。使得新生一入学就可以接触到实践课程,培养实验兴趣。由于面向全国招生,学生高中所获得的培养情况有所不同,针对部分动手能力弱的学生,教师会通过课堂强化,课后补充的方式提高其实验技能。
2.建设初级—中级—高级—工程应用实践”“四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针对环境工程专业的特点,充分考虑到专业与化学、生物的关联,在考虑到工程应用的基础上,将实践教学进行了优化。在初级、中级实验中,主要接触的是化学、化工和环境工程类的基础实验操作。包括了部分无机化学、有机 化学、物理化学及环境工程的实验内容;在高级实验中,融合了分析化学、环境监测及部分高级实验仪器的使用;在工程应用中,则通过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综合运用各种分析、检测手段,根据实际工程设计实验过程[2]。
3.积极开展创新性实验、学科竞赛等活动。举办或承办各类学科竞赛,开展创新性实验,专业竞赛等。以活动为载体,加深专业理论教育,固化理论成果。学生通过参加挑战杯、专业竞赛等活动,感受到理论教学知识点的应用,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结合导师制,开展科研活动。厦门理工学院自2009年起在全院施行导师制,环境工程系抓住导师制契机,结合自身情况,将学生导师同时转变为科研导师。由导师指导学生开展科研活动,让学生了解专业特色和专业的进展。同时科研活动也与学生本科毕业论文结合,提高了本科毕业论文的水平。
5.响应学院号召,推荐部分优秀学生参与创业活动。环境工程专业一般与大型环境工程的实践相关,但在某些方面也可从小处着手。近两年环境工程本科生先后研发了“甲醛测试盒”、“甲醛处理器”、“家用净水器”及“地沟油检测试剂盒”等“小”产品,尝试销售,取得了一定成绩。
6.加强社会活动,提升道德水平。在开展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增强实践能力的同时,必须注重思政教育。一个合格的人才,首先应该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本科教学体系中,思政课程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因此,实验区加强了社会活动,让学生在社会活动中接触社会,形成完整的世界观[3]。社会活动不仅仅是学院自身的任务,它是一个社会各部门、企事业单位一起完成的过程[4]。实验区开展的社会活动一般以环境为论题,以厦门市环境科学学会为联合单位,通过社区、企业的支持开展大范围的环境宣传活动,起到良好效果。“绿色杯环保创新设计与制作竞赛”、“低碳,我们在行动”、“绿色淘宝”、“今天您环保了吗”、“绿色栽进我心中”、“绿色家园、你我共建”、“一园一世界、你我共环保”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主题团日活动,极大地培育了学生的专业兴趣,锻炼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开拓创新能力。
7.环境工程专业实践型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建设。如图1所示,环境工程实践型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的建设最终由环境工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和保障体系两大部分构成。
环境工程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包括以下四个部分的建设内容:实践型人才培养导向的培养大纲与评估体系。实验区以实践型人才的培养为导向,建立科学、完善的人才培养大纲和评估体系;实践型人才培养导向的教学课程体系。实验区以实践型人才的培养为导向,设置模块的理论课程和实践环节(主要包括改良后的实践教学体系,生产实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论文等);实践型人才培养导向的研究项目群[5]:实验区以实践型人才的培养为导向,建设工程应用类主题的项目群,为学生提供主动实践平台。其涵盖了创新、创业实践,导师制下科研项目等;实践型人才培养导向的开放式培养机制。建设一批企业创新实践基地和国内外高校合作培养网络,扩大学生的视野。
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区的保障体系用来保障实验区的顺利实施和运行。在建设过程中,实验区重视保障体系的建设。包括:创新人才培养专家委员会。设置由高级职称担任主任的专家委员会,用来指导创新实验区的建设。包括理论体系和实践过程的指导,可以有效提高实验区的建设效率。同时专家委员会通过定期会议的形式检讨实验区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法或方案,保障项目顺利进行。师资队伍激励机制。在实验区建设过程中,提高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必要的。实验区的建设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课程体系或内容的改革,教师的激励和引导是项目顺利进行的保障,因此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是十分必要的。创建环境工程实践工程班。在实验区内抽调有实践意愿的本科生,组成实践工程班,在教学上尽量安排他们参与企业实践工作,通过考量学生的实践水平提升,评估教学改革的效果。校企合作,产学研一体化培养体制。与企业一同研讨培养方案,确认教学课程体系,联合进行实践教学。产学研一体化的培养体系是实验区顺利进行基础。实践人才培养激励机制。实践人才培养激励机制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人才培养模式和手段的评价和激励;一个是获得培养并形成良好效果的学生的激励。它是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一个反馈机制,有效提高各方面的参与深度与广度。
三、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实施效果
实验区实施以来,收到了一系列效果。仅2008级本科生就获得个人荣誉94人次,其中国家奖学金7人次,校级优秀学生奖学金57人次、优秀学生干部8人次等。同时获得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非专业组国家特等奖,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国家二等奖等荣誉。海报作品《保护环境》在“厦门高校环保宣传海报联合巡展”中获一等奖。总之,作为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创新实验区承担了先行先试的任务。优化专业中各环节的层次、类型结构,通过教学体系、教学理论、教学方法的变革,扩大实践课程的比例,加强应用型教学体系建设等方式,都可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有所成就。另外,更重要的是作为地方高校如何把握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与地方产业对接,也是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孙玉婷,运用企业人才经营理念构筑高校创业人才培养模式[J].科技创新导报,2012,(7):246.
[2]胡秋芳,浅谈探究式教学模式在技校冶金专业教学中的应用[J].职业,2012,(2):32.
省移民局襄阳会议后,我区按照常规培训和开展三峡库区群众“人手一技”活动相结合的工作思路,广泛宣传发动,精心制定培训计划,扎实开展移民就业培训,全年共举办移民“人手一技”培训班6期、培训移民512人次,超额完成了省局下达我区400人的计划任务。通过培训,100%的学员都取得了初级职业资格证,就业率达到了80%以上。
1、创业培训1期,时间90天,培训56人。培训对象主要是已经创业成功的移民和有创业意愿的移民。由区劳动就业训练中心负责培训,通过培训,原已经创业成功的移民大都准备扩大规模或开创新的项目;有创业意愿的移民大都选定了创业方向,拟定了创业计划,为我区移民创业带动就业起到了很好的引路作用。
2、就业技能培训3期,培训256人。其中:食品加工专业106人,培训3个月;服装加工专业50人,培训2个月;园林绿化专业100人,培训1个月。食品、服装加工由区劳动就业训练中心负责培训,这批人员属定向培训,培训合格后直接安排到天宇食品有限公司(106人)和星宇服装有限公司乐天溪分公司(50人)工作,就业率达100%。园林绿化专业(100人)由萧氏茶叶技能培训学校负责培训,通过培训已安排70人到三峡坝区绿源公司工作,就业率达70%。
3、岗位技能培训2期,时间2个月,培训200人。其中:餐饮服务专业130人,培训期限1个月,经过培训大部分人回到了原餐饮企业或到新的餐饮企业工作,就业率达70%。;计算机专业70人,培训期限1个月,该班主要是为库区各村(社区)、镇直单位培训电子政务操作人员,培训内容是计算机基本知识和电子政务,经过培训全部上岗,就业率100%。计算机和餐饮服务均由区劳动就业训练中心负责培训。
(二)、认真抓好职业教育,以促进移民高质量和快速稳定就业
为促进更多的移民子女稳定和快速就业,积极宣传动员和引导更多的移民子女接受职业教育,积极配合教育和相关职业教育院校搞好高职、中职教育招生协调和移民子女身份审核工作。2013年完成职业教育招生和审核118人。
1、高等职教育招生16人。配合三峡职业学院医学院、电力学院、机电学院、旅游学院等本地院校招收高职高专移民学生16人。涉及护理、医学、电力、旅游、机电等市场需求旺盛易就业的专业。
2、中等职业教育招生90人。配合三峡职业学院医学院、电力学院、机电学院、旅游学院,土门职业高中、华强职业学校等本地院校招收中等职业教育移民学生90人。涉及护理、电力、旅游、机电、电工、汽车维修等市场需求旺盛易就业的多个专业。
3、专门为武汉仪表电子学校招生12人。根据省市相关文件精神,各级领导重视,层层分解任务,落实专班,在本年度招生接近尾声时,积极出主意想办法为武汉仪表电子学校招生,在5个乡镇7所中学发放招生简章200多份,意向招生30多人,落实招收移民学生12人。这部分学生属定向招生,毕业后可直接在学校所在地的国家级高新区武汉光谷多家大型知名企业就业。
二、主要做法及工作体会
1、网络建设是保障。我区党委、政府十分重视移民培训就业工作,早在2003年就建立了区移民就业培训中心、乡镇移民就业培训服务站、移民村就业培训服务点的三级网络,使之层层有领导分管,有专人主抓,为移民培训就业提供了组织保证。为确保“人手一技”培训工作和职业教育工作的正常开展,我区以区移民就业培训服务中心为依托,重新调配了得力的工作人员,专门从事移民培训就业工作。职业教育,省市区下文件,订计划,各级领导亲自督办。我区“人手一技”培训活动和职业教育之所以在短期内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主要得益于长期以来有一个良好的移民培训就业平台。
2、顺应民意是基础。襄阳会议后我们层层召开专题会议,充分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广泛宣传“人手一技”培训活动的重要意义和优惠政策,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关注移民培训的浓厚氛围。充分调动了库区广大人民群众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在重点移民村、移民小区、移民就业重点企业,发放并收回移民培训意愿调查表3000多份,对移民渴求希望掌握的专业技能、培训时间、方式、方法等进行了详细的调查,然后根据移民意愿选择培训专业,制定培训计划,调动了移民群众学技术、学技能的热情,为“人手一技”活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专业选择是前提。技能培训的专业选择事关培训质量的高低,所选专业即要尊重培训对象意愿,又要符合市场需求。按照省移民局的相关文件要求和分配到我区“人手一技”的培训任务,我们在充分征求移民培训意愿的基础上,根据市场需求,精心选择确定了创业培训、食品加工、服装缝纫、餐饮服务、园林绿化、计算机等6个专业。这些专业既是市场所需,也是移民所愿,培训后即可就业或增加移民的收入,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培训机构选择是关键。根据所确定的专业,我们在全区有资质的培训机构中选择了两家有实力的培训机构承担“人手一技”培训任务,其中茶叶加工和园林绿化由萧氏茶叶技能培训学校负责,其余专业由区劳动就业训练中心负责。萧氏茶叶集团公司是我区农业龙头企业,有着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和培训设施,区劳动就业训练中心有着多年的培训经验,在这两家培训机构的精心组织和移民就业培训服务中心对培训过程全程跟踪监督下,确保了培训质量,达到了培训效果。
5、校企结合是方向。在这次“人手一技”培训活动中,我们尝试了校企结合的培训方式,这次培训的6个班中有三个班是采取的校企结合方式办班(食品加工、服装缝纫、园林绿化),把培训班办到企业,移民边学理论边实习,结业后直接上岗,就业率高,收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深受广大学员和企业的欢迎。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
1、下达培训经费计划滞后。培训资金计划往往是跨年度下达,且下达数与申报数有不尽一致。培训机构都是企业化运作模式,需要提前垫付大量资金开展工作,培训结束补助资金不能及时结账,使培训机构资金压力很大。建议每年培训资金计划在上年底申报,当年第一季度下达,以便更好地搞好培训就业工作。
2、培训经费不足。培训补助标准与实际培训需求差距大,特别是一些特殊的技能,如电子、机械操作、修配等差距更大。在实际培训中培训机构往往通过缩短培训时间来降低成本,严重影响了培训质量。另外移民培训一直没有安排工作经费,这造成培训人数越多,机层移民部门、人社部门贴补的资金越多。建议三峡办、省市移民局协商财政部门捆绑整合各渠道的培训资金,使其发挥更好的效益,并适当安排移民培训工作经费。
3、三峡后续移民培训范围要尽快明确。三峡后续工作教育培训规划确定的范围是:三峡移民及生态屏障区相关转移人口,按此规划三峡移民培训范围应适当扩大。建议技能培训扩大到三峡移民涉及村所有人员。
四、2014年移民培训工作的初步设想
2014年,在巩固人手一技”培训成果和抓好移民常规培训的基础上,重点抓好三峡后续工作移民培训项目的实施,继续抓好职业教育,使我区培训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
一、导游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导游个人素质问题
1、导游讲解中反映出的导游知识素质问题。导游讲解的主要问题表现在:导游讲解太少或根本不讲的哑巴导游;导游光讲神神鬼鬼的传说神化,对景点的文化价值、历史价值、科学价值缺乏了解;导游讲解信口开河或闹笑话,缺乏基本的知识;导游语言千人一面,刻板背诵导游词。
2、导游服务中反映出的导游职业素质问题。游客投诉较多的导游接团中的漏接、迟接,反映出应变能力、预测计划安排不足等职业技能不过关,另外也反映出职业责任感不强。游客投诉较多的擅自更改线路、增加购物点的问题,甚至有的导游对不购物或购物少的游客“给脸色”、“说冷话”等,一定程度上反映导游个人素质和职业道德的低下。有些游客投诉中的导游协调处理不积极或失当,导致游客和供应方在出现矛盾时加剧冲突,最后引起双方较大损失。这样的案例反映出导游的服务工作责任感差或者工作技能低。
3、导游与游客交往中反映出的导游个人综合素质问题。导游与游客交往缺乏沟通技巧,或经济目的唯一,沟通品位低下,以至于社会上对导游存在“油、精、奸”等看法,这与导游的专业技术水平低,个人综合素质较低有关。
(二)旅游管理问题集中体现在导游服务过程中
1、组团社与地接社团款纠纷。团款纠纷是导致较大旅游投诉案例的重要原因之一,出现这样的问题首先受到游客责难的就是导游,如果导游处理稍有不当,自己就会成为投诉对象之一,成为两家旅行社纠纷的“陪葬品”。
2、游客与旅行社旅游合同纠纷。尽管国家旅游局和各省旅游局都分别推出了旅游合同范本,并要求旅行社必须与游客签订旅游合同,但还是有一些旅行社不与游客签订合同或者在合同条款上设置“陷阱”,游客受骗的同时,处于一线服务地位的导游被作为旅行社的代表,必然首先受到游客责难。还有的是尽管签订了规范的旅游合同,但在履行合同过程中没有充分依照法律程序而带来的纠纷,导游作为履行旅游合同的一分子遭到投诉。
3、旅游旺季供给短缺造成接待标准降低。这是旅游旺季最多见的投诉,多出现在旅游旺季的热点地区,超过旅游舒适容量带来游客体验水平降低,导游无力回天,很容易成为供给方的替罪羊。
(三)导游管理体制问题
1、导游职业定位问题。刘辛田(2005)的研究表明,按照我国目前的职业分类体系,导游职业不属于专业技术人员类别,属于旅游及公共游览场所服务人员小类,归于饭店、旅游及健身娱乐场所服务人员中类。因为不属于专业技术人员,所以导游没有专业技术职称。国家旅游局的《导游人员等级评定制度》多年没有有效实施,况且导游员职称也并没有进入我的职称序列,没有切实与职称评定的初、中、高级建立对应关系,只是旅游企业内部的名号而已,甚至在一些旅游企业中也得不到相应的报酬福利。
当前的这种导游职业定位直接或间接导致了导游职业的社会地位低,高素质旅游人才不愿进入;导游资格考试的门槛较低(仅为高中毕业),大量社会人员非理性涌入,掀起报考热潮,考到资格证后,临时性赚钱的多,认真对待工作的少;从业导游职业前景差,许多人仅仅是趁年轻考个导游证挣钱,有机会就改行,很少有人打算把导游作为长期职业认真做,因而导游钻研业务、研究旅游文化的少,一心只要提高收入,这是制度造成的导游素质问题。
2、导游隶属问题。导游的隶属问题不光涉及导游自身的身份,而且直接涉及导游的监督、日常管理,间接影响导游的培训、奖惩晋级和福利待遇等一系列问题。因为我国的旅游市场管理不允许导游人员私自组团带团,并将之视为“野导”打击惩处,所以目前我国的导游员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由职业者”,导游的隶属关系主要在旅行社和导游服务公司。其中,属于旅行社的导游又分两种:一种是旅行社的正式员工,各种关系都在社里,从社里领工资,除导游工作外还可能兼做内勤等其他工作,这类导游福利待遇有保障,学习培训和日常管理都正规,导游工作能力和经验都比较丰富,相对素质较高,绝大多数高级导游都属这一类:另一种是旅行社的“挂靠”导游,各种关系都不在社里,只将导游资格证押在社里,有团时以社里导游的名义带团,无团时自便,这种导游是兼职,有工作或是学生,做导游的目的是出于爱好、专业实习、第二收入等目的,因无规范的培训学习管理,这类导游相对业务和经验较差,工作责任心和导游技巧较低,以初级导游为多,旅行社也多将其作为旺季导游人手不够时的补充,实际上越是旺季越需要经验丰富素质较高的导游,这种挂靠导游往往难以应对。
导游服务公司是为大量社会导游提供中介服务的机构。但实际上,导服公司问题很多,最典型的是导游人员反映其光收管理费不介绍带团机会,更不提供学习培训;而旅行社因其介绍的导游素质太低无法用,宁愿自己找。政府执法人员进行的旅游市场执法检查发现,导服公司的许多导游因无带团机会,要么自己想办法组团带,成为“野导”;要么不再交费,不参加年检,沦为“黑导”。
3、导游薪酬问题。南开大学国际商学院旅游学系本科生科研创新小组(2003)的研究表明,在现行狭义的导游人员报酬机制中,导游的收入结构不合理,导游没有或少有工资,却反而要付给旅行社“人头费”等费用;导游以回扣为主要收入来源,而回扣收入又是不合法的。这样的收入结构事实上鼓励了导游导购,是造成导游服务问题的直接原因。导游薪酬机制直接导致了从业导游工作中价值取向的偏离,阻碍了导游队伍的素质提高和导游队伍的稳定性、职业道德建设等方方面面。
4、导游奖惩晋级问题。导游的奖惩是对导游监督管理的手段。目前的IC卡制度对于违规导游扣分,扣分超过十分的直接吊销资格证的规定,对于导游的监管起到了作用。但IC卡执法检查的比例较低(全国平均20%多),对绝大多数导游,尤其是较偏远景区约束力差。导游员等级制度一直没有切实实施,晋级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导游的社会声誉和从业前景,阻碍了导游队伍素质的提高。
二、导游服务质量问题的视角转换
(一)从管理者视角转向游客体验视角。从旅游管理者角度,目前对导游服务质量的监控有两个主要渠道:一是政府管理部门的旅游执法人员的监控,主要是IC卡计分监督;另一个是游客投诉及处理。这两个渠道反映的问题就是我国目前导游管理中最主要和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但是,从管理者角度对导游进行的执法监督和投诉处理并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导游的服务质量。因为执法监督主要针对导游违规行为或“黑导”等市场问题,不直接针对导游服务质量;游客投诉也大多是游客在涉及较大经济纠纷时的一种选择,游客目的多是为获得经济赔偿,不能反映导游服务质量,游客不投诉并不等于对导游的服务满意。所以,要深入全面地分析导游服务质量,不能单单从旅游管理者的角度,应该更多地从游客体验角度,甚至可以说,导游服务质量根本性的提高,首先是分析研究视角的转变,从旅游管理者的视角彻底转变到游客体验视角。从游客体验入手深入发掘导游服务问题的根源,再从管理体制改革着手来提高服务质量,这是本文提出的从根本上研究解决我国导游服务质量问题的基本思路。
依照这一思路,针对上文导游服务的三方面主要问题,本文提倡导游服务质量问题改善应该基于游客体验,从游客的需要和满意出发,改革现有的导游管理和培训体制。
(二)从导游管理和培训两方面着手提高导游服务质量。游客需要的导游是知识广博、自身素质高、工作能力强的导游,更需要的是有着积极正确的工作态度和责任心的导游。前者要求导游培训练内功,工作中继续不断学习;后者要求改革管理体制为导游人员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和职业前景。因此,从游客需要和满意出发,导游的在岗学习和培训问题既是培训制度建立和完善的问题,也是导游管理体制改革的问题。
导游学习培训体制是导游管理的一部分,也是提高导游服务质量的核心。导游管理体制改革的成功与否,根本上是看能否使在岗导游得到有效的培训,切实提高服务质量。而在岗导游的学习培训能否落到实处,关键在于建立合理的导游管理制度,使导游自身激发出不断学习提高的内在积极性。
三、改革导游管理体制,为导游培训建立良好的职业环境
我国目前的在岗导游学习培训问题,很大程度上根源在于导游的职业管理体制不完善,导致导游人员素质和服务质量提升难以取得根本性突破。当前,改革导游管理体制主要解决选拔机制和薪酬体制问题。
(一)选拔优秀人才进入导游队伍。导游人才选拔的第一关注重个人素质和知识,为导游队伍整体的高素质奠定了基础。
1、建议提高导游资格考试门槛。导游资格考试作为导游职业的准入证,因其门槛低,吸引了大量社会人员,多次掀起报考高峰。但低门槛直接造成当前的导游人员素质降低,影响导游职业声誉,因此建议各省在实际分析本地导游工作量基础上,科学计算导游需求数量,有计划的提高导游资格考试的门槛,建议达到大专以上水平,并逐步优化人才学历结构,对现有的低学历的导游要限期参加旅游院校的学习培训,提高学历水平。
2、用好旅游院校培养的旅游专业人才。2008年我国有旅游大中专院校1,775所,旅游专业教师37,737人,在校生84.5万人,投资巨大的旅游院校培养的旅游人才具有旅游知识技能全面,个人素养较好的特点,旅游行业应充分用好这些人才。可以借鉴师范生取得教师资格的方法,鼓励这些旅游专业人才以评代考取得导游证,走上导游岗位。
3、聘请民间导游和专家型导游。旅游是文化行业,需要具有文化科技专业知识的专家,引导游客理解文化,提高导游讲解层次。高等院校、文化科研院所的文化、历史、旅游、建筑、生物、科技专家都可以聘请为专家型导游,这样的导游学养深厚、见识广博,对游客来说是一次难得的与高层次人才交往的机会,会留下深刻的体验。还有一些有特殊身份或经历,或者和某一旅游景点、旅游目的地有特殊关系的人,都可以聘请为民间导游,对游客来说,与他们的交往能更深刻地理解旅游地文化,得到更好的旅游体验。
(二)导游薪酬合理化问题是提高导游职业声誉的重点
1、旅行社给优秀导游的薪金和福利。曾经有许多文章呼吁给导游固定的薪金,以减少导游对回扣、小费的追求,但实际中执行的并不理想。例如,海南省就曾规定,旅行社给导游的固定薪金不得低于300元/月,但实际很难推行。的确,作为自由职业的导游,让旅行社给付固定薪金,旅行社的确很难接受。但是,让旅行社付给经常为其带团,并且业绩优秀的导游固定薪金和相当于社内专职导游的福利待遇,旅行社并不会过于为难,这还可以作为旅行社留住优秀导游的奖励方法。
2、导游管理部门对导游的各种工作奖励。旅游局、导游服务公司、旅行社等导游管理部门对导游实行范围较大的工作奖励,并将其作为导游常规收入的重要部分,这种奖励不仅是薪酬,而且起到激励导游主动积极提高服务水平的作用。厦门市完善导游福利保障,导游服务公司为注册满两年的社会导游员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
3、回扣严格杜绝、佣金透明管理、小费逐步提倡。回扣、佣金、小费是三个不同的概念。回扣来自旅游商品的超高标价,是有害于旅游业长期发展的不正当收入,我国导游管理条例明确规定,导游不得收受回扣;佣金是旅游产品链中的相关企业付给旅行社的中介费,是旅行社业务成熟时的主要收入来源,这部分收入理应由旅行社管理,不应算导游收入;小费是消费者对服务人员工作优秀的一种自愿奖励,导游凭借杰出的工作表现,赢得游客的好评,在游客自愿的前提下,导游可以小费。而且游客自愿给付的小费可以激励导游工作积极性,是西方消费者流行的做法。但我国消费者目前还没有广泛养成给服务人员小费的习惯,但随着国际化意识的增强,我们应该逐步提倡小费的做法。
4、用好IC卡,重视游客体验,切实对导游服务质量进行监管。2002年实行的导游IC卡管理制度,是对导游服务进行监管,进行导游日常管理的有效方法,但是这一制度并未切实实施。主要问题有,由于设备、人员的原因,IC卡执法检查比例较低,全国平均只有20%左右,有的省市甚至没有执行;检查流于违规行为,但无法评价服务质量,也就是说执法部门眼中的“合格”导游仅是不违规的导游,与游客体验中的合格导游服务还有差距;处罚相对轻、处罚范围小,例如即使在执法检查较好的陕西,2005年的导游执法检查中,被处罚扣分的只占检查人数的2.4%。这些问题有的是管理部门执法不严的问题,但更多的是没有充分发挥IC卡监管的作用,监管内容和项目不详细,没有切实从游客体验角度出发,制定详细的服务质量监管条目,没有充分重视游客对导游服务质量的评价,这些问题都是在IC卡制度完善过程中应该研究考虑的。
四、学习型导游职业管理制度的逐步形成
将在岗导游的学习培训制度化、经常化,成为职业规划的一部分。导游业内管理注重服务技能、职业道德和终身学习的激励,建立学习型导游职业管理制度。主要方法是导游等级制度、较大覆盖率的先进奖励和多途径的学习奖励制度、对导游的内部积分奖励等。
(一)注重服务技能和职业道德的学习培训。一旦通过资格考试,取得导游从业资格,各级导游管理部门就应该重视导游的服务技能和职业道德的学习培训。其中,树立榜样、模范,表彰一批服务技能优秀、职业道德高尚的优秀导游,并定期举办传艺正德的学习讲座。大范围表彰导游技能创新和职业道德表率,在整个行业多树模范,营造学习氛围。
(二)运用多种奖励激励方法,激励导游终身学习的积极性。在导游行业设立多种奖励,奖励可以涉及导游知识、服务技能、道德素养等方面,可以由导游互评、游客评议、旅游企业和导游管理部门评议等多种渠道,获奖面可以广至从业导游数量的50%左右都可获得不同奖项,以增强激励效力。奖励方式以物质和精神奖励结合,尤其可以奖励导游普遍关注的福利待遇,如增加薪金、增加住房公积金及养老保险的缴付比例、公费学习进修,让自由职业的优秀导游可以享受到稳定职业的待遇,这有利于激励导游提高业务水平,也有利于导游行业优秀导游队伍的稳定。
(三)对导游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社会上流行对导游职业的看法,认为导游是“青春饭”,导游队伍内也存在这样的认识,导致导游工作中短视的看法,学习知识、提高服务水平的学习氛围差,争先进、当模范的争优意识差,人员流动性大。要提高导游整体服务水平就要通过对导游的职业生涯规划,树立长期的从业愿望和提高职业的满意程度。当前,最紧迫的就是建立导游等级评定制度,先建立初级导游、中级导游、高级导游、特级导游的职业发展途径,让有志于导游工作的人有长期的发展目标。
五、根据导游工作特点,创新学习培训方法途径
我国旅游市场发展日新月异,旅游产品推陈出新,游客旅游消费需求和行为不断变化,导游只有不断学习,才能满足游客的服务要求。导游工作的特点是紧密结合旅游发展实践,在景点学,从服务企业中学,从与游客交往中学。因此,对于在岗导游的学习和培训不能局限于传统的培训和考核,应该结合导游工作实际积极创新学习培训方法途径,才能满足导游学习的需要。
(一)结合大型旅游活动,进行专门的导游培训。近年来,各地市大型节事活动精彩纷呈,例如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国家旅游局每年也开展主题宣传。充分利用这些大型活动,进行导游员专题培训,例如“2009生态环境旅游年”,可以开展导游员的生态环境专题培训,适应主题旅游活动的要求。在大型活动策划中,要包括导游人员培训的内容,为这些大型活动服务的导游人员必须接受专门学习培训才能上岗。
(二)积极开展网上培训,统筹推进导游全员培训。自2007年起,南京市旅游局开通导游员网上课堂,推出20期网上课件,内容涉及奥运专题、南京解放60年回顾、江苏世界遗产解读、明城墙、六朝石刻等。杭州市旅委在导游年审培训中做到“网络化、菜单式、以人为本和名师授课”,开发了10个专题网络视频,内容涵盖全市导游业主要工作和历史文化知识。
(三)建立旅游企业与导游互动的学习机制,积极促进导游在工作中学习提高。旅游企业应成为导游学习培训的主阵地,鼓励导游到旅游企业中学习,鼓励旅游企业将自己的服务特色,将旅游景点最新的旅游信息提供给导游,积极促进导游员在工作中自主学习。这种旅游企业与导游员互动的学习,应该建立机制,纳入导游培训管理中。烟台以海滨旅游区、蓬莱阁景区、长岛景区为基地,培育讲解开埠文化、仙道文化的专业性导游,以张裕酒文化博物馆、国际葡萄酒城之窗为基地,培养研究葡萄酒专业知识、应用文化、衍生文化的专业型导游。烟台有15个各具特色的高尔夫球场,积极联络旅行社,培训了解高尔夫文化、打球及比赛规则的专业型导游。
(四)实施名师名导工程,开展导游争优培优,宣传良好的职业形象。武汉2008年成功举办“武汉快乐导游大奖赛”,探索赛训结合、以赛代训、以赛促训的培训新模式,选拔出一批优秀导游,展现了导游的智慧、才艺、品质、毅力和职业操守。黄山市鼓励优秀导游在岗进修,对取得硕士学位的财政补助1万元,取得博士学位的补助3万元。
(五)推动岗位技能训练和经验交流,加强优秀导游团队建设。多种形式搭建导游同业互学互促平台,例如建立导游员经验交流的文字媒体平台,导游工作简报、刊物、专栏等。上海在2009年的“青年导游员大赛”中,注重了导游员同业的交流和互学提高,在初赛环节采用半开放形式,复赛中同一语种选手在同一辆车上,互相观摩学习取长补短;还将精彩的导游词汇编成册,供大家学习交流,使选手在比赛中获得了难得的互相学习的机会。
经验交流、互学互促,有利于形成优秀的导游团队,导游团队建设又会促进优秀导游员的培养。上海春秋国旅汇聚众多优秀导游员,在多次职业技能比赛中得奖,与公司注重导游团队建设分不开。公司多次请上海知名高校教师,组织参赛导游的强化培训,甚至还专门请形象设计公司,对参赛导游从外形、举止、仪态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包装,带出一支形象好、技能强、素质佳的导游人员队伍。
主要参考文献:
[1]陶汉军.导游服务学概论[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3.
[2]刘辛田.我国导游管理实践中的关键——职业定位和薪金制度[J].宜宾学院学报,2005.3.
[3]南开大学国际商学院旅游学系本科生科研创新小组.对建立合理的导游人员职业机制问题的探讨[J].旅游学刊,2003.6.
[4]伍延基.导游人员资格认定的另一种途径[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5.3.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0C-0101-03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2013年9月、10月,在访问哈萨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亚时,分别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构想。强调,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关键是互联互通。他表示,要以交通基础设施为突破,实现亚洲互联互通的早期收获,优先部署中国同邻国的铁路、公路项目。“一带一路”建设作为一项宏大系统工程,基础设施优先“走出去”,特别是在世界处于领先水平的中国高铁成了先行军,这无疑为我国铁路院校装上了发展新“引擎”。中国高铁“走出去”有利于促进“一带一路”的互联互通。
中国高铁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但是,中国高铁“走出去”,仅靠硬件是不够的,人才支撑始终是关键。业内人士指出,想要让中国高铁赢得世界的认可,并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互联互通做出贡献,最根本的还是要靠铁路装备方面过硬的技术和丰富的运营经验。
然而,“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沿线各省大多是经济比较落后的西部地区,缺乏高端人才,这正是长期以来制约西部开发并将影响“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巨大瓶颈。在这样的背景下,铁路院校也由此迎来新的挑战和发展契机。那么如何培养高铁国际化人才呢?铁路院校教育教学工作应紧紧围绕国家战略,深刻领会“一带一路”建设思想的内涵,扎实基础,加强实践,注重就业,兼顾发展,培养适应社会发展与用人单位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一、“一带一路”建设下高铁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一带一路”所经国家众多,空间辽阔,地理、民族、历史、文化、宗教、政治差异极大,因此在实施、推进这一战略时,需要知己知彼,而不是盲目走出去。“一带一路”建设的全面铺开,对我国铁路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要求,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高铁人才的国际视野;二是过硬的职业操作能力和精湛的技术;三是人格健全,高效的涉外沟通能力与认知能力;四是学习创新能力。因此,为了更好地切实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铁路院校高铁人才的培养目标应定为:培养出一批既具有学科专业技术能力,又熟悉“一带一路”沿线及周边国家社会文化,符合“一带一路”建设需要的、知行合一的高端复合型人才。
二、“一带一路”建设下高铁人才培养的新发展
为使高铁人才更好地适应“一带一路”建设推进,笔者试图立足“一带一路”建设倒逼区域开放发展而产生的对人才资源的新需求,分析战略性人才培养的对策和特点。首先以培养理念创新为引领,对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适时发展,重新梳理确立铁路人才全方位的软能力框架,开发以“软实力”培育为导向的课程与素质拓展模块。其次是人才培养方式的变革。下面结合“一带一路”建设下高铁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从课程体系设置、教学资源整合、培养方式等方面探究铁路院校高铁人才培养的新发展。
(一)课程体系创新,专业建设体现适需性、动态发展,注重素质拓展教育和移动课堂。铁路院校铁路专业教学改革应以学生个人特质为基础,结合“一带一路”建设的人才需求,设计相应的培养计划,调整对应的课程及教材,在加强应用实操能力训练的同时,注重素质拓展教育和移动课堂与行动学习。
以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铁道通信信号专业三年制课程设置及学时学分分配情况为例,该专业总学分为144.0,其中专业基本素质课学分为57.0,专业主干课学分为77.5,专业拓展课学分为9.5;总学时2546,其中实践学时1324。专业基本素质课有思想政治理论课、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安全教育、体育与健康、艺术教育、计算机文化基础、公共英语、高等数学、公益劳动、军事训练;公选课有应用文写作、公关礼仪、铁道概论;专业主干课有铁路信号基础设备维护、铁路车站自动控制系统维护、铁路信号设计与施工、铁路区间自动控制系统维护、列车运行控制系统维护、专业综合技能培训、毕业见习、信号综合实践、顶岗实习等;专业拓展课有铁路信号中的通信技术应用、信号规章与业务管理、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电工技能操作实训、专业外语。总体来看,专业建设结构合理,体现出够用、实用原则,注重学生的实操应用能力,凸显职业教育的特点。
但是,该学校课程设置也存在一些不足,未能体现出“一带一路”建设下对人才培养的新发展。为使高铁人才更好地适应“一带一路”建设推进,专业建设还应体现适需性,动态发展,注重素质拓展教育和移动课堂。笔者对照该专业的课程设置得知,目前还没有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小语种选修课等,专业建设没有体现出适需性和动态发展,以及毕业生将来就业工作环境需要的职业素质。学校在保证专业主干课模块学时学分的基础上,可以考虑从专业基本素质课、专业拓展课模块里面分一些学时、学分用于素质拓展课上,比如减少英语的学时,增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及小语种,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抗挫折弹性及社会适应能力,以及高效的跨文化沟通能力与认知能力等,进而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特质;同时,开设“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商务礼仪等个人修养塑造模块,供有意愿服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同学选修。有条件的话可以考虑增加移动课堂与行动学习模块,在学生实训或顶岗实习期间增加海外游学项目,在开阔学生的国际视野、丰富学生的人生阅历的同时,增强学生对“一带一路”周边国家社会人文、风土人情的认知。
(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凸显校企政合作,把“以岗导学、多元合作”作为开展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切入点。即把“以岗导学、多元合作”作为开展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切入点,融入人才培养工作中,主动与企业开展校企合作,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建立“专业认知―课程实训―岗位实践―考证训练―顶岗实习与毕业设计”的实践教学体系,突出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建立校企多元合作办学机制,学校与企业合作,实训基地建设注重功能化和一体化,成立产学合作促进会、轨道交通工程职业教育集团,组建专业建设委员会,开展校企人员互聘互兼工作,建立起政、产、学深度融合的战略联盟,企业的实际项目直接走进学校,实践性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有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对毕业生进行跟踪服务,邀请企业对人才质量进行评价,依据人才调研报告制订、修改和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调整教学计划。推行以订单培养、顶岗实习为重点的工学结合形式,与多家企业以订单、半订单形式,为企业量身培养适需人才。把顶岗实习作为开展工学结合的重点,建立“校企共管共育、院系巡查跟踪”的顶岗实习运行制度,强化顶岗实习过程管理。
(三)优势互补促合作,协同共哺育人,以教学资源的强力整合来实现高铁人才培养新途径的开辟。首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充实课程开发团队。在课程大纲、教学内容设计中邀请相关学科专家参与,同时吸收铁路总公司、铁路企业专家参与课程教学与课程开发,尽可能拓宽专业课程的深度与广度。同时,教育还应跟着产业走,职业院校要在政府指导协调下,与相关铁路企业深化产教融合,调整专业结构,共建专业教学标准,合作培养人才,大力实施“企业走出去职业教育伴随计划”,主动适应,主动作为,与走出去的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中国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国内、境外实习锻炼的机会,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升国际化水平,共同培养一大批适应境外工作需要的、综合素质高的高铁人才。其次,整合资源,优势互补,构建高职本科院校合作办学。职业技术学院重点培养的是技术技能型人才,尤其注重实训基地建设,注重功能化和一体化,但学校毕竟是高职,在办学层次、师资方面还存在欠缺。本科院校虽然文化底蕴厚、师资力量强、办学层次高,但它的实训基地建设欠缺。整合教学资源,优势互补,协同共哺,校际合作办学成为一种前景很好的办学方式。我们应主动适应,抢抓机遇,开放合作,积极与区内外有交通专业的本科院校合作办学。
以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为例,目前该校是首批广西高端应用型本科人才联合培养改革试点高校。该校的铁道通信专业与广西民族大学相关专业联合办学,双方师生反响很好。双方应继续深化合作,不断扩大合作面,加大宣传力度,从而形成推广效益,甚至持续提升联合培养人才的档次,努力朝着联合培养高端应用型硕士人才的目标奋进。
与此同时,2015年9月,在第二届中俄交通大学校长论坛上,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与北京交通大学就国际化人才培养和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达成共识,构建高本院校国际化合作新模式。北京交通大学将在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建立“国际留学生联合培养基地”,定期派外国留学生到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开展实践教学。2016年9月,北京交通大学将选派部分蒙古、非洲留学生到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学习,并支持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创建“广西轨道交通发展研究中心”,从事广西高铁与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区域经济发展、中国―东盟轨道交通发展与人才培养等领域的研究。双方合作为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实施国际化铁路人才培养提供坚强的后盾。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是全国铁道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单位,其铁道通信信号专业在全国都具有影响力,目前与北京交通大学开展校际合作办学,其实力如虎添翼。
(四)送出与引进相结合,借助海外游学项目,开展双向留学生培养工程。2015 年3 月27 日公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以下简称《愿景与行动》)指出,秉持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理念,促进人文交流更加广泛深入,不同文明互鉴共荣,扩大相互间教育交流规模,开展合作办学。
中国高铁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区域间教育发展极不均衡,铁路交通设施落后。相比而言,我国高铁无论是在硬件和软件上在国际上实力更为雄厚。因此,中国有能力和责任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铁人才协同培养中扮演重要角色。
伴随着高铁“走出去”的过程中,中国急需培养一批精通相关外语、熟悉高铁技术的国际化人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也需要培养高铁人才,需要开展来华留学生教育,培养出一批知华友华、学有所成的国际化人才。我国要本着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积极与周边国家开展教育交流。我国铁路交通院校可以尝试采取以下措施:第一,在国内铁路交通院校开办“一带一路”国家留学生试点班,定向吸收留学生,培养服务“一带一路”经济主战场的高铁专业人才。第二,选取部分试点高校,在国内定向招生部分有志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铁路专业学生,同时引进小语种母语国教师。针对这部分铁路人才单独制订培养方案、并在大三实训、顶岗实习环节中安排“3个月至半年的“一带一路”海外游学项目,开展沿线国家高等学府的访学、企业的参观、调研,增强学生对“一带一路”周边国家社会人文、风土人情的认知。第三,互派领导、师生,加强与周边国家对口学校交流往来。双方可定期开展校际互访交流,通过论坛、参观访问、游学、实地考察等形式相互学习,发现商机。双方还可以派遣教师到伙伴学校进行支教帮教,加深彼此了解和认识,互学互鉴,夯实伙伴关系。第四,合理利用政府奖学金和贫困生助学金,资助一些优秀学生到周边国家游学交流。《愿景与行动》明确提出我国每年向沿线各国提供1万个政府奖学金名额,要用好中国政府奖学金,可将一定比例的名额用于周边国家职业教育学生。同时,我国每年对优秀的贫困生提供丰厚的国家励志奖学金、政府奖学金、学院特等奖学金等,在对流学校框架下,学校也可以考虑拿出一部分奖学金资助优秀的贫困生到周边国家合作学校进行短期学习体验和实习,这样既开阔了学生的国际视野,也是一种很好的励志教育方式。
随着莫斯科―喀山高铁项目落地,“丝绸之路经济带”产业合作进入实质性阶段。以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该校主动结合自身办学特色和学科资源优势,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紧扣柳州职业教育“走出去”的国际化发展目标,服务中国高铁“走出去”,制定了“向北合作,向南发展”国际化行动构想,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一带”向北,以引进资源,培养国内学生,拓宽国际化视野,提升国际化办学能力为合作目标,助力高铁技术走向世界。2015年9月,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先后与乌拉尔国立交通大学签署合作办学协议,双方将联合举办“中俄丝路学院”,双方就合作招生、教学管理、学籍管理等合作办学方面达成了初步共识,与俄罗斯铁路院校开展“2+2”学历教育,为中国中铁、中国铁建和中国通号等国有企业走出去培养大批既懂中国铁路技术标准,又懂俄语国家民族文化的人才。
“一路”向南,面向东盟开放合作。就是充分利用广西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定位,针对东盟国家产业发展不均衡、高等职业教育相关专业实力不强的实际情况,发挥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铁路行业独特优势,对东盟国家开展高铁技术服务输出,职业教育机构落地国外,以培养本地化的铁路运营人才为发展目标,助推我国企业更好地与东盟本地经济接轨。2015年9月18日,在“2015中国―东盟职业教育联展暨论坛”开幕式上,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与泰国大城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签订了合作办学协议,并与泰国博仁大学建立了“泰国博仁大学――东盟国际学院留学生人才培养基地”;2016年3月22日,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承办了“泰国轨道交通职业教育师资培训班”,培训内容主要涉及铁道车辆、电气化铁道技术2个专业;2016年3月21日,与印尼苏莱亚大学签署合作协议,合作建设“轨道交通学院”。至此,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开启了职业教育国际化新里程。
按照“校―校―企”国际化合作模式,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还将继续深化国际化战略,建成中外合作办学机构2个,国际合作中外学生达1000人,其中境外合作机构不低于600人;牵头组建“中国―东盟轨道交通国际职业教育集团”,牵头建设“东盟国家轨道交通职业教育师资培训中心”,广泛开展境内外学生交流项目。
综上,高铁人才将成为我们撬动“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点。中国的高速铁路已经走向世界,并将引领世界高速铁路的发展。作为依铁路而生、伴铁路成长的铁路院校,在这个前所未有的中国铁路大发展时代,为更好地配合中国高速铁路国际化战略,各铁路院校应发挥自己的独特作用,服务中国高铁“走出去”战略,在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引领下,根据高铁人才培养新发展,主动适应、开放合作,积极开展校际合作和职业教育国际化,通过多渠道的教育融资,适时动态地升级改造专业设施和设置、教师专业素质,以及人才培养校际化、国际化等,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紧扣职业教育“走出去”的国际化发展目标,为中国高铁“走出去”提供专业技术人才支撑,为实现“互联互通”的美好蓝图搭建最稳固的桥梁。
【参考文献】
[1]陈安娜.中国高铁对实现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作用[J].商业经济研究,2015(9)
[2]杨宝,李春华.服务“一带一路”的高端财会人才培养路径研究[J].企业管理,2015(6)
[3]柳铁职院“走出去”教学战略 服务“一带一路”[EB/OL].http:///news/china/1460381873731.shtml
关键词:高职;大学生;就业
一、高职大学生就业问题现状
大学生就业问题目前已经成为全球多数国家共同关注的一大难题,据联合国相关机构预计,2010年到2020年之间,全球将新增加劳动力6亿人,高职大学毕业生将占到新增加劳动力的1/4以上。
中国社会科学院的《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13年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率为32%,低于上届同期13个百分点。与此同时,社会经济发展能够提供的比较适合高职毕业生的岗位数量低于高职毕业生的数量,供求矛盾凸显,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低、就业质量不高已成为制约高职教育进一步发展的突出问题。
二、高职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
(一)眼光高手脚低
现今的高职毕业生存在对于企业的工资、福利、住房、工作环境要求过高,却忽视了自身能给企业创造多少价值。
(二)求安稳的传统观念很深
公务员、律师、教师等这些“安稳的工作”无疑是毕业生最为向往的,很多大学生仍然喜欢稳定、清闲、福利保障好的单位,希望以此就能选定理想的职业,而不愿意选择有风险、有挑战性的职业,更不敢自主创业。
(三)过分要求专业对口
大部分学生认为就业必须专业对口,才能实现自我价值,致使许多学生对于非本专业的只需稍做努力和调整就能够胜任的职业视而不见,人为地使就业渠道变得狭窄。在求职时,只要是与自己专业关系不密切的职业就不考虑,这样做只能人为增加就业的难度。
(四)求职存在很多障碍
根据雷娜、董浩洁关于《高职毕业生就业现状与问题―基于河北省的调查》显示,在影响高职毕业生就业的不利因素中居于前五位的分别是缺乏工作经验(占80.51%)、大专层次学历偏低(占62.4%)、缺乏社会关系(46.06%)和自身综合素质有待提高(40.16%)。
三、做好高职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几点建议-以南宁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占地面积130多公顷,全日制在校生16500多人,是由南宁市人民政府举办、区市共建的一所全日制综合性高等职业院校,是全国首批28所、广西首家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下面结合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就业工作实际,提出做好高职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几点建议,仅供参考。
(一)加强就业教育,促进高职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
要想做好高职大学生就业工作,首要的工作是在日常的就业教育中,转变他们的就业观念,树立与时俱进的就业观。
1.从“天之骄子”转向“普通劳动者”。
中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早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过渡。因此,高职大学生就业时要把自身定位从以往的“天之骄子”转为“普通劳动者”,以一名普通劳动者的身份,通过诚实劳动为社会创造价值,实现自己的价值。
2.从“公有”单位转向“非公有”单位。
高职大学生就业最愿意去的就业单位类型是政府机关等公有单位,但目前和今后的一段时间内,公有单位所吸纳毕业生的能力是有限的。随着“非公有”单位逐渐增多及社会养老保险、失业保险、住房公积金制度的逐步建立和完善,高职毕业生去“非公有”单位就业将是一种必然趋势和不错的选择。
3.从“专业对口”转向“通用人才”。
高职教育不仅是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更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当代高职毕业生只有顺应市场需要,把工作岗位定位从“专业对口”转向“通用人才”,才能找到称心的工作。
(二)激活体制机制,确保高就业率成为新常态
1.注重就业指导,强化学生就业创业意识。开设《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指导》课程,积极推进贯穿学生三年学习、生活、实践的课程和指导体系建设:大一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大二侧重对学生进行专业和职业意识培育,实习实践经验的积累;大三偏重于就业技巧培训、就业创业指导。学院还定期聘请企业专家开展“创业论坛”活动,不断强化学生的就业创业意识。
2.完善制度建设,确保就业工作有法可依。学院出台了《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就业工作目标管理办法》,制定《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就业质量和工作水平建设评分表》。每年由校长与招就处处长、各二级学院院长签订《就业工作目标管理责任书》。
3.完善评建指标,确保就业工作规范推进。从市场化建设、推荐过程和效果、长效机制建设、就业管理和调研,跟踪机制和成效、特色项目等方面完善校内就业评建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和观测点,开展校内就业工作评建,以评促建、以评促改,加强就业工作内涵建设和过程管理,完善就业工作长效机制和提高就业工作信息化水平。通过校内就业评建体系,实施激励惩罚措施,以有为鞭策无为、以优秀助推整体,以此全面提升就业工作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4.创业带动就业,确保就业水平高位运行。近3年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保持较高水平:单从就业率来看没有明显变化,但从学生就业对口率和高水平就业――创业来看,已经发生明显变化,比如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商学院在2013年创建广西高职院校第一个“创业班”,目前创业班1/3学生成功创业,“南职畅游骑行俱乐部”等8个实体项目中部分项目月收入达16万元。
(三)改革培养模式,推动内涵建设实现飞跃
1.深化单独招生改革,打通应用型人才入学通道。2009年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在广西高职院校中率先探索单独招生考试,2014年继续深化单独招生改革,实行单独命题、单独组织考试,合作企业参与专业面试和测试,重在测试学生的职业倾向。单独招生考试重在测试学生的“成长加速度”、“学习加速度”和“成才加速度”。单独招生考试就是要让那些具备基础、“想读南职”、“热爱南职”、“愿意努力”、“适合职业教育”的考生获得入学资格。
2.创新育人平台,探索“校政企行”合作机制。经过多年的努力和探索,学院建立了“校政企行”合作机制,与南宁市高新区等政府部门、250多家行业骨干、龙头企业和行业协会建立了紧密合作关系,初步形成了“校政互动、校企互融、产学研创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如,学院与广州奥理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共同投入、共同建设营销与策划专业,通过单独招生考试招到了适合专业培养的考生,招生、就业两旺。
3.开展“订单培养”,为企业定制高端技能人才。从2011年始,学院与富士康集团合作开设富桂SMT专班,和阿里巴巴(中国)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开设电子商务专业、国际贸易专业阿里巴巴特色班,和宝钢集团合作开展了订单班人才培养,实现了人才培养与人才需求的无缝对接。
4.围绕广西“14+10”产业发展建设专业。南宁职业技术学院经过深刻剖析,顺应广西“14+10”千亿元产业发展需要,顺应广西北部湾“钻石十年”的发展和“建议面向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要求,及时申报设立了国际航运业务管理、海事管理、涉外事务管理、影视动画、新能源、物联网等新专业,以及“南铁订单班”、“富士康订单班”、“保利物业订单班”、“电子商务创业班”等特色班级。这些新专业和特色班级成长性好、空间大、校企合作途径多、就业发展前景好。
5.建立创新工作室,引领专业发展培养创新人才。目前,学院建有企业全程参与的创新工作室12个,直接指导学生创新和协同创新。2010年以来学校的课程体系改革上各专业的培养目标突出就业竞争与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其中两个做法成效明显,一是实践教学加重了智力技能的培养;二是在教学内容改革方面增加了创新能力与创业能力课程的比例,如基于应用项目和综合设计的项目化课程的设置等。通过创新工作室的锻炼和积累,不少同学在校或毕业后即开始创业,他们主要做技术改良、发明创造和三产创新服务。如2012级学生莫康旺今年借助微信平台应用新功能,创立了网上“点点校园”水果速递超市,发展势头良好。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