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健委统计信息汇总十篇

时间:2022-09-09 17:02:46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卫健委统计信息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卫健委统计信息

篇(1)

卫星通信系统是一种把卫星作为信号中继站来接受和转发多个地面站之间微波信号的通信系统。一个完整的卫星通信系统是由卫星端、地面端和用户端这三个部分组成的。在地球上空作业的卫星端在微波通信的传递过程中起的是中转站的作用。包含了星载设备和卫星母体的卫星星体在空中接收地面站的电磁波,放大之后再发送到另一个地面站。设立在地表之上的多个地面站是连接卫星系统和地面公众网的固定接口和传送点,由地面卫星控制中心、跟踪站、遥测站和指令站等部门构成。人们连接网络的用户端通过地面站传送出入卫星系统的微波信号,形成庞杂而宽泛的通信链接。卫星通信系统的覆盖范围很广,在卫星信号覆盖区域内的任意地点都能够顺利进行通信,不会因为距离的变化而影响通讯信号的好坏。卫星通信的电磁波主要在大气层以外的区域传播,微波传递的性质较为稳定。所以卫星通信的工作频带宽,通信质量好。即使部分在大气层内部传播的电波会受到天气的影响,也仍然是一种信号稳定性和通讯可靠性很高的通信系统。但是,运行在高空轨道上的卫星在同时进行双向传输时,传递速率会延迟到秒级,电磁波的精确度也会有所下降,用于语音通话时会出现明显的中断现象。卫星在高空上的位置是按照预定轨迹运行的,因此,卫星始终处于一种运动状态,然而卫星通信系统中的线路连接都是无线链路,管理微波接收和微波传递的控制系统相当复杂,不易操纵和操作。

2卫星通信系统的发展现状

2.1成本和需求之间的矛盾

现代的大众通信集中体现为宽带互联网和移动通信。卫星通信在宽带领域中不及光纤宽带便利迅捷,在移动领域中也没有地面蜂窝移动系统的性价比优势。在移动的长途通信费大幅下降的情况下,卫星长途通信的转发器费用却没有任何变化,大大提高了卫星通信系统的运行成本。这种成本高需求低的矛盾是卫星通信系统面临的最大尴尬。

2.2宽带IP的传输和实现问题

中国当前的宽带IP卫星系统基本上都采用的是ATM的传输技术。这种技术的性能支持卫星通信系统相关的指标要求,实现起来却很困难。在卫星ATM需要分层实现的说法上有两种不同的观点就是否改变现有卫星协议结构的问题展开着激烈的争论。含有ATM交换机的子网移动性管理因为过于复杂,至今也还没有找到解决的方案。

2.3数据传递的速度和效率问题

信息时代最需要的就是传递信息的快捷方式。建立在频分复用和码分复用技术基础上的传统传递方式已经满足不了卫星通信日益增长的用户需求。虽然随后又研发出了分组交换技术,但长距离传输延时的问题还需要更加有效的技术和措施来降低传输延时对实时数据的影响。

3卫星通信系统的关键技术

3.1数据压缩技术

数据压缩不仅可以节约传输时间和存储空间,还能提高通信的便捷性和频带的利用率。数据压缩技术在处理数据的专业领域里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了。不管是静态的数据压缩还是动态的数据压缩都可以为卫星通信系统在时间、频带和能量上带来相对较高的传输效率。例如ISO对静态图像压缩编码的标准和CCOTT的H.26标准,以及MPEG62设计中的同步交互性和多媒体等技术都成为广泛应用于多媒体压缩的公认标准。

3.2多媒体准信息同步技术

卫星通信系统传输中所使用的多媒体准信息同步技术大致可以分为连续同步和时间驱动同步这两类。在卫星的多媒体通信中,可以选用缓冲法、反馈法或者时间戳法来实现多媒体准信息的精确同步。目前开发出来的同步技术有建立在近似同步时钟基础上的“多业务流同步协议”和以时间因果同步为特色,支持分布式协议的“多信息流会话协议”。

3.3智能卫星天线系统

要成功传输多媒体信息,对通信系统的带宽要求是2500MHz及以上。降雨等天气因素和地面吸收电磁波等客观的影响因素都会导致卫星ATM网络产生较为严重的突发错误。为了完成多波束覆盖的范围最大化,研究智能高性能天线的技术开发和具体应用是十分必要的。例如,卫星通信系统可以在平时采用多波束快速跳变系统,在需要完成跟踪和同频复用的低轨道系统中采用蜂窝式天线,在星上和同步轨道系统中采用相控阵列天线。

3.4卫星激光通信技术

卫星通信对传输速率的要求很高,就目前来说,卫星通信系统的载波都是电磁性的微波。但微波天线能够接受和传递的微波数量是有限的,这就需要激光通信的辅助甚至替换。激光通信技术可以在减轻卫星密度重量和体积大小的同时增大卫星的通信量,提高卫星通信的保密性、可靠性和传输速率。而且卫星通信的激光传输之间是不会相互干扰和影响的,是卫星通信在未来的主要发展趋势。

篇(2)

1引言

社会的发展大大推动了移动通信业务的发展,人们对移动通信服务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同时要求也越来越高。单纯依靠地面移动通信系统已然无法满足需求,发展卫星移动通信事业非常有必要。卫星有着巨大的覆盖面积,仅仅需要3颗同步卫星便可以完成除北极之外所有地区的通信服务,可以满足人们近距离和洲际通信的需求[1]。就目前的卫星移动通信系统来说,若是按照轨道来划分,可以分为3种,即静止轨道(GEO)、低轨道(LEO)、中轨道(MEO)。以其中的LEO系统为例来说,其拥有传输延时的特性,且路径损耗小,更易实现全球覆盖。在技术应用方面,目前所使用的技术以星上处理技术、天线技术、星间链路为主,有很好的应用优势。为更好地促进卫星移动通信系统的发展,进一步明确和掌握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关键技术的应用要点尤为关键,要给予高度的重视。

2卫星移动通信系统介绍

按照卫星运行轨道的不同,目前实现卫星移动通信服务的技术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借助LEO来实现全球性的移动通信,最为典型的系统有两种,即全球星(Globalstar)和铱星(Iridium);另外一种是借助GEO和大型可展开多波束天线技术来实现全球性的移动通信,最为典型的系统有两种,即澳大利亚卫星移动通信系统Mobilesat系统、北美卫星移动系统MSAT。GEO与LEO两种系统因为轨道高度有所不同,且卫星数量与质量方面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因而两种系统有着较为显著的风格特点,集中体现在传输性能、系统性能、卫星性能和成本经费。在传输性能上,GEO的传输延时可以达到半毫秒量级,实时性较差,且传输过程中的损耗会很大,而LEO的传输延时可以达到10毫秒量级,有很好的实时性能力,且传输过程所产生的能耗小。在系统性能上,GEO的系统建设相对来说较为简单,与地面对星容易,不需要一些复杂性的跟踪控制系统。更为重要的一点是,借助单颗卫星便可以有效开展业务。而LEO系统整体有着较高的复杂性,且难度大,需要完美的跟踪控制系统。另外,只有当所有的卫星在轨道内运行时,才可以实现提供全球移动通信服务的目的。在成本费用方面,GEO的使用寿命较长,日常维护费用较低,有很高的性价比。而LEO无论是卫星研制还是维护费用均有一定的复杂性,且所花费的费用高于GEO。总的来说,两种卫星移动通信系统有着各自显著的优势与不足,在使用时需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若是要实现人口密集区域的移动通信服务,则可以优先考虑使用GEO系统,若是要建立无缝覆盖的移动通信系统,则可以优先考虑使用LEO系统。

3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关键技术的应用要点

3.1星上处理技术

对于移动通信系统来说,所存在的传输延时、传输质量不佳和系统容量低的问题往往会导致移动通信质量受限,为很好地解决这一类问题,要求卫星必须拥有星上交换、调制解调、波束成型等诸多的星上处理能力。目前来看,卫星移动通信系统中的星上处理技术主要有3种,即星上处理交换、全透明转发、部分处理交换。星上处理技术可以通过数字的方式来实现,其显著优势在于有很高的资源利用率,且通信服务的实时性显著,但也存在着一些突出的缺点,比如当前的技术体制还不够成熟,导致实际应用时的适应性不足,且极易受到空间辐射的影响,导致稳定性和可靠性较差[2]。结合当前阶段我国的卫星事业发展情况来看,星上处理技术应用在GEO卫星系统上还无法有效实现,但要想解决卫星通信传输延时这一不足,必须发展好星上处理技术。对于LEO卫星系统来说,因为无法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信关站,因而必须使用星上处理技术,以此来实现全球范围内的移动通信。

3.2天线技术

通信卫星天线的发展经历了很长的时间,在此过程中出现了很多形式的天线,包括标准圆的简单天线、反射器赋形的天线与多馈源波束赋形的天线、多波束成型大天线。以多波束成型大天线为例来说,当前有较为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在GEO系统中应用效果良好,比如Thuraya系统的12.25m口径天线,可以产生250~300个波束,再比如InmarsatⅣ系统也采用了多波束天线。对于LEO卫星系统来说,其天线设计主要有4种形式,即双栅、但馈源、正交、反射器赋形,比如Globalstar系统采用了S波段的有源相控阵天线。就目前天线技术的应用与发展来看,可以有效提升频谱利用率的途径主要有3种,一种是利用天线的波束成形,一种是多点波束蜂窝结构,另一种是智能天线技术。3种途径均可以很好地实现频率再利用的目标。若是选择将天线技术与多址技术有机结合起来,势必可以很好地提升卫星通信上行与下行的通信能力,尤其是可以提升卫星通信下行的通信能力。

3.3星间链路技术

星间链路技术可以很好地连接相邻卫星,属于一种通信链路,其优势在于可以将星座中的各个卫星连接成为一体,由此可以确保系统内用户的通信链路不再需要地面通信网的支撑。通过应用星间链路技术,可以大大提升整个移动通信系统的抗干扰能力和抗摧毁能力,能够由此扩大系统的覆盖范围[3]。就LEO卫星系统来说,其因为覆盖范围很小,通常情况下是无法有效设置固定地球站的,而选择使用星间链路技术时,可以此来对卫星加以控制,移动用户可以通过星间链路接入到地面通信网络中去。目前来看,使用星间链路技术的只有一种系统,即LEO卫星的Iridium系统。就星间链路技术的应用形式来说,其主要有两种形式,即激光通信和微波通信,以微波通信技术的应用最为常见。微波通信技术虽然有着较为广泛的应用,但实际应用时也存在着一些较为明显的不足,比如应用过程中极易受到频带宽度、体积、价格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因而无法大限度地去提升传输速率。对于激光通信来说,其也有显著的应用优势,所拥有的宽广频谱带宽可以很好地提升卫星通信的潜在容量,在减少卫星载荷体积和重量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4]。更为重要的一点是,目前所使用的激光通信技术可以实现广域大跨越的单跳连接,能够减小通信延时。但激光通信技术在应用时的缺点也是十分显著的,比如若是选用激光星间链路技术,则要求有着十分良好的卫星姿态控制能力,尤其是要确保卫星姿态始终处于稳定状态,原因在于卫星姿态一旦不稳定则极易导致移动通信发生中断。

4卫星移动通信系统的未来发展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属于国家通信和航天领域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是一个国家通信基础设施建设的补充手段,是必须拥有的尖端技术。目前来看,虽然近些年来我国在卫星移动通信系统事业上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且星上数字处理技术被一些国家所垄断。总的来说,我国目前还没有建设出自主研发的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可以覆盖到我国的GEO卫星有Aces和Inmarsat系统,但是因为卫星的用户链路多采用L/S波段,如何抢占有限的空间资源与业务尤为关键。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大卫星移动通信系统的自主研发力度,建设属于自己的卫星移动通信系统。结合我国当前在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建设中的诸多因素,今后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建设应该有一个明确的方向。在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建设思路上,要将区域覆盖作为重点,将兼顾全球作为辅,将宽带业务作为重点发展业务,并综合利用LEO和GEO卫星,更好地支持小型的手持终端,确保可以实现实时语音服务。另外,要将满足军事通信作为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建设与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前期的投资可以依靠军队,后续的发展可以通过商用来实现。按照当前我国在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建设上所取得的成就来说,卫星移动通信系统的发展是有着很好的技术支撑和资金支撑的,提供服务的能力也大大增强。今后要将卫星移动通信系统的建设工作放在4个点上:(1)促进卫星系统独立建网;(2)促进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可以与地面网络有更好的融合;(3)拓宽业务;(4)发展好个人移动卫星通信。在卫星系统独立建网上,今后要降低对地面电信网的依赖程度,并最终不去依赖地面电信网,确保可以直接向公众提供通信服务。在多业务开发上,目前卫星通信业务已然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兼容多种服务的综合卫星业务可以为人们提供更多的优质服务,在地面业务传输网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更为重要的一点是,将卫星移动通信系统与地面通信网联合使用时,可以打造一种覆盖全球的海陆空立体通信网络体系。在个人移动卫星通信发展上,要发挥好卫星移动通信系统覆盖范围广泛、可靠性强、传输效率高的优势,进一步发展好移动通信业务,更好地保证个人移动卫星通信的安全性与稳定性。就当前阶段个人移动卫星通信的发展情况来说,在民用领域已经得到了十分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在远洋运输、航海、石油天然气勘探、远程教育、科学考察、林业病虫害监测中的应用十分普遍和有效。

5结语

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尤为重要,必须积极做好卫星移动通信系统的建设工作。随着5G技术的发展,其大大提升了卫星移动通信系统的实用性和应用效率,对推动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发展有重要的意义。今后要认清楚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发展的机遇与挑战,进一步加大对卫星移动通信系统的研究力度,以此发挥好卫星移动通信系统的诸多优势。

【参考文献】

[1]吴承洲,苏泳涛,刘剑锋,等.面向卫星移动通信的系统级仿真平台设计与实现[J].通信技术,2020,53(4):890-897.

[2]李殷乔,熊玮,孙治国.中国高轨移动通信卫星系统发展的机遇与挑战[J].国际太空,2020(4):36-41.

篇(3)

2备件性能检测系统

基于上述备件维护管理策略可知,要实现地球站收发设备备件的离线性能检测,拟设计构建备件性能检测系统,以对备件性能的长期稳定性进行测试与维护,使更换备件的上线成功率达100%,确保更换备件的可用性和可靠性,从而为卫星通信系统的连续稳定运行提供可靠保障。地球站收发设备的备件分为系统级备件和部件级备件,其中系统级备件是指具备集成为有线闭环测试系统条件的备件,部件级备件是指不具备集成为有线闭环测试系统条件的备件。依据收发设备的备件分类情况,可将备件性能检测系统分为系统级备件性能检测系统和部件级备件性能检测平台,组成框图如图1所示。

2.1系统级备件性能检测系统

备件性能检测系统是针对具备集成为有线闭环测试系统条件的备件进行测试的平台,其设计思想是:利用信息产生器及模拟转发器将地球站的发送链路和接收链路的部分零散备件集成为一个自发自收的有线闭环检测链路,用来完成系统级备件的加电测试,并通过监测环路时延值达到对备件的检查与维护,确保更换备件的可用性和可靠性。同时,可完成返修设备及新增设备的验收考核测试、新进人员的业务培训、模拟故障处理演练等任务,具体组成框图如图2所示。

2.2部件级备件性能检测平台

部件级备件性能检测平台是针对不具备集成为有线闭环测试系统条件的备件进行测试的平台,其设计思想是:利用信号源、频谱仪、矢量网络分析仪、逻辑分析仪、功率计等测试仪器对零散的部件级备件进行定期检测维护和指标测试,以确保部件级备件的可用性和可靠性。同时,可作为新购置备件的验收测试平台,具体组成框图如图3所示。

3备件管理系统

3.1备件管理系统的体系结构

对于地球站收发设备的备件设备的管理,传统的管理方法是直接将备件设备放入库房,需要时人工从繁杂的备件设备中查找需要更换的备件设备,费时费力且延误备件上线时间,降低了系统不间断运行的可靠性;并且在系统备件状态发生变化时,表格记录形式无法得到及时更新,容易造成管理上的混乱。因此,为提高备件的使用效率,解决备件分散和备件存取造成的管理混乱等问题,本文建立备件管理系统,通过构建备件信息数据库,设计实现备件出入库管理和备件档案管理流程,实现备件设备信息的科学管理,并为地球站装备管理和采购提供数据支持。备件管理系统的体系结构如图4所示。

3.2备件管理系统的功能模块

本文从系统实用性出发,对信号收发备件管理系统进行需求分析,将系统功能模块划分为基本信息管理、备件库存管理、备件计划管理、使用信息管理、查询统计管理、系统信息管理等几个部分。系统各模块的功能如下:(1)基本信息管理基本信息管理用来设置系统的基础数据信息,如用户信息、备件信息、备件供应商信息、仓库及库位信息等,以便为其它的管理模块提供一个统一规范的基础性数据,并且方便系统的维护。(2)备件库存管理备件库存管理是备件管理系统最为重要的管理模块之一,该模块涵盖了备件从入库到出库之间的全部业务流程,主要实现对备件入库管理、备件出库管理、备件档案管理、库存备件明细、库存备件汇总以及库存报警等的管理。(3)备件计划管理备件计划管理主要实现备件采购计划工作中的备件计划、备件需求统计等功能。(4)库房管理库房及存放柜管理是对备件存放的直接映射,通过库房信息以及备件存放位置的信息,方便快捷地将备件定位到库房存放柜中,解决了原始的纸面记录或无库存记录造成的弊端。(5)使用信息管理使用信息管理主要记录备件上机使用情况,为合理采购备件,提供了第一手资料。(6)查询统计管理查询统计管理可提供灵活多样且直观的查询统计方式,统计出的数据准确可靠,用户可以通过统计汇总出各个备件的库存、维修、使用等数据,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7)系统信息管理系统信息管理主要完成对信号收发备件管理系统的用户信息和用户密码修改的管理。

篇(4)

信号微机监测系统是铁路上非常关键的设备,他能够维护车厢运行安全、对铁路信号设备的运行情况进行检测与监督,提高信号管理质量,信号微机监测网络系统的形成体现出铁路信号技术的进步、完善与发展。这一系统的优势体现为:通过微机系统来迅速处理信息,加强对信号设备的实时检测与监督,加强故障问题的判断、分析和处理,凭借微机系统信息高容量、高速处理能力来加强对数据的存储、记录、分析与总结,这一信号监测系统实现了同网络世界的链接,利用网络的先进功能来提高管理效率。

一、铁路信号微机监测网络系统简介

作为铁路系统运行过程中最关键的交通安全设施,能够有效支持信号设备的状态检修,利用这一网络系统能够有效确保信号设备的安全度,提高接合部管理水平,积极维护铁路系统运行现场的修理。铁路信号微机监测网络系统能够对铁路系统的整个运行过程进行跟踪、记录与管理,实现对安全问题的监测、对事故故障的事后分析,达到维护系统安全运行的良好效果。

以往的信号微机监测系统单纯局限于通过微机技术来对信息进行处理、监督与监测等等,从中判断、诊治故障问题,对相关信息自动加以储存、分析、总结与反馈等等。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铁路信号微机监测系统也实现了同网络世界的链接,朝着网络化方向发展,在已有的监测系统上利用广域网数据传输系统,把来自于火车站、电力等等同上层网络系统相链接,打造出一个健全完善的网络监测系统。

这个广域网数据传输体系发挥着数据传输的功能和作用,他能够支持信息在不同计算机系统之间的传播与输送,例如:路由器、集线器等等,达到对整个信号系统的统一监督和控制,无需过多的人员监控,有效节省了人力成本,能够更加高速、快捷地找到各项设备故障问题,从而确保了铁路交通系统的工作效率。

二、信号微机监测系统组网分析

因为铁路交通系统的特点就是路线长、站点多、站与站距离较远,因此,要想确保整个铁路交通系统的各个站点、线路有效联系起来,实现相互之间的信息传输与交流,达到整个铁路系统的网络链接就要引入计算机信息技术。

1、微机监测网络的结构模型

信号微机监测系统主要发挥着远程监测与控制功能,通常是对铁路线路上各个站点间、信息装置以及铁路交通线路间信息传播与传递情况的监控,能够对整个铁路系统中的故障、问题等进行及时捕捉、提前预测、发出警报等等,从而确保火车安全运行。

根据相关的法律法规中的规定,信号微机监测系统通常包括三个层面,具体如下图所示:

在这三个监测层中,电务段层发挥着同上级部门网络链接的作用,整个系统的结构呈现为树形。

2、广域网

广域网通常的覆盖范围较广,最短距离在几十千米,最长能够达到几千千米,线路通常选择公共交换的形式。因为铁路交通系统线路长、站点多,基于这样的特点,在电务段层通常选择广域网的网络模式,通过这一网络来实现不同站点、不同方位的数据链接与信息联系。

在空间结构上,广域网需要选择星形网络拓扑结构,同时选择环网的链接方式,从而确保网络运行的安全、稳定。通过这种方式即使网络通道发生了切断,也依然能够维持不同网点间正常通信,实际工作过程中,也能够有效确保通信效率,带来良好的通信效果。在环网链接模式下,需要在各个车站中配置一个路由器,并在网络中心处设置一个多口路由器,这样就实现了不同站点共享网络流量,达到了彼此间信息有效沟通、交流的功效。

3、信号微机监测网络系统的管理

这一网络系统能够发挥网络管理的作用,在各个端口,都能够凭借形状、符号、线路图等方式来呈现不同网络节点之间的链接情况,也能够呈现出监测程序的链接情况。

其中选择曲折、迂回的网络通道来构成回路,因为这样能够有效克服由于各别站点出现故障或其他意外问题时,整个网络系统被切断的风险。

在这一网络系统内部设置一个监控服务器,在路由器这一网络系统媒介的帮助下,服务器实现了同各个站机的链接,具体链接方式为:迂回通道串行,这样就能够打造一个良好的广域网,而且这个网络系统中的任何一个站机、信息处理器等都配置了一套属于自己的站码、IP地址、电报码等等,这些配置具体的作用如下表:

(1)站机

主要包括微机主机、电源、数据采集设备、广域网路由器、CAN网等等。整个系统承担着采集信息、归类数据、分析与处理信息等等,同时会把所搜集到的信息里有网络设备来输送至服务器。

(2)服务器

服务器是整个微机监测系统的核心,发挥着信息管理中心的职能和功效,负责监测信号数据,实现信息通讯。

具体的功能和作用体现为:对站机的信息和数据进行接收与储存,向站机输送命令,并负责执行相关操作,向终端机输送信息数据并供其查询等等。

(3)监测终端

监测终端主要由人工进行运行,负责对管理范围内车站相关数据信息的查询与管理,形成报表数据进行汇报并总结。具体的数据累计、模型以及图形等都能够被真实、清晰地打印出来,而且监测终端也可以将通讯网络结构拓扑图、实际的通信状况等信息明显地呈现出来,从而开展科学网络规划、分析与管理,为大众用户带来一个便捷、自由又易于观察和操作的交互环境。

4、TCP/IP

铁路信号微机监测网络系统采用TCP/IP协议,形成一种约束,其中对通信规律做出了详细规定,在这一协议的规定与约束下,铁路信号微机监测网络系统能够发挥良好的通信功能,确保通信安全、稳定,而且这一协议具有广泛的适用性,能够适应不同类型的网络通道和现实的物理通道,同时能够随着通道的优化来不断提高自身性能。■

总结:

铁路信号微机监测网络系统的构建与形成是铁路信号监测系统优化升级与发展的体现,必须加强对网络系统的优化管理,提高系统运行效率,发挥网络信息技术的优势功能,确保其有力支持铁路信号微机监测系统的运行与发展,维护期功能与作用的积极发挥。■

参考文献

[1]魏艳.罗永康. 基于C/S和B/S模式结合的铁路信号微机监测网络系统[期刊论文]-铁路通信信号工程技术2011,4(3)

[2]王伟峰.王强.嵌入式网关在铁路信号微机监测系统中的应用[期刊论文]-铁路通信信号工程技术2011,5(1)

篇(5)

3.3准确了解保护对象原则

系统日常运行维护工作应有目的地确立工作重点,准确了解防护对象的特征,在系统中的性质、地位和重要度,同时对系统进行合理评估来确定运行维护工作的粒度。根据系统评估,确定运行维护工作开展的重点对象,例如,办公自动化(OA)系统重要度和防护需求较高,在制定运行维护管理制度时,应重点考虑其系统的检查周期、备份日期、审计频次、人员权限变化情况等;考勤系统重要度和防护需求较低,系统一旦发生故障,对机关、单位各项工作不会造成较大影响,在运行维护过程中可合理分配运行维护粒度。

3.4多层次、多安全单元防范原则

在开展系统运行维护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各安全设备工作范围和其产生运行维护数据的关联关系,利用已有设备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技术性能,确保问题能及时显现并做到快速响应。各类安全设备、运行维护工具在系统运行中,会产生大量的运行日志和告警记录,通过对各类安全事件特征进行归类,提前做出合理的排查和定位,可使运行维护工作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3.5用户便利性原则

复杂的运行维护流程和管理制度将造成系统日常运行维护效率低下。在确保信息安全的情况下,系统运行维护管理制度设计应尽可能减少冗余流程和环节,简化审批。可引入运行维护标准来设计标准化的工作流程,例如,可参考IT基础架构库(ITInfrastructureLibrary,ITIL)、ISO2000、信息技术服务标准(InformationTechnologyServiceStandards,ITSS)等通用性较强的标准来优化运行维护工作,使其更加规范化、标准化。

4系统运行维护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

明确制定系统运行维护的各项规章制度、建立健全系统管理体制、保证系统运行环境和数据的安全,才能保证系统为机关、单位各层管理服务,充分发挥信息资源的作用。管理制度组成部分应依据系统实际建设情况进行划分,按照事先制定的原则和统一标准进行分类编制,例如,根据内容分章节进行描述,或按工作对象制定不同的管理制度。制度内容应注意不同章节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管理的标准化,避免出现同一对象在不同章节中出现不同的管理方式和标准。从系统运行维护工作和管理内容来看,制度内容可从以下两个维度进行划分。

4.1系统运行维护管理制度的流程

大部分系统的运行维护工作是基于流程框架的业务模式开展的,即系统管理过程中的各种业务活动过程。主要包括以下4个方面。1.事件与事故管理。主要包括:对引起系统中断或可能导致系统中断、质量下降的事项进行处理、记录的过程。主要目标是尽快使系统恢复正常,减少对系统的不利影响,尽可能保证其可用,同时记录、评估事故与事件并为其他流程活动提供支持。主要工作内容包括:事件通告、事故事件记录、事件过滤、响应级别选择、事件升级、调查诊断、事件关闭、事件评估等内容。2.问题管理。主要诊断故障根本原因和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案所经历的业务过程,主要包括:诊断、维修、恢复、记录、重大问题评估等内容。问题管理为后续运行维护工作的开展提供相关经验和知识的积累。3.配置管理。主要范围包括:负责识别、维护系统或设备中的所有组成及各类设备或系统之间的关系,划分资源、提供正确的配置信息。配置工作主要包括:方案制定、配置识别、配置控制、状态记录、配置测试、配置实施、配置确认和审核等过程。4.变更管理。主要负责运行维护服务生命周期过程中对配置项的变更。具体对象主要包括:管理环境中与执行,支持及维护相关的硬件、通信设备、软件,运营系统,处理程序、角色、职责及文档记录等。变更管理过程包括:问题报告、变更请求、变更审核(评审)、变更通告、授权变更、变更实施等。

4.2系统运行维护管理制度对象

依据系统基本运行维护工作对象不同,将运行维护管理制度划分为以下4个方面。1.设施、设备管理。系统中应建立针对设施、设备的严格管控制度。主要包括:机房管理、环境设备管理、安全设备管理、综合布线管理、客户端管理、通信设备管理、存储设备管理、外围设备管理、配电系统管理等。2.安全策略管理。安全策略是系统进行安全规划、实施安全技术部署的顶层文件,也是系统运行维护过程中必须保证的重要技术指标和配置项目。主要包括:安全策略制定、变更、、修订周期及安全配置项等内容。3.人员管理。系统运行维护人员是运行维护工作的主体,在运行维护管理制度中,需要对各级人员的角色授权、职责范围、工作内容、作业基本行为规范、任职条件等内容进行详细定义,确保既定制度得以顺利执行以及各级人员能严格履职。4.档案管理。系统档案主要包括:系统开发、运行阶段的各项文档,包括可行性分析报告、系统说明书、系统设计方案、实施方案、设备操作手册、测试报告等,需要在系统存续的全生命周期范围内记录系统运行情况,同时各类安全配置资料、分析报告、审计情况应建立严格的档案管理制度。

4.3系统运行维护管理制度的基本内容框架

按照本文第三部分中提出的原则和第四部分提出的业务工作对象进行业务域划分,根据业务域内的工作流程对制度内容进行分析,以此确定制度中相互关联影响的部分,实现端到端流程的显性化和标准化,形成各项规定标准化的运行维护标准框架。使运行维护技术人员明确自身岗位所涉及的执行标准、考核指标、遵循原则。按照管理范围,将各工作流程涉及的运行维护工作划分出各工作模块,对各工作模块定义管理业务模块,向下一级划分各模块的子业务范围,形成自上而下构建制度的逻辑过程,避免各部分制度相互冲突,并对各业务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行考虑和流程绘制,确定相关需要规定的约束条件,由此得出实际操作性较强的管理制度和标准业务流程。流程中各节点明确的责任岗位和质量衡量指标如图1所示,系统运行维护管理制度框架

5结语

本文从机关、单位信息系统运行维护管理工作的基本框架、设计原则、主要内容等方面进行了介绍,以期对机关、单位信息系统的实际运行维护工作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杜虹.切实加强网络保密管理[J].保密工作,2012,(12):12.

篇(6)

当前,基层卫生应用信息技术的地方越来越广泛,要想让医院管理科学化、服务系统化,医院统计工作就必须进行变革。现代化信息管理手段为基层卫生统计工作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只有坚持不懈地提高统计人员的专业素养,增强其服务意识、质量意识、创新意识,才能适应现代统计工作发展的需要。

一、传统模式下卫生统计工作存在的不足

(一)统计数据失真

验证统计数据的方法太少,这造成医院统计数据严重失真。保证信息和数据的准确是统计工作必须要做到的,而医疗数据的不准确,会使医院管理决策不具有科学性。各部门每天定期报送数据,统计人员对这些数据进行仔细认真的汇总、整理产生统计报表,这是传统模式的统计流程。由于时间跨度大、数据来源多,数据准确性的校验往往存在很大难度,稍有不慎就会导致统计数据失真,使统计数据失去可信度,不具备参考价值,或是引起管理决策失误,造成难以预料的损失。

(二)统计软件落后

统计软件落后,数据很难得到利用,时效性不强是传统模式下卫生统计工作的突出不足。很多医院还在沿用很多年前的统计软件、统计指标体系不完善,无法对数据进行深度的分析研究,无法准确的反应医院的运行状态,更不能提出合理的改善措施。再加上统计人员大多是非专业人员,兼职统计工作的人比较多,对于统计工作方面的知识以及相关法规并不是很熟悉,甚至有时都不能按时的完成统计最基本的工作,那就更无法对统计信息进行更深度的研究和分析。这样不利于医院统计向全方位、多层次的发展,更无法满足医院管理的需求。

(三)统计信息管理观念不强

为医院管理、政策规划提供决策支持是医院统计工作的目的。但当前,部分医院没有认识到统计信息管理的重要性,医院领导在潜意识里对医院统计信息管理不重视,认为医院的统计工作是一项可有可无的辅工作。领导对统计工作的不重视,也就使统计人员的地位相对于其他工作人员比较低下,在人力物力方面不得到足够的支持,致使其工作热情不高,更难以在工作中进行创新。同时,这也导致统计数据的及时性和准确无法得到保证,不能提供有价值的数据分析,不能为医院管理者的决策提供数据支撑。这样的恶性循环非常不利于基层卫生统计工作的发展。

二、基层卫生统计工作的信息化建设措施

(一)革新统计观念,提高人员素质

医院领导要对医院的管理以及医院以后的发展方向有充分地了解,创建一套与医院管理要求相适应的医疗指标体系,使统计工作的职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促进医院更好地迈向现代化,实现更稳定的发展。医院要提高统计人员的素质,使其将专业知识要熟记于心,并且有着高尚的职业素养,有明确的自我原则,实事求是,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的态度,这样才可以确保统计数据的准确性。为适应信息化的需求,统计人员还要熟练掌握几种统计软件和数据库查询语言,还要具有医学和信息学双重背景,一定要有不断学习的精神,使自己的知识面更加宽广,还要在实践中总结积累经验,进行合理的统计分析和数据处理。最后,统计人员一定要在工作中得到培养主动服务意识,并且切实增强这种意识,善于从大量数据中寻找问题,及时提出合理化建议,也需要不断提高创新意识,不断学习新知识,改变旧观念,这样才可以更好地适应当代信息时代统计工作的需求。

(二)发挥信息优势,确保数据真实

医院统计工作不可以只停留在医疗数据统计上,统计人员要充分利用关于统计数据、资料,对医院中出现的意外状况以及医院发展的新动态进行合理的研究与分析,并且要及时提出有效的建议,促进医院各项工作的有序运行。要充分发挥信息网络优势,增强统计信息的时效性,有规律的利用网络医疗数据写出高质量的、内容更加丰富的、有深度的统计分析报告,不定期的对医院热点问题进行及时准确的对比、分析,找出数据变化的规律与原因,让领导决策者有意见可听。统计工作人员也应该摒弃原有旧的工作模式,围绕信息技术创新工作模式,让自己的观念跟上时代的脚步,增强服务和效益意识,利用网络技术实现高效管理,确保数据真实。

(三)加强综合监管,做好统计服务

严格把守环节数据质量,加强综合监管,确保统计数据准确性,做好统计服务。医院的管理服务与统计数据的质量有着直接的联系,国家统计局政法司颁布的相关法规明确规定,统计机构和统计人员应该依法独立行使统计调查、统计报告、同级监督职权,统计人员不仅要收集数据,还必须实行统计监督职权,切实负责,不能敷衍,出现错误一定查明原因,实事求是。其次,统计人员可通过信息系统建立数据录入质量预警与防范系统,完善数据审核功能和错误提示功能,将错误的发生率控制在最低,为管理层提供可靠的数据服务。

三、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当前医院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医院的各项医疗工作逐渐实现了资源的共享。在新时期,网络环境让医院管理迈向了网络化、数字化的发展阶段。在医疗体制改革的新形势下,基层卫生的统计工作变得越来越重要,基层卫生的统计人员要努力完善自身,不断学习知识,提升职业素养,在工作中积累经验,增强分析能力,让统计工作促进医院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育德.办好杂志,促进卫生统计学科与卫生统计事业的新发展─―纪念《中国卫生统计[J].中国卫生统计,2014(05).

[2]田凤调,接令仪,胡琳,李福田,陈科,薛禾生,徐勇勇,金水高.建国以来我国卫生统计事业发展过程的回顾[J].中国卫生统计,2014(05).

[3]祝闻华.实施卫生统计网络直报后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建议[J].中国卫生统计,2012(01).

篇(7)

中图分类号:TP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1)06-0184-02

1 会计信息系统的发展

会计信息系统(Accounting Information System,AIS)是基于计算机的、将会计数据转换为信息的系统,利用信息技术对会计信息进行采集、存储和处理,完成会计核算任务,并能为进行会计管理、分析、决策提供辅助信息。

会计信息系统在我国的运用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会计信息系统软件最初是由企业自制,后来出现了用友、金碟等财务软件公司,使得财务软件逐渐走向规范与成熟。根据功能和管理层次的高低,会计信息系统包括会计事务处理系统,会计管理信息系统和会计决策支持系统,管理级别依次提高。由于技术的限制,现在会计信息系统大都属于会计EDP(电子数据处理)和MIS(管理信息系统)一类,会计DSS(决策支持系统)尚处于探索阶段。

根据信息技术对会计信息系统的影响程度、以及系统本身是否克服了传统复式簿记的弊端,会计信息系统又可划分为四种模式:手工会计信息系统、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准现代会计信息系统和现代会计信息系统。

(1)手工会计信息系统。

产生于15世纪,可追溯到13、14世纪威尼斯商人的借贷记账法,其核心是会计恒等式、会计循环、会计科目表、分录和账簿,一直延续至今。

(2)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

1954年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第一次使用计算机计算职工工资,从而引起了会计处理的变革,电子计算机应用于手工会计信息系统中,就标志着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模式的开始。

(3)准现代会计信息系统。

从20世纪60年代末发展至今,采用事项会计的思想,从理论上克服了电算化会计的弊端,但仍然围绕会计科目表、分录等核心,应用数据库会计的理论模型,利用数据库技术建立储存强大的、分解的、多计量属性数据的会计信息系统,以便数据可以按照最切合每一个用户需求的形式进行组织。

(4)现代会计信息系统。

1982年7月,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会计系教授麦卡锡(Me.Carthy)在《会计评论》上发表了题为《REA会计模型:共享数据环境中的会计系统的一般框架》的论文,提出了REAL模型,标志着现代会计信息系统模式的开始。

随着数据库、网络技术的发展,REAL模式已成为理论最完善、研究最系统、变革力度最大、成果最多的一种创新模式,极有可能成为未来会计信息系统的主流模式。

2 传统会计信息系统的缺陷

传统会计信息系统是相对于现代会计信息系统而言的,包括手工会计信息系统、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准现代会计信息系统,作为目前广泛使用的信息系统,它们主要具有以下缺陷:

(1)以部门为立足点,没有扩展到企业。

传统会计信息系统在设计时,是从会计部门的角度来考虑问题,而不是站在企业的角度,因此,信息流只能在会计部门内部流动,形成了“信息孤岛”,由于信息孤岛间的信息流动往往不能以原始的形式流动,因此难以保证数据交换的真实性。

(2)模仿手工处理方式,自动化程度低。

传统会计信息系统基本上都是在模仿手工处理,少有创新之处,只是迎合会计人员手工处理的习惯而已。传统会计信息系统的处理流程是从记账凭证开始的,会计人员通过原始凭证在计算机中录入记账凭证,然后才是自动记账、自动生成报表,自动化程度低。

(3)应用新会计理论和方法受制约。

会计理论和方法始终在随着会计实务的发展而更新,但由于传统会计信息系统只在会计部门实施,对会计新理论的接受速度慢,也制约了新会计理论和方法的传播和应用。

(4)事后会计,功能发挥受限。

一般而言,传统会计信息系统仅仅是事后会计,在业务发生后对之进行记录,很难再发挥更大的功能。传统会计信息系统只能简单地运用财务会计等业务处理层的理论,而无法深入运用财务会计之外的分析决策层的理论。

(5)提供信息不全面。

信息使用者需要且企业能够提供的信息主要包括五类:①财务和非财务数据;②企业管理人员对财务和非财务数据的分析;③前瞻性信息;④关于管理人员和股东的信息;⑤企业的背景信息。传统的会计信息系统不能及时而全面地提供这些信息,不能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

会计信息系统具有采集、存贮、加工、传输和传出会计数据的基本功能,但传统的会计信息系统一直作为一个独立的系统在发展,除总账和财务报表子系统外,其他业务核算模块都是从企业信息系统的各子系统中独立出来的,并且数据流存在一定的重复性。

3 现代会计信息系统的构建

按照生命周期法,信息系统的开发过程包括系统规划、系统分析、系统设计和系统运行和维护四个阶段,对于会计信息系统,系统规划就是要使会计信息通过系统的处理能满足内外部信息使用者的决策需要,尤其是企业管理层的决策需要。系统分析就是要在对现行会计信息系统的调查基础上,确定新的系统基本目标和逻辑功能要求,并进行可行性分析。系统设计就是根据逻辑模型建立物理模型,计算机化会计信息系统应用软件的总体结构和数据库设计。系统运行和维护就是在新的信息系统投入使用后,测试和评价运行效果,并进行实时维护,保证系统的有效运行。

从系统分析和设计的角度,针对传统会计信息系统的缺陷,根据全面性、系统性、及时性和发展性的系统构建目标和原则,现代企业会计信息系统的基本框架可以大致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企业会计事项数据库。

以事项会计理论为基础建立,企业日常经济活动中所有的财务和非财务信息都以原始数据的形式存储在该数据库中,以便根据不同决策的需要生成不同的信息。企业会计事项数据库是建立多维数据仓库的基础,为会计信息的多维计量提供了依据。

(2)元数据库。

元数据是关于数据的数据,是描述数据的结构、内容和索引,元数据库就是元数据的集合,用于管理所有与数据仓库相关的模型、视图和操作策略,是有效管理数据仓库的首要前提。

(3)数据仓库和数据挖掘。

该库是集成的、面向主题的、稳定的数据库集合,具有决策支持功能,存储了经形式化后的传统会计方法和规则,应用数据挖掘与OLAP联机分析技术可从中挖掘新信息,进行多维分析,不同信息使用者根据决策需要,通过面向用户的前端分析工具,如报表查询工具、趋势预测、统计分析工具,与数据仓库系统进行交互,完成决策分析。

(4)数据处理系统。

传统会计信息系统的最大缺陷就是复制手工会计过程,不能提供决策信息,而现代会计信息系统的数据处理系统能够对会计事项数据库和数据仓库中的原始数据以及外部数据信息加以整理、过滤,并根据不同的决策需要进行数据的分类处理。

(5)防火墙。

防火墙是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组合,通过防火墙这一网络防护系统,隔绝企业内部网与外部网,阻止非法用户的侵入,因而能够保证会计信息的安全性,这也是维护会计信息系统的必然要求。

上述的构建模块通过可行性分析后就可在系统运行阶段接受检验,现代会计信息系统已不单纯依赖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系统,而是更多地依赖计算机网络,这种基于网络的现代会计信息系统更有利于企业将会计信息和业务信息有效地结合起来,从而可以对报表、审计等进行远程、在线操作。

4 现代会计信息系统的风险和维护

现代会计信息系统基于互联网,使原来封闭的局域网会计信息系统被推向开放的互联网,在为企业带来会计业务一体化处理的便利的同时,也使会计信息系统的风险暴露无疑。

(1)现代会计信息系统的风险。

会计信息系统风险包括系统故障风险、内部人员的道德风险、非法侵扰风险、系统关联方道德风险和电子商务内部控制等五大风险。

系统故障风险就是硬件或软件故障所导致的风险,直接影响系统的正常运行;内部人员的道德风险是会计信息泄露的主要来源之一,因此必须加强内部人员的职业素质培训和权限控制;非法侵扰风险是有目的性的窃取或修改信息,也需要引起系统维护者的重视;系统关联方道德风险存在于复杂的关联方关系中,已不仅仅是员工培训所能解决的了,依赖的是关联方的道德素质和利益驱动;电子商务内部控制是在网上交易过程中安全控制手段和技术上的潜在风险。

现代会计信息系统由于实现了信息化,全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并通过网络系统使会计业务处理过程高度自动化,信息高度共享,因而产生了新的风险,主要包括黑客攻击和数据库系统漏洞。①黑客是计算机安全的主要威胁之一,而它对会计系统主要采取窃听、重发攻击、迂回攻击、假冒攻击和越权攻击等方式,主要是为了达到窃取重要机密数据的目的,会计信息的泄露和篡改对于决策者的正确判断具有致命性的影响,也给竞争者和窃取方带来了竞争便利。②数据库系统漏洞是会计信息系统自身所存在的风险,虽然系统拥有许多安全设置选项,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漏洞会不断产生,如果不及时打上补丁,就给了破坏者以可乘之机,如若入侵者通过执行系统的相关指令而得到了系统的控制权限,这将对系统内的数据安全造成极大的威胁。

(2)现代会计信息系统的维护。

系统维护的目的是为了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使系统始终处于最佳的运行状态,它贯穿于系统的整个生命周期,不断重复出现,直至系统过时和报废为止,在软件系统生命周期各部分工作量中,软件维护甚至占到了50%以上,由此可见系统维护的重要性。

按系统维护的性质,对系统软件的维护可分为正确性维护、适应性维护和完善性维护。对现代化会计信息系统的维护主要体现在规避潜在风险,控制现存风险,主要的方法有坚持系统开发的控制,建立网上公证三方牵制,实行监控与操作分离、增强内部牵制,健全漏洞监测系统等。

建立网上公证三方牵制就是根据网络安全协议,采用第三方认证的方式保证信息发送和接收方能够使用安全和可靠的会计信息,而且发送方和接收方的身份都通过认证;实行监控和操作分离,双重保障,多方备份,防止出现数据不一致,岗位的明确划分也就实现了内部牵制;健全漏洞监测系统,要求在实时监控的同时,发现漏洞就及时修补,避免造成更严重的后果。

参考文献

[1]James A Hall.Accounting Information Systems(Second Edition)[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

篇(8)

牡丹江电业局用两年时间建成覆盖全部电力客户的用电信息采集系统,逐渐推广费控、线损统计分析、电能质量监测等各种应用。

1. 牡丹江电业局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方案

牡丹江电业局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建设方案采用以台区为单元的基本模式,实现了用电信息采集、用电异常监测,采集数据的远程传输。其中本地信道采用窄带低压电力线载波通信,远程信道采用GPRS/CDMA虚拟专网通信。方案分为5个阶段实施:建设方案编制阶段、工程勘察设计阶段、工程施工阶段、工程试运行及总结阶段、工程验收阶段。

2. 集中器安装分析

集中器应安装在台区变压器下方,或者台区线路中心位置,一般和台区考核表并列安装,共同使用一个大表箱。集中器的安装点GPRS/CDMA信号要足够强,否则会影响上行通信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如果方案中的集中器安装位置的GPRS/CDMA信号达不到要求,需要重新选择信号强的位置安装,延长电源线路。

3. 通信调试分析

3.1 集中器与主站通信

集中器与主站之间采用无线虚拟专网GPRS/CDMA通信,信号强度可通过集中器指示灯进行简单判断。偏远山区、地下室、金属箱内等场所信号一般都很弱,可通过引出天线、更换集中器安装位置、加装信号放大器等措施来解决。

每个集中器都配置一个SIM卡,捆绑一个IP地址。在集中器配置时需要注意的是集中器IP地址、通信规约、表地址、表参数等必须正确,否则集中器无法远程通信。SIM卡的安装也要注意,一定要安装在集中器的卡槽中,紧密贴近集中器通信芯片,卡扣固定好,否则因为天气冷热变化导致SIM卡与集中器通信芯片接触不良,导致集中器无法远程通信。

集中器无法连接到主站,一般是集中器GPRS模块损坏,或SIM卡损坏造成的,可以更换GPRS模块或SIM卡。集中器有连接却无法正常通信,一般是集中器内部软件“死机”造成的,可以对集中器进行复位重启。集中器全部无法连接到主站,而主站设备正常,一般是GPRS/CDMA通信网络出现故障造成的,可以通知移动通信运营商维护通信网络。集中器不能连接到主站,所在位置有手机GPRS/CDMA信号,一般是SIM卡接触不好或者天线松动造成的,可以重新安装SIM卡或者天线。集中器网络通信指示灯显示通信网络正常,但无法连接,一般是集中器参数(IP及端口APN、用户名、密码、区域码等)设置不正确造成的,可以重新设置相关参数。集中器经常性掉线,排除GPRS/CDMA信号不稳定的因素外,一般是集中器心跳间隔设置过长造成的,可以重新设置。集中器信号强度正常,但无法与主站建立连接,无法获得IP,一般是SIM卡未开通或欠费,可以开通相关业务或进行充值解决。

3.2 集中器与载波表通信

集中器与载波表通信受到线路状况、噪声、设备故障等多种因素干扰。

3.2.1所有载波节点都抄不到的问题

排查步骤:

(1)集中器没有发出抄表信号的情况:

1)集中器没有启动抄表。

2)重新启动抄表失败。

3)启动抄表后,信号没能发出。

(2)所有电表对集中器的抄表信号不做回应的情况:

1)集中器抄读的数据标识表端MCU不支持,表端芯片不做任何回应。

2)集中器要抄读的电表的表号与实际所有电表的地址不能对应。

(3)表端做了回应集中器没有收到电表回应的情况,是集中器的载波接收电路出现故障。

(4)导致所有电表对集中器抄表回应内容错误的情况:

1)集中器抄读的数据标识,表端MCU回应的数据内容集中器不能正常解析。

2)表端MCU不支持集中器所抄读的数据标识。

3.2.2 部分表抄不到的问题

排查步骤:

(1)整理并分析失败的电表,看失败的电表是否有满足如下条件的:

1)集中器抄读的数据标识表端MCU不支持,失败表的表端芯片不做任何回应。

2)集中器要抄读失败的电表的表号与并非现场存在的电表的地址。

3)集中器抄读的数据标识,失败表MCU回应的数据内容集中器不能正常解析。

4)表端MCU不支持集中器所抄读的数据标识。

5)表故障。

(2)在排除上述问题后,考虑现场台区线路问题。

抄不到的表比较集中:

1)台区划分不明确,抄不到的表不属于该集中器抄读的台区。

2)抄不到的表与能抄到的电表之间距离太远。

3)抄不到的表与能抄到的电表之间存在的大衰减点。

4)常见的干扰源就是变频器设备。

抄不到的表比较分散:

抄不到的表均位于末端。去现场主要排查表是否停电,表地址档案是否错误。

3.2.3 抄到表的数量起伏比较大的问题

排查步骤:

1)存在干扰源,但是干扰源存在的时间不能确定,在抄表期间如同时存在干扰源会导致该次抄表过程效果不佳。准确找到干扰所在的位置用隔离变压器将变频设备隔离出去。

2)同一台区有其他集中器同时在抄表,载波信号的叠加抵消会使得集中器发出和接收到的有效载波信号减少,可以将互相影响抄表的两个集中器的抄表时段错开;如果不允许变更抄表时段,可变更集中器位置,在保证集中器可以抄到各自表的前提下,在线路上保证两台集中器越远越好。

3.2.4 部分表长期抄不到或时尔能抄到,时尔抄不到

排查步骤:

1)查看现场电表与集中器的在线路拓扑图中的关系,查看是否位于同一个台区。

2)查看直抄表距离集中器的距离,如果直抄表距离集中器的距离较远,那么挪动集中器的位置到电表线路的中心位置。

3)查看现场实际台区情况,看看是否有一部分用户离得集中器距离非常远,并且中间也没有居民用户,这时需要在中间相对合适位置添加几只表单纯作为中继,或增加中继器都可以解决。

4. 运维维护分析

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完成安装调试后,必须保证系统的稳定运行,这就离不开日常维护。用电信息采集系统覆盖所有电力用户,现场维护工作难以预测,在建设过程中,经常遇到设备、线路被盗被损,电能表表情空气开关被断开等各种现场,除了维护外,规范现场施工、及时上锁封印、加强设备管理以及必要的宣传也是非常必要的。

5. 对今后工作的建议

5.1 做好前期勘察核实工作

做到“帐、卡、簿”与现场表计情况一致,保证用户档案绝对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对于电能表的安装规格、安装位置、安装方式、通信规约、通信芯片逐一现场勘察,对不符合该项目建设的对象,应及时调整,采取必要的措施,确保安装基础。

5.2 做好工程监督工作

篇(9)

作者简介:王传清,男,1980年生,博士研究生,10余篇;

1引言

随着危机管理研究领域的进一步拓展,研究更加深入和广泛,研究者们逐渐注意到信息在危机管理中所起的作用,危机信息管理开始兴起。从危机的识别与预警和危机的沟通与交流,到危机的决策与处理和危机的恢复与评估,每一个重要的环节都要有不同的相关信息支持,危机信息管理贯穿了政府危机管理的全过程。政府对信息及时进行采集,并且加工和整理,提前对危机预警,能够缓解危机,降低危机带来的损害;信息交流和共享不仅可以为政府科学决策和准确指挥提供支持,而且可以协调各政府部门的行动,提高政府危机应对能力;对危机进行分析和评估,可以搜集各种反馈信息,总结经验教训,为灾后恢复和今后应对类似危机提供参考和信息保障。只有构建一个有效的、应对各类危机的政府危机信息管理系统,才能及时收集、分析、传递和共享危机信息,从而增强公共危机管理决策的科学性,整合危机管理资源和协调危机管理行动,降低甚至消除危机的危害。所谓政府危机信息管理系统,是指基于现代化信息技术,通过建立统一的技术规范、数据标准和数据交换格式,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实现各级政府之间、政府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利用。

2政府危机信息管理系统相关研究

引入现代化技术手段开展危机信息管理的研究与实践一直被人们所重视。在国外,许多学者研究危机信息管理系统,结合仿真工具、地理信息系统(GIS)等对突发事件进行预警,如森林火险、战争危机等[1]。R.L.Chartrand等[2]、NickCollin[3]、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NationalResearchCouncil)和美国计算机科学和电信委员会(ComputerSeienceandTelecommunicationsBoard)[4]、美国安全技术研究机构(InstituteforSecuritytechnologyStudies)[5]等都强调了信息技术及系统软件等在危机信息管理中的重要性。2002年,危机管理和信息技术研讨会在赫尔辛基召开,会议的主旨就是探讨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来提高危机反应和处理能力[6]。欧洲的危机事件响应与管理信息系统学会(InformationSystemsforCrisisResponseandManagement(ISCRAM)Community)着重研究了危机管理中建立危机信息管理系统的作用。2005年10月底完成的欧盟项目“为管理决策服务的关键基础设施(MEDSI)”[8]以及美国司法部、美国司法协会、科技办公室联合开展的危机管理软件(CIMS)测试项目[9]等重点对危机管理相关软件进行了分析和测试。SherifKamel在其专著中也对决策支持系统在危机管理中的重要作用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在政府危机信息管理的相关实践中,许多发达国家都将信息技术及危机信息管理系统引入危机管理中。其中ES公司开发的WebEOC系统应用广泛。“9.11事件”发生后,各国不仅在国家层面上调整了危机管理的战略,而且在城市的层面上也进行了调整,构建了许多综合性的危机信息管理系统。如美国纽约市的城市危机管理系统、德国柏林市的危机信息管理系统、加拿大多伦多市的危机反应系统以及日本东京市的防灾中心信息管理系统。

我国危机管理研究相比国外起步较晚。2003年的“SARS”危机后,对于公共危机、危机管理、政府危机信息管理以及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相关研究形成热潮。关于危机信息管理系统以及信息技术的相关研究,我国学者主要集中在通过建立危机信息管理系统进行有效的危机预防和应对上,缺乏对于各分散系统以及各层次危机相关管理部门的联动和沟通的深入研究。覃小旅[12]、唐钧[13]、惠志斌[14]、刘彬[15]、张小明[16]等基于对中国国情的分析,对构建国家综合性的危机管理信息系统及相关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思考,强调要有效应对危机,提高政府危机管理能力,必须建立相关的信息管理系统。魏玖长等[17]在元搜索引擎的基础上研究了危机信息监控系统。沙勇忠和张艳菊以纽约、东京、多伦多和上海这4个城市的公共危机信息管理系统为研究对象,对典型城市危机信息管理系统进行了分析和比较,在总结国内外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对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讨论和思考[18]。顾化龙以公共危机应对中的信息管理系统为研究对象,搜集了大量的政府应对危机的案例资料,通过对“2008年南方雪灾”、“贵州瓮安事件”等的深入分析,探讨了政府在公共危机应对中的信息管理问题[19]。

关于联动系统研究,目前国内一些相关研究集中在探讨如何通过建立城市应急联动系统以及利用信息技术来提高和改善政府的危机管理等方面。如王雅丽等主张构建统一协调的应急联动系统,创新城市应急管理模式,通过城市联动系统及信息技术应用,有效改善城市公共危机管理[11]。2005年,张佰成、谭伟贤编著的专著《城市应急联动系统建设与应用》出版,专门对城市应急联动的建设和发展进行了深入研究[20]。而赵林度等也提倡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善相关城市应急管理部门之间的信息和资源共享。在政府危机信息管理系统的实践方面,国内也有很多城市先后建立了自己的应急联动系统[11]。但是,城市应急联动系统注重对危机发生后的紧急救援及部门的综合服务,对危机发生前的监测、预控又不太重视。

综合分析目前的研究和实践情况,可以看出,政府危机信息管理系统的构建及应用中还存在以下问题:(1)政府危机信息监测、预警和信息搜集能力较弱;(2)日常状态下的信息搜集、整理、汇总等渠道比较分散;(3)政府危机信息系统信息共享和联动水平远没有达到危机信息管理的需要;(4)危机信息整合程度较低,各职能部门之间沟通困难,由于拥有信息的单位分散,导致信息流通困难,职能部门之间信息交流不足;(5)紧急状态下的信息收集、分析和披露制度缺乏统一规划;(6)政府信息联动平台和机制还有待改进和完善,分散的信息难以综合、集成、分析、处理。因此,笔者从加强各分散系统的信息沟通和联动的角度出发,构建政府危机信息管理联动系统,使信息在系统中能够顺畅流动、交流、共享,以期为政府的危机决策提供信息和系统保障。

3政府危机信息管理联动系统模型设计

危机信息管理没有固定的模式,针对不同的危机我们应当采用不同的信息策略[21]。但是根据危机信息活动的内容以及具体信息职能的不同,政府危机信息管理联动系统模型均应当包括危机信息采集子系统、危机知识子系统、危机信息沟通子系统、危机预警子系统、危机决策子系统和恢复与评估子系统这6个主要构件。政府危机信息管理联动系统需要各个构件的协同作用,以支持政府危机信息管理以及危机决策目标的实现。

3.1危机信息采集子系统

危机信息采集是政府危机信息管理联动系统的基础功能,能利用众多的信息渠道对各种危机信息进行全面收集和监控。以往分散或是局限于单一政府组织的危机信息采集方式,由于组织结构、技术、人为等因素,会造成信息传递的迟滞和冗余的增加,甚至将危机信息消耗殆尽,使得政府危机管理部门无法及时了解并正确应对危机爆发。通过多元的危机信息采集系统和联动,才能使得危机信息以更真实和完整的形式,不断地、快速地呈现和流动。与一般的信息采集系统不同,本文的危机信息采集子系统是根据一定的信息采集机制,集合交通、公安、医疗、消防、气象等各方面的危机信息资源,对分散的、众多的、不同时空域的危机信息进行采集和集聚,通过数据交换共享平台和通信交换平台,实现各危机信息资源的互联互通,并保持危机信息处于不断更新状态。采集的危机信息存储在危机信息综合数据库中,经过筛选后,子系统输出预处理危机信息。

采集的危机信息类型包括数据、图像、语音、视频等多种。根据不同的危机信息,采集的方式主要包括:(1)自动采集。政府可以采用信息采集类软件来定期或不定期地获取相关的信息,例如利用信息采集器自动采集因特网上有效的信息,包括文本、超链接文本、图像、声音、录像、压缩等各类文档[22],并能够按照政府的定制和需求采用文本、语义、聚类等分析方法对信息内容进行分析,自动抽取网页和相关内容。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利用采集软件采集互联网上的信息将成为政府危机信息采集的主要方式。(2)浏览访问。政府可以通过浏览相关的网站、数据库、其他传播媒介等获取环境信息,例如访问政府网站以关注政府的最新动向、公共危机的预警和处理信息等。当然,也可以通过人工浏览传统纸本信息源来获取相关信息。(3)搜索。政府也可以就某一关注的问题,借助于搜索引擎等工具进行相关信息内容的搜集。这种方式能够针对性地获知相关信息,并具有信息成本低廉、获取方式便捷的优势。(4)咨询调查。通过对政府内部和外部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等活动,能够整合社会整体的力量,以发现、应对危机。咨询通常是针对专门的危机主题而进行特定的信息获取,咨询的对象可以是政府部门管理者、管理咨询从业者、具有特定专业背景的专家等。(5)委托采集。通过向专业咨询机构、信息服务机构提出委托请求,政府可以获取关于特定危机信息的搜集结果,也可以直接购买已有的数据光盘等,以获取关于行业、专业领域的信息。

3.2危机知识子系统

危机的复杂性要求在决策的过程中必须综合利用各方面的专业知识。危机知识子系统负责存储政府危机管理所需的知识资源,用以响应危机管理过程中的知识查询请求。这些知识资源主要包括:(1)基础知识库。指政府危机信息管理过程中涉及的相关概念、基础数据、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等。(2)应急预案库。指政府针对各级各类可能发生的事故和所有危险源制定总体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和现场处置方案,明确事前、事发、事中、事后的各个过程中相关政府部门和人员的职责等。(3)案例数据库。指对以往政府危机信息管理活动内容及过程的客观再现或介绍,包括相关数据和结果等,并进行分类,便于检索和对照。(4)指标模型库。指用于评价危机信息,进行危机预警等级计算的危机评判量化指标和模型。(5)专家知识库。指政府危机管理所涉及到的信息管理、危机管理、情报学、管理学等学科领域的专家知识。所有的知识资源通过知识交互平台集成在一起,并且与各联动部门的系统平台连接,为政府危机信息管理的各个过程提供知识支撑和保障。

从知识来源和功能的角度来看,政府危机信息管理的全过程需要两大方面的知识支持和保障:(1)关于政府及其环境的数据、信息和知识。由危机采集子系统和政府其他信息系统提供,反映的是政府及其环境的发展和变化情况,主要面向环境分析和危机预测。(2)关于危机信息管理的数据、信息和知识。主要由危机知识子系统提供,是政府为了实施危机信息管理而搜集的关于危机应对、决策等方面的知识和信息,还包括政府的危机管理计划、应急预案等。

3.3危机预警子系统

危机预警子系统的功能是对预处理危机信息进行加工整理和鉴别分类,借助危机知识子系统的指标模型库,构建指标体系量化评判危机信息,分析危机的种类、分布、危害范围及危害的重点对象、涉及的主管政府部门,对危机进行量化评估和判断,并随时对危机的变化做出分析判断,考虑可能造成的后果,计算危机的预警等级,根据计算结果发出相应级别的预测警报。

一般来讲,政府危机预测警报的预警级别按照严重性、影响范围、紧急程度和损失情况,分为特别严重(IV级)、严重(III级)、较重(Ⅱ级)和一般(I级)4个预警级别,并依次用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预警表示,如表1所示:

3.4危机信息沟通子系统

危机信息沟通在政府危机信息管理全过程中处于最重要的地位。一方面,政府由多个不同的部门和人员组成,并存在于一定的社会环境之中。在危机情境中,政府内部存在的良好的沟通意识、机制和行为能够增强危机中政府内部的凝聚力,并通过共享信息明确各部门和人员的职责,互相协作和联动,按优化的相应流程应对危机。另一方面,信息沟通也是连接政府与外界、实现危机公关的桥梁,让公众和外界了解危机发生的背景、政府的相关措施,让舆论导向对政府有利,减轻政府压力。危机沟通子系统的功能就是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InformationSystem,GIS)、全球定位系统(GlobalPositioningSystem,GPS)、卫星遥感(RemoteSensing,RS)系统、视频会议和集群通信等,实现信息在各个子系统之间顺畅传递,保证政府各部门和人员与危机信息管理部门的信息交流以及政府与外部环境的信息与反馈。危机信息沟通子系统的结构如图4所示:

各联动部门系统平台的功能是实现各个层次的互联互通,实现数据的互操作、软件的互操作与语义的互操作。它对实时性的要求较高,具有移动办公的特性,系统平台设计具有分布性、异构性和动态实时性的特点。各联动部门系统平台包括5级架构,如表2所示:

3.5危机决策子系统

危机决策子系统是整个政府危机信息管理联动系统的指挥中心。该子系统的功能是基于预测警报,在危机知识子系统提供智力支持的基础上,综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进行科学分析,并在掌握政府内外部资源的基础上,由联动决策中心制定并选择最优化应对处置方案。通过资源调配,实施联动措施,协调各联动部门,消除危机带来的危害或将损失降到最低。危机决策子系统结构见图5。

联动决策中心是危机信息管理联动系统的决策指挥中心和应急指挥中心,负责根据预测警报和相关的应急预案,结合专家知识库,制定应对危机事件的处置方案,进行统一决策,调度资源和组织协调。在具体应对危机事件的过程中,为各专业部门指挥分中心、重点场所监管分中心、应急处置现场指挥分中心和专业领导小组等提供接处警信息汇集的综合平台和联动指挥调度平台。

从危机的生命周期来看,政府危机决策方案包括以下几种类型:(1)危机管理计划方案。危机管理计划方案是政府开展危机决策的第一步,是整个政府危机信息管理活动的基础。主要是指政府根据其所处的具体环境和自身发展战略制定的关于政府危机管理的实施安排。其内容涉及到政府安全战略的制定、危机管理组织结构的建立、危机管理人员配备、危机管理的资源准备等。(2)危机预警决策方案。危机预警决策方案是针对潜在危机所制定的决策方案。目的是能在危机爆发前,提早发现、预防或降低危机带来的影响。内容涉及危机起因分析与处理、危机资源调配、危机信息采集点的调整等。(3)危机响应决策方案。危机爆发以后,政府决策者还必须面对各种压力制定危机响应决策方案。其内容包括危机现场的应急措施、危机资源的分配、紧急状态下的人员结构调整、危机公关小组的成立与具体活动等。(4)危机恢复决策方案。危机恢复决策方案是在评估危机带来的损失以及政府内外部环境之后做出的未来发展规划,内容包括发展战略的制定、未来一段时间的活动安排以及加强危机防御能力的措施等。

3.6危机恢复和评估子系统

制定出针对危机事件的决策方案后,政府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如何从灾难中恢复,甚至以灾难为契机重新获得发展。恢复和评估子系统的功能就是将危机状态恢复至正常状态,并对整个危机事件进行全面的评估,收集决策实施和危机恢复反馈信息,总结经验教训,形成此类政府危机的案例信息资源和知识库信息资源,对相关人员进行教育培训,以加强对未来类似危机事件的危机信息搜集、预警和防范工作。恢复和评估子系统的结构如图6所示:

4政府危机信息管理联动系统整体架构及分析

本文集合危机信息管理系统和应急联动系统的优势,针对目前我国政府危机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和运行中存在的不足和缺陷,构建了政府危机信息管理联动系统模型,其整体模型及主要功能模块如图7所示:

图7中,箭头表示的是系统中信息的传递、流动和共享。信息共享是系统联动的基础,通过信息在危机信息管理联动系统中的传递、流动和共享,为各危机管理和应对部门实现联动提供实施基础和保障,在具体应对和解决危机事件的过程中产生即时实践效应。并且,从图7中可以看到,危机信息采集子系统、危机知识子系统、危机信息沟通子系统、危机预警子系统、危机决策子系统和危机恢复与评估子系统这6个部分是相互联系、相互衔接、共同作用的有机整体。只有各个子系统协同工作,才能保障政府危机信息管理联动系统的整体顺畅运行,将相关政府危机信息管理者和决策者从繁重的获取、筛选和评估信息的工作中解放出来,更加科学地进行危机决策,从而有效地进行危机预警和危机应对等。

2012年7月21日,北京市普降特大暴雨,使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蒙受了巨大损失,全市经济损失也达到近百亿元,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23]。气象部门针对这次天气过程准确预报了降雨强度和降雨历时,及时预警,全市参加抢险应对人数16万余人[23],但是仍然存在一些应对洪灾不力、呼救电话不通、救援不及时等情况。这场特大暴雨暴露出政府及相关部门之间缺乏联动的问题。在特大暴雨预测警报后,根据危机知识子系统中的下水管道系统数据信息、路面桥梁房屋等建筑数据信息、历年北京抗洪救灾信息和案例数据等,联动决策中心制定并实施危机处置方案,并利用危机沟通子系统调配相关资源,指挥实施各项联动措施。如联合互联网络、电视媒体、广播电台、手机运营部门等,联动强降雨预报预警;联合交通部门、建筑部门、环保部门,对主要的滞水和洪涝地点、路段提前清理障碍,检查下水管道设施,设立警示和提示标识,提醒市民注意,指导避险;联动110、119、120等报警求救声讯台以及消防、救援部门,调配充足的电话接听人员以应对电话寻救高峰;在发生洪灾险情时,联动交通部门、道路管理部门等,消除阻碍交通的行为,如暂停公路收费、暂时取消停车罚单,将人力和资源调配到疏通道路、抗洪抢险方面去。如果能够构建并完善政府危机信息管理联动系统,通过相关部门的信息共享和联动,各方共同努力,一定可以降低这次特大洪灾危机带来的损失和危害。

篇(10)

1 引言

变电站自动化技术经过10多年的发展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在我国城乡电网改造与建设中不仅中低压变电站采用了自动化技术实现无人值班,而且在220 kV及以上的超高压变电站建设中也大量采用自动化新技术,从而大大提高了电网建设的现代化水平,增强了输配电和电网调度的可能性,降低了变电站建设的总造价。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太网技术在工业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1,2]。以太网具有良好的开发性、稳定性、易维护性、传输速度快、价格低廉、易于实现与上层管理信息网络的无缝连接,而且为不同厂商的产品提供了一个统一的接口,便于实现互联和互操作[3,4]。因而,在微机保护中可采用以太网构建通信系统,同时,为了兼顾传统的通信模式,设计中仍然保留了串行通信接口。本文以串行通信与以太网通信相结合的通信系统为出发点,就相关问题进行阐述。

2 硬件构成

2.1 串行通信接口

装置中,考虑到需要处理的数据较多,数字算法的计算量大,因此在保护CPU的选择上采用的是TI公司的新一代高性能32位浮点DSP芯片TMS320VC33。由于在VC33的内部结构中没有集成通用异步接收发送器(UART),所以当保护系统与厂站局域网、远方调度进行数据通信,并要求有较高的实时性时,就必须扩展异步通用芯片,以求得到较高的通信速度。本装置采用的通用异步接收发送器芯片是TI公司的TL16C752,它具有低功耗、高速度的特点,最大数据传输速率可达1.5Mb/s,且接收器与发送器相互独立,可进行DMA操作,控制灵活方便。同时还具有回读功能,可以在线诊断,它提供了两组增强型的独立UART接口,具有16字节的发送和接收FIFO、MODEM控制接口和通信状态寄存器。它与DSP芯片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

在装置中设置了两个串行通信口,其中串口1固定为RS-232,在实际应用中用来实现串口打印实时数据和各种参数,串口2可以通过跳线选择为RS-232或RS-485模式,用来组网通信。装置中的CPLD芯片主要是用来产生片选、读写等控制逻辑,它采用的是XILINX公司生产的XC95144;加入光隔则提高了通信的抗干扰能力;电平转换芯片MAX232ACSE与MAX490ESA的作用是使信号电平(TTL电平)转换为RS-232或RS-485电平,或进行二者之间的逆转换。

2.2 以太网接口

在装置中选择RTL8019AS作为以太网控制芯片。选择好DSP芯片和网络芯片之后,要以TMS320VC33和RTL8019AS构建以太网,关键在于DSP 处理器与网卡控制芯片之间的接口设计。下面就讨论TMS320VC33芯片与RTL8019AS芯片之间如何进行连接,从而实现有效的数据通信。

在TMS320VC33和RTL8019AS之间通过XILINX公司生产的CPLD芯片XC95144进行连接,硬件结构的示意图如图2所示,其中XC95144在接口电路中起逻辑转换的作用,存储芯片AM29F400B75EC用来存储网卡芯片初始化等信息。

基于DSP与RTL8019AS组成的以太网,DSP主处理器与网卡之间的接口主要实现的功能有[5-7]:

(1) 主处理器通过接口电路对网卡芯片进行控制,包括对网卡的逻辑控制、读写控制、复位等;

(2) 主处理器与网卡之间的数据交换,DSP通过接口电路对网卡接收数据进行读取,将需要发送的数据写入网卡缓存。

3 通信功能的软件实现

3.1 串行通信的软件设计

3.1.1 UART的驱动程序设计

对于通用异步接收发送器(UART)TL16C752的驱动程序设计,就是对与DSP芯片通信相关的内部寄存器进行操作,下面就简要介绍一下相关的寄存器的情况与设置。

3.1.1.1 线路控制寄存器(LCR)

线路控制寄存器(LCR) 存放串口传送的二进制位串数据格式,LCR 是一个8位的寄存器,各位的定义如下:d0d1是字长选择位,若d0d1=00,传送的字长为5 位; d0d1=1 时字长为6;d0d1=0时字长为7;d0d1=11 时字长为8。d2位是停止位选择,d2=0 时停止位为1位;d2=1时停止位为1.5位。d3=0 时校验有效;d3=1 时检验无效。d4是校验类型位, d4=0 时进行奇校验;d4=1 时进行偶校验。d7位(DLAB) 是锁定波特率发生器位, d7=1 时访问波特率因子寄存器; d7=0 时访问其他寄存器。

在本系统中,使d0d1=11,选择的8位字长;d2=0,选择1位停止位;d3=0,校验有效;d4=1,选择进行偶校验。

3.1.1.2 波特率因子寄存器(DLL&DLH)

两个8位的波特率因子寄存器构成一个16位的波特率因子寄存器。在TL16C752的内部具有波特率发生器, 产生发送数据的时钟信号。波特率因子可以通过下列算式求出:

波特率因子=基准时钟频率/ (16×波特率)

在本系统中,我们采用的基准时钟频率为1.8432MHZ,先将LCR中的d7置1以便访问波特率因子寄存器,再将波特率因子寄存器写为16,将波特率设为9600。接着将LCR中的d7写回0,以便访问其它寄存器。

3.1.1.3 FIFO控制寄存器(FCR)

这个寄存器用来设置FIFO的允许/禁止、清除FIFO、设置接收FIFO的触发级别和选择DMA模式。先将FIFO的d0写1,以使能接收与发送FIFO;将它的d0d1全写1,用于复位接收与发送FIFO;将d6d7两位写1,设置接收器FIFO中断的触发标准为60characters。

3.1.2 通信的软件设计

除了发送接收程序段在定时器中断中执行以保证稳定的通讯速率外,保护软件通讯模块的大部分工作在主程序初始化后的死循环中进行。使用了串口芯片的FIFO功能以提高通讯的速度。

在约定的监控系统与保护系统之间采用主从方式进行通讯,因而保护系统总是被动接收指令,即始终为从动站。保护系统的通讯模块在完成初始化工作后随即进入接收状态。当通讯接口收到完整的链路规约数据单元(LPDU)时将对其进行校错,出错丢弃这个数据单元。保护系统收到的LPDU有3种类型:第一种是2级数据请求帧,保护系统将以测量值LPDU作为回答;第二种是1级数据请求帧,此时先判断FCB是否变化,有变化则以新的ASDU形成LPDU并填充发送缓冲区,否则重发上一个LPDU;第三种是命令帧或下传数据帧。在这里我们将2级数据与1级数据同时召唤,使用户进程得以简化。当保护系统完成监控命令或准备好应答数据时,将形成发送数据包的若干个ASDU等待传送,然后发送规定格式的命令确认帧以通知监控系统接收命令执行结果或反馈数据。另外,有启动事件或故障事件发生时,保护系统会将上传LPDU的ACD位置位,以通知监控系统建立启动/故障数据传输过程。保护系统的程序流程图如图3所示。

3.2 以太网通信的软件设计

通过对DSP编程, 来实现RTL8019AS初始化、发送数据、接受数据,嵌入式TCP/IP协议等功能,在处理数据步骤之前,还需要对网络控制器进行必要的检测、复位和初始化。网络接口通过2个DMA操作来完成数据的接收和发送。本地DMA完成RTL8019A S与其内部FIFO队列之间的数据传送,远程DMA 完成RTL8019AS与CPU之间的数据传送。

3.2.1 RTL8019AS的初始化

要进行网络通信就必须对网络控制芯片初始化,初始化比较烦琐,但是它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往往决定着网络通信的一些重要参数。为了使RTL8019AS启动并处于准备接收或准备发送数据的状态,必须对相关的寄存器进行初始化。这些寄存器主要包括指令寄存器CR,数据结构寄存器DCR,远程字节数寄存器RBCR,页面开始寄存器PSTART,页面停止寄存器PSTOP,中断状态寄存器ISR,中断屏蔽寄存器IMR,实际地址寄存器PAR0-5,多点地址寄存器MAR0-7,当前页面寄存器CURR,传输配置寄存器TCR,接收结构寄存器RCR等。

3.2.2 数据的收发

通过对地址及数据口的读写来完成以太网帧的接收与发送。要接收或发送数据包就必须读写网络控制卡RTL8019AS内部的16KB的RAM,必须通过DMA进行读和写,网络接口通过2个DMA操作来完成数据的接收和发送。即本地DMA完成RTL8019A S与其内部FIFO队列之间的数据传送,远程DMA 完成RTL8019AS与CPU之间的数据传送。

3.2.2.1 数据包的发送

数据包的接收大体包括三个步骤:数据包的封装,通过远程DMA将数据包送到数据发送缓存区,通过RTL8019AS的本地DMA将数据送入FIFO进行发送。下面讲述发送的具体操作:

(1)数据包在发送前按规定的格式封装好,在封装时我们采用的是一个标准的IEEE802.3以太网物理传输帧格式,它的基本封装格式如表1所示。

(2)把按以太网帧格式封装好的数据包通过远程DMA写入RTL8019AS的数据发送缓存区。具体操作是首先主机设置好远端DMA开始地址(RSAR0,1)和远端DMA数据字节数(RBCR0,1),并在CR中设置为“写数据”,就可以从远端DMA口寄存器里把数据写入芯片RAM。

(3)启动本地DMA将缓存区内的数据发送出去。即待发送的数据包存入芯片RAM后,给出发送缓冲区首地址和数据包长度(写入TPSR、TBCR0,1),然后启动发送命令(CR=0x3E)即可实现8019AS发送功能。8019AS芯片会自动按以太网协议完成发送并将结果写入状态寄存器。

3.2.2.2 数据包的接收

以太网数据包的接收过程和数据包的发送过程刚好相反。首先是将网络上的电信号变成数据存入芯片的接收缓存中,然后主机设置好远端DMA开始地址(RSAR0,1)和远端DMA数据字节数(RBCR0,1),并在CR中设置“写数据”,从远端DMA口寄存器里把数据从芯片RAM读到系统RAM中。接收缓冲区构成一个循环FIFO队列,PSTART、PSTOP两个寄存器限定了循环队列的开始和结束页,这两个寄存器的设置是在以太网控制芯片的初始化中完成的。CURR为写入指针,受芯片控制,BNRY为读出指针,由主机程序控制,根据表达式“CURR=BNRY+1?”可以判断是否收到新的数据包,新收到的数据包按表2的格式存于以CURR指出的地址为首址的RAM中。当CURR=BNRY时芯片停止接收数据包。

3.2.3 嵌入式TCP/IP协议选择

TCP/IP协议实质上是一系列协议的总称,TCP/IP协议是一组不同层次上的多个协议的组合,包含十几个协议标准[8]。本文介绍的以太网接口是专门为继电保护而设计的,不要求实现所有的TCP/IP协议,所以选择的嵌入式TCP/IP是对TCP/IP协议族进行选择并简化而形成的协议集合。本设计实现的协议如图4所示,通常分为四层(物理层除外)。

(1)链路层中实现了ARP(地址解析)协议。它主要是将32位的IP地址动态地映射为48位的以太网地址,从而保证网络的正确传输。另外,在设计中把IP地址存储于本地存储器中,不必从其他服务器得到IP地址,这样就无需实现RARP(逆地址解析)协议。

(2)在网络层中主要实现了IP(网际)协议和ICMP(网络控制报文)协议。IP协议是TCP/IP 协议簇中最核心的协议,它提供无连接的数据报传送服务,所有上层协议都要以IP数据包格式传输。ICMP协议负责传递差错报文以及其它需要注意的信息,在设计中只实现了对回显请求(类型代码为0)报文的处理,从IP层收到ICMP包后,判断其类型代码段是否为0,如果是,将类型字段与代码字段设置为00(回显应答),计算检验和,再交给IP层发送;如果不是,则予以丢弃。从而实现了对ping功能的支持。

(3)在运输层实现了UDP(用户数据报)协议。运输层中包括两种不同的协议:TCP(传输控制协议)和UDP(用户数据报协议)。TCP是一种面向连接的、可靠的传输层协议,但其时延难以把握,不利于实时数据的传输;UDP协议是一种不面向连接的协议,它只是简单地把数据报从一台主机发送到另一台主机,但并不保证该数据报能到达另一端,可靠性必须由应用层来提供,但其有实时性强的特点,能在同一时间将信息传递给所有节点。因此,在微机保护装置中考虑快速性的要求,选择了UDP协议。

(4)应用层主要指用户进程,在保护装置中采用的是国际电工委员会新制定的IEC61850标准,它可以用来实现面向对象和设备的无缝联接通信。

4 结束语

本文介绍了微机保护的一种通信系统,该通信系统采用以太网通信与串行通信相结合的方式构成。文章设计了通信系统的硬件结构、编写了驱动程序与功能软件。设计的通信系统不仅可以满足以太网组网的要求,也可以兼容传统的串行通信要求,将大大地促进电厂和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的进程。

参考文献:

[1] 习伟.新型高压线路保护装置的管理与通讯系统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2] 李正天.新型发电机保护装置及其通信系统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3] 吴在军,胡敏强,杜炎森.嵌入式以太网在变电站通信系统中的应用[J].电网技术,2003,27(1):71-75.

[4] 杨刚,杨仁刚,郭喜庆.嵌入式以太网在变电站自动化系统智能化电气设备的实现[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4,28(3):74-77.

[5] 卢虎.基于DSP的以太网技术及其实现[D].西北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上一篇: 高一化学基础知识总结 下一篇: 学期期末家访总结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