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欣赏课汇总十篇

时间:2022-08-18 02:15:43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音乐欣赏课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音乐欣赏课

篇(1)

“听”是音乐欣赏的首要途径和基础。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往往先把音乐作品的背景内容、特点等抽象知识讲给学生,然后再听、再欣赏。而创造性的“听”通过多层次、多角度地挖掘音乐作品的内涵,使学生不仅能听、会听,而且可以创造性地听。

首先“听”出音乐作品的情感。在进行“音乐作品的个人风格”一课教学时,同学们在欣赏莫扎特的“第四十交响曲”第一乐章后,一致感觉作品的旋律优美、感情丰富、活泼乐观。再经过启发引导和反复欣赏,同学们又听出音乐中包括的不仅是欢乐,而且还有痛苦和困惑。在此基础上,我又从音乐的内涵和表现手法上进行深入的分析,通过指出在作品中半音节下行音调表现了悲哀的情感,进而指出在莫扎特的音乐中,人们听不到命运的叩门,也看不到人生苦难的烙印,是因为他把生活的辛酸置之度外,而以乐观的态度使自己的作品永保安详和温柔的面貌,不让眼泪把它打湿。通过教学,同学们既体会了音乐的美妙,又认识到莫扎特的“含着眼泪的欢笑”的艺术魅力;既开阔思路,又提高了审美情趣。

其次“听”出音乐作品的民族性。音乐作品的个性根植于民族文化之中,民族文化是个性发展的源泉,是创作的基础。人民音乐家冼星海创作的“黄河大合唱”是五四以来中华民族大型声乐作品的经典之作,是民族性和时代性结合的典范。对于黄河与中华文明的关系,近代史上悲壮的,同学们了解较多。因此,在欣赏这部作品时,我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他们用心用情去感受这部体现民族精神的作品中渗透的音乐要素,让他们边听、边领会这部作品的历史价值和民族特征。他们听出了黄河的苦难,听出了黄河的咆哮,更听出了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通过教学,使他们既从音乐的视角重温了历史,又从历史的视角创造性地“听”出了《黄河》的音乐特点,受到爱国主义思想的启迪。另外,在欣赏教学中,为了强化作品的民族性,我选择了古今中外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音乐作品,编成教学单元,按类归纳,分类比较,通过个性与共性的辨证关系,使学生们认识“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深刻道理,激励他们热爱中华民族的音乐文化,发扬民族精神。

“想”的教学方法

要选择有助于发展想像的音乐作品。这样的作品可以归纳为三类:(1)描述性音乐,如二胡独奏曲“空山鸟语”、笛子二重奏“顶嘴”等;(2)情节性音乐,如“彼得与狼”、“动物狂欢节”等;(3)抒情性音乐,如“蝴蝶夫人”要启发学生自由想像。以一定的教学目的为前提,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模糊性思维和感受,把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融进作品中,去展开想像。这种想像不受作品定位解析的束缚,在音乐标题给定的空间内自由展开,是灵活和随机的,“亦此亦彼”的。由于音乐是无形的,人的感受也具有不确定性,应该允许同学进行创造性的思考和想像,在创造的心理活动中提高欣赏能力,并获得一定的审美享受。

要指导学生初步掌握开展音乐想像的方法。诸如,(1)整体感受法。通过旋律的起伏、快慢、节奏、强弱等,综合感受音乐是怎样开始的,有几个音乐主题,音乐的整体布局如何,各段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等等;(2)情感体验法,引导学生和作者的思想情感相统一,把自己融到作品的主题中去体验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3)直观想像法,让学生结合音乐画面展开想像;(4)听画结合法,音乐作品也可以表现色彩,让学生边欣赏作品边想像五彩缤纷的画面,融音乐与绘画为一体。

“动”的教学方法

要边听边舞。当学生在听不同民族、风格的音乐作品时,让他用舞蹈动作表现出来可以更好地体会音乐的意境和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如在欣赏藏族民歌“酒歌”时,要求同学边唱边表演藏族舞蹈的动作。

篇(2)

一、音乐欣赏课的重要性

高中音乐新教材,纠正了以往重技能、轻审美的教学指导思想;它以音乐文化为主干,加深了音乐教材的文化内涵;有意识地把文学、史地、哲学、美学等内容融入了选编范围。这为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跨学科、综合性地解决问题,奠定了一定的基础。“音乐的时代性”、“音乐与人的生活”、“音乐与人的素质”等本身就可以直接转为学生进行音乐欣赏学习的备选课题;相关内容在拓展与延伸后还可以产生其他一些小课题:如“音乐与人的健康”、“音乐作品音响载体的历史演变”等等。

(一)音乐欣赏课让教师的角色发生转化

在课堂中,对乐曲的分析,对“交响诗”的讲解,可以完全由学生代表来完成。音乐教师完全融人到学生活动中,在这里,老师是导师的角色D―课前布置课题,分配任务。课堂中起到组织作用。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我们拥有日常音乐教学的课堂,我们在这一片小天地里完全可以放开手脚进行探究教学,自己当导师,让学生当主人。

(二)音乐欣赏课使我们认识到教师宽广的知识面与自我学习的重要性

在音乐课上,音乐老师向学生展示了良好的教学素养和综合能力,这与他平时对多媒体设备的学习和对教学理念的研究是分不开的。所以,我们的自我学习和自我完善是一件长期的重要任务,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从容的引导学生进行更加广阔的探究性学习。

(三)音乐欣赏课与音乐教育和思想道德分不开

优美高尚的音乐,蕴涵着潜移默化的高尚情操,声情并茂的音乐艺术是塑造中学生灵魂的有利元素,对中学生的精神起着激励、净化、升华的作用。为什么这样说,因为在我们学校有这样的例子可以证明:高一(4)班有个学生习惯不好,学生和老师都烦他,但他在我的音乐课上表现非常好。他对我说,以后我一定好好学习,让同学和老师们重新认识我。通过这个孩子的变化,我就意识到音乐可以用情感感化一个人。我认识到当一名音乐教师的责任。在音乐教育活动中,注重培养中学生的情意素质,使学生的品格和个性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爱因斯坦有句名言:“智力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性格的伟大。” “性格”从广义上指人的情意素质。它常伴随着一切智力活动。中学生在学业和将来的事业上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非智力因素的养成,而音乐教育是心灵的

塑造,是情感的培养,是个性的发展,是辅助非智力因素养成的好帮手。

二、如何上好音乐欣赏课

(一)充分利用丰富的想象力,激起学生的共鸣

音乐的魅力不仅在于音乐本身韵律的和谐完美,同时还在于它能给人们一个驰骋想象的空间。我记得一本书里曾经有这样一句话“没有想象的人生是苍白的人生,而没有想象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学生时代正是富于想象的年龄时代,用音乐打开学生想象的闸门,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这对音乐教育工作者来说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又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捷径。

在音乐欣赏课教学过程中,我告诉同学们,由于每个人的经历不同、文化素质不同,所处生活环境不同,对音乐的理解也会不尽相同。而一首优秀的乐曲带给人们的想象也应该不是单一的,应该是多姿多彩的。

(二)改变教学观念,要求学生大胆表现音乐

表现是实践性很强的音乐学习领域,是学习音乐的基础性内容,是培养学生音乐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音乐欣赏课不注重表演、创作技能的发展,而侧重于感受、体验音乐的热情和能力的发展,这就使课堂变得沉闷、凝重。针对这一事实,我在音乐欣赏课中大胆的加上体态律动这一项,使得课堂气氛更加浓郁、活跃,同时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音乐欣赏课上,学生以身体作为一种“乐器”,随着音乐自由的运动。学生通过走、跳、跑,自行创造表现与他们所听到的音乐相应的动作。每个人对自己所听到的音乐都有不同的理解和做出相应的动作,这就最大限能地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和想象力。这就充分调动了大家感受音乐的能动性,勇于大胆地表现音乐。

(三)应用多媒体技术,拓展音乐欣赏课的知识范围

篇(3)

回想自己学习音乐、欣赏音乐这么多年,对一些音乐作品的记忆也是对它的核心主题的记忆以及整体的感知。比如贝多芬的第五交响乐的“命运”主题、第九交响曲“欢乐颂”主题,德沃夏克第九交响曲的“念故乡”主题,海顿第九十四交响乐“惊愕”主题等等,而其他更多的是对整首乐曲音响色彩的审美记忆罢了。义务阶段的音乐教育的核心价值是音乐审美教育,这个审美要求对于处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来说,还只能说是整体把握和重点感知。如果我们把音乐欣赏课都上成音乐学院的作品分析课那样,恐怕学校的音乐课将遭遇重大挫折。因此第三节音乐欣赏课得到很多同行的认可,对第一节课提出异议,认为教师教的辛苦,学生学的痛苦,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了。

二、音乐欣赏教学要注重个性化体验

这个问题已经不是什么新话题了,很多专家早就告诫音乐老师在教学中要避免这一点。但是很多教师在教学中还是忍不住要把自己的体验强加给学生。就拿这次听课经历来说,第一节课教师首先就把乐曲的情境定格在一个专业的滑冰运动员身上。什么哪些段落是出场的,哪些是表现旋转的,哪些是表现高抛的,哪些表现的是复杂高难度动作的等等,教师还创编了一套手部律动,要求学生跟着音乐表演。我们不能不说教师对教学的极大热情,但是感觉这样的教学有点不靠谱。一节课,学生都在教师的“教导下”体验和理解乐曲,一切都是预设,毫无生成。还好学生都比较“乖巧”(可能听课的教师比学生还多的缘故)。第二节课中,教师开始就设定一个教学情境:绅士小姐的舞会。在教学中还指出哪个部分是表现绅士邀请小姐跳舞的,哪些是表现小姐接受邀请,然后教师创编动作教授学生来表现等等,不能不说这位老师对音乐体验之独特,对音乐想象之丰富。

我一直认为,音乐欣赏是一件很私密的事。每个人由于性格、学识的不同,所处的环境、身体状况以及个人经历的不同等等,都会影响对音乐的体验和理解。但是越是个性的体验才越是真实、美妙的音乐体验,虽然这里可能存在情感上的不同,但我们很难说谁对谁错,你可以把你的体验与别人分享,但你不可以把自己的感受强加给别人,更不能利用自己的身份“愚弄”别人。我们强调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其核心价值就是尊重人性,而尊重人性的价值最重要的就是人的个性价值。

因此音乐教学需要的是情境,而不是语境,教学中要努力营造宽松自由的学习情境,而不能被教师语境化,从而为学生的音乐欣赏活动设立一道围城。基于以上阐述,我有一个不成熟的设想,是否可以把音乐欣赏课的教学形式转换为“音乐沙龙”式,在这样的活动中,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大家可以对音乐畅所欲言,分享彼此的音乐体验、理解或者研究,这样学生学习到的将不会是一家之言,并在思维的碰撞中提升音乐的鉴赏力。当然这种设想还不够成熟,几句话也很难说清楚,但在我的想象里,那种教学场景一定很美妙。

三、音乐欣赏课需要传承文化

从这三节音乐欣赏教学中,还可以看出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都非常强调对音乐要素和音响的学习和记忆,而对音乐文化的传承不够,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发展和对高雅音乐持久的学习兴趣。在音乐课程标准中提到,音乐教育的一个重要功能是传承文化。

篇(4)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学;欣赏教学;德育

欣赏教学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已经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从事一线教学的音乐教师充分认识到欣赏教学不仅能有效提高小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同时还能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成为教学中德育主题教育的重要途径。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要从乏味单一地听赏乐曲,改变为有效地整合音乐内容,利用多种教学形式触动学生的情感升华,将音乐表现与音乐欣赏有机结合,利用聆听、律动、演唱、演奏、创作等多种教学形式,引导学生感受美、体验美,激发学生表现美、创造美,不断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养成良好的音乐习惯,丰富理解音乐的经验,通过充满活力的音乐教学,巧设情境,寓德育于美育之中,不断培养、提升学生德育上的自我教育能力。

多年来,我注重备课时多种方案的反复推敲,重视上课时的情境教学,更看重下课后的教学反思,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充分挖掘教材资源,把德育融合在课堂教学中,真正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道德修养。如今,我的音乐欣赏课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教学特色,让学生在课堂上“演”起来,深受学生的喜欢。

例如,《卢沟谣》是同学们非常喜欢的歌曲,首先我通过多媒体让学生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加深对歌曲的理解,学生了解了的全过程后,迫不及待地学唱歌曲,感情真挚自然。然后再引导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创编表演,有的小组加入了朗诵,有的小组加入了情景剧,有的小组添加了歌词,每一种形式都让我感受到了学生通过欣赏歌曲后所表现出来的时代责任感、使命感,每个学生通过参与表演更激起了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怀,更加爱护自己的学校、课堂、同学。

古典音乐的听赏是小学音乐欣赏课的难点,学生听不懂,听不进去,听后一头雾水,久而久之,学生不喜欢此类音乐,甚至听赏时面露难色、拒之千里。古典音乐是音乐学习的根,是进行一切音乐鉴赏活动的本,作为音乐教师,我们有责任引导学生走进古典音乐的世界。

例如,《彼得与狼》是一首交响童话,创作于1936年,根据俄罗斯同名童话创作而成。作者普罗科菲耶夫利用各种乐器独特的音色,模拟出一个个呼之欲出的音乐形象,牵动着每位听者的心弦。其中的朗诵词加入音乐之中,更为学生理解音乐起到了极大的作用。我在教学中不仅重视音乐本身的知识传授,更想通过欣赏乐曲引导学生感悟真善美的主题。于是我带着学生在听中说、在想中演,全方位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一个轻松快乐的欣赏氛围中让他们愉悦地欣赏艺术音乐,从中得到教育。整堂课有层次地安排三次聆听,都在“说故事、听故事、演故事”的过程中进行。在讲故事、演故事的活动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的主观情感因素,从学生的眼神中、表情上我看到了真、善、美,看到了学生正确的认知倾向。学生余兴未够,纷纷要求参与其中,迫不及待地想成为音乐中的一分子。表演中,当不上彼得、爷爷,就演小鸟、鸭子,即使是大树也行,甚至出现了狼一号、狼二号,学生想象情景,并带着主观情绪体会音乐形象的发展,在不知不觉中感悟到了“真、善、美”。一节课下来,学生完全沉浸在音乐的世界里,仿佛自己变成了彼得,变成了爷爷,变成了小鸟,每个学生都是真善美的践行者。

课堂教学是德育的有效途径,是德育体现的大舞台,如果不能认真研究、及时反思,不能因势利导、及时转化,我们就会出现无从下手、难以拓展的尴尬境地。

例如,《谁不说俺家乡好》是一首以爱家乡为主题的教学歌曲,演唱y度极大,不适合学生演唱,甚至课堂上欣赏这首脍炙人口的歌曲时,也引来了学生奇怪的笑声。于是我改变了思路,在多层次欣赏此歌时,穿插了演讲环节。通过演讲活动,学生不仅了解了家乡的过去,认识了家乡的今日变化,发现了家乡的美好,还学会了如何去爱自己的家乡,培养了热爱家乡的情怀,进一步萌发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大家群情激昂地决定要从现在开始关心家乡的发展,为家乡的发展出谋划策。

在欣赏教学中,运用多种形式因势利导,设境悟情,让学生投入地“演”起来,不仅使我们的学生成为有丰富情感的音乐爱好者,有高尚人格的音乐欣赏者,更能使德育内容生活化、日常化、简单化,让学生在美妙音乐的陪伴中,潜移默化地得到了德育的熏陶,做一个有高尚理想的音乐追随者。

篇(5)

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首先就要有“流水”。音乐教师必须全面掌握专业知识,有熟练的技能技巧。只有这样,才能灵活驾驭课堂。音乐教师除必须掌握本专业的各种技能、作曲知识、中外音乐史及重要音乐作品、作家等方面的音乐理论外,对文学、历史、美学等诸方面的边缘学科知识也要有所了解。音乐教师只有博学多才,教学时才能运用自如,唤起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启迪学生的智慧,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因此,我们只有不断地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才能真正胜任初中音乐欣赏教学工作。

二、教学内容由表及里,由浅入深

音乐欣赏教学质量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经过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前辈黄自先生认为音乐欣赏时,欣赏者要经过这样一个心理反应过程:感知外部音响开展想象联想得到情感共鸣理解认识。所以欣赏教学时必须遵循这一心理反应过程,引导学生逐渐由低层次的直觉欣赏向高层次的情感欣赏、理智欣赏方面发展。这样既符合心理反应过程,又有利于欣赏教学。其次,曲目安排上由小到大,由易到难,这样做符合中学生心理特点,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三、教学形式灵活多样

教学中如果一味地按照课程的安排单一进行音乐欣赏,学生就必然会感到枯燥乏味,将题材、演唱形式或演奏形式及作品曲式与题材等异同点明显,易于将对比的内容安排在一起进行教学,既能使学生比较准确地感受领会不同音乐作品所表达的不同思想感情,又能使学生更为深入地理解音乐,并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了解音乐表现的规律。

1.以题材为中心设计课型。比如以“赞美伟大的祖国”为内容的欣赏课,就可将《长江之歌》,《我爱你,中国》,《我的祖国》,二胡协奏曲《长城随想》等相同题材、不同表演形式的音乐、器乐作品组合起来进行教学。这种课型内容统一,能使学生从不同表演形式的音乐作品欣赏中,集中体会,理解音乐家是如何运用不同音乐表现手段表现共同的音乐与主题的。

2.以演唱或演奏形式为中心设计课型。比如以“独唱”为中心的音乐欣赏课,就可将男声、女声、童声等不同声、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风格等形式的独唱曲组合起来进行教学。这样做有利于学生了解不同表演形式的经典音乐作品,拓宽音乐视野。

3.以作品曲式与体裁为中心设计课型。比如以“一段体”为中心或以“进行曲”、“变奏曲”等为中心开展音乐欣赏教学。这样做有助于学生了解曲式、体裁等有关音乐知识,还可以使学生充分了解到音乐内容与音乐表现形式的相互关系,充分感受到音乐的形式美。

四、营造教学氛围,放飞音乐想象

音乐的魅力在于能给人们一个驰骋想象的空间。中学生正处在富于想象的年龄,盲生也不例外。我们要鼓励学生对音乐多联想和想象。在课堂中试着用音乐打开学生想象的闸门,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能力,使他们学会以审美的态度听音乐、感受音乐。只有当课堂充满着想象,开始有了生动活泼的气氛时,学生的精神才会饱满,情绪才会高涨,兴趣才会浓厚,思维才会活跃,接受能力才会增强。

比如歌剧《卡门》,音乐雄壮、有力,教师先放一段试听,引导学生:能想象这是怎样一个画面吗?教师点出有英武的斗牛士,也有高声喝彩的群众,画面呈现出一派热烈欢腾的情景……接着一步步跟着学生的兴趣让他们讲讲关于斗牛的知识,然后老师示范斗牛的动作,让盲生用手触摸老师的肢体,以感受斗牛的动作,等等,最后伴着音乐一起感受斗牛场的氛围。这样一个渐进的过程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抓住了学生的心,让他们带着欣喜与渴望听这个音乐。

五、体验参与乐趣,理解音乐共鸣

篇(6)

现代教育理论中提到,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需要、兴趣、动机、意志、情感、气质、性格、理想、世界观、认知方式)对学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特别是情感,它是非智力因素的核心。因为人的需要是个性的源泉,需要促进动机的形成,激发兴趣的产生,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是在学习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而音乐情感正是激发学生对学习需要的主要因素。根据以上的理论基础,在音乐课中,首先应激发学生对音乐课产生情感。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是设计师、建筑师,为学生创造一个既顾及音乐体系,又顾及学生的个性心理需要的课堂学习舞台,让学生在学习的舞台上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发展自己的个性。

抓住学生好奇这一心理特征,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精心创作教学环境,使课堂导入巧妙自然。一堂欣赏课的精彩开头,往往会给学生带来亲切、新奇的感觉,如欣赏《黄河大合唱》之《黄河船夫曲》。上课引导学生进入教师设计的场景,用充满激情的语调:“朋友们,你见过黄河吗?你能描述你所看到的黄河吗?如果没有,请想象河上的船夫拼着性命和惊涛骇浪搏战的情景,接下来请听一听吧!”同学们被充满激情的语言所打动,教师再进行下一步指导,这样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需要,刺激了学生们的求知欲,达到了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二、用情感体验创设意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学生都有好奇、好动、好胜的心理特点,教师应充分选用这一点加倍爱护学生的语言和行动。引导学生耐心观察思考,为学生提供思维的空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下面我主要采用两种方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1.通过模仿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黄河船夫曲》这一欣赏教学中,将教学内容与游戏结合起来,让学生通过所见(电影、电视、图书等)、所想去模仿船夫与惊涛骇浪搏战的形象,学生分几组来讨论,这样使课堂气氛活跃了,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了知识,培养了学生迎接生活的挑战、承受挫折困难的勇气,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个人”与“集体”

篇(7)

一、思维的第一弦――聆听

聆听是我们了解音乐的唯一途径。《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音乐是听觉艺术,听觉体验是学习音乐的基础。是培养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在音乐教学中必须把培养学生的聆听放在首位,静静地、甚至是闭着眼睛听音乐。教师在不影响学生听的前提下,做适当的提示。这个提示可以是一个动作,也可以是一个问题,起到一个训练听觉思维的作用。

如:欣赏交响诗《沃尔塔瓦河》,教师用缓慢、轻柔的的声音:这是一首很长的管弦乐曲,先让我们走近源头,听听音乐描绘了什么?学生在静静的氛围中体会小溪、河流的慢慢流淌。教师节奏自由化的语气、简明的导语为学生创设聆听的情景。此时教师的讲解、提示,力求简明、生动、富有启发性。在以往的听课中,总会有“好心”的教师怕学生听不懂而用很多的语言去解释音乐,更有甚者,一边放音乐一边解释。这种做法看似是在帮助学生了解音乐,实则是违背了音乐聆听的本质,会干扰学生的聆听。

要问欣赏课给学生带来的最直接的感受是什么?有学生说,它可以让人放松情绪,也有同学说它可以让我心潮澎湃,还有同学说,它可以净化我的心灵。

二、思维的第二弦――参与

音乐欣赏就是在教师启发和指导下学生主动参与体验音乐的过程,没有学生主动参与的体验,就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音乐教学。它需要学生在情感上、音乐要素、相关文化的体验,有更多的感受才能够获得更深刻的体验。演唱主题,分辨音乐结构、画旋律走向、随音乐律动等都是很好的参与方式。教师要精心设计使学生从有兴趣――愿意参加――积极参加――获得成功的感觉和喜悦。不能因为学生的热闹而忽视了内在的思维。

如欣赏《梨园金曲》,讲到京剧的表演功夫四功五法,舞台上的表演与实际生活中的场景有什么不同呢?学生在对比、思考的基础上,进行模仿表演。学唱旦角(阿庆嫂、穆桂英)、净角唱腔,总结出要运用好真、假嗓的唱法。念(李铁梅念白),总结出要有声有调,还要加上手、眼的动作。步(圆场步)总结出不同人物、不同场合有不同的走步等等。在参与体验中感受了京剧的魅力。有同学感慨:京剧不愧是我国的国粹!

为了鼓励学生在课堂中参与体验,教师制定了激励机制得分册,请音乐协管员负责记载;学生回答问题准确,参与互动,都可以加1分,到学期结束,达到10分,可免考,成绩为优。因为有了学生的参与体验,所以会有积极的思维,学生才会有感而发。

三、思维的第三弦――感悟

在音乐欣赏中,聆听音乐只是初步的体验,是直觉的感受。我们知道:音乐的每一种基本要素都可以表现一定的情感。如旋律的起伏、节奏的张弛、力度的强弱、速度的快慢、音色的浓淡、调式的明暗等无不具有特定的情感意义。要想进一步深入音乐就必须有音乐思维的参与,学生从音乐的要素,通过对旋律、节奏、力度、速度等的情感体验,才能有音乐内涵的感悟。如在《采茶舞曲》和《龙船调》两首不同地域民歌的赏析中,教师将两曲的曲目、地域、节奏、旋律、情感等内容制成图表,教会学生用对比的方法进行感悟学习。见下表:

又如欣赏二胡名曲《赛马》教师问:乐曲的情绪是怎样的?使你联想到了什么场面?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联想?原来音乐的节奏有特点,运用很多模仿马蹄奔跑的四分附点音符和十六分音符的节奏,渐强和渐弱力度的交替使用,为我们呈现出赛马者争先恐后、你追我赶和群众欢呼雀跃的热烈场面。

当然,在音乐欣赏教学中不但有音乐知识的传授,还有通过音乐感悟人生的途径,通过品析音乐作品让学生懂得做人的道理。如从蒙古族民歌中感悟到豪放、宽广的性格;从《踏雪寻梅》中品味梅花不惧严寒傲然开放的优秀品质。

四、思维的第四弦――理解

音乐欣赏作品中涵盖着非常大的内容,它既包涵着意境和社会大环境的融合过程,也体现出音乐作品,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不断提高升华的过程。任何一首音乐作品都是一定文化的产物,通过对音乐相关文化的理解加深对音乐的理解。因此,教师不但重视对作品的学习解析,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脑海中充分展示当时的时代背景、历史人物及可歌可泣的故事,两者结合必将把学生带入美好音乐的理解境界。

如在欣赏《渔舟唱晚》时,除情感体验和音乐要素,还应对中国古典文化的了解,学生才能通过自己的思维,达到欣赏的高点,结合自己的想法理解升华。所以欣赏不同乐器演奏的《渔舟唱晚》,电子琴、管弦乐合奏、民乐合奏等,不同的音色及演奏风格,让学生在不同的审美体验中,获得对作品的理解欣赏。

音乐欣赏课的思维,不仅仅是学生增长知识的过程,更是情感升华的过程。不仅仅停留在刺激听觉系统的层面,更是提高了学生对音乐的音响认知和创造音乐美的能力。

五、思维的第五弦――表达

篇(8)

 "竖笛是步入音乐王国的桥梁""竖笛是步入音乐王国的桥梁“音乐课就是唱歌课”的音乐教育观念是怎样形成的呢?清末,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极力推行变法维新,主张“远法德国。近采日本,以完学制”,于1898年上书光绪皇帝,请求废八股,开学堂。康梁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在当时世界文化大潮流的冲击下,科举制度取消了,学堂兴起来了。学堂中设了唱歌课,称为“学堂乐歌”。由于种种原因,这种音乐课上只教唱歌的形式一直延续了90多年,久而久之,人们就把音乐课等同为唱歌课了。其实,这种制度和观念早已落后了,许多发达国家中,多年前器乐就进入了课堂,例如在美国和日本,每个中小学生都会演奏一二件乐器。

为什么要“让器乐进课堂”呢?21世纪是充满激烈竞争的时代,各国经济、军事、科技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据研究,人的手、眼、舌、脑等各个器官的运动,能刺激大脑和整个神经系统,宜于智力开发。为了这个目的,日本专门有个“筷子中心”,提倡人们使用筷子吃饭,锻炼手的灵活性。而演奏乐器要比使用筷子复杂的多。演奏乐器并不是简单的器官体操,因为所演奏的音乐作品是美的,因此孩子们会在欢悦的音乐体验中,受到美的陶冶。培养集体主义思想和高尚的情操。

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中早已有了“器乐进课堂”的规定,有些学校已将竖笛、口琴、电子琴、手风琴等乐器引进了课堂,有些学校还成立了民乐团、管乐团、交响乐团。然而就教育整体来说,能占多大比例呢?我粗略调查过天津市一 个区和郊区一个县的情况,市区的情况还比较好,全校有一个班器乐进课堂的占学校总数的百分之三十左右;县的情况就比较令人遗憾了,有器乐活动的学校还占不到总学校数的百分之五。作为中国三个直辖市之一的天津市情况尚且如此,广大农村的情况则可想而知了。国家教委号召并要求“器乐进课堂”已经多年了,为什么进展这样缓慢呢?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认识方面的原因外,乐器问题是主要原因之一。对于很多家庭来说,买太贵的乐器负担较沉重。那么什么乐器“进课堂”比较适合当前我们的国情呢?那就是竖笛。当前我国流行的塑料竖笛价钱便宜,造形美观,用清水冲洗不裂,风吹日晒不变形,笛头装有“微调”,可根据气温冷热变化调节音分。竖笛适合集体齐奏、合奏、重奏,并且坐、立、行走均可演奏。为适应课堂教学,天津市静海县盛兴乐器有限公司开发研制出系列教学用六孔、八孔、高音、低音塑料竖笛,它发音流畅,低音浑厚,高音清脆,转调离调符合我国传统演奏习惯,表达民族音乐很有韵味。在北京。天津的一些小学使用,效果很不错。可以预见,高质量的竖笛将成为广大青少年的亲密朋友。

学生通过竖笛可以更广泛地接触音乐,如合唱、合奏、管弦乐等。所以国外有些地方把竖笛看作是广大青少年步入音乐王国的桥梁,是有道理的。在我国改革开放的今天,精神文明建设呼唤着美育,愿“器乐进课堂”尽快发展,让艳丽的美育之花结出累累果实。

篇(9)

关键词:音乐欣赏

一、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1.多听、多欣赏各种类型、风格的音乐作品

音乐欣赏能力的形成,首先是要多听、多欣赏音乐。听的多了,自然慢慢地就能听得懂,这是一个相对的过程。开始觉得好听,就要经常去听。当然,开始时可能只是一种朦胧、初步的感受。如果继续听下去,就能逐渐感受到音乐的变化和特点,不如能够辨别出不同特点的旋律、节奏和音色,同时对音乐所表达的感情、意境也会有所领会,那么在一定程度上就可以说是听得懂音乐了。多听音乐,还应该多听各种各样的音乐,不断扩大自己的音乐欣赏面,正如科普兰所说的那样:全部投入音乐意味着要扩大自己的趣味,只喜欢传统类型的音乐是不够的。趣味象灵敏度一样,在某种程度上是天生的,但这两者都可以通过明智的练习得到发展。这就是说对各个时期各种流派的、新的和旧的、保守的和现代的音乐都要听。这意味着尽可能不带偏见地聆听。广泛地倾听各种类型和不同风格的音乐。一方面可以增进学生对音乐的爱好和兴趣,同时还可以使学生从对音乐作品的比较和鉴别中提高音乐鉴赏能力。总之,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只有通过欣赏者自己的聆听、欣赏,才能逐步获得音乐欣赏能力,除此之外是没有其它捷径的。

2.学习有关音乐知识

为了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学习一些音乐知识,不仅是有益的,而且是必需的。特别是欣赏一些比较大型的、结构复杂的音乐作品,例如交响曲、协奏曲、歌剧等,更要尽可能多学习一些音乐知识。音乐知识的范围很广,学生不可能全部掌握,这就要求有选择地学习和掌握一些音乐的基础知识。这些知识,一方面是关于乐理的知识,例如音阶和调式、主题和旋律、节奏和节拍以及乐谱的读法等。学习这些乐理知识,并不是要求每一个学生对乐曲进行理性的纯技术分析,那是音乐理论家的任务;而是要求学生学了这些理论知识,去更好地感受和欣赏音乐。另一方面是关于音乐背景的知识,这包括音乐作品产生的历史时代,作品的风格流派,作曲家的生活经历、艺术道路、创作个性以及具体音乐作品的创作意图等。学习这些知识不是为了对音乐作品进行概念上的分析,而是使学生不仅能够了解音乐作品的外部音响形式,而且还能通过这些音乐知识去进一步了解音乐作品的丰富内涵,从而有助于学生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和领会音乐作品。

总之,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与审美意识,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一要多听各种类型、风格不同的音乐作品;二要学习有关部门的音乐知识;三是提高文化修养,丰富生活阅历。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一要靠音乐教师的主导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意识,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有独立感受与见解;二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积极主动自觉地参与,去体验音乐、理解音乐,这样才能实现音乐教学的自主、探究、交流的生动过程,实现学生体验美感、丰富情感、促进想象力的全面发展过程。

二、音乐欣赏的审美功能与综合效应

音乐欣赏是一项音乐审美活动,它的基本意义是从中获得音乐的审美体验。音乐欣赏的对象多种多样,人们欣赏音乐的方式也不尽相同,但它们都是围绕着音乐的审美体验这一中心来进行的。如果说音乐欣赏的作用,那么,从中获得审美体验就是最基本的作用。

而所谓音乐欣赏的综合效应,按我们的理解是指伴随着审美体验所发生的其他效应。例如:欣赏军乐队演奏威武雄壮的进行曲,在获得审美体验的同时,还会产生振面精神、整齐步伐的效应;欣赏女声演唱的温柔恬静的摇篮曲,在获得审美体验的同时,还会对婴幼儿产生催眠的效应;人们在劳动歌曲的演唱和欣赏中,既可获得审美的体验,又可产生统一劳动节奏、鼓舞劳动情绪的效应,这些都可以说是音乐欣赏所产生的综合效应。

总之,音乐欣赏从其作用与效应上说,最基本的是审美体验,与此同时发生的各种综合效应,无不是在审美体验的基础上实现的。而综合效应的发生又丰富和扩展了音乐的审美效应,使音乐欣赏在给人以审美愉悦的同时,又能多方面地发挥作用。

三、日常教学中,在音乐欣赏等方面进行的几点尝试

1.创设情境,引生“入情”

在现实生活中到处充满了音乐,学生每天都要“被迫地”接受许多音乐信息,这种无意识的听,往往都是“听而不闻”,这在客观上造成了一种不良的听觉习惯。这种不良的听觉习惯如果不在音乐教学中积极地加以纠正,那么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听觉分析能力和音乐鉴赏能力,而且,这种听觉的不良习惯还会延续到课堂教学上,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学校的音乐教育。由此可见,加强音乐欣赏教学,培养学生“听”的艺术,提高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农村中学的学生,知识比较窄,不能理解一些音乐作品的意义和内涵,如果单纯地让学生聆听音乐,学生的兴趣不高,且注意力容易分散。教师只有采取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抓住他们的兴趣点,方能吸引学生专注地聆听音乐,从而提高审美能力。每个学生都喜欢听故事,利用这一特点,将音乐作品的作者生平和时代背景用讲故事的形式进行教学,结合故事来欣赏音乐,结合音乐来编讲故事,能迅速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加深他们对作品的理解。鲜明的音乐形象、有趣的故事情节,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在欣赏音乐的同时陶冶了情操。如欣赏《Do Re Mi》时,在欣赏歌曲前先播放美国好莱坞音乐剧《音乐之声》的一个片段,然后简单地介绍一下影片的主要内容。在欣赏歌曲的时候,学生就能更全面地了解歌曲是女教师和孩子们一起坐在草地上所唱,从而也更理解了美国乡村音乐的旋律风格和演唱特点。

2.鼓励参与,引生“动情”

篇(10)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10-0168-01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是听觉的艺术,它以其自身的艺术魅力陶冶着人们的情操,净化着人们的心灵。

音乐欣赏课是满足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的需要,唤起学生对音乐的激情,走进音乐世界的重要途径。通过训练“音乐耳朵,”养成良好的听觉习惯,积累听觉经验,发展音乐的感受力、想象力、理解力和创造力,进而提高分析、描述、评价音乐及音乐表演的水平。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加深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音乐与文化和历史关系的理解。

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爱上音乐欣赏课呢?苏霍姆斯林说过:“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青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求知的兴奋感与成功的结晶,传统常规的音乐欣赏课的教学模式是,初听乐曲—分析乐曲结构—讲解音乐表现内容—再复听音乐—结束。这样常规性的音乐欣赏课学生只能在初听的几分钟内感兴趣,之后就不愿意再听下去了,特别是讲分段、曲式结构、视唱主题等,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教师也感到“没劲”,原因是教师备课、查找资料费了好大劲儿,可是到了课堂上,学生不买你的账,根本不感兴趣,久而久之,教师也就把音乐欣赏课当成了“老大难”。在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应该转变观念,音乐欣赏课应建立新型的教学模式。多样、灵活的教学思路,让师生共同营造和谐、愉快、合作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音乐欣赏的浓厚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变厌学为乐学,变被动学为主动学习,进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成功的教学模式应该充分体现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的紧密结合,并将教学原则方式、方法和技能技巧有机融合其中。所以,在研究欣赏课的创新教学中,我总结出了几点做法供同行思考: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李吉林创设的情境教学法,音乐欣赏课堂教学中颇受教师和学生的欢迎。情境的创设把学生带入一种意境之中,学生做出的反应是认真的、主动的、积极的。情境的创设与渲染,情感的体验与激发,为学生创造性学习打下基础。如《苏珊娜》欣赏课中设计了带领学生到长白山旅游的情境,使学生的情绪高涨,学习兴趣浓厚,音乐欣赏课便可顺利进行了

二、方法灵活、逐步深入

教学有法而无定法,教师在诸多的教学方法中要研究方法的灵活应用,恰如其分,形象逼真,是学生能力能够达到的教学方法。其表现为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思考问题思维活跃,讨论发言热烈,然后逐步地深入下去,用多种方法开拓学生思维,多种渠道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积极的思维,发挥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比如《苏珊娜》欣赏课中,让学生听音乐,用不同的颜色表现音乐,很快意曲式结构就呈现出来,然后,还可以利用水果、花朵等多种形式表示,让孩子们创造出许多的图谱,面对自己的成功作品把喜悦挂在了脸上,甜蜜藏在心里。

三、听、唱、跳融为一体

音乐欣赏课不仅仅是听音乐,结合学生心理及生理特点和发展规律,他们需要的是静与动的结合,在以听为主的欣赏课,适当的插入唱一唱、跳一跳,效果往往更好,在唱的同时也在听音乐,在跳的同时也是听音乐,又是在用不同的方式体验音乐,表现音乐。这种综合素质的训练,不仅培养学生对音乐的记忆能力、理解能力,更重要的是音乐促进了孩子的头脑、心理与形体的发展。

四、教师不断鼓励是使学生爱上音乐欣赏课的动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以宽容的心去对待学生的每一次过失,用期待的眼神去等待学生的每一点进步,用欣赏的目光去关注学生的每一个闪光点,用喜悦的心情去赞许学生的每一份成功。一方面,以掌声和“真棒”“高见”“见解独特”等简短而真诚的表扬,使学生看到希望、增添信心、享受成功的喜悦,进而诱导学生发挥想象、释放潜能、尝试创新;另一方面,用延迟评价的办法给学生一个再认识、再理解、再实践的时间和空间,忽略“结论”重视“过程”。因为对学生做出过早、过急的评价,都会抑制思维、禁锢想象、扼杀创造。对每一个问题的研究、每首歌曲的欣赏,我都给予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发表见解、提出设想,即使是思维偏差、观点歧义甚至文不对题,答非所问,也要给予鼓励、谅解,以欣赏的眼光看待,宽容的态度处之,使其获得探究成功的情感体验、感受音乐的无穷魅力。这既符合青少年“求得尊重,得到认可,充满自信,渴望成功”的心理特点,又能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尝试成功的体验和乐趣中探究知识、创新思维、拓展能力。

上一篇: 电工工作建议 下一篇: 职业伦理教育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