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算方法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2-08-08 08:56:33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测算方法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测算方法论文

篇(1)

1.1信息化教学———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提出倡导通过智能化教学环境、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和软件工具等方式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在《计算机测配色》教学中,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打破传统直观教学与形象教学方法的束缚,创设信息化学习情境[11],用音频、视频、动画及智能软件等展现知识,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知识所对应的表象,加深对理论知识的感性认识,体会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示例1:利用光学原理演示物体颜色与光的关系利用自然界的花草树木随着光线变化的彩色照片,将自然色彩现象与色彩原理结合;通过计算机软件操作,展现物体颜色随光线的变化,解释物体光谱特性的本质。通过多媒体技术,结合自然现象,将光与色变化规律形象化。示例2:智能化配色软件应用创设智能化教学情境。设计配色软件实现加法混色与减法混色的演示,通过人机对话训练学生配色能力,培养学生职业技能。

1.2技能训练法———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技能训练法让学生掌握实践操作技能,提升其岗位能力。这种方法可以用在单一技能性较强的项目知识学习中,如自然色系统(NCS系统)、PANTONE颜色系统的学习。示例3:NCS系统应用在NCS系统教学中,对学生进行NCS颜色操作训练,学生可以熟练应用NCS系统对任意样本颜色做出描述,掌握生产实践中使用NCS的技能。示例4:PANTONE颜色系统应用PANTONE颜色系统是目前印染行业应用最多的表色系统,认识和熟练应用PANTONE色谱,对实际工作有很大帮助。通过对学生由浅入深的技能操作培训,学生掌握其表色方法,学会查找使用色谱,学会将PANTONE色谱输入计算机测配色系统,掌握在生产中使用PANTONE色谱的技能。这种教学方法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及成就感,并能加深对色彩表示方法的理解与运用。

1.3项目教学法———基于工作过程结合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选择任务驱动性教学单元“计算机配色”项目,按照工作逻辑制定可行动的教学方案,充分发挥学生学习兴趣和工作能力,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示例5:计算机配色按照实际生产过程设计操作流程:客户色样录入计算机配色打小样计算机修色打修色样合格中样或大样生产。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老师指导下,按照印染企业生产过程进行项目设计,小组成员合作完成项目,撰写项目报告并交流展现成果。

1.4“翻转”课堂———行为导向选取实践操作性较强,通过视频自学就能基本掌握的“测色”教学项目进行“翻转”教学。参照行为导向教学,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根本设计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合作性及创造力,让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构建知识,实现知识的迁移和升华,以及职业能力的培养与提升[14][15][16]。示例6:测色教师设计制作教学资源、测色操作视频、微课、教学活动等;学生自主学习测色操作视频、测色微课,讨论测色方案;学生设计测色操作方案;学生测色操作以小组为单位分别进行人工测色和计算机测色操作,进行颜色描述、评价与比较;教师答疑,与学生讨论交流;学生对学习及实验操作进行交流、分析评价;教师引导学生对测色知识与操作进行总结提炼。

2结语

2.1高职教育中教学方法的有效运用,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教学方法的选用应该灵活多样,呈现立体的,多层次的教学体系,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

2.2充分应用现代化手段,创设信息化教学情境,结合项目教学设计“微课”“、翻转”课堂等,实现教学信息化,创新教学模式。

篇(2)

 

一、引言

“三农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问题,《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必须坚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制约新疆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在于新疆农村居民的文化水平和综合素质偏低,而文化水平和综合素质偏低的原因在于新疆农村居民观念陈旧和对教育和科技及医疗重视不够及新疆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不足,要增加新疆农民收入、发展现代特色农业、保持农村稳定,重点和核心还是提升新疆农村人力资本存量,亟需加大新疆农村人力资本投资。所以有必要对新疆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西奥多.W.舒尔茨(Theodore W. Schultz)首先提出了人力资本理论,发现人力资本投资可以解释美国经济增长超过投入要素的增长的经济现象[[1]]。Becker(1964)以微观经济理论为科学基础,使人力资本理论更加系统化[[2]]。Mincer(1958, 1974)在收入分配领域构建了人力资本理论[[3]-[4]]。Romer(1986)将知识作为一个独立的新要素纳入经济增长模型,说明了特殊的知识和专业化的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农业论文,知识积累是促进现代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5]]。Lucas(1988)强调了人力资本尤其是人力资本的外在效应具有递增收益的作用,认为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6]]。

国内学者对农村人力资本的研究主要在于四个方面:农村人力资本的内涵;农村人力资本现状;农村人力资本投资效应;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影响因素。而研究重点和核心是农村人力资本投资效应。周晓和朱农(2003)研究表明人力资本的投入对我国农村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这种作用在经济较发达的沿海地区特别明显[[7]]论文开题报告。侯风云(2004)运用明瑟模型及其它的线性对数模型估计了我国农村不同形式人力资本收益率[[8]]。李勋来(2007)运用现代计量经济学方法研究了我国农村人力资本与农村产出增长的关系[[9]]。龙翠红(2008)选取1985年到2005年间的有关农村经济的时间序列数据,分别从微观和宏观两个角度对人力资本在我国农村地区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进行实证分析[[10]]。孙健和白全民(2010)用改进的形成基础法测算我国农村人力资本存量的基础上实证分析了我国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并分析了我国农村人力资本贡献率低的直接原因和深层次原因[[11]]。这些学者的研究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很有价值的研究视角和方法,但对于农村人力资本存量的估算方法主要是教育存量法,而没有考虑另外几种类型的投资,显然不能综合反映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的水平,有必要对农村人力资本有个全面的估算。而且对于农村物质资本和农村产出的估算方法和结果差异较大,还需对农村物质资本和农村产出的估算作进一步探讨。尤其是在国家大力发展新疆的背景下研究新疆农村经济发展问题有其现实意义。

基于这种分析,本文在构建农村人力资本投资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对新疆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综合水平进行测算,研究新疆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与新疆农村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寻找农村人力资本投资视角下的新疆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原因,试图得出一些有益于新疆农村经济发展的结论,提出提升新疆农村人力资本存量、促进新疆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二、新疆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综合水平测算

对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综合水平进行测算,因子分析方法是一种较好的方法。因子分析方法就是在许多变量中找出具有代表性且相互独立的少数几个公共因子,将相同本质的变量归入一个因子。它的优点是,这些因子反映了原始变量所代表的关键信息农业论文,这将有助于减少变量的数目,方便研究多个变量间的关系。本文选择因子分析方法测算新疆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综合水平。

(一) 评价指标选取

评价指标选择标准遵循三个标准:(1)指标的全面性。考虑人力资本投资的主体,包括国家、社会团体、个人;考虑投资结构,包括教育投资、健康投资、在职培训投资、迁移投资;考虑投资的存量与增量。(2)指标的科学性。指标的选择依据人力资本理论,指标能较真实地反映人力资本投资水平。(3)指标的可获性。指标能从统计年鉴或网站直接获取,或者通过一定的计算可以得到指标的结果。依据这三个标准,本文选取了能反映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综合水平的12个统计指标,评价指标如下1:

X1:农村平均受教育年限2;X2:农村平均文化教育及服务消费(元/人);X3:农村中专以上比重;X4:农村普通小学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元/人);X5:农村初级中学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元/人)。X6:农村平均医疗保健消费支出(元/人);X7:农村每万人拥有乡村医生和卫生员(个/万人);X8:农村平均交通和通讯支出(元/人);X9: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X10:农林牧渔业职工平均工资(元/人); X11:农村每万人拥有农业技术人员(个/万人);X12:乡村就业人员占乡村人口比重。

(二) 分析结果

1. KMO和Bartlett检验

KMO检验是用于检查变量间的偏相关性,KMO统计量越接近于1,因子分析的效果越好,当KMO统计量在0.5以下时则不适合应用因子分析法;Bartlett检验是对变量间彼此独立进行判断,如果相关阵是单位阵则因子分析法无效[[12]]。从表1可以看出,KMO值为0.652,Bartlett值为318.9249,P<0.0001,所以适用因子分析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表1 KMO和Bartlett检验表2 特征根和累计贡献率

 

KMO检验值

 

 

Bartlett球形检验

 

 

 

 

0.65

卡方值

自由度

显著性

篇(3)

1国民经济核算的含义和功能

1.1国民经济核算的含义

国民经济核算是运用统计指标及其体系,对一定范围和一定时间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与利用所进行的计量;对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所进行的计量;对经济运行中形成的总量、速度、比例、效益所进行的计量等。广义来讲,国民经济核算包括统计核算、会计核算、业务核算,它们相辅相成。分工协作,有机地组成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狭义来讲,国民经济核算仅指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统计核算。

国民经济核算的目的是为经济行为监测、经济分析、国际比较、政策分析和制定以及宏观经济调控和管理服务。国民经济核算方法是试图通过系统地规范概念、分类、核算原则、表现方式及逻辑关系,更好地实现对国民经济运行过程的统计描述。

1.2国民经济核算的功能

作为国民经济统计方法,国民经济核算对我国的宏观经济管理和微观经济决策都具有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国民经济核算能够有效反映国民经济运行状况。国民经济核算通过一系列科学的核算原则和方法把描述国民经济各个方面的基本指标有机地组织起来,采用大量信息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对计划、决策的确定和执行起着重要的咨询、服务与监督作用。其次,国民经济核算是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依据。国民经济核算提供了关于整个国民经济运行状况的系统数据,是制定宏观经济管理所需规划、计划和政策的重要依据。国民经济核算所提供的有关生产、收入分配、消费、投资等方面的基础数据,为宏观经济管理的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以及财政政策、金融政策、产业政策、收入分配政策等一系列经济政策的制定提供了重要依据。再次,国民经济核算是微观决策的重要依据。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和个人对生产、消费和投资决策的需求增强,国民经济核算部门能否提供准确和丰富的国民经济核算信息直接影响到决策的科学性。通过对各种不同类型经济统计的基本概念、基本分类和指标设置提出统一要求,国民经济核算使得这些经济统计在满足其要求的同时,实现彼此之间的相互衔接,使整个经济统计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2我国国民经济核算的方法

国内生产总值(gdp)与国民生产总值(gnp)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指标,两者都是核算社会生产成果和反映宏观经济的总量指标,只是计算口径不同。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反映所有常住单位生产活动成果的指标。国民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的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实际收到的原始收入价值的总和。国民生产总值可以用国内生产总值加上本国常住单位从国外得到的净要索收入计算取得。国内生产总值与国民生产总值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强调的是创造的增加值,而后者强调的是获得的原始收入。一般来说,各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两者相差数额不大,除非某个国家在国外有大量的投资和大批劳动力,该国的同民生产总值可能会大于国内生产总值。

在实际核算中,国内生产总值有3种计算方法,即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3种方法分别从不同的方面反映国内生产总值及其构成。生产法是从货物和服务活动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总产品人手,剔除生产过程中投入的中间产品价值,得到新增价值的方法。核算公式为:增加值=总产出一中间投入。收入法也称分配法,是从生产过程创造的收入角度对常住单位的生产活动成果进行核算。核算公式为:增加值=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支出法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用于最终消费的资本形成总额以及货物和服务的净出口总额,它反映本期生产的国内生产总值的使用及构成。支出法是从最终使用角度来反映国内生产总值最终去向的一种方法。核算公式为:增加值=总消费+总投资+出口一进口一国内生产总值。

3我国国民经济核算方法评析

3.1各种国民经济核算方法的评价

以上3种国民经济核算方法,无论是从生产,收入(分配)和支出的哪一个角度核算,理论上结果都应该是一致的。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资料来源不同,计算结果会出现某些差异,这种差异称之为统计误差,而在统计学上。是允许出现一定范围内的统计误差的。根据资料的来源情况,目前在国内生产总值的3种计算方法中采用收入法的国家较多,其实3种方法可以同时并用,相互验证。对目前由国民经济核算方法等构成的体系应从以下两方面来认识。

首先,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一个巨大的方法库。国民经济核算乃至整个统计,除本身自成体系形成一套独特的方法体系外。对于经济研究也提供了一种可供选择的方法论。国民经济指标在各层次问、各部门间的数量关系透视了社会经济的各种关系。具体说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将微观经济原理与宏观经济理论相结合,综合运用统计、会计和数学方法,系统地测算某一时期内一国(地区、部门)的各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包括这些活动的结果,各种重要的总量指标及有关的组成要素。其次,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一个宏大的信息库或资料库。国民经济核算创立了一个基于大量经济分析水平之上的系统数据库,这些经济分析包括不同经济活动类型的分析、通货膨胀分析、经济结构分析、增长分析,特别是用于各国之间的比较。

篇(4)

如何正确认识现实世界一直是哲学研究讨论的重要课题之一。早期的哲学思想具有静态、抽象等显著特征,比如认为整体由部分组成,人们可以通过认识部分来认识整体。其在哲学方法上表现为典型的机械论、还原论和形式逻辑。

随着人们对现实世界的认识逐渐深入,发现早期的哲学思想和方法论日益显示出局限性。仍以整体与部分这对古老的哲学范畴为例,线性叠加原理显然忽视了子系统间的相互作用。实际上,“随便堆放在一起的材料并不必然构成一所房子”(亚里士多德,1990)。可见,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不可忽视,世界并非是线性叠加的。要深刻认识现实世界的非线性特征,有必要借助新的哲学思维和方法。分形理论的产生正好为现代哲学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武器。

分形理论(fractal theory)产生20世纪70年代,其与耗散结构(dissipative structures)、混沌理论(chaos theory)一起被认为是该时期科学史上的三大重要发现。分形理论最初被应用于水文观测、海岸线勘测等自然科学领域,其后逐渐延伸到数理化、生物医学、地质与地理学、天文学、材料科学、计算机科学等诸多领域,近年来已渗入到经济学、金融学、绘画、电影等社会科学领域。美国著名科学家约翰·惠勒指出:“可以相信,明天谁不熟悉分形,谁就不能被认为是科学上的文化人”。

本文首先介绍了古代哲学中的还原论观点,指出线性科学的局限与不足;其次介绍了分形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并用实例来展示分形几何的魅力;然后详细介绍了分形理论在我国的发展现状;最后阐述了分形理论在资本市场研究方面的若干成果。

还原论与线性科学

(一)还原论的产生及意义

1951年,奎因在《经验论的两个教条》一文中,首次使用了还原论(reductionism)一词。以科学哲学方法来定义,还原论是一种旨在将复杂性分解为更为简单的组成部分以研究其本质与规律的认识复杂性的方法。此后,牛顿进一步发展了还原论思想。牛顿力学拆整为零的做法,对整个古典科学起了示范作用,也使还原论成为近代科学占主导地位的方法论原则。

还原论在科学哲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它以线性叠加原理为基础,将复杂的、整体的系统还原为简单的、部分的子系统来研究,通过分析部分的性质、规律来认识整体的性质、规律。不仅如此,还原论还直接影响了人们对物质可分性的理解,如古希腊的原子论、印度的“四因说”、中国的“五行说”。即使是结构主义的理论也能隐见还原论的影子。

(二)线性科学的产生和发展

1687年,牛顿《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一书的出版标志着近代科学的诞生,也奠定了线性科学发展的基础。

线性科学研究的主要是线性的、可解析表达的、平衡态的、规则的、确定的、可逆的、可用逻辑分析的对象。在方法论上,往往把一些复杂系统分解为几个简单化的子系统,分门别类地去研究。从哲学思想上说,线性科学方法是一种典型的抓主要矛盾、忽略次要矛盾的问题处理方法。牛顿第二定律认为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唯一原因,加速度是力作用的结果,因果关系一目了然。

线性科学理论和方法在几百年的历史中,一直左右着近现代科学的发展。直到20世纪中期,随着新的理论和技术手段的出现,人们对现实世界的认识和看法才发生了新的变化。

20世纪40年代后期,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先后产生;20世纪70年代,混沌理论、分形理论和耗散理论相继问世。当代科学逐渐从简单转向复杂,从线性转向非线性。科学的发展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分形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一)分形理论的产生

美籍法国数学家b.b.mandelbrot于1967年在美国《科学》杂志上发表了《英国的海岸线有多长》的著名论文,标志着分形学科正式诞生。1977年,mandelbrot发表了《分形:形、机遇和维数》的专著,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分形几何的思想、内容、意义和方法,将分形理论推上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1982年,mandelbrot又出版了另一部专著《自然界的分形几何学》,分形理论至此初步成形。

mandelbrot将分形定义为局部和整体按某种方式相似的集合,这是目前关于分形定义普遍被接受的说法。然而,该定义并不明确。一般认为,某集合f是分形集,一般要求具有以下性质:f具有精细的结构,即在任意小的尺度下,它总是有复杂的结构;f是不规整的,其整体与局部都无法用传统的欧氏几何来描述;f通常有自相似性,这种自相似可以是形状上或统计意义上的;一般地,f的某种定义之下的分形维数大于它的拓扑维数;在大多数情形下,f可能由迭代过程产生。

(二)分形理论特征及实例

分形理论研究的对象通常具有难以用欧式几何描述其形态的客体,具有标度不变性(对称性)(invariant scale)和自相似性(self-similarity)等显著特征,体现了自然的造化之神奇和艺术之美。

标度不变性指事物的局部与整体虽然不同,但经过拉伸、压缩等操作后,不仅相似而且可以重叠。标度不变性表明系统中的每一元素都反映或含有整个系统的性质和信息,从而可以通过认识部分来认识整体。

自相似性是分形理论的核心,指某种结构或过程的特征从不同的空间尺度或时间尺度来看都是相似的,或者某系统或结构的局域性质或局域结构与整体类似。对于有规则分形,这种自相似性表现为无穷嵌套;对于无规则分形,这种自相似性表现为统计的自相似性,在无标度空间中表现出自相似性。雪花、晶体,以及人体的小肠,都具有高度的自相似性。

转贴于

以下是几个有规则的分形图形:

冯科克曲线(van koch’s curve)是瑞典数学家赫尔奇·冯·科克在1904年创造的。具体生成的方法是:把等边三角形的每一条边三等份,去掉中间的三分之一,在被去掉线段处向外做出两边为此线段三分之一的尖角;重复这一过程以至无穷。其形状类似雪花,又名雪花曲线。冯科克曲线具有独特的数学性质:处处连续,但处处不可微;长度无限,面积为零(见图1)。

希尔宾斯基三角形(sierpinski pyramid)由正三角形不断去掉中间占四分之一面积的正三角形得到。可以证明,希尔宾斯基三角形的面积也为零(见图2)。

康托尔集(cantor set)生成方法为:从单位区间[0,1]出发,三等分并去掉中段,得e1,将e1两个区间继续三等分并去中段得e2,以此类推,所得极限集合为cantor集。其由德国数学家格奥尔格·康托尔在1883年引入。康托尔集的一个典型性质是点数无限,但长度为零(见图3)。

(三)分形理论产生的意义

分形理论的产生,对于人们正确认识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在深刻理解整体与局部的辩证关系方面,分形理论与还原论的方法和实质并不相同,前者是对后者的有力补充和突破(李后强,1993;李后强、汪富泉,1992;王世进,2006)。

还原论认为,整体是由部分组成的,部分包含在整体之中;部分相加可以构成整体,整体大于部分。微积分中求不规则图形的面积就充分体现了这一思想。不过,还原论将部分转化为整体的过程是机械的、静态的,这是还原论的局限性。

分形理论认为,部分以与整体相似的方式存在于整体之中,部分可以反映整体。同时,分形理论提供了部分到整体的生成规律、形成方式。分形理论体系中的有限和无限关系是建立在数学理论基础上的,并非简单的哲学思辨。它融进了整体方法、非线性方法、非解析方法、概率论方法等,正确地理解了数学的可分割和物理的可分割、思维的可分割与物质可分割之间存在的辩证关系。

综上可知,在分析事物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时,还原论是基于线性研究的,把复杂问题简单化。分形论为研究复杂问题提供了一种工具,在认识论上进步到非线性层次,从更深的层面揭示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进一步深化了科学哲学中的普遍联系和世界统一性原理。

分形理论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经过40多年的发展,分形理论已成为非线性科学研究中的重要分支之一。

分形理论在国外的研究于20世纪末就有重大突破,并且已将理论成果付诸实践中。好莱坞影片《星球大战》中,就使用了分形技术。

我国的分形理论研究在最近20多年才开始。1989年4月,中科院国际材料物理中心为推动分形理论研究而特别举办了分形学习班。曾任该中心主任的龙期威教授关于“分形和固体断裂”的研究在当时处于国际先进行列,并完成了两本比较有影响力的专著:《金属中的分形与复杂性》(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年)、《金属的力学性质:原子观点、分形和连续介质方法》(与英国n.hmarch合著,英文)。

1989年7月,由四川大学、北京大学等高等院校组织召开了第一届“全国分形理论及应用学术讨论会”。其后,第二届和第三届会议分别于1991年11月在武汉华中理工大学、1993年10月在合肥中国科技大学召开。第四届会议于2011年底在东北大学召开。该研讨会为分形理论在我国的传播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科研支持方面,1991底,中国国家攀登计划(“八五”计划:1991-1995)首次启动了“非线性科学”研究项目。1993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指南中,首次列出“分形理论及其应用”的研究内容,此后每年都资助若干有关项目的研究。

综合来看,分形理论在我国发展的特点是起步晚、发展快、理论与应用并举。大家自始就比较重视理论基础和实际应用相结合。重庆大学的孙隶华教授等研究了“分形理论在制造决策模型实验数据建模中的应用”;北京科技大学的吕志民等研究了“分形维数及其在滚动轴承故障诊断中的应用”,将分形维数作为识别滚动轴承故障的特征量;上海交通大学的汪慰军研究的“关联维数在大型机组故障诊断中的应用”,提出了将分形理论用于故障诊断的技术路线及基本计算方法。

分形理论应用于资本市场研究综述

分形理论除应用于自然科学领域外,近年来也广泛应用于社会科学领域。实际上,在公司财务和资本市场研究方面,已有学者试图用分形理论重构市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获得一些投资绩效测算和评估的新方法和新结论。

(一)分形市场理论形成与辨析

分形(fractal)一词源于拉丁语“fractus”,意为“碎化、分裂”等。peters(1991;1994)首次将分形应用于资本市场,通过分析有效市场假说在理论和实践中的不足,突破了有效市场理论的独立、线性、正态、静态等假定,是分形理论在金融市场中的直接应用。

国内学者樊智等(2002)在系统回顾emh的内涵并指出其存在不足的基础上,将分形理论引入到金融市场效率研究领域中,分析了分形时间序列的经济涵义并提出分形市场理论的意义。黄诒蓉等(2006)认为emh无法解释资本市场具有的实际特性,指出分形市场假说框架下的分形结构特征更能有效地解释资本市场的实际特性,分形方法是认识资本市场的有效非线性工具。

(二)分形理论在资本市场的应用

分形理论在资本市场中的应用尚处于初级阶段,目前形成的研究成果并不系统。

国外学者triki mohamed bilel&selmi nadhem(2009)以g7股票市场数据为样本,采用分形检验与修正r/s分析法研究发现,股票市场具有正的长记忆性;siow-hooi tan, lee-lee chong, peik-foong yeap(2010)以1985年1月-2009年12月马来西亚股票牛熊市场数据,采用同样的方法进行分析,实证结果表明:在早期—尤其1997年金融危机之前,股票市场具有长记忆性,可以一定的概率对股票价格进行预测。

转贴于

国内学者宋加旺(2005)介绍了分形市场理论在我国资本市场的应用,运用r/s与修正r/s方法实证发现我国资本市场具有长记忆性的分形特征,并分析了其成因。胡彦梅等(2006)运用修正r/s方法分析检验我国沪深股市日收益序列的长记忆性,发现两市的日收益序列均无长记忆,但深圳成指日收益序列的记忆长度比上证综指日收益序列的记忆长度要长。李宇海(2009)运用r/s方法来研究我国证券市场分形特征,发现我国股市的趋势周期成分具有56个月左右的非周期性循环;季节成分中记忆性可覆盖约10个月;短期波动成分中记忆性可覆盖3.3个月。王鹏等(2009)把分形理论引入到我国债券市场中,实证结果显示我国交易所债券市场的价格变动是以分数布朗运动方式进行的,呈现出典型的特征指数2<α的稳定帕累托分布,说明分形特征广泛存在于我国交易所债券市场各时间标度下的收益中。

(三)分形市场理论的发展

在早期的分形理论产生后,也有很多学者对其进行了不断完善和发展,获得了一些新的成果。比如在多重分形理论研究方面,苑莹等(2010)从资本市场的多重分形结构、资本市场多重分形特性及多重分形在资本市场风险管理中的应用3个方面,重点分析了资本市场中多重分形理论的研究进展,指出了多重分形理论在该领域所面临的困难与不足,并展望了该研究的发展方向,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篇(5)

现代商业银行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由众多环节所构成,其中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以及技术支持,在前两个要素能够得到充分满足的前提下,技术进步将直接影响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水平。针对每一个风险管理环节,都具有相应适用的技术工具,但通常谈到的风险管理技术是指风险度量技术,尤其是用于风险测度,的各种建模方法。事实上,风险计量模型也正是商业银行推行量化风险管理所关注的重中之重,从而也是发展速度最快的方法论工具。

一、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技术

1.信用风险模型

传统的信用风险度量方法有信贷决策的“6C”法和信用评分方法。近二十年来,由于商业银行贷款利润率持续下降和表外业务风险不断增大,促使银行采用更经济的方法度量和控制信用风险,而现代金融理论的发展和新的信用工具的创新,给开发新的信用风险计量模型提供了可能。现代信用风险度量模型主要有:(1)CreditMetrics信贷组合模型,运用VaR框架,用于对诸如贷款和私募债券等非交易资产进行估价和风险计算;(2)KMVEDFs信贷组合模型,利用期权定价理论评估企业的预期违约率;(3)CSFPCreditRisk+信贷组合模型,应用保险经济学中的保险糟算方法来计算债券或贷款组合的损失分布;(4)麦肯锡CPV信贷组合模型,在CreditMetrics的基础上,对周期性因素进行了处理,克服了CreditMetrics中不同时期的评级转移矩阵固定不变的缺点。

2.市场风险模型

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的度量模型绝大部分是基于VaR方法。计算VaR主要的方法有三大类:一是方差一协方差方法(参数化方法),二是历史模拟法(经验法),三是结构性模拟法(蒙特卡罗模拟)。除此之外,极值方法和压力测试也是常用的衡量市场风险的方法。

方差一协方差法假定风险因子收益的变化服从特定的分布(通常是正态分布),然后通过分析历史数据来估计该风险因子收益分布的参数值,如方差、相关系数等,进而得出整个投资组合收益分布的特征值。方差一协方差方法中有代表性的有组合正态法、资产正态法、Delta正态法和Delta-Gamma正态。历史模拟法是一种简单的基于经验的方法.它不需要对市场因子的统计分布做出假设,而是直接根据VaR的定义进行计算,即根据收集到的市场因子的历史数据对投资组合的未来收益进行模拟,在给定置信水平下计算潜在损失。

蒙特卡罗模拟法是基于历史数据,模拟出投资组合中不同资产可能的价格变化。并由此推算出投资组合价值的变化,进而求取其投资组合回报。将每一个模拟的投资回报进行分布处理,可以得出投资组合回报分布,从而按照一定的置信水平要求,求出VaR的大小。

极值理论是通过极限值理论或情景分析,研究小概率事件,估计损失规模,计算风险值。极值理论的优势在于它直接处理损失分布的尾部,且没有对损失数据预先假设任何的分布,而是利用数据本身说话。主要的极值理论模型有传统极值理论、分块样本极值(Block-maxima)模型、POT(PeakOverThreshold)模型和C()PULA一极值理论方法。

压力测试被用于测量极端情况下的操作风险情况。压力试验包括情景分析和系统化压力试验,其中情景分析是最常用的压力测试方法,包括两大步骤:情景构造和情景评估。情景构造描绘出某些极端情景。包括银行极端损失的大小、风险因子波动的极端范围等。情景构造的主要方法包括历史模拟情景方法、典型情景方法和假设特殊事件方法。

3.操作风险模型

巴塞尔委员会在新资本协议的监管框架中。将操作风险正式单列为除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之外的第三种主要风险,首次将市场风险、操作风险与信用风险一起纳入最低资本监管要求并强调不同风险之间的相关性,并分别提供了从简单到高级的一系列操作风险衡量方法基本指标法是巴塞尔委员会设定的一种最为初级的操作风险度量方法,它将单一风险暴露指标的一个固定比例作为资本准备要求,即操作风险资本准备,为基本指标法所计算出的操作风险资本准备;El是机构的风险暴露指标;a为巴塞尔委员会设定的常数比例指标为银行某年的最低监管资本要求,按照巴塞尔委员会所规定的加权风险资本8%的比例来计算;GI为银行同期用于规范资本的总收入。是采用平滑方法计算得出的最近三年总收入的均值;1Z%是巴塞尔委员会给定的调整系数。

标准化方法对操作风险的度量要求银行将总收入与业务线进行匹配,对每个业务种类都设定·个风险暴露指标EI以反映银行在此业务领域的规模和业务量,从而对整体操作风险的资本金要求为 ,其中Ks为标准化方法下的资本分配;El。为每条业务线的风险暴露指标;为每条业务线的系数值,其计算公式与基本指标法相似S为银行分配给第种业务的操作风险经济资本的份额,MRC为银行的最低监管资本要求,Ej为银行第i种业务的指标值,12%是给定的调整系数;是对特定业务种类下银行的操作风险损失与相应概括性指标间关系的衡量。不同业务种类的口值不同,均由巴塞尔委员会给定。

高级衡量法是巴塞尔委员会在《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中所推出的一系列较为复杂的计量方法的总称,主要包括内部衡量法、损失分布法和极值理论模型三种,它们均建立在对损失数据的分布进行合理假设的基础上,运用量化的分析方法对操作风险的资本要求进行测算:(1)内部衡量法类似于信用风险度量中的内部评级法,是指银行基于对预期操作风险损失的度量来估计风险资本要求的水平,即假定预期损失(损失分布的均值)和非预期损失(损失分布的尾部)之间具有稳固的关系,这种关系既可能是线性的,也可能是非线性的。利用内部度量法计算风险资本要求是基于这样一个框架:将银行的操作风险暴露分解成8大业务种类(与基本指标法相同)和7大风险损失事件类型。对于每个业务类别/损失事件组合(共有7×8—56个组合),银行可使用自身的损失数据来计算该组合的预期损失EL。监管资本则由预期损失(亦即损失分布的均值)和非预期损失(损失分布的尾部)的关系来确定;(2)损失分布法(LDA)是一种较为复杂的操作风险量化方法,它使用操作风险损失事件的历史数据库来计算操作风险资本金数量。在对损失事件频率和损失强度的有关假设基础上。对每一业务线/损失事件类型的操作风险损失分布进行估计。损失分布法依赖于银行的内部数据来把握其特有的风险特征。每一个银行中的每一种业务都具有自己的风险特征。这些特征是基于该业务的内在风险(如产品类型、复杂性和法律环境)和控制机制(如文化、系统、内控和政策等)。由于每个银行都是独特的,量化其风险特征的唯一途径就是检查分析其实际的损失数据;(3)极值理论近年来被引入到操作风险的量化管理领域。具体方法与市场风险的极值理论模型相似。 4.一体化风险模型

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对风险管理在技术上、成本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而促使银行开始寻求新的解决之道。目前,在世界范围内诞生了一批风险管理专业化公司,以及基于全面管理理念而建立的新一代风险管理模型——一体化风险度量模型。这些一体化模型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三大类风险和其他风险进行整合管理,为商业银行实现全面风险管理目标,提供了技术基础。具有代表性的模型有:(1)由AIgorithmics(简称Algo)公司设计的风险观察(RiskWatch)模型,在市场定价的基础之上开发出“未来定价(MarktoFuture)”方法来为资产组合定价;(2)由AXIOM软件公司建立的风险监测(RiskMonitor)模型,将方差一协方差,蒙特卡罗模拟,历史模拟及多因子分析等方法进行整合,对所有市场,业务线及金融工具的风险提供一种可以持续、一致测量的方法;(3)由Askari公司开发的风险账本(RiskBook)模型,用一种一致的分析提供多种风险的视角;(4)由IQFinancialSystems公司创立的RiskIQ模型,基于RAROC的风险综合管理模型;(5)金融工程公司(FinancialEngineeringAssociates,Inc.)风险管理模型,在风险矩阵RiskMetrk的基础之上改进了VaR技术,可以使用户确定新的交易将如何影响整个资产组合的VaR,并提供了VaR成份分析;(6)网际测险公司(Measurisk.Conr)风险管理模型,基于监管者的规定,对客户的基金在总体水平上的风险做出综合评估。

二、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技术存在的不足

(1)风险管理工具与技术落后

目前,西方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在风险的量化管理方面远远领先于我国的商业银行。我国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工具和技术方面的差距主要表现在:首先,国外商业银行通常会大量运用金融衍生工具进行资产保值的风险转移策略,这主要得力于国外发达的金融衍生品市场。我国目前除了一些地方性的商品期货交易所和正在筹建的金融期货交易所,尚无成熟的金融衍生品市场,由此限制了我国商业银行运用金融衍生品对以市场风险为主的银行风险进行控制;其次,国外已经相对成熟的大量风险量化模型,如VaR等,在我国还处于萌芽阶段,风险管理人员对模型的运用能力还有待加强;第三,由于起步较晚,尚未建立起同时为监管者、市场和银行所接受的数据甄别标准,使得我国商业银行大多无法建立完善的、整合的历史损失数据库,而没有数据就意味着基于数据统计分布的量化模型根本无法建立。

由于风险量化管理的不足,使得银行在日常管理中更多地使用定性分析和人为直接控制,主要依靠缺口管理和指标分析法进行风险管理。如信用风险管理,大多依据贷款投向的政策性、合法性及安全性;又如经济资本的计算,由于无法达到《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量化标准,还只能采取标准法进行衡量。

(2)数据库的缺乏

数据库是构建整个操作风险量化管理体系的基础,它储存着大量内外部共享性分类信息。通常而言,这些信息分别与特定业务、损失事件或风险目标相对应.这些存储的数据包括前台交易记录信息、各种风险头寸、金融工具的信息、极端损失事件、外部损失事件等等。数据结构由操作风险管理方法的复杂程度而定,通常可以分为动态数据和参考数据(静态数据)两大类。前者包括与具体业务相联系的交易数据以及内外部损失数据,后者则主要包括产品数据和风险管理模型数据等。

巴塞尔委员会对风险管理模型,尤其是风险度量模型的损失数据具有非常高的要求,包括数据的累积性、真实性、客观性、准确性等等方面。目前我国大多数商业银行已经建立了大集中数据库用于搜集内外部损失数据,然而由于技术尚未成熟,并且体制方面的原因也导致外部损失数据尤其是低频高危的操作风险损失数据的搜集具有较大难度,这使得目前的数据库一方面不够全面,另一方面更新较慢,限制了量化管理模型的应用。

篇(6)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09)13―0309―03

一 仿真在现代通信技术中已成为重要的工程设计手段

随着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进步,通信系统仿真技术已经逐渐成为通信系统设计和验证的主要手段。近二十年以来,数字信号处理方法和软件无线电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传统的设计手段和设计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急剧增加的通信系统复杂性的要求。今天,如果没有计算机仿真方法,系统设计和性能测试是不可能完成的。

传统的通信系统设计中,主要考虑的是对热噪声的性能指标问题。传输信道一般建模为加性高斯信道,性能指标的评估采用传统的解析计算方法就可胜任。然而,许多现代通信系统,尤其是工作环境十分复杂的无线电通信系统和抗干扰通信系统中,其工作频率在数千兆频带,电磁波传播特性也十分复杂,衰落和多径效应成为系统设计主要问题。相应接收机的复杂性大大提高:例如复杂的同步算法,信道估计和符号检测,RAKE体系结构以及非线性系统在现代无线电通信中被广泛采用。对此,传统的理论解析分析方法都不再总是有效的,对于现代通信系统而言,仿真方法是必需的设计和分析手段。

现代通信网络和网络协议的复杂也是必须采用仿真方法研究的原因。传统的排队理论和运筹学可以解决对简单通信信息流量模型的性能分析和计算问题,但是现代通信网络协议的复杂性已经远远超出了传统数学的分析能力。为了快速、便捷而且准确地对通信网络协议性能做出评估,采用基于事件的离散事件仿真方法几乎是唯一的选择。采用仿真方法可以避免理论性能分析的障碍,通过系统建模,参数选择和调整,能够迅速得出系统在模拟真实环境中的行为表现,从而对所应用的信号处理算法、通信协议做出评估和改进。

微处理器和数字信号处理芯片技术的进步在硬件上保证了现代通信系统的实现问题,在此背景下,算法和协议的软件实现越来越成为系统功能实现的主要手段。仿真中应用的算法和真实系统中的功能实现算法已经融合。同时现代微型计算机的处理能力大大超过了数年之前的大型计算机,已经基本能够满足通信仿真软件和仿真数值计算对计算机运算能力和存储空间的需要。现在,在整个通信业界,基于仿真技术的系统设计分析已经被广泛采用,成为研究新理论,开发新技术的主流方法。掌握仿真技术也是通信业界所必需的技能之一。

二 仿真技术是现代通信实验必不可少的环节

学习和研究现代通信技术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在通信工程实践环节中,仿真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透过仿真技术,通信工程专业的学生可以学习和研究比传统通信理论所研究的对象更为复杂,更为接近真实工作环境的通信模型。而在传统理论框架中,系统模型必须加以简化才能得出解析结果。另外,利用仿真技术可以十分方便地修改系统参数,并且可以很快评估这些参数变化对系统整体性能的影响。随着交互式仿真环境的成熟,设计者利用简单的程序编写和系统方框图建模方法就可以模拟出复杂系统的工作行为,这样,通信工程师就能够将主要精力集中在通信系统的设计和本身改进的关注上,而不需将精力浪费在仿真程序,的编程技巧和调试上。

在复杂工作环境中,通信系统性能研究的基础是对传输信道的建模仿真问题。因此,信道仿真也就成为了系统评估中所必需的。同时,为了适应复杂的和时变的传输环境,现代通信系统的信号处理算法趋于复杂化。例如采用信道估计自适应算法,多天线技术,智能天线波束成形算法,CDMA蜂窝网络中的多用户检测算法,正交多载波调制算法,信道编解码算法等等。这些技术的实现必须依靠高速信号处理芯片和软件实现。对算法在实际通信环境中的适应性验证和评估就必须借助于仿真来完成。

现代通信系统中,通信协议设计和验证几乎都是基于仿真技术的。为了保证通信的实时性和利用效率,现代通信系统中提出了各种复杂的具有层次结构的通信协议,从而构成通信网络。排队理论和运筹学只能对通信协议做出简化的性能估算,与实际系统中的运行往往存在较大差别。由于实际系统行为的复杂性,解析分析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对通信协议在实际网络环境中的评价就成为了网络协议仿真分析的主要任务。

现代通信系统的实现也是基于仿真技术的。通信功能的软件化实现、通信节点传输行为的智能化以及软件无线电技术本身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结合的结果。通信系统的电路级设计已经从基于纯硬件集成电路的模式转变为以可编程逻辑器件为编程对象的VHDL软件编程映射模式。VHDL程序设计和调试都是以仿真方法完成的。在系统级设计中,系统仿真和系统实现是统一的,仿真算法可以直接映射为DSP的实现代码。而在更高层的协议级设计中,通信网络协议仿真代码也就是协议实现的核心代码。软件无线电技术使得通信信号处理方法得到广泛应用,在基带信号处理中可以通过软件实现信号处理变换,得出射频波束成形,预编码,自适应均衡,自适应数字调制,解调,信道编解码,信源编解码,信息安全算法等等,而对这些算法的仿真算法和实现算法相同,代码可以直接应用于实际系统中。

现代通信系统的测试设备价格高昂,而且,实际工作中的通信系统往往具有不可测试特性。例如,对营运中的通信网络性能测试对于高校学生来说是几乎不可能的,也是营运通信网络所不允许的。但另一方面,对于通信系统和通信网络的研究是必须有实践对象的,在这种情况下,通信仿真和网络仿真是就必然成为唯一的选择。

总之,现代通信系统是一个复杂巨系统,对现代通信技术的学习和研究必须采用现代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现代系统论指出,复杂巨系统往往是非线性系统,对系统的数学建模已属不易,对所建立的数学模型进行解析分析计算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对复杂巨系统的研究,关键在于把握系统在外界环境中的交互行为和系统状态的变化。对于计算机仿真来说,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的数值计算能力,在解析计算十分困难的情况下,采用相对简易的数值计算获得工程上可用的结果。工程设计的目的是得出符合实际的结果,在这个意义上来说,仿真方法是一条捷径。

三 仿真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性思维、建立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桥梁

通信工程专业对学生的数学基础要求高,除了传统微积分知识之外,还要求具有积分变换,概率论和随机过程、信息论的基本知识,排队论和离散数学的基本知识等等。通信工程专业课程都是建立在这些数学基础之上的。对通信工程本科学生的学习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学生是出于对就业前景憧憬和单纯向往选择了该专业的。他们对通信工程专业的

技术素质要求和未来从事的工作性质并不十分了解。于是,虽然学生有很高的学习热情,但又普遍存在着对数理基础知识的轻视和畏惧。抽象的理论和工程实际脱节是本专业面临的教学困境之一:一方面通信系统的复杂性使得实验室不可能拥有系统级实验环境,另一方面通信工程的实际工作环境正是对系统级的通信网络设备的设计、运营和维护。如果把通信工程比喻为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人,那么通信理论就好比是人的骨架。如此,学生对学习理论知识的畏惧心理就是可以理解的了。如何在通信理论这个骨架上附着血肉,将专业知识作为活生生的技术事物展现给学生,是专业课程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学习兴趣是通过教学艺术培养出来的,教学艺术不是空洞的,而是具体的适应与专业特征的方法。学习心理学指出。对于学习成效而言,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刻苦精神重要得多。

在多年探索中,我们发现,对于通信工程专业的教学实践,通信仿真方法较成功地成为了理论联系实践的桥梁。首先,仿真方法将纯粹的数学理论知识通过计算机转化为生动的数学实验,成为理论实验的有效工具。利用仿真方法,通过数值计算得出生动的曲线图表,学生可以从中理解数学理论的实际内涵,从而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重建学习的兴趣。其次,仿真建模分析可以通过相对简单的仿真过程去对比理论解析结果,将抽象的理论模型通过仿真实现为具体的可以进行行为调试的软通信机。通过仿真建模过程,学生既对理论分析有了深入的认识,同时也清楚了实际通信系统的工作原理和系统参数对通信机性能指标的影响。例如,对调制解调的波形及其频域分析使得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调制解调的作用,噪声对传输的影响以及傅里叶分析的应用:对纠错编解码的仿真可以直接测试出编码的抗干扰能力;而对信道和通信收发信机的仿真可以得出信号噪声功率比对系统传输差错率的曲线关系,并可比较各种调制制式的性能。这样,通过仿真实验将通信理论的核心问题实例化,从而深刻理解理论本身的实质和意义。通过系统仿真,学生可以从理论到数学建模,再到计算机建模和仿真,在得出结果的过程中,从建模过程和实验结果中体会通信系统的实质。经过这样的过程,学生就不再视通信系统是抽象的死的东西。

大学教育不仅仅是对专业知识的灌输,专业教育应更加重视创造力的培养。没有适当的实践手段和方法,是很难有效地培养创造性,利用仿真手段,学生可以将其头脑中利用专业基础知识和创造灵感得到的系统模型在计算机中加以实现,创造性地构建通信系统,验证其思想,不断总结工程经验,验证系统行为的过程,如此反复,会使得学习的主动性大大提高。创造能力也就在这一生动的实践活动中逐步培养得以形成。

通信仿真实验是对传统硬件软件实验的综合和升华。对于通信工程的学生,具备基本的电子技术知识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电子技术的实践经验对于专业学习和未来的工作能力起着关键作用。电路模块是通信系统的构成元素,线性系统是电路的功能模型,而信号处理则是线性系统理论的应用提升。通信工程专业是一门系统级的工程学科,通信系统就是通过通信协议联系起来的以信号处理为功能实体的复杂系统。从层次上,只有对传统的硬件和软件具有实践经验的人才能够真正理解通信系统,也才能在系统仿真中把握物理实质。通信仿真实验通常是系统级的,即把通信系统模块视为功能模块。以协议联系这些模块,仿真就是考察系统行为的过程。

四 现代通信仿真技术的层次和软件需求

根据仿真对象的不同,相应的仿真手段、方法和适用的软件也有所不同。随着仿真技术在通信领域的推广,在通信技术的各层次都产生了相应的仿真工具。通信技术从底至上,大体可以划分为:电路系统、功能模块、通信系统方框图以及通信网络等几个层次。

在电路系统层次,工程目标是设计满足要求的电路系统,对于模拟电路,如设计放大器、频率综合器、锁相环、变频、调制解调器等等。对于数字电路,如各种时序逻辑电路、伪随机码发生器、编解码器等等。在电路系统层次的设计关键是电路拓扑设计和电参数选择。仿真语言Pspice可以胜任模拟电路领域的设计和仿真问题,集成了Pspice语言的可视化仿真软件众多,常用的有EWB、ORCAD、Protel DXP以及最新的Altium(Protel)EDA设计软件。其中EWB简单易用,目前已经广泛用于模拟电路课程教学和实验中,0RCAD和Protel DXP是电路设计的专业软件,从电路原理图设计、原理图级仿真到印制板图生成和印制板级仿真都可完成,Altium(Protel)EDA设计软件则逐渐成为了现代电子系统设计中从芯片开发、板级设计、电磁兼容到机电一体化设计整个环节的统一仿真设计平台。数字电路的设计现在已经转入了大规模可编程逻辑器件时代,主要以VHDL语言作为软件设计语言,不同厂商为其产品提供了相应的设计和仿真平台,如Max-Plus Ⅱ等等。对于数字信号处理芯片(DSP)的设计,也有厂商提供的编程仿真环境可用,如T1的DSP编程仿真平台CCS,可完成编程、软件仿真和目标板硬件仿真直到代码下载全过程。功能模块层次的仿真任务是解决通信功能模块的输入输出参数指标设计问题,也包括模块内部的结构和算法问题。如电磁传播环境仿真、信道均衡,波形估计和信号参数估计,智能天线、编码调制等等。在通信系统方框图层次的任务是根据设计目标构建通信系统,包括发信机、信道以及收信机。仿真目标是研究整个通信系统在使用信道环境下的适应性,如传输差错率性能,抗干扰性能等等。

适用于功能模块层次和通信系统方框图层次的仿真软件众多,有Matlab/Simulink,Scilab和SystemView等等。其中,SystemView是通信系统专用的系统级仿真软件,软件模块库提供了全面的通信系统模块,完成可视化模块建模后立即可得出仿真结果。Matlab/Simulink则是较为通用的系统仿真和科学计算平台,几乎所有理工学科的仿真实验和数值计算均可在该平台上完成。Matlab通过编程可完成算法仿真,Simulink是Matlab的扩展,是可视化方框图建模仿真工具。Matlab提供了C/C++编译和C/C++语言的接口,其信号处理工具箱还提供了DSP代码翻译接口,将仿真和算法实现统一起来。Scilab是法国国立信息与自动化研究院INRIA开发的一个开放源码的免费科学计算仿真软件,与Matlab相兼容。

在通信网络层次的仿真问题以通信网络协议仿真为主,主要以网络信息流量和阻塞率指标为参数。广为采用的仿真平台有OPNET和NS,OPNET是商用专业网络仿真软件,工作于Windows平台,在C++编译器的支持下,可进行从广域到局域,有线到无线的全网络仿真。NS是Linux下的开源软件,也是广为应用的网络仿真平台。

上一篇: 职业伦理教育 下一篇: 资料员年中总结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