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1-31 16:46:50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农资调查报告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2010年,县供销系统所属农资供应点共销售了化肥1602吨,农药45.6吨,农用薄膜8.3吨,农资商品供应总额234万元,到2012年,全年供应化肥1529吨,农药62.2吨,农用薄膜20.9吨,农资商品供应总额388.4万元。五年间,其中化肥销售下降了0.95%,农药上升了13.6%,农用薄膜上升了25%,农资商品供应总额虽有上升,但剔除价格上升因素外,则相差无几。2012年,全县农资商品销售总额620万元,供销社仅占60%的市场份额。
二、农资销售徘徊不前的原因
近几年来,县供销系统农资经营徘徊不前,市场份额下降主要有以下几大原因:
1、以往化肥主要使用对象的水稻种植面积遂减是化肥销售量减少的主要原因,近几年来,农村的水稻种植面积逐年减少,由原来的双季稻变为单季稻,从2011年起,政府号召“水改旱”,大批稻田改种经济作物,到2012年,全县水稻种植面积仅3.7万亩,化肥销售量随之减少。
2、农资市场放开是供销社市场份额下降的原因之一,农资市场放开后,供销社一统天下的局面被打破,一批个体经营户介入农资经营,目前,除供销系统外,尚有8家个体农资经营点,年销售农资额约200万元,与供销社抢夺市场份额。
3、计划经济时代以及以后一个阶段,供销社经营农资商品政府都给以一定的财政补贴,这对于供销社在农资经营中进行灵活调节、物资储备和平抑价格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以后,农资补贴取消,优势消失,供销社的市场竞争能力逐步减弱。
4、农业并非是的主导产业,农业生产规模有限,农资商品总体需求量不大,利润空间小,这从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供销社农资经营的积极性。目前,县供销系统所属的15家农资经营点的经营场所大都年久失修,设施设备阵旧,门面老套过时,整体形象欠佳,也是影响农资经营的原因之一。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办法
鉴于上述原因,要想有效控制农资经营下滑态势,夺回失去的市场份额,保持农资供应主渠道地位,需要采取以下几项措施和办法。
1、从近几年主要农资商品销售结构的变化来看,化肥下滑,而农药及农膜的销售却呈上升态势,这是因为水稻种植减少而经济作物种植增加所致,这就要求我们在今后的农资经营中正确把握,调整结构,根据市场需求增加农药及农膜的规格和品种,扩大农药和农膜及其他农资商品的经营规模。
20xx年12月,村、组干部顺应农民意愿,引导群众自发地掀起建设新农村的,经过前后不到三个月时间的改造,全村农户共筹资54900元,人平约249元,共硬化13公分厚的水泥路6000多平方米(其中村外围及村内公共部分约1200平方米)、拆房700多平方米(由农民自己或村里组织劳力拆)、修排水沟1300多米、栽树200多株。实现了道路硬化、路路相通、沟沟相连、排水畅通、人畜分离,新农村村貌初现端倪。其主要做法是:
1、顺应民意,引导农民。20xx年,××××村车田自然村作为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示范点,在省委组织部等单位的帮扶共建下,取得了有目共睹的创建成果。车田自然村建设新农村的成功尝试,引发了××自然村多数村民的强烈欲望,纷纷要求乡村干部将本村列为新农村建设示范点。××乡党委、政府审时度势,顺应民意,在充分调查论证的基础上,决定从人力、物力上给予支持,派出一名班子成员和一名乡干部进驻该村具体指导和协调。乡政府拿出7万元,采取以水泥实物补助的办法支持建设。为弥补资金缺口,村委会召开村民大会,广泛征求村民意见。根据绝大多数村民的意愿,对建设新村的缺口资金,议定按照房前屋后水泥硬化受益面积10元/平方米进行村庄内部筹资。广大村干部和党员带头筹资,并积极做好亲朋好友的发动工作,数天时间筹资面就达到90%以上。对于少数暂不愿筹资的村民,乡村干部不搞强迫命令,而是先示范,做给村民看。先对5户进行房前屋后进行路面硬化和清沟排水,然后请村民参观评议,未筹资的村民看到房前屋后环境卫生确实焕然一新时,当即自觉地交清了筹资款。
2、以人为本,尊重农民。新农村建设难以避免地会遇到拆迁问题。对此,该村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村情,尊重农民意愿,不搞大拆大建,只对一些乱搭乱建、不符规划挡路的房屋以及人畜分离需要拆除的猪牛栏舍进行拆迁。具体拆迁办法:一是对拆迁房不论正、附房,或者早建、晚建,每平方米一律补助20元,对正房拆迁面积安排一块宅基地;二是在村庄后面统一规划一块地,按每户18平方米的标准,由村民各自建猪牛栏;三是对按规划需拆迁而又不主动拆迁的农户,在做好耐心细致工作的前提下,由村民理事会统一上门做工作。如该村一农户,有一间边房边厅的住房挡住了路需要拆迁,经过多次上门做思想工作还是想不通,不愿主动拆。村民理事会及村、组干部决定对其边做工作边强制拆迁,拆除一半约30平方米时,该村民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剩下的一半自己主动拆除了。村民理事会也及时做好善后安置工作,规划一块90多平方米的宅基地安排其儿子做房子。
3、全民参与,依靠农民。该村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把调动群众的积极性置于首位。一是成立新农村建设理事会,尽量减少行政介入。理事会由村民户主选举产生,主要由村小组干部、党员代表、群众代表共10人组成。负责建设资金筹集使用和管理、房屋拆迁监督、工程进度督促、建设质量监管、劳力调配等工作落实。理事会成员方保楼60多岁,自始至终义务保管修路进出材料,乐于奉献,发挥了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二是充分利用本村劳力和技术,尽量节省资金开支。房前屋后的路面及排水沟由农户自己平整和开挖;村外围及村内共用部分的路面及排水沟由村统一组织劳力平整和开挖;路面浇注水泥除租借搅拌机外,集中本村劳力和泥工统一施工,仅此一项就节约开支4万余元。三是确保工程质量,尽量使群众满意放心。针对村民担心施工质量的疑虑,先在村组干部门前搞试验,村民看到施工质量确实过硬,纷纷抢先要求修路,当修路施工人员修到自家门前时,还主动向施工人员递烟端开水,态度非常热情,参与的热情空前高涨。
辨证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事业中,广大农民是主体和主力军,有了广大农民的积极参与,党的群众路线在新农村建设中必将更加丰富和充实,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在 新农村建设中也必将充分体现在以农民为本、农村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自然村的实践探索,给我们的启示是: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5-0038-01
一、师资现状
(一)导子乡师资现状
经访谈发现,2012年初,湖南省耒阳市导子乡共有小学生2210人,有小学在编教师88人,特岗教师6人,市教育局委派代课教师3人,共97名教师,其中在编教师有17人因病或其他原因在编不在岗,所以师生比为1:27.6。全乡有2所中心完小,6所乡村小学,每个乡村小学平均有学生145人,教师7人,师生比为1:20.7.
(二)导子中心完小师资现状
从校教务处获知,截至2012年初,导子中心完小共有在编教师17人,特岗教师5人,市教育局委派代课教师1人。教师的年龄结构分三个层次:50岁以上的老教师;40岁左右的中年教师;20-26岁得年轻特岗教师;其中老教师偏多。
二、师资建设的成绩与特色
(一)导子乡的师资特色
从1999年至2010年间,每年有7至8个教师退休。近几年,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下,部分教师参加了计算机及一些教师专业技能的培训。 2010年至2011年学校陆续招聘4名文化特岗教师,一名体育特岗教师,加强了学校综合师资力量。2011年底,导子中心完小顺利通过湖南省教育厅的审核,被评为省合格学校。
(二)特岗教师
从2010开始,耒阳市实行了由省教育厅直接招聘特岗教师政策,导子乡陆续招聘了6名特岗教师。特岗教师是一批年轻合格的师范院校毕业生,她们带给了学校新的理念、新的思想、新的潮流。
三、导子乡师资力量建设面临的问题与困难
(一)师资短缺
导子乡虽然聘请了一些代课老师,招聘了特岗教师,但1:27.6的师生比,使导子乡未来的师资力量还面临严峻的考验。随着国家基础课程改革方案的实行,学校需要更多适应以课程改革要求的专业教师。
(二)教师考核单一
尽管导子乡对教师的考核从德、勤、能、绩四个方面进行考核,但侧重于学生期末考试成绩,这不利于教师教学水平放的发挥,同时也违背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
(三)特岗教师需扎根农村基础教育
特岗教师在农村生活条件相对艰苦,不利于其自身的学习和发展,可能导致他们不愿长久在农村坚持下去。但其对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与提高是不可估量的。国家实行特岗教师制度就是为了解决农村学校师资总量不足和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但如果特岗教师大部分下农村是为了服务三年后的教师编制,并不是真心愿意服务农村基础教育,这不能根本上提高农村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
四、对策与建议
(一)努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要从两个方面入手:首先,扩充教师编制,鼓励大学毕业生投身基层基础教育工作,使更多的年知识分子投入到农村基础教育工作岗位上来;其次增加教师继续教育的机会。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方案,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应制定有效、持续的师资培训计划,教师进修培训机构要以实施新课程所必需的培训为主要任务,确保培训工作与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同步进行。
(二)提高农村基础教育教师尤其是特岗教师待遇
除此之外,近年来,上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还安排了其它专项投资,用于支持我县“三农”发展,主要包括农村公路、农村电网改造、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约8000万元。
各级政府和部门对我县“三农”的投入,对促进我县农业发展,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仅*年、*年两年,上级政府和部门下拨我县的移民扶贫资金就达3670万元,使11000余贫困人口告别了生存条件恶劣的深山区和库区,搬迁移民到了生存条件较好的移民新村进行安置,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被广大群众称为“民心工程”“德政工程”。但通过调查发现,我县在支农投资过程中,也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1、管理部门过多,统筹协调难
从调查的情况看,我县直接分配和管理支农投资的有发改委、财政、科技、扶贫、农业、林业、水利、国土、交通、水保、电力、教育、卫生、民政等10多个部门,管理部门较多,造成管理层次和环节多,存在部门各自为战,通气不够,责任不清等现象,有些相关项目之间配合不够,影响工作效率和投资效益。
2、上级计划下达方式不一,项目管理办法多样
目前的支农投资基本上都是以“条条”为主管理,主管部门在安排有些支农投资时多从部门角度考虑,加之缺少沟通,不仅在项目的建设内容上缺乏配合,在计划下达和管理要求上也不一致。在投资计划下达上,既有由财政直接下达到乡镇的,也有由财政先下达到行业部门,再由行业部门下达到乡镇的,还有由财政局与有关部门联合下达到乡镇的。在投资管理方式上,不同部门都有各自的管理办法和要求,甚至同一类项目,不同部门也有不同的管理办法和要求。在资金拨付上,不同来源的资金拨付渠道也不一致,由财政部门直接拨款的,有些地方反映资金到位缓慢;由行业部门按条条拨款上,有些资金在部门内部运转,容易造成资金沉淀,监管难度大。
3、资金使用分散,难以形成合力
农业项目具有点多面广、单项投资规模小等特点。一些部门在安排支农投资时撒“胡椒面”,人为造成项目数量多、资金使用分散,有一部分资金甚至被用作管理人员的经费支出,政府为农民办事的钱成了部门养人的钱,投资效益大打折扣。据调查,*年上级下拨我县支农资金约20余项100多个项目。这些项目中,投资10万元以下的项目占48,投资10—50万元的项目占29,投资50万以上的项目占17,投资100万元以上的项目占6,有的项目仅安排了几千元。
4、项目交叉重复,资金使用效率低下
目前不同渠道的政府支农投资,在使用方向、项目布局、建设内容等方面不同程度地存在交叉和重复,加上地方财政困难,配套能力低,使不少项目在不同渠道重复申报,受各部门不同管理办法和要求的影响,许多项目在实施和管理上造成混乱。许多项目虽多头申报,仍不能解决根本性问题,“治标不治本”,造成半拉子工程,资金使用效率低下。
二、整合我县政府支农投资的基本思路
为更好地发挥我县政府支农投资的效益,切实解决支农投资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优化投资结构,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降低管理成本,建立支农投资稳定增长机制,整合政府支农投资势在必行。特提出如下基本思路:
1、指导思想
整合政府支农投资,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科学发展观和“五个统筹”的要求,以努力构筑农业生产稳定发展、农民收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为目标,以深化政府投资体制改革为契机,规范政府投资管理,明确事权划分,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率,逐步建立起分工明确、权责一致、协调高效,科学、公平、透明,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支农投资管理体制。
2、基本原则
——统一规划,统筹安排。要围绕国家确定的农业和农村经济阶段性发展目标,对支农投资涉及的重要领域,按照项目类型和建设内容,制订和完善发展建设规划,严格按规划确定项目,按项目安排资金,发挥规划对支农投资安排的指导作用,加强对不同渠道支农投资安排的统筹协调。
——明确分工,责权一致。要进一步明确各相关部门在支农投资方面的职责,规范工作程序和管理办法,减少事权交叉,把管项目与管资金区分开来,形成部门间分工明确、责权统
一、相互协作与制衡的机制。
——突出重点,分类指导。整合的重点是建设内容和投向上交叉重复明显、地方反映强烈的各项支农投资,特别是用于田间地块的各类农田建设改造投资、生态建设投资和农村小型基础设施投资。
——先易后难、稳步推进。整合政府支农投资涉及部门职责分工和多方面利益关系的重大调整,与投资体制改革、财政体制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等密切相关。既要看到这项工作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又要充分认识其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在具体操作上,当前首先从最能达成共识、最易取得成效的方面入手,先行试点,总结经验,逐步
推进,为完善政府支农投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创造条件。
3、整合目标
整合政府支农投资要远近结合,逐步进行,统筹兼顾。应在维护现有各类支农投资投向相对稳定的前提下,按照“统筹规划、明确分工,各负其责、加强配合,规范管理、运转高效”的思路,加强各部门之间的通气和各类支农投资的统筹协调、相互衔接、集中安排,着力解决投入分散与重复建设问题,建立支农投资稳定增长机制,提高政府支农投资宏观调控能力和效率。
三、整合我县政府支农投资的具体意见
1、成立涉农投资领导小组,建立组织协调机制
为更好地整合支农投资,科学合理地安排项目,建议成立“修水县涉农投资领导小组”,由县政府主要领导、县委分管领导、县政府分管领导和涉农部门负责人组成,负责对涉农项目的编报、项目的安排、资金的使用进行统一审定,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县发改委,具体负责做好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做好沟通和协调工作。
2、制订和完善综合性发展规划,充分发挥规划的指导和统筹作用
建议修水县各涉农部门深入调查研究,提出各自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包括发展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总体布局和主要建设项目。县涉农投资领导小组根据各部门的发展规划,制订和完善县级综合性发展建设规划,在规划的指导下,逐步做到今后所有渠道的支农投资和项目的编报、实施,都按照规划进行统筹安排,避免项目申报和实施过程中的盲目性、片面性、偏离性和照顾性。
3、规范项目管理程序,严格项目管理办法
统一规范涉农项目的管理程序和办法,凡上级下拨的支农投资一律由县财政管理,县财政按工程项目进度拨付项目资金。项目一经批准下达,就必须严格按计划进行实施,不得擅自变更建设地点、建设内容,确需调整项目的必须由项目建设单位向涉农投资领导小组申报审定。
4、明确部门职责,加强项目监管
做为脱胎于农业县份的新城区,区的农民人口比重较大,占全区人口总数的71%。从这个意义上讲,农民的综合素质,决定农村的文明程度,决定着城区整体文明水平。因此,区委、区政府一直把提高农民素质列为重点工作,通过积极整合农村文化资源,创新教育活动载体,使农民素质有了极大提高,农村文化事业有了较快发展。
(一)文化阵地建设力度明显加大。为了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近年来,我们加大了对农村文化事业的投入,加快了农村文化阵地建设步伐。一是启动实施了广播电视村村通、农家书屋、数字电影下乡等文化惠民工程,保障农民能够享受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的各项成果。目前,全区134个行政村,村村都建成了农家书屋,拥有各类图书达80余万册。同时,他们还与市图书馆建立了勾通协调机制,定期更换科普类图书,保证农业新科技的推广和普及。二是推进了“欢乐庄稼院”的深化与普及。针对农民求知、求乐、求美的现实需求,着力打造了四型“欢乐庄稼院”,即知识普及型、才艺展示型、经济主导型和风气整肃型。“欢乐庄稼院”的深化普及,有效解决了农村文化活动缺阵地、缺指导、缺设施的“三缺”现象。目前,我区“欢乐庄稼院”共建成市级示范点2个,达到市级标准的46个,其中,奢岭街道幸福村“欢乐庄稼院”在2008年承办了全省首届农民文艺汇演,取得了巨大成功。
(二)人力资源整合步伐明显加快。在整合农村文化资源工作中,我们始终把优化人员结构,整合人力资源列为头等大事,重点体现为“三抓”。一是抓好乡镇文化站建设。乡镇撤并后,各乡镇文化站职能均有不同程度削弱,特别是人员配置方面,参差不齐,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农村文化活动的开展,针对这种实际情况,区委、区政府专门召开编委会,拿出23个编制充实乡镇文化站,使乡镇文化站工作人员由原来的每乡镇街1人,增加到大的乡镇4名,中小乡镇3名,基本解决了农村文化工作指导力量薄弱的问题。二是抓好农民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我区太平镇农民夜校模式推广后,我们加大了成人职业学校师资力量的配备,把一批有一定教学经验和技能特长的骨干教师充实到农村教学第一线。目前,这项工作取得了较好成绩,鹿乡镇职业学校培训的农民学员现已成为村社两级班子的骨干,并有多人活跃在省市各个公司。三是抓好文艺骨干的培育。我们通过农民学校培训、专家辅导和演出集训等方式,培育了大批农村文艺骨干分子,形成合理的乡村组文化人力资源梯次结构建设。据统计,全区拥有各类文艺骨干分子3000余人。
(三)农民文化活动载体不断创新。为了适应发展形势的需要和农民的需求,我们加大了文化活动载体的创新力度,提高文化活动的吸引力。一是在组织形式创新,我们改变了政府主导的形式,普遍推广农民自办,政府参与的模式,在提高工作的效率的同时,最大限度地调动农民参与的积极性,太平镇半截桥屯农民自发演出的大秧歌,不仅净化了村风屯风,也带动了当地各项文化活动的推广。目前,全社在家人群有80%参加文化活动。二是载体形式创新,我们通过组织农民艺术节、大型纪念活动演出、秧歌大赛、才艺表演等多种形式,鼓励农民参与文化活动,在陶冶情操中得到教育和锻炼,奢岭街道开展的书画表演、泥塑讲座在当地都引起不小的轰动,其中,裴家村农民聂占忠多次在省市泥塑作品展中获奖。三是活动内容上创新,在组织文化活动中,我们既重视科技知识、技能知识的教育,也注重艺术才能的培养和挖掘,既重视组织开展娱乐活动,也着力推进体育健身活动,得到了农民群众的积极响应和欢迎。刘家镇的定单培训,太平镇的专项辅导已成为我区农民培训的品牌工程。
(四)主流文化的氛围进一步浓厚。我们结合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加大了先进文化的传播和推广,在广大农村弘扬了积极向上的主流文化。重点做好三种宣传:一是以弘扬创业文化为重点。加大了对创业典型事迹的宣传推广,在全区形成了学典型,做典型,争做创业先锋的良好效应。其中,武莲珍、李云凤等省级“创业先锋”分别在省、市进行了巡回宣讲,成为广大市民学习的楷模。二是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重点,加大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种英模人物的宣传,目前,全区共组织开展18次理论宣讲活动,受众5000余人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场38批次,受众400多人,这些活动都得到了群众的普遍欢迎。三是以弘扬文明礼仪为重点,广泛开展了文明市民先进事迹的宣传推广,我们在评选全区首届文明市民的基础上,在全区开展了向文明市民学习活动,形成了一种讲文明、讲道德的新风尚。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尽管通过整合文化资源,农民素质得到很大提升,但是距离我区建设“宜居、宜游、宜兴业”的发展目标,距离实现由农民向市民转型还存在不小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上:
(一)教育瓶颈问题制约农民整体素质提高。近年来,虽然区各项社会事业得到了长足进步与发展,但是由于历史因素的影响,还有许多薄弱环节得不到有效解决,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农民文化程度偏低的问题,这是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根据我们下发的调查问卷,农村在家人口中,高中文化程度的占总数的10%左右,这方面和主城区的人口结构存在着巨大的差距,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三点,首先,一部分高学历的农民走出农村、走出土地。市场经济的深入推进,加快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步伐,特别是那些享受到高中以上教育的农民中青年,对外出发展劳务经济更有信心。其次,教育资源搭配比例失调。区38万人口,仅有两所高级中学,初中升高中的竞争异常激烈,家庭条件不好或者初中阶段学习成绩不是很优秀的学习,很多丧失进一步深造的机会,这也是造成农村高中学历人群偏低的重要原因。三是成人学校教育吸引力不强。虽然在我们的教育体制改革中,配置了成人教育的资源,但由于教学内容脱离实际需求、师资力量薄弱和就业人渠道不畅通等多方面原因,吸引农村适龄青年就业的能力一直偏弱,不能有效缓解农村人口文化程度偏低的现实问题。
(二)文化阵地建设滞后影响农民素质提高。做为一个经济基础相对薄弱的新城区,我们在文化阵地建设上,欠帐很多,特别是在农村文化设施投入上,与先进县市区还存在较大差异。一是基础设施投入不够,农村普遍存在娱乐场所少、培训地点少、健身器材少、骨干人才缺的“三少一缺”现象,不能满足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二是活动开展不足,由于受经费限制,近年来农村的文化活动明显呈现递减趋势,即使有些乡镇活动开展的很好,但是由于是群众自发组织的活动,娱乐成分多于教育成分,很难发挥寓教于乐的目的,很难保证用先进的文化占领农村文化阵地。三是培训工作相对滞后,尽管我们已经加大了对农村各种人才的培育工作,但是相对于发达地区,我们做的还很不够,特别是在培育有又红又专的文艺骨干队伍方面做的还有不到位的地方。
(三)农村文化风气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由于主客观等多方面因素影响,文化部门对农村文化市场的监督还存在着肓区,不健康的文化有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农民文化生活。一是对农村文艺队伍的演出监管还存在肓区,特别是偏远山区,低俗的文艺表演形式不时出现,特别是脏口二人转在部分村屯,还有一定市场,这不仅制约着农民素质的提高,也影响着乡村的风气。二是宗教文化的渗透,在很大程度上抵制了先进文化的传播。近年来,部分西方敌对势力,加大文化渗透力度,特别是在农村,利用文化活动的缺失,加大了宗教渗透力度,使教会成为和党抢夺宣传阵地的重要势力。
三、提高农民整体素质的建议
(一)加大政策支撑力度,为农村文化事业发展与繁荣奠定坚实基础。农村文化阵地是加强农民教育,提高农民素质的重要载体,在推进农民向市民转型的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整合农村文化资源,必须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进农村文化阵地的繁荣与发展。一是要强化财政支撑能力。要按照省市相关要求,加大对农村文化阵地的投入力度,保证农民学有阵地、乐地场所。有关部门要做到专款专用,严格按照规定用好专项资金。同时,相关部门要加大对向上协调力度,要用足用好国家及省市的优惠政策,尽量弥补在农村文化阵地方面的沉欠。二是要强化教育支撑能力。要尽量降低高中教育门槛,调动农村适龄学生继续学习的积极性,为农村高人才队伍建设打下坚实基础;要加快农村教学体制改革步伐,在成人教育方面配强师资队伍,提高良好的就业渠道,保证农村青年学习能够积极参加各种成人教育活动,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我们学校地处近郊农村,6所学校分布于新城子现代副城周边。事实上,已成为大量接纳农民工子女的小学。我们学校的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体现,不是简单的城乡差异,而是本地学生与外地学生间的差异。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更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二、调查方法
我们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全校所有的农民工子女的问卷和统计资料进行了分析。
三、结果分析
农民工子女实际上包括了两个群体,一个是流动儿童,一个是留守儿童。从这样一个整体的概念出发,这两个群体都是我们所要关注的。这两个群体之间,从整个变化态势来讲,是动态的,今天的流动儿童可能会成为明天的留守儿童,今天的留守儿童也可能成为明天的流动儿童。
(一)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成因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围绕解决“三农”问题和增加农民收入,加之城市劳动力的缺乏,广大农民纷纷进城务工就业。随之而来的人口迁移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尤其是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日趋突出。
(二)农民工子女教育存在的问题
1.心理问题突出。文化背景各异、学习方式不同, 农民工子女心理发展不平衡。农民工子女大多来自经济条件比较差、物质和精神生活相对贫乏的偏远农村,且农民工子女都是从农村的学校直接进入本地,他们和真正的农民并不相同,而是介于城市和农村这两个群体之间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无法在短时间内适应生活,不同的口音、不同的教材、不同的教学进度以及不同的教学方式使得他们的成绩较本地孩子差,使农民工子女极易产生自卑、自控能力不强、意志力薄弱、戒备能力强等不良心理。来自本地孩子的歧视,内心世界对社会差别感受到的强烈不平等,也让农民工子女承受着一定的心理压力。
2.安全无法保障。流动人口的工作大多不稳定,工作变动导致了居住场所的不固定,而且流动人口出于经济上的考虑,租住房往往都是在环境较差、出行不便、租金低廉的地方。这样一来,学校和家庭无法建立稳定的联络方式,致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无法有机结合起来,学生脱离家长监护问题非常突出,而且导致学生的出行安全无法保障。
3.教学内容相异。一般来说, 农民工子女大多是从偏远农村的学校转入我校。他们的文化基础较差,所采用的教材版本往往不同(尤其是英语教材),不同的教学进度、不同的教学方法以及不同的学习环境导致流动儿童在学习、生活等各方面都出现了不能适应的现象。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没有学习热情,缺乏成就感,情绪不稳定,如忍受性低、孤独感强等;二是缺乏团体归属感,易产生不良情绪如反抗倾向、被压迫感等。同时, 农民工子女还普遍存在自信心不足、自我评价偏低、自卑、自闭、压抑等心理特征。这些原因导致流动儿童产生厌学态度。
4.家长思想观念落后。家庭能否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上的帮助对学生适应性有显着影响。调查表明,大多数家长对其子女的教育还是非常关注的,但是由于各种客观原因,家长不能对子女的学习进行有效的辅导。流动人口多半来自经济、文化较为落后的农村,较低的文化程度和生活上巨大的压力让他们没有能力、时间和精力来科学合理的教育孩子。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严重脱节,家里根本没有读书学习的氛围,以致流动儿童在学习心理上也存在一定问题。
(三)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建议
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的解决,不仅是对农民工子女权益的尊重,更关乎国家、社会的长期稳定和长远发展,因此全社会应一起来关注农民工子女的教育,让所有的农民工子女都能在共同的蓝天下一起成长。
农民自办文化,是指农民个体或群体依靠其拥有的各类文化资源,而进行的以满足自身或群体的精神文化需求或物质利益需要为目的的各类文化实践活动。农民自办文化是反映当地的经济基础、文化氛围及农民自身的素质的一个重要表现。近年来,**区文化局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以配合“四区”建设为着力点,积极扶持和关心农村自办文化活动,大力开展农村三项活动,全区各乡镇农民自办文化工作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为全面了解我区农民自办文化活动情况,近期,**区文化局组成农民自办文化活动调研组,深入各乡镇和农村,采取听汇报、看材料,现场考察等形式,开展农民自办文化调研活动。现形成调研报告如下:
1、净化农村文化市场,树立乡村文明新风。农民自办文化普遍具有文化实践活动吸引力强、内容比较健康、参与者身心满足感强的特点。这也就意味着,在乡村社会,农民自办文化越多越普及,则深度参与其中的农民群众必然越多,相应地,留连于、沉湎于腐朽、落后文化的农民群众就会越少。从而为形成文明乡风提供健康的养料和良好的导向。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多了,参加健康有益的活动多了;搞封建迷信活动的少了,聚众赌博的少了。
2、传承乡土文化,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相当一部分农民自办文化源自乡村民俗文化,或具有不同程度的民俗特征,是对乡村民俗文化的继承。这是由于乡村民俗文化在时间安排、内容和形式上往往与农民群众的生产互补和平衡,与其生活相适应和相融合,容易培养共同的兴趣爱好,成为农民群众丰富的文化资源,因而,乡村民俗文化很容易被今日的农民群众在生产之余和生活之中所沿袭、所采用,很容易转化为农民自办文化。因此,农民自办文化因具有文化的传承功效,将为当代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作出重大贡献。
3、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增强农民致富能力。在丰富的农民自办文化中,以开启民智为主要目的和主要内容的农民自办文化不在少数,如,农民读书社、农民书屋、农家文化大院、农民故事会、农民电影放映队(放映各类科教片)等。此类农民自办文化开展得越多、越普及,则越有助于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有助于农村的经济发展。
4、增加沟通交流,促进农村社会稳定的聚合功能。由于农民自办文化一般伴生着农民群众的聚合现象,从而也就大大地增加了农民群众互动、交流和沟通的机会,其结果往往是有助于促进邻里、婆媳、党员干部与群众之间关系的和谐,有助于实现农村社会的稳定。有助于农村和谐社会的构建。
20*年,我省计划安排财政资金6亿元,用于全省18个省辖市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以下简称农村中小学校)课桌凳更新配置工作。实际到位资金6.2亿元,其中省财政资金6亿元,省辖市、县(市、区)主动配套资金2431万元。共向全省24828所农村中小学校更新配置课桌凳3884283套,为4304所农村中小学维修课桌凳352663套,直接受益学生7834961人,占全省农村中小学校在校生人数的62.2%。
审计调查结果表明:省教育厅与各省辖市、扩权县(市)人民政府签订目标责任书,并在省、市两级收取供应商质量保证金。采取了“省级招标确认供应商资格、省辖市招标采购课桌凳、供应商实物配送、县级验收统筹安置”的实施方式,对更新配置的课桌凳制定了全省统一的规格和标准。省财政及时筹集和下拨专项资金,并对专项资金的管理使用提出严格要求,实行专户管理,封闭运行,加强督导。审计调查中未发现滞留、挪用专项资金等违法违规问题。郑州、平顶山、南阳、洛阳、济源以及永城市还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的号召,主动安排地方财政资金2431万元,进一步加大了课桌凳更新配置的力度。基本结束了我省农村中小学生自带课桌凳和学校课桌凳破烂不堪、参差不齐的历史。改善了教学条件,缓解了农村中小学教育经费紧张的状况,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推动了我省义务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和师生的称赞。
二、审计调查发现的问题及其原因
(一)部分课桌凳在材质规格上不符合省定标准
14个省辖市、3个扩权县发现此类问题。主要是个别供应商生产的课桌凳不符合省定标准,出现课桌凳表面起皮、变形、螺丝松动、损坏率高等问题。如安阳市滑县配置的课桌凳所使用的螺丝是普通螺丝,没有按质量标准使用“止退螺丝”,直接导致了相当部分的课桌凳螺丝松动、脱落,桌面和凳面与支架分家,甚至损坏。
(二)课桌凳分配中存在的问题
1.超范围更新配置课桌凳。调查发现,有的将课桌凳配置到非农村中小学校;有的将课桌凳用于农村中小学校的会议室、教师办公室等。8个省辖市、1个扩权县发现此类问题。如沁阳市将课桌凳配置到非农村(县直)学校5364套,价值84.97万元,占沁阳市课桌凳更新配置总套数的35%。
2.课桌凳分配数与实际需求不一致。调查发现,有的学校课桌凳超额配置,造成闲置;有的学校课桌凳配置不足。8个省辖市、1个扩权县存在此类问题。
(三)课桌凳配送安装以及售后服务不到位
1.个别供应商未按要求安装课桌凳,增加了学校负担。调查发现,3个省辖市存在此类问题。如开封市杞县共配置课桌凳31497套,供应商只安装了其中的1694套,其余29803套由学校出资安装,学校共为此支付安装费89409元。调查发现后,有关部门及时收回了资金。
2.课桌凳售后服务不到位。2个省辖市存在此类问题。如辉县市某镇小学有2套课桌凳有质量问题,重新返还厂家进行维修,时间长达四、五个月之久,仍未交付学校使用。
(四)个别学校课桌凳的管理不够规范
一、查基础工作
2006年,是国家统计基础工作年,为适应乡镇综合配套改革的要求,尽快使全县农村基层统计工作走上制度化、规范化轨道,以适应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需要,各乡镇均按照《恩施州乡、镇、街道办事处统计基础工作规范化建设考核实施方案》要求大力开展农村统计基础工作规范化建设,到目前为止,全县8个乡镇均成立了统计工作领导小组,合理设置了统计岗位,确定了统计人员,有办公场所,配备了统计专用微机,并成功实现国家、省、州、县、乡镇五级计算机联网。各乡镇制定了有关统计工作制度、岗位职责制度、报表报送制度、报表审核制度、考核评比制度,等五个制度。全县所有乡镇农村统计调查核实数据均以村级上报,所有乡镇的2005年报实行了计算机处理。有6个乡镇建有《畜特水产蔬菜季度台账》、《夏收作物播种面积核实台账》、《夏收作物产量核实台账》、《春夏播种面积核实台账》、《农村统计年报台账》、《乡镇基本情况台账》,有2个乡镇建有部分台账。同时各乡镇统计人员还经常深入基层开展调研活动,加强与其他部门之间的联系,还积极开展统计数据质量评估。因此,我们认为现行农村统计调查方法是比较科学的,数据来源较为真实可靠,基本上能够反映客观实际。
二、数据整理及分析
1.学习主动性
调查中,学生能主动完成学习任务的占47%;需老师同学督促的占4%;完成任务比较拖沓的占21%。这说明经过课题实验,有半数学生能自觉主动的完成学习任务,学习主动性增强了,自主意识也比之前有了大幅提高,这对基础薄弱的农村学生来说,是个可喜的进步。
2.学生课前预习情况
调查中,预习时努力在规定时间完成任务的占17%;部分做到的占80%;很少预习的占3%。这表明绝大部分学生已有预习意识,学生已经建立了自主学习观念,预习的作用得到大多数学生的认可。调查反映,教师在教学中还要适当指导学生进行科学的预习,检查预习效果,对部分后进生应提出预习要求和目标,并对难以处理的问题作必要的提示以降低预习中的困难。
3.课堂教学情况
教师授课时间分配调查:认为老师上课讲得太多的占46%,老师上课应该多讲一些的占23%,时间合适的占32%。参与课堂讨论调查:积极投入参与讨论的占28%,偶尔参加的占57%,没兴趣参加的占15%。这反映自主性学习课题研究,改进了课堂教学模式,课堂上的主流是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说明这样的教学模式在激发学生兴趣方面有较大的成效。教师在课堂上应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创设自主学习氛围,让他们多尝试学习的快乐,增强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4.课后复习方式:把重点内容看熟练的占26%,抓重点和难点的占37%,以单元为单位复习的占33%。以上数据说明,经过课题实施,“学而时习之”的学习方式已深入人心,已有大部分学生倾向于自觉、自主复习。并且能在复习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说明学生自主性学习习惯已逐渐养成。但教师还要在复习方法指导上多下工夫,让学生的复习实现高效率。这将是我们下一阶段的研究重点。
三、调查结论简析
1.通过调查可知,教师应尽可能多提供学生发表见解的机会,通过恰当的评价鼓励不善发言的学生。数据反映目前虽然进行了深层改革,进行了自主性学习课题研究,但学生对自己潜力发挥仍感不足。说明课堂上还需要加大学生研究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的力度。要充分相信学生,让学生尽情地发挥想象和创新能力。
2.自主性学习中,学生只有课前认真预习,课堂上才能较好地适应快节奏的教学形式。调查表明,大多数学生已养成预习习惯,并且较好地体现预习效能,预习的方法有了改进。但学法指导方面,还需加强,少数学生预习具有盲目性。预习时,把做题当作主要目的,而忽视了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因此,预习时教师课前进行必要的预习指导,以及预习检查都是不可忽视的。
3.自主性学习课堂教学模式,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索精神。调查反映,大部分学生都适应了自主探索,手脑并用,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并且有了较强的自主意识。大多数学生认识到语文学习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知识的结果需要自己去探索,只有自己勤奋,才能较好地获得知识,减少了对教师的依赖性。学生逐渐掌握了自主学习的方法,形成了“先学后导,自主钻研,互相讨论”的学习习惯,逐渐“能学”、“会学”。
四、展望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