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21 01:28:32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政务信息交流材料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关键词】
电子政务;信息资源 安全对策
1 电子政务环境下政府信息资源开发的有利条件
信息资源处理手段现代化在电子政务中,政府机关信息资源的处理手段将发生根本性的变革。光盘、数据库、办公文件处理系统等各种应用系统,将以往束缚在公务员笔记本、各类报表和桌上电脑中的信息资源解放出来。政府公务员可根据需要随时随地方便地调用来自四面八方的信息。同时,借助于网络这个平台,政府的各项政策信息会变得易于存储管理、方便检索查询,并能够快速传播,真正实现了政府信息资源处理手段的变革。
信息资源传递迅速,政府决策效率提高原来政府信息资源是根据组织结构一层一层、一级一级地传递。这不但会增加协调成本和控制成本,更重要的是政府会因此而无法做出快速反应从而影响政府决策。而在电子政务环境中的政府机关内部,有许多办公软件如文档处理软件、在网络安全认证基础上的电子邮件系统及各种专门业务处理软件支持办公,机关内部的办公事务主要依靠电子邮件来传递信息。会议通知、信息传达、政策宣传、法规颁布、意见协调等均以电子邮件来处理。从而使信息在内部流通的时间和信息交流环节大大减少,加快了信息的流通速度,提高了政府的决策效率。
信息资源的准确性与时效性有保障在传统政府的信息传递中,公文占有较大比重,都是自上而下地传达。且各种会议通知安排往往会通过口头或电话传达,准确性差。同时信息的获取主要来源于由下而上的层层上报的书面材料,而材料的形成及层层上报需要一定的时间,因而影响了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度。政府上网后,可以准确及时地了解公文和各种资料的来源、流程、处理等,信息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大大提高,网络安全可能面临的挑战。
2 计算机网络面临的主要威胁
2.1 人为的无意失误
人为的无意失误:如操作员安全配置不当造成的安全漏洞,用户安全意识不强,用户口令选择不慎,用户将自己的帐号随意转借他人或与别人共享等都会对网络安全带来威胁。
2.2 网络安全维护范围的重新界定
目前人们在家里通过宽带接入而登录自己单位的网络系统已经是一件很寻常的事情了。这种工作新方式的出现同样也为网络安全带来了新问题。网络安全维护范围需要重新界定。因为他们都是远程登录者,并没有纳入传统的单位网络安全维护的“势力范围”之内。另外,由于来自网络的攻击越来越严重,许多用户不得不将自己网络系统内的每一台PC机都装上防火墙、反侵入系统以及反病毒软件等一系列的网络安全软件。这同样也改变了以往单位用户网络安全维护范围的概念。
2.3 个人的信用资料
个人信用资料在公众的日常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以前的网络犯罪者只是通过网络窃取个人用户的信用卡账号,但随着网上窃取个人信用资料的手段的提高。如网络犯罪者可以对的银行存款账号、社会保险账号以及最近的行踪都能做到一览无余。如果不能有效地遏制这种犯罪趋势,无疑将会给人们的日常人生活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
2.4 人为的恶意失误
人为的恶意攻击:这是计算机网络所面临的最大威胁,敌手的攻击和计算机犯罪就属于这一类。此类攻击又可以分为以下两种:一种是主动攻击,它以各种方式有选择地破坏信息的有效性和完整性;另一类是被动攻击,它是在不影响网络正常工作的情况下,进行截获、窃取、破译以获得重要机密信息。这两种攻击均可对计算机网络造成极大的危害,并导致机密数据的泄漏。
3 电子政务信息安全问题易发状况
电子政务信息安全存在的问题通常,电子政务系统除自然灾害外主要由于存在以下问题而容易受到攻击:(l)网络硬件设备的弱点如服务器、网络设备等安全问题将危害网络的可靠性和可用性;(2)操作平台的弱点和漏洞可能构成系统隐患;(3)电子政务的网络化将导致电子政务系统安全的脆弱性;(4)不同信任域的信息交换将导致电子政务系统被攻击的风险;(5)计算机病毒正在成为导致系统安全问题的一个重要要因;(6)未知的因素也可能给电子政务系统带来安全隐患。
4 电子政务环境下政府信息资源安全的策略
4.1 加强信息安全保密工作
政府信息有一定的保密性,关系到政府运作和国家安全,做好信息安全保密工作是进行电子政务良性运行的前提。首先,加强信息安全保密制度。据有关专家估计,信息网络上的安全问题80%以上是由于制度不健全而引发的,是人为的原因。建立健全相关责任制和规范管理,是加强信息安全保密的必要手段。其次,建立安全认证中心,保证信息传输安全。加强安全保密技术的自主开发。建立网络安全紧急反应以及处理机制,协调政府机关处理信息安全管理事件。
4.2 信息加密策略
信息加密的目的是保护网内的数据、文件、口令和控制信息,保护网上传输的数据。网络加密常用的方法有链路加密、端点加密和节点加密三种。链路加密的目的是保护网络节点之间的链路信息安全;端-端加密的目的是对源端用户到目的端用户的数据提供保护;节点加密的目的是对源节点到目的节点之间的传输链路提供保护。用户可根据网络情况酌情选择上述加密方式。信息加密过程是由形形 的加密算法来具体实施,它以很小的代价提供很大的安全保护。在多数情况下,信息加密是保证信息机密性的唯一方法。据不完全统计,到目前为止,已经公开发表的各种加密算法多达数百种。如果按照收发双方密钥是否相同来分类,可以将这些加密算法分为常规密码算法和公钥密码算法。
4.3 网络安全管理策略
制定网络安全管理策略首先要确定网络安全管理要保护什么,在这一问题上一般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描述原则。一个是“没有明确表述为允许的都被认为是被禁止的”,另一个是“一切没有明确表述为禁止的都被认为是允许的”。对于网络安全策略,一般采用第一种原则,来加强对网络安全的限制。对于少数公开的试验性网络可能会采用第二种较宽松的原则,这种情况下一般不把安全问题作为网络的一个重要问题来处理。
信息网络安全是一门边缘性、交叉性学科,我国除了密码学研究开展较早,有较好的基础和积累外,很多方面与国际差距较大。我们要积极吸取借鉴国际上住处网络安全的先进技术和经验,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因此,我们既不能行进自己无法监控的信息网络安全设备,也不能照搬照抄国外的信息网络安全技术,必须把发展住处网络安全放在自己的基点上。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20-0277-01
政务信息资源是全社会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决策的重要依据,是沟通政府与社会公众的桥梁。近年来,政务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己经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图书馆如何开发利用这一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已成为一个需要急待解决的课题。
一.政务信息的概念及分类
1.政务信息的概念
简单地说,政务信息是指行政机关在履行政务过程中形成的以文件资料等形式记录、保存的信息。政务信息资源的含义,有着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来讲,政务信息资源是指所涉及的信息资源的集合,包括信息内容资源以及收集、整理、存贮、传递、和使用信息内容资源的技术、设备、网络和人员等;从狭义来讲,政务信息资源是指政府机构为履行职责而产生、获取、利用、传输、保存的那部分信息内容资源。政务信息资源建设主要是围绕着信息内容资源而进行的,一是指政府自身产生的数字信息,如各种条例、规定、章程、命令、批复、议案、通告通知、公函、会议纪要等;二是指政府从外部获取的与政府管理活动有关的数字信息,如社会调研信息、决策支持信息、提案议案、统计数据等[1]。
2.政务信息资源的分类
政务信息公开服务涉及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包括政务服务、政务决策咨询信息以及相关的信息政策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中规定:“行政机关应当编制、公布政府信息公开指南和政府信息公开目录,并及时更新”。 政务信息资源按照整合内容可以进行不同层级的划分,在技术保障和管理系统支持下,可以进行政务信息资源整合机制的构建,该机制包括基础资源层,信息交换层,应用服务层三个层次[2]。
二.国内外政务信息开发利用状况
1.美国是公共图书馆最早介入政务信息资源管理的国家之一。早在1857年,美国联邦政府就开始实行了托管图书馆计划,并可分为联邦政府一级的全国性托管图书馆和州县政府一级的地方性托管图书馆两种。其主要职能包括选择、采访、组织、保存以及为美国政府信息和其他信息资源提供检索途径和服务。目前总共有1250个图书馆参与了FDLP计划,参加该计划的图书馆,可以自动地从相应政府部门获得政府出版物。除FDLP外,还有州一级的政府信息长期保存项目,如北卡洛莱那州的“州政府信息获取项目(2002~2008)”等。
2.欧盟政务信息资源共享机制。早在1989年,欧盟就提出了公共部门信息资源开发利用问题。近年来,为了促进公共部门的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欧盟制定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规划,如 2000 年 6 月颁布的《2002 电子欧洲行动计划》,2001年10月制定的针对公共部门信息资源开发利用问题的总体框架――《2002 电子欧洲行动计划:欧盟开发公共部门信息框架》,以及《公众获取欧盟议会、理事会和委员会文件法令》、《公众获取环境信息指令》和《欧盟公共部门信息商业开发利用指令》等指令。这些政策和指令主要涉及公共部门的信息公开、共享和商业化开发等领域。
3.我国公共图书馆与政府信息资源管理与上述各国相比,我国图书馆参与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的程度是非常肤浅的。在2008年以前图书馆基本上是游离于政府信息资源管理体系之外。也就是说,图书馆与政府信息资源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图书馆在政府信息资源管理中没有法定的地位,这与图书馆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极不相称。另外,从目前来看,我国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是各自为政、杂乱无章。因此,利用图书馆管理政府信息资源也是非常必要的。随着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与不断推进,利用图书馆进行政府信息资源的管理、开发、利用与政务信息公开被提上了议事日程。2008年5月1日,我国开始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资源公开条例》,为我国图书馆介入政府信息资源的管理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保障。其中条例第十六条就明确提出要在公共图书馆中建设专门查阅室的事项。
三.在开发利用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从实际运作情况看,当前图书馆在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所面临的具体问题与困难有:
1.当前,我国的政务公开进程中,定密工作随意性大。一方面有关部门和工作人员在定密级时宁高勿低,明明应当向公众公开的规范性文件,偏偏作为内部规则或内部材料对待,影响了政务公开的有效性;另一方面在政务公开中,主动公开与依申请公开信息的界限较难把握,一些敏感信息(如工作福利)是否公开认定不准。
2.缺乏统一规范。政府公开信息要实现服务网络化,实现全图书馆的服务联盟都有统一的规范,统一的信息标准,但目前,图书馆界仅仅停留在理论探讨阶段,存在相对的盲目性,这就给将来在网络环境下整合政府信息资源,实现在各网络平台、各网络主体之间自由流动以及政府信息资源共享增大了难度,容易造成重复建设,浪费人力,财力资源。
3.在图书馆与政府部门之间如何建立分工清晰、职责明确的信息交流与业务合作关系,实现电子政务全面普及与图书馆服务能力提升的共赢方面还没达成共识。
4.图书馆对政府文本信息资源与网络信息资源的存储策略与加工处理技能和方法能否满足需要,如何准确甄别和界定政府数字信息资源的收集、存储范围还没有具体规定[4]。
四.图书馆如何开发利用政务信息
1.首先要从国家层面上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与制度,以确保政务信息资源的合理合法地开发利用。制度与法律法规是图书馆开展各项工作的依据和保障,是其职能界定的权威标准法则。
2.图书馆部门与政府机关的紧密配合是充分开发和利用政务信息资源的关键。政务信息的提供既包括原始政务信息公开服务(内容包括主动公开的各种政务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如需要政府部门主动公开以外的信息,如公开目录、公开规定、公开年报等;公民、政务信息,可以通过申请获取),还包括更重要的公开增值政务信息。增值政务信息是指对政府原始信息资源进行二次、三次或更高次文献加工与组织,获取增值性政务信息,以便向社会公众提供更深层次的信息服务。图书馆在信息资源加工与存储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专业编目人员、咨询人员、技术设备等),由图书馆配合政府共同参与完成增值政务信息资源公开服务,可以达到双赢,为社会公众提供专业化、高质量、个性化政务信息服务。政府部门可与之相互配合、互通有无。
3.建立政务信息存储数据库。图书馆通过对政务信息进行科学分类、整理和归纳,把分散无序的信息整合成分门别类的政务信息数据库,并做好目录、指南、索引、摘要的编制工作,为政务信息公开利用打好基础,方便公众快速准确地检索查阅所需的政务信息。
4.积极宣传和推广政务信息资源。图书馆应当对自身所做的政务信息开发让大众所知会用。可举办与政务信息公开相关的报告会和讲座,讲解国家的有关政策,让更多的社会公众知道如何利用政务信息。
图书馆在开发利用政务信息的同时,还应当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要分清政务信息公开与保密的界线。政府有决定政务信息公开和保密的权利,也有信息公开的义务。为了让公众更好地利用政府大量的信息资源,发挥政务信息资源的效益,信息公开是政府的责任。为了国家的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安全,加强信息保密是必要的。二是界定政务信息公开与保密的范畴。根据信息的不同性质制定不同的公开与保密级别,凡不属于保密的都应列在公开的范畴。三是在政务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中,注意加强版权的管理。
参考文献
[1][4] 焦斌.图书馆政府信息公开服务的网络化建设[J].图书馆学刊,2012,(3):86-88
[2] 牛力,李月,韩小汀.我国政务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研究综述[J].情报杂志,2013,(5):170-175
2、电子政务环境下我国档案信息综合运用现状
档案信息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汇聚着认识世界以及改造世界的丰厚历史记录。在电子政务环境下,我国档案管理综合运用工作也获得了必定成绩。1是对于于数字化档案管理框架基本构成,自一九九九年展开“政府上网工程”以来,经由多年的发展,对于于电子政务环境下的信息资源整合已经经初具范围,尤其是跟着政府机关职能转变以及深化机构改革中,各级政府在信息化资源综合运用中提高了管理的透明度,晋升了办公综合效力。当前,九八%的政府机关建成为了网络办公平台,并在政务内网与外网的协同发展中,最大化地整合了各类业务资源系统。如在宏观管理上,金税、金卡、金财、金盾、金审、金农等一二个业务系统树立了关联,以统1化信息平台规范了我国电子政务各业务系统的有效对于接。2是在政府与公家之间的沟通与互动基本实现,以档案管理信息化服务为主体的电子政务环境,将网络信息、政府信息公然等档案资源进行了分层开发,尤其是对于政府网站,从对于公家的开放上,逐渐构成了机构政策条文、公告等窗口,这些窗口不但为公家提供了档案信息咨询机会,也从档案信息服务中加强了政府与公家间的互动。可见,电子政务环境下档案信息综合管理,应当从构建良性的、知足政府与公家双向互动的有效平台,并借助于现代网络技术以及信息化平台,最大化地知足公家对于档案信息资源的需求。如在个人交税、护照办理、车牌办理等档案信息查询中,晋升了档案资源管理的便捷性以及效益性。
3、电子政务环境下档案信息综合运用中的问题及改良方向
电子政务环境为实现档案信息数字化资源整合创造了基础前提,但在档案信息整合与电子政务信息资源互联互通上,还存在1些问题。1方面从信息资源的内容上来看拥有重合性,尤其是传统政府机构在政务流动中对于各类文件的存储与记录,既有法律法规等政策性文件,还有触及各项具体业务的统计类信息,这些信息在数字化进程中又发生了更多信息衍生资料,在鉴定其政务信息价值上增添了难度;另外一方面在信息互通中面临共同的数字化困难,跟着政府信息化建设及各类档案馆信息化建设的加快,其信息资源都面临着数字化的共同困难,如数据库技术、数字化扫描技术、数据紧缩技术,和纸质文件与声像图文文件的归档问题等等,这些系统化资源在重组及编制上因数据源的差异性,还存在较多的标准化困难;再者,对于于政务信息与档案信息在信息化分层管理上,根据全宗理论,对于于隶属不同信息部门的档案信息资源需要结合时间、价值、内容等不同标准进行归类,从而实现信息资源同享的智能化管理。此外,电子政务环境下数字化档案信息网络建设中,因为经费等因素的影响,整个建设进度较为迟缓,对于于已经经建成的档案类网站,其互通能力遭到影响,尤其是1体化建设计划缺少明确性,多数档案信息网络采取相干站点的简单链接,以至于扩散性、孤立性较强。对于于档案信息数字化规范及转换标准的制订相对于凌乱,其因素源自社会各档案信息所有者,未能从建设伊始就加强数据结构的统1化管理,以至于档案信息结构模式较多,格式不统1,如异构数据库现象严重、对于于各档案信息网络体系建设缺少有效的规范,也加重了档案信息资源重组整合的难度。
跟着网络化、开放性互联环境的构成,对于于电子政务环境下的档案信息资源管理中的安全问题尤为凸起。开放的网络环境使患上档案信息收到更多的网络安全要挟,如病毒、黑客入侵、各类特务行动等,对于于档案信息资源的损坏及盗取行动的打击是确保档案资源安全不乱的症结。从我国档案信息管理综合运用实践来看,需要从3个方面加以应答。1是做好数字化档案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尤其是从法律、轨制、规范等方面进行整合,优化电子政务环境下档案资源管理需求配置不均衡问题。如对于于数字化档案信息特色及作用的明确,从数字化档案信息管理中构建统1的信息资源交流平台,切实从扩散异构的档案信息资源库中进行技术优化,实现有效组合以及衔接,增强档案信息资源的可控性、动态性以及可延续性;针对于档案信息资源与社会其他信息的集成问题,要从信息资源配置体系上,踊跃调和各档案信息管理部门间的融会,应用统1用户界面及检索法子,实现各类用户随时随地获取有效信息,施展数字档案信息的服务效益。2是重视对于档案信息部门与图书、情报信息的融会,对于于数字档案信息资源在统1建设中,不但要从本身进行整合,还要统筹电子政务环境下,图书、情报信息的资源整合,以构建政府行政与档案信息1站式服务格局。同时,针对于信息资源整合中,政府档案信
息与档案馆、各级档案管理机构、档案信息服务机构和图书、情报机构间数字化信息的非统1现状,要强化各部门间的互通与交换,着力从信息搜集、收拾、分工、协同、统1中,强化信息交流,构建畅通的信息资源同享机制,以便于各类档案信息数据库的有效融会与集成。3是要强化对于数字档案网站与政府网站的衔接与整合,跟着各级档案机构本身网站建设的推行,在对于外进行档案信息服务的同时,应当多与政府网站树立信息同享,尤其是在提供政府信息服务及网络办公方面,要从现阶段政府网站与数字档案网站的有效对于接中,晋升民众对于档案信息资源的便捷、快速、有效检索的水平。 4、以某高校为例来探讨档案信息管理的综合运用对于策
在进行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及综合运用上,高校凭仗其本身信息技术优势及电子政务信息化发展契机,通过量方调研以及利弊分析,逐渐构成了多层次、多任务、高效力的档案信息管理模式。其主要举措表现在5个方面。
(1)重视专业队伍建设,深化校企合作
二00八年江苏盐城师范学院档案馆通过参观考察等流动,立足本身档案信息化管理实际,从构建高效数字化档案资源建设中,踊跃组建专业队伍,并成立了由馆长为首的数字档案管理开发与建设小组。1方面组织人员参加专业培训,强化对于信息化档案业务知识及技巧的学习,晋升团队的业务水平;另外一方面重视与软件公司及政府档案管理部门树立协作,通过技术服务来优化工作重心,增进整个档案数字化建设工作的有序进行。
(2)踊跃组建软硬件平台,创造档案信息化管理综合运用环境
档案信息资源综合管理工作离不开先进的软硬件平台环境的支持,在硬件平台建设上,该院档案馆全面分析当前档案管理业务需求,配置了二台HP服务器,一台Juniper防火墙,三台Cisco路由器,高机能计算机八台,多功能1体机三台,A三、A四扫描仪各二台,复印机二台,为全校档案信息化建设提供了硬件保障。在软件建设上,结合当前高校档案管理实际,从软件的先进性、灵便性、可移植性等方面开发了新系统,使其体系结构更为开放,系统保护更为安全、可靠,尤其是在功能模块设置上,以现代数字化信息管理综合运用为指点,涵盖档案的采集、处理、归档、存储、应用以及管理,并支撑文件批量处理,PDF格式转换与应用,以多字段为检索前提的模块化结构设计,既统筹了传统用户的使用习气,又可以知足未来用户的自定义需求。
(3)档案信息数据库建设与施行
根据全宗管理理念,对于于档案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建设流程进行全面优化,尤其是针对于全宗馆藏档案信息进行清算与统计,鉴戒各兄弟院校的档案管理成效以及对于策,结合本身实际来进行灵便运用。如针对于历届新生录取名录进行逐年扫描与统计,对于历届毕业生的学习成就、登记表进行扫描与统计,对于相干文件的索引目录进行扫描与统计,完成数据的衔接与管理。在信息检索上,借助于档案信息数据库技术,可以实现隐约查询。如输入学生信息上的某1症结词,将会显示与之相干的录取名册、毕业登记表及成就等信息。对于院校相干的各类首要文件、项目文档等资料进行扫描并统1管理,便于各部门管理人员进行快捷检索与利用。需要强调的是,在新数据库建设上,针对于旧数据库中的信息与馆藏纸质文件的对比与核实,根据《高等院校档案实体分类法》请求,分别对于相干数据库资料进行数据迁移以及转换,尤其是对于于原馆藏资料中未录入的纸质案卷,从新进行收拾与核实,以实现馆藏信息资源的全面数字化。
(4)实现档案信息管理利用与学校OA系统的在线对于接
1 盘锦区域科技信息服务网络化发展现状与问题
我们可以看到盘锦市的科技信息服务近年来的确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科技信息网络化已初步形成。市、县区科技局网以及企业孵化器网均连接到盘锦市科技局网,同时盘锦市科学技术局网还与全国多个高校、科研院所以及全国多个省(市)信息中心进行了友情链接。从表面上看,似乎盘锦已形成了科技信息资源大共享的格局。但实际上,经过仔细地调查与研究,我们发现盘锦市的科技信息服务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具体表现:一是信息资源难以共享,缺乏整体规划和管理,基础设施和网络平台没有形成统一的体系,造成条块分割,信息交流无法实现“互联互通”;二是科技信息服务功能较弱,彼此缺乏沟通粘结和协调重组的能力; 三是科技信息流通不畅,成果难以转化。高校 、科研院所抱怨企业界没有人“慧眼”投资科研成果,企业抱怨研究开发部门钻到“象牙塔”中,没有“现实”眼光。
2 构建盘锦区域科技信息服务平台的设想
2.1 总体设计思路
将盘锦市科技信息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合理利用,提高科技信息流通的效果与效率。本着构建小核心、大网络形式,一方面构建盘锦区域科技信息服务系统(内网信息服务系统),另一方面构建外网信息交互系统。通过内网信息服务系统、外网信息交互系统组成的科技信息服务网络体系的建立,加强产、学、研机构之间的联系,以建立一个全方位、多样化、全过程、一体化的科技信息服务平台,为开展各种科技信息服务奠定基础,更好地发挥信息资源的功能与作用。
2.2 内网信息服务系统――盘锦区域科技信息服务系统
盘锦区域科技信息服务系统即是将多种不同形式、不同类型的科技信息资源与服务集合于一个系统中,以整合信息资源,更好地发挥其服务功能。它主要包括3个子系统 :公共信息资源系统、对接服务系统、咨询服务系统。
(1) 公共信息资源系统
在这个信息资源系统中应建立一个包括科技文献资料、科技成果、专利技术、政策法规以及各级科委和科技管理部门的政务信息等各种数据库,它囊括科研成果转化全过程的相关信息资源系统,以此来保证各种服务的开展并达到理想的效果。另外在公共信息资源平台中,以网络为载体,建立全市公用科技信息提供中心,向全市包括中文科技期刊、重点科技成果、企业技术难题等公用科技信息资源;以网络为纽带,突出石油化工、生物医药、塑料、新材料、农业等重点领域,联合全国大专院校 、科研机构 、大型企业,构建虚拟科技数据中心,形成重点学科领域科技资源保障体系,同时加大基础数据库建设和科技基础条件建设,建立一批自主的有地方特色的科技信息资源和科技服务环境。
(2) 对接服务系统
在建立公共信息资源系统的基础上开展需求征集、成果、项目筛选和推介、组织对接、协调签约和实施、反馈跟踪、区域协作等各个环节的集成服务,为供需双方提供多样化服务。
(3) 咨询服务系统
以公共信息资源为基础,开展专家咨询、技术咨询、信息咨询、投资咨询、项目评价、市场调查与预测咨询服务,形成一体化、全方位、全过程的咨询服务链。
2.3 外网信息交互服务系统
外网信息交互服务系统是相对于内网信息服务系统而言的,与内网信息服务系统相比,它具有以下特点:
(1) 区域性
根据区域性特点建立不同空间范围的科技信息服务协作。如:市、省等不同区域范围的科技信息服务系统。它的特点在于优化组合了某一区域内的科技信息资源,为发展经济与创新工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 综合性
将区域内不同系统、不同部门、不同类型、不同方面的科技信息资源进行整合,优化区域范围内的科技信息服务体系,提高区域范围内的科技信息服务功能。
(3) 广泛性
不仅在某一区域内加强各个系统、不同部门各种类型科技信息服务之间的联系与信息资源的优化与整合,而且要在全国范围内加强信息交流与合作 ,使科技信息服务的范围更广泛,信息资源更丰富,服务功能将更强。
3 盘锦区域科技信息服务平台的发展
结合现阶段盘锦区域的情况,认为可以分三步走 :
第一步,以盘锦市科技局为中心,在区域科技信息服务网络系统基础上 ,构建“科技创新走廊 ”。即建立政府――院校、科研机构――企业――企业孵化器科技创新走廊。在市内建立区域性网络化、信息化的科技信息服务网络体系,实现优势资源的整合与共享。
第二步,创造条件,与省内其它市的科技信息服务机构建立合作关系,积极推进构建,在全省范围内形成一个分布集中式的信息服务系统,实现信息的快速交流,跨区域科技项目对接,保证信息的针对性、高效性、集成性和及时性,真正为我市的科技成果转化、转移、扩散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
第三步,实现在全国范围内的科技信息交流与合作。将科技信息服务放在更高层次的一个大系统内协调发展,以系统科学的角度来进行信息服务建设,发挥其综合效益。
参考文献
[1]盘锦市科技年度报告.2006.
作为现代气象业务的基础与支撑系统,气象信息的交流主要包含:高级性能计算机交流,现代通信网络,数据存储管理和共享服务等,而作为衡量气象现代化水平重要标志的气象信息交流也是气象信息存储管理,传输,资源共享和计算机处理的基础,它首先关系到气象部门能否为广大用户提供准确及时的气象信息,进而关系到各级政府乃至国民经济建设的顺利发展,所以说气象信息交流驱动着气象业务交流的发展同时也制约着其他系统的发展。
1 气象业务中使用电子计算机的历史
想要把数值气象预报中用到的数学方程组合解开得到结果是件很困难的事。《利用数值方法做天气预报》一书的作者——英国数学家里查逊就在书中讲述了怎样做数值计算。1916年至1918年间,理查逊为得到准确的数据,动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尝试进行了第一次数值预报,这次预报计算在许多人用手摇计算的方式总共进本文由收集整理行了12个月才宣告完成。而想要得到未来24小时的气象预报换算成单人计算,需要日夜不停的算64000天整整175年。而相对于变化莫测的天气来说,想要跟上它的速度就需要有一个64000人同时计算的巨大工厂,这样才可以把24小时以内的气象预报计算出来,这其实就是人的计算跟天气在比赛。虽然这次试验以失败告终,但人们从中得到了有益的启示。
而仅仅在这一著名实验的20年之后,世界上的第一台电子计算机便诞生了。而美国的科学家第一次成功的做出了500百帕天气形势的36小时气象预报,使得数值预报真正的实现,那年是1950年。自此,数值预报引入到实际的气象业务中,更多的国家先后开始使用这种先进的天气预报的办法。在这次世界上第一次成功做出数值气象预报之后的四十多年间,数值预报不断的得以完善,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随着数值解法应用的熟练及日益精确,准确,对大气相关数值描述越来越细致,使得垂直方向能够分解到20至30层,而水平方向更是可以细到20公里。与此同时,预报也更俱精确性和实效性,对未来三日之内的重要的天气变化过程和其相应的剧烈气候变化,诸如大雨,温度下降,大风等都可以做出较准确的预报。
气象资料的传输,手机,处理,模式的预报计算及材料分析,还有预报结果的显示,分发服务等诸多环节组成了数值天气预报。
2 计算机在气象中应用的必要性
作为人类最伟大发明之一的计算机,伴随其诞生的计算机网络对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同时计算机网络不断的将其自身完善和更新,使其功能性更加强大。所以将计算机网络应用到气象业务能使气象部门不断壮大,气象信息不断完善和更新,能更好的服务于气象业和社会的发展。
2.1 计算机网络应用到气象服务中是顺应时展的趋势 社会发展离不开科技的进步,同样气象业务的发展也离不开社会的进步。所以气象业务部门要发展就需要引进高科技来改革自己的服务和管理模式同时也要注重自身建设。
2.2 气象业务自身的发展也离不开计算机网络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气象业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果气象业务不去创新,只是停留在原来的基础上,那么就无法满足这个社会的发展,所以为了气象业务能更好的存在,只有不断的提升和发展自己。
2.3 需要高科技软件的支撑是气象业务本身的特点决定的 气象业务需要处理大量的数据,并且要求这些数据有较高的精确度和及时的信息反馈,同时这些信息的传递范围要广,而这些要求只有计算机网络中的先进技术才能完成。所以,计算机网络应用到气象业务部门是非常有必要的。
3 计算机的使用是气象信息交流的需求
作为国家空间基础信息重要组成部门的气象信息也是国家基础性,战略性信息资源,它支撑着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重大国际国内问题的决策。如: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气候的变化和预测,天气的预报等国家重大项目发展也都需要气象信息的支撑。
3.1 气象信息的收集和传输能力需求 在气象信息的传输能力和收集方面,气象业务未来的发展特点是:计算机网络支撑着全国气象业务各个部门之间的联系,气象信息对完善气象资料手机网络有重大影响,它包括:风廓线控测资料、闪电定位探测资料、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卫星资料、gps/met观测资料、自动站时空加密观测资料、气候交流观测所需的多圈层其他资料等等,随着计算机网络对这些资料的不断研发和探究,会产生更多的预测,预报产品同时会对计算机网络的要求越来越高,新一代电视天气会商也要求计算机网络的支持。所以说计算机信息加工平台既连接着外服务的各类对象也连接着本机气象信息加工预测交流网,因此计算机宽带网络支撑着气象专用频道的电视节目制作与传递。
转贴于
3.2 气象信息处理加工能力需求 气象信息的加工处理需求主要是指高性能计算机网络在空气质量、水文、海洋、气象等方面研究及应用。随着研究模式和研究方法的不断改进,对这些方面的精确度和时空分辨率不断的得到提高,信息预报的时效也不断的延长,集合作业的不断发展和各种作业的不断增多,对计算机网络的要求越来越高,预计到2010年,在气象业务部门,高性能计算机需求为峰值性能200tflops(200)万亿次浮点运算(秒)以上。
3.3 气象数据的存储管理与共享需求 随着气象观测系统的不断完善和更新,产生了越来越多的气象数据,而这些气象数据推动着预报,预测能力的增强,进而产生更多的预报预测产品,气象信息需要运用到各行各业中,而这些需求对气象数据的存储管理和共享又有了更高更新的要求。
4 国内气象信息系统的现状
气象行业收集了大量的气象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分发和存档,而这些气象信息需要运用到气象部门的各行各业中去。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靠高性能计算机网络支撑的气象信息系统已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并且形成了一套完善的气象信息交流系统。
4.1 气象卫星信息 气象卫星综合应用业务(9210工程)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国内气象通信传输能力,它建立了覆盖全国市以上的高数据广播网和覆盖全国地市级以上的双向通信网的zsat卫星通信技术。初步建成了由自动磁带领域和大容量磁带限制的气象信息的存储系统,使国家主要网络系统建设初具规模。本文由收集整理
4.2 气象资料系统 作为我国基础气象业务的气象资料管理业备受关注,它在对资料的收集,加工处理,存储服务等方面也越来越标准化,现代化和规范化。越来越多的历史资料已经录入到计算机中,得到有效的管理和利用,而主要的气象资料也已经进入了这样的数据库,方便了用户的查阅和利用,这样大量标准和规范化的数据就保障了气象信息资料的完整性和准确性以及安全性。
4.3 数据库管理信息 商用数据库的管理系统已经被广泛的应用到国家级和省级气象业务部门,并且形成了以数据为中心的业务编程。现代化的信息交流和广泛应用因特网技术,而因特网技术下的专网政务信息系统已经覆盖了大部分的省市县,这些技术也开始被专业的技术和管理人员所利用。
5 气象信息系统的发展趋势
信息技术,作为当展最快的技术之一,它的快速发展为气象信息系统发展打下了良好的技术基础。
5.1 通信和网络技术
5.1.1 地面通信 国内大部分的电信运营商已经开始采用密集波分复用技术来创建新一代的信息互联网,它是把光缆骨干网从格状网变成环状网,这样环状网利用新一代的网络传输设备让一对光纤的传输容量达到1600gbps。这个环状网每一处所发生的故障都可以自动修复。
5.1.2 网络技术 高速局域(城域网)技术的发展体现在以太网的交换和异步传输模式(atm)多层交流等方面。以太网又分为千兆以太网和万兆以太网,而万兆以太网的运营模式是通过单模光纤或者多模光纤以千兆以太网十倍的速度传输,这种atm技术的使用,让用户能更好的利用无限扩大的网络,进行多层次的技术交流,也可用于千兆位网的交换。
在互动电视盒虚拟现实,视频点播系统,远程教育和清晰度高的视像会议上都体现了宽带网络所发挥的巨大作用。
5.1.3 移动通信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移动互联时代正在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到来,无线技术除了光线通信技术之外,还出现了备受人们关注的具有代表性的无线局域网(wlan)它是通过分组无线业务(gprs)码分多址,基于家庭射频,等无线通信技术来完成的。根据移动通信服务的原则,移动通信网将为更多的领域服务,同样也为观测系统资料提供了很好的通信手段。
5.2 高性能计算机技术 微电子,体系结构和系统软件的共同进步将支撑着高性能计算机系统综合性能的发展和提高。未来几年,一方面新技术计算机有可能会出现在某些高科技的领域,并且机体将会在分布式内存和共享内存这两个层次上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在未来,这种新技术的计算机能够接受多种编程模式。另一方面传统的cpu芯片的性能也会随着主频的提高和集成电路不断完善和更新。这些系统软件上的进步将会大大促进应用软件的开发。
6 总结
目前我国计算机的发展现况还不止这样,还将在以下几个方面得到更好的发挥和利用。
6.1 运行监控系统方面:①信息系统安全监控;②通信网络运行监控;③计算机应用系统运行监控;④综合监控平台。
6.2 国家级气象业务异地定备份系统方面。
关键词 办公室;信息工作;经验
新形势下,办公室如何更好地发挥信息工作“服务决策、沟通情况、推动工作”的职能作用?这就需要办公室在“优化服务、精细管理、完善机制”上下功夫,创新方法,严细管控,精心打造信息工作“升级版”。
一、发挥“三个作用”,凸显信息工作新作为
参政设谋是办公室的一项重要职能,而信息工作是体现水平和成效的重要工作之一。办公室要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信息的重要作用,努力在三个方面狠下功夫,不断提升信息服务水平。
(一)以文辅政,发挥“参谋部”作用。一是辅助决策要力求设谋全局。要善于从领导的角度和全局的高度去挖掘和编写信息,既做到“参之有道、谋之有方”,又做到“言之有效”,更做到“领导未思有所谋,领导未闻有所知,领导未示有所行”,实现信息工作与企业的中心工作和领导思路合拍共振。要注重调查研究,摸清实情,找准与本单位、本部门工作实际的“结合点”,深入挖掘高质量信息,不断提高参谋辅政质量。二是信息服务要力求高标准、高质量。信息工作的着力点是让领导掌握真实的情况,为决策打基础,是领导的“千里眼”。必须把领导时刻关注的、正在思考的、有待了解的问题,作为信息工作的切入点,切实把握各阶段重点工作,有选择性地采编能够带动全局的信息,为领导科学决策提供第一手资料。渤海钻探公司办公室每年集中一个多月的时间,编发基层单位贯彻落实年度工作会议精神情况,帮助领导了解面上工作进展,为公司调整有关政策、采取针对性措施提供依据。三是信息编写力求精益求精。要树立精品意识,尽可能地用最明确的形式反映最真实的情况,用最简短的篇幅容纳最丰富的内容,用最朴实的语言表达最深刻的道理,不断增强信息的指导性、针对性和有效性。编写信息要突出时代特征,避免老生常谈、旧话连篇,要充分体现新思想、新语言、新风格。要紧紧抓住实际工作中的亮点、热点、难点和盲点,深入挖掘信息的价值,不断提升信息质量,使信息更好地服务决策。
(二)精优服务,发挥“情报部”作用。信息作为领导的“情报部”,既能够使领导及时、准确、全面地了解决策实施、工作部署的情况,及时调整决策,使之更加科学有效;也可以使领导精准全面地了解基层单位、基层职工的心声和想法,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要充分发挥好信息的“情报部”作用,必须在“三点”上寻求突破。一是紧扣“关注点”。要“围绕中心、宣传中心、服务中心”,准确把握上级机关、各级领导关心、关注的事项,挖掘和提炼有价值、有深度的信息,全面服务重点工作。二是抓住“闪光点”。要把挖掘特色信息作为提高信息质量的重要抓手,紧紧抓住本行业的特色亮点、引人注目的工作经验、成果等信息进行编报,不断提高信息的“含金量”。2014 年,渤海钻探公司针对国际市场开发特色和新疆市场提速经验,先后编报了《渤海钻探国际市场推进“四个转变”实现跨越式发展》《渤海钻探出实招助力“新疆大庆”建设成效显著》等多篇信息,引起上级部门关注,分别被集团公司值班信息转发。三是捕捉“热难点”。要每天关注新闻,及时了解国际突发事件和重大社会动态中可能对本单位产生影响的情况,第一时间了解本单位应对措施,第一时间编写上报,确保时效。同时,注重捕捉本单位工作中隐藏或逐步暴露出来的一些事关全局的矛盾和问题,编报各种潜在性、苗头性和倾向性的信息,服务领导决策。
(三)深挖细寻,发挥“信息部”作用。深入开展“精品信息工程”,在精挑细选收集信息,精雕细刻编写信息,精益求精报送信息上下功夫,加大综合信息、调研信息编报比例,实现信息由数量向质量数量并举、由单一信息向调研类综合性信息、由“等”信息向“找”信息的升级转变。一要扣准“上情”。紧紧围绕上级中心工作、重点工作和信息报送要点,准确、及时编报反映本单位重点工作动态、重大项目进展等信息,确保上报的信息质量高、路子对。二要吃透“企情”。围绕本单位中心工作,主动服务大局,及时反映领导关注重点、基层工作亮点、工作热点难点。三要把脉“下情”。全面服务基层一线,按照每个时期公司确定的工作主线,采取“层层剥笋”的办法,深挖信息,深究根源,在提升、增厚、拓宽上做文章,不断增强采编信息的深度。
二、完善“四个机制”,开创信息工作新境界
机制活则满盘皆活。搞好信息工作,创新机制是引得“活水”的关键。要善于发现信息工作中存在的共性问题,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通过对基层信息工作的分析研究,可以完善四个方面的工作机制,确保信息工作高效高质开展。
(一)资源共享机制。信息工作的重要一环就是搜集材料,让巧妇“有米”下锅。但要拓宽信息的渠道,多渠道“找水”“寻米”,必须要建立“大信息”格局,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有条件的单位可以整合资源,尽力实现政务信息、党务信息、网络信息等各类信息的归口管理,统一由一个部门负责,实现抓总。如一时无法实现企业各类信息的统一归口管理,也可组织与信息业务有关的部门,定期召开联系会议,共商信息要点,共建信息资源库,共通工作经验,实现政务信息、党务信息、新闻报道的互享互通,使信息的“源”更多、“流”更广。
(二)目标考核机制。要提高信息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质优性,必须推行目标考核机制。每年都要结合本单位实际,给信息工作人员下达信息量化考核指标。指标既要考核数量,更要考核质量。每年给各基层单位下达报送信息最低指标,同时,通过考核报送数和采用率两个指标,并对采用率实施加权计分方法,推动信息报送数量与质量同步运行。同时,对考核结果实行季度通报、年度评比、年终表彰的方法,每季度对各部门、各单位信息采用情况进行排名通报。每年评出“十佳信息工作先进集体”和优秀信息员,给予表彰奖励,并将信息工作作为各部门、各单位办公室年度绩效考核和评先的重要依据之一,充分调动各部门和各单位报送深层次、精品信息的积极性。
(三)素质提升机制。人员素质的高低决定了信息工作的质量。在提高信息工作人员素质方面,要突出做到“四个结合”。一是坚持综合培训与单项培训相结合。在集中组织综合培训的基础上,采取一对一、上门式的培训方式,针对需求开展特色化培训,找准短板补短板,提升专项工作能力。二是坚持内培与外培相结合。每年召开一次信息工作会,举办一期信息部门负责人和信息骨干培训班。与此同时,坚持走出去,多参加上级部门、兄弟单位、业务部门组织的外部培训,开拓视野,扩充知识面。三是坚持现场交流与观摩学习相结合。组织各片区办公室之间在业务上进行交流、观摩,相互学习,借鉴经验,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四是坚持岗位实习与业务指导相结合。组织有岗位业务提升需求的基层办公室工作人员到本单位办公室进行岗位实习交流,以轮训的方式,专项指导和快速提升办公室工作人员素质。经过“四个结合”,实现基层信息员培训全覆盖。
(四)全员办信息机制。人多力量大、心齐泰山移。要注重发挥全员参与信息编报的积极性,在以信息工作人员为主收集、编报信息的基础上,坚持全员办信息制度不动摇,集中群策、凝结群力、发挥群智,多渠道、全方位编报信息,形成上到办公室主任、下到办公室系统每名工作人员“人人肩上有胆子、人人参与搞信息”的全员办信息格局,确保好的信息及时发现、高质量编写、快速度上报。
三、搭建“五个平台”,打造信息工作新载体
随着知识经济、网络经济的蓬勃发展,各种信息传递、传播的载体不断涌现。如何充分利用好这些新媒介为信息工作做支撑、当保障,需要办公室着重搭建“五个平台”。
(一)网络信息平台。网络信息的传播速度和广度是所有信息无法比拟的。要提高信息工作的效率,必须建立自己的网络信息平台。要充分利用本单位网站,在“扩版、增容”上下功夫,时时筛选各部门、各单位在网页上的各类信息,将重要信息分门别类地编审至新闻栏目,依托网站拓展信息源,发挥网络信息传播速度快的优势,不断增强“第一时间意识”,努力做到“四个一,两个高,一个确保”,即:第一时间获得第一手资料,第一速度提炼、加工、整理出一流的信息,高效高量上报信息,确保信息“站位高、内容实、编报精、把关严、报送快”。
(二)经验交流平台。经验类的信息最能体现信息的质量。要善于总结、收集、整理本单位和基层单位的先进经验和优秀做法,汇编成册,印发基层,共享经验,互学做法。渤海钻探公司办公室2011年至2013年,先后编著《精细管理经验汇编》《平安之路——渤海钻探公司安全文化建设与实践》《工法创新集》3 本书,收录、整理、编撰了精细管理、安全文化建设、管理创新等方面的经验200 余篇,起到了互学经验、共同提升的良好作用。
中图分类号:F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03.0172.02
1电子政务概述
1.1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状况
伴随科学技术与互联网的发展,全球的电子政务正在蓬勃发展,中国的电子政务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三金工程”到“政府上网工程”再到二十一世纪的“三网一库”,我国的电子政务经历了办公自动化阶段、电子政务基础设施建设阶段和政府上网工程的启动阶段以及现在的重点发展阶段――全面实施阶段。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电子政务,电子政务在电子商务和实现国家信息化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先导和桥梁作用。
1.2我国电子政务的不足
尽管我国实施办公自动化已有数十年,但普及程度还不够,离全面实施电子政务的差距还十分明显。其主要原因包括:社会公众对电子政务的认识不足;电子政务工程设施的不完备以及大量投入的技术资源被利用的效率不高;发展缺乏统一的宏观规划和指导;网站普遍存在资料缺少价值、信息得不到及时更新、公开内容平淡重复、实用性信息较少、网页质量不高等缺陷;相关法律的不健全;以及各个领域内的办公自动化“条块分割”等。
1.3电子政务的重要性
电子政务是信息化建设的重要部分,社会的进步与人类的发展都离不开信息的获取。办公自动化系统大大提高了办公的效率,节约了人力、物力和财力;使社会公众享受一站式服务、在线服务等快速便捷服务;电子政务促进了行政处理流程,有利于各部门“公开、公平、公正”的处理各项事务,利用办公自动化有利于加强管理、统筹规划。
2电子政务在高校中的应用
2.1我国高校电子政务的现状
国家教育部办公厅在关于教育电子政务建设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建立以信息网络为基础的教育电子政务与电子校务服务体系,逐步实现教育系统的办公自动化,推进无纸化办公,进一步提高管理决策科学化水平和公共业务电子化水平,教育电子政务是国家电子政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主要方面之一,是实现教育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在指导意见中明确地提出了高校电子政务建设的总目标。目前,我国的高等院校竞争越来越激烈,“211”、“985”等著名的本科院校更受大学生及社会各机构的青睐。因此,如何让大众及时准确的获取学校信息、如何方便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如何提高学校的办公效率都将成为我国各高校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2.2高校电子政务具体应用
目前,各高校的门户网站已经成为宣传学校的最为有力的宣传方式,也是在校学生获取重要信息最重要的途径,校园网站建设已经受到高校各级党政领导的高度重视。信息化是电子政务的具体体现,高校校园网站的信息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学校简介,让将来入学的学生以及社会各界初步了解认识学校;机构设置,介绍学校的部门设置与领导机构,明确部门职责,让信息使用者能够快速准确的找到能够解决问题的相关部门;层次分明细致的院系及专业分布,能够使学生及时掌握所学专业的动态,了解所在系部的新闻与系部特色;专门针对在校教职工的窗口,能够体现学校的师资水平,也让教师团体更加热爱自己的工作单位并为其发展做出努力;教务查询系统、招生就业网、职业生涯规划系统等更是满足了学生们方便快捷查询所需信息的需要。同时,校园网站可以连接到其它相关网站,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求,这一设计更加方便又快捷;24小时在线服务解答疑惑,更加人性化、专业化。
3电子政务在高校发展中的作用
高校大力提倡建设数字化校园,网络化校园,体现了学校的发展水平,办公自动化建设不仅提高了办公效率,而且提升了高校综合竞争实力。党的十六大及十六届六中全会中就提及建设电子政务以及提高政府办公效率的问题,“电子政务建设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内容。加强电子政务建设,有利于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有利于增强管理手段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有利于提高办事效率,有利于加强勤政廉政建设”。对于高校而言,大力推进高校电子政务的建设、全面提高高校电子政务应用水平更是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1)提高办事效率,增强信息透明度。通过办公自动化系统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行政人员可以通过互联网传输信息、通知、新闻及文件,有效节约了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同时,信息的共享性,提供学生教师的信息交流平台,增强了信息的透明度。
(2)深化行政管理,促进管理创新。高校电子政务的建设有利于行政管理部门的计划决策、执行监督,促进内部人力资源管理、档案管理、办公管理以及财务管理。
(3)政务公开、公平、公正。现代化的电子手段,使得行政事务的处理都变得公开透明化,师生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提出建议,询问问题,并能得到解答,这一过程实行公开透明的制度,以得到他人的有效监督。
(4)降低成本。电子政务系统的应用,使得文件、通知、材料等通过网络进行传输,既节约了大量的纸质,大大降低了成本,又节省了大量时间,简化了办公流程。
4电子政务在高校中的发展前景
近年来高校对实施电子政务的重视程度有了一定提高并取得了一些实质性的进步,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任然存在一些明显的不足。(1)对高校电子政务的认识不全面。建设高校电子政务,需要全校教师、行政人员与学校领导干部共同配合,由传统的纸质办公方式转变为办公自动化方式,不能够存在排斥心理。建设完善的高校电子政务系统,需要人力、财力、物力的长期投资,不能够为了追求眼前利益而忽视长期软硬件的投资。(2)应用程度欠缺。目前,在建设高校电子政务的过程中,存在一个普遍的问题那就是注重硬件的投入、轻视软件的建设,这种现象已经造成极大的浪费,甚至制约了电子政务的持续发展。(3)资源共享不系统。各高校的电子政务系统更多的还是在学校内部应用,传达学校文件,师生校务公开等方面,但在高校与高校之间,高校与用人单位之间的信息流通方面还存在很大的缺陷。尽管存在一些问题与障碍,但是并没有阻碍高校电子政务的快速发展,电子政务的发展必将是创新型的发展,将会不断拓展其发展和应用领域,最终将会实现资源共享、办公自动化、现代化的教学、科学化的管理。
为实现高校电子政务发展,应该努力践行:
(1)了解师生的需求,明确电子政务建设的方向,并且建设内容具体化,比如学生电子档案建设。
(2)勇于创新,加强领导。做到教育管理与电子政务紧密结合,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加快信息沟通,营造良好的校风学风。
(3)保障信息安全。信息的公开化在方便信息使用者的同时,也会使部分不法分子获得相关信息,进行违法犯罪活动。所以,加强建设的同时要保障信息安全。
(4)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在大力促进其发展的同时,制定相应的规范性文件保障电子政务安全健康的发展。
(5)注重学习。及时关注其它学校、国外电子政务的最新发展动态,吸取成功经验,不断完善电子政务建设。
参考文献
[1]关于教育电子政务建设的指导意见[J].教育部办公厅,2003.
[2]祝江斌.中国电子政务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理论月刊,2007,(01).
[3]赵国俊.电子政务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县级局业务科室、工商所之间业务指导力出现弱化趋势,业务科室直接参与基层执法面越来越广,导致重复执法、多头抽检等现象产生,严重浪费基层监管资源、造成基层行政行为的无序性。
(一)执法行为重复,浪费监管资源。县级局委托工商所执行监管权力的同时,设立了公平交易局、企业注册局、商标广告科等单项业务监管科室,负责基层工商所业务工作的纵向指导,但在基层实际工作中,由于现有条件的限制,县级局业务科室越来越多地把精力投入到市场直接监管和执法办案中,与工商所职能相互重合,导致依法行政管辖范围和职权划分不明确,造成执法监管资源浪费。一是重复查处。部分经济违法案件,公平交易局、市场监管科、工商所均有调查取证的权力,经常会出现同一案件被工商所查处后,再次被对应的业务科室立案调查。二是多头抽检。同一时期内,针对不同经营业户的同类同批次商品,县级局业务科室与工商所由于信息沟通不及时,多头抽检化验,得到相同结合,浪费了监管执法资源。
(二)权限下放不够,监管规范不强。工商所处于市场监管最前沿,对辖区内经营业户的经营情况、诚信度等较为了解,更符合市场差异性监管的需求,但目前县级局对工商所下放的监管权力仍不够到位,使对部分企业的执法查处权与日常监管权相互分离,执法过程中无法体现针对性和差异性,导致部分违规行为无法得到有效监管。如基层工商所在监管工作中发现某企业超范围经营,但在对其进行深入调查的同时,该企业可绕过工商所,直接向县级局注册窗口成功通过年检,而注册局对企业年检材料的核审主要着眼于电子档案和书面材料,无法对企业经营的实际情况进行落实,导致企业年检过程形式意义多于实际意义。
(三)重视成果汇报,轻视方法指导。县级局对工商所安排的工作任务,将目标责任根据情况分流到各个单位,并以“岗位责任状”的形式予以确认,对工商所的完成情况往往拘泥于听汇报、现场观摩等形式,而工商所如何落实方面了解较少,对基层人员的工作措施缺少具体的指导意见,导致部分专项执法行动的程序违法或措施不当,最终使整体案件处理工作陷入被动局面。同时,县级局各业务科室对下安排监管任务时,采用纵向分头通知的方式,缺少横向信息交流与沟通,出现多个科室任务下达量失衡现象,某段时期基层工商所接受任务太多,“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任务执行模式压力过大,导致部分工作无法按时完成。
(四)基层调研不深,制度落实困难。制度的出台必须与基层实际情况相符,适应基层监管执法工作的需求,当前多数县级局在制定基层工作制度过程中,最大可能适应上级各项任务落实的需要,而对基层实际情况了解不多、调研不深,出现制度的内容与基层实际“两张皮”的尴尬局面,制度在贯彻落实过程中难以取得良好成效。一是缺少下级意见“上传”渠道。制度的出台往往是发文布置、电话通知、书面报告,缺少畅通的交流和沟通的平台,没有切实考虑不同地区的差异性发展和执法特殊性。二是缺少实践效果反馈机制。在制度落实过程中,工商所提出的意见或建议,由于没有及时准确的反馈机制,县级局无法进行及时调整,制度的执行效果也仅是“蜻蜓点水”式掠过,对实际工作的指导性不强。
(五)关系协调不足,整体掌控不力。基层工商所相互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性,由于硬件设施、人员素质等方面差异性的限制,在部分工商所中探索出来的先进经验和做法,不以完全适用所有的工商所推广,这种情况需要县级局在工商所之间进行及时调查、协调,针对部分基层差异进行适当地调配。目前,多数县级工商局忽略了基层所的内存差异,常常将条件较好的工商所作为某项工作创新经验的实践单位,然后以先进所的工作任务的目标来衡量所有的工商所,这就导致了部分工商所无法跟上创新的步伐,影响了事体工作进度和效果。
二、造成县级局与工商所之间指导不力的原因
县级局与工商所之间的指导、协作的关系越来越弱,成为影响基层监管执法工作顺利推进的阻力,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县级局业务科室职能定位不准确。县级局对工商所的业务指导主要通过业务科室完成,业务科室的主要职责是对下级部门开展行政指导,除部分重大案件需要业务科室直接参与外,监管执法工作应由工商所完成。目前,多数县级局业务科室由于经济指标的压力,将主要精力和重点工作放在直接参与监管执法活动,弱化了原本的行政指导与协调作用。
(二)县级局与工商所之间信息沟通不及时。基层工作中存在的重复执法、多头抽检等问题,主要是由于县级局业务科室与工商所之间、工商所与工商所之间缺少及时有效的信息交流沟通渠道,没有形成程序完备,快速有效的基层信息传达、反馈、处理渠道,局机关根据权限掌握的数据信息较多,但这种优势并没有转化成为基层工作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基层意见的反馈信息也不能及时向上传达,造成了具有相同执法权的单位之间多头分散执法的现象。
(三)“条”、“块”工作机制相互冲突。县级局业务科室下达的监管执法任务,是基于垂直管理模式下的纵向工作,即“条”向管理机制。同时,工商所在开展业务科室部署的纵向工作时,往往会受到所驻辖区政府、相关部门横向职能的影响,掺入了较多配合性的“块”型工作,这种“条”、“块”相结合的工作模式,给基层工商所工作的开展很大难度,部分工作任务由于发令主体的不同,会出现工作要求、时限等方面的冲突,导致基层单位完成水平不高、效率较低。
(四)县级工商系统经费保障压力较大。当前经费保障制度下,基层执法人员工资的20%由基层单位以罚没款收入自行解决,这种制度造成严重的执法趋利问题,部分单位把行政执法权作为执法人员工资收入的重要保证,造成执法行为与执法目的严重背离,造成不良社会后果。个别执法单位和个人没有正确理解执法的目的,对行政执法工作重罚款处理、轻规范管理,没有对日常巡查中发现的轻微违法行为及时进行提醒,而是采取“放水养鱼”的方式,培养“罚款源”,严重背离了行政执法的目的。
(五)基层监管队伍水平有进一步提高。目前,县级以下工商系统无论是局机关还是基层所,都存在着队伍学历层次偏低、综合素质不高、知识结构单一、缺乏复合型人才等问题。人员素质的局限,专业人才的匮乏,往往使基层的培训教育不到位,导致监管执法水平不能及时提高。
三、理顺县级局与工商所之间业务指导关系的建议
针对当前县级局业务科室、工商所之间出现的业务工作关系不合理、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上级工商机关应多以下方面进行调整和改进。
(一)建立基层执法工作统一掌控机制。一是强化基础保障。全面调整公平交局、消费维权等重点执法科室,成立负责研讨大案、要案以及疑难案件的“大脑中枢”。二是明确职能划分。进一步明确工商所和直属局、职能科室之间的职责范围,细化直属局、职能科室之间的监督管理职能。公平交易局、企业注册局、消保科、商标广告科、市场合同科等直属局、职能科室除按相应法律法规履行职责外,重点对容易出现职能交叉领域的监管职能进行依权细化分解。三是实行上下联动。按照全系统执法监管工作“一盘棋”的原则,在划分职能的同时,合理整合执法力量,防止出现“单兵作战”,协作不力的现象。直属局、职能科室担负“双重”职能,担负自身办案职能,担负指导基层工商所办案职能。对工商所发现的案件线索,由相关直属局、科室及时介入,指导基层工商所开展执法检查。对重大、疑难案件,由市局统一抽调人员,组成办案小组,集中开展案件调查,保证案件质量,提高执法效能。
(二)在法律允许范围内进一步下放管理权限。工商所由于其自身的基层性质,对所在辖区的经营业户较县级局科室更加熟习,日常监管巡查数据也都由工商所归案备案,要充分利用工商所的这一特点,在不违反法律、法规的前提下,进一步向工商所下放监管执法权力,提升工商所在市场监管中的作用。今年以来,市工商局首次推行年检核审权下放制度,将企业年检分为两个环节,首先工商所先对年检企业进行实质性审查,再由企业注册局进行形式审查,没有工商所盖章确认的年检报告书,注册局不予核审通过,有效地将年检工作与日常监管工作相结合,提升了监管执法水平。
中图分类号:TP31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09-0000-02
一、引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工作以及学习方式都发生了改变。目前,依赖这些高新技术,政府已经慢慢的实现了办公自动化。通常,办公自动化主要是指通过计算机、网络以及相关的管理软件、数据库软件将各种信息组织起来,以便政府工作人员能够更加快速有效的利用。目前,随着网络应用的广泛,已经实现了各地政府、上下级政府的互联,是政府实现办公高效化、无纸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随着政府办公自动化进程的加速,使用人员的管理水平不一,导致政府办公自动化系统安全受到严重的威胁,尤其是网络安全,如果传输的信息被人盗取,截留等,将会给政府办公带来极大的损失,甚至,严重的将危害国家的安全等。
二、办公自动化的主要特点
办公自动化就是通过利用现代手段和工具,把办公室日常处理各种信息和实务自动完成的过程。办公自动化分为事务处理自动化、行文处理自动化、辅助决策自动化三个阶段,下面进行具体阐述:
(1)事务处理自动化,其主要包括个人事务,例如个人信息交流等;专业事务,例如财务管理;秘书事务,例如会议安排、信息采编等;督办事务,例如工作管理等各种行政事务,例如车辆管理等。
(2)行文处理自动化,其主要指从本单位或者上下级单位接收、批阅和办理文件的过程。具体的来讲就是,同一单位内部各种计划、报告、总结等材料的形成和审核、审批过程;上下级单位之间的文件传阅、审核和签发等过程;同时还包括文档一体化及综合档案管理。
(3)辅助决策自动化,其主要是以事务处理自动化和行文处理自动化为基础的。辅助决策自动化的主要内容是以领导综合查询平台为基础,目的是为工作负责人做信息汇总,并为其做出正确决策提供全面准确的依据。
三、影响系统安全的因素
在政府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安全防火中,数据信息的完整性、系统的安全性是最重要的两个组成部分,其中系统安全性是指保证办公自动系统的安全,防止数据损坏或者是被盗取;数据信息的完整性主要是指防止数据发生丢失或者损坏。
(一)威胁系统安全的因素
1.编程或病毒威胁:网络上流行的一些病毒程序,改写系统中的数据,给系统带来危害。
2.身份鉴别威胁:由于加密算法不够严谨,导致口令被破解,给系统带来危害。
3.物理设备的威胁:其威胁方式主要是通过读取硬件设备的信息,偷窃硬件设备,直接对设备上保存的信息造成危害。
4.线缆连接威胁:通过线缆进行窃听、拨号等方式获取系统信息,给系统带来危害。
(二)威胁数据、信息完整性安全的因素
1.硬件故障:指组成系统的硬件部分发生断电、主板烧坏、存储介质损坏、芯片损坏等故障,造成数据信息完整性被破坏。
2.网络故障:其包括网络连接故障、网络接口卡损坏、驱动程序问题和电磁辐射问题等给系统的网络带来危害,直接导致传输的数据受损。
3.人的自身操作:主要包括缺乏经验的错误操作、故意破坏性操作、意外操作等。
4.逻辑问题:主要包括系统操作错误、文件损坏、应用软件、不恰当的用户需求数据交换错误等。
四、办公自动化系统安全设计分析
有上述威胁因素可以看出,对数据完整性威胁和系统安全威胁的因素太多。因此建立一套完整的安全措施和策略保证整个系统安全是当务之急。
(一)安全设计的基本原则
1.安全性第一:在政府办公自动化安全设计过程中,安全是其主要目的,因此必须保证安全性。
2.网络分段:由于办公自动化系统涉及的部门过多,其安全等级不同,因此,可以针对网络进行逻辑分段和物理分段,以便针对不同安全等级的网络实施相关安全防护措施,同时网络分段本身既是一种安全防护措施。
3.多层次设计:为了更好的保护网络安全性能,可以针对网络传输的各个层次实行加密传送、包过滤、审计软件和服务等多种安全措施。
4.多重保护:任何一种保护措施都存在漏洞,因此可以建立一个多重保护系统,以便某一种保护措施无效时,仍然可以保护系统的安全性,增加系统的安全性能。
5.最小授权:针对网络安全的权限范围进行限制,对其安全性级别使用最小授权进行限制,分散其权力,来降低灾难程度。
6.综合性设计:政府办公自动化网络安全应涉及多个部门,因此应该从物理上、技术上、管理制度上等方面综合设计安全防护系统,以便能够使的这些措施相互完善和弥补,尽最大可能排除安全漏洞。
(二)建立一套安全措施
政府办公自动化系统成立之后,基于上述的安全设计原则,针对系统的灵活性、开放性和系统的安全性进行分析,总结其运行特点,我们可以得出危害系统安全的方面主要包括四个:一是对系统安全威胁最大的因素是病毒的侵害;二是外界黑客或者非法用户的入侵;三是设备发证问题对网络运行造成的影响;四是内部人员闯入不允许访问的节点,以获取不经授权的资料。系统安全防护措施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对用户下载的软件进行病毒检查。
2.加强用户管理,防止非法侵入。
3.对各种设备资源和信息资源的使用权限进行严格设定。
4.按时备份,防止系统崩溃。
5.使用第三方确认和数字签名技术的控制措施。
6.建立健全用户使用网络资源的规章制度。
7.对认证授权的技术控制手段进行完善。
8.不同工作人员的权限进行严格划分。
9.关键信息的传输采用端到端的专用加密工具。
10.使用分布授权集中控制的安全策略。
(三)防止非法访问与数据丢失
由于政府办公自动化系统所处的网络中包含许多重要的部门,其联系紧密,同时网络上传输的信息资源具有极强的保密性,因此在进行网络安全设计时,应针对系统所处的环境,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分析,以便能够制定有效的防御措施,分别对系统所处的物理层、网络层和应用层分级进行保护,并使用专业的安全防护设备和软件提高系统的安全性。通常,政府办公需要保护的数据主要包括两个方面:防止数据丢失和防止非法访问。
随着安全技术的提高,解决数据丢失常用的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针对电源故障,可以采取当今流行的不间断电源,同时采用双机耦合容错结构设计系统,这样主辅机可以共享磁盘阵列资源,自动进行错误侦测,互相作为备份存在,能够使得系统数据时刻处在安全状态。
2.采用磁盘阵列为重要数据的冗余进行备份,从而使网上重要设备的自身容错能力得到提高。
3.使用磁带机对文件服务器上的系统数据进行按期备份。
由于目前政府办公自动化系统中通常装有防火墙,因此对于防止非法访问,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实现:
1.数据加密:为系统所在的每一个通信节点安装防火墙软件,将各个节点定义为一个加密域,形成一个能够防止非法访问的虚拟专用网;
2.在登录系统所在的服务器时,设置登录口令和密码,规定用户的访问权限,针对每一个用户设置存储空间访问限制,建立文件系统的各种操作的访问许可证;
3.授权控制:控制特定的用户在特定的时间内使用特定的应用。将标准进程换成防火墙用专有的FTP和Telnet进程。只有经过防火墙认证/授权后,FTP或者Telnet的请求才能进行通信。由于HTTP认证服务运行在防火墙之上,因此可以保护在防火墙之后的所有的HTTP服务器。管理员可以制定用户授权策略,决定哪些应用或者服务器可以被用户访问。
4.地址转换:管理员可决定哪些IP地址需要映射成能够接入Internet的有效地址,哪些地址被屏蔽掉,不能接入Internet。
(四)以角色访问为基础的控制机制
在防止数据丢失和非法访问的同时,不仅要做到防止公文信息被破坏、窃取、滥用,而且还要有助于公文处理效率的提高。为了达到这种效果,其中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实施一套有效安全且灵活的访问控制机制。以角色的访问为基础的控制是一种新型访问控制模型,把权限和角色联系起来,在系统中依据工作应用需要为不同的工作岗位建立相应角色,并且依据用户责任和职务指派合适的角色,然后用户可以通过所指派的角色获得相应的权限,从而实现对文件的访问。按权限的高低依次有:设计者、管理者、作者、编辑者、读者、投稿者等,而实际参与办公系统的有管理员、办公室主任、科领导、局领导、文书和科员等角色,由于在该系统运行中,实际的角色权限还在动态改变,因此,提出通过映射关系来实现,如表1。
表1 公文管理者角色权限映射表
设计者 管理者 作者 编辑者 读者 投稿者 无法存放着
管理员 Y
办公室领导 Y
科领导 Y
局领导 Y
文书 Y
科员 Y
政府办公自动化系统高效运行和安全可靠的关键是建立用户—角色—权限之间的多对多的映射关系,该关系能够灵活配置系统安全功能,使得关系能够可更改和可扩展,以适应需求的变化。本文为了实现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权限,定义四张表,分别是表2,3,4,5,以便实现角色到用户、权限的分配。
表2 用户信息表
字段名 数据类型 备注
UserID Int 用户Id,用户在系统中的唯一标识
UserName Char 用户登录名
PSW Char 用户口令
UserDept Char 用户所属部门
Authur Int 许可证发放标记,表示用户是否被授权
表3 权限信息表
字段名 数据类型 备注
PriName Char 权限名
PriDesp Char 对该权限或者权限集的描述
OpObj Char 操作对象
OpType Int 操作类型
表4 角色权限信息表
字段名 数据类型 备注
RolName Char 角色名
PriSet Char 该角色拥有的权限集集合
表5 用户角色信息表
字段名 数据类型 备注
UserID Int 用户Id,用户在系统中的唯一标识
UserName Char 用户登录名
RolSet Char 该用户拥有的权限集集合
五、结束语
随着我国政府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发展,网络系统安全在系统运行和维护过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本文针对政府办公自动化系统存在的网络安全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阐述,针对防止数据丢失和损坏,系统访问控制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和设计,基于角色控制系统的访问权限,保护系统的安全。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安全防护技术也必将得到提高,因此,政府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安全也将采取更加的安全防护措施,保障系统平稳可靠的运行。
参考文献:
(一)市社会经济发展现状
工业基础雄厚,已基本形成了以装备制造、能源电力、有色金属加工、石化及后加工、新材料为依托的现代工业格局,成为乃至中西部地区重要工业城市,先后被命名为“中西部地区加工贸易重点承接地”、“新材料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和“中国制造业名城”。进入新世纪以来,经济发展很快,增长速度已连续8年超过13%,经济结构呈现以下特点:
工业高度集中,国企比例高。年,五大支柱产业实现的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71.5%。支柱产业中产值超200亿的企业1家,超百亿的企业5家,均属国有企业。
民营经济比重偏低。年,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为48.4%,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远低于沿海发达地区(比重为80%-90%)的水平。
服务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偏低。年,三产比重为8.1:60.1:31.8,服务业比重较经济发达地区平均水平低近10个百分点。
(二)市社会文化发展现状
的城市化率为44.17%,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是十三朝古都,白马寺、龙门石窟是全国闻名的旅游景点,牡丹文化节已成为城市重要品牌,年旅游业总收入超过300亿元。
现有高校7所,在校生10.84万人;中等专科学校、技校、职校89所,在校生12.8万人;原省部属科研院所14所,省级以上研发机构120所。连续三年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
(三)市信息化及产业发展现状
信息化基础设施较好。的信息化水平在省位居前列,电信基础设施较好,信息化多项指标仅排在郑州之后。
信息材料产业有基础。在省电子信息产业“十一五”发展规划中,是重要的信息材料基地,主要有硅材料、光伏、光电信息、光热四大产业,年行业总营业收入超过100亿元。
信息技术产业规模小。市信息服务业、数字创意产业由于规模过小,长期未能列入规范统计。据不完全统计,年信息技术企业有280多家,总产值规模仅为30亿元。
网络应用普及率低。的网络应用与先进地区有一定差距。年7月统计的地区上网率为21.6%,与同期CNNIC的全国平均上网率31.8%相比,落后了10个百分点。
(四)市信息化及产业发展机遇
“十二五”期间,市信息化及产业发展面临着良好机遇,有利条件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国家政策支持。国务院出台的《关于支持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推动郑州、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产业创新中心”。产业创新离不开信息技术的发展,中原经济区战略必将加快市信息化建设和产业发展步伐。
地方政府高度重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信息化应用及相关产业的发展,成立了市加快信息化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市委书记任组长,并分别成立了市产业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和市政务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组建工业和信息化局,推进信息化应用和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市政府与省三大通信运营商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三大通信运营商计划五年内投资112亿元改善城市信息基础设施。市政府与省通信管理局正在共同建设信息通信产业园、互联网数据和云计算产业园,将为以电信增值业务为主的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提供广阔空间。
沿海地区产业转移。随着电子信息产业的飞速发展,许多信息技术企业快速成长,需要在中部地区布局。加上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的生活成本不断提高,企业为降低成本也开始向内地进行转移。中部地区的人才与成本优势凸显,应该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加速信息技术产业与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
信息技术成熟。近二十年来,互联网、光通信、移动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及各种应用软件与服务的成熟,大大降低了全社会实现信息化应用的成本,提高了信息化应用的效益。可以预见,“十二五”将成为推广信息化应用的最好时机。
二、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推动信息化与全社会的融合。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产业结构调整、提升生产力、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中的积极作用,紧跟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战略,推进市的信息化建设,发展有特色的信息产业,提升的综合实力,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智慧城市。
(二)基本原则
统筹规划,服务大局。信息化发展要服从市发展的整体战略,为转变发展方式、实现“三化”协调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做出贡献。注重信息化与产业发展在地区经济大格局中的定位,促进地区间产业配套合作和协调发展。
多措并举,务求实效。实现信息化应用和信息技术产业结合发展,以应用带产业,以产业促应用。在信息化工程建设上,积极推动建成系统的应用规模,注重应用实效。在信息产业发展方面,优先发展具备应用基础的产业,通过鼓励本地市场应用扶持产业规模化发展。
引用资源,全面发展。加强政府与社会各界合作,积极发展民营经济,积极吸引国内外投资,加快信息化建设与信息产业发展。积极引进外部知识、人才与技术,重视与国内外著名研究机构和院校的合作,高起点推动市信息化的发展。
注重创新,突出特色。培育创新性文化和包容性文化,为创意企业家的成长创造良好环境。鼓励信息化应用和产业创新,突出市的发展特色,打造优势产业链,避免同质化竞争。
三、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通过“十二五”信息化规划的实施,使我市争取进入全国信息化城市第一梯队,成为中部地区信息化领先城市,信息产业有特色竞争力的城市。
推动社会应用。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居民可利用的通信能力进入全国20强;信息化应用普及率处于中部地区前列;电子商务普及率、电子支付普及率在省内领先。
改善政府服务。建立电子政务体系,完善政府项目社会监督机制,提高公众对电子政务、政府公共服务的满意度。
促进经济转型。在节能减排、降低污染、提升产品附加值等方面,利用信息技术取得明显成效,使我市成为传统工业信息化改造示范城市和工业智能应用示范城市。
发展信息产业。至规划期末,信息技术产业增加值力争占到全市GDP的5%,工业智能产业进入全国五强,软件、创意、环保信息化产业实现规模化健康发展。
加强科研培训。在若干重点领域建立国内先进的高端人才教育基地,IT培训进入国内信息化培训城市二十强。
(二)信息化应用具体目标
基础设施建设目标。普及3G移动通信网络,建设无线城市,使居民享有10M以上的移动上网速率;加快光纤入户建设,实现100M光纤入户。全面实现广电数字化,完成广播电视宽带高速综合信息网的建设,进一步提高全市有线电视覆盖率。加快电信网络、有线电视网络和宽带互联网“三网融合”覆盖全市的步伐。
电子政务应用目标。实现电子政务基础信息设施的基本普及,实现信息资源跨部门共享,提升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建成完整电子政务体系。优化政府网站,加强与公众沟通,积极推行政府信息公开,在同等城市的排名中,市的政务网站要进入第一梯队。
公共服务信息化目标。优先安排关系民生利益的公共服务信息化应用项目,如公共医疗系统、教育信息化、数字城市管理、应急安全系统等,提升公共服务项目管理的透明度,方便社会监督,提高政府公共服务的效益。城市一卡通发卡量突破百万张。
社会信息化应用目标。到2015年,城市网民电子商务体验率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年国内网民电子商务体验率为35.1%),电子商务销售额占社会商品零售额的7%。大中型企业电子商务体验率达到90%,小型企业电子商务体验率超过50%,推进“两化”深度融合。
(三)信息产业发展具体目标
至“十二五”末,信息产业增加值力争占到全市GDP的5%,形成市产业特色。其中:
工业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工业智能与机器人产业总产值达到50亿元,形成工业智能产业集群,确立国内竞争优势,为“十三五”机器人产业的快速发展创造条件。
信息通信与移动互联网产业。吸引信息通信企业、互联网企业、电信增值服务企业入驻,发展信息通信与移动互联网产业。至规划期末,实现55亿元以上的产值规模,重点突破移动互联网在旅游业中的服务型应用。
服务外包产业。加快完成3万坐席的呼叫中心建设,连同引进的各种服务外包企业,实现95亿元的产值规模,其中软件外包达到10000人的规模,产值达10亿元。
虚拟博物馆与数字创意产业。建设市虚拟博物馆,既作为的特色旅游景点,又为数字创意产业提供发展契机。至规划期末,市虚拟博物馆与数字创意产业总产值规模预计达到5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20亿元。
软件及信息服务产业。重点发展软件、电子商务、金融数据后台、数据处理等信息服务产业。至规划期末,实现产值75亿元。
云计算与数据中心产业。建设低碳化的大型云计算服务平台、大规模数据存储中心和数据灾备中心。至规划期末,力争实现产值150亿元。
信息技术教育培训产业。至规划期末,研究生培养人数新增500-1000人,本科及专科人数增加5000-8000人,IT培训产业新增产值规模达10亿元。
四、信息化应用主要任务
(一)电子政务
优化政府网站,促进信息公开。将政府信息公开放在首位,通过优化各政府部门网站,加强公众与政府的沟通。
推进政务资源共享,提高办公效率。建设政府电子政务统一网络(包括内网、外网、异地灾备、视频会议系统),推进政府信息共享,实现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推动移动办公。
推动网上办事,改善为民服务。完善电子政务在建系统,以改善民生服务为目标,加强社区信息化系统建设。
建设城市管理系统,提升管理水平。加快完善地理信息系统,重点建设数字城管和城市应急管理系统,实现城市基础设施的便捷、高效管理和事故应急联动处置。
(二)公共服务信息化
建设城市医疗服务信息系统。以医疗卫生信息化为重点,建立居民健康档案系统,结合市医院搬迁扩建工程,推动医院信息化建设。
推动健康事业发展。利用我市在地理位置、交通出行、旅游资源以及医疗资源等方面优势,引进健康管理、医疗设备、医疗卫生信息化等方面的技术,建立涵盖健康体检、健康教育、健康饮食、康复、健身“五位一体”的健康服务中心。
推动教育信息化。高校信息化建设应有特色,加强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完善城市中小学教学网络建设,加强农村中学信息化环境建设,加强教师培训,提升教育信息化效益。
(三)工业领域信息化
推广ERP应用。推进“ERP进企业三年行动计划”,每年支持100家企业应用ERP技术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到2015年,大型企业的ERP普及率达到50%。
推广电子商务。电子商务是一种增加销售的方式,更是优化产业链、提高企业间合作效率的重要手段。开展“电子商务进企业三年行动计划”,每年支持1000家企业参加“电子商务进企业”活动,并鼓励在本市落户的第三方电子商务企业加盟。到2015年,大中型企业电子商务的使用率超过90%,小型企业使用率超过70%,使成为中部地区B2B电子商务使用率较高的城市。
推广工业智能。利用芯片、嵌入式软件、传感器、计算机系统向工业产品中植入新的技术和功能,提高工业产品与服务的附加值,提升经济效益。以装备制造业为突破口,大力推广工业智能应用,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的贡献率。
以信息技术促进企业服务转型。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重化工业企业对用户的服务水平,探索“制造业向服务型制造转型”有效路径,逐步提高重化工业中服务业的比例,促进可持续发展。
以信息技术促进绿色生产。鼓励工业企业利用信息化实现节能减排,以应用带动信息化节能技术和产品的发展。建立重点能耗企业、重点污染源企业的自动化监测系统,并向社会公布监测结果。政府监管与社会监督相结合,推动社会和经济的绿色发展。
(四)农业领域信息化
完善农村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加快3G网络覆盖,增加有线网带宽,改善通信环境,帮助农民发展致富。进一步降低农村通信资费,加强对农民工的信息化培训,缩小城乡数字差距。
完善农村信息服务网点建设。进一步扩大农村信息网点的覆盖,建立县级“三农服务网站”,增加农业网站人员和经费,提高农业网站的整体服务水平。
建设农业服务信息支持系统。实现12316“三农”服务热线呼叫免费,扩大呼叫中心规模,解决各部门对热线的服务支持问题。建设一批服务于农业网站、12316热线的信息支持系统,增加农业信息服务投资,完善服务机制,使农民得到及时准确的信息。
(五)服务业领域信息化
提高电子支付效率。POS机利用普及率达到国内先进城市水平,“一卡通”工程发卡量超过百万张,促进“一卡通”与周边城市联营,鼓励小额支付手段创新,推进手机移动支付试点。
推广电子商务应用。大幅度提高居民电子商务普及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在中西部地区领先。鼓励企业与个人网上开店,完善电子商务配套物流服务,探索社区电子商务推广办法,积极推动移动电子商务普及。
推动旅游服务业信息化。开发“手机游”和“古董总动员”,推动旅游服务业信息化。“手机游”实现手机从信息查询到支付的“一条龙”电子商务服务,带动旅游业信息化全面发展。“古董总动员”系统将动漫技术和文化创意相结合,使古董、文物演示趣味化、故事化,繁荣古董交易市场、文物仿制品市场与衍生品市场。
发展现代物流信息化。现代信息技术如互联网、物联网、RFID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提高物流产业的效率,依照相关部门制定的物流业发展规划,在市五大综合物流园、专业物流系统建设中,实现信息技术与现代物流体系的融合。
加快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历史遗址成为重要的旅游资源。历史文化给创意产业提供了极大的想象与创意空间。充分发挥想象力,构造城市故事,创造可视艺术,抓住全国旅游业大发展的机遇,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五、信息产业重点任务
(一)工业智能与机器人产业
形成工业智能产业集群。是重工业城市,产业智能化对提高工业产品附加值、促进工业企业节能减排有重要意义。因此,要将工业智能产业作为的特色产业发展,形成工业智能产业集群,成为国家重要的工业智能产业基地。
发展智能装备产业。装备制造业是市五大支柱产业之首,要将发展工业智能产业与装备产业智能化结合起来,提升装备产业的附加值。
为机器人产业发展做准备。机器人产业是工业智能产业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未来将有巨大市场。工业智能产业发展要为机器人产业的“起飞”做好准备,聚集研发与生产能力,及早形成机器人产业,提升竞争优势。
聚集工业智能与机器人产业研发队伍。在聚集生产能力的同时,加强研发能力的聚集。引进工业智能与机器人产业的高端研发能力,建立研究生院,确保产业发展的后劲。
(二)信息通信与移动互联网产业
建设信息通信产业园。建设2-3个专业园区,重点发展移动信息服务、互联网信息服务、信息通信设备研发制造、软件设计等产业。
建立移动互联网产业园。移动互联网产业园区作为“信息通信产业园”的一个专业园区,定位于移动互联网服务平台建设、面向手机的应用产品开发、以及移动互联网服务链的组织。着眼未来市场需求,密切关注TD-LTE环境下的应用机会。
打造“手机游”工程。以旅游服务为突破口,支持一批企业打造“手机游”工程,开发可持续经营的移动互联网产品及服务。通过与旅游企业深入合作,打造全新的旅游服务链,为旅行者提供方便,帮助旅游服务企业增加营业额。
(三)服务外包产业
加快建设呼叫中心。在已建成的移动2000坐席的呼叫中心基础上,加快建设中国移动集团2万坐席呼叫中心。力争到2015年,全市完成建设3万坐席的呼叫中心目标,吸纳8-10万人就业,实现80-100亿的产值规模。
重点发展电信与金融服务外包产业。围绕电信服务业和金融服务业两大的服务外包领域,引进有经验、有市场开拓能力的企业入驻,以经济开发区为主,充分发挥区、西工区楼宇经济优势。到规划期末,服务外包从业人员达到1万人,产值规模超过10亿元。
(四)软件及信息服务产业
建设863电子商务产业园。在国家863软件孵化器技术服务体系的支撑下,孵化培育软件企业、电子商务企业,建设服务于软件企业、电子商务运营企业的技术支撑平台,特别是电子商务第三方支付平台等共用技术设施,促进软件与信息服务业聚集。规划期末实现产值30亿元。
建设恒生金融服务外包产业园。围绕金融服务外包业务,建设聚集软件、电子商务、数据处理、软件外包、高端电子产品研制等高科技企业的产业园区,吸引12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驻,投资概算10亿元,预计产值45亿元。
(五)创意产业与虚拟博物馆
聚集创意产业开发队伍。从推动旅游业和创意产业发展出发,组织相关单位和旅游文化景点部门投资制作一批重要的创意产品,吸引全国高水平的制作力量汇聚。大力发展创意旅游,将电子信息技术与旅游产业相结合,增加旅游业的收入,带动创意产业的发展。
促进创意产业多样化发展。按照多样化的思路发展创意产业,从动漫到手机游戏,从数字创意到传统影视制作,充分利用的独特优势,促进创意产业多样化发展。
兴建虚拟博物馆。虚拟博物馆是大型虚拟场景展示平台,可利用现代高科技再现的辉煌历史。市虚拟博物馆要成为国内最大的虚拟场景展示中心,能够使游客通过虚拟博物馆的展示了解中国历史、了解文化。同时,虚拟博物馆也是创意产品展示平台,通过搭建展示平台吸引创意产品、创意人才向聚集。
培育课件定制产业。重点放在课件定制业务上,包括政府与企业的培训课件定制、动画宣传产品定制、设备动态装配说明定制等,形成在国内有影响力的课件定制市场。
(六)云计算与数据中心产业
建设互联网数据和云计算产业园。省通信管理局与市政府已决定建设“互联网数据和云计算产业园”,产业园将累计投资50亿元,超过20万台服务器规模,增值服务企业超过100家,预计产值100亿元,就业人数2-3万人,形成国内有影响力的云计算平台,打造中原经济区的“信息谷”。
建设炎黄数据处理产业园。建设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数据存储、处理中心,国家机构和企事业单位的数据灾备中心,增值信息服务基地,技术孵化、研发和生产基地。投资概算32亿元,预计产值50亿元。
(七)信息技术教育培训产业
建设信息技术类研究生院。建设市信息高科技产业的研究生院,重点为工业智能、机器人、移动互联网领域培育高端人才。通过与国内外一流的研究机构和知名院校合作,引进技术、高智力资源,提升市发展信息产业的起步水平。
建设信息技术类大学。建立工业智能学院、金融服务外包学院、软件学院和数字创意学院,为的信息产业发展提供合格的专业人才。
建设信息技术培训城。市信息技术培训城是一个完整的培训园区,除面向信息技术产业开展职业培训外,还要建设面向政府与企业领导的高层次培训环境,开展面向全市各领域中高层干部的培训。培训业务向全国开放,争取成为国内中高层管理者的培训基地。借助全国性的培训活动,增强与全国各地区的合作。
六、信息产业空间布局
(一)区(科技园)
规划建设云计算和互联网数据中心产业园、服务外包产业园(软件外包产业园,软件学院)、炎黄科技园。
(二)区
规划发展智能制造与工业软件、工业设计与创意产业,建设科教产业园(机器人研究生院、工业智能研究生院、移动互联网研究生院)、工业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园(产学研一体)。
(三)区
规划建设虚拟博物馆与创意产业园(3D大剧场、千年壁画墙、动漫哲学艺术馆、虚拟武林院、动漫产业园、课件定制中心)、数字创意学院。
(四)区
规划发展软件及信息服务业、工业设计与创意产业,重点打造国际服务外包基地和动漫衍生品创意基地。同时规划建设信息技术教育培训产业园,建设IT培训城等。
(五)县
规划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产业园,发展移动终端产业链,建设数字动漫产业园。
(六)技术开发区
规划建设工业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园,包括机器人研发区、绿色智能研究所、智能产业基地。
(七)经济开发区
规划建设服务外包产业园(呼叫中心、金融服务外包学院)、信息通信产业园、移动互联网产业园(作为信息通信产业园的专业园区)、恒生科技园、863软件孵化器。
七、保障措施
(一)创新组织管理
设立领导机构和专业机构。成立市加快信息化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市长任组长,并设立专家小组和专业工作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具体负责日常工作。
组织干部到境内外学习、考察,转变干部观念。建立干部培训制度,提升政府公务员适应信息社会知识经济、创意经济的能力。组织干部外地挂职学习,出国出境学习,转变观念,扩大视野。
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成立市互联网协会、电子商务协会、软件协会、工业智能产业协会、动漫协会、旅游信息共享联盟等民间组织,发挥民间组织在信息化宣传、培训、统计、交流合作、行业自律及与政府沟通等方面的积极作用。积极引进全国性相关协会、学会常驻,使的学术、产业、市场活动全国化。
明确规划项目责任主体。制定规划实施的年度推进计划,规划项目要明确责任人,并向社会公布。实施主体按要求提交具体实施方案和工作计划,并对项目实施情况定期检查,对责任人和实施主体进行奖惩。项目执行情况定期向社会公布,接受公众与媒体监督。
(二)扶持信息企业
积极发展民营经济。要放宽市场准入标准,扩大信息产业的民营经济规模。积极引进信息产业领域内的优秀企业进驻,鼓励各界人士在创办民营企业,简化注册手续,降低注册门槛,改善政府服务,大幅度提高千人拥有企业数目,发挥民营经济的创新活力,推动信息化建设与信息技术产业发展。
支持大企业中信息服务业分离。积极引导、支持大型企业将创意产业部门剥离出来独立经营,尤其是将企业的研发、信息化、自动化部门剥离,组建专业的研发机构,独立核算,自主经营。新机构可以增加骨干人员个人股份,促进信息服务业发展。努力探索军工企业与地方企业合作创业的途径,带动信息技术产业发展。
配套的优惠政策。对信息企业,尤其是规模较小的创新型信息技术企业和创意产业企业,实行税收优惠,帮助它们度过艰难的起步期。加快配套完善个人所得税和住房公积金方面的配套扶持政策,方便企业吸纳人才。建立功能完善的商务楼宇,以优美的环境、便捷的生活和优惠的价格吸引技术企业落户。
加大资金扶持力度。提高科技三项费用、民营经济发展专项资金、中小企业专项资金等各类财政资金中对信息产业的支持比例,鼓励政府主导的创投基金向信息产业倾斜,达到推动信息产业发展的目的。
(三)培育和引进人才
支持技术人员、大学生创业。放宽以技术知识、专利发明等无形资产入股的比例限制,支持技术人员创业,发展信息技术产业。鼓励各地大学生来创业,制定方便、优惠的政策吸引各地的创业者,允许同一办公室注册多家企业,简化公司注册手续,使成为年轻人创业最方便的城市之一。
积极引进高端人才。制定引进信息领域高端人才的政策,吸引信息化领军人才、企业家入驻。吸引高端人才的政策既包括利益优惠机制(如返还一定比例的个人所得税)、家庭生活环境(如住房条件、子女教育),更包括发展的机会。对创新创业者的长期利益保护,为人才创造充分发展的空间,比提供优越的生活条件更为重要。
重视职工培训。支持企业的技术培训,支持骨干技术人员出国培训,支持企业间的信息交流活动,支持企业赴外地参展、宣传、联系业务,改善企业的交流合作环境。
(四)改善金融环境
加大对中小信息企业贷款担保支持。利用政府主导的担保机构,开展信息企业信用担保等专业金融服务业务,联合金融机构共同解决中小信息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加大对信息企业的风险投资,支持企业上市。通过政府主导的风险投资基金,支持信息企业的发展。支持信息企业上市,通过资本市场融资加快企业发展速度。
(五)培育创新文化
发展多元文化,吸引创意人才。有着古老的传统文化和国有企业文化,为培育的创新精神,必须增加的多元文化成分,通过组织适合年轻人的文化、体育、艺术等活动,创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吸引创意人才。
培育社会创新精神。加强包容性文化的宣传,宽容失败,鼓励创新。结合城市通信基础设施升级的机会,降低通信价格,提高全市范围内互联网普及率、城市居民的上网率、电子商务的利用率,增加对外交流活动,引进外部新思想、新观念,提升居民的创新意识。
(六)建设国家示范城市
争取国家支持,建设“工业智能应用示范城市”。聚集产业舆论资源,引进行业会议、展览,鼓励本地优势企业与全球领先的技术公司合作,在成立合资公司。引进高端技术,全面提升市工业智能研发、生产和应用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