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1-26 17:05:03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科学发展观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科学发展观论文

篇(1)

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我国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的第一步、第二步战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矛盾和问题,主要是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居民收入差距在有些地方还持续扩大,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有所增加,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的矛盾不断加剧,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经济竞争力不强等。这些矛盾和问题的存在,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十分紧迫的要求。在这一关键时期,举措得当,就能促进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平稳进步;应对失误,则可能导致经济徘徊不前和社会长期动荡。科学发展观正是在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认真总结我国发展经验、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的,它既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又是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全面发展必须长期坚持的根本方针,更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只有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才能使我国保持经济健康持续快速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党的十七大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的重大举措,是深入推进改革开放、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迫切需要,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必然要求。市发改委作为党委、政府的宏观经济管理部门,肩负着调控经济运行、谋划发展战略、编制年度计划、规划建设重大项目、指导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等方面的重要职责,特别是在当前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贯彻落实国家扩大内需政策措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中,更应当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将理论学习与工作实践紧密结合,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理念,注重破解发展难题和解决实际问题,建立健全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真正将科学发展观化为推动科学发展的坚强意志、谋划科学发展的正确思路、领导科学发展的实际能力、促进科学发展政策措施。

一、科学判断经济形势,加强发展战略研究

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首先要审时度势,善于从时间和空间上对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要求和进程进行科学分析和判断,能够在错综复杂、扑朔迷离的发展变化中保持清醒头脑,高瞻远瞩,正确把握时展的趋势。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环境下,特别要密切关注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建立应对金融危机冲击的快速反应机制,切实加强对经济运行的分析、监测、预警,及时化解矛盾和困局。针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突出问题,积极探索适应新要求的经济调控办法,既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基础性作用,使经济发展充满活力、富有效率,又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避免出现大的起伏。坚持以科学发展的态度、科学发展的眼光抓好发展战略思路的谋划,无论是选择目标、确定任务,还是制定政策、提出措施,都要有利于转变发展方式,提高质量和效益,努力克服重增长、轻环境,重产业、轻成本,重速度、轻质量,重经济、轻社会的倾向,努力增强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当前,重点是积极开展全市“十一五”规划的评估,“十二五”规划前期工作研究,研究提出重点产业“十二五”规划初步思路。抓住国家启动十个重要产业振兴规划的机遇,加强全市机械、纺织、轻工、食品、化工、建材、医药、冶金、盐业、电子信息、现代物流等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的研究,筛选一批事关发展全局的重大项目,积极争取更多的重点产业提升和技术改造项目纳入国家、省规划,争取项目审批和政策性资金扶持,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工业、服务业健康发展。

二、努力扩大投资需求,加快重点项目建设

坚持把加大投入作为扩大内需、促进科学发展的重要措施来抓,认真研究新形势下加强投资调控、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率的政策思路,坚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进一步促进“三农”、基础设施、结构调整、节能减排、自主创新、社会事业等方面的投资项目建设,形成调控和引导社会投资方向的有效机制。深入开展“投资项目建设年”活动,以项目为抓手,扩大投资规模,拉动经济增长。加强投资管理,认真落实投资工作责任制,建立投资运行监测机制,及时协调解决出现的困难和问题,确保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积极争取扩大内需项目资金,对已争取的中央新增1000亿元投资项目,抓好项目开工建设和管理;对已上报争取中央新增1300亿元投资及20xx年项目,积极向国家、省汇报衔接,落实中央预算内资金;对需国家、省批准建设的项目,抓紧落实各项条件,力争尽早批复开工建设。积极争取基建基金、扩大内需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合作贷款和省调控资金支持,争取发行企业债券。确保中央投资及时拨付到位,进一步落实地方配套资金。抓好中央新增投资项目 管理,落实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和合同制及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领导责任制,确保项目质量,提高投资效益。加大投资项目推进力度,根据市委、市政府加强“三大投入”的部署,对已下达的三批1000万元以上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加强调度推进;建立完善重大项目推进机制,对确定的省、市重点项目及重大工程,落实责任单位、责任人,一个项目、一套班子、一抓到底,在项目立项、建设资金、用地指标、施工条件等方面优先保证,抓开工、抓形象进度,加快推进;认真落实市级领导具体抓重点投资项目制度,对市级政府主导类大项目一月一调度,争取神华国华寿光发电厂、黄大铁路、长深高速xx段、黄岛至xx重质液体化工原料输送管道工程、xx—青州公路昌乐至青州段、城区至滨海轻轨、潍日高速公路、国家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建设、潍柴动力大功率柴油机技术改造、瑞森华光半导体照明用外延片管芯器件与应用产品、孚日薄膜太阳电池研发及生产、市奥体中心、市民健康中心、白浪河综合整治工程等一批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

三、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把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举措,努力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大服务业投入,发挥服务业引导资金的引导和带动作用,支持金融机构开发适应服务企业需要的金融产品,鼓励资本实力雄厚的企业集团向服务领域拓展,吸引市外资金投向服务业领域,确保服务业投资增长25%以上。大力发展服务业支柱产业,在加快培育“四大载体”的基础上,重点抓好金融保险、现代物流、文化旅游、科技与信息服务、房地产、社区服务等支柱产业发展,特别要优先发展生产业,集中支持研发设计、软件开发、文化创意等一批高端项目建设,推动服务业向网络化、聚集化、品牌化发展。认真落实服务业发展的扶持政策,创新优化服务业发展环境和协调推进机制。进一步完善服务业考核机制,充分激发各级各部门加快发展服务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快健全服务业统计体系,为科学指导服务业发展提供依据。根据国家、省物流业调整振兴规划部署,结合全市服务业发展规划,重点做好统筹协调、体制改革、完善政策、优化重组、项目建设等工作,促进全市现代物流业健康发展。

四、深化改革,增强经济发展活力

篇(2)

八十九岁高龄的xx大师近日在xx讲课时说:“生命在于平衡。”这个观点非常具有哲理,它不仅适用于自然人的生命,而且适用于大自然和人类社会这个“巨大的生命”,适用于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人类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也在于平衡。

对人而言,阴阳平衡,各个部分、各个方面平衡,经络畅通,身体就会健康;否则,失去平衡,身体就会生病,严重失衡,生命就会终结。大自然也是这样,所有的成员都在合作维护整个自然界的和谐统一。牛吃草的方式很特别,不是连根拔起,而是靠近根部将草咬断。这样牛不仅维持了自身的生存,而且从客观上协助了草的生长,为人类提供了牛奶。蚯蚓也是如此,它吃土除了维持生命外,还不断改善着土壤。蜜蜂采蜜,既是自身需要,又传播花粉,酿造蜂蜜。所有这些,行为主体不仅满足了自身的生长需要,而且为大自然这个整体承担着某种使命,维持了生态平衡。很显然,大自然倘若失去了平衡,一切生物和人类社会将不复存在。只有实现了平衡,世界才充满生机,社会才健康和谐,科学发展观才能落到实处。

所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必须认真研究“平衡”这个课题,努力做到心态平衡、关系平衡、行为平衡和结果平衡。

一要平衡心态。万事心中生,只有心态平衡,才能做到行为平衡。所以,我们应该努力培育自己的平常之心、善良之心、包容之心、感恩之心,以自然的心态和辨证的思维对待周围的一切,看待自己的得与失,做到知足长乐;学会欣赏大自然,欣赏他人;既要享受成功,又要享受挫折;追求“谦如土地,志如高峰,怀如海洋,柔如流水”的境界。

篇(3)

一、树立科学发展观

当代大学生首先要认真学习科学发展观,全面理解和把握科学发展的内涵和要求,让科学发展观入耳、入脑、入心,真正树立科学发展观,用先进的思想武器武装自己,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素质和理论修养。大学生必须懂得科学发展观的涵义: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统筹兼顾。大学生还要懂得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继续深化改革开放;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只有真正树立了科学发展观,才能自觉地去实践科学发展观。

二、勤于学习、善于思考

当代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生力军和接班人。科学发展观的贯彻和落实离不开当代大学生。当代大学生自身的素质、水平和本领直接决定了科学发展观是否能够得到很好的实践,甚至决定了科学发展观的命运。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经济全球化趋势日趋明显,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社会亟需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这是机遇也是挑战。面对机遇与挑战,唯有适者生存。我们改变不了客观形势,但我们可以提升自我。当代大学生一定要珍惜在大学的宝贵时光,要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充分利用优越的学习条件,趁自己年青精力充沛,深入社会、深入群众、勤于学习、善于思考,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技能、本领和才干,为将来践行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当代大学生既要学识渊博,又要学有专长,同时还要提高学习能力、学会合作、终身学习,只有这样才能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篇(4)

为了增强调研活动的针对性,使调研成果运用于实际工作,切实解决本院存在的突出问题,院党组成员之间对调研课题进行了交流,大家认为:在新的形势下,法院工作面临收案大幅上升,审判力量不足;新类型案件、疑难复杂案件增多,队伍素质还不能完全适应形势发展需要;办公办案经费紧张,“两庭”及信息化建设资金缺口大;执行装备落后,“执行难”的问题尚未彻底解决;干部职级待遇偏低,影响队伍稳定;绩效考核奖励机制不完善,考核奖惩不严格,干警的工作积极性发挥不充分;审判管理水平有待提高等困难和问题。这些困难和问题有些是需要区委和政府帮助解决的,如人员编制、办案资金、职级待遇等,对此,院党组将积极向区委和政府汇报,努力争取解决。有些问题如考核机制不完善,执行不到位,考核不严格,奖惩不分明等问题,必须通过完善制度,加大执行,严格考核,兑现奖惩,强化管理逐步加以解决。为此,院党组决定,把“强化目标管理绩效考核,推动审判工作科学发展”作为全院的重点调研课题,以进一步完善目标管理绩效考核奖励机制,进一步强化对党组成员、庭室负责人及干警的目标管理考核作为提高队伍素质和管理水平的突破口,以此激发全院干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提高队伍管理水平,推动审判工作科学发展。

一、 健全和完善各项制度,为审判工作科学发展奠定制

度基础

要使各项工作走上正轨,有序开展,规范运行,制定具体、实在、管用的制度是第一步。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个规矩是什么?对国家来说就是法律,对单位而言就是制度。无章可行,工作就会混乱,盲目。制度建设是一个制定制度、执行制度并在实践中检验和完善制度的没有终点的动态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制度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所以,管理者在制定制度时不可能做到绝对严密,完美无缺,因为实践是在发展变化的,制度也需要在实际执行中不断的修正和完善,因此,本院根据审判工作、队伍建设、后勤保障等需要,在原有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了《案件流程管理时限若干规定》、《案件质量评查若干规定》、《本院二审发改案件、再审改判案件、错案责任查究办法(试行)》、《加强民事案件调解工作指导意见(试行)》、《民事案件速裁工作规则(试行)》、《执行款物管理制度》、《审判委员会工作规则》、《档案借阅利用制度》、《各类案件诉讼文书材料排列顺序》等审判管理制度;《党组工作规则》,《考勤及请销假制度》、《加强干警教育培训若干问题试行规定》、《进一步改进机关工作作风暂行办法》等队伍建设制度;《调研信息工作规则》、《车辆管理制度》、《处置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等后勤保障制度,这一系列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为审判工作的科学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二、加大制度的执行力,发挥制度对审判工作、队伍建设的引导、规范作用

事实证明,制度制定以后关键是执行,再好的制度,没有人去执行或执行力不到位也是没有用的。从本院制度的执行情况看,效果不是很理想,一方面制度本身还不够完善、不够科学,操作起来不够客观;平时工作过于繁忙,工作台帐记录不全不详;人少案多的矛盾非常突出,干警工作压力很大,经常加班加点,导致执行制度不够严格。另一方面,没有把制度放到一个应有的高度并给予足够的重视也是导致执行制度不严的重要原因,有时甚至用“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的借口让制度成了一种摆设,失去了制度应有的引导、规范作用。因此,要严格执行制度,真正做到以制度管人,除了制度设计上的科学性、操作性外,制度执行时的严肃性、公正性乃是保证严格执行制度并能够以制度管人的重要一环。另外,严格执行制度,还需要充分发挥各部门的作用,尤其是领导者和管理者更要带头严格执行制度,只有这样,才能在全院营造一种尊重制度、严守制度的良好氛围。不能认为制度的执行是某一部门或某一岗位的事,任制度推行部门及人员忙的不亦乐乎,而被检查的单位却不痛不痒没有感觉。制度制定与制度执行的过程就是管理的过程,没有各级管理者的参与和承担责任是不可能成功的。

三、强化目标管理绩效考核,增强党组成员、中层领导及全院干警的责任心

制度是否科学,执行是否到位,需要在实际工作中得到检验和证明,而强化目标管理绩效考核正是检验和证明制度科学与否,执行是否到位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实施绩效考核时要掌握以下原则:即公开性原则:以让被考评者了解考核的程序、方法和时间等事宜,提高考核的透明度。客观性原则:以事实为依据进行评价与考核,避免主观臆断和个人情感因素的影响。开放沟通原则:通过考核者与被考评者沟通,解决被考评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差别性原则:对不同类型的人员进行考核内容要有区别。我们过去也有考核制度,也在执行考核,但存在考核的透明度不高,掺杂主观臆断和个人情感因素,考核者与被考评者缺乏沟通,考核内容的针对性不强等问题,影响了我们考核的质量和效率。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深刻变化,审判工作、队伍建设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对我们的考核评价体系、考核的原则方法等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我们要认真学习和深刻认识审判工作、队伍建设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理清思路,重点完善《各部门工作目标管理考核办法》、《各部门工作目标管理考核项目及评分标准》、《各部门工作目标管理考核责任分解》、《干警目标管理责任书》等制度,通过目标管理绩效考核,进一步增强党组成员、中层领导及全院干警的责任心,不断提高队伍素质和管理水平,推动审判工作科学发展。

篇(5)

校园文化以校园的管理文化、课外文化和课堂文化为主要内容。

校园的管理文化主要是指学校管理的各种制度、学生守则、校纪校规、行为规范等。学生对教育者所灌输的思想、行为方式的接受过程是通过自身的心理活动内化为自身思想和行为的过程。学校的德育要求、内容、形式对学生来说是不可选择的,不管学生愿意否都必须接受,因而容易被学生看成是一种非意愿的外界制约力,从而出现一种压抑感。学校在制订规则、规范时,要考虑不同年级层次提出要求,要认真研究其内容和形式是否被学生接受,并转化为内在需要。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行为规范,是国家制定的法规条文,其中充分体现了它在学生中的可接受性。各校都有一套较完整的学校管理制度汇编,其中有关对学生提出的行为要求,大致也体现了这个原则。此外,优化集体内部的人际关系,在教师中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敬业爱生,加强师生之间的人际沟通,增进彼此了解,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对促进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集体意识,培养主人翁精神也具有十分重要作用。

课外文化是指学生课外文化活动。如第二课堂活动、课间活动等等。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商品经济促进了市场文化的发展,使社会文化具有明显的商业的特征。千姿百态,复杂纷繁的社会文化对学生产生着广泛而复杂的影响。因此,在校园环境建设中,要吸收社会文化信息中积极有益的因素,充实校园文化的形式和内容,给校园文化注入时代色彩和生机。在学生身上反映出的形形的问题,学校德育只能因势利导,教会他们正确辨析社会文化的“香花”和“毒草”。近年来,各级学校的第二课堂活动和兴趣班,对增强学生辨别什么是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能力,培养学生广泛兴趣、爱好,提高学生对社会文化的认识水平有着十分重要作用。

课堂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一个部分。坚持以思想品德课和语文课为德育主课程,坚持充分发挥学科教学教学渗透德育的功能,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有目的地在学科教学中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教师在学科教学中要善于发掘德育因素,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做学习的主人。要达到这个目标,关键在于改善课堂文化的气氛。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时常提到以老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注意启发引导,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方法,近年又推广“乐学”经验,归根到底是要求教育者要同教育对象建立一种和谐的亲密的友好合作关系。教师心中要有学生,使学生在课堂中减轻心理压力,激发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做学习主人,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探索精神。

改善课堂气氛教师起着主导作用。老师在继承和借鉴传统的和国内外的有益的教学理论的基础上,要勇于改革创新,适应时代要求。其中,中老年老师惯于坚持传统观念,接受新事物也比较迟缓,同学生的代沟比较深。在社会观念、社会行为、生活方式的评价和取向方面存在一定差距,因而付出的气力要大一点。

学校的校园文化表现在学校校风与课外文化活动等方面。建立和完善校园文化环境,营造校园德育氛围对促进学生良好品质的养成,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校风包含学校管理、师生精神状态、行为作风、生活方式和人际关系等等。它是学校德育工作的结果,也是德育的手段。学生每天有差不多三分之一时间生活在校园里,他们时刻受着学校各种纪律制度的约束,师生的言行,校园的一草一木,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和环境制约的作用。这是因为校园与环境在德育中同时具有潜在性、渗透性和感染性的特点。

学生的课外活动是课堂以外的校园文化活动的主要形式,它是社会文化的一个部分。商品经济社会中,社会文化形式新颖多样,龙蛇混杂,对青少年儿童适宜与不适宜问题,学校要通过自身的文化活动培养学生对社会文化的辨析能力,并引入健康的适合少年儿童特点的内容和形式,充实发展校园文化,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成长的课外文化环境,达到环境育人的目的。

篇(6)

人类的活动可以用生产和消费来概括,生产和消费的不断转换由买卖来完成,买卖又以货币为媒介;增值税是对买卖方按市场成交价同时征税,是国家用货币来体现意志、实现职能,公平参与社会生产和消费的首次强制性分配,终点都在货币,而通货膨胀或紧缩只不过是货币运动的现象。退税是征税的逆向运动,如果没有按照征税的规则退税,那么对社会生产消费的分配,公平参与就会变成干扰。

一、科学的认识要源于增值税的自然规律

由卖方向买方按成交价和征税率收取销项税,卖方以抵扣进项税后的差额向国家缴纳增值税,只要买卖成交,买卖双方一定分别就是销项税和增值税的纳税人,这个过程和结果是增值税征收的自然规律。

增值税最大的特点是科学地把同一市场成交价由买卖方按各自的规则同时纳税。买方的纳税额是成交价×征税率,由卖方收取,而把计算卖方的税分成固定和变动的两个部分,把卖方买入的原材料零部件价格÷(1+征税率)×征税率作为已经征收的固定税额,即进项税,也就是把这部分含税的价格作为将来卖出的整个成交价中国家已经征过税的一段价格,另一段在产品还没有卖出的时候,税是潜在和变动的,当卖出时,成交的价格就成了全部应该纳税的价格,那么全部应交税额减去已经交纳的税额,就是卖方的实际应交的税额,即增值税,这段价格也称为增值额。假如买方不是最终消费者的话,成交价÷(1+征税率)×征税率又会成为其已征的固定税额。因此,增值税的税收成本对买方来说仅与成交价有关,而卖方的税收成本也只是与买入的固定进项税和卖出的成交价有关,与经营者的其它成本等要素都毫无关系。

买方纳税的隐蔽性是造成我国退税问题的根源。由于买方交的税是在不知不觉中由卖方连货款一起收取,买方也不与国家直接发生纳税关系,容易被误认为只有卖方纳税人,我国一直实行免卖方出口产品本销售环节的增值税和退进项税,实质就是买方纳税隐蔽性的结果。

但免卖方本销售环节增值税并不符合WTO的相关规定。世贸组织在GATT附件9《注释和补充规定》关于“免征某项出口产品的关税,免征相同产品供内销时必须缴纳的国内税,或退还与缴纳数量相当的关税或国内税,不能视为一种补贴”的规定中并没有把增值税包括在内,只有进口商购买出口产品的进项税是该出口产品内贸时必须缴纳的国内税。而免卖方增值税退进项税只不过是一种形式。因为退税的结果只不过是按免退卖方的税额为标准计算而已,实际上退的仍然是买方的税,因为结果只是买方价格降低了与退税额同等的价格;就算把卖方的进项税由抵扣改成了由国家直接退还,但是卖方按成交价向买方收取的销项税又怎么会自动改变呢?假如销项税照收,进项税又直退,岂不重复!

成交价是买卖方纳税的计算依据。要使内外贸价格不变,又要使外国的消费者不再是本国产品的纳税人,只有通过退税让出口的成交价正好零征税率,而国家退给卖方的税额加上零税率的成交价又正好等于卖方内贸含税的销售价。这样对国内来讲是经营者不会因内外贸的变化而税负发生变化,公平内外贸市场的贸易;对国际来讲,由于各国的税率和征税方法各不相同,需要以零税率来统一,所以,出口退税才会成为国际惯例。

以卖方固定变动税额和退税率计算退税,降低的价格就会改变原来环环相扣的征退计税依据,造成增值税对社会财富的无序分配和混乱!

二、科学的思想是破解现象的法宝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基本采用了现代经济学的经济制度,却出现了许多用相应的理论无法解释的现象。理论来源实践又返过来指导实践,当出现了理论不能解释的现象时,就往往预示着执行中出现了问题,而问题往往也就隐藏在尚无法解释的现象之中。

我国著名的经济学家林毅夫有句话说得非常经典:“理论本身是一个简单的因果逻辑体系,一个理论在其逻辑中仅能保留很少几个对其所要解释的现象产生决定性影响的最重要的社会经济变量”。

增值税是以国家权利作后盾,对社会生产消费的买卖双方按成交价和征税率进行的首次强制性分配,在各种要素形成的社会经济总量和格局中,是最重要的环节和经济变量,其中,为什么退税率与当前出现的许多用理论不能解释的现象都会密切相关?急需用科学的发展观进行深思!退税的作用就在于影响和决定出口产品的成交价,只要降低了产品的退税率,国家就减少了退税额,企业又可以提高价格多收汇,世上绝对不会有比此更美的好事了,但这种违反自然规律的现象绝对不会是天上掉下的馅饼,会遭到自然的惩罚而适得其反,会造成以下四个方面的影响。

一是退税低容易按提高的成交价把产品给便宜卖了

退税率是计划的产物,退税率与按市场成交价和征税率征税没有必然的联系,因此,虽然以退税率来衡量是“多征少退”,但从出口退税中央财政欠退税看又是“少征多退”,这种现象只能说明是因为不该退的退了,该退的又没有退;或是一部分退多了,另一部分退少了。但是,多退会造成该卖的卖不出去,不想卖的少退了反而又给便宜卖了。这是由出口退税的作用就是影响出口成交价的特性所决定的。“零税率”是产品内外贸市场价格差别的分水岭,是决定外销价是否就是国内价的“正常价值”的关键点。当多退税超过了“0”,国际市场的价格就会低于国内市场,而国内市场价格本身已是一个由竞争形成的最低价格,因此,企业没有特殊需要是不会亏本销往国际市场的;当退税少了或取消时,同样成本的出口成交价就会相应的提高,又会起到鼓励出口的作用。

国际贸易平价是客观规律。这是由商品和货币等值,国际贸易是不同国家间的商品与货币之间的平价交换,是不同货币按一定的汇率兑换关系所决定的。因此,退税减少,价格提高就必须进行货币升值,否则就会变成价格提高了多少,成交价就便宜了多少。因愿意便宜甩卖甚至赠送没有市场制约的机制,所以,退税降低,价格就可以提高也不会有障碍。

在美元纸币本位制和汇率的条件下,假如降低退税率提高了价格,同时进行人民币升值,那么这种提高了的价格只不过是一种名义价格和实际价格的平价关系;假如降低退税率提高了价格,又不升值,或升值小于价格的提高,那么就等于以便宜提高的价格把产品给卖了,因为,汇率对不同货币的比例互为倒数。假设1美元=8元时,如果某个商品价格=1美元

,那么国际贸易平价这个商品价格=8元。假如该商品由于降低退税率价格提高了1元时,那么人民币就只有升值才能维持汇率不变,即8/9美元:8元=1美元:9元,假如没有升值,那么就等于是将价值9元的商品以8元的价格就给卖了,或者说只要用8/9美元就可买到8元的商品了。

是不是出现了这种情况,我们还可以从倾销的特点中得到启蒙。倾销的特征是商品卖得便宜消费者得益,但本国同行业却遭到了损害,所以又会进行反倾销保护,下面现象就是对退税少了,出口成交价提高了,但对不同的货币来说实际上是卖得更便宜了的最好实践证明。

我国遭到反倾销的产品主要是降低或被取消退税的产品,而且对我国反倾销的发展中和落后国家越来越多,按贸易额远远超过了发达国家;中国是遭到反倾销最多的国家,浙江又是中国遭到反倾销最多的地区,浙江的特点是:加工贸易少,小商品多,顺差最大时占全国的37%,究其原因,一般贸易比加工贸易退税少、小商品的退税率往往较低,实质就是退税少了,价格提高了反而便宜了的结果,顺差大则说明退税率低对出口并没有影响。

钢铁退税率下降或取消后,钢铁反倾销的案件就开始不断的增多。我国1998年到2003年底钢铁的退税率一直都是17%,退税超过了零税率,还增加了“以产顶进”的专项政策,但外销总是较少(当然其中还有由于退税不算收入,不得退税额转增销售成本、反映的收入进一步减少,使经营成果低估或叫人民币低估的问题),并根据钢铁产能已严重过剩的状况,在2004年上半年对江苏铁本钢铁项目不惜血本的做出了下马的决定。但只因2004年后开始钢材退税率调整下降,下半年钢材就变成供不应求,价格也在上涨,还带动了国内钢材的上涨,产量也由年产3.5亿吨迅速增长到了5.5亿吨,产量增长了57%。

认为钢材出口快速增长是国际钢材需求的快速增加是一种误解。实质上是钢材退税少了、价格涨了,今年一季度钢铁行业平均利润率增长了43%,企业出口的积极性高了,但对进口商来说却因不同货币的汇率比例互为倒数的关系,实际上是买入更便宜了。因此,是消费者愿买我国更便宜的钢材,外国减产的结果,才有了钢材产品反倾销案越多的现象。但征税与退税不同,以海关2007年1-10月公开的数据,从只受退税影响的钢材看,出口还是量价快增,出口总量同比增加63.8%,出口总额同比增长了88.9%;相反的是取消出口退税后,仅从2007年4月1日开始加征10—15%出口关税的钢胚及粗锻件,出口绝对值同比就下降了13.1%,可见征税才会成本增加,退税则相反,不然今年退税下降了47%,还加快了升值,顺差为何只是增长率的相对数同比有些降低?

二是提高价格形成的外汇储备会造成资产与货币重组和价值扭曲

退税少提高的价格,累计结果就是经常项目下的外汇储备顺差,本币就必须等额增加发行,人民币升值压力增加,升值又会引来炒作的外汇;即使升值到位,减少的外汇也只能是炒作的外汇,因退税少而累积的外汇只有等美元大量发行时才会重新流回市场,日元一直升值值得我们借鉴。

对出口商来说可以按降低退税率提高的价格收汇,兑换本币兑现提高的价格,但外汇储备增加,本币增加发行,流动性增加,会引起货币与资产的价格重组、价值重估。

而货币与资产的价格重组结果决定于供求的关系。进口国会对因越来越便宜、供大于求的商品过度的消费,造成大量的浪费,这与我们由于钱越来越多,1分、2分和5分的钱早已不再实际使用了是一样的道理,不是这部分货币不能用,而是币值占收入的比重越来越微不足道的结果,国际市场上到处是中国造质优价廉的商品,就是中国商品的价格已低到对外国人的收入来说已微不足道的表现,国际市场对中国商品的强劲需求是由大量浪费形成的;而出口商却因为退税率降低提高的价格,弥补了退税减少的损失,造成了产能没有过剩,虚假的供不应求现象,超量的生产又会超越环境的承载,付出惨重的代价,在被严重污染环境中生产出来的食品,又最容易遭到是否健康的怀疑。因此,在退税影响的价格导向下,货币与资产价格重组结果会造成商品价值与成本的严重扭曲。在欧美等国买一瓶矿泉水需要两美元,在国内买一瓶矿泉水也只需要1.5-2元人民币,而一些产品在国际市场折合人民币计价比国内市场还便宜,就是造成价格与成本严重扭曲的结果。

出口商的价格可以提高,对进口商又是更便宜,这是市场最容易成交的买卖。但成本不变可以提高价格,决定于哪种商品的退税率要降低或取消,何再优秀的企业家也只能无奈的认命。

三是退税低会把原来以成本差异赚钱变成以资本赚钱的新模式退税与征税正好相反。征税是增加成本,增加成本就意味着利润的减少或会被迫退出市场;而退税则是退还全部或部分已征收的税款,是增加收入。由于增值税只与价格有关,又因为计算卖方的增值税分为固定和变动价格两个部分征收,按现行免本销售环节增值税的政策,就闪失了征税与退税变动的价格相互制约的关系。而增值税征收的自然规律,是不管你愿不愿意,看没看见,卖方总是向买方收取了成交价×征税率的税额,价格越高,收取应交给国家的税也越多,但都免了,因此,退税实际上只是减少了原来的税收成本或相当于是提高了价格。

正常经济的发展,经营者之间是靠技术、生产、销售和财务成本的差异来获取超额利润的,而成本的降低主要靠劳动的结果,因此劳动者的技能和素质就是关键,劳动者的地位和劳动力的价格也会随之提高,经营者增加的资本积累和劳动者收入的差距也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但是,退税率造成外汇储备增加、资产与货币的价格重组、价值重估的货币运动,只要有资本可以经营,小资本经营只要不被大资本经营重组,那么就可以从原来的靠降低成本赚钱,变成靠资本赚钱,可想而知资本赚钱比靠成本差异赚钱不知要容易和快多少倍!短短几年社会财富越来越向少部分人集中,劳动力价格越来越便宜,就是这种原来靠成本差异赚钱变成靠资本赚钱的变化结果,因此,越来越多空闲的房地产,以及各层官位、学位、职位和煤等等,受到资源限制的产品越来越成了资本经营依附的主要对象。

四是国际纠纷和国内问题增加

退税率提高的价格使得进口商购买的产品越来越便宜,但也会损害外国相同行业的利益,会遭遇越来越多的反倾销纠纷,有损我国的国际形象。

我国的外贸依存度已达到了65%,退税的量和影响也越来越大。九十年代中期、2004年和2007年我国三次大范围降低退税率,都在短期内造成了货币流通量增加过快,还会引来国际热钱炒作人民币。即使我国已严重产能过剩的状况,新增生产的产品一时也难以弥补新增货币与资产等价的空缺,因此,短期内都引起了物价上涨,而通货膨胀造成的经济动荡容易引起社会的动乱。

1998年至2004年,我国的汇率能够得以维持历史上唯一稳定的时期,是因为人民币升值的压力没有现在这么大,究其差别,是因为那个时期的退税率高,平均约15%,退税比较接近出口额÷1.17×17%的零税率。可见出口退税既不能多退,也不能少退,更不能不退。

三、科学的办法是遵循增值税的自然规律退税

退税的目的是为了通过退税的作用降低出口产品的成交价到零税率,并不是为了有利于我国的产品以不含税的价格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怎么退?怎么征还是怎么退!国家按买方已征的税额退给卖方,卖方市场的竞争,出口成交价就会下降与退税等值的价格,让买方得到的是一个零税率的成交价。

即使出口产品已是零税率的成交价,也无法改变成交价中仍然包含了卖方向买方收到了成交价×征税率应交给国家的税额,这是增值税征收的自然规律;卖方还因为销售的是出口产品,因而才收到了国家成交价÷(1+征税率)×征税率的退税额,该退税额是出口商因销售同一出口产品而发生的销售收入,同时该退税额中同样包含了出口商收取了退税额×征税率应交给国家的税额,因此,出口商把收取应上交国家的税额抵扣出口产品进项税的差额就是出口商应交给国家的增值税额,而退税额减应交增值税的差额才是征税与退税两清的结算结果。

例如有一台设备内外销的价格对企业来说都是117万元,销项税17万元,进项税13万元,内贸的话应交增值税是4万元。假设出口成交价为X,由于出口成交价+出口退税额=117万元,因此出口成交价是:

x+x÷1.17×17%=117万元

x=102.1567万元

退税额=102.1567万元÷1.17×17%=14.8433万元

外贸收入=成交价102.1567万元+出口退税14.8433万元=117万元

篇(7)

Abstract:TherearemanyconsistentaswellasdifferentviewsbetweenecologicalMarxismandscientificoutlookondevelopment.Thispaperanalyzestheirconsistenciesanddifferencesfromthefollowingaspects:theideologicalbasis,essence,theoreticalcore,basicrequirement,andfundamentalapproach,andpointsoutthatscientificoutlookondevelopmentcandrawlessonsfromtheecologicalMarxismsoastobetterservethesocialistconstruction.

Keywords:ecologicalMarxism;scientificoutlookondevelopment;comparativestudy

“生态”(EcologicalMarxism)一词来源于美国得克萨斯州立大学教授本•阿格尔。他在1979年《西方概论》中第一次运用了“生态”这个概念,从而在真正意义上建立了与生态学之间的关联。生态是西方的最新流派之一,也是当今最有影响的十大流派中较为活跃的一派。其关注的核心问题是,运用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围绕人与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社会内部的“和解”两大主题,研究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人的解放和人与自然的关系嬗变等问题,揭示当代生态危机的根源,并通过重建马克思的生态唯物主义哲学,进行技术批判与消费主义文化和生存方式批判,探索解决生态危机的途径,实现社会制度和道德价值观的双重变革,从而最终实现生态社会主义社会。科学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中国化的,其中心问题是“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和怎样发展”。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在于,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表面上看,生态与科学发展观并不基于相同的现实基础,产生的理论背景、发展脉络和解决生态危机的途径等方面也不尽相同,应该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理论体系。实际上两个理论体系之间,观点的契合是主要的,即使有些观点有明显的差异,却可以相互为用,并不矛盾。

一、思想基础的比较

生态,也称生态学的,其理论基础在于和生态学的有机融合。如生态的代表人物福斯特和佩珀所认为的那样,历史唯物主义内在地包含了生态学和生态思维方式。应该说,在马克思那里,生态思想并不具有重要的地位,他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去谈论与生态问题息息相关的生产问题,却很少在纯粹意义上谈论生态问题。尽管如此,我们不得不承认,无论是马克思有意还是无意的,他都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生态思想。如“早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就批判了黑格尔关于人居于超自然的地位的观点,提出了‘社会是人与自然的完整统一体’的思想,并指出‘自然是人类的生命,但不是生活的手段’”,“在人与自然的关系、资本主义制度与生态危机的必然联系以及解决生态危机的根本途径等问题上,‘生态学’与的基本观点是一致的”[1]。另外,生态继承了以作为理论基石的西方,特别是法兰克福学派理论的批判传统,像莱斯和阿格尔就受到马尔库塞相当大的影响。只不过与他们的前辈相比,生态者对资本主义的批判相对温和,也更富有建设性。

科学发展观则是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及作为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的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处处渗透着立场、观点和方法。由此可见,科学发展观的创立和发展,主要是基于中国化的,面对的现实是中国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从这个意义上讲,生态与科学发展观对于关注的点不同,偏好的理论也不一样,面对的现实情况也有明显的差异。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二者都是以作为理论的来源和基础,都在一定意义上体现了的科学性、革命性和开放性,掌握了活的灵魂。

二、第一要义的比较

生态代表人物之间的理论并没有太多联系,应该说,不能形成一个系统,但在第一要义上却是基本相同的。如阿格尔断言,“历史的变化已使原本马克思关于只属于工业资本主义生产领域的危机理论失去效用。今天,危机的趋势已经转到消费领域,即生态危机取代了经济危机”,因此,当务之急是“从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生产本质的见解出发,努力揭示生产、消费、人的需求和环境之间的关系”[2]。阿格尔转变了人们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看法,认为传统的经济危机已经转向了生态危机,因为资本主义发展的原罪,即利用环境代价换取财富,已经导致了经济增长的瓶颈,资本主义生产能力的无限性和环境资源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如果没有有效的措施缓解矛盾,那么经济增长就会停滞,甚至会倒退。可见,阿格尔关注的决不仅仅是对于资本主义危机的解释和分析,问题在于,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从而实现可持续性的发展。这说明,他始终是以发展作为第一要义的,这是他逻辑分析的前提。高兹认为:“‘对我们的经济从产品设计到消费和物质的再循环进行生态学的重建,……对能源、化工、运输和农业进行生态学的重建,……技术上的发明不仅必须有助于生态学的重建和理性化,而且还必须提高劳动生产率,使缩短劳动时间成为可能,把我们从异化劳动中解放出来。……使生产和利润最大化的经济标准服从于社会——生态标准’,走向基于自我约束、更节俭、生态上可持续消费模式的生态社会主义,达到真正的经济理性与生态理性的统一,实现生活得更好、劳动与消费更少的社会。”[3]高兹如何理解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归宿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明确了要在发展的基础上构建生态社会主义,发展是第一要义。从阿格尔和高兹的观点中我们可以明确看出,生态学者无论给生态危机开出什么样的处方,目的都是为了实现发展这个第一要义。

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明确了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认为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由此可见二者之间观点的相似性。应该说,生态与科学发展观所提的“发展”概念并不完全等同,前者更多的是在解决资本主义生态危机的意义上使用,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经济的增长,当然这种增长不能以生态为代价;二是,正如高兹谈到的那样,发展不仅是经济理性的,还应该是价值理性的。总的说来,生态关注的比较多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建立在人的解放基础上的人与社会的关系调整,而较少涉及纯粹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科学发展观所使用的“发展”,强调的是一种和谐,是建立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三个层面基础之上的。与生态相比,概念的内涵扩大了;作为一个分析系统而言,也更加全面和完善。

三、理论核心的比较

“生态考察了科学技术的资本主义使用所造成的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提出了自然是一个社会范畴的论断及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与自然关系协调的问题,它研究的方向符合人类的健康发展趋势和美好愿景,它的研究目的是力图从制度层面探索生态问题解决的根本途径,具有前瞻性和开创性,它作为资本主义的对立面在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中建立和发展,力图通过制度转变解决人与自然的对抗。”[4]由此可见,生态在谈及异化概念时,是以人为核心的,只有人才有异化;在谈及社会系统和自然系统时,将社会系统放在首位,因为只有以社会系统中的主体——人,作为分析的核心和逻辑的出发点,其他的分析才有意义,换句话说,此岸世界的真理探寻是具有现实意义的,而彼岸世界是遥不可及的;在趋势和目的方面,无论是通过制度还是其他手段,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最终都是为了人性的解放和全面发展。

相比之下,科学发展观始终明确地将“以人为本”作为理论核心。十七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5]15从以上论述中可以明显看出,二者之间的观点趋同是主要的。当然,生态强调的“以人为本”,是从纯理性的角度说的,在他们的逻辑中,不分析人,其他的分析就抓不住重点,是徒劳的,也是没有意义的,所以带有功利性质;另外,他们过多地强调人的解放与个性张扬,继承了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维度,所以,很多时候不过是空批判而少建设,在很多方面往往容易被细节所迷惑,坠入就事论事和抓小放大的泥潭。科学发展观强调的“以人为本”不仅源于对社会和自然规律的把握,还具有伦理层面的考虑。无论是依法治国还是以德治国,都是追求人之善,是人全面发展的应然。所以,生态与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在总体上是一致的,它们的差异只在于对人的伦理态度和侧重点上,而这在一定意义上讲是受意识形态的影响。

四、基本要求的比较

很明显,生态认为,仅仅局限于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分析是不够的。在高兹那里,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无产阶级的物质丰富程度明显提高,社会地位有所改善,然而,这种改善不过是资本主义缓和阶级矛盾的一种手段。并且,无论资本主义采用什么方式给予无产阶级多少施舍,实质上,并不见得会损害了资产阶级的利益,他们今日付出了一百万美元,是为了明日的一百亿美元。资本唯利是图的本性是不会泯灭的,相反,越是要提高资本主义的成本,资本主义就越是要加紧攫取,换取更多的财富。于是,自然成了牺牲品,这种牺牲到了一定程度,资本主义就会达到发展的极限,而出现衰退。所以,利润动机同生态环境相冲突是必然的,利润最大化驱使人们破坏生态环境,把降低成本看得比保护生态环境更加重要,这就是资本主义的“生产逻辑”。按照奥康纳的总结,是因为资本主义的发展以及一切社会的发展,都是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的结构及态势的“不平衡的和联合性的”发展过程。[6]奥康纳还指出,资本主义积累导致一定程度的生态危机,由生态危机可能会引发经济危机,同时生态危机所导致的环境运动有可能会加重经济危机的程度。总的来说,在生态者看来,资本主义的危机就是人、社会和自然失衡的危机,就是片面发展的结果,就是资本运行的现实性危机。根据反向调节的原则,可以明显地推出,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即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同样是会被生态所认同的。

十七大报告指出,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5]15-16应该说,在基本要求方面,如上述分析的那样,生态和科学发展观在基本观点上能够达成一致。然而前者强调的不过是“平衡”二字,即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系统的关系,就社会的复杂性而言,这种关系只是众多关系中的一种,所以分析的结果难免流于片面,或者不过是空洞的说教;后者则强调四位一体,即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同时,由于科学发展观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和谐”思想的部分,在中国社会中能够寻找到现实基础,并为现实世界的革命化起到促进作用。正如马克思所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所以,科学发展观的实际影响要远远大于生态的“乌托邦”,也更具有现实意义。

五、根本方法的比较

十七大报告指出,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善于从国际形势发展变化中把握发展机遇、应对风险挑战,营造良好国际环境。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5]16科学发展观充分体现了辩证法的思想,强调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要求用全面的、系统的、动态的和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生态学者全方位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批判:批判了以生产资料私有制、自然资源垄断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对自然界所进行的掠夺行为;批判了资本主义的异化劳动和异化消费;批判了资本主义等级森严的管理体制及其破碎的劳动分工;批判了资本主义的工业文明及其生活方式。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批判纳入到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批判视野之内,与资本主义制度紧密联系起来考察。”[7]由此可见,在方法论意义上,统筹兼顾是二者认可的。生态尽管没有明确提出统筹兼顾的思想,但是从其关注的对象,包括制度批判、等级批判、异化批判和工业文明批判等维度考察,它并没有刻意突出资本主义的某一个部分,而是更加突出几者之间的联系。再如,生态的代表人物克沃尔认为,要实现生态社会主义,在所有制方面,要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在经济制度方面,要计划与市场有机结合;在实现条件上,要像马克思所指出的那样,全人类一起实现。从这里,生态的统筹兼顾思想也可见一斑。

虽然同样在方法论意义上坚持了统筹兼顾,所关注的视域却截然不同。科学发展观以中国的现实国情为基础,站在整体的高度审视各个部分的协调与平衡,是一种治国的理论。生态主要是从学理上进行探讨,因为其所秉承的法兰克福学派的传统,所以,在思想上侧重于批判,而建设性的东西受到限制。同时,由于生态的相关理论并没有理论联系实际的机制,这样一来,无论其有多么丰富的思想,也不过是一种值得参考而不具有指导性的理论而已,当然也就不会像科学发展观一样,不断地在实践中发展。这个发展过程基于实践,服务于实践,又为实践所检验,从这个意义上讲,科学发展观的真理性价值也要大于生态。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生态作为一个具有世界影响的学派,其主流学者遍布在加拿大、美国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视野广阔,科研环境优越,尤其是他们对于资本主义的理解和批判、对生态危机的本质分析等非常到位。科学发展观作为一个开放性的体系,与生态有较多的契合,这决定了科学发展观理论在发展的过程中,可以吸收和借鉴生态的思想。在观点契合的方面,应该说生态在有的方面研究得更为细致,这与其血缘关系和研究传统等因素密不可分;在观点分离的方面,对于科学发展观而言,合理的可以借鉴,不合理的可以作为警示,两者之间并不是一种对立关系。

参考文献:

[1]曾文婷.“生态学”与[J].学术论坛,2005(10):34-37.

[2]阿格尔.西方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486.

[3]吴宁.高兹的生态学[J].研究,2006(8):99-104.

[4]唐宏.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从资本主义到生态社会主义——西方生态的启示[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学报,2007(5):76-81.

篇(8)

中国自古讲究“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在数千年华夏主流文化儒、道、佛三教思想中,道德仁义、知恩图报、善恶因果的感恩理念备受推崇。而现行资助政策多为无偿资助,这种单方给予和付出,滋生受助群体“等、靠、要”的依赖思想的同时,极大地淡化了他们的感恩意识。由于资助方为国家和政府而非特定的个人或群体,“不拿白不拿”的消极心态愈发强烈。对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逐渐形成和定型的大学生而言,道德感的偏差与缺失,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成长与成才。

(二)重投机轻诚信

“不劳而获”的无偿资助形式带来资助目标上的两极分化。一方面,一些家庭真正困难的学生因自卑感表现出过度自尊而放弃申请;另一方面,贫困认定过程中出现的基础信息可靠性较低,认定程序可操作性较差等客观原因让“投机分子”有机可乘。受利益驱使,一些并不贫困的学生也来争当贫困生,这既造成了社会资助资源的浪费和流失,也降低了资助工作的价值和实际效能。诚信意识的缺乏严重影响了资助工作的实效。

(三)重受助轻自助

“单向输血”的资助模式,将资助和育人相分离,无法达到“在经济上帮助学生,在思想上教育学生,在能力上锻炼学生”的效果。其结果往往是,受助学生无法体会“来之不易”,不思敦品励志、自强自立,更无法实现“受助—自助—助人”的良性发展。高校的资助工作实践证明,“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如何加强资助后管理,让受资助学生实现自助,是高校和资助工作者应该考虑的问题。上述“三重三轻”的受助观恰恰反映出现行资助工作中普遍存在的资助认识不全面、资助制度不健全、资助与育人相分离、社会参与度不高、手段和维度单一等问题,而这些恰恰是发展型资助体系构建的出发点。高校资困助学的最终目的是,要促进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将他们培养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真正体现“帮困扶志、助学立人”的价值旨归。而发展型资助由保障型向发展型转变,在资助育人中践行科学发展观,体现“以人为本”“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适应了高校资助工作发展的趋势。

二、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体系构建发展型资助体系构建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学生发展需求为导向,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以过程支持、项目制为运作方式,紧紧围绕高校人才培养工作大局,按照分级设置的总体思路,统筹规划,系统构建,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全面发展。

(一)理论基础

1.积极心理学积极心理学

主张研究人类积极的品质,充分挖掘人固有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使人类走向幸福。这一理论更加丰富了资助工作的视角,它要求资助工作应跳出单纯的经济资助而解决现实社会中贫困大学生普遍面临的“多维度贫困”问题。将资助与育人相结合,构建经济、心理、励志、学业、就业、成长多维度的发展型资助育人模式。

2.过程思想过程思想认为

教育活动中过程不仅仅是一种活动阶段、活动环节,而且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围绕一定的活动主题,在特定的情境中,通过互动式交往进行的建构性实践活动,是教育要素之间交互作用的变化和发展过程。按照这一理论视角,资助工作不应只以让资助客体受到公平奖励和资助为目的,而应实现主客体之间的良性互动,以便让资助客体完成主体教育目标的内化。这为资助工作提出了发展性、情境性、系统性的要求。

(二)构建原则与主要内容

1.差异化、个性化的以人为本原则

发展型资助育人是资助工作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其核心原则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要一切以人为中心,一切为了人。在实施过程中,应将团体教育和个体关怀相结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其心理发展需求,体现差异化的同时突出个性化。有针对性地构建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资助体系。在资助过程中突出“过程管理”理念。让受助学生参与资助工作的全过程,发挥其主体性,让资助的资金产生必要的效益,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一方面,根据学生实际需求尝试“点单式”“双向选择式”的勤工助学和公益劳动岗位选择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双向互动、反馈机制,考核督促的同时及时了解学生个体需求并给予针对性的建议和帮助。一方面,根据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特点,有针对性地实施贫困生成长成才项目,全面提升贫困生综合素质与“脱贫”能力;另一方面,积极探索贫困生互助机制,如建立贫困生网上交流群、微信平台等实现助学、兼职政策和信息共享的同时,增强贫困生之间的互帮互助,通过学生个人校外兼职资源共享,实现毕业生离校前兼职岗位“接力”。

2.资助与育人相结合的多元资助原则

发展型资助的重点在于将“育人是资助工作的灵魂”落到实处并取得实效。坚持育人为本的同时将资助与育人相结合,努力做到“育助并重”,根据贫困生所面临的多重问题及其自身发展需要实施多元化资助,注重资助工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三观”教育、感恩教育、励志教育、诚信教育、爱国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在资助理念上突出“知识管理”思想。首先,使资助工作者树立广义资助、多元资助思想理念,将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等相关知识和学业指导、职业指导等相关理论应用到资助育人日常工作和实践中,拓深资助内涵,增强育人实效。其次,结合贫困生的基本需求,开展贫困生思想教育、人格教育主题活动,举办贫困生技能培训班,建立贫困生心理辅导中心和创业孵化基地,以促进资助模式由给予型向励志型、强能型转变。最后,将群体动力学理论、社会学习理论运用到贫困生帮扶和互助中,通过团体辅导、青春励志报告会等方式实现自助和助人。

3.权利义务对等的双向付出原则

发展型资助的重要原则在于改变“等、靠、要”的受助现状,通过双向付出的有偿资助,让学生明白权利与义务是对等的,获得资助的同时通过实际付出来感恩祖国、回报社会,并在受助的同时学会自助和助人,以实现资助育人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在资助方式上运用“目标管理”和“项目管理”。目标管理要求高校根据家庭经济状况和受助额度确定最低公益劳动时限和劳动目标要求,实现权利义务相统一的同时增强受助学生的感恩、诚信和自助意识。项目管理则主要通过建立品牌化、专业化、特色化的勤工助学、公益劳动、社会实践服务团队提升贫困生自助能力的同时,改变以往思想偏差,将感恩回报社会内化为自身需求,外化为实际行动,使之成为一种习惯。

篇(9)

然而我国面临发展的安全制约因素高于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因素交织,有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的西化与分化的政治战略,还有“”势力不断制造摩擦,国家安全问题的多变性、复杂性、综合性不断地增强。军队肩负着国家的安全与统一和发展利益的任务,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对国防与部队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经费供给不足与现代化国防与军队的建设需求存在长期的矛盾,如何科学统筹安排建设国防经济是对建设国防经济的新时代要求。

2、当今世界处于大变动变革的非常时期

各种势力力量在不断地重新分化与组合。世界格局朝着多极化发展,而综合实力往往决定着国家的作用和地位,综合国力的竞争将成为未来国际间的主要竞争。综合国力是由经济力和国防力构成,经济力是基础,而国防力也是不可短缺的必要组成部分。一个具有比较强的综合国力的国家不可缺少的两翼是“富国”与“强兵”。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每个国人的梦想。但是随着我国新军事改革进入新阶段时,我军建设即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又凸现出各种问题和矛盾。这些问题和矛盾严重影响与制约着军队科学建设的发展。如何科学发展观统筹安排建设国防经济是对建设国防经济的新时代要求。

二、以科学发展观统筹国防经济建设是新世纪新阶段的国防经济建设需要

国防经济建设上要体现出“以人为本”,即要结合新军事改革和军事斗争实际准备,且勇于改革思想观念,又要牢固树立“人才第一”的新观念。人才竞争是当今世界以尖端武器为主要特征的新军事改革且强调人才重要性的竞争。

国防经济建设上要体现出“全面发展”,即要统筹安排国防经济建设的全方位的发展。国防经济建设是个复杂庞大的制度体制,科研、分配、流通、生产等各个层面构成的一个复杂的系统结构。假如仅仅着眼单一方面的发展,而忽视其他的发展,必然会阻碍整个系统的发展。

国防经济建设上体现出“协调发展”,即要正确认识与处理好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之间的关系,又要寻求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同步协调发展。国防建设的依托是经济建设,如果经济建设始终搞不上去,那么国防建设根本就无从谈起。综合国力的象征是国防实力,如果国防建设始终搞不上去,那么经济建设就连最基本的安全保障的得不到。国防经济建设上要体现出“协调发展”,就是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寻求两者的协调、同步发展。指出,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一个带全局性的重大问题。经济建设是国防建设的基本依托,经济建设搞不上去,国防建设就无从谈起。国防实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防建设搞不上去,经济建设的安全环境就难以保障。因此要一手抓国防建设,一手抓经济建设,坚持两者的协调发展。以科学发展观统筹国防经济建设的思想要求将国防经济建设纳入国家经济建设的总体规划中,使两者步调一致,形成二者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机制。

国防经济建设上要体现出“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保持和增强发展的后劲,坚持走国防经济建设与环境资源相协调的发展之路。因此,以科学发展观统筹国防经济建设的思想要求在国防经济建设中注意资源与环境的制约,不竭泽而渔牺牲子孙的环境来搞今天的建设。另外要抓好军事训练、军事人才培养、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的预研等工作,保证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三、以科学发展观统筹国防经济建设要把握几个重要问题

1、以“对立统一”为国防经济建设选择

发展战略和制定政策措施的出发点传统逻辑把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看作是完全对立的,以其矛盾的对立面来作为选择发展战略、制定政策和实施措施的基本出发点,导致了国防和经济建设之间的不协调发展。以科学发展观统筹国防经济建设告诉我们,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二者是相互渗透、相互推动的,具有长期的、动态的“统一性”。因此,我们必须更新观念改变思路,以“对立统一”的科学视角去认识国防经济建设道路,创新发展模式。

2、以“全面发展”科学统筹国防投入的适度规模与结构

篇(10)

二、规范大学生日常行为

针对当前大学生日常生活出现的不规范现象,我们可以利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当前大学生形成一个良好的作息习惯,养成学习和生活的良好习惯,坚持早睡早起,坚持一日三餐,坚持劳逸结合,使得大学生能够把大部分的精力用在学习等有意义的事情上,不要过度熬夜疲劳,我们正常的学习生活都应该在白天利用好,不能黑白颠倒,有许多学生迷恋于网络游戏,白天本来是在学校课堂中应该认真听讲的时间,有的学生却没有把时间利用好,晚上熬夜玩游戏,白天困的只能睡觉,必须加强对自身的管理,这也是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的基本要求,大学生以人为本就是要加强对于自身的习惯管理和控制;如果自己不能管理好自己,就不能总是指望着别人来管理或是照顾了。自己可以和自己不同的时间段进行对比,不用看别人的进步和退步,通过和自身的对比,就知道自己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自己看自己能更好的了解自身的问题,就好比时常照镜子一样,发现问题并且能够及时解决自身的不足。此外,科学发展观中的协调精神还指导当前大学生处理好其和周围同学或者是老师的关系,努力营造一个和谐美满的生活学习氛围,要知道,我们生活在一个社会的大集体中,我们不能把自己孤立起来,我们在学校要有同学,在社会要有朋友,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也就是这个道理,很多时候,我们来完成一个任务,都不是自己的能力就能够做好的,任何时候都强调了一个团队精神,也就是要处理好人际关系,这个很重要,有一个好的性格,好的人品,好的生活习惯,才会有好多朋友喜欢和你接触。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在学校中能处理好人际关系,到社会中才能更加游刃有余的处理好同事和领导的关系。

三、加强大学生对于未来的规划和思考

针对当前大学生普遍的对于未来较为迷茫,缺乏科学合理的人生规划的现象,我们可以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大学生对于自身的未来发展进行合理的规划,尤其是面对着当前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当前大学生更应该合理的规划好自身的未来发展道路,树立科学发展观,通过合理的分析当前社会发展形势和社会需要,然后再结合自身的理想和实际能力状况制定自身未来的发展前途,当然前提就是大学生要学会合理的分析自身的优势和劣势,积极弥补自身不足的地方,使自身获得全面的发展,然后再结合自身的职业理想选择自己想要从事的岗位或者工作,只有如此规划出来的未来职业道路才是科学合理的。当然大学生必须要意识到就业的严峻性,面对社会激烈的竞争形势,在校大学生必须要做好全面的准备,在学习中提高自身的知识层面,在实践中丰富自己的工作能力。能争取在校内入党,并且担任干部,来锻炼自身的能力。不要轻视这样的锻炼机会,凡是在校表现突出的学生干部,毕业后到社会一样也是很出色的,能够很好的表达自身的观点,组织领导团队业绩都很出色,很受领导的赏识。说明在学校的锻炼是必不可少的。人都是在成长中学会思考,不断长大,不要害怕失败,而是应该坚定目标,合理规划,不断思想学习,人生的道理上就会越走越平坦。

上一篇: 大学新学期学习计划 下一篇: 混凝土裂缝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