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14 22:19:23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大学生精准扶贫工作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2] 张远航.论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精准资助”[J].思想理论教育,2016(1):108.
一、精准“防贫、助贫、脱贫”,医保能担当
2010年7月8日,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出的《关于做好2010年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作的通知》规定将在校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也纳入城镇居民医疗保障体系[3]。其参保的范围包括所有在籍学生,参保手续简单,无“门槛”,财政补贴力度在所有保险中最大;既能够保障大病、重病和意外事故患者住院治疗,又可以适当报销平时门诊;对于就诊地也不再限定校办医院,可在学校所在市区的所有定点医疗机构范围内选择住院治疗及规定病种门诊医疗;甚至,寒暑假还可以在家庭所在地符合规定的医院治疗[4]。大学生是社会构成中的特殊群体,是每个家庭的殷切期望,他们绝大多数没有自己的收入来源,家庭情况各不相同,有来自城镇的,也有来自农村的。虽然大学生处于青壮年时期,身体素质普遍较好,但也有因为缺乏体育锻炼、饮食不健康、熬夜等问题带来了较大的身体健康问题[4],疾病或意外事故也时有发生,尤其是重大疾病或重大意外事故的发生使得学生家庭无论从经济上还是心理上都难以承受。尤其是本来就较为贫困的家庭,在遇到这类问题更是雪上加霜。据央视报道,截至2014年底,全国仍有7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其中因病致贫占到近3000万,比例占42%,远远超过其他因素[1]。作为“精准扶贫”的前沿阵地,若在高校的大学生身患一场大病,这对于家庭而言不啻为一场灾难。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情况则让精准扶贫这一政策破了底,而兜住此底的任务则是大学生医保工作的担当。
二、精准“防贫、助贫、脱贫”,医保也要勇担当
自2010年大学生医保实施后近年来,大学生对这一好政策似乎并不领情,医保的参保率并不高,很多高校的参保率仅为百分之七十,没有实现全覆盖的预期目标。目前各高校对于学生上交医保没有强制性要求都是学生自愿上交。而各高校对于医保的宣传以及对学生的政策普及程度并不高。大学生们对于报销范围、报销比例、报销流程等关系自身利益的投保基础性问题存在较为严重的一知半解、模糊不清的现象。龚凡的2016年的问卷调查显示,对报销范围、报销比例、报销流程不清楚的同学分别占调查总体的20%、25%、23%[5]。精准“防贫、助贫、脱贫”,医保这个好政策能担当,也要勇担当。这个好政策,由于缺乏政策普及宣传和正面引导,而使得广大的大学生的切身利益没有了保障。因此,高校中的医保工作需要提高重视,切莫当成学生工作中的细枝末节。精准“防贫、助贫、脱贫”,医保要勇担当
三、精准“防贫、助贫、脱贫”,医保更要善担当
1.多方面加强“医保”的正面宣传。h潜在参保学生身处校园中,应该来说,学校对大学生医保的宣传与健康问题、风险防范意识的倡导是最为直接有力的。组织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着重涉及大学生自身利益的问题进行宣传,最大限度地调动大学生对城镇居民医保的参与热情。充分利用现代化的宣传渠道,在学校、学院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和校园论坛中专设大学生医保板块,对医保政策动态、安全防护知识进行更新报道。通过讲座、主题班会、知识竞赛、主题演讲等形式将较为枯燥的保险政策及理赔程序进行趣味性的广泛宣传,让每一位大学生能够更加乐于易于熟悉这些政策手续,同时将学校发生的一些重点学生的保险的受益案例等进行分析介绍,让学生更能感同身受地了解保险知识,提高学生的风险意识以及保险的重要性,把保险的宣传教育落地落实,作为一项日常工作来抓。2.设立专项服务机构,提高服务质量。高校应设立专项服务机构处理大学生医保各项工作的服务机构,安排专人负责,长期性地作为一项日常工作去抓去管,而不是遇到问题临时性的处理。切实发挥宣传医保、解答投保、理赔疑惑等作用。为学生办理参保手续和理赔服务,做到随到随办。3.长期服务,主动关心。对于遇到意外事故或者生病住院的大学生,高校负责保险工作的工作人员以及学院的辅导员等应第一时间了解学生的详细情况,提醒学生后续报账需要的材料,帮助办理医保等有关材料,对他们遇到的困难及疑问能够积极的解答和帮助,使的医保政策发挥其最大功能,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医保政策带来的好处,从而转变对保险理赔难得固有观念,学生自然会做到口口相传,影响到其他的同学,进一步达到医保政策的正面宣传。将大学生纳入城镇居民医疗保障体系,是一项健全我国医疗保障体系、实现社会和谐的惠民政策。努力提高大学生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的参保率,把这项政策真正落实到实处是十分必要的。而高校医保工作在精准“防贫、助贫、脱贫”的大背景下,既要能担当,又要勇担当,还要善担当。
作者:刘毅娟 姜兴健 单位:陕西科技大学
参考文献:
[1]徐玮.精准扶贫,医保如何担当[J].中国社会保障,2016,(02):83.
[2]舒洪明.当前大学生医保参保率不高的原因及对策[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4,(05):111-114.
今年以来,横山县进一步强化精准扶贫工作,迅速行动,全面动员,狠抓落实,确保扶贫工作有序推进。
层层动员,夯实责任。精准扶贫工作启动后,横山县及时召开全县精准扶贫动员大会、脱贫攻坚工作会议、县委常委扩大会及先后19次政府专题会议,出台了《横山县“三年稳定精准脱贫、五年全面建成小康”战略意见》《横山县开展县镇两级领导干部结对帮扶活动意见》《横山县精准扶贫工作考核办法》《横山县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方案》《横山县精准扶贫责任追究办法》《横山县打赢脱贫攻坚方案》的等10个文件,将脱贫任务细化到各乡镇、各包扶部门、各工作队,进一步明确了扶贫目标,夯实了扶贫责任。
健全组织,配强力量。为了进一步夯实脱贫责任,细化推进项目和措施,在全县脱贫攻坚领导小组的基础上,横山县进一步成立了政策宣传咨询组、建档立卡识别组、项目协调推进组、信息宣传报道组4个专项工作组,分别由1名县级领导牵头,发改、扶贫、民政等部门分工负责。派出包扶单位90个,驻村工作队78个,工作队长78名,工作队队员190名,“第一书记”110名全部进驻贫困村。抽调科级以上领导干部1064名,按照“3+2+1”模式结对帮扶贫困户,要求不脱贫,不脱钩,做到不漏一村一户,实现了贫困村、贫困户帮扶全覆盖。
精准识别,建档立卡。横山县严格按照“两线合一”和省上“九条红线”要求,通过本人申请、入户调查、村三委评审、村级公示、乡镇审核公示五层把关,对在册贫困人口逐一甄别、逐户核查,算清收入账。特别是在省督查组反馈意见后,针对建档立卡工作中识别对象不准、数据不实等问题,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亲自带队深入乡镇、农村督查,县政府分管领导逐镇具体督办,各乡镇、各驻村干部、各工作队全员行动,对贫困对象再精准、再识别,挤出水分,查漏补缺,最终识别出贫困户6106户,贫困人口15458人,并逐村逐户建立了贫困户信息档案,实行“一户一册,一村一档”,为全面脱贫攻坚奠定了基础。
一、十堰市高校精准扶贫志愿服务开展现状调研
十堰较其他地市州有丰富的高校资源,省属2本院校两所、省属3本独立院校四所、省属高职院校一所,7所高校近10余万师生,十堰高校志愿服务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力量可以积极的参与并助力十堰市精准扶贫发展战略。以2016年高校暑期社会实践为例,十堰市4所高校共组建10余支精准扶贫专项志愿服务队,涉及精准扶贫内容的志愿队达40余支,他们走进村镇,走进百姓家,调研、访谈、开展结合专业特色的力所能及的慰问活动,将收集到的数据科学分析,通过调研报告、撰写论文、实时新媒体跟踪报道等多样形式向相关部门提供数据,向外界传递消息,同时通过走访慰问,支教支医支农。湖北医药学院彩虹灾害医学救援志愿服务队育蕊小分队连续3年开展关心帮助留守儿童志愿服务活动,今年也结合精准扶贫,到贫困地区开展活动,向官山镇土台村捐赠图书100余册,与该村留守儿童同吃同住,支教并普及常见病预防和相关急救知识。同时对十堰市四所高校为研究参考对象,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形式,了解十堰市四所高校志愿服务特色品牌和优势志愿服务项目,调研数据显示十堰市高校师生志愿者对精准扶贫志愿服务的兴趣度和热情很高,与此同时十堰市各高校也依托学校专业特色优势对精准扶贫志愿服务持肯定态度并大力支持。但通过调研也发现了,十堰市高校志愿服务活动中存在的普遍困难和短板,最显著的短板是各校资源尚未整合,存在队伍很多,优势队伍很少,规模不大,常态化不够,对辐射地区的实际帮扶作用有待提供。此外,各自为阵,没有牵头,导致志愿服务项目重复率高,没有将各高校的专业化功能发挥出来。通过此次调研建议团市委应该将十堰市高校志愿服务资源进行整合,发挥各自特点,成规模,成常态,成品牌的助力十堰精准扶贫。
二、高校志愿服务常态化助力十堰精准扶贫工作的具体举措
(一)资源整合,建立精准扶贫“大数据”平台,完善高校志愿者信息管理机制。畅通志愿者精准扶贫服务渠道,由团市委有效整合志愿者资源,提高高校志愿者服务管理水平,建立完善的志愿者注册、申报、分类、审批制度,统计服务时长,反馈志愿者服务质量,有针对性地精准扶贫志愿的招募信息。利用大数据分析志愿者服务信息,有针对性地合理分配志愿者资源或发起符合高校志愿者专业特点的精准扶贫志愿活动,广泛吸纳社会公益组织和校友资源定期组织参与精准扶贫志愿服务,进一步丰富管理手段与宣传载体,营造充满活力、卓有成效的精准扶贫志愿者服务文化。
(二)知创合一,打造专业化精准扶贫品牌活动,建立高校志愿者项目管理机制。高校志愿者管理与活拥淖ㄒ祷是高校志愿者服务常态化的重要保障。高校应创建专业化的精准扶贫志愿服务活动项目和科研项目,将精准扶贫志愿服务项目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广泛发动专业教师的力量,做好需求评估和调研、战略规划等前期的准备工作,对志愿者岗位进行岗位描述、广告宣传,制定招募战略、提取志愿者数据库信息。
(三)开设微课堂培训平台,加强高校精准扶贫志愿服务培训机制。自主化的碎片化课程培训方式,逐渐受到学生的欢迎,依托微信平台,开设微课堂,学生可以运用零散时间阅读、观看、传播精准扶贫志愿培训的内容。首先,志愿者招募与培训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实现线上互动交流。其次,在培训方面,应以提升服务质量为终极目标推进志愿者服务常态化发展,与精准扶贫服务对象充分沟通,掌握服务需求,制订志愿服务培训计划,包括志愿者价值观、礼仪、应急事件处理、医学知识、法务知识、精准扶贫知识等内容。
(四)校企合作管理模式,拓展社会化、多渠道的精准扶贫志愿服务众筹和共建机制。高校精准扶贫志愿服务工作仅依靠学校的力量是有限的,还应充分利用全社会的力量为大学生精准扶贫志愿服务创造更广阔的舞台。通过签订合作协议或挂牌授旗的形式与精准扶贫地区的城乡社区、福利院、敬老院、少管所、农民工子弟学校、纪念馆以及博物馆等公共服务机构共建大学生精准扶贫志愿者服务基地。
参考文献:
(三)不能正确认识人才流失现象“村里的年轻人大多都出去打工了,只有我们这群老家伙还在种地”,这是高尧村面临的实际情况。同样的,大学毕业之后能够留在甘肃的外地学生很少,甚至一些甘肃学生毕业之后也会去离甘肃较近的西安发展。留不住人是甘肃面临的非常重要的实际问题,近几年兰州大学多位知名教授被东部地区挖走就引起了重大的社会影响,“孔雀东南飞”现象的背后展示出来的是甘肃经济水平的落后,人材不愿留在甘肃。甘肃本地人材的流失确实是在经济发展中所必须面临的问题,各地政府当然希望用本地的扶贫资金培养的学生将来能够回到家乡、回报家乡。但是也必须清楚学生们在甘肃之外工作同样也是回报社会的表现,他们拥有了更好地就业机会,也意味着能够更好更快的帮助家里脱贫致富。三、完善教育扶贫审计的新思路(一)针对教育特点,实行定期审计教育扶贫不等同于其它扶贫项目,见效慢,不易察,所以审计也必须作出与之对应的变化。专科学校一般要学3年,本科院校要学4 年,那么审计周期就应围绕学生的学习期限,对学生整个学习期间进行全方位评价。在每一学期、每一学年结束时,审计人员要及时联系高校,了解接受教育扶贫学生们的在校情况。审计人员绝不能心血来潮,上面有任务了就查,上面没有任务就对学生不管不问。对待教育扶贫要根据高校学习的特点,制定定期审查制度,最好在学期末或者学年结束时,进行统一的排查。了解学生在校的花销情况、学习情况等,对于使用奢侈品、品行不端或其他不符合教育扶贫标准的学生坚决予以停止补助,并且追究相关资格审查人员的责任。(二)深入高校,调查学生在校表现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审计人员应主动与甘肃各高校联系,调查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教育扶贫不但看量,更要重质。要把贫困地区的孩子培养成紧缺型专业人材,就必须实时了解学生们的在校表现。对于某些学生长期逃课、挂科的,必须停止援助,并且给予必要的处罚措施。在省外高校上学的学生,由于地域管辖等原因,无法像省内上学的学生一样给予更多的关心,但是也要积极的与省外学校沟通,拿到学生每学期的成绩单,据此作为学生在教育扶贫期间的表现。学生有想继续考研考博深造的,扶贫人员要及时的了解学生们的动态,给予必要的帮助,不能让这部分优秀的学生因为家庭经济原因失去了继续深造的机会。审计人员也要统计好这部分继续深造的学生的数量,在最后扶贫的综合评价中赋予更高的分数权重。(三)进行跟踪审计,制定评价体系教育扶贫不能做表面文章,即不能只看学生们的入学率,更要重视学生们的工作情况。学生能从高校顺利毕业,拿到毕业证与学位证才是教育扶贫的第一步。学生毕业之后不愿回到甘肃发展也应予以理解,只要学生们能够把自己所学知识用于工作当中就是对教育扶贫成果的最大肯定。学生毕业工作并不意味着教育扶贫工作的结束,审计人员要对学生进行后续考察,了解学生回馈社会的情况。审计部门还要针对教育扶贫的特点,制定一套扶贫效果评价体系。评价体系一是反映地方政府对教育扶贫的投入程度,二是要反映接受教育扶贫的学生在毕业后的工作情况。评价体系要从短期、长期两个方面制定,短期评价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指标:地方政府投入的资金、所占精准扶贫资金的比例、受教育扶贫的学生人数、专科本科的比例等指标;长期评价可以包含以下几个指标:学生专升本率和考研率、所工作单位的统计、创新创业的人数等指标。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B 收稿日期:2016-02-23
一、正确认识对高校学生进行资助的重要性
总理在“调结构”“稳增长”等一系列关乎国计民生的领域上多次强调“定向施策,精准发力”的施政理念。2014年上半年,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中央农办、民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统计局、、中国残联等部委联合研究制定了《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了精准识别、 精准帮扶、精准管理、精准考核的目标任务,为落实国家帮扶政策指明了方向。
对各高校贫困学生进行资助是国家整体资助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对高校贫困学生进行资助也是推进建设小康社会征程的主要途径之一,所以在完成国家基本的资助政策的同时,还应该在某些方面进行一些创新,提出一些有别于其他救助的新举措。我国的目标是到2020年实现脱贫,时间即将到来。而高校资助的对象与普通的社会救济对象有所不同:高校资助的学生,主要是由于家庭的贫困而需要救助,但是更准确地说是家长的贫困而导致学生需要国家的救助。在校大学生是被资助的主体,是国家未来的接班人,是国家未来的栋梁,是国家未来的希望,因此,各高校对学生的资助工作不应该仅仅停留在资金的救助上,还应该培养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养成勤奋、勤俭、自信、自立、自强的美好品质,最终成长为一个有担当、有胆识的综合型人才。
二、为心理扶贫工作创设条件
1.各高校领导要认识到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只有高校领导能够从思想上深刻意识到对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才能使得这项工作正规化和有序化,为保证工作的顺利开展打好基础。
2.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育体系
当前任何年龄阶段的学生都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些心理上的问题,因此开设心理健康专项课程是很有必要的,能够全面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3.根据贫困生的具体情况提供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
在对贫困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也要建立相应的心理健康咨询档案,及时发现学生出现的问题,及时归档,防患于未然。对贫困生遇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做好预防措施以及救助工作,使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系统化、全面化、规范化、专门化。
三、提高辅导员的思想政治素养
虽然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都受过良好的教育,但是并不是科班出身,对心理健康教育这一方面也只是懂些皮毛。他们都来自不同的专业,学习不同的科目,而且心理扶贫也只是众多工作中的一项任务,前期的准备工作、知识储备以及技能培养并不能保证教师能够马上胜任这份工作。因此,素质培训就是思想政治辅导员开展工作的一个必要准备,而且贯穿整个工作的始终。
从客观角度上来说,心理扶贫不仅是一项日常管理工作,而且也是一项不断学习、探究的工作,因此,高校辅导员要以高度的责任感、满腔的热情和政治觉悟,促使心理扶贫工作顺利开展,同时也要保证工作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提高辅导员的思想政治素养,并开展相关的科研探究,将会是心理扶贫工作的一个重点。
四、结语
总之,贫困生心理问题已成为当前社会所不得不关注的重点问题,解决好这些问题是高校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贫困生的心理问题得到解决,会进一步促进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此外,完善心理扶贫机制,创造良好的思想政治工作条件,提高思想政治素养和能力, 会使得思想政治辅导员的工作开展得更加顺利。
0.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一直在致力于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农村地的贫困问题,取得了很大的成效,目前进行的精准扶贫,是一项惠民工程,目的是能够让农村地区改变贫困面貌,促进经济发展,实现小康社会。在这个过程中存在很多缺陷,需要政府部门的积极解决,排除干扰精准扶贫工作的因素,促进农村地区发展。
1.农村精准扶贫存在的问题
1.1文化程度低,接受积极性不高
一个地区的文化程度决定着这个地区的经济状况,由于农村村民的文化程度不高,所以经济发展水平落后,贫困由此而生。农村人口数量庞大,诸多访问对象的文化程度只停留在小学低年级水平。六十岁以上的村民接受教育的人极少,四十多岁的中年人中大多女性没有接受教育。这一结果有极高的可靠性和说服力。文化水平过低使得村民对大多事物的理解存在偏差,不愿接受新鲜的东西。随着科技的不断创新和技术的不断进步,现代化的产品流向市场,冲击着村民的眼球,却又不敢轻易接受。发展教育,提高村民认知水平和文化程度对解决贫困问题尤为重要。这对于国家政策的理解上也就产生了困难,一般不太关注国家的政策导向,所以出现了对进准扶贫参与度不高的现象。
1.2 人们思想保守,很难取得突破
受传统文化影响,很多贫困地区仍然存在非常严重的小农意识,思想保守,观念落后。在传统习惯的影响下,很多地方的农民仍然坚持一门一户独善其身的生产、生活格局,人与人的结合仍主要以情感为纽带,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的合作相对较少,竞争成分不高,贫困地区通婚圈狭小,人们利用血缘和亲缘关系建立的社会网络延伸半径小,人们的活动范围受到限制。此外,这种圈子阻隔了贫困地区与外界社会的有效结合,弱化甚至化解了外界社会先进的文化浪潮对贫困农村冲击的势头,因而更加强了贫困地区社会贫困性和贫困落后的现实状态。传统的思想观念使得农民自给自足、知足常乐,没有创新和大胆尝试的意识。改变传统的思想才会让脱贫成为可能。所以,即使由政府扶贫帮助,他们也不应定能够与接受,自己l展,依然造成现在贫困的局面。
1.3 政府的扶贫并没有真正的落实到基层
农村精准扶贫上,很大程度不能有成效的原因就是由于基层政府官员的,政府的的政策不能够真正的落实到基层,落实到农村,资金在逐级递减,阻碍了精准扶贫工作。加过在今年来,严厉打击现象,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是总有一些人的思想觉悟不能提高,依然铤而走险,希望在这方面可以“捞一笔”,同时,心存侥幸此外,还有出现的问题就是由于官员和亲戚之间的裙带关系或者与别人之间存在利益关系,所以在扶贫问题上存在“不精准”的问题,为了自己的利益,没有将国家的政策和资金用到实处,没有彻底解决农村贫困的现状问题,而是中饱私囊。对于这些现象,必须严加查处,坚持精准扶贫工作的落实[1]。
1.4 资金的来源单一
我国政府实行的农村精准扶贫是一项很大的工程,是需要巨大的资金作为基础和保证的,没有充足的资金,精准扶贫也就无从谈起。现阶段,我们国家精准扶贫的主要资金来源是国家财政提供和地方财务支持两部分。有数据显示,在2105年中央扶贫资金就有460亿。但是我们国家得现状是人口基数过大,尤其是农村人口占很大的比例,资金由上而下分配,到最后的环节,已经很微弱了,所以起不到什么作用,所以仅仅只靠国家财政进行精准扶贫工作是有很大困难的,在一些偏远山区,地方政府对国家政策的实行没有重视,所以几乎没有得到效果。资金的短缺和资金在分配传递过程中这些问题,造成了扶贫的困难[2]。
2.对于农村精准扶贫问题的有效解决策略
2.1 加强教育建设,改变思想观念积极响应政府号召
虽然政府在不断的出台相关的政策,一直致力于农村经济建设的发展,想摆脱农村贫困的面貌,从而更好地促进我们国家的建设,这不仅仅是政府的责任,还需要广大的农村贫困地区的支持和积极的响应,才能使工作更好地落实。目前,农村之所以扶不起来,没有办法摆脱贫困的面貌很大程度上都是因为农村人的思想和眼界短浅,他们没有太他的运气,主要的是文化程度太低,所以不敢走出去,没有一种改变的精神,导致贫困的继续。所以政府首先要做的工作就是加强农村的思想政治教育建设,对农村的教育首先要得到支持,这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大力投入教育支持。同时,基层政府对国家态度和政策也要做到积极的宣传工作,让农民了解到国家的发展,积极配合国家工作,提高自身觉悟,发展农村经济,摆脱贫困的局面[3]。
2.2 加强监督力度,让扶贫落到实处
国家精准扶贫执行这几年以来,搜到的成效很微弱,在整个工作中存在大大小小各种各样的问题,所以我们在开展工作的时候,需要将这些问题意义找到,分析清楚,对症下药,有针对性的解决,同时需要政府部门的创新能力,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能够帮扶到本地区,适应这个地区发展的扶贫政策,确保精准扶贫的力度。第一,对于资金的使用,国家需要各级监察部门积极展开工作,针对扶贫过程中的一些贪污现象进行严格的审查,确保国家精准扶贫资金的使用,不浪费,能够落实到农村的发展。第二,大力发展农村产业,这是政府需要执行的另外一个重要方面,光靠国家资金的建设是远远不够的,毕竟这是一项很大时间很长的工作,最好的办法就是自己想办法富起来,所以政府积极展开产业的发展,促进脱贫工作[4]。
2.3 社会力量的投入,扩大扶贫范围
政府为了支持和促进农村行政工作,支持和自主大学生村官,希望在毕业以后能在农村进行发展,支持国家建设,但是实际的情况是,这些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工作中并没有多大成效,工作无所作为,在很多方面,缺乏创新能力和执行能力,工作效率极低。所以上级需要重视这一现象,积极检查工作,积极建设基层政府管理,做好农村地区的工作,为精准扶贫打下基础,做一道坚实的保证。同时,需要号召社会力量参与到国家精准扶贫,不仅是资金的支持,还有力量的支持,相信,会促进农村地区的脱贫工作。
3.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需对扶贫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排除,找到原因和本质,最后针对性的提出解决方案,达到精准扶贫的精准,帮扶农村地区摆脱贫困,促进我们国家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国治,朱晓芸.农村精准扶贫的问题与对策[J].黑河学刊,2016(1):135-137.
与招生办、扶贫移民、民政、残联等部门沟通协调,通过各部门提供的数据进行比对,充分掌握应届高中毕业生中升入大学的贫困家庭学生基本情况,为精准宣传、精准资助提供数据支撑。
二、通过多种形式开展资助政策宣传
1.深入辖区内高中学校举办资助政策宣传讲座。每年高考之前,我市学生资助中心都会派出宣传工作组,前往辖区内高中学校组织高三学生举办资助政策宣传讲座。对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大学新生入学资助、临时困难补助等资助政策的资助对象、资助范围、资助标准、申请操作流程等进行全面详细宣讲。
课 题:本文系湖南省社科基金《湖南武陵山区农村人才扶贫与职教研究》(项目批准号:14YBX064)阶段性成果。
一、背景
2011年,国务院批准实施了《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12年)》(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明确的71个县(区、市)范围中,湖南省被纳入规划就有37个县(区、市),是典型的老、少、边、贫地区,是土家族、苗族、侗族等世居少数民族聚居区,其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少数民族总人口的90%。同年11月,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试点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首市启动,省委、省政府近日出台《湖南省农村扶贫开发实施纲要(2011-2020年)》(简称《纲要》),《纲要》提出了我省农村扶贫开发的总体目标:到2020年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在新的起点上,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作为湘西州内唯一一所高职院校,并于2004年被国务院扶贫办确定为全国劳动力转移培训十大示范基地之一。笔者学校利用其拥有的“国家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湘西州新农村建设人才队伍培训基地”教育平台,结合省委组织部、省教育厅、省财政厅《关于在全省实施农村党员干部"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意见》(湘组发[2007]12号)文件、州劳动局的"阳光工程"精神、州移民局“移民培训计划”和州民政局“退伍军人培训计划”等渠道,为我州培养一批“留得住、用得上”能够适应武陵山区经济发展需求的技术骨干和管理人才,助推湘西精准扶贫。
二、职业培训
学院培训工作在国务院、省、州扶贫办及各级有关部门的关怀和大力支持下,紧紧围绕湘西州扶贫攻坚战略,把各项职业技能培训作为服务地方经济,改善贫困落后面貌,实现精准扶贫的有效途径,始终坚持“两条腿”走路的方针。一方面,狠抓全日制学历教育;另一方面,广泛开展系列职业技能培训,形成了多形式、多规格、多层次的办学格局。先后开展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库区移民转行培训、城镇下岗工人转岗培训、农村大学生创业培训、农村实用技术推广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创业培训、农村基层骨干素质提高培训、农村孤儿与残疾人员关怀培训、退役士兵转业培训、“一村一名农民大学生”学历教育培训等,共培训各类学员30000多人次。特别是在为“三农”服务的各项培训中,“一村一名农民大学生”培训更具特色,得到了州委州政府的充分肯定。农村“一村一名大学生”项目计划自2009年实施以来,得到了各级各部门特别是州委组织部和州扶贫办的大力支持,经过五年的努力工作,逐步形成了有效的教育教学管理机制,确保了该项目计划的顺利实施。学院目前共有“一村一大”学员1280名,其中在籍942名,已毕业338名,学员中有党员618名,各大村主要干部540名,先后有12名学员考上国家公务员,相当一部分学员成为了农村种养殖大户、致富能手和农村基层管理骨干,他们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公共事务的管理及社会稳定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通过各类培训的开展,使受训学员增强了就业与再就业能力,提高了专业技能水平,真正做到“一人受训,全家脱贫”,“受训回岗,专技专能”,从根本上改变了他们的命运,走向了脱贫致富之路。学院作为全国劳动力转移培训示范基地之一,真正发挥了其职能示范作用,为湘西州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学院先后被农业部授予“开展科技扶贫,为农村经济建设服务先进单位”;被省教育厅评为“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和“教学工作优秀学校”;被团中央评为“全国青年转移就业先进单位”。
三、工作总结
回顾过来的培训工作,学院的做法主要有以下三点:
1.创新模式走新路
在多年的培训中,不断摸索培训方法,使学院形成了多形式、多层次、多格局的培训模式:
(1)开展中长期的技能培训,采取2~3年制的学历教育扶贫长训,如“雨露计划”扶贫培训、农村库区移民培训、农村基层干部“一村一名大学生”的培训、农村青年妇女技能培训、农村孤儿关怀培训、校企联合定向委培(如与深圳特蕾新幼教集团合作的幼师培训)等。这类培训对象主要为“9+2”模式的学员和一部分五年制大专的学员。他们大多数年龄偏小,为了保证他们多学专业知识,掌握技能,保证就业,学院采取经费筹措“四个一点”:即国家补助一点,家长负担一点,学生勤工俭学解决一点,学院减免一点(其中农村孤儿办,由扶贫部门和民政部门实行全免学费、生活费),毕业生颁发中专或大专文凭。这样,学员既有了学习的压力,也有了学习技能的时间保证,既可掌握扎实的专业技能,又能稳定实现就业,真正达到“一人受训,全家脱贫”的目的。这类培训模式,得到了上级领导的高度评价和推介。
(2)开展短期的引导性培训,主要是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下岗再就业培训,“一对一”的农村实用技术推广培训,农村基层骨干素质提升培训,退役士兵转业培训等等,譬如:我们联合香港嘉里集团郭氏基金会保靖项目部,为扶贫示范点200多名青年农村实用技术培训。返乡后,他们在为当地农业经济服务中,社会反响非常好。
2.示范带动促发展
学院一直以“全国劳动力转移培训示范基地”为轴心,在全心全意致力于扶贫培训工作的同时,按照全州“一盘棋”的整体规划,积极发挥“龙头”带动作用,联合相关职能部门,主动开展各类培训,形成了培训工作大格局。学院相继被确定为:湖南省库区移民就业技能培训的定点院校、省总工会重点扶持就业技能培训基地、省高技能人才培训定点机构、湘西州农村系统技能培训示范基地、湘西州退役士兵转业培训示范基地。目前学院共有各类培训基地挂牌八个,培训工种涵盖一、二、三产业,实现了培训工作全方位、全覆盖,切切实实为湘西州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
3.把握政策抓落实
在“扶贫日”期间,在《重庆日报》、重庆电视台等主流媒体,对全市扶贫工作、片区攻坚、社会扶贫、行业扶贫、扶贫搬迁等情况进行系列报道。10月17日,在《重庆日报》刊发市领导纪念第二十三个国际消除贫困日暨全国第二个“扶贫日”署名文章。
(二)组织全市扶贫攻坚成果汇展。9月底,组织开展了全市各区县、各扶贫集团扶贫攻坚成果汇展活动,充分展示今年6月以来全市扶贫攻坚工作举措、成效以及近十年来市级扶贫集团对口帮扶工作取得的主要成效。
(三)组织李氏扶贫助教助学资助项目现场表彰活动。李氏扶贫助教助学捐赠资金250万元,将设立3个表彰项目:美丽乡村教师奖100名,每人1万元。创新教学团队奖20个,每个5万元。优秀大学生奖,用来奖励考上北大、清华的贫困学生,每人奖金1万元;考上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人民大学、中山大学、武汉大学、四川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的贫困学生,每人奖励5000元。
(四)各区县、各部门将组织多种形式的扶贫活动。
1、扶贫捐赠。通过制定和公布帮扶项目,在充分尊重捐赠人意愿的基础上,引导开展定点定向认捐、认建活动。开展机关干部职工、个体私营企业爱心捐赠活动,组织动员城市、农村社区居(村)民参与捐赠,组织志愿者在公共场所开展募捐,对参与者赠予荣誉标识,提升参与意识。各扶贫集团组织所属成员单位开展向对口帮扶区县募捐活动,所得募集资金全部用于对口区县扶贫开发。
2、扶贫考察。组织国有企业代表、民营企业家、外资企业代表、爱心人士深入贫困地区,进村入户开展扶贫考察,并召开座谈会,引导社会各界自愿参与定点定向资助、认建帮扶活动。
3、访贫慰问。10月15日前后,由区县领导带头到村到户开展访贫慰问活动。
4、驻村蹲点扶贫。各区县向每个贫困村派出驻村工作队,切实做到“村村都有工作队、户户都有责任人”。引导非公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广泛开展对接帮扶、认建帮扶以及定点定向资助扶持等工作。